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反思總結(精選15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8.82K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反思總結 篇1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篇略讀課文,又是對話形式的訪談錄,也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我是這樣讓學生認識這種新文體的:一開始,我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苗苗和季老來朗讀課文(他們讀的時候採用直接對話的形式),其他學生聽著。等他倆讀完後,我再問其他學生:“這兩個人在幹嗎?”孩子們聯絡了之前學過的對話形式說出了這是在“對話”。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反思總結(精選15篇)

“一個問一個答,他們在幹什麼?”“採訪。”一個孩子馬上接上來了。“真好!那如果將採訪的內容記錄下來呢,我們就叫它為‘訪談錄’,這是我們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們平時在對話一樣,內容很簡單……”在學生認識這種文體之後,我再丟擲問題“苗苗和季老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行文完全口語化。我原以為可放手讓學生自瀆、自悟,提高自學的能力,於是就讓孩子們自由讀,找一找“苗苗和季老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問題一丟擲,讀過之後竟然無人能回答,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氣惱,一番責問之後,我反省自己,是不是問題給的太大,學生還沒有透過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於是,我換種方式說:“苗苗提了些什麼問題?季羨林爺爺是怎麼回答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然後根據回答再分類,看看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學生們紛紛舉手,問題迎韌而解,孩子們似乎如釋重負……突然感悟到:不同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樣,備課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在完全瞭解學生知識、能力等層面上進行教學問題的設計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師引導學生深入文字的問題,即指引線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簡化,遊刃有餘,張弛有度,學生才能學得有信心,因材施教是不變的真理啊!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反思總結 篇2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個名叫苗苗的國小生與季羨林先生的“訪談錄”, 全文運用對話形式,沒有複雜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詞句,完全口語化。這兩個人雖然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差距,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卻平等和諧。所以,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愛和季羨林先生的和藹、親切及對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關愛。

“訪談錄”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文體,我是這樣讓學生認識這種新文體的:一開始,我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苗苗和季羨林先生來朗讀課文(他們讀的時候教師讀旁白,學生採用直接對話的形式),其他學生都捧起書認真聽對話內容。讓學生置身於優秀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從而受到了感染和薰陶。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說話的語氣,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讀得自然。

課上,我沒有對文章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對教材進行了合理裁剪,大膽地進行取捨,而不是面面俱到,丟擲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如:季羨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書蟲?說說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問題?說出你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讀課文後全班交流等。在議讀中,學生不斷地進步與昇華,總的來說課堂效果還算好。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反思總結 篇3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篇略讀課文,又是對話形式的訪談錄,也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我是這樣讓學生認識這種新文體的:一開始,我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苗苗和季老來朗讀課文(他們讀的時候採用直接對話的形式),其他學生聽著。等他倆讀完後,我再問其他學生:“這兩個人在幹嗎?”孩子們聯絡了之前學過的對話形式說出了這是在“對話”。

“一個問一個答,他們在幹什麼?”“採訪。”一個孩子馬上接上來了。“真好!那如果將採訪的內容記錄下來呢,我們就叫它為‘訪談錄’,這是我們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們平時在對話一樣,內容很簡單……”在學生認識這種文體之後,我再丟擲問題“苗苗和季老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行文完全口語化。我原以為可放手讓學生自瀆、自悟,提高自學的能力,於是就讓孩子們自由讀,找一找“苗苗和季老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問題一丟擲,讀過之後竟然無人能回答,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氣惱,一番責問之後,我反省自己,是不是問題給的太大,學生還沒有透過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於是,我換種方式說:“苗苗提了些什麼問題?季羨林爺爺是怎麼回答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然後根據回答再分類,看看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學生們紛紛舉手,問題迎韌而解,孩子們似乎如釋重負……突然感悟到:不同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樣,備課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在完全瞭解學生知識、能力等層面上進行教學問題的設計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師引導學生深入文字的問題,即指引線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簡化,遊刃有餘,張弛有度,學生才能學得有信心,因材施教是不變的真理啊!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反思總結 篇4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全面發展學生呢? 在教完《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後,我對此有了很多 思考:

首先,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等,提高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語文素養

塑造學生的心靈,因為沒有思想就沒有語言,沒有正確的觀念為指導,就表達不出思想感情真實、健康的好文章。葉聖陶先生說:“作文之形式為文字,其內容突不出思想情感兩端,以言思想,則積理必富而為文始清,若但讀物得宜,便會仿其詞句,握管撰作,則收效猶薄。”教學的源頭活水就是塑造學生的心靈。

培養學生的興趣,把寫作作為學生的需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陶行知先生亦認為:“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學生一旦與寫作產生了濃厚興趣,就會主動鑽研,樂此不疲,漸入佳境。教學中要注意低起點,多鼓勵,命題切合學生實際,寫作形式多種多樣,力爭將寫作變為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寫作“會使自己的頭腦更清醒,更無知,更堅強,更輕鬆,會使自己和別人相處得更和諧”。寫作一旦成為一種需要,常常能達到欲罷不能的程度。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國小生閱歷淺,生活範圍窄,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由於缺乏生活的體驗和素材的積累,作文時常常搜腸刮肚,無病呻吟,甚至空想,胡編濫造。本人認為,應該把學生從課堂上解脫出來,讓他們在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去尋找素材,激發靈感,學會寫。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反思總結 篇5

上完《梅花魂》這一課,我的心裡湧動著一種激動,洋溢著一種感動,為自己,也為學生。下面,我從以下兩點談談自己的收穫。

一, 透過視窗看世界,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文字只是教學的一個小小的視窗而己,如何藉助小小的視窗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我們語文教師必須要研究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此視窗為階梯,創造性地去拓展文字相連的以外的內容,適時地引進推薦給學生,既擴大閱讀的量,又能為深度理解文字服務。

為了讓學生更容易進入課文,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伊始,我讓學生在欣賞完美麗的梅花圖片後,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寫梅花的詩詞,然後用多媒體出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陳毅的《紅梅》,陸游的《詠梅》,以及毛澤東的《詠梅》,讓學生吟詠,在吟詠中加深對梅花特點的認識,以及對梅花品性的瞭解。在課快要結束時,適當地引入兩首現代的詩歌《遊子情懷》和余光中的《鄉愁》,讓學生加深對外祖父思鄉之情的理解,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同時也深化了對梅花魂的理解。讓學生漫步在文化的長廊裡,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意蘊裡,課內外融合,使本節課不僅有了廣度,還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教材中以小見大,融進大語文教學觀,有這樣日積月累的教學,孩子們的心便不會拘於孤陋寡聞,視野也一定會達到星垂平野闊的境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理由也有責任撥開層層迷霧,讓詩性的陽光灑進孩子的語文生活,讓我們的學生更多一份語言的醇厚與靈動,更多一份精神的豐裕與深廣。我們願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反思總結 篇6

這節課,我抓住“海豚”二字,來引入課文的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先板書“豚”字,師問:這個字同學們認識嗎?誰來說說該怎麼讀呢?可以組成什麼詞呢?那你又對海豚作了哪些瞭解呢?學生紛紛回答,在回答到海豚可以救人時。我就切入話題,再板書“救人”二字。

接著,我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語。回答老師提出的以下問題:

1、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來學習?

2、找出海豚救人的句子,讀一讀,並勾出表示動作的詞語。作者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呢?

3、海豚真的具有救人於苦難的精神嗎?說說原因?

學生朗讀課文中,教師查尋學生讀的情況,對詞語的理解,如不能理解的就找同學或查工具書解決。學生讀完後,我就請學生起來依次回答我提出的3個問題,教師相應的點撥,總結學生說的。特別是在海豚救人的過程中要詳細說出海豚見義勇為的精神,並且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加深理解。在第二部分的學習中,要仔細探索海豚救人的來源。海豚照顧子女和救人有什麼相似之處。

最後教師總結這堂課所學到的知識。根據板書再次回顧本堂課的內容,加深理解。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反思總結 篇7

9月16日,根據學校教研組安排,圍繞“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一教研專題,我執教了人教版國小五年級上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前兩首——《泊船瓜洲》和《秋思》。教學這兩首詩歌,我除了圍繞教研專題,還試圖從新課標中對高年級學生提出的要求出發,確立了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教學目標,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是:1、抓字眼,明詩意;2、創情境,入詩境;3、巧過渡,悟詩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收穫是有的,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試總結如下,作今後教學之鑑。

一、抓詩眼,明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5、6年級詩歌學習的目標是:“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的環節中,我採用的是常規的教法,沒有什麼特別之處:1.初讀詩歌,感知內容。2. 大家輕聲地讀一讀詩,讀準字音,並結合重點詞的意思想想這首詩的意思。3.指名讀,正音:間、重、還4.說說詩歌大致的意思。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儘管如此,本環節的教學仍然不能馬虎,這就像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很重要。

二、創情境,入詩境

情感總是伴隨著認識過程而產生,情感體驗同樣對認識過程起著很大作用。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資料的補充、教師的語言描繪,創設多種場景,讓學生走近詩人,走進詩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本環節的教學,我從綠字入手,“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圖片,教師描述)是啊!一個“綠”字不僅使我看到了滿眼的綠色,成行的碧樹,盪漾的春水,還讓我看到了爛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反思總結 篇8

張曉風的《行道樹》一文是一篇滿含著哲理與情感的優秀散文。我認為這篇文章的教學有兩大難點:一是對文中所寫對生命價值的思考與感悟的理解與認識;二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這兩點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選一選,議一議、說一說,找一找,想一想,寫一寫等教學環節都較好地予以解決。做到既讓學生能走進文字,認清了行道樹這一奉獻者的形象,理解了作者對生命價值的感悟;又引發學生去思考自己的應該選擇怎樣的人生。

特別是課上學生對行道樹所說的話,是在學生充分認清了行道樹的形象,情感被充分調動以後的真情流露。它深深打動了我。還有就是學生最後齊唱《愛的奉獻》這首歌時,他們那專注的神情,眼中閃動的真情,讓我真正認識到他們的心靈是何等的純潔!也讓我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樂與奉獻的幸福!

孩子們也給我上了一課。一堂同樣精彩的課。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反思總結 篇9

在本課教學中,齊齊樂互動軟體的使用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按點的設計有所創新。但在實際課堂中,感覺自己對學生的預設還不夠到位,致使對學生的反饋不夠及時甚至有所忽略,特別是在學生在段落中抓關鍵詞體會人與象的親密與和諧時,引導與體會還不夠深入,造成學生朗讀沒有顯著提高。

在課堂上,我也嘗試授以學生方法:透過課文中很突出的先概括後具體的方法,以及全文大量關鍵詞語、句子等表達出作者對大象的喜愛,展現人象共處的和諧景象。但這些方法的滲透總顯得呆板、生硬。以至整節略讀課上僅有寫法的牽引,而沒有學生的自主實踐和運用過程。

“激發自主學習的動機——滲透自主學習的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應是略讀課上教師為培養學生讀書能力所追尋的途徑。而閱讀與寫作的有機聯絡與滲透在課文教學中沒有完全貫徹始終,這不能不說是種遺憾。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反思總結 篇10

我是一顆來自天國的雪花,媽媽曾經告訴我和我的姐妹,我們的美是無限的,人間的美更是無限的。可是我不知道什麼才是最美無限,有一天我偷偷的來到人間,因為我要尋找美…

我離開了媽媽的懷抱,跟著風婆婆飄啊飄,我們來到了一處農院,風婆婆告訴我說:“孩子,你不是要尋找美嗎,去吧,在那你會感受到最美無限的。”我聽了婆婆的話,悄悄的進入了院子…

這是個落後的小山村,似乎是被現代化社會所遺忘了。一個十四五歲的小女孩正在認真的寫作業,一位中年婦女她的旁邊做針線活,她的認真程度一點也不亞於小女孩。她每個禮拜才回家一次,每次回校的時候她總是穿著母親親手做的衣服,雖然別的同學穿的都是買來的時髦衣服,在同學中間顯得特別的落伍,可是她知道穿的不僅僅是衣服,更是母親深深的情,濃濃的愛…

我悄悄的退出了院子,風婆婆和藹的說:孩子明白什麼是最美無限了嗎?

我點點頭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想即使是寸草心,只要真誠的去做,我想這就會是最美無限的春暉了吧!”風婆婆笑了笑,孩子,你發現了美,我們再去領略一下別的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為老爺爺正扛著鋤頭邊吟詩邊回家,他就是陶潛。風婆婆用力一收腳,把他的草帽颳走了,他呵呵一笑,撿起來,順手拿出酒壺,盡情的喝了一口,大有“榮辱不驚望天上雲捲雲舒”之態。風婆婆給我講了他的傳奇人生,我想這份豁達和安貧樂道便是最美無限了…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人們常常用這句詩感慨人生,然而黃昏又何償可怕呢?累了,休息一下;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呈現出來,或許這樣就夠了,沒有遺憾的人生便是最完美的人生。為了人間貢獻自己的力量,我想這就是美吧。“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是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也是美…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反思總結 篇11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講述的是一位來自中國的聯合國軍事觀察員在執行維護和平的行動中壯烈犧牲後,他的孩子——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生,在極度悲傷之餘,提筆給聯合國祕書長寫了一封情感真摯而又充滿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聲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表達了中國青少年的正義感和愛好和平的願望。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著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讀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通過今天的課堂教學,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們跟我是一樣的。

由於現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環境中長大,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情感,一是要多讀,在反覆的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情感;二是多揣摩,從作者的失父之痛中體會和平之可貴;三是適當補充事實,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世界並不太平”,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反思總結 篇12

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兩個同等重要的知識板塊。整節課的設計,我針對學生平時生活中扔鉛筆這一現象,從情境創設入手,引起學生思考、爭論,使他們自身主動地產生探究新知的強烈慾望,然後引導他們通過估、量、找的方法開展數學活動,注重學生們在活動中的體驗、感受、反思及運用。一節課上下來,我頗有感觸:

在估、量、找三步驟教學時層次清晰,而且結合教材內容把估計貫穿教學始終,從小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發展了他們的估測能力;通過實際測量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另一方面經過量不斷調整學生原來的估計,又培養了學生的反思意識;找一找生活中大約1分米、1毫米長的物體,體現出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使學生感受到所學數學知識的真正價值。學生已經學習了釐米與米兩個長度單位,他們已經掌握了用米或釐米做單位測量生活中一些物體的長度,已經具備一定的估測能力。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調整,先安排學習毫米再學習分米,在引入分米時改變教材從估一估10釐米長的鉛筆入手做法,創設了讓學生用釐米為單位量一量課桌的長度,讓學生在測量過程中認識到在實際測量中必須有一個比釐米大的單位----分米。這樣,讓學生深刻的體驗到新知識的產生來源生活生產活動過程,同時也激起他們求知的慾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本節課,不管是通過估測、測量產生出新的長度單位,還是在生活中、身邊尋找1分米和1毫米長的東西,至始至終都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究知識。在學習毫米與釐米、分米與米的關係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直尺,並把觀察結果填入表格中,讓他們自己發現毫米與釐米、分米與米的關係。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反思總結 篇13

在教學中,老師在設計方面首先要做到新穎。例如:在《草地夜行》教學中,執教老師可通過“小紅軍為什麼由一步一捱到最後鼓足勇氣向前方走去的前後行軍的不同”的話題,引起同學們的極大興趣,激發了他們想表達情感的急切慾望。我想這樣的效果要比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要好,這樣可為學生語言表達的情感做好充分地準備。可這節課中自己做的還不到位。還需在平時多聽課,多在設計新穎上下功夫。

在教學中老師設計有效話題,引導學生根據文字語言進行回答,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老師恰到好處地層層深入地提出一些要求和恰當的點撥。在學生表達完以後,讓學生再對照文字語言的要求,想想自己的表達用詞是否恰當,細節是否注意,能不能表達得再具體,生動些,促使他們的語言表達更完善,更合乎要求。這一環節的實施在課堂中取得效果很明顯。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反思總結 篇14

我在執教《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做了幾點嘗試,談不上創新。通過進一步學習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我認識到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則是教學,所以教學改革就成了課程改革的重頭戲了。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並把它落實到每一節課當中,應該是每一個教師的任務。 語調升降、語速快慢和語音輕重。

前三節基本用降調,但降中有逐層遞升,語速宜緩慢,詩中“怒”“三”“灑”“掛”“飄”“老”“忍”“抱”等字須重讀,讀出風之大、茅草翻飛的意境;“呼——不得——”“自——嘆——息——” 等字須拖長讀音,讀出杜甫面對群童抱茅無可奈何的情狀來。後一節用升調,語速適中,“安得”“千萬”“大庇”“寒士”“嗚呼”“何時”“受凍”等字須重讀,“ 死——亦足”中“死”字須拖長讀音。這樣處理,能讀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來,較好地表達出詩歌的情意。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反思總結 篇15

在疏通字詞這個環節,我改變了以往以老師串講為主的方法,而採用同學互相質疑、解答的方法,鼓勵學生從書中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然後同學們互相解答。對於重、難點教師適當點撥、強調。

但可惜的是這個環節安排的時間太少了。文言文畢竟是一種與現今實際使用的活的語言相去甚遠的古代書面語,學習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學生連字面意思都還沒有搞懂,就很難理解此文的深層含義了,因此掌握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應該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可是,我因害怕設計的內容上不完,有意縮短了這個環節,使很多重要的字詞沒有得到解答,學生沒有很好的理解,感到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