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通用19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56W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

一、對主題圖使用的體會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通用19篇)

教材所提供的主題圖是計算正方體的個數,在計算中,出現解題策略的多樣化,從而產生我們需要的素材。教後,發現學生能呈現的演算法基本上侷限在:3×4×5、3×5×4、4×5×3範圍內,我們探索所需要的類似3×(4×5)的算式是較難主動再現的。因此,教學中,要通過刻意的人為的“引導”得到,其實很不自然,有些強加的感覺。也許,直接呈現給學生會更好些。但是又與以前學習的知識是相矛盾的,如(3×4)×5,是不應該添括號的。

二、對教學內容的體會

在教學中發現,在具體應用時,學生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是很難分清楚的。比如:25×125×8×4,學生處理的第一步是:25×4×125×8,第二步是:(25×4)×(125×8)。一般來說,學生認為第一步是依據乘法交換律,第二步是乘法結合律。顯然這樣的認識是不全面的。

我認為有些知識在國小階段的教學可以模糊一點。

首先,在國小階段,有些問題要搞清楚,是很難的。對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北師大教材沒有文字定義,只有字母模型,參考人教版,它對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定義是: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積不變;兩個乘數交換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較之原來浙教版,少了三個數相乘和兩個數相乘的前提,結合它的教師用書,我們不難發現,它告訴大家的資訊是:編者無奈,國小生的認知水平低,科學地分析計算過程中到底根據什麼規律,對他們來說,太麻煩,也不好理解,只單純產應用了結合律或交換律算了。

其次,沒有這個必要的。在國小階段不存在非要清楚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交換律,我們只要讓學生理解乘法結合律是一種數學規律,意義是改變運算順序,積不變;乘法交換律也是數學規律,改變乘數位置,積不變。至於一定要在三個數相乘和兩個數相乘的前提下討論的話,那學生在簡便計算中,看不到三個數、兩個數的模型,很難想到依據的定律是什麼,只知道改變的什麼。所以,從意義上理解定律更能讓學生接受,然後讓學生體會用定律模型能把這種變化規律表達地最簡潔、本質。

三、關於對乘法運算定律與簡便運算關係的思考

是不是學了乘法運算定律以後,學生才會簡便運算的呢?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教師應該有體會。很多學生在學習乘法結合律與交換之前,已經會簡便運算了。我認為原因有三:一是教材本身和老師之前或多或少有滲透;二是學生課外學習所得;三是來自學生自身的計算經驗。他們根據自己經驗,模糊地知道在乘法算式中,改變乘數的位置、改變運算順序,結果是不變的,出於需要有時就會對算式進行轉換,他們很顯然不是通過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看來,會不會學生是對定律的意義現有模糊認識,然後我們給他們提煉一個本質、簡潔的模型的,而這個模型的作用是為他以前的簡便演算法找到一個數學上的依據。

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只是為了簡便運算嗎?學生一想到乘法運算定律就想是簡便運算,包括驗證時的舉例時。其實乘法運算定律是一種數學運算規律,存在一切連乘算式中,它是這種乘法運算中可變化規律最本質、簡潔的模型。這些模型代表的可變化規律,有時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但它不是因為簡便運算而產生的,它的存在也不是單單為了簡便運算。這點機會可以讓學生體會。

從運算定律到簡便運算,就這樣一個課時可以了嗎?我認為不合理,建議教材在運算定律教學中,重點建立模型和理解意義之後,安排一節運算定律的練習課,不是強化對運算定律模型的認識,而是對運算定律意義及作用的體會。同時培養學生規範的表達簡便運算過程的習慣。在學生碰到一些特殊運算時,能有意識地根據定律向有利於我們計算簡便的方向轉化,即具備簡便運算的意識。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2

一、對主題圖使用的體會

教材所提供的主題圖是計算正方體的個數,在計算中,出現解題策略的多樣化,從而產生我們需要的素材。教後,發現學生能呈現的演算法基本上侷限在:3×4×5、3×5×4、4×5×3範圍內,我們探索所需要的類似3×(4×5)的算式是較難主動再現的。因此,教學中,要通過刻意的人為的“引導”得到,其實很不自然,有些強加的感覺。也許,直接呈現給學生會更好些。但是又與以前學習的知識是相矛盾的,如(3×4)×5,是不應該添括號的。

二、對教學內容的體會

在教學中發現,在具體應用時,學生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是很難分清楚的。比如:25×125×8×4,學生處理的第一步是:25×4×125×8,第二步是:(25×4)×(125×8)。一般來說,學生認為第一步是依據乘法交換律,第二步是乘法結合律。顯然這樣的認識是不全面的。

我認為有些知識在國小階段的教學可以模糊一點。

首先,在國小階段,有些問題要搞清楚,是很難的。對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北師大教材沒有文字定義,只有字母模型,參考人教版,它對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定義是: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積不變;兩個乘數交換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較之原來浙教版,少了三個數相乘和兩個數相乘的前提,結合它的教師用書,我們不難發現,它告訴大家的資訊是:編者無奈,國小生的認知水平低,科學地分析計算過程中到底根據什麼規律,對他們來說,太麻煩,也不好理解,只單純產應用了結合律或交換律算了。

其次,沒有這個必要的。在國小階段不存在非要清楚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交換律,我們只要讓學生理解乘法結合律是一種數學規律,意義是改變運算順序,積不變;乘法交換律也是數學規律,改變乘數位置,積不變。至於一定要在三個數相乘和兩個數相乘的前提下討論的話,那學生在簡便計算中,看不到三個數、兩個數的模型,很難想到依據的定律是什麼,只知道改變的什麼。所以,從意義上理解定律更能讓學生接受,然後讓學生體會用定律模型能把這種變化規律表達地最簡潔、本質。

三、關於對乘法運算定律與簡便運算關係的思考

是不是學了乘法運算定律以後,學生才會簡便運算的呢?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教師應該有體會。很多學生在學習乘法結合律與交換之前,已經會簡便運算了。我認為原因有三:一是教材本身和老師之前或多或少有滲透;二是學生課外學習所得;三是來自學生自身的計算經驗。他們根據自己經驗,模糊地知道在乘法算式中,改變乘數的位置、改變運算順序,結果是不變的,出於需要有時就會對算式進行轉換,他們很顯然不是通過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看來,會不會學生是對定律的意義現有模糊認識,然後我們給他們提煉一個本質、簡潔的模型的,而這個模型的作用是為他以前的簡便演算法找到一個數學上的依據。

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只是為了簡便運算嗎?學生一想到乘法運算定律就想是簡便運算,包括驗證時的舉例時。其實乘法運算定律是一種數學運算規律,存在一切連乘算式中,它是這種乘法運算中可變化規律最本質、簡潔的模型。這些模型代表的可變化規律,有時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但它不是因為簡便運算而產生的,它的存在也不是單單為了簡便運算。這點機會可以讓學生體會。

從運算定律到簡便運算,就這樣一個課時可以了嗎?我認為不合理,建議教材在運算定律教學中,重點建立模型和理解意義之後,安排一節運算定律的練習課,不是強化對運算定律模型的認識,而是對運算定律意義及作用的體會。同時培養學生規範的表達簡便運算過程的習慣。在學生碰到一些特殊運算時,能有意識地根據定律向有利於我們計算簡便的方向轉化,即具備簡便運算的意識。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3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為主,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歸納、運用等數學學習形式,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

通過反思我認為在本課的教學中,有以下幾個亮點:

1、在開課加入複習口算,通過5×2、25×4、125×8的計算,使學生明確:這三組數的乘積是一個特殊的整十、整百、整千數,會給學生的計算帶來很大的幫助,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2、通過比賽計算(15×25)×4和15×(25×4)誰的計算速度快,使學生自己體會到運用乘法結合律可以使計算變得簡便。學習乘法結合律的目的是為了使計算簡便,但我想這一點如果直接告訴學生,學生可能沒有深刻的體驗,因此我在這裡採用了男女同學計算比賽的遊戲,即調劑了計算課枯燥呆板的課堂氣氛,又使學生自己有了深刻的體驗,感受到學習乘法結合律的必要性。

3、探索數學規律是有一個過程的,對於這個過程的認識不是教師傳授的,而是學生自己體驗感受的,對學生已有的體驗與感受及時的歸納總結,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環。本節課我力求突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思想,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以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等形式,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算式等式)去感受,再經過學生的大膽交流,自然概括出乘法結合律的內容,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沒有結合具體情境教學,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舉例驗證,總結規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規律,將計算規律的探索學習與解決問題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2、這畢竟是一堂計算課,在整節課的教學設計中,練習密度過小,這對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有一定影響。還有就是練習的層次不是十分的明顯,在練習中可以穿插變式練習,如:25×16等,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為了使學生靈活使用乘法結合律,防止學生的思維定勢,還可以在練習中設計不能簡算的連乘法,讓學生判斷能否簡算,從而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

3、在教學中,有點偏於關注部分學生,要注意與全體學生的交流,讓所有人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並且在平時教學中,多注意學生的養成教育,教會學生“傾聽”。

在本節的教學中,我對數學的呈現方式進行了嘗試,就是簡單的運用幾個算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直接感知新知識。雖然沒有讓學生明確感知是生活中的數學,但是可以讓學生感覺簡單的數學課,簡簡單單學習數學知識。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4

這學期,我依然是把除了繪畫課以外的同一型別的課(比如手工、剪紙、彩墨等)放在一起上,一是為了同學們準備相應的美術用具,二是為了把同一型別的內容,落實的更紮實,而且這樣也更有助於學生們深入地實踐和思考,也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們在這一課型中形成良好的習慣。而且把其它課型穿插到繪畫課型中來,也更有利於調節學生們的繪畫情緒。因為這就家庭主婦每天做飯一樣,每天都做同樣的伙食,就算是再好吃的東西,也會食之無味了。所以,我就通過不同的課型來調節學生們的繪畫情緒,這一做法還是很管用的。

比如這一次《彩墨遊戲》課中,同學們的熱情很高,雖然這很難,但他們是初生牛犢,主要是“新鮮”。畫好第一張的同學,還會得到第二張紙,所以同學們整堂課都在緊張忙碌的畫著,甚至沒有時間像往常一樣,看看別人畫得怎麼樣。值得一提的是,每個班都有幾個特別出色的小作品,畫得很有韻味,有的我已經拍成照片儲存起來,並把這些畫掛在班級裡。每次上課看見這些畫,心情真是很愉悅。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5

首先,《端午的鴨蛋》課出自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四單元民俗主題,單元學習目標為了解民俗蘊含的生活的樂趣以及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產生的效果。而本課的學習要點有三:一是瞭解課文內容,理解作者藉助端午的鴨蛋表達的思鄉之情和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二是一通過文字的的閱讀,初步理解作者的語言風格;三是對本文選材特點的瞭解,初步感悟作者汪曾祺的閒適自由的風格。正是基於此,我在備課時確定本課的學習要點有以下三點:

1.把握文章內容,理解作者情感。

2.對作者語言風格的初步認知

教學重點為理解作者閒適的語言風格。

回首這節課,我基本上處理號以上幾個要點。在教學思路上我以課文的朗讀貫穿整個的教學始終,首先是以主要問題“作者是以怎樣的情感回憶家鄉端午的習俗”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初讀課文,理順文章作者行文思路。在對文章有了初步感知後,研讀課文師生互動共同探究“家鄉鴨蛋的特點”進行文字細讀。與此同時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重點鎖定在課文的第二三段。第三步激發學生創新型閱讀,對文章最後選材進行理解,在此基礎上完成課後練習三的要求。整個授課過程以主問題貫穿始終,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不絕於耳。

關鍵環節回顧:

這節課中我將重點定在對文章中家鄉鴨蛋特點的理解,體會作者“味中味”,所以在課文第一部分的處理上一帶而過,有關文章端午的習俗學生能夠很容易理解。

內容細讀這個環節我以“這是 的鴨蛋,因為 ”的句式引導學生走進課文,進行細讀。學生在課前做課相對到位的預習工作,在細心的閱讀與批註後,能夠較好的完成這個任務。學生談到這是“與眾不同的鴨蛋”“馳名遠近的鴨蛋”“質細而油多的鴨蛋”“蛋白而柔嫩的鴨蛋”“情有獨鍾的鴨蛋”……好多學生在闡述自己的理解的時候能夠結合課本內容。其中學生談到作者“情有獨鍾的鴨蛋”時候,恰恰和自己在備課時預設的問題相吻合,我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引述的唐代元稹《離思》中的“曾經滄海難為水”詩句的解讀,此環節一方面加深學生理解汪曾祺對高郵鴨蛋的感情,另一方面進一步理解汪曾祺的文白相間的語言風格,體會作者典雅的語言與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的妙處。

另外,此環節與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特點相結合,汪曾祺語言善於繪型繪色。“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此處我引導學生抓住“吱”感悟作者善於描繪形色。多次的朗讀,有效的引領,體會出作者在描型繪色。

文章結尾“作者寫到了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可否刪除,試述理由。”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閒適自由的風格和作者安排材料的特點。此環節不要求學生做統一答案,能夠有自己的理解就行。學生一方面能夠從常規寫作選材的角度談到該段材料遊離選文的中心,還有部分學生在預習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安排體現作者安排材料的隨意、自然的特點。

縱觀這節課,基本上完成了最初預設,作為教學本身就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這節課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

第一,作為一節同課異構課,在與同組教師共同備課的基礎上自己創新的地方不多,沿襲的東西佔主導。相比較一起做課的老師,自己這堂課學生的朗讀還算是被比較到位,但課堂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遇到學生不能回答的時候,對學生的有效引導功夫欠缺。

第二,教師在課堂上預設的色彩很濃重,教學環節的每一步都是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達到教師預設,沒有注意生成的東西。比如,一開始學生對“作者懷著怎樣的感情會議家鄉的鴨蛋的?”“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這兩個問題如果學生有良好的預習應該是能夠很好地回答,在這堂課上,部分學生預習效果不佳,導致課堂最初比較沉悶。教師為了最求最初預設環節,硬牽著學生達到預設。

另外,有關內容研讀環節,學生深入課本的時間略顯不充分,課堂上回答的亮點不夠,而此時教師看到學生讀出“曾經滄海難為水”的語句時,就中斷了學生的感知,匯入到教師預設環節中。此時,如果再放手讓學生繼續研讀,還有可能更為深入的讀出新的資訊。

第三,作為一節常態課,學生的識字寫字基本上沒有得到有效落實。這一點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是一項缺欠。本來作為課前交流預習的一個環節展示出來,教師僅僅讓學生自行提出,並沒有進行有效地指正,過於倉促。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6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教育應該從孩子抓起。為讓幼兒懂得。為使感恩活動融入幼兒園生活,使感恩深入幼兒的內心深處,植入幼兒心田,作為即將畢業的大班孩子,想通過此次社會活動:《感恩的心》,引導幼兒體會父母、老師、同伴及周邊所有人對自己的愛,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快樂生活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加深孩子對愛的理解,同時,也要教育幼兒學會把自己的愛積極的反饋給別人。培養孩子擁有一顆知恩、惜恩、感恩、報恩之心。

通過此活動,我意識到預設總是美好的,想像總是無可挑剔的,但能經得起檢驗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好活動。儘管自己花了大量心思設計教案、準備教具,但實施下來卻發現與預設相比,在效果上還是有所差別。為完善此活動,現進行如下反思:

在教學中,整個活動教態很好,親切自然,流程很清晰,一環扣一環,特別是活動匯入部分教師運用富有感情的語言,生動的肢體動作引導幼兒觀看傾聽多媒體故事課件《鳥媽媽救小鳥》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震撼幼兒的心靈,能切入主題引發幼兒遷移自身的家庭環境,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但整個活動中,時間過長,活動內容過多,涵蓋的面太廣,所謂面面俱到,反而會導致蜻蜓點水,沒有將每個環節的教育價值挖深挖透,使活動緊湊,達到教育目標,深入幼兒心田。因此,此教學內容可拆分為兩個活動進行,活動一以瞭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激發幼兒感恩父母之情,樂意用實際行動幫父母為主體,進行展開。活動可修改為第一環節讓幼兒傾聽多媒體故事課件《鳥媽媽救小鳥》匯入主題,使幼兒瞭解媽媽對子女的愛是那麼的偉大,那麼的無私,給幼兒以心靈上的震憾。第二環節出示媽媽照顧自己的多媒體圖片,並請相應的幼兒向全班幼兒講述照顧的辛勞。激發幼兒遷移經驗,啟發幼兒說說自己媽媽辛勞的照顧自己的過程,體會媽媽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第三環節讓幼兒觀看《牛犢救母》的故事,讓幼兒瞭解小牛為救母親可以連命都不要,感受小牛的孝順之情。在此基礎上進行第四環節,讓幼兒說說自己應該如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從而能使幼兒從內心深處出發,激發幼兒的感恩之心,報恩之情。此活動就能達到教育目標,而不是流於表面,使感恩植入幼兒心房。在延伸的第二個活動中,可以讓幼兒瞭解在他們周圍除了父母在生活中會關心照顧自己,還有許多人都在幫助著自己,可引伸出身邊的老師、同伴等等,讓幼兒變小愛為大愛,感恩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做到“凡是人,皆須愛”。

每一次的實踐,都是一次提高的過程,一次對弟子規精髓更加透徹的過程,只有在一層層的抽絲剝繭中掌握弟子規教學的精華所在,使弟子規教學不斷優化,不斷完善。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篇神話傳說,講述的是女媧求雨滅火、照船救人、找五彩石補天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女媧百折不撓的形象,讚美了她為拯救人類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女媧補天的故事內容,激發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想象力。學後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以“女媧為什麼要補天?”為主線展開教學,在引讀、想象、體驗中感受女媧這一神話人物不怕危險、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領略神話故事的無窮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以下幾點來展開。

1、反覆讀文促理解。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語文學習最重要的基礎。新課標中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故在教學中,我注重以讀為本,但每次讀文都有目的性,不是為讀而讀。如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讀感知,然後展示讀(賽讀)進行體會,交流後再感情讀。在多種朗讀形式的作用下,在老師充滿情感的鼓勵引導下,最後大部分學生能讀出女媧難過而又焦急的心情了。

2、品詞析句重感悟。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理解女媧為拯救人類,怎樣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把天補好的過程,學習女媧不怕困難、甘於奉獻的精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女媧補天》這篇文章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讀文後大抵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不難的,但要讓學生深切地理解女媧的精神品質並受到薰陶感染還得靠品詞析句來完成。“自讀3、4自然段,找出女媧補天不容易的詞語或句子,邊讀邊畫,也可以寫寫自己的感受、體會。”這個問題的設定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找尋關鍵詞句中,邊讀邊批註,這就是一個品析感悟的過程。

3、讀練結合重積累。

本堂課的特色之一在於注重引導學生活學活用、舉一反三,聯想遷移。如給“立刻”換近義詞;用“終於”造句;用上“先……接著……然後……最後”來複述第四自然段等,目的是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做到讀練結合。其次,練習的形式多樣,詞、句、段都涉及其中,讓有限的課堂時間擁有更大的容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 展開想像快樂學。

課文的文字淺顯易懂,表現人物精神的關鍵語言文字也是不難理解的,如“幾天幾夜、終於、冒著生命危險”等詞並不深奧,如何從淺顯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來,確實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字的空白點,將文字再創造,以充實內容,使人物形象飽滿。如我設計的補白想象,通過“於是,她又找啊找啊,終於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提出“你能想象女媧在尋找純青石的過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難,又是怎麼克服的?”引導學生在文字的基礎中展開想象。課堂上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討論熱烈,發言的學生都能說出自己的合理想象,成為了課堂的亮點。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學生的發言評價不夠到位,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還有待加強。但總體而言,我能根據新課標的理念並結合八項教學策略進行設計及教學實踐,達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時引導,課堂氣氛和諧,學生願學、樂學,學有所獲的境界。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8

《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

在本課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採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指導朗讀來解決重難點;啟發學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及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通過學生的自讀自悟,質疑問難,使學生進一步領悟到主人公美好心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已學習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得學習”。在閱讀中要注重層次性,即引導學生一層深一層地理解課文。在教學1-2節時,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描寫“窮”的語句及關鍵的詞語,談談自己的感受,然後指導朗讀。採取從“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閱讀過程,引導學生沿著這條思維途徑,一步一步地閱讀理解。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9

作者用簡練的文筆,通過記敘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文章前半部分有自然界的奇異景觀之謎說起,主要寫謎底如何被揭開的,側重寫實;後半部分主要由揭開謎底而獲得的啟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體、真實的事情來說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這是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陶冶性情和培養意志的好教材。

根據新課標對高年級段學生的要求並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讀懂課文,瞭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3、聯絡課文內容及生活實際,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的深刻含義。

4、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文敘事簡潔,內容較易理解,學生在學習時不會遇到太大問題。朗讀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是教學的難點。根據上述情況,我設想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按照“夕陽西斜——下沉——躲到西山背後”的順序,創設情境,和學生一起走進課文,讓心靈穿梭於在美麗的畫面和優美的語言文字之間,孩子們用眼睛去觀察夕陽,用大腦去想象夕陽西下的美景,讓他們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感受夕陽的神奇魅力,深入體會夕陽慢慢下沉時的變化和不同的美,一起領略大自然的美麗風光。

課文第二自然段描寫了太陽西斜的景象,我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詞句體味“刺眼的光芒”,啟發學生與中午時太陽的光芒相比較來領會。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連綿起伏”的含義,我出示相應的圖片讓孩子深入感知、體會西山的連綿起伏。我還帶領學生用手指比畫群山“連綿起伏”的樣子,使動手、動口、動腦結合起來,在學生腦海中形成直觀的形象,也同時體會了西山日落的壯麗景觀。

課文第三、四段重點體會太陽下沉時自身及其周圍雲朵色彩的變化並感受夕陽落山後留在天邊的霞光的“燦爛”景象。我先讓學生自學文字,有選擇性地品悟語句,通過課件展現落日的景觀,進一步將課文中的優美詞句和直觀影像結合起來,採用多種方式感受到晚霞的多彩、霞光的燦爛,感悟夕陽的美。並通過進一步朗讀、體驗,深入感受夕陽的美麗。

我認為本課有特色的一個方面是利用簡筆畫來理解課文內容,這樣能使學生對夕陽西下的過程變得更形象、易懂。

其次,多媒體的適當使用,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利用課件表現夕陽落山全程中太陽位置、顏色的變化以及周圍事物的變化。調動學生觀察,引導學生感悟,並用自己語言的表述,這一過程既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語言能力,同時也使“夕陽西斜——下沉——落山”的過程,由文字轉變成影象,由抽象轉變為直觀,留在學生的腦海裡。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體驗情感的重要手段,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使他們能更真切地感受課文中所蘊涵的感情。在指導學生朗讀《夕陽真美》一課時,我根據課文內容和教學過程的需要,採用了個別朗讀、集體朗讀、分角色朗讀,或讀句,或讀段,或讀全文等多種朗讀形式,並且注重讀前指導與讀後品評,努力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品評中進行情感的體驗和薰陶。如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連綿起伏的西山,披著夕陽的餘輝,顯得十分壯麗”,句子看來平淡,但用詞傳神,含義也深。我先讓學生自己理解“連綿起伏、壯麗”這些詞的字面含義,然後聯絡生活經驗和所學過的知識進行品詞析句,體會文中所描述的夕陽下山時周圍景色的美,那種動態、顏色變化的美,在指導朗讀時自然而然地喚起了學生對美的嚮往。

這節課還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學習”。比如在背誦第2、3、4自然段時,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自然段背給大家聽,並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來背誦,學生於是學得更加主動,讀得更加投入了。在背誦課文時配合課件出示的三副圖,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背誦自然、流暢而不費力,比較輕鬆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從學生一個個聲情並貌的神態中,我感受到他們的確被這麼美的夕陽所吸引了。

在教學中,覺得有以下幾點不足的地方:

1、教師的過渡語言不夠優美,這是篇美文,教師的語言如果也能夠更富有詩情畫意就更能感染學生。

2、在指導朗讀方面,教師對於朗讀的指導還不到位,教師的評價語言過於單調,還沒有充分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

3、在課文剛開始讓學生自讀課文時,提出的自讀要求:太陽的位置和它的顏色有什麼變化?在太陽的映照下,景物又有什麼變化?可以一邊讀一邊把你找到的地方用筆圈圈劃劃。教師只是簡單地說了一遍,有的學生沒有聽清楚,顯得有些不知所措。教師其實可以在做課件的時候把這些要求打出來,上課時出示出來。

4、總結課文時,對課題“夕陽真美”挖掘得太深。沒有充分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其實只要點到為止。在這一環節花的時間比預期的多了些,以至於最後教學生字這一環節匆匆帶過。

一節課上下來,仔細琢磨有有特色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知道自己在教學的道路上要學的東西還很多,我將繼續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標。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1

《憫農》是唐朝詩人李紳所作, 全詩共四句,語言樸實無華,描述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農民們還在禾地裡鋤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可有誰知道人們碗裡的每一粒飯都飽含著農民的辛勤勞動呢!道出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表達作者熱愛勞動人民及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這首詩告訴了人們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

這首詩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認識生字,讀通、讀順、背誦詩歌外,還要達到教育的目的,要讓孩子認識到“浪費可恥,節約光榮”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讓他們同情辛勤勞動的農民,對浪費糧食的行為表示憤慨。

我在教學《憫農》一課時,針對課文內容運用掛圖引導學生說了兩次話。一開始我出示掛圖(農民正在烈日下給禾苗鋤草,汗水直往下滴),我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麼想說的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這一提問給了孩子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說,既創設了情境,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得到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為學習詩文做下了鋪墊。

第二次是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的。我說:“同學們對古詩的意思也理解了,請你們再看這張圖,如果你們面對著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你們有什麼想對別人或者對自己說的嗎?”因為有了前面的情感體驗,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言:我想對自己說要愛惜糧食;我想對同學說吃飯時不要掉飯粒;我想對爸爸媽媽說,如果浪費了糧食,農民伯伯的辛苦就白費了……

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詩和樂一直是緊緊相伴的。古代的詩是可以吟唱的,而古代的樂也總是帶有許多詩意和想象。因為古詩短小孩子們從小就聽熟或背熟了,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她們能在自己熟悉的歌詞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同時,結合古詩句的特徵、語氣、語調,培養兒童對節奏的表現和創造能力。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2

這一次學校開展了活動,在活動中我們集體備課選定了《方程的意義》一課作為研討課。這課的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為能突破這一難點我們精心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接著在方程意義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明白什麼是相等關係,我們先用了一把1米長粗細均勻的直尺橫放在手指上,通過這一簡單的小遊戲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況是當左右兩邊的重量相等時(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緊接著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分邊放置20+30的兩隻正方體、50的砝碼,並根據平衡關係列出了一個等式,20+30=50;接著把其中一個30只轉換了一個方向,但是30的標記是一個“?”天平仍是平衡狀態。得出另一個等式20+?=50,標有?的再轉換一個方向後上面標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狀態,由此又可以寫出一個等式20+x=50。整個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演示、觀察、思考、比較、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由淺入深,分層推進,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方程”。

雖然整個教學任務好象是完成了。但從學生的練習中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係還是沒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練習題中有一道討論題:“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這句話對嗎?(答案是對的) 但是通過小組同學的合作學習和爭論,答案不一。雖然做錯的同學最後被做對的同學說服了,但這也說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問題。其實我們是忽視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對比。

我們的口算題引入本來是為這節課的學習進行鋪墊,但在第一次上課時,口算題我們做完後沒有再回過頭來再充分利用。課後經過大家的評課和科培中心老帥的指點,看起來是很簡單的幾道口算題,其中隱藏著等式和方程的關係。第二節課中我們通過改進,在講完“等式”和“方程”後又回到口算卡,將口算卡的題通過變化 ——只是等式| ,——既是等式又是方程,這樣進行對比使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係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3

我從事了多年的國中政治教學工作,我一直在思考: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一般會處於什麼樣的心理狀態之中;當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予以幫助,並能收到實效。同時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行為究竟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通過不斷的反思,我認為面對現在的學生,教師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不僅僅是時間、精力和腦力,還有感情也就是教師的愛。愛學生是和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連在一起的。學生需要老師的撫慰,盼望老師的理解,同時更害怕受到來自老師的傷害。所以和學生相處,必須用真心去接納學生,用真情去投入,並且物件是全體學生。我相信紮實的基本功、高尚的敬業精神加上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那麼這樣的教師一定會被學生所承認,一定會受學生愛戴。這一定是每一位教師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過程中需要進行不斷反思,並且在反思中逐步成長並走向成熟。美國學者波斯納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著眼於自己教學行為的改進,通過自己對教育教學活動的自我覺察,來達到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效能。在從教的兩年當中,本人就一直在進行教學反思,以求促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教學總有它不足的地方,總有須待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優化的地方。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遺憾”就是這個道理。平時在教案書寫中,除了符合學校要求外,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每份教過的教案,我都會認真的回顧並進行診斷,開出教與學的“病歷”,並且對這些“病理”進行分析、交流,最後發現並提出解決這些教學“病理”的對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時我還非常珍惜並利用進修等渠道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爭取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學習他們的教學思想,分析他們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組織課堂教學。同時與自己的課進行比較。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名家名師的教學藝術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時代呼喚創新教育。傳統的政治課堂存在許多弊端,如:教師講授多,學生思考少;師生一問一答多,學生探討研究少;教師啟動問題多,學生啟動問題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等等。這些傾向妨害和限制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個性和潛能,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教師,應該充分地正視和嚴肅地對待這一問題,要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從每一節課做起,要敢於在師生關係的改善、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設計的研究、教學策略的運用等方面“另闢蹊徑”、“獨出心裁”,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4

前不久,執教了《秋遊》這一課,頗有感悟,現總結如下:

一、提供動口的平臺

讓孩子興致勃勃地說,讓孩子一吐為快,讓孩子能說會道,這是孩子的需要,是語文教學培養的一專案標,也是主動學習的一個標誌。本節課通過想象填空:天上的白雲有時像( ),有時像( )。看圖填空:同學們有的( ),有的( ),有的( )。等一系列形式,喚醒孩子的思維意識,拓展孩子的想象、說話空間。

二、創設動手的條件

“動腦又動手,才能有創造”。讓孩子充分動手,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感悟。本節課為了增強孩子對秋天“色彩斑斕”這一認識,我採用了讓孩子為簡筆畫“稻子”、“棉花”、“高粱”配色;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填空等方式,在發揮孩子主動性的同時使其創造性也得以展現。

三、 拓寬動腦的空間

“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語文學習中要讓孩子多動腦、能動腦、愛動腦,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學有所得。本節課中,我進行了如下設計:(1)運用“螞蚱”圖片,直觀感知,鼓勵其多方查詢資料,增長知識。(2)讓孩子在讀詞中釋詞,在釋詞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3)初步教給默讀的方法,學會集中注意力默讀。……

四、營造寬鬆的環境

低年級孩子因年齡限制,注意力易分散,針對這一特點,我結合課文意境,採用了吟誦“秋”詩,放聲唱“秋”,配樂讀“秋”等手段,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和諧、優美的意境中好學、樂學、善學。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5

在拼音教學中,涉及了許多活動,有學習兒歌,有利用周圍的東西擺拼音字母,有拼讀音節,看圖講故事。在學習拼音的幾週中,課中操時間我經常給學生講故事,要求學生老師講時認真聽,故事講完後,還出幾個小問題讓學生回答,並要求他們拼出問題答案中一些相關的拼音,還告訴學生,拼音學完,我們就可以自己看帶拼音的讀物了,激發學生學好拼音的積極性。

有一次我講了一個《蜘蛛和螞蟻》的故事,這節課正好教學《zh ch sh r》這一課,在說出故事題目之後,我先讓學生試著把題目拼出來,又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將其中涉及到的學過的音節出示在黑板上,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學生覺得自己學到的拼音知識特別有用。在拼音教學進行完後,我又進行了一次《拼音大王》的評選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先將自己認識的新朋友的姓名拼出來,又將自己帶的包裝袋上認識的字拼出來,最後又拼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靜寧路國小、一年級一班”這些字詞,使學生將學習拼音與自己的身邊事物有機地結合起來,體會到了漢字的趣味性。

漢語拼音的教學是語文聽說讀寫的基礎,要讓每個學生在此過程中體會到學語文的樂趣,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讓語文課的各個環節都能體現出語文味。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6

本節課是我第一次正式上一年級的數學課,在課前我做了一些的準備,因為我們學校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外來工子弟的兒女,因為工作的關係,有一些家長長年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老家讓家裡的老人帶著,所以導致有的學生沒有上幼兒園。因此我在上課前都有對他們進行數學的摸底測試,比如:數數、找朋友等一些比較簡單的練習。在摸底中我發現基本上說有學生都能從1數到10,甚至20以內的也可以。在此基礎上,我進行了我的一年級教學工作。

《快樂的家園》是一年級上冊的第二課,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能正確數出數量是1的物體,認識1—10的數;理解基數、序數的聯絡和區別。2、能運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並進行交流。3、初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三個活動。活動一:猜一猜,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入上課狀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上課積極性。活動二:誇家園。在小兔子導遊的帶領下,老師為同學們展現出主題圖,讓學生去說看到什麼?再著重引導學生去發掘與數字“1”有關的事物,並且能說出生活中與數字“1”有關的事物,如:課室裡有一位老師、一把尺子、一臺電腦……在學習中,學生都能準確說有關“1”的事物,在這積極的情況下再學習有關“2”、“3‘、”4“的事物。活動三:小小運動場。在足球比賽中,引導學生理解數字序數與基數之分。

在課後練習中,我發現幾乎所有同學都能獨立完成課後的練習題,但在巡堂中我發現一(2)班的楊X在數數,與數的運用方面能力較差,所以在以後的培優扶差工作中,我會著重關注該生。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7

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會更美好。

雖說是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在有些關鍵的地方,還是需要老師的引導。老師是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老師就應該站出來,及時地教給方法,及時地指引道路。

課文的主人公不僅僅是喬依,這也不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主要還是寫了兩個“幫助”的小故事,第二個片段則從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體寫喬依幫助老婦人的段落,再圍繞“讀了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麼”來交流。第二個片段換了個角度,從“喬依幫助老婦人修車”這件事入手,引導學生交流感受。我覺得第二個片段的可取之處在於由“扶”到“放”,滲透方法。 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完成填空練習,從而對課文內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老婦人幫助女店主,這是一種愛的接力,又形成了一個愛的鏈子。學生積極參與此次活動,都能抓住主要內容完成練習,填得很好。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從女店主的這句話,可以體會到他們對生活的樂觀態度。但是,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這樣的心態,生活肯定會好起來的。也有的學生聯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個人都付出自己的關愛,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此時,老師再點題: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關愛,也必定會得到別人的關愛。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這樣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8

《哈囉哈囉》是一首馬來西亞歌曲,曲風歡快活潑,表現出孩子們之間純真無邪的友誼,真摯無暇的情感!

本單元選用了亞洲6個國家不同風格的歌曲、樂曲,讓學生通過音樂瞭解亞洲各國音樂的歷史、風格,體裁以及與之相伴隨的種種習俗,不但可以獲得異國音樂文化知識,幫助他們鑑賞各具特色的音樂藝術,而且還可以獲得一把從側面瞭解異國社會生活的“鑰匙”。多樣化得學習意在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

整節課中學生的參與性很強,能感受歌曲歡快愉悅的情緒,並且快樂的學唱歌曲。活動中,我讓學生根據歌詞自編聲勢動作,這樣能在唱唱跳跳中熟悉歌曲旋律,在遊戲情景中理解歌詞內容。儘管我在一些細節上把握的還不夠,但是,孩子們並沒有因此而失去參與活動的興趣,仍然很投入地配合著我,讓我很感動。

在進行歌曲表演時,我和學生們一起根據歌詞自編動作,意圖是讓學生體驗音樂歡快的情緒以及與同學共同歌舞的樂趣。

每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樂課堂教學應更多地建立在參與和感受的基礎上。學生只有“動”起來才會對音樂有真正的體驗和理解。

通過本次活動學習,使同學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幫助孩子們明辨是非,激發他們的積極情感,這樣的快樂既屬於他們也屬於我們。

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9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一個是教師精簡了3個不同方向的簡筆畫嘴巴作為示範,能讓學生短時間內掌握住|“大嘴怪”的“大嘴”,但在誇張上還不夠深入挖掘;二是設計了一個情境,能讓低年級學生馬上進入教師預想的“助人為樂”的思想上去,避免學生給大嘴怪加上破壞、作惡等不良特徵,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一個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缺點與不足之處有:

1.整節課沒有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可以在其中加入小組學習,讓學生會的自己解決,節約時間。

2.課上應該再加些大嘴怪的學生作業欣賞,不在多,是可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避免最後作業千篇一律。

3.課堂節奏掌握的還稍有欠缺,可以請學生摒棄鉛筆,直接在作業紙上大膽的用勾線筆畫出大嘴怪,或直接用顏色畫出(前提是學生在平時課上習慣直接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