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34W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 篇1

課文記敘的是一位女主人毫不客氣地讓乞丐搬磚頭獲取所得,使乞丐獲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嚴,從而依靠自己的勞動取得成功的故事。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精選17篇)

首先,在課堂中關注學生讀的訓練,鼓勵學生個性化的朗讀。由於這篇課文篇幅較長,於是我在教學中設計了感悟對比賞析讀的方法,通過抓住乞丐搬磚前後外貌不同與對待搬磚神態不同的兩句話,讓學生對比朗讀,鼓勵學生讀出個性。

其次是挖掘教材因素,啟發想象。課文第四自然段是課文重中之重,課文用生動的語句,形象地刻畫出乞丐搬磚後的內心活動。我沒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來分析重點詞句,而是採用讀中發現,啟發想象的方法,讓學生來填補空白,學生的感源自於語言文字,說的話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最 後引領文字進行讀寫結合。葉聖陶生生說:“語文教學無非是個例子,憑藉這個例子能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在最後讀寫結合的環節 中,我主要讓學生遷移第四自然段“乞丐怔住了”的寫法,提供中心句讓學生寫“我怔住了”的一個場面。因為有了文章範例的鋪墊,再加上對語句的挖掘及習作的 指導,因此學生寫起來思路較流暢。

在教學中還是暴露了不少的問題,如:

1、對學生的評價語言內容還不夠豐富。學生的激情還沒得到很好的激發。回顧課堂教學,對於學生的回答只是“不錯”、“回答真棒”等,而沒有擊中學生的興奮點去評價、去鼓勵。

2、對一些關鍵詞的指導還不到位。如第四自然段“他怔住了”的教學,我只是要求學生去觀察、品味乞丐怔住的情景,而對於“乞丐為什麼會怔住了”這重點內容的挖掘卻忽視了,這樣造成上下文的脫節。

3、由於擔心時間的不足,因此在教學環節中會出現“搶”孩子發言的現象,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中沒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 篇2

在學習這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快速地自由閱讀全文,看看先寫了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了什麼, 學生先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後說說讀懂了什麼。在教學第二自然段的時候,仍然讓學生說說讀懂了什麼,然後再自行討論,最後引導學生體會“磚放在哪兒都一樣,而搬不搬對於乞丐來說可就不一樣了。”

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找出乞丐搬磚前後不一樣的語句”,展開教學。學生找出乞丐在外貌、表情和神態的語句加以對比,在對比中逐步領悟尊嚴:如“可憐的獨臂乞丐”變成“體面的獨臂董事長”是因為找到了自己的尊嚴;“本來以為搬磚是‘捉弄’他,看見女主人也用一隻手示範時,卻‘怔往’了”;“本來‘生氣’的乞丐卻變得‘感激’”等等,這都是因為女主人喚醒他的尊嚴:他明白了一隻手也能幹活,只有靠自己的力氣養活自己,才能改變命運;“不搬磚的永遠只能是乞丐。”(學生語)於是,理解女主人的話:“磚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後都一樣,可搬不搬對乞丐來說就不一樣了。”體會“尊嚴”的深刻含義水到渠成。以理解女主人的話為主線,感受、感悟、理解尊嚴為暗線,兩線相輔相成,教學脈絡清晰,但在教學時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好學情,導致教學時間的分配存在偏差,同時教者對於課件不夠熟練,兩者導致教學時細讀品悟這個環節,沒能更好地抓住教學重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只是有一小部分學生得到了教育,而其他學生的教學效果就不那麼明顯了。

現在語文教學,不再是單純地完成知識的教學,而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學習讓他們通過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識,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

我深知只有經過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才能提高自身素質,只有用課程理念引領自己的教學實踐,才能在不斷教學反思與實踐中獲得提高。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 篇3

在學習這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快速地自由閱讀全文,看看先寫了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了什麼, 學生先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後說說讀懂了什麼。在教學第二自然段的時候,仍然讓學生說說讀懂了什麼,然後再自行討論,最後引導學生體會“磚放在哪兒都一樣,而搬不搬對於乞丐來說可就不一樣了。”

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找出乞丐搬磚前後不一樣的語句”,展開教學。學生找出乞丐在外貌、表情和神態的語句加以對比,在對比中逐步領悟尊嚴:如“可憐的獨臂乞丐”變成“體面的獨臂董事長”是因為找到了自己的尊嚴;“本來以為搬磚是‘捉弄’他,看見女主人也用一隻手示範時,卻‘怔往’了”;“本來‘生氣’的乞丐卻變得‘感激’”等等,這都是因為女主人喚醒他的尊嚴:他明白了一隻手也能幹活,只有靠自己的力氣養活自己,才能改變命運;“不搬磚的永遠只能是乞丐。”(學生語)於是,理解女主人的話:“磚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後都一樣,可搬不搬對乞丐來說就不一樣了。”體會“尊嚴”的深刻含義水到渠成。以理解女主人的話為主線,感受、感悟、理解尊嚴為暗線,兩線相輔相成,教學脈絡清晰,但在教學時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好學情,導致教學時間的分配存在偏差,同時教者對於課件不夠熟練,兩者導致教學時細讀品悟這個環節,沒能更好地抓住教學重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只是有一小部分學生得到了教育,而其他學生的教學效果就不那麼明顯了。

現在語文教學,不再是單純地完成知識的教學,而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學習讓他們通過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識,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

我深知只有經過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才能提高自身素質,只有用課程理念引領自己的教學實踐,才能在不斷教學反思與實踐中獲得提高。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 篇4

《女主人與乞丐》一課篇幅較長,我在設計時注意到了把長篇幅的課文上得精短,緊緊圍繞教學重、難點和課後題的要求展開設計,形成了清晰的教學脈絡。

授課伊始,我便引導學生直奔重點,即用女主人的話展開教學。以“搬不搬對乞丐來說到底有什麼不一樣”為引,讓學生在讀、悟、想中多次感悟女主人話中的含義。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形象對比、態度對比、不同人物命運的對比的學習方式 ;以理解女主人的話為主線,感受、感悟、理解“搬不搬的不一樣”為暗線,通過朗讀來揣摩人物心理,感悟搬不搬的不一樣。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瀏覽、默讀、感情朗讀、自由讀、齊讀等多層次、多視角、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一步步感悟女主人的話,逐步加深理解,從而達到對文字內容的真正體悟。學文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學習感受,使學生與文字內容在思想上有一個情感的碰撞,從而達到情感的共融。

當然這節課無論是在設計上還是實際教學中,都是有很多不足之外,例如,教學中我沒有引導學生在讀書時將文中插圖與學文結合起來;教學中評價語言過於單一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 篇5

在上第一課時,總想在這堂課上使課文的重點有所呈現,所以教學的容量安排得大了一些。一節課上下來,我感覺最大的不足是在教學節奏的把握上存在明顯的疏漏,前半部分特別是預習檢查這一板塊花費的時間較多,導致課堂教學結構有些前鬆後緊,以至本該是課堂教學的高潮部分草草收場。這也是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的問題,在這樣的教研課上也出現了,真是不應該,以後得認真加以改正。

另外,還有很多細節的問題也必須得注意。比如:讓學生談談對作家的瞭解的時候,應注意指導學生提取其中有用的資訊;讓學生交流課前已理解的詞語時,要讓學生說值得一說的詞語;生詞最好是指導讀寫後,還能讓學生默寫一下,以便及時地發現問題;在訓練概括完段意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訓練還需加強;要讓學生真正能體會到發生海難時人們驚慌失措的感覺,朗讀指導還要到位;有些問題的提問設計得還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等等。

總結這堂課,如果要說好的地方,那應該是學生的表現,他們能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我能感受到他們情感的波瀾起伏以及智慧的輕舞飛揚,學生的情感與智慧活動是與本堂課教學目標的達成和諧同步的。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 篇6

《桂花雨》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寫了作者兒時在家鄉搖落桂花的情景,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第二單元是課文都是與懷念家鄉的遊子心情有關,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結合單元導讀和之前學過的古詩詞引導學生了解了借景、敘事抒情的表達方法,並引相關詩詞讓學生體會通過景物和敘事來抒發思鄉之情的方法。進而帶著對這種寫法的認識來學習《桂花雨》這一課,思考作者通過那些景物和事情來表達思想之情。這是學習本單元的重點,掌握了方法,學生理解起來也會水到渠成。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先讀課文前的導讀部分,思考導讀中提出的兩個問題:桂花帶給“我”哪些快樂?為什麼母親說:“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這兩個問題對學生來說都有一定難度。課文中桂花帶給我的快樂有些地方比較明顯,有些地方比較含蓄,所以學生較為容易找出搖桂花的快樂,但是無法尋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樂,在課堂教學中,我的引導不夠充分。後來聽鍾老師的課,發現她這一點做得很充分。她讓學生找到描寫桂花的句子,再帶著感情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接著讓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特別是讓學生扮演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她的課堂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這是我在課堂上做得不夠的地方,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太少,學生聽老師說,懶得去思考,不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另外,我在教學中對於課文中重點詞語的品讀不夠。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學生都找到了“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裡的。”我準備抓住重點詞語通過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我通過“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裡的”與“全都浸在桂花香裡”的換句式訓練來強調桂花香,卻忽視了一個“浸”字的獨特作用。尤其是一個“浸”字,這裡可以嘗試學生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來代替“浸”字,通過他們自主的比較,體會詞語的含義,比可培養他們推敲詞語的良好語言習慣。有人說語文教學應該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理性的分析,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指導並幫助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上來,這是語文教學本體的迴歸。我覺得這話說得好,我今後的教學在這方面一定要加強,才能避免課堂教學蜻蜓點水。

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引導學生融入課文描繪的生活情境。在體會“搖花樂”時,“纏”字寫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勁”、“喊”寫出了搖桂花的快樂,同時反映出他對桂花的喜愛。可是在學習這幾個重點詞語時,詞語的含義學生體會得不夠深。而我用自己的講解讓學生理解,而沒有用回憶生活、聯絡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講“纏“字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但在引導學生體會“搖花樂”時,如果讓學生們站起來加上動作搖一搖,接著說“那伴著陣陣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維,去深入想象,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喊”時的心情,再次加上動作來喊一喊,相信學生們的情感就能徹底激發出來了。當然,這需要激情和熱情,而我就是缺乏這個。

課文最後我試圖通過母親心思的討論,母親話語的品讀,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可是這麼多的問題一個個套給學生,卻始終沒能達到學生與文字的共鳴。於是,還是我自己自說自話解釋了母親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其實,對於這些深刻難懂的問題,可以留給學生小組討論,在交流中體會、思考。

另外,在時間安排上,我要儘量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自主學習,當然自主學習不是把時間都留給學生,而是要有老師適當有效的引導和監督。在提問內容和理答方式上要注意避免重複答案或者簡單的鼓勵,而是要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引導、激勵性的評價。在備課時,要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同時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地、主動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提高課堂提問質量。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有親和力的人,但是看了視訊才知道原來是張苦瓜臉,從頭到尾沒有笑過,因為一直覺得自己笑起來很醜,以後要注意課堂上多一些微笑。課堂上從容了許多,但還不夠淡定,對於課堂中出現的冷場不能有效地扭轉, 常因為緊張忘記了課堂程式。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前對於自己的教學沒有清醒的認識,如今看了視訊會發現很多細節的問題和根本性問題,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對照自己,努力改進。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 篇7

《長征》已經成為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蹟,不管從哪個角度說,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也不能讓學生忘記那段歷史。現在,也有好多歷史家研究長征,更客觀地評估長征,有好多作家拿起筆,重新寫起長征。長征對於中國人來說,早已經不是簡單的歷史事件了。從我們讀書時,課本從國小到高中,甚至到大學,都有這一素材。寫這一思考,我用“紅軍+長征”在百度中搜索,搜尋到217000條資訊,這足以說明長征是一門課程,是一門中國人要學的課程。蘇教版在三年級下冊首次將“長征”引到教材,旨在引領學生讀長征,研究著長征。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長征”的事,按我們的一般認識來看學生們並不陌生,因為這方面的電視劇、電影、書等還是非常多的。但現在孩子因為喜歡遊戲,喜歡卡通,喜歡動畫[題外話:中國還沒有創造出一部動畫式長征大劇],因為“長征”是成人的世界,也許沒有更多的資訊走進孩子的大腦,瞭解了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瞭解了孩子的實際情況,就能把這篇文章的本質呈現與學生了。這也是,我們在教學之前所要研究的。

“菩薩兵”這篇長征小故事,給予學生的是什麼?一是讓學生知道朱德(我問過三年級的老師,一個班38人,有37個人不知道朱德,1個人說的也是所問非所答);二是引領學生知道那時的藏民是如何生活的(課文寫的不是很詳細,學生閱讀後也能夠粗略地知道一點)(那時的藏民還是農奴制);三是軍民魚水情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四是這篇文章以《菩薩兵》為題,“菩薩”一詞要讓學生理解,我們不要把菩薩一詞理解成迷信,引導學生明白這是一種信仰,“菩薩”是佛教用語。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僅次於佛的人,這也是菩薩一詞的本義。是藏族同胞對這支部隊的稱呼。而在這一課中其意思還有著“心地慈善的人”的意思。這同樣也是藏族同胞對這支部隊的稱呼。另外還有“兵”這個詞的理解。教學中,我們不能把落腳點只放在朱總司令上,這篇文章不是單單歌頌朱總司令的,而是歌頌朱總司令這支隊伍的。我們要讓學生明白,長征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群體的事。最後一個自然段:“他們說:‘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呀!’”,雖然意思有多層,但關鍵還是要讓學生明白,這個團隊的力量改變了藏族同胞的認識。

為什麼要開動員會呢?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思考著。在研究長征史上,人們不會忘記許多會議的,每一種會議都有著一定的目的。為次動員會為什麼開?一是紅軍戰士不理解藏族同胞,說明這個會議要開;二是藏族同胞不理解紅軍,這個會議要開;三是行動起來才能讓藏族同胞理解;四是並不是所有軍人都能夠統一的,開動員會是統一認識;五是春耕時候,不搶種不行,這是硬任務,也是一次命令性的大會……所以,在思考這個動員會時,我感覺到,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這次動員會,因為這個會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沒有這個會,熱火朝天地幹是難以出現的。

這篇文章傳遞的資訊非常多,僅僅靠課文的理解,肯定是不夠的,因為對於孩子來說,這裡的未知數太多了,因此,用這一課引領學生讀讀長征方面的書,還是可行的。學生如果能主動去讀了,長征就不會那麼抽象了!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 篇8

今天我上了《乘火車》的內容。教學中,我創設了乘火車的問題情境,把自主探索的機會、時間、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感受問題的存在,課堂上,對於72×5是如何計算的,同學們在獨立思考後,都有自己的計算方法了。我請他們在小組內先進行交流之後,全班同學共享多種演算法。大家都搶著發言,有的演算法是:70×5=350, 2×5=10,350+10=360;有的演算法是:80×5=400,8×5=140,400-40=360;有的演算法是:5×2=10,再算出72的一半是36,36×10=360;還有的是列豎式……

但這堂課教學並不不理想,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1、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是連續進位的乘法。教學重點是算理的教學,我在進行教學時沒有突出和落實這一重點。導致很多同學在計算時計算出現錯誤,尤其是後一位相乘滿幾十沒有加在前一位上。

2、練習設計沒有層次性和挑戰性,並且在反饋中沒有反映出大部分學生存在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重練習設計的層次性和有效性,並在反饋時要深入挖崛學生的思維和存在的問題。

3、這堂課教學時缺少激勵性言語,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造成學習效率不高。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 篇9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實踐說的簡單一點就是讓學生動腦、動口、動眼、動手,主動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主動接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薰陶,,達到啟迪思想,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低年級閱讀教學不僅僅是指導學生會讀課文,讀懂課文,更重要的是要喚醒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使學生產生學習需求。教完《我真希望》這篇詩歌,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我引導學生通過查閱、交流資料,調查周圍環境汙染及治理的情況來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通過課後習題的要求,用上“我真希望”開頭,模仿本詩的表達形式,把你對改變環境的願望寫一寫。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同學們把無限的希望、美好的憧憬表達得淋漓盡致。教學中要重視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時間和條件,讓學生用心去觀察、體驗、發現,在語文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 篇10

現在新課程強調要著眼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和生成,大量增加了幾何教學的內容。面對這一領域的變化,如何更科學地實施教學,真正達到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我們始終以學習與思考拓展認識視野,以把握理解新教材為依託,以案例研究為著眼點,取得了一些進展。

一、促進了對教材的理解。

教材是結合教學現實,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而創造。它蘊含著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所有資訊,我們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這樣幾個方面認識。

1.整體推進,線索清晰。

教材的整體框架是依據空間與圖形的四個方面有序地展開,整體上是螺旋式上升,讓學生對幾何事實和空間觀念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圍繞兩條大的線索:一條是以圖形的空間關係研究為線索,主要是研究空間的三個方面:(1)現實空間和幾何空間之間的關係。(2)體與體、面與面、線與線之間的關係 (3)體與面、面與線、體與線之間的關係。

2.綜合、滲透。

教材在編寫中非常注重綜合與滲透。例如在低年級的認識基本的規則圖形時,是從長、正方形出發,再通過把長、正方形分割成若干三角形,再由這些三角形通過拼搭形成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樣的設計既滲透了面積守恆的觀念,又滲透了拼搭中相等邊的理解,這些拼配對以後學習對稱、旋轉、圖形面積的推導都是一個基礎。

二、提升了對經驗的總結。

圍繞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我們進行了有主題、有實踐、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過課堂這個充滿創造的教學領域,獲得了一些認識。

1.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應該在活動中建構。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條原理時,分兩個層次教學:先是讓學生從五根小棒中任意抓三根圍一圍,讓學生直觀感知到有些是可以圍成的,有些是圍不成的,同時使學生產生一種空間直覺,當兩條較短的邊合起來小於最長邊是圍不成的,當兩條較短的邊合起來大於最長邊是可以圍成的;接著讓學生邊圍邊有序地記錄每根小棒的長度,並對此進行必要的分類;最後讓學生在空間直覺引領下形成的三邊關係幾何模型和基於資料尋找三邊關係的代數模型這兩者的相互作用中抽象出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從以上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在操作與實踐活動的探究中才能把握幾何空間特徵和性質的實質,也就是把握空間既要有活動,又要有思考。

2.知識是過程與結果的雙重建構。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所以在編寫中為了加強教學的探究性,很多地方都只是展示了知識生成和教學活動的過程,對基本的幾何知識和概念都不直接出示。讓學生圍繞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想一想、比一比把握其大小,應該說學生的活動和體驗也較豐富。這樣既有豐富的過程,又有基本的抽象,過程與結果之間相互作用,使學生的理解既穩定又開放,既抽象又具象。

以上本人對這一課題研究中的一些認識和體會,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感到這些認識的膚淺,越來越感到研究的難度,也越來越感到研究的必要。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 篇11

新學年,在新接手的班級上第一課——《長江之歌》,為了能盡力上好這一課,給學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上課之前作了充分的準備,認真閱讀教材,上網查詢各種資料。根據教材的實際著力與立足教材實際,透過詩歌高度濃縮的語言特徵拓寬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將詩歌的語言與豐富的資訊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感覺到乏味。為此,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思路:讀題,談話交流長江的相關資訊,初讀文章整體感知詩歌外在的結構,交流初讀後的感受,精讀時扣住“無窮的源泉”“母親的情懷”研讀教材,突破重點難點,最後適當補充其它詩歌,以求昇華對文字的認識。

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感覺良好,在教學中也努力按照所設計的思路進行教學,總體教學應該是順利的。學生對教師所補充的材料有著很濃厚的興趣,從中反映出他們對學習的渴望。可總覺得學生在課堂不敢積極的參與,很多的時候,他們,面對教師的提問總是沉默以應答,特別是一些女同學。不知道是他們對長江的瞭解知之甚,還是學生對教師有陌生敢,就感覺文字與學生的距離相當的遠,一部分同學對問題的理解還是相當淺層次的。出現這樣的問題應該不能把這些責任都歸咎與學生,還是應該更加深入地瞭解學生的實際,教學設計能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針對第一課所出現的問題,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加以改進,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更多的收穫與進步。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 篇12

《北京亮起來了》這篇課文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北京絢麗多彩的夜景,文中有很多美詞佳句需要學生去理解、學習,這篇課文也是學生練習朗讀的好教材。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充分利用課件圖片,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北京夜晚的輝煌、亮麗。課始,我播放北京白天一些風景名勝的課件,讓學生說說看後的感受,對北京有一個初步的瞭解。接著我又播放了北京夜晚的景色,我及時地抓住學生的表現,讓他們談感受,讀讀課文是怎樣描寫北京夜晚的美景,從而對課文有初步的整體感知。

2、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展開教學。在教學本課時,為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我摒棄繁瑣的分析,用一個問題“北京夜晚的景色有什麼特點”?貫穿全文,讓學生找出文中的總結句“北京的夜晚多麼明亮,多麼輝煌”,圍繞這句展開學習。

3、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通過讀文、看圖,看看作者抓住了北京哪些地方的景色來寫的?用了哪些詞語?然後讓學生交流自己喜歡的段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品味詞語的優美。

4、激發學生對北京的熱愛之情。當學生一次又一次觀看北京的夜景,反覆的朗讀課文後,在學生的腦海裡呈現出一幅亮麗多姿的景色,這麼美的北京,如果外國人來到北京,你會說些什麼?激發學生作為一箇中國人感到由衷的自豪,從而發自內心的感嘆:我愛北京,我愛中國!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因為條件的限制,在學習中學生的操作互動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這個問題我將會在以後的教學中充分重視。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 篇13

《西門豹》這篇課文所講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時代,講的是魏王派西門豹管理鄴這個地方,西門豹巧施妙計,和群眾一起破除迷信,興修水利,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歷史故事,刻畫了一個為老百姓做好事,辦實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讚揚了他反對迷信、尊重科學的品質。

這篇課文的篇幅雖然比較長,但是文章有一條明確的主線,那就是西門豹調查——除害——開渠。重點是西門豹是調查和除害的過程,如果掌握了這兩點,那麼學生也就掌握了整篇課文。我的要求是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所以理解這條主線就成了我上課的一個重點。

本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通過大量運用人物對話,展開情節,表現人物。因此讓學生充分體會人物對話是他們理解課文、把握主要內容的重要途徑。課文的對話主要有以下特點:

1、以對話反映故事內容。

西門豹剛到鄴時,看到土地荒廢,人煙稀少,人民生活十分困難,於是進行調查。他找了一位老大爺,通過他的“四問”與老大爺的“回答”,簡單明瞭的知道了當地窮困的主要原因。

以上內容集中在1—8自然段,在講解課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通過讀課文概況西門豹的“四問”;然後根據老大爺的回答,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問題的答案。我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如果他們是西門豹,看到當地人民的窮苦生活,他們會怎麼做。通過角色體驗,讓他們加深印象並初步思考如何改善這個局面。

2、以對話表現人物機智。

讓學生仔細品讀課文第9自然段西門豹的話語,然後體會他話語下面的潛臺詞。

他說:“河伯真靈啊”!真的是相信河伯的靈驗嗎?真的是賞識給河伯娶妻的有用嗎?

不是的,他實際上是欲擒故縱。

他說:“我也送新娘”。真的是去參與給河伯辦喜事嗎?不是的。他要借送新娘懲辦巫婆和官紳的計劃早就想好了。這樣說,只是為了不打草驚蛇。

西門豹的這些話語都表現了人物的機巧和智慧,需要學生仔細、反覆體會。

3、以對話揭示矛盾鬥爭。

“麻煩你去跟河伯說一聲,說我要選個漂亮的,過幾天就送去。”

西門豹藉口新娘不漂亮,以再選新娘為理由,讓巫婆去跟河伯說一聲,讓衛士把巫婆扔進漳河裡。

“巫婆怎麼還不回來,麻煩你去催一催吧。”

接著,西門豹又藉口讓官紳頭子去催一下巫婆,又把官紳頭子投進了漳河。

“怎麼還不回來,請你們去催催吧!”

“起來吧。看樣子是河伯把他們留下了。你們都回去吧。”

他並沒有直接戳穿壞人的騙局,而是用既幽默又客氣的話語,採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策略,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他為什麼這麼做呢?主要目的是為了揭穿巫婆和官紳們的騙局,進而教育當地的百姓,這是本課講解的一個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一個難點。

西門豹和巫婆及官紳們的對話及行動都是在當地老百姓在場的情況下進行的,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給老百姓們看的。

既然當初是巫婆說河伯是漳河的神,每年都要娶一個年輕漂亮的媳婦,否則漳河就會發大水,淹掉老百姓的田地;當地的官紳也出面給河伯辦喜事。西門豹就順水推舟的假裝真的相信真有河伯,而且巫婆及官紳和河伯的關係也很熟,讓他們去和河伯說一聲也很合適。所以,把巫婆及官紳頭子投進了漳河。如果他們能安全返回,說明真的有河伯;如果他們都沒有回來,那麼他們先前所說的河伯娶媳婦都是騙人的,迷信自然破除了。

“老百姓最後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紳都是騙錢害人的”。老百姓得到了教育,巫婆及官紳等一干壞人也到了應有的懲處。

通過品讀課文中的人物對話,學生們基本都理解了課文內容。本來,我還想讓學生通過扮演角色來演一下這個故事,那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會更深一步。但是因為時間有限而沒有演成。這是一個遺憾,希望有機會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再進一步完善。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 篇14

《一億有多大》一課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內容,這是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從萬以內數的認識到億以內數、億以上數的認識,是學生數概念的又一次擴充。但由於1億這個數太大,學生很難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因此在“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后,安排這個綜合應用,旨在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和對照的過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讓學生通過對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數的意義,建立數感,並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一、創設寬鬆空間

我根據兒童愛猜的心理,讓學生猜想1億有多大。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不同,對1億的猜想也是各種各樣,這些猜想大都是憑感覺的,甚至是隨意猜測;雖有些想法不合實際,但我並未扼制學生的想象,而是給學生一個寬鬆的空間,讓他們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滿足,使他們在想象和爭論中激起探索的興趣與慾望。

二、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感悟、體驗,建立數感

一億這個數太大,學生很難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國小生的思維正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根據這個特點,我聯絡國小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在生活例項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充分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在教學中我不僅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還注重讓學生領悟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數1億本本子的時間,學生想到可選測量數50本的時間,再推算數1億本本子的時間;這樣就把複雜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一步一步解決,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領悟,由區域性推算整體的研究方法。這樣一些具體、與學生密切聯絡的材料,使學生對數形成一個鮮明的表象,並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時,在頭腦中出現一個具體的參照物,同時這些又是綜合知識的介紹,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等教育的滲透。這樣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既培養了學生熱愛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又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活動,體會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積累了許多數學活動的經驗,增加了學習成功的經歷,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 篇15

《槓桿的科學》一課主要有兩個內容,分別是“認識槓桿”和“研究槓桿的祕密”。這節課上下來,給我的感覺是不順暢,很糾結!問題出在哪呢?作為教師,我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製作課件,安排探究活動,已經做得夠到位了。反覆斟酌,我覺得應該是這一課的教材存在問題,那就讓我來給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從撬棍引到槓桿,太急!

本課開頭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們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右邊是一幅卡通插圖,畫的就是一個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後馬上就引出來: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槓桿,並馬上介紹槓桿的三個重要位置。

對學生來說,“撬棍”是個新概念,它有什麼特點,它的工具原理是什麼,在學生對這些知識還沒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輕率引出槓桿,還說“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槓桿”,學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這樣的機械呢?

我覺得,這個內容完全可以作為一個教學點,標題為“撬棍的祕密”。讓學生看圖或者實踐,充分討論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類推出螺絲刀撬東西、開瓶器開啤酒蓋,都是和撬棍相似,它們共同點就是有個支點,另外還有用力點和阻力點。這個時候,再提出“槓桿”的標準,就比較恰當了。

撬棍和類似撬棍的機械是由一根杆組成,那剪刀、鉗子、筷子這些工具和撬棍形狀明顯不同,那它們是槓桿嗎?學生肯定有爭議,那就讓他們繼續深入討論吧!當他們在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我們就可以總結:這些工具也是槓桿。

第二根刺:概念名詞不合理,煩瑣!

中學科學老師抱怨,國小科學常常把錯誤的概念教給學生。這個問題出在哪?除了是因為許多科學老師的專業知識素養不高之後,還有就是教材編寫中的問題,在教材中有些編者生造的概念名詞,和通用的科學術語不一致。

比如本課中的“用力點”,在國中科學上描述為“動力點”,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稱不統一肯定會製造麻煩。還有在分析槓桿的時候,有一種情況是不省力也不費力,因為字多,學生常略寫成不省力,導致表達不準確,我就納悶了,為什麼這裡不用國中的“等臂槓桿”來描述呢?

第三根刺:問題描述不嚴謹,有歧義!

書本第4面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槓桿呢?說說我們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圖,分別是:羊角錘拔釘、老虎鉗、剪刀、天平、螺絲刀、擀麵棍擀麵。

粗粗看,好象沒問題。仔細分析,有4幅圖僅僅出示工具的名稱,容易產生歧義。比如螺絲刀,如果用來擰螺絲,那它就是輪軸而不是槓桿,可如果是用來撬蓋子呢,那就要歸類到槓桿了。再比如老虎鉗,用來剪鐵絲是槓桿,用來釘鐵釘也是槓桿,用來夾擰螺帽就是輪軸。

延伸到我們的作業本和考卷,有些出題人小氣的連圖都不給,就提供一個工具名稱讓判斷是不是槓桿,真的是很過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動難掌控,耗時!

書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嗎”,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些好笑,難道用撬棍還會故意採用費力的方式嗎?然後提出用“槓桿尺”來研究槓桿作用,又說把“槓桿尺”當“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塗了,到底是研究槓桿呢,還是研究撬棍?

算了,還是按小標題“研究槓桿的祕密”來理解吧。問題是我們的實驗材料不夠精確,比如兩邊都掛一個鉤碼,左邊掛在第三格右邊掛在第四格,居然也差不多平衡。還有的學生在槓桿尺的一側選了兩個地方掛鉤碼。看來這個探究實驗設計還需改進或更換。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 篇16

教學這一課,我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比較、賞析《武陵春》與《望江南》;第二課時、第三課時:比較、賞析《江城子》、《漁家傲》和《破陣子》;改寫練習,深入理解,提高表達能力。

目前我與學生一起學習了兩課時,預定的任務已完成,學生表現得還不夠踴躍。

第一課時學生的課堂表現比較好,對於文字的解讀比較深刻,尤其是朗讀時情感的把握較之開學初有了明顯的進步(也許朗讀教學可以成為我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的突破口)。這節課上我設計了兩個環節:讀——品;提出了兩個問題:1、這兩首詞分別寫了什麼?請用一句話說出你的理解。提示:誰+幹什麼(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表達了什麼感情? 2、根據你對詞的品讀、理解,你認為這兩首詞中的哪一個女子的愁更深重些?為什麼?

起初學生很沉默,於是我將原定教學設計的第一步的“讀”改為了“聽”:我播放了李清照不同時期的三首詞《如夢令》(學生七年級學過)、《武陵春》、《醉花陰》(九年級上冊附錄:課外古詩詞)的朗讀錄音,要求學生在聽時注意朗讀者是怎麼讀出感情的,簡而言之就是注意語速、語調、語氣、停頓。聽完第一遍後我發現大多數學生的反應並不熱烈,於是我對李清照的三個創作階段及作品作了大致的介紹,分析了這三首詞中蘊含的不同感情,並要求學生在聽第二遍時不僅要注意朗讀者是怎麼處理語速、語調、語氣、停頓的,而且要思考為什麼要這樣讀。聽第二遍時學生明顯更認真了,有的還拿出筆在書上圈點著,批註著。接著,我進行第二步:讀。我先讓學生兩人一組互相朗讀《望江南》和《武陵春》,並根據語速、語調、語氣、停頓四項互相評分。然後,我採取了齊讀、分組讀、個別讀、示範讀、評讀等多種方式指導學生讀。這一讀,課堂的氣氛明顯熱烈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更重要的是他們體會到了學習的滿足感與成就感。接下來的第三步“品”,學生終於“動”了起來,雖然願意舉手發言的學生並不多,可是願意在小組內交流的學生明顯多了,這讓我看到了希望。更為難得的是學生在比較閱讀這兩首詞時,對於主人公的動作品析得比較準確。如:“倚”——有的說等的時間長,很累;有的說不僅是身體累,更重要 是心累了,因為很失望。“倦梳頭”——連梳妝打扮都沒有心思了,所以說很愁。“欲語淚先流”——還沒說就先哭了,表明她心裡都是不高興的事,一天到晚都想著這些愁事,所以情不自禁。我因勢利導:“表達人物的感情,動作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大家剛才的分析準確而全面,我非常佩服你們敏銳的觀察力和理解力。我想請大家再想一想,表達感情除了可以通過動作以外,還可以通過什麼?”學生反應很快:“心理活動。”“環境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大家對於閱讀知識掌握得很全面,這表示大家以前的語文學習很認真。我相信有了這份認真,我們沒有做不到的。下面請大家從剛才這些方面再去體會主人公的感情,比較誰更愁一些。”接下來學生就從心理活動的變化過程和環境的描寫分析了人物的感情,最後一致得出結論:“李清照的愁更深重一些。”這個時候,我覺得可以對學生的思想進行薰陶了:“是的,同樣身為女子,李清照不僅愁自身命運的多舛,她更愁家鄉的淪陷,國家的滅亡,百姓的疾苦,所以她的愁很重,重得超越了時空,千古流傳。所以說,只看到自身悲苦的人讓人同情,而能夠推己及人,胸懷國家與百姓人讓人敬佩。”最後,全班同學再一次齊讀了這兩首詞,學生讀得蕩氣迴腸,尤其是“斜暉脈脈水悠悠”和“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讀得低迴婉轉,餘音嫋嫋。

第二課時,我也採用比較賞讀的方式同學生一起學習了《漁家傲》和《破陣子》。這一節課上,學生又歸於先前比較沉悶的狀態。我想原因有三:第一,我心太急了,又想保證教學進度,又希望學生自主、探究,要求太高了,使學生步子邁得太大了,一時達不到要求,產生了學習的失敗感;第二,我對於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還不夠具體,只給了他們方向,但沒有告訴他們具體路線,他們摸著石頭過河,自然費時費力;第三,很多學生已經習慣了“老師講,自己聽、抄”的教學模式,暫時還不不知道怎麼去自主探究。

女主人與乞丐教學反思 篇17

在設計《選舉風波》前,我一直思考著兩個問題:《選舉風波》相比較於其它的課文篇幅要長,而且必須在短短的一節課完成,那麼怎樣才能實踐長文短教;《選舉風波》寫的是實實在在的中學生生活,通俗易懂,怎樣才能實現淺文深教!

最終的教學設計由四部分組成:理情節、評人物、品多味、說心情。設計伊始,我準備只選某一個部分,給文字做一道減法,這樣整個課堂不會因為追求完整隻有速度而沒有溫度,不會因為追求完整隻有廣度而沒有深度!但是最終我放棄了這種設想,因為這樣極有可能是對文字的一種割裂,還因為這是一堂展示課,更多的是探討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該怎樣操作。但是如果整個教學過程如果是為了追求完整而逐一展開這四個環節,那麼課堂就會因波瀾不驚而失去生機和活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上得追求環環相扣、水到渠成,而且得有教學的高潮。

基於以上兩點考慮,我把短教與深教定位於“多味”?走進文字,品味賈裡多味的內心世界;走出文字,說說自己的多味經歷。而將理情節與評人物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鋪墊。

上課的過程中,為了達到短教與深教這一目標,教學伊始,我直接從題目入課設定了兩個問題:我們將《選舉風波》這一題目換又指的是哪些事件?他成《選舉》行嗎?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設定,從而高效地去“理情節”,也達到了短教的目的。在“評人物”這個環節上,我設定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捲進這場風波我們發現有賈裡、魯豔青等人物置身其中,你最願意和哪位交朋友?因為人物形象比較好理解,所以處理時在“放”的同時更多的受“收”,以便讓學生認識得全面而深刻,其目的也是為了達到短教。同時為了達到深教這一目標,在“品多味”這一環節上,我設定的問題是:經歷這場風波後,賈裡他們的感受是什麼?學生很快就能找出“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這句話,進而我讓學生走進文字中,去品味賈裡內心多味的具體體現,通過思考討論交流探究,使學生真正理解“多味”的內涵。接下來“說心情”這一環節實際上是品多味這一環節的延伸,問題我是這樣設定的: 這賈裡如果走到我們中間,他也一定很想聽聽我們多味的心情故事,不知同學能否說說看?學生走進生活,暢談發生自己身上的多味故事,從而更好的“多味”的外延。這也也就實現了深教。

上完這節課,反覆觀看這堂課的視訊,在多變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思維行為的引導、點撥,進行有效的課堂調控,使課堂活動始終圍繞“短教”與“深教”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在課堂上我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定學習目標用指令性的任務去驅動學生,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思索,從而實現了一定的教學目標。

我感覺自己能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靈活組織教學,相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師生互動效果較好,但是老師還是有點越俎代皰,放得不夠開,如:沒有提供足夠的時空,擴大學生參與的面,讓學生在同桌或小組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再進行全班交流,因而這節課生生互動體現還不夠。

反覆審視這堂課的教學實錄,便不斷心生遺憾:遺憾一,課堂上預設的內容多了點,生成的內容少了些,所以教學過程中有點越俎代庖。遺憾二:某些對話環節拖沓往復,完全可以更高效地駕馭課堂節奏。遺憾二。由此可見,更理性地思考教材,更詩意地駕馭課堂,實在應成為一個教師孜孜以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