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通用22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9.65K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

有一位教育家說過:給學生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麗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舞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們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的舞臺。在前幾天執教的《我們成功了》一課當中,我對此感觸很深,特總結以下幾點: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通用22篇)

1、充分相信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都知道,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滿足的話,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創設輕鬆、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的思維在無拘無束中發展、飛越、撞擊。?

2、“以讀為本,以學定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閱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我還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假如當時你就在人群中,你會高呼什麼?有什麼表現?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增強民族自信心。?

3、“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努力實現“大語文”的教學觀,注意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因此,課前我們談到了剛閉幕不久的雅典奧運會,課後我又建議學生去收集有關奧運會和有關北京的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4、靈活使用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我恰到好處地運用形象生動的畫面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使它貫穿於整節課的教學內容,使它成為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的紐帶。

由於孩子們通過觀看視訊及自己的朗讀感悟,真切地感受到當時申奧成功後大家激動興奮的心情,“歡聲雷動、欣喜若狂、載歌載舞、燈火輝煌、舉國同慶、歡聲笑語、心花怒放”等詞語由孩子們的口中娓娓道出,也由此可見民族自豪感已根植於孩子們的心中了。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2

《我們成功了》這篇課文描寫的是20__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奧成功後人們興奮、自豪的心情和歡樂的場面,表達了人們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奧運會舉辦成功至今也已經兩年多了,對於我們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就連奧運會的印象也已經模模糊糊的了,更不用說在他們出生之前的申奧過程。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們體會到中國人在申奧成功時的激動、歡樂和自豪,增強孩子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呢?

1。課前,我先尋找了一段北京申奧時的視訊,邊觀看邊講解,孩子們對於北京申奧成功的背景和過程有了一定的瞭解,對申奧的意義也有了初步的瞭解。

2。本文感情真摯、語言樸實,字字句句浸透著、流動著作者的愛國情、自豪感。在教學中,我逐步深入地挖掘課文的情感,通過品味關鍵詞句,感情朗讀等,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課文情感,用課文的情感培育學生的情感,以達到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

3。播放奧運會開閉模式及精彩的比賽畫面,讓學生重溫奧運會那激動人心的一幕幕,再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自豪感。

4。最後,拓展成功的內涵,引導學生從火箭升空,載人航天,太空行走,香港、澳門迴歸,世博會舉辦等一系列大事喜事,讓學生明白,由於中國人民的不斷努力和奮鬥,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國際地位越來越高,我們取得了一次次的成功。使孩子們把民族自豪感根植於心中。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3

今天,我成功的進行了這一課的教學,內心也隨著故事的情節,顯得尤為激動。我為祖國的成功而激動,更是為自己教學的成功而驕傲。

這節課,不同於普通的一節語文課,因為這篇文章的選材與我們今天的事實有些小的脫節,原因是20__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已經在我國首都北京成功的舉辦完了,而這篇文章的內容是讓孩子們感受20__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辦奧運成功時的情景,這為教學鋪下了難度。要想帶領孩子們跨越時空隧道,回到申辦成功那一刻,需要在教學環節上下功夫,既能讓孩子們進行時間的大轉移,還得讓他們體會到當時的熱鬧場景,在教學時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創設情境,談話匯入

首先是巧妙的課堂匯入,請同學說一說:“自己做什麼事情成功了,成功以後的感覺如何?”在這一問題的引領下,孩子們的話題打開了,有的說:“我自己做個小風車成功了,我很高興”。有的說:“經過我自己的努力,期末考了100分我很激動。”還有的說:“我得到獎狀時,我很開心。”緊接著我就出示了一張申辦奧運會的圖片,讓學生說一說:“你從圖上都看到了些什麼?”讓學生暢談,就這樣在無拘無束的談話中,學生不由自主地被我的導語吸引到課堂中,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二、以讀為本,以學定教

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閱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我還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假如當時你就在人群中,你會高呼什麼?有什麼表現?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增強民族自信心。

三、注重課內外教學的延伸

讓語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還要拓寬學生的眼界,注重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因此,課後我又讓學生交流了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奧運會和有關北京的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當然,為了讓這節課上得更加完美,我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課件,如在開始部分,出示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的講話,就會更能把學生引領到當時的情景中來。還有文章結尾部分的課件能多出示幾張20__年奧運會上優秀運動員比賽時的場景會更好,今後在製作課件上還要多下些功夫,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錦上添花。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4

一.幾點收穫

1.對照本次課的主題:本次研究課的研究主題為“高效”。備課時,幾次反覆易稿,兩課時的內容是一節課上還是分兩節課上,為 了保證課的完整性還是做一節課上了。大體來說,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對教學目標的定位重點在引導學生對解題策略的提煉和整理,不在解題過程和解題結論上做過 多的糾纏,有利於學生在解題策略方面的發展。學生所接觸的材料面寬,所涉及的解題思想較多。教學的設計和學生的表現都覆蓋教材的設計。教材提供了四種解題 策略學生在自然狀態下用自己的理解板書了十幾種解題策略。

2.學生的表現:讓學生自己回顧交流,他們的心情比較愉悅輕鬆,和諧平等的師生對話促進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應該說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是積極的、認真的、努力的,每個人盡力想展現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課堂氣氛熱烈、有序。

3. 教學思想的體現:課堂的精彩在於學生的精彩,課堂的收穫應該是學生有收穫,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一堂課讓學生學會幾個知識點很容易做到,要培養學生對數 學的感情,培養頑強的數學精神實在是任重道遠。因為教學內容是總複習,我採取換位備課和換位教學的策略,鼓勵學生以老師的心態來研究學習來大膽展示自我, 努力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思維和創造還給學生。很願意看到學生躍躍欲試的神情,很高興看到學生衝上講臺的那份自信和自豪。劉森林同學在本節課強烈的慾望讓我 吃驚,也讓我感動,也許是後面聽課的老師給他帶來的鼓舞吧!

二.幾點反思

1.教學內容偏緊:雖然幾次易稿,上完後還是覺得把課時分做兩課時要從容一些,展現深刻一些。

2.教學廣度和深度:面上的知識點和教學點都到位了,但每個環節所留的時間不夠充難免有走馬觀花之嫌,教學細節方面還可以再深刻一些,更利於展現學生的創造力。

3.學生所採用的策略,在老師眼中也許有優劣之分,但在學生的思考過程中並沒有好壞之別,都反映出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所作出的努力。只要解題過程及答案具有合理性,就值得肯定。這為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機會。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5

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沒有節奏就沒有音樂,節奏的搏動給音樂注入了活力。國小低年級教學中,我以節奏變化為切入點,橫向口子開得小、縱向挖得深。以學生非常熟悉和喜愛的兒童歌曲和生活中的事物為創作素材,引導有機創作,降低難度。對人音版第一冊第五課歌曲《閃爍的小星星》進行了大膽創新、改編題為《星星變奏曲》,在教學過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閃爍的小星星》這首歌,小朋友在幼兒園裡已經會唱了,對他們來講已沒有什麼新鮮感了。要想讓同學不覺得老生常談、枯燥無味,必須要有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並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擴充套件知識,為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本課教學從節奏入手,通過讓學生為星星的歌起好聽的名字學唱《星星搖籃曲》、《頑皮的小星星》,知道不同的節奏可以表現不同的小星星。課堂上,所有的孩子都“動”起來了,沒有一處死角,而作為老師的我,卻一改往日汗流浹背、口乾舌燥的狼狽相,完全“閒”了下來,與學生打成一片,一起盡情表演,一起放聲歌唱,實在是既輕鬆又愉快。

課後我想,在為歌曲起名字這一環節中,學生為歌曲起了好多好聽的名字,由於課件的原因沒能顯示很遺憾,應準備好卡片把學生起的名字也顯示出來更能激發學習、想象的熱情。

我認為,音樂課堂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孩子在學中玩、玩中學,從音樂中找到快樂。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6

《比例尺》是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義,這樣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學生身邊挖掘素材,誘導學生髮現問題

比如:在引入階段,讓學生試著畫一畫我們熟悉的教室,並且引導學生說出不同的畫法,把教室的8米畫成了8釐米,6米畫成了6釐米,另一種是8米畫成了4釐米,6米畫成了3釐米。然後進行了對比,說出了圖形的大小變了,但是形狀沒變,無論怎麼畫,我們的教室還是原來的樣子,在彙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

從上可知,學生有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只要挖掘知識的生活原型和適當創設探究內容的情景,就能激起他們探尋真知的強烈慾望。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篇以說明為表達方式的說明文,也可以成為常識性課文。這類課文承擔著雙重任務:一是使學生學習和掌握自然、社會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二是使學生形成和提高理解說明文的能力,學習說明文的語言和說明事物的方法。因為本篇課文的詞語相當豐富,而且再生性很強,所以教學這篇課文,不僅要使學生了解海洋與人類的密切關係,認識保護海洋的重要性,激發學生愛護環境、熱愛科學的情感,而且要善於引導學生學習、感悟、積累課文豐富的詞語。

課文最後強調了“保護海洋,珍惜海洋”的重要性。所以在設計課後練習時,引導學生在課後蒐集和閱讀有關海洋的資料,寫一篇自己心目中未來的海洋是什麼樣子的?提提小建議:對保護海洋你有哪些好的建議?寫一份建議書,提出你的想法,提供具體措施。鼓勵學生,進一步地瞭解海洋,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激發大家的環保意識。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8

《東郭先生和狼》是一篇淺顯易懂的寓言故事,學生也比較感興趣。本節課中,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朗讀訓練切實、有效。在課堂中學生始終讀得津津有味。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關鍵語句,去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從而懂得人物的品質,獲得思想的啟迪。

在讀到狼苦苦哀求東郭先生所說的話時,學生讀得很不好,我便讓他們抓住“慌慌張張”去想一想,你在慌慌張張的時候是怎麼說話的,並提醒他們聯絡上下文,後面獵人快到了,狼會怎樣哀求東郭先生。通過練習生活實際,學生能更好地體會人物的情感。讀東郭先生嘴裡不住地罵著時,我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東郭先生是如何想的?孩子們有的回答:“他一定出乎意料,沒想到好心沒好報。”有的回答:“他大驚失色,狼原來是個忘恩負義的傢伙。”正是因為這樣,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學得很投入,讀得很有趣。他們的情感世界隨著文字逐漸豐富。但是在課堂中,我也發現學生在概括表達的過程中語言不夠精練,往往不能抓住主幹部分,常常描述性詞語,人物的對話也穿插其中,我想這還需要我們循序漸進地訓練。幫助學生找準文章概括的重點要素,教給學生有效的概括方法。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9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文包詩,課文根據《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還原了1200多年前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邊深情話別的場景,讓學生能在具體場景中感受李、孟二人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課,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理解“一串詞”

《黃鶴樓送別》的“文”雖是白話文,卻有幾分古典韻致。文中不少詞語組成詞串讀一讀、品一品,都頗有味道。“暮春三月、煙霧迷濛、繁花似錦”既交待了送別的時間,又渲染出煙花三月的盎然春意;“依依惜別、楊柳依依、沙鷗點點”營造出臨別時依依不捨的氛圍;“永世不絕、譽滿天下、膾炙人口”則表達出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敬仰之情以及李、孟之間深厚的友誼。這三組詞語,請學生先認一認,說說它們的意思,再有滋有味地讀一讀,既為朗讀課文掃清障礙,又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詩歌情感奠定基礎。

二、瞭解“ 一件事”

五年級的學生讀《黃鶴樓送別》一文,已經能夠初步理解,所以理解課文內容並不是本課的學習重點。文包詩類課文,除理解課文內容以外,還需要詩文對照,嘗試以文解詩。因此,“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可作為本課教學重點。讀完課文後,可請學生試著說一說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在概括課文的過程中,將文與詩對照起來。“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孟浩然)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對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對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理解古詩,如果把詩句拆開來,逐一註解,固然可以準確理解詞義,但同時也就消解了詩歌的韻味。教學文包詩類課文,通過閱讀易懂的現代文,將文中相關語句梳理出來,與古詩對照,可不著痕跡地完成理解詩意的教學任務。

三、品味“一段情”

從文中讀出“一件事”,是閱讀《黃鶴樓送別》的第一個層次。由字裡行間品出依依惜別的深情,是理解這篇課文的關鍵。細讀一番,課文按照送別的過程,寫了“看景藏情”“舉杯話情”“吟詩寄情”三個部分。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這句描寫頗有畫面感,將兩位詩人正在觀賞江景的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然而,不難發現,其間“看景”是表象,“藏情”才是根本,“一會兒……一會兒……”便透露出李白與孟浩然心有所掛、心緒不寧的心理狀態。

如果說,上一段“看景”的動作描寫只是鋪墊,那麼,接下來李白與孟浩然“話別”的語言描寫則是送別的高潮部分。在李、孟二人的對話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這裡,李白稱孟浩然為“孟夫子”,第2自然段中先後出現了六個“您”字。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深懷敬仰之情。“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 和老師。”這句話又表現出他們之間的師生之情、兄弟之情,由這句話,我們甚至可以想到在兩人相處的過程中,年長12歲的孟浩然無論是在詩歌創作,還是在生活上,都對年輕的李白格外關照。“今天您就要順江而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還沒分別,李白就已經在期盼著再次見面,這份牽掛,這份思念之情溢於言表。作為兄長,孟浩然借用王勃“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勸慰友人,並進一步表達:“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品讀“舉杯話別”這段文字,從兩位詩人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濃濃情誼。而正因為友誼深厚,離別時才如此依依不捨。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李白在長江邊一站,站出了一幅動人的畫,站成了一尊感人的像。“佇立”意指長時間地站立。由此,我們腦海中便會浮現出一幅畫面——孟浩然登上了船,李白站在岸邊;解開纜繩,船緩緩離開岸邊,李白站在岸邊;船漸漸駛向江心,李白站在岸邊;船在水天交接處變成一個黑點,李白站在岸邊;船消失在天邊,李白站在岸邊……當我們將這組鏡頭在腦海中呈現出來時,我們既能理解什麼是“佇立”,更能感受什麼是依依惜別。再聯想起長江上的白帆片片、旅人往來,在李白眼裡卻是“孤帆”,這一深情“凝視”,正是依依惜別之情的流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蘊含的依依惜別之情比較含蓄,而《黃鶴樓送別》一文將其渲染得淋漓盡致。所以,學習文包詩類課文,把“文”用好了,可以為理解“詩”提供很好的鋪墊。

四、欣賞“一組詩”

通過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對於解讀這篇文字,應該可以畫上句號了。但語文教學,貴在“用教材教”,貴在“以課文為例子”,能讓學生通過閱讀一篇而帶動多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送別詩,是我國古代眾多送別詩中的優秀代表。以此詩為引子,我們自然會想起《別董大》,想起《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請學生再讀一讀這些詩,結合相關資料介紹,我們也可以嘗試再現高適與董大、王維與元二分別的場景,甚至還能細細體會同是送別詩,但因為前往的地點不同、離別的環境不同、分別的境況不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哀而不傷,《別董大》強作勉勵,《送元二使安西》充滿感傷。這些差異,可以在閱讀中通過對比,逐一品味。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0

在課前備課時,我認為格羅培斯之所以能設計出這最佳路徑,既是因為受到了賣葡萄老奶奶的啟示,同時也由於自身的嚴謹認真、追求完美。因此在設計教案時,我設想從“靈感促成”和“汗水澆灌”兩方面引導在引導學生體會路徑的“人性美”。在“汗水澆灌”一環節中主要引導學生圍繞“格羅培斯是一個怎樣的設計師?”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感悟到正是因為格羅培斯的細緻嚴謹,追求完美,再加上他“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路徑設計,才使他的設計成為了最佳路徑。

而前面這50多次的設計到底不是沒有價值的,因為靈感不是偶然的,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但張處在聽課後指出,我這一設計是偏離文字中心的,因為這篇文章不是側重於介紹格羅培斯這個人,而是要讓學生明白“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給人自由與選擇的機會,其本身就是一種最佳選擇。”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1

時代的發展要求教育教學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師應學習課改理論,遵循課改要求,體現課改特色,尊重學生自主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注重教學的雙邊互動,注重閱讀方法的訓練和指導,使學生能把握文字的精要,學有所得。

在教學《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時,由於時代背景與學生現實生活相差甚遠、理解詩歌又需要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發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會予以否定。因為,我覺得我們不能把我們的理解方式強加給學生們,他們的閱歷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們長大後再來理解這首詩時,肯定又與現在不同了。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進而進行朗讀訓練。在朗讀中,生生之間互相進行評價,使師生雙方都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堂上,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學習這首詩,我採用的方法是:創情境──曉詩人──知背景──重朗讀──析意象──品意蘊──賞意境──作比較──重背誦。根據以上方法學習詩歌,條理比較清晰,由淺入深、由易入難,有利於學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詩。

意境是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誦讀是進入古詩詞意境的入口,是開啟體味詩詞情感大門的鑰匙。只有反覆吟誦,那文句,那意境,才會縈於心頭,如發於己心,如出於己口。因為《我愛這土地》這首詩的意境是深沉、激昂的,所以我特地找了《黃河大合唱》和肖邦的奏鳴曲,來襯托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樂是情感的,用音韻之美誘導學生身臨其境,把詩詞意境與音樂意境融為一體,使學生得到真正的情感體驗。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對於學生的發言不能給予有效的,科學的引導,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的技巧方面還有待提高。

以上這些是我對《我愛這土地》這堂課的一些想法,不足之處請給予指正、批評。總之,詩歌是正值詩的年齡的學生較感興趣的一種文學體裁,在教學中還有不少獨特的方法等待我去嘗試,去挖掘。

在我備課的過程中,教研員邢泰老師做了大量,細緻的指導工作,每一個小細節都認真把關。在這裡,我衷心的向他表示感謝!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2

《秋遊》是蘇教版二年級語文教材的第一課,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敘文。全文生動的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秋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的歡樂心情。 經過一個單元的識字教學後,終於可以進行課文閱讀教學了!《秋遊》這篇課文的內容對於農村的孩子們來說可謂是“小菜一碟”了。

本文句式整齊,富有節奏。第二、三、四自然段句式,簡約靈動,富有節律,是朗讀的好文章。

因此,本課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讓學生展開思維,多次練習說話。但說話練習也要分層次,“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雖是本課要求重點訓練的句式,但學生已經掌握,所以我並不重點訓練。

在設計時我緊緊抓住了“農田裡,稻子黃了,高粱紅,棉花白了。”這段話讓學生想象,進行句式訓練“稻子黃了,像( )。……”層層深入,學生思維活躍,到最後形成“農田裡,稻子黃了,像( ) ,高粱紅了,像( ) ,棉花白了,像 ( )。”這樣一段話。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3

《一個蘋果》是北師大版第九冊《水》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文章記敘了在抗美援朝時期,八位志願軍戰士在防炮洞裡,當生命受到飢渴的威脅時,卻捨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感人故事。因為故事發生的時代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與文字之間存在著距離。但作為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獨立預習、一定的閱讀基礎和查詢資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課前佈置學生查閱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及英雄事蹟,瞭解課文的寫作背景後,再帶領學生觀看了電影《上甘嶺》,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做鋪墊。

教師的任務不僅在於教授知識,更重要的還在於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激勵、喚醒和鼓舞,讓學生有深刻的情感體驗,並昇華情感。我一直認為:“要使別人感動,首先要感動自己。”在課堂上,老師對氣氛上的渲染和對學生的引導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課前就作了充分的準備,除了反覆品讀課文外,還查找了上甘嶺戰役的相關資料,然後我認真看了三遍《上甘嶺》這部影片。讓自己身臨其境地感受了在上甘嶺戰役中,戰士們的頑強和偉大,併為之深深地感動著。因此,我在設計情境匯入、激趣引導、朗讀鼓勵和小結過渡時,都帶著煸情的語言,讓學生能隨著我的匯入過渡講述時走進了當時情境。這樣學生們自然就能跟著我的引導走進文字。

這篇課文的內容雖然較淺顯,但時間跨越較長篇幅也較多。如何在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抓住文章的主線,走進文字,深入到戰友們心中去用心體會,與作者產生共鳴,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從而領悟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戰友們團結友愛的深情厚誼和舍已為人的崇高品質,是我在設計第二課時教學任務的重點。

綜上所述,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戰友們對蘋果的傳遞上。首先,在講授第一次傳遞時,我讓學生們在文中找出每個戰士都非常需要這個蘋果,也渴望吃掉這個蘋果的相關語句,然後根據學生的反饋,通過反覆朗讀,理解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再帶著情感去品讀,體會文中每個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戰友們在忍受著極其飢渴、辛苦、生命危在旦夕的情況下,心裡卻還想著別人,把蘋果傳給別人。然後再聯絡本單元學過的《生命與水》課文,回顧人在缺水的情況下的生命極限是多長時間,進而體會到戰友們傳遞的不僅是一個蘋果,而是一種情誼,一種心裡只想到別人的深厚情誼,一種關愛別人勝於自己的精神,一種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的高尚境界。

其次,我再通過“蘋果散發出誘人的香味……一口氣能吃掉十個二十個。”與“蘋果轉了一圈,還剩下大半個。”這兩個句子進行對比,引入第二次傳遞“動員”的重點講授。學生通過為兩個句子的對比和感情朗讀,自然而然地就體會到了此刻這八位異常乾渴的戰士是依靠頑強的意志,為別人著想、互相關心的崇高的友愛精神來抵擋這個蘋果的誘惑的。從而進一步地明確了主題思想。這樣的教學安排,讓學生們理解課文的最後一自然段的思想情感,昇華主題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最後通過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上甘嶺》電影的剪輯片段,重溫了當時的感人畫面,進一步地昇華了主題思想,激發學生們的情感、使他們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整堂課上下來,總體的感覺還是較好的,學生們的朗讀、理解和感受都很到位。而且感覺課堂氣氛輕鬆,學生們入情入境,體會深刻。

有句廣告語說得很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課後冷靜地思索整個教學過程,雖然有收穫和可取之處,但依然發現還有許多不足。為了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質量,特總結如下:

1、學生的發言不夠湧躍。這裡面有學生的原因,也有我的原因。因為我面對的是一群農村的孩子,雖然他們聰明機靈,但是知識面和視野都比較侷限,最重要的是他們害羞,缺乏自信,不善於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更不善於用語言表達情感。而這節課的內容和情感都需要用極其富有情感的語言來表達思想主旨的。因此,在課堂當他們不發言或是用詞表達不到位時,我總會有想幫他們說出來的衝動。我想,以後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僅要加強閱讀教學,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更應該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要不斷地鼓勵他們大膽地展示自己;同時,還要拓展他們的知識面,積累詞語,豐富語言;並且引導學生用正確的優美的語言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2、在整節課上我缺少了範讀。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範讀是必不可少的。當學生在朗讀遇到困難和情感表達不到位的時候,老師就應當示範給學生聽,這樣就更有利於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地深入到文字中去。因此,以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應注意,做好示範朗讀,這樣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利於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從而走進文字,體會思想情感。

3、提高駕馭學生的能力。當課堂上出現學生的思路與教學設計有衝突或相悖時,這就需要老師不僅要熟悉文字,而且要有能駕馭學生的能力。才能通過自然地慢慢引導,讓學生重新又回到課堂的教學設計和文字上來。我在這方面還必須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多探究,形成特色。而且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積累,做到因材施教,以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最後,眾領導和老師們在評課時,也給予了我許多寶貴的意見:如我的板書設計太簡單,是否能用簡筆畫,畫一個蘋果,再把傳遞的人物圍繞蘋果板書下來;特別是龔校長提出,在分析講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時,是否可以讓學生進行口頭說話的訓練,讓學生學以致用,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這些意見對我來說是非常可貴的,同時也對我以後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必須不斷地提高業務水平,拓展自己的業務能力,善於在課堂上用簡筆畫;並且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把語文教學的主旨“聽”“說”“讀”“寫”訓練貫穿和運用到教學當中去。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4

本課的教學是在學生上一節課學習了《5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數學中,加法是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也是基礎的基礎,因此學好這一課,對以後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雖然,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中,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加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朦朧印象,但是,讓學生真正地瞭解加法並運用加法解決問題,這還是第一次。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加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用數的組成知識去做加法。

在本課中注重了一下幾個方面:

1、注重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力求使課堂體現生活味,數學化,自主性,情感化和趣味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提取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豐富了學生對加法的認識。

2、注重演算法的多樣化和思維的靈活性。在探討“4+1=5”的計算方法時,變老師講學生聽,為學生先獨立思考,動手擺小棒,主動與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時,針對學生的思維的差異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想到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

3、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評價的魅力。在教學中,老師盡最大可能對學生的一舉一動進行客觀分析,並用各種方式對他們作出較合理的評價,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老師一直在關注著他們。同時較全面瞭解了學生的學習現狀,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

4、注重培養學生說完整話,提數學問題的習慣。如:讓學生觀察圖並把圖意完整表達出來及提出數學問題考考大家等。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5

兩點教材處理非常巧妙。一、對於本課寫作順序的教學處理。本課的寫作順序是空間和時間並行的,教師瞭解這種順序都有些難度。在教參中,把了解寫作順序作為了難點。我認真閱讀教材後發現,這種寫作順序模糊不清,和學生講述清楚需要花很多時間而且幾乎沒有價值。於是我將文章梳理為三大板塊,植物、動物和人物。這樣不僅文章寫作線索明晰了,還能對學生的寫作題材提供提示。二、給課文中的圖畫命題。命題是最具主觀意識的活動。在第一次試教中,因為命題答案的五花八門,浪費很多品詞析句的時間。我意識到類似命題這樣的開放性練習,作為公開課的練習是極不明智的。

於是我在第一課時,和學生探討了畫面的命題。留出足夠多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說,然後在根據畫面內容,給學生一個濃縮的題目。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又為第二課時騰出了時間。

今天的評課老師們也犀利地指出我的問題,我深感認同,深受啟發。課堂中的問題設計,語言囉嗦,表述不清晰,指向不明確。其次在品詞析句方面不夠具體細緻,感覺有些泛泛而談。還有一個問題沒有充分利用教材,教材中的補充詩文,教材中的提示泡泡、以及課後練習等使用不夠充分。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它的研究是沒有止境的。非常感謝今天參加聽課評課的老師們,你們對課堂詳細、正確地分析給了我很多啟示。帶上你們的意見,我會做得更好!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6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都很大,能否正確劉黎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問題。知道學生朗讀和背誦時本課教學的重點。

在教學本文時,我指導學生先從看圖入手,揭示課題,並就題設疑:哪些句子寫葉公喜歡龍?結果怎麼樣?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課課文

。在學生基本讀通、讀順課文後,再讓學生回答前面的問題,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當教學課文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寓意。在教學時,我注重先扶後放,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先讀,再讓他們思考,學生在讀完後,都積極地進行思考,我發現他們個個都搶著回答問題,只是在回答的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的能力還比較差,但是其他學生能及時地給予理更正。

教學時抓住動物的特點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懂得做事要有主見、有耐心。以導“說”、導“演”、導“讀”、導“疑”的過程來讓學生學習本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朗讀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出葉公見到真龍時,那種害怕的樣子。

在學習過程中,對這篇課文的內容,孩子們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師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啟發引導,展開討論。對葉公應有多元評價。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明白一個道理,讓學生以這個寓言故事來教育自己,使自己不會犯類似葉公這樣的錯誤。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7

本課教學重點是品味重點詞句,理解題目“顫抖的羽毛”的含義。讓學生透過文字去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感悟故事中人物的思想、體會人物的品格,因此,在設計本課時,將教學的重點用在學會重點探究,深入感悟上,讓學生在感悟的過程中深入瞭解課文,完成對人物的理解,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

語文教學的難點是結合課文,聯絡實際體會“自悟、自省”的重要性。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為了自己而損害他人,自己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真誠地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失,會重新得到別人的信任。

出示圖片、實物,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讀讀“閱讀提示”,可以讓學生明確閱讀目標、閱讀重點,有助於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提高學習實效。

按“閱讀提示”,讓學生充分自主地讀課文,自讀自悟,有目的地搜尋資訊點、篩選資訊點,充分體現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充分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發現、去探究,並儘量自己得出答案和結論。

這一合作式的閱讀、交流,能提升學生的情感認知,對作者的意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人物的形象在讀者心中也將更加豐滿,使學生心靈受到震撼。

通過細讀品味,有助於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極力地補救的品質,從而讓學生明白在我們的成長中除了需要別人的引導還需要“自省”。

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充分體會到一些重點詞句的表達效果,提高獨立閱讀的能力,有利於突破教學難點,增強閱讀實效。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8

首先,語言奠基,想象基奠。

在教學前,我在黑板上抄寫了大量名人寫得有關錢塘潮的名詩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杜甫的“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李白的《橫江詞》、孟浩然的《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七絕·觀潮》等。

在孩子們各種方式的讀後,我說:“你們一定知道這些詩句是描寫什麼的。”他們點了頭,我讓他們說出來。隨機板出——錢塘江潮。生活在海邊,對潮漲潮落不陌生。

其次,以讀貫穿,想象感悟。

讀始終是語文課堂的主角!語文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礎後,我就讓孩子們去閱讀文字,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偉壯觀。劃出有關句子,朗讀交流。

孩子們對潮來時的描寫特別感興趣,因為它那麼直觀,那麼生動。讓他們讀後,就讓他們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雖然沒去過,雖然不能現場感受,但是能結合詞句那麼想象一回,也是生動的。我想在孩子們的腦中,至少已經有好多個版本的“錢塘江大潮”了。在大量的讀、說,體味、想象後,錢塘江潮水在孩子們的鬧中留下深深的印象。這時,我說:“站在觀潮臺,面對如此的潮水,你想說什麼?”將它寫下來。孩子們寫後(幾句話),進行了交流。說的就是感受、感嘆、神往……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9

我的教學思路是瞭解彩虹的形成原因,認識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常用色,通過水粉顏料加水融合的實驗,讓學生了解幾種常用色之間的聯絡。鞏固理解時可以出示紅、橙、黃、綠、青、藍、紫色的色卡,讓學生按照彩虹色彩的順序進行排列。還可以讓學生從自己的彩筆中找出和彩虹相應的顏色,並按照彩虹色彩規律排序,達到人人都能清楚辨認常用色的程度。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藝術才華的空間,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在教學中我從來不隨意扼殺學生作品裡所體現的與眾不同的東西,讓學生在繪畫表現中能盡情地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達出來,讓他們體驗到表現的喜悅和滿足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創作表現前一定要解除學生的緊張心理,這是促使學生自由表現的保障。在與學生交流討論時,我是學生最好的聽眾,對學生的表達表示共鳴,在繪畫指導的過程中,我不會強迫指導,我會用一種欣賞的眼光,配合適當的讚美和建議,因為我相信教師關懷的眼神和充滿愛心的讚美以及必要的提示,是使學生鼓起勇氣努力表現的源泉。

反思整個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1、在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每位學生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準確一些,有的偏遠一些,還有的讓人出乎意料。那麼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我來說,對於學生回答問題之後的評價,還有待提高;2、學生使用的都是彩鉛、油畫棒等用起來比較方便的顏料,畫出來的彩虹雖然漂亮但不能體現彩虹色彩逐漸變化的柔和感覺。面對這幾個未能解決的的重要問題,我自問如何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靈活輕鬆地解決這幾個問題。經過回憶思考,找到了幾個突破口:1、提高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2、對學生的評價從正面進行鼓勵。3、建議學生嘗試用水彩顏料為繪畫工具來畫彩虹,這樣每種顏色和顏色之間自然滲化彩虹那種似真似幻的感覺也就出來了,而且可以為以後進一步學色彩打好基礎。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20

今天,《珍貴的教科書》一文上完後,我覺得自己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能緊扣主題,並能有效地把握住教學重點,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體現了“長文短教,抓住重點 ,培養語感,讀中悟情,滲透學法”,課堂上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參與積極性,思維活躍性。緊緊圍繞“教科書的珍貴”這一重點主題展開四個層次的“讀”。

一、 激起關注讀。一我就通過板畫“一捆書”來吸引學生的興趣與關注點,先感受到我們的書普通而易得,然後又突出“珍貴的”這一關鍵的字眼,激起學生對珍貴原因的關注,從而激起讀書的慾望。

二、圍繞問題讀。讓孩子們自己讀書、感悟、發現,“找一找、畫一畫”,初步找到了文中的幾個關鍵處。

三、引導感悟讀。通過抓重點詞、句“完整無缺”“壓”“最困難”“渴望”“毛主席的關懷”“黨中央印檔案的紙裡節省”的理解與感受,同時通過補充介紹背景,孩子們一步步明白了因為這些書不但是在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孩子們非常渴望的,而且印書用的紙是在毛主席的關懷下,從黨中央印檔案的紙中節省出來的,更是張指導員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書的珍貴。

四、想象補充讀。通過回看這捆書,想起哪些人,應該記住些什麼,激發學生根據當時的情景,想象補充並寫出指導員未說完的話,並進行多人次的交流讀,從而讓學生在補充讀中領悟到教科書寄託著老一輩的激勵。

通過這堂課,我充分地認識到:多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豐富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愛憎情緒,而且還可以啟用學生的思維能力。以“情”為主線,讀中體驗“情”。整堂課我都緊緊圍繞課題中飽含深情的字眼——“珍貴”做足文章。在讀書、理解、引導、感動中體驗珍貴之情,表達珍貴之情,朗讀珍貴之情,以情貫穿,多次深情地讀課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想象、抓重點詞、抓標點等培養語感的“讀”

通過“比較和想象”的語感訓練,再現了課文情境,為學生提供了鮮明、準確、豐富的語感形象,豐富了課文內容,使學生的思想情感有了一定程度的體驗,把讀書的方法教給學生,這樣就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自覺地參與教與學的活動,在教學中,我啟發想象,讓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在心中產生“內心視像”,品味語言文字,感悟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同時以學生的研讀、交流感受、朗讀作為課堂互動的主體部分,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為學生提供較為寬鬆、充足時空,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儘可能多的語文實踐活動。

雖然如此,講課中依然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學生方面:讀書有唱讀現象;部分同學發言不夠積極,反應慢,跟不上課堂步子;教師方面:一是對學生的生活經驗瞭解不充分。如學生對毛主席、黨中央的工作感受不到位;二是板書忘掉了寫上“前輩的激勵”!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21

本節課,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革,以新理念為指導,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創新的學習積極性,注重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進行學習,注重藉助多媒體進行合理情境的創設,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從而學好語文。

一、儘可能體現新的課程標準。

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的過程應是學生認知逐步提高的過程。

在設計讀書環節時首先是讀通,其次是讀懂;再次是讀好;最後要求嘗試背誦。要求逐層提高,學生的學習逐步深入。

2、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新課程標準還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說荷花的姿態三種,教師就順勢引導,以便學生更自主地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態”。

再比如作業的設計:“如果你覺得有更合適的作業,也可以自主選擇完成另外的作業,還可以將你認為很有價值的作業推薦給老師或同學!”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

3、重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領會

新課程標準還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學生在閉目欣賞的同時,經歷了一次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在學生腦海中反映的再造想象的過程。學生憑藉各自不同的積累,在不同層次水平上理解了這段文字,想象了這段文字所表現的內容,不僅體現了語文姓“語”這一要求,而且使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過程又成了鍛鍊思維的過程,可謂一舉兩得!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22

《故宮博物院》是一篇極具代表性的以空間順序的說明順序來寫的說明文。針對八年級的學生首次接觸說明文,於是我採用和視訊與文字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教學。

在上課的第一個環節,我由最近熱播的後宮劇來引出本文的主角——故宮博物院,再播放本文朗讀視訊,讓學生單看視訊,領略故宮的巨集偉壯觀。這一整體感知的環節的完成將近用了十分鐘,接下來學生們就與我一起完成課後第一題,這一環節也完成得非常好。接著就引出了本文的說明順序——空間順序,再挖除太和殿的詳細描寫的三段讓學生判斷這些又穿插了什麼邏輯順序來寫。現在想來,本身學生對於邏輯順序就不大理解透徹,我應該在黑板上羅列出框架再詳細地讓學生自己分析這一部分是用了什麼邏輯順序的,這是本課的一個預設失誤。

在詳細講道太和殿的外觀和內飾的時候,學生因為看到了我事先準備好的圖片興奮不已,他們做到太和殿是尊貴的象徵,卻說不出文中為什麼詳寫太和殿,這時,我在黑板的框架旁邊註釋了“權利、身份、威嚴”,並用箭頭指向了太和殿,學生從這一角度能夠說出太和殿對於封建帝王的意義,但我國封建建築的代表就想不到,這樣,我只能通過介紹“太和殿和其他宮殿的對比讓學生知道皇帝舉行大典的太和殿是當時建築藝術的最高造詣”等話語來告訴學生太和殿在封建建築中的代表性。這一環節,學生在後半部分有點被動了。或許我可以在預設中加入故宮博物院在古代建築中的地位來引導,會不會更好呢?

在最後,學生們興趣最大的是故宮博物院的地圖,因為它的大,因為它的氣勢巨集偉,因為它的富麗堂皇。我在思考:這堂課我的教學目標是否已經全部達成,課堂的高潮在何處,學生學懂了什麼呢?

綜上所思,我的教學目標在於讓學生能夠通過本文的學生了解故宮博物院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理解文章說明順序的穿插使用,並激發他們對我國曆史文物的感情。前面兩個目標達成了,後面的情感目標從學生最後的反應來看還有欠缺。課堂高潮不高是我的課堂最大的弱點,不過這堂課已經比之前的課有所進步了,(我自認為),還需更加提高自身的感染力來感染學生。學生懂了很多,他們不懂的還有更多。為人師者,當不懈為後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