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精選20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1.84W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

從本學期開始,學生將進入國小高年級階段的科學課學習,科學教科書也將展示一系列新的內容,引導學生們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過程與方法活動。為更好的開展科學教學活動,我對本冊教材、班級學生情況等方面作了細緻地學習或分析,制定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精選20篇)

一、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應該已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再加上兒童與生俱來的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對科學學科的學習肯定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內容概要:

本冊教材由“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含8個教學活動,原則上每個教學活動的時間為1課時,共約32課時,再加上彈性內容和複習檢測約8課時,本學期授課時間約為40課時。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通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通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系統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通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

2、在理解探究以及培養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具體包括: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數實驗的技能,並學習實際控制變數實驗;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

3、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資料,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五、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盡力做一名稱職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六、教學進度表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2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1、知識方面,劃分為四個教學單元:

《生物與環境》單元,通過對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的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通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通過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引領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只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通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結實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教學內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地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光煥發分為四部分,讓我們瞭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太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拭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2、能力方面

實驗能力:實驗操作方法,對比實驗,模擬實驗.

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製作能力,創造能力.

3、德育方面

(1)通過講述我國的珍稀生物,我國古代在天文科學方面的成就,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自然知識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到自然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可以瞭解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3)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各單元都要求學生親身經歷過程,這一過程也將延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四 、相關措施

1、根據自然學科的特點和高年級學生的特點,自然課仍然要加強直觀,重視課本上的圖畫和實踐操作.

2、重視指導學生認識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變化規律和原因.

3、不同的課型用不同的教學思路。如探究各種自然變化規律,原因的採用“問題――觀察實驗――思考――結論――應用”或”“問題――假設――觀察實驗――結論――應用”的結構;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主的課多采用“認識構造,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覆練習”的結構。

4、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加強與生活生產社會的聯絡。

5、注意發展兒童智力,培養能力。

6、注意與其它年級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絡。

五 基本活動: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課時安排

教科書原則上每個教學活動的時間為1課時,這是根據每週三課時,因此在活動內容的安排上保持彈性,在課時安排上可以採取下面的辦法來解決:

1、對典型的過程與方法活動展開充分的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

2、加強單元后的總結性教學,幫助學生梳理概念、澄清觀點,開展單元性的評價活動;

3、實現教科書中已設計的拓展性活動,或資料庫中的拓展性活動。

這些活動對學生的發展是十分有意義的。為此每個單元安排3節左右的機動課時是適宜的,也是可操作的。

第一週:始業教育

第二週:第一單元 生物與環境 1、種子發芽實驗(一) 2、種子發芽實驗(二)

第三週: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4、蚯蚓的選擇 5、食物鏈和食物網

第四周:6、做一個生態瓶 7、改變生態瓶

第五週:8、維護生態平衡 單元練習和測試

第七週:第二單元 光 1、光和影 2、陽光下的影子

第八週:3、光是怎樣傳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與熱

第九周:6、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7、做個太陽能熱水器

第十週:8、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 單元練習和測試

第十一週: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第十二週:3、堅硬的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4、土壤中有什麼 5、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第十三週:6、什麼樣的土地容易被侵蝕 7、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第十四周:8、減少對土地的侵蝕 單元練習和測試

第十五週:第四單元運動和力 1、我們的小纜車 2、用橡皮筋作動力

第十六週:3、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 4、測量力的大小

第十七週:5、運動與摩擦力 6、滑動與滾動

第十八週:7、運動與設計 8、設計製作小賽車 單元練習和測試

第十九、二十週:複習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3

一、學情分析:

這學期我擔任五年級三班的科學課,共有學生27人。從整體的學習情況看,學生學習比較認真,並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從已有知識和經驗上看,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兩年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了新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與前兩年的學習相比,本學期課外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要求學生有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學生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生動活潑,有很大的彈性和開放性。注重突出科學、環境、社會、技術的聯絡,加強了和其它學科的聯絡。本冊教材圍繞“生物與環境”這一組統一概念組織“生命世界”和地球宇宙“中的相關內容。包括六個單元:生物生長的需要、生物與環境、人與環境、冷與熱、地表劇烈變化、環境與保護。根據新科學課程標準,本冊重在培養學生以下幾種科學素養:

科學探究: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能進行觀察、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

科學價值觀:保持與發展想知道,愛提問、大膽想象、樂於探究的願望。正確的理解科學,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互助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環境保護和與自然和諧相處。

科學知識:使學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礎知識。以及運用知識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三、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的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和過程的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探究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

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學的發展。

四、教學措施:

1、開展生動的科學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2、建立科學資料夾,記錄學生在科學課上的學習進展情況。資料夾包括以下內容:科學課筆記本、自己蒐集的文字、;圖表、圖片、照片、觀察報告、實驗報告、記錄表、評價表等。並在期末對學生做的資料夾進行展示與評比。

3、發揮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動評價、單元自評、綜合評價等到三類評價工具供教師和學生使用。採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4、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絡,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5、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絡。致力於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6、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五、潛能生培養措施: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瞭解,結合科學課的特點。潛能生主要表現在:

1、對學科知識無學習興趣;

2、無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識;

4、實踐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情況,首先以生動的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供合作與參與的機會,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組中安排他們進入較好的組學習,並開展“一幫一”的活動幫助他們。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4

教學目標:

1、能利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玻璃與塑料的特性;知道探究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區分什麼是假設,什麼是事實;能對研究過程的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2、知道材料的使用可以為人類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喜歡大膽想象。

教學準備:

玻璃片、塑料片、玻璃塑料製品、電池、導線、鑷子、木錘。

玻璃塑料有關資料。

錄影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匯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材料--玻璃與塑料。

活動一:

1、列舉事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玻璃與塑料

學生結合自己常用的物品說一說:哪些物品是玻璃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2、交流:如果沒有玻璃、塑料製品,生活會怎麼樣?

3、出示:玻璃、塑料製品,讓學生鑑別"哪些是玻璃做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小結:通過上述活動,使同學們對玻璃與塑料的用途有更深刻的瞭解,並發現玻璃與塑料有許多相同之處,它們各有什麼特點呢?下面我們觀察實驗。

活動二:

1、猜想

玻璃與塑料可能各有什麼樣的特點,各有什麼不同?

2、交流猜想的結果。

3、進行對比實驗

(1)設計實驗方案

(2)彙報實驗方法

(3)進行實驗活動

整個實驗活動老師注意調控課堂氣氛,及時發現問題,靈活地處理,確保學生觀察實驗的進行。

2、引導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再進行對比。

3、學生彙報

通過實驗,你發現玻璃與塑料分別有哪些優點與缺點?

4、出示:資料卡,讓學生閱讀

討論交流:社會面臨著"白色汙染"的威脅,應該對材料進行怎樣的改進?

小結:通過同學們觀察實驗、討論角落,認識到玻璃與塑料的使用給人民及社會帶來了方便,但是塑料廢棄物品嚴重汙染自然環境,反過來又對人類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使用材料具有兩面性:既有正面的作用,同時也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我們要發明新材料來代替塑料。

自由活動:

1、討論交流:玻璃與塑料的未來。

學生充分進行創新、想象,先分組進行討論,然後推選代表在班上交流想法。

2、評價:根據"對材料的研究、發現的問題、大膽想像"學生進行互評。

拓展活動:

調查一次性方便袋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5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學生情況分析:

1、可喜之處:通過上一學期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壓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能力訓練重點是:猜想與假設,即培養學生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也就是在原有知識體系上,提出自己的或小集體的假設,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由此逐漸形成創新思維習慣。教材安排了“認識我們自己”、“簡單機械”、“我們的家園——地球”、“電與我們的生活”、“大膽猜想、合理地假設”五個主題單元,共設計了47個活動。

1、認識我們自己:由淺入深地探究有關自己身體的問題,使學生通過製作模型、對比實驗、模擬實驗、閱讀資料卡等研究方法,圍繞著呼吸系統、血液迴圈系統、神經系統進行研究。

2、簡單機械:通過指南車信箱的介紹的科技史,瞭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情況;在探究活動中,使學生通過實驗研究,定量描述簡單機械的省力情況,並分析其工作原理。

3、我們的家園——地球:瞭解人類在猜想與探索中,揭示自己“家園”的歷程。在閱讀、實驗、猜想中使學生逐步瞭解地球。

4、電與我們的生活:在猜想中設計實驗過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瞭解有關電的基本知識和用電常識。

5、大膽猜想、合理地假設:反思通過猜想解決過的問題,歸納猜想與假設的方法,懂得合理地猜想與假設是科學研究的方法,應用這種研究方法解決問題——影響擺擺動時快慢的因素。

四、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進一步使學生在各種探究活動中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並能將自己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做比較。

2、在探究活動中,使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中的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建立假設和理解的重要性。

3、瞭解科學探究的結果應該是可以重複驗證的。

4、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所有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

5、能區分什麼是假設,什麼是事實。

6、能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將探究結果與假設相對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尊重事實,不迷信權威。

2、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科學知識

1、初步瞭解人體呼吸系統、血液迴圈系統、神經系統的構成與功能。瞭解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意識到個人對自身健康負有責任,能積極參加鍛鍊,注意個人保健,認識到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

2、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瞭解一些簡單機械的使用,如斜面、槓桿、齒輪、滑輪等。能使天平和槓桿保持平衡。

3、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表面特徵、內部構造,以及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

4、認識電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來源。能夠連線簡單電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瞭解安全用電常識。

五、教學措施:

1、抓住先發散後集中,不斷驗證的過程落實“猜想與假設”的能力訓練重點。

2、教、扶、放,先讓學生明確大致的“路數”,模式(包括表述的語言、方式)出來之後再逐漸放開。

3、挖掘科技史與教學內容之間、探究能力訓練重點之間的結合點。

4、抓住重點單元、重點課,落實能力訓練重點。

5、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

6、發揮科技史的教育作用,

7、繼續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六、課題研究:

以《在科學小專題活動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研究》為課題,採用調查法、評價法、系統研究法、比較法、歷史法、文獻法進行研究,一方面培養開拓創新的一代新人,一方面總結出可推廣運用的教法、模式。

七、教學安排(每週3課時)

周次教學內容

1 、《我們在呼吸》

2 、《心臟和血管》、《我們的大腦》

3 、《我們的大腦》、《和諧統一的身體》

4 、《和諧統一的身體》、國慶節休假

5 、《生活中的“好幫手”》、《他能撬動地球嗎》

6 、《輪軸》、《滑輪兄弟》

7 、《在斜坡上》、《有趣的傳動》

8 、《地球的故事》

9 、《風光無限的地貌》、《地球的內部》

10 、《地球儀》、《地圖》

11 、《漂移的大陸》

12 、《電池》、《怎樣控制電路》

13 、《設計電路》、《導體和絕緣體》、

14 、《電和我們的生活》、《安全用電》

15 、《猜想與假設》、《科學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16、總複習

17、總複習

18、期末考查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6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

1、《生物與環境》單元著重引導學生通過種子發芽實驗,啟發學生對實驗觀察的興趣;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學習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瞭解設計實驗、制訂實驗計劃的步驟和內容,能按要求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絡進行重點研究。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為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係平衡破壞後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並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資料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2、《光》單元引導學生通過運用查閱相關資料的方法瞭解關於太陽的知識;能以自己的方式對蒐集的材料進行合理的整理,與同學分享;能根據自己蒐集的關於太陽的資料,提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主題;能與同學愉快合作開展“講太陽的故事”的主題活動,通過講“關於太陽的故事”,意識到太陽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對研究關於太陽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知道許許多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都與太陽有關係;瞭解一些初步的關於太陽的基本知識。

3、《地球表面及其運動》單元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4、《運動和力》單元涉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力表現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絡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數進行對比實驗、運用資料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製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5、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資料,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五、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種植飼養科學遊戲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競賽

科學欣賞社群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

八、教學進度安排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7

一、指導思想:

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由“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資料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製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並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單元簡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數,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效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3、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沉和浮: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鉤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

鐘錶、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臺、螺帽、細線、木條。

(3)第三單元熱:

溫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臺、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製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臺、演示用時區圖、陀螺。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四、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數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援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數的實驗。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1、蒐集資訊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

2、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

3、種植飼養科學遊戲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

4、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群科學活動。

5、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8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1、知識方面,劃分為四個教學單元:

《生物與環境》單元,通過對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的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通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通過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引領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只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通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結實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教學內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地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光煥發分為四部分,讓我們瞭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太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拭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2、能力方面

實驗能力:實驗操作方法,對比實驗,模擬實驗。

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製作能力,創造能力。

3、德育方面

(1)通過講述我國的珍稀生物,我國古代在天文科學方面的成就,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自然知識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到自然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可以瞭解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3)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各單元都要求學生親身經歷過程,這一過程也將延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四 、相關措施

1、根據自然學科的特點和高年級學生的特點,自然課仍然要加強直觀,重視課本上的圖畫和實踐操作。

2、重視指導學生認識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變化規律和原因。

3、不同的課型用不同的教學思路。如探究各種自然變化規律,原因的採用“問題――觀察實驗――思考――結論――應用”或”“問題――假設――觀察實驗――結論――應用”的結構;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主的課多采用“認識構造,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覆練習”的結構。

4、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加強與生活生產社會的聯絡。

5、注意發展兒童智力,培養能力。

6、注意與其它年級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絡。

五 基本活動: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教學進度: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9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科學的思維方法,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進行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大膽猜想,設計實驗,探究的能力。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1、知識方面

本冊教材主要圍繞“環境”這組統一概念,整合課程標準中的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等方面的內容。共設計六個單元,23個課題。前三個單元“生物生長的需要”、“生物與環境”、“人與環境”都是整合課程標準中的生命世界的內容,重在探索生命與環境的聯絡,突出環境的重要性。

“生物生長的需要”單元主要研究生物生長的條件,怎樣讓植物生長得更好以及動物的食物等,引導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通過大量的對比實驗,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生物生長的規律,培養學生堅持不懈地探究事物規律的能力。

“生物與環境”引導學生研究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知道不同的環境生存著不同的生物。使學生認識到環境對於生物的重要性。增加了專題研究,注重培養學生進行系統的科學探究的能力。

“人與環境”和前兩個單元構成“環境”部分,在前兩個單元的基礎上,研究“人和環境”的關係:人對環境有需求,人的行為對環境也有影響,人與自然要和協相處。“冷和熱”整和課程標準中物質世界的內容,認識熱傳遞的規律,熱與風的關係,以及保溫和散熱的方法。

“地表劇烈變化”落實了課程標準中的“地球與宇宙”部分,學生可能感到較陌生,教材中通過一些簡單易操作的小實驗將抽象的、不易見到的地震、岩漿如何噴發等現象變得直觀、易於理解。注意讓學生收集岩石標本,找出岩石的特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由淺入深地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

“環境與保護”單元是本冊的綜合,是對前幾個單元的概括和總結,突出了本冊的“環境”主題,教育學生要重視環境、保護環境。專題研究“做個環保小衛士”教育學生要將保護環境的行為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真正成為“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2、能力方面

實驗能力:實驗操作方法,對比實驗,模擬實驗。

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製作能力,創造能力。

3、德育方面

(1)通過講述我國的珍稀生物,我國古代在天文科學方面的成就,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自然知識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到自然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可以瞭解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3)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

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各單元都要求學生親身經歷過程,這一過程也將延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四、相關措施

1、根據自然學科的特點和高年級學生的特點,自然課仍然要加強直觀,重視課本上的圖畫和實踐操作。

2、重視指導學生認識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變化規律和原因。

3、不同的課型用不同的教學思路。如探究各種自然變化規律,原因的採用“問題――觀察實驗――思考――結論――應用”或”“問題――假設――觀察實驗――結論――應用”的結構;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主的課多采用“認識構造,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覆練習”的結構。

4、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加強與生活生產社會的聯絡。

5、注意發展兒童智力,培養能力。

6、注意與其它年級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絡。

五基本活動: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教學進度: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0

一、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五年級五班共38人,他們經過二年的科學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

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絡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各個單元要求)

1. 對待科學學習: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對待自然: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2.對待科學學習:想知道,愛提問;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勞動與成果。對待自然: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並用一定的方式讚美自然。對待科學:認識到科學是在不斷髮展的。

3.對待科學學習: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

4.對待科學學習:尊重證據;願意合作與交流。對待科學: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對待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係: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意識到科學技術給人類帶的.好處的同時,也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5.對待自然: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對待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係:意識到科學技術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6.對待科學學習: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對待科學: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對待自然: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珍愛生命。對待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係: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關心日常生活中科技新產品、新事物,關注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二)科學知識目標

1.瞭解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知道地球內部有熾熱的岩漿;瞭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瞭解火山噴發現象;瞭解地震現象;瞭解溫度、風、流水、植物對地表的作用。瞭解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

2.物質世界: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能區分聲音的大小和音調的高低;知道聲音要通過物質傳播到達人的耳朵;能區分樂音和噪聲,瞭解噪聲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3.地球與宇宙:能辨認出北斗星和北極星。

4.物質世界:知道物質是由不同的材料組成的。能根據不同物質性質進行分類,知道各種物質的作用。正確使用,注意負面影響,人對環境負有責任。

5.物質世界:認識到水蒸發要吸收熱量;瞭解影響蒸發快慢的原因;知道水的冰點和沸點;探究雨、雪、霧霜的成因及水在自然界迴圈的規律。

6.運用所學知識,利用科學方法,為人類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人對環境負有責任。

(三)能力培養

本冊教材的構建密切聯絡學生生活和經驗,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重點強調發展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進行專題研究的能力,在探究目標的落實上,以親身探究為手段,重點落實、強化《課程標準》中“讓學生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的要求。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地球和地表的變化》、《聲音的祕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迴圈》、《研究與實踐》六個單元。以發展學生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的整合,重點落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內容。

四、教學重點難點

(包含在二、三部分)

五、基本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慾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在教學中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資訊科技知識,根據教材特點,製作一些課件,藉助課件的動畫效果、彩色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分解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易於接受。

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三動”能力,即:動手、動口、動腦。

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層次教學,使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能夠從中理解學習的意義,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大部分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 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與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科學遊戲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社群科學活動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參觀法實踐法 討論法

談話法 辯論法 實驗法列表法 暗示法

八. 各單元、各課課時安排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1

一、情況分析

《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材由三種類型的七個單元組成。重點培養學生“模型與解釋”的能力,把這一能力作為本冊教材要培養的一級目標,同時兼顧對學生進行其他探究能力、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力求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全面、綜合的提升。

二、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三、主要目標

《從太陽系到無限宇宙》屬於“探究過程能力訓練”單元,是能力訓練的準備單元,旨在讓學生初步瞭解“模型與解釋”的意義、基本方法和過程,體驗用不同方法建立模型、做出解釋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地球在“變臉”》、《開心遊樂場》等“綜合探究活動”單元是本冊的主體,通過多個完整的“做中學”活動,指導學生對身邊的實際問題進行探究,儘可能地提供機會,使學生親歷探究過程,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從事科學探究。教材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引導學生通過積極研究身邊的、有意義的疑問和問題來學習科學。如:《時間的腳步》、《生生不息的原動力》等課題,均取材於兒童的生活和社會的熱點問題。

綜合活動單元是教師教學和學生活動的主體部分,通過一系列學生愛參與、能參與的“做中學”活動,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些活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留有空間,鼓勵學生自主提出探究課題,獨立設計驗證並得出結論,親歷探究的過程,學習總結經驗,體驗成功的愉悅,增強科學探究的興趣。在《開心遊樂場》中,學生通過尋找生活中常見的力,瞭解各種各樣力的存在後,揭示出力的簡單特徵,並能將力的規律應用於生活實踐。在《熱能考察之旅》中,教材提供了“蒐集有關溫度的資料、運用各種方法產生熱、製作冰激凌、研究冷熱水之間的熱傳遞”等活動。教材設計這些學習活動的目的是在重點培養“模型與解釋”一級目標的同時,達到獲取知識、領悟科學思想觀念、領會科學家研究科學所用的方法等其他目標。

《生生不息的原動力》這個“探究的探究”單元是本冊教材的總結部分。學生通過對海爾蒙等人研究光合作用過程的剖析,和對自己在本學期“模型與解釋”經歷的回顧與反思,總結經驗,知道建立模型不能隨意的構建,需要有嚴謹的態度、勤奮的工作、精密的推理、合理的分析,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本質,提高元認知水平。

四、重點、難點

在觀察和實驗中除了讓學生經歷一系列有序的步驟和科學方法,還需要讓學生對收集到的事實和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和分析,並進行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

五、具體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2

從本學期開始,學生將進入國小高年級階段的科學課學習,科學教科書也將展示一系列新的內容,引導學生們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過程與方法活動。為更好的開展科學教學活動,我對本冊教材、班級學生情況等方面作了細緻地學習或分析,制定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班級基本情況

本班共有學生48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21人。五年級學生應該已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再加上兒童與生俱來的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對科學學科的學習肯定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內容概要

本冊教材由“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含8個教學活動,原則上每個教學活動的時間為1課時,共約32課時,再加上彈性內容和複習檢測約8課時,本學期授課時間約為40課時。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通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通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系統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通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三、本冊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

2、在理解探究以及培養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具體包括: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數實驗的技能,並學習實際控制變數實驗;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

3、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資料,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4、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第一條及第四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第二條及第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第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等與本冊教學所涉及的相關法律。

四、主要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

(1)放大鏡、綠豆種子、塑料種植盒(杯)、塑料調羹、紙巾、水桶、滴管、大頭針或剪刀;蚯蚓、土壤、長方形木盒或塑料盒。

(2)做生態瓶的容器(每組一個,可以是大的飲料瓶或色拉油桶)、沙子和小石子、小鏟、漏網等工具;玻璃水槽(每班一個)、小魚若干,水草若干。

2、第二單元“光”

(1)手電筒、小長方體、紙屏,簡易的日影觀測儀,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空心彎管和直管,小鏡子、製作簡易潛望鏡的材料。

(2)小鏡子、凹面鏡、凸透鏡,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對摺做成紙袋,溫度計;

(3)製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的材料(紙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裝水的塑料袋或短一點的飲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蓋、黑色紙、鏡子或錫箔紙)。

3、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1)風景照片、中國和世界地形圖(或地形地球儀),地震、火山地貌的照片或多媒體課件。

(2)小岩石塊、酒精燈、鑷子、燒杯、水,石膏粉、豌豆種子、小碗或盤子,塑料瓶、碎磚塊。

(3)新鮮溼潤的土壤及乾燥的土壤、牙籤、放大鏡、去掉上半部的飲料瓶。

(4)小鏟子、一側有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報紙、塑料薄膜、降雨器(飲料瓶,瓶蓋上扎孔)、水、接水桶,有植物覆蓋的土和無植物覆蓋的土、塑料杯(杯底側邊扎孔)、大盤子、建造家園房屋的材料。

4、第四單元“運動和力”

(1)小車及配件一套(包括裝配氣球小車的車架附件)。

(2)小鉤、鐵墊圈,車軸套、橡皮筋圈。

(3)氣球、氣球噴嘴、連線小車部件的螺絲釘、安裝小車用的螺絲刀、紙盒子(裝鉤碼用,在桌面測摩擦力也用這個盒子)、膠帶(粘小車輪子用)。

(4)測力計、鉤碼,做“滾珠軸承”的玻璃珠、瓶蓋。

五、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盡力做一名稱職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5、在“種子與發芽實驗”這一環節,讓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第一條及第四十六條;在“維護生態平衡”這一環節,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在“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這環節,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第二條及第八條等與本冊教學有關的法律。

六、教學進度表

(略)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3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教五年級的科學課。通過兩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不足之處:由於我是第一年教國小科學於我是,在很多問題上存在不夠,所以我會加倍用心的準備備課過程。另外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匆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通過這幾天的接觸,我發現有些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今後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生物與環境》、 《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本教材以學生髮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以微小生物的豐富結構、神祕的身體,聲音的祕密、生活中各種材料的變化、運動與機械活動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重點落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待科學學習:想知道,愛提問;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勞動成果。

2.對待自然: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並用一定的方式讚美自然。

(二)知識目標

1.瞭解地球上的各種生物,以及一些生物的生長及環境和生物的關係。

2.認識光以及有關光的一些知識,瞭解一些光與熱的應用。

3.瞭解我們生活著的地球。

4.知道各種材料變化的特點與用途。

5.認識運動與機械的形態變化及相關知識。

(三)能力培養

1.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2.培養學生分析、採集和整理資訊的能力。比如:會查閱書刊及其他資訊源;能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相關資料。

3.培養學生能利用簡單的工具,器材做簡單的觀察,並做記錄;能做控制變數的簡單探究性實驗。

4.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5.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並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物件上看,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絡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

五、基本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慾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在教學中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資訊科技知識,根據教材特點,製作一些課件,藉助課件的動畫效果、彩色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分解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易於接受。

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三動”能力,即:動手、動口、動腦。

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層次教學,使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能夠從中理解學習的意義,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大部分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4

從本學期開始,學生將進入國小高年級階段的科學課學習,科學教科書也將展示一系列新的內容,引導學生們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過程與方法活動。為更好的開展科學教學活動,我對本冊教材、班級學生情況等方面作了細緻地學習或分析,制定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今年我任教的是五年級,共13人。說實話,對這個班級的學生,我一點也不瞭解。不過按理說,五年級學生應該已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再加上兒童與生俱來的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對科學學科的學習肯定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內容概要:

本冊教材由“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含8個教學活動,原則上每個教學活動的時間為1課時,共約32課時,再加上彈性內容和複習檢測約8課時,本學期授課時間約為40課時。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通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通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系統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通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

2、在理解探究以及培養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具體包括: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數實驗的技能,並學習實際控制變數實驗;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

3、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資料,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五、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盡力做一名稱職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5

一、指導思想:

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由“沉和浮”、 “熱”、“時間的測量”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資料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製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並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單元簡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 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數,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 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單元熱: 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效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3、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沉和浮: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鉤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

鐘錶、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臺、螺帽、細線、木條。

(3)第三單元熱:

溫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臺、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製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臺、演示用時區圖、陀螺。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四、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數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援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數的實驗。(控制變數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遊戲 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群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七、教學進度表(略)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6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

1、《生物與環境》單元著重引導學生通過種子發芽實驗,啟發學生對實驗觀察的興趣;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學習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瞭解設計實驗、制訂實驗計劃的步驟和內容,能按要求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絡進行重點研究。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為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係平衡破壞後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並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資料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2、《光》單元引導學生通過運用查閱相關資料的方法瞭解關於太陽的知識;能以自己的方式對蒐集的材料進行合理的整理,與同學分享;能根據自己蒐集的關於太陽的資料,提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主題;能與同學愉快合作開展“講太陽的故事”的主題活動,通過講“關於太陽的故事”,意識到太陽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對研究關於太陽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知道許許多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都與太陽有關係;瞭解一些初步的關於太陽的基本知識。

3、《地球表面及其運動》單元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4、《運動和力》單元涉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力表現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絡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數進行對比實驗、運用資料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製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5、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資料,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五、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種植飼養、科學遊戲、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競賽

科學欣賞、社群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

八、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教學內容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7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1、知識方面,劃分為四個教學單元:

《生物與環境》單元,通過對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的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通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通過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引領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只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通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結實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教學內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地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光煥發分為四部分,讓我們瞭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太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拭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2、能力方面

實驗能力:實驗操作方法,對比實驗,模擬實驗.

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製作能力,創造能力.

3、德育方面

(1)通過講述我國的珍稀生物,我國古代在天文科學方面的成就,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自然知識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到自然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可以瞭解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3)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各單元都要求學生親身經歷過程,這一過程也將延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8

一、 教材分析:

“生物生長的需要”是本冊書的第一個單元。本單元從探究動植物的外部生存環境對其生長狀況的影響入手,引導學生探究動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基本條件,以及周圍環境對動植物生長的影響,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意義。

“生物與環境”單元繼續引領學生探究生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的各種相互作用及平衡的方式。教材從學生熟知的葵花向陽入手,探究生物與陽光、生物與溫度生物與水、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通過一系列的對比實驗,讓學生切實體會到生物與環境相適應(平衡)的生活習性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同時生物自身的結構與其功能也是相適應的。

“人與環境”單元通過思維遊戲、角色表演、模擬體驗、科學暢想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感悟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於環境,又影響環境,樹立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這一基本的環境保護意識。

“冷和熱”單元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例項入手,引導學生探究熱傳遞的不同方式,進而研究保溫和散熱的問題,發現物質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平衡、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生活生產中實際問題的科學探究能力。

“地表劇烈變化”是本冊書的第五個單元,在學生學習了生命世界和物質世界的作用與平衡、相互聯絡之後,繼續學習地球宇宙世界中物質、能量的作用與平衡,引導學生從地球表面劇烈變化的地震、火山等現象入手,探索地球內部物質、能量的作用與平衡的方式及關係。 “環境保護”是全冊書的綜合單元,教材從人類生產力的進步對自然環境影響入手,啟發學生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之間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關係,幫助學生認識到環境為人類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條件,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又給環境帶來了破壞作用,引起了環境中的生態失衡,從而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樹立良好的環境保護的意識和習慣。

全冊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儘管各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觀察物件不同,但在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觀察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發展。教材綜合性地考慮了科學探究方面諸多能力的培養。為了發展學生的科學判斷能力,教材還充分體現了對觀察記錄和報告撰寫的重視。全冊教材自始自終都強調了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教材在活動設計中,還有意識地安排了多項環境保護的內容,力圖從多方面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二、對所教學生的分析:

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所教的年級共有三個班,共有學生115多名,男女學生人數相當。兩班學生普遍的特點是比較活潑,思維較活躍,好奇心較強。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課堂紀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愛動手,愛發言。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該年級的學生對科學課的知識掌握程度差異較大,部分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不強。本學期,需要在科學課堂常規養成,科學學習興趣,動手實驗操作等方面加強教學,獲得進步。

三、教學目標:

1、初步體會到科學觀察需要細緻,講求方法;並在一系列的觀察描述活動中獲得自信。

2、引導和推動學生開展尋訪調查小動物的活動;鼓勵學生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在課外或校外進行一些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並以活動經歷和體驗的形式進行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3、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活動過程:經歷對小動物進行簡單的觀察和描述的過程; 經歷初步的按一定順序觀察及動態觀察、細節和痕跡觀察的過程; 經歷簡單的比較觀察的過程; 經歷初步的小動物身體大小的比較和測量過程;經歷初步的在觀察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觀察內容的過程; 經歷解決觀察活動中的問題,嘗試不斷改進觀察方法的過程。

4、組織和指導學生在有結構的觀察活動中,獲得關於動物的觀察特徵、分類特徵、動物的多樣性、動物的運動、動物和食物、動物和環境、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豐富的直接認識。鼓勵學生在此基礎上,聯絡來自其他渠道的資訊,發展自己的認識。

5、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 運用看、摸、聽等多種方法進行觀察,綜合運用感官感知事物。

6、能用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和同學交流,相互評價觀察結果。

7、能查閱資料,瞭解環保的有關問題。

8、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同時通過對水的觀察,保持和發展學生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慾望。 四 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9

一、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五年級五班共38人,他們經過二年的科學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

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絡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各個單元要求)

1、對待科學學習;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對待自然: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2、對待科學學習:想知道,愛提問;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勞動與成果。對待自然: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並用一定的方式讚美自然。對待科學:認識到科學是在不斷髮展的。

3、對待科學學習: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

4、對待科學學習:尊重證據;願意合作與交流。對待科學: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對待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係: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意識到科學技術給人類帶的好處的同時,也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5、對待自然: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對待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係:意識到科學技術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6、對待科學學習: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對待科學: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對待自然: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珍愛生命。對待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係: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關心日常生活中科技新產品、新事物,關注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二)科學知識目標

1、瞭解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知道地球內部有熾熱的岩漿;瞭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瞭解火山噴發現象;瞭解地震現象;瞭解溫度、風、流水、植物對地表的作用。瞭解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

2、物質世界: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能區分聲音的大小和音調的高低;知道聲音要通過物質傳播到達人的耳朵;能區分樂音和噪聲,瞭解噪聲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3、地球與宇宙:能辨認出北斗星和北極星。

4、物質世界:知道物質是由不同的材料組成的。能根據不同物質性質進行分類,知道各種物質的作用。正確使用,注意負面影響,人對環境負有責任。

5、物質世界:認識到水蒸發要吸收熱量;瞭解影響蒸發快慢的原因;知道水的冰點和沸點;探究雨、雪、霧霜的成因及水在自然界迴圈的規律。

6、運用所學知識,利用科學方法,為人類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人對環境負有責任。

(三)能力培養

本冊教材的構建密切聯絡學生生活和經驗,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重點強調發展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進行專題研究的能力,在探究目標的落實上,以親身探究為手段,重點落實、強化《課程標準》中“讓學生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的要求。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地球和地表的變化》、《聲音的祕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迴圈》、《研究與實踐》六個單元。以發展學生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的整合,重點落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內容。

四、教學重點難點

(包含在二、三部分)

五、基本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慾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

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在教學中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資訊科技知識,根據教材特點,製作一些課件,藉助課件的動畫效果、彩色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分解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易於接受。

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三動”能力,即:動手、動口、動腦。

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層次教學,使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能夠從中理解學習的意義,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大部分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與實驗

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

科學遊戲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群科學活動

六、主要導學方法: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20

指導思想:

面向全體孩子,體現孩子在科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小孩子的年齡特點及現有經驗出發,經過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學習活動,培養孩子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開放科學課程,進一步改善評價激勵機制,幫忙孩子逐步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逐步培養和提高孩子的科學素養。

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五年級的學,紀律良好,學習習慣初步養成。各班男女比例都是男生多於女生。男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課堂反應都明顯高於、優於女生。

2、已有知識、經驗:參差不齊,部分孩子有豐富的課外知識積累,平時注意對各類事物的觀察,表現出對大自然、對科學的濃厚興趣;部分孩子在課堂上表現出對科學的學習興趣,但課外書閱讀貧乏,無法建立起必要的學習聯絡;部分孩子對大自然、對科學陌然應。

3、兒童心理分析:大部分孩子,表現出對科學學習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喜歡動手做小實驗,這種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必將成為孩子在國小階段科學學習強大內驅力和學習動力。

4、在本學期的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動手能力較差的這部分學生,端正其學習態度,培養其學習科學的興趣和習慣。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為蘇教版教材,為新修訂的教材,本教材的設計理念與國家課程改革的三個關鍵詞“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業質量評價標準”高度一致。教材以主題為標準劃分單元,一個單元一個主題,共分為五個單元。

第一單元,主題是“光與色彩”,本單元由四課組成:《光源》《光的傳播》《光的反射》《七色光》。前三課按遞進關係設計,是對“光”的生成、傳播、遇到不同物質時行進方向改變等光現象的認識。第四課將關注點放在了光本體的性質上,以太陽光為載體,通過科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認識作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種類及層次性。

第二單元,主題是“熱傳遞”,本單元共設計四節課,分別是《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物體的傳熱本領》。本單元四節課屬於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前三課分別認識熱傳遞的三種方式,這三課之間是並列關係;第四課是從整體上認識影響熱傳遞的因素以及三種傳熱方式在生產生活中的綜合應用。

第三單元,主題是“地球的表面和內部”,本單元側重認識地球的構造和地殼變化原因,由《地球的表面》《火山和地震》《地球的內部》《地表雕刻師》四課組成,按照從結果到原因、先現象後本質、由具體到巨集觀的邏輯順序展開,從觀察描述地形、認識地質災

難延伸到理解導致地貌改變的內部和外部原因。

第四單元,主題是“水在自然界的迴圈”,本單元由四課組成:《雲和霧》《露和霜》《雨和雪》《水滴的“旅行”》。前三課在內容上呈現並列的關係,分別從原理層面對這些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進行解析。最後一課是綜合學習認知,將這些天氣現象的形成與水的迴圈相結合。整個單元在結構上顯現出分分總的關係。

第五單元,主題是“人體“司令部””,本單元由《刺激與反應》《從刺激到反應》《我們的大腦》《大腦的開發與利用》四課組成,採用遞進式的邏輯結構編排。本單元學習內容可分成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圍繞人體神經系統的工作方式展開,揭示神經系統從接受刺激到做出反應的過程。第二個層次圍繞作為人體“司令部”的大腦展開。

本冊專項學習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認識不同領域的工程師通力合作,才可能使一項工程圓滿完成。第二部分從學生了解的救災情境出發,將“定點投放物資”的情境帶入課堂,提出了“設計並製作一個降落傘,保護雞蛋平穩降落”的任務,通過明確問題、前期研究、設計方案、製作模型、測試改進,最終向同伴展示交流。

教學目標:

1.能識別來自光源的光,知道光遇到不同的物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知道太陽光中包含不同顏色的光。

2.運用有關光現象的原理,列舉、解釋自然界與生活中的光現象事例。

3.知道熱的三種傳遞方式及其特點,能運用熱傳遞知識對生活、生產中傳熱現象進行說明和解釋。

4.經歷觀察熱傳遞的過程和方向的系列實驗過程,歸納概括熱傳遞規律。

5.能使用科學語言描述地表陸地形態、地球內部圈層以及岩石成因。

6.能較詳細地說明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的成因以及對人類的影響,掌握一些抗震防災的基本常識。

7.舉例說明水、溫度、風等自然力量會塑造地表形態。

8.能夠描述雲、霧、露、霜、雨、雪等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

9.能夠藉助模型圖來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迴圈過程,懂得大自然的水處於一個動態平衡之中。

10.能通過體驗,感受什麼是刺激、什麼是反應,以及大腦的輕重、模樣和功能。

11.能提取閱讀材料中的主要資訊,瞭解人接受刺激並做出反應的過程,知道腦的組成、大腦的分工和怎樣保護大腦。

12.動手動腦,選擇合適的材料,設計並製作出滿足需求的降落傘,並向同伴展示交流。

能夠明確工程任務,經歷工程實踐活動的過程,重點領會明確問題、前期研究、製作模型、測試改進四個環節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能識別來自光源的光,知道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遇到不同的物質時會發生光的折射現象,知道太陽光中包含不同顏色的光。

“光與色彩”主要使學生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光是有顏色的;日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電和磁”本單元主要使學生知道電是生產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認識完整的電路組成;會組裝一個簡單電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掌握安全用電的常識;認識磁 鐵的性質;知道電能產生磁性;會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 瞭解電磁鐵的應用等。“呼吸和血液迴圈”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呼吸器官、呼吸過程及常見呼吸疾病的產生和預防的知識; 瞭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增強健康及保護的意識。“解釋與模型”和“自由研究”6個單元,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二、教學目標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四、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