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通用20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2.93W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

一、指導思想: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通用20篇)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 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全冊教材分析:

1、全冊內容情況和各單元教學目標:

本冊內容由“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週期”“溫度與水的變化”“磁鐵”四個單元組 成。

“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將引領學生在種植風仙花的過程中,觀察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髮育 歷程,發現其生長變化的規律,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都要經歷“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營養 生長” “開花結果”這樣的生命週期。同時伴隨著生長過程,指導學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莖、葉的功能,初步認識植物體都有維持其生存的結構、結構與功能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動物的生命週期” 單元,將指導學生親歷養蠶的過程,瞭解蠶的一生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的生命週期,並以蠶的生命週期為例,從常見動物的生命過程中,以及從人體特點的觀 察中,認識動物和人的生命週期。

“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將以水為例,引導學生探究熱量和物質狀態變化之間的關係。通過 觀察水的固、液和氣三態,研究水在融化、結冰、蒸發和凝結等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幫助他們初步 認識物質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是與外界條件密切相關的。同時,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質 “迴圈”的概念。

“磁鐵”單元將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認識磁鐵具有磁性、磁鐵兩極磁力最強、磁鐵能指南北、磁鐵具有異極相吸和同極相斥等性質。並通過做一個指南 針和學習用指南針確定方向等方向,瞭解磁鐵的應用。

2、主要材料清單:

“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 大豆、玉米、花生、蓮花、風仙花等植物的種子,放大鏡,花盆、土壤、鏟子等種植工具,透 明玻璃杯、衛生紙等;試管、帶根的新鮮芫萎、植物油等;不同生長階段的風仙花植株、風仙花朵,成熟的風仙花果實;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剛出土的風仙花照片;植物葉的水平分佈照片;植物葉的垂直 分佈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圖;植物光合作用的相關資料及圖片、幾個主要生長階段的風仙花照片 等。

“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 蠶卵,放大鏡、飼養盒;不同生長階段的蠶;蠶繭及蛹,小剪刀,手電筒;熱水,小碗,竹籤,絲 綢製品;蠶蛾、蜻蜓、螞蟻、蝴蝶的圖片或標片;有關動物生長髮育過程的圖片及資料;學生從出生到 現在每年的身高、體重、牙齒等生長變化的資料;嬰兒、幼兒園或國小兒童、青年人、中年人、老 年人身體特點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 氣溫計、體溫計、水溫計(測量範圍在一 20 0C-}-110 0C)、自制溫度計模型(刻度範圍在一 2 0 0C-}-110 0C),其他各種式樣、不同用途的溫度計;觀察用冰塊及盛放冰塊的淺盤;保溫杯、冰塊、食鹽、試管、燒杯、可封口小塑料袋、玻璃杯、淺碟;雲、霧、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現象掛 圖或影像資料。

“磁鐵”單元 各種形狀的磁鐵,包括沒有標註南北極的磁鐵;鐵的物品、一些金屬物品及非金屬物品;一定數 量的鐵釘、回形針、大頭針、鋼珠和大鋼針;不同材質的人民幣硬幣((1 元的鋼幣,5 角的銅幣和鋼 幣,1 角的鋁幣和鋼幣,分值的鋁幣);盒式指南針,做指南針的材料(可以讓學生自備)。

三、教學目標:

1、本冊教學內容仍然屬於生命世界和物質世界的範疇,但是探究的重點有所不同,主要指導學生對變化的事物進行觀察,觀察其變化的過程並探究其變化的規律。

2、本冊教學還要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關注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如生物與環境、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物質狀態變化與熱量、物體 性質和用途的關係等。

3、在科學探究方面,本冊的教學將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如在較長的.一段時間 內堅持觀察、記錄的習慣和能力,並學習用流程圖、迴圈圖等方法記錄觀察結果。同時重視基本實 驗操作技能的培養和實證意識的培養。例如指導學生學習定量的觀察,經歷“觀察現象一提出問題 一做出假設(解釋)一分析、檢驗假設一尋求新的證據以做出新的假設,”的科學探究過程。使其 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所提升。

四、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三年級學生整體學習科學興趣很高,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普遍習慣於常規課堂學習模式,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 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從課外書中獲得的科學知識比較豐富,但科學探究能力比較弱。家長和某 些教師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 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 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 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 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 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措施:

(1)、根據教材及學生的實際認真備好課,準備好活動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設計好科學活動、問題和作業。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飽滿,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學生積極性,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並適時調整。

(3)、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的回答和作業及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表揚鼓勵為主 的原則。

(4)、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提優補差措施:

(1)、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並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2)幫助後進生建立自信心,繼而貫徹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

(3)、延伸課堂內容,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4)、加強優生與後進生的聯絡,促使他們互相幫助,在團結的氣氛中儘快成長。

3、其它措施:

(1)、利用學校設施優勢,採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可 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環境中靈活掌握知識。

(2)、重視活動的總結,注重課後交流、單元總結。

(3)、科學課堂教學要兼顧實與活。

六、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蒐集資訊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科學遊戲 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 種植飼養 競賽 科學欣賞 社群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七、課時安排: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2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豐富,容量較大。主要包括的內容:

1、複習鞏固已學過的歌唱方法;

2、介紹西洋樂器(鍵盤樂器、拉絃樂器、木管樂器。)並欣賞西洋樂器演奏的樂曲;

3、系統複習已學過的讀譜知識、欣賞知識;

4、欣賞和學唱中外著名的音樂作品。

唱歌是學習一些適合國小生延演唱的中外優秀歌曲。注重學生用力度、速度的變化手段表現歌曲情感,能夠獨立、自信地唱歌。

欣賞教學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欣賞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中外優秀音樂作品對於開闊學生視野,提高文化素養,豐富情感具有重要意義。

識譜教學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必要環節。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把知識融入音樂實踐中去學習。避免單純而枯燥的講授,要從感性入手,深入淺出,逐步提高。

綜合訓練為本課本的重要特色之一,旨在通過某一種形式(如歌唱發聲、節奏、律動、樂器演奏、音高聽辨、節奏與旋律的'排列和音樂創作等)的練習、達到多種技能訓練或知識運用的要求,教師應依照各課教學目的、既抓住訓練重點,又要有所兼顧,充分發揮每一條練習中所包含的訓練作用。

教學目標

一)唱歌教學

1、複習鞏固已學過的歌唱方法。

2、有感情地背唱2-4首教材歌曲。

3、學唱1-2首合唱曲,做到聲部間音高準確,聲音統一和諧。

4、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簡單評價。

(二)、聽音教學

1、聽記2-4小節旋律。

2、聽辨不同主音結束的歌曲與旋律。

(三)、欣賞教學

1、介紹西洋樂器,並欣賞由這些樂器演奏的樂曲。

2、瞭解中國著名的音樂家黃自先生,並欣賞和學唱他的作品。

3、熟悉2-3首欣賞曲。

4、聽辨不同情緒的音樂,能用語言作簡單描述。

(四)、讀譜知識與視唱

1、系統複習已學過的讀譜知識。

2、視譜學唱4-8小節的旋律。

3、能夠隨琴視唱歌曲的旋律。

(五)節奏練習與律動

用學過的節奏型為歌曲、樂曲伴奏。

(六)器樂教學

1、樂於參與各種演奏活動。

2、繼續口琴的吹奏,參與歌曲、樂曲的表現。

3、能夠選擇適當的演奏方法表現樂曲的情緒,並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奏進行簡單評論。

4、演奏簡單的樂曲2-3首。

學情分析

本班有學生28人,女生15人,男生13人。他們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學生上課思維活躍,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活動,大膽表現對音樂的看法,創新意識較強。學生喜歡音樂課,學習態度端正,上課舉手積極,發言熱烈;尤其是個別的男生,表現欲較強,氣氛活躍。但有學生上課不夠自覺,個別同學傾聽的習慣還未養成,上課參與不夠積極主動大部分學生喜歡流行音樂,普遍不喜歡教材上音樂。

具體措施

1、以活動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用,從而保證學生音樂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

2、培養學生音樂創作能力,確保學生自主學習的質量。

3、深入課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意啟發和誘導學生的參與性、參與性。

4、在課堂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與政治教育,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時期在的德、智、體美等

全面發展。

課時安排

每週一課時

20xx年2月18日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3

《新標準》明確指出:“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標誌著,國小科學課程在培養目標、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方面都將發生重大的變化。

一、教材分析:

本冊的教學內容主要由“植物”“動物”“我們周圍的材料”和“水和空氣”這四個單元組成。

1.“植物”這個單元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研究大樹和樹葉的活動;鼓勵學生親近自然,關注自然,利用課外時間在校內外進行一些觀察植物和蒐集樹葉的活動;讓學生在對大樹和美麗的樹葉的觀察研究活動中產生情感體驗,對學生進行“愛護草木,保護環境”的教育。組織和指導學生在有結構的觀察活動中,獲取關於葉的.顏色、形狀、大小、構成、葉脈、葉柄等多方面的知識。

2.“動物”單元引導和推動學生開展尋訪調查小動物的活動;鼓勵學生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在課外或校外進行一些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並以活動經歷和體驗的形式進行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組織和指導學生在有結構的觀察活動中,獲得關於動物的觀察特徵、分類特徵、動物的多樣性、動物的運動、動物和食物、動物和環境、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豐富的直接認識。鼓勵學生在此基礎上,聯絡來自其他渠道的資訊,發展自己的認識。

3.“我們周圍的材料”單元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能用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對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從材料角度進行分類。總結木頭、紙、金屬和塑料等材料的物理性質。

4.“水和空氣”單元學生能利用自己的感官和簡單的器材(瓶子、臉盤等),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收集整理關於水的資料,發現和提出關於水的相關問題,並能用多種方法(語言、文字、符號等)將通過觀察所發現的現象表述出來。進一步認識水的基本物理性質,懂得液體的含義,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液體,能夠用多種方法區分各種溶液並比較溶液的多少。

通過本冊的學習,將重點發展學生想辦法解決一些簡單科學問題的能力;進行持續、細緻、有聯絡的兩兩對比觀察的能力;多次重複,進行簡單對比實驗的能力;綜合運用觀察和實驗所得證據,經過思維加工並嘗試進行解釋的能力。在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學生能認識到,將觀察和實驗結果用於科學討論和解釋,更具有說服力;探究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因此有必要重複實驗;運用工具會幫助我們更精確地獲得事實。

二、學生分析:

三年級共有學生7人,這些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家庭,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聽課的技巧、課外知識的視野相對不如本地學生。課堂上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動手實驗時,常常是在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去玩,想出辦法了再玩。因此學生課堂上常常表現的是玩完後,一問三不知,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製作、小種植、小實驗、小調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走進自然,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實驗目的:

1、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樂趣。

2、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3、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四、實驗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五、實驗安排: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4

一、教材分析及全冊目的要求:

江蘇教育出版社版本國小《科學》三年級上冊共包括了五個單元17課時的內容。科學的本質就是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特別是日常生活中人們所關心的問題。科學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努力去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他們親近科學,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科學,從而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本冊教材強調國小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使學生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本冊教材引進了法國“做中學”的教學思想,體現了手腦結合的教學要求。本冊的教學目的要求是:

1、知識與技能: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科學的概念,知道科學就是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指導學生學會問“為什麼”,並能分析問題的主次,選擇可以研究的'問題,認真展開研究。

2、過程與方法:教會學生科學的探究過程,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通過觀察與測量、假設與蒐集證據、解釋與模型、設計與製作等環節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強調科學概念的結構化,把相關的科學概念重新組合在各相關主題之下,同時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的結合和科學的人文精神的滲透。

二、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本冊教材的使用物件為國小三年級學生。三年級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科學學科,對科學這門課程有很強的神祕感,認為科學是很高不可攀的事情。三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遇事總想問個為什麼,要抓住這個有利條件,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途徑的能力。通過科學課的學習,破除學生對於科學的畏懼感,全身心投入到日常的科學當中,當好小小科學家。

三、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這一冊是《科學》起始年級,從探究物件上看以認識事物的現象和變化的現象為主,即以“是什麼”、“怎麼樣”為主要話題;從探究水平上看,以引導性探究為主,即教師以示範性、扶一把的方式教孩子學習探究,不可操之過急,要求過高;從過程與方法上看,以觀察與測量為主,培養學生觀察與描述,學會使用測量工具採集資料。這是進一步學習科學探究的基礎。根據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科學課的教學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學中要滲透新時期課改的有關教育理念,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研究的能力、動手的能力,做到全面發展。

四、國小科學三年級上冊教學進度表

略。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5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

1、動物都有生命週期,都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

2、不同動物在生長過程中的形態、變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壽命的長短也不相同。過程與方法

1、查閱和交流資料,瞭解更多動物的生命過程。

2、從多種動物的生命過程中發現共同的規律,提高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能力。3、用流程圖和迴圈圖表示動物的生命週期。4、按卵生還是胎生、變態還是不變態給動物分類。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動物的生長髮育都有自己的規律。2、培養研究生命奧祕的興趣。【教學重點】

觀察瞭解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教學難點】不同的生命週期。【教學準備】

一些有關動物生長髮育過程的圖片和資料。【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一、匯入新課

蠶的一生經歷了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其他動物的一生也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嗎?這個過程的各個階段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二、學習新課

1、讓學生觀察書中的圖,瞭解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

分小組選擇其中一種動物,討論這種動物一生中必須要經歷哪些生命階段,用流程圖表示這種動物的生命週期,並查閱資料瞭解它的生命週期的時間(即壽命)。(在查閱資料中還要注意:動物的壽命問題較複雜,它同環境關係極大,儘量採用人工飼養條件下取得的資料。)

2、不同的生命週期

(1)比較不同動物的生命週期,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讓學生能總結出它們相同的地方。)

(2)指導學生給動物分類。分類的標準就是是否經過變態,以及卵生還是胎生。3、觀察瞭解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

(1)課前要求學生收集雞、蝴蝶、蜻蜓、山羊、熊貓、魚等動物生命週期和壽命的資料,並帶到課堂上來。(活動方式主要以小組查閱資料和大組彙報交流的方式進行。)

(2)佈置任務並提出要求:每組從上述動物中選擇兩種,瞭解其生命週期及經歷的時間,並把它們的生命週期用流程圖的形式表示出來。

(3)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查閱資料,並用流程圖或迴圈圖表示它們的生命週期。為節約時間,流程圖或迴圈圖都用文字和箭頭表示。(鼓勵學生能查找出某種動物的每個生命階段的形態、行為、食物和生活環境。)

(4)小組彙報交流。在某個小組彙報的時候,查閱相同資料的組,可以補充和提出不同意見。(學生彙報時,教師要把大家認可的結果,填寫在班級大表上。)

4、教師小結:雖然動物個體最終會死亡,但是通過繁殖使其物種不會隨著個體的衰老死亡而滅絕,並得以不斷延續。

【板書設計】

6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

動物名稱雞蝴蝶蜻蜓山羊熊貓魚(鯉魚)【教學後記】

生命週期(流程圖)卵→雛雞→成雞卵→幼蟲→蛹→成蟲卵→幼蟲→成蟲小羊→成羊幼仔→成年熊貓卵→幼魚→成年魚生命週期的時間約14年約20年約1年約15年約20年約50年7、我們的生命週期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

1、從出生到現在,我們的身體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今後還將發生變化。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齡階段,身體的特點各不相同。

3、人也有生命週期,人的一生也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4、人的壽命長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關係。過程與方法

1、收集並整理自己從出生到現在身體生長變化的資料。2、預測今後的身體還將發生什麼變化。3、調查不同年齡段人身體的特點。

4、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體變化的'規律,以及影響壽命的因素。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珍愛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2、認識到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認識人的生命週期,知道人的生命週期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

【教學難點】

我們的出生與生長變化,指導學生了解人一生的身體變化特點。【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收集的有關自己從出生到現在每年的身高、體重、牙齒以及能力發展的變化;教師設計好“o歲一9歲我們的生長變化”班級大表,“各年齡段人的身體特點”班級大表,收集嬰兒、幼兒、兒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體特點、活動能力的圖片資料。

【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所有的動物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人的生命週期是怎樣的呢?二、學習新課

1、我們的出生與生長變化(1)我們是從哪裡來的;

(2)我們剛出生時是什麼樣子的;

(3)從出生到現在我們的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2、我們的一生

(1)調查身邊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齡段人的身體特點。活動分為四步:(一)找出身邊最熟悉的人;(二)弄清他們的年齡段;(三)把他們歸到不同的年齡組;(四)觀察他們的身體特點。

(2)人可以按年齡劃分不同的階段,比如:兒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樣劃分呢?瞭解和比較他們的不同。(比如兒童組和青年組;青年組和中年組;中年組和老年組。然後再通過交流,對人一生的身體特點有較全面的把握。)在小組比較的基礎上,最後全班彙報、交流、彙總。

(3)教科書第37頁大表中的內容要在各組比較的基礎上填寫,經過綜合、概括得出各年齡段的特徵。

3、指導學生總結出人的生命週期和植物、動物一樣,都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這樣共同的四個階段。(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人也有生命週期。)

4、教師小結: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時健康生活的基礎上的,特別是兒童少年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其健康情況會影響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加強體育鍛煉,關愛生命,珍惜健康。

【板書設計】

7我們的生命週期

15歲以前都叫兒童(其中不滿1歲的為嬰兒,12歲一15歲的為少年)16歲一35歲為青年35歲一60歲為中年60歲以後為老年【教學後記】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6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由“沉和浮”、“時間的測量”、“熱”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資料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製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並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單元簡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數,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效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3、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沉和浮: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鉤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

鐘錶、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臺、螺帽、細線、木條。

(3)第三單元熱:

溫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臺、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製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臺、演示用時區圖、陀螺。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四、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數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援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數的實驗。(控制變數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

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

七、教學進度表

1始業教育;

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2、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2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造一艘小船;

5、浮力

3 6、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8、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4單元複習概念梳理;1、熱起來了

5 2、給冷水加熱3、液體的熱脹冷縮;4、空氣的熱脹冷縮

6 5、金屬熱脹冷縮嗎6、熱是怎樣傳遞的;7、傳熱比賽

7 8、設計製作一個保溫杯;單元複習;

8 1、時間在流逝;2、太陽鍾;3、用水測量時間

9 4、我的水鍾;5、機械擺鐘

10 6、擺的研究;7、做一個鐘擺

11 8、製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單元複習概念梳理

12 1、晝夜交替現象;2、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13 3、證明地球在自轉;4、誰先迎來黎明

14 5、北極星“不動”的祕密;6、地球在公轉嗎

15 7、為什麼一年有四季;8、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16單元複習概念梳理;機動

17總複習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7

一、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敢,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我所任教的六(4)班思維活躍,科學的探究欲強,但其中部分學生的自我意識過強,傾聽習慣有待培養,但思維有些侷限,發言不如一班積極,表現慾望差,兩極分化比較明顯。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二、教材內容分析

本冊內容由“微小世界”“物質的變化”“宇宙”和“環境和我們”四個單元組成。

“微小世界”單元,將引領學生經歷從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觀察豐富多彩的昆蟲、晶體、細胞及微生物,使他們既瞭解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歷程,又對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部分成果進行梳理,擴大視野,提高認識。“物質的變化”單元,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觀察和認識物質變化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物質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種

型別。在研究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學生將根據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認識到化學變化的本質是產生新物質,從而將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區別開來。

“宇宙”單元,學生將在感知的基礎上,對收集到的資訊進行處理,建立有關環形山、太陽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對月相、環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認識。希望他們能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龐大的、運動變化著的系統,不同宇宙空間分佈著不同的天體。人類通過不斷的探索,將發現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祕。“環境和我們”單元,從垃圾和水兩個主題出發,學生將探究垃圾的來源、成分和處理方法;將探究水汙染的成因,瞭解汙水處理的方法等,從而對人類生活帶來的環境問題有一定的瞭解,真切地認識到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並且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

通過以上不同視角對周圍世界的探究,學生將會對國小階段所學的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內容有一個概括性的認識:世界是變化著的,多樣的;世界是物質構成的,人無時不刻不在與之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我們應當保護地球環境。在本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三、教學目標:

1、通過系列化的探究活動,較全面地收集證據。在本冊,學生除了通過觀察、實驗方式外,還將學會用統計、調查、收集資料等方式來收集證據。比如對垃圾問題、水資源問題的研究。

2、對各種證據進行處理,尤其是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如根據資料對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據八大行星資料表建立太陽系模型等。

3、學習對現象進行科學解釋,獲得概念性理解。本冊將讓學生學習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對探究的結果進行解釋,如畫出通過顯微鏡觀察出的結果,畫日食成因圖,建立環形山模型,形成垃圾問題的解決方案等。

4、加深對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質的變化”單元中,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係,認識證據支援結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數的實驗。(控制變數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五、補差意見

1、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對複習重要性的認識,特別是學困生,師生都要特別關愛。抽時間與他們談心,端正學習態度,確定學習目標。

2、對平時缺課未做實驗的學生要調查摸底,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實驗率100%。

3、課前檢查前節課的作業,有問題及時糾正;課後交流,課堂複習的要點消化的怎樣,進行抽題檢查;平時提醒,碰到該生及時瞭解複習情況和作業完成的情況,及時提醒不要忘記作業。選擇“小老師”,讓他們在集體的合作學習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4、給困難生以更多的展示機會,以呵護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平時一些簡單的題目,請他回答,讓他找回自信。積極採取激勵措施,只要待轉學生有點滴進步,就要予以鼓勵,使他們在成功的喜悅中去爭取下一次的進步。五、教學進度表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8

一、教材分析

新編《科學》三年級下冊是在三年級上冊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國小三年級上冊是科學教材的起始冊,選擇的教學內容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例如,在教學內容中設計了“觀察大樹”和“尋訪小動物”等活動。作為這一線索的延續,三年級下冊的主題確定為對“物質特徵和變化的觀察”,在這一冊中共安排了“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週期”、“溫度與水的變化”、“磁鐵”等四個單元。

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引導學生經歷種植鳳仙花的完整過程。通過對鳳仙花各個生長期不同形態特徵的觀察,幫助學生建立植物生長週期的概念,並引導他們學會定期觀察、記錄以及分析資料的方法。

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引導學生經歷養蠶的完整過程。通過對蠶各個生長時期不同形態特徵的觀察,幫助學生建立動物的生命週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過程並學會描述這個過程。

溫度與水單元引導學生測量水溫變化的過程,比較水的冷熱,瞭解水的三態迴圈,正確使用溫度計。

磁鐵單元引導學生了解磁鐵的兩極,以及磁極的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變化等。

二、學生分析

1.三年級兒童想象豐富、思維活躍,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學學習的起點,他們對花鳥魚蟲、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導就能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行為。

2.通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對《科學》這門課已經有所瞭解,知道科學課是由一個一個的活動組成,這是令他們喜愛的。但是他們卻常常不能自覺作好課前準備。

3.雖然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但是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有待提高,學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內在,難以把握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

4.對實驗感興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

5.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缺乏對科學學科重要性的認識。

三、教學要求與評價

1.學生在活動中能正確進行物質混合與分離操作,能按觀察物質混合與分離的基本程式進行觀察,能根據事實說明物質混合後是沒有變化,還是發生了變化;能應用學到的知識研究土壤,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瞭解土壤的成分;能利用身邊的材料製成一兩種混合物。

2.教師能夠和學生一起準備用於探究活動的足夠的材料,如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水槽、玻璃杯、廢紙、抽氣筒等。教師的引導應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慾望。教師應能夠給學生的每一項探究活動以比較充分的時間保證,使學生的感受、思考、表達等都能得以比較充分地進行。學生在經歷探究活動的基礎上,知道空氣是一種透明的物質,沒有一定的開關和體積,但具有質量;知道固體、氣體、液體的'主要區別;知道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力等;同時,潛移默化地意識到,藉助於可見的物質媒介可以發現並研究不可見的物質;意識到通過蒐集、整理和分析資料,也可以獲得對一些問題的認識。

3.通過親歷種植、培養鳳仙花的活動,認識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瞭解植物的生長過程;知道一粒種子能夠發育成一株植物,並再次結出多粒種子,從中理解植物生命週期的涵義。在活動過程中,使學生領悟珍愛生命的意義,知道愛護花草樹木,學會持續地、多方面地對一事物進行觀察,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學會與人合作;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懂得栽培植物的正確方法;學會用資料、圖畫、語言描述等方法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運用整理資訊的方法發現事物變化的簡單規律。

4.在養蠶的活動中發現生命的發展變化,及動物和食物、動物和環境等多方面的認識,並通過養蠶的活動經歷和體驗,進行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在經歷對蠶進行養育的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觀察和描述,能按蠶的不同生長時期進行動態觀察、細節觀察,能對蠶的身體變化進行比較和測量。能在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的觀察內容。

5.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樂意以各種不同形式參與到一系列的觀察研究活動中,獲得各種觀察研究活動的經歷,能在小組或班級裡交流自己的觀察研究發現;能獲得關於物體沉浮與物體大小、輕重關係的認識,感受到物體沉浮與液體的關係;能解釋一些簡單的沉浮現象。能按要求設計、製作出簡單的小船和“潛艇”。

6.引導學生從觀察身邊的物質開始,研究觀察物質之間相互混合、溶解的現象;鼓勵學生對觀察研究活動中觀察到的各種現象、結果進行想像並作出自己的解釋;激勵學生在課外獨立進行一些物質之間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觀察活動,以及對飽和溶液的分析、結晶過程的觀察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培養他們細緻的觀察習慣和態度,滲透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引導他們科學地進行觀察和實驗,讓他們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並不斷保持和發展他們探究周圍事物的舉和愛好。

四、教學措施

1.運用新課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2.認真鑽研教材、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運用多種評價手段,以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

4.注意蒐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等方法。

5.組織好探究後期的研討,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充分運用教具、掛圖、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尤其要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7.發揮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有著廣泛而又密切聯絡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尤其重視解決那些與學生關係密切的實際問題,從中讓學生體會學習科學的價值。

五、教學進度表

1、植物新生命的開始

2、種植我們的植物

3、我們先看到了根

4、種子變成了幼苗

5、莖越長越高

6、開花了,結果了

7、我們的大豐收

8、單元1評價

9、蠶卵裡孵出的新生命

10、蠶的生長變化

11、蠶變了新摸樣

12、蛹變成了什麼

13、蠶的生命週期

14、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

15、我們的生命週期

16、單元2評價

17、溫度與溫度計

18、測量水的變化

19、水結冰了

20、冰融化了

21、水珠從哪裡來

22、水和水蒸氣

23、水的三態變化

24、單元3評價

25、我們知道的磁鐵

26、磁鐵有磁性

27、磁鐵的兩極

28、磁極的相互作用

29、磁力大小會變化嗎

30、指南針

31、單元4評價

32、學期總結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9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上學期學習情況

學生人數:132

平均分:90.5

優秀率:76.5%

及格率:95.7%

知識及能力情況

作為三年級的國小生來講,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聽課的技巧不夠好。課堂上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學科認識尚沒有形成。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本學期的科學課要繼續加強學生科學實驗探究以及操作能力,同時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

學習態度及行為習慣情況

學生對科學小製作、小實驗、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知識比較感興趣,熱愛相關的科學拓展學習。是展開科學系的的契機。經過學習和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習習慣與模式有了進一步的改善提高。

學習困難生情況

個別學生對於實驗課的紀律自我約束有待改進,本學期繼續明確目標與標準,培養良好科學學習習慣。

二、教學目標要求

科學探究

1.體驗科學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建立假設和理解的重要性;

2.能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做假設性解釋;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並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所觀察的事物的形態特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不迷信權威;

2.願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3.認識到科學技術對生活產生的影響,意識到要關注新科技、新發明,樂於將學到的科學知識應用到實踐和生活中,併力爭發展創新,改善生活。

科學知識

探究植物的花、種子和果實的特點,瞭解植物繁殖的過程。

2.探究天人工材料和自然材料的特點與作用。

3.研究太陽、太陽與影子、太陽與生物、太陽能利用等方面的相關知識。

4.認識溶解的特點、作用,瞭解加快溶解的'知識。

5.知道人體消化器官器官,瞭解其作用與保健。

6.認識人體的呼吸器官,知道如何保護呼吸系統。

三、教材分析

本冊書23課。從知識方面可以分為七個方面:

1、太陽與影子:(包括1-3課),玩一玩有趣的手影遊戲,找出影子產生的原因;做一個日晷模型來計時,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2、混合與分離:(包括4-5課),以“學生對天氣的親身體驗"為線索,進行觀察、記錄、整理、製作等探究活動,增強學生觀察身邊科學現象的意識,培養學生樂於探究身邊常見科學現象的情感,意識到探究科學可以從身邊的科學現象入手。

3、生活中的材料 (7-10)

4、植物的繁殖(11-14)

5、常見的力(包括15、16、17課),認識水中物體的沉浮、進行水的多少的比較、認識彈力、摩擦力等各種探究活動,逐步推進以“學生對常見的力的認知”為線索,進行觀察,分析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用事實證明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6.消化與吸收(18-20)

7.設計與發明(21-23)

四、主要教學措施

1.充分利用網路平臺及指導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0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

1、動物都有生命週期,都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

2、不同動物在生長過程中的形態、變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壽命的長短也不相同。過程與方法

1、查閱和交流資料,瞭解更多動物的生命過程。

2、從多種動物的生命過程中發現共同的規律,提高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能力。3、用流程圖和迴圈圖表示動物的生命週期。4、按卵生還是胎生、變態還是不變態給動物分類。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動物的生長髮育都有自己的規律。2、培養研究生命奧祕的興趣。【教學重點】

觀察瞭解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教學難點】不同的生命週期。【教學準備】

一些有關動物生長髮育過程的圖片和資料。【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一、匯入新課

蠶的一生經歷了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其他動物的一生也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嗎?這個過程的各個階段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二、學習新課

1、讓學生觀察書中的圖,瞭解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

分小組選擇其中一種動物,討論這種動物一生中必須要經歷哪些生命階段,用流程圖表示這種動物的生命週期,並查閱資料瞭解它的生命週期的時間(即壽命)。(在查閱資料中還要注意:動物的壽命問題較複雜,它同環境關係極大,儘量採用人工飼養條件下取得的資料。)

2、不同的生命週期

(1)比較不同動物的生命週期,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讓學生能總結出它們相同的地方。)

(2)指導學生給動物分類。分類的標準就是是否經過變態,以及卵生還是胎生。3、觀察瞭解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

(1)課前要求學生收集雞、蝴蝶、蜻蜓、山羊、熊貓、魚等動物生命週期和壽命的資料,並帶到課堂上來。(活動方式主要以小組查閱資料和大組彙報交流的方式進行。)

(2)佈置任務並提出要求:每組從上述動物中選擇兩種,瞭解其生命週期及經歷的時間,並把它們的生命週期用流程圖的形式表示出來。

(3)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查閱資料,並用流程圖或迴圈圖表示它們的生命週期。為節約時間,流程圖或迴圈圖都用文字和箭頭表示。(鼓勵學生能查找出某種動物的每個生命階段的形態、行為、食物和生活環境。)

(4)小組彙報交流。在某個小組彙報的時候,查閱相同資料的組,可以補充和提出不同意見。(學生彙報時,教師要把大家認可的結果,填寫在班級大表上。)

4、教師小結:雖然動物個體最終會死亡,但是通過繁殖使其物種不會隨著個體的衰老死亡而滅絕,並得以不斷延續。

【板書設計】

6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

動物名稱雞蝴蝶蜻蜓山羊熊貓魚(鯉魚)【教學後記】

生命週期(流程圖)卵→雛雞→成雞卵→幼蟲→蛹→成蟲卵→幼蟲→成蟲小羊→成羊幼仔→成年熊貓卵→幼魚→成年魚生命週期的時間約14年約20年約1年約15年約20年約50年7、我們的生命週期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

1、從出生到現在,我們的身體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今後還將發生變化。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齡階段,身體的特點各不相同。

3、人也有生命週期,人的一生也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4、人的壽命長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關係。過程與方法

1、收集並整理自己從出生到現在身體生長變化的資料。2、預測今後的身體還將發生什麼變化。3、調查不同年齡段人身體的特點。

4、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體變化的規律,以及影響壽命的因素。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珍愛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2、認識到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認識人的生命週期,知道人的生命週期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

【教學難點】

我們的出生與生長變化,指導學生了解人一生的身體變化特點。【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收集的有關自己從出生到現在每年的身高、體重、牙齒以及能力發展的變化;教師設計好“o歲一9歲我們的生長變化”班級大表,“各年齡段人的身體特點”班級大表,收集嬰兒、幼兒、兒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體特點、活動能力的圖片資料。

【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所有的動物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人的生命週期是怎樣的呢?二、學習新課

1、我們的出生與生長變化(1)我們是從哪裡來的;

(2)我們剛出生時是什麼樣子的;

(3)從出生到現在我們的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2、我們的一生

(1)調查身邊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齡段人的身體特點。活動分為四步:(一)找出身邊最熟悉的人;(二)弄清他們的年齡段;(三)把他們歸到不同的年齡組;(四)觀察他們的身體特點。

(2)人可以按年齡劃分不同的階段,比如:兒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樣劃分呢?瞭解和比較他們的不同。(比如兒童組和青年組;青年組和中年組;中年組和老年組。然後再通過交流,對人一生的身體特點有較全面的把握。)在小組比較的基礎上,最後全班彙報、交流、彙總。

(3)教科書第37頁大表中的內容要在各組比較的基礎上填寫,經過綜合、概括得出各年齡段的特徵。

3、指導學生總結出人的生命週期和植物、動物一樣,都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這樣共同的四個階段。(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人也有生命週期。)

4、教師小結: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時健康生活的基礎上的,特別是兒童少年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其健康情況會影響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加強體育鍛煉,關愛生命,珍惜健康。

【板書設計】

7我們的生命週期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1

一、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國小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併為他們繼續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瞭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樂於探究、與他人合作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關係,具有創新意識、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探究與興趣目標

科學探究的8個要素: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蒐集證據、處理資訊、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

科學態度目標:

探究興趣、實事求是、追求創新、合作分享。

(三)科學思考能力

在教學中引導並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備一定的運用他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具體如下:

①發覺與描述自然現象因果問題的能力覺察、產生和敘述另有假說和理論的能力。

②產生邏輯預測的能力。

③計劃和實施控制實驗測試假說的能力。

④收集、組織和分析實驗資料與相關資料的能力。

⑤作出和運用合理結論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冊科學包含五個單元,共19課,包含了18個主要概念的分佈:

1.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徵,材料具有一定的效能。

2.水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單一物質。

3.空氣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混合物質。

4.物體的運動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來描述。

5.力作用於物體,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運動狀態。

6.機械能、聲、光、熱、電、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

7.地球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生物。

8.植物能適應環境,可製造和獲取養分來維持自身的生存。

9.動物能適應環境,通過獲取植物和其他動物的養分來維持生存。

10.人體由多個系統組成,分工配合,共同維持生命活動。

11.植物和動物都能繁殖後代,使它們得以世代相傳。

12.動植物之間、動植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係。

13.在太陽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規律地運動著。

14.地球上有大氣、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

15.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

16.人們為了使生產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適,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7.技術的核心是發明,是人們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18.工程技術的關鍵是設計,工程是運用科學和技術進行設計、解決實際問題和製造產品的活動。

在以上18個涉及的概念中,1、7、8、12、15、17、18是本學期的重點知識,但是在教學中如何把握學生掌握的度,既不過於淺顯,讓三年級學生感覺沒有在科學通過探究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學難點,讓學生望而卻步,所以在教學中引導並激發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觀察及生活經驗來系統、科學的學習本冊科學知識,並引導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自主觀察並思考生活中事物間的聯絡,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也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既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與科學思維,同時也認識到我們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愛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三、各單元設計意圖

第1單元《植物的一生》設計意圖: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和能量的迴圈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動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植物遍佈我們的周圍,為我們提供食物、氧氣和美好的環境,研究植物是我們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內容。對於兒童來說,植物是熟悉而陌生的,他們知道植物的存在卻很少有目的地去觀察和了解植物,對植物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形態與功能缺乏研究與認識。;精品教育資料文庫。

兒童對植物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年級下學期,學生認識了形形色色的植物,初步瞭解了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係。二年級下學期學生栽小蔥,通過觀察並記錄小蔥每天的喝水情況,瞭解到水是小蔥生長的基本需求,也初步瞭解到盆栽植物的生長有不一樣的基本需求。本單元要讓學生在低年段栽小蔥活動的基礎上,以種為載體,從觀察植物生命的某個階段延伸到觀察植物的一生,實現對植物生命歷程的認識。學生將通過親手種植番茄或黃瓜,觀察並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瞭解植物的生命週期,認識植物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功能,為四年級學習植物的營養與繁殖,六年級學習生態平衡打下基礎。

本單元精選了番茄和黃瓜這兩種既常見又各有典型特徵的植物作為種植和觀察物件,按照自然順序編排內容,從播種到收穫,按照兩種植物的生長過程依次展開對其根、莖、葉形態的觀察和作用的探究,最後抽象概括出綠色開花植物生長過程的共同特徵。從學習目標上看,本單元既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記錄能力、實驗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

第2單元《植物與環境》設計意圖:從遺傳學的角度而言,生物的多樣性與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它是在遺傳與變異的過程中,接受自然選擇的結果,具體表現為變異的物種能適應生存環境就得以存活,否則便面臨死亡。這樣一來,存活下來的物種便具有了適應生存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理機制。從研究生物對環境適應性的難度而言,由於植物基本上是定位生存,不會像動物那樣頻繁地移動位置甚至進行長距離的遷徙,所以研究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要比研究動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簡單一些,也比較容易得出結論,適合作為國小科學的學習內容,也便於國小生進行研究。

學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對植物的多樣性有所認識,在一年級下學期也學過《多姿多彩的植物》。在此基礎上,學生會產生更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希望對諸如各種各樣的植物“是長在哪裡的”“為什麼會長成這樣”等疑問作出解答。為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從建構知識體系的角度出發,教材以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特徵為主體內容,選取幾種學生較為了解的環境——沙漠中、水裡、石頭上,指導學生在動手活動和閱讀資料中瞭解其中一些典型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機制,讓他們懂得植物適應環境的一些初步知識,併為以後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第3單元《聲音的奧祕》設計意圖:聲音對於地球上的動物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聲音,整個世界便會沉浸於一片靜寂當中,動物將失去感知環境的一個重要渠道。我們隨時隨地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裡,無論是否在感知或願意感知,聲音都客觀存在,並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研究聲音現象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小生認識客觀世界必不可少的基礎內容之一,對於幫助兒童瞭解、認識外部世界有著重要的意義。本單元圍繞認識聲音的產生、傳播及聲音的特徵等進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感悟、研究、認知聲音的奧祕。聲音無疑是每個人都“司空見慣”甚至“充耳不聞”的,從嬰兒時期就早已“耳熟能詳”了。但聲音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又是如何傳播的,很多人對此缺少思考,對兒童而言尤其如此。他們對聲音現象、變化過程的知識積累不足,形象思維缺乏,概念模糊。本單元通過系列科學探究活動解答聲音的產生、傳播與變化這三大疑惑,用活動體驗糾正偏見,也為國中學段學習聲音規律提供知識基礎與實踐經驗,使學生樂於參與到聲音現象的科學探究活動中來。

本單元的探究活動採用了顯性化的方式,讓難以直接觀察到的聲音“現身”,使聲音“看得見”,以及聽得見聲音在各類物質中傳播等,讓學生感受到看不見的東西也具有客觀存在性,並且學會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觀察、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發展學生的思維,為其終身發展服務。

第4單元《身邊的材料》設計意圖:材料是我們生活的物質基礎之一。從文具、衣帽、課桌到輪船、火車、宇宙飛船……各種各樣的材料製成了生活中成千上萬的物品。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中,材料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歷史上的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也都是以材料為標誌來劃分的。面對種類繁多的材料,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認識材料的特徵?應該用什麼方法來認識材料的特徵?材料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我們怎樣研發適應時代需要的新材料?這些都是本單元要研究的問題。

本單元共有四課。第一課為材料總覽。通過觀察身邊的各種材料,使學生意識到物體是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按來源可將材料分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接下來是並列平行的三課,分別選取了紙、金屬和塑料為研究物件,它們不僅常見、易得,而且既有天然材料也有人造材料。這三課的設計模式大體相同:在認識材料性質的同時,交織科學探究過程技能的練習。所涉及的科學探究過程技能有:觀察、描述、控制變數、作出假設、實驗、概括推理、表達交流等。

本單元也將“科學一技術一社會一環境”結合得非常好,可以培養學生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的情感和態度。在紙的硏究中,滲透了保護紙的原材料——木材資源的教育;在《金屬》一課中,讓學生綜合考慮材料的多種效能,進行材料的設計;在《塑料》一課中,讓學生思考塑料帶來的環境問題及解決方法等等。

第5單元《觀察天氣》設計意圖:天氣是大氣在一定區域、一定時間內的物理狀態。天氣的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對天氣定量的觀測以及對量的分級,是人類建立應急響應機制的重要依據。颱風、洪澇、乾旱等氣象災害對人類的影響非常大,只有充分把握其特點才能預防災害、減少損失。瞭解天氣與氣候的相關知識,學會觀測天氣的基本方法,樹立正確的關於天氣的觀念,這些都是現代社會公民所應具備的地球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眾對天氣與氣候的熟知程度,對其參與諸如氣候變暖等全球性話題的討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中年級的孩子對天氣的知識或多或少有所瞭解,低年級時他們學過《關心天氣》這個單元,但是對天氣缺乏定量觀測的經驗。他們已經認識到天氣變化、季節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但不會從量的意義上去判斷影響的程度。此外,學生對天氣和氣候區分不清,對各氣象要素也未形成整體的認識。

兒童在天氣這一概念的建立上有進階性,他們是先認識具體的天氣現象,進而瞭解這些現象的規律,最後才能搞明白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本單元處於兒童天氣概念發展的中間環節,重點是要幫助學生建立“量”的概念,通過觀測天氣去把握幾個重要的氣象要素的變化規律

本單元教材的編寫不只是呈現關於天氣與氣候的若干科學知識,還鮮明地顯示出天氣知識從形成到運用的邏輯,由這樣幾個問題串聯起來:為什麼要知道關於天氣的量?怎樣才能知道這些量?知道這些量可以做什麼?帶領學生弄清楚這些問題,其用意在於引導學生思考學習天氣知識的意義何在學會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設計意圖:在科學教育的過程方法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像科學家那樣”以探究的方式來學習科學。雖然探究式科學教學是模仿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所經歷的一般過程,但由於兒童受到發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探究。國小生的科學探究活動應採用比較簡單的形式,以適合兒童發展水平。

科學方法是研究者用以考察自然界的步驟、程式,是科學家群體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工作中總結而來的。科學方法創造了科學知識,體現著科學的精神與態度,彰顯著科學的本質與價值。對國小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是整個國小科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回顧和分析科學家探究活動的一般流程基礎上,我們可以在其中發現一些共同的要素,例如基於對自然的觀察提出問題等。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以要素的形式提出了科學探究活動的共同要素,包括提岀問題、作岀假設、制訂計劃、蒐集證據、處理資訊、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等八個方面。以要素形式來提出,提示我們學生的探究活動不一定完全按照這個流程的順序,也不一定在所有的探究活動中都涵蓋全部八個要素,例如,在指導低年級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時,問題不一定是由學生自己提岀來的。但是,學生如果能夠掌握探究活動的一般流程,那麼他們今後面對問題時,就有了自主設計和開展探究活動的必要基礎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學生將運用並發展觀察、測量、分類、推理、預測、控制變數、假設、解釋、交流等科學方法,這些被稱為科學探究的過程技能。科學探究的技能不是孤立出來逐個培養,而是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通過“做中學”的方式,逐步得到訓練。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學生親歷“像科學家那樣”探究的過程,在過程中訓練科學探究的技能,是科學教入學的重要目標。

本套教材以專項學習的形式,設定“像科學家那樣”單元,與程師那樣”單元一起形成兩個面向的專項技能發展體系。在一年級到年級

的12冊教材中,分上、下兩冊交替安排,各有側重,做到依據學單的發展水平,選取不同的重點和深度,讓學生獲得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多方面提高。專項學習的選題,選取有利於凸顯清晰的探究過程的活動,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探究活動的過程要素及其關係。對學生認識探究活動過程要素的教學,並非僅在本專項學習中進行,應該滲透在全年段教學過程中。因此,每學年所安排的專項學習強調的要點,教師要有所把握,在日常教學中有所體現,並在專項學習中幫助學生進一步整理、明晰,形成完整的認識本套教材專項學習中的科學探究過程細化為八個步驟,基本遵循課程標準提出的要素,又有一定的特色,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查閱文獻、設計方案、蒐集證據、處理資訊、得出結論、分享交流。這八個步驟同樣呈現螺旋上升的設計思路。在低年段的學習中是由發現問題、尋找證據、分享、交流這三個步驟來統領的;進入中年段以後呈現的是七個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蒐集證據、處理資訊、得出結論、分享交流;進入高

年段以後,進一步增加了查閱文獻。本冊教材的“像科學家那樣”選取了“下雪以後,人們會在積雪冰凍的道路上撒工業鹽”的生活情境,通過提出“為什麼要在冰凍的路面撒鹽”和“在冰上撒鹽和不撒鹽,結果有什麼不同呢”的問題,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親歷對這個問題的探究過程。在三年級,重點對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得出結論和分享交流進行較為細緻的指導。首先,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提出問的方法,通過對比“為什麼要在冰凍的路面撒鹽”和“在冰上撒鹽和不撒鹽,結果有什麼不同呢”這兩個問題有什麼不同,理解要提出能夠通過實驗找尋答案的問題;其次,引導學生設計進行對比實驗的探究方案,強調實驗的公平性;再次,在得岀結論時,培養學生根據實驗所獲得的結果(證據)來對假設進行判斷,得出結論;最後,強調分享交流時要結合證據介紹結論以及在交流質疑時也要提出證據。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著重對四個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體現探究過程技能的螺旋發展,但並不意味著未被突出強調的方面在探究過程中不重要,如作出假設、處理資訊,同樣要讓學生去經歷這些過程。

四、教學策略

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給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環境。學生學習的常規的培養和訓練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從擺放科學書及實驗用具開始,引導學生如何聽講、如何記錄實驗報告單、如何創新科學作業並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節課中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引導、培養學生的過程。在課堂上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建立一個良好的開端,以後的學習中仍應充分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將此目標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

2.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並結合課程知識和能力目標設計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實際生活中引導與科學間的聯絡,引導並讓學生認識到學科學是真正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中。並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兒童展開活動。

3.兒童的科學探究習慣及科學素養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通過學生適宜接受的生動活潑的遊戲活動形式,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探究實驗的方式,實現自我的,主動的教育過程,將科學探究認識轉化為學生自覺的將科學知識應用於生活的思維,並對現有的事物敢於質疑,敢於打破常規,敢於創新的能力。

4.建構合理、科學的獎勵制度,讓學生學正確認識到自己教好的學習習慣及科學探究能力對自己科學學習的幫助。在獎勵機制上採取多元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在這種機制中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培養起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5.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絡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資訊、科學技術,新的科學研發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科學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五、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銳,與上學期相比,經過二年半的科學教育,有了一定的課堂常規與一定的科學素養;但與四年級學生相比,又有較強的創新思維及跳躍性思維,所以在教授中,既要引導學生繼續保持較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又要保護並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好奇心。引導並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欲、讓學生在學生科學常識的基礎上,學習科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真正做到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教育真諦。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2

一、素材解讀

1、素材的選取。年月日方面的知識既熟悉又陌生,說它熟悉,是因為我們幾乎天天在與時間打交道;說它陌生,是因為它非常抽象,尤其對兒童來講,它看不見、摸不著,反映的是時間與空間之間的變化現象,而不是反映兒童非常熟悉的物的特徵,如探究立體圖形的特徵,可以藉助於各種常見的立體紙盒,通過拆拼與組合進行活動。教材尊重這一客觀事實,以“走進天文館”為線索,通過買票與觀看科幻片兩個活動進行學習,實現了學習內容與生活事實的有機結合。

2、本單元的情景串。本單元有2個資訊窗。依次是:

二、單元知識分析

1、知識基礎。

一年級下冊:下雨了--學看鐘表(會認讀整十、半時,知道“快幾時了”“幾時剛過”)

二年級下冊:新千年第一縷陽光--時、分、秒的認識(會認讀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1分=60秒,會用兩種方式表示鐘面上是幾時幾分)

2、教材的地位。有三點:

是鐘錶認識的繼續;

是年月日知識學習的開始階段與結束階段;

是今後解決問題的重要基礎。不僅是解決生活中問題的基礎,也是解決數學中問題的基礎。

3、知識構成。共設有2個資訊窗,每個資訊窗的學習內容如下:

資訊窗1:二十四時計時法;

資訊窗2:年月日知識的學習。

三、單元教材解讀

(一)資訊窗1的解讀

1、情景圖的解讀。作為走進天文館的第一個活動,教材選擇從買票活動入手,通過天文館售票口呈現出的時間資訊進行二十四時計時法的學習,符合生活中的的實際狀況。

2、情景圖中的資訊。情景中呈現了天文館一天放映節目的時間表資訊及天文館每天開館時間的資訊。

3、例題的設定與功能。本資訊窗設計了2個例題。

例題一:15:00是幾時?學習二十四時計時法;

例題二: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有多長?學習時間的計算。

4、教學的策略及注意事項

(1)對兒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要認真分析。除了上述所說的知識基礎以外,學生在運用時間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過程中積累了好多經驗,也從中獲得了一些知識,如在收聽廣播節目預告及觀看電視節目預告中知道了19點是通常所說的晚上7點等,這些是開展學習活動可以利用的學習資源,也是分析學生所不可或缺的。

(2)要幫助學生梳理數學語言,如:15:00是下午3時,晚上7:30是19:30。

(3)學習材料準備:鐘錶或鐘錶模型。

(4)教學目標:是什麼--什麼是24時計時法;為什麼--時針每天轉兩圈,每天轉24小時;怎麼做--明確什麼時候加12,什麼時候減12。

(5)要幫助學生理解難懂的詞語。如“開館”既:每天開啟天文館門的時間是8:30,每天關閉天文館門的時間是16:30。

(6)語言的梳理:24時計時法:在用24時計時法來表述全天的所有時間,不用再說明是早上、上午、下午還是晚上(幾時);普通計時法:要說明是上午幾時、下午幾時、晚上幾時等。

(7)建立二十四時計時法的表象是教學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是實現教學向深層次發展、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價值的重要體現。表象建立目標的體現,不是通常所說的能夠進行二十四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轉換,這只是學習知識性目標的體現,而是在此基礎上能夠把二十四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所表述的時刻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如看到或聽到16:30,馬上就能聯想到是下午4:30,馬上就能想到是下午放學的時間。另外,表象建立的過程可以有效地實現知識性目標的實現,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脫離了表象的建立過程,要實現知識性目標,就只能靠大量的練習來實現,這一點教師要有清醒的認識與理解,否則就可能使教學陷入低效率的惡性迴圈之中。

5、例題教學的具體闡釋

例題一:15:00是幾時?學習二十四時計時法。

猜想--探究--梳理--應用。

猜想:猜想既引導學生知道情景中的8:30、9:00、10:30都是上午的時刻;15:00、15:45、16:30都是下午的時刻,並會用下午幾時幾分來表述出來,既把下午的時間也既學生生疏的二十四時計時法用學生熟悉的普通計時法來表述出來,也就是知道15:00、15:45、16:30在一天中的位置。

探究:利用鐘錶幫助學生完成從8:30--16:30的撥針操作活動。

注意:考慮到例題只進行一個時刻的探究就來進行二十四時計時法的總結與梳理是不行的,所以把情景中的所有時刻都讓學生來表述。另外要及時進行板書,用它作為總結梳理的原材料:

開始

今日放映

結束

24時計時法

8:30

9:00

10:30

15:00

15:45

16:30

普通計時法

上午

8:30

上午

9:00

上午

10:30

下午

3:00

下午

3:45

下午

4:30

梳理:一是給出兩種計時方法的名稱,既24時計時法、普通計時法。二是梳理24時計時法的計時方法,可以再指導學生進行撥針操作,引導學生髮現下午時刻的表述,不再是0、1、2......時這樣來計時,而是從12時開始往後計時的,既13、14......這樣來計時,也既每天的時間的計時,是採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方法。像這樣的計時方法就是24時計時法。通俗地來講,普通計時法是採用從0時到12時、然後又從0時到12時的計時方法,24時計時法是採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方法。二十四時計時法的模型可以用下面的鐘表來抽象:

以上教學要把握的目標是:初步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知道每天時刻的表述在鐘錶上是怎樣轉動的。既初步給學生一個24時計時法的表象。至於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轉換是下一個環節要做的工作。

應用:進行專項訓練,既進行二十四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轉換。然後通過對比分析總結梳理:一是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下午及晚上的時間,在普通計時法的基礎上加上12,反之就要減去12;二是在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下午及晚上的時間時,不用再說是下午還是晚上,在用普通計時法表示時間時,要說明是下午幾時或晚上幾時。

例題二: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有多長?學習時間的計算。

猜想--探究--拓展--昇華。

猜想:估計學生可能有兩種答案,8時與9時。9時是從8:30作為起點,把它看作1開始數的,這種數的方法與數天數的方法混在一起;8時是正確答案,說明學生已經具有了“時刻之間的間隔就是時間”的觀念。這個階段不能要求學生都能回答正確。

探究:活動一:撥一撥:引導學生在鐘錶上從8:30開始撥起,一直撥到16:30。引導學生髮現其中的規律:從8:30到9:30經過了1時,既發現了經過了1、2、3......11、12個大格,經過了60個小格,時間是60分鐘,也就是1時,這個階段是探究的關鍵;有了這個基礎,下面的探究就會順利進行,引導學生通過撥動鐘錶上的錶針發現:從9:30到10:30是1時,從10:30到11:30是1時......所以從8:30--16:30經過了8時。

活動二:畫一畫:畫一畫既“變曲為直”,引導學生把時針在鐘錶上的轉動轉變為直線,既課本上的表述方式。

拓展:把情景中幾個節目之間的放映時間進行探究,同樣也要經歷估算、撥一撥、畫一畫的探究過程。

昇華:既用數學算式的計算方式進行昇華,引導學生髮現:16:30-8:30=8時等。可以用豎式表示:

(二)資訊窗2的解讀

1、情景圖的解讀。聯絡上一個資訊窗及本資訊窗呈現出的情景我們不難發現,學生是在觀看《奇妙的星空》科教片。以我們人類生活的太陽系為模型,通過情景中呈現的公轉與自轉的時間資訊來抽象年月日的時間規律。

2、情景圖中的資訊。

公轉:繞太陽化轉一週的時間,水星約是88天,地球約是一年,天王星約是84年......

自轉: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是23時56分4秒,大約是1日。

3、例題的設定與功能。本資訊窗設計了3個例題。

例題一:一年有多長?學平年、閏年。

例題二:關於月的知識,你知道些什麼?學習月的知識。

例題三:你知道哪些有關日的知識?學習1日=24時。

4、教學的策略及注意事項

(1)尊重學生已有的年月日知識。雖然年月日的知識是非常抽象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生已經具備了相關的知識,這是學習的重要經驗基礎。如果學生不具有這樣的經驗,教學只能是灌輸式,所以教師要在正確估計的基礎上提前佈置學生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積累相關的經驗。

(2)教學的基本方法--歸納法。年月日作為計量地球公轉與自轉的時間單位,這方面的知識是有規律可循的,要通過年月日時間規律的歸納與探究,梳理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提供探究材料,通過對材料的對比辨析進行歸納,這就是歸納法。

(3)教材分析:“合作探索”部分的三個例題,分別是學習一年有多長、學習月的知識、學習有關日的知識,從中不難發現,它是延著年、月、日的知識體系而編排的。其中,例題二是教學的重點內容,並在學生的學習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它學習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對整個內容的學習質量。

在例題二的探究過程中,教材分別用了四塊內容,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上面的兩部分屬於探究,而下面的兩部分其實是總結與梳理的內容。

(4)教學的層次性:從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教材中的三個例題雖然都屬於“合作探索”,但這裡的探索必須劃分層次,否則就會使教學陷入無序的狀態之中。

5、例題教學的具體闡釋

例題一:一年有多長?學平年、閏年。

在引導學生充分表述的基礎上進行概括,既概括:一年有12個月,一年有365天,一年有366天。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一年有365天的年份是平年,一年有366天的年份是閏年。

例題二:關於月的知識,你知道些什麼?學習月的知識。

按照“猜想--探究(驗證)--反思--昇華”的程式進行教學。

猜想:引導學生把了解到的有關月的知識進行表述:關於年月日的知識,你還了解哪些?這其實就是教材例題二中左上角部分的教學。

探究(驗證):為學生準備不少於5年的相鄰年份年曆卡,如果考慮到年曆卡準備不方便,可以用掛曆或年曆來替代。教師要準備如下所示的表格,以備學生彙報交流時用。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年曆卡,看從中能發現什麼?

伴隨著學生交流活動的不斷深入,教師把學生髮現的各個年份中每個月的天數填寫完整。

年份

天數

月份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1

2

29

28

28

28

29

28

28

28

29

28

28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66

366

366

閏年

閏年

閏年

反思:利用上述的表格中的材料,引導學生髮現隱含在其中的規律,既:

(1)1、3、5、7、8、10、12月,每月31天;4、6、9、11月,每月30天;2月份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

(2)每年天數的計算:任意選擇其中一個年份,計算每年的天數是多少。通過資料說明:閏年的2月是29天。並引導發現每4年中有一個閏年。

(3)閏年的判斷方法:一是根據二月的天數的判斷;二是根據每年的天數來判斷。

(4)引導發現公曆年份與數字4的關係,既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都是閏年。並補充: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昇華:利用兒歌幫助學生記憶每月的天數。

例題三:你知道哪些有關日的知識?

教學中要注意:一是要利用鐘錶幫助學生梳理“時針走兩圈,正好是1日”,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幫助學生建立1日的表象的過程,是把1日的定性的描述與鐘錶的定量的刻畫聯絡起來;二是要利用錶針的撥動給學生清晰的“一日”的概念,既“從今天零時到明天零時正好是1日”;三是1日與1時之間的關係,既“1日是24時”。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3

一、學情分析:

國小三年級的學生組織紀律性較強、情緒變化較大,運動能力有一定發展,上課喜歡玩,運動系統發育不成熟,肌肉力量和協調性較差,想象創造力豐富,學習興趣易激發。應該努力培養學生主動進取的態度,掌握好學習方法,把握學習規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探討,去理解,去發現,去創造。通過合理的運動實踐,在不斷克服困難體驗運動樂趣;提高運動技能,培養健康和愉快生活的態度,通過從事適宜的運動,瞭解自己的身體變化,增強體質,培養堅強的意志。

二、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教學佇列,隊形走為主,每節課都要有佇列對形的練習。

2、掌握基本體操、快速跑、技巧、投擲、身體素質訓練、籃球比賽等。

3、在上課過程中多做一些輔助性練習,如發展耐力速度的定時跑,定距離跑;發展下肢力量,提高立定跳遠成績的跳起,原地抱膝跳,跳臺階、免子跳等;

4、以速度力量練習和耐力練習的課(跳躍性、耐力性的反覆練習)來改善肌肉的協調性和力量的發揮。

5、並採用小重量和不負重量的方式,通過協性練習和提高動作速度的練習來提高速度力量。

三、教材內容:

國小三年級主要選擇田徑(跑、跳、投),體操、遊戲、籃球等基礎專案,以便使學生跑、跳、投的基本技術得到提高。

授課時數根據我校校歷安排和學校要求,本學期共講20周,每週體育授課為3學時,共60學時。每個學期實際上課定為16周,共48學時。上課過程中,若因場地,天氣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將臨時調整。本學期以教學佇列,隊形走為主,每節課都要有佇列對形的練習。配以中國象棋比賽、體育健康理論知識、基本體操、快速跑;耐力跑、定時跑、立定跳遠、身體素質訓練、籃球比賽等。另外在上課過程中多做一些輔助性練習,如發展耐力速度的定時跑,定距離跑;發展下肢力量,提高立定跳遠成績的跳起,原地抱膝跳,跳臺階、免子跳等;多上速度力量練習和耐力練習的課(跳躍性、耐力性的反覆練習)來改善肌肉的協調性和力量的發揮。並採用小重量和不負重量的方式,通過協性練習和提高動作速度的練習來提高速度力量。每次授課一個到二個主教材(如:跑步或;立定跳遠)其餘(如籃球、佇列隊形、身體素質)訓練將作每次課的準備部分內容。每節課都爭取有一個或兩個小遊戲。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根據實際情況將制定國小生體育與健康課成長評價記錄袋。

四、教學措施及注意的問題:

1、根據教學任務,提前準備和佈置好場地、器材、及教學用具。

2、在教學中,加強與重視“三基教學”同時要注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努力完成體育三個方面的任務。

3、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的運用,要從增強學生體質出發,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地安排好、密度和運動量。

4、認真做好學生的學期、學年體育成績的考核和評定,重視資料的積累和保管,並且定期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歸納,指導和改進教學工作,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學中要充分發揮體育委員,小組長及積極分子的作用並且經常做好對他們的培養。

五、培優、輔中、轉差集體措施:

1、因材施教,分類指導。

2、培養優生,能自覺練習,善於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4

教學內容:三年級下冊第2~4頁例1、例2。

設計意圖:

本節課是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的基礎上學習辨認東、西、南、北的。

依照兒童空間方位的認知順序,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分為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設計了在操場上進行實際生活中辨別東西南北,第二部分設計在室內進行地圖上的辨認東西南北。

在設計室外這一教學環節時,我們認為應該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方位的知識。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東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還是比較抽象的,學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豐富的表象積累。因此在教學時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設計了大量的活動如介紹校園、轉方向、指方向等,在活動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豐富了對方位知識的體驗。

在教學方向的相對性這一環節時,設計了從室外轉入室內,產生對幼兒園樓不同的位置描述,矛盾的出現,促使學生不斷地質疑、解惑。在具體情景中感受方向的相對性。

在室內認識地圖上的方向這一環節,是在使學生獲得具體想象感知後,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去嘗試將具體的景物抽象成平面圖,在展示交流中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練習的設計本著以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為依據,設計了活潑可愛的卡通動畫,使學生在遊戲中鞏固、熟練對東西南北的認識。

教學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

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環境,使學生認識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能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 基本技能目標:使學生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3.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教學難點:對東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學過程:

室 外 部 分

一、匯入

師:今天有許多老師來聽課,其中不少老師還是第一次來到我們緯二路國小呢!對我們學校不是很瞭解,大家能不能先當個小導遊領著老師們參觀一下我們的學校?時間的關係我們只參觀前院四周的情況,介紹時注意使用正確的方位詞。能當好小導遊嗎?(能)下面就分小組請老師們去參觀吧!

(學生分小組進入操場向參觀的老師們介紹校園)

二、認識東、西、南、北

1. 認識東、西、南、北。

學生集合彙報。

師:同學們是怎樣向老師們介紹的?

(學生用以前學過的前後左右來介紹校園的情況)

師:為什麼幾位同學有的說他的前面是教學樓?有的說他的前面是幼兒園樓呢?

(兩位同學站的方向不一樣,所以他所面對的事物就不一樣。)

師:看來用我們以前學過的前後左右來描述,有侷限性了。怎麼辦呢?你還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嗎?

(可以用東西南北來描述)

師:你知道哪是東嗎?(太陽升起的方向就是東方)

知道了東還能知道那個方向?(西方,東與西相對)

剩下兩個方向是什麼?(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麼知道的?

2. 鞏固東西南北。

師:看大家是不是認清了東西南北,咱們來做幾個小遊戲。

教師說方向,學生轉向那個方向。(速度適當加快,增加娛樂性,使學生在遊戲中熟練辨別東西南北。)

一學生說方向,其餘學生指出相應的方向。

用方位詞再來介紹一下我們的學校。

3. 知識擴充套件。

師:在學校同學們都已經熟練地辨別出東西南北了,出了學校還分得出來嗎?老師要考考大家,東圖書店在我們學校的哪個方向?聚豐德呢?泉城廣場呢?……

師:你的家大約在學校的哪個方向?

室 內 部 分

4. 方向的相對性。

師:回到電教室,你調向了嗎?文化牆在操場的哪邊?辦公樓呢?教學樓呢?幼兒園樓呢?

師:現在在多媒體教室裡,我在同學們的哪邊?門呢?那幼兒園樓在我們的哪邊?哎?剛才有同學說幼兒園在操場的南邊,可現在幼兒園又在我們的北邊,這是怎麼回事呢?

(不是幼兒園在動,而是我們站的位置不一樣了。)

師:看來我們再敘述方向時,要說明誰在誰的什麼方向。

三、認識地圖上的方向

師:老師這兒有一張我們學校的平面圖沒有完成,同學們能將“文化牆、教學樓、辦公樓、幼兒園樓”及它們的方向填在操場四周並把這張平面圖完成嗎?試試看!

學生繪製,展臺前展示,介紹繪製情況。說說為什麼這麼畫。

師:同樣的校園,有的同學把“東”畫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畫在了上面,如果不標出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別人還能清楚地看懂我們的示意圖嗎?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統一一個畫圖的標準)

師:對了,根據地理知識,在地圖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製的,(板書)為了使大家知道我們是按這個標準畫的就在圖的右上角畫一個向上的箭頭寫明“北”。

師:請同學們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圖。

展示。

四、看圖辨方向

1. 遊樂園。

師:春天就要到了,我們該去春遊了,我們一起去兒童樂園玩好嗎?(出示)

師:介紹一下公園的情況。(如果沒用上方位詞可引導學生“用上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來介紹”)

師:你怎麼知道花壇的北邊是噴泉的?

我們先去哪兒玩?(學生自主選擇進入並介紹情況)

2. 北京。

師:去過北京嗎?老師有幾張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學生欣賞。

師:這兒有一張天安門廣場的照片,同學們能根據左下角的平面示意圖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嗎?

變換不同的位置讓學生說說四周的情況。

五、小結

今後我們再出去旅遊就可以運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順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5

一。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在當今資訊化、知識化的社會,英語教學必須響應國家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政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結合國小英語教學的特點,國小英語教學主要應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著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基礎語言能力和英語語感能力,循序漸進地建立起英語語言思維能力。

二、本學期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能聽懂、會說一些簡單的日常交際用語,並能在情境中運用。

2、使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單詞,掌握生詞的讀音、書寫及中文意思。

3、通過歌曲、遊戲、歌謠、遊戲、製作等活動鞏固所學內容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三、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的設計和編寫體現了外語教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分析、研究許多種國內外國小英語教材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博採眾長,形成了本套教材特有的編寫體系。教材編寫有如下特點:

1、注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

2、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策略的培養。

3、注重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

4、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5、注重融合學科內容,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和滲透。

6、注重教材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

7、注重教學資料的配套,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8、注重中國小各階段的銜接,以保證各學段的順利過渡,全面提高中國小英語教學的整體質量。

四、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基本情況三年級共有學生48人,他們聰明活潑、勤奮好學。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正處於少年時期,孩子們具有好奇、好活動、愛表現、善模仿等特點。他們喜歡新鮮事物,對陌生語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們對外語的興趣。他們的記憶力好,形象思維好、模仿力、可塑性強,但缺乏理性思維,邏輯思維不強。他們中有些學生已經初步的接觸過英語了,有的是剛開始學,但對英語都有著濃厚的興趣。

五、教學措施

1、認真備課,鑽研教材,抓緊課堂教學,做到當堂內容當堂掌握。

2、運用各種不同的肢體語言來輔助教學。

3、在課堂上多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遊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英語,在生活中學習英語。

4、多為學生營造一些學習氛圍,如:創設英語角等等。

5、要求學生在課餘時間儘量的運用已經學習的英語進行對話。

6、多看英語畫報,多讀英語故事,多看英語書籍。

7、多與學生交流,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6

一、學情分析

對於三年級(1)班的54名學生來說,通過半年多的學習,他們已有具備了一定的的英語語言基礎。有著較正確標準的語音語調,具備了基礎的語感。絕大多數學生對英語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課堂上學生學習積極,態度認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能較好的完成課後作業。個別孩子在英語方面的才能突出,學習能力和水平較高。

但是也有個別待進學生,學習不夠主動。本學期應重點抓好補差工作,縮小優秀生和待進生的差距。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的教學目標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書寫基礎,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形成初步用英語進行簡單交流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和創造的能力。

本冊教材包括10個模組,一個複習模組。每個模組分兩個單元。一般情況下,第一單元呈現本模組所要學習的語言內容,第二單元提供若干任務型活動,包括一首歌曲、歌謠或韻句。學習模組的課文中出現了一些語法內容,但不要求學習孤立地、脫離語境地掌握,只語境中運用包含這些語法的句子。主要內容包括:26個字母學習及我最喜歡的物品;名詞單複數變化及用反義詞描述的句子;運動專案及表述喜好的專案;食物及詢問與回答本人或他人喜愛的食物;中西方重要節日春節,元旦,聖誕節等;四季及描述天氣的簡單句型;Has引導的疑問句和交通工具的學習;方位介詞及固定搭配。

三、教材特點

(一)強調語言運用。本教材吸收了交際教學思想,注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在整體構思、內容安排、活動設計和教學方法選用等方面都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語言的交際功能,把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結合起來,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全部動作反應法”讓學生在有節奏的說唱中體驗語言。

(二)注重能力培養。本教材在內容安排、活動設計和學習評價上都貫穿“學會學習”的主題。十分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運用所學語言去做事情的能力。

(三)突出興趣導向。本教材從內容、形式、方法、插圖及裝幀設計等方面都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教學內容緊密聯絡學生裝生活與實際。選擇話題充分考慮國小生的需求。

(四)重視雙向交流。本教材重視雙向交流,中西方文化知識的滲透,在教學內容中選編了一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的中西方文化知識。

(五)本教材十分重視在學習內容上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相容閉並蓄。精選學生最需要了解的最感興趣的,最易學會的,最有普及價值的,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絡最緊密的學科知識內容融入語言材料之中。

四、教學要求和目標

1、能按要求四會與三會要求掌握所學的單詞。

2、能按四會要求掌握所學的句型。

3、能運用日常交際用語,活用四會句型,進行簡單的交流,並作到大膽開口,發音正確,所用話語與場合相符。

4、能在圖片、手勢、情景等非語言提示的幫助下,聽懂清晰的話語和錄音。

5、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能做到書寫規範、整潔。

6、養成良好的聽英語、讀英語,說英語的習慣,能自覺的模仿語音、語調,逐步培養語感。

7、能在任務型學習的過程中運用相關的語言知識,完成某項任務,並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

8、能延長已學過的英語歌曲,朗讀已學過的歌謠。

五、教學措施

1、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本冊書難度較大,學生可能會產生倦怠心理。因此,要注重在課堂中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加強聽說的前提下,通過聽、說、讀、寫、唱、遊、演、畫、做的形式,進行大量的語言操練和書面練習。努力做到以聽說助讀寫,以讀寫促聽說。

2、在我的指導下,每個學生利用課本的空白頁繪製了家庭作業表。用於抄寫作業和家長簽字。使用統一的表格形式,利於統計和管理。作業每天檢查,每兩週就作業完成情況不好的學生與家長聯絡。

3、以將三年級整本書的知識祕笈整理出來,馬上發放到每個學生手中。幫助他們明確每單元的重難點,更有針對性的進行復習和掌握。

4、在開學第二週給家長一張“溫馨提示”,明確提出本學期學生英語學習的要求,並具體指導家長在家如何輔導學生。家校聯手,共同進步。

5、在教學故事課文的時候,運用閱讀式教學,讓學生藉助教師的肢體語言和生動的卡通畫,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故事課文。從中得到樂趣,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6、凡帶有活動和遊戲性質的專案及歌謠、歌曲,要讓學生有機會猜一猜、說一說、演一演,畫一畫,玩一玩或唱一唱。

7、在複習課中,也應該堅持利用情景,通過大量的聽、說、讀、寫、唱、遊、演、畫、做等學習活動,在生動的活潑的氣氛中,完成複習和鞏固的任務。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7

一、班級基本情況:

英語對於國小三年級所有學生來說,都是從同一水平開始學習。教師應從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入手,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初步瞭解中西文文化的差導。

二、本套教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注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突出語言的實踐性和交際性,同時也突出語言的真實性和實用性;

2、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策略的培養 ,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或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3、注重中外文化的雙向式交流,使學生通過學習,培養未來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

4、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以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5、注重融合學科內容,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和滲透,讓學生通過英語學習來獲得基他學科的知識;

6、注重教材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

7、注重資料的配套,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的英語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拓展自我發展的空間;

8、注重中國小各階段的銜接,以保證各學段的順利過渡,全面提高中國小英語教學的整體質量。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1、注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突出語言的實踐性和交際性,同時也突出語言的真實性和實用性。

2、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策略的培養,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或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3、注重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使學生通過學習,培養未來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

4、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以不同方式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5、注重融合學科內容,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和滲透,讓學生通過英語學習來獲得其他學科的知識。

6、注重教材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

7、注重教學資料的配套,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拓展自我發展的空間。

8、注重中國小各階段的銜接,以保證各學段的順利過渡,全面提高中國小英語教學的整體質量。

四、教學目的與要求:

1、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初步建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2、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書寫基礎,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3、使他們初步具備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

4、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和創造能力。

5、適當介紹中西方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世界意識,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教學內容與目標:

1、能聽懂、會說12組會話,並能進行簡單的交流。

2、能聽、說、認讀50個單詞和聽、說、讀、寫26個字母(包括同學、家庭成員、數字、水果、方位、動物等6個話題),並能簡單地運用。

3、能聽、做6個“TPR”活動。

4、能學會2個小製作。

5、能唱8首歌曲。

6、能聽、說、唱7首民謠。

7、能完成8個自我評價活動。

8、能聽懂6個幽默小故事。

9、能瞭解6項簡單的中西方文化知識。

六、教學方法:

(一)會話教學(Let’s talk/Let’s play)

本教材的會話部分設計了各種真實自然的情景,並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現。其目的在於分散教學難點,循序漸進,便於表演。三年級兒童的特徵就是愛玩,好表現自己。因此,用表演和遊戲的形式來進行交流,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是最恰當的,在會話教學中,注意融會話教學於情景表演之中(Let’s talk),讓學生在表演中練,在交際活動中用,而不要將會話教學變成跟老師念,跟錄音讀,集體、小組、個人讀的枯燥無味的形式。在會話表演中,教師的角色既是導演,又是演員。

(二)詞彙教學(Let’s learn/Let’s do)

學生用書中的單詞都是圍繞話題集中歸類出現的,這樣有利於記憶和開展課題的討論。在詞彙教學中應注意以一幾點:

1、巧用實物、頭飾和卡片(Let’s learn)

巧用實物和卡片是指不要單純地利用實物和卡片進行反覆領讀、跟讀的練習,而要提倡“巧”用,即利用遊戲,使用實物或卡片,如:教動物Panda時,教師就用可愛的毛絨玩具熊貓與大家對話:“Hello! I’m Panda!”示範幾次後請學會的學生接過熊貓說:“Hello! I’m Panda!”再傳給舉手要說的學生,在全班學生都聽懂的基礎上進行快傳快說遊戲。實踐證明,在興奮刺激的遊戲中學會的單詞記憶率高。生詞卡片更是可以用來做各種各樣的複習鞏固生詞的遊戲,如:“快看快說”、“快聽快指”、“藏藏、找找、說說”等。

2、融詞彙於會話教學中

1)力求做到在舊語言中學生詞,用舊詞練習新語言。

2)利用並豐富教師教學用書中供選擇的遊戲,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一至兩種遊戲形式豐富課堂教學。

3)設計生動活潑的交際性遊戲。

3、充分的揮TPR活動的優勢(Let’s do)

TPR活動深受兒童喜愛。節奏和動作能刺激大腦皮層,啟用記憶,使學生在對各指令的反應中自然習得語言。TPR活動的操作方式:

1)Listen, look and guess(聽音、看圖、猜意)

2)Listen and point(聽音指圖)

3)Listen and do(聽聽做做)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8

教學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多種活動,使學生親身感受物體的表面,正確理解面積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用不同圖形作單位度量面積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度量意識。

3、使學生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做面積單位的便捷與合理。

教學重點:使學生真正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度量意識的培養

教具準備:卡紙若干、眼罩、毛線繩、桔子、長方體教具

學具準備:不同形狀的小卡片若干、卡紙若干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 引出“面積”

同學們,這是?對了!我們最熟悉的數學書。那今天這節課的數學學習,就從我們的數學書開始。拿起你的數學書,伸出你的小手,從邊緣開始,學著老師的方法,來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現在放下數學書,還像剛才那樣,摸一摸課桌的表面,大家看!這是什麼?誰來摸一摸它的表面?同學們,你還對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感興趣呢?用你的小手摸一摸,看看能不能有所發現。

生彙報自己摸面的感受(發現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彎曲的。發現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總結: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數學上,物體表面的大小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面積”。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面積。

二、創設活動 探究新知

(一)結合例項 進一步理解面積含義

同學們,那我們現在可不可以說,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那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那誰來說一說你剛才摸的物體,表面的面積指的是什麼呢?

1、摸一摸

接下來,老師想進行一個測試,測試的方法是,請同學上來,蒙上眼睛摸兩個面,然後根據自己的感覺,判斷一下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

2、畫一畫——補充“面積”含義

現在老師把剛才他摸的這個面畫在黑板上,這是什麼?它是不是一個封閉圖形呢?剛才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那現在我們可不可以說,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呢?當然可以!那現在我們就可以說,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猜一猜——既有所拔高,又為小組活動做鋪墊。

好了,我們來放鬆一下吧,玩一個小遊戲!遊戲的名字叫“猜物品”。怎麼猜呢?老師這兒有4種備選物品,根據老師的提示,發揮你的想象,選出你認為合適的物品,準備好了嗎?第一件物品:它的面比數學書封面大一些,但比課桌面小一些。它是什麼?第二件物品:它的面大約是4個數學書封面那麼大。它是什麼?(引出方法:擺一擺)第三件物品:它的面大約是6個手掌面積那麼大。

(二)探索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方法

1、比眼力

(出示兩張一眼就能看出大小的卡紙)

學生通過眼睛觀察即可判斷面積大小。師加大難度,讓學生想辦法驗證通過眼睛觀察得到的結論。引出 “重疊法”。

2、度量意識的培養

(出示兩張不易一眼看出大小的卡紙)

讓學生回憶在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是怎麼做到的?學生會回答“用尺子量”,此時教師適時引導,“用尺子量其實也就是看線段裡有幾個1釐米,那現在要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可提示學生:“是不是也可以沿著這個思路來想辦法?”學生有了新的思考,最後發現,也像1釐米的長度單位那樣,我們也可以用一模一樣小一點的圖形擺一擺,看卡紙上能擺幾個小圖形,就能比較出來面積的大小。

3、小組活動——選擇統一單位度量

通過小組展示、彙報,發現有的小組用三角形擺,有的小組用圓形來擺,但選擇正方形來擺的小組佔多數。通過採訪,明確了只有用正方形來擺,才能恰好擺滿卡紙。最後老師提問:如果想準確測量一個圖形面積的大小,你們覺得選擇什麼圖形來擺更合適?並告知學生,其實,國際上也就是用正方形來度量面積的。

(三)區分周長與面積

師出示一種比較面積的方法,即用毛線繩沿圖形圍一週,誰用的毛線長,誰的面積就大。讓學生判斷這種方法是否合適。通過探討,學生明確了圍一週指的是周長,而不是面積,進一步加深對面積的理解

三、拓展提升——體會面積守恆的數學思想

1、拼一拼

請三名同學上臺抽取題目,然後根據題目要求,在黑板上擺出作品。用六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磁卡,分別拼出一個周長最長的圖形,周長最短的圖形,任意圖形。之後,請學生仔細觀察這三個拼組圖形正對著我們的面。問:你們能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嗎?並說一說你的理由!

2、變魔術

將第三名同學擺出的任意圖形,變換形狀。通過觀察、探索、發現雖然形狀不同,但它們的面積卻是相同的。

四、全課小節

請同學說自己收穫。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帶著今天的收穫,走進生活,去觀察、去發現、去思考,相信你們一定會有新的收穫。好了,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從學生熟悉的數學書開始入手。通過摸一摸、猜一猜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對“面積”有了更加準確的理解。在對比兩張卡紙的大小時,學生先是用觀察法,然後是重疊法。最後,在兩種方法都無法得到結果時,老師通過適時提醒:“同學們,我們在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時,是怎麼做到的?”使學生有了新的思考。最後引出統一單位來度量面積的方法。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同時,度量意識也得到了培養。最後拓展提升部分,通過拼一拼、變魔術的活動,學生對面積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發現了統一單位的必要性,度量意識也得到培養。但也由於我的引導,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我想如果我在一開始,允許學生用身邊的物品去度量兩張卡紙面積大小,學生的思維可能會開啟,最後再探索到用一模一樣的正方形來度量會更好。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9

一、指導思想:

教師應認真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依據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的最新理念來實施教學活動。堅持英語教學的實踐性原則,倡導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訓練相結合的開放互動的學習模式;針對國小生的特點,正確把握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之間的關係。國小階段的英語教學重點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上,要培養良好的發音,正確的聽說讀寫習慣和運用語言的習慣,重要的是要養成良好的接受英語和學習英語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我們使用的新版教材在教學內容上更加貼近”劍橋少兒英語”的培養目標,教學方法更加靈活,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整個教學過程更能激發兒童學習英語的興趣,併為他們今後的繼續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本學期我們主要學習劍橋少兒英語一級下冊7-16單元,每一個單元一個話題;本套教材生動活潑,教材整體設計體現了聽,說,讀,寫,並通過說,聽,chant,sing、play多途徑來激發興趣,並最終形成語言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國小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徵以及發展需求,國小階段的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初步的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語音、語調基礎;在一些英語教學活動中能夠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或完成教學活動。

四、教學措施

1、考慮到國小生好動愛玩的特點,以活動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用,從而保證學生英語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

2、通過聽、說、讀、寫、唱、遊、演、畫、做等形式,進行大量的語言操練和練習。

3、將直觀教具和電教手段,多媒體課件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打下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

4、設計全面、高效的課外作業,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做到整潔、規範、正確地書寫.

5、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較真實的環境中學習語言,引導學生自主參與。

6、建立科學評價體系,通過小獎品等對學生課堂學習進行評價,同時讓家長參與評價等途徑,讓學生體驗成功,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7、開展各類競賽活動。

國小三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20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本單元知識的整理和複習,加深學生對面積和麵積單位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認識,掌握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並對所學知識,能靈活運用。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和綜合概括的能力,使學生能正確的分析理解題目,從而正確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正確運用面積和麵積單位,以及面積公式 。

難點:正確靈活的利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設計:

一、回憶梳理:

同學們,“第六單元面積”這一單元我們已經學習完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一單元都學習了哪些知識?學生回憶並回答,教師板書(課題:面積 整理與複習)並出示思維導圖。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 面積

二、知識鞏固:

(一)面積的意義

1、什麼叫做面積?

同學回答後,老師課件展示:

面積的意義: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二)複習面積單位

1.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學生回答,老師課件出示: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

2.請舉例說明周圍哪些物體的面積分別接近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大小?(根據學生實際回答情況,加以肯定或否定。)

3、師:想一想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回答,老師課件出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師:運用我們剛才複習的面積單位、長度單位和它們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進行一些練習。

4. 鞏固練習:

①我會填

游泳池的面積是400( ) 一枚郵票的面積是6( )

一棵大樹高4( )明明的手掌面積大約是1( )

餐桌的面積約是54( )

6平方米=( )平方分米 8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

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4000平方釐米=( )平方分米②我會判

8平方米比8米大。( )

一個操場的佔地面積是900平方分米。( )

長方形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大。( )

面積相等的兩個長方形,周長一定相等。( )

周長相等的兩個正方形,面積一定相等。( )

(三)面積的計算

1、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回答時,老師板書)

面積的計算公式:

長方形面積=長寬

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三、應用與拓展

1. 課件出示1、2題,讓學生仔細讀題,從中找出數學資訊,並獨立解決,找學生板演,師巡視指正。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 面積

2.出示題目:一塊長方形菜地長70分米,寬50分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讓學生獨立解決,重點複習面積單位的進率。)

3.一條人行道長13米,寬4米。用面積為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水泥磚鋪這條人行道,需要多少塊地板磚?

(出示題目,學生讀題,從中找出數學資訊,提示學生做這種題需要注意單位之間的轉換?)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複習,你有哪些收穫?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應該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