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通用16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8.46K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

在日常的接觸中,我們發現很多孩子都怕黑,在家裡不敢一個人睡覺。於是本週我們安排了語言活動《重要電話》。故事講的就是小女孩莎莎為了完成媽媽交代的接重要電話的任務,而克服恐懼心理,獨自在家。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通用16篇)

這個故事的內容非常吸引小朋友。莎莎一個人在家的時候發生了許多事情,故事一邊發生,孩子們的思維一邊跟著故事走。他們對故事的發展非常感興趣和關心。回答問題的時候也回答的很認真。我提出一個問題總是會有很多小朋友舉手,而且回答時所運用的語言也很到位。看來大家在聽故事的時候是很仔細的。經過我的觀察,我發現我們班的小朋友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習慣,那就是認真傾聽。所以以後我可以在這方面更加加強一下,培養孩子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另外,傳統的故事教學大多欣賞在前,分析在後,比較容易限制幼兒思維。此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絃,因此,我採取了"故事分析前置法"和"關鍵處中斷法",通過圖片,引導幼兒在猜測中不斷推理故事情節的發展,深刻感受故事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使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2

《夢來過了》這首兒童詩歌短小精悍,富有節奏和韻律,朗誦起來琅琅上口,賦予了音韻之美。符合我們班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和感性的、富有幻想的特點。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對原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改。如:原教材中是直接出示圖片----小草、小花、白雲等,說:“今天都有誰來咱們班做客啦!”而為了給幼兒營造一個寬鬆的語言氛圍,讓孩子們願意說。我改為談話匯入活動,因為孩子們都有做夢的經歷,對做夢有一些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做的夢,聽一聽別人做的夢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這樣一下子孩子們就進入一個輕鬆、有趣的話題當中,使師生關係更融洽,就像聊天一樣,活動氣氛也活躍起來,活動開展的相當順利。

由於詩歌內容比較簡單,學唸詩歌的環節很快就結束了,我將仿編詩歌作為了活動的重點,用“詩歌裡的小朋友到枕頭裡、被窩中找夢,小朋友可以到哪裡去找夢?”這一問題來啟發幼兒想象。孩子們的語言十分精彩:“在大箱子裡嗎?我看看——沒有”,“在媽媽的包裡嗎?我翻翻——沒有”,“在鞋子裡嗎?我看看——沒有”,“在草叢裡嗎?我找找——沒有”……從這些言語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句子的結構上,幼兒採用了詩歌中設問的修辭方式:自問自答,但這並不是單純的模仿,“翻翻”、“找找”、“看看”,幼兒在語言的模仿中融入了自己的想象與生活。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思路是比較清晰的,從傾聽、欣賞——準確記憶——學習朗誦——脫離圖譜——自由創編——朗誦表演。從步驟上、難度上是層層遞進的,幼兒行為積極,思維活躍,樂意參加創編活動。整個活動,幼兒在審美中模仿、在模仿中創造、在創造中提升,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建構了自己的語言、創造了自己的文學,最後也實現了語言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提高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詩歌的仿編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會顯得更加的真實。課後反思時,我回想了仿編的環節,如果在這一環節中我能強調一下運用詩歌裡面的句子讓幼兒來說,會更達到我所設立的目標,另外對於一個孩子說天上去找,如果這時把幼兒的思維引入房間,讓他去房間的各個地方去找,就樣會更生活化,接近孩子的生活。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3

戶外活動開始了,孩子們有的拍球、有的玩沙包、還有的跳繩……象一隻只愉悅的小鳥活躍在院子裡。可偉偉小兄弟姐妹卻不一樣別的小夥伴,正因他身患殘疾,不僅僅一隻眼睛看不見,而且他的右腿先天性骨關節脫落,在入園前的幾個月剛剛動過一次大手術,此刻走路還不是很穩,語言表達潛質也比較差。對於這樣的孩子,身為小班班主任的我,在看好別的孩子的同時,還要百倍的去關心照顧他,不管走到哪裡,我都隨時帶著他,牽著他的小手,生怕他出什麼意外。可這一次,我卻發現他的小手在往外掙脫,並不時的用另一隻小手去掰我的手,用不清晰的聲音對我說:“老師,我也要去玩。”一句話,讓我心裡咯噔一下,感覺到對這種個性的呵護方法起了疑問,我一邊說:“偉偉,必須要留意,不好摔倒。”一邊輕輕地放開他的小手。

在咱們日常生活中象偉偉這樣的孩子不是很多,身患殘疾,是隻“受傷的小鳥”。但他卻有自我的理想,自我的願望,他也想跟同齡的小夥伴一樣去玩耍、去遊戲、去想象、去創造、去飛翔。如果老師一刻也不離他左右,百倍的去關心照顧他,從這一點雖然充分說明了老師從身體這方面給予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卻忽略了他的個性發展,雖然他的身體患有殘疾,而他的大腦發育卻很正常,識字、數數都不差。小兄弟姐妹想做的事情,他也想做;小兄弟姐妹想玩的事情,他也想去玩。如果別的小兄弟姐妹去遊戲、去玩耍,讓他例外,這樣做是否會傷了他的自尊,心靈也能受到傷害。他會不滿意老師對他的這種關心和照顧。因此,偉偉最後鼓起勇氣,對老師說:“老師,我也要去玩”。

老師就應在照顧他的同時,慢慢去鍛鍊他,讓他適應幼兒園的環境,讓他在這個環境中健康成長。不管哪些活動,哪些遊戲,都就應讓他去參加,讓他加入到這個群眾隊伍中來。只是在活動時,老師隨時倍加照顧,這樣不僅僅保護了他的自尊,還讓別的孩子,知道並學習並領悟照顧關心有殘疾的小夥伴,知道互相幫忙是一種美德,更能體現出一種人人平等、和諧相處的氛圍。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4

讓幼兒真正成為遊戲的主人

“小貓喵喵叫,小狗汪汪叫,小兔蹦蹦跳。。。。。。”在一次小班音樂遊戲的教學過程中,遊戲情節發展到高潮的時候,幼兒的情緒也發展到了高潮,在我缺乏指導遊戲方法的狀況下,逼迫性的讓幼兒安靜了下來,在遊戲即將結束時幼兒卻不遵守遊戲規則,在我的指導下也沒有起色,我沒有根據情節發展的需要來指導遊戲,使幼兒對自我失去信心和對遊戲的興趣。幼兒是遊戲的主人,遊戲是讓幼兒獲得愉悅的一種活動。幼兒在遊戲時離不開老師的指導,又不能成為成人願望的執行者,那麼咱們就應怎樣去指導幼兒才能充分發揮遊戲的作用,去展示遊戲自我的舞臺呢?

1、咱們共同認為對於不一樣年齡特徵的幼兒要用不一樣的方法來指導遊戲。如:小班的幼兒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個性鍾愛模仿周圍的人和事,因此幼兒在遊戲時咱們要時刻注意觀察幼兒,當孩子對新的玩具不感興趣、不會玩、不鍾愛玩遊戲時,咱們就用孩子不感興趣的玩具玩遊戲,這樣就會引起孩子模仿的興趣,對幼兒起了暗示性指導的作用。

2、中、大班幼兒,咱們能夠作為一個參與者、發問者、傾聽者解決問題的幫忙者的身份去指導幼兒遊戲。如果幼兒在遊戲中需要教師參與,咱們扮演一個主角參與幼兒遊戲中,透過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起到指導幼兒遊戲的作用。在遊戲的過程中為幼兒帶給一段時刻讓幼兒把遊戲中的過程體驗、有創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講出來,透過幼兒之間的討論,引導幼兒以他們自我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分享經驗。我認為不一樣遊戲主題的指導方法是不一樣的,咱們要根據每一種遊戲特點及幼兒需要指導遊戲。

3、遊戲是幼兒的自主性活動,是幼兒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強加的逼迫性的活動。咱們就應讓幼兒自我確定想玩什麼、怎樣樣玩、和誰一齊玩、在什麼地方玩等等,幼兒是遊戲的主人。平時指導幼兒遊戲時,就需要咱們用心去了解幼兒的想法,不好把知識和答案告訴幼兒,不好輕易地打斷幼兒的遊戲,在遊戲中幼兒有權決定一切,如:遊戲的玩具、材料要以幼兒需要興趣為出發點;要讓幼兒自我的方式解決遊戲中出現的矛盾和糾紛;讓幼兒願意自覺遵守遊戲中的規則。因此,要讓幼兒真正成為遊戲的主人,讓幼兒主動控制遊戲,自主決定遊戲的方法。這是咱們教師指導幼兒遊戲的關鍵所在。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5

《夢來過了》這首兒童詩歌短小精悍,富有節奏和韻律,朗誦起來琅琅上口,賦予了音韻之美。符合我們班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和感性的、富有幻想的特點。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對原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改。如:原教材中是直接出示圖片----小草、小花、白雲等,說:“今天都有誰來咱們班做客啦!”而為了給幼兒營造一個寬鬆的語言氛圍,讓孩子們願意說。我改為談話匯入活動,因為孩子們都有做夢的經歷,對做夢有一些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做的夢,聽一聽別人做的夢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這樣一下子孩子們就進入一個輕鬆、有趣的話題當中,使師生關係更融洽,就像聊天一樣,活動氣氛也活躍起來,活動開展的相當順利。

由於詩歌內容比較簡單,學唸詩歌的環節很快就結束了,我將仿編詩歌作為了活動的重點,用“詩歌裡的小朋友到枕頭裡、被窩中找夢,小朋友可以到哪裡去找夢?”這一問題來啟發幼兒想象。孩子們的語言十分精彩:“在大箱子裡嗎?我看看——沒有”,“在媽媽的包裡嗎?我翻翻——沒有”,“在鞋子裡嗎?我看看——沒有”,“在草叢裡嗎?我找找——沒有”……從這些言語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句子的結構上,幼兒採用了詩歌中設問的修辭方式:自問自答,但這並不是單純的模仿,“翻翻”、“找找”、“看看”,幼兒在語言的模仿中融入了自己的想象與生活。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思路是比較清晰的,從傾聽、欣賞——準確記憶——學習朗誦——脫離圖譜——自由創編——朗誦表演。從步驟上、難度上是層層遞進的,幼兒行為積極,思維活躍,樂意參加創編活動。整個活動,幼兒在審美中模仿、在模仿中創造、在創造中提升,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建構了自己的語言、創造了自己的文學,最後也實現了語言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提高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詩歌的仿編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會顯得更加的真實。課後反思時,我回想了仿編的環節,如果在這一環節中我能強調一下運用詩歌裡面的句子讓幼兒來說,會更達到我所設立的目標,另外對於一個孩子說天上去找,如果這時把幼兒的思維引入房間,讓他去房間的各個地方去找,就樣會更生活化,接近孩子的生活。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6

本節課,我以童話“小馬過河”為背景,組織教學。課一開始我簡單的給學生講述小馬接受任務去磨房,途中遇河,松鼠與老牛的話讓它不敢過河,只好回家問媽媽的故事。在隨後的教學中,緊緊圍繞“小馬過河”這個故事展開教學,從小馬練本領、小馬接受任務遇到大河、小馬想方法過河、到歡慶過河都是在這個情境中進行的,使學生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參與學習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師、學生、教學內容融為一個整體。

2.挖掘生命內涵放飛學生心靈

兒童的靈性也就是學生的天性,兒童的世界是一個充滿靈性的世界。兒童天生具有創造力,就看你教師有沒有給他機會。給學生提供更多發展的空間,是我設計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砝碼。在教學過程中,我在抓住主教材的同時,忽略了次教材,以留給學生更多的創造空間。我想,學生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學生一定會非常喜歡,因為這是他們的自己的方法,這是他們合作的成果,這是他們創造的結晶。

3.巧設學習障礙練就生活本領

平淡無奇固然可使學生學的輕鬆,但往往也會使學生感到乏味。本課根據幼兒特點,巧妙設定了學習的障礙,使學生在新需要與舊水平之間產生衝突,從而更好地學習。因此,在課一開始,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那匹小馬,你能過河嗎?”這個問題一定會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啟迪他們的思維,他們會利用以有的生活經驗去思考,去實踐,甚至會將問題放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這樣將課堂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練就生活的本領。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7

對於王香老師執教的《規則在哪裡》一課,我認為是一節紮實的有意義的課,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讓學生鍛鍊了能力;是一節豐實的課,又是一節生成的課,在課堂上有師生之間真實的情感,智慧,思維,能力的投入。在整個過程中有課程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的生成,是一節平實的課,也是一節將活動設計發揮到極至的課。

首先教師對教學目標定位明確,有較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課如其人,穩重親和,我把她的教學風格歸類到平實和藹。整節課先從遊戲入手,到社會過則的調查,從教學的引領到指導流程。教師的教態勢明朗的,始終親和溫婉,給人以親切感。當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時,教師都能走下講臺,融入到學生中,與學生交談或給學生示範,真正成了協同學生進入課堂的夥伴,學生學習的共同體。

再者這節課教學組織周密合理,教程簡潔勻稱。給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那就是“貼近”。一他貼近教材,通常在公開課,教材上的內容都是課件演示或出示,學生很少去看教材,讀教材。說實話,我自己上公開課也有這樣的苦惱,怎樣才能不脫離教材,怎樣才能引領學生與書本親密接觸?在這裡,我學會了如何去做,需要讀教材時就讓學生讀。

三、以課標施教,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心理需求,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起步,注重了學生自我的感受與體驗。在一聲不公平的呼聲中,讓學生在激動之餘,冷靜的處理不公平,不合理的遊戲規則。 ,實則是教師智慧的獨用,在自我處理,完善活動過程中,培養他們解決問題,動腦思考,有序處理事物的能力。從而內化和掌握遊戲需要規則,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引出課題,同時在活動中增強了師生的感情。

四、教師的教學思路層次清晰。本節課教師隨課堂內容設定的遊戲,小記者活動,課前調查,歸納總結等,是學生與各類規則接觸,使兒童初步形成對社會規則,學校規則,家庭規則的認識與理解,體驗與感悟。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手操作。本節課教師朱中強調學生親身經歷。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課堂活動源自於教材,而又不是教材的複製。內容被老師的智慧科學化了,藝術化了。讓學生在課前利用各種途徑蒐集有關規則的資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講解調查表,教給學生說的方法和途徑,一舉兩得。

五、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課件簡潔,使用而不花哨,體現了常態化的教學,不讓物管的東西吸引學生的眼球,分散有意注意。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8

《父親和鳥》是一篇感情真摯的課文。通過“我”和“父親”關於鳥的對話,讓我們瞭解到“父親”對鳥不同尋常的瞭解,體會到父親對鳥超乎常人的熱愛。閱讀本文,就好像走進了一個古老而真切的童話世界,讓你領略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融洽。反覆閱讀,用心體味,一定會讓人有一種深深的心靈感悟。

結合課文內容的特點,我運用多種手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多形式深入地閱讀課文,以讀促思, 以讀悟情,體會父親愛鳥之情及我護鳥的心願,激發愛鳥護鳥的思想感情。

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第一課時:讀熟課文,學習生字。第二課時:讀好課文,體會人物的情感。

我覺得,這堂課有這麼些比較好的地方:1、談話導課,暢談感受,渲染了與課文相對應的氣氛,成了一個心理場,直接作用於學生心理,讓學生去感受,促使學生進入具體的課文情境。

2、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深入學習課文。

3、以”望了又望”聞了又聞”為切入點讓學生從文章的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到父親望了又望,聞了又聞的原因後引領學生逐步感悟父親知鳥愛鳥。又引導學生繼續與文字對話,抓重點詞句朗讀,深入感受父親的知鳥愛鳥。

4、通過“父親會是獵人嗎?——我會是獵人嗎?——你會是獵人嗎?”一系列問題的引導,學生迫切意識到保護動物的重要性,此處沒有生硬的說教,通過老師的追問,“愛鳥——愛身邊所有的生靈”可謂是水到渠成。

5、最後引導學生給課文改題,提煉出本課的主題“父親愛鳥”,使學生對課文的把握更進一步。

在這堂課的教學上,還存在很多不足:

教學時準備得不夠充分,課堂上出現了離不開講稿的現象。總感覺課堂還有牽著學生走的痕跡,仍然放不開。如果換一種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比如:這樣設計:通過讀文,你知道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你還有哪些疑問?合作探究父親愛鳥表現在哪些方面,讓學生自己通過讀課文找到相關的詞句,從而解決重點、難點:父親“知鳥—愛鳥—惜鳥”的情感變化,引領學生感知課文,體味父親與鳥的深厚情感。這樣課堂的思路會更清晰,學生的對課文的理解會更自然、對課堂的參與可能會更積極。但這種設計開放性較大,對老師的課堂掌控能力的要求較高,所以我有點不敢如此嘗試。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9

1.由於課前準備比較充分,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步驟比較順暢,教態比較自然,語言比較簡練。

2.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不夠高,參與的面還不夠廣,教學效果可能會不盡如人意,吸收知識的個體差異會比較大。

3.由於本節課容量比較大,教學速度便加快,勢必造成好學生吸收得又快又多,而後進生來不及吸收.。

4.在讓學生總結新的定理和逆定理時,由於時間比較傖促,只能使少數學生會通順地用語言來描述,其餘學生都無法過關,所以在練習時產生困難。

改進意見

對新課的引入可更放慢速度,講解得更詳細透澈些,當學生一時不能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我不能急著將正確答案公佈於眾,而應進行適當引導.本節課的容量可減少些,這既能將內容講解得更透徹,又能讓更多的學生把新知識掌握得更牢固。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0

一、對主題圖使用的體會

教材所提供的主題圖是計算正方體的個數,在計算中,出現解題策略的多樣化,從而產生我們需要的素材。教後,發現學生能呈現的演算法基本上侷限在:3×4×5、3×5×4、4×5×3範圍內,我們探索所需要的類似3×(4×5)的算式是較難主動再現的。因此,教學中,要通過刻意的人為的“引導”得到,其實很不自然,有些強加的感覺。也許,直接呈現給學生會更好些。但是又與以前學習的知識是相矛盾的,如(3×4)×5,是不應該添括號的。

二、對教學內容的體會

在教學中發現,在具體應用時,學生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是很難分清楚的。比如:25×125×8×4,學生處理的第一步是:25×4×125×8,第二步是:(25×4)×(125×8)。一般來說,學生認為第一步是依據乘法交換律,第二步是乘法結合律。顯然這樣的認識是不全面的。

我認為有些知識在國小階段的教學可以模糊一點。

首先,在國小階段,有些問題要搞清楚,是很難的。對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北師大教材沒有文字定義,只有字母模型,參考人教版,它對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定義是: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積不變;兩個乘數交換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較之原來浙教版,少了三個數相乘和兩個數相乘的前提,結合它的教師用書,我們不難發現,它告訴大家的資訊是:編者無奈,國小生的認知水平低,科學地分析計算過程中到底根據什麼規律,對他們來說,太麻煩,也不好理解,只單純產應用了結合律或交換律算了。

其次,沒有這個必要的。在國小階段不存在非要清楚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交換律,我們只要讓學生理解乘法結合律是一種數學規律,意義是改變運算順序,積不變;乘法交換律也是數學規律,改變乘數位置,積不變。至於一定要在三個數相乘和兩個數相乘的前提下討論的話,那學生在簡便計算中,看不到三個數、兩個數的模型,很難想到依據的定律是什麼,只知道改變的什麼。所以,從意義上理解定律更能讓學生接受,然後讓學生體會用定律模型能把這種變化規律表達地最簡潔、本質。

三、關於對乘法運算定律與簡便運算關係的思考

是不是學了乘法運算定律以後,學生才會簡便運算的呢?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教師應該有體會。很多學生在學習乘法結合律與交換之前,已經會簡便運算了。我認為原因有三:一是教材本身和老師之前或多或少有滲透;二是學生課外學習所得;三是來自學生自身的計算經驗。他們根據自己經驗,模糊地知道在乘法算式中,改變乘數的位置、改變運算順序,結果是不變的,出於需要有時就會對算式進行轉換,他們很顯然不是通過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看來,會不會學生是對定律的意義現有模糊認識,然後我們給他們提煉一個本質、簡潔的模型的,而這個模型的作用是為他以前的簡便演算法找到一個數學上的依據。

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只是為了簡便運算嗎?學生一想到乘法運算定律就想是簡便運算,包括驗證時的舉例時。其實乘法運算定律是一種數學運算規律,存在一切連乘算式中,它是這種乘法運算中可變化規律最本質、簡潔的模型。這些模型代表的可變化規律,有時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但它不是因為簡便運算而產生的,它的存在也不是單單為了簡便運算。這點機會可以讓學生體會。

從運算定律到簡便運算,就這樣一個課時可以了嗎?我認為不合理,建議教材在運算定律教學中,重點建立模型和理解意義之後,安排一節運算定律的練習課,不是強化對運算定律模型的認識,而是對運算定律意義及作用的體會。同時培養學生規範的表達簡便運算過程的習慣。在學生碰到一些特殊運算時,能有意識地根據定律向有利於我們計算簡便的方向轉化,即具備簡便運算的意識。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1

《眼睛和眼鏡》一節,新課標要求不高,只是要求學生了解眼睛的構造,知道眼睛是如何看清物體的;瞭解眼鏡怎樣矯正視力的。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確實會因要求層次不高,而在教學中比較隨意,無法產生好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備課隨意、重點不突出、難點無法突破、教學方法沒有設計,學生的學法得不到點撥,使學生在學習途中遇到許多的障礙,思維得不到拓展,讓學生被陷在學習的困境中感到難而生畏,停步不前。在學生心理形成厭學情緒。

一堂課教學質量的好壞取決於一個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和看法。以及教師對工作責任心的驅使。課程中教學知識的安排有不同層次的要求,那是課程的需要,它並不能左右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情緒,任何一個教學內容對學生都提出了相應的多方面的要求。教師都必須以飽滿的熱情、端正的態度,和一貫的工作作風按課標的要求實施學法指導。

教學中教師要想盡方法創設教學情境,同較形象、具體、直觀的教學手段,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述眼睛的結構時,可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播放在螢幕上,對照色彩鮮豔的眼球結構進行講述,人的眼球像似一架照相機。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於一個凸透鏡它把來自物體的光會聚在視網膜上,形成物體的像。眼睛通過睫狀體來改變晶狀體的形狀;當睫狀體放鬆時,晶狀體比較深,遠處物體射來的光剛好會聚在視網膜上,眼球可以看清遠處的物體;當睫狀體收縮時,晶狀體變厚,對光的偏折能力變大,近處物體射來的光會聚在視網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處的物體。以過這番講解,讓學生知道睫狀體的作用晶狀體的形狀對觀察景物的影響,體會到人眼是相當精密的器官,也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天然光學儀器。使學生增強探索知識的能力。

這節課教學中精製之處是近視眼與遠視眼的矯正教學環節。我是這樣處理近視眼矯正的,先在光具座上按上節課《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做法,在光具座上從左至右依次擺放蠟燭,凸透鏡、光屏,調整它們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處。固定凸透鏡的位置,向學生說明相當於眼睛的晶狀體和角膜。將蠟燭放於二信焦距之外,並點燃蠟燭,蠟燭相當於眼睛要看的物體,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倒立、縮小的蠟燭像為止。這時引導學生注意將光屏往遠離凸透鏡的方向調整,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得模糊了,指明現在的光屏就相當於眼睛的視網膜,向學生說明現在的成像情況就相當於近視眼的情況,清晰的像在光屏的前面。那麼怎樣才可以把這個清晰的像遠離凸透鏡成在光屏上呢?引導學生進行反推,要把清晰的像成在光屏上,就必須減輕移透鏡的折光能力,而現在凸透鏡的厚薄無法改變,只有在凸透鏡與物體之間放一塊凹透鏡,先讓光發生發散作用,再經凸透鏡折射使像成在光屏上,這就是近視眼的矯正過程。遠視眼的矯正方法就自然出來了。這樣在實驗中獲取知識在探究中獲得能力,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體驗探究的樂趣。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2

在課前預設了一個問題“媽媽的病到了什麼田地?”可今天提的時機沒掌握好,提早了。應該在學生說完“從哪可以看出母親的良苦用心?”這個中心問題後提出來。學生當時只談了前三段,沒有說到母親臨終的囑託,從母親的最後一句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中也可以看出母親的良苦用心,母親至死想的都是兩個孩子!我應引導學生先談到這兒,再來說媽媽的病。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麼,學生說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提問:“我為什麼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麼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絡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說:“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說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說得太好了,說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媽媽的話後已是淚流滿面,哽咽難語,百感交集,裡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體會到了再來讀就能讀出感情了。之後理解文章題目就水到渠成了。

最後我推入文章高潮,以朗誦詩歌結束。缺點是學生沒有讀出其中的語氣。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3

在瞭解了劉備的誠心誠意,體會了其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後,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的內容,提升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賞,我又不失時機地插入了課外閱讀欣賞片段。我問學生:劉備這樣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創立大業,諸葛亮被劉備的精神所感動,終於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這以後,諸葛亮忠心耿耿,幫助劉備打了許多勝仗,你們知道有哪些戰鬥嗎?(學生紛紛講了自己瞭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們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閱讀一下《三國演義》。學生通過閱讀,既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從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語言的積累。

在課文上完後,學生的熱情十分高漲,於是我抓住這一時機,利用閱讀課開展了一次《講三國故事》的活動,這不僅是對文字的一種昇華,而且帶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濃厚興趣,在班上颳起了一陣"三國風。"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4

新課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體感知,教師們也因此而嘗試運用各種方式去進行整體感知。但就目前而言還沒有形成一個體系性的方式。這其中的原因既與這一理論提出的時間短有一定的關係,又與教師的風格和文章體裁內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設計有效的主問題不失為一個比較好的途徑,之所以說比較好,因為問題的設計還是有點請學生入甕之嫌。

“禮讚白楊樹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線索:“不平凡”;“樹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使學生走進文字之中,從而在閱讀中體會到作者之所以認為白楊樹不平凡是因為它的生長環境、外部形態、內在精神不平凡,這樣從而完成對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將學生的思維引到對文字後一部分的閱讀之中;然後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寫作手法並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5

《風娃娃》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教材圍繞“怎樣看問題,想問題”這個主題安排了一些給人啟迪的成語和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中識字,在閱讀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針對學生喜愛動畫故事的特點,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他們主動讀故事的慾望,引導他們正確評價課文中的人和事,從而理解課文中所包含的道理;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通過表演,動作,想像等方式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讓學生感悟到幫助別人是件快樂的事;挖掘文字的空白之處,在課文學習中創設情境,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說話能力;把課文中的故事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感悟故事,感悟生活。

這堂課中,我自己認為還是挺成功的,成功之處就在於課堂上滲透了新課程的理念。

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的作用。

1、在教學第一個環節,我通過猜謎語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介紹新朋友風娃娃,讓學生一起喊出風娃娃的名字,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學生與文字進行對話,讓學生喜歡上風娃娃,從而主動地想學課文。

2、在學習風娃娃做好事部分時,我先提出問題:風娃娃去了哪裡,做了哪些好事?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1-3自然段。這樣做讓學生明確了要學習的內容,許多閱讀能力比較差的同學也能答出來,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課堂上注重閱讀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新課程指出:閱讀應達到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朗讀要在“正確”的基礎上逐步達到“流利”“有感情”。在教學時,我設計了複習生字詞這個環節,讓學生通過指名讀,開火車讀,自由讀的方式鞏固字詞,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再讀課文。課堂上學生讀音有誤的時候,我不是急於完成課堂任務,而是耐心的糾正學生髮音。為後面學生的朗讀打下了基礎。

2、閱讀形式多種多樣。

閱讀不僅僅限於朗讀,還應該有體驗,想像。教學時,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指名讀、引讀、分組讀等,在此基礎上我還通過讓學生表演(風娃娃吹風車的樣子和縴夫們拉船的樣子)、想象說話(秧苗們喝足了水會怎麼樣?縴夫們會對風娃娃說什麼?)使學生在朗讀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並且體會到幫助別人令人快樂的事。

三、在教學中注重朗讀的同時注重創設情境。

1、採用多種方式朗讀。

在重點句子和段落的理解上,我設計了許多朗讀指導。例如:“風娃娃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使勁向風車吹去。”“他們彎著腰,流著汗,喊著號子,船卻走得很慢。”在指導這兩個句子朗讀時,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如個人讀,男女讀,分組讀,齊讀等等。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學生都能讀出感情,並且十分投入。

2、巧設引讀,突破難點。

在教學《風娃娃》時,我精心設計了幾處引讀,學習關鍵段落“風娃娃想:幫助人們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氣就行。”這個句子其實就是理解課文重點,也就是風娃娃為什麼會好心做壞事的原因。我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引讀,讓學生在讀中明白,正是因為風娃娃又了這樣的想法,才會做壞事。為後面學生回答,風娃娃錯在哪裡做了很好的鋪墊。這個部分引導好了,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故事包含的道理。

四、注重架設生活情景與教材相互聯絡的橋樑

對於重點句子和段落的理解,除了多種形式的朗讀之外,我注重創設情境,使文字貼近學生的生活,引導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我問學生:如果你是縴夫,你想對風娃娃說什麼?孩子們都能很好的感受縴夫們的喜悅,朗讀起來也特別生動,特別美。 在學習做壞事部分,我問學生:你想對風娃娃說什麼?孩子們都把風娃娃當成了自己的朋友,所以都說得特別好。

當然,這節課上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沒有給學生多一些課外閱讀,開闊他們的視野。但是人們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所以只有通過不斷的反思,才會在下一次取得更大的進步。我會繼續努力的。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6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通過我這段時間的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帶來的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裡哪裡亮:

在上每節課時,我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蘊藏著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七(2)班上完歷史課後,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悅,因為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說話的兩位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後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說:“哪位同學幫老師把圖片準備好?”這兩位同學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她們熱愛勞動和樂於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這兩位同學臉上洋溢著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後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遊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採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佈於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後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後,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後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祕訣。”

2、發現問題,尋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課上,我有意識地貫徹新課標,上了一節以“討論”和“學生編演課本劇”為主線的歷史課。課前,由於我做了充分的備課和精心的課堂設計,所以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誰知那堂課上得亂七七糟,課堂秩序混亂不堪,課本劇的節目還沒上演就草草收場……從講臺上我灰頭土臉地下來之後,在反思記錄上我這樣寫到:“這節課我耗費的精力最多,但卻上得最失敗,究竟是為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請教七(3)班的幾位同學,他們告訴我說:“老師,分組討論可有學問了。首先,你得選一個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組長;其次,不能自由結組,平時混得不錯的哥們兒姐們兒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談天說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後,在課堂組織的問題上,我更加註意細節問題,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儘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這一進步,不得不歸功於課堂反思的驅動力。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眾多的競爭者之中脫穎而出嗎?那麼,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餘,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