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4.75K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

今天,我成功的進行了這一課的教學,內心也隨著故事的情節,顯得尤為激動。我為祖國的成功而激動,更是為自己教學的成功而驕傲。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這節課,不同於普通的一節語文課,因為這篇文章的選材與我們今天的事實有些小的脫節,原因是20__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已經在我國首都北京成功的舉辦完了,而這篇文章的內容是讓孩子們感受20__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辦奧運成功時的情景,這為教學鋪下了難度。要想帶領孩子們跨越時空隧道,回到申辦成功那一刻,需要在教學環節上下功夫,既能讓孩子們進行時間的大轉移,還得讓他們體會到當時的熱鬧場景,在教學時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創設情境,談話匯入

首先是巧妙的課堂匯入,請同學說一說:“自己做什麼事情成功了,成功以後的感覺如何?”在這一問題的引領下,孩子們的話題打開了,有的說:“我自己做個小風車成功了,我很高興”。有的說:“經過我自己的努力,期末考了100分我很激動。”還有的說:“我得到獎狀時,我很開心。”緊接著我就出示了一張申辦奧運會的圖片,讓學生說一說:“你從圖上都看到了些什麼?”讓學生暢談,就這樣在無拘無束的談話中,學生不由自主地被我的導語吸引到課堂中,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二、以讀為本,以學定教

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閱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我還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假如當時你就在人群中,你會高呼什麼?有什麼表現?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增強民族自信心。

三、注重課內外教學的延伸

讓語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還要拓寬學生的眼界,注重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因此,課後我又讓學生交流了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奧運會和有關北京的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當然,為了讓這節課上得更加完美,我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課件,如在開始部分,出示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的講話,就會更能把學生引領到當時的情景中來。還有文章結尾部分的課件能多出示幾張20__年奧運會上優秀運動員比賽時的場景會更好,今後在製作課件上還要多下些功夫,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錦上添花。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2

《我們成功了》這篇課文描寫的是20__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奧成功後人們興奮、自豪的心情和歡樂的場面,表達了人們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奧運會舉辦成功至今也已經兩年多了,對於我們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就連奧運會的印象也已經模模糊糊的了,更不用說在他們出生之前的申奧過程。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們體會到中國人在申奧成功時的激動、歡樂和自豪,增強孩子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呢?

1。課前,我先尋找了一段北京申奧時的視訊,邊觀看邊講解,孩子們對於北京申奧成功的背景和過程有了一定的瞭解,對申奧的意義也有了初步的瞭解。

2。本文感情真摯、語言樸實,字字句句浸透著、流動著作者的愛國情、自豪感。在教學中,我逐步深入地挖掘課文的情感,通過品味關鍵詞句,感情朗讀等,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課文情感,用課文的情感培育學生的情感,以達到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

3。播放奧運會開閉模式及精彩的比賽畫面,讓學生重溫奧運會那激動人心的一幕幕,再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自豪感。

4。最後,拓展成功的內涵,引導學生從火箭升空,載人航天,太空行走,香港、澳門迴歸,世博會舉辦等一系列大事喜事,讓學生明白,由於中國人民的不斷努力和奮鬥,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國際地位越來越高,我們取得了一次次的成功。使孩子們把民族自豪感根植於心中。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3

有一位教育家說過:給學生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麗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舞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們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的舞臺。在前幾天執教的《我們成功了》一課當中,我對此感觸很深,特總結以下幾點:

1、充分相信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都知道,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滿足的話,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創設輕鬆、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的思維在無拘無束中發展、飛越、撞擊。?

2、“以讀為本,以學定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閱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我還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假如當時你就在人群中,你會高呼什麼?有什麼表現?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增強民族自信心。?

3、“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努力實現“大語文”的教學觀,注意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因此,課前我們談到了剛閉幕不久的雅典奧運會,課後我又建議學生去收集有關奧運會和有關北京的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4、靈活使用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我恰到好處地運用形象生動的畫面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使它貫穿於整節課的教學內容,使它成為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的紐帶。

由於孩子們通過觀看視訊及自己的朗讀感悟,真切地感受到當時申奧成功後大家激動興奮的心情,“歡聲雷動、欣喜若狂、載歌載舞、燈火輝煌、舉國同慶、歡聲笑語、心花怒放”等詞語由孩子們的口中娓娓道出,也由此可見民族自豪感已根植於孩子們的心中了。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4

過前後兩次的授課實踐,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但其中仍出現了不少問題。經過師傅和組內各位老師的指導,我又習得了些經驗體會。

首先,問題還在於課堂不夠形象、生動。正如張老師所說,匯入部分原本完全能讓生長在海邊的學生調動最大的生活經驗,進入與海浪、海岸的溝通,但由於我沒有給學生以視覺化的大海情境和形象化的海浪聲音,造成原本熟悉的海遠離學生的課堂學習。而在問題設計上,教師的語言尤欠生動,過於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其次,對文字主題的探究還不夠全面。第一次授課時,我在引導學生挖掘這首散文詩的第二個層面的主題時,對作者紀伯倫做過相關的簡介,但沒能結合他的身世和經歷,從詩人與祖國的情感方面來探究。雖然這點在第二次授課期間得到了補充,把它插入在第一層面主題與第二層面主題之間。但從課堂的總體架構來看,這部分內容的加入破壞了課堂設計的整體性,有點“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的感覺。而這個愛國主題又不得不說,因此左右為難。後來,還是葉老師幫忙解決了這個難題。那就是將愛國主題放在最後——由詩人出生地環境與文中的海的環境做一聯絡,再用創作背景的相關說明做一個巧妙的過渡並出示詩人流亡海外,為祖國的獨立而奔走呼告的經歷,那麼讓學生理解文中所表現的那份對國土的思戀和赤子深情便水到渠成了。所以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還要學會對課文相關資料與課文內容的結合與轉化運用。而有時一個巧妙的過渡就能讓左右為難的事變成兩全齊美。這也是師傅經常向我強調的。

最後,就是朗讀問題。總所周知,語文學科的朗讀非常重要,更何況是這樣優美的散文詩。陳老師不止一次給我們年輕教師指出,教師的朗讀能夠帶動學生的品讀,調動學生的情感。但是,在我們自己做學生時,默讀、速讀已經成為習慣,對於高聲朗讀確乎十分陌生。然而我還是相信“勤能補拙”這句話,反覆的練習定能夠提高我們現有的朗讀水平。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是通過學生探討合作,在具體問題中去體會和品味某事件是否合算,進一步體會概率和同級之間的聯絡。通過本節課的具體操作實施,我反思如下:

一、教學方法的反思

本節課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得出解決“那種方式更合算”具體操作方法。我在實際操作中對學生的能力不是十分相信,因此沒有給夠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所以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有點被動,上課效果較差。

二、教學過程的反思

我在教學過程中,過於注重自身的引導作用,給學生思考和消化的時間過少,使學生在求輸贏的概率時,還不是十分相信,半信半疑。而在求平均收益時,自己的引導缺乏必要的說服力,不能較好運用語言闡述或說明公式的道理,使學生在運用過程中硬套公式,而非真正理解。

三、練習及作業反思

通過集體備課,作業及練習題早已確定。而在練習時,講得少,對答案多,從作業效果來看,錯誤率較高。

因此,本節課無論從課前準備還是從課後總結,都顯得對學生估計過高,對上課過程中出現困難估計不足,使計劃較好一節課得到較差效果,再一今後應加強對自己語言的鍛鍊。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6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文包詩,課文根據《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還原了1200多年前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邊深情話別的場景,讓學生能在具體場景中感受李、孟二人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課,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理解“一串詞”

《黃鶴樓送別》的“文”雖是白話文,卻有幾分古典韻致。文中不少詞語組成詞串讀一讀、品一品,都頗有味道。“暮春三月、煙霧迷濛、繁花似錦”既交待了送別的時間,又渲染出煙花三月的盎然春意;“依依惜別、楊柳依依、沙鷗點點”營造出臨別時依依不捨的氛圍;“永世不絕、譽滿天下、膾炙人口”則表達出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敬仰之情以及李、孟之間深厚的友誼。這三組詞語,請學生先認一認,說說它們的意思,再有滋有味地讀一讀,既為朗讀課文掃清障礙,又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詩歌情感奠定基礎。

二、瞭解“ 一件事”

五年級的學生讀《黃鶴樓送別》一文,已經能夠初步理解,所以理解課文內容並不是本課的學習重點。文包詩類課文,除理解課文內容以外,還需要詩文對照,嘗試以文解詩。因此,“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可作為本課教學重點。讀完課文後,可請學生試著說一說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在概括課文的過程中,將文與詩對照起來。“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孟浩然)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對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對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理解古詩,如果把詩句拆開來,逐一註解,固然可以準確理解詞義,但同時也就消解了詩歌的韻味。教學文包詩類課文,通過閱讀易懂的現代文,將文中相關語句梳理出來,與古詩對照,可不著痕跡地完成理解詩意的教學任務。

三、品味“一段情”

從文中讀出“一件事”,是閱讀《黃鶴樓送別》的第一個層次。由字裡行間品出依依惜別的深情,是理解這篇課文的關鍵。細讀一番,課文按照送別的過程,寫了“看景藏情”“舉杯話情”“吟詩寄情”三個部分。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這句描寫頗有畫面感,將兩位詩人正在觀賞江景的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然而,不難發現,其間“看景”是表象,“藏情”才是根本,“一會兒……一會兒……”便透露出李白與孟浩然心有所掛、心緒不寧的心理狀態。

如果說,上一段“看景”的動作描寫只是鋪墊,那麼,接下來李白與孟浩然“話別”的語言描寫則是送別的高潮部分。在李、孟二人的對話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這裡,李白稱孟浩然為“孟夫子”,第2自然段中先後出現了六個“您”字。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深懷敬仰之情。“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 和老師。”這句話又表現出他們之間的師生之情、兄弟之情,由這句話,我們甚至可以想到在兩人相處的過程中,年長12歲的孟浩然無論是在詩歌創作,還是在生活上,都對年輕的李白格外關照。“今天您就要順江而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還沒分別,李白就已經在期盼著再次見面,這份牽掛,這份思念之情溢於言表。作為兄長,孟浩然借用王勃“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勸慰友人,並進一步表達:“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品讀“舉杯話別”這段文字,從兩位詩人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濃濃情誼。而正因為友誼深厚,離別時才如此依依不捨。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李白在長江邊一站,站出了一幅動人的畫,站成了一尊感人的像。“佇立”意指長時間地站立。由此,我們腦海中便會浮現出一幅畫面——孟浩然登上了船,李白站在岸邊;解開纜繩,船緩緩離開岸邊,李白站在岸邊;船漸漸駛向江心,李白站在岸邊;船在水天交接處變成一個黑點,李白站在岸邊;船消失在天邊,李白站在岸邊……當我們將這組鏡頭在腦海中呈現出來時,我們既能理解什麼是“佇立”,更能感受什麼是依依惜別。再聯想起長江上的白帆片片、旅人往來,在李白眼裡卻是“孤帆”,這一深情“凝視”,正是依依惜別之情的流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蘊含的依依惜別之情比較含蓄,而《黃鶴樓送別》一文將其渲染得淋漓盡致。所以,學習文包詩類課文,把“文”用好了,可以為理解“詩”提供很好的鋪墊。

四、欣賞“一組詩”

通過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對於解讀這篇文字,應該可以畫上句號了。但語文教學,貴在“用教材教”,貴在“以課文為例子”,能讓學生通過閱讀一篇而帶動多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送別詩,是我國古代眾多送別詩中的優秀代表。以此詩為引子,我們自然會想起《別董大》,想起《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請學生再讀一讀這些詩,結合相關資料介紹,我們也可以嘗試再現高適與董大、王維與元二分別的場景,甚至還能細細體會同是送別詩,但因為前往的地點不同、離別的環境不同、分別的境況不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哀而不傷,《別董大》強作勉勵,《送元二使安西》充滿感傷。這些差異,可以在閱讀中通過對比,逐一品味。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7

本課的課題新穎,引人從課題著手,學生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話題:如:晚上怎麼會有太陽?晚上的太陽指的是什麼?是誰發明了晚上的太陽?晚上的太陽用來幹什麼......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讀書慾望。

在學生自讀課文第一段後,引導學生簡單介紹課前搜尋到的愛迪生在科學上的巨大貢獻,從而更好地瞭解愛迪生,結合課外知識介紹急性闌尾炎的知識,想象在這種情況下不做手術的後果,加深學生體會,指導有感情朗讀。

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油燈的光線很暗”,結合“猶豫”請學生想象醫生在猶豫些什麼?動作演示“爸爸無可奈何搓著手”,扣住“一分一秒、手心攥出了汗水”體會愛迪生的焦急。想象爸爸和愛迪生當時在想些什麼?心情怎樣?結合“媽媽痛苦地呻吟”來體會當時情況的緊急和糟糕。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重在自悟。接著我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先立足於學生自己體會感悟,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愛迪生想出了一個怎樣的好辦法?”引導進行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先讀有關句子,再說說體會。在全班交流時,扣住“眼睛一亮”、“醫生的搖頭”體會愛迪生想出了好辦法,可醫生卻還不明白,間接襯托出愛迪生的聰明。我預計學生對愛迪生想出的方法並沒有深切的體會,因此我藉助多媒體,播放當時情境,來體會簡易手術檯前的一片光明,進一步感受愛迪生的善於思考。

抓住“媽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請學生想象此刻媽媽最想說些什麼,來體會媽媽以有這樣的兒子引以為豪,理解愛迪生所說話中第一個太陽是指白天生活中能發光的太陽,聯絡下文理解晚上的太陽是指“電燈”,結合學生回答及時點明課題。扣住“一本正經”“真的”引導學生體會正是因為愛迪生從小就善於動腦,並且一直這樣去做,長大才能有偉大的發明創造。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8

《口哨與小狗》是人音版一年級第一冊裡第一課中的聆聽作品。該作品是美國作曲家普萊亞(1870—1943)創作的一首通俗管絃樂小曲,樂曲描繪了小主人邊吹口哨邊與心愛的小狗在林蔭道上漫步的情景。

考慮到孩子剛入學,對學校的一切都很陌生,音樂課雖然孩子還比較喜歡,但是一味的唱歌,或者安靜的聆聽,孩子根本沒辦法堅持。特別是欣賞課,孩子沒有長時間的訓練,形成不了好的聆聽習慣,更別提以後的聽賞了。所以我特地花了一課時的時間,帶孩子圍繞《口哨與小狗》來認真的聆聽。

首先,我請小朋友完整地聆聽一遍《口哨與小狗》,提示:這裡面有小狗的叫聲,聽到後請舉手。孩子興趣很濃,聽完後紛紛表示音樂特別有意思,裡面還有口哨的聲音。接著我請學生邊聽邊想,你覺得口哨與小狗之間會發生什麼事?再給這段樂曲編個小故事。孩子的想象力果然很好,把作曲家的意圖真是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然後我再請學生當一當小狗和吹口哨的主人,來個散步,教室裡氣氛熱烈,孩子也在音樂中盡情的表演了起來。最後,我再請孩子們邊聽音樂邊把你想象的故事簡單的畫出來。

就這樣,一節枯燥的管絃樂欣賞就變成了動與靜的結合,姐妹藝術的融合。孩子也感受到了音樂帶給他們的樂趣,使他們愛聽,樂聽,以致形成良好的聆聽習慣。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9

人們常說:經歷是人生一大財富。我想:經歷過,並深刻地去反思其中的得失,汲取經驗,以便更好的指導今後的生活、工作,才真正算是人生一大財富。這堂課上完後,自己感覺比以前有進步。教學目標基本完成,學生配合也很積極,課堂氣氛熱烈,融洽。回過頭來思考這節課,我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了對語文知識的傳授。作為八年級學生,對於生字詞仍還處在積累階段,如果淡化了字詞,學生的字詞積累就不夠,語文的基礎知識也就不牢。比如“如法炮製”的“炮”和“煨燉”這兩個詞的注音,學生雖然預習了,但不到位,所以就出錯了。作者介紹,它屬於語文的文學常識的內容,瞭解了作者,有利於把握作者的風格,有助於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時加大積累後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堂課上,我較為巧妙地把二者有機地融於課堂中,使語文知識得到落實。

2、創造了輕鬆的平等交流的氛圍,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匯入部分,通過顯示大量的過年圖片:貼“春”字、貼“福”字、放鞭炮、掛燈籠……熟悉的場景,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對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回憶,學生的話匣子隨之開啟,講過年的情景時津津樂道。歡樂的氛圍隨“圖片”而“潛”入課堂。在品讀細節階段,我都給了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對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尊重他們個人的感受和獨特見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環節中,有一位學生找到了這一句“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裡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但在朗讀的過程中卻把“偷偷”這個詞讀掉了,我不僅沒有批評他,反而就此因勢利導,問“如果把偷偷去掉好嗎,為什麼?”這一問立即調動學生髮言的激情,馬上就有學生給出了滿意的答案。於是我又問“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再次調動學生的回憶,課堂氣氛因而更加熱烈。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0

經過撰寫教案,充分的備課,踏上了磨課之旅。在研磨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問題。第一次試教,按照設計好的環節來一步步實施課堂,然而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問題有:環節的設計過多過雜,有些重點不突出;古詩指導有些生硬;時間的分配也不太合理。導致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是沒能做好充分的課堂預設,教學環節的設計還沒經過仔細的推敲。

在進行自我的教後反思和聽取備課組老師的意見之後,再次修改教案,調整教學環節,明晰了必須抓重點,有詳略,以古詩的朗讀為主,在讀中去理解,在理解的過程中感悟。先抓後放,讓學生一步一步來讀好古詩,理解古詩。

認識到不這些缺陷與不足之後,便開始了重新的備課。在第二輪的磨課後,效果明顯的比第一次好,然而還是發現有部分孩子未能充分進入課堂,回答問題不積極,動手寫的時候又寫不好。在聽取聽課老師的意見之後,總結原因主要如下:

一、對學生的評價不到位。

主要問題集中於古詩的朗讀指導和古詩的詩意評價不到位。對於學生互相的評價欠缺引導,導致這一環節有些走過場之嫌。

二、教學語言不夠豐富。

總覺得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比較貧乏,欠缺生動。特別是指導這一類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的時候,老師富有詩意的語言往往能讓學生專注於課堂,自然地融入詩情畫意當中,然而,這一點還是做得遠遠不夠的。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1

當課結束的時候,我說了兩遍:“下課啦,孩子們。”學生們還坐在教室裡沒有肯離去,最後我又說了遍:“同學們下課了,謝謝你們,希望下次還能再和你們一起學習。”這時學生們才反應過來,在老師的帶領下慢慢走出了多功能室。此時,黑板上的字跡在我最後的總結之中已經完全抹去了,教室已經恢復到上課之初的平靜。相信學生們心中一定懂得了道理。回顧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努力地將深刻的人生道理變得“幽默化”,讓孩子們在笑聲中學到品味語文的方法,玩味語文的內涵。

“同學們,剛才老師和你們在樓梯口有一面之緣,你們能說說對我的第一印象嗎?”這是我在課前進行談話的第一句話。學生立刻舉手回答:“老師給我的印象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哎呀,人生才過了小半的我已經是和藹可親了,這錚亮的額頭出賣了我啊!”底下的同學和聽課的老師鬨堂大笑起來,我所想要的氣氛達到了。“老師你很帥氣。”“謝謝你的鼓勵,你也很帥氣啊,我看六(5)班的男同學帥氣,女同學很靚麗。人生道路上我們需要鼓勵”班上的同學又都露出了開心的笑容。這時,我隨手在黑板上寫下了“人生”二字。“同學們,你們對人生有什麼樣的理解啊?”“人生是辛苦的。”這是第一個同學回答的,我立刻迴應:“孩子,有些沉重啊,你們還是豆蔻年華啊!”“人生是酸甜的。”“對了,老師給你再加上苦辣,那就是——酸甜苦辣。”“孩子們,老師要在這人生後面加上一個開關,一起來讀讀課題。”生齊聲朗讀課題。“你們知道老師現在的心情嗎?老師要用春晚中一句非常火的流行語來形容,大家知道的一起說啊,那就是‘開心他媽給開心開門,開心到家了。”學生聽了會意地笑了起來。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生活元素的注入讓課堂變得靈動。語文的學習遍佈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只要我們用心它們隨時會變成我們課堂教學中的資源。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我自認為是成功的。課前我多例講了關於周恩來的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邊講邊出示關於周恩來各種屬性的名言。比如:讀書名言、報國名言等。出示時提示了這些名言在哪種場合中引用,還特意設計了語言環境,這樣就無形的潤於了名人的榜樣形象。引經具典,使課前語言逐步達到高潮,可以說,學生的激情早已激發,在學生渴求新知的情景之下,板書課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學生反覆一字一字地重讀,可以說從讀課題起就已經把學生引進了主人公的情感,那種愛國熱情油然而生。接下來我出示了,人物背景,圖片等資料。因為本課是渲染的一種人生志向的課目,應該讓學生了解一些歷史背景,我們今天為什麼又如此幸福,沒有這些偉人的博大胸懷,能成就今天的幸福嗎?在這個環節,我範讀了課文,然後領讀,學生齊讀,並反覆齊讀三遍以上,學生一遍比一遍讀的好,應該說,在讀的過程中,學生就已經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

接下來,我出示了討論題“你為什麼而讀書?”教室裡馬上陷入了一種沉思,這種沉思是孩子們的情感浸透的表現,整整5分鐘的安靜,教室裡又是一陣熱鬧場景,有的說,我讀書是為了報答父母,有的說,我讀書是為了奶奶的撫養之恩,也有的說,讀書是為了自己像老師一樣當個好老師……我藉機,讓學生掏出本兒寫一寫讀書後的體會,也可以 “為理想而讀書”為題……給足學生時間寫,在評講學生作文時,並拓展文字內涵,周的歷史背景中的例子。比如:周恩來的口才蜚聲海內外,他應變機敏、言辭犀利、柔中帶剛,就連他的談判對手在震懾畏葸之後,也情不自禁地露出讚歎之色……

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在在採訪周恩來時,見周桌上放著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於是,他就以一種譏諷的口吻說:“請問閣下,你們堂堂中國,怎麼還有美國的鋼筆呢?”周淡淡一笑說:“這支派克鋼筆啊,真是說來話長了。這是一個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他將其作為禮物送給了我。我覺得無功不受祿,就推辭。可是朋友非要我留下做個紀念。我覺得也很有意義,於是就把貴國的這支派克鋼筆收下了。”作為一個外交家,周成功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同時也維護了自身的尊嚴。他的機智、幽默、不卑不亢,不僅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同進也贏得了對手的敬佩和尊重。(過渡)之所以他的偉大能夠得到萬眾矚目,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從小就有博大的胸懷……(這裡,我還適當講解了周被認為是那個時期最具魅力的男人之一,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個美男子……這一切與他成為共和國的領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相依相存的。)

這下有一男孩兒說:“老師,我也會講周的故事。有一次,一個外國記者問周,為什麼中國人把人走的路稱為‘馬路’?”周笑了笑,說:“這個呀,那是因為我們走的是馬列主義道路,所以簡稱‘馬路’”。可以說,學生通過我的課前準備,已經對周後來成就的偉大是必然的。我讓學生再次去讀課文,讀後,用一名言或是詞句為開筆去學著分析人物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雖然已經超過了年段目標,但針對我班學生,還真不個難事。有的學生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因為周從小心裡就裝著國家和民族,這與後來成就偉大的事業是分不開的。還有一個孩子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因為周有這樣的人生追求,所以他才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了國家重要領導人之一。學生的體會,我由此欣慰,如果這是本課的成功教學的話,那我有如下反思:

一 名人歷史背景較為重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多麼崇高的志向,在這個充滿競爭的年代,我們的孩子都是溫室裡的花朵,他們不知道今天的幸福到底歷經了多少磨難,多少艱辛,才走到了今天。因此,學習本課應該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充分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有了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的潤於,學生就容易瞭解少年周恩來為什麼會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由於帝國主義的強佔稱霸,血型的中國人不得不起來反抗。本文通過周恩來少年時代目睹了中國人在租界裡受洋人欺凌卻元處說理的事情,感悟到“中華不振”從而產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應該說,本課從課題上就強烈地震撼著孩子們的心靈,一種無形的偉人榜樣的力量推動了故事的高潮,多麼遠大的理想啊!逐步昇華到課文主題,使學生有一種努力奮進的決心,對學習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祖國的繁榮需要金錢,更需要努力拼搏的精神。這個環節,我安排了學生讀書後的交流體會。“我為什麼而讀書”學生表現還是不錯的。

二 反饋歷史背景。在與學生共同討論的過程中,我逐步把學生引進文字,對當時落後的中國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出示文中重要段落,讓學生反覆讀,直到讀出感覺,讀出內心的激越。文章本身就是字裡行間,給我們的資訊是“帝國主義的無恥行徑,中國腐敗落後的國情,讓中國的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根據本課的學習目標,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老師的引導有機結合起來,把知識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

三 閱讀悟妙筆。本文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就是用“襯托的寫法去突出主題。”只要認真讀課文,我償不難發現本文三次用了襯托的寫法。第一處,是周恩來剛到瀋陽看到租界的繁華,熱鬧與別處大不相同,襯托出別處的蕭條澄清,破爛不堪的景象。這裡是生活上的對比,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第二處,是在租界裡,中國婦女有冤無處訴,外國人為所欲為,橫行霸道,而中國巡警不但不伸張正義,還訓斥婦女,從這一幅描寫中可以看出中國人與洋人處於不同的政治地位,所以周恩來悟出了要想拯救貧苦人民,必須先使國家強大起來這一真理!第三處襯托是在談到讀書的目的,別的同學都滿足自己的需要而讀書,而周恩來一心想為中華的崛起而讀書,這一襯托更突出了周恩來的胸懷博大,志向遠大。以上三處襯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使文章更吸引讀者。這個環節,我讓學生反覆分句讀,從讀中悟“一反一正”,在文章中這樣的著筆就是為了襯托當事人物的精神品質。一篇好文章一定要做到“有骨血,有柔情,有剛毅等妙筆的運用。”作為語文老師,在適當的環節超一超教學目標,在語文科目中應該不算是“越界”。

四 實踐運用。如何在寫作中用襯托的寫法去突出主題呢?學生對使用“對比”的手法還是較為熟悉的,為了突出某物、某人的獨有特點,總會用類事物加以反寫對比,以達到一種寫作的效果。例如,寫某人助人為樂的品質,可以寫他身邊的人對別人漠不關心來加以襯托,這樣就能突出習作中主人公助人為樂的品質,達到突出主題的目的,為了突破這一重點,我安排了習作,寫一人物,用具體的事例突出某人的品質。在點評學生習作時,作了總結,要用襯托的寫法突出主題:首先要明確想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然後,要選準襯托物可以從正面襯托,也可以從反面襯托。

總之,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為了學文識字,語文是一門左右縫源的科目,它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要學好語文就得廣泛積累,每篇課文都是學生成長中的榜樣……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3

《大地的話》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現代詩。詩人採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大地擬人化為母親,把它的默默奉獻精神化為詩的語言,娓娓到來,如訴心聲,抒發了大地母親博大的胸襟,母親般的寬容與慈愛,以及無私奉獻的情懷。從帶著問題“大地的話分別是說給誰聽?”初入文字的閱讀,到初探感悟“從大地的話中你感受到什麼?”的到再入文字,深入角色,以讀悟情的讀。

我都力求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從一開始練讀,讀順、讀懂、有感情朗讀,到最後由讀來變成說,而且要用心來說,啟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知識,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讀中感悟、經讀促寫,以“說”促“寫”,貼近文字,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從中感受大地母親的慈愛以及無私奉獻的情懷後,抓住學生通過閱讀文字激發出的情感,順勢引導學生思考:“大地這位慈祥的母親是多麼深愛自己的孩子,她除了溫柔而耐心地給種子、飛鳥、游魚、小草說話外,她還會跟誰說呢?”聽到這個問題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舉起了手,有的說雨滴,有的說蘑菇,有的說落葉,有的說沙粒…….看著孩子們高漲的情緒,我接著問:“如果你就是大地母親,又會對她的這些孩子說些什麼?”聽到這個問題,教室裡更加熱鬧起來,聽著孩子們模仿大地母親的語氣說的話語,真是帶給了我很多驚喜,寬泛的思維、優美的語言,確實讓我有些意想不到。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4

在上這一課時,學生對於非典很是陌生,所以我在第一課時開始時瞭解並觀看了有關非典的畫面,把學生帶入了非典抗戰前線。第二課時從也信這個人物入手又安排了一組許多人與葉欣的遺像告別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了“花圈如海,淚水如雨”的動人場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什麼葉欣會得到這麼多人的愛戴?這樣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第三課時安排了:面對葉欣的遺像,假如你是她的同事、孩子或她曾救治過的病人,你會對她說什麼?然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犧牲的不止葉欣一位醫護人員,還有許許多多,又出示了一組醫護人員的照片,這樣加深了學生對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犧牲的這些醫護人員的肅然起敬的感覺。結束時讓學生觀看醫護人員在抗擊非典戰鬥中工作的場景,又一次把學生帶入情境中,更體會了他們是“永遠的白衣戰士”,而且更能理解課題用“永遠的白衣戰士”比“永遠的白衣天使”更恰當,說明他們不僅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戰士,是犧牲在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的,而且“白衣戰士”更能體現戰爭的殘酷和葉欣臨危不懼、身先士卒、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5

1.要摒棄,更要繼承

在新課改推行之初,我將老的教學思想、音樂教學模式連同老教材全都丟進了學校的圖書室,音樂課上沒有了發聲練耳,各種各樣花哨的教學方式取而代之,指導學生自信地演唱、大膽地演唱,於是孩子們喊唱地現象比比皆是,這樣地音樂雖然讓學生們“自信”了,卻也失去了其本身地特質——“美”,失去了美感的音樂又有何審美教育而言,所以如何讓學生既大膽自信地演唱又能唱得好聽、唱得美成為現今音樂課需要解決得問題之一。其實解決這一問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課前的發聲訓練,但這個發聲訓練不同與以往的“mi— ma— ”,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自編一些充滿童趣的發生訓練曲或發聲的互動小遊戲,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保證了音樂的美感,同時還保護了孩子們稚嫩的聲帶,可謂一舉三得。可見,傳統的並非都是不好的,我們在摒棄一些東西的同時,更要尋找可繼承發揚的閃光點,要善於學習新知,更要善於將知識翻新,猶如這堂《大鐘和小鐘》,這是一首二聲部合唱曲,對聲音的要求比較高,尤其是在聲音的和諧度上,同時,歌曲的兩大音樂形象的主要節奏X — | X — |與X X X X | X X X X |更是在上一堂課以及一年級時已接觸、學習了的,在這種情況之下,花些時間鞏固回憶,進行發聲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2.不要把問題複雜化

剛拿到這首歌時,總覺得二年級的孩子學二聲部合唱很難,所以為教好八個小節的合唱,我先分開教唱大鐘和小鐘的歌,花大力氣讓學生唱好第一、二樂句,再來讓學生合唱,這樣教下來,自己已經是筋疲力盡了,可是孩子們學唱的熱情似乎不太高,教學效果也沒有預期那麼好。其實,問題不在於歌曲,而在於教師。合唱部分的兩個聲部具有鮮明的音樂形象特點,教師無需將一、二樂句單獨拎出來教唱,只需要指導學生給予一些簡單的聲勢動作,並聽辨合唱樂句中的兩個聲音,便可以讓學生直接體驗到合唱這種演唱形式。

整堂課在內容上稍顯單薄,而學生的熱情也因為課的結構逐步走下坡路,在改變課的結構上,只需將突破難點合唱教學向前挪一挪,讓學生通過聽唱法學唱齊唱部分,空餘時間則可加大課的容量,引進新鮮的教學內容充實其中,時刻給予學生新鮮感。

我們成功了的教學反思 篇16

留白是中國畫的一種手法。在整幅畫中留下空白,給人以想象的餘地,這種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所謂“此處無物勝有物”。作畫是如此,語文教學要講究“留白”藝術,巧妙的利用文字中的留白,給學生營造一個想象和創新的空間,讓學生在空白處放飛思緒,進入文字,重視“留白”,進入“虛靈”的佳境,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

在這堂課中,文字語言雖說是比較平淡,但從故事中揭示的道理卻是比較雋永的。課文記敘了一個小男孩9歲那年的一段難忘的經歷,表現了有付出就會得到回報的人間真情。如何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深刻理解“誠實的勞動,換來的是難忘的關懷與愛意。”,就可以充分利用課文文字的留白來展開教學。

一、抓住情節的留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思維是想象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教材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因素,著力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力。課文主要寫了因為小男孩的認真負責的送報工作,贏得了訂戶的信任,但是,課文中並沒有把小男孩是如何送報的過程寫具體。因此,在教學時就緊緊抓住課文最後一段文字“我從沒想學會在馬路上扔報紙的“絕活”,依舊把報紙送到每家門口;下雨下雪天,依舊把報紙送進門裡。”中的兩個“依舊”來展開討論。通過討論,並且大家一起來給小男孩一個平時送報的特寫鏡頭,使學生對小男孩這個人物的形象在頭腦中的反映逐漸清晰豐滿起來,更是對小男孩的工作態度、精神有了深一層次的瞭解。

二、利用插圖的留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文字不僅僅是課文教材的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語言文字構成,也可以是語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關圖象等,課文中的有關插圖也是文字。教材中的插圖是靜態的,反映的是某個瞬間的形象。要想使畫面“活”起來,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進行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以補充畫面上的形象和情節。在這篇課文中,插圖描繪的是“我”的訂戶們集體在聖誕前夜給了我一個莫大的驚喜與回報。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想象大媽會對我說些什麼,周圍的人又會對我講些什麼話,而我面對此刻的情景是什麼表情呢?我就讓學生圍繞“目瞪口呆”這個詞語,幫助“我”把內心的感激、激動之情說出來。因此學生仔細觀察圖畫,依*平時儲存的表象,從圖中的靜止到變化,從外表到內心,從畫內到畫外進行創造想象,就能表達得生動、形象。想象力得到拓展,創造性思維得到培養。重視文字中的“留白”能突破時空,在有限中求無限,可以調節教學節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帶領學生進入學習意境。巧妙利用“留白”可以讓學生喚起對已有知識的回憶,打破思維定勢,集中注意力將“空白”造成的斷裂用思維和想象來“焊接”合縫,並增強教學的藝術性,使學習更富有成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