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我們的呼吸教學反思(精選12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3W

我們的呼吸教學反思 篇1

教學工作不僅在於老師的“教”,更在於學生的“學”。通過這一內容的教學,我深深感受到教學的魅力關鍵還在老師身上。老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確定教學內容和策略,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本,才能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如果實際教學中不考慮學生因素,而只想按照自己已經設計好的教學思路進行,表面上的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學生的收穫卻是令人擔心的。

我們的呼吸教學反思(精選12篇)

為了不誤人子弟,我及時改變了原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學習,提出疑問,讓學生親自做一做演一演,並交給任務,迫其把分散的精力集中起來,變被動聽講為主動學習,在自學基礎上進行同桌交流,自由組合交流,甚至全班同學交流、討論,使學生自己在頭腦中梳理概括出科學的結論,不僅打開了學生的嘴巴,讓他們敢說,也解放了學生的大腦,讓他們獨立思考、探究,同時放開了學生的手腳,讓他們自己去查詢資料,獲得答案,使教學活動起“死”回“生”。

我們的呼吸教學反思 篇2

今天五年級的同學一起學習了我們的呼吸這一節。在我們共同的學習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問題,我需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加以注意。

1.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能夠很好的指導學習進行學習。在本次課 的學習中,我的主導作用不是十分的明顯,似乎一直指導學生進行做題,而不是真正的自主學習。因此我想在教學中,一定要指導學習進行更加有效的學習。

2.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學生進一步的進行理解和掌握。在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小組合作,代表講解的過程中,學生沒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自己的地位,而是習慣性沉浸在常規的教學之中。因此學生需要理解課堂是自己的,是展示自己的舞臺,鼓勵學生積極的在課堂上展示自己。

3.學生進行展示講解的積極性不高。在整個的過程中,主要是平時較為活躍的同學在進行講解,而其他的同學在聽。甚至個別的同學沒有聽。我思考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我認為學生的預習不是非常的充分或者是許多的學生沒有進行預習,許多的的學生只是在上課的時候才看書。第二,我的預習設計有些不大合理。在預習設計之中,設計的問題太過簡單和籠統,沒有方法檢查學生是否真正的進行有效的預習。預習的有效性是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自我展示的的基礎。第三沒有給予不活躍學生的進行展示的機會。

我們的呼吸教學反思 篇3

學習可以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如果再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學習的過程就會變得更有吸引力。而在教學中使學生快樂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尊重學生,給學生自己作主的空間。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自己發現問題,讓他們自己決定要研究的內容,根據自己的情趣、願望、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學生的內心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願望就更強烈,學習便變得有樂趣。其次,學生的學習小組是自由組合的,也不反對單個學習,彙報時可以自由發問,學生能夠時刻感受到學習中的寬鬆和愉悅,這為學生的自主發展培置了適宜的土壤,在這種感受到心理安全的情況下,學生樂於去完成學習任務,同時也易於激發創新意識。如果說老師總是時時處處以自己的眼光從成人的角度干涉學生,強迫學生接受,學習活動則枯燥而缺乏動力,學習任務的完成就不能得到保證。

陶行知曾經這樣說:教什麼和怎麼教決不是凌空可以決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份量和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21世紀的教育,是更關注人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們應該變“學生圍著老師轉”為“老師圍著學生轉”,勇於成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

我們的呼吸教學反思 篇4

《筍芽兒》是一篇很美的描寫春景的文章,通過寫筍芽的生長過程,讓人們來感受春天的生機盎然。

成功之處:

1.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擬人的童話散文,課文生動形象,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所以教學時我圍繞“美讀”來展開。不斷去指導孩子圖文結合來觀察筍芽,想象筍芽的動態的生長,想象它鑽出地面的開心,想象它長成竹子的自豪。用擬人化的語言來描述情景,讓每個孩子都變成一個個茁壯成長的小筍芽兒,孩子們越讀越興奮。

2.帶孩子走進情境,讓表演與朗讀相結合,讓課堂充滿活力。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分角色讀一讀,演一演。讓男生來扮讀雷公公,讓女生來扮讀小筍芽兒,給他們的朗讀打分,都是百分出頭,且不斷鼓勵,分數也不斷適當攀升。每個孩子都在用心的讀,聲音中傳遞著一種快樂的情緒,同樣也傳遞著春意。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一邊沉浸於活躍而有效的教學氛圍,一邊暗暗的想這節課只用了“賽讀”這一招來進行朗讀指導,就取得那樣好的效果。其實孩子想要的並不多,老師不斷地讚揚和鼓勵,勝過了任何物質的獎賞。如能天天堅持,該會有怎樣的景象呢?

不足之處:

在朗讀比賽,表演中還有部分孩子因為個人能力的缺陷,表現不理想,投入的激情不夠,所以,面向全體,大力度培養學困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我們的呼吸教學反思 篇5

今天學習了《過秦論》的前兩段,在瞭解了組要戰國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事蹟的基礎上,對聯縱的失敗也有了初步判斷能力。不過鄙人在這並不想多費一點周折,我大概概括幾點:用人失當、戰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劉老師問我們目前有什麼想法,我有所思卻不知何以言明,周圍的同學被一個個叫起,道著大同小異的看法。我不問自答:“要做到絕對信任這是不可能的事,當他們在聯合攻打秦國時一定會量著打敗秦國以後自己怎樣才能吃掉這個大肥肉。”

當時心裡還有別的話,不過不善言語,所以作罷了。

先說說看滅秦失敗的見解吧,以鄙人對戰國時期各國的恩怨模糊的記憶,和個別諸侯國主上的失策,可以斷定“合縱締交”的戰略是終歸失敗的。若不是齊人私下撤軍,亦不至於其他國家的軍隊失敗退場;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於“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函谷關)”;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於“從散約敗”!說到底,“從散約敗”的原因僅說是私心作怪導致的也不足為過。

我大膽做一個假設:假設六國滅秦以勝利而告終,結果又會如何?在那時候,秦國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謂地大物博。這塊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來者會怎樣對待它,我們可想而知!必定是強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絲毫不擁絲毫。戰國時弱小者如中山國、衛國和楚國等,這些小國命中註定被欺負,不論孰勝孰敗。如齊國和趙國,這類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無疑是獲利最多的。當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壯大自己以後,固然走秦國的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假設齊、趙中一國舉兵天下,而各諸侯國又恐懼,又“會盟而謀弱‘齊(或趙)’”,我想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國那樣是哪裡了。畢竟兩家都在亡秦的時候佔據了肥饒之地。因此,統一天下者要麼是齊國,要麼是趙國了。

回到史實中來,在“從散約敗”以後,各國居然“爭割地而賂秦”,簡直可笑之極!難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這是喪權辱國、慢性自殺的行為嗎?我想並非如此。畢竟締雖敗,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這是不行的,我想問題出在諸侯國的君王身上。他們只想著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國土和人民考慮在內。

不論是誰統一天下,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奮進和發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中國古代史的迴圈法則。

我們的呼吸教學反思 篇6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受到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贊可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中也說道:“如果班級裡能夠創造一種推心置腹地交談的氛圍,孩子們就能把自己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中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而教師以高度的機智引導並且參加到談話裡,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可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於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鬆、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學生在這寬鬆的環境中,積極思考,積極賞析課文,閱讀便成了個人的行為。我讓學生結合平時的生活經驗感知課文內容後進行交流,鼓勵學生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在交流中並隨時作出恰當的評價(“你的想象力真豐富!”“你的眼睛真亮啊!”……)。同時,學生說到哪,教師就教到哪,遵循了學生的意願。在這樣寬鬆的環境中,學生便能暢所欲言,因此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我們的呼吸教學反思 篇7

《明天更輝煌》這是一首篇幅較長的現代詩,詩分三節,分別寫出香港淪為殖民地時炎黃子孫悲痛的離別情;香港人民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順利迴歸舉國歡慶;順利迴歸舉國歡騰,充滿期待與祝福的激動心情。我在學生沒有做好蒐集材料的情況下,簡單給他們介紹了香港的一些情況後便直接切入主題,引領學生分節閱讀詩歌。在閱讀過程中我邊穿插介紹有關香港的歷史背景和重要歷史事件,我發現這種教學方法吃力不討好。我高估了學生們對香港歷史的認識,他們的資訊來源只是一些影視資料,對香港這個繁榮的都市的過去沒有一個正確的瞭解,但是他們又對這被稱為“東方之珠”的世界名城充滿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浪費了太多的時間,而且沒有給學生一個系統的較準確的歷史印象。

所以我想,在教學這篇文章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充分的準備,最後是利用電化教學裝置,先讓學生把香港一百多年來的歷史做個大致的系統的準確的瞭解。讓學生先感受這一百對年來香港人民所經歷的滄桑變化,也瞭解中國政府為香港迴歸付出多少努力。要先激發學生的歷史的榮辱感和愛國情懷,為教學內容打下知識基礎和感情基礎,這樣再來學習詩歌的內容,學生學起來就會更加流暢,更加深入了。

我們的呼吸教學反思 篇8

為了顯示末段的暗示手法。我用PPT顯示出一個按照課文內容所做的信封。然後讓學生觀察如此書寫的信封,會意味著什麼樣的結果。學生在激烈地討論著信的去向,多半同學即時反應凡卡的信是寄不出去的。這時,有個學生另闢蹊徑提出了“即時信寄出去了,凡卡的願望同樣無法實現”的觀點。他的理由結合到的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凡卡爺爺的生活來談,並談得頭頭是道。瞬間,我提出了“文章中還有些地方隱約告訴了我們信的結果,那是什麼?”學生答曰:一個夢。因此我再讓學生聯想《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所用暗示方法的句子,讓學生髮現兩文兩處句子有何特點,學生自然就想到了暗示的手法,並能夠說到“夢醒之後,凡卡又得回到殘酷的現實”之類的話。那麼我想暗示這一方法他們無疑是懂得了,但是是否掌握了尚且不知。

課後我不禁思考,第三個難題“暗示的寫法如何講明”?我覺得怎麼也繞不到點子上,我在想倘若我不遷移到上一課所學到的暗示的手法的話,那麼學生會不會就無法發覺這個寫法呢?

我們的呼吸教學反思 篇9

設計背景

這幾天班上經常聽到小朋友告狀,誰又打我啦! 誰又打我啦!同伴之間經常打鬧有磨擦.我為了讓幼幼兒明白,同伴之間應該互相幫助關心團結友愛.我選擇了上這一課.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學習國家連貫,歡快地演唱歌曲《好朋友》。

2.讓幼兒初步體驗合作演唱的效果及歡快歌曲帶來的美感。

3.讓幼兒從歌曲中領悟到同伴之間要互相幫助、關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幼兒知道同伴之間要互相幫助,關心。

教學難點:在幼兒同伴交往過程中,還是少不了爭吵,打架,幼兒與同伴關係很難協調。

活動準備

1.歌曲《好朋友》錄音磁帶。

2.圖畫簿,彩筆。

活動過程

一、 談話

1.提問:誰是你們的好朋友們?什麼叫好朋友?好朋友要怎樣?

2.老師把好朋友的含義分正,反兩面讓幼兒選擇應該學習哪一個方面。

二、欣賞歌曲,感受優美旋律。

1.老師用兒歌形式朗讀一次歌曲內容,並插入一個的有關說好朋友的小故事。

2.老師提問:你們喜歡老師嗎?和老師做好朋友嗎?在班上誰是你的好朋友?

3.老師完整地唱歌曲,請幼兒欣賞。

三、學唱歌曲《好朋友》

1.在老師的動作提示下,理解並熟悉歌詞

2.學習伴唱{讓幼兒跟著老師的節奏輕唱}

3.完整地學唱歌曲。

4.用歡快連貫的聲音跟著老師完整的唱歌曲。

5.全體幼兒分為男生,女生兩組.女生唱:你幫我來梳梳頭,男生唱:我幫你來扣扭扣。合唱;團結友愛手拉手,,我們都是好朋友。

四、邊唱邊跳《好朋友》

1.讓幼兒找到一個自己的好朋友,請他出來一起邊唱邊跳。

2.幼兒全體一起邊唱邊跳。

3.老師參與幼兒一起邊唱邊跳。

延伸活動,讓幼兒把自己的好朋友畫出來。

教學反思

1、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興趣濃厚,參與積極性高。不足之處:在邊唱邊跳的過程中,活動場面有點混亂,因為有些幼兒分不清哪一個才是自己的好朋友,以至部分幼兒無法參與活動,我相信下次再上這節課,我會更加註重一些小細節,讓整個課程活動更加活躍,效果更好。

我們的呼吸教學反思 篇10

《小小商店》是一節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合作探究為學習途徑的活動課,本課是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興致去參與活動,加上一年級孩子的自律能力還不高,相比一般的常規課而言活動課就顯得更為豐富、多變。經過兩次的教學實踐,我覺得要讓活動課變得更靈動、鮮活,讓學生樂學而又有所收穫,除了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外,更需要教師敏感而不失時機地捕捉到學生的各類資訊,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一、精心預設,為課堂生成預留空間。

老師的預設是課堂生成的平臺,如何引入、如何激趣都需要老師的“別有用心”。在這節活動課中,我就把教室按書本的樣子佈置成一個小商店,孩子一上課便無比興奮,躍躍欲試。為了讓孩子能靜心地複習人民幣的相關知識,我把自己變成總經理,把複習題變成有獎問答,為了獲得更多的現金代用卷,孩子們一個個積極發言。而我設計的問題傳統而不失靈活,問題簡單答案又不盡豐富。如我問孩子:購物需要注意什麼問題?有的孩子說不能被騙,要數清楚找回來的錢;有的孩子說不能貪小便宜,發現找多錢了要還給別人;有的說要注意安全,講文明;有的說要環保,帶購物袋……聽著他們的回答我才發現,小小年紀的他們居然懂那麼多,課堂也因為孩子的聲音變得更生動、更精彩。

二、及時發現,讓“生成”變成資源

課堂的旅程從來都不會遵循教師預定的軌跡前進,而是隨時都可能發生“意外”。這些意外往往是不經意間就發生了,所以老師必須敏感、及時地捕捉到這些“意外”,順學而導,把“意外”變成資源。

比如在學生進行第一輪的購物活動的過程中,有一個孩子買完了一樣文具,他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著急著買第二樣東西,而是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清點自己剩下的紙幣。玩具櫃檯上有一個標價68元的機器貓,我並沒有給學生準備那麼多的樣幣,可是有孩子還是買下來了,原來他是和同學合夥買的。在第一輪活動結束後,我把自己的發現提出來和孩子一起討論,買完東西及時清點自己的財物是一個很好的習慣,檢查了售貨員有沒找錯錢,又可以知道自己剩下多少錢,還可以買什麼。在討論合夥買東西的時候,一個同學說售貨員沒有找錢,一問之下,原來售貨員把錢找給了另一名同學,我因勢指導,和同學合夥買東西的時候,要記住每人各拿了多少錢,如果有找回的錢,要商量好怎麼分,這樣才不會鬧矛盾。班上有孩子說:“玩具太貴了就不要買,買便宜的點的。”聽到孩子的回答,我馬上表揚他們,多麼懂事的孩子呀,因為爸爸媽媽賺錢很辛苦,所以小朋友不亂花錢。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些相應的變動。這種教育的技巧,需要老師具有極為豐富的駕御課堂的教學經驗,而中經驗需要依靠日常教學中點點滴滴地積累,因此在這方面我還是很稚嫩。很多時候,我無法第一時間準確地對課堂的生成進行篩選,也不能完美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活動。但是,我希望,也相信,只要腳下的道路是對,即使坎坷,往前走,堅持,就能遇到更多“無法預約的美麗”。

我們的呼吸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教學採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將兩首古詩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顯“春”這一主題。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現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匯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出示:萬紫千紅總是春)”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為求異,而為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我們的呼吸教學反思 篇12

最初選這首詩來上示範課,我的心裡是直打鼓的。古代詩歌怎樣教?我想很多一線的老師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困惑。如果只是從應試的角度來看,這首詩只要求會背 會默則已,花不了多少時間。但是《錢塘湖春行》這樣一首經典的七言律詩,如果想讓從字詞、意蘊、情感等等角度引導學生去細細品悟的話,一節課四十五分鐘還 遠遠不夠。如何在四十五分鐘內引領學生真正地走入白居易筆下錢塘湖的早春美景,引領學生體味到詩人內心的情愫,這是我在備課中首先考慮的因素。

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確定了以下幾個目標:品讀詩歌音律之美,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並能當堂背誦全詩。而把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做為教學的重點來處理。從上完這堂課之後的反饋來看,我的這個教學目標還是基本完成了。

楊特說過:教師要用睿智的課堂謀略和手段吸引學生,這是引領學親近詩歌的有效途徑。於是我在課堂幾個環節的處理上還是下了一定的功夫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 效果。首先在課堂的匯入環節我僅用了一分鐘左右的時間有這樣的語句“大家一定很好奇今天老師會帶給大家一段怎樣的語文之旅呢?那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插上想 像的翅膀隨著老師的聲音一起開始我們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的旅程吧。”簡潔明瞭而富有詩意帶學生們進入情境。而接下來的環節處理上我先是教師自己範讀一遍這 首詩,但是不讀詩題從而讓學生去猜想,從而引出詩題。因為“聽”詩,不僅僅是聽覺方面的活動,而且是心靈感官的互動。這個“聽”字是想像的過程,是創造的 過程,還是一個“想詩的過程。因為大大地調到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好奇心。於是在大致對錢塘湖及與錢塘湖相關名人名詩做了一個簡介之後,在學生沒有翻看書本, 沒有預習的前提下,我用教師範讀學生默寫的方式來糾正學生易錯易混的字。從而引出學生對詩中關鍵字詞的品析。應該說這個環節的處理也著一定的新意,由學生 提出問題,以學定教,而不是讓課堂跟著既定的教案走。

楊特在她的《引領學生親近現代詩歌》中說到:“詩歌是人類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 的靈光閃現。教師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感悟能力、審美體驗,還要用研究的眼光解讀文字,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與文字對話,讓學生在詩的世界裡體驗、 薰陶……”她還說到:“詩歌是用語言搭建的房子,讓靈魂在裡面居住。詩歌中對情感的表現是最為重要的,但最終還要回歸到語言上。學習語言,理解作品的詩 意,教師要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文字。”所以最後在引導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上,我選擇仍然是走進文字,採用了比較法,將本詩的頷聯、頸聯去掉,把七言律詩變 成七言絕句,問學生這樣的修改好不好。然後就引導學生細細地去品讀這兩聯的“幾處”、“誰家”、“爭”、“啄”等關鍵字詞。應該說還是基本契合了走進文字 的精神。

在反思本課的一些亮點之後,我更看到的這節課的缺憾。

一、部分教學環節的設定有頭無尾。第一環節以默寫來糾錯這種設計較新穎,但是卻缺少了學生展示的環節,而是自己包辦代替將易錯的字加以提煉。如果此時教者能夠在進行調查學生默寫正確率之後,讓錯誤率較高的學生上黑板來展示效果會更好。從而才能達到糾錯的效果。

二、作者介紹這一環節的插入是一敗筆,我不應該放在糾錯環節之後,而是應該放在教師第一次範讀之後,在介紹杭州的“風流太守”之一的蘇軾之後就順理成章地引出白居易的其人其事。

三、關於詩歌朗讀的指導上,所教授的方法導致學生朗讀機械化了。因此在指導朗讀方法上是否還需要教授學生如何劃分節秦,如何停頓。這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其實通過這節課的實踐來看,在正確引導學生去品析語言和品味詩人的感情之後,學生自能體會出詩歌的音律美。此外,在朗讀活動方面,學生的齊讀過多,缺乏太 多的變化。所以,在以後的朗讀活動中除了齊讀、男、女生讀、個人讀之外,還可以進行另樣的組合,比如說戴眼鏡的同學讀、系白鞋帶的同學讀,還可以是短頭髮 或是扎辮子的同學讀……另外,在做教師示範朗讀的時候應該選取一著合宜的音樂,這樣更能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四、楊特說:“詩歌就像一 幅國畫,它是留白的。”同樣,語文課堂也應該是留白的藝術。這堂課,做為教師的講授還是過多,留給學生想像的時間和空間則相對少了。比如說最後一個品析詞 語進而品味作者感情的環節上,如果我只是示範性地指出“幾處”這個詞的妙處何在,剩下的就交給學生去討論,去品讀,效果會更好。這才是真正的讓學生走進文 本。

《錢塘湖春行》這一堂課雖然有一定的亮點,同時也充滿了缺憾。其實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不管怎樣,我理想中的課堂是審美的課堂,詩意的課堂。這是我的追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