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改革開放的歷史性價值範文五篇

欄目: 思想宣傳講話稿 / 釋出於: / 人氣:1.6W

要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嚴格落實政治家辦報要求,確保新聞宣傳工作的領導權始終掌握在對黨忠誠可靠的人手中。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思想宣傳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改革開放的歷史性價值範文五篇

【思想宣傳範文】一

歷史長河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滔滔不息。20xx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這場偉大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xxxx指出:“中國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回顧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程序,我們歷經了艱辛的探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面對新時代新徵程新挑戰,只有深入總結和發掘40年改革開放對於中國和世界所具有的重要歷史價值,才能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繼續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切入點——

在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中激發社會創造活力

改革開放是一場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全域性性、整體性變革,其切入點是對舊有的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作出區域性或根本性的調整,是竭力破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一切體制機制弊端,旨在破舊立新,構建起新的體制機制和具體制度,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而調動起全體人民的生產積極性,激發出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鄧小平曾說過:“如果不堅決改革現行制度中的弊端,過去出現過的一些嚴重問題今後就有可能重新出現。只有對這些弊端進行有計劃、有步驟而又堅決徹底的改革,人民才會信任我們的領導,才會信任黨和社會主義,我們的事業才有無限的希望。”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日起,我國改革開放的每一步無不突破著傳統體制機制的束縛。改革開放前的農村,人們在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體制下吃“大鍋飯”,平均主義的盛行抑制著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的推行,徹底打破了這種局面,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讓廣大農民重拾生產熱情。在城市,單一的所有制形式和僵化的管理模式使得企業經營毫無生機,喪失了活力,也嚴重妨礙了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開放後,通過以推進擴大企業自主經營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國有企業改革,以及支援非公經濟發展等舉措,激發出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生產經營動力,促進個體、私營和外資企業不斷髮展,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調動起全體社會勞動者的工作熱情和生產積極性。在此基礎上,為了解決長期困擾老百姓的商品短缺問題,中央開始進行價格制度改革,逐步放開各類產品定價,這也帶來了供求市場的繁榮。同時,傳統的財稅制度限制了地方發展的積極性,中央獲得的稅收也難以提高。針對這些問題,分稅制改革逐步推開,不僅增加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收入,也推動著各項改革措施在地方的施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黨中央從加強和改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入手,將政治體制改革提上日程,通過強化權力制約和監督、廢除職務終身制等措施,堅決破除抑制社會創造活力的落後的體制機制。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各項工作都比以往面臨著更加艱難、更加錯綜複雜的挑戰。黨的xx大以來,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直面困難和挑戰,加快推進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為主要目標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務,陸續出臺一大批重大體制機制改革方案,推出數千項具體改革措施,確立改革主體框架,著力補齊各項體制機制短板,緊緊抓住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同時,給予所有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充足的成長空間,積極營造科學健康的市場機制環境,不斷加快稅收、金融等體制機制改革,充分釋放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生產經營動力,強力打通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的最後一公里。改革開放不斷破除阻礙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各種體制機制弊端,不斷健全和完善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新的體制機制,極大地激發出全社會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釋放出每個企業的生產經營動力,也給予了每一箇中國人努力創造財富的機遇,成就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

主攻點——

在選擇市場化改革方向中提高財富創造效率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場偉大變革,既要先行先試,也要蹄疾步穩;既要“摸著石頭過河”,也要強化頂層設計;既要大膽探索,敢闖敢幹,更要始終把握好正確科學的改革主攻點。在這前所未有的變革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選擇和開啟了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創造性地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實現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真正讓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追溯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和實踐源頭,我們會發現,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在經濟活動中的引入,是實現中國40年經濟騰飛的重要“密碼”。而這也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改革開放的歷史程序中最勇敢、最獨特、最具智慧的創造。

曾經,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揮過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以及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計劃經濟的弊端日益顯現,單純的計劃帶不來效率,也滿足不了人民的美好願望和生活需要。經過艱辛探索,1984年10月, 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這是一個有關市場化改革的綱領性檔案,提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首次把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結合起來,表明市場化的改革方向開始確立。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闡明瞭“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向那些對社會主義、對市場經濟存有懷疑的人做出了鄭重的回答,穩定了大局,穩固了人心。同年,黨的十四大正式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的程序全面提速。隨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不斷完善,市場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各類創造財富的要素在市場經濟的培育下充分湧流。回望40年的改革歷程,由“計劃經濟”轉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到黨的十四大正式宣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黨的xx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經濟的重要地位不斷得到提升與強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充分有效地配置社會資源,實現了國民經濟高效率的增長,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於物質生活的基本需求,既解決了計劃經濟條件下物質匱乏的問題,又克服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弊端。xxxx指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這是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程序中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解決了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長期沒有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回顧40年的改革開放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市場化為取向的改革極大地提高了財富創造的效率。截至20xx年底,中國GDP總量已超過82.7萬億,是1978年3678.7億元的200多倍,穩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人均GDP已達到59660元,是1978年人均GDP385元的150多倍。當然,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經濟在保持多年高速增長之後,已進入新常態,轉向追求高質量發展階段,並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目標。從總體上說,無論是發展效率的提高,還是實現高質量發展,都是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關聯點——

在破除自我封閉狀態中融入並引領全球治理

近代以來,閉關鎖國、固步自封帶來的恥辱深深地刺痛著每一箇中國人的內心,而中國也在尋求融入世界的過程中屢屢遭遇挫折。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在領導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曾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因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後來犯了較為嚴重的“左”傾錯誤;除了與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交往外,與整個西方世界處於隔離狀態,整個國家和社會幾乎處於封閉或半封閉。

可以說,在經歷百餘年的鬥爭、探索和徘徊之後,中國共產黨做出的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終於為中國提供了這樣一個歷史關聯點,提供了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歷史性機遇。在對外開放初期,我們的主要目標在於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以及吸引和利用外資,並以沿海地區為先鋒,創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通過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打破了我國經濟多年的封閉半封閉狀態。而我國的對外開放也以此為契機逐步從經濟領域拓展到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諸多領域,從沿海逐步深入內地,從東部逐步走向西部,最終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特別是20xx年加入WTO以來,中國從主動融入和適應全球化規則,找到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框架下參與全球生產與貿易分工的介面,並開始逐步轉向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世界貿易大國地位不斷鞏固,至今已連續八年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在決定國際貿易競爭諸如石油消費影響力、外匯儲備、中產規模、工業製造及新興電子商務平臺等要素中,中國力量已經初具規模。據海關總署統計,截至20xx年,中國在全球貨物貿易中的排名由1978年的第30位躍升至第1位,佔全球進出口比重由1978年的0.77%提升到10%,中國外貿總額更是達到了41045億美元,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不斷提升,正在穩步邁向全球產品價值鏈中高階和貿易強國行列。xxxx指出:“當年,中國對經濟全球化也有過疑慮,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有過忐忑……中國勇敢邁向了世界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嗆過水,遇到過漩渦,遇到過風浪,但我們在游泳中學會了游泳。這是正確的戰略抉擇。”因此,中國不僅通過改革開放融入世界,更通過改革開放對世界產生著深刻影響。改革開放不僅為中國贏得了發展機遇,吸納了充裕的資金,學習了國外先進的技術、寶貴的管理經驗,吸引了眾多國際化人才,而且使中國大踏步地趕上了時代,與世界各國加強了合作交往,提升了中國發展的無限潛力與強大的後發優勢,實現了中國與全世界的合作共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經過40年的不懈奮鬥,中國正在通過對外開放逐步實現由融入世界走向引領全球治理,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截至20xx年底,中國企業已在有關國家建設75個境外貿易合作區,上繳東道國稅費超過16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22萬個就業崗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更是達到近三分之一。中國廣泛參與了許多重要國際合作,如中阿合作論壇、中拉論壇、中東歐“16+1合作”等,進一步加深與多邊和雙邊國家之間的理解與信任,並在其中發揮了建設性作用。中國通過主持召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G20杭州峰會、金磚國家工商論壇等,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重要地位,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xx在國內外很多場合發表重要演講,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商共建共享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理念,充分展現了大國擔當和領袖風範,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認同,向世界提供著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制勝點——

在加強黨的領導中推動中國走向強盛

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前,中國政治舞臺上的許多重要力量都嘗試過帶領中國人民走出困境,但都失敗了。只有當中國共產黨代表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領導中國革命之時,才徹底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命運,建立了新中國。無論是在革命、建設還是改革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是最不可撼動的領導核心。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項極為複雜龐大的系統工程,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根本不可能順利推進。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執政黨,正是唯一能夠擔負起這一歷史重任的領導力量。而在改革開放的40年間,始終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也是推動中國改革開放不斷取得輝煌成就的制勝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黨的領導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要求,其中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最為重要的兩個基本原則,因此就牢牢確立了社會主義方向的旗幟問題和領導核心這個根本的政治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理論上不斷突破,在實踐中大膽探索,認真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充分吸取國內外人類文明的一切積極成果,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立足於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不斷進行著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始終總攬全域性,協調各方,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就在於始終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始終在社會主義道路上推進改革,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也正因為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改革開放才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各項改革才能得到統籌協調、蹄疾步穩地推進,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才能被充分調動起來,人民群眾的磅礴偉力才被真正激發,從而推動中國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全面從嚴治黨作為加強黨的建設,加強黨的領導的鮮明主題,堅定不移堅持抓思想從嚴、抓管黨從嚴、抓執紀從嚴、抓治吏從嚴、抓作風從嚴、抓反腐從嚴,開闢了管黨治黨新境界,開創了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新局面,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為推動中國走向強起來提供了強大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不僅提出了建設經濟強國、文化強國、網路強國、海洋強國、人才強國等一系列強國理念和目標,而且部署了新時代“兩步走”戰略,繪就了強國時間表和路線圖,開啟了全面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我們堅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奮鬥下,只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建設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集偉目標就一定能夠順利實現。

【思想宣傳範文】二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意味著不僅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而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諸領域、各方面與全過程都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黨的xx大以來,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全域性發展的高度,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大戰略任務來抓,對脫貧攻堅作出新的部署,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績,為決勝全面小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深刻、集中、生動的體現和闡釋,充分展現了xxxx真摯的為民情懷、務實的工作作風和科學的思想方法。精準扶貧強調幹部群眾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物件,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彰顯了鮮明的人民本位意識,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必須以此作為根本遵循。

1、精準扶貧要樹立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

打贏脫貧攻堅戰,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xxxx指出:“我們黨員幹部都要有這樣一個意識: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鬥。”xxxx時時刻刻把人民的利益和安危記在心上,諄諄告誡全黨在致力於扶貧工作時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走群眾路線。當前,基層仍處於貧困線以下的人民群眾是脫貧工作的主要物件,同時又是治理基層貧困的根本力量和能動性因素。在黨的歷史上,我們黨由弱變強就在於抓住了孕育著勢不可擋的力量的中國農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中國的基層孕育著中國的未來,只有抓住了基層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夯實了基礎,才會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在扶貧工作中,黨員幹部需要深刻認識人民至上立場對於扶貧工作開展的重要性。上級部門要深入貧困群眾,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根本標誌。xxxx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中所內含的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本位意識是我們黨和國家社會主義性質的鮮明昭示,進一步加深了全黨對社會主義本質、中國共產黨使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的認知,是對共產黨人永遠站位於人民立場的再次強調,是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在新時代的歷史性發展。xxxx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決定了人民群眾始終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根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既是xxxx對全黨同志的諄諄告誡,也是我們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精準扶貧與人民本位意識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絡,我們在扶貧攻堅過程中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廣大貧困群眾,不斷築牢黨的執政根基。

2、精準扶貧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

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價值取向就是主體開展活動的意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精準扶貧思想的重要原則和價值取向。它強調人民在扶貧工作這個系統工程中的中心地位,任何工作的開展都要以人民利益的實現程度為核心。xxxx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要求廣大黨員幹部更加清晰自我身份定位,明確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自覺標定目前脫貧攻堅的歷史方位,擬定脫貧攻堅的階段性目標併為之奮鬥。正如xxxx指出,我們不能一邊宣佈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價值創造、評價與享受的主體,共產黨人來自於廣大人民群眾,由於其具有先進性才得以成為人民群眾的先鋒隊。xxxx指出,“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今後幾年,我國脫貧攻堅面臨著十分艱鉅的任務。越往後脫貧難度越大,因為剩下的大都是條件較差、基礎較弱、貧困程度較深的地區和群眾。因此,“扶貧、脫貧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準,要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扶到點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精準扶貧的前提是對於貧困群體的精準識別,基於此做出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幹勁和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具體實施中,“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等扶貧開發政策聚焦於“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等基本問題,也凸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引領扶貧開發工作,是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保證。

3、精準扶貧要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髮展的重要保證。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鍥而不捨向前走。要堅持傾聽群眾聲音、接受群眾監督,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xxxx指出:“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同樣,對於我們正在大力開展的脫貧攻堅戰,扶貧成效體現了歷史發展的主體價值要求,是人民群眾美好價值訴求的具象化價值顯現,其價值判定標準也應該是人民利益的實現程度、人民群眾對扶貧成效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精準扶貧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為了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和深刻闡釋,提升了關於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思想認識。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扭轉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現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維護和實現人民利益是黨和國家今後的中心工作。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量發展的強勢減貧效果弱化,此時如果公共力量的貧困治理能力未得到及時改善,政府、社會、市場多元治理格局未實現內部優化調配與協同性發展,部分地區的貧困現象將有可能出現代際傳遞、貧困結構化裂變。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正在於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扶弱濟貧,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xxxx指出:“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是我們作出的莊嚴承諾”。而要完成這一歷史重任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為貧困群眾生存權、發展權提供有力保障,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思想宣傳範文】三

xxxx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黨的xx大以來,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人類社會雖然來自於自然界,但是由於人類社會的主體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人,這就決定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一方面是自然歷史過程,具有客觀規律性,另一方面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離不開人的活動,尤其是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從根本上來說,人民群眾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所以,人民群眾既是人類歷史大舞臺中的“劇中人”,更是“劇作者”;是“演員”,更是“導演”。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問題是實踐活動為什麼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對此,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作了思考,在他看來,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在於人的實踐活動不同於動物的本能活動,“誠然,動物也生產。……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並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於物件。”馬克思的這段論述包含十分豐富的內涵,提示我們,動物的“生產”活動僅僅是為了“肉體的需要”,即“生存需要”,所以只遵循著自己單一的“內在尺度”,是一種“片面的”本能活動;與此不同,人的生產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這種活動一方面要根據以人的生存需要為基礎的多方面的內在需要,按照自身的“內在尺度”,另一方面又要根據“任何一個種的尺度”,即外在的客觀條件和規律。所以,馬克思告訴我們,人的實踐活動之所以高於動物的本能活動,主要原因就在於人的活動遵循著“兩個尺度”,並且時時處處善於把內在尺度與外在尺度相結合,在不斷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推動社會的發展。

由於社會發展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根據馬克思關於人類活動“兩大尺度”的思想,要求我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努力實現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即社會發展既要合乎客觀規律,又要滿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可以這樣認為,社會發展如何實現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難題。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實踐活動中,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一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社會發展的“合目的性”。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開放,我們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由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所決定的。另一方面,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本質上與社會發展規律相一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了社會發展的“合規律性”。根據唯物史觀,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表現為社會革命。在這個過程中,人民群眾是改變舊的生產關係與上層建築,實現社會變革的主力軍。從這個角度來看,人民群眾的歷史活動與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相一致,與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相一致,所以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說,“在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由此可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完美地實現了社會發展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

在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歷程中,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改革開放的出發點,把人民群眾作為改革開放的依靠者、推動者,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開放的落腳點,切實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不斷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善於集納民智、激發民力,不斷夯實改革開放的群眾基礎,正如xxxx所說的那樣,“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所以,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體現了社會發展的合目的性,又體現了社會發展的合規律性,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有機統一。

【思想宣傳範文】四

黨的幹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把xx同志提出的好乾部標準落到實處,是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加強黨的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迫切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匡正選人用人風氣,突出政治標準,提拔重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全面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忠誠乾淨擔當的幹部,選優配強各級領導班子。”xx同志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好乾部標準,把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選拔任用幹部突出政治標準,與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是高度一致的,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導向性,對於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具有重要意義。

選拔任用幹部突出政治標準是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的重要原因

政黨是政治組織,政黨幹部的選拔任用必須突出政治標準。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幹部選拔任用中一直突出政治標準。回顧我們黨的歷史,正是依靠一代又一代政治上靠得住的幹部,我們黨才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然而,一個時期以來,由於管黨治黨存在寬鬆軟問題,一些領導幹部講政治的自覺性降低了;甚至有少數人無視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大搞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等活動。面對幹部隊伍中存在的政治弱化虛化淡化問題,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全黨要旗幟鮮明講政治,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黨的xx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之所以成效卓著,與黨中央在幹部選拔任用中突出政治標準緊密相關。選拔任用幹部突出政治標準,既是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的重要原因,也是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的具體體現。

選拔任用幹部突出政治標準,突出體現為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xx同志指出,“只有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們黨更加團結統一、堅強有力,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全黨同志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切實做到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擔責、為黨盡責。”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既有各自的規定性和明確要求,又彼此聯絡、互為支撐、相互滲透、相互依賴,集中體現幹部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原則。很顯然,“四個意識”不強的幹部,政治上不可能靠得住。關於“四個自信”,xx同志在許多重要場合都作出過深刻闡述。他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很顯然,不能堅定“四個自信”的幹部,政治上不可能靠得住。

選拔任用幹部突出政治標準,還具體體現為xx同志提出的好乾部標準。20xx年6月,xx同志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好乾部標準。他強調,“好乾部要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好乾部標準提出後,xx同志又從不同角度對其內涵和要求進行了豐富和深化。比如,強調各級領導幹部“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對黨忠誠、個人乾淨、敢於擔當”“培養造就一支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幹部隊伍。”這些要求與好乾部標準共同構成新時代幹部選拔任用的主要標準。從這些標準中可以看出,政治標準是第一位的。這就把選拔任用幹部突出政治標準提升到新的高度,而且評價標準也更具可操作性。

xx同志不僅提出了選拔任用幹部的政治標準,而且對於領導幹部如何提高政治素質、符合政治標準作出深刻闡述。比如,xx同志提出了“注重提高政治能力”這一重大命題,此後又對政治能力進行深入闡釋,將政治能力界定為“把握方向、把握大勢、把握全域性的能力和保持政治定力、駕馭政治局面、防範政治風險的能力。”他還對領導幹部如何講政德提出明確要求,強調“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這些重要論述,既為全面從嚴治黨明確了方向,也為領導幹部提升政治素質提供了遵循。正因為如此,黨的xx大以來,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

不斷深化對選拔任用幹部突出政治標準的認識

黨的xx大以來,選拔任用幹部突出政治標準有力推動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同時也為我們在新時代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積累了寶貴經驗。當前,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需要不斷深化對選拔任用幹部突出政治標準的認識。

突出政治標準具有先決性和統領性。我們黨的歷史證明,選拔任用幹部突出政治標準,黨和國家事業便會呈現健康、快速發展的態勢;選拔任用幹部淡化政治標準,黨內政治生態就會受到破壞,黨的事業就會受到影響。選拔任用幹部突出政治標準,是確保整個幹部隊伍政治合格、立場堅定、擔當有為的先決性條件,是確保經濟社會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的先決性條件。xx同志強調,“幹部在政治上出問題,對黨的危害不亞於腐敗問題,有的甚至比腐敗問題更嚴重。”“政治上不合格,經不起風浪,這樣的幹部能耐再大也不是我們黨需要的好乾部。”因此,政治標準在幹部選拔任用中具有統領性,幹部選拔任用必須嚴把政治關,堅持以正確的政治標準選人用人。

突出政治標準具有一貫性和連續性。旗幟鮮明講政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加強黨的自身建設過程中,也必然要把政治要求體現在幹部隊伍建設的方方面面。儘管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幹部能力素質的要求有差異,但對政治素質的要求是始終一貫的。選拔任用幹部突出政治標準作為一以貫之的選人用人原則,既體現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建黨原則的深入踐行,也確保了幹部選拔和隊伍建設指導方針的穩定性;既保證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也強化了幹部個體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既為黨和國家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了骨幹力量,也為幹部個人學習和成長指明瞭方向。

突出政治標準具有時代性和發展性。選拔任用幹部突出政治標準不僅具有一貫性和連續性,也具有時代性和發展性。幹部選拔任用依據的政治標準是具體的、歷史的,不同歷史時期對政治標準的具體要求有所不同,這是由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擔負的使命和任務所決定的。政治標準只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指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比如,在革命戰爭年代,政治標準的主要聚焦點是對黨忠誠、英勇善戰、不怕犧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政治標準集中體現為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全面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忠誠乾淨擔當。

把突出政治標準落到實處

選拔任用幹部突出政治標準,前提和基礎是把幹部的政治表現考準考實。然而,政治表現有時候是一種可控制、可掩飾的外顯行為,要真正做到考準考實,一定要有科學的方法。總結黨的歷史尤其是黨的xx大以來在幹部政治考察中積累的實踐經驗,幹部選拔任用突出政治標準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注重通過幹部一貫的表現考察其政治素質。毛澤東同志提出,“必須善於識別幹部。不但要看幹部的一時一事,而且要看幹部的全部歷史和全部工作,這是識別幹部的主要方法。”xx同志指出,“要堅持全面、歷史、辯證看幹部,注重一貫表現和全部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在幹部選拔任用中善於綜合分析考察情況,與考察物件的一貫表現進行比較、相互印證,全面準確地對考察物件作出評價。考察幹部的政治素質,不能簡單地看其表態和一時一事的表現,而要看其一貫表現。看幹部的一貫表現,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在幹部工作與生活的人際關係會考察其政治素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幹部的工作也主要表現為在各種社會關係中的行為。把工作圈和社交圈的考察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更多有價值的資訊,從而形成對幹部政治素質比較全面的認識。可見,考察幹部政治素質不僅要流程化、標準化,更要日常化、生活化,在真實的工作和生活中捕捉幹部政治表現和政治素質的關鍵資訊。

注重通過幹部關鍵時刻的表現考察其政治素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考察幹部的政治素質,既要注重其平時表現,也要注重其重要關頭、關鍵時刻的表現。xx同志強調,“考察識別幹部,功夫要下在平時,並注意重要關頭、關鍵時刻。”新時代,我們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決重大問題,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幹部將面臨許多重要關頭、關鍵時刻。因此,尤其要從幹部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完成重大任務、面臨重大考驗、應對突發事件、抗禦自然災害、解決複雜問題、對待名利地位和進退留轉時的表現,瞭解分析幹部的政治素質和品德修養。

注重完善幹部政治素質考察機制。無論是通過幹部一貫的表現還是通過幹部關鍵時刻的表現考察其政治素質,都需要依靠一定的考察機制。只有考察的理念思路、程式步驟、方式方法科學,才能把幹部的政治素質考察落到實處。xx同志強調,“對幹部的認識不能停留在感覺和印象上,必須健全考察機制和辦法,多渠道、多層次、多側面深入瞭解。”“對幹部要立體考察、透視甄別、切片化驗、會診辨析”。實踐中,應把個人述職、民主測評、個別談話、民意調查、實績分析和年度考核、巡視監督、關鍵時刻考驗等多方面多渠道的考察有機結合起來。健全各項制度,使幹部政治素質考察有法可依、有跡可循、有績可證,既使考察工作更加科學、精準、高效,又讓廣大幹部真正服氣、認可。

【思想宣傳範文】五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xx強調,要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程序,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這一重要論述和戰略部署,必將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動力。

抓住機遇擴大開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經驗

xx指出,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實踐證明,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不僅是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基本經驗,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

對外開放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鄧小平指出:“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把對外開放作為長期的基本國策和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舉措,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了從引進來到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的重大轉變,實現了市場、資源、投資對外深度開放融合,實現了自身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實踐證明,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經濟加速融合的時代,只有開啟國門搞建設,堅定不移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才能獲得更多推動發展所必需的資金、技術、資源、市場、人才乃至機遇,才能不斷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我國的對外開放格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了長期探索與不懈努力。1980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區劃為沿海經濟開放區;1988年,開放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1990年,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1992年,開放長江沿岸蕪湖、九江、岳陽、武漢、重慶5個城市;隨後,又開放合肥等17個內陸省會城市,並逐步開放內陸邊境城市,逐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和內陸開放城市——沿邊開放城市”的寬領域、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面對外開放格局。

黨的xx大以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新成就。黨的xx大以來,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不斷推進開放理論與實踐創新,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佈局的戰略高度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維度,譜寫了我國對外開放新篇章。從APEC領導人聚首雁棲湖畔到G20首腦相約西子湖邊,從“一帶一路”贏得沿線國家積極響應到多個自貿協定落地生效,從上海自貿試驗區如火如荼到北京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從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SDR貨幣籃子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投入運轉——今天的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擁抱世界。同時,我國逐步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適應的管理模式,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國際國內市場深度融合,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正在逐步健全。

當前對外開放機遇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

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對外開放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機遇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時代潮流中的機遇與挑戰。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推進互聯互通、加快融合發展成為促進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各種交往工具愈加便捷,世界地理時空大大縮短,各國經濟社會發展聯絡更加密切。以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代表的經濟全球化,符合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促進了世界和平、穩定和繁榮,雖遭遇世界經濟疲弱、發展失衡、治理困境、公平赤字、保護主義等困難,給我國參與全球化程序帶來諸多挑戰,但其深入發展之勢不可逆轉,我們必須在錯綜複雜的全球經濟形勢下抓住機遇、化解挑戰,乘時代之勢形成對外開放新局面。

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加速演變中的機遇與挑戰。世界經濟和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進入調整期,新舊動能轉換成為世界經濟復甦繁榮的關鍵。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改革創新潮流奔騰向前,人工智慧等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層出不窮。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群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升高。與此同時,我國與世界的關係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作用大幅提高,同國際社會的聯動互動更加緊密,並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者和穩定器。這都是我國面臨的難得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要看到,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和不確定性在同步上升,多邊貿易談判舉步維艱,各方圍繞利益、規則的博弈日益激烈,我國對外開放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複雜。

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中的機遇與挑戰。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勞動力成本攀升,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環境承載能力接近上限,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任務更加緊迫。同時,我國人力資源豐富、市場規模龐大、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產業配套齊全,創新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政策環境不斷改善,開放型經濟仍然具備綜合競爭優勢。在嚴峻複雜的國內外環境倒逼下,我國加工貿易加快轉型升級,服務貿易持續快速發展,外貿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明顯增強,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如何因勢利導、乘勢而上,推動開放型經濟加快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成本、價格優勢為主向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是我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方向。

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和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xx指出,融入世界經濟是歷史大方向,中國經濟要發展,就要敢於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經濟加速融合的時代,我們必須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世界經濟的大海,是迴避不了的。xx強調,要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這就需要我們健全有利於合作共贏並同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建立便利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貿易方式的體制,不斷提高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質量,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促進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需要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擴大銀行、保險、證券、養老等市場準入,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推動同更多國家簽署高標準雙邊投資協定、司法協助協定,爭取同更多國家互免或簡化簽證手續;需要構建海外利益保護體系,完善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監管措施,完善風險防範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加強同國際金融機構合作,積極參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建設,發揮絲路基金作用,吸引國際資金共建開放多元共贏的金融合作平臺。

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完善對外開放區域佈局,加強內陸沿邊、沿海、邊境、跨境建設和合作,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促進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是實現全面開放的必由之路。完善內陸沿邊地區口岸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外向型產業叢集,形成各有側重的對外開放基地;深化沿海開放,支援沿海地區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充分發揮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環渤海及港澳等地發展優勢,培育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基地和經濟區,帶動大區域整體發展;促進內陸開放,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打造國際性競爭新優勢。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需要我們加快對外貿易優化升級,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從外貿大國邁向貿易強國;完善對外貿易佈局,加強營銷和售後服務網路建設,加強產業鏈分工合作,提高傳統優勢產品競爭力,鞏固出口市場份額,推動外貿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變;實行積極的進口政策,鼓勵先進技術裝置和關鍵零部件進口,穩定資源性產品進口,合理增加一般消費品進口;支援企業擴大對外投資,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建設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產基地;積極搭建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金融服務平臺,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和服務網路,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