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精選20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71W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1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上的一篇詩歌,其作者是張若虛,他的一生只寫了兩首詩,此詩恰恰成就了他在詩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後人曾評此詩為“孤篇蓋全唐”。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的教學設計以文字為載體,從文字出發,通過聽、讀、品、寫,把朗讀、美品、探究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領悟課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從而最終學會鑑賞詩歌。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精選20篇)

反思這堂課,有得也有失,感受頗深。

成功之處:

巧妙新穎的匯入語。人們都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同樣好的匯入語對學生的影響也非同一般。本課我將匯入語設成一副畫面,讓學生回顧有關月的詩句。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帶動了學生對月的意象的思考,從而為本課月的象徵意義做熱身。

寫作環節的設計。在學生兩次閱讀後,對內容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此時讓他們選取感興趣的有關月的詩句進行擴充套件訓練,無疑為了讓他們通過想像描繪出作者在詩中創設的優美意境,進一步把握詩人複雜的內心情感。且此環節也為了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喚起了他們積極思考探討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不足之處:

詩歌讀的過少。詩歌教學以讀為主,以讀促進學生對文字的解讀。儘管我將教學環節設計為朗讀教學,可是在實施過程中,我未能採取多種朗讀方法引導學生去品味詩歌,因為讀的較少,學生思考的就過少過淺,師生生生互評的也就少了。

課堂環節未能達到“有序與無序”的完美結合,未能引導好學生吃透文章難點。本文的難點意在理解本詩的景情理如何交融的,儘管學生在課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回答,但課後我問及此詩為何能“蓋全唐”,學生依舊說不清楚。現在想想,我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將此詩中月的不同象徵意義和其他詩進行比較,從而難點解決。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2

選修課的學習在必修課的基礎上進行,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詩歌鑑賞技巧,所以我在講這首詩課的過程中弱化了知識的以及技巧的傳授,重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強化了學生的審美體驗,體會詩文的音律美、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

在上課前,我對學生做了一些瞭解,發現大部分學生是很喜歡這首詩的,甚至還有學生因為喜歡,所以早早的背下了它。問他們為什麼喜歡,他們都很有自己的看法。要在短時間讀透一篇經典,確實不易,所以,課前我佈置他們預習。而我要在45分鐘的時間,把它講解好,更不容易。在備課過程中,我思索了很久,反覆研究課本,發現可講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月的意象、全詩的意境、主旨、情感等,無論選哪個點,都可以講上一節課。最後,我還是決定把課堂的話語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欣賞這首詩,發現它的美。

從教學效果看,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讀出了音韻美,感受到了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學生的表現也出乎我的意料,他們大膽活躍,有主見,對詩歌的有自己的見解。課後的作業當中也有所體現,事實證明,我們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學生,當然,學生課前的預習工作非常的重要,只有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們的課堂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但也有不足之處,首先是讀的時間太少了,詩歌的音韻美體現得不夠充分。如果加多一個分組讀或請朗讀能力最好的同學演示一下,或許更能帶動同學置身詩境。其次是在講到作者關於宇宙人生的思考時,我處理得不夠好。前面作者給我們展示的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意境寧靜曠遠,但作者在美景“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面前卻發出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永恆,人生渺小的感傷。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3

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如果我能結合詩人創作的時代講解可能會好一點。翻開歷史的畫卷,我們不難發現,古代男兒志在四方,隻身一人出門遠遊那是常有的事情,比如杜甫,在入長安前,大概二十歲時,進行了兩次長期的漫遊,過的是登山涉水、高歌遊獵的浪漫生活;再如李白也是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將近十年的遍遊天下的旅行生涯。他們大凡有感,隨手成文,所以我們在今天可以看到很多優美的關於的遊記散文或詩詞,而這些作品,有不少是作者隻身一人,也可以說是是孤獨時,審視自己,與自己或與天地自然間對話的成果。例如,蘇軾在《赤壁賦》中,提到的蘇子與客,其實是蘇子與自己的對話。現在的學生也許是被保護得太好了,也許是太忙了,難得出門,即使出門,或是家長老師護送,或是三五結伴成群,到到遊人如織的所謂旅遊聖地溜達一圈,很難有與自然直接對話的機會,就算有機會,也未必能靜心與自然對話。所以很難有作者的情感體驗。

張若虛隻身一人,在良辰美景前,面對著蒼茫宇宙,人顯得多麼的渺小。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或許是作者經過一番思索之後的所得吧,也是這首詩能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春江花月,良辰美景,美不勝收;作為萬物靈長的人,生命雖短暫,但各有精彩,同樣是一種美;而作為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相思,雖然難免苦澀,但有值得牽掛的人,同時又被人牽掛著,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美。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4

《再見了,北京》課文簡短優美,畫面感強,情感充盈。這篇文章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已經把我深深地打動了。但教授這課後,我發現這篇課文對二年級學生來說很難理解。

首先,課文中生字新詞較多,許多句子也很難讀通。第一課時並不是很順利地上下來,生字新詞學完了,但是課文卻沒有讀多少,以致學生讀破句的很多,讀錯字的也比較的多。

其次課文內容離學生太遠,尤其是農村的孩子們。因此學習課文時與學生一起回顧去年的奧運會,讓學生談談他們的見聞和感受,孩子們對奧運會了解甚少,甚至有的連奧運會都不懂,教室裡的氣氛沉悶了,更別說理解課文了。

課後仔細想想,其實我的失誤也很大,低年級的難詞難句理解,教師更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為孩子制定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我們的孩子學得有情有趣更有收穫。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5

授課之後,還有很多遺憾留在心中。首先,我的教師個人素養還需要提升,在這樣一篇千古名篇的教學上,雖然我事先的準備充分,但是由於我的個人素養的不足,所以,我還需要多汲取營養,努力提高自己。其次,我的教學意識還需要轉變,我培養學生探究,合作,自主學習的意識還不足,課堂上的引領作用不充分,在學生感悟困難的時候,我就比較急躁,常常以我的感受去代替學生,而忽視了怎樣去引導學生感悟,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我的教學經驗不足,沒有一個高超的教學方法,很難在平時的教學中去很好的引導學生。

還有,我的課件利用不夠充分,我製作的課件和本詩的聯絡是很緊密的,但是,由於我的設計環節上不夠完美,所以,教學輔助手段沒有發揮出最佳作用來,課後,我反思,可能學生會對那些畫面留下印象,但是這些畫面由於缺乏了教師的富有感染力的話語,學生也不肯能去全身心的留意,所以,如果將課件的播放能夠選擇最佳時機,一定會起到更好的效果。當然,我的這節課還存在許多的不足,希望今後通過個人教學經驗的提高和積累,在學校的各種教學活動中的學習和取經,讓我的水平不斷提高。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6

從前的課堂裡,教師似乎無所不知,授課成了呈顯才學的機會,是居高臨下式的;現在學生主體以後,教師便煞費苦心地將課堂設計成娛樂板塊,自己成為節目主持人,還是那種“快樂大本營”式的。我並不否認,教師在課堂裡有時候需要作為“知識的上帝”出現,有時候扮演節目主持人效果可能更佳。但教師的本色使命除了課堂的組織者外,更應該是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尤其是參與者,教師應該有身臨其境的參與姿勢,而不是像過去那樣,超然於學習活動之外,做一些應節而舞的假動作。而進入學習狀態之後,教師表現出來的通常就是“一小步一小步”的真實姿勢。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我在組織學習《紫藤蘿瀑布》時,格外注意與學生“同甘共苦”,從而有了意外的收穫。

我要學生比較圖片與課文的區別,也是一種“調動”。“比較”的能力,學生原本就“有”,不是某一節課上從無到有、憑空建構的。課堂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是為了啟用它,使之浮出水面,參與到新的學習中去。我因勢說出“ 文字的表現力、感染力比顏色、線條、聲音等更全面、更豐富,也更準確、更深刻,更有利於智慧的發展”一番話,則是現身說法的教化。對於現在“卡通的一代”來說,國中語文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與卡通爭奪孩子的眼球。而對“ 生死謎,手足情”以及“宗璞”的解讀,包括《尋找我的名字》的寫作練習,正好有利於展示漢字的內涵和魅力。我一直覺得,漢字是漢語文教學的根本憑藉。請原諒,我非常反感用“詞”替代“漢字”。我懷疑是“詞”離間了我們的心靈和漢字的距離,否則,何以有那麼多的人在獲得了漢字的支撐,站直了以至跑出去之後,就過河拆橋,用全球化的“詞”來教訓漢字呢?這也許是題外話。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7

教師的範唱和多種方式的練唱,教師的及時糾正和鼓勵都能使學生更快速的學唱和大膽的表現,使他們親身體驗京腔京韻韻的的風格魅力;學習簡單的京劇形體動作邊唱邊表演,進一步加深他們對歌曲獨特風格的體驗等,都引發了學生對京劇藝術的好奇心和興趣,使他們在好奇和興趣的驅使下,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

對於我來說,教學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課前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對於教師本人都是一種提高和補充,讓我自己也熱愛起了京劇,但教學中仍然存在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1.學生最後的演唱效果還不是十分理想,例如:走音現象,節奏出現不穩定現象、情感不充分表現不夠理想等等,歌曲本身的難度是一方面的原因,學生在演唱方法和表現力方面的欠缺仍然是主要原因,今後要多加練習。2.教與學在互動方面還應該更多樣化一些豐富一些。3.對於學生的引導可以再巧妙一些,老師講解的太多太細反爾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要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建議:1、上這課之前最好先學習有關京劇唱腔方面的知識或練唱,對於這首歌曲的學習會有很大幫助。2、臉譜的欣賞不要佔用太多時間,瀏覽性欣賞即可,以唱為主,臉譜的知識可以放在課前預習或課後作業部分完成。3、教師的範唱比播放音訊視訊都更重要。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8

對文中個別字的註釋,本來是易掌握的,只要課上老師講解,學生做筆記或參考文中的註解,再課下自習,完全可以自行解決。可是,學生根本不自覺學習,不注重文中的註解,沒有很好地去理會,對知識的掌握就不牢固,離開了課本就無法給解釋。今後應讓學生自主學習,要求多看看文中所做的註解,首先弄懂個別字的註解,接下來是句子的翻譯。教師可以在習題上讓學生多練。

第一課時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梳理課文大意,文言文教學學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環節,對於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更甚。若老師指定學生翻譯,要麼啞口無言,要麼不動腦筋拿著參考書照念;若以老師串講為主,學生便無所事事,亦不願主動記筆記。對於這一問題,在教學中,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翻譯,然後各小組在質疑相關的字詞句,教師加以點撥,設定此環節的目的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最好要求把重點翻譯的句子抄寫,加深印象。如: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②清榮峻茂,良多趣味。等…… 反思四、回答問題。本文從不同的季節對“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景象做了描寫。

理會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寫水分,著重讓學生體會“夏水暴漲,湍急”“春冬水落潭清,風景秀麗”“秋寒猿嘯,氣氛淒涼蕭殺”的奇異景象;不同季節應多讀成誦,只有多讀才能理解深刻,光靠老師傳授,沒有多少個學生能記憶猶新,到複習時還是要依靠老師 。我覺得傳授他們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教會他們怎樣去學習,只有對文言文有了學習上的眉目,才能產生興趣,學習上也輕鬆,不至於很快忘卻,複習時候甚是陌生,難度自然加大。教好學復好習和考好試密切相關,只要師生配合,把握好每一個環節,教和學都能達到效果。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9

上完《梅花魂》這一課,我的心裡湧動著一種激動,洋溢著一種感動,為自己,也為學生。下面,我從以下兩點談談自己的收穫。

一, 透過視窗看世界,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文字只是教學的一個小小的視窗而己,如何藉助小小的視窗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我們語文教師必須要研究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此視窗為階梯,創造性地去拓展文字相連的以外的內容,適時地引進推薦給學生,既擴大閱讀的量,又能為深度理解文字服務。

為了讓學生更容易進入課文,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伊始,我讓學生在欣賞完美麗的梅花圖片後,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寫梅花的詩詞,然後用多媒體出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陳毅的《紅梅》,陸游的《詠梅》,以及毛澤東的《詠梅》,讓學生吟詠,在吟詠中加深對梅花特點的認識,以及對梅花品性的瞭解。在課快要結束時,適當地引入兩首現代的詩歌《遊子情懷》和余光中的《鄉愁》,讓學生加深對外祖父思鄉之情的理解,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同時也深化了對梅花魂的理解。讓學生漫步在文化的長廊裡,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意蘊裡,課內外融合,使本節課不僅有了廣度,還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教材中以小見大,融進大語文教學觀,有這樣日積月累的教學,孩子們的心便不會拘於孤陋寡聞,視野也一定會達到星垂平野闊的境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理由也有責任撥開層層迷霧,讓詩性的陽光灑進孩子的語文生活,讓我們的學生更多一份語言的醇厚與靈動,更多一份精神的豐裕與深廣。我們願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10

《我選我》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而且非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開課時學生就根據課題提出了“我”指的是誰?他選自己幹什麼?為什麼選自己?結果怎麼樣?這樣一系列的問題,思路非常清晰,理解起來也並不是很困難。所以我決定在講這篇課文時,重點放在創設一種選舉的情境,讓學生在那種具體情境中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感悟人物說話時的語氣。

我和同學們商量,如果我們大家就是文中的那些人,這次選舉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場面呢?同學們認真讀書後,我們便開始了表演。首先我扮演文中的林老師,來了一段獨白:“同學們我們班的勞動委員李小青,前幾天轉到別的學校上學去了,現在我們要補選一名勞動委員。”我的話剛說完,教室裡頓時鴉雀無聲,有不少同學託著腮若有所思,也有人在掃視班裡所有的同學,看來多數同學理解了課文內容。我抓住機會表揚了同學們,並且讓他們說一說為什麼這樣表演。有的人說:“教室裡靜悄悄的就是非常安靜,一點聲音也沒有。”有的說:“選勞動委員是班裡的大事,大家都在認真思考,到底選誰合適。”那接下來讀:“選誰呢?教室裡靜悄悄的,大家都在想。”讀出思考的語氣,既輕又要慢,也就水到渠成了。突然,有幾個同學站起來了,說:“我選我。”我就扮演林老師說到:“王寧,說說吧,你為什麼選自己?”幾個同學你一言我一語,說得頭頭是道。有的說:“我要學習李小青熱愛勞動關係集體的優點。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11

讀,是學生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讀,是學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全國小語理事會理事長崔巒強調:“一定要把課文讀對、讀通、讀順、讀好。”這是學好語文的基礎,也是理解課文的前提。因此在這次教學中,我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聽讀、初讀、速讀等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讓學生做到將課文讀對;在熟讀生字的基礎上,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在精讀、理解的過程中,又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和朗讀內容指導學生將課文讀好。在這樣有目的、有層次地閱讀指導中,學生逐步學會了讀書。

當然,我的這次教學還存在著許多不足,其中讓我體會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1、沒有將本課時的教學內容講授完整。在教學過程中,由於對學生情況把握的不準,導致這一課時的個別環節用時較長,特別是請兩個人單獨讀寫魚兒的段落,太浪費時間了。

2。雖然也嘗試建構一種多層面的課堂,希望能通過一節課教給孩子更多的東西,但是,許多方面考慮得還不夠周全,補充素材在課堂上成為一種資源的浪費,浪費了一些寶貴的時間。

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我充分地認識到自己還應繼續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鑽研教學方法,潛心搞好教學研究,努力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12

《鄧稼先》是一篇人物傳記,也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回憶性散文。執教完這篇課文後,我感到有所得亦有所失。

先說教學中的“得”。這一課的學習我採用了“創設情境”、“合作探究”和“研讀評價”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影像資料激發學生興趣,匯入課文的環節比較成功,很好地切入到了課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得到了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滲透在其中;班級交流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使他們的概括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在課堂上得到了儘可能地鍛鍊。

本節課亦有所“失”。一方面,比較重要的“合作探究”環節教師指導不夠,“ 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閱讀”這一學習要求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裡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反而使個別學生有些盲目或者無所事事,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另一方面,課堂氣氛不夠活躍,諸如“我口說我心”這樣的環節,本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想說、願說,大膽地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可是略微嚴肅的課堂氣氛未能激發起學生活躍的思維,表達得不夠。 結合本節課的“得”與“失”,在今後語文教學中,我認為自己還應作如下努力:

第一、優化教學設計,體現新課程理念。要富有創意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其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相長、師生雙贏。

第二、要使課堂教學中呈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鮮活局面。輕鬆活躍的學習氛圍離不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師要成為 “催化劑”,努力營造平等交流的課堂氛圍,促成一種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13

有人說:“不讀《老子》,不知道什麼是中國智慧;不讀《論語》,不知道什麼是中國文化。”而智慧來源於豐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發展橋樑的是《論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論語》,走進孔子,去追尋中國文化的根,並汲取營養。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師生共同合作,開發課程資源。於是讓學生課前閱讀與《論語》有關的資料。結果,學生從網上、圖書館、閱覽室、書店獲得知識資訊,遠遠超過老師一言堂所介紹的內容。這就是課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嚇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師!

“課外閱讀—課堂展示”這一環節,對我教學啟示很大。實驗證明,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傳播者、佔有者,而是課堂的組織者、點撥者。師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識的合作伙伴。一篇經典文章,大家動手,圖書館、閱覽室、書店、家庭藏書、電腦都用上了,上課時一人一本資料,各抒己見,誰有道理聽誰的。學生都成了課堂的主人。現在,我們的課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動的場地。學生的課外閱讀,促使我轉變教學理念,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挖掘學生的智慧,啟迪學生的候像力、思維力、創造力、表現力,培養學生興趣,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杜威說:“有了知識的飢渴,則知識的控求隨之。”

課外閱讀帶給教學最大的轉變,是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和老師一起探索,一道思考。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發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嚴,感受到獨特創造性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誰資料查得充分,誰課外閱讀讀得深刻,誰主課堂上就學得主動,學得輕鬆,學得有效。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14

成長是一個多麼值得人期待的過程,多少腳步會因此變得堅定,多少夢想會因此得以實現,可他們竟然不願意!這一個又一個斬釘截鐵的“NO”讓我沉默了,這就是我們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嗎?他們在課堂上對成長看似深刻的理解,難道只是紙上談兵嗎?在這些衣食無憂的孩子身上,責任和勇敢跑哪裡去了?無私和奉獻又藏哪裡了?難道他們真的是一群貪圖享受的寄生蟲嗎?我一時語塞,腦海中穿梭著一個又一個似曾相識的畫面。多少次上學的時候看見家長們給孩子拿著書包,放學路上自行車、麵包車、轎車望眼欲穿的等待著自己的孩子。回到家後,滿桌的美味佳餚等待著滿足孩子們飢餓的嘴巴。看看這些連自己衣服不洗,被褥不疊,更別提拖地、洗碗的嬌孩子們,是不是我們大人本身給孩子的太多,太多了?把錢、時間、愛全都給了孩子,該給的給了,不該給的也給了,卻從不從他們身上索取什麼!可孩子們呢,只知道從家長那裡拿快樂、拿幸福、拿滿足,卻從不給予!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多麼不切實際。一路走來,他們拿什麼長大呢?一切都是享受,一切都是給予!而一切都是瞬息,一切又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無法挽回的嘆息!

是孩子們錯了,還是我們錯了?回想過去當住宿生想家想得痛苦流涕時,有幾個家長硬下心腸任憑孩子一去四五天,讓他們自己走過孤獨,迅速獨立;當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有一點點摩擦,家長卻非要出面調節,完全剝奪了孩子享受挫折的權利;當孩子在學校被老師狠狠地批評一頓時,總有人在心裡暗暗擔心孩子是不是在學校受氣。是啊,有家長這麼好的庇護傘,還長大幹什麼呢?就一直躲在這有力的翅膀下好了!也難怪我們的孩子長不大,我們大人又何曾給了他們長大的空間?“給”與“拿”之間,是教育,是真正愛的教育!

當歲月在指間悄悄流過,早已長大的我們是不是更清楚的理解長大的含義?那麼我不能沉默,我該做點什麼?我們該做點什麼?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15

《我的信念》用點撥教學法教授效果可能會更好。教者可引導學生利用書上註釋和工具書獨立學習,培養自學能力。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互相啟發,讓學生感知語言,揣摩居里夫人性格特點和人格美。至於文章結構上、內容上的疑難點,教師要點撥到位。

《我的信念》這一課是居里夫人晚年的自傳體散文,主要是向學生展示居里夫人高貴的品質與崇高的人格魅力。在教材中是作為一篇略讀課文,我採用我市大力倡導的“三步四環節五課型”中的閱讀課形式進行教學的。在我設計的教學案中,預習學案注重學生對課文的朗讀與整體感知;在課堂探討案中注重對課文重點——感受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探究討論和難點對語言的品味、賞析。

在課後拓展案中既有對課文內容的回顧又涉及課外的相關閱讀 ——名人眼裡的居里夫人。每一步都充分的展現學生的自學能力。尤其在整個課堂上,學生的自主互助探究學習的水平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老師僅僅是一個導向,起個引導的作用,真正的讓學生自學。同樣,學生的自學過程中小組合作開展的活躍而有序,對於問題的討論與解決更是超出了我的預想。

綜上,我認為日後在上《我的信念》時應注重“讀”,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拓展,注重自讀程式安排的優化。可採用“匯入-示標-初讀( 整體感知課文、質疑)-再讀(討論、答疑)-遷移-小結、模仿寫作”的自讀程式,以使“設計”更加優化。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16

一入秋,陽光就變得金黃金黃,秋風也給我們送來了陣陣涼爽,桂花香味瀰漫著大街小巷,在這樣的金秋時節,我恰巧要教《聽聽,秋的聲音》。為此,在上下班中,我尋找著秋天的聲音,反覆的琢磨著。這是我闊別語文課堂近大半年時間來的第一堂課,心裡還真的有點緊張。課後師傅對我這堂課進行了深入的點評,我也對這堂課進行了反思。

首先說說我這堂課比較好的地方:

1、在新課的匯入中,我設計了遊戲環節,意為讓我和學生的第一次課堂在愉快的開始中進行。我設計了“猜猜我是誰?”的遊戲,我分別選取了具有春、夏、冬季節有代表性的聲音青蛙、知了和北風呼嘯聲,然後要學生說說誰還沒有和我們見面?學生立刻說出是“秋天”,在學生“秋姑娘”的呼喚聲中出示秋天美麗的圖片,配上了動聽的音樂,學生此時沉浸在秋天的美景中,時不時發出“哇哇……”的聲音,我順勢問了“秋姑娘美嗎?”學生多喊著“美”。緊接著我以“秋姑娘不僅有美麗的衣裳,還有美妙的聲音,你們聽到過嗎?”逐漸引入課文的學習。在匯入環節銜接比較自然,從視覺和聽覺上為學生營造了一種秋天的氛圍,藉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理解“叮嚀”一詞時我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讓學生說說每天早上父母、爺爺奶奶送你來上課的時候經常說什麼?感受家人“叮嚀”對孩子包含的深深情意,再以觀察詞語,“叮嚀”有兩個“口”,顧名思義就是嘴巴一遍一遍地說,再三的叮囑就叫“叮嚀”,加深學生對該詞印象。再讓學生演一演深情大雁,對自己的好朋友“叮嚀”一下,學生便會說出“再見了,你要好好照顧自己,不要感冒了!”“再見了,我會想你的!”等話語,在這段的理解中比較順利,如果我對學生的評價在提升一個階梯效果可能會更好。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17

本節課主要使學生初步學會如何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貫徹、分析、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老師參與其中與同學們共同感受知識的自然形成,真正體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的教學理念。縱觀本節課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特點:

一、由貼近學生甚或的拍照場景引入自然匯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調動了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又是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好久在我們的身邊。

二、為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空間。

在課的開始,讓學生利用材料國旗的長60CM,寬40CM,在聯絡本上畫出國旗的平面圖,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然後讓學生帶者問題自學,小組合作交流得出的比例尺的概念,通過自身體驗得出來比例尺的過程就是化簡比的過程,從中學會。

三、讓學生自己去找喜歡的物品,再根據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有了動手動鬧的機會學習興趣更濃了,同時由於是自己喜歡的,所以解題的積極更高,初步培養了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18

教學環節的設計,不僅要有層次和梯度,還要突出語文教學的特點,展現更多的語文味。例如朗讀的教學,我認為沒有朗讀的語文課是不完整,缺乏語文味的。因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學生要能用普通話進行流利準確、有感情的朗讀,所以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以後,我就對學生進行了朗讀的訓練,要求學生在領悟把握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後,能在朗讀中準確反映出來。在提供給學生的學案中,不僅大環節上從易到難,而且每一個大環節的細環節也是從易到難,而且很多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現,如果填空的內容較多,我就將其分成幾個細點,寫出其中的一些,空出一些,讓學生在有所提示的情況下能較好的完成。

有了好的學案,未必就能出現理想的效果。從這課堂實施的情況來看,情況不甚理想,主要原因是對學生的能力和自覺性估計過高,其實大部分學生沒有認真去閱讀課文,發下去的學案沒有盡力去完成,有的甚至一點也沒做,讓我感覺到先學後教難在先學,先學只是一部分精英的事,其他學生是置身事外的。另外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性也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很多學生處在夢遊狀態,這都是今後教學中必須嚴肅思考和積極面對的。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19

首先,學生表演完大象後,教師問“這位同學表演的怎樣?”有的同學評價說“他表演的動作再緩慢一些就更能表現出大象的笨重了”,有的補充說“大象的身體很重所以腳步應再沉重些”,還有的說“如果能按照音樂節奏進行表演就更好了”等,經過學生之間簡練的評價使表演的學生迅速找到了自己需要加強和改進的地方,繼而在音樂的伴隨下師生共同有節奏的進行表演,享受著音樂帶來的無限歡樂。

其次,在利用三角鐵敲擊歌曲強拍時,第一位學生演奏不夠準確,學生評價道:“他的演奏沒有節奏感沒找到強拍”隨後,評價的學生到前面做了一下示範,演奏相當準確,在同學肯定的掌聲中我追問道:“你是怎樣做到的?”他很從容地說:“我是看電視上閃爍的圖示演奏的,圖標出現時就是強拍”,真沒想到平時我告訴學生的小竅門他們真的都記住了,並派上了用場,還有的學生說:“我是靠聽感受到強拍的”說完果然演奏的很準確,隨即我充分肯定了學生的演奏方法和準確程度。

《春江花月夜》反思總結 篇20

孩子們最難理解通過看雪表現了祖國寶島臺灣的兒童與祖國大陸的兒童盼望著祖國早日統一的共同心願這一主題思想。

課文圍繞著中國臺灣的小朋友看不到雪而驚奇地問老師為重點,老師又深情地回答學生們的話為難點,從而設計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們理解《看雪》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整篇課文主要是老師和學生對話,我在課堂上,我採取男女學生分開進行角色扮演朗讀,分小組朗讀等不同形式讓學生在讀中進行感悟,在讀中滲透情感教育。

孩子們一節課下來,我講的不多,孩子們理解得卻多了。學生們在讀與說的過程中,展示了自我,而且在解決重點疑問的時侯,也解決了這節課的重點

對字、詞、句的理解,深入挖掘,尤其是文中第九自然段,讓學生重點誦讀,找出關鍵詞來理解,並結合圖片更加烘托出雪景的美麗和雪中玩耍的樂趣,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加興奮。

孩子們很難理解為什麼中國臺灣人民很難來大陸的歷史原因,很難理解為什麼中國臺灣很難看到雪景的原因,我在課堂上讓學生觀察中國地圖,讓學生理解“中國臺灣島,與大陸,隔海峽”的意思;輕描淡寫的講述革命時期的歷史故事讓孩子們知道中國臺灣還沒有迴歸祖國媽媽的懷抱;講述中國臺灣的地理位置,讓孩子們知道中國臺灣島是一個氣溫比較高的地方,很難下雪。在講這些問題的時候,有一個男孩子發言“中國臺灣是熱帶地區”,我聽到這句話時感到無比高興,這肯定是一個愛看書、課外知識豐富的孩子。在課堂上,與孩子們甚至談及當今的熱門話題“釣魚島”,用意在於激發孩子們的愛國熱情,希望孩子們努力讀書,使自己充滿學識才幹,使國家強大,這樣才能不被侵略者襲擊,使祖國早日實現統一的願望。

孩子們雖小,但在其幼小的心靈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對美好事物嚮往追求的精神是極其有必要的,希望在他們長大的過程中,這些幼稚的思想也隨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