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課題的開題報告(精選4篇)

欄目: 開題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9.17K

關於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1

中華世紀城國小國小申報的課題《國小語文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研究》,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審評。為了進一步完善落實研究方案,正式開展研究工作,課題主持人代表課題研究組作開題報告,請專家、領導對課題研究實施方案指正。

關於課題的開題報告(精選4篇)

一、課題研究的現狀

研究表明,兒童的閱讀能力與未來的學習成就有密切的關聯。學生閱讀經驗越豐富、閱讀能力越高,越有利於各方面的學習,而且越早越有利。目前,各類教學機構對兒童的自主閱讀能力日趨重視。對於閱讀教學我們感到學生閱讀能力差,閱讀方法掌握不好是普遍的,反思問題形成的原因是我們在教學中缺少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雖然在教學中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但在實際課堂中由於各種原因將這一主體淡化,更多老師將教材和目標的達成只注重於大部分學生,對個別學生的主體進行了淡化,這些現象使學生的主體性和潛能發展受到禁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受到壓抑。因此,我們申報了“國小語文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研究”的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閱讀能力是國小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會使人受益一生。處於基礎教育階段的國小生,對其進行正確、有效的閱讀能力培養,關鍵在於培養閱讀興趣,擴大詞彙量。有了一定的詞彙量以後,在閱讀一篇美文時,更重要的是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圖,體會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師引領下對文章的肢解性解讀。而無論是提到整體把握,還是大量的課外閱讀。都不得不依賴於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國小語文教師特別是低端的語文教師,更要準確的感知此階段學生的特點,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理論意義:本課題的研究期望能夠補充前人對國小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理論,試圖為國小生閱讀能力培養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現實意義:為廣大國小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鑑的方法,幫助廣大國小語文教師更好的培養國小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原則

1、整體性原則:各年級既有共同的一般規律,又有不同的要求,實驗必須遵循整體性原則,做到諸方面的有機統一,針對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要求做到,在閱讀中認識常用的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各種標點符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又要有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2、主體性原則:在實驗研究中,教師必須尊重、相信、理解、愛護學生,發掘每一個學生所具有的學習潛能,尊重他們的個性,使學生能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獲取知識資訊。

3、科學性原則:典型引路,逐步滲透,由扶到放,既要引導學生認識語言文字作品的一般規律,又能要誘導他們掌握各類不同文體的具體學法。

4、創新性原則:堅持在研究中創新。在研究中要不斷接受新資訊,學習新理論,發現新方法,總結新經驗,多出新經驗,多出新成果。

四、課題研究的的重點

1、注重培養低段學生閱讀興趣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多讀、多思、勤記、善用的閱讀學習習慣的研究並作科學的指導。

2、學生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快速閱讀能力,想象思維能力的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的研究。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手、腦合作,在理解中去達到閱讀的目的——記憶和運用。

3、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運用所學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內外閱讀,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1. 從學生角度考慮:

(1)培養國小生主動開展閱讀活動的興趣。

(2)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自主閱讀習慣。

(3)指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進行自主閱讀。

2. 從教師角度出發:

(1)初步建立系統的自主閱讀教學模式。

(2)進行適合國小生閱讀水平的閱讀材料的編集。

(3)建構切合實際的國小生自主性閱讀評價體系。

六、課題研究內容設計:

(一)學習興趣的培養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求知的願望,是他們力求認識事物,渴望獲得知識的一種意向活動。國小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由於受國小生年齡特點的制約,很容易使學生對閱讀訓練失去興趣;從而失去動機。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我們將試圖通過下列策略,培養學生的練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練習動機:

1.加強情感投入,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順利進行,需要融洽的師生感情作基礎。教師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時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理解,信任,關懷和鼓勵。這樣,不僅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而且教師的言行也將會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慾望;反之,任何傷害學生感情的言行,都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增長厭學情緒。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用充滿感情,親切的語言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用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帶領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產生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選好閱讀材料,引發學習興趣

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在閱讀訓練中,教師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興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學生生活中的興趣點,並善於把學生雖有所感動卻有不甚明白的課外問題恰當地引入課堂。這樣不僅能保證閱讀教學組織地系統,嚴密,循序漸進和深入,而且閱讀知識新穎,奇妙,從而使學生開一把鎖,上一層樓,心馳神往地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嚐到學習的樂趣。

3.利用學習成果,發展學習興趣

興趣總是和成功的喜悅緊密相連。當學生在學習上有所收穫或進步時,心情興奮,輕鬆和愉快,同時能對學習產生自信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自主閱讀教學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創造條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且要不斷強化使他們的成功慾望越來越強烈,學習興趣越來越濃,使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充分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智慧水平。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

4.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參與掌握知識的感情,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研究和訓練中,我們將通過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願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閱讀習慣的訓練

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在長期的練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於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國小生良好的自主性閱讀習慣是國小閱讀訓練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1.勤于思考與全神貫注的閱讀習慣

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知識。在訓練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對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儘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另外,要培養學生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2.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中,由於教師過多的主觀能動,使學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應讓學生全員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提高學生活動的參與率。因此教師要適時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課堂練習中主動思考,主動操練,主動交流,激起思維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的學習習慣。

3.大膽發言,敢於質疑,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

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遇到疑難是正常現象。有的學生善於質疑問難,能請教老師或他人;有的學生則遇到疑難不吱聲,怕別人笑話。實際上,解決疑難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再者,閱讀本身就是一個理解的過程,不同的人對同一篇材料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訓練中要多創設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於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

4.課外閱讀的習慣

課內的閱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的閱讀,而課外閱讀的指導和訓練更能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有計劃地介紹一些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和使用工具書的方法,要教會學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教師可佈置一些對質和量要求有彈性的作業,注意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保護,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練習作業。這樣,通過閱讀作業,我們便可對學生的閱讀情況有個全面的瞭解。

(三)良好意志的培養

所謂意志就是人們自覺地克服困難去完成預定任務的心理過程,是人的能動性的突出表現。由於國小低段學生的字、詞、句的積累尚淺,其理解能力又處於發展過程中,閱讀材料時總會碰到看不動、理解不透的地方,這時就很容易出現畏難情緒和放棄的決定。所以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十分重要的。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呢?

1.師生合作,明確目標

人的意志行動特點之一是意志行為,即人在行動之前就已經知道行動要達到什麼目的和怎樣達到這目的。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根據自己學習的基礎及能力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標。然後讓學生圍繞這個“目標”開展一系列的活動。當然,這個目標要有一定的“度”,太高,學生經過努力達不到,容易受挫而喪失信心,太低,不須努力就可達到,進步不明顯。適度的目標會讓學生產生“跳一跳”的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前進的內在動力。只有讓學生都確立切合實際的目標,學生通過追求這種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敗的標準和要求,才能培養起自己對挫折的容忍力,最終獲得成功。

2.榜樣激勵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國小生,他們的意志行動還處在發展的過程中,意志行動的獨立性還未成熟,情感的體驗因受認識水平的影響還不穩定,“受暗示性”還較強,所以,榜樣的權威作用,有時要比規劃、公約、批評效果好。因此,教師可鼓勵學生向優秀學生學習,通過學習他們不怕困難,不怕挫折的勇氣,提高學生鍛鍊自己意志品質的主動性,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毅力。

3.集體活動法

在堅強意志品質的培養中,集體的力量尤為重要。有關資料表明,國小生克服困難的意志行動的差異,客觀上取決於集體的品質。先進的集體,對培養學生堅強意志品質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訓練中,教師應結合集體活動對學生進行意志力的培養。通過小組活動、結伴活動、個人競賽等多種途徑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意志品質的目的。

七、課題研究過程設計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

學習相關教育理論,活動教學理論,確定研究物件,制訂此課題的實施方案。

措施:a. 組織研究教師進行相關的理論學習並掌握其基本特徵。 b. 制訂課題實施方案。

2.實施階段

由課題組成員共同負責,按課題方案實施研究,最終形成較完善的系統的研究思路。

措施:a. 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課題實施方案及有關理論資料,並形成制度。 b. 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研討活動和個案診斷性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繼續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研究相關理論和經驗,探討更多的國小語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題組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c. 課題組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課堂教學演示和說課分析,形成教學資料,並鼓勵教師撰寫教學體會和相應的論文,並積極投稿。

3.總結階段

分析總結研究過程、整理研究材料、撰寫研究報告。

措施:a. 組織課題組的課堂教學活動,資料彙總活動。b. 寫好研究報告。c. 請專家對研究進行鑑定。

(二) 研究方法

1.通過個別談話和學生座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實際思想、需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等現狀,進行科學的調查研究。

2.蒐集與本課題有關的資訊和資料,拓寬思路,提供更為完善的方法。

3.在課堂實際教學中及時瞭解、觀察群體或個體的行為表現及變化

4.每一環節實施後,進行階段性分析,注重個案分析的積累。

關於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2

滄縣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

開 題 報 告

立項編號

培養國小生文明禮儀習慣

課題名稱 的研究有效途徑

課題類別 心理健康

課題負責人 許鍵

滄縣杜林鄉代營國小

(蓋章) 所在單位

滄縣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制

20xx年 5月

關於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3

一、背景分析: 體育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是實現課程價值,體現課程理念和性質,實現以“學生髮展為本” 的需要,是實施現代教育、教學思想、與時俱進與世界教育潮流同步的需要,是發揮地方教 育、教師優質資源,是創新、發展體育教育的需要。體育教育的資源是學校體育的核心,也 是全國性課程改革的新教育名詞和研究內容。 體育是一種世界性的通用文化, 給予人類健身、娛樂、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功能。 花樣跳繩對於提高學生的體質和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有 4名體育兼職師,期中體育專業教師2名,11個教學班,結合我校大課間活動的開展,我們 確立開發花樣跳繩校本課程。 有利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 體現了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選擇 性。要創新,就必須關注個性,關注差異性,關注每個學生。結合學校發展的總體思路,我 校以由點到面再到尖為出發點,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興趣, 發展學生的個性。這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指導思想: 學校體育教學的中心是體育課, 上好體育課勢必要有一套科學的、學生感興趣的體育與健康 課本。我校將根據《體育與健康教程標準》實驗稿的內容、目標,結合本校的具體情況和學 生興趣、愛好的特點,構建切實可行的校本教程。

三、目的

1、著眼於學生未來的發展,提高課程的適應性。

2、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3、實現學校課程的創新,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提升學校辦學的品位。

四、原則 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學生的智慧和審美道德的培養。 使每個學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充分 發展其特長。

6、趣味性原則 校本課程要儘可能提供趣味性較強的內容和活動, 激發學生的

1

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儘可能 採取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拓展思

1、科學性原則 重視體育學科在校本課程體系中的地位。

2、民主性原則 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學校要創造機會,鼓勵師生積極主動、創造性的參與課程的開發與建 設。

3、針對性原則 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要注意從學校的實際和辦學特色出發; 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 出發;從教師的專長出發。

4、多樣性原則 校本課程開設的多樣性程度越高,學生選擇餘地就越大,學校在培養多樣化的人才,滿足社 會多樣化的需求方面,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5、人文性原則維、開闊視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五、內容

一、二年級學生跳繩興趣的培養,三——六年級學生花樣跳繩技術、技能的培養。

六、方法

1、充分調動教師參加課程開發的積極性,體現參與性。

2、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堅持校本化。

3、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性與探究性。

七、組織與實驗步驟

1、教師每學期應認真書寫教案。

2、課程的組織形式必須以學生為本,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願,採用學生喜愛的組織形 式和活動方式(如表演、競賽、參觀、遊戲等) ,充分調動學 生的學習積極性。

3、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寬鬆的活動環境,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方 式表述,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過程體驗,不能只重活動的結果。

4、教師必須在每次校本課程後,作好記錄。

5、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教師必須樹立檔案意識,學期結束上交學校。

八、物件 學校全體學生(11個教學班)

九、人員與分工 全校體育老師

十、時間開發時間: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20xx年12月

1、組織發動,宣傳學習,召開師生大會,講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意義。

2、教師選課,向學校申請,學生選課。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20xx年12月——20xx年1月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20xx年2月 收集資料:開發總結、案例、論文、備 2

課等,歸檔,成果展示。

十一、成果展示

1、老師教案、案例、論文、檔案等。

2、學生成果展示

十二、教學管理

1、完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申報制度。

2、鼓勵每位具備校本課程開發能力的教師自主申報開發課程,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 實施。

3、根據教師所申報課程,對學生興趣、特長、需求進行調查,確定開發專案。

4、校本課程領導小組指導教師制定校本課程實施計劃。

5、組織實施、落實實施計劃

6、每學期校本課程領導小組對校本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評估,並給予適當的獎勵。

7、課程開發教師應有:個人申請、開發綱要、過程記載、學生花名冊、點名冊、評價體系、實驗報告及總結等。

8、加強校本課程及教輔材料、學具等的管理。

9、加強校本課程檔案建設,對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所有資料蒐集整理好,期末上交校本課程 開發領導小組,以利總結、改進和推廣。

關於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4

一、課題的提出

1、資訊時代呼喚新型的人才。

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加速到來,以計算機和網路為代表的資訊科技,已逐漸成為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國傳統教育以學校為主要教育場所,以班級授課為主要形式,以書本知識為主要內容,以記憶和理解為主要要求,以知識再現為主要目標,迫使學生接受既定的間接知識,通過記憶應付考試。從當今的工作方式和資訊環境看,最關鍵的已不再是資訊的擁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資訊的能力,人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已越來越不需要記憶各種過期的資訊,因為知識不僅有大量的積累,而且每時每刻都在大量產生,任何人無法記憶當前海量的知識和資訊。

因此,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需要人們具備基本的素質,而且要求具備與資訊時代相適應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利用資訊的能力。

2、課程改革離不開資訊科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許多地方得到了推廣與實施。新課程教學特別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好奇心與求知慾是學生與生俱來的特點,是主動學習精神的最初源泉,也是創新意識的基礎。網路和計算機技術能綜合處理文字,影象,聲音,動畫和視訊,使得教學資訊的處理呈多維化,整合性和互動性,能大大豐富表現力。教學中充分合理使用網路和計算機技術將更有利於教學資訊科技的加工,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張揚學生的個性,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新課程更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網上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主動獲取資訊和知識開闢了新的途經。internet的迅速普及和校園網的建成,使教師能很方便地呼叫網上的資訊進行教學,學生利用網上資訊進行學習。學生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面對網路和計算機,學生可以在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的情況下提出問題,這種可參與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大膽,自主,誠實的精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此可見,資訊科技的合理運用,將徹底變革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引起教育領域的重大變革,課程改革需要資訊科技作支撐。

3、學校發展需要課題的研究。

我校在"九五"期間,積極開展了市級課題"學習指導與學習能力的培養"的研究和省級課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培養國小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這兩項課題已順利結題。通過課題研究我們總結出:⑴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的設施有很大的改善。學校現有學生電腦用房兩個,配備了一定數量的電腦與硬體設施,教師每個辦公室都安裝了電腦。⑵教師掌握了較高的現代教育技術,部分教師能較熟練的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進行教學。⑶教師的教學觀念有明顯的改進,科研能力有明顯的提高,大大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鑑於以上情況,我校申報了"運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模式"這一課題,旨在通過資訊科技建設學校資訊資源庫,創設互動平臺,使學生善於利用暢通的資訊渠道獲得資訊。運用資訊科技探討資訊環境下自主學習的方式,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讓給學生,從而培養學生獲得資訊,綜合分析資訊,管理資訊,交流資訊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實施教育對人的主體性的深層關注。

關注個體的自主學習,著眼於人的主體性發展,這是當代教育永恆的主題。隨著以資訊科技為特徵的現代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的介入,其資訊渠道的多樣性,資訊資源的共享性,學習情境的模擬性以及教學反饋的互動性,為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物質,技術層面乃至理論層面的保障,並順利成為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不竭動力。基於此,我們選擇本課題,致力於探索資訊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學習,實施對學生個性的深層關注。

2、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開展。

課程改革是資訊時代的必然選擇,資訊科技為課程改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面對資訊時代和課程改革,我們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做到:

⑴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式教學。教學活動是一種環境的營造,教學模式就是營造這種環境的方法,在課堂教學目前仍是主要形式的情況下,為學生創造一個最佳的學習環境,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形象直觀的特點吸引學生參與學習,以強調知識積累向強調發現,創造知識轉變。

⑵變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為多項互動式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創設教學情境,分析事物特徵,使學生展開認識,分析,綜合,比較等學習活動,同時讓學生通過資訊科技提供的思考誘因加深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進而發揮創造潛能。

⑶變學生被動學習式的教學為內在誘導思維式的教學。教學的關鍵在於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保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善於利用資訊科技,誘導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創新思維的契機,使傳統意義上的書本,課堂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極大的擴充套件,使學生在豐富的教學資訊資源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響,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自由廣闊的空間,從而推動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三、課題假設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推進素質教育既要使學校教育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使學校教育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是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和諧發展,是社會發展與人的自身發展的統一。素質教育,應是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遵循學生的個體身心發展規律,採用有效手段,創設有利環境,促進學生素質主動,積極,自主,健康地發展。傳統教育的最大弊端,在於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發展,為了克服這一弊端,改革傳統教育模式,在校園資訊化條件下,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更新教育觀念,首先確立並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識主體,實踐主體和自主發展主體地位,積極運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特別是利用網路教育的公平性,自主性,互動性,協作性,創造性和資源共享性的教育環境,構造一種有利於學生主體積極互動,主動探究的自主性學習模式,使學生主體通過學習和運用前人知識經驗能動地獲取知識與技能,同時掌握學習的方法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為今後自主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四、課題基本概念的界定

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是指資訊產生,加工,傳遞,利用的方法和技術。隨著人類對資訊處理方式的變化,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成熟,發展,資訊科技有了根本性的革新。在本課題中,資訊科技特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資訊科技,即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路,校園網和因特網等。

自主學習: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藉助教師和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如資訊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資訊資源如何獲取,從哪裡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教師只提供必要的幫助,學生主動去探索,自主地對這些資料進行處理,分析,討論,交流,進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展。總之,自主學習首先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氛圍,改變學生的被動地位,使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求知,敢想敢說,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發展的能力。其次,是尊重學生,教師要把自己置身於學生中去,形成一種無拘無束,平等融洽的課堂氣氛,為學生創造最佳的學習環境,促進"自我發展"。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資訊時代的教育觀:資訊時代是知識爆炸時代,每個人除了在受教育年齡時,接受學校的學歷教育外;在工作年齡時,為了更新知識,迎接新的工作挑戰,還要接受繼續教育,終生教育,做到老,學到老。

資訊時代的學校觀:除了學校教育,即傳統學校的教室是教育的主要場所外,家庭教育,社群教育,網路教育將成為教育的重要場所;也許學校應該成為終生學習的社群資源中心,也許還會變成家長教育中心和健康教育中心;也許學校不再像學校,將整個社群作為學習環境。

資訊時代的教師觀:教師角色應該由原來處於中心地位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資訊時代的學生觀:學生地位應該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學生應該成為知識探究和意義建構的主體;學生應該是知識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

資訊時代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幫助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即作為感知的物件,又作為認知的手段。

資訊時代的教材觀:除了文字教材外,還有電子教材(如錄音帶,錄影帶,光碟)與網上教材,教材作為教師傳授知識的內容轉變為意義建構的物件。

資訊時代的教學觀:教學應該由向學生傳授知識轉變為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主體性,個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

資訊時代的教學方法觀:教學方法應該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講解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究","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2、斯金納的操作學習理論。

斯金納是當代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桑代克的聯結主義理論,提出了"刺激——反應——強化"的學習模式。他認為,在操作性活動發生後,隨即呈現強化刺激物,反應就會加強;否則,反應就會減弱。強化在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強化可以使行為發生變化,直接控制強化物就是控制行為。他提出的學習模式對人的學習活動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學習者要想獲得有意義的學習效果,就必須及時給予適當的"強化",為了實現這種強化,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知道最好的學習效果,正確的學習行為得到肯定,錯誤的學習行為得到糾正。

3、皮亞傑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皮亞傑提出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知識是在一定的學習環境,在教師和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軟體工具以及網路資訊,社會實踐等獲得的各種教學資訊等等),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這一過程中,學生是資訊獲取,資訊加工,資訊運用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建構主義下的現代教育技術強調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實現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獲得新知識,新方法,新思想,培養學習能力。

4、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

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核心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他指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徵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準看來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這就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的最一般的定義。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就是要求將社會的具體要求與師生的具體情況和所處的教學環境,條件以及正確的教學原則幾方面結合起來,從而選擇和制定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並在實際中堅決而靈活地施行之,最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六、課題研究的目的

1、運用資訊科技,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學習模式;探討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善於利用暢通的資訊渠道獲得資訊,提高對資訊的搜尋及跟蹤能力,強化資訊接受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主體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2、積累大量的典型案例,為今後教學工作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廣提供可利用的素材。

3、提高廣大教師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提高教師的素質。

七、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實驗法。設立各子課題,進行專題攻關,不斷充實完善課題內涵。

2、調查研究法。我們將採用各種手段瞭解學生對資訊科技的運用情況

3、經驗總結法。課題全面實施後,我們將要求每一個實驗教師將教育過程中遇到的案例及時地記錄下來,寫成教後記。及時總結,定期交流,以實現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八、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如何建設資訊資源庫,向學生提供學習領域的知識和教學材料。

資訊資源庫是學習環境中最主要的資訊資源,它負責向學生提供要學習的領域知識和教學材料,學習者可從中查詢大量的資訊。資源庫包括多媒體素材庫(文字,音視訊,動畫),課件庫,案例庫,題庫,遊戲庫等等。它有鮮明的特點:能儲存巨大的資訊量;教學資源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文字,影象,影像,動畫,聲音和遊戲等;可以提供快速查詢,實時存取和多路併發,滿足教學的需求。它需要由多媒體技術,資料庫技術,網路技術的支援。

建設資訊資源庫,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1、開發,製作。在保證學科資訊資源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符合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和技術標準的前提下,由本校教師自行進行開發,研製。

2、收集,整理。可以通過交流,協作,複製或購買等方式從其他學校或音像製作,管理部門處收集並編輯加工成所需的資源。也可以通過照相機,收錄機,錄影機等裝置,收集大眾傳播媒介所提供的資訊,加以選擇,分類,編輯。還可以對長期積累的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收集,篩選,整理,轉換或者從網路上搜集所需的資訊資源。

(二)研究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的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學習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被動的,接受的,封閉的學習方式。另一種是主動的,發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提倡主動的,發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從而提出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自主學習方式"作為《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本課題側重於研究把資訊科技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發揮資訊科技在學生自主學習方面的優勢,努力構建在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並使之多樣化。

"遊戲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該模式是針對低年級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遊戲方式開展的自主學習模式。由於國小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他門對遊戲有著特別的愛好,在遊戲環境中,他們能愉快地進行學習而不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由於能提供介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互動式學習環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同時它還能提供圖,文,聲,像並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更有利於情景創設和大量資訊的獲取和生成,為營造國小生快樂的學習環境提供了理想的條件。但由於國小生自主選擇能力和判斷能力還不很強,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引導。該模式的特點是課前教師必須先做好課件的編制和組織工作。我們可以從網上收集一些益智類的遊戲,語文學習遊戲,數學學習遊戲,英語學習遊戲,或棋類遊戲等等。

2、"任務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任務式"自主學習方式是利用網路環境,給學生提出學習任務,通過上網查詢,人機互動等方式,學生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完成任務。教師的任務是如何引導學生從資訊海洋中篩選,獲取有用的資訊。教師可以將所學習的知識分解成若干個具有思考價值的,有意義的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通過搜尋引擎或相關的網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務。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設計幾個環節:創設情境――提出任務――自主學習――效果評價。

(1)創設情境。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學生的需求,社會熱點,資訊科技的發展,名人典故等創設情境。

(2)提出任務。我們可以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提出學習目標;也可以給學生提供幾個現成的學習網站的內容和結構,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設想,生成新的學習目標。

(3)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可以個人單獨學習,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自學。教師首先指導學習,引導學生制定學習程式表(包括學習內容,學習知識點,學習順序)。其次展開自學(此時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定的線索)。最後彙報自學情況(教師給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4)效果評價。由教師或專家組織評定,這可以通過傳統的測驗方式進行評價;也可以自我評價,檢查學習中的得失,總結學習經驗。

3、"協作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協作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四大要素之一,學習者與環境的作用,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重要的作用。資訊科技環境下的協作是指多個學習者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的觀點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等互動作用。在網路環境下,學生之間可以不用直接面對,而是教師通過網路把分散在課堂中的學生連結成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團體。他們利用網路來傳遞聲音,文字,影象等各種符號,以此達到在有限的時間裡同步傳遞資訊,加強資源共享,互相交流的目的協作的形式可分同步式協作和非同步式協作。同步式協作首先要登入註冊,獲得帳號,然後自由地與他人交流資訊;非同步式協作可以通過bbs,電子郵箱,線上交談來實現,學習者可以先申請自己的電子郵箱。

4、"個別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我們認為,個別化自主學習是網路環境下最常用的學習方式,最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意願。其特點是: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可以按照適合自己的特點選擇學習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進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選擇學習內容的深度。這種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在計算機上操作,體驗成功與失敗,正確評價自己的認知活動,從中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探求問題的最終解決。採用"個別式"自主學習方式須做好以下三點:

(1)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課前準備主要做三項工作:第一,對學生分層編組。分層編組不能單純以學習成績為標準,教師要深入瞭解學生,將學生的經歷,行為,性格,興趣愛好以及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作為確定學生層次的依據,然後根據學生分組情況安排電腦座位。第二,網路課件的製作。網路課件類似於網頁製作,應包含以下幾項功能:釋出資料,網上討論,答疑,線上作業或檢測,個別指導,超級連結,監控等。第三,教師對大量有關學習資料進行篩選,將有用的存放在伺服器上,並針對某些內容收集一些網址,以供學生查詢。

(2)課堂運作階段。在多媒體網路教室裡,學生按小組坐在電腦前,一人一臺電腦。網路課堂的自由度比較大,根據內容靈活確定學習方式。可以分以下幾步進行:①激發興趣,引入課題。②,瀏覽網站,自主學習。教師向學生提供有關網站,如:新浪網,搜狐,中文雅虎等,利用這些網站的搜尋引擎,輸入關鍵字,搜尋有關內容。找到有關內容後,認真閱讀,並結合課本和課外書籍上的知識進行思考分析,學生認為有價值的就將資料下載到本機電腦的硬碟中,儲存在公共讀寫資料夾裡。③網上交流,共享資源。學生通過"網路上的芳鄰"訪問其他學生電腦的公共讀寫資料夾,瀏覽他人從網上找到的資料。學生也可將自己感興趣的,理解的有關資訊通過區域網向同學,教師介紹。課本,課外書籍上的知識也可用視訊展示臺向大家展示。④線上練習,檢查成果。啟動"線上作業",讓學生進行練習,教師個別指導。然後教師再開啟事前準備好了的考試軟體,進行網上測試學習情況,不同的小組用不同的試題,每小組可用十道題,分別是五個選擇題和五個判斷題,如果回答正確,獎勵一顆星。

(3)課後網路知識拓展。在網路教室上了一節課,學生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識,但有不少學生的心中還不滿意,因為他們還有許多問題要問,還有很多疑團沒有解開,這在一堂課上不可能解決得了的於是教師再向學生推薦幾個比較好的網站,請學生課後自行上網到這些網站中去進一步查詢。如果課後探索中有什麼困難或想法可通過電子郵件與老師聯絡,到時教師再進一步個別指導,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

這四種學習方式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在實際使用時可以互為補充,互為借鑑,互為利用。作為組織者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內容,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

(三)研究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資訊科技的運用使得教育資訊進行了重組和高效率地傳輸,處理。它可以在很大的範圍內實現資源共享並且具有豐富多彩的形式。這也意味著電子教材可以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需而異。現代教育中學習將成為一種各取所需的過程。因此,資訊科技條件下培養學生獲取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1、培養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資訊獲取能力是指人們通過對自然的感應,人際交流和大眾傳媒,並且利用一定的資訊科技獲取資訊的能力。資訊獲取能力是人們能夠利用資訊的最基本的能力,主要包括:資訊接受能力,即要求人們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資訊知識。資訊搜尋能力,指掌握一定的資訊檢索的方法,運用基礎的資訊科技,獲取資訊的能力。資訊檢索能力,即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從眾多的資訊資料中查找出相關資訊的能力。資訊索取能力,即在檢索的基礎上,獲得原始文獻,瞭解掌握主要資訊源的能力。要提高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善於利用暢通的資訊渠道獲得資訊,提高對資訊追蹤的能力,強化資訊接受,利用能力,注意資訊檢索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加強資訊檢索技巧的提高。培養學生獲取資訊,首先教會學生如何搜尋網站,如何下載網頁文字或圖片,在學生掌握了這些技術之後,教師要結合教材,預先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只有帶著這些問題,學生才會根據自己的需求,登入相應的網站,蒐集有價值的資料,並加以儲存。當然,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是網路教學中幫助學生"資訊定向"的關鍵。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常抓不懈,才能提高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

2、培養學生資訊綜合分析的能力。資訊分析綜合能力是指在人們把握已獲資訊的實質基礎上,分析資訊資料的細節,並將資訊資料重新組合起來的能力。資訊分析是將已獲得的資訊資料的內容進行分析,解釋,深入每個資訊層次。資訊綜合則是將其綜合起來,對資訊資料進行重新組合,尋找共同規律,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斷。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培養學生資訊綜合分析的能力:擴大學生對資訊的接觸面,大量地佔有資訊,使學生能擁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廣學博覽;使學生掌握資訊知識,尤其是資訊型別的區別,培養學生資訊活動中的目的性,實踐性;在教學中,積極開發利用資訊資料,經常指導學生對獲取的資料進行分類,引導學生掌握各種分類的方法,定期對學習資料進行交流,評比,展覽等。

3、培養學生對資訊管理的能力。資訊管理是指為達到預定的目的,合理地運用各種手段,對資訊進行組織,控制,加工與規劃的行為。可以培養學生以系統學習為基礎,形成自己完整的資訊管理知識體系。以資訊知識為先導,掌握交叉學科,管理學科的知識,注意多學科的相互融合,並善於利用已有的系統知識進行資訊資源管理。

4、培養學生資訊交流的能力。資訊交流能力,是指人們將自己擁有信

息,通過各種形式納入統一的,正規的資訊交流渠道的能力。在教育中培養學生資訊交流的能力,可以要求學生把自己搜尋到的資料用個人主頁的形式展示出來;或者運用網路教學的方式,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在小組內部進行小規模交流,然後再在小組之間展開大規模交流。還可以通過成果展示等方式進行資訊交流。

九、課題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2月——7月)

1、成立課題組,形成研究工作網路。

2、實驗組成員明確各自的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

3、撰寫主課題報告和子課題研究方案。

4、相關人員培訓。

5、召開開題論證會。

第二階段——實驗研究階段(XX年9月——XX年8月)

1、各實驗教師根據研究方案展開研究。

2、定期召開實驗教師會議,交流經驗,共同提高。

3、聘請專家作專題講座。

4、收集各種案例,總結交流。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9月——12月)

1、各實驗成員提交子課題研究報告,進行實驗總結。

2、召開研討會,交流經驗情況。

3、彙編本課題論文集,結題報告集。

十一、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進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制度,保證實驗例會的正常進行。注重實驗過程的管理,加強學習,深入研究。

2、由校長親自領導,選拔科研意識強,有一定科研經驗的骨幹教師擔任子課題負責人,保證各子課題能正常開展研究。

3、提供參研人員學習的機會,引導他們將自學與外出考察學習相結合,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研究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4、為實驗研究提供充分的財力保證,提供研究經費,獎勵研究人員,提高參研人員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