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赤壁賦》課文反思總結(精選16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3.51K

《赤壁賦》課文反思總結 篇1

《赤壁賦》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赤壁賦》課文反思總結(精選16篇)

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鑑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1)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瞭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並以“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和“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為教學重點。

教學中,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蒐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赤壁賦》課文反思總結 篇2

因為文體是賦的關係,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誦讀和背誦,體會賦的美感,而不太過強調翻譯與字字對應。況且如此優美的賦,一經過現代文翻譯,美感就喪失了。但由於教學經驗不豐富,我以為字字落實總沒有錯,可是在上課的過程中卻造成了課堂效率低下,學生昏昏欲睡。

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強,所以我幾乎是上完一段給學生總結一下本段的思路,幫助學生能夠更好記憶和理解。許多同學在剛接觸這篇文言文的時候,讀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麼意思,結果在我講完全篇之後,許多同學都說在學過的《勸學》、《師說》、《赤壁賦》中最喜歡這一篇,這倒讓我很是驚訝,讓我覺得我的付出沒有白費。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課前要做到備課充分,多查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

(2)在介紹作者的時候要注意節奏,把握時間,在儘可能快的時間內讓學生對於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夠知人論世。

(3)文言文的教學,需要聯絡文體,正確選擇側重點,而不是通篇一律地著眼在字、詞、句的翻譯上,只需點出重點字詞就好,上課注重學生的聽課感受。

《赤壁賦》課文反思總結 篇3

1、教學匯入富於詩意,略有創意。我把個人對李白的理解與解讀作為切入點,製造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嚮往和激情。

2、教學環節簡明流暢,清晰適用。我用課堂生成提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領悟能力和理性精神,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3、運用“聯讀”的方法引導學生讀古詩,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有較大的資訊輸入,先從大體上感知,然後運用在課堂上得到的閱讀經驗去閱讀李白的其他詩歌,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能更深入地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

4、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於:教師在匯入之後沒有照顧到學生已經具有的閱讀熱情,沒有給機會展示、交流他們在預習時自己獲得的閱讀體驗。在具體的閱讀實踐活動中,教師也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只在被任務驅使,為環節所困,過多考慮教學的形式,因而學生的活動甚少,這是新課堂之大忌。總之,“聯讀”是一種嘗試,理論支撐不夠,實踐經驗也缺乏,課堂就顯得力不從心。

對於引讀環節我原來的設定是繁瑣的講解,結果佔用了學生朗讀和賞析的時間。後來我採用引讀的方式,設定問題匯入想講的詩句,然後採用追問和感情朗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情感。如這首詩的教學中我主要提了如下幾個問題“朋友為李白餞行的酒宴是否豐盛,從哪兩句詩可以看出來?”“面對酒宴,李白有何舉動,從中可看出李白的心情如何?”“苦悶彷徨之餘詩人想起了兩個歷史故事,哪兩句詩引用了這兩個歷史故事?故事中的兩個人物有什麼共同點?李白為什麼引用這兩個故事?”,教師簡潔引讀、“乘勝”追問,學生或脫口而出,或短暫思考,或自行商量,課堂呈現出自然、活潑、節奏明快,我似乎聽到學生的思維在拔節長高。

《赤壁賦》課文反思總結 篇4

從現在開始》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的是:貓頭鷹和袋鼠,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騰”;而小猴子卻讓大家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過日子,受到人們的擁戴。讀著《從現在開始》,除了忍俊不禁之外,還感受到濃郁的現代氣息。現代社會的人們,在享受著高度的現代文明的同時,也受到自然和人為的各種限制。人們總在爭取自身的解放,追求自由的空間。在兒童幼小的心理,他們活潑好玩,無拘無束的成長,是他們追求的生活理想,然而面臨社會的壓力以及教師和家長的束縛,他們失去童年的樂趣,以及自我的個性。這篇課文就是讓學生懂得要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要尊重別人,這是和諧相處的重要條件。

教學這篇課文,我們在把握語文基本訓練的同時,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通過“教”的方式引到學生“學”的方式,尊重學生個性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情景的創設、朗讀的體驗,對話的交流,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意義,熱愛生活,尊重他人。教學的難點在於,以學論教,順學而教,根據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緊緊的把握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1.重視朗讀形式多樣化,強調在朗讀中感悟

課堂上,“讀”佔鰲頭,學生採用不同方式進行朗讀:個別讀,齊讀,自由讀,引讀,表演讀,充分顧及學生朗讀的主動性,多樣性,獨特性。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開發學生學習資源,讓文字的意義和作者的情感在朗讀中自行發現,自發建構起來。讀完之後說說為什麼這樣讀,這樣讀有什麼好處?說出朗讀後的個性化感悟、體驗和感受。以朗讀為主線,以實踐活動為輔助,引導學生聯絡教材,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讀活動物,以聲傳情,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角色的心理,讀出人物個性,初步培養學生的語感。如獅子大王的王者風範,貓頭鷹大王的神氣,袋鼠大王的激動,小猴大王的和氣、乾脆、機靈等等。但也有讀得不夠好的地方,有但今後加強、改進。

《赤壁賦》課文反思總結 篇5

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孫老師在進行寫字時,她不是向我們那樣,把這篇課文要求寫的字進行指導,她是把生字進行歸類,這節課她指導的都是帶有“心字底的字,把本冊書中出現的帶有心字底的字都帶進課文,注意觀察它們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做到舉一反三。她指導生字時叫學生先寫一個,再寫一個,寫字環節落得實。

一節課不可能上的那麼完美,一定有不足之處,但我們只有取長補短,自己的課堂才能少一些遺憾,多一些精彩。

在教學這一課時,總覺得學生對毛主席那種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服務的好思想、好品質的感情,學生感悟不深。因為毛主席的年代離我們的學生太遠了,他們未曾目睹炮火硝煙,未曾品嚐貧窮落後。他們生活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年代。加上我們這裡用水很方便的,家家都有自己打的井,因此,學生對老百姓立碑紀念毛主席的行動感受不深。

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我是這樣做的:

一、影象渲染。我播放了一段江西老表去老遠地方打水,以及老表們在一口髒兮兮的池塘裡洗衣、洗菜視訊,讓學生在視覺上引起感想。

二、實踐活動,為“井”取名。創設情境,老師當記者,學生當鄉親,問你們為什麼要在井旁立塊碑呢?那我們來幫井取個名字吧?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並說出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呢?交流“革命井”因為在革命時期挖的。“毛戰鄉井,因為是毛主席帶領戰士們和鄉親們挖的。”“我們小組取的井名是主席井……”清甜井、團結井、憶井……”通過這樣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 從而使學生對鄉親們對毛主席的深切懷念之情體會的更深一些吧!最後,補充《紅井》這一故事,昇華學生的感情。

《赤壁賦》課文反思總結 篇6

教師指導朗讀技巧之後,自己進行範讀,再由學生誦讀。可以讓學生集體朗讀,也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誦讀。在朗讀中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也能發現學生朗讀存在的問題。只有朗讀,才能讓學生深刻感悟黃河的英雄氣概,深入理解中華民族的堅強品格,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詩歌的審美情趣。當然,出現以上問題不能全怪教師。其一,由於本校學生生源素質較差,學生大多對學習缺乏興趣,對詩歌知識的瞭解知之甚少,平時很少看課文,在課堂上未能很好的與教師呼應。其二,教師是即將畢業的實習生,對課堂的教學不夠熟悉,出現這樣的問題在所難免。

看來,今後的語文教學,還得繼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

範例五《黃河頌》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詩歌,因此本課教學以誦讀為

主,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薰陶,有所啟迪,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學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一、讀出感情

詩歌朗讀時應充分發揮想象,“將心比心”,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讀出感情更能讀出深遠的意味,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藝術的享受。注意節奏,語調的高低起伏及關鍵詞的把握,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與味。

二、讀出語氣

言為心聲,一樣的句子用不同的語氣讀出來,表達的意思就不相同。詩歌的朗讀語氣得揣摩準確。《黃河頌》句式整齊,相同句式重複多處,但所表達的意思卻是有所不同的。比如連用了三個“啊,黃河!”,但三處所表達的語氣是有所不同的:豪邁—讚美—激昂。|

三、讀出體會

詩歌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得到一種藝術的薰陶與享受,更要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感。在一小節這一環節中可讓學生選取最喜歡的章節或句子說說理由,或就詩的意境、思想、情感、寫法等談談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讓學生根據本課所學內容,自己嘗試寫寫詩。

《赤壁賦》課文反思總結 篇7

關於古代詩歌的教學,一般採取的教學方式是熟讀成誦,提倡“詩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自然是學習詩歌的主要方式,但未免枯燥。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嘗試了一種新的途徑,就是改寫詩歌,通過改變體裁,把古詩改寫成記敘文。學生要改寫,就必須先讀懂詩歌的含義,品味詩中的情感,這正是詩歌教學的重點。通過這種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拓展學生的寫作途徑,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可謂“一箭雙鵰。講完這節課,我感到語文課堂一定要緊緊抓住教學重點,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鐘內最大容量地去訓練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課應力求達到知識與情感的有機結合。

在此同時,聽過好幾節語文課,有些教師只在於過多進行內容分析,而忽視了作者的情感抒發,“文以情而發,”我始終還是堅信這樣的一句話,如果我們撇棄了文章的情感,只是把單調的字、詞、句拿到課堂上,想必會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雖然在這方面我做得還不算太到位,可是我深深意識到了這一點。

《赤壁賦》課文反思總結 篇8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美術課應植根於生活,把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絡在一起,幫助學生美化生活,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國中美術課經過課改後,在新課改的推動下,新理念、新方法使美術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去年我校優化教學環境,加強了硬體建設,美術課堂教學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呈現出一派蓬勃生機。

開學第一週我針對學生特點,為了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興趣,第一節課匯入環節,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懷舊校園歌曲〈光陰的故事〉以動畫FLASH形式播放,一曲老歌,水彩風景畫的不斷播放,把學生帶入了主題 ———過去的日子。第二個環節我用收集攝影照片(關於兒童玩遊戲的各種照片)進行展示,勾起學生的回憶,這時就有同學就想到自己的童年,已經過去的難忘的日子,(同學互相交流)第三個環節欣賞兒童作品,從欣賞到觀察、從觀察到研究,這個環節使同學們從構圖。到色彩對兒童創作畫有了一定的認識。在小結後,佈置下節課主題——童年的日子(創作一幅兒童畫)。

一節課雖然以欣賞為主,但是沒有忽略學生的主動性,併為下一節課做好鋪墊。

亮點1:美術是一種形象表達的視覺藝術,這節課,對於構圖透視、色彩、筆觸、肌理等因素的表現方法有直接的學習。

亮點2: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與生活經驗儘量的結合在一起,引起學生進一步去體會學習的樂趣、探究的樂趣,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勵和鼓舞。”轉變教育理念、轉換課堂教學角色是我今後研討的主題。

經常有不同學科的教師羨慕地跟我說,“你們的美術課最好上啦,學生上課積極性很高,上課輕鬆。”哎!我想想,如果真如他們所說的那樣就好了。那真可以說明這位美術教師的教學能力很強。

上好美術課,是每個美術教師的追求,也是每個學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課堂既活潑又生動呢?在思考的同時,我在一次次實踐的檢驗中尋找答案。一節課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學生興趣能提高,就須讓精彩紛呈的藝術有機的與課堂教學互相利用,使各類藝術互相滲化,課改後,國中美術課更重視的是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增加文化內涵,傳統美術教學只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脫離學生日常生活,這種學習觀念不僅很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在新課改下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欣賞活動中開展探究性的,我總結了自己在上課時的一些優缺點。

1美術學習要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學習層面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美術教學要創造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在上《你,我,他》一課時,名家名作欣賞,如羅中立的《父親》以及他們的歷史背景,學生像聽故事一樣,慢慢吸收我說講的故事。讓他們瞭解文化,瞭解創造過程,通過畫面打動學生的心,是我這一課的主要目的。所以光有好的課堂環境還不夠,美術作品,藝術家和學生間存在距離教師要在學生和藝術作品之間架起橋樑

2 、 我在上課的時候 比較重視教學手段,如故事,遊戲或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

3 、 在課堂上我 注重角色互換,拉近師生距離,不要讓學生產生上美術課是一種負擔,欣賞理解作品是一項任務,這樣的錯覺。

4、做合理的評價,獲得學生的信賴。學生總是希望得到肯定作為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積極參與的態度表示讚賞並做出合理的評價。

最後作為一名美術教師,以上都是我要努力去做。為我成為一名出色的教師打基礎!新課改倡導的美術教學,即要重視學生對藝術的感受,表現和創造力培養還要注重美術更多地與文化歷史,相聯絡,創造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感受美,我在教學中努力用新的理念來組織教學,受到較好的效果。

《赤壁賦》課文反思總結 篇9

本冊第一組課文的主題是:我愛閱讀。書中選編的四篇課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都緊密地圍繞著閱讀。我也是愛閱讀的人,所以書中選編的四篇課文所講的我深有同感。我也希望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能讓學生愛上閱讀。

讓學生從讀書的角度談自己的體會,這樣更直接,避免拐彎抹角,把學生轉糊塗了。

課前通過調查,我發現,喜愛讀書的同學有不少,問他們為什麼喜歡?有的說是為了寫好作文;有的說是喜歡裡面的故事:有的乾脆說是父母規定要讀的……我又問他們讀書以後有什麼收穫?有的同學把握了故事情節;瞭解了故事的主要內容;有的同學記住了裡面人物的言行……感覺學生讀了,但是真正熱愛書,並能真正讀進去的人不多,這可能也跟學生的年齡和閱歷有關係。所以在進行這一單元教學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書的深厚情感,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學習中習得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

《走遍天下書為侶》是一篇新入選教材的文章,這篇課文圍繞的是這樣一個核心──“人的一生,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歲月成長都應該以書為自己的伴侶。”

《赤壁賦》課文反思總結 篇10

我在黑板上掛了一個大年曆,請他們觀察一個月有多少天,是不是每個月的天數都是一樣的。孩子們的發現果然不出意外,他們問:老師,為什麼有的30天,有的31天,還有這個2月怎麼是29天(28天)。在他們發現這個問題後, 我用“拳頭”形象地來區分大月小月,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孩子們在學中樂,玩中學,真正做到了“寓教於樂”。在尋找日曆祕密的過程中,孩子們的發現遠遠超過了我的預期。有的孩子說:“老師,我發現了日曆上的數字顏色。”“為什麼不一樣呢?”,我把這個球又拋給了孩子,有的孩子就說:“紅色是休息天,我們可以不上課。”有的孩子說:“不對,有的紅色不是休息天,是節日,你看!”還用自己發現的事實給你證明

在接下來的“找節日”環節中,當我說出節日後,小朋友首先要反應是幾月幾日,接著在年曆中找出來。在找的過程中,孩子們找得都對的,而且迅速還很快!可是我發現這樣能力弱的小朋友得不到鍛鍊了,於是我說:請幾個孩子到老師的日曆上來找。這下,孩子們更積極了。

整個活動下來,給我感觸最深的是,要想小朋友學得開心,首先老師必須帶動學習氣氛,讓每個小朋友都在不自主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只有大家都參與了,老師教得開心,小朋友學得也開心。

《赤壁賦》課文反思總結 篇11

《比本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北師大版)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9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合作,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樹立與別人合作的意識,並在學習和生活中努力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本課通過童話故事的形式,寫金絲猴與梅花鹿相互合作,摘到樹上的果子的故事,告訴學生在生活中要學會與別人合作。

本次鎮開放日的研討主題《中低年閱讀教學中詞語的感悟理解》,根據研討主題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我首先以摘果子游戲檢查生字詞,並在活動中初步體驗合作的愉快。接著通過朗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藉助插圖和表演等的方法感悟理解並積累詞語。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都能積極參與、踴躍發言並自信的表達出自己對課文理解的觀點,效果還是較好的,讓學生從情境中理解“合作”的重要性。

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課的學習任務完成了,目標達到了,也落實了本次的研討主題。在教學本課中我覺得值得一提的亮點是在對本課重點詞語“飛快地”、“輕輕一跳”、“一口氣”、“得意揚揚” 、“垂頭喪氣”等詞語的理解上,能夠入情入境地創設出情景,讓孩子通過角色體會而學會並理解了這些詞語,並通過朗讀展現了出來,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語文課堂的教學離不開朗讀的指導,由於本課文章通俗易懂,語言生動活潑,特別是梅花鹿和金絲猴的心理活動寫得非常生動。因此,在朗讀教學上,指導學生體會梅花鹿比賽前後不同的心情,以及金絲猴比賽前後不同的心情,並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對比讀、分角色讀、齊讀、小組讀、個人讀等讓學生充分融入到角色中,達到了較好教學效果。

由於多種原因,上課的時候有點緊張,在學生理解“一口氣”詞語時沒有及時給予總結:“一口氣”就是中間沒有停下休息一下子做完某件事。反思後發現自身教育機智、課堂評價還需加強等多種原因。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一定更加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讓孩子的每一天都流光溢彩,讓每堂課都充滿活力!

《赤壁賦》課文反思總結 篇12

本節課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示法、討論法等手段,動靜結合,寓教於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了掌握知識的目的。但是,這節課也存在不足的地方。上節課時,節奏較快,感覺前緊後鬆。新課程改革的宗旨是“讓學生動起來”,如何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在這一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

戰爭是學生較感興趣的話題,如果能配以形象的影視,教學效果更好,而且可以讓學生聯絡美國的9·11事件分析恐怖活動帶來的危害,進而正確認識極端事件的弊端。

《赤壁賦》課文反思總結 篇13

在今後的教學教研中,本人會繼續努力學習,堅持閱讀,不斷反思,不斷成長,努力找準自己的優缺點,充分挖掘自身的智慧與潛能,力爭創造出與眾不同的語文課堂,從而擁有獨特的教學個性,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每一次比賽,每一次教學研討課,都牽涉到諸多的學校、老師以及學生。因此,每一堂公開課,要考慮到其影響性。教師公開課,面對的群體既有每日時光像金子一般寶貴的學生,也有從百忙之中抽空來參加活動的教師。因為對語文共同的熱愛,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語文教學活動。所以,在公開課中一定要有能啟發聽課教師的思索的地方。

在本節課的設計當中,從開課的兩首詞《蘇幕遮》、《雨霖玲》,到臨近結尾的《再別康橋》的引用,意在引導學生愛上宋詞與積累送別詩詞,培養學生對中國古詩文的熱愛,這都是對文字組合的一種探索,供大家思考與商討。在本節課裡,在引用一些古詩文及現代詩時,可以非常明顯的感覺到學生對於引用文字的喜歡,並且能將引用的文字內化,運用到自己的練筆當中,收效不錯。葉聖陶先生認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本人認為,語文教材是一扇窗戶,一扇門。通過這扇窗戶,我們要引導學生看到更高遠深邃的天空;通過這扇門,我們要引導學生走出門去,真正走到語文的廣闊天地裡去。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語文課本這個“重要例子”。在我們建構大語文觀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如何去“微觀”語文。這也將是本人以後教學上努力的方向。

《赤壁賦》課文反思總結 篇14

《日記兩則》是一片以“夢”為主線,以“助人為樂”為教育思想的課文。通過自己在對這篇課文的備課,以及教學活動過後的反思。我知道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和需要繼續發揚,並要做得更好的方面。我會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繼續認真對待每一節課,抓住每節課的知識點,把握每節課的思想,並讓學生們在讀中感悟課文,在感悟中昇華。此外,繼續在平時要求學生們的坐姿,拿書等學習習慣。從學習習慣中培養學生的認真態度。

我還有一些不足,需要制定相應的措施進行改正:

首先,對語文課堂教學常規尚有盲區,頭腦裡不清楚一節語文課應該是怎樣進行的。通過自己的備課,發現自己對語文教學活動的流程有些模糊,流暢地設計一節語文課有些困難,這樣會在教學活動淡忘一些教學環節,影響自己的教學思緒,同時我的語文教學語言不夠成熟,經常發生有些話不知道該怎麼說,不知道這句話在語文課上該怎樣說出來才像是在上語文課。

其次,對特定年齡段的學生能力和適應他們的學習方式方法瞭解不到位。在今天的教學活動中,由於一些原因,其中也包括由於對語文課堂常規的模糊,導致對下一步教學活動的含糊,自己竟畫蛇添足地讓二年級的學生在課文中準確畫出問題答案的句子,我發現在這個特別的年齡段的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是不能信手拈來,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能力水平。在這裡不僅表現出自己對語文課堂教學常規的空白,同時也透露出新教師沒有教學經驗。

再次,讀書。學生們在讀書上的問題不是在這節課才發現的,原本在之前就已經存在,但尚未成功解決。通過這篇課文,我明白了二年級的學生應該以讀為主,在這之前,我一直擔心度把大量的時間給學生讀書,就勢必會減少識字和理解課文的時間。但在上了這節課之後,我明白了他們應該通過反覆地朗讀來找到問題的答案,來理解課文。我想,今天過後,我會將適當的時間還給學生來讀書。

《赤壁賦》課文反思總結 篇15

課後反思:

1、詩歌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感官,就應讓學生用自己心中的美來印證詩歌的內在美,而不是教 師的說教“美”,。形象化的手法,更適合國中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第一塊環節“組織學生探究朗 讀這首詩的語速、語調,讓學生體會詩歌的音律美”的教學方法,在今後的詩歌教學中可繼續使用。

2、進一步明確了主動發現的過程,其實是學生挑戰權威的確立自我的一個過程,也是個性展示的一個過 程。

(1)學生學習自主的表現不是指導者要求出來的,而是通過指導者精心設計的情景調動出來的,沒有 情景就難有學生學習自主的可能,難有個性發現的可能。教師的功能,我以為就是不斷從教材中挖掘能激 發學生參與的情趣慾望的情景素材,不斷讓學生去發現感受作品裡無限的風光。

(2) “教育即是生活”(杜威),讓教育生活化,課堂設計的成功之處在於營造情景,加以適當的指點, 讓學生自主走向成功,感悟美的存在。給他們一雙審美的眼睛比給他們這首詩的全部更關鍵。

(3)情景的創設,其實就是打破主體內在的認知與外在客觀之間的平衡,從而激發其內在的慾望和需要,使被 動的施與成為主動獲取。 第二塊環節“發揮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可以設定一個新的教學情境:如可先讓學生根據詩的內容想 象一幅畫面,然後教師通過用畫面與本詩意境反差較大的投影片展示,反彈琵琶,創設一種情景,從而達 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目的。

《赤壁賦》課文反思總結 篇16

課後,我反思這堂課的教學行為,首先是讀得不夠,因為沒有充分的朗讀,對課文很不熟悉,學生自然找不到同義詞,更談不上辨。第二,採用辨讀式教學,老師要對學生的預習進行必要的指導,比如要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做好讀書卡片,上課時才能收放自如,資源共享,既不費時又能環環相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學生要懂得理解整篇文章的內容,要進行辨讀時,才有章可循,才不會欲速則不達。

更深層次的思考,辨讀式教學在系統複習中,也許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手段,因為它可以進行分點式或拉網式訓練,如讓學生進行同義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方面的歸納、辨析。這樣,每一個知識點,形成一個積累板塊,思路清晰,步驟鮮明,學生學起來有條理性、系統性,記得牢又記得全面。而在平時的新課教學,很難做到由朗讀帶辨析,更談不上由淺入深的知識積累。本節課辨析同義詞教學環節,學生連一組同義詞都找不到,表面上看很不可思議,其實是很正常的事,因為教師沒有讀懂這種教學方法的要領,是教師本身的教學思路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