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十四篇

欄目: 開題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3.1W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篇1

課題名稱: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教育的研究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十四篇

課題負責人所屬單位、姓名:華鎣市雙河三小遊忠燕

內容要求:1、課題產生背景2、課題研究價值3、研究內容4、研究方法5、研究進度6、成果形式7、研究能力8、參考文獻

一、課題產生背景:

國小中高年級部分學生不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令很多教師頭痛,常常利用上課時間教育這部分學生,且未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學生不完成家庭作業的這種不良習慣的形成,既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又導致教學效果差。學生出現不完成家庭作業現象,在學校通常是老師進行教育,在家裡通常是家長進行教育,但老師、家長都與學生的思想差距大,年齡差距大,生活習慣差距大,灌輸的教育思想學生難以接受。我深感培養學生認真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難題,於是我從多角度進行了探索,在從實踐中探索出讓完成了家庭作業的學生教育未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效果好。因此,我把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教育作為重要課題進行研究。如何搭建讓學生相互教育的平臺,本課題研究旨在解決對不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進行有效教育。

二、課題研究價值

⒈素質教育的需要。某種意義上說,素質就是習慣與能力。良好習慣的養成和不良習慣的克服,意味著學生的素質的提高。因此學生按時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養成教育就是素質教育。《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應當體現時代要求,必須在習慣養成教育中注如時代的活水。

⒉學生髮展的需要。根據中央教育部和四川省對國小生減負的要求:國小五、六年級學生家庭作業不超過一個小時。這個要求是限制有的老師過多地佈置家庭作業,但是也不可能不佈置家庭作業。因為國小高段開設的課程相對較多,特別是新課標的課程要求,國小語文每週只有六節課,數學每週只有四節課,科學只有兩節課。家庭作業要麼需要學生預習,要麼需要學生對當天所學知識進行鞏固,要麼需要學生背誦,要麼需要學生動手實驗,要麼需要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總之,必要的家庭作業是學生髮展的需要。

3、學校發展的需要。班上不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是每位教師都感到困惑的問題。但通過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互教”的研究,幫助老師們找到教育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的新捷徑,有效地教育不按時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使學校的教學活動良好性迴圈:學生按時完成當天的家庭作業,消化和鞏固學生當天所學知識,第二天不影響正常的上課,學生又獲得新知識,這樣日復一日,學生健康成長。學生的個體成績提高了,學校的整體成績隨之提高,這顯然是學校發展的需要。

三、課題研究內容

為了搭建讓學生相互教育的平臺,本課題研究旨在解決對不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進行有效教育。主要有以下幾種教育方法:

1、班級思想教育由班上全體學生參與對不完成作業學生的思想教育。

2、班委管理教育由班委幹部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進行管理教育。

3、接對幫助教育由專門指定的優秀學生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進行“一對一”幫助教育。

4、朋友情感教育由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的好朋友對他們進行教育。

5、典型案例教育在曾經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中,挑選幾個已經完全改變不完成作業的不良習慣的同學,作為典型對不完成作業學生進行案例教育。

四、課題研究方法

《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教育的研究》主要採取:

1、調查研究法:通過座談、問卷等形式對不同年級學生進行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的調查統計,為課題的開展與進一步深化尋找依據與支撐。

2、教育實驗法:收集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的教育方法,並進行典型案例收集。

3、個案研究法: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進行跟蹤調查研究,把相應的研究成果存入學生檔案袋。

五、課題研究進度

1、準備階段(20xx年1——2月)

2、理論學習階段(20xx年3——5月):收集有關資料,學習並加以論證,完成課題申報。

3、實施階段(20xx年6——12月):根據課題設計方案進行實施,並進行階段性總結,寫出階段性研究報告。做好資料收集和積累工作。

4、結題階段(20xx年元月):以研究報告的形式結題。

六、課題成果形式

成果主要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呈現,其次輔助資料是相關論文和典型案例。

七、研究能力

本人是國小一級教師,工作在教育一線,並連續擔任8年班主任,。已研究普教科研課題結題1個,有較豐富的課題研究經驗,對於這個校本課題,起源於本人,已進行了廣泛的實踐,在實踐中本人已建立了相關理論,完成此課題,本人完全有這個實力。

八、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主要是《教育學》《心理學》和相關方面的書籍,名人名言等。國中語文預習方法研究開題報告提高低段待優生學習興趣的研究開題報告國小數學兩級分化成因與對策研究開題報告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篇2

我校《在網路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課題,是重慶市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十五”專項科研課題(課題批准號:02—dt—10)。經領導批准,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彙報如下:

一、本課題選題的依據

在現代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建設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現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學資源系統,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中學教育必須研究的課題。

現代資訊科技特別是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的飛躍,網路化教育將成為資訊時代的重要標誌和組成部分。探索、研究並構建適宜於在計算機網路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決的課題,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在網路教育時代,不僅需要有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高效互動的教學方式,更需要有豐富實用的教學資源、完備的教學體系。在網路化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成為網路教育的主導力量。而目前,我們的教師對資訊科技、網路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網路實施教育教學尚有距離,尤其是建立“在網路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還有待起步,基於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背景條件: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資訊科技教育,虛擬學校、遠端教育等應運而生;重慶市教委大力普及資訊科技教育,通過評選資訊科技示範校加大力度;渝中區率先建立區域網,並通過已經實施了三年的“雙創課題”研究,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基礎條件:我校通過一年多的艱苦奮鬥,資訊科技無論在硬體上,還是軟體上,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硬體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纖為網路骨幹,採用千兆高速乙太網,集視訊教學、監控、資訊服務、學校管理於一體的校園網路,實現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裝了數字投影機、實物展示臺、100英寸電動玻珠螢幕、多功能講臺、監控攝像機、29英寸電視機,上課教師人手一臺膝上型電腦。軟體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資訊資源庫”,包括《k12學科資源庫》、《數字圖書館》(近兩萬冊電子書籍)、《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電子期刊等大型教育資料庫、試題庫、資料庫,涵蓋國情教育、心理諮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升學指南、教育法規等教育資訊庫,能充分滿足現代教育管理和一線教學的需要。

人員上:我校成立了資訊科技中心,配備了專業人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相當造詣。資訊科技中心,對全校教職員工進行了資訊科技素質修養和實際操作的培訓,全校教職員工基本掌握資訊科技教育,能滿足在網路環境下進行教育教學的需要現代資訊科技教育課題開題報告範文模板現代資訊科技教育課題開題報告範文模板。

三、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1、觀念問題:有了好的硬體環境,如果觀念不更新,只是“換湯不換藥”,那就失去了研究價值。本課題必須著力解決教師教育觀念更新的問題。

2、理論問題:目前網路教育缺乏科學、系統的教育理論作指導,本課題應在實踐中創造性地應用現有的理論,不斷探索、總結、歸納、概括,形成適用於網路教育的理念、原則、策略。

3、技術問題:資訊科技,顧名思義,技術性是很強的。如何使教師技術精湛,使精湛技術與優質教育緊密結合,培養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本課題希望在這方面能作出一點貢獻。

4、實踐問題:網路是一個新環境,如何在這個平臺上,創造出符合自己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不切實際地模仿別人,拷貝別人,是不可取的現代資訊科技教育課題開題報告範文模板文章現代資訊科技。本課題倡導教師努力進行實踐。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創新之處

1、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基於網路平臺的符合當代教育理念、具有現代教育特色、綜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2、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是:

(1)21世紀的教師應該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問題:

①在網路環境中教師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教學模式實施教育教學。

②在網路環境中,教師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終身教育以保持新鮮活力,促成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

③適應現代教育的新趨勢——網路教育,對教師素質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紀的學生應該思考自己的學習問題:

①在網路環境中,如何變更傳統學習模式,建立新的學習方式。

②在網路環境中,如何學會學習。

③在網路環境中,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21世紀的學校應該思考建設新型師資隊伍,培養新型學生的關鍵途徑;加強資源庫的建設,為網路教育提供堅實保障等問題:

①如何進行資源庫結構的建設。

②如何強化教師和學生的網路意識。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資源庫,實現新的教育教學目標現代資訊科技教育課題開題報告範文模板預設。

3、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是:

(1)選題富有挑戰性

本選題基於資訊化大發展,傳統教育與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大膽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課題研究中,必須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採用生動活潑的網路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教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3)手段先進。利用校園網路和個人主頁資料,給學生一個充分自主的學習空間和積極思維的素材,強化培養學生“自我”意識的目的性。

五、本課題的前期準備工作

免責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篇3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與實踐價值

1、背景:隨著專業的不斷改革,學前教育隊伍的不斷壯大,近兩年,“課程遊戲化”無疑成了炙手可熱的話題。《綱要》中指出:“遊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教師應該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遊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將遊戲生成課題並且滲透到各個領域,讓孩子獲得全方位的發展。

玩是幼兒的天性,也是他們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它自發的發生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幼兒不僅因為玩是有趣的,還可以通過玩來學習。玩是幼兒思考、想象、嘗試、驗證、創造、吸收知識的方式,是幼兒理解並適應周圍世界的方式。玩就是---遊戲。

2、實踐價值:縱觀我國遊戲研究的發展狀況,將遊戲與課程相結合幾乎等於空白,這就很難發揮“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真正意義,遊戲往往被當作一個教學手段單獨包含於幼兒園教育領域之中。幼兒園的教育應該以幼兒的發展為終極目標,幼兒園的課程也應該貫穿遊戲的精神、遊戲的方法、遊戲的途徑、遊戲的內容。才能使幼兒在身心輕鬆愉悅中獲得自然而有益的發展。

“課程遊戲化”立足於幼兒生活與年齡特點。用開放性的視野融合優秀的多元文化,讓孩子能夠擁有快樂、幸福的童年生活。遊戲是幼兒的天性,遊戲與課程相結合,從深層意義上來講,是把幼兒放在了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選擇權和決定權,它既滿足了幼兒情緒的釋放與表達情感的能力,並且在沒有任何負擔與心理壓力下,又很輕鬆地讓幼兒從中受到教育,身心得到釋放。

因此,我們從所處的地域特點出發,結合本園文化、研究特色、教師興趣等,吸收國內外先進的幼教經驗,嘗試開展《農村幼兒園課程遊戲化的探索與研究》,通過課程的實施,還幼兒自主、幸福和愉悅的童年生活,給幼兒提供一種寶貴的學習經驗、體驗人生的機會,讓幼兒終身受益。

二、課題界定與研究依據的理論

1、課程的內涵:

“玩中學,學中玩”是遊戲化課程理念的概括,其內涵有三:

(1)教育中體現為“寓教於樂”。一切能引發幼兒愉悅探究的實驗、操作、交流、娛樂等自主活動的內容與行為都屬於遊戲化課程的範疇。

(2)幼兒園教學以遊戲為基本途徑。

(3)將玩的教育潛移默化的滲透到幼兒生活的每個細節中。

我們開展生活化、遊戲化的農村幼兒園課題研究,就是要改變現行新教材的幼兒生活經驗的傾向。課程遊戲化是我國幼兒園課程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課題,在我國幼兒園教育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其生活教育理論中“在生活裡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相當的明確。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和遊戲對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作用、內聚作用。通過課程遊戲化的生成實施,為教師創設一個研究新課程實踐新課程的研究環境,引發教師善於捕捉髮生在幼兒身邊的教學素材。在發掘鄉土課程資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地幼兒發展需要的主題,為各個主題實施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材料。

2、課程的原則:

(1)體驗為本。

體驗為本的遊戲是充滿遊戲精神的遊戲,使幼兒真正成為完整的、自由的人。遊戲化課程的構建,就是把遊戲還給幼兒,重要的是讓他們充分的體驗和表達,而不是給遊戲附加一個知識學習的目的。

(2)生活為源。

幼兒的生活需要和已有經驗是課程內容的源泉和首要依據,這也是與體驗為本的息息相關的原則。

(3)整合為系。

幼兒的成長是身心全面的、整體發展的過程,課程的各要素要有機的統一和整合,發揮整體育人的功能。

3、課程的結構:

(1)型別:想象與角色扮演、運動與協調、發現與實驗、戶外之樂、親子互動。(2)形式:主題綜合、單元遊戲、生活遊戲。

4、指導策略:

(1)角色關係與指導策略。(師生互動策略的研究、生活活動策略的研究等)(2)自主與規則的關係。(3)環境與材料的互動。(4)非遊戲活動遊戲化的策略。

5、評價方式:

以愉悅有益為評價宗旨,擬定具有操作性的評價模式與評估量表(評價教師和評價幼兒的指標)

6、研究依據的支撐性理論:

(1)杜威、皮亞傑、列昂傑夫的活動理論的綜合利用。

(2)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論和有關遊戲教育的思想。

(3)《幼兒園遊戲教學論》(劉焱著)關於幼兒教學、課程與遊戲的關係的論述;《學前兒童遊戲》(邱學青著)關於遊戲環境創設、遊戲指導策略和評價的論述。

(4)《幼兒園管理條例》、《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南》等綱領性檔案中關於幼兒園遊戲的內容與要求。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

研究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依據,對幼兒園課程體系進行全面的反思和修改,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在積累中提升教師生成和發展生活課題的策略,所以我們定了以下目標:

1、以生活化課程理論為指導,深入研究並選擇生活中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生成新的教育課程,使幼兒園的課程更加貼近和反映幼兒的生活和需要。探索家庭生活、社會生活與幼兒園生活的相互協調關係,充分調動這些有利的因素和教育資源,使幼兒的童年生活更加的完美。

2、研究優化區域活動,將區域活動與遊戲活動整合問題,試圖解決打破區域與遊戲的傳統界限,真正將區域與遊戲整合,有利於孩子開展各種各樣的遊戲。研究的內容:

遊戲的發展價值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情感發展方面,二是認知發展方面。從情感發展來看,其發展的功能首先表現為情感補償,幼兒在遊戲中能體會到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願望,在遊戲中便能盡情的發揮想象進行豐富情感;其次表現為在遊戲中盡情的宣洩自己的情緒,幼兒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壓抑了情緒,便可以在遊戲中得到宣洩。因為遊戲是幼兒自己的世界,他們能自由、自主的在自己的遊戲中暢遊。幼兒在自己遊戲的世界裡,已經從一個被動的承受者轉化為主動的執行者。

從認知發展來看,其發展的功能首先表現為自發、主動探索,《綱要》中也堅持了《規程》的思想,幼兒園教育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一是“保證幼兒每天有適當的自主選擇和自由活動時間,二是要求“教師直接指導的集體活動要能保證幼兒的積極參與”,我們知道,要保證幼兒在集體活動中的積極參與,那麼這個集體活動的組織也必須是遊戲化的、幼兒感興趣的,在遊戲過程中儘量保證所有的遊戲要求和要達成的目標是幼兒的需要,這樣幼兒才能積極的投入;其次是幼兒感興趣的自願活動,所以在活動中要提供多重選擇,儘量滿足幼兒的需要;第三要注重過程體驗,在遊戲中老師和幼兒不能著急,尤其老師不能因為追求結果而促使幼兒完成遊戲;第四要建立在幼兒已有經驗之上,是幼兒力所能及,是最近發展區內的活動。

在幼兒園教育中,進行遊戲教學時經常會因為老師沒有掌握這些遊戲的要素,便使幼兒園的遊戲徒有“遊戲”之名,達不到幼兒喜歡的“真遊戲”,在幼兒的自發遊戲中,要使教育能最大程度地發揮遊戲的功效,利用遊戲的“自發”機制很重要,其關鍵是創設寬鬆、自由的環境,因為只有在寬鬆和自由的環境中,幼兒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學習。

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使用了下列的實驗方法:

1、觀察法:觀察幼兒是認識幼兒、改變兒童觀、遊戲觀的唯一一條最有實效的捷徑。

2、文獻法:通過上網和瀏覽的刊物,梳理幼兒園各領域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3、行動研究法:針對實際教育活動,進行總結、發現不足,及時調整,建構具有農村本土特點的幼兒園遊戲化課程。

四、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和主要措施

通過研究,進一步揭示幼兒園課程的特質,形成一些支撐幼兒園課程遊戲化的新的理論觀念,豐富發展鄉村幼兒園的課程設計和實施的相關理論。通過現實的幼兒園遊戲化實踐,揭示現實幼兒園課程設計和實施中存在的過於強調學科知識學習,忽略遊戲的教育價值的現象,形成幼兒園課程遊戲化的課程設計和實施的相關策略。

通過研究,全面提升幼兒園幼兒一日生活質量,是教育的過程成為幼兒美好的遊戲過程,同時也錘鍊一批優秀的骨幹教師,提高幼兒教師的一日活動的組織能力,全面提升教科研意識與質量。

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9月)

1、收集資料,學習並理解相關理論,進行文字資料、網路資料的篩選。

2、課題組教師進行開展課程遊戲化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探討。

3、電腦制定研究方案和具體計劃。

幼兒園課程遊戲化內容選編(電腦列印稿)

萍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10月-12月)

實踐研究方案,注意積累、收集資料

幼兒課程遊戲化活動內容精選(電腦列印稿)

李夢玉

第三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1月—7月)

1、做好階段小結工作,觀察調整研究計劃

2、舉行階段性成果彙報展示區域展示:

李夢玉

於心雨

陳婷婷

劉迎春第四階段(20xx年8月—12月)

1、通過問卷、訪談,獲得各方面對課題研究的評價。

2、整理研究成果資料,撰寫研究報告論文。幼兒課程遊戲化活動內容集錦

於心雨

李夢玉

陳婷婷劉迎春

實施的主要措施:

1、合理運用與幼兒生活聯絡密切的鄉土課程資源,為幼兒活動的實施提供現實的物質條件,儘可能聯絡當地和幼兒的實際,讓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結合實際改造和利用,實施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3、有效的運用師幼互動生成資源,也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即能讓孩子們到真實的環境中探索學習,開闊他們的眼界,豐富孩子的經驗,又能發展幼兒的社會意識,拓展幼兒園課程內容。

4、充分挖掘社會、家長資源,和家長、社會緊密聯絡。

5、拓展教師新課程改革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教育的理解水平並豐富自己的學科知識,為課程遊戲化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預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在實施幼兒園課程遊戲化、生活化的探索和實踐中,我們看到了孩子的快樂、教師的進步,我們的孩子會創造了,會求知了,會學習了。我們也結合本園實際,依據幼兒發展特點,分大、中、小班構建了一系列的幼兒活動設計,並對幼兒開展遊戲進行了歸納,實施課程遊戲化。

1、預期研究成果:小、中、大年齡段課程遊戲化調查報告。

2、階段成果:農村課程遊戲化具體實施,分大、中、小年級組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遊戲化課程。

3、最終成果:全面開展農村幼兒園課程遊戲化,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的成長。

六、課題承擔者科研水平與能力及科研保障條件

1、研究力量:

課題的組長硃紅,幼兒園高階教師;副組長李菊,她們都是具有豐富的教研經驗和組織管理能力全面調控課題的運作,成員李夢玉、鄒萍一直都是一線學前教育人員,有一定的工作實踐經驗,一直參與課題的實踐研究工作,參與本課題研究的年輕教師,她們朝氣蓬勃,富有創新精神;相信在老和新的完美結合下,我們一定能研究出適合本園幼兒身心特點的民間藝術教學。

2、研究基礎:

根據本課題需要,我們成立了課程遊戲化教研組,組織大家學習了“六個支架”,《指南》、《綱要》、新《規程》中的主導思想。另外通過在日常活動區域中觀察幼兒來正確把握有關課程遊戲化的相關理論。

3、保障條件:

A:建立課題組:

長:朱

副組長:李

員:鄒萍

於心雨

趙娜

劉慧

李莉

陳婷婷

李夢玉

劉迎春

B:時間保障:

1、每月進行1-2次心得體會交流,採用講座、討論、交談、互評、辯論等形式,組織教師進行討論、學習。

2、以年級組為單位,每月進行一次區域活動觀摩,組織教師進行觀摩、學習。

3、不定期的分發給教師一些理論知識等文獻資料,幫助教師及時理解最新的理念。

C:經費保障:

根據課題研究的程序,專項撥款,用於區域創設、課題培訓、實驗及活動經費。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篇4

一、研究的問題

“國中語文讀寫結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課題是屬於實踐性的研究課題。本課題結合本校城鄉結合部寄宿學校這一特定的教育環境,以七年級、八年級部分班級的學生為研究物件。本課題研究的立腳點在閱讀教學,著眼點在習作訓練,是為了尋找語文教學中“讀”與“寫”有效的結合點(拓展點)和有效的結合(拓展)方式與方法,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寫”的拓展、遷移與輻射,從而形成有效的讀寫結合策略而展開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問題:

1、“閱讀”與“寫作”關係的研究

讀和寫是個互補的過程,它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絡著。在語文教學中,讀是自外而內的吸收,寫則是自內而外的表達,讀是文章作者的寫的逆想活動過程。因此,“正確把握閱讀與寫作的關係”是進行“讀寫結合”教學的首要條件,也是本課題要解決的重要理論問題。

2、“挖掘讀寫結合點(拓展點)”的研究(即解決學生作文“無米之炊”的問題)

讀寫對應原則要求讀寫要有相應的結合點(拓展點)。所謂讀寫結合點(拓展點)就是讀與寫在知識與能力上的契合點。不管是哪個版本的語文教材,所選的文字無論在佈局謀篇、遣詞造句,還是在寫作手法運用等方面都是學生模仿習作的範例。如果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教會學生挖掘文字中的“寫”的因素進行多方位的遷移、拓展。這樣,文字中的好段、佳句、片語都是學生寫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讀寫結合點”是本課題要研究的關健問題。

3、“形成有效的讀寫結合策略”的研究(即解決學生作文“有米難炊”的問題)

關於“讀寫結合”的方法與模式研究已經不少,但是並不是每一種都適合自己的學生。因此,教師要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形成一種“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學生讀寫結合能力。這是本課題要研究的中心問題。

4、“提高教師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閱讀教學中寓寫於讀,就要求教師能挖掘出語文教材中的隱性功能,將教材“一課兩用”。因此,如何使課題組教師“形成獨立分析教材、處理教材、尋找教材中讀寫遷移點、拓展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個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處城鄉結合部的全寄宿制學校。本地學生大部分是城市化過程中“被居民”的農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無暇顧及小孩的教育而選擇把孩子送進我校,家庭文化氛圍較差,家長缺乏對孩子智力投資的意識,沒有太多的課外讀物,沒有良好的文化資訊來源,導致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知識面窄,閱讀能力差,寫作水平低。大部分學生提起作文就頭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導致沒興趣、沒信心。教師雖煞費苦心地指導作文、批改作文,但是收效甚微。所以,如何解決學生作文“無米之炊”和“有米難炊”的問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成為我們迫切要解決的一大難題。另外,如何提高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擾我們的問題。

三、擬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

主要採取以下步驟與措施:

(一)準備階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課題組,確定研究物件

1)課題組成員由我校三名長期在教學第一線、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語文教師組成。包括:

課題主持人:

課題成員:

2)研究物件包括三位老師所教班的學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級的語文教材。

2、分析我校語文教學的基本情況,收集國內外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尤其是讀寫結合的成功經驗和先進理論,分析歸納“閱讀”與“寫作”關係,為下階段的實操打下理論基礎。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階段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

(二)實施階段: 10月—9月

1、開題。

2、調查研究:設計相關調查表格,針對實驗物件進行調查研究並且進行分析。

3、開展實驗:實驗老師根據結合調查研究得出的結果,以所教文字為憑藉設計並且實施各單元課文的讀寫結合訓練方案,使每一節閱讀課都成為說話、寫話、習作訓練課。在實踐中,形成一個操作性強的讀寫結合策略。這樣,在解決學生習作文“無米之炊”與“有米難炊”難題的同時,又在寫作構思中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教師使用教材的水平。

讀寫結合策略初步構建如下:解讀目標,明確單元讀寫訓練重點——精讀課文,挖掘文字讀寫結合點——指導方法,掌握讀寫結合技巧——遷移拓展,運用讀寫結合方法——小結回饋,提升讀寫結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單元為例,說說我們是怎樣實踐讀寫結合策略:

第一步,我們先明確這個單元的讀寫訓練重點是“景物描寫”;

第二步,我們精讀這個單元的4篇文字,各自挖掘出與單元訓練重點相關的讀寫結合點: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圖與春雨圖時分別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虛實結合法、多感官描寫法;《濟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蓋下的山”時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移步換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時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繪色法;《秋天》一文中,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動靜結合法;在總結4篇文字時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課文寫結合點比較多,如果我們都跟學生練習的話,就會增加學生的負擔。所以我們還要精選出最適合的結合點。

第三步,授之以漁,教會學生掌握相關的寫作技巧。

第四步,通過對學生進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訓練和“舉一反三”的拓展訓練,從句子、片斷過渡到長文訓練,讓學生從讀到寫,遷移拓展。

第五步,對學生習作及時的回饋,在反覆訓練中提升其讀寫結合能力。

4、實驗分析:分析實驗作文的內容,分析實驗過程所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及時收集過程性材料,及時總結實驗工作經驗,及時矯正實驗行為。

本階段主要採用調查研究法、觀察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

(三)總結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實驗過程性資料,歸納總結成功作法和經驗,撰寫課題實驗報告。

2、收集整理實驗當中所產生的課題研究論文、教學設計、案例、課堂實錄等,形成相應的文集和光碟,在全校推廣研究成果。

本階段主要採用經驗總結法。

四、預期成果形式

1、實驗研究報告(開題報告、中期報告、結題報告);

2、課題研究論文若干篇;

3、課題相關教學設計、案例、實錄、片斷等;

4、學生相關習作若干篇;

5、形成適合學校學情的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

五、參考文獻

[1] 《丁有寬與讀寫結合法》 丁有寬 國際文化出版社 20xx年8月

[2] 《中國語文讀寫結合研究》 汪潮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xx年

[3] 《教育科學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孫鵬 科學出版社 1997年9月

[4] 《朗讀手冊》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xx年8月

[5]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

[6] 《閱讀學新論》曾祥芹語文出版社 20xx年

[7] 《當代美國教育》中國文獻出版社 20xx年

[8] 《語文教育研究方法學》董菊初語文出版社 1995年9月

[9] 《中文廣泛閱讀》香港教育署 1997年第1期

[10]《大語文教學法》姚竹青社會科學出版社 20xx年4月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篇5

一、課題背景

隨著幼教界對早期閱讀的關注。早期閱讀已成為世界性的潮流,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把兒童智力發展的重點轉移到閱讀能力的培養上。當前,幼兒潛能開發與早期教育已成為世界性的熱點,它主要是圍繞著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而進行的人才競爭而展開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的技能。綱要主張把幼兒語言作為一種終身技能來培養,開發幼兒閱讀智力潛能,要求幼兒園應加強早期閱讀的培養,否則將延誤幼兒語言的學習。研究表明,3—8歲是人的閱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兒童需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形成閱讀的能力,在閱讀學習過程中能夠獨立思考,儘管他們不識字,但他們能夠自己與書對話,成為自主的閱讀者。因此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孩子,認真培養孩子的早期閱讀習慣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問題的提出

我們知道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抓好這個時期幼兒早期閱讀的培養對提高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和順利地完成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的過渡,對進入國小學習書面語言有著重要的作用。為了提高幼兒早期閱讀水平,探討研究有效的教學方法,特提出本課題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早期閱讀:是指學前兒童從低幼讀物(圖畫書或圖夾文圖畫書)中獲取資訊,理解讀物內容的過程,是學前兒童學習接觸書面語言的行為表現與行為能力,是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的前期讀寫準備。

幼兒早期閱讀教育:是指學前兒童通過圖畫書(或圖夾文圖畫書)的閱讀或成人生動形象的朗讀,學習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並獲得前閱讀、前書寫和前識字的經驗,達到語言、思維和想象個性等協同發展的過程。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及內容

(一)研究的目標

1.理論目標

通過本課題研究,試圖從教育理論與實踐上探索幼兒園閱讀教學,使幼兒在閱讀過程中找到合適的途徑,積累閱讀經驗,建立良好的自主閱讀能力和習慣,豐富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

2.培養目標

(1)提高幼兒學習書面語言的興趣,積極主動接近書面語言的願望,幫助幼兒獲得熱愛書籍,養成自覺閱讀的良好習慣,樂意觀察圖書中的各種符號,對文字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慾望。

(2)幼兒初步知道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關係,並有所瞭解書面語言的重要性。

(3)幫助幼兒掌握早期閱讀的技能,提高他們的書面語言的敏捷水平。

(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如何選擇早期閱讀活動內容(前閱讀、前識字、前書寫)

2.促進早期閱讀的有效途徑

3.採用哪些方法進行早期閱讀活動

五、研究物件及範圍

以本園小、中、大三個年齡段的幼兒作為實驗物件,探索通過早期閱讀提高幼兒語言發展水平的有效指導策略。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採用文獻法和小組研討法:在大量閱讀文獻資料和共同探討的基礎上,理解幼兒早期閱讀的意涵和結構因素,並對這一概念作出界定。採用理論學習與實際行動相交融的情景觀察的調查方法,瞭解幼兒心理髮展的一般趨勢、發展的特點。

2.理性思辨和經驗總結相結合的方法構建3—6歲幼兒早期閱讀的培養策略。

3.採用行動反思法進行培養策略的實證性研究。

4.為了保證早期閱讀活動的順利進行,我們遵循從幼兒的身心特點出發這個總原則,依照閱讀的識別、分析、聯想、推理、預測五大層次的過程原理,總結和歸納瞭如下過程性閱讀方法:

(一)自我感受法

指幼兒自主閱讀、自己觀察、自我感受,獲得圖書資訊的方法,重在培養幼兒自主閱讀的意識和能力,讓幼兒獲得有序閱讀的經驗。此方法經常在集體閱讀教學活動中廣泛運用和師幼共讀時配合使用。

(二)師幼共讀法

指教師和幼兒一起翻閱圖書,通過教師有序地講讀幫助幼兒理解圖書內容和主題的方法。此方法重在教師良好示範閱讀的演示,生動活潑的講解和開放互動的提問的運用,促使幼兒理解圖文對應,明白符號與文字關係轉換的重要方法。

(三)懸念提示法

即教師在指導幼兒閱讀時,在圖書故事情節發展的精彩處(或關鍵點),突然打住,促使幼兒去想象和猜想,引發幼兒的閱讀期待的方法。此法重在培養幼兒的閱讀預期能力,更有助於幼兒閱讀興趣的形成。可運用在每天半小時的親子共讀和幼兒閱讀角活動中,也可以在集體閱讀過程中使用。

(四)問題設疑法

指在開展閱讀活動之前或閱讀過程中,教師或幼兒提出一個難題情境,促使幼兒去閱讀和思考的方法。如,帶幼兒外出散步後,幼兒提問:“為什麼有的樹到冬天要掉葉子,有的樹卻不掉葉子呢?”教師可先不回答,提議幼兒到書中去尋找答案。這樣做,讓幼兒帶著問題有意識地去閱讀並理解圖書資訊。

(五)體驗表現法

即指在閱讀活動的結束階段或延伸活動之中,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等外顯行為來理解圖書內容和主題的表達方法,重在幼兒生活經驗與閱讀內容的充分結合,有助於幼兒對圖書內容的理解和閱讀經驗的遷移和積累,更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如,閱讀《貓醫生過河》一書後,讓幼兒扮演書中的角色進行對話和表演。

(六)講讀法

指幼兒在自主閱讀後,向教師和同伴講述自己的閱讀感受的方法,重在幫助幼兒把視覺的檢視活動和聽覺的讀圖活動結合起來,其特點是把觀察、理解和表達充分相結合,在指指認認、說說講講中達到閱讀的目的。此方法尤其適合在圖書角閱讀中使用。開始運用時,以單幅圖片為主。熟練閱讀後,可進行多幅圖書的講讀。

以上方法不是孤立的,可互相結合、相互滲透、交叉運用,以達到早期閱讀活動生動、有益、愉快、高效的目的,促進幼兒在閱讀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七、研究計劃及步驟

(一)研究計劃

(1)逐漸形成較好的閱讀常規;

(2)逐漸有主動的閱讀意識,並能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知識需求選擇圖書進行認真閱讀;

(3)聽故事時,知道講故事的人說的是書上的印刷文字。

(4)聽故事和閱讀圖畫書時注意把握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

(5)聆聽故事時經常會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故事中的人和事聯絡起來。要求成人反覆講同一個故事,直至記得全部的情節和用語。

(6)有較強的閱讀和講述能力;

(7)可進行簡單的看圖講述和讀編故事。

(8)初步學著自己編制簡單的故事。

(9)能夠辨認周圍環境中的一些印刷文字。

(10)能夠辨認一些漢字,特別是自己名字。

(11)在中班後期欣賞一些詩歌等作品後並能簡單談一下感受

(12)對塗塗寫寫的活動感興趣。

(二)課題實施的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查閱資料、收集資訊、設計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2.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制定階段性計劃、調整實驗方案、收集資料、總結經驗。

3.總結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歸納、整理資料、撰寫工作報告、實驗報告。

八、課題預期研究成果

20xx年7月以實驗報告、論文、案例、光碟、自制圖書、童話劇、故事會、個案跟蹤等形式呈現。通過早期閱讀的實驗研究,提高了幼兒對閱讀的興趣,使孩子們自己能從閱讀中感受到快樂的趣味。培養了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幼兒的閱讀技能。豐富了幼兒掌握的詞彙量,提高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了幼兒理解思考的能力,並對幼兒在記憶、思維力方面都有幫助。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認識到幼兒園的一日活動都是教育,在生活活動、遊戲區活動中蘊含著豐富的早期閱讀教育資源,早期閱讀教育的途徑絕不僅限於語言活動,還有日常的禮貌問語。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篇6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當前,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範圍內逐步推開,與以往歷次課程改革相比,通過課程改革促使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轉變,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為學生進一步獲取知識並獲得終身發展創造條件,使學校教學工作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然而,在當前學校體育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們積極參與新課程的教學,努力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改革學習方式,促進教學的民主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新傾向”和“新問題”。在各種規格的評優、公開示範課中,教師一味追求熱鬧、活躍的氣氛,出現了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的現象,體育新課程教學只是“形似”而不是 “神似”,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國中階段的體育課堂教學中,更應該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注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學生是否有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標準。任何一個有效教學必定要促進學生當前發展,同時促進學生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從而對學生的長遠發展產生影響。讓學生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表現出來的效果是一生的長期效益而非一節體育課的快樂。

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

1)通過對課堂教學的大量觀察和分析,尋找造成無效或低效教學行為的根源,探求有效教學的理念和實施辦法;對教師課堂行為進行合理分解,分析對學生進行科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訓練的高成效教師行為有哪些特徵,在實踐層面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有效教學的策略。

2)通過重視學法指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探究,並根據有效教學行為的特徵進行教師培訓,推動教師回到“研究”狀態,促進教師形成反思意識,實現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二、課題的界定

“有效”主要指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教學策略”就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針對教學任務特點,在科學地教育理念支配下,形成能夠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有效教學策略。課堂教學是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在教學中應採用有利於學生進行學習的教學策略,以保證學生有效學習與鍛鍊。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渠道,是促進學生髮展得主要途徑,也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物件。

三、理論依據和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一)、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2)多元智慧理論

3)動機理論

4)認知結構理論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城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1)國內:從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起,隨著國內改革發展的需要,我國課程與教學理論界引入了建構主義心理學和後現代主義課程論,提煉出了有效教學的新的標準,如“師生共同參與創造性活動”、“師生平等式的對話”、“學習背景化,把教學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聯絡起來,以此創造學習的意義” 等。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許多學校已經意識到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對學法指導開展了課題實驗,並取得了成果。如瀏陽市官橋中學開展的《學法指導課題實驗》,把“通過研究,尋找學生學習的規律,教會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發展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益和質量”作為研究的基本任務;鞍山市龍潭中學把“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並獲得在具體的學習環境中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的學習”作為研究的基本任務等。

2)國外: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如程式教學、課堂觀察系統、教師與學生的行為分析、教學效能核定的指標體系以及教學行為——結果變數等。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了“有效教學”。西方比較有影響的教學理論與模式,如杜威以兒童為中心、以經驗的重組為教學本質、以活動和練習為基本教學組織方式等實用的教學觀,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和布魯姆的目標分類等,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教學有效性的探尋。赫斯特等人對有效教學又進行了深入地研究。 他認為有效的教學應該保證學生有興趣,能自我激發動機,有自主權。同時,許多專家、學者對學生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也展開了研究,如教育家贊可夫在他的“新教學體系”中把“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做為五大教學原則之一;1976年 J·Flavell在其《認知發展》提出了“元認知”理論,強調認知個體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克拉夫基提出了“範例教學”,強調為遷移而教等

3)本課題與之聯絡及區別,預計有那些突破

聯絡:本課題所說的教師要“加強學法指導”與“教學有效性”與上述研究比照,它們之間在內在精神、本質涵義上有很多相通之處,都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一種轉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研究。

區別:從研究的範圍上看,本課題著重從我區學校實際出發,探討有效教學問題,具有校本特色。從研究內容上看,本課題側重於“教”的行為,著重探討的是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師的“教學行為”,怎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行為”服務(即“教法”要為“學法”服務),從而實現教學有效性。在研究的類別上,本課題應用研究,主要是借鑑相關理論指導實施行動研究,在行動中印證、豐富理論。合理分解教師行為、探尋教師進行學法指導有效性的途徑。

四、基本理念

有效性”主要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關鍵指標。它包括如下三重意蘊:一是“有效果”;指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二是“有效率”,即單位時間內教學效果大;三是“有效益,”指三維目標有效達成。這裡的有效性,不僅指向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還應體現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能否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體現師生個體生命的價值,以生命成長和發展為終極目標。

支撐性理論:

1)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理論;

2)《國家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3)現代教育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國內外關於有效教學的理論:如施方良、崔允漷主編的《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鮑裡奇的《有效教學方法》等

五、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

如果探索出“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策略、途徑,不但能夠促進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提高教學質量,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1)通過調查研究,對當前課堂教學的無效、低效行為表現進行梳理,找出導致課堂教學低效、無效的致命因子,提出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2)通過課題研究,推進教師回到研究狀態,讓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通過深入學習《課程標準》及有關有效教學理論,能夠對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法進行研究與不斷改善。

3)通過課題研究,學生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將會擁有充分的從事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自主探究、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主動地構建知識,形成技能。

六、研究方法設計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觀察法、個案研究等方法。

文獻法:教師通過蒐集、查閱資料、文獻,一方面學習先進的理論及經驗,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用先進的理論和經驗指導課堂教學;另一方面,通過對文獻的加工、比較、概括提取出適合自己課堂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行動法: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將圍繞專題,開展集體備課、一課多上、案例分析、課題沙龍等活動。集體備課採取:個人構思(形成初案)——交流討論(達成共識)——個人加工(形成學案)——課堂實踐——交流反思。

七、研究內容

1)教學的目標不明確,各環節的處理目的性不強。教學的隨意性比較大

2)重視結果忽視教學的過程。教學各環節的處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難點的處理缺少層次,缺少讓學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學生主體參與不夠。影響了學生知識的構建和能力的提高。

3)教學方法盲目崇尚標新立異,課堂教學中盲目無效活動佔據了課堂太多的時間。如教師為創設一個情境佔據課堂許多時間,而情境本身又沒能給學生有價值的思考或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再如,小組合作學習什麼情況下使用。不能簡單的問題學生也合作。

4)對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差異,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方法。

5)課堂教學組織不佳。部分教師沒能做到活而不亂,活而有序,教學缺乏有效的組織,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6)教師備課不充分,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如何解決考慮不全面。

7)教師控制課堂能力差,當出現“生成性問題”時處理不當。

八、研究過程設計

1)準備階段(20xx。9――20xx。12)組建課題組。收集有關材料,組織學習,制訂課題方案。

2)研究階段(20xx。1――20xx。12)根據課題設計方案紮實開展研究工作,邊實施邊小結,不斷完善課題實施方案,撰寫階段研究報告,認真做好課題資料的收集和積累工作。

3)總結驗收(20xx。1――3月份)整理各類資料,完成實驗結題報告,迎接上級有關部門的驗收。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篇7

一、課題的提出及背景:

閱讀教學分課內、課外兩方面,曾有人言“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可見語文教學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不僅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也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國小語文教學應該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多處強調了“閱讀”和“積累”,並明確規定了各年級課外閱讀的量。

新課改實施以來,閱讀的確被提到了較重要的地位,但國小生課內外閱讀現狀卻仍不容樂觀,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相當多的國小生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嚴重脫節。課內閱讀就是“學教材”,只重視教材中篇目的學習,而忽視課外作品的閱讀和積累;只重視課文的分析,而忽視課外相關內容的滲透;只重視閱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閱讀習慣、閱讀興趣的培養。課外閱讀放任自流,存在缺乏閱讀興趣,閱讀量少;盲目擇書,閱讀內容單一;不重積累,閱讀方法不當,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問題。這樣的閱讀費時低效。而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樣的閱讀教學現狀確實令人堪憂。我們必須要開放課堂,以課內為點、課外為面,使課內外和諧銜接;要使學生既從生活中、課外閱讀中學語文,又把課內所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運用到課外閱讀和生活中去,學以致用。即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互銜接,適當整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

我們也發現,研究課內閱讀教學的很多,研究課外閱讀的也不少,但理性地就如何把課內外閱讀銜接這個論題展開研究的人很少,兩者如何整合也鮮有論述。我們認為:目前,就教育現狀而言,選擇這個可操作的視角,探索如何將課內外閱讀整合起來,總結出有效的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鑑於此,我們在我校進行“大閱讀”特色建設的基礎上,進行語文課內閱讀與課外

閱讀教學研究並申請“國小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的課題立項。無論就理論價值還是實踐意義而言,本課題的研究都顯得非常必要,本課題選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狀況

國內外都很重視兒童閱讀教育的研究。美國的兒童每天有一個小時在閱讀作業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義大利教育部長就宣佈了一個“促進學生閱讀計劃”。從大陸的情況看,目前很多學校和老師在加大學生的閱讀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學生的閱讀實踐等方面,進行很多有益的嘗試,總結了不少可貴的經驗。浙江特級教師樂蓮珠老師的《快速閱讀教學》在指導閱讀方法,提高閱讀速度上有其獨到之處。這些課外閱讀的研究成果與實施措施,為我校的課內外閱讀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導與幫助。鑑於當前國內外閱讀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誤區及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了課內外閱讀教學的研究這一課題。

三、本課題的研究價值

(一)理論價值

1.探討“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對中國小生其他學科學習能力的影響,包括:閱讀能力與聽講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能力、研究性學習能力等,揭示他們相互關聯的特點、規律;

2.探討“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轉化為中國小生學習實踐的方法、途徑;3.為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實國家課程標準中有關改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提供科學依據和理論闡述。

(二)實踐價值

1.通過“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首先可以培養國小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解決語文學習中閱讀學習的僵化、空泛、無序、低效等問題。

2.通過實踐研究,總結“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對提高國小生各學科學習能力的教育對策。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和學業成績,從而找到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平衡點。 3.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方法,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為構建學習型家庭、學習型校園、學習型社會提供支援。

四、課題研究目標和內容

(一)課題研究目標:

國小階段是學生閱讀積累的黃金時期,我們將以語文課內閱讀教學為中心,課外閱讀賞析課為基本點,以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為載體,以學校、家庭、社會為框架體,著力研究有效的國小生課內外閱讀的分級目標,實施途徑,推進方法,評價體系等,營造書香校園,塑造“以讀書為樂,以讀書為榮,以讀書求進”的學習型、閱讀型少年,讓孩子與知識為友,與大師為友,與真理為友,用閱讀來填充比天空更廣闊的心靈,關注孩子完善的人生,關注孩子精神的建構,讓孩子充滿書香,充滿氣質,充滿智慧。

1、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整合研究。課堂教學,著重培養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開放課堂,以課內為點、課外為面,使課內外和諧銜接;要使學生既從生活中、課外閱讀中學語文,又把課內所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運用到課外閱讀和生活中去,學以致用,為生活服務。

2、培養廣泛閱讀的興趣、獨立閱讀的能力,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

3、培養處理課外閱讀資源資訊的能力。

4、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能在閱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能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45萬字。

(二)、研究內容

本課題主要以農村國小中高年級段學生為研究物件,重點探索和實踐以下問題:

1、探索有利於培養閱讀能力的課內閱讀教學模式。探究重在培養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的課內閱讀教學模式,以提高課內閱讀的實效。

2、探索課外閱讀指導課課型。探究易於操作又有效的課外閱讀指導課課型,使課外閱讀指導更好地落到實處。

3、探索課內外閱讀相互銜接的課程體系。在上好語文課的基礎上,增設自主閱讀課、閱讀分享課、電子圖書閱覽課、古詩詞鑑賞課等,豐富現有的語文閱讀課結構。

4、豐富和完善能促進閱讀能力提高的情感激勵體系,培養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和課外閱讀興趣。

5、豐富和完善能促進閱讀能力提高的閱讀評價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研究的重點

“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要指導學生探究什麼內容、怎樣進行探究性閱讀的方法、採用哪些探究方式;探究性閱讀學習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思維能力、學習習慣的策略以及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本研究的重點。實踐性和應用性是本研究的出發點。同時還通過指導學生的探究性閱讀學習,探索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學習時應選擇的內容、採取的方法和途徑。

五、研究方法

調查法:採用問卷的形式,瞭解教師、學生、家長對課外閱讀現狀的看法,就學生課外閱讀狀況細緻調查,客觀分析,找準問題所在,確定研究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以便“對症下藥”,有針對性地展開課題研究。

文獻法:通過多種途徑搜尋其他省市在相關課題研究方面好的經驗做法,結合學校實際,借鑑使用。同時從《國小語文教學》、《國小語文教師》、《國小語文教學通訊》中選擇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相關文章推薦給課題實驗教師。購買有關語文素養和閱讀教學方面的書籍,組織課題組成員經常學習,相互交流、研討,蒐集前沿理論資訊,指導教師有效進行課題研究。

行動研究法:深入學習理論知識,立足所教班級,結合課題研究目標,制定科學的研究方案,並針對實驗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採取新措施進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構建適合本校學生的、較為完善、有效的課外閱讀的模式。同時積極撰寫階段科研成果,從而轉變教師的職業行為,提高科研水平。經驗總結法:在實驗研究過程中注重積累第一手資料,不斷進行概括和歸納,最終提煉出切實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法:對個別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進行調查、觀察、分析,課題研究提供素材資料。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研究週期定為一年,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來具體實施:

1、準備階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組建課題組,確定實驗教師。

(2)進行實驗前的調查研究工作,完成相關的調查研究報告。

(3)明確本課題研究的意義、目的、內容,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培訓實驗教師

2、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以低、中、高年級實驗班的學生為物件,進行研究,及時反思和小結,根據實驗的進展對課題方案做必要的調整。

A、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動機制

(1)營造“晨讀“風景線。

(2)每週每班設立1節語文閱讀賞析課。

(3)利用午間校本活動及文體活動等時間,開放學校閱覽室。

(4)各年級根據學生的層次和特點,有機組合,組織“小夥伴閱讀俱樂部”,定期開展活動。

(5)通過多種途徑,廣泛宣傳,低年級鼓勵家長每天“親子閱讀”半小時,中高年級鼓勵家長每天“聆聽閱讀”五分鐘。

(6)每位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讀書的收穫與感受。

(7)每年的五月份設立為:“讀書節”。

B、加強校本閱讀課程的建立和研究。

(1)開展教學實驗研究,組織參觀和講座,探討有利於課外閱讀的課堂教學策略、課外閱讀指導課課型、培養處理課外閱讀資源資訊的能力,進行反饋調查和對比分析。

(2)分年級設立閱讀目標。

(3)分年級編寫《推薦書目》,含必讀和選讀。

(4)分年級建立“閱讀記錄卡”。

(5)撰寫案例、分析和反思。

C、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

(1)、打造“紅領巾”廣播站的“讀書專欄”。

(2)每月開展“我讀書,我成長”系列活動。

(3)評選“書香班級”“書香少年”。

(4)舉行“我讀書,我成長”彙報活動。

(5)舉辦讀書報告會。

3、總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2)實驗班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能力進行後期的調研測試、分析研究。

(3)整理課題組成員的課例、論文、經驗總結等原始材料,編輯成冊。

(4)邀請專家鑑定,進行課題成果交流。

七、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1、我校於20xx年被確定為縣級的書香校園,校領導和全體教師對學生的閱讀都十分重視,有一定的閱讀氛圍。

2、學校領導對本課題的研究重視程度高,在研究過程中能給予理論指導和一定的經費支援。

3、課題研究成員及分工:

組長:盧海英(全面管理和指導課題研究工作,重點是組織和總結,並參與一線實踐)

副組長:張雪雲(課題研究監督和一線實踐工作)

實驗教師:仲濟山、王星友、張秀華、王德毅、張雪雲、張彩霞、左金鵬、佟海英等

組長全面負責課題工作。進行課題規劃、構建,組織部署、協調管理課題研究工作,提供課題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援,負責一項研究工作,深入指導實驗,整理、總結實驗成果。

副組長具體組織實施課題工作,做好課題跟蹤、檢查、矯正及階段成果總結工作,定期召開課題組會議,研究討論課題實驗的有關問題。每人負責一項研究內容,親自參與實驗研究,指導實驗老師開展實驗工作,收集整理資料,撰寫實驗報告及反饋研究成果。

實驗組成員根據實驗實施方案和課題組研究計劃,具體開展課題實驗工作,收集實驗資料,反饋實驗情況,歸納實驗經驗,總結實驗成果。

八、預設的研究成果

1.參研教師形成本課題研究的課堂教學實踐論文。

2.參研教師形成課堂教學實踐實錄。

3.深入研究,形成實驗學生閱讀學習成果。

4.形成“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的經驗和方法,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水平和學生語文閱讀學習能力。

九、課題研究的基本保障

人員保障。課題組成員均為學校一線語文骨幹教師和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全部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課題組組長盧海英老師是昌邑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濰坊市教學能手,曾經參與過《國小品德與社會生活化的實驗與研究》、《國小語文主題學習的實驗與研究》等課題研究。張雪雲老師是國小高階教師,昌邑市語文骨幹教師,曾參與過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仲濟山老師是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業務能力很棒。

研究基礎。我校大面積開展閱讀教學,使閱讀能夠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經典誦讀已經成為我校的一大特色,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閱讀基礎。學校附近有圖書館,也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了方便。學校的閱讀環境、讀書氛圍都使此項研究的開展成為可能。學校有多媒體教室、印表機,建成了校園網班班通,可以24小時上網查閱資料。課題成員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電子圖書室藏書達10萬餘冊,閱覽室有各種報刊雜誌200多種,可以隨時閱讀。

組織保障。學校長期堅持進行教育科研工作,有教科研實驗基礎,建立了較為系統的科研網路,有一支素質過硬的從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師隊伍,他們積極參與市級或縣級課題研究工作,理論基礎紮實,實驗操作能力強。學校具備充分的實驗條件,教師每人一臺電腦,資料的統計全部運用計算機操作,有建立原始資料檔案、進行各種能力測試的經驗和手段,資料充分,科研經費能得到充分保障。實驗的理論指導、技術處理、過程控制和終端顯示由學校教科室統一負責。學校領導非常重視這項課題研究,為我們課題組提供各項研究資金和資料,為本課題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制度保障。為了保證課題的紮實推進和有效實施,我們還將狠抓以下“四個要求”:

1、時間要求。一是抓好課內閱讀教學,培養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養成閱讀習慣;二是統一指導的時間,每月開設1節課外閱讀指導課,指定一定量的時間為課外閱讀活動時間;三是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減少作業,增加自由閱讀的時間,將早讀課以及中午休息時間讓學生自由閱讀課外書。

2、活動要求。每月開展一次活動,如讀書故事會、佳作欣賞會、人物評論會、優秀詩文朗誦賽、讀書知識賽、辯論賽、速讀賽、讀書筆記展評等,使課外閱讀成為一種有組織的集體活動。每學期組織一次參觀、旅遊活動,使學生多瞭解社會,多瞭解課外的知識。公園、博物館、科技館、紀念館、大自然的優美風光等,無不是一本本攤開的大書,漫步其間,自然增長見識。

3、指導要求。選好讀物,可以是教師統一指導的讀物,可以是學生自由選擇的讀物,也可以是由教師結合課文推薦課外讀物。在上好閱讀指導課的同時,要指導學生搞好每週一詩、讀書記載和自辦報刊,同時有選擇地觀看知識含量高的影視節目和光碟(如影視欣賞、電子閱讀、上網瀏覽等)。

4、檢查要求。對課外閱讀經常檢查、督促、交流、評價。如通過隨時個別詢問、檢查讀書筆記、小組調查或“閱讀彙報課”等形式進行檢查反饋。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篇目、字數要經常統計,對閱讀筆記要經常檢查,建立和使用閱讀成長記錄袋,督促學生形成習慣。要及時發現好的典型,組織交流,擴大影響。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篇8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開題,我將我的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彙報如下:

一、課題名稱:

《地方生物課程資源利用與教師專業成長》

二、課題提出的背景

根據省教育廳制定了《廣東省中國小骨幹教師省級培訓(20xx-20xx年)實施方案》,建立了"高校、市縣培訓機構、中國小教師工作室"三位一體的骨幹教師培養體系,通過發揮高校、市縣教師培訓機構和中國小教師工作室各自優勢,形成全省教師專業發展的學習、研究、發展共同體,促進全省中國小骨幹教師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的提高,促進"主持人"自身專業水平新提升,實現"讓骨幹教師成名,名教師更有名"的雙重目標,打造廣東省中國小教師標誌性和示範性的領軍團隊,帶動全省中國小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水平提升的方案精神和我校的實際情況,長期以來,生物學教學多以枯燥無味的課本講解、學生死記硬背、大量的練習滲透為主,學生的能力培養無從談起,大部分學生連學習生物的最基本的熱情都沒有了,而且很多學生還認為是一門"副科",所以提不起學習興趣,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近幾年,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下,我市已將史地生納入會考,學校從上至下都對生物教學有所重視。新課改提出:教師要改變僅僅依靠教科書開展教學的傳統做法,打破課堂內外的約束,"鼓勵師生充分利用身邊資源,不斷進行創造性和實踐性活動,縮國小校與社會、課程與生活的距離,組織學生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進行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主體的全面發展。如果教師能在生物教育中結合本地的生態特點,利用本地的生態資源,會在學生的思想教育、陶冶情操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我們在使用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中還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尤其是課程資源短缺問題是新課程實施中遇到的一個最大障礙,是使用新教材中最感困難的問題。如何解決課程資源短缺問題,這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於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適於學生髮展的各種課程資源。那麼,針對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學並處於粵北山區,我們可以利用的生物課程資源有哪些?如何利用好這些資源?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們認真加以探討的問題。為此,我們提出了此課題,為了整合我校的生物課程資源,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及教育教學能力;激發學生對生物科學探究的興趣和熱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生物課程資源"生物課程標準提出了課程資源的新理念,即課程實施所需要的資源統稱為課程資源,它包括教材、教具、教學儀器、學校圖書館、少年宮、科技館以及周邊的自然環境等有形的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的知識、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家長的支援態度和能力等無形的資源等。

2、"開發與利用"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是指探尋一切有可能進入生物學課程,能夠與生物教學活動聯絡起來的資源。生物課程資源的利用,是指充分挖掘被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的生物教學價值。

3、研究的變數

(1)、自變數生物教學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2)、因變數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教師的發展。一方面,學生的發展將受益於大量豐富的、具有開放性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另一方面,課程資源的開發對教師提出了新的專業能力要求,即課程開發的專業素養和能力,開題報告《課題研究開題報告》。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開發者。

四、課題提出的依據

1、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生物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當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改變僅僅依靠教科書開展生物教學的傳統做法。

2、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觀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得好:"花草是活書,樹木是活書。飛禽走獸小蟲微生物是活書。山川湖海、風雲雷電,天體執行都是活書,活的人,活的問題,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變化,都是活的知識寶庫,都是活的書!"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學校及周邊的生物資源,將這部巨集大深邃的"無字書"融進新課程,使之成為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

3、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積極開發併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學校應充分發揮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和科研院所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利用並開發資訊化課程資源。

五、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新的課程改革明確提出了課程資源的概念,豐富的課程資源對實現教學目標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校課程資源匱乏,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不高,就此現狀,特提出本課題,旨在引導學生主動地開發和利用一些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課程資源,並能靈活地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六、課題實施

1.確立課程資源開發的內容

(1)地方生物課程資源有哪些?

(2)教師如何利用這些地方生物課程資源進行教學?

(3)通過對地方生物課程資源的利用,學生素質哪些提高?

(4)通過對地方生物資源的利用,教師的專業水平哪些方面提高?

2.制定課程資源實施的計劃

課程實施物件:七、八年級、高一、高二學生。

指導老師:七、八年級、高一、高二級部分生物教師。

課時安排:集中安排和分散使用相結合。集中安排:每週二下午第八節;分散安排:由各指導老師和學生自由協商安排。

七、課題研究的內容

(1)地方生物課程資源:通過實地調查、訪問等方式,瞭解和收集學校周圍的人文和自然環境中可以利用的地方生物課程資源。

(2)對地方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利用地方資源國中學生進行第二課堂或興趣班,高中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等。

(3)通過對地方生物課程資源的利用,促進了學生的發展:通過測試、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驗收;

(4)通過對地方生物課程資源的利用和實施促進了教師的成長:教育理論、教育思想和觀念、組織能力、科研能力均得到提升(通過優秀課例,優秀論文等體現)

八、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學習《課標》以及生物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專著,以及查閱國內外生物教學法方面的文獻資料,用以找準國中生物學科教學與清遠本地生物資源的結合點,並用先進的教育觀點指導生物課堂教學,達到雙贏的效果。

(2)調查研究法:對中學生物教學中相關的清遠本地生物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分析,為以後推廣中學生物教學與清遠本地生物資源整合提供客觀依據和現實起點。

(3)案例研究法:用於研究地生物資源對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專業發展的影響;

(4)行動研究法:在各班級進行生物學科教學與清遠本地生物資源的整合過程中,始終強調行動的重要性,邊研究邊行動邊反思,在行動中落實和調整方案,檢驗和發展國中生物學科教學與清遠本地生物資源的整合創新。

九、課題研究的時間和步驟

本課題研究時間為一年,自20xx年5月起,於20xx年5月結束。具體步驟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申報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認真選題,查閱資料,填寫課題申報表,制定個人課題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7月~20xx年3月)

(1)組織教師培訓:學習《生物新課程標準》以及生物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專著,以及查閱國內外生物教學法方面的文獻資料,聽各種教學的培訓講座,觀摩同行優秀教師的展示課。

(2)開展教學研討活動。課題組各成員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實踐研究,每月集中一次進行研討,整理教案,進行反思。

(3)選擇幾節成熟的示範課對外展示,總結示範課的教學經驗。

(4)指導學生調查清遠陽山生物資源,撰寫調查報告。

(5)充分挖掘社會各相關單位和部門的潛力,開展相應講座。

(6)充分利用清遠陽山本地生物資源進行在課外綜合實踐活動。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內容分析,整理資料,撰寫實驗報告和專題論文。

十、預期成果

1、讀書筆記幾份

2、優秀教學案例幾個

3、課題研究報告:總結課題研究的收穫與不足,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預期目標與實際效果相結合。

十一、課題組成員

組長:邱航妹

成員:楊海林、歐志敏、肖鏡明、謝和娣、陳秋炎

姓名性別職稱學歷專業分工

楊海林男中一本科生物學教育資料收集

歐志敏男中一本科生物學教育資料收集

肖鏡明男中一本科生物學教育資料整理

謝和娣女中一本科生物學教育資料整理

陳秋炎男中二本科生物學教育資料收集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本課題研究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在人力、物力上都給予了大力支援和充分保障,我們課題組全體成員有信心、有決心完成本課題的研究任務。謝謝大家!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篇9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於減輕學生負擔。”《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對課程改革的目標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改變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風,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課程實驗中作業的設計應是開放的,應努力實現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一座橋樑,從而優化語文學習環境。

然而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看到中學語文作業設計仍存在著很多問題,學生的作業狀況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改觀。“應試教育”背景下所產生的語文作業問題依然根深蒂固,語文作業內容大多是機械抄記、重複套用,沒有思考的餘地,抄作業和不做作業的現象尤為嚴重學生每天的作業。每天除了抄、背、默,就是各種各樣的教輔資料,學生疲於應付,苦不堪言。作業存在著忽視對人發展的教育激勵功能;忽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創造性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人的主觀作用的弊端,嚴重地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和語文素養的提高,缺少學生、教師與作業的情感態度的真實的互動;更重要的是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在反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申請了此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習是解決其他問題的基礎,除了知識的累積外,更多地有提高人的辨識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的作用,對學生而言,通過新型作業,可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發展,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效益。

2、搭建教研平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在課題研究中,教師設計和整合學生作業的同時,需要學習鑽研、需要交流共進,在學習交流中,教師的團隊意識會加強,同時可以有效地整合校內資源,增強教研組團體作戰能力,其自身的專業素養也將會迅速提高。

三、課題的研究現狀

國外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設計有不同的探索,西方一些教育先進國家的作業形式改革,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學生的課程作業主要有四種類型:(1)實踐作業。即指有教師指導的各種實驗、獨立觀察、獨立完成美術作品及各種動手能力的測試;(2)書面作業。即指客觀性測試,其形式有回答簡答題、搶答題、寫隨筆、觀察報告、評論、調查報告等;(3)口頭、聽力作業;(4)表演作業。

國內,特別是自從“減負”以後,有不少的教師進行過有關作業的設計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有針對性地、系統地設計作業的質和量,讓學生一方面有選擇地開展個性化的學習,另一方面逐漸學會自主探究,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從而達到多樣化、個性化發展的研究和成果還不多見。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作業設計要體現針對性,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要按照教材的知識結構和智慧體系,分類設計,如分析型作業、觀看型作業、口述型作業、研究型作業等,培養觀察、分析、動手、創造、綜合等能力。教師要努力改變作業的老面孔,拋棄枯燥乏味的抄寫,拋棄茫茫題海的戰術,創新地佈置作業、科學地評價作業,使作業真正取得理想的質量和效果。樹立適應新課程理念的作業觀,構建實現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作業設計體系。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書本走向生活,在完成不同型別的作業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收穫,並在作業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學以致用,學會在實踐活動中檢驗知識,獲得全面、主動的發展,最終為自己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素養的一座橋樑。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1、研究優化作業設計的功能。

2、研究優化作業設計的內容。

3、研究優化作業設計的形式。

4、研究優化作業設計的容量。

5、研究優化作業設計多種學科的整合。

六、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新課標關於作業的新理念。新課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更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輕鬆、幸福、快樂地成長。積極倡導小組互評互改的形式,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作業的批改,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解放教師。

七、課題的研究方法、步驟

(一)課題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輔之以經驗總結法、文獻資料法和調查法。

圍繞課題問題,在課題組內組織公開教學,集體備課、評課活動等。根據研究目標,對研究過程中涉及的各種問題作出分析和小結。對本學科學生作跟蹤研究,並寫出研究報告。

重視資料積累,按研究內容寫出總結。邊實踐邊思考,及時總結,及時推廣。研究過程中要對研究成果進行一定數量論文的撰寫等。

(二)課題研究步驟:

本課題擬用一年時間完成,即完成時間為XX年7月至XX年10月,共分為三個階段:

本課題計劃分三個階段進行研究——

1、準備階段:(.6.10-.8.31)

(1)確定課題。(2)組織調查、問卷檢測、分析,制定實驗研究方案。

(3)學習各種現代教學理論、學習領悟新課標的精髓。

2、實驗階段:(.09-.07)

(1)根據研究方案開展實驗工作,開展課題實驗研討活動,探究其方法和途徑,及時進行經驗總結。

(2)收集與本課題實驗有關的各種資料。

第一步(.09—.10):問卷調查,摸清我校作業現狀。

1.製作“西安市第47中學學生學習情況”學生問卷調查。

2.對學生作業問卷情況進行分析

3.製作“西安市第47中學作業情況”教師問卷調查

4.對學生教師問卷情況進行分析

5.舉辦西安市第47中學作業展

第二步(.10—.11):立足校情,制定我校作業方案。

1.研討語文學科作業方案

2.制訂語文學科作業方案

第三步(.11—.12):充分調研,瞭解作業方案執行情況。

1.製作“西安市第47中學學生作業現狀的問卷調查”

2.對問卷進行分析

3.對現行作業方案進行研討

4.撰寫語文學科作業現狀的調查分析

第四步(.01—.03):反覆論證,修訂作業方案。

1.召集各班學習委員座談,瞭解教師作業佈置和學生完成情況。

2.召集各班優等生5名座談,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

3.召集各班中等生5名座談,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

4.召集各班後進生5名座談,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

5.召集老師座談,聽取老師的意見和建議

6.分析現行作業方案存在的不足和修改的方向

第五步(.03—.04)修改完善,形成富有特色的作業方案。

第六步(.05—.06)實驗總結,形成最終的作業方案

3、總結階段:(.06-.07)

整理實驗資料,對階段性成果及實驗效果進行彙總,撰寫實驗報告和論文。並填寫上傳《西安市-XX年度小課題結題申請表》《西安市-XX年度小課題結題報告》和相關的研究成果,及時聯絡指導專家獲取指導意見,保證課題研究符合結題要求,爭取課題研究獲得良好評價。

八、預期成果

1.預期難點:

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設計

2.創新點:

通過研究形成一些在學生情感、審美、需求上能接受的提高教學效率的作業設計方法。

3.成果:

語文教師樹立了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確立以學生為本、新穎有趣、面向全體、學以致用的語文作業觀,能不斷地關注,不斷地探索,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在這裡得到張揚,使學生的人格在這裡得到尊重,使學生的情感在這裡得到體驗,使學生的生命在這裡得到發展。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篇10

本課題的研究意義與目的

數學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的發展方向有極其中要的作用。在中學數學的教學中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的教學,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概括、和應用是順理成章的。而化歸思想又是數學思想的一大主樑,也是必須要受到重視的數學思想。

在教學中到處蘊涵著化歸思想,教師要很好地挖掘教材中蘊涵的轉化因素,讓學生體驗運用化歸思想能夠使問題簡單化。培養學生的轉化意識,使學生初步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既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也可以為以後的學生的中學數學打下基礎。

本課題的基本內容、重點及難點

本課題的基本內容是要了解什麼是化歸思想?及化歸有哪些具體的思想方法?結合具體的數學內容及問題來進一步的探討、分析及運用化歸思想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瞭解掌握化歸思想方法。

化歸思想作為數學思想的一大 主樑 體現在整個數學的教學及學習中,結合具體的數學問題來選擇合適的化歸思想方法是本課題的重點內容。但如何結合具體的數學問題來選擇正確的化歸思想方法則就是一個難點問題。

本課題的.研究方法(或技術路線)

論文提綱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科技以及經濟發展成熟的標誌是數學化,因為時代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數學思想與方法的運用。所以在現代進行的數學教學中加入數學思想的教育是急迫的,更是必須的。

數學教學中要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已成為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而化歸思想是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因而我的論文會繞著下面的幾點來展開對化歸思想的探究:

(1) 先介紹化歸思想的概念,並進一步的討論其實質及轉化過程。

(2) 討論運用化歸思想的意義及其作用

(3) 結合具體的數學問題來探討分析及運用化歸思想,

(4) 通過對化歸思想的探討研究進一步運用到具體的實際問題中。

參考文獻

[1]張奠宙 過伯祥 《數學方法論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O.2

[2]曾崢 楊之 《 化歸 芻論》 數學教育學報20xx.10(4)

[3]楊世明 《轉化與化歸》 鄭州 大象出版社2OOO

[4]G.波利亞 《數學與猜想 》 科學出版社1984

[5]M.克萊因 《古今數學思想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

[6]沈文選 《中學數學思想方法》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7]謝廷楨.國中效學應滲透的效學思想和方法[j].山東教育(中學版).1996.(2~4) 49 50.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篇11

一、問題的提出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古人云“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古往今來,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會事半功倍。解物理題也是這樣。而傳統的教學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恰恰忽略瞭解題方法的指導,所以學生都沒有掌握解物理題的有效方法。因此對於理科的大多數學生都覺得物理課難懂,物理題難做。其實方法是物理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中介,強調學習方法的教育對培養學生能力和優化學生素質都有較大的幫助,所以解題方法也是學習的靈魂。

這樣看來,有效的解題方法在激烈的大學聯考競爭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有了一套完善的解題方法,學生不必再對物理“望而卻步”,也不必再對物理題海“望洋興嘆”,可以從繁重的物理作業中解放出來,實現真正意義的素質教育。受此啟發,我決定進行“高中物理解題方法”這一課題的研究。

(二)研究現狀及分析

以往對於高中物理的解題方法研究的也有很多,大多數只是研究某一類習題解法,例如,運動學問題解法,動力學問題解法,熱學問題解法,電學問題解法,講的都是大而空,只能適用於這一單一型別。也有一些單純總結解題的方法,如等效法、整體法等,但是都只是一些零星的見解,不夠全面,不夠系統。

(三)本課題的創新點

我們準備研究力學、電學、運動學、動力學等都適用的解題方法,從物理方法、數學方法和哲學的思維方法三大類方法入手,每大類方法中又有幾種具體方法,將每種方法細細闡述,如等效法,還要將等效法應用的各種情況作一一總結,並配典型例題來說明各種方法。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細細看來,物理解題方法也正是各種科學研究的方法,如物理中的等效法,模型法以及假設法等等。學生通過學習物理解題方法可以培養自身的科研意識,增強科研能力,為以後走上科研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另外,物理解題方法中有好多方法就是培養創造能力的方法,如逆向思維法,極端思維法等等。有了這些方法的指導,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開發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建立更廣泛、更完善的智慧結構。

研究成果的推廣有利於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方式的改變,能夠促進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從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哲學中聯絡的觀點

馬克思哲學提出了物質世界是聯絡的,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積累了很多科學的方法,這些科學的方法反過來又能指導實踐,對於高中物理解題也必定有相應的方法。馬克思哲學將辯證的思維方法分為三種方法,即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抽象和具體三類方法,這三類方法是統一矛盾,解決問題和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普遍適用的方法,在解決物理問題中當然也同樣適用。

(二)皮亞傑的順化認知發展理論

同化是指個體對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的過程。也就是說,個體在感受到刺激時,把它們納入頭腦中原有的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統將營養物吸收一樣。對於各種解題方法,學生可能都感到陌生,所以我們準備找出與有關各種解題方法對應的小故事,通過小故事使學生對這一方法有個初步瞭解,從而能更快地接受和理解這種方法。例如,大家都知道《曹衝稱象》的故事,其實曹衝稱象的方法就是物理中的“等效法”,這樣一講,學生肯定一下子就明白了“等效法”.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篇12

一、課題名稱

國小音樂欣賞課聽唱融合教學法的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此課題研究的意義主要表現在:

我校是一所農村國小,家長對於音樂課的意識比較淡漠,平時更加不可能有時間陪孩子聽音樂,再者,因為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學生能接觸音樂教育的機會也非常少,從而導致學 生對音樂課缺乏瞭解和興趣。藝術教育對社會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的今天,黨的教育方針明確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國外更強調學生欣賞音樂,德國人說:“聽音樂,聽音樂;讓每個孩子不能離開音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夠欣賞懂得音樂,這是審美修養的基本標誌之一,離開了這一點就談不到完美的教育。”雖用詞不同,卻闡明瞭藝術教育的重要地位與作用。無論是西方的柏拉圖還是中國的孔夫子,都懂得音樂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特別是培養學生藝術素質的主要途徑。通過音樂教育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使他們成為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音樂教育有著眾多的功能,如:社會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等。它能使人精神高尚、心靈淨化、智力發展、身心健康。隨著新課程的誕生,音樂藝術越來越光彩奪目,音樂教育的形式也逐漸由單一的“心傳心授”到“師生互動”再到“主動性與實踐性相結合”轉變。那麼如何在教師的指引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成為感受、表現、創造音樂的主角呢?顯然,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孩子渴望知識、渴望自主的學習要求。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研究目標: 針對以上這些現象,結合《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要求,並運用陶先生的教育教學理論,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濃厚的聽賞音樂的興趣,獲得美好的音樂享受,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逐步積累鑑賞音樂的經驗。創設有趣輕鬆的教學環境,在課堂上人,樂合一。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本課題所研究的是音樂欣賞課中的聽唱融合教學,那麼其中欣賞涉及到的內容多,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作品,對能夠用唱的方式介入的作品進行聽唱結合,內化學生的情感,克服欣賞教學只注重聽,不重視“唱”的缺點,開創並提升已有的欣賞形式,使之變成預期的五種方法:

1.聆聽參與;

2.節奏參與;

3.體態律動與舞蹈設計;

4.樂器演奏參與;

5.歌唱的參與;

6.圖形譜子或者說圖形音樂參與法,等多種方法參與音樂,以達到內化學生的情感目的。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收集、分析、綜合有關國小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的科研文獻材料,獲取所需利用的資訊。

2.調查研究法:通過運用問卷、訪談、研究等科學方式,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收集有關問題或現狀的資料,從而獲得關於課題研究的相關事實,並形成關於課題研究的科學認識。

3.行動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創造條件,對實驗物件施加影響。有目的的觀察記錄實驗物件的變化,從而深入開展課題研究。

本課題研究採取邊研究、邊實驗、邊總結的研究方式。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與計劃

本課題的研究從總體上分為3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xx.3月——20xx.6月)

內容:確定具體的實驗物件,聯絡相關的學科教師予以幫助,請教育骨幹對實施方案進行可行性論證,制定出簡單的實驗構想。

2、實施階段(20xx.9月——20xx.6月)

第一實施階段

(1)組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進行調查,形成基礎研究資料,建立研究檔案。

(2)階段研究總結及下一階段的研究計劃。

3、總結階段(20xx.7月)

整理、收集課題研究的材料,撰寫論文、案例及總結“理論與實踐”成果,寫好結題報告。並將成果推廣。

七、課題預期的成果與表現形式

通過一年的課題研究,我們認為要力爭達到如下預期成果:

撰寫論文,組織公開教學,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進行評議,總結經驗,根據研究的教育目標,對學生實踐活動進行測定評價,寫好課題的研究報告。理論研究水平躍上新臺階,發表課題相關的教學論文和論文評比獲獎。

八、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與人員分工

1、課題負責人:秦麗酈、趙州,負責主持課題研究的全面工作,對課題組成員的分工和任務安排、經費統籌、並負責執筆撰寫各種報告。

2、課題組成員:張浩,負責收集資料、問卷調查、整理、統計、寫成報告。

翟惠娟,負責課堂跟蹤調查、評價。

秦麗酈,負責聯絡實驗學校的課堂觀摩、送教下鄉等。

九、課題研究的主要經費

課題研究經費我們採取因陋就簡,就地解決:一是依靠學校的支援。課題研究的課堂實驗的車費、住宿費、生活費、打字影印等均由學校報銷;二是各實驗學校的支援幫助下鄉的生活用餐,許多學校是主動承擔的。

undefined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篇13

一、課題的提出及其界定

詞彙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語言的奠基石。人類的思想交流也是通過由詞構成的句子來實現的。沒有足夠的詞彙累積,語言根本沒有辦法輸出。著名語言學家威爾金斯(D、A、Wilkins)也曾經說過:“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可見,詞彙是多麼的重要。要讓孩子掌握好一門外來語言,就必須使他們掌握足夠的詞彙量。這是一項多麼艱鉅的工作。當然,作為我們英語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工作中,我們一直在探索一種最有效的教學模式,但事實總是並不十分盡如人意。尤其在單詞的拼背方面,我們發現我們的學生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對於聽寫單詞猶為恐懼。而每次聽寫,學生的錯誤率很高。每次測試,寫單詞板塊的失分比例總是最大的。《國小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六年級結束時能聽、說、讀、寫大約431個單詞和短語;55組句子和38個單句。學生能否有效記憶單詞,將直接影響到四會單詞的掌握,對學生今後的英語學習也有著直接的影響。

二、課題提出的背景

詞彙是語言的基本材料,離開詞彙語言就成為無源之水。自然教學法的創導人特雷西認為:詞彙學習對於理解語言和言語輸出都至關重要。詞彙教學在國小階段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當前,大多數國小生對於英語單詞的記憶不感興趣,不能擺脫“死記硬背”的模式,沒有形成自己記憶英語單詞的方法策略。現行牛津國小英語,詞彙量較大,從三年級起,要求學生掌握的“四會”單詞越來越多,大多數學生靠機械地背字母順序來記憶單詞,費時多,效果差。教材中雖然每個單元都設有Listen and repeat這個欄目,但直到六年級才基本把國際音標和字母及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則介紹完畢,且對音標教學只要求滲透。音標教學的相對滯後,使得國小生掌握單詞比較困難。

國小生學英語,由於年齡較小,學習目的、動機往往不是很明確,部分學生憑自己的興趣去學,只對課堂上有趣的教學內容和遊戲感興趣,而對單詞和短語的讀寫規則、發音要領及用法未能充分認識,不善於學習和總結單詞的拼讀和拼寫規律。單詞的掌握成為學生學英語的一個薄弱環節。

三、研究目標

1、通過教學理論學習與英語教學實際相結合,通過分析研究詞彙的特點,優化詞彙教學方法。通過課題的研究,教師在實踐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學生英語單詞記憶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單詞教學水平。

2、研究學生的記憶特點,教授學生英語單詞的記憶的方法,學生根據自身記憶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語單詞記憶方法。通過多元化的詞彙教學提高學生對英語單詞的學習興趣。

3、通過課題研究,提高課題組成員的教育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師開發和拓展英語語教學資源的能力,鍛鍊培養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意識,有探索、創新精神,教學形式多樣、教學方法靈活的英語教師隊伍,活躍我校活動教學的研究並且形成特色。為同類學校開展英語教學研討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訊。

四、研究內容:

1、改變創新詞彙教學模式,提高國小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2、探究多種詞彙教學方法,提高國小生詞彙學習的主動性與興趣;

3、加強學法指導,注重學生詞彙學習策略的培養;

4、課外鞏固記憶的系統化指導方法。

五、研究重點:

1、提高國小英語課堂詞彙教學的有效性。

2、培養學生詞彙學習的策略。

六、研究方法

本課題擬採用調下列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調查、實地統計、座談等方式,全面瞭解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英語詞彙掌握現狀,並且探尋形成這些現存問題的因素,為後續研究奠定基礎。

2、文獻研究法:通過對相關理論的查詢和研究,為本課題建立有效的理論支撐,並且在各實驗階段指導實驗工作

3、行動研究法:強調對課題研究工作的反思與研究,發現、分析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採取改進措施,擬定改進計劃。

4、經驗總結法:運用經驗總結法來構建“國小英語詞彙教學的有效性研究”的實施策略,並且推出一批有推廣價值的實施方案和經驗。

5、案例分析法: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尋找具有本學科特色的,能有效提高單詞教學效率的方法和策略,並且探索出有價值的研究經驗。

七、實驗步驟及任務

第一階段:調研準備階段: (時間:20xx年10月~20xx年1月)

1、查閱文獻資料、學習相關理論。

2、通過聽課、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對詞彙教學現狀、學生詞彙掌握情況進行調查,做出分析並且完成調查研究報告。

第二階段:實驗探索階段: (時間:20xx年2月~20xx年1月)

1、制定學期研究計劃。

2、在課堂教學中探索詞彙教學的有效模式。

3、積累實踐經驗,整理實驗素材,堅持寫教學隨筆、反思及典型課例。

第三階段:深化總結階段: (時間:20xx年2月~20xx年12月)

1、研究典型課例,通過上研究課、觀摩課等形式研討如何提高國小英語詞彙教學效率。

2、推廣經驗模式,逐步完善實驗假設。

3、分類整理實驗材料、形成研究成果。

4、撰寫結題報告。

八、預期實驗階段成果與最終成果形式

1、階段成果形式:典型課例、教學論文及教學隨筆等。

2、最終成果形式:結題報告、典型課例、論文等。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篇14

一、題目

要求明確、鮮明、簡練、醒目。一般不用副標題,字數不宜過長。

二、摘要。

要求準確、精練、簡樸地概括全文內容。

三、引言(或前言、問題的提出)。引言不是研究報告的主體部分,因此要簡明扼要。

內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問題;

2、介紹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闡明研究的假設;

5、說明研究的意義。

四、研究方法。

不同的課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這是研究報告的重要部分,以實驗研究法為例,其內容應包括:

1、研究的物件及其取樣;

2、儀器裝置的應用;

3、相關因素和無關因素的控制;

4、操作程式與方法;

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

6、研究結果的統計方法。

五、研究結果及其分析。這是研究報告的主體部分:要求現實與材料要統一、科學性與通俗性相結合、分析討論要實事求是,切忌主觀臆斷。其內容:

1、用不同形式表達研究結果(如圖、表);

2、描述統計的顯著性水平差異;

3、分析結果。

六、討論(或小結)。這也是研究報告的主體部分。其內容:

1、本課題研究方法的科學性;

2、本課題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3、本研究成果的價值;

4、本課題目前研究的侷限性;

5、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七、結論。

這是研究報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簡練、措詞、慎重、嚴謹、邏輯性強。主要內容:1、研究解決了什麼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2、研究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是否實現了原來的假設;3、指出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八、參考文獻。

九、附錄。

如調查表、測量結果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