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通用24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3.02W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1

通過類比的方法,自然得到角的比較方法。並通過問題串和練習,進行了分析。課後反思本節課,發現在分析的過程中,將重心放在疊合法和角的意義的理解,其實根據學生的水平,有條件的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感受測量法與疊合法有無異曲同工之處。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通用24篇)

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動手實踐和直觀感受,如請同學們在準備好的紙片上任意畫一個角,沿著經過頂點的直線EF對摺來畫出這個角的平分線:再如通過觀察幻燈片角的大小比較。正是因為有了上面的過程,學生就能運用數學直覺較好的完成隨堂練習“在方格紙上有三個角,試確定每個角的大小及各角之間的等量關係.”

如何培養、建立學生的數學直覺思維和意識?這節課給了我們一個啟發:要注意創設實際問題情境,運用多種手段如實物、多媒體、動手製作、情景再現等讓學生讀圖、識圖、畫圖進而掌握圖形符號語言,通過觀察、類比、聯想、實踐和合作交流去解決一個一個力所能及的問題串,在實踐中發展學生的數學直覺思維和數感。。教學過程只有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學生才能真正動起來,課堂才能真正活起來。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角的大小的比較、畫相等的角。依照新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具體內容,從提高學生數學興趣入手,讓學生經歷同化新知識、構建新意義的過程,從而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動手實驗,在輕鬆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增強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體驗類比和轉化的思想。

一、通過對教材的深入分析,我在上課時認真把握了以下幾點:

1.首先在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對匯入問題的設定,達到對舊的知識進行適當的複習的同時引入角 的比較,引人與新知識的講解融會貫通,一氣呵成利用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遷移的能力,用類比的思想引出角的大小的比較。

2.在角的形象比較中,要努力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通過開放性問題的提出,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有助於學生靈活地學習知識。

3.問題的設計給學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隨著問題的步步深人,學生的思維得到深化,突出了本課時的重點,也分散了難點,最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4.作圖的摺紙操作應作為一個補充知識,不必強求知識的記憶。動手操作、相互交流等活動,又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5.在畫時,畫相等的角是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和探究,如何畫應是老師必須給予提示與講解的,特別是如何放角的頂點與邊。

6.角平分線的知識是一個幾何中的重要知識點,雖然在此不是重點,但在教學中,老師不能放鬆,而是要加強講解。

上課時採用的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1)創設情景以同學們比較熟悉的公園導遊路線圖引入角的大小比較。

(2)利用課件,疊合法比較角的大小展示疊合法的操作。

(3)回憶用度量法,使學生掌握角的大小的比較的一般方法。

(4)問題探究,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和與差的運算。

(5)問題引申,引導學生髮現角平分線,並歸納角平分線定義

(6)典型例題,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本課,自始至終滲透著實驗、觀察、類比、歸納等數學思想方法,重視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充分反映了以學生為主教師為導的新理念,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愛思考,善交流的良好學習慣。

二、存在的問題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了一些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在教學預想中,沒有估計到學生角這部分知識的遺忘,部分題目的設定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分析起來有些吃力,對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激發受到一定的影響。

另外,在活動和提問的過程中分析過細,講解過多,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探索和明晰的時間和空間。

三、改進措施

針對本節課暴露的問題,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加強備課;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識水平;設定問題要具有靈活性、針對性、可操作性,給學生更多的思維想象空間,將角的比較與運算這節課分作角的比較和角的運算兩節課來完成,努力使課堂教學向著嚴謹、有序、高效的方向發展。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是學生首次接觸到有關角的運算問題,幾何入門教學很關鍵,學生在答題時,往往延續國小一貫的作風,只有資料的運算過程,而對角的名稱卻忽略不寫,只看重結果而對解題過程不考慮,於是,針對這些情況,我反覆演示了典型例題的解題方法,有關角度計算題的書寫格寫,過後再讓學生去做,學生卻總也難以靈活的應用。這種情況,教師在解題教學中經常會遇到。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通過談話,調查得知,其根本原因在於:以單純的模仿,誦記為主獲得的解題方法,因為缺少過程知識的支撐,難以遷移到新情境中去。這裡的過程知識是指個體在自己的解題活動中獲得的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潛在個性化的知識。其中既有成功的體會,也有失敗的感受。由於這種過程知識融入了個體特定解題活動場景中的特定心理體驗,對解題者本人而言是鮮活的,有生氣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善加引導和利用,幫助學生恰當表徵過程知識,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啟發學生將那些難以說清的過程知識用一些特殊的符號,如概念圖式、關係網、線路圖等形象地表徵出來,以豐富學生的解題“知識庫”,如果對學生的過程知識給以足夠的重視和鼓勵,學生會自然生成一種成就感,滿足感,也就容易意識到:

1.解題應該是自己的活動,自己發掘和利用智慧潛能,大膽地做出猜想,再創造,只要是自己付出的,就應當是有所收穫的,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解題失敗者。

2.自己形成的解題思路,就應當有與之相應的合理性解釋,敢於承擔起為之辯護的責任,成為一個有主見的解決問題者。而不應人云我雲或者等待老師講解,擺脫對老師的信賴性。

3.解題同伴(包括老師)並無過人之處,大家不過是各自在自己所走的路上創造屬於自己的過程知識。

總之,在解題教學中,適當的板書,演示是要的,但不能一味地強調學生千遍一律。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思路、解題方法、訓練、發展他們的高層次思維能力,有效地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自主判斷的能力,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教學效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4

《角的分類》是學生已經學習了有關角的知識,有了度量角的簡單基礎。直角、銳角、鈍角是學生經常見到的角,關於它們的定義應通過學生在分類後進行比較、想象、推理後正確的敘述出來。在學生對角已經認識的基礎上,呈現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周角等圖形。在分類思想的指導下,三個特殊角同時出現,形成一個問題的模組,為學生的思維提供時間和空間。

1、導學生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教學問題,啟用生活經驗。

讓學生充分體驗 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很多數學規律、數學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們的原型,學生善於捕捉生活素材,教師儘量提供學習空間,使學生能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通過“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身上找角”,使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2、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促進數學思考。

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操作中理解知識,發展思維。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為學生自己動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本節課設計“找”、“說”、“做”的環節,幫助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認識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學習興趣較為濃厚,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學生用活動角轉出一個自己喜歡的銳角,說說什麼樣的角叫銳角。再轉出一個直角,同樣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結論。教學鈍角的時候,同樣也要經歷這個過程。教學周角時,我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學具轉動的邊,木條繞著它的一端轉了一圈,由此得出一週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類部分的教學環節,由於根據不同的標準,必然有不同的分類結果。另外由於中年級的學生分析、歸納、概括能力較弱,難免出現思維的漏洞,邏輯的錯誤,這就需要老師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時間,合作學習的機會,相互交流的平臺。於是,老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再以小組為單位彙報交流。這樣,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在小組交流中發現思維的漏洞,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

不足之處,在教學周角時,沒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周角的形成過程,及這個360度怎麼得出的,沒有和學生好好探討。如果能用多媒體慢慢演示,讓學生觀察的是它轉過的範圍。可以這樣:先轉到直角的位置,提問:現在是什麼角,是多少度?繼續轉到平角的位置,提問:現在是什麼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週角是2個平角,4個直角。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5

每每與孩子閒聊時,總會時不時地聽到孩子們說:“老師,你看,這棵樹多高呀。” “老師,我長大了,以前好多衣服都不能穿了。”“ “老師,國小的操場比我們幼兒園的大。”等等。每當這時,我總會不由自主地問問:有什麼辦法知道它們到底有多高,多大呢?孩子們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用尺子,繩子、木棍等量,還有的小朋友想出用倒影來量。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了孩子對測量有一定的興趣和認識。因此大班數學活動《測量遠近》,正好符合了幼兒的興趣和年齡特徵,幫助幼兒嘗試藉助工具測量周圍物體,進一步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因為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在活動中 儘管之前我已經考慮了很久怎麼樣把語言說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有一些略顯含糊的地方。就因為這一點,幼兒的操作方法不是很準確,使得第一個活動目標沒有實現,所以在數學活動中,一定要儘量把話說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歡轉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著自己的教學步驟,而忽略了口頭的能力。

每個老師都跟我們說過,在互動上遇到緊急情況要懂得隨機應變,我們都覺得挺簡單,但是當你真正遇到這種“突發狀況”的時候,也許你就沒有自己預期的那麼“靈活”。所以無論如可,要做好完全的準備。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6

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有理數乘方的基礎上展開的.這節課的重點是學生能說出冪的乘方的運算性質,並用符號表示.難點在於利用同底數冪的乘法的運算性質進行運算.為了吸引學生的學習,我主要通過計算(23)2,(a4)3,(am)5的引入.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讓學生歸納出冪的乘方的運算性質.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充分交流各自的計算依據,發展學生的歸納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對於公式的記憶,怕有些同學記不住.因此,我把底數比作是同學的腳底板,指數是學生的手指,同底數冪的乘法比作同學手牽手.將課知識形象化,有利於學生掌握新知識,更好的提高課堂效率.

但是在課堂練習中,學生做題時候出現了很多錯誤,例如

1.負數的奇次方與偶次方的符號的混淆,

(-2a2)2= -4a4,(-2a2)3=8a6(奇負偶正法)

2.乘方運算的錯誤,如32=3×2=6

學生分不清各種運算性質是錯誤的關鍵,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只能多練,這是一個熟悉的過程。培養學生把解題後的再構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要求的作業是每節課後必須進行再構,利用作業的再構給老師提出問題,結合作業做一些合適的反思,對學生來說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一項有效的活動。

數學積的乘方教學反思範文五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積的乘方公式及其應用。從實際問題猜想——主動推導探究——理解公式——應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課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實際問題情境的設定,在於讓學生感受到研究新問題的必要性,由於在應用當中需要用到同底數冪的乘法和冪的乘方,也是為了引導學生回憶鞏固前面的知識,所以在上新課之前先複習它們的法則。積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應用時這節課的重點,首先要讓學生理解這個公式,而要讓學生理解這個公式,就要讓學生理解積的乘方的含義。匯出性質後,要通過一些例項說明其表示式及語言敘述中每句話的含義,以期學生更好的理解,並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會用它進行計算。因此在後面設計了幾個例題,以便學生進一步理解公式。總的來說這節課還是講解清楚了積的乘方的概念,並且也給了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訓練,學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並能對它進行簡單的應用。這節課的主要易錯點是對符號的處理,這點在備課的時候我也考慮到了,因此在例題裡我設計了一些學生易錯的題讓他們訓練。

本節課存在的問題:1,、法則理解不到位。2、積的因式模糊不清。3、符號應該視為因式的一部分。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的幾點:第一、不能把學生看得很聰明,該下細的地方就要反覆講解。第二、對難點問題要析出幾條線、不同角度加以說明。第三、多讓學生之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總結。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7

學生們有了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與技能基礎,人是圓錐應不成問題,再加上學生們會在動手合作中進行學習,這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學習方式。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後,教學設計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抓住重點、難點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圓錐的基本特徵,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利用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因此我設計在本節課上利用大量的時間充分讓學生們自己動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削、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等方法,找到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把公式的應用放在了下一節課,這樣學生們會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動手探究。

2、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提倡教師的主導地位。我理解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數學課上體現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於是我在分析教材後,從難點出發,設計學生自學提示。讓“學生自己動手在一個圓柱中削出一個最大的圓錐,並觀察:(1)圓柱、圓錐的什麼相等?(2)圓柱被削下去多多少,還剩下多少?(3)圓柱與圓錐的體積之間存在著什麼關係?通過自學提示的設計,讓學生在回顧削鉛筆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圓柱與圓錐之間的密切聯絡,從而順利地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8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總結——期末考試就要結束了,又是一個學期的結束,一個新學期的考試,因此小編整理了關於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總結以供各位老師參考和借鑑,祝大家的工作順利!

一個多月來,我透過不斷髮奮,欣喜地看到傳統的理解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所代替。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滿著求知慾和表現欲。從學生的變化看課改,別有洞天。

一、成功的經驗和感受

1、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這節課中,不一樣的學生依據不一樣的生活背景進行活動,自己抽象出圖形,製作出紙質的立體圖形。彼此間的交流,實現了他們對立體圖形關鍵特性的明白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2、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代數式”這節課中,由上節課的一個習題引入,帶領學生一齊探究得出一個規律5n+2,由此引出代數式的概念。在舉例時,指出,“其實,代數式不僅僅在數學中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超多存在。下方,老師說幾個事實,誰能用代數式表示出來。這些式子除了老師剛才說的事實外,還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嗎?”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一位學生舉起了手,“一本書p元,6p能夠表示6本書價值多少錢”,受到啟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例項,大家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正如我們所說的,“代數式在生活中”。

3、創新設計讓學生體現用心向上

在學生上網查詢,精心設計、指導下,成功地進行了“我是小小設計師”的課堂活動:這節課是以七年級數學上冊的作業為課題資料設計的一節課,以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設計一幅圖,並說明你想表現什麼。事先由老師將課題資料佈置給學生。由兩位學生作為這節課的主持人,其他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並說明自己的創意。最後,老師作為特約指導,對學生的幾何圖形圖案設計及創意、發言等進行總結,學生再自己進行小結、反思。整節課學生體驗了圖形來自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現代數學觀,較好地體現了學生主動探究、交流、學會學習的有效學習方式,同時這也是跨學科綜合學習的一種嘗試。

4、合作探究給學生帶來成功的愉悅

“統計圖的選取”教學設計和教學中,要求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調查、瞭解生活中各行各業、各學科中應用的各種統計圖,調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興趣的一件事情的有關資料,務必透過實際調查收集資料,保證資料來源的準確。學生或透過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或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調查採訪或查閱資料,經歷蒐集資料的過程,蒐集的統計圖豐富多彩,資料涉及各行各業。學生從中能體會統計圖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好處,培養善於觀察生活、樂於探索研究的學習品質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二、不足和今後在教學中應注意

1。營造有利於新課程實施的環境氛圍。

2。注重新型師生關聯的建立,在處理好學生、教師、教材三者的關聯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聯,有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以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進一步學習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教學理論,在教師主角轉變上多做工作,增強自己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向開放型的教師邁進。

4。發奮提高自己的業務潛質,個性是駕馭堂的潛質和教材的潛質。探索適合我校學生特點和自己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

5。不斷學習和提高現代化教學技術,提高多媒體課件製作潛質,能製作出針對性、實效性強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使之更好地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質量。

另外,注意發掘他們的閃光點,並給予及時的表揚與激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如袁鵬同學平時不太安份,但數學測評做得比較多,我及時在我所教的兩個班中表揚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驚喜,並在之後的學習較為用心。而學生有好幾個基礎較差,理解潛質較弱,我反覆強調會與不會只是遲與早的問題,只要你肯學。同時,我加強課外的輔導,想辦法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經過近一年來的新課程與新課標的實施,我深感在教學的理念上、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主角上、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師生的評價體系上都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都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只有在教學的實施中,不斷地總結與反思,才能適應新的教學形勢的發展。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9

《分與合》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內容,該知識是學習加減法的基礎,整節課學生在動手實踐等活動中掌握5以內數的分與合。

本課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並有以下收穫:

1、《分與合》中主要是對4和5的合成進行教學。對於4和5的分與合的掌握,大多數學生已經有比較好的基礎了,那麼這節課的重點就是讓他們通過分紅花對“4和5的分與合的合理性”進行感性的理解,初步建立數感。所以在教學時,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而在強調有序思想時,我也是充分地尊重學生,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請學生自己說一說有什麼好方法記住4和5的分與合,在學生的交流彙報中,自然滲透有序的思想方法。

2、在遊戲中練習,寓教於樂。在課堂上,我通過“猜一猜”、“出卡片”等遊戲,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玩中學”的樂趣。在課的最後,我沒有丟棄我的故事情景,繼續利用虎媽媽過生日,請我的學生自己把小禮物(缺了葉片的向日葵)補完整送給虎媽媽,不僅及時鞏固了今日所學,而且也使得整堂課前後連貫,一氣呵成。

3、及時肯定、及時表揚。課堂上,學生的每一個想法都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我應充分地利用並及時寫出來、及時肯定,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分與合。同時,對於那些動腦筋、發言積極的孩子,也要不吝嗇自己的表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4、做到完全放手。4的分與合是在我的引導下一步一步完成的,相信有了4的基礎,5的分與合對於學生應該不是一件難事。因此,我多給學生機會,把2、3的機會讓給他們,讓他們多說多練,淋漓盡致地體現學生是學習主人的色彩。

然而,我還是有不足之處有待改進。

看到孩子們如此高的學習積極性,希望我能盡我所能,把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繼續延續下去!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10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在教學3和4的組成時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例如:教3和4的組成時,在講完後,我請4個同學上臺,每人發一個數字,教師說組成4的兩人是好朋友,學生就兩人手牽手的成為了好朋友,也可以組成4的兩人是好朋友,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3、4的組成,還可以進行思想教育,同學之間互相團結、友愛。

二、以猜為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

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 ,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顆珠子,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三、自學互學,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快樂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今,“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課堂上學生唱“主角”,教師只是一個“配角”,把時間和空間都留給學生進行思考、探究、交流,關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思維等方面。我多次採用"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學生的思維是靈活的,關鍵是老師怎麼調動。本課教學我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練習,讓學生“活”起來,師生一起進行闖關,感覺數學的樂趣和無窮魅力。

四、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 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教學中我以小組為單位,學生紀律好、回答問題好等都可以為小組"得紅旗",小組的紅旗最多的每人一朵小紅花,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11

為了適應21世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持續的提高教育教學成績。現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過去的觀念和做法進行重新審視,現將在教學中反思得到的一些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師教學中要轉換主角,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新課程標準從形式到資料上都作了較大變化,對教師的教學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要認識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舊觀念,樹立新意識,轉變主角,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不僅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1)教師應由課堂的主宰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學生帶給學生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刻,這是學生自己學習最重要的學習資源環境。在教學中,教師能夠採用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形式就為學生創造帶給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同時教師還務必給學生的自主學習帶給充足的時刻,讓他們有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

(2)教師應變知識的傳播者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傳統教法認為“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天職,課堂上教師的任務就是想方設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思維活動完全受教師的支配,這種教學方法不能發掘學生的潛能,阻礙了學生的發展。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的知識,更就應成為學生自主探索並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引導的資料不僅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做人的價值,引導能夠表現為一種啟迪,一種激勵,在學生迷路時,引導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難時,激勵他們勇於戰勝困難。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在以往的教學中,師生之間的距離無法縮短,師生之間無法進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師生關聯,民主的課堂氣氛無法構成。要改變這種形式,教師就應主動由“站在講臺上”,變為“走到學生中去”,使自己成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共同探討學習中的問題,以交流、合作、商討的口氣與學生交流心得、體會,這樣學生會親其師,信其道。遇到什麼問題都願意與老師講,互相交流。

二、教學中要“活用”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資料;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啟用,構成具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潛質把問題簡明地闡述出來,同時也要有潛質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1)教材不等於教學資料,教學資料大於教材。教學資料的範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能夠是課內的,也能夠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資料。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科書教”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在課前,我在教材的基礎知識上,設計了幾個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讓學生去詢問和調查,讓他們帶著問題,透過自己的發奮,解決問題,體驗了“做數學”的過程,加強他們實踐探索潛質。在課上,同學們都踴躍地展開了自己的調查結果,引出了學生學習慾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充分利用教材開創自主空間。過去的教和學都以掌握知識為主,教師很難創造性地明白、開發教材、此刻則能夠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編入了一些讓學生猜測和想像的資料。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各種不一樣的思維取向。教材中帶給了超多供學生自由閱讀的欄目以及課題學習。我們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去詢問、調查、閱讀,豐富他們的課外知識;另外,一方面,也要透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培養他們去解決問題的潛質。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

教學活動務必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理解資訊,而是對外部資訊進行主動地選取、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好處。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代替的,是由內到外的生成,而不是由外到內的灌輸,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家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弊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以往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就此進行教學。”這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掌握了這個標準以後,我在教學中始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瞭解他們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了,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的、教學法。

四、教學中注意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評價每一個學生

重視教學評價是新課標的一大特點,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也是教師教學反思和改善教學的有效手段。只有透過對學生的評價,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潛質、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評價要全面,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激勵是評價的最終目的,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始終要堅持有利於學生進一步學好數學,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發展,要淡化考試的功能,淡化分數的概念。

(2)數學學習評價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明白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構成和發展,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所做的發奮,要看到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所取得的進步,全面公正地評價一個學生。

(3)要注意評價手段的多樣性,評價形式的靈活性,關注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個性差異;教師要儘量鼓勵每一個學生,使其建立成功的信念,認真學習,健康成長。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12

對於學生來說,百分數學生應該不是特別的陌生,在五年級的學習中已經接觸了比較多的百分數的問題。而且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以前學習的百分數加以應用,上週末特意給學生準備一張百分數的練習,應該說學生的基礎是有的,但是很大部分學生已經忘記了。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把已有這方面的知識加以整合,使得知識更加的條理化、系統化。

今天教學的解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增加百分之幾的問題,針對水結成冰的問題,結合這幾天天氣特別熱,從生活中的例項礦泉水瓶冰破的現象引出問題,180立方厘米的水結成冰體積就變成了200立方厘米,讓學生根據這兩個條件,你能提出哪些問題?設法讓學生提出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多少?冰的體積是水的體積的百分之幾?從而讓學生更加容易的解決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百分之幾的問題?但是學生的情況反應也不是特別的好,很少有學生提出問題。而且對於重點的問題: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百分之幾,學生也不是特別好地理解。

分析原因,可能課始創設的情景,學生的興趣上來之後就馬上被後面的第一個問題給難住的,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消失了,另一方面對於重點問題的思考時間和討論時間也不充分,學生沒有在課堂上深刻的理解“增加百分之幾” 的含義,這樣就給學生的解決問題產生了的困難。針對這個問題,採取直接讓學生針對問題: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百分之幾?在思考和討論之你會,把更多思考的時間放到解決百分數的含義的問題中來?讓學生在思考含義的過程中學會怎樣解決?而把這種開放性的問題放在後面第二課時或者是複習課中來開放思考,提升學生的學習深度。在第一課時的時候一定要針對重點問題進行重點地討論和解決,這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引起注意。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13

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角的分類教學反思。

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已有初步的接觸,但是大都屬於直觀的描述,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

我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後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關於角的分類的知識,我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使他們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

在角的分類教學中,平角和周角是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容易把它們和射線、直線混為一談。所以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角的特點講解平角和周角的特殊性。並注重和射線、直線的對比區別。在角的畫法教學中,我採取的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畫,在畫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體會和歸納畫法。學生因為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經驗,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學生可以達到目標要求。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14

一、教育教學中的得:

(一)能制定正確教學目標:平時教學中,不僅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更注重九年級(4)班多數學生的學習基礎、水平來制定教學目標。根據我校實際情況,我把平時的教學目標要求定在中等偏下水平,重點內容適當提高,使較尖的學生能取得優秀成績,對於基礎太差的學生,對他們的複習目標只要求達到教學大綱的最基本的要求,強調熟記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礎知識,並能掌握基礎題的基本解法。通過努力,使全班學生的數學成績均有所提高。

(二)寓複習於平時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九年級兩本書的教學任務,又要減輕學生在集中複習時間的負擔,我把複習內容有計劃地分散在平時學習中。從九年級開始教學就有目的地回顧總結。複習了與九年級知識相關聯的七年級、八年級年級的重要數學知識,結合教材,因勢利導進行復習。如在講特殊的三角函式值得計算時就出了一道這樣的數學題,求|1-√3|+1-tan60°+(tan30°)°的值,這時就複習了絕對值、零次冪等基礎知識。平時在課堂複習、提問、小測驗中有目的的檢查複習七年級、八年級等知識點。這樣做能使七年級、八年級等已學過的重要知識反覆在學生頭腦中出現,可以減少遺忘率。

(三)編寫切合學生實際的訓練題:目前我校九年級學生每人手中均有《一課一練》、《堂堂練》、《試題寶典》、《複習點要》等學習資料,這些資料中如《一課一練》和《複習點要》基礎知識偏少,較難的題目偏多,解題方法著重技巧性而不突出基本思路和方法,總的情況是要求偏高、偏深,脫離學生的實際,也不符合會考的學習要求。因此平時在備課中我注意重點備好學生的練習及複習訓練題。佈置作業做到了有佈置就一定有批改,提高了學生的作業質量.自編習題要求中等偏下,多數題目是基本訓練,重點題型反覆訓練,逐步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注重課堂教學資訊的及時反饋和矯正:由於九年級(4)學生之間思維的差異及基礎知識掌握的差異特別大,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從學生實際水平出發,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指導,最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複習學習達到不同水平。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瞭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對於學生回答的問題要進一步追問,對學生做的選擇題和填空題的答案要進一步追問為什麼。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練習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提高學生的內驅力,同時及時矯正學生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又使學生及時糾正錯誤,達到複習的基本要求。

二、教學工作的失:

(一)錯誤的估計了九年級(4)班學生的學習情況,樂觀的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及作業過程是正常化的,結果導致走了一段彎路。

(二)在九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趕教學進度,因此課堂教學中還是出現了講的多、練的少的現象,結果導致課堂教學的鞏固率僅為50%。

(三)沒有很好的把握教育管理與九年級數學教學的關係。平時在九年級數學教學中花的時間較少,特別是後進生的輔導工作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有時對存在問題講道理多了,具體輔導工作少了.(四)測驗及模擬考試注重了對學生的得分情況分析,對學生知識缺漏情況少了統計及分析,少了針對性的評講,更少了針對性的進行跟蹤訓練及檢查。(五)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課堂教學的容量總是很小,教學效果不大。

三、今後的教學思路:

(一)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融洽師生情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誠心實意的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服務。

(三)健全學生完整的知識結構。一方面加強基礎知識教學,注重抓盲點,,另一方面重視解題模式的總結,注意突破難點,這是數學學習的關鍵。

(四)切實做好提優補差工作。對後進生格外關心,注意輔導其學習方法,並針對其學習上的缺漏予以輔導糾正,做好測驗及模擬考試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知識缺漏情況的統計及分析,進行鍼對性的評講,並進行鍼對性的跟蹤訓練和檢查.

(五)繼續貫徹學校領導的工作決策,不斷注重教育教學的理論學習,使之教學質量有所提高。

(六)進一步發揚教學工作中的優點,改正過去工作的不足,虛心學習,不斷提高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能力,擴大課堂教學容量。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15

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是分數乘整數意義的擴充套件,記住分數乘法的計演算法則並不困難,但讓學生理解算理難度就比較大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是鞏固和進一部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演算法則。教學中我主要是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直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並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歸納總結。首先在複習中,通過直觀演示,引導學生依次折出長方形紙條的1/2,再取1/2的1/4和3/4,並讓學生用乘法算式來表示這個過程,初步感受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接著以2/3×1/5、2/3×4/5例,讓學生先解釋算式的意義,然後用圖形表示這個意義,最後在根據圖形表示出算式的計算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的過程是學生鞏固分數乘法的意義,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教學中我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通過觀察、實驗、操作、推理等活動,通過例題的直觀操作,通過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初步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在探究活動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分析、觀察、猜想、驗證、比較、歸納的過程,進一步發展了學生初步的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通過本課教學我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相結合。

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演算法則的道理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圖形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在本課教學中就顯得尤其重要了.縱觀教材,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也有著不同的層次,例如分數乘法前兩節課中是利用具體的實物圖形,幫助學生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在分數乘法第三節課中是利用直觀的幾何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道理;接下來的分數乘法應用中,我們還將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法應用的問題。數形結合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抽象變為直觀的過程,而是抽象變為直觀之後,再從直觀變為抽象,也就是要講“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兩個方面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完整的使學生經歷數與形之間的“互動”,才能使他們感知“數形結合”,才能使他們能在解決問題時自覺地應用“數形結合”

經歷探究過程,優化互動生成。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理念說明:數學教學活動將是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學本課時力圖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即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演算法——舉例驗證——交流評價——法則統整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分數乘分數”計演算法則的形成過程。這裡關注了讓學生自己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權力真正還給學生後,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在兩個班的上課中,關於分數乘分數法則都有不同的驗證和說明的方法出現,這些方法遠遠超出課前的預設。究其原因,就是學習變成了自己的事,學的更主動,潛能發揮到了極至。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16

認識幾和第幾”是本段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為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在設計教學時特意多安排了一些小遊戲:從左往右數,請第幾排的第幾個小朋友站起來,請從前往後數的第幾個小朋友到前面來等,利用數學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國小低年級的學生時,選擇一些符合教學內容的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能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

陶行知先生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從先生的話中,我們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包括數學教育。在以後的數學教學中,我要注意結合孩子們的思想實際和對於知識的接受能力,給孩子們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幫助孩子們真正愛上數學這門藝術。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17

新<<綱要>>要求幼兒“從生活和遊戲中感知事物的數量關係”,還要關注幼兒探索、操作、交流、問題解決和合作的能力。數的組成是加減法運算的基礎,是幼兒數學教育內容之一,是幼兒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必備知識。通過創設相應環境,提供材料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操作。引導幼兒去探索、體驗理解,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己得出結論,並將自己獲得的知識用交流的方式表現出來。

本次活動重點旨在讓幼兒學習2、3的組成,知道2分成兩份有一種方法,3分成兩份有兩種方法;活動難點是認識分合號,通過分合號和分合式,初步感受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活動以情境創設匯入,讓幼兒自主來分蘿蔔,初步感知2可以分成1個和1個,引導幼兒說出“2可以分成1和1”,並緊接著引出分合號,並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手指擺一擺來加以鞏固。在此基礎上,便匯出3的分成,同樣利用實物書本的分發來讓幼兒自主體驗3的分成有兩種方式,同時讓幼兒自己能利用分合號來說出3的分成情況。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較為積極,能投入到我創設的情境中去。最後再以“按特徵分類”的操作形式讓幼兒鞏固活動重點。

本次活動改變了以往數學活動中以“教師教,幼兒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創設了“給小動物分食物”“與好朋友分享書本”等遊戲情境,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快樂中學,充分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整個活動過程,通過讓幼兒自主嘗試探索,從而知道了2分成兩份有1種分法,3分成兩份有2種分法,知道哪兩個數合起來是2和3,並能用較為清楚的語言表達分與合的過程。在活動中,幼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又體驗到了的成功的喜悅,充分體現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以幼兒為主體的新理念,並創設了較好的生生互動的環境,活動效果較好。不過在活動中也有不足之處,對分合號欠考慮,將分與合分開來學習使幼兒有一定的屈解,在以後的活動中應有所改善。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18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我遇到了許多問題,在其他老師的幫忙下,我對我七年級下上半學期的數學教學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對於我們新教師來說我自認為有以下幾點不足: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足夠重視,目標設計流於形式。

2、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潛質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夠全面、開放。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貼合學生的認知程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學生髮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狀況,我們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理解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引導不到位等等;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二、對教學計劃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資料的處理安排還存在以下缺乏:(1)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和整體系統化;(2)缺乏對教學資料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三、對教學誤區的反思

以前我認為教師講得清,學生就聽得懂。此刻覺得如果教師講課只顧自己津津有味,不顧來自於學生一方的反饋資訊,教師與學生的的思維不能同步,學生只是被動地理解,毫無思考明白的餘地,這樣不是聽不懂,便是囫圇吞棗。在課堂的業餘時刻段內讓學生透過主動探索後發現知識,領悟所學。同時要及時反饋學生,加強效果回授,對未聽清之處給學生以二次補授之機會,及時掃清障礙,將學習上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作為沒有經驗的我常常埋怨學生,“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孰不知,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與理解潛質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學生而言,理解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絕不能用教師的水平衡量學生的潛質。

因此,在教學時,務必全面明白學生的基礎與潛質,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地施教,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學好基礎知識,在學知識中提高潛質。

認清了問題,要解決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堅信只要我繼續發奮,更新觀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規範,就必須能夠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19

這節課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讓學生畫一個角的餘角後,學生被誤導為一個只有兩個餘角,而我沒有做深入的解釋:一個角的餘角其實有無數個如果最後再強調一下哪兩個叫互餘,那效果會更好。

2、缺少對學生回答的一種判斷、強化、比較、組合。對課堂中學生所產生的一些資源捕捉能力不夠。

3、教師問題的提出不清楚,影響學生的思維。主要表現在教師把的太牢,問題提得太小,太細,使學生的思維空間變的很小,學生思維空間小了,思維的差異性呈現不夠,資源生成也變得很少。其中也表現出我的數學語言的準確性還不夠。教師是憑藉語言傳遞資訊來進行教學活動的,所以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提高資訊載體——語言的功率。提高數學教師自身的語言修養,使用標準的數學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20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為主,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歸納、運用等數學學習形式,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

通過反思我認為在本課的教學中,有以下幾個亮點:

1、在開課加入複習口算,通過5×2、25×4、125×8的計算,使學生明確:這三組數的乘積是一個特殊的整十、整百、整千數,會給學生的計算帶來很大的幫助,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2、通過比賽計算(15×25)×4和15×(25×4)誰的計算速度快,使學生自己體會到運用乘法結合律可以使計算變得簡便。學習乘法結合律的目的是為了使計算簡便,但我想這一點如果直接告訴學生,學生可能沒有深刻的體驗,因此我在這裡採用了男女同學計算比賽的遊戲,即調劑了計算課枯燥呆板的課堂氣氛,又使學生自己有了深刻的體驗,感受到學習乘法結合律的必要性。

3、探索數學規律是有一個過程的,對於這個過程的認識不是教師傳授的,而是學生自己體驗感受的,對學生已有的體驗與感受及時的歸納總結,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環。本節課我力求突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思想,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以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等形式,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算式等式)去感受,再經過學生的大膽交流,自然概括出乘法結合律的內容,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沒有結合具體情境教學,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舉例驗證,總結規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規律,將計算規律的探索學習與解決問題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2、這畢竟是一堂計算課,在整節課的教學設計中,練習密度過小,這對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有一定影響。還有就是練習的層次不是十分的明顯,在練習中可以穿插變式練習,如:25×16等,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為了使學生靈活使用乘法結合律,防止學生的思維定勢,還可以在練習中設計不能簡算的連乘法,讓學生判斷能否簡算,從而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

3、在教學中,有點偏於關注部分學生,要注意與全體學生的交流,讓所有人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並且在平時教學中,多注意學生的養成教育,教會學生“傾聽”。

在本節的教學中,我對數學的呈現方式進行了嘗試,就是簡單的運用幾個算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直接感知新知識。雖然沒有讓學生明確感知是生活中的數學,但是可以讓學生感覺簡單的數學課,簡簡單單學習數學知識。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21

乘法公式是整式乘法的重要內容,也是今後學習數學的重要工具,要學好這部分,除了要注意1、掌握公式的幾何意義比如完全平方公式。2、注意掌握公式的結構特點,掌握公式的結構特點是正確使用公式的前提。如平方差公式的結構特點是:公式的左邊是這兩個二項式的積,且這兩個二項式有一項完全相同,另一項互為相反數,公式的右邊是這兩項的平方差,且是左邊的相同的一項的平方減去互為相反數的一項的平方。掌握了這些特點,就能在各種情況下正確運用平方差公式進行計算了。3、 注意公式中字母的廣泛意義,乘法公式中的字母既可以代表任意的數,又可以代表代數式,只有注意到字母所表示的意義的廣泛性,就能擴大乘法公式的應用範圍。

以上3點是掌握任何公式必備的條件,但是在掌握以上三點,我們要高瞻遠矚,對課本中的教材必須要看的更深也更廣,所以我就在學生對乘法公式的基礎知識掌握的還不錯的基礎上,專門提出了今天的內容,可以說是帶點專題性質也可以說是課本知識的一種延續,讓學生還要注意乘法公式的逆用,不僅要掌握乘法公式的正向應用,還要注意掌握公式的逆向應用,乘法公式均可逆用,特別是完全平方公式的逆用就是配方,配方是一種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它的應用非常廣泛。還要注意乘法公式的變形,要善於對公式變形的應用,在解題中充分體現應用公式的思維靈活性和廣泛性。同學們在運用公式時,不應拘泥於公式的形式而要深刻理解、靈活運用。

在課堂的反映中,我深刻的感到這個這樣的教學內容雖然脫離了課本,但是又和課本內容緊密聯絡非常受學生歡迎,主要表現在學生的注意力相當集中,儘管沒有讓更多的同學表達他們的思路,但是讓同學們的思維都動了起來,當有些同學有了自己的思路之後,都能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或者在老師的啟示下能夠產生新的解題方法,但是我也發現對部分領悟能力較弱的孩子有一定的困難,需要老師把解題過程能夠全部的展現出來。

反思四:乘法公式教學反思

“蘇科版”數學教材在七年級下冊的的第九章《整式的乘法與因式分解》中安排了“乘法公式”這部分內容。根據過往學生的認識過程來看,學生的定向思維就認為兩數的和的平方等於兩數的平方和,而且還是根深蒂固的,那麼如何在教學中轉變或是加深學生對此公式的正確認識呢? 教材做了合理的安排,較好的方法是用“數形結合”,藉助面積相等幫助代數恆等式的學習。

從人類思維活動規律的角度來考察,主體思維活動可以分成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它們都是學習和研究數學的思維方式。其中形象思維是人腦憑藉事物的形象進行思維。所謂形象是指反映於人腦中的客體的映象。這種映象可以以物化的形式再現出來,並被人感知。

腦科學研究表明,邏輯思維主要發揮左腦半球的功能,形象思維則是發揮右腦半球的功能,如果適時進行形象思維,充分發揮感觀的作用,就能使左右腦並用,提高大腦的整體功能,使抽象的研究物件具體化,具有空間觀,從而便於認識隱蔽在事物深層的本質和規律。這正是學習、研究數學,提高數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另外,從國中學生的思維特點來看,他們的思維是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這時的邏輯思維是思維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體形象性。因此,適時利用形象思維,既符合國中生的思維特點,也是進一步培養他們數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在“蘇科版”《數學》教材中,每個章節的內容較多的採用“學生做-在做中感受和體驗-主動獲取數學知識”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通過“做”獲得感受的基礎上,揭示具體例項的本質,然後再明晰有關知識。我認為這裡的在“做中感受和體驗”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形象思維的過程。

在推導整式的乘法公式時,我課堂教學中改變了過去應用多項式乘以多項式的法則直接得到結論的做法,是通過計算圖形的面積的方法得到。從代數式的幾何意義出發,激發學生的圖形觀,利用拼圖的方法,使學生在動手的試驗中發現、歸納公式,教學的效果較好。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22

《認識幾和第幾》這節課是區分“幾”和“第幾”的不同含義。“幾”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幾”指的是事物的順序,是其中的某一個。“幾和第幾”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使用“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多,而使用“第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少。因此,兩者很容易發生混淆。學生判斷一共有幾個並不難,指出第幾個必須考慮應從哪個方位數起,要難得多,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個”和“第幾個”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大量的活動場景來促進學生對“第幾”的認識和區分“幾和第幾”。

1、教材的主題圖是排隊買票的情境呈現,而場景是靜態的,缺乏動態性。我不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我創設了過渡語: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接著我又創設第二個情境---照“全家福”,自然引出“做一做”的第二題,由於課前學生對左右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對於這些問題解答還是比較出色的。在我的鼓勵下,學生的學習熱情再一次高漲。

2、為了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我又特意安排了點燈籠遊戲這一環節:從左邊起點4個燈籠,從左邊起點第4個燈籠,反覆練習,這樣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維,達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完成整節課的教學任務,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認識幾和第幾”。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

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只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

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左邊起塗4個燈籠,學生可能只塗了第四個。

第三: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第四,做完練習後,其實我還可以有效地拓展開來,比如說:問學生,我們的教室在第幾層啊,我們的教學樓一共有幾樓?你們家住在第幾層之類的話,這樣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這個道理。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23

《乘加乘減》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選擇適當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減的算式,並能分兩步口算出結果。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多樣化的數學思考。我將教材進行了重組,力圖使學生置身於情境中,通過圖文資訊的刺激很自然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乘加乘減的本質意義和算理,啟迪學生思維。但是我個人能力有限,也正如應老師說到的,我感覺這節課在算理上太強調了,而解決問題的中心就顯得不夠突出了。另外,在學生如何理解2+4×4上,本是想讓學生通過這個圖就能理解的,我沒想到學生會不贊成這樣的算式,樑老師的一說也給了我不少的啟迪,讓我受益非淺。

這節課,我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遺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這樣的境界,是讓我感到望塵莫及,也是我該努力的方向。

要使學生處於愉快的學習情境中,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就要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自信。教師要善於運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讚語,讓學生感到老師時刻在關注著他。這就需要老師有足夠的親和力,富有童趣,能與學生融合在一起。教師還要善於運用語言的藝術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作出積極正確的評價。我的這節課評價顯得重複,單調。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很容易挫傷。因此,正如王老師的建議,多看少兒節目,多聽少兒廣播,增加評價機制,同時也能更有效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我注重讓學生在體驗中不斷地提高,通過圖文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理解,放開了讓學生想,卻顯得有些散,課的主次目標也欠考慮周到,今後的教學中該引以為戒。

數學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反思 篇24

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一些比較新穎的方法,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以下即為我的幾點做法:

一、多種多樣的興趣激勵法進行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首先教師要改變觀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方法,結合學校特點,發揮優勢,數學科課堂教學模式還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學特色。

興趣是一種巨大的激勵學習的潛在力量。在教學中,當一個學生對他所學的知識發生興趣時,就會調動自己的一切潛能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而不會感到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對此,我採取了這樣幾點做法:

(1)用生動有趣的圖案和實物來代替抽象的理論知識,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相對於數學的推理計算,學生更容易對直觀有趣的圖案和實物產生興趣。在講解第一章“生活中的圖形”時,我將大量有趣的圖畫、實物帶入教室,讓學生感悟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幾何圖形,數學就存在於生活之中,學習數學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供很大的幫助,從而調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在講解第四章“圖案設計”一節時,我在上課時向學生展示了大量生動的幾何圖案,如仙人掌、帆船、房屋、橋樑等等,引起了學生的興趣,理解了對稱的意義及用途,體會到數學王國的瑰麗。

(2)用精彩的問題設定吸引學生。

“思維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課堂提問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於運用富有吸引力的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在講解“日曆中的方程”一節時,我讓學生隨便圈出某月日曆上一豎列上相鄰的三個數,將這三個數的和告訴我,我就能猜出這三個數是多少。這個問題一下子把學生調動了起來,學生迫切的想知道我是如何猜出這三個數的,學習熱情高漲。這時,我告訴學生,我們只需要列一個簡單的方程即可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自然對列方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心情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識,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3)從現實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和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簡化複雜問題。

九年級下冊“三檢視”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有些比較複雜的立體圖形的很不好想像,我就在課前有蘿蔔、地瓜刻出模型來,讓學生面對實物來解決問題,進而來培養他們的空間想像力,從而將問題簡單化。

我在第七章“可能性”時,將一個模擬搖獎器帶入教室,從生活中購買彩票中獎的可能性有多大入手引入課題,告訴學生這一章研究的物件就是事件發生可能性。對於彩票這樣一個生活中人人感興趣的話題,學生自然也願意去了解,以很高的熱情去學習。從而讓學生去真正理解有用的數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