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窗前的氣球課堂反思(精選5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15K

窗前的氣球課堂反思 篇1

《窗前的氣球》是一篇充滿童心童趣、至情至真的課文。紅氣球是孩子平時喜愛的玩具,可在特殊時刻卻成了小夥伴們傳達內心感情的工具,從孩子們天真的想象和行動看到了孩子們心靈的純潔、感情的純真。紅氣球是夥伴們天真活潑、想象力豐富的表現,紅氣球是夥伴們的笑臉、真誠的問候……

窗前的氣球課堂反思(精選5篇)

本堂課中,課文的讀貫穿了整堂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從科利亞的心情入手,抓住“真沒意思”,在課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順利地進入課文情景。讓學生感受到他的孤單,難過的心情。並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如果你是科里亞,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使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進行角色轉換,讓學生與科利亞融為一體。這樣使學生入境生情,真正進入科利亞的內心世界,集中全部的心智與文字對話,去感受體驗科利亞的無奈,然後通過朗讀使學生體會到科利亞孤單、寂寞的心情。然後再體會他看到紅氣球后的心情,一喜一憂,這前後進行比較,有了自己的心得和領悟。這些心得和領悟溶入了學生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是與課文情感相碰撞產生的火花。

窗前的氣球課堂反思 篇2

我在課堂中設計了一個請學生表演放氣球的場景。學生都很興奮,一個個指手畫腳議論紛紛,於是我將科利亞的心情和學生的心情聯絡起來,指出科利亞也很高興。這樣的做法一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原本枯燥的課一下子生動起來,二來讓學生也感受到了科利亞同樣興奮的心情,第三,理解了議論紛紛指手畫腳的意思。

還有一個場景是,讓學生想象商量這個招兒的情景,這個環節既拓展了的學生的思維,又在情境中讓學生有話可說,一舉兩得。教學的效果顯而易見。

還有在朗讀課文時,音樂引入非常恰當,讓人進入到一種真情的氛圍,在配樂朗讀時,學生的感情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洩。整堂課的形式多樣,富有情趣,充滿藝術感。

窗前的氣球課堂反思 篇3

通過討論紅氣球代表什麼和想象科里亞回到同學之中,會怎樣對待自己的同學等方式,有針對性進行關愛他人的教育,這樣的設計非常的完美。理解了文字,體會情感後,又走出文字,來到了現實生活,進一步體現了現實中的友情,使學生的人格得到發展完善,然後,在關注學生的生活情感的同時又不脫離文字。整堂課激活了學生的對友情的感動,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情感,反覆讀文,體驗真情,學生在感動的同時,也理解了課文。

執教這一課時,老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服務者的角色,教學中能站在學主角度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起點,以學定教。課堂中創設了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設計了富有情趣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充分地讀、議、思、評、寫,並通過啟發、引導、講解、示範。評價等手段,讓學習活動成為多方向的資訊交流過程。

窗前的氣球課堂反思 篇4

數學課程標準中關於公式的教學目標是:會推導公式(a+b)(a-b)=a2-b2,瞭解公式的幾何背景,並能簡單計算。教材在安排兩數和乘以兩數差公式時,先根據多項式乘法法則對公式進行推導,再通過求一個幾何圖形的面積引出公式,最後安排兩道例題。

教學中,我基本按教材順序進行教學,大多數同學也都掌握了公式的特點,會有公式進行計算,但從學生作業反饋的情況來看,效果並不好。事後通過個別輔導等,方才使學生會用平方差公式進行計算。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三個環節未處理好:

一是直接引出圖形,未能注重情景的創設。如果先出示一組計算題:如:(a+b)(a-b),(a+3b)(a-3b),(0.5x-3y)(0.5x+3y),限定時間讓學生用多項式乘法法則進行計算,然後啟發學生觀察這組計算題的特點,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平方差公式,再通過拼圖驗證公式的正確性。那麼,學生就能明白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了平方差公式。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考慮,此舉效果可能更好。

二是在公式得出後,我急於代替學生說出公式的結構特點,而不是讓學生自己獨立說出,此舉不利於加深學生對公式結構的掌握,在後來的學習中也就難以靈活運用。同時也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是例題的選取缺乏遇見性。雖然學生會用平方差公式求(a+b)(a-b),(a+3b)(a-3b),(0.5x-3y)(0.5x+3y),但對於一些變式題,學生則感到難以下手,比如(b+a)(-b+a),(3b+a)(a-3b),(-0.5x-3y)(0.5x+3y),(a+b-c)(a-b+c),(0.5x-3y)2(0.5x+3y)2等。如果在進行例題教學時,我除了能注重發揮傳統教學的長處,還能適當進行一題多變的訓練,那麼學生遇到上述習題,或許會不覺得那麼難了。

窗前的氣球課堂反思 篇5

教了十幾年數學,我覺得自己對教材和學生都掌握得很好,但今年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才認識到自己的感覺是錯誤的。

在和學生共同探討認識了“什麼是物體的周長後”,我出示了一個長方形,引導學生開始瞭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們開始分組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也很投入。很快,一隻只小手接連不斷的舉起來了。我讓小組選代表彙報合作探究的成果:

“9+7+9+7=32(釐米)!”

“9+7+9+7=32(釐米)!” ……

沒有出現我的預設效果。我只好進一步鼓勵說:“誰有更好的方法?”

“9+9+7+7(釐米)!” 一個平時表現很好的學生站起來發言。

我心裡有點失望,可是還鼓勵說:“不錯!誰還有更好的方法!”

沒有同學再舉手了。

我說:“彙報的同學說說你們是怎樣計算的?”

“我測量了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後兩條長加兩條寬。就得到了它的周長。”幾乎每個同學都如是說。

看到學生自己歸納不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我急了,只好硬往公式上引導:我說:“長方形兩條長,那 麼9+9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9×2。寬用乘法算式表示為7×2。所以,長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表示: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也可以先算出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再×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接下來是課堂練習,我出示了三個長方形讓學生計算周長。全班只有一半左右學生用我的公式方法計算,還有一半學生是用加法做的。

這堂課上完後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樣教的?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現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他們死記公式是背離新課改要求的 。也許讓學生先記公式再學計算周長,就學習成績而言可能會高點,可是長此以往,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對這些三年級國小生來說,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

既然學生心裡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於他們,只要他們的演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課本上不是也沒有像以前那樣註明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嗎?今天他們自己總結出最好記、最好用的計算方法,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摘取數學皇冠的明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