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提高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範文

欄目: 畢業論文模板 / 釋出於: / 人氣:2.92W

在不同年代卻有不同的關注主題,從誇美紐斯開始,到後來的赫爾巴特學派,以及社威教育理論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有效教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什麼是“有效教學”?綜合多個流派的觀點,可以概括為:“有效教學”是指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鐘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

提高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範文

關於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江蘇省特級教師姚煥成在他發表的《從學生的參與看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提出: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歷史知識中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科學理性來養成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協調發展,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未來生活做準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北師大的趙亞夫教授在他主編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中也提出:有效教學應該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對資訊進行加工,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新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不應該是被動、消極的資訊接收者,而是主動、積極的資訊加工者和探索者。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必須破除“教師中心論”,確立師生“雙主體雙向互動論”,意識共享;拋棄教師“一言堂”和“單向灌輸”,精講多練與精講多議相結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通過兩位專家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使學生達到在知識與技能上有所收穫、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有所提高、過程與方法上有所進步。通過有效課堂的實施,學生將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只有把課堂的有效性根植於教師和學生的內心深處,追求有效性的實踐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這一結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這種發展應是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因而營造一種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形成和諧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和諧發展。應充分關注並致力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自由度與親合度。所謂自由度指課堂寬鬆和諧自然。這裡的“自由”,意在力求確保學生想象的空間,有利於學生保持、優化和張揚個性;所謂親合度指師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謂“親和”,則是以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應有素養,創造保證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和諧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傳授知識,它必須由傳授者與接受者雙邊配合才能完成。對預定的教學內容來說,教學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教與學雙邊活動,而影響這個質量水平的一條無形卻又有力的槓桿就是情感因素。歷史教師不僅要科學準確地傳授歷史知識,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對學生抱有愛心。馬克思說過:“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學生,學生才樂意接受,教育方能獲得成功。其次,尊重學生。著名教育家愛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祕密在於尊重學生。”這種尊重就在於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個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僅僅是被管理的物件。沒有尊重,教育就難以深入人心,取得應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學生。教師應該更容易理解做學生的苦衷,因為我們也曾有過那段純真而渴望的年代,讓每一顆心靈快樂健康地成長,是我們對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係到這節課的成敗。充分利用歷史教科書中所提供的廣闊背景,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縮國小生和教師間的差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這將會大大有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國的興亡”課文為例,在介紹“秦王掃六合”一目時,先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秦王掃六合》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詩句,讓學生先對秦統一六國的壯舉有大致的認識,再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就會自然地接受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和意義。通過這種文獻資料的引入,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在講《開放與交流》的“玄奘西行”這一目時,我先問學生:“有沒有看過《西遊記》?”。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有”。《西遊記》這一經典電視連續劇可是許許多多少年兒童追捧的劇目,對於七年級年的學生來說,誰不熟悉呢!這一問馬上就把氣氛調動起來了。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劇中的內容嗎?”。學生臉上都現出不屑。看到這種情景我馬上接著問:“現實歷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呢?”。學生們的臉上現出愕然!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在他們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著問:“唐僧是不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回了真經?”。學生們都陷入了思索,孫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經深印在他們心中。這時候我開始講述玄奘西行的故事。並且強調貞觀年間玄奘是獨自西行的,他歷經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於從印度取回了佛經,這一經歷與《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經歷相比毫無遜色,玄奘回國後還把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記》一書。通過學生熟悉的神話故事與真實的歷史相比較,這樣的匯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同時還會產生濃濃的探索歷史真諦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說過:“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鬆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師巧設問題情境,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