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通用21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34W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1

今天的體育活動你我同行,我藉助了墊子讓孩子們進行遊戲,為了使幼兒能在遊戲中得到更多的樂趣,活動開始部分的熱身運動,我以集體遊戲的形式展開,幼兒跟著老師聽音樂進場。通過同伴間的互動,使幼兒的全身得到了運動。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我讓幼兒自由討論墊子的多種玩法,有單人玩引導到多人合作玩,緊扣活動目標,孩子們都迫不及待的在我面前展示自己的玩法,但由於我準備的墊子太大的原因,活動中我直接讓幼兒嘗試多人合作的玩,這也是緊扣活動的目標,讓幼兒感受與同伴合作玩的樂趣,在這一環節中,我利用魔墊變變變貫穿起來,魔墊變大傘,變小河,變圍牆,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增加了遊戲的趣味性,充分發揮了幼兒做為活動主體的作用,讓幼兒在無形中身體的協調性得到了鍛鍊,感受了與同伴合作遊戲的快樂。在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還有許多的不足,請各位評委老師給與指導,謝謝!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通用21篇)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2

《寒假裡的一天》是大班保健最後一節內容,要求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睡眠、學習和遊戲這四方面的習慣。對於大班來說這四方面的要求挺簡單的,但有時候做起來比較困難,細化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當我看到課程書上的活動過程時,比較迷茫不知該如何下手。書中有表演的部分,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說相對簡單了些,也沒什麼意義,所以我決定將教案做一些調整。以記錄單簡筆畫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幼兒更加一目瞭然。也為幼兒制定了一份從早上到晚上睡覺的一日生活計劃表,讓幼兒在制定時有所參照。

大班是孩子從幼兒園到國小之間的一個轉折期,也是孩子從遊戲階段向學習階段轉折的一個時期。這一階段的兒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較前更獨立了,他們能選擇喜歡的、適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飯、夾菜,也能不影響別人安靜地入睡。對於我班的孩子來說知道這些習慣要求,但做起來比較困難,老是記不住。

整個活動下來,幼兒的積極性比較高,而且小眼睛一直圍繞著我的身影轉,活動比較緊湊,整體效果還是可以的。在活動一開始,我讓三名幼兒說說自己怎樣度過愉快的的一天,從早上到晚上做了哪些事情,幼兒說得太多,其他幼兒有些冷場。在中間環節我已簡筆畫的形式展現出進餐和睡覺的習慣要求,使幼兒更加的清晰明瞭。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部分。幼兒觀察的比較認真,即為下面幼兒自己繪畫學習和遊戲方面的要求做鋪墊。幼兒在繪畫時,我進行相應的指導,發現很多幼兒知道可以幹什麼,不可以幹什麼但是不太會畫出來,這點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在最後的環節中,我給幼兒看了其他小朋友的一日生活計劃表,太詳細沒有側重點。在今後的活動中我在教具設計方面還應在精細些,圖片精緻、合理。在幼兒方面應從幼兒出發,關注幼兒的各個方面。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3

本週我進行了一節公開課的展示活動--《晒襪子》,此活動其實是一節託班下學期的生活活動,主要的知識目標是讓幼兒在遊戲化的情境中知道一雙襪子有兩隻、並且是一模一樣的。在正式開展之前,我對其做了三次調整。

一、我的第一次嘗試1、第一次活動我把它定在託班,活動的目標為:(1)幼兒通過觀察瞭解兩隻襪子是一樣的(2)幼兒能大膽主動地進行找襪子游戲,並體驗到集體遊戲的快樂。

2、活動中幼兒的表現:

整個活動比較亂,幼兒的注意力也比較分散。在他們剛剛坐在地墊上,就有一個小朋友跑到後面的大玻璃旁往外面看,這時有兩個小朋友也陸續跑了過去;不過,當我念兒歌的時候,大多數小朋友的注意力還是被吸引過來了,也跟著一起邊念邊做動作;在活動的第二個環節,他們觀察並說出自己襪子的一些特徵時,基本上只有一兩個在迴應我,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在玩地墊,有的在地墊上面爬,有的則偷偷地跑到後面的大玻璃旁,還有的眼睛就盯著我看,不說話,場面有些混亂;到活動的第三個環節--幫襪子找朋友,大多數小朋友都在拿著襪子"找",不過,只有二三個稍微大一點的孩子真正在找跟其相同的襪子,其他的都以拿到襪子給老師晾起來為樂趣,結果沒幾對襪子真正找到朋友。

3、我的思考:

(1)由於孩子們是第一次到音樂教室,也是第一次在整塊的地墊上活動,所以,他們非常地興奮,對教室內的一切都很感興趣,想去玩一玩,試一試,看一看。因此,在他們剛坐在地墊上的時候,會有一些孩子跑到教室內的大玻璃旁看外面的風景,在地墊上爬來爬去。

(2)託班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強,有的年齡較小的孩子還不太能主動說出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所以,在讓他們說出自己襪子的顏色時有一部分孩子只是看著我而不說話(3)託班主要依託有趣生動地情境來開展遊戲。而我在活動的第二個環節,基本上就沒有創設什麼有趣的情境來吸引他們,而直接讓他們觀察自己的襪子。這也是他們注意力分散的一個原因二、我的第二次嘗試1、針對第一次活動時孩子們的表現和現場的情況,我決定做如下調整:

(1)由於剛上託班的幼兒年齡還比較小,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強,在活動中往往還不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所以在第二次活動時,我選擇了小班的孩子。

(2)由於第一次活動時的情境性還不是很強,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我也增加了一些情境性和情感性的目標:A、在幫媽媽洗襪子的情境中聯絡搓、夾、卷的精細動作 B、知道一雙襪子有兩隻、並且一模一樣C、在活動中情緒愉快,喜歡幫媽媽做事2、活動中幼兒的表現在活動的第二環節--幼兒探索並嘗試如何洗襪子,並能把洗好的襪子夾起來,當我問到,"我們洗襪子的時候首先要幹什麼" 時,只有一兩個孩子迴應我,其中有一個說:"放在洗衣機裡",我便用"洗衣機壞了"引導他們想起用手洗,接下來我再問:"我們把襪子弄溼,然後要放什麼?"大多數的孩子都一臉茫然,只有一個回答出"用洗衣粉",我便順著往下引導,"用洗衣粉洗好了,有許多的泡泡,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沒有一個孩子知道,我只好把答案告訴他們:"在水裡漂一漂"。在整個幼兒探索如何洗襪子的過程中,多數都是我在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去做,基本上都是以我為主導,而沒有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也沒有起到拓展他們思維的目的;在孩子們拿襪子嘗試著自己洗的時候,都一起跑到我的跟前來搶我手裡的一盆襪子;在活動的第五個環節,引導幼兒卷襪子時,有的把襪子包起來,有的就一隻一隻地卷,有的沒有對齊就開始捲起來了,什麼卷法都有,有點亂。

3、專家領導的點評+我的思考(1)整個活動我的情緒不是很高漲,比較低沉,沒有把氣氛調動起來(2)孩子們沒有洗衣服或襪子的經驗準備,所以在活動的第一環節探索如何洗襪子的過程中,才會出現教師一言堂的情況(3)教師在分發教具材料時的考慮不是很周到,如:讓孩子們拿襪子去洗或晾的時候教師應該一個一個地拿給孩子,而不是讓所有的孩子來拿一個盆裡裝的襪子,這必然會出現擁擠,搶奪的現象。

(4)教師的教具材料擺放的不是很科學,衛生。如:直接把放襪子的收納盒放在地上。

(5)在情境的設定上還不是很連貫。

三、我的第三次嘗試1、我的調整:

(1)由於第一個環節孩子們沒有洗襪子的知識經驗,所以直接改為以一首兒歌來調動他們的興趣,幫助其儘快融入到教師所設定的情境中(2)在材料的分發上,主要以教師在遊戲的情境中直接分發為主(3)為了讓幼兒能夠更好的瞭解一雙襪子就是兩隻一模一樣的襪子這個目標時,我在他們觀察我的襪子這個環節,設定為只把一隻鞋脫了,讓幼兒先觀察說出其顏色,圖案等特徵,然後再讓他們猜測另一隻襪子的顏色,及圖案。

(4)在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我以兒歌的方式先示範,引導其學會如何卷襪子。

2、活動中幼兒的表現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的興趣非常濃,都在積極地洗襪子、晾襪子、並且在觀察襪子的時候,有的孩子還不自覺地一遍遍的說著兩隻一模一樣的襪子就是一雙襪子,可見,第二個目標完成的很好,孩子們真正理解了一雙襪子的含義,在活動的最後,當孩子們看到收納盒裡整齊地放著他們卷好的襪子時,都興奮地叫了起來,臉上充滿了自豪和成就感。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4

《師恩難忘》是四年級第一學期第一單元的閱讀課文,這篇課文文質兼美、情感至深。記敘了作家劉紹棠童年時代的啟蒙老師每講一課都要演繹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從小培養了他對文學的熱愛,引導他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的事情。文中雖然作者從老師那裡獲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詩引申的一個小故事,但從這篇課文裡我們體會到老師對學生的殷殷關愛和學生對老師的深厚感情。

教學中,圍繞目標的要求設計了各環節,既有個人的自主學習,又有小組的合作探究。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悟、議相結合,文字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讓學生對“師恩”有了全面的認識,培養了學生個性閱讀的能力,在閱讀中體情悟理。

1。新課標指出:“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在說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嘗試在習作中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語。”因此,學習時。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在有問題的地方做上記號,摘錄生字新詞。本文語言文字特別優美,採用了許多成語及俗語,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注重指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讓學生養成做摘錄筆記的習慣。學生的摘錄筆記老師要及時批閱,倘若學生摘錄沒有重點,老師就要及時指導,學生熟讀文後,可以補充自己的摘錄筆記。

2。行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仍然像四十年前的一年級國小生那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通過閱讀讓學生理解作者究竟是怎樣行禮的?接著向學生介紹作者劉紹棠當時的情況:一位有名的作家,已經年近五十了,還恭恭敬敬地向老師鞠躬,為什麼呢?學生會找到“我在田老師門下受業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有如春雨點點”,引導學生認真理解,並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

3。讓學生在質疑中求知,學做批註筆記也是本單元要求的一個重點。學生提出的問題與課文內容關係密切,對於重點及難點,教師啟發學生聯絡上下文做深入思考。倘若與課文內容無關,可以讓學生課外查閱資料,然後彙報。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經過深思熟慮,提出個性化的問題。教師及時引導學生精讀課文,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發表自己的見解。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5

英語字母教學作為學習英語的基礎,是國小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字母教學是學生英語學習的起始,由於學生所掌握的英語知識十分有限,字母教學容易陷入單一枯燥的學習氛圍中。如何使字母教學省時高效又充滿趣味呢?

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由於現在學生接觸英語字母的機會比較多,所以一小部分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大部分字母的讀音。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還是按照教材中的安排,每單元教二、三個字母,學生就會因為覺得簡單而慢慢失去學的興趣,甚至會對以後的學習產生不良的影響。而國小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將會使我們的英語教學陷入困境。所以我在教學字母時,先花一二節課的時間教學所有的字母。這樣,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量,教師就能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使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操練活動中得到提高。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6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因為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可讓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自悟,重點字詞教師稍作點撥即可。在教學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這兩點:

一、緊扣課題和課文結尾,理解“伯牙”為什麼要“絕弦”和怎樣的人才堪稱“知音”。學生通過讀文就明白了,當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子期都能感受出來,總之“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視為知音;子期死了,世間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學生彙報交流時,相機引導他們理解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含義、“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兩個語氣詞的用法。

二、適當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為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技藝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聲一定不止表現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象他的琴聲還可能會表現出哪些動人的場景?並且仿照課文句式進行語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 )’志在( ),鍾子期曰:‘( )’”這樣,既使學生體會到伯牙的琴技爐火純青,又讓學生感受到子期的“善聽”,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知音,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為子期“破琴絕弦”時,我為學生配樂(二胡曲《長相思》)朗誦了相傳伯牙給子期寫的一首短歌,淒涼傷感的音樂襯著那首“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ó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最後,我讓同學們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進一步體會友情的珍貴。通過以上做法,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7

課文以國小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形式出現,通過成熟的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了“地心引力”這一比較深奧的科學現象和科學常識,鼓勵學生留心身邊的科學,從而愛科學,學科學。

在教學本課時,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幾點如下:

一、匯入設疑,激發學習課文的興趣。

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誰也沒去考慮過“為什麼”。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課前我採用了遊戲(投紙飛機)匯入,我把一架紙飛機向上投出,飛機掉了下來後。我再讓一個學生投,飛機再次掉了下來。我問學生,為什麼飛機會往下落呢?學生們一下子對地心引力有了濃厚的興趣,這樣就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搬到”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積累,激發他們探求新知的慾望,使學生開始興趣盎然地注意這個平時沒去思考過的熟悉的現象。這樣,他們在對課文的探究性閱讀中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抓住重點段落教學,提高課學教學效率。

課文內容淺顯,人物對話較多,一問一答比較瑣碎。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讀熟課文後,我直奔主題問:地球爺爺有手嗎?你從課文哪裡知道地球爺爺有手的?地球爺爺的手是什麼?學生很快找到了第10段。這是一個重點段落,我讓學生反覆朗讀,並體會地球爺爺的語氣。有的說:地球爺爺很老了所以說話聲音要老一些,慢一些。有的說:要讀得響亮,因為地球爺爺很有力氣。我肯定了學生的看法,並讓他們讀出自己的體會。第10段裡地球爺爺說:能讓成熟的桃子掉下來,能讓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來,後面有一串“……”,課文結束後還有一個學習小泡泡:

“我還能舉出例子說明地球爺爺有手。

”於是我創設情境把這兩個地方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大螢幕上展示:地球爺爺的手還能( )。讓學生來造句子。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地球爺爺的手能讓拋到半空的籃球掉下來。有的說:地球爺爺的手能讓黃的樹葉掉下來。也有的說:地球爺爺的手能讓人站在地上而不是飛到半空中。通過一個簡單的句式,孩子們知道了地心引力的作用,對課文理解了,也做到了有效的拓展!學習完第10段後,我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全文,讀出角色的語氣。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8

在教學是時,結合日常生活中節約用水、浪費用水、汙染水源和遭遇停止供水的生活經歷等事例,佈置學生做課前調查,同時結合調查情況,制定出各種適合家庭生活實際的節約用水措施,這樣做,不僅拉近了學生與教育內容之間的距離,而且使學生擴大了知識視野,將最新最真的資訊帶進了課堂,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由於調查的內容都來源於他們的真實生活,具有震撼性的說服力。更重要的是通過課前調查,學生深入觸控生活,真切感受到人類環境正遭到各種汙染,缺水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活。學生在身臨其境中產生直接的情感體驗,得到各種能力的鍛鍊。可以說,自我教育已伴隨著實踐活動先於課堂教學產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動情的基礎上,認識得到了一個飛躍。這對學生德育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課前調查實踐中,有許多學生已意識到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如果說在調查實踐中,學生只侷限於對自己的調查專案感到難以置信外,那麼課堂上學生共享了這次的所有資料後,對學生的心靈是一次極大的震撼,從而激發了學生節約用水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在課堂上注重宣傳教育,組織學生觀看一段公益性廣告片等,而後,讓學生設計一段“宣傳節約用水的廣告語”,以此深化教學效果,並在知行之間搭起一座可行的橋樑,通過良好的課中實踐,使之成為學生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的催化劑,也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氣氛。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9

詞語作為文章的基本單位,對詞語的學習、理解與運用,應貫穿於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而課文的重點詞,往往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抓住重點詞,既能統領全文的理解感悟,又使語文的閱讀訓練有了落腳點。

在欣賞四大名泉時,抓住理解 “湧”、“匯注”、“噴吐”、“冒”這幾個動詞,體會珍珠泉的“神奇”、五龍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聲喧騰”、趵突泉的“大、清、美”。再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圖文對照等方式,進一步體會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感受泉城的魅力。尤其是在處理“湧”上更下功夫,學生在比較了“湧”和“冒”的不同後,我出現填空題:泉水從地下往上_____地湧。學生在反覆玩味中,領悟了湧的內涵。

蘇教版的教材解讀中強調:“學生語文課上的語言學習是一個

有指導的讀書活動為主線的規範語言的內化過程。”朗讀、理解、複述、背誦、運用,是進行語言訓練的根本手段。

我們仍要以教材為範本,在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仿寫遷移。但仿寫的物件,從過去的單純運用詞語,提高到對段式編排,佈局謀篇等文章結構的學習。

課文中有許多美好的詞句,讓學生讀讀背背,有助於他們進行知識的積累。在教學四大名泉後,讓學生再次欣賞《泉城》的美麗和神奇,要求學生用現有的詞語說說看到的泉水的特點正體現了這一要求。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10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夠引人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話故事。在美好的春天,小鹿栽下了一叢玫瑰,“他常常去鬆土、澆水”,期盼玫瑰早日開花。然而,當玫瑰快要開花時,小鹿因跌傷了腳不能走動而沒能看到玫瑰花。課文圍繞“小鹿的玫瑰是否白栽?”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引發思考。故事的深層,蘊含著美化環境的意義,以及在為他人創造幸福生活的過程中自己也體驗到幸福和快樂的思想。在這個過分崇尚自我的社會中,這篇課文的教育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體會這一層深意,我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森林中見過小鹿玫瑰花的小動物:“聽了黃鶯和微風的話,很多小夥伴也趕來了。你看,我們也看到聞到小鹿的玫瑰花了,我們會對小鹿說什麼呢?”創設情境,說話練習。課堂上的氣氛一下子熱鬧起來,“小蜜蜂”說:“小鹿,我採過你種的玫瑰花的蜜,可好吃啦!現在想起來我的嘴裡還甜甜的呢!”“小蝴蝶”說:“小鹿,我見過你的玫瑰花,可美啦!每天我們都要到玫瑰叢中跳集體舞,大家都說:‘這是一幅多麼美的圖畫!’”“小兔子”說:“小鹿,我戴過你的玫瑰花,朋友們都說我是森林中最漂亮的小兔子!”……孩子們擁有的超凡的想象力是他們最大的財富,只要我們努力挖掘,就一定能收穫驚喜。

精彩的回答已給“小鹿的玫瑰是否白栽?”這一問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不需喋喋不休地說教,孩子們已能深深體會到小鹿的玫瑰給大家帶來的快樂。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在給人快樂的同時,小鹿也收穫著快樂。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11

《翠鳥》這篇課文通過描寫翠鳥的外形、活動和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課文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是本課文字上的一個亮點,是我們學習的地方。要學習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豔,身材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貼”、“一眨眼”、“注視”、“蹬”、“叼”、“剎那間”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滲透愛護大自然的思想也是本文的教學目的,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動物也應該自由自在地生活。

如果說興趣是語文教學的敲門磚,情趣則是語文教學的精神催化劑。教學中,尤其是講讀課文中,我認為課件適時地引入,對於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養成讀書時的情感投入,確實起到積極作用。

我在教學翠鳥的外形和活動時,及時利用課件,先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翠鳥外形的美麗和行動的敏捷。然後再充分調動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允許並鼓勵學生從各自獨特的視角去體會,去解讀課文。只有這樣,學生才是一個真正的閱讀主體,他在閱讀中才能真正體驗到自己的精神勞動所帶來的快樂,他才可能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思想。朗讀也是一種極具個性的融理解和表達於一體的綜合性活動,不同的人對一篇文章的體會即便一樣,朗讀的方式也肯定是有差異的。因此,在朗讀指導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在學生自由閱讀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語與句子品味語言美,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翠鳥寫得那麼美那麼可愛的,再把體會到的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來,在朗讀中想象、體會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增強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在此基礎上,利用教師的板書,引導學生背誦描寫翠鳥的外形的段落,然後讓學生仿說自己喜歡的鳥或者其他動物,學生在說的時候及時指導敘述的順序,幫學生理清思路,最後再寫下來,在小組內交流,讓學生感受讀與寫關係與魅力。

在教學翠鳥等魚、捕魚的部分,我以“誰能讀出翠鳥的機靈、敏捷”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學生先自由朗讀,然後小組內評讀,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清脆”、“疾飛”、“一眨眼”、“輕輕地停”、“一動不動”、“蹬”、“叼”、“剎那間”應該如何變化讀。再進行男女生、師生賽讀,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讓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讀好書,感受閱讀的快樂。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對鳥類有更深入的瞭解,他們會自覺地愛上這些小生靈,並時時處處保護他們,同時也增強了環保意識,讓人和動物能友好、和諧地生活在美麗的地球村裡。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12

我不惜用許多時間向同學們介紹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經過:“中國共產黨是1921年7月誕生的。當時,全國只有五十多個黨員,有十二個代表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開會過了3天時,由於受到了敵人的注意,為了安全,轉移到嘉興南湖的一隻遊船上繼續舉行了2天的會議,正式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這就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一句的來歷。‘星火’是說火星,火小的意思,可毛澤東說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時黨的力量很小很小,比喻為‘星火’非常恰當。而‘航船’即指那隻開會的遊船,又指從此開始,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乘風破浪,勝利前進。”

學生恍然大悟。從語文的角度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有人問:“為什麼黨的生日是7月1日呢?”

“因為當時在延安確定黨的生日時,參加第一次大會的代表只有毛澤東和董必武兩個人在,由於時間長了,兩個人記不準確具體的日期,但確切知道是7月份,於是就確定為7月1日了。後來雖然根據資料考證出開會日期是7月23日,但並沒有改過來,就以7月1日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紀念日了。”

現在,又回過頭來講題目,“‘中華少年’與‘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有關係嗎?”

在老師指導下,大部分學生明白了:中華少年即可指的是我們新一代的少年兒童,又可指我們的祖國。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幾十年,還是和少年一樣充滿生機。同時說明我們的祖國發展前程光明,一定會蒸蒸日上。

一個問題,竟然引出了這樣一段學習經過。可見教學素材隨時都會出現,如果我們教師用心留意,注意學生的課堂發言和提問,適當加以利用引導,肯定會上出學生歡迎,自己得意的生動之課。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13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它以三件小事為框架構建出文章的大體面目,揭示出“條條道路通羅馬”的寫作意圖。

在教學時,我先從“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一問題設疑,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分組討論,在文中尋找答案。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按文章的敘事線索來品讀課文。在閱讀作者“小時候與父親在羅馬的一座教堂塔頂上看底下的道路”這件事時,先讓學生想象“登高望遠”的情景與感受,再聯絡課文中父親的教導談認識,再結合生活中自己看到或者聽到的一些現象發表看法。

這樣,學生對文章所要闡述的道理進一步加深了理解。課文中寫作者長大後的兩件遭遇挫折,但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而最終取得成功的事例,通過事實進一步證實出“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一道理。當作者另劈蹊徑取得訂貨商的信賴時,卻發現自己無法完成加工時裝的任務。她突然發現“那幸福的雲消失了”,這時作者應該怎麼辦?學生通過閱讀發現出她具有迎難而上、積極進取的良好心態,最終她渴望成為時裝設計師的夢想得以實現。

後來,因為另家時裝店老闆的挑撥,作者又遭遇了工人集體跳槽的沉重打擊,由於她積極面對困境,最後終於舉辦標新立異的不是成衣的時裝布樣展。在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在閱讀中思考:作者現在的這種豁達樂觀心態與父親在她小時侯對她的教育薰陶有沒有巨大的影響?學生通過品味,感悟出:人只要有頑強的意志,就可以不斷戰勝困難。

為了加深並且拓展學生的思想認識,在品味課文的基礎上,我還有意讓學生想象:如果,你長大後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如何面對失敗?如果你長大後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而你的好朋友卻遭遇了失敗,你如何勸慰他?通過對這這一問題的廣泛討論,學生對“條條道路通羅馬”這一道理有了直觀的理解。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14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最先提出了轉變學習方式的任務。提倡自主、合作與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

作為新課改研討課,我必須要在這方面進行嘗試。課前學生去搜集有關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資料,加深對納粹罪惡的瞭解,學生蒐集的過程本身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蒐集整理的過程中他們也會產生自己的思考;同學小組內交流材料,並選代表課上展示最讓本組同學震撼的一張圖片,體現了合作交流;課上同學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提出問題,生生互動,互相啟發;探究學習,是學生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並通過各種途徑尋求問題的答案的學習方式,本課中我也給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教師在這堂課上起到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著的作用。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15

今天教學了第四課《列夫·托爾斯泰》,節選自茨威格的傳記作品《三作家》。課前佈置了預習,也要求同學們課後看《名人傳》,瞭解托爾斯泰的生平經歷。

課堂上,我首先檢查預習情況,指名上臺板演生字新詞的注音解釋,我到學生行間檢查其它同學的預習情況。我感覺有的同學在躲避我的眼神,有的同學我一到他的前面,就趕忙把書合上。我知道他們一定是沒有預習好,不好意思讓我檢查。然後我要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運用誇張手法描寫托爾斯泰的眉毛、鬚髮、面板、鼻子的句子,並仔細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對這麼簡單的題,同學們還是耷拉著頭,不回答。教室裡的氣氛一點也不活躍。我真想臭罵他們一頓,但我覺得沒用。於是我讓同學們課上進行預習,要求每位同學大聲讀課文,劃記課文對托爾斯泰眉毛、鬚髮、面板、鼻子和眼睛進行描寫的語句。同學們學得很認真。讀完後,我提問,這下有幾位同學舉手了,他們也答得很準確。

後來,我讓同學們討論課後作業第四題,聯絡托爾斯泰的生平討論托爾斯泰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這下大多同學又傻眼了,他們還沒有進行課外閱讀,他們沒有自己獨立的觀點和看法。我也沒有批評他們,我只說我們把這道題留作課後作業吧,你們可以在看完《名人傳》之後把自己的看法寫在隨筆本上吧。同學們欣然接受了。

今天在課堂上,我兩次改變教學步驟,在沒有運用粗暴的教學方式的情況下,完成了教學任務,我慶幸我的修養高了一點。不過,對這一屆的學生,我也感到有些擔憂,他們學習習慣太差勁了,他們很少進行預習,老師佈置了他們也不會認真做。我們做老師的,真該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方面下一番功夫,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讓學生能夠自覺自主的學習。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16

記敘文材料的安排中,材料與中心關係密切,能體現中心的材料要詳寫。《第一次真好》主要抓住兩個第一次:第一次看 到結實累累的釉子樹和第一次看見十姊妹孵出小鳥來寫。這兩個第一次內容簡單卻寫的各有特點,詳盡精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點強調詳寫和體現中心的關係,學 生能很好的理解接受。文中另外的六個第一次都是用一句話加以略寫,這既是對前面兩個第一次的內容的補充,也使文章內容更加的充實豐滿,能更好的體現中心。 教學中學生都對這幾個略寫的第一次印象特別深。因為平時在學生的作文中,往往就是鬍子眉毛一把抓,學生記敘的事件常常就是詳盡有餘而精練不夠,所以這幾個 略寫的事件指導對學生啟發很大。

在分析文章事件的基礎上,再結合中心指導學生為什麼如此安排,讓學生明白材料和中心之間的關係。由於 本文材料的詳略安排特點明顯,所以課堂教學中以此為例安排的作文指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課後要求學生根據課時的教學,對第一次的作文介紹自己的習作進行再 次的修改,注意詳略安排和中心關係,要求材料詳實,中心突出。由於指導到位,所以學生的修改作文進步較大。

這堂課對我的啟發也很大,作文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沒有一個完整訓練體系的基礎上,一定要抓住所給文章的特點找准入口進行作文教學,教學要結合學生實際,這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17

為了達到美的體驗,課件的製作中圖片加的太多了,以至於整節課都是畫片的瀏覽,遠離了我的初衷,它不再像一節欣賞美的語文課,倒更像一節美術欣賞課。為了使用所謂的高科技”課件”忽視了語文課最基本的東西”文字” 以及”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一節課,華而不實,不是為了學而教,而是為了”演而教”教師費力不討好,這是失誤之一。整節課下來,書,學生基本上沒讀,文字,學生基本上沒看,忙來忙去,只是在走過場,那是我一個人的舞臺,學生們成了傻瓜,只能呆坐著。美麗的只是那些畫面,不是學生們的內心。

當學生的狀況出乎我的預料時,我的駕馭課堂能力的欠缺立馬錶現出來,從最初的匯入時激情萬丈,到最後的鴉雀無聲。課堂氣氛的沉悶是這節課又一大敗筆,學生的沉默導致了”一言堂”的局面,沒有備好學生,課堂教學不夠靈活是導致失誤的主要原因。

整堂課下來,能安慰我的地方實在不多,所以,我很沮喪。也想了很多。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18

加速度的概念,對於剛邁上高中門檻的國中學生來講,實在是太抽象!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多數情況下,學生只涉及到運動多少路程、位移,運動有多快?很少碰到速度變化有快慢之分的現象,可以說不學物理,在頭腦中是不會自發的形成“加速度”的概念;其次,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高,對於速度、速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率的區別很難分清;最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只重結果,輕過程,再通過大量的習題來死記結論,如果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得不到培養。另,加速度是聯絡動力學和運動學的橋樑,機械振動、電磁場、能量守恆、動量定理等內容都涉及到。利用一節課的時間把它講清講透是不可能的事,使學生心理上自動接受並運用,這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上課時要充分挖掘書本的素材,如影象、表格、資料;盡最大努力蒐集與速度變化快慢有關的現象,引起學生重視加速度的概念;採用演示、類比、比喻等一切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加速度的意義;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學習物理的興趣。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19

《淺水窪裡的小魚》講述了一個小男孩盡力拯救那些困在淺水窪裡的小魚的感人場面。文章的主要寫的是一位先生和小男孩的對話,從兩人的對話中,我們知道小男孩明知自己這樣做無濟於事,但仍儘自己的力量奮力拯救小魚。文中的這個孩子純真、善良、感人至深,通過學文,要讓學生感受到男孩的善良。我在設計時,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情感點,並努力在兩者之者架設一座橋樑。

一、以“在乎”為切入點展開教學。

在學生學習生字後,讓學生談談“在乎”一詞怎麼理解,說說在生活中誰在乎你?並談談大海中的小魚最在乎什麼?接著通過讀悟第一自然段體會魚兒在乎自已好好的活著,讀第2—6自然段感受,小男孩在乎每一條小魚。整堂課以“在乎”為切入點,以“在乎”為主線展開教學,教學過程的思路清晰,對教材的處理較到位。

二、創設心靈交流的平臺。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說過:“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個甚至多於兩個的思想。”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個體之間是有差別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學習時空,創設心靈交流的平臺,讓每一個孩子都覺得自己有“用武之地”,成為學生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理解小魚被困在淺水窪裡的情景時,讓學生想象,用不了多麼,火辣辣的太陽就會當空照,此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在教學2—6自然段時,讓學生通過表演體會小男孩撿魚、扔魚的辛苦,並有意識的“採訪”,引導學生揣摩小男孩的心理,這一個個環節的教學,我引領著孩子深入文字,進入文字角色,讓孩子與孩子們交流,讓孩子與文中的角色交流,和諧、輕鬆地營造了一個多方位交流的平臺,使合作學習更加地愉悅,使孩子們更加地積極主動。

三、有意識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在這種語言訓練中提升發展。

在學生讀悟了小男孩在乎淺水窪裡的每一條小魚後,我讓學生仿照課文句式進行填空練習:這條_________,這條也_________!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所有的小魚_________。學生藉助這一練習形式,開動思維,展開想象。有的說:“這條想回大海!這一條也想回大海……”有的說:“這條想活,這一條也想活……”還有的說:“這條是個小生命,這條也是小生命……”這樣的設計和教學,既達到了對課文內涵、情感的理解、體會,與作者、文中的小男孩心心相印,產生共鳴,又在此基礎上,啟發思維想象,發展了語言。學生由此“一舉多得”。這是有效的語文學習,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語文學習。當然,這堂課既有亮點,也有不足之處。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情感還並沒有完全釋放出來,誦讀還不夠到位。我想,怎樣在課堂中幫助學生挖掘課文的情感,體會字裡行間中蘊涵的真情,還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20

棄疾現存詞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詞作家中存詞最多的一個。他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風格也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清平樂村居》這首詞,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的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他喜愛農村安靜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

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教學時,我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圖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詞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詞中的意境之美。接著,幫助學生“由讀引情”,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初讀階段齊聲讀,個別讀,讀出詞的韻律和節奏,讓他們感受詞的韻律美和節奏美;細讀階段邊理解邊朗讀,頭腦中浮現出清新秀麗的江南農村景象,感受農家生活的祥和與寧靜;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學生通過朗讀和聯想,感悟了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達到熟讀成誦。

大班教學反思隨筆 篇21

本文的教學應該說沒有什麼新意。課上完之後,我總覺得這一課太平淡,就這麼結束太草率。也許是新課改的思想在激勵著我吧,我想還是應該對這一課進行探究。於是我利用晚自習的一節課對本文又進行了拓展。

拓展之一:比較閱讀《赤壁賦》和《後赤壁賦》有什麼不同之處?

這個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立即將《同步作業》第14面上的《後赤壁賦》找出來,再與課文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解讀,學生都很投入,大約十多分鐘就有學生站起來回答了。經過梳理,得出如下結論:

前後赤壁賦在內容和寫法上都有不同之處:

1、描寫的季節不同,景物特徵也不同:

前賦“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

後賦“霜露既降,木葉盡脫”,是初冬景象。

2、夜遊的起興和遊程不同。

3、思想內容不盡相同:

前賦表達的是一種曠達的情懷。

後賦有因苦悶而超脫塵世的思想。

4、寫法也有所不同:

《前赤壁賦》作者以自己出面,發表一通議論,寫的是舟中發生的實事。

《後赤壁賦》則用道士化鶴這一儼然是印證前賦“羽化而登仙”的虛幻故事,作為高潮也作為餘韻,以抒發超脫的情懷。

這樣一拓展,同學們不僅對教材內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對作者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的境遇有了更充分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