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最大的書》反思總結(精選15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07W

《最大的書》反思總結 篇1

這篇文章的表現形式是人物對話。敘述了川川與爸爸在登山過程中跟地質勘探員交流的見聞,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可以說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下面摘錄一篇不錯的《最大的“書”》的教學反思與各位國小語文老師分享。

《最大的書》反思總結(精選15篇)

《最大的“書”》這篇課文以對話為線索,將地質的相關知識融入課文之中,語言中充滿了兒童對自然界的好奇心與熱愛之情。通過學習這篇課文,達到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科學意識。

所以,我在《最大的“書”》的教學過程中,側重於加強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之間的對話。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從而激起國小生對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激起學生研究、探索自然的願望。

《最大的書》反思總結 篇2

在處理課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讓學生自己讀文,然後提出這樣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大的岩石書裡都有什麼”。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然後再到小組去交流。學生通過探究知道岩石書裡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礦物。岩石書裡有畫。畫是樹葉、貝殼和小魚。

然後隨之問學生這樣的字和畫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感受讀文。讀流利了再來分角色人物對話。學生明顯讀的非常有興趣。隨之學生們再來彙報。書裡面告訴我們這些字和畫怎麼來的。我讓學生再來讀86頁的“我知道”的內容。學生們通過讀“我知道”。更加深入的瞭解了這些奇妙的字和畫是如何來的了。這點設計我認為很值得推介。

以往我在教學當中,經常忽略“我知道”的內容。這回的深入備課讓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內容是為我們課文服務的。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把它背進去。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徹。

這堂課裡,學生學得比較投入,對課文比較感興趣,我看到了學生在不斷地進步,這是我比較欣慰的地方。儘管整堂課也是落實了重難點,但是我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教學機智還有待於提高,比如說在教學“岩石書能說明什麼”這一塊內容時,我覺得自己在處理時缺乏機智,我的本意是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個地殼運動的過程,但是學生沒有說出我預期的答案,還一個勁兒在啟發學生進行想象,對於學生隨機生成的問題沒有及時的引導,錯過了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機會。

《最大的書》反思總結 篇3

記得崔巒老師曾經說過:每堂語文課都應該讓學生寫寫字,這一說法,我是十分贊同的。尤其是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識字、寫字更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最大的“書”》這節課的教學中,識字、寫字環節也成為這節課的重點。在這課時開始時我還是以生字教學進入,在寫字方面我讓學生自主觀察。讓學生自己發現哪個筆畫重要。需要提醒同學寫好哪一筆才會讓字更美觀。這種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把本節課要求寫的6個生字任務順利的完成了。在此環節的教學我還是很滿意。

在處理課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讓學生自己讀文,然後提出這樣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大的岩石書裡都有什麼”。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然後再到小組去交流。學生通過探究知道岩石書裡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礦物。岩石書裡有畫。畫是樹葉、貝殼和小魚。然後隨之問學生這樣的字和畫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感受讀文。讀流利了再來分角色人物對話。學生明顯讀的非常有興趣。隨之學生們再來彙報。書裡面告訴我們這些字和畫怎麼來的。我讓學生再來讀86頁的“我知道”的內容。學生們通過讀“我知道”。更加深入的瞭解了這些奇妙的字和畫是如何來的了。這點設計我認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學當中,經常忽略“我知道”的內容。這回的深入備課讓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內容是為我們課文服務的。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把它背進去。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徹。

《最大的書》反思總結 篇4

1、叔叔講到岩石書的用處時:它能告訴我們,哪裡藏著鐵礦,哪裡埋著煤礦……省略號代表還有什麼呢?還有什麼寶藏呢?拓展學生的思維,有的說是石油、有的說是鑽石、金子、瓷器等,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同時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2、叔叔告訴川川岩石上有圖畫的句子: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抓住“小魚”一詞理解叔叔開心的心情。平時我們看到小魚,都會很開心,因為小魚很可愛。今天我們在哪裡看到小魚呢?(在岩石上)除了開心的心情,叔叔的心還帶著驚奇、感到意外,特別的高興。

我在教學《最大的“書”》時,除了側重朗讀外,還重視雙基訓練,有完形填空題、修改句式等練習。特別是填空小練習,效果比較好,因為它能幫助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將剛的知識鞏固。

《最大的“書”》的教學設計還是滿完整的,但在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不夠自然、流暢。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較少,課堂的語言不夠精煉。在今後的日子,我會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在此,我十分感謝二年級的老師們,特別是廖老師和李老師,在教學和業務工作中,她們常常指點我,讓我學到知識、積累了經驗。

《最大的書》反思總結 篇5

這節課比較重視雙基,有改句式、填空題。特別是填空小練習,效果比較好,因為它能幫助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將剛的知識鞏固。比如:講完到岩石的字時,出示小練習:岩石上,( )、 ( )、( )都是字呀!出示:雨痕、波痕、礦物3幅圖,先出示圖,再出示名稱。講岩石上的圖畫時,練習題一樣。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這篇課文內容對學生極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選擇上,我採用了質疑,小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課堂氣氛活躍、高潮迭起。。課文中的學習夥伴讀到“岩石就是書啊”這句話時,深有感觸地說:“真沒想到!”實際上,讓我們“真沒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課外讀一讀《自然百科全書》一類的書籍,辦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們的學習興致高漲,同伴間迫不及待地開始討論,研究該怎樣動手。 但令人擔憂的是在小組合作中,很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欣賞別人。當一名學生回答問題時,就會有很多學生失望的叫喊聲,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時指正,就勢必影響一節課的情緒,由著性子隨心所欲,難以達到教學最佳效果,看來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狠抓“ 學會聆聽、學會寬容、欣賞他人”的良好學習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還比較完整,但環節之間的過渡語不夠自然、流暢。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較少,課堂的語言不夠精煉。在今後的日子,我會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在此,我十分感謝二年級的老師們,特別是廖老師和李老師,在教學和業務工作中,她們常常指點我,讓我學到知識、積累了經驗。

《最大的書》反思總結 篇6

這篇課文是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氣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於課文之中,字裡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因此我在教學中著力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讓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比如:1、叔叔告訴川川岩石上有圖畫的句子: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抓住“小魚”一詞理解叔叔開心的心情。平時我們看到小魚,都會很開心,因為小魚很可愛。今天我們在哪裡看到小魚呢?(在岩石上)除了開心的心情,叔叔的心還帶著驚奇、感到意外,特別的高興。2、叔叔講到岩石書用處時:它能告訴我們,哪裡埋著煤礦,哪裡藏著鐵礦……省略號代表還有什麼呢?還有什麼寶藏呢?拓展學生的思維,有的說是鑽石、有的說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感興趣,同時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最大的書》反思總結 篇7

恐龍的滅絕有哪幾種說法。 交流反饋:你們找到了哪幾種說法呢?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吧!

生便將相關內容讀了下來,以讀代答。而我便作相應的總結,凍死,餓死──既反饋檢查了學生的朗讀情況,又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了有關恐龍滅絕的幾種說法,有了一個整體上的把握,而且形式新,學生興趣高。這樣的形式還包括我後面出現的 :你是從哪裡讀懂恐龍被凍死或餓死,學生都可以以讀代答。這體現了一個“構建以朗讀感悟作為主線推進的閱讀教學新模式。”以讀為主,縱向推進,將朗讀感悟作為一堂課的主線來推進閱讀教學的程序。無論是全篇課文還是一個段落,均從讀入手,以讀為主來組織教學。以讀代講代問,學生以讀代聽代答,以讀書促思促悟,通過準確到位的朗讀來感悟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內容,感悟事物事理。

以上就是我對《恐龍的滅絕》這堂課的一點點教學反思,這次研討活動,得到了教研員、名師及學校領導的指導和幫助,在這裡我也非常感謝他們,真的謝謝你們給了我這麼好的一次學習機會,讓我真正明白,當一位好教師,是要靠磨出來的。

《最大的書》反思總結 篇8

根據課前導讀,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積累讀讀寫寫的詞語(ABB和四字詞)。(光禿禿、冷清清、孤零零、溼漉漉、直勾勾、熱乎乎;目不轉睛、大搖大擺、莫名其妙、漫不經心、無影無蹤、興高采烈)

2、用比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用“抓住主要事件”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體會老狐狸愛子心切、聰明、勇敢、知恩圖報以及它們一家與正太郎之間的感情。

4、理解“金色的腳印”的含義,懂得大自然是人和動物共同的家園,人類要與動物和諧相處。

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五年級以來的教學重點,藉助這篇課內閱讀,我讓學生用學過的“抓住主要事件”的方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基本上能準確概括,為了照顧不是很會組織語言的中下生,我用投影把我概括的主要內容展示給學生參考。現在反思,覺得應該再給一點時間讓孩子們同桌互相說說,才能真正訓練他們的表達。

我引導學生圍繞課前導讀的提示自讀自悟,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學生能從文中找出語句進行賞析。但發表見解的同學只有十個八個,面不夠廣,恐怕是我引導鼓勵得不夠,平日上課裡也是那麼幾個孩子願意發言,我不得不反思我平日的課堂當如何讓改善?聽說是因為有些孩子喜歡起鬨嘲笑回答問題的同學,一些女生怕被嘲笑不敢舉手。我得設法引導,改善這種局面。

我在正太郎被救後設計了小練筆,要求孩子們“要通過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表達人物的性格、情感。”,目的在於訓練孩子們描寫人物的時候要注意細節描寫,本冊教材的習作重點就是人物描寫。

在昇華主題這一重要環節我本來設計了孩子們討論的,但看錯了時間,課室的鐘居然是慢了五分鐘的,結果提升主題時草草收場,有點老師牽引的味道。這讓我反思:“細節決定成敗”!

《最大的書》反思總結 篇9

本堂課自我感覺還不錯,我認為主要是內容吸引孩子,孩子的興趣就被激起,有了興趣後孩子們會跟著你走,迫不及待想學習後面的。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願意學了。你要想辦法抓住孩子的興趣,讓他們快樂地學習,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本領。

在音樂的課堂中,每個孩子們都是快樂的小天使,只有老師們不斷的提高自身的音樂素質,才能讓孩子們在音樂的殿堂裡更加快樂的成長,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通過這節活動,我又有了不少的收穫,同時也讓我反思了很多,我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這樣我寫教案時就會注意很多我平時忽略的細節。我要多鍛鍊我的口語,能直接匯入課題引起孩子興趣是我一直對自己的要求,要有一定的隨機應變的能力。

《最大的書》反思總結 篇10

“我認為共工算不上英雄。”老師。教學時學生如是說。

公共何許人也?為何怒觸不周之山?…….

共工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我和同學們做了以下的探討:

共工是誰?在文釋中也有定論:傳說中的部落領袖,炎帝的後裔。關鍵在怒這一情緒是由何而發,文章始曰:“爭為帝”是也。其行為如何,“觸不周之山”耳。結果怎樣,“天柱折,地維絕”。那麼,共工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有文章這樣評價道,“他敗得很壯烈,不愧為失敗的英雄。”何謂英雄?在今天看來,無私忘我,不辭艱險,為人民利益而英勇奮鬥,令人敬佩的人才可稱之為英雄。從故事的起因來看是爭帝,很顯然共工與顓頊是為了各自的部落的利益而爭戰,為自己的權力而戰。因此,共工代表的不是大多數人的利益,是不能稱之為英雄的。

共工又因戰敗而怒,進而觸不周山,說明其心胸狹窄,氣量小,沒有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毅力與堅韌。也就是說共工沒有坦然面對失敗的勇氣。逞一時之匹夫之勇,又怎能擔當一個部落領袖的重任。豈能稱為英雄乎!

總之,我認為共工怒這一情緒和觸不周山這一行為也是今天教育之價值觀所不提倡的。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一味的把共工為爭帝失敗而怒觸不周山這樣的行為看做是英雄之舉的話,那麼,學生有可能受其誤導,失敗就該發怒,發怒就得不計後果的去行事。這是一個多麼可怕地情感趨向。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學習先民的那種敢於想象,勇於探索的偉大精神,而不要一味的強調共工這一人或神是如何的英雄,這與課文所選的宗旨就背道而馳了。

《最大的書》反思總結 篇11

《程門立雪》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成語故事,情節生動、感情真摯,易引起學生共鳴。本課通過描述宋朝著名學者楊時和同學去向程頤老師請教問題時,不願意打擾老 師午睡,寧願在風雪中等待這一故事,體會他尊敬老師的情感和愛學習的好品質,同時知道尊師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培養尊敬師長的情感,是一篇民族精神 教育的好文章。本案例遵循培養學生欣賞、認同並實踐傳統美德教育的宗旨,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通 過誦讀《弟子規》瞭解我國傳統的優秀文化,為學習課文作鋪墊;從學生熟知的祖國優秀文化《三字經》引入課文,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第一小節入手,既 讓學生對楊時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又能融識字於語言環境之中。通過尋找“楊”的形近字、“著名”的近義詞、不同句式的說話訓練來體會我們祖國語言文字的精 妙。

學生在邊聽邊記、邊讀邊思的良好習慣形成中,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初步瞭解“程門立雪”這個成語的意思,在潛移默化中感悟成語的特點,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最大的書》反思總結 篇12

這次課有幾個地方值得自己總結,一是古詩文字詞的解釋、積累,一是預設與生成的問題。

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教古詩文時要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對古詩文感覺艱難,很難理解古詩文的字詞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現在還很茫然。上課的時候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就不懂的字詞句提出疑問,學生提了很多問題,比如 “不遑啟處”如何解釋,這句話雖然書上有註解,但這個學生不理解單獨解釋“啟”為“跪”,“居”為“坐”,怎麼合起來解釋就成了“休息”。又比如“載渴載飢”的“載”不知道什麼意思,實際上在講《氓》的時候就已經提到了這個字,“載笑載言”,這說明這個學生課後的複習和必要的知識整理沒有到位。

又比如“彼爾維何”的“維”不知道什麼意思,其實後面的“彼路斯何”的“斯”有解釋,而這兩句話是相似的結構,根據古文對應法則,“維”與“斯”意義相同,這說明這個學生還不知道看古文的基本方法。又比如“戎車既駕”的“既”不知道理解,實際上在《燭之武退秦師》中已經學過了,“既東封鄭”,到了這裡,學生又不知道遷移了。所以想到了韓軍老師提到的“舉三反一”,難道學習語文,學生真的只能是“舉三”才能“反一”嗎?這要耗損多少時間啊。但要解決這個問題,我除了想到再多做幾次練習外,沒有更多的辦法。

《最大的書》反思總結 篇13

四月,是萬物煥發生機的月份,也是天氣變化無常的月份,一如我在教學上的心情:有時意氣風發,內心湧動著滿心的歡喜;但更多的時候是鬱悶在胸,說不出的無奈和失望。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比較典型的教學片段:

《端午的鴨蛋》一文中,第二、三段講的是家鄉鴨蛋的名聲、特點。在第二段寫有清朝詩人袁枚的一段話,在第三段寫有北京鹹鴨蛋。課堂上,我問學生高郵鴨蛋有名嗎?學生說有名,我讓學生找到文中的句子——高郵鹹鴨蛋於是出了名。接著,我又問作者用什麼寫作方法來說明高郵鹹鴨蛋有名。這一問,把學生問迷了,學生一臉的茫然,好像不懂我在說什麼。我進一步引導說,文中寫袁枚的話,寫北京的鹹鴨蛋有什麼作用。學生還是回答得亂七八糟,文不對題。此時,我的心情沮喪極了。

《最大的書》反思總結 篇14

一、在有效活動時間裡,這就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在課堂教學中,我大膽放手,懂得了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學習時間和思考時間。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研讀句子,而研讀後的學生髮言,學生髮言非常積極,還引導學生將關鍵性句子、詞語進行品味,學生洋洋灑灑的發言,這讓每個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悅。所以我們在課堂上就是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要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而我們老師只起到引路、搭橋、鼓勵作用,這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賞識學生,能夠生髮出有效的課堂參與,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要讓學生有效的課堂參與,賞識是必不可少的。賞識在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課堂上從中發現學生優點,對學生多加鼓勵,使學生學習心境保持“愉悅”,使學生處於良好的活動狀態,從而增強了濃厚的讀書興趣。

三、 不拘預設,為生成導航

一堂成功、有效的課既離不開預設,也不能沒有生成,我認為預設與生成最為關鍵的是把握教材,課前我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作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和學生水平的預設。比如在這堂課上最精彩的地方是品析語句,自己在對學生的引導上比較成功,也適當的處理課堂突發事件。一節課下來,我覺得達到預期的效果。

《最大的書》反思總結 篇15

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分為:一、知識目標:1、通過數具體事物的數量,學會熟練地數數,並理解8、9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2、通過操作活動,掌握8和9的組成與分解;3、能正確地讀、寫8和9,知道它們的大小,學會用數8和9描述身邊的事物。二、過程目標:通過具體實物與8、9建立對應關係,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運用觀察、操作的方法,讓學生主動探索數的組成。三、情感目標:體驗到學習數學的作用與樂趣 ,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的中心,在課堂教學中主導教與學的方法與過程,也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新課程下的教學目標變的更為多元,更為具體,如何恰當地把握課時教學目標,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的疑問,需要進一步的努力。比如在把握目標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係上,往往被目標所困,放不開手腳,當課堂有很好的資源生成時,卻被自己輕易的扔掉了。如在聽鈴聲拍手過程中,我的要求是“老師敲鈴你拍手,你比老師多一下,先聽後拍,邊拍邊數”,有一些小朋友出現了多拍一下的情況,可我並沒有深究為什麼他們會多拍一下,是數的方法上的問題,還是由於算錯的原因?我只是簡單的幾句話帶過。課堂是動態的,隨時都會出現與預期的目標不一致的情況,我得隨時作出決策,使目標更加貼近學生學習的實際。

Tags:反思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