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回家路上教學反思(通用16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96W

回家路上教學反思 篇1

數學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資訊化的社會,要求學生加強收集資訊的能力,重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主動深入地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數學的

回家路上教學反思(通用16篇)

頭腦去思考問題,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數學課程的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一節課,課堂氣氛很好,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知識的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教學較為成功。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

《課標》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回家路上》這一課是讓學生複習乘法的意義和應用2——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材用一些小動物放學回家的畫面展現了許多數學的資訊,採用“你問我答”的數學遊戲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此,教學時,我主要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中獲取知識。首先,我根據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以講故事的形式呈現圖中的資訊(出示掛圖),然後讓學生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所見,再在小組內採用“你問我答”的遊戲方式,根據畫面提出數學問題並且運用學過的乘法口訣解決這些問題。學生興味盎然,積極思考發問並認真解答。如生1問:船上共有多少隻小動物?生2列出算式:4*4,生3說:我們可以利用“四四十六”這句口訣來算出它的得數。生4問:草地上有多少朵花?生5列出算式:6*2,生6:利用“二六十二”這句口訣就知道它的得數了,不用再一個一個或兩個兩個地數了,真方便。……畫面上的內容,學生真是無所不問啊!都能根據乘法的意義來列式的,並且都能正確運用學過的口訣來計算得數,這真是我意料不到的。我覺得這樣做不僅使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熟練應用2——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有數學,學好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口頭表達等能力。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都是以學生為主,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給學生廣泛參與的機會和發展的餘地。整個教學過程都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設計練習時,我注意到學生情感方面的問題,特地設計了題型豐富、形式多樣的練習,激發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如“師生對口令”、“爭當快射手遊戲”、“踩汽球遊戲”、“快速接龍遊戲”、“開啟動物之門”(找新家)等遊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不僅讓學生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愛學、樂學,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回家路上教學反思 篇2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有趣的。直觀形象的數學學習活動。因此,在教學伊始設計成觀察主題圖、聽錄音故事、想數學問題等活動,積極創設學生熟悉的、喜愛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從生活情境中主動地感受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

2. 剖析學生情況,靈活調節學習重點。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地思考,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是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平時學生從練習與作業中反映出來的不善於用完整數學語言整理資訊的現象,設計有價值的思維活動,積極促進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動筆在練習本上寫出想提出的問題這一環節,就是培養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後,能用通順、簡潔的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既充分培養初步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意識,又整合了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科的知識聯絡點。

3. 優化合作環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而且,合作精神是時代對人的基本要求,真實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項任務,都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實現。所以,在教學活動中,著力優化合作交流的環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是尤為重要的。

(1)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營造合作氛圍,提供合作機會。如:在聽故事後,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想提出什麼問題,而後再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並且讓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互相評價,創設寬鬆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們在愉悅、民主、平等的氛圍中,縮短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共振,激發起合作的慾望,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合作活動中去。

(2)拓展合作時空,注重應用實踐,提升數學素養。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人在教學設計時特別注意體現這一理念,努力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認真聽講、課堂練習的同時,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探索,去與他人交流和分析探索的結果,更好地理解數學的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數學方法。如:教學訓練安排學生和父母或好朋友觀察家中物品或上學路上的景物,尋找數學資訊,試著提出並記錄5個數學問題,進行相互提問並解答的遊戲。充分貫徹聯絡生活和數學應用的思想,讓學生具有實踐活動的機會,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機會,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數學、應用數學。

回家路上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一節綜合應用學過的乘法口訣解訣問題的練習課。教材通過小動物放學回家的情境提供了很多數學資訊,採用“你問我答”的數學遊戲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班學生通過前面對乘法口訣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他們能從教師出示的圖畫中發現數學問題並有條理地用語言表達出來,也具有一定的互評意識。大部分學生學習數學感覺輕鬆,愉快,上課思維活躍,勇於回答問題。對口訣的認識也逐步加深。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我對本節課作了如下設計:

一、練一練

將書本第23頁的三道練習題:1、算一算(口算題);2、看圖填空(看方陣圖列式);3、找新家(計算連線題)。讓學生利用課始十分鐘的時間獨立完成。

二、提問題。

1、看一看。(獨立觀察主題圖,看一看圖上都有些什麼?)、提一提。(要求學生,獨立提出一個問題,使這個問題既可以用加法解決,又符合用乘法計算的條件。) 

2、說一說。(請2個學生獨立彙報)

3、小結。結合剛才彙報的問題,進行總結性引導。要提的問題必須符合兩個條件,第一:要用加法計算,那麼問題一般都是“一共”類的問題;第二:還要能用乘法計算,那麼問題中所提問的物件,每一個加數必須是相同的。

4、試一試。(請同學們再試著提出更多的乘法問題,並列式解答)

由於在小結時,孩子們發現提乘法問題並不是很難,只要是“一共”類的問題,所提問到的物件每份數都相同就可以了,這個難點突破後,通過巡視發現,大部分孩子都在主題圖中找到三個以上的問題,並結合2~5的乘法口訣進行列式解答。

回家路上教學反思 篇4

數學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資訊化的社會,要求學生加強收集資訊的能力,重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主動深入地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數學的

頭腦去思考問題,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數學課程的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一節課,課堂氣氛很好,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知識的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教學較為成功。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

《課標》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回家路上》這一課是讓學生複習乘法的意義和應用2——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材用一些小動物放學回家的畫面展現了許多數學的資訊,採用“你問我答”的數學遊戲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此,教學時,我主要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中獲取知識。首先,我根據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以講故事的形式呈現圖中的資訊(出示掛圖),然後讓學生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所見,再在小組內採用“你問我答”的遊戲方式,根據畫面提出數學問題並且運用學過的乘法口訣解決這些問題。學生興味盎然,積極思考發問並認真解答。如生1問:船上共有多少隻小動物?生2列出算式:4__4,生3說:我們可以利用“四四十六”這句口訣來算出它的得數。生4問:草地上有多少朵花?生5列出算式:6__2,生6:利用“二六十二”這句口訣就知道它的得數了,不用再一個一個或兩個兩個地數了,真方便。……畫面上的內容,學生真是無所不問啊!都能根據乘法的意義來列式的,並且都能正確運用學過的口訣來計算得數,這真是我意料不到的。我覺得這樣做不僅使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熟練應用2——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有數學,學好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口頭表達等能力。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都是以學生為主,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給學生廣泛參與的機會和發展的餘地。整個教學過程都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設計練習時,我注意到學生情感方面的問題,特地設計了題型豐富、形式多樣的練習,激發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如“師生對口令”、“爭當快射手遊戲”、“踩汽球遊戲”、“快速接龍遊戲”、“開啟動物之門”(找新家)等遊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不僅讓學生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愛學、樂學,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回家路上教學反思 篇5

我一直認為語文教學要腳踏實地,實實在在,不能搞花架子,低年級階段應以字,詞、句的訓練為主,所以我在識字教學中重視擴詞,造句的練習,對於學生說的比較好的詞句,要給予鼓勵表揚,調動其積極性。在學習課文中穿插相應的句型練習,本堂課我通過兩個句型的訓練讓學生接觸祈使句型。會說這種句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孩子說:“小雨點,請你快快落下來,讓花更紅,草更綠,小蘑菇快快撐開小傘吧。”有的孩子說:“給我一對翅膀吧,我可以飛到天上去看看地球到底有多大,有多美”。我感覺孩子們的思緒在飛揚,心在激動,語言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訓練。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本堂課的教學之中我還重視了朗讀,範讀,自由讀,比較讀,集體齊讀。重視了讀後的評價,每讀一遍,都有一遍的收穫,學生在讀中識字,學句,明理,悟情。

密切聯絡生活說語文,學語文。

生活即語文,語文離不開生活。低年級語文更離不開生活,空洞的說教脫離實際,會讓學生雲中摸月。在兩個句型練習中,我不是一味地讓學生模仿,我啟發學生聯絡生活想象,仿照丁丁對牽牛花說的話,你想對小雨點說些什麼?還想對誰說些什麼?想像我們見到的牽牛花,除了攀著竹竿往上爬,還可以攀著什麼往上爬?最後兩個環節我除了引導學生讀以外,更多的讓他們說,聯絡生活實際說,我們是農村國小,大多數學生父母在外,跟隨爺爺,奶奶,農村老人的辛苦孩子們看得見,但卻很少體會的到。因為他們畢竟才七,八歲。我引導他們發現爺爺奶奶的辛苦,啟發他們說話該怎麼做呢?對孩子們進行尊敬長輩,孝敬老人的人文教育。實實在在教語文,潛移默化教做人。真正做到了學文與育人地有機結合。

回家路上教學反思 篇6

結合劉禹錫的“安貧樂道”“高潔傲岸”,提出疑問,“當今社會這種處世態度是否仍然可行?”

學生辯論將課堂推向了高潮,但略微遺憾的是作為教師的我應該在學生情感價值態度觀產生偏頗時更好的進行引導,這樣就可以真正的將教師教書的同時,更能要育人的目標落實到實處。

順應教育體制的改革,遵循“以生為本,打造高效課堂”的教育理念,本節課一如既往的延續了我常態課的教學思路,學生們適應,我也覺得順手,沒有因為是公開課而作秀或造假。學生們愉悅於作為課堂主人的成就感,我開心於作為教師的輕鬆感。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或不足正是今後教學中應該反思與提高的地方。我會沿著“以生為本,打造高效課堂”的教育改革思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打造出真正高效的課堂!

回家路上教學反思 篇7

一、成功的喜悅

1、激發興趣,自主讀文。

為了能激起學生的自主讀文的興趣,教學伊始,我問學生:這是什麼季節的景色?你想畫什麼?接著,我就和學生一起繪畫了一幅秋天的圖畫。今天我們就一起到秋天裡走一走、看一看。學生興趣盎然。接著讓學生用自已喜歡的讀書方法讀課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讀,也可以找好夥伴商量,還可以和學習小組的同學討論。這樣,通過營造開放寬鬆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讀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學生有了認知的激情,就會自主參與,尋求新知,而不是被動接受灌輸。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再讓學生自主識字:說說自己記住了哪些字,怎樣記住的。然後我學著楊昱婷老師的教學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蘋果、梨、楓葉的形狀,讓學生貼到相應的位置上,這樣既增加了學生識字、記字的興趣,又增強了識字、記字的效果。

2、美讀課文,讀中感悟。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教學中,我讓學生自讀感悟,自主地從課文中找出自已想學的內容,多讀多想;自主地討論、交流,自覺地練習運用在精讀課上學會的一些讀書方法探究課文,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自讀自悟,主動發展。例如:讀完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後,我問學生:大自然的地毯怎麼畫?你則呢知道?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畫一畫。然後再出示這一段再讀,問學生讀後有什麼感覺?哪兒最美?學生說:“一抹金黃最美”。“那麼什麼是一抹金黃呢?”學生都不理解,我又適當引導: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麼樣子的?有的說:“是黃色的。”有的說:“是一半綠一半黃的。”我及時點撥:“一半綠一半黃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黃。”學生在自己的發現中完全瞭解了“一抹金黃”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師解釋。再如:你還喜歡什麼?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有的學生說喜歡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課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讓他讀一遍:“課文中說星星在什麼地方?”“果林裡。”“果林裡有星星嗎?”“沒有。“那會是什麼?”“那是梨子、蘋果熟了。”學生又在我的引導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麼。

二、不足的惋惜

學習完課文內容後,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討論:你喜歡秋天嗎?喜歡秋天裡的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都說喜歡,但卻說不出秋天都有什麼景色。也許現在還沒有真正到秋天,學生以往沒有注意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我覺得今後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另外學生的評價還顯得不夠到位,如他讀的聲音太小,讀的沒有感情等。今後應培養學生正確評價,評一評成功之處,不足在哪裡,並能說出為什麼。這樣學生在自主評價的過程中會進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提高審美情趣,使紙面上的靜態內容躍出教材,轉化為符合兒童個性特點的動態表演,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回家路上教學反思 篇8

教學這一課,我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比較、賞析《武陵春》與《望江南》;第二課時、第三課時:比較、賞析《江城子》、《漁家傲》和《破陣子》;改寫練習,深入理解,提高表達能力。

目前我與學生一起學習了兩課時,預定的任務已完成,學生表現得還不夠踴躍。

第一課時學生的課堂表現比較好,對於文字的解讀比較深刻,尤其是朗讀時情感的把握較之開學初有了明顯的進步(也許朗讀教學可以成為我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的突破口)。這節課上我設計了兩個環節:讀——品;提出了兩個問題:1、這兩首詞分別寫了什麼?請用一句話說出你的理解。提示:誰+幹什麼(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表達了什麼感情? 2、根據你對詞的品讀、理解,你認為這兩首詞中的哪一個女子的愁更深重些?為什麼?

起初學生很沉默,於是我將原定教學設計的第一步的“讀”改為了“聽”:我播放了李清照不同時期的三首詞《如夢令》(學生七年級學過)、《武陵春》、《醉花陰》(九年級上冊附錄:課外古詩詞)的朗讀錄音,要求學生在聽時注意朗讀者是怎麼讀出感情的,簡而言之就是注意語速、語調、語氣、停頓。聽完第一遍後我發現大多數學生的反應並不熱烈,於是我對李清照的三個創作階段及作品作了大致的介紹,分析了這三首詞中蘊含的不同感情,並要求學生在聽第二遍時不僅要注意朗讀者是怎麼處理語速、語調、語氣、停頓的,而且要思考為什麼要這樣讀。聽第二遍時學生明顯更認真了,有的還拿出筆在書上圈點著,批註著。接著,我進行第二步:讀。我先讓學生兩人一組互相朗讀《望江南》和《武陵春》,並根據語速、語調、語氣、停頓四項互相評分。然後,我採取了齊讀、分組讀、個別讀、示範讀、評讀等多種方式指導學生讀。這一讀,課堂的氣氛明顯熱烈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更重要的是他們體會到了學習的滿足感與成就感。接下來的第三步“品”,學生終於“動”了起來,雖然願意舉手發言的學生並不多,可是願意在小組內交流的學生明顯多了,這讓我看到了希望。更為難得的是學生在比較閱讀這兩首詞時,對於主人公的動作品析得比較準確。如:“倚”——有的說等的時間長,很累;有的說不僅是身體累,更重要 是心累了,因為很失望。“倦梳頭”——連梳妝打扮都沒有心思了,所以說很愁。“欲語淚先流”——還沒說就先哭了,表明她心裡都是不高興的事,一天到晚都想著這些愁事,所以情不自禁。我因勢利導:“表達人物的感情,動作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大家剛才的分析準確而全面,我非常佩服你們敏銳的觀察力和理解力。我想請大家再想一想,表達感情除了可以通過動作以外,還可以通過什麼?”學生反應很快:“心理活動。”“環境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大家對於閱讀知識掌握得很全面,這表示大家以前的語文學習很認真。我相信有了這份認真,我們沒有做不到的。下面請大家從剛才這些方面再去體會主人公的感情,比較誰更愁一些。”接下來學生就從心理活動的變化過程和環境的描寫分析了人物的感情,最後一致得出結論:“李清照的愁更深重一些。”這個時候,我覺得可以對學生的思想進行薰陶了:“是的,同樣身為女子,李清照不僅愁自身命運的多舛,她更愁家鄉的淪陷,國家的滅亡,百姓的疾苦,所以她的愁很重,重得超越了時空,千古流傳。所以說,只看到自身悲苦的人讓人同情,而能夠推己及人,胸懷國家與百姓人讓人敬佩。”最後,全班同學再一次齊讀了這兩首詞,學生讀得蕩氣迴腸,尤其是“斜暉脈脈水悠悠”和“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讀得低迴婉轉,餘音嫋嫋。

第二課時,我也採用比較賞讀的方式同學生一起學習了《漁家傲》和《破陣子》。這一節課上,學生又歸於先前比較沉悶的狀態。我想原因有三:第一,我心太急了,又想保證教學進度,又希望學生自主、探究,要求太高了,使學生步子邁得太大了,一時達不到要求,產生了學習的失敗感;第二,我對於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還不夠具體,只給了他們方向,但沒有告訴他們具體路線,他們摸著石頭過河,自然費時費力;第三,很多學生已經習慣了“老師講,自己聽、抄”的教學模式,暫時還不不知道怎麼去自主探究。

回家路上教學反思 篇9

課文《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你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品質。

在教學《窮人》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______彩。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自說,自讀,自評,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說出感受,讀出感受。

重捶敲打關鍵詞句:當學到“桑娜用頭巾裹住睡著的孩子,把他們抱回家。她的心跳得厲害。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她覺得非這樣做不可。”一段時,我問學生關聯詞語“非……不可”怎樣理解?同學們紛紛舉起了小手,等叫到王立同學時,他站起來,堅定地說:“必須這樣做,不這樣做不行。”我聽了好激動,立刻評價說:“你真了不起!看到學生自信的樣子我抓住時機適時點撥到“為什麼不這樣做不行呢?”讓學生畫出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情感,有的說“桑娜看到死去的母親和孩子生死相依的情景感動了。”有的說“悽慘的現實容不得桑娜再去多想什麼,只有把孩子抱回家去。”還有的說“這是窮人間至真的愛,至真的情……”學生在自讀中,悟出這是桑娜出於對死者的同情,對孩子的憐愛。此時我以肺腑之言感染學生:女主人公對自己的做法說不出理由,講不出道理,但是覺得收留兩個孤兒是義無返顧的事。你們說這表現出桑娜怎樣的品質呢?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桑娜那純樸、善良的心地撞擊著學生,觸發了學生更深入的讀課文,同作者、老師產生思想共鳴,達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

回家路上教學反思 篇10

三月一日我與學校其他語文教師在太行國小參加了聯片教研活動。這次活動中的主講教師是我們五處國小的呂偉紅老師,呂老師的這節踐行三步導學的示範課能夠說十分有好處,課後各校老師的交流討論尤其是王建萍主任對課堂逐步環節的精點細評,讓我對三步導學教學模式的理解更加深入具體,對今後課堂教學踐行三導模式起了實際好處上的指導作用。下面是對此次活動的一些收穫:

教學設計完全體現了教師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呂老師的課堂來看,由始至終讓人覺得“她心中有學生”。第一,教學要求降低難度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圍繞“三維”提出的學習目標,明確而合理,讓學生在課堂學有目標;使用語言“我能”以激勵學生的自信心,“發現”給出學生學習思路;情感目標隱藏在課堂教學的始終沒有預先提出,但學生在學習後卻發現這一目標的實現貫穿在整個課堂中,這種學習目標的提出方法也是一個引人深思的亮點。第二,設定的學習任務針對性強。針對學習目標下達了明確而具體,而且也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核心任務;之後緊之後帶給了完成任務的方法,包括如何讀、思考、動筆、與同桌交流。第三,交流展示真實有閃光點,理解詞語的方法多樣實用(如:“波濤洶湧”畫面直觀明瞭),注重積累,注重引導學生學著展示交流,評價具體有針對性等等。第四,目標檢測圍繞核心任務設計。雖有一些漏洞,但是也能體現出“三導”模式始終貫穿。

總之,今後要向呂老師學習她認真鑽研的精神,努力把“三導”模式好好踐行,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效率。

回家路上教學反思 篇11

優點與不足:培根說過:“讀詩使人靈秀。”那是因為詩中有意境。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採用的是創設情境、互動教學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動教學策略,事實證明還是比較成功的。

1、借畫面互誦 。

《乞巧》這首詩有兩幅大的畫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才是主畫面,這在教材的底圖很清晰;二是人間乞巧的場面。在教學環節中,我還安排了讓學生根據詩句想象畫面,讓詩句和詩意化為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

2、借吟誦互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吟誦是古詩教學很多老師常用的並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學時由學生背詩入課,教師吟詩入題。課中吟中誦,誦中說,說中解詩意、品詩味、入詩境。

3、擴充套件延伸,豐富積累。

豐富的想象是這首詩明顯的寫法特點。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畫面,想象人間乞巧的場面。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作為古詩教學,尤其要注意以讀帶講、多讀多悟,這樣才能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回家路上教學反思 篇12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也是寫景物的略讀課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著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語文課上,我教學《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畫出新詞,列出作者的旅遊路線,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再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讓他們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寫了什麼景物,有什麼特點。學生的學習經過十幾分鐘的思考、討論,好像看來都有了結果。於是,我就組織全班學生彙報交流。可就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了學生的彙報積極性不高,都在那兒默默無語,有回答的同學,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較差,回答問題不夠全面,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課堂氛圍不活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素養十分重要。我運用極富感情的語言,給他們塑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課堂之中,要掌控住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多種方式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才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建立起高效的課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選取多組天山的圖片,與學生們一起欣賞,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學也將簡單有趣得多。

下課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過程,是哪出了差錯?我仔細思考,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不僅把課堂教給學生,還得讓課堂緊湊有效,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才能達到理想的要求。看來我是沒處理好學生的學習需求,沒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小組交流,致使在彙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都在那兒默默無語,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差,回答問題不夠全面,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氣氛沒有預想的那麼活躍。

《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所描繪的景色非常優美,學生在較短的閱讀過程中一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應該從這個角度提出問題,那樣,學生們都會有話可說,有話願說了。

還有一點做得也不夠讓我自己滿意,就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今後我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多注重這些,以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爭取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裡,獲取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大的收穫。

正是這雪山上的雪水滋潤著天山上的花草樹木,才會有這生機勃勃的美麗的天山。老師對待學生渴求知識的心田,不正是這雪山上的雪水嗎?

每位老師都渴望把自己的知識化成春雨,滋潤灌溉學生的心田,陪伴他們茁壯成長。作為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有責任不斷改進自己在教學工作中存在的缺點、不足,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工作,做一名不斷進步的優秀教師。

回家路上教學反思 篇13

語文的知識廣闊無邊,想上好一節課很不容易,不僅要鑽研教材,更要鑽研教法。如何讓學生喜歡聽課,如何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下學好課文,並在此基礎上能力有所提高,視野得到拓寬,這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一堂課的開頭匯入很重要。作文好的開頭被稱為“鳳頭”,其實一堂課的開頭也應是“鳳頭”,即要能夠吸引住學生進入境界。開課不是為了熱鬧好看,而是要實實在在的能讓學生學到知識和技能,那麼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抓文字,在此基礎之上再躍出文字。培養學生分析語言的能力,要有深度,還要多朗讀。一堂課承載的東西不能太多,否則學生沒有能力去接受,一堂課也只能是蜻蜓點水,很膚淺。

課堂中要注意師生之間的對話,生生之間的對話,教學形式要多樣。這樣不僅能起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學生保持興趣的時間也會加長,能力也能在互相合作、評價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一堂課既然有鳳頭就要有豹尾,拓展延伸的東西不能太多,而且這個內容應該是為加深理解課文內容服務的,而不是為了延伸而延伸。

這節課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向教學能手學習,將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上去。

回家路上教學反思 篇14

《談讀書》這篇課文是培根的一篇著名隨筆,屬於自讀課文。它圍繞著“讀書”展開了三個內容的論述——讀書的正確目的、正確方法、重要作用。語言凝練、警句迭出、蘊含哲理。同時以議論文的多種論證方式進行闡述,充滿了睿智的思辨色彩。接下來我對我的教學過程具體反思如下:

在匯入部分,通過王國維“讀書三境界”釀造出讀書氛圍,同時與九年級階段學生的學習狀態相聯絡。學生進入了情境,但是我並沒有讓學生談談自己對讀書想法、感受,而直接進入文字,沒有很好的激發閱讀興趣。

在默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環節,目的是想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和層次有清楚的認識。所以我設計的問題不難:本文圍繞“讀書”這個話題,談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學生基本能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接下來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出這三方面的具體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這是考察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和領悟能力。這個環節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但是課堂效果不是很好。首先我沒有讓學生髮揮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文章處處都是讀書的觀點,單憑一個人去概括尋找,難度很大。可以通過三、四人一小組合作學習,然後全班交流補充來完成對課文具體內容的理解,這樣也能減少課堂沉悶氣氛。其次,我的引導不夠。學生只能理解觀點表層的意思,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聯絡生活中讀書實際,更為深刻的理解內容。比如說關於“代讀”,我可以舉例讓他們明白“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才可以用這種讀法。還有這麼有哲理的文章,學生讀的少了,所以學生沒有很好的感悟到讀書的目的、作用以及學到讀書的方法了。

編寫《讀書名言精評》環節是個亮點。課堂是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目標,設法讓學生充分地“活”起來,“動” 起來,要將教師“教”的活動科學巧妙地轉變為學生“學”的活動,將本需由教師講析出來的內容由學生在充分的課堂活動中讀出來,找出來,析出來,悟出來,練出來,品出來。本文語言優美富有哲理,改變以前只口頭表達賞析語言的方式,編寫《讀書名言精評》將口頭表達與寫作相結合。學生將喜歡的語言摘抄出來,從多個角度去品評,然後進行交流品評。這一方面是感受培根語言魅力,另一方面這樣的摘抄方式也是學生平時應該有的讀書習慣,有利於積累寫作素材。通過這一活動,既凸顯了語言教學這一重點,又教會了學生讀書的方法,也讓學生享受到了求知的愉悅,感受到了思想的啟迪。但是也有不足之處,老師的示範點評(從修辭,思想內涵上來點評文章中的一句話)限制了學生的思想,導致他們也只從兩方面來談。或許可以不做示範,因為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可以獨立的品讀句子,應該尊重他們的個性解讀。還有在品析語言時注意適時指導學生如何朗讀,通過朗讀來加深對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闢見解。

最後我以名言警句的形式結束,談的是讀書方法,跟匯入的“詩詞”相呼應,從而整個教學具有完整感。

總之,這樣的課堂教學,對老師和學生的知識要求都比較高。拿這樣的一篇議論文來說,如何把學生的思維從與作(文字)對話邁向與自己對話,這仍是一個努力的方向。

回家路上教學反思 篇15

這一次學校開展了活動,在活動中我們集體備課選定了《方程的意義》一課作為研討課。這課的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為能突破這一難點我們精心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接著在方程意義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明白什麼是相等關係,我們先用了一把1米長粗細均勻的直尺橫放在手指上,通過這一簡單的小遊戲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況是當左右兩邊的重量相等時(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緊接著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分邊放置20+30的兩隻正方體、50的砝碼,並根據平衡關係列出了一個等式,20+30=50;接著把其中一個30只轉換了一個方向,但是30的標記是一個“?”天平仍是平衡狀態。得出另一個等式20+?=50,標有?的再轉換一個方向後上面標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狀態,由此又可以寫出一個等式20+x=50。整個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演示、觀察、思考、比較、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由淺入深,分層推進,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方程”。

雖然整個教學任務好象是完成了。但從學生的練習中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係還是沒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練習題中有一道討論題:“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這句話對嗎?(答案是對的) 但是通過小組同學的合作學習和爭論,答案不一。雖然做錯的同學最後被做對的同學說服了,但這也說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問題。其實我們是忽視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對比。

我們的口算題引入本來是為這節課的學習進行鋪墊,但在第一次上課時,口算題我們做完後沒有再回過頭來再充分利用。課後經過大家的評課和科培中心老帥的指點,看起來是很簡單的幾道口算題,其中隱藏著等式和方程的關係。第二節課中我們通過改進,在講完“等式”和“方程”後又回到口算卡,將口算卡的題通過變化 ——只是等式| ,——既是等式又是方程,這樣進行對比使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係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回家路上教學反思 篇16

一、設計的初衷

《三檢視》在教學內容中,是比較抽象並且難以理解的,然而三檢視在工業設計中又是表達與交流設計構思、設計方案的一種常用的工程技術語言。學生不但要學會識讀三檢視,而且還要學會繪製簡單的三檢視,並且在今後的設計實踐中,能夠運用三檢視來表達自己的設計構思,與他人交流設計方案,從而獲得全面的評價,優化設計方案。於是針對此教學內容,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以及在教學中常遇到的一些問題,有哪些可供參考的解決辦法,我進行了嘗試性教學實踐。

1. 課題引入方面:

採用問題情景設定的方法:學生喜愛打籃球,而用直尺測算出籃球的表面積是學生平時不會想到或實踐過的問題。這樣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解決問題的興趣。問題提出來後,學生積極思考,想出了許多辦法。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能否利用牆面與地面相互垂直這一條件。目的是開啟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而空間想象能力是學好三檢視,理解三檢視以及繪製三檢視的必備能力。這也是我設計此問題情景的初衷。

問題情景的設計,我認為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們或異想天開,或奇思妙想,有些測量的辦法,是我事先沒想到的。如:將籃球放氣,壓扁成半圓,用直尺測量籃球直徑等辦法。而我在這些突如其來的環節上的處理以及應變手段上還稍顯不足。這是我今後應加以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2.三檢視的學習過程與注意事項:

1)學習三檢視,要確立研究方向即問題的設定。

我用電腦圖片打出問題:三檢視是如何把物體的各個表面形狀表達清楚的?如何繪製三檢視?

學生要想達到可以繪製簡單的三檢視的程度,只得認認真真地去學習,去研究,去解決問題。

想理解三檢視為什麼可以把物體的各個表面形狀表達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三檢視?三檢視依據的是什麼原理?三檢視的展開以及三個試圖之間的投影規律是什麼?畫圖步驟有哪些? 怎麼選擇主檢視?而這些概念性的知識,學生可以通過資料並結合教材很容易找到。我認為教師照本宣科地講述這些概念性知識,即便是舉出相當多的圖片和檢視例項,也不如讓學生自己去查詢、去發現、去體會、去理解。換句話說,三檢視的學習應該在自學理論的基礎上,教師加以輔導繪圖實踐和識圖練習。

2)學習三檢視,教師要做必要的學法指導。

我在佈置任務環節中,借用本章所學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明確要求,收集和處理資訊等方法,引導學生利用現有資料進行學習。學生很容易地進入了角色。

3)學習三檢視,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預設學生學習成效檢測方式和內容,給與學生中肯的評價並做出相應的激勵。

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設定的檢測問題不到位,在某些問題的講解上還不夠深入。所以在今後要努力提高和完善自身業務素養,儘快成長起來。

我想不同的學生群體,不同的教學資源設定,不同的任課教師,還遇到不同的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這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就要靠全體同仁共同探索。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