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大雁湖教學反思(通用20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14W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

本首歌曲結構短小,內涵深刻,感情真摯,但因為有切分節奏的反覆運用與出現,使歌曲曲調委婉,並不能讓學生朗朗上口。所以在讀歌詞的環節中,我把帶有襯詞的“光啊哈嗬”這兩小節提出來著重指導。從一路的朗讀歌詞到詞曲演唱,孩子們始終被美妙的歌曲本身所吸引著。末了,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入的瞭解蒙古風情,我加入了蒙古舞蹈基本動作的學習。在學習之前,我先告訴學生,蒙古舞蹈的動作大多來源於日常生活,然後展示幾個舞蹈動作,讓學生來猜舞蹈動作的出處,這樣的一種互動,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參與和學習的慾望,他們十分願意接受。雖說四年級的孩子顯然不再像低段的學生那般放得開,有了害羞的情愫,但我始終覺得,只要講臺上的老師也真正放開了自己,音樂的氛圍是可以傳染的,如同今天這堂課,他們能隨著音樂,合著拍子大方地舒展著自己的身體,我看他們律動得一點都不比我拘謹,反而很快活很意猶未盡。最後的拓展部分我由蒙古族人民介紹美景“大雁湖”,引出我們介紹我們的家鄉----夷陵區,聆聽並輕聲哼唱《這是一個好地方》,滲透“愛家鄉”的情感主題。

大雁湖教學反思(通用20篇)

這節課學生和我都很盡興,上的十分的順利與流暢。但是,在指導歌曲難點“光啊哈嗬”這兩小節節奏時,我重點只引導學生讀出了節奏,但這兩小節的旋律在音高上還有一個大跨度的大跳,我卻沒有更深一步的加入旋律的演唱,所以到最後,很多學生都沒能用準確的音準唱好這首歌曲,這也是這節課最大的失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把歌曲深度的挖掘,歌曲細節的處理,做為教學的重中之重,讓我的課堂不僅要充滿歡歌笑舞,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裡高效率的汲取音樂營養。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2

推薦 《大雁湖》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曲調優美抒情、悠揚動聽,富於歌唱性。歌曲中通過對美麗的大雁湖景、物的描寫,抒發了人們熱愛家鄉的真切感受。歌曲為2/4拍,是由四個樂句組成的一段體結構。

因為本課所學的歌曲是蒙古族民歌,這節課我以遊覽內蒙古風景“大雁湖”為主線,引導學生逐步瞭解蒙古族風俗人情、音樂及舞蹈,在短短四十分鐘的課堂裡,讓學生感受到本節課的情感主題----愛家鄉。

一開始我就播放以《大雁湖》歌曲伴奏為背景音樂、表現蒙古族人民風俗習慣和大雁湖美麗的自然風光圖片的幻燈片,讓學生在溫馨氛圍中瞭解蒙古族及感受本節課所要學習的音樂。同時以“大雁湖”為原型,在黑板上畫出一個湖泊,要求學生能通過自己在課堂上的認真學習,用自己認真的學習態度和所學到的知道來灌溉土壤,讓它開出繁花朵朵,使這個了無生機的湖泊變得和歌曲中的《大雁湖》一樣,引來美麗的鳥兒。把單調的課堂評價變成了一幅實實在在的風景畫,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評價中來,並能在評價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3

上週我們學校進行了聽評課活動,我受益匪淺。我選的是四年級下冊第三課《大雁湖》,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在匯入部分,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我給學生表演了一段蒙古族舞蹈,接著帶領學生學習蒙古族幾個簡單的舞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蒙古族舞蹈的特色,也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歌曲前,我讓學生一起來分享自己收集到或者瞭解到的心目中的蒙古族是怎麼樣的,在這一環節中很多同學都積極的參與,通過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更好的為後面學習歌曲作鋪墊。

在學習歌曲中,從朗讀歌詞到歌曲演唱再到表演,整個教學過程還是比較順暢,在最後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好的表現蒙古族人民豪放激昂的性情,同時激發學生的表演慾望,創設表演環節。通過上本節課,我覺得在教學中存在很多不足,歌曲的難點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得不夠好,有些學生唱得不準,如果能帶學生一起畫拍子來唱幾遍,應該會更好。整節課大部分學生都參與到了其中,有小部分學生不夠積極主動,也許是 缺乏勇氣和興趣,我想以後要多想點辦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熱情,培養他們的膽量。還有就是學生主體性的體現不明顯,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4

時光老人就有這樣的本事,他把一切新的變成了舊的,剛在嘴邊掛叨的新學期轉眼間就變成了舊學期,一年級的帽子也即將送給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了

回首這逝去的一年,我有頗多感慨:

一為慶幸

為孩子們的安全慶幸。安全是第一任大事,今年的一年級,人數多,每班高達67人,但我始終牢記安全第一。孩子是整個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中華民族的未來。特別是當自己的兒子融入一(1)班這個集體時,我更深刻地領悟到了這一點。

《晨會課》,我苦口婆心,寧可多給孩子打預防針,少讓孩子吃安全上的後悔藥;《品德與生活》課上,我模擬各種急發現場,教孩子學會自救,讓孩子遠離危險。切實為孩子考慮,你就會更愛護孩子,當我把教鞭高高揚起又輕輕落下時,我看到了孩子們的笑臉,那一刻,我深深理解了魏巍老師那輕輕落下的教鞭裡不僅有對孩子身體的愛護,更有一份對孩子心靈的呵護。萬分慶幸的是一學年下來,沒有讓人擔憂的事發生。

二為欣慰

今年的一年級學生人數多。學生活潑好動,年幼無知,特別是男生人數又居多,真所謂七歲八歲狗都嫌,於是不遵守紀律之事反覆發生,真又所謂屢教屢犯,沒有記性。惱火之時,我也真想以暴制暴,來個武力鎮-壓。但我還是時常提醒自己溫習佛典中記載的這樣一個關於心靈選擇的故事:有位老禪師住在深山中。一日他很晚才踏著月光回家,到家時發現有個小偷正在光顧他家。老禪師初見之時起了些微嗔怒之意,想將小偷抓住,但佛法的教誨令他放棄了這個念頭,他選擇了仁慈與寬容:脫下身上的長袍,靜靜地候在門外,等小偷出來之時,老禪師對小偷說:您大老遠來看望我,可我實在窮,沒什麼好讓你拿的,就把這件長袍送你吧。說著便將長袍塞在小偷手中。小偷有些驚慌,抓著長袍跑了。老禪師看著小偷遠去的背影,又看看頭上的明月,嘆了口氣:但願我能將這輪明月送給他,第二日,當老禪師開啟門時,發現他的長袍整整齊齊疊放在門口,老禪師慶幸自己選擇了仁慈,說道:我終於送了一輪明月給他。一年級的孩子是無知的,有些事他並沒有判斷的是非標準,然而正是這樣,他更需要教師春風化雨,循循善誘。我告誡自己,我要有責任和耐心去等待,育人不是做速食餐,不是立竿見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們有責任教會孩子選擇善良,放棄粗鄙;選擇誠實,放棄虛偽;選擇崇高,放棄低俗。正確的、美麗的選擇,不僅感化了他人,也美化了自我,所謂予人玫瑰,手留餘香。孩子們在這樣教育氛圍中,漸漸學會了做人,也漸漸懂事。

三為愧疚

當然,匆匆逝去的一年,有著太多的遺憾,許多美好的設想仍是設想。新課程的號角聲嘹亮又逼人。接手新的班級,曾打算開設許多活動:走進新課程家長彙報課、每週家長聽課日、我去書店(海)遊一遊、好書知多少、比比誰的手兒巧、在班級設立生物角然而,主觀的,客觀的,自身的,外環的,讓許多美好的設想都成了永久的遺憾

傳說中有一種荊棘鳥,它一旦離巢去找荊棘樹,就要找到才肯罷休,它把自己釘在最尖

最長的刺上,在蓁蓁樹枝間婉轉鳴唱,歌聲勝過百靈和夜鶯。一次絕唱,竟以生命為代價!它的生命洋溢著義無反顧的絕美,它用生命蜿蜒成不朽的樂章。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我輸給了那隻叫荊棘的鳥!我隱約聽見她對我的嘲笑之鳴

為孩子們的安全慶幸。安全是第一任大事,今年的一年級,人數多,每班高達67人,但我始終牢記安全第一。孩子是整個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中華民族的未來。特別是當自己的兒子融入一(1)班這個集體時,我更深刻地領悟到了這一點。

《晨會課》,我苦口婆心,寧可多給孩子打預防針,少讓孩子吃安全上的後悔藥;《品德與生活》課上,我模擬各種急發現場,教孩子學會自救,讓孩子遠離危險。切實為孩子考慮,你就會更愛護孩子,當我把教鞭高高揚起又輕輕落下時,我看到了孩子們的笑臉,那一刻,我深深理解了魏巍老師那輕輕落下的教鞭裡不僅有對孩子身體的愛護,更有一份對孩子心靈的呵護。萬分慶幸的是一學年下來,沒有讓人擔憂的事發生。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5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與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絡。為了使學生把書本知識和生活知識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更好地服務於本課內容的學習,我從多個渠道創設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激發求知慾的多種情景,探索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充分地感受生活中的數學,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1、找出知識聯絡,大膽新增部分教材。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結構,知識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絡,我們在教學時不能只著眼於本節課的教學,而應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知識系統。比如匯入時我大膽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通過出示覆習題:六年級有學生160人,已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兒童組)的有120人。達標學生的人數佔六年級總人數的幾分之幾?,讓學生回顧分數中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用除法計算,然後把問題由“幾分之幾”改成“百分之幾”,從而遷移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也應用除法計算,即解決百分數的問題可以依照解決分數問題的方法來解答。這樣編排後為“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教學作了鋪墊,實現了知識的連結。

2、找出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感知數學源於生活。

為了更好的理解“達標率“、”“發芽率”等的意義,我採用從什麼率上理解是求部分量佔總體數量的百分之幾。在具體教學時,我利用點撥引導和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貫通於整堂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讓學生從前段時間自己學校統計的體育達標率引伸到課本上所說的達標率;從實際生活、生產和自身的學習中聯絡到段考的及格率、農作物的發芽率、產品的合格率、小麥的出粉率和學生的出勤率等有關百分率的問題,使學生感知數學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潛移默化地向學生說明發芽率對於農民種田是十分重要的。農民伯伯需要根據發芽率的高低來選擇種子品種和決定播種面積。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了學生害怕學習應用題的心理,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新知。

3、挖掘訓練空白,及時填補教材。

編者在編寫教材時,也考慮了學科、時間等因素,留下了諸多空白,我們使用教材時,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訓練空白,及時填補教材。比如複習匯入和鞏固應用部分,我就挖掘出了教材中的訓練空白,讓在學生複習的基礎上引出新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突破難點,從而培養學生學會多個角度考慮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中,我認為不足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時間把握不準,不能完善、精確地做好時間的分配。二是在教學中,沒有讓學生討論為什麼在求百分率時別忘了乘100%。相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認真地對待每一節課,深入反思,爭取昇華自己。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6

在上這節課以前,我自己先根據上下冊教材、網上的資料,對於星座的數量、名字、形狀、在天空中的位置、方向、甚至有些關於星座的傳說的知識進行了梳理,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整理,使我也受益匪淺,真正的體會了教學相長的含義。

這節課的教學準備中我設計了有關春季星空的視訊,因此,我帶領孩子在多媒體教室完成了本課。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學生對星座的前概念水平起點較低。主要表現在學生對星星比較陌生,如大熊座等比較有名的星座,只有極少數的學生知曉;對北斗七星比較陌生,大多數學生處於科普書中看過的介紹為主。幾乎沒有學生實地有目的的觀察過星空。對星空的印象膚淺,難以溝起學生對滿天繁星的美好回憶。因此在課的引入部分,儘管我設計了利用美麗的星空圖片匯入,但效果總覺得欠佳。經調查,我認為這與現在的學生很難有機會與美麗的星空接觸有關。現在的孩子已經很少有機會在盛夏之夜露天野外納涼的時間,很少有在漆黑的夜空中走夜路的體驗,再加上現在的大氣汙染特別嚴重,在晴朗的夜晚,也很少而且也很難欣賞到漆黑的夜空上閃爍著繁星的景象。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7

本次活動幼兒基本都會唱這首歌曲了,除了部分動作手腳還不能很好地協調配合外,基本能夠跟著音樂來跳這個舞蹈。在本次活動中幼兒體驗了樂曲輕快、悠揚的情緒,初步瞭解了藏族音樂的特點。更增進了幼兒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瞭解。

經過這次活動,我發現在第一課時中應該讓幼兒重點欣賞歌曲,不要求幼兒能夠學唱歌曲,同時應插入基本步彈簧步、進退步、後替補、側點等步伐的學習。這樣幼兒在第二課時中才能較輕鬆地將手部動作與腳步動作協調配合起來。同時在教幼兒舞蹈的分解動作時,應更強調動作的細節,提高幼兒舞蹈動作的準確性。在本次活動的第二課時中,我運用了圖譜進行教學。但是發現圖譜並沒有對幼兒的學習起到太大的作用,幼兒基本上還是跟著老師的動作學。圖譜的利用率不高,可能是因為圖譜畫的有些小,並且沒有將一句歌詞中出現的動作畫在一張紙上。下次如果仍然選擇用圖譜,那應該充分發揮圖譜的作用,提高它的利用率。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8

《百數表》是一年級小朋友形象認識100以內數極其簡單的運算規律的很好的教學工具,雖然是簡單的一個百數表可是裡面藏了許多知識,如單數,雙數,五個五個數,十個十個數等等,所以相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思維性較強的知識點,因此在本單元中是一個重點還是一個難點。

對於有些小孩子,在剛入學的時候就會從1數到100,所以對於補充百數表和讀百數表的興趣特別大,可是當孩子真正要掌握百數表中的一些規律,卻還是會遇到一些問題的,尤其當這些數的規律又是比較抽象的內容,所以就要尋找一些孩子能夠接受的方法和手段來進行教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又離不開數學知識,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在數學中能夠找到問題解決的模型,作為老師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生活問題和數學知識之間架設連線的橋樑,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找尋和百數表的規律有關聯的生活問題,結果發現“十進位制”的記數方法決定了百數表以10個數為一行的排列規律,上下數之間的差距為10。在找規律的時候,引導孩子發現最後一豎排都是整十數,橫行中十位上的數相同,個位上的數逐漸增大並且相鄰兩個數相差1;而豎行個位上的數相同,十位上的數逐漸增大並且相鄰兩個數相差1;學生還發現上下兩個數相差10,還運用特殊表格讓學生根據規律填數。這些抽象的規律要讓孩子很好地掌握,在學習時應該就是這些孩子“自己的數學”,是最“貼近”他們的數學,也是他們最想知道和探究的,同時也是應該孩子自己探究所得到的規律,這樣才能牢而深刻的掌握,所以我在教學時通過一張百數表的課件,把各種規律用不同的顏色表示,讓孩子通過我不經意的引導自己發現。對於這類思維性較強的課,與其是讓學生艱難地表述思維過程,大部分學生努力地學習著別人的思維,還不如讓這一抽象的思維過程外顯為一種行動化的具體表達,如:讓學生在猜數的遊戲活動中自覺地利用規律,自主地探索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樣,也許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更快樂地學習。

學習數學本應是個充滿智慧挑戰的過程,從發現問題的迷惘--黑板上那些亂七八糟的數,到初見有趣現象的驚詫--數的上下前後是有規律的,經歷探究過程的刺激--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填寫百數表,最後到享受探索成功的喜悅--清晰理解各種規律。只要讓學生體會到這蘊意豐富的每一環節,才能使學生真正的體會到數學的樂趣。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9

今天的語文課上,講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饒有興趣地講起了詩人賈島“推敲煉字”的故事,爾後,又給同學們講了當年王安石是如何經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終決定用“綠”字的,同學們聽得如痴如醉。正當我暗自得意的時候,有個學生卻突然站起來說:

“老師,我想給王安石把‘綠’字改一下!”

“老師,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層浪。我被同學們突如其來的要求給問懵了,怎麼辦呢?是直接告訴孩子們,這是大詩人的選擇,是不能改的?還是……種.種做法在我的頭腦中一一閃過。對了,新課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學生的主觀體驗,讓他們暢所欲言嗎?於是,我選擇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準備往下講的課,微笑著對大家說,“我們一起來看看咱們班的大詩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覺得應該用‘來’!”

“用‘滿’比較好!”

“我認為用‘過’最合適!”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會兒,一個個鮮活的答案躍然黑板上:映、拂、到、過、吹、來、染、趕……同學們還在為各自的答案而爭論著。

“哈哈,同學們的詞彙可真豐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經過反覆推敲才選用了‘綠’字,肯定有他的獨到之處吧,請大家讀讀詩句細細體會一下。”我終於可以塞上一句話了。經我這麼一說,喧鬧的教室安靜下來。一陣沉默過後,終於有人發言了。

“對!老師,人家王安石想要表達的是春天到來,江南岸一片新綠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寫出了春風的到來,沒有寫顏色,所以我覺得不太合適。”大家都點頭稱是,我也比較贊同這個同學的說法,正準備“鳴金收兵”,不料又一個聲音冒了出來:

“老師,春天來了,萬物復甦,不會只有綠色吧?我認為還應該有各種顏色的小花,我覺得用‘染’才準確呢!它可以‘染’出五顏六色來啊!”

噫,這個同學的說法也很有道理啊!怎麼往下進行呢?我心裡琢磨著。對了,何不放手讓同學們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討個究竟呢?“到底是‘綠’字準確,還是‘染’字好呢?我想,每個同學都應該有自己的看法,接下來請大家小組內盡情發表自己的高見!”

討論過後,同學們的發言令我十分欣慰。

“儘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們組認為春天應該以綠色為主。再說,綠色是生命的象徵。所以我們認為還是‘綠’字好。”

“‘染’雖然能表示出多種顏色,但‘染’上的顏色往往只是附著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們染頭髮,時間久了可能會褪色。而‘綠’我們感覺是由內到外產生的,王安石當時那種思念家鄉的情感當然是從內心發出來的,所以我們認為用‘綠’字比較準確。”

……

“當然,王安石所用的‘綠’字也不一定是最恰當的,我想,只要同學們善於思考,反覆推敲,你一定會找到一個比它正準確的詞語。”最後,我充滿期望地說。

課後,我默默思忖著。在尋找替換“綠”字的詞語的過程中,同學們可能最終也找不到一個非常合適的詞語來替換它,但他們在尋找、思考、討論的過程中,所體會到的王安石的思鄉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對“染”“綠”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們的課程目標所要求的嗎?一提到新課程,往往老師們的思維總被“自主、探究、以學生為主體”等詞語充盈著,但在具體的授課中卻總感到迷惘,不知道該如何去實施。其實,在我們課堂教學中,有許多值得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研討訓練的機會,只要我們作為課堂引導者的教師善於發現,善於思索,相信學生的心靈一定會在你的指導下得到放飛。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0

這學期我上校內教研課,拿起課本看了看,一下子被《愛之鏈》這篇課文吸引了,我打算就上這一課吧。

經過一番精心的準備,我自信地走進課堂,教學環節一個接一個地展開……

下課了,與費潔老師的探討中感到我這堂“順順當當”的課竟有那麼多不足,我認認真真地回憶,認認真真地反思,

下面是我教學中幾個不足之處的情景回放。

①課前,我仔細地計算每個教學環節甚至每句話所用的時間,把40分鐘細細地分配好,記在教案右側。

②課上,我似聲情並茂地說著“過渡語”(課前精心設計,練習了許多遍),學生專注地看著我,眉眼間卻沒有我期待的感動與共鳴。

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趕上新課程改革的快車,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重新認識“教”與“學”的本質及其關係。

一、教學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

情景①在傳統教學中司空見慣,面對新課改精神,這樣的“認真”行為顯得那麼可笑,那麼機械。

布盧姆曾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的確,教學過程是人與人交流溝通的過程,並非生產過程,完成一個個具體任務的時間,怎麼可能精確到用多少分鐘來劃分呢。傳統教學中,我們總試圖使自己的預測和課堂上出現的狀況完全吻合,這太缺乏創造性了。

二、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提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不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

情景②中,教師的“激情”與學生的“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學是“雙邊活動”,它是師生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感召,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再動情的演說,也只能是教師授業技巧的表演。學習了新課程的理念我體會到,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教學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作為“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師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師生間的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的對話。在交往互動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

反思本節課,讓學生關注文字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字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字,文思如泉湧。藉助文字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臺。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枉過正。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字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字,運用文字?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這是值得我們每個語文老師深思的。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1

這節語文課的主題是《麥琪的禮物》,這是一篇小說,也是一篇講讀課文。今天是這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教學。“會考”常常考小說的閱讀,但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寫記敘文時只習慣於平鋪直敘地敘事,不會描寫人物,所以,在備課時我將重點放在“教會學生閱讀小說的方法”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上。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第一,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第二,理解主人公純潔善良、關愛他人的情感。

這節課從“小說的三要素是什麼”開始。我提問後,一位學生站起來回答:“小說的三要素是:環境、情節、人物。”

學生的回答是對的,我要求學生將“三要素”齊讀一遍。現在回憶起來,這個環節很值得回味。按說,螢幕上已經很清楚地出現了“小說的三要素”,我為什麼還要學生將螢幕上的“三要素”齊讀一遍呢?從國小到中學,老師好像經常會使用這種方法,只是到了大學的教室裡,這種方法才比較少用。為什麼這個方法只在中國小常用,而大學少用呢?

這個環節使我想到的是:我們做教師的總是有一些很日常的、很細節的教學方式,這些日常的、細節的教學方式普遍流行於國小的課堂或中學的課堂,但做老師的好像較少考慮其中有些教學方式是否應該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增強、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變。尤其當某種教學方式是具有較強的控制性、強制性時,做教師的是否應該逐步減少這種控制性較強的“保姆”式的教學方式而使學生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呢?

由於我已經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因此在後續的教學中我開始減少對學生的控制,增加了一些開放性較強的問題。

對這個環節我覺得有些遺憾。接下來的重點是讓學生領會“人物描寫的方法”。

我問學生:我們以前學過的人物描寫方法有哪些呢?有學生說“肖像描寫”、“語言描寫”,有學生說“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另外有學生補充說“心理描寫”。

學生回答的這些“人物描寫方法”與我備課時所設計的內容是吻合的。我在製作PPT(Power-point)時,已經寫出這幾種方法。我點選滑鼠,螢幕上迅速出現“描寫方法: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等”。

當螢幕上出現這些“人物描寫方法”時,我忽然感到有些彆扭。在學生的答案與我的設計吻合時,要是不滿足於“正中下懷”

的感覺,不用PPT整體地投放出來,而是邊聽學生說,邊用鍵盤記錄學生的意見,那樣的效果是不是會更好呢?

按照備課時的教學設計,提出“人物描寫的方法”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麥琪的禮物》這篇小說的刻畫人物方法。於是,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螢幕上投影出來的幾個問題:小說的主人公是誰?德拉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小說是怎樣刻畫她的?你能舉一些例子來說說嗎?傑姆對德拉的感情如何?小說是怎樣表現的?

學生開始“討論”後,我走下講臺在學生的課桌間穿行。我很想知道他們在“討論”什麼。偶爾有學生問我問題,我儘可能地作一些簡短的啟發。

上完這一節課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節課的教學重點究竟應該放在什麼地方?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和“理解主人公純潔善良、關愛他人的情感”,但實際上我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上,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刻畫人物心理的”、“哪些句子說明了這個心理”等等寫作的方法和技巧。

按照以往的經驗,這些方法和技巧是以後的考試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從升學考試的指揮棒來看,注重方法、技能的傳授和指導顯然對學生“應考”是有利的。對於一個老師尤其是國中三年級的老師來說,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應考”技巧和方法上,也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的困惑是,像《麥琪的禮物》這麼一篇經典性的愛情小說,它奉獻給讀者的難道僅僅只是作者描寫人物的寫作方法與技巧嗎?像這麼一節語文課,究竟應該注重情感體驗,還是方法訓練呢?如果真要引導學生“體驗情感”,這節課的很多環節都需要改變。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2

近日,我面向本校老師上了一堂公開課——《廬山的雲霧》,全班師生收穫頗多。

這堂課我的設計理念是: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以讀促寫,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掌握寫作方法,產生寫作的慾望,做到讀寫結合。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積累和運用語言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圍繞廬山雲霧的特點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廬山雲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美,並通過事先收集的有關廬山雲霧的圖片資料,學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廬山雲霧的美。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默讀,明白這段用先總後分的方法描寫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的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語句,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會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深入體會廬山雲霧的形態美,體味課文的語言美。同時,我還引導學生在讀中揣摩課文是怎樣具體形象地寫出雲霧的特點的。如:發動學生小組討論,再組織交流,教師同時參與學生交流,做適當的點撥,使學生明白這段採用先總後分的方法,運用了許多恰當的比喻,生動形象的描述出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最後,我又讓學生上講臺畫簡筆畫,展示不同方位的雲霧的形態,加深大家對廬山雲霧特點的感悟。

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從“剛剛還是……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明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等等語句加以文中的餓省略號,感悟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一方面體會廬山雲霧變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力的豐富:將變幻莫測的雲霧想象成“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動地描繪出廬山雲霧的動態美,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形。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3

學前班的孩子,上課的注意力是非常容易分散的,而且相對來說,學習漢語拼音又是相對抽象枯燥的。因此要提高漢語拼音的教學效率,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所以在教學漢語拼音的過程中,我始終將提高學生課堂的學習興趣,讓每個孩子都興趣盎然地,自主地,快樂地學習拼音,從而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教學中,我注重針對學前班孩子的學習,把枯燥的拼音教學貫穿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而且在教學中採取了多種學習方法,使學生時時感到新鮮,有趣。

一、聯絡生活,識記字母。

學前班學生的認知能力決定了教師應該把學習同孩子們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把所學的知識用具體的形象展示出來。所以學習聲母yw時的匯入我從問題情境入手,並加入了情景圖,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又容易讓學生把將學的聲母同現實聯絡起來,便於記憶。同時又複習了學過的聲母。y、w是兩個比較特殊的聲母,他們同韻母i、u讀音相似而且與i、u聯合組成整體認讀音節。所以在學習新的課文前先複習了六個單韻母。強調發音的特點也有利於講課過程中與聲母y、w的發音區別開來。

在講解字母字形時,啟發誘導學生聯想,今天所學字母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東西相像,這樣即訓練了學生思維的能力,也加深了學生對新學字母的印象。

二、在聽故事、講故事中學習拼音。

孩子們對故事充滿了興趣,在教學中將教學內容滲透在故事情節中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興趣。如在教學 整體認讀音節yu時,由於ü與y組成整體認讀音節時要去掉ü上的兩點。這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於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故事:拼音王國的舞會開始了,大y帶著他的寶寶小i一起跳舞(組成整體音節yi),大w帶著他的寶寶小u一起跳舞(組成整體音節wu),於是ü就哭了,因為他沒有大人帶。大y來和小ü一起跳 她擦乾眼淚,(組成整體音節yu)。在故事的語言環境中,學生不知不覺地掌握了yu這個整體認讀音節。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聽話能力。

三、 在體驗當老師的過程中學習拼音

孩子們對當老師的興趣是非常濃厚的,在拼讀整體認讀音節的時候,讓幼兒上來當小老師,讓其他幼兒跟讀,並說X老師 請上來。孩子們自信滿滿地上來那樣子可愛極了!

四、學之受用

圖片永遠是經典,永遠是激起興趣的好方法,利用圖片請幼兒將圖上的內容用學過的音節讀一讀,並且動腦找一找音節並將它放入圖片上。現學現用,更有效地讓幼兒記住所學內容。

不足之處

整堂課的學習氣氛很好,而我卻在流程上範了個小錯誤。希望以後能更好地把流程掌握好,即使錯了也要將錯就錯,有豐富的語言組織,能不露痕跡的遮蓋錯誤。

以上幾點是我執教本課後所反思總結出的一些方法。反思之後,我認為在這節課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比如,對學生回答的問題,期望值過高,因而,當學生說得不夠完善時,應該要有更有效的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 整堂課的學習氣氛很好,而我卻在流程上範了個小錯誤。希望以後能更好地把流程掌握好,即使錯了也要將錯就錯,有豐富的語言組織,能不露痕跡的遮蓋錯誤。除了以上幾點,我還深深感受到了漢語拼音教學的難度。對於識記拼音字母,學生掌握得還可以,但是對於聲調和音節的拼讀始終是整個漢語拼音教學的難點,雖然拼讀方法已講了無數遍,教讀也是一遍又一遍,但是仍有部分學生不能掌握。究竟怎樣讓學生把聲調讀準,怎樣讓學生儘快學會拼讀音節是我今後拼音教學努力的方向。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4

1、採用多種方式朗讀。

在重點句子和段落的理解上,我設計了許多朗讀指導。例如:“風娃娃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使勁向風車吹去。”“他們彎著腰,流著汗,喊著號子,船卻走得很慢。”在指導這兩個句子朗讀時,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如個人讀,男女讀,分組讀,齊讀等等。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學生都能讀出感情,並且十分投入。

2、巧設引讀,突破難點。

在教學《風娃娃》時,我精心設計了幾處引讀,學習關鍵段落“風娃娃想:幫助人們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氣就行。”這個句子其實就是理解課文重點,也就是風娃娃為什麼會好心做壞事的原因。我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引讀,讓學生在讀中明白,正是因為風娃娃又了這樣的想法,才會做壞事。為後面學生回答,風娃娃錯在哪裡做了很好的鋪墊。這個部分引導好了,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故事包含的道理。

對於重點句子和段落的理解,除了多種形式的朗讀之外,我注重創設情境,使文字貼近學生的生活,引導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我問學生:如果你是縴夫,你想對風娃娃說什麼?孩子們都能很好的感受縴夫們的喜悅,朗讀起來也特別生動,特別美。 在學習做壞事部分,我問學生:你想對風娃娃說什麼?孩子們都把風娃娃當成了自己的朋友,所以都說得特別好。

當然,這節課上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沒有給學生多一些課外閱讀,開闊他們的視野。但是人們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所以只有通過不斷的反思,才會在下一次取得更大的進步。我會繼續努力的。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5

今天下午我們是班會課,主題是推廣普通話。時間剛過一半,班會的主題也進行的差不多了,老師突然當眾向杜子凡和趙青同學詢問: “你們轉學手續辦齊了?什麼時候走啊?”

“已辦好了。可能下週一就不來了。”兩位同學站起來回答。

“啊?杜子凡和趙青馬上要轉學了?我怎麼一點都不知道啊?”全班同學頓時議論紛紛,交頭接耳,但大家的表情都是惋惜的、依依不捨的。是啊,朝夕相處了幾年的同學,共同學習,相互幫助,在一起遊戲玩耍,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同學之誼。現在,兩位同學即將離我們而去,大家都很捨不得。

“嗚嗚嗚!”這時,一陣哽咽聲響。大家一看,原來是杜子凡最好的朋友徐雋逸忍不住趴在桌子上哭了起來。這哭聲彷彿有極大的傳染性,很快,全班都是一片抽泣聲。

“杜子凡和趙青馬上要轉學了,今天是他們和我們在一起上的最後一堂課,同學們有什麼話想對他們說的就在這兒說出來吧!”老師環顧著全班。

“杜子凡,從一年級到現在,我們朝夕相處幾年了,我們是很有緣分的。我捨不得你走。我們永遠都是好朋友!” 徐雋逸最先站起來,哽咽著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後來,又有四五位同學站起來發言,大意都是捨不得同學離開,希望以後常回來看看。陳緣還和趙青一起合唱了一首歌曲,雖然不斷的抽泣聲,讓我們聽不出來她們唱的是什麼歌,但我們都知道她們表達的是依依不捨的感傷……

整個離別的過程,我始終也是熱淚盈眶,雖然我和兩位同學相處的時間不長,但豪爽好友的杜子凡、熱心班級公益工作的趙青(班級的網管,每天都要為班級維護網路)都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影響,真不想讓他們走啊!其實,我淚眼朦朧還因為我也曾經歷過這樣的離別之痛:去年的這個時候,因為要跟隨爸爸媽媽,我離開了原來就學的安理附小,轉學來到了杭州。由於時間匆忙,所以我連和老師同學告別的機會都沒有。儘管是不辭而別,但每次想到共處幾年的老師同學,我的嗓子都發哽,夢裡都想過他們多少次啊!今年教師節,我給以前的老師發去了祝福的簡訊,並請他們代我向以前的同學問好。看著老師回覆的親切的問候簡訊,當時我就鼻子發酸,眼睛裡充滿了淚水。

現在,看著即將離去的杜子凡和趙青,看著爭先恐後發言的同學們,我在一旁默默地品味同學的情誼,祝福杜子凡和趙青,也祝福著我們自己,希望這種純真地友情能一直陪伴著我們,讓這個世界充滿了愛和感動!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6

對於學生來說,我今天的開場白無非是特別的,匯入時我直接將手上那個紅通通的蘋果往桌上一放,讓學生說說你所想,一番笑談之後於課題《一個蘋果》隨即出現在黑板上。

這是北師大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文章記敘了在抗美援朝時期,八位志願軍戰士,在防炮洞中,儘管乾渴得很厲害,卻捨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感人事情,歌頌了志願軍戰士互相關懷體貼的階級友情。課文的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與文字之間存在著距離。但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獨立預習能力,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和查詢資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課前佈置學生查閱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及英雄事蹟,瞭解課文的寫作背景,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教師的任務不僅在於教授知識,更重要的還在於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激勵、喚醒和鼓舞,讓學生能有深刻的情感體驗。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文章的主線,或內容主線,或情感主線,通過反覆品味語言,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昇華自己的情感,從而走進文字,與作者產生共鳴。而 《一個蘋果》正是一篇典型的情感型文章。因此,在《一個蘋果》的教學中,我以先整體瞭解內容、感知情感,再走進文字,在文章的字裡行間去挖掘情感並體驗情感為教學思路,設計了情境教學、情感教學的模式。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7

《半截蠟燭》一文生動的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讚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全文以半截蠟燭為敘事線索,細膩地刻畫了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課我設計以學生誦讀為主線,以讀促講讓學生通過讀去領悟課文的內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課伊始,先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但是由於我對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認識不足,其次由於對略讀課課型教學,課堂上少講、精講,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寫作訓練的特點,沒有把握好,教學過程中對這節課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把體會人物特點的朗讀過程指導的過於細緻,沒有抓住傑奎琳這個重點進行朗讀指導,所以浪費了好多寶貴的時間,到最後致使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沒有按時完成。

另外,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處理不到位。如:一個學生在讀“伯諾德夫人”時讀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強調了“若”和“諾”的讀音,沒有及時的對文中幾個難讀的外國人名如:“伯諾德夫人”、“傑奎琳”進行正音,所以在後來回答問題過程中一些學生讀這些人名時還結結巴巴。

每次反思課堂,我都要為自己對學生的特點、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雖然我也聽了高老師、李老師等幾位老師的課,課下也抽時間看了教科書、教參等書。可能是我這個人太愚笨了,還是沒有學到她們的十分之一。我知道這樣下去後果將十分嚴重,不過我有信心在以後的時間裡,抓緊時間學習,虛心求教,認真聽課,讓自己跟上同事的步伐。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8

《信客》上完後,教研組在一起研討時,普遍認為這堂課體現了老師的功底和素質,但卻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舉手不踴躍,發言人數少。其實當時在課堂上我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嚴重問題。一堂課是由師與生組成的,它不僅屬於老師,也不僅屬於學生,否則就會變成一言堂,變成菜市場。師生之間應該是心靈共通的,能產生共鳴的。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共鳴?最重要的就是老師課堂上的提問和引導,其次,是師生之間長期的交流與溝通。本節課暴露的問題,使我清醒的認識到,提問要善於抓住契機,引導要注意把握梯度,平時要與學生多交流,加強感情聯絡。

原以為,這一節課堂氣氛會比較活躍,但實際情況與預期得相差甚遠。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學生課前預習不夠充分,不能快速從大量的內容中提取出關鍵句或關鍵詞;此外,我個人在調動學生積極發言方面缺乏技巧,加之眾多老師聽課,連平日發言極為出色地學生也顯得拘謹不敢回答。這一些都導致了對“信客”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夠深入、不夠精闢,相比之下,較為簡單的整體感知卻花了太多時間。在拓展延伸環節,“雪山信使尼瑪拉姆”這一材料,本該是這一堂課中最富有視覺衝擊力、最能引起師生情感共鳴的一則材料,但由於課前已讓學生查閱了相關資訊,當我展示她最具代表性地圖片時,學生已沒有新鮮感,情感反應並不強烈。加之,起來概括此事件的同學,並未能講你最值得說的事蹟概括出來,所以,尼瑪拉姆材料沒有發揮到其最大價值,這實為一種遺憾。 另外,頒獎詞的設計也是一個敗筆吧。頒獎詞學生平日接觸的就比較少,而且頒獎詞本身對語言的精煉就有相當高的要求。當時,連寫作能力非常強的學生在一首歌過後,都難以完成一兩句,可見對於國中生來說,這難度太大了,未能達到課堂練筆目的。課件臨時出問題,是本堂課的小插曲,今後開課前,一定要在所使用的電腦上做最後的測試。 雖然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引導方面若能更好些,學生會有更大的收穫。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9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精心設計問題,由生活情境引入,密切聯絡實際,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時時用數學,人人要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例如:通過“試一試”“練一練”“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獲取知識的快樂,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同時,加深了學生對“倍”的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愉快、自由的學習空間,讓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聯絡實際生活,將數學問題還原為生活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們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小主人;教師提出要求,指導活動,進行總結,也體現了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電腦演示,清晰的展現相關知識點,能使學生感受深刻。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進入了最佳的學習狀態,學習的效果也好!

但是,在教學中怎樣更好發掘學生潛力等方面還存在著不足。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努力改善,爭取做得更好!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20

一、文字解讀前要善於分析學情

現在的學生受網路媒體等影響,在學習方面態度冷漠,不大會被感動。他們對那種背井離鄉之苦,家破國喪之痛,覺得似乎十分遙遠而無法體味。但編者的意圖很明顯,是想把它作為一種“愛國精神的顯現”的文章放進這一單元。這樣,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知識結構、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編者的意圖,教學的目標就有很大程度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制約著教學預設及教學過程的展開。第一節課的匯入失敗就在於教者沒有很好地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沒有在學生與文字間架起溝通的橋樑,教學預設成了無的放矢。而第二節的匯入以故事性、形象性的朗讀和一組組圖片引入,學生聽著生動感人的故事,看著描述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組組圖片:“被敵人封鎖的村鎮”、“遭受屠殺的民眾”、“抗擊敵人的戰士”等。雖對背景知之不多,但預先教學準備充分,教師有意識地將學生置於當時特定的背景之中,為學生閱讀課文、理解重點做好情感的鋪墊,因此教學比較成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可見文字解讀時,教師只有充分估計學生現有的情況,調動其積極情感,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教學設計要預設更要生成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案”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不可動搖的預設方案,教師和學生的全部活動均要圍繞教案展開並受到教案的嚴格制約。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情況和因素都是無法事先“設定”的,課堂上經常會出現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所無法想象到的新情況。當出現這種情況怎麼辦?教學設計就要圍繞學生、學情做必要的調整。即新課程要求的教學設計應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系統,教師對教學的設計要像繪畫一樣既為自己的“教”更為學生的“學”“留白”,以便可以適時調整策略,滿足新的情境和學生新的需求,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如果教師過分重視教學設計的預設,就不會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其效果就肯定大打折扣。第二節課的比較滿意就在於教師對原來的教學設計進行反思,及時調整。由於很好地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儘快進入角色,把他們潛藏的熱情、愛與感動都激發出來,所以教學就得心應手了。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兩節課的不同教學結果證明了這一點,課堂匯入好,學生學習興趣就濃,學習熱情就高,課堂上教師講起來就輕鬆容易得多,學生的思維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冷靜地思考,深刻地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開出燦爛的理想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