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通用28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82W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1

當我看到要講的是《赤壁賦》時,心裡很矛盾,因為這一課很有內容可講,但同時內容多,又怕時間不夠,這是剛開始時的困惑,不過,上次講過一次公開課,這次的信心很強,靜下心來,認真回想上次講完課,評委的評價,一定要注意。通過幾遍梳理,閱讀《教參》、查詢相關備課資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這一線索,分析理解課文,試講幾次,發現效果還不錯,但前提是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但後來得知:學生還沒學到這一課,那麼教學內容就需要變,這時離正式講課還有六天,作為高三的老師,這幾天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建議以後公開課的時間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衝突,於是,迅速定目標,大膽刪節,立足課本,吃透語言。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通用28篇)

可以說,《赤壁賦》的難懂字詞不多,但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學生,其他的只要結合課下注釋,完全能夠理解,只要問題引導的具體,學生應該能聽懂,事實證明,效果也是不錯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在安排教學環節中,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理清感情脈絡,難點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當然,在時間上沒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時,我覺得學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斷他們,所以延時三分鐘,不過我覺得學生參與度較高,就是一種成功,能說一些有用東西,能體會做的一點思想,這節課就是有收穫的。但我覺得呢裡的多媒體裝置真是太老了,出現狀況,又不能及時彌補,有點不好,以上是我對這次作課一點不成熟的看法,留下我的希望大家批評指正,多多交流。最後我想說一句:“作為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整的,也很難成熟,我就是愛將公開課。”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2

在上赤壁賦之前有點忐忑,文言文歷來是最難上的,沒上好的話就會學生上得無趣,老師教得費勁,因此準備功夫一定要做足,備了很長時間的課,由字到詞,由句到文,一字一句都細細琢磨,準備了四個課時,希望能面面俱到。今天,終於上完了,在計劃內完成教學。再回過頭來反思這幾天的教學,收穫多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

首先是引入背景介紹,但是對背景卻沒有作過多的解釋,感覺背景被放置的目的性不強。

“教師的角色,就是方向的引導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發者,方法的指導者。”打個比方,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與作用,應不是《焦點訪談》式的獨白,用一個個材料證明主持人一個個觀點,讓你接受;而是《實話實說》式的對話,話題選定以確立目標,問題引動以產生體悟,對話交流來呈現思想,點撥梳理來滲透觀點! 正如葉聖陶所說:教師之教,不在於全部講授,而在於相機誘導。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展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發展的幫助者、促進者,起主導作用。作為教師,主導作用應體現在“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時點撥學習目的,引發學習動機;學生難以把握自己時,點撥學習心理,讓學生掌握自己;學生學習出現疑難時,點撥學習疑難,幫助跨越障礙;學生學習方法欠佳時,點撥學習方法,交給鑽研鑰匙;學生不能學以致用時,點撥知識運用,體會收穫樂趣。但在課堂上,在某些關鍵句子上我的點撥還不到位,比如就“變”和“不變”的理解上,學生不能理解為何“自其不變者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我的解讀有無力之感,這說明自己在文字的研讀上還存在缺憾。

高一的學生正是培養習慣和打地基的最佳時期,所以老師一定要在抓基礎上落實好。再有對文言基礎知識點的落實。對於文言文教學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於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對言的處理,只有言的內容落實好了,文言文教學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個課時,這樣在第四個課時理解全文時學生才會事半功倍。

在課堂裡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教師才真正起到了主導作用。(葉聖陶)在高效課程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教師更要注意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成為體驗者; 教師積極引導,讓學生成為發現者;教師精心組織,讓學生成為探索者;教師巧妙設計,讓學生成為創造者;教師靈活調控,讓學生成為反思者。課堂上用加分來刺激學生積極思考,回顧前面學習過的兩篇文言文《勸學》《師說》中的文言現象,踴躍發言,這一點收效很好,學生不但學會舉一反三,還學會了積累整理相關知識點。

幾點反思,多多積累,為接下來的教學作好充足準備,加油!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3

赤壁賦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個課時,“戰線”會拖這麼長我也沒想到。第一節課我主要對蘇軾這個人進行的介紹,分別通過“三蘇”、“唐宋八大家”、“蘇黃”、“蘇辛”、“宋四家”等來介紹蘇軾。我將蘇軾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說給學生聽,他們聽得津津有味,還時不時的問我後來怎麼樣。可惜我課前查閱的資料不夠豐富,無法繼續解答學生的問題。由於是上《赤壁賦》,我又補充了他寫的一首《念奴嬌 赤壁懷古》,讓學生整理在本子上,齊讀了一遍。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裡想:要是早讀的時候他們也能像現在這樣就好了。時間過得飛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賦》的時候,卻已經下課了。

因為文體是賦的關係,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誦讀和背誦,體會賦的美感,而不太過強調翻譯與字字對應。況且如此優美的賦,一經過現代文翻譯,美感就喪失了。但由於教學經驗不豐富,我以為字字落實總沒有錯,可是在上課的過程中卻造成了課堂效率低下,學生昏昏欲睡。

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強,所以我幾乎是上完一段給學生總結一下本段的思路,幫助學生能夠更好記憶和理解。許多同學在剛接觸這篇文言文的時候,讀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麼意思,結果在我講完全篇之後,許多同學都說在學過的《勸學》、《師說》、《赤壁賦》中最喜歡這一篇,這倒讓我很是驚訝,讓我覺得我的付出沒有白費。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課前要做到備課充分,多查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

(2)在介紹作者的時候要注意節奏,把握時間,在儘可能快的時間內讓學生對於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夠知人論世。

(3)文言文的教學,需要聯絡文體,正確選擇側重點,而不是通篇一律地著眼在字、詞、句的翻譯上,只需點出重點字詞就好,上課注重學生的聽課感受。

(4)文言文教學要重誦讀,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熟讀成誦。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4

一、教材簡析

《南海上的明珠》是西師版第七冊的一篇寫景美文,語言生動優美,富有韻律,而且具有較強的畫面感,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課文抓住了海南島“富饒”和“美麗”兩個特點,用準確、生動、優美的語言描繪了南海上的明珠——海南島,表達了作者對其的喜愛和讚美之情。教學重難點:抓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並有效遷移,讀寫結合。

二、找關鍵詞,理清行文順序,理清課文的結構。

提問:南海上的明珠指哪兒?海南島。

結合課文,你打算用哪個詞概括它的特點?

先抓住中心句中比喻的修辭手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南海上的明珠”的理解;並展示海南島的地理圖片,讓學生對海南島的地理位置有個大致瞭解。接下來,由中心詞“富饒”、“美麗”提問。說說“富饒”、“美麗”的意思。

課文裡又是怎樣給我們解釋這兩個詞語的含義。後面哪些段落寫的是“富饒”?哪些寫的是“美麗”?

精講第二段,抓關鍵詞,悟學習方法:

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的第二段,思考:作者寫海南島“富饒”抓住了哪兩個特點?

抓住該段的總起句,在“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上展開學習。

提問:本段哪些地方能讀出這樣的特點?

自學三四段,抓關鍵詞,熟悉學法:

剛才我們用抓關鍵詞語的方法理解了課文內容,下面請孩子們自學三四段,主要解決兩個問題:①寫海南島的“美麗”,作者抓住了哪兩個特點?②圍繞這兩個特點作者寫了哪些景物?圈畫出來。在你喜歡的景物旁邊作上閱讀後的批註。

學生能較容易找到寫海南島“美麗”時的總起句,其中也有兩個特點“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在批註交流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海南島的“美麗”,然後帶著這種喜愛、讚美的情感來朗讀,這樣使得對文段的優美語句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體會變得容易。

三、什麼是關鍵詞語?

我認為就是指能體現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詞語。它處於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要地位。在教學中,如能抓住關鍵詞句,就好比抓住了文章的綱,能把整堂課串起來,會使整堂課的閱讀教學眉目非常清晰。學生理解起來也會非常容易,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堂課教學中我先引導孩子找關鍵詞,以第一段中的“美麗富饒”統領全篇,再具體體會2-4自然段海南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一年四季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其間注意引導孩子在每段的總起句裡抓關鍵詞,感受文章層次的清楚,結構的嚴謹,從而為讀寫結合,仿寫作文打下了伏筆。

另外,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在採取讓學生找關鍵詞語進行批註學習課文內容的方法上,學生還不能離開老師的引導準確獨立地學文。怎麼讓學生學會抓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呢?我總結出五個要點,即:一、老師在講課之前要對教材、學生情況進行分析,設計出一條主線。二、依情定教,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三、緊緊圍繞關鍵詞語進行教學設計,並以此來突破重難點,讀懂課文。四、跳出課文,巧設練習,內化關鍵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五、板書設計要突出關鍵詞語。當然,這僅是我一時管見之得,方法還有待加一步改進、完善。

四、 結合旁邊的批註理解課文內容,

將批讀點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抓住這一重點,在孩子充分自主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批讀點進行思考,簡單清晰的就能讓孩子瞭解文中各個總分關係的的聯絡,劃清層次。

研究好旁批的教學點,用好不同批讀文中的旁批,才能更好的讓學生體驗與文字與編者與教師之間的對話過程,體驗開闊視野,從而產生新看法的過程。這也是我在學習今後的批讀文時需要更加關注的內容!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5

《綠》是一篇語言文字非常優美凝練的文章,要寫好一種顏色本來就很難,作家通過自己的感覺和觀察體驗,竟能寫得如此美麗,令人陶醉。雖然這是篇選學課文,但它的文質兼美,所以我很認真的和學生一起學習了文章。我想優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壞了美感。《綠》一文,本來是我們國中課文的《西湖的綠》的選段,對國小生來說難度較大,其實這樣的美文只要幾個字就可以了——“讀中感悟”。

古人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非常有道理,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先帶學生進入一個綠色的世界,欣賞了大量的關於西湖靈隱和花港觀魚兩地的綠色的圖片,用圖片衝擊學生的眼睛,然後通過自讀來感悟全文,對全文有一個總體的把握。新課標的精神是激發學生的獨立學習、主動學習的興趣,先自學,再小組交流的形式有利於學生的獨立思考。

“滿目是綠”在開始學習中學生就提到了,理清“何為‘滿目是綠’?”這就是對靈隱遊蹤一個總的回顧,幫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身處在道路上,兩旁是蒼翠欲滴的古木——綠得濃郁;抬頭前望,飛來峰上樹木層層疊疊——綠得豐富”;低頭看蜿蜒的小路,綠到石頭縫裡——綠得有動感,綠的蔓延;坐在冷泉亭裡,通過感覺來寫綠,通過溪水來寫綠—— 綠得清涼,綠得清澈。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滿目是綠”,也能真正體會到西湖的綠為何會令作者“流連忘返”了。

這樣美的文章,我其實很難把“綠”的感覺傳遞給學生,只有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悟這樣的美!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6

本課教學是在上節課通過槓桿尺的研究得出槓桿如何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類槓桿類工具。對於此課教學,簡單枯燥的說教起不了多大效果,要儘可能多的通過實物,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激發學習興趣,在遊戲中體會科學的奧祕,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

教材第一部分是如何區分槓桿是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我告訴學生可以分兩個步驟,1、先要找到槓桿類工具的支點、用力點、阻力點;2、分析三個點之間的位置關係,依據槓桿尺實驗的結論來區分。對於鐵片撬開鐵桶蓋、夾子夾東西、開瓶器開啤酒瓶三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分析,前兩項較易掌握,在開酒瓶蓋時有的學生找不準阻力點和支點,這裡需要老師加以引導分析。

第二部分是生活中更多的槓桿類工具的分析,老師要多準備些實物,通過演示操作,讓學生親眼看到各類槓桿類工具的工作過程,學生就容易發現三個點,從而能方便的區分是何種槓桿的應用。對於剪刀,教師有必要進行補充,對於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費力情況也是不同的。對於費力的鑷子和筷子這兩種槓桿類工具,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設計成費力的?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7

國中語文教材中,小說教學,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異、主題的潛蘊性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我是如下進行《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

一:從標題上看,討論主要人物。

討論前,教師提示:如何判定一個人物是否為主要人物呢?1看人物著墨的多少2看人物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3看作家的創作意圖。這種帶著一個主問題進行閱讀的方式叫做尋讀,尋找發現,大家開始閱讀,發現後做好記錄,然後分組活動。並確定發言人。

學生尋讀課文。開始思考批註。

教師歸納小結。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這樣出現的,一是全家人的談話,二是插敘介紹,三是在遊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則是菲利普夫婦。

二:于勒雖然不是小說的主要人物,可老師感覺于勒這個人物在文中無處不在。大家的意見是怎樣的?從文中尋找資訊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尋讀課文,整理相關資訊。

相互交流,明確:于勒顯然著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運決定著菲利普夫婦的變化,並在他們一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瀾。他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我們帶著第一個問題閱讀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小說的線索,這就是尋讀的效果。

理讀,體會精妙構思

剛才我們一起弄清楚了小說的線索,下面請大家據此梳理本文的情節,對課文進行梳理式閱讀,就是理讀。並通過理讀情節,各提練一個字概括情節內容:

從課文順序上看:[盼]于勒——[趕]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從小說情節上看:[趕]于勒——[盼]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三:作家為什麼作這樣的安排情節:①為什麼將“趕于勒”以插敘方式安排?②為什麼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這樣設計:于勒來過幾次信,再以寫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嗎?改後效果有什麼不同?

相互交流,一人發言,其它同學可作補充。討論明確:①巧設懸念,開頭反覆渲染盼歸的氣氛與心情,埋下伏筆;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構成情節的曲折美,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給人物亮相提供了一個特有的展臺,更能體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具有一種較強的諷刺意味。

四:對人物的描寫中,哪些詞句最有表現力。抓住這些具有表現力的詞句評說人物形象。

1、品讀示範:第25段,品析“不安”,“瞪著眼”,“趕緊”,“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低聲”等詞語對錶現人物的作用。

2、學生讀句品析,評說人物形象。

3、教師小結:通過品析,我們看到了一個唯利是圖,虛偽,自私冷酷的形象,他們以貧富為兄弟相認的原則,在他們眼中,情不如錢!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8

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100以內的數並會比較數的大小的基礎上安排的。通過教學,使學生會使用“多些”、“少些”等詞語描述兩個100以內數的大小關係,進一步培養數感。

授教過程中從不同層次的練習設計及不同的提問方式,從各種角度觀察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尚不足,比如說指導學生說說“紅金魚比黑金魚多得多”還可以怎麼說,學生反應不強烈。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體會數學生活,是一個長期的教學目標。

作為一節典型的概念數學課,讓學生自始至終地立於自主探索的地位,教師只是引導者和組織者。在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斷遇到挑戰,並不斷體驗學習帶來的樂趣。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9

因為這一課只計劃用一課時完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本文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很多值得一“賞”,尤其是結尾那激動人心的語言描寫,但為了教學程式的有條不紊和教學主題的鮮明突出,我放棄了這些精彩描寫。

這節課還存在不少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課堂上創設情景還不夠,也因為“孤獨”的話題過於嚴肅,使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永遠告誡自己:敢於創新,敢於嘗試!相信學生,尊重學生!這樣,教學才會相長。

範例五《孤獨之旅》是一篇小說,對於一個九年級學生來說,比較容易理解。但是,以什麼為切入點,讓學生把自己的成長同杜小康的成長經歷結合起來呢?界於本文較豐富的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於是我從影視入手(找一部描寫少年成長經歷的電影),讓學生從觀影視——寫觀後感——藉助影視感知課文這些步驟,讓學生從感官入手,非常自然溶入課文之中。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10

《孫中山破陋習》這篇課文以鮮活的文字敘述了孫中山親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纏足的痛苦和母親疼愛而又無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後,他首先廢除纏足陋習的事。故事旨在讓學生學習和體會孫中山對纏足這一封建陋習的憎恨和他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的精神。劉老師的課對這一難點的把握十分到位。

一、線索十分清晰

劉老師從:姐姐為什麼會由原來活潑開朗的女孩變得再也沒有笑臉和歌聲“入手,在學生充滿疑問的時候,引出”纏足“,體會這一陋習的“陋”之所在。接著引出孫中山和媽媽的對話,通過朗讀,讓學生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到了媽媽的傷心和無奈,也瞭解到了孫中山的心痛和憤怒。最後回到文章結果,孫中山破陋習,感受人物之偉大。劉老師整節課的教學走的是一條情感的主線,學生也很入情,也能悟情。

二、結合課後練習中的句子比較訓練,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滲透其中。

句子的比較法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劉老師很好的抓住了這一點,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如何把句子寫具體的訓練。

如:“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與“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兩句話的比較,問學生哪一句話最能反映此時孫中山的內心。讓學生體會到“深深地”、“幼小的”兩詞說明他雖然年紀小,但永遠不會忘記的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把句子寫具體,可以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是一種很好的寫作方法,一舉兩得。

三、充分朗讀,感悟人物性格特徵。

本文主要是孫中山與他媽媽的人物對話,感情真摯動人。在教學中老師指導學生默讀,分角色朗讀,師生朗讀;以不同的形式,花了很多時間進行朗讀訓練;再通過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的情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媽媽的傷心和無奈,瞭解孫中山的`心痛和憤怒。

四、練習說話,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蒐集資料的能力。

劉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讓學生講講回去瞭解的纏足的事,想一想孫中山當時的心情,還有讓學生看看小鞋的圖片,自己談談感受,到最後出示孫中山圖象,請學生用孫中山爺爺,我想對您說:“…………”的句式來說話練習。這些說話練習,結合圖片,激發學生髮揮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藉助多媒體,畫龍點睛。

我想,學生水到渠成的感悟除了老師引領學生感悟課文的語言文字比較透徹外,多媒體的運用,不可小看,這是文字所沒有辦法所表達出來的資訊。這篇文章所說的陋習離我們學生的時代比較久遠,劉老師就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看到當時封建社會婦女穿的小鞋,女人被纏足後的畸形的小腳,加上她聲情並茂地解說,學生就加深了對纏足的瞭解,深切地感到纏足這種陋習對中國婦女的殘害實在是太深了,從而到最後在交流感悟時,學生自然而然地說出孫中山的偉大,孫中山破纏足陋習真的是解放了廣大中國婦女。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11

升與毫升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雖說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瞭解,但是對於升與毫的瞭解卻很少。建立容積單位的表象及空間觀念,較為準確地估計常見容器的容量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渴望上好這節課,上出一節讓學生終身有益的數學課!

課堂上要用大量教具、學具進行操作實驗,只有經過大量的直觀觀察與操作體驗才能幫助學生建立容量單位的表象及空間觀念。為此我作了精心的準備。我向自然老師借來的滴管、500毫升、250毫升的燒杯等;問幾位在醫院工作的家長,利用職務便利,弄來了若干個10毫升和20毫升的針筒;從網上尋找有關容量單位的歷史、圖片、資料等。我要求我的學生也做了相應的準備。買了多次1升康師傅冰紅茶,供試教和正式上課用,(至今辦公室裡還有)。我還讓學生到超市做調查等。

一、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

由於升和毫升的認知本身就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時會感到比較枯燥,產生一定的困難。為了能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單位,積累較多的直觀經驗,我創設了以下的教學情境,來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創設問題引入,書上的一個情境,通過對不同的容器的觀察,引出“容量”的概念,再深入地研究容量差不多的兩個茶杯如何判斷,學生想出了幾種方法,從而突出了要用統一的量器才能作比較,進而引出了需要有統一的容量單位,揭示課題。從情境中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為後續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二、直觀體驗,感受知識

直觀演示,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用滴管取1毫升的水,滴在手心中,學生感知毫升的水是十來滴。接著,我安排了學生體驗活動,用針筒分別取1毫升、10毫升、50毫升的水,觀察它們在水杯中的位置,並說出感受。猜一猜老師手裡水杯的容量,並進行驗證,在學生的興趣未了時,分組合作開展這個遊戲,在遊戲中,學生的感受力得到提升。列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容器,讓學生估計它們的容量(可能的進行操作驗證)。水盆容量10000毫升左右,電熱水器的容量要幾十萬毫升,太陽能熱水器的容量還要大一些,浴缸的容量要400000毫升,學生立刻感受到需要有比毫升更大的容量單位,於是“升”孕育而生了。最後,用4個250毫升的一次性水杯,和1瓶裝滿1升水的容器,通過實驗,學生感知升和毫升的進率。教學重點的解決、難點的突破都請學生介紹說明或用一個一個的小實驗解決。從課堂氣氛來看,學生人人蔘與,思維非常活躍,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三、人文課堂,魅力無限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數學人文資源的開發利用,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用的,學習數學不再那麼抽象,那麼枯燥。在課中,我將人體一天所需的水分等知識告訴學生,讓學生認識了我國容量單位的發展史,學生認識了古代的量器,斛、鬥等。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激發了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為學生學習數學打開了一條探索知識奧祕的途徑和方法。

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上的實驗操作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學生學得生動、紮實。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12

《祁黃羊》這篇課文寫了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祁黃羊,為了國家的利益,不計私人恩怨,不避個人親仇,兩次為國舉薦賢才的故事,表現了祁黃羊出以公心、正直無私的高尚品質。本篇課文的故事情節簡單,人物的形象鮮明。全文緊緊圍繞“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這句話展開的。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祁黃羊是一個一心為國,做事公正的人。

《祁黃羊》一課,教學前深入、細緻、反覆地品讀了這篇課文,參閱了教參對課文的解讀和思考,教學中我以探究“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做事出以公心”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研讀對話,入情明理,感受祁黃羊一心為國、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 1、以“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為切入點,理清層次。課文中“祁黃羊舉薦人才”是故事的中心事件,作為一個線索貫穿全文。故事正是緊緊圍繞“舉薦人才”展開。於是在讓學生理清文章層次時,我先讓學生找找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寫到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品讀相關語句,體會。引導學生找出3——7自然段是“外舉”部分, 8——11自然段是“內舉”部分。這樣理清課文層次就水到渠成。

2、演讀對話,揣摩人物品性。

祁黃羊的人物形象除了從祁黃羊的舉薦理由中可以感受到,還從他的神態中也有所領悟。例如在舉薦人才的時候,兩個“想了想”“鄭重”,都可以讓人感受到他對這件事是非常認真的,是唯才是舉的。除此以外,文中悼公的表現是對祁黃羊人物的反襯。例如:“深感意外”、“十分驚訝”等都可以作深入探究。教學這部分課文內容時,我有意識地教給學生一些積累詞語的方法,如“悼公聽了祁黃羊的話,明白了他的用心良苦了嗎?我們可以用學過的什麼詞來形容?”“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最後進行學法遷移,自學習“內舉”部分。

三、引入資料,加深體會

學生對文字有了深層的感受後,進行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後讓學生交流,“如果你是祁黃羊的親友,當你聽說他推舉了解狐,你會對他說什麼?” “如果是你是朝中大臣,當你得知他推舉了自己的兒子祁午,你會說什麼?”再次點選中心。在此我引入課外資料《祁黃羊的故事》等,學生在瞭解、討論中知道了祁黃羊的為人,從而被他一心為國、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所感動,從中獲得有益的啟迪。

感悟心語:祁黃羊之所以流傳千古,是因為他大公無私的薦賢行為。同時祁黃羊這個故事在人們的傳誦中,也寄託了人們內心美好的願望。真希望人人都有一顆公正之心,從國家、從事業的角度的出發,真正做到“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那麼我們的國家定會人才輩出,我們的國家定會繁榮富榮。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13

《醜小鴨》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的一篇童話。文章塑造了一個豐滿的童話形象本課故事性強,情節引人入勝,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文中的字詞極富表現力,語言優美,富有情感。在本課中注重指導學生的獨立閱讀的潛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構成良好的語感

以讀為本,鼓勵評價。引導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悟出感情,在讀中品詞析句,進行語言訓練。並且讓學生在評價中自悟自得,使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

變“教教材”為“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運用多媒體課件,,靈活用“文”,把圖作為培養觀察潛力和語言文字訓練的材料,把文作為提高朗讀潛力和品析詞句的一個範例。教學中,教師更為關注的不是教材本身蘊含的知識目標,而是追求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得發展。

激發想象,鼓勵創新。在學生對課文資料有了較深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課文進行加工,透過真情和想象,過透過語言文字,想象醜小鴨如何躲藏,如何尋找食物,遇到危險,如何克服。並讓學生對文字中的主角進行說話的訓練。在學生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14

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東南西北”這一課,實際上我在這課之前,還不能很清楚地辨認東南西北。是孩子們給我靈感,才讓我在實踐中弄明白並感悟到這麼一個教學過程。可以讓學生先認識地圖上所使用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種方式。再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辨認東西面,引導他們說說太陽升起的方向就是東面,太陽落下的方向就是西面。然後讓學生自己找個地方站好,把身體的右邊朝東,左邊西,再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種方式,來辨別北面和南面。這樣做實際上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地圖上使用的方向與生活中的方向相聯絡,使孩子們容易掌握。由於本課內容來源於實際生活,所以在教學時需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知識,這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本課開始,教師跟學生一起玩關於方向的遊戲,從已有知識“前後左右”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引出站的方向不同,所面對的事物也不同,所以用這些詞來介紹物體位置有侷限性,從而產生學習新方位詞的需要。學生對東南西北的方位詞的掌握還比較抽象,需要大量感性支援和豐富表象,所以本課通過一年級已學習的兒歌:早晨起來,面向太陽……讓學生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對此知識學起來也不覺得難和陌生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去尋找生活中如何確定方向就顯得比較容易。之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習地圖上的東南西北,瞭解“上北下南,昨西右東”。在練習的設計上,為讓學生感悟數學就在身邊,出示了中國和長沙地圖,請學生選擇自己熟悉的地區說說相對位置,這裡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同時也加入了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

但反思自己的教學,感覺課前準備還不夠充分,對學生的困難預設也不足,尤其是有些學生不能正確辨別出左右面的方向。為了彌補自己在教學中的失誤,我在接下來的練習課中,利用數學活動,把操場作為教室,在充分藉助現實情境讓學生辨認方向後,我加入了一些學生喜歡的小遊戲,加深學生對方向的認識,體會前與後,左與右的對立性和前後左右的相連性,引導學生按順時針方向迴圈下去,認識東南西北,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了辨別方向的方法。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15

本課是朱自清先生的寫景名篇,預設教學課時是3課時。本教學課時是第一課時,主要想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為下一課時的深入瞭解打下基礎。所以是把對語言的基礎練習,作者情況的瞭解,課文的主體結構的認知作為了學習的主要任務。

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預習是令人滿意的。學生對於課文的寫作者是有了解的。調動學生的原有知識儲備完成了任務。字詞的預習也是令人滿意的。證明學生已經漸漸地養成了預習的習慣,一些預習中必須的任務是能夠完成的。

學生的朗讀是需要加強的。在第一單元的學習中對於朗讀已經對學生提出了要求,那就是運用普通話,聲音洪亮的朗讀;注意不能讀破句子,不能填字,丟字,改字。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應該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並用自己的聲音表達出來。學生的朗讀還停留在對文字的傳達的境界。所以朗讀的能力還是要加強的。

在課文的結構把握上,主要想採用討論並且在教師的點撥之下學生自行領悟感知。但是,在教學中並沒有達到教學的設想。原因想來有以下幾個。一,自己在設計這個環節的時候對於問題的設計是存在問題的。問題的提出、預設性、方向性、指引性都是存在不足的。二、學生的積極性並沒有調動起來,創設情境不夠,學生根本就不能進入一種主動的,積極地思考氛圍,學生的互相激發也沒有出現。三、整個的教學環節不流暢,顯得生硬破碎。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16

在教學《過秦論》一文時,老師們在備課會上提出了很多問題,在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中,本文是篇幅最長且難度最大的一篇,難度大主要表現在實詞的生字較多,虛詞用法比較複雜,文章雖然是議論文,但是,按照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此文,它很不規範,議論文不講理,而全靠擺事實,議論成分很少。對此,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以下的一些措施。

1. 確實教學目標,如,在講解第三段的時候,我重點講解了“餘烈”、“六合”、“卻”、“愚”、“弱”等實詞;虛詞重點講一個“而”和“以”字,其它地方可以淡化。

2. 第四段我在確實教學目標的時候,重點講了實詞活用現象名詞用如動詞和名詞作狀語。如“甕牖繩樞”、“雲集響應”、“景從”等這段的虛詞可以不講了。

3. 第五段中虛詞的重點依然是“而”和“以”的用法,照應前面的文段繼續鞏固這個虛詞的用法;在實詞方面,我重點選擇了“小弱”、“道”、“序”、“朝”等實詞的用法。

4. 由於賈誼這篇“論”文是以賦作論,其中文學的味道很濃,應該通過反覆的誦讀來讓學生體驗語言的表現力。在前面的段落裡可以看到大量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辭采飛揚,如行雲流水。像大量的排句、對偶句的使用;誇張手法的運用(關於六國的謀士將領很多都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而且相距甚遠;同時可以結合課文練習三中的句子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本文的句式特點,當然,駢散結合,使得行文在整齊中富於變化,朗朗成韻也是本文的一個重要特色。

5. 在相關的語段的教學中,我還引導學生討論一些關鍵的字詞的作用和表現力,進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我在教學第三段時,提出兩個問題一是西段中能夠表明作者態度的是哪個詞?你從中讀出了什麼味?在章法上,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明確:“自以為”,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說出了自己的體會,有的同學認為是“狂妄自大”,有的同學說是讀出了秦始皇的自信,有的同學讀出了秦國實力確實強大而不可撼動,有的同學讀出了作者對秦始皇的否定,有的同學讀出了作者嘲諷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再問學生,這個詞在文章的章法上起到了什麼作用?很多同學都能理解說是引起下文,但是,這只是說對了一半,作者這樣寫實際是為下文張本,否則,這段話難以與下文關聯起來。即,按照正常的邏輯,秦始皇統一六國,又採取了一系列的嚴密措施,那麼,秦國,不秦朝當然應該是子子孫孫為皇帝可傳萬世而不絕了。但是,作者在這裡偏要說是“自以為”,給了它一個似褒實貶的結論,為下文秦滅亡的結果來做鋪墊,真是匠心獨運,妙手天成。通過這樣的賞讀,使學生對文字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賞讀關鍵字的時候,我還讓學生比較了“愚”和“弱”這兩個近義詞在表現上的不同之處,讓學生知道作者在表現的時候有所側重:一個是指思想上的愚昧,一個是指實力上的削弱。這也是讓學生產生興趣的地方。

6. 在第四段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認真比較名詞的活用的現象:作狀語和作動詞。兩個知識點都非常重要。可是有些學生容易混淆,用這個例子來區別,很有可比性,也容易讓學生通過記住語言材料來記住用法,效果明顯。然後讓學生討論“轉而攻秦”的“轉”裡暗含著作者的表達意圖。學生只有聯絡整個這段話才能作出比較確切的解釋。很多學生的理解出現了偏差,說明他們結合語境來理解詞語意義的良好的閱讀習慣還沒有形成。結合全段的語境,顯然作者是表達出陳涉等人的起義是倉促之間攻打秦國,強調沒有準備的意義。

7. 在第五段的教學中,要求學生結合金聖嘆的對《過秦論》的點評來思考。本文以大量的篇幅鋪張宣揚秦的興盛史,再以秦的速亡史與之比較照應,運用了先揚後抑、揚中有抑的手法,處處以襯托、對比來形成反差,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說明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結果,勸戒後來的統治者只有施仁義,行仁政,才能長治久安;同時,這也體現了賈誼作為辭賦家的政論特色,用誇飾的手法敘事狀物,達到文勢滔滔,波瀾層迭的藝術效果。

總之,《過秦論》雖是一篇長文,但是,我們也可以嘗試短教,也可以嘗試簡教。語文教學首要的問題當然是教學內容的確定,因為,一篇文章可以有無數種的教法,此所謂教無定法。但是無論如何變化,語文課必須有語文的味道,必須像語文的樣子,必須循語文的規律。所以,我認為教學內容的核心當然是教學目標,目標定了,我們才不會跑偏,此所謂萬變不離其蹤,“緣督以為常”。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17

針對本文敘事性強、含義深刻的特點,我從文字整體出發,通過“我”的作畫態度,同學們的心理轉變,老師的言行動作這三大板塊整合實施。逐步挖掘“實事求是”的內涵,學會老老實實,學會用事實求是的眼光去評價別人,學會實實在在做人做事。

本節課,我根據中年級閱讀要求,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查字典,結合情境體會詞句含義。如我抓住“嚴肅、審視、和顏悅色”等詞和父親、老師的話理解課文內容。

在理解文字的過程中,我深入研究了講解與朗讀的關係。講是死的,朗讀是活的;講解是推評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

因而在朗讀方面,我側重了多種方式的讀,自讀、練讀、指讀、分角色讀、齊讀等方式進行,讓學生浸染在語言中,逐步進入一種言語情境,撩起他們的悟性與靈性。再通過有滋有味的說,讀體現以讀代講理解課文的目的,從而達到了與文字的互動達意,達到了“與我為文”的境界。

在隨文理解的過程中,我適時引導學生抓住“我的心裡是怎麼想的?”“老師在思考什麼?”和“如果你是嘲笑同學中的人,你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呢?”適當拓展文字,讓學生換位思考,讓學生真切感悟,如身臨其境。通過表情表演對比,異中求同,同中求異,讓學生對文字的領悟躍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通過讀、想、練、評等教學手段,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情感體驗,並引導學生用不同別人的觀察和思考方式感悟文字的精神內涵,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

在教學策略上我注重了強調將引導閱讀,誘發感悟和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三者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做到讀中感悟、讀中選臉,從而提高了閱讀教學效率,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理解更為深刻。

不足之處是朗讀欠缺,練讀時間略少。教師的駕馭課堂能力及整合知識結構體系方面的能力仍需不斷的提高。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18

這篇課文我分兩個課時來完成。並且我把這篇課文的重點放在理解字詞、課文內容和讓學生自己歸納課文中尋找石獸的四種方法上;把難點放在讓學生知道學習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道理上。

首先我讓他們自己藉助課文下面的註解和工具書自己初步閱讀感知課文內容。

讀了幾分鐘後全班一起朗讀(他們邊讀的時候我把他們讀錯的字寫在黑板上,然後在一起更正讀音)。更正之後我再帶他們朗讀一篇課文,緊接著讓他們自己在朗讀幾篇。這樣他們就會對課文內容有進一步的瞭解。便於他們更好地學習課文。這一點我覺得自己做得比較好帶他們多讀文章,這樣不僅能熟知課文內容,而且還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接下來就是對基本知識的學習以及掌握課文內容。對於作家作品的介紹我只簡單的說一下。對字詞和課文內容我講的比較詳細。我先讓他們自己翻譯課文,把不會翻譯的作上記號(在學習時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等時間到了我讓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一句一句講解課文內容,由於文章內容有點長我讓他們一段一段來學習。如果將的內容太多我發現對農村中學得孩子來說要他們把那麼多的內容記下來就有些困難,他們消化不了。我把每段裡面重要的詞語句子要他們做上記號,再讓他們當堂把這些內容記下來。過幾分鐘後我在檢查他們學習的情況,真的和我預想的差不了多少。我覺得人有了壓力之後才會有動力,對於這些學生來說用這種方式讓他們掌握文章內容效果還可以。我真的很開心他們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我感到很欣慰。學完文章內容之後,我馬上進入第二環節提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讓學生歸納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待學生回答之後便明確答案(尋找石獸的故事)。接著問他們課文中講了他們用幾種方法來尋找石獸的?然而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回答的不是太好,他們都只找到了三種,他們都把第一種給漏掉了。最後又問學生他們是怎樣找到石獸的?學生馬上回答是根據老何兵提供的線索在河的上游找到石獸的。

文章的最後我問學生從他們尋找到石獸這件事我們應該明白一個什麼道理?對於這個問題他們回答的就不是很全面。

對於這篇課文我覺得自己在教學生朗讀和讓他們課文重要詞句這方面做得還可以。他們之後做這課的習題時很多學生都不用看書,這點值得我高興。在課文提升這方面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好。以後自己要在這方面多下點功夫。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對於學問是永無止境的。只有不斷給自己充電,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我一定會不斷的學習,是自己越來越優秀!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19

“幾和第幾”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使用“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多,而使用“第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少。因此,兩者很容易發生混淆。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因此,針對以上情況,在學習本課時我利用故事和遊戲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大量的活動場景來促進學生對“第幾”的認識和區分“幾和第幾”。 “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我是先通過排隊買票的場景,讓學生直接觀察,數數,看到一共5人在買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幾個,讓學生認識“幾個”和“第幾個”的區別。

通過引導同學們說一說:

(1)如果是你排在老爺爺的前面,你會對老爺爺說些什麼呢?

(2)老爺爺高興地排到了第一。現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沒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小女孩前面有幾人,後面有幾人?

(3)剛才我們說的幾人與第幾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樣嗎?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感知和體驗“幾”和“第幾”,區分出5個和第5個的區別,明白“第幾”是指某一個,具有相對性。能用比較完整的語言描述位置關係。

在練習時創設多個情景,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通過活動學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增加了實際的體驗。學生在參與中鞏固了幾和第幾,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既充滿學習興趣又鞏固新知,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20

上課伊始,把競賽引入課堂,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初讀課文之後,展示大幅貼圖,把學生帶入課文的特定情境,接著讓孩子們自讀質疑,在興趣盎然之中開始了學習。在實施教學中,隨機進行動程演示,並配以簡潔的圖文式板書,使學生饒有興趣地理解了課文的重難點。課末,學生的注意趨於分散,此時再設計看圖續編故事結尾和表演說話的環節,又一次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孩子們自始至終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讀講之前,老師讓學生自讀質疑、小組討論、互助解答,促使學生認真讀書,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並在小組討論 中發表獨立的、富有創造性的見解,生生之間得以充分交流。學生們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師提問,在教學過程中相機插入解決。這樣以學定教,是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參與的最有力的證明、課末的續說故事、表演勸說既拓展了語言訓練的面,加大了思維訓練的力度,又使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自然滲透。

在教學中,老師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著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重點詞句處則細細品讀,並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樣使得“滿堂灌”化為學生大面積的、紮紮實實的讀書活動。”

在充分讀好書的基礎上,還精心設計詞句訓練,教法求新求活,展示了“感知理解——品味賞析——積累運用”的語言訓練達標規程。如教學第一自然段緊扣“一不小心”,先換詞理解詞意,然後想象說話擴充套件思維,訓練語言表達,深化理解。教學第二自然段通過聽、劃、讀、想、說,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品味“一點兒”和“船舷”等詞的生動和準確。教學第三自然段則通過句式說話,進行理解句子的反饋檢測,然後以讀代講,體會反問句所表達的強烈感情,培養語感。第四自然段教學,則在貼圖上進行動程演示,化靜為動,讓學生把抽象的推理思維過程化為形象的直觀判斷思維過程,從而順利地突破了難點。最後的續編故事結尾和勸導說話設計,則把思想教育有機地融入語言文字訓練中。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21

本節課,有許多的不足之處:

一、課前導學案印刷不是太清,四個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師對我懷著一種期待,共有22位教師聽課,這是聽課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匯入語中用比喻寫家鄉冬天寒冷的特點,學生不會。我跳過去。原計劃7個題目用10分鐘時間檢測的,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不強,有的同學不看題目,直接從題目開始讀書起,計劃讀書完再做題目。但對很有提綱作用資訊豐富的課文提示語沒有同學讀書。我提示學生課文的範圍。情況好了點。有些同學開始到黑板上寫,前兩個題目做的不錯,特別是作者姓名與字的特點同學們挖掘的不錯。

三、第四個題目正在思維,我發現時間到了,就叫了停頓。教師開始示範朗讀,學生結合題目進行重點內容的反覆朗讀。學生仍在找答案,沒有人朗讀。教師提示後,學生讀了一會,教師讓學生說又學會了什麼,兩個同學發言,效果還不錯。解決了兩個題目,有一個題目教師適當組織了點撥。

四、在設計的幾個交流環節,沒有學生回答。由於時間關係,又匆匆進入了寫作環節,教師有示範,學生也在寫,但沒有來得及交流,下課鈴就響了。黑板上的內容沒有核對,檢測題目沒有作完,寫作的內容沒有落實,這節課就結束了。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但是看出學生對這節課還很很感興趣的,他們接觸到了與以前不一樣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會在結束之前發現學生做完了檢測題目。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22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課文圍繞“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樑”這一中心,通過司馬光和童第週一古一今兩個事例,說明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以及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個道理。

在教學時,我抓住“勤奮”這兩個字,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到“勤奮”是通過哪些事例表達出來的,並通過第一個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從第二個例子悟出: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課文開頭鮮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觀點——勤奮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橋樑,中間通過敘寫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加以證明。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尋找司馬光和童第周兩人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於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明的人靠勤奮成才,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也靠勤奮成才。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還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個人,無論你的基礎怎樣,也無論你定下怎樣的目標,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勤奮;離開了勤奮誰也不能取得成功。勤奮也要有個度,必要的休息和活動也是需要的。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童第周的勤奮,一是抓關鍵詞,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二是讓學生帶自已的實際做法和想法去與他進行比較,從而反襯出他的勤奮,這種建立在學生生活實際和自身體驗上的思考與理解是真實的,印象深刻的。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想象童第周的勤奮的表現,在擴充的基礎上,更為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勤奮,實現學生與文字的對話,這樣學生的理解加深了,學生想象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學完第二、三自然段後,對這一部分做了一個小結,我設定了這樣一個問題:看板書,說說兩個例子不一樣的地方。引導學生寫文章時要有意識選擇典型的例子,更有代表性,也更有說服力。為他們寫作作鋪墊,課文舉的是不同的例子,都說明了同一個問題:勤奮是實現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

新課結束後我為學生設計了兩道實踐題:如果有一個同學認為自己很聰明,不需要勤奮學習,你會怎樣勸他?如果一個同學認為自己很笨,怎麼學也趕不上同學,你想對他說什麼?孩子們答得很好。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23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在教學中,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講,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先講二到五段,最後再講第一段。這樣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教學流程上,先抓住:“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緊緊扣住“那時候我有點驚異了,為什麼伯父得到這麼多人的愛戴?”這個問題來展開,並以填空伯父魯迅先生是一個(   )的人,作為每一段的小結。如:學習“談《水滸傳》”這一段,我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詞語或句子,通過獨立思考或同桌或四人小組討論,研讀,然後彙報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發現的問題;在學了談《水滸傳》這個故事後,學生只懂得魯迅對侄女的關心和愛護,還不能完全理解他對廣大青少年的關心和幫助,這時我適時地給學生出示補充介紹魯迅關心幫助廣大青少年的圖片和解說,使學生能充分感悟魯迅關心愛護青少年的品格。這樣,隨著學習過程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地對“伯父為什麼得到各色各樣的人的愛戴?”這一問題越來越明白,答案會越來越豐滿,越來越完整,最終得出:因為伯父關心青少年、敢於與惡勢力作鬥爭、同情和關心勞苦大眾,所以得到廣大青少年、進步人士和勞苦大眾的愛戴。教學時,每講學一個小故事,再返回到“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該句的誦讀上,形成一詠三嘆的效果。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24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課文,進行詞句的訓練。謎底給人的啟示以及文章的最後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是題目的匯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是怎樣揭開的;領會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體會“既要學會抗爭,又要學會退讓”的道理;重點指導生字“惟”的寫法,並進行朗讀訓練。第二課時教學的重點理解感悟兩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啟示的話,並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同時聯絡自身的實際談談體會。

在教學第一課時,我採用猜謎匯入課題的方法。我說謎面“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一個學生說那是“月亮”。我說:“月亮就是這個謎語的——”“謎底”(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於是我便在黑板上寫了“謎底”兩字,告訴學生謎底就是謎語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著,我把課題補充完整,指名朗讀課題《山谷中的謎底》。理解“山谷”一詞時,畫了一幅簡筆畫,使學生頭腦中有一個山谷的直觀形象。然後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帶著“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又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初讀課文。我覺得揭示課題這一環節對整堂課的教學非常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猜謎匯入課題,給學生創設了愉快的學習氛圍;採用簡筆畫理解課題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從課題質疑,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激發他們主動去探求知識的慾望,提高初讀課文的熱情,吸引他們非讀下去不可。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25

《故鄉的小路》是一首兩段體的抒情歌曲。4/4 3/4拍,D宮調式,全曲共分為兩樂段。第一樂段音區低而深沉,以弱起開始,曲調平穩,在以六度跳進到第二樂段之後,情緒逐漸得以抒發。這首歌曲要向我們表達的是一種對故鄉淡淡的回憶和深深的眷戀之情。歌曲的第一樂段,似乎是在用傾訴的口吻向我們描述著一段童年往事,清幽流淌著的旋律彷彿像這條童年走過的蜿蜒小路一般沁入人們的心裡;第二樂段則是在第一樂段的鋪墊下,旋律上有了一些起伏,情緒逐漸在回憶的夢中升溫,將一種憶往事、思故鄉的情感傾訴出來。《故鄉的小路》所要向我們表達的並非是噴湧而出的濃烈情感,而是像一眼淡淡的清泉,逐漸將那種內斂而深沉的愛送達心底,令人回味無窮。

依據對教材的分析,本課設計思路的主線以“濃濃故鄉情”為情感基墊,在音樂情境中抒發故鄉情,表達故鄉愛。主要設計了以下3個教學環節:

1、故鄉小路上的回憶——匯入新課。

2、演唱《故鄉的小路》——學習歌曲。

3、縱向挖掘不同藝術作品,歸“情”於“故鄉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情感的藝術。這節課,將課堂創設成一種具有音樂性和情感色彩的音樂情境,幫助孩子投入音樂活動,使音樂審美教學始終帶有濃郁的情感色彩,做到真正的情景交融。依據此,我確立了本課的三個關鍵處,分別是:

1、視唱旋律——感受旋律特點。

2、學習掌握升記號——體會其在歌曲中的表現作用。

3、激發對歌曲豐富的情感體驗。

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始終感覺識譜教學是一個很難把握又必需抓牢的難點。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有利於進行音樂表演和創作等教學活動的開展。

《音樂課程標準》中對五六年級識讀樂譜做出了這樣的要求:能夠識讀簡單樂譜,並且能夠結合所學歌曲認識音名、音符等常用記號

作為情感延伸的另外一種表現手段,我牢牢把握住“思鄉”這一條主線,分別選擇了描寫故鄉的不同藝術作品,在聆聽中感受不同作品的情感表達,拓寬了學生的認知廣度和深度。使孩子們瞭解到:對家鄉的記憶,不僅僅在那條通往故鄉的幽靜小路上,一枚小小的郵票,無不寄託著一個遊子對家鄉的深深離愁別緒,故鄉的雲,更是另一種激情澎湃的表達。這也正是我努力想向大家傳達的一個重要思想情感:“長長來時路,依依寸草心”。“歸情於故鄉”是整堂課的最終情感歸依。

總之:這節課最終能按照預想的目標得以實現。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音樂的學習裡,我只希望學生的情感世界能夠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而需要我們做的,便是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他們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使他們在真善美的音樂世界裡受到高尚情操的薰陶。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26

這是兩首清麗流暢,極富浪漫與抒情的散文詩,愛與美的主旋律迴盪其間,令人陶醉不已。我抓住這一特點,從文學欣賞的角度安排教學環節:聽讀感知——品讀欣賞——美讀體驗——模仿創造,促使學生在輕鬆愉悅中對課文的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學習創造。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能使學生享受到審美樂趣,受到情感薰陶。教者“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將課堂上大量的時間給予學生去自主地品讀探究,然後讓他們在合作交流中取長補短,分享智慧成果。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27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小時候的“我”認為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並相信了父親說的表裡有個小蠍子在裡面。

2、文中出現了兩個人物,“我”和爸爸。課文在刻畫人物時主要採用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我”和父親的對話描寫;“我”的心理描寫。

二、深入學習課文,在感悟刻畫人物方法的同時,體會人物的個性。

1、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這些語言和心理描寫的句子,並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情感,然後帶著自己的理解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2、學生獨自畫句子、思考、朗讀

3、指名朗讀,要把人物當時的內心情感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學生聽後進行點評。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篇28

教學《稻草人》這課時,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直觀的活動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在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節課中,我擔當了導演的角色,創設了一個輕鬆的氛圍,讓學生自己擺擺造型引出步驟。瞭解到六年級學生的創作經驗十分有限,因此,在教學中的示範環節,我把課文中的稻草人、老婦人、麻雀、害蟲等角色讓學生進行表演,表演過程中,允許學生根據故事情節自由發揮,這樣有利於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學生即興表演的很投入很快樂,讓人“言有盡而意無窮,餘言盡在不言中”。“結尾無定法,妙在巧用中”,我相信,只要勤于思索,巧於構思,敢於創新,展開想象,放飛激情,就能夠演繹出“五彩繽紛、光芒四射”的精彩課堂結尾。

老師只有“善教”,學生才會“樂學”,師生才能“共同成長”,這是我在這節課上的目標,也讓每個學生都能快樂而自信地投入到語文教學活動之中,充分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