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精選12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89W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1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這篇課文內容對學生極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選擇上,我採用了質疑,小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課堂氣氛活躍、高潮迭起。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精選12篇)

課文中的學習夥伴讀到“岩石就是書啊”這句話時,深有感觸地說:“真沒想到!”實際上,讓我們“真沒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課外讀一讀《自然百科全書》一類的書籍,辦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們的學習興致高漲,同伴間迫不及待地開始討論,研究該怎樣動手。 但令人擔憂的是在小組合作中,很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欣賞別人。

當一名學生回答問題時,就會有很多學生失望的叫喊聲,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時指正,就勢必影響一節課的情緒,由著性子隨心所欲,難以達到教學最佳效果,看來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狠抓“ 學會聆聽、學會寬容、欣賞他人”的良好學習習慣。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2

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氣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於課文之中,字裡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因此我在教學中著力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讓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比如:1、叔叔告訴川川岩石上有圖畫的句子: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抓住“小魚”一詞理解叔叔開心的心情。平時我們看到小魚,都會很開心,因為小魚很可愛。今天我們在哪裡看到小魚呢?(在岩石上)除了開心的心情,叔叔的心還帶著驚奇、感到意外,特別的高興。2、叔叔講到岩石書用處時:它能告訴我們,哪裡埋著煤礦,哪裡藏著鐵礦……省略號代表還有什麼呢?還有什麼寶藏呢?拓展學生的思維,有的說是鑽石、有的說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感興趣,同時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這節課比較重視雙基,有改句式、填空題。特別是填空小練習,效果比較好,因為它能幫助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將剛的知識鞏固。比如:講完到岩石的字時,出示小練習:岩石上,( )、 ( )、( )都是字呀!出示:雨痕、波痕、礦物3幅圖,先出示圖,再出示名稱。講岩石上的圖畫時,練習題一樣。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還比較完整,但環節之間的過渡語不夠自然、流暢。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較少,課堂的語言不夠精煉。在今後的日子,我會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在此,我十分感謝二年級的老師們,特別是廖老師和李老師,在教學和業務工作中,她們常常指點我,讓我學到知識、積累了經驗。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3

《最大的書》課文比較長,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識,而且還擁有大量的人物對話,所以,在這一課時(第二課時)中我把教學目標定位成:1、會寫上節課剩下的6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3、激發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記得崔巒老師曾經說過:每堂語文課都應該讓學生寫寫字,這一說法,我是十分贊同的。尤其是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識字、寫字更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最大的“書”》這節課的教學中,識字、寫字環節也成為這節課的重點。在這課時開始時我還是以生字教學進入,在寫字方面我讓學生自主觀察。讓學生自己發現哪個筆畫重要。需要提醒同學寫好哪一筆才會讓字更美觀。這種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把本節課要求寫的6個生字任務順利的完成了。在此環節的教學我還是很滿意。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4

《周莊水韻》一文已經教過兩遍。此文常教常新,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穫。當然,也難免每每有些許遺憾。對於備好課,我思考了很多。

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的生成性得到強調,教學的過程不僅僅再是教學設計的執行過程,而更多的是與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這樣,備課的功能也就發生了變化。備課不僅僅是教學方案設計,還要生成教學過程的準備,包括材料的準備,內容的準備,方法的準備。這種準備,是對各種“可能性”的預知,是為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可能性”提供支援。也就是說,備課對教學來說還處於“未定”狀態。正因為是“未定”,所以備課必須從“方案設計”的層面上退下來,退到為方案設計作準備的層面上。這種“退”對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過去,我們備教學目的、重點難點、過程方法。在教學實踐中,課堂裡常常出現了與我們備好的課不一致的情況,出現了教師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情況,這個時候,教師們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放棄原來的備課,二是迫使學生按照備課裡的設計來理解和學習。顯然,第二種方式不符合我們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但是,放棄原來的備課,我們又沒有充分的準備。課堂效果不佳。

教學出現的可能性如果我們不能預測,我們可以在教學某課之前可以向學生做一個問卷調查,讓學生讀課文後,寫出在閱讀中產生的問題,與我們準備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進行比較,這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們預想的與學生實際存在的問題有差異,甚至很大差異。這時候我們也就明白我們一直是在以我們的主觀意志設計重難點時,我們備課真的不能做到關注學生。

因此,我覺得備課要注意:

1、語文課要有“語文味”,語文課應以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主要內容。“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語文教學的首要使命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它有別於政治課、班會課、環保課。

2、對文字要深入探究,對文字的關鍵處、精彩處品讀要到位。那些細膩的筆觸,我們要引導學生讀出來,品味出來。這樣的語文課有意義、有深度。

3、匯入用的時間不要太長。我在教學本文時,就直接進入課文學習,從題目入手,理解課文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學生學習的效果就比較好。

4、分組討論要有效。新課程強調“自主合作探究”,似乎分組討論是最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一種方式。但是我們課上看到的表現是:老師說討論學生就馬上開說;老師說停止,馬上鴉雀無聲。而且馬上學生就說出討論結果。咱們先不說討論的過程,單就這形式就是完全是老師牽著學生走,根本不是以學生為主體。咱們再說討論過程存在的問題:①、有的學生根本不討論,說閒篇,或忙裡偷閒玩會;②、在學生討論之前,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沒有提示思考這一問題需要研讀課文的哪一部分內容,匆匆開始,草草結束。討論的收穫不大。其實,在思考的基礎上商討才有意義。咱們討論一個問題,還要組織組織語言才說呢。

5、注重評價語。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的評價,恰當地使用評價語,能極大的提高教學效益。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5

1、從題目激趣匯入,提高學生對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本文的課題是很有意思的,它以三個不同意象的詞語疊加而成,細細體味,“冬陽”為文章創設了一種感傷與溫暖交織的情緒基調,“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內容主旨,而“駱駝隊”則是貫穿課文的一條線索。三個詞語的結合,不僅勾畫出了一幅記憶深處的童

年印象,而且營造出了一種深沉廣闊的意象空間和情緒空間。學生覺得有新意,他們有的說這是一首詩,有的說想到駱駝,有的說想到冬天的太陽……

2、以文中的重點句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回憶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幾個片斷。如:抓住“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駝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問作者心頭重臨了哪些童年生活的片斷呢?

3、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讀自己喜歡的部分。學生彙報哪部分內容,內容。其中,在“看駝嚼”片斷中,讓學生從作者對駱駝樣子的描寫體會作者觀察細緻,從作者學駱駝咀嚼,體會童年的天真與幼稚;在“談駝鈴”片斷中,抓住“我的幼稚的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來體現作者想象豐富;在“剪駝毛”片斷中,主要讓學生體會作者對駱駝的關心;在“問駝蹤”片斷中體會作者對駱駝的思念。

4、講課中,做到有主有次,詳略得當。“看駝嚼”和“問駝蹤”兩個片斷具體講,然後讓生自己讀懂剩下兩個片斷,彙報自讀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6

20__年12月15日,我參加了濟寧市語文教學能手比賽。13日的下午抽籤確定上課的內容。我抽到的上課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21課《圓明園的毀滅》,這是一篇精讀課文。一天多的時間,既要熟悉教材,設計教案,又要製作課件,那緊張是可想而知的。雖說有近25年教學經驗,但也不敢輕視。若說連做夢都是“圓明園”,那是毫不誇張的。歷經潛心地研究教材,精心地設計教案,心地製作課件,於15日那天成功執教了此課。至於成績如何,且不評說。就執教的過程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一堂課,經過反思才能促進教學。一堂展示課,更需要反思,這樣才能真正提升教學,成長自我。為此,我對執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進行反思。

《圓明園的毀滅》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題目為“毀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把美的東西毀滅了,這是一個悲劇。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所以,“圓明園”這一“毀滅”的悲劇,更能激起學生的痛心與仇恨。文章前後內容為圓明園的“輝煌”和圓明園的“毀滅”,這兩者緊密聯絡,一揚一抑,一美一毀,愛恨交織,通過閱讀感悟,讓學生了解這一屈辱的歷史,激發愛國之情。這就是教學的重點。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其昔日輝煌景觀是教學的難點。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據此,本課教學設計緊扣“以人為本”“以學定教”,“以讀為本”“以讀促情”,“以情為本”“以景激情”“以史激情”之理念,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為主線,以教材為主源的原則。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思,在閱讀中有所悟,在閱讀中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落實這一理念,讓學生歷經“走近圓明園——走進圓明園——走出圓明園”的教學流程,使學生“愛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閱讀中飛揚。

一、激情匯入,走近圓明園。

上課伊始,開門見山地板書“圓明園”三字,齊讀後,讓學生就瞭解“圓明園”的有關資訊作以簡單的介紹。而後,教師補充相關資料。特別針對“圓明園佔地5200餘畝”與當時上課的多媒體教室進行比較(我臨時速算出多媒體約200平方米):圓明園佔地面積是多媒體教室的1700倍。就是如此,學生也不可能立刻建立圓明園佔地多大的概念。我就先讓學生在頭腦中思考多媒體教室的10倍有多大,然後依次思考100倍,1000倍,10000倍,17000倍,最終,讓學生對圓明園佔地面積之大有初步的概念。

學生對圓明園有了初步瞭解後,我深情感嘆道:“同學們,就這樣一座被世人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在1860年10月,被兩個強盜的一把大火‘毀滅’了。”感嘆的同時板書“的毀滅”三個字。至此課題目板書完畢。再讓學生齊讀課題,並強調“毀滅”要讀得低沉、哀緩。

而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並交流初讀課文後的感受。“辭動而情發。”學生“愛” “恨”之情感得以初步激發,已引導學生走近了圓明園。

二、以讀激情,走進圓明園。

學生默讀2、3、4自然段,並作簡單的批註。教師巡視點撥後,開始引領學生走進圓明園。

首先,讀悟第2自然段。讓學生在文字的對話中,在課件演示中理解“眾星拱月”之“獨具匠心”的佈局特點。

其次,品讀第3自然段。品讀中,引導學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還有……”“不僅有……還有……”等等一系列的關聯詞,理解圓明園中的景觀眾多;品讀中,引導學生理解“金碧輝煌”“玲瓏剔透”是什麼形態,“詩情畫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築及景觀之風格各異的特點,在學生的頭腦中初具映象。為進一步激發對圓明園景緻的讚美之情,通過課件欣賞“民族建築”“西洋景觀”相關圖片,同時,教師隨機補充有關資料,如適時簡介“買賣街”“山鄉村野”“ 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萊瑤臺”“武陵春色”“西洋樓”……

為讓學生對圓明園建立整體美,課件播放圓明園復原視訊,教師隨課件聲情並茂地解說:圓明園被譽為“萬圓之園”,它是我國無數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園中著名景觀達145處,風格各異,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

至此,教師引領學生跟隨作者走進圓明園,盡情地飽覽了“恍若月宮”的奇景。

再次,品讀第3自然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什麼說“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然後,課件出示“青銅禮器、名人書畫和奇珍異寶”的典型圖片,讓學生對當時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而讚歎。

最後,引導學生迴歸朗讀第2、3、4自然段,讀出欣賞、自豪、讚美之情。此時,只有此時,學生才真正在文字載體的引領下,走進了圓明園。

可是,當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之後又是怎樣的情景呢?教師悲憤地說:“但是,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已灰飛湮滅。華麗的殿堂樓閣已成一片廢墟,讓人流連的美景人們心酸的回憶。園內的奇珍異寶,有的被毀壞,有的流落他鄉陳列在別人的博物館裡。這是為什麼?是誰毀滅了美?是誰毀滅了圓滿無缺、光明普照的圓明園?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憤慨地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東西,一個放火。……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

引導學生自讀第5自然段,結合資料領會“統統”掠、“任意”毀、“放火”燒的強盜行徑和野蠻罪行。然後,播放電影“火燒圓明園”的片段。學生猶如走進圓明園,目睹了英法兩個強盜的無恥行經,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發聯軍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

三、昇華情感,走出圓明園。

教師過渡語:“圓明園就這樣化為灰燼,就這樣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就這樣只能浮現在我們的夢中。圓明園的毀滅僅僅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損失嗎?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兩個“不可估量”重點領悟。

教師蕩氣迴腸地總結:“這把火,燒燬了園林藝術的瑰寶;這把火,燒燬了建築藝術的精華:這把火,燒燬了耗資5億3千萬兩白銀、歷時151年才建成的萬園之園。但是,這把火,燒不毀英法聯軍的滔天罪行,燒不燬炎黃子孫的刻骨仇恨,更燒不毀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圓明園的殘垣斷壁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引出)落後——就要捱打!”此時,學生會感慨萬千:對強盜的刻骨之恨,對祖國的深切之愛。在老師的激情下,讓學生拿起筆將內心的話語記寫下來。寫後,讓學生帶著或讚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讀一讀自己的感慨或抒懷。教室裡想響起的陣陣掌聲,將課堂推向高潮。

此刻,螢幕上出現八個大字:“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我的預案是讓學生齊讀而昇華情感。然而,我的靈感頓生:讓學生全體起立,舉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這聲音迴盪在氣宇軒昂的教室裡,這聲音迴盪在情緒激揚的每個學生的心頭!

一堂課結束了,這是一堂“愛”與“恨”的課,這是一堂“讚美”與“憤恨”的課。一堂課結束了,可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卻飛揚起來。

總之,本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文字為依託,以情感為紐帶,以現代技術為手段,以學生髮展為目的,力求著眼於自主閱讀,致力於課堂優化,努力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實學生語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7

《蝸牛的獎盃》是二年級下冊的一篇寓言故事。課文通過講述善飛的蝸牛獲得飛行比賽的冠軍獎盃以後,自我陶醉,不思進取,結果翅膀退化,喪失了飛行能力的故事,使學生懂得在榮譽面前驕傲自滿就會阻礙自己進步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抓好朗讀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閱讀教學,首先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讀出感情。由於課文是寓言故事,教學中重在引導學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瑣的分析或抽象地講道理,所以我反覆創設情境,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讀自悟。本教學設計注重了引導學生從詞語表達的準確、鮮明去體會、感悟寓意。如:通過對“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等詞語及其所在句子的反覆品讀,學生在腦海裡形成了蝸牛得獎後所作所為的表象,讓學生感受、體味到語言文字中所蘊含著的道理。

二、抓好重點詞語理解

在本課中重點詞語有“遙遙領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課堂上我通過各種形式、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意思,從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遙遙領先”一詞時,通過讓學生看圖,自己理解並總結詞語的意思,從而明白蝸牛是多麼的厲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時,我先通過換詞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的意思,學生容易理解到“唯恐”的意思,然後通過讀課文,再思考兩個意思相近的詞位置是否能調換,學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明白兩個詞的細微差別,老師最後進行總結,使學生體會蝸牛非常得意的心態。

三、抓好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語言文字訓練。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將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巧妙的結合進行了融合。匯入新課時,我讓學生選一、兩個詞進行造句練習;我重點抓了2處來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注重情境的創設,比如:“你就是這隻獲獎的蝸牛,你心裡怎麼想?你碰到朋友會怎麼說?你是蝸牛的朋友,你會對它說些什麼?”,讓學生進入到角色,更好地體會蝸牛當時的心態,進而體會到課文的寓意,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高效的言語活動,高質量的提高學生的語言。( 勵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8

1.積極利用遊戲教學引導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檢測了學生掌握的情況,為新課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採用實物教學更能直觀化,更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在學習單詞過程中始終保持較高的熱情,記憶單詞比較快、準確。

3.在實踐過程中不僅指導了學生參與動口,而且自己也主動參與學習,為學生作了帶頭榜樣作用,自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能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敢於交流,即是說錯了,我也正確地引導進行表達自己的感受。

4.能主動為學生創造交流的環境和氛圍,學生能在愉悅的氛圍中盡情地發揮,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能力,真正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9

在本文中,通過我和金奎叔對待鵝的不同態度與鵝對我們不同態度的對比。得出課文的5-11自然段應該是課文的核心段落,是我態度改變的真正原因。而1-2自然段的內容是束縛我正確思維的固定思想,正因為我被這個固定的思想束縛了,我才不知不覺地站在了對方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因此導致了錯誤的結果。

然而金奎叔的話正是對我所經歷的這件事情的一個高度的理論提煉,是“點睛”之筆。金奎叔先用自己的行為證實了他的看法是正確的,讓我有了真切的體驗,然後用簡單而富有道理的話語,點亮了我的思維。讓我從鵝的事件上明白了更多,同時也作出了不再欺負牛的舉措。因此大家一致認為的觀點和金奎叔的話,是我站錯角度和重新認準角度的一個關鍵。

所以,我覺得課文的重點應該放在“我怕鵝,被鵝欺;金奎叔趕鵝,鵝被嚇跑”這件事情上,通過對比朗讀、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讓學生感受到我當時的情感體驗和心理變化,然後說說自己經歷過這件事,明白了什麼。最後出現金奎叔叔的話,讓孩子的體驗和感受有一個理論的提高。從而揭示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準了角度,才能正確地對待身邊的人和物,正確地對待生活。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10

國中語文教材中,小說教學,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異、主題的潛蘊性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我是如下進行《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

一:從標題上看,討論主要人物。

討論前,教師提示:如何判定一個人物是否為主要人物呢?1看人物著墨的多少2看人物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3看作家的創作意圖。這種帶著一個主問題進行閱讀的方式叫做尋讀,尋找發現,大家開始閱讀,發現後做好記錄,然後分組活動。並確定發言人。

學生尋讀課文。開始思考批註。

教師歸納小結。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這樣出現的,一是全家人的談話,二是插敘介紹,三是在遊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則是菲利普夫婦。

二:于勒雖然不是小說的主要人物,可老師感覺于勒這個人物在文中無處不在。大家的意見是怎樣的?從文中尋找資訊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尋讀課文,整理相關資訊。

相互交流,明確:于勒顯然著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運決定著菲利普夫婦的變化,並在他們一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瀾。他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我們帶著第一個問題閱讀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小說的線索,這就是尋讀的效果。

理讀,體會精妙構思

剛才我們一起弄清楚了小說的線索,下面請大家據此梳理本文的情節,對課文進行梳理式閱讀,就是理讀。並通過理讀情節,各提練一個字概括情節內容:

從課文順序上看:[盼]于勒——[趕]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從小說情節上看:[趕]于勒——[盼]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三:作家為什麼作這樣的安排情節:①為什麼將“趕于勒”以插敘方式安排?②為什麼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這樣設計:于勒來過幾次信,再以寫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嗎?改後效果有什麼不同?

相互交流,一人發言,其它同學可作補充。討論明確:①巧設懸念,開頭反覆渲染盼歸的氣氛與心情,埋下伏筆;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構成情節的曲折美,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給人物亮相提供了一個特有的展臺,更能體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具有一種較強的諷刺意味。

四:對人物的描寫中,哪些詞句最有表現力。抓住這些具有表現力的詞句評說人物形象。

1、品讀示範:第25段,品析“不安”,“瞪著眼”,“趕緊”,“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低聲”等詞語對錶現人物的作用。

2、學生讀句品析,評說人物形象。

3、教師小結:通過品析,我們看到了一個唯利是圖,虛偽,自私冷酷的形象,他們以貧富為兄弟相認的原則,在他們眼中,情不如錢!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11

一:斟詞酌句,讀中感悟本課雖然語言樸實、簡潔,但是對人物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卻是細膩、豐富的,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著重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去多讀、多悟。用“男孩的那些語言、神態、動作引起了保羅的誤解?”這一問題引發學生們自己去讀課文,尋找文中對男孩語言、神態、動作描寫的關鍵詞、句,圈點批註,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去理解、體會關鍵詞的作用。例如學生讀到“男孩繞著那輛閃閃發光的新車”時,有的就能抓住“繞著”這一動作,體會到男孩被新車吸引,靠近新車,欣賞新車。在學生有了自己的體會時,我立即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體會寫進旁批中,鼓勵學生在讀書時做到讀、思、記的好習慣,學會自己加批註。有了體會後再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時就不需要老師再去過多的指導,因為有了學生自己的獨特感受,有感情朗讀就變的容易起來。有了“第一次誤解”的導讀、導悟的鋪墊,我在教學“第二次誤解”這個關鍵部分沒有過多的分析講解,而是了讓學生自己在書上做“旁批”,要求學生把自己的體會寫下來。其實通過上面的讀和悟,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試著用自己加旁批的方式,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注重了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能力的培養,珍視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二:入情入境,感同身受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

教學中,當學生了解了兩次誤解的原由後,為了豐富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讓學生更深入的體會兄弟情深。我創設了對比情境,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深情的語言描述下,充當跛腳弟弟去想象體會他在這之前貧苦的生活狀況和苦悶生活態度,與當哥哥給他許下承諾後那種快樂、興奮的心情對比。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兄弟間的情誼,設身處地的感受哥哥那無私的愛。從而與跛腳弟弟產生共鳴,讓學生產生想說的慾望,不但把原來“要我說”變成了“我要說”,而且激活了學生原來處於休眠狀態的多種儲備,使其一下子進入了“不吐不快”的課堂境界。

三:走出文字,迴歸生活“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從已有的生活體驗中感受課文內容。在學生懂得“給予是快樂的”後,我以央視愛心公益廣告“激情”,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愛心,感受無私的給予別人關心、幫助也是快樂的。帶領學生走出文字,回到多彩的現實中,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聯絡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感悟在成長的過程中鍛鍊自己,教育自己的重要意義,最後該課也在激情的總結和動情的音樂聲中結束。當然,課堂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和值得探討的地方,例如在讓學生試著自己加旁批時,對學生的估計過高,在學習方法指導上也不夠細緻,導致部分學生無從下手。課後我深刻意識到,教師應明確地告訴學生批註的地方(文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妙點處)、加旁批的內容(可以是自己的體會感受,可以是一句或幾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詞,甚至幾個符號,此外,還可以借用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等等。這樣,有了方法上的指導,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做起旁批來肯定會更加精彩,更能在課堂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還有語文課堂講究語言藝術,我在整堂課中,語調控制的不理想,不夠抑揚頓挫,導致自己的嗓子承受不住,也給學生造成了聽覺疲勞。這次活動中,在市教科所和武勝教研室的指點下,在許多優秀教師的幫助下,我對新課標有了新的認識和不少的提高,我覺得這是我此次活動的最大收穫。

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繼續努力,不斷的提升、完善自己。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12

《大樹媽媽》是一首很好聽的歌曲,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而這首歌曲的音樂情緒卻是溫柔抒情的,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靜靜地聆聽歌曲、輕柔地演唱這首歌曲呢?

我以找春天為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同學們說一說在美麗的春天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學生們積極地說:“花開了、草綠了、大地上的冰雪融化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

我順勢說:“燕子們飛了那麼長時間它們很累了,於是大樹媽媽張開了它的寬大的手做成了一個搖籃讓小燕子們進來休息。”由此引發學生對大樹媽媽的無限遐想和眷戀之情。並配上《大樹媽媽》的伴奏音樂給小朋友們講了有關《大樹媽媽》的故事,小朋友們聽得很認真,都沉浸在這首歌曲的意境裡了!

當我讓小朋友們說說對大樹媽的印象時,他們有的說她是天下最好的媽媽;有的說她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還有的說她太偉大了,用自己的身體為燕子遮風擋雨她自己卻渾身溼透了,她一定很冷。我聽著孩子們各抒己見,我發現他們真的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並知道關心別人心疼人了,從而使學生能夠抒情地演唱這首《大樹媽媽》。

這節課,通過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絡,感受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明白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自覺主動的感受音樂,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開拓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教育了學生用語言、表情等等表達歌曲。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配合非常默契,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情緒高漲,教學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