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76W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 篇1

(一)這一課寫的是地質學家李四光,學生在學習本課時,對課文中出現的許多專業名詞都不太懂,所以我在學生以口語猜測之後,又進行了詳細講解。在理解課文內容時,第一段我以指導學生怎樣讀為主,先讓其圍繞是怎樣的石頭及他們怎麼圍著石頭捉迷藏的讀書,在學生說了以後,讓其抓住主要詞來讀,使學生學會邊讀邊想。然後進行角色朗讀,表現出李四光的特點,讓學生評,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自已評出應讀出李四光的什麼特點怎麼讀。最後通過他解決這個問題花費的精力與時間及由此而得到的成果的對比,讓學生說說自已學了這一課有什麼體會,學生在對比的情況下體會出做事要多思考,不要輕易放棄沒有解決的問題。但在對比時最後兩段的朗讀指導有點少,有的學生讀得不流利。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二)《奇怪的大石頭》課文講述的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對一塊大石頭產生的疑問,問老師和爸爸沒有得到答案,長大後靠自己出國解決疑惑的故事。

《奇怪的大石頭》題材的主人公——童年李四光,塑造的這位鮮明的人物形象和內心蒙發的精神更對學生求知慾和好勝心的激發得到啟發,故事也點出了一個精髓:善於提問、善於思考的好習慣是要從小培養的,所以我要讓我的學生通過這篇教材受到更大的啟發和對學習的動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習上落伍。”是啊,“思考”與“閱讀”。記得自己孩堤時,全然不知上學的目的是什麼?只知道機械的去上學和放學,對老師的害怕也遠遠大於父母,那時就樹立了對老師的尊敬和崇敬,直到今天自己也做了教師,面對自己的學生特別親切,角色中我是他們的老師,而在我老師眼裡我永遠是她的學生,今天我把小時候的迷惑問了我的學生:“父母為什麼送你們上學?”面對這群三年級孩子的回答,讓我既為之懈動又驚歎,內心深深的感慨。

課文中出現的許多專業名詞都不太懂,所以我在學生以口語猜測之後,又進行了詳細講解。在理解課文內容時,第一段我以指導學生怎樣讀為主,先讓其圍繞是怎樣的石頭及他們怎麼圍著石頭捉迷藏的讀書,在學生說了以後,讓其抓住主要詞來讀,使學生學會邊讀邊想。然後進行角色朗讀,表現出李四光的特點,讓學生評,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自已評出應讀出李四光的什麼特點怎麼讀。最後通過他解決這個問題花費的精力與時間及由此而得到的成果的對比,讓學生說說自已學了這一課有什麼體會,學生在對比的情況下體會出做事要多思考,不要輕易放棄沒有解決的問題。但在對比時最後兩段的朗讀指導有點少,有的學生讀得不流利。

(三)《奇怪的大石頭》講述的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對一塊大石頭產生的疑問,問老師和爸爸沒有得到答案,長大後靠自己出國解決疑惑的故事。

教學中我首先明確教學目標:1、讓學生們正確流利的朗讀全文2、瞭解童年李四光對石頭產生的疑問及他後來震驚世界研究成果與童年的疑問間的關係,認識好奇心在發明創造中的重要意義。上課時先讓學生們通讀全文,搞清處“奇怪的大石頭”到底奇怪在哪裡?讓他們去思考,去提問,積極發言,並針對提出的問題去展開教學,逐個分析問題,最後探討李四光是怎麼樣解決內心疑惑的?說實話因為是隨堂上課,我在上課之前是做好準備的,我想好了上課應該說什麼,學生可能會說什麼,我又該怎樣回答他們。可是一上課,好多東西都跟想象的不一樣。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 篇2

以下我從課堂教學情況和自身原因兩個方面談談自己從中得到的感悟。就課堂教學情況而言,我重點地思考了三點:

一、時間的把握上不夠充分

對於課堂時間的把握,我還欠成熟。教案中,我還設計第五個環節,就是書寫指導,但在課堂上我還來不及實施這個環節。在詞語教學這一環節,糜老師幫我計算了一下時間,總共花了十分鐘的時間。之後是學生讀詞、還有問學生問題的時候,都顯得在時間銜接上不夠緊湊,存在一些脫節的問題。這些應該把握好時間的地方,我應該在下次引導好學生,使整個課堂教學緊湊,從而讓整個課堂顯示出一種精神抖擻的氣氛。

二、目標意識不夠強烈

很慚愧,一個教了七八年語文的教師還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的概述一堂課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往僅會認真地參考教參中的教學過程,而對於課堂教學的整體目標給於的關注偏少。對於本節課的設計,也是過多的把時間花在了過程的設計上,對整體上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卻沒有充分全面的思考。上完課之後,特別是聽了老師的評課之後,才真正認識到目標的重要性。當一個環節沒有明確目標的時候,環節便淪落為只是老師的一種修飾,而學生只能是吃力地配合老師的演出。這怎麼能夠是一堂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課呢?而又怎能是一堂好課呢?所以,一堂課設計的好與壞以及學生上課情緒的調節很重要,但是這些都是要建立在一個整體目標的基礎上的。

三、發展觀念不夠明確

剛才說了目標重要性,通過反思我認識到對於課堂教學目標中的不足和缺陷:我確定的目標太低,以及缺乏足夠的發展意識。我潛意識中還只是停留在一、二年級只要會讀詞,讀通課文的要求上。而對於三年級的學生,這遠遠是不夠的。三年級學生還更需要的是培養概括能力和思維能力。而我卻一直都擔心學生答不上來,從而沒有設定專門為培養概括和思維能力為目標的環節。大家說得對,如果我一直都不敢提、不敢教,這些學生到了六年級還是不會。所以,通過這個課我認識到,定目標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定準確目標,要努力的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的發展情況來確定目標。

我再仔細地反省了一下,我會出現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對學生的瞭解還不夠,不清楚三年級已經有了什麼樣的能力、什麼樣的基礎。其次還有自身的語言缺乏魅力,缺少一股那種引人入勝的,想要把所有內容一字不落聽進耳朵、記在心裡的力量。最後是我自己還只是把自己定位在“陪著學生快快樂樂地學習”的位置上,還沒有意識到“老師應該有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向更高的難度挑戰的精神。”

面對教學中存在的這麼多問題,在座的聽課老師能讓我及時發現問題關鍵所在,是我今後進步的前提。以後我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教學和學生上,也會找對教學的方法,努力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希望各位老師在以後能給我提出更多寶貴的意見,以此使我得到更大的進步。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 篇3

《香菱學詩》選自我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帶領學生賞析小說,重溫經典,我們體會到了曹雪芹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品味了香菱這一苦志吟詩、精華靈秀的女子形象,更深入的瞭解了林黛玉這一人物。掩卷沉思,這篇課文給我的最大、最深刻的啟示的,是林黛玉的教學藝術。不可否認,這篇文章徹底顛覆了早已我們習慣了的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林妹妹形象,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位循循善誘、好為人師、樂為人師、學識淵博的師者形象。林黛玉高超的教學藝術,使我獲得了以下啟示:

啟示一、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自主學習

林黛玉教香菱寫詩,在講規律、明要旨後,向香菱推薦了王維、杜甫、李白的詩,要香菱以“這三個人作底子”,“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問你姑娘,或者遇見我,我講與你就是了。”整個學詩的過程,黛玉充分相信香菱、尊重香菱,給足了香菱讀詩的時間,充分體現了香菱這一學習主體的主動性、自主性。即使是要求香菱根據“十四寒的韻”寫一首有關“月”的詩,也是“由你愛用那幾個字去”,不作具體的限制,給了香菱很大的表現空間。黛玉在教香菱學詩的整個過程中,至始至終堅持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觀點,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因此,在教的過程中,黛玉沒有“賣弄”自己的學識,沒有一講到底,沒有強行要香菱學這樣,記那樣,只是引導她該讀什麼樣的書,遇到困難怎麼解決。黛玉沒有以老師自居,她在香菱學詩的過程中充當的是引導者、點撥者的角色。

黛玉在引導香菱體驗感悟時, 做到了尊重體驗的主體,即學習的主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不再是教學過程中被動、消極的吸納者,學生的能動性使他們能夠在更廣闊的空間自由翱翔。黛玉讓香菱暢所欲言,談自己對詩的“領略”,讓香菱成為體驗的主人。

啟示二:注重積累,循序漸進,啟用創新思維

1、誦讀積累,夯實基礎

黛玉聽香菱說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便知香菱還不知詩,於是給香菱開列書目,將王維、杜甫、李白的詩列在首位,接著要求香菱看陶、應、謝、阮、庾、鮑的詩。這說明黛玉深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的道理,因此讓香菱通過誦讀積累為寫詩打下堅實基礎。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魯迅先生也曾說:“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多練,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的。” 新課標實驗教材注重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入選課文具有典範性和較大的思維拓展空間。語文教師首先應充分利用好教材範例。其次要引導學生多誦讀古今中外的優秀詩文。

2、循序漸進,精講、精練,遵循教學規律

從黛玉讓香菱依次讀王、杜、李的詩可見其循循善誘:王維五律最能顯示他“詩中有畫”的風格,初學者讀易進入詩境;杜甫七律最能顯示他“沉鬱頓挫”的風格,能使學詩者感受到詩歌的深刻意蘊;李白七絕最能顯示他“飄逸奔放”的風格,能使學詩者領略到詩歌的豐富想像,比較難學,因而放在最後。在黛玉及他人指點下,香菱循序漸進,通過苦學,終於有所創造。林黛玉的教學藝術表現為:

1.精選範文

中華民族的詩歌文化源遠流長,更是博大精深,任何人一輩子也讀不完,林黛玉深知教學內容必須精選。於是她首先向香菱推薦三大家的作品,前面已介紹過。細細品味,令人驚奇不已,其一,高標準。詩必盛唐,唐朝的文學巨匠使詩歌創作達到頂峰。然成就最高的就是這三大家。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王維是“詩佛”。黛玉認為:學詩就要學第一流的。其二,代表性。王維的五言律具有情景交融之美;杜甫的七言律具有真情實感之美;李白的七言絕句具有創造想像之美。其三,廣泛性。林黛玉除了要求香菱熟讀三大家的詩,融會貫通之後,再讀南北朝等代表人的代表作,集百家之長,果真如此何愁不成詩翁?可見精選教學內容,講授提綱挈領,必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2. 少講精講

教學不可不講,但要精講。當林黛玉樂意擔當香菱的老師後便講:“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當香菱聽到林黛玉的講解對以前所見過的詩有所感悟時,林黛玉又進一步講道:“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林黛玉言簡意駭的講解,揭開了詩詞的神祕面紗,切中了學詩要領,使人茅塞頓開。一句“不以詞害意”,更有畫龍點睛之妙。 可見林黛玉的知識是何等的淵博。黛玉的講授有如下特點:其一,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其二,高屋建瓴,指點迷津;其三,親切自然,出神入畫。黛玉在教香菱學詩的過程中,精闢而高明的講解,值得我學習借鑑。我也應像黛玉那樣,教給學生智慧,傳給學生靈氣。而不是從上課講到下課, 事無鉅細,面面俱到。

3.精練提高

學習離不開練習,當香菱學詩學得出神入化之時,正如賈寶玉所說:“你已得了,不用再講,若再講,倒學離了。你就作起來,必是好的。”香菱也迫不及待地央林黛玉探春二人:“出個題目,讓我謅去,謅了來,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謅一首,竟未謅成,你竟作一首來。十四寒的韻,由你愛用那幾個字去”。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佈置練習匠心獨具:其一,時機成熟,學生想練,教師因勢利道,有順水推舟之妙。其二,選材得當,明月尚鑑,師生同步思維,更兼選取十四寒的韻,難易合適,初學者容易把握。其三,充分自由,不加限制,讓學生展開理想的翅膀。 可見,在教學中,只有“精練”,才能達到目標;只有“精練”,才能真正“減負”;只有“精練”才能體現教學價值。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林黛玉精妙絕倫的教學藝術,為人們展示了一幅絢麗多姿的教學自由的畫卷, 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願用我的聰明才智和畢生精力,在教學自由的王國裡展翅翱翔,抒寫出人生最華麗的教學新篇章。

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弱不禁風的黛玉如此善教, 把自己的靈氣傳給香菱,使香菱學有所成。今天,我何不把黛玉作為我的老師呢?學她的教育策略,教學藝術,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精講精練,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體驗感悟,讓語文課充滿詩性、靈性,讓學生樂於語文學習,且樂此不疲。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 篇4

今天上《yw》一課,課始,我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圖上有一隻老烏鴉,嘴裡叼著蟲子,兩隻小烏鴉嗷嗷待哺,它們急切地等著烏鴉媽媽餵食給它們吃。下面的這幅圖上,我引導孩子看看外面飛舞的落葉,一看就知道,秋天來到了身邊。媽媽生怕自己的孩子著涼了,織了一件厚厚的棉衣給自己的寶寶穿上。很容易地進入“y w”的教學。課堂上,我採用形象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學會了聲母y w ,能夠讀準音,認清形,而且我還適時的講述了《烏鴉反哺》的故事,教育孩子:要向小烏鴉學習,懂得感恩,懂得回報。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職責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

在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i wu yu時,我通過組詞說話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學習四聲。本課y與ü相拼ü上兩點省略的規則是個難點,因此我採用故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小ü看見小i和小u被大y和大w帶走了,它急得哭了。這時候大y看見了,急忙跑來幫助它,牽著小ü的手,將它淚珠兒擦乾,這就是yu。這樣的故事使學生更容易記住y、ü相拼的特點。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 篇5

本課的教學是在學生上一節課學習了《5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數學中,加法是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也是基礎的基礎,因此學好這一課,對以後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雖然,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中,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加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朦朧印象,但是,讓學生真正地瞭解加法並運用加法解決問題,這還是第一次。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加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用數的組成知識去做加法。

在本課中注重了一下幾個方面:

1、注重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力求使課堂體現生活味,數學化,自主性,情感化和趣味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提取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豐富了學生對加法的認識。

2、注重演算法的多樣化和思維的靈活性。在探討“4+1=5”的計算方法時,變老師講學生聽,為學生先獨立思考,動手擺小棒,主動與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時,針對學生的思維的差異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想到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

3、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評價的魅力。在教學中,老師盡最大可能對學生的一舉一動進行客觀分析,並用各種方式對他們作出較合理的評價,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老師一直在關注著他們。同時較全面瞭解了學生的學習現狀,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

4、注重培養學生說完整話,提數學問題的習慣。如:讓學生觀察圖並把圖意完整表達出來及提出數學問題考考大家等。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 篇6

本文的語言平和,作者態度誠懇,採用對話教學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這種對話並非師生間一問一答,而是師生間各自向對方和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師生可以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拓展思路,激發獨特的感受,抓住關鍵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例如對文章最後一段的理解:“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靜安先生第一境寫的是預期。第二境寫的是勤奮。第三境寫的是成功。其中沒有寫天資和機遇。我不敢說,這是他的疏漏,因為寫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認為,補上天資與機遇,似更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問或幹事業,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我提問,從文中看作者似乎並不是很贊同靜安先生的話,為什麼還引用?所謂“角度不同”是什麼意思?學生經過討論得出結論:作者不僅很贊同靜安先生的觀點,而且更強調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問或幹事業,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作者之所以說補上天資和機遇是體現了先生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長者對孩子的諄諄教誨,和科學求實研究態度。

通過學習本文,我感到我們應當充分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這個舞臺上盡情的表演,塑造充滿靈性充滿智慧的祖國棟樑的形象。教師應當具有藝術家的氣質,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想像的空間,自由發揮的空間。這應當是每一位教師一生追求的境界吧。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 篇7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達到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說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並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同,確定一條邊為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資料,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這對於許多孩子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量角器中有兩圈數字,且順序相反,學生往往分不清該讀哪圈,往哪邊數。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過整十幾度還是差幾度未到,方向不同則數法不同。過去的教案手冊中有建議用兒歌幫助學生讀過難關的,如:“中心對頂點,底邊對0線,他邊看度數,分清內外圈。”這種兒歌能朗朗上口,但對於難點問題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分清內外圈”只是目標,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決難點的策略,必須分析造成難點的原因。我認為學生之所以分不清內外圈、找不對數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靜止的圖形而非動態的過程,他們將角的兩邊孤立地量度,以為像量線段、看鐘表一樣,只要把一邊對準0度,另一條指著幾就讀幾。如果學生能把靜態的角想象成從0度開始,慢慢開啟,而度數隨之增加的動態過程,我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認為應採取“變靜態為動態”的教學策略,並通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活動一:伸展運動。我帶著學生把兩手臂伸開,當作角的兩條邊,把身體當作角的頂點。他們跟著我從兩臂重合開始,一臂不動,另一臂慢慢展開,並一起讀: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時停下來感受一下。然後繼續: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後我引導說:我們可以這樣想象,所有的角都是從0度慢慢張開的。

這個活動學生很感興趣,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感受到角從0度張開的過程。雖然所指度數並不精確,但為後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動態變化奠定了最直觀的基礎。

活動二:穿針引線。剛才的肢體動作只是粗線條的感受,而第二個活動則開始進入精細化的認識了。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徵,彙報後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出一條射線,再用一根帶黑線的針從射線的端點處穿出。這樣,紙上的射線和穿出來的黑線就能形成動態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擺在上方,在實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來。從0度開始,師問:“這時角的邊所對應的刻度有兩個:0度和180度, 該讀哪一個?往下數的時候數內圈還是外圈?”學生很聰明,立即回答說“讀0度,該讀外圈。”隨著老師緩慢地拉動針線,學生從外圈0度開始,也逐一讀出了相應的資料,一直讀到180度。接著,我又換了一個方向,從另一邊的0度開始,這回學生反應可快了,“讀內圈,因為這次的0度在裡面!”……

學生在動態中進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數的變化過程,並明白了當選擇不同方向為0度時,讀數方向也隨之改變的原理。這一活動為學生度量靜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礎。

活動三:筆尖指路。這一活動則是測量完全靜止的角了,也是本節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我在實物投影中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角,提出問題:“這個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樣展開的嗎?”學生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把右面的邊視為0度,慢慢展開;另一種是把左面的邊視為0度而慢慢展開,同學們認為都是可以的。於是按不同的展開方向,我們共同確定了0度所在的圈,並從0度開始,用筆尖順著資料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動,邊移動邊讀出整十、整五的數,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條邊,將度數準確讀出。

結束了三個活動後,我問學生:量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什麼?學生回答說:“一定要從0度開始順著數下去。”是的,這正是量角的關鍵,他們學會了。課後,通過對學生作業的檢查,發現雖然還是有些學生出錯,但為數不多,而且只要面對面稍作指導也就懂了。聰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後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進行加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則乖乖的從0開始,順著方向將可見的度數一一讀出。雖然速度會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練後就會快起來。

以上三個活動之所以能帶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原因有三點:

一、凸顯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個活動中,學生都把角從0度展開,這就幫助了學生確定0度的邊,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點和標準。再者,學生一直開口讀數,並都是從0度開始往下讀。不管0邊在左還是在右,也不管是內圈還是外圈,只要從0開始,從小到大地順著往下讀,就一定不會錯,這其實也是在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本質化,利於學生對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識的負遷移。學生學過用直尺度量線段的長度,這一知識基礎和本節課的度量,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來,量線段時學生只要對好了0刻度,觀察線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並且都是從左往右數的,這恰好對本節課容易造成負遷移。通過以上三個動態化的活動,打破了學生在度量上的思維定勢,重新建立起正確的度量習慣。

三、活動的層次性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三個活動都是以達成教學目標為目的,但體現了目標達成過程中從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的階梯性。要讓學生正確度量,必須建立刻度增加的動態表象,而動態的表象又有賴於直觀的感受,因此從最直觀的肢體語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後到完全幾何化的角,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起來自然輕鬆、清楚。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 篇8

《一隻貝》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文章中描繪了一隻貝經受痛苦、磨難、忍耐之後沒有像其他的貝那樣成為一隻光彩奪目、色彩斑斕的貝殼,但他卻孕育出了一顆珍貴的珍珠的故事。

在教學上,我讓學生充分讀書、感悟文字。在此基礎上抓住文中出現的“漂亮”與“醜陋”、“可憐”與“可敬”等幾處矛盾點入手研讀,教學中力爭做到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允許學生多元解讀,以學生讀、說、議、寫,去代替教師單一的講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

1、對比朗讀 感受貝的醜陋:

通過聯絡上下文對比朗讀讓學生體會到無論在海里,還是在沙灘上,這隻貝和其它美麗的貝相比顯得那麼醜陋。他沒有漂亮的顏色、圖案,它只有兩片瓦礫似的殼,殼已經很破爛,很不完全。這是一隻醜陋的貝!

2、抓住文眼 重現貝的痛苦:

出示重點句:“因為有一顆石子鑽進了它的殼內,那是個十分硬的石子,無論如何不能擠碎它,又帶有稜角,他只好受著內在的折磨。”

這一段話,我把它聚焦成一個詞——“折磨”。由這個詞引導學生把課文讀厚讀深。為了更好的讓學生體會貝所受的折磨,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我設計瞭如下環節,來幫助學生理解。“同學們都有被沙子咯著眼睛的經歷吧?那誰來說說自己被沙子咯著眼睛時的感受?”學生肯定會說到想盡辦法想把它驅除,覺得十分難受、痛苦,備受折磨。我順勢問:“是啊,小小的一粒沙子都把我們搞的痛苦不堪,更何況鑽入貝體內的是一顆十分硬的石子,它忍受的又是一種怎樣的折磨啊!”然後通過多種朗讀方式邊讀邊想象石子在貝身體裡的情況,體會這隻貝在肉體上遭受到的巨大痛苦。體會這是一隻飽受折磨的貝!

3、緊扣默默 品味貝的孤獨:

出示重點句:他的殼上越來越沒有了顏色、沒有了圖案,他失去了做貝的榮譽,但他默默的,他說不出來。通過教師引讀,緊扣“默默”引導學生理解這隻貝所遭受的“折磨”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更有精神上的。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遭受不幸卻無人可訴。緊接著讓學生將他和別的貝作比較。它失去了顏色,失去了圖案,失去了做貝的榮譽,無法像別的貝一樣系在孩子的脖頸上受讚美。他備受苦難與冷落,含下所有的痛楚。這是一隻“寂寞、孤獨、有苦說不出”的貝!

4、聚焦磨製 感受貝的可敬:

這僅僅只是一隻可憐的貝嗎?我簡簡單單的運用一句反文句,就把學生帶入對貝可敬之處的研讀。這時聚焦“磨製”一詞,聯絡生活實際理解“磨製”的意思,緊扣“血與肉”想象日復一日磨製的痛苦。面對身體上精神上的折磨他選擇了默默忍受,在默默忍受中用血和肉磨製。我拓展設計瞭如下練習:一年又一年,這隻貝,周而復始的在用自己的血與肉磨製珍珠,即使……,即使……,即使……,他都沒有停止努力,他從不埋怨,從不退縮,默默承受,直至磨製出稀罕的珍珠,這真是一隻……。此時追問學生:“他真的失去了做貝的榮譽嗎?”引導學生明白色彩斑斕的貝固然很美,但那只是以華麗的外表取悅於人,這是一種膚淺的美,醜陋的貝雖然外面不美,但卻孕育出了珍貴的珍珠,它以它珍貴的內里美展示於人,所以後者的美更有價值,更經的起時間的考驗。它沒有失去做貝的榮譽,而是得到了更大的榮譽。

當然課堂中也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始終是少數學生與教師產生共鳴,缺少面向全體,另外在拓展中學生談的多是大人物,沒在關注生活中的身邊人。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 篇9

在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始,由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入新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因此,在上課之初,學生就提出了許許多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 建議.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學生實驗,學生也非常感興趣,由此總結得出一種抽樣的方法,體會到抽樣的必要性.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我設計了大量的貼近學 生生活實際的例子,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

課後,學生王喬告訴我:“張老師,其實人們體檢驗血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由部分看全體’的例子,因為這 時我們不可能普查,只能抽樣調查.”可見學生學習之後,還能聯絡生活實際列舉出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參與面也很廣,在解決問題時, 也很有主見.這充分說明通過近一學年的課程改革實踐,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真正變成了主角,而老師僅僅是導演或主持人.

真正做到讓生動的教材變成了生動的課 堂,讓學生學習有價值和有意義的數學.我自己感覺不足的地方就是時間稍稍有些緊,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的面不夠大.以上是我上完這節課的一些思考,在今後教學 教學取長補短,不斷進步。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 篇10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本文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髮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裡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作者把自己想像為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呀,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著玄奧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著清澈的禪心,抬頭望你,我就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雲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想像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為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裡行間的激qing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 篇11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忘掉語文字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要做到紮實,並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瞭如下特點: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並把字詞教學滲透於教學的各環節中。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由學生提出問題,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著問題解決的過程,一層一層地感知文字,理解文字。通過讀課文讓學生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並教會學生通過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後金吉婭的內心。

通過哥哥、姐姐“興高采烈”和金吉婭的“沉默不語”進行對比朗讀感受金吉婭心裡的想法,體會她對家人以及對陌生人的關愛。在理解金吉婭為什麼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麼都沒有”到底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最後一自然段是重中之重,讓學生反覆讀,以媽媽、哥哥姐姐的感情變化為主,從而更加突出了金吉婭的給予,進一步加深對給予樹的理解。通過情境創設、通過情感的共振,逐漸深入本。首先是,課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為了使學生和文字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我注意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

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麼做的句子,說說新的體會,在說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字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再就是,在《讓世界充滿愛》的背景音樂中,播放各種貧困、戰爭、災難、無助的照片,讓他們瞭解在這世界上,還有許多人要比這個小女孩更需要幫助,讓他們把愛心送給他們,寫在“愛心卡”上,昇華了情感。在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進行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替那個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這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

上完此課,總還覺得學生雖能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有愛心,但並不很受感動。細想一下,並非我們的學生不懂感恩,只是他們缺少這樣的體驗。而要讓學生有較深的體驗,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完全進入到文字,與文字、人物進行三維的對話,應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自己走進,而不是被老師拖進去。如在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從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什麼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麼"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然後,啟發學生想象卡片上的內容。這時再出示卡片,也許有前面的鋪墊,學生思維就可能一下子打開了。

此後,在後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為什麼會這樣做,並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在關注學生這一方面我很欠缺,太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關注學生說了什麼,對於學生的回答也沒有進行很好地評價與反饋。這節課對於語文味和工具性的把握還不是很到位。挖掘教材還需要進一步努力,課堂應對能力還需要鍛鍊。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 篇12

在這節課上,我覺得以下幾點比以前有所進步:

教師有責任培養學生從小善於觀察、研究的好習慣。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誰也沒去考慮過“為什麼”。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我採用了遊戲匯入,讓學生把桌子上的鉛筆舉到半空,然後再鬆手,學生看到的是鉛筆掉落的現象,這樣就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積累,啟發他們架設並建構新知的平臺,使學生開始興趣盎然地注意這個平時沒去思考過的熟悉的現象。這樣,他們在對課文的探究性閱讀中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設計本堂課的時候,一直有個問題困擾著我,就是如何在一堂課中將識字和閱讀兩不誤。任何老師在上公開課時,都不想把精彩的部分省略,可那樣就會使得眉毛鬍子一把抓,課堂中就沒什麼重點可言,都是輕描淡寫地走過場。

這節課上,我始終堅持著抓住識字教學這個重點,並把它跟讀文緊密的地結合在一起,自由通讀全文,初識生字朋友,課件領讀字音,生字擴詞練習;分段指名讀文,及時訂正字音。識字中不僅關注漢字的讀音,還重點關注漢字表意的特點,抓住“桃”與“跳”, “球”與“求”等的不同形旁巧識巧記,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

這一點也更堅定了我的一個信念:課堂要遵循規律,抓住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捨得放棄精彩但可能無效的教學形式,要準確把握好教材和組織教材,落實有利於學生終生髮展的教學環節。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 篇13

我記得我從一篇文章中看到過這樣一段話:“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所以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本節課我努力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雖然《燈祭》一文從題目來看它的感情基調就是悲傷的,而我在教學設計時反道而行之,把課堂情感主基調定在幸福快樂上上,因為我覺得只有學生們感覺到有父親的快樂和幸福,才能感同身受失去父親的痛苦。

因此在教學時我過於重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語文的“人文性”,而忽視了它的“工具性”。對於作者的寫作技巧,語言表達等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知識引導的少。比如“因為有了年……年則妖嬈迷人了。”這段排比句式的寫法對錶達作者情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是我引導沒有引導孩子去領會這種句式表達上的作用,忽略了語文知識的積累,因為我們學語文就是為了用語文,文字是例子,是學生用語文的例子,所以我們的課堂不能光顧著情感體現而忽視了語文能力的培養。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 篇14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現象,悟出等式的性質變化。

在學習中,我以多媒體中天平的平衡來呈現等式的性質,學生能直觀形象的理解性質,平衡的條件是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體到方程中應用起來學生感覺活動是獲取真知的有效途徑,通過以上的活動,學生可以很順利地得出結果:天平的兩側都加上相同的質量,天平仍平衡。

二、等式性質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課堂上學生對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們原有的經驗中更喜歡用加減法各部分的關係來解,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優越性,從而養成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習慣。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其實學生是非常主動的,他們總覺得天平能啟發著他們去解決這麼神奇的方程,孩子們對方程都有一種難以割捨的好奇心。

新課程的改革,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說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雖然說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但是也讓我感到了許多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X=23 24÷X =6等型別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但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後,書本不再出現X前面是減號或除號的方程題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我們並不能刻意地強調學生不會列出X在後面的方程,我們更頭痛於學生的實際解答能力。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著目前的侷限性了。對於好的學生來說,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

2、 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麼避免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出現等等。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 篇15

這個學期,上國中一年級3班的生物課。因為今年起,會考要考生手了,期會考試我們也舉行了考試,現在考試已經結束,面對學生的一些讓人失望的試卷,我陷入了深思:為什麼會這樣?我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所有的題,甚至是原題都一一做過了,有些題甚至還強調了很多遍,為什麼最後的結果還是不會?今後該如何做,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成績?基礎知識部分:通過試卷可以看出,基礎知識需要記得的,學生掌握的不好,也許學生基本上都是死記硬背的,且掌握的不紮實,缺少靈活性。錯字多。對策:今後的教學要注意把握全域性,從細處入手,對出現錯誤的學生,在其糾正錯誤後要組織針對性的過關。指派組長檢查,引導學生自我訓練。

同時,我們要善於發現問題,讓學生有感悟,獲得一定的經驗。知識的運用、遷移部分:這是一個讓學生、老師頭痛的問題,學生的理解、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太差,有時明明能背下知識,但是卻不會運用,答不到點子上去,這是我一直以來最為苦惱的事情,在我看來都是非常簡單的問題,但是對學生卻是一頭霧水。如何克服這個困難,解決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

首先,我把學生進行了比較。除了學生自身能力和學習方法外,我找不出什麼其他的原因。其次想到自身的教學方法,長久以來,學生總習慣於先自己討論、交流後,教師再把答案組織成型,然後背下來,要是哪一次沒有組織,學生馬上抗議,不知道背什麼,有點無所適從的感覺,給人的感覺好像是雛鳥,張著嘴巴專等著人來喂。一旦考試遇到了稍微變樣的題型,馬上就傻眼了,不知道從何下手。今後注意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強這方面的訓練,課堂上儘量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己組織成答案,以提高學習的能力。

學習態度是決定成績好差的前提條件,要想取得好的成績,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度。

對試卷中做錯的題目,不能單純歸為粗心、馬虎所致,其實也有審題不嚴,能力不強方面的問題。

找到了真正的問題所在,也就找到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不斷髮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

成績不理想的背後,就是問題的暴露,自己必須找出問題所在,立即採取措施,加以補救,如果通過這一次的失敗,能換取下一次的成功,也該心滿意足了。相信只要通過師生不懈的努力,生物知識能力會有所提高。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 篇16

本課教學中,我將課文進行了重組,首先學習小河與小草互相誇獎的話,體會小草的“碧綠”和小河的“清澈”。在讀好這兩句話之後,再學習“小河與小草為什麼要互相讚美對方呢?”體會小草為什麼這麼綠和小河為什麼這麼清。學生對這樣的學習比較容易接受,而且重組後流程設計更適合學生學習的心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正確處理知識的重難點。

在最後拓展部分,緊密結合課文的思想內涵,出示幾幅圖片,讓學生了解大自然中還有哪些互相幫助的好朋友,比如設“蜜蜂”和“花朵”、“牛羊”和“草原”、“啄木鳥”和“大樹”,並設計了“啄木鳥”和“大樹”的對話,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大樹能茁壯成長”是因為啄木鳥為他捉去害蟲,“小鳥的歌聲這麼動聽”是因為大樹給啄木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給了它一個溫暖的家。學生在仿照文中句式練習對話的過程中,再一次地體會自然界有許多事物是相互依存的。

總之,在本課教學中,我圍繞教學要求,以及新課程標準,進行了愉快教學,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學習,並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正確處理知識的重難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

但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教學的任務沒有全部完成,最後的寫字環節匆匆結束,沒能在當堂訓練。再加上本人的準備也不是太充分,學生對於“小草如何保住泥土”這一知識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書本的運用也是少之又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