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通用19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2.51W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通用19篇)

1.學會本課生字,背誦並默寫古詩。

2.朗讀古詩,體會詩的韻律美。

3.瞭解邊塞詩的風格,體會全詩慷慨激昂,豪邁悲壯的感情,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審美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感悟、體會詩人表達的愛國情懷。

教學準備:課件、背景音樂。

基礎知識:

1.多音字:

塞 sài(塞外) sè(堵塞) sāi(塞車)

還 hái(還是) huán(歸還)

將 jiāng(將來) jiàng(將領)  教 jiāo(教書) jiào(請教)

度 dù(度過) duó(猜度)

2.區別字:

秦( ) 奏( )泰( )

教學過程:

一、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範讀古詩(配樂),注意生字與讀音。

2.以小組為單位,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

二、再讀古詩,感悟詩意。

1.通過預習,哪些問題已經解決了,哪些還沒有解決,需要大家幫助的?

2.小組同學交流討論:你是用什麼方法學習和感悟詩意的?

(1)反覆誦讀。

(2)上網查詢相關的資料。

(3)藉助插圖感悟詩意。

(4)通過課文中的註釋感悟古詩。

(5)查詢相關書籍等。

三、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和韻味,學生要做到熟讀成誦。

四、作業:

1.寫生字和古詩。

2.把古詩改編成小故事,講給別人聽。

3.積累其它的邊塞詩。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瞭解詩歌的意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教師激情: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裡,胸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夠陶冶人的情操;讀詩,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浪漫多彩;讀詩,能夠把我們帶入古代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現在,讓我們到古代多事的邊塞去看看吧!

2、課件播放:古代戰爭場景。

學生在觀看錄影後自由談感受。

3、板書課題,學生齊讀之後,談談對題目的理解。

[這樣學習開始有電教媒體創設情景,把學生帶入驚心動魄的古戰爭場面,並且利用音樂創設情景,從而為學生學習與創造提供一個良好的感知環境。]

二、創設情景,初步感知詩意

1、下面請大家自由讀詩,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學生自由讀詩)

2、檢查讀書情況。

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教師相機點撥、引導學生把詩句讀正確、讀流利。

三、想象畫面,理解詩意

1、學生自由讀詩,邊讀邊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2、教師進行學法指導:大家藉助工具書、課文的註釋、課前收集的資料,嘗試著理解一下詩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請你和小組等同學交流一下。

3、彙報交流:

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採用不同的學習成果,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張揚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主體的創新發展,激發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讀彙報,訴說詩意,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4、指導感情朗讀

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採用學生自己練讀、指名朗讀、同學評議、小組賽讀、教師範讀等不同的形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這一過程中教師適時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創設情景,激發感情,指導朗讀。

四、誦讀涵詠,感情昇華。

1、師創設情景:(音樂起,出示課件)夜色中,荒遠蒼涼的塞外山峰,一輪明月照著邊關,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士們,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面對一輪明月,他們可能會想些什麼呢?

2、學生展開想象,發表看法。

3、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讀出詩的韻味。

五、適當拓展,引申探究

1、師:一首《出塞》把我們帶到了古代淒涼悲愴的戰爭生活。其實,有許多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接觸到這個題材。課外,你收集到了哪些邊塞詩詞,能不能運用我們剛才學習古詩的方法,自讀你最喜歡的一首詩呢?

2、學生自學古詩,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交流自學成果。

4、全班交流彙報,注意引導學生採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讀詩談體會、合作背詩、輪流背詩、詩配畫……不同的形式彙報。

5、小結:讀了這麼多首邊塞詩歌,大家有什麼感受?能不能選用自己最擅長的形式來談談呢?

六、教學小結,結束授課

1、師:網上有一位朋友讀了現代詩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聲唱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下面我們一起欣賞一番。

2、演示課件,結束授課。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會認3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3個生字。

2.引導學生朗讀、背誦並默寫《出塞》。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難點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同學們,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積累了不少的古詩,現在,老師想考考大家,看看這幾句古詩,你們會背嗎?(出示課件)

2.同學們,這幾句詩有什麼特點嗎?(都是描寫邊塞軍旅生活)我們把這種描寫邊疆地區軍旅生活和自然風光的詩,稱之為邊塞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唐代著名的邊塞詩——《出塞》。(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解詩題

1.“塞”是什麼意思?(邊關要塞)“出塞”是什麼意思?(到邊疆戍守邊關)

2.簡介作者和背景。

人們常說,不打無準備的仗,充分的預習可使你在課堂上學得更輕鬆,關於王昌齡,關於這首詩,你有哪些瞭解呢?老師這裡也有一些資料。(課件出示相關資料)

三、明詩意

1.瞭解了詩題,瞭解了詩人,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現在你們默讀這首詩,看看這首詩每句講了什麼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問號標出來,也可以藉助書下的註釋幫助理解。

3.生彙報『』

(1)哪位同學願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學生彙報交流不懂之處。

(3)現在,誰來把這首詩的意思完整地說一說?指名說,自由說。(教師適時講解“互文”這一文學知識)

(4)現在,帶著你們的理解再讀這首詩。(齊讀)

四、悟詩境

1.古人常說:“詩以言志。”就是說詩要表達詩人的一種情感,這首詩,想要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呢?讓我們穿越歷史的長河,回到唐朝,再度走進這首詩。請學生們齊讀詩的前兩句。讀了這兩句,你的腦海裡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

2.這樣的畫面給你留下什麼樣的感受?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嗎?(荒涼的 蕭瑟的……)

3.(配樂)是啊,寧靜的夜晚,偏遠的邊關,清冷的月光,戍邊的戰士,這是一幅多麼孤寂、蕭瑟的畫面啊!讓我們和著音樂,和老師一起來讀讀這兩行。(師生同讀)

4.遙望明月,我想到了詩人李白的一首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樣淒冷的夜晚,戍邊的戰士們望著天空中那一輪明月,他們會想些什麼?(想到了故鄉,想到了家人……)因為太思鄉了,所以,他們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們望到的是什麼?

5.老師這裡有一個小資料,請同學們看大螢幕,(課件出示資料)僅山東一地的戍邊戰士,能回家的十個裡面只有兩三人,回家有希望嗎?回首有用嗎?正如唐代詩人高適所說:(課件出示)徵人薊北空回首。

6.他們只能面對這樣的現實,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前兩句。

7.人未還,心相繫,和戰士們同處在一輪明月下的親人又是怎樣一翻情景呢,高適是這樣描述的:(出示)少婦城南欲斷腸。讀著這一句你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樣的畫面?你怎麼理解這一句?

8.僅僅是少婦在盼嗎?還有誰在盼?(父母在盼,兒女在盼……)他們那白髮蒼蒼的雙親老淚縱橫地說——“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他們那可憐的妻子在哀怨著——“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他們那孤苦的孩子在哭喊著——“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9.同學們,我想用一個“悲”字就能概括他們此時心中的痛苦、無奈。

10.這就是戰爭帶給我們的痛苦,戰爭一直延綿不斷,思鄉的徵人,除了想念家人,還在想念誰?(齊讀後兩行)師簡介李廣,出示李廣資料。

11.這樣的將軍怎能不讓我們懷念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後兩句。

12.為什麼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廣一樣的將軍來帶領他們保家衛國,希望朝廷能夠起用良將……)

13.這時他們除了有思鄉的情懷,還有什麼情懷?(誓死守衛祖國邊疆的情懷,愛國的情懷……)其實,王昌齡也和戰士們一樣,有著相同的情懷,所以,才寫出了這樣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齊讀後兩行)

14.這就是我們的戰士,他們的忠誠,感天地;他們的英勇,泣鬼神。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讀出他們的豪情壯志。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壯,這就是唐代邊塞詩的特點——悲壯。在悲壯中還飽含著深深的愛國之情。

五、回顧全詩,拓展延伸

1.現在,假設你們就是戍邊的將士,你們矗立在邊關,思緒萬千,有悲有壯,讓我們用朗讀來表達我們的悲壯情懷吧!(生配樂齊讀)

2.和《出塞》一樣有著悲壯情懷的邊塞詩還有很多,老師也收集了一些。(課件出示)

六、佈置作業

收集你喜歡的邊塞詩,並摘抄到採集本上。

板書設計:

出塞

戍邊艱辛

期盼良將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4

一、 教材說明

本課是一首新體詩,抒發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詩的一、二兩節寫對於延安精神的追尋,三、四兩節寫實現現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兩節寫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意義。用形象說話,用一系列事物構成鮮明的意境,是本課主要表達特點。瞭解詩中所說的具體事物的意義和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是教學重點。

選編這首詩,一是引導學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認識新體詩,接受語言美的薰陶。

二、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瞭解全詩內容,懂得發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 教學建議

1、課前學生蒐集閱讀有關延安的資料,對抗戰時期的延安有更多的瞭解。教師準備課文掛圖,或把課文掛圖,課文重點語句製成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

2、先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再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作者到延安追尋什麼?為什麼追尋?把詩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找出來,在讀中想象,體會它的意義,然後把自己的見解和同學交流。

3、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可讓學生自由朗讀這首詩,邊讀邊思考:為什麼這首詩聽起來這麼悅耳,讀起來琅琅上口?要讓學生明確到這首詩隔句押韻,並用“· ”把韻腳“ang”標出來。朗讀時,把韻腳適當加以突出。第一節:光、陽,第二節:香、場,第三節:琅、炕,第四節:響、樑,第五節:煌、翔,第六節:想、陽。還要讓學生明確到這首詩多用排比句,朗讀起來節奏感很強。朗讀時,要讀出排比句的氣勢。

4、詩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教學。

(1)第二節的四個“追尋”。

可用投影片或錄影幫助學生了解“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瞭解延安精神。放映錄影或投影片時要加以簡要的解說。“延河”,清晨、傍晚,人們常在延河邊上漫步,討論革命道理;“棗園”,曾是黨中央的所在地;“南泥灣”,當年359旅曾在這裡懇荒種糧開展大生產運動;“楊家嶺”,那裡有中央禮堂和黨中央辦公樓,許多重要會議在這裡召開。追尋“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就是追尋延安精神,追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力求上進、永不滿足的精神,執著地追求理想併為之獻身的精神。

(2)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坑。

“告別破舊茅屋”就是告別落後,忘不了“溫熱的土坑”,就是忘不了密切的黨群關係,幹群關係,軍民關係。

(3)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樑。

“丟掉了老牛破車”,就是丟掉落後,“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樑”,就是要把延安精神發揚光大。

(4)如果一旦失去你啊,那就彷彿沒有了靈魂,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講失去延安精神的嚴重性。)

(5)第六節的三個“追尋”。

(“追尋”延安,就是追尋信念,追尋溫暖,追尋光明。詩句中的“延安”仍指延安精神。)

4、在深入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後,可用引讀的方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四、 參考資料

難忘延河

祈念曾(新聞工作者,現居深圳)

《延安,我把你追尋》是我8年前的一首詩作,沒想到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的第12冊語文課本中。回憶這首詩的寫作過程,心中再次湧起火辣辣的激情和沉甸甸的思索……。1968年,我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分配到陝西工作。我曾多次到延安參觀採訪。當時,正是十年動亂時期,延安的面貌變化不大。1974年我到延安採訪,那裡的人民依然比較貧困,我心裡難過極了。歸來後,寫一首《延安,我為你哭泣》的詩,留在我的日記本上。粉碎“四人~”以後,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延安的面貌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延安人民丟掉了老牛破車,通了飛機、火車,窯洞變成了林立的高樓大廈,人民越來越富裕。1991年,我隨中央電視臺《黃河》創作組再次不定期到延安採訪,參觀了棗園、楊家嶺、寶塔山、南泥灣等地,浮想聯翩,遐思漫伸…… 我看到當年南泥灣開荒的钁頭,在大生產運動中開墾出陝北的錦繡江南;我望著延河清澈的流水,這河水曾哺育了無數中華民族秀、最有覺悟的先鋒戰士;我聞著棗園梨花的清香,當年毛主席在這裡寫下了彪炳史冊的革命雄文;我走進楊家嶺“魯藝”的禮堂,毛澤東那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又迴響在我的再邊。追尋當年革命前輩的足跡,我更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所培育的延安精神是革命的傳家寶,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今,時代發展了,生活富裕了,但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延安精神不能丟。延安精神既體現了共產黨人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英雄氣概。在我們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的程序中,延安精神更要發揚光大,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更要提高精神生活的質量。

基於這種認識,我開始構思,創作了《延安,我把你追尋》這首詩。

詩寫完後,1992年,收入我的詩集《人生之戀》(陝西人民出版社),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好評。評論家馬瑩伯撰文說:“這首詩以高昂的激情和生動的形象謳歌了延安精神,強調了改革開放條件下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極端重要性。”這首詩,1993年榮獲全國詩歌“菊花獎”,1994年入選《新時期詩歌精選》。1997年選入5年制語文課本第10冊,今後又選入6 年制語文課本第12冊。

1992年,我來到深圳,雖然離開了生活工作20多年的黃土地,但延河永遠在我心中流淌,融入我的血管,淨化我的靈魂。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培養孩子們觀察的興趣,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

2.讓學生寫下觀察中新的發現,或是觀察中發生的事。

3.讓學生了解觀察日記的寫法,也試著寫觀察日記。

4.練習修改習作。

教學重點 把自己平時觀察中新的發現,或是觀察中發生的事具體、生動地寫下來。

教學難點 從哪些方面進行細緻、準確的觀察。

教具準備 課件

匯入: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師:我們學習了《爬山虎的腳》是作者葉聖陶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爬山虎的祕密,《蟋蟀的住宅》是作者法布林觀察了很久,看到了蟋蟀築巢的全過程。作者平時認真、連續的觀察才把文章寫得生動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作者的這種寫法,把它運用在自己的習作中,讓自己的習作也顯得生動有趣。(板書:寫觀察日記)

【設計意圖:與學生對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回憶日記格式。

(一)回憶日記格式。(出示課件2)

1.學生齊讀題目,說一說要求寫什麼?

2.師導言:既然要寫觀察日記,我們就要了解日記的格式。誰能說說日記的格式是什麼?

3.學生:要寫上年、月、日、星期和天氣。

4.老師:很好,看來大家對寫日記有所瞭解。首先你可以給日記取個標題;其次在第一行寫上你寫日記時的日期、天氣、星期幾!(板書:給日記取個標題 第一行寫上日期、天氣、星期幾)

5.觀察日記就是把看到的人物、事物、景物記下來,每次觀察最好擷取一個側面,寫出特徵,反映一箇中心。我們來看看觀察日記的格式。老師認為,學生寫日記,根據寫作目的不同可以有兩種格式:一種是寫在日記本上,給自己看的,一種是寫在作文字上給老師看的。寫在日記本上的就像剛才的同學所說,第一行寫出寫日記的時間和天氣;寫在作文字上的就是一篇文章,最好要有一個題目,老師一看就知道你寫的觀察日記中心是什麼,第一行再出現寫日記的時間。

6.師:大家開啟書,翻到第44頁,再讀一讀蘇聯比安基的《森林報·夏》中的兩則日記,想一想,說一說:它和我們以前所寫的日記有哪些不同之處呢?(同一個寫作內容,卻由幾則日記共同組成。)

7.師:這樣在一段時間內,圍繞同一個寫作內容,把觀察到的事物發生的變化通過幾則日記描寫出來,叫作連續觀察日記。今天,我們也可以寫一寫連續觀察日記。

【設計意圖:審題指導這個環節能讓學生很快了解題目,把握寫作重點。】

(二7定觀察物件。

1.同學們想一想,你打算選擇什麼事物來進行認真細緻地觀察呢?大家開啟書翻到第46頁,看看這些小朋友都準備觀察什麼?

2.學生回答:他們想觀察種子發芽、樹葉顏色變化、月亮變化的過程、家裡養的小貓。

3.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觀察物件,然後在全班交流。

(二7定觀察物件。

1.同學們想一想,你打算選擇什麼事物來進行認真細緻地觀察呢?大家開啟書翻到

第46頁,看看這些小朋友都準備觀察什麼?

2.學生回答:他們想觀察種子發芽、樹葉顏色變化、月亮變化的過程、家裡養的小貓。

3.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觀察物件,然後在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調動眼、耳、鼻、舌、身等五官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功能,對所找到的材料進行感覺、品評和分辨,然後有的放矢地把所見、所聞、所感運用日記的形式當堂寫下來】

三、指導觀察方法,引導學生習作。

(一)指導觀察方法

1.過渡:小朋友們,我們已經選好了要觀察的事物,你能告訴我們一下,你怎樣去觀察選好的事物?

2.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老師相機引導學生把握觀察的方法。

(1)請觀察同類事物(如水果類、植物類、動物類)的小朋友自願組成學習小組,大家一起討論、探究,並將自己小組探究到的該類事物的特點寫在紙上。

(2C學生將自己小組觀察的結果與全班同學交流。

3.引導學生了解觀察事物的方法,引導學生仔細想——發揮聯想和想象,並指導學生把觀察到的事物說得生動、具體。

(1g是水果類,指導學生在全面細緻觀察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先觀察什麼,再觀察什麼,最後觀察什麼,並說說自己每步觀察的結果。同時,啟發學生調動各種感觀去認識事物、感知事物,可以聞,可以吃,可以發揮想象等。(出示課件3)

(2g是觀察植物,引導學生要觀察它的幹、莖、葉等各部分的特點,生長習性等,要仔細觀察它的花、莖、葉、枝,對這株植物各個部分的形狀、顏色、姿態作全面地瞭解。還可用鼻子聞一聞花散發出來的香味。 (出示課件4)

板書:觀察植物

(幹、莖、葉等各部分的特點,生長習性)

(3)如觀察動物,就要觀察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慣等特點。板書:觀察動物(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慣等特點)

(二)引導學生習作

1.師導言:我們怎樣才能把觀察到的事物寫出來,記錄下事物的變化和自己的觀察過程,以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呢?請大家再讀第44頁蘇聯比安基的《森林報·夏》中的兩則日記,找出能體現作者觀察細緻的語句,說說你的體會。

2.茅盾曾寫過:“無論到哪裡,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由此可知,觀察一個事物必須具體,細緻。

3.同樣,寫觀察日也要像哨兵一樣細心。其實,只做到這一點還遠遠不夠。觀察還要全面,調動多種感官,從多個角度和層面來描寫。比如,看:眼睛看到什麼?

聽:耳朵聽到什麼?觸:手可以摸到什麼?嗅:鼻子可以聞到什麼?味:舌頭是否可以嚐到什麼?另外,大家還要在全方位感知的同時輔以自己的感受:大腦裡想到

什麼? 心中感受到了什麼?自己的心情怎樣?(板書:有感受,記下來)

4. 所以寫觀察日記除了“觀”,更要有“察”,就是還要有觀察後的感受。同時,別忘了寫出觀察物件最近幾天或一段時間內的變化情況喲!

5.學生開始寫日記,教師巡迴指導。

四、整理觀察日記,組內分享日記。

1.學生再讀自己的作文,加以整理、修改,儘量做到觀察細緻入微。

2.在學習小組內互相交換日記,提出修改意見,教師參與其中,並加以指導。

3.評一評:誰寫的日記觀察得細緻,內容記得準確、形象。

【通過具體的範文指導,讓學生對比自己的寫作,從而進行修改,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教師進行總結,激發習作熱情。

師總結:有人說過,生活,需要細心觀察,更需要理性思考,從而獲取鮮活而豐富的寫作素材。還有人說過: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事物,用自己的慧眼,自己的心智去領悟生活。愛默生更說過:細節在於觀察,成功在於積累。由此可見,能夠做到細緻入微,並能從多方面對觀察物件加以感知,記錄下來,再輔以自己的體會,就可以形成一篇優秀的觀察日記了。願大家多觀察,愛聆聽,善思考,勤描寫,做個有心人,寫出更多、更精彩的觀察日記吧!

板書設計 寫觀察日記

給日記取個標題

第一行寫上日期、天氣、星期幾

觀察植物(幹、莖、葉等各部分的特點,生長習性)

觀察動物(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慣等特點)有感受,記下來

教學反思:

學生能夠在回憶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出自己觀察的事物以及它的發展變化過程,用詞比較準確、恰當。

儘管設計的很好,但是本次習作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表現最明顯的就是習作中的語言不夠豐富,雖然學生把觀察物件描寫得很真實,但總感覺敘述平平淡淡,關鍵是沒有使用恰當的修辭手法所致。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這首抒情詩表達了作者對革命聖地沿岸的無限仰慕之情,歌頌了延安精神的偉大作用,抒發了作者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壯志豪情。

教學目標:

認識“茁、钁、琅、窯、樑”五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抒發的感情。學習這首詩,理解詩句的含義,懂得發揚延安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瞭解詩的結構,初步懂得詩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弄懂詞句的意思,領會詩中所說道具體事物的含義,進而理解詩歌表達的中心。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

教學難點:

瞭解詩中所說的具體事物的含義。

教學構想:

本文的教學引導學生加強朗讀,理解追尋的是延安時期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並把這種精神用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在理解時,適當加入有段材料介紹充實本文。

教學準備:

投影片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揭示課題,匯入新課。

1、板書課題

2、簡介延安。

3、請三位同學讀詩,糾正字音。

4、延安指什麼?追尋什麼意思?(多名同學回答,不要限制答案。)

二、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1、自讀課文,把不理解的劃出來。

2、全班交流,瞭解學生的疑點、難點。

三、按閱讀提示自讀自悟。

四、質疑解疑。

1、齊讀第一節,討論詞意,句意。

2、學生獨立解釋為主,教師適當點撥,補充,並引導學生朗讀體會。

兩句比喻句寫出了追尋的迫切心情,而比喻所形容的事物本身卻含而不露。

實際是指:“我們追尋延安”句意,我們追尋延安就象燕子追尋昔日的春光,就像小樹追尋雨露和太陽,延安精神是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的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我們健康成長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就像“春光”“雨露”“太陽”一樣,表現了對革命聖地延安的仰慕和嚮往之情。

3、讀第2節,討論理解代表性的事物,理解詩句的含義。

a、河叮咚的流水”當年人們在延河邊漫步,討論革命道理,這句實際是講人們在延河度過的革命歲月。

b、“棗園梨花的清香”棗園在延安西北,曾是黨中央所在地。實際指中央領導同志在這裡從事的革命活動。

c、“南泥灣開荒的钁頭”講大生產中所體現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

d、“講話的會場”講當年重中央和毛主席對中國革命的正確領導。連用四個“追尋你”,採用排比句科學性出了作者對革命聖地延安的回憶,表達了作者的無限嚮往和依戀之情。

4、各自輕讀第三節,討論理解詞意,句意。

“高樓大廈”“家用電器”代表現代化。

“雨後春筍”比喻高樓大廈大量湧現。

“滿目琳琅”比喻家用電器種類、數量很多,使用很普遍。

“破舊的茅屋”代表貧窮的生活條件。

“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指革命戰爭年代那種親密的軍民關係,黨群關係,那種火熱的鬥爭生活。

5、指名朗讀第四節。

“太空梭”“電子計算機”代表現代化

“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後的生產條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寶塔上頂天立地的脊樑”表面指延安的寶塔山高聳入雲,頂天立地。實際上是說延安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絕不能丟。

6、有感情朗讀兩節,概括意思。

7、輕讀第五節,理解:

“燦爛輝煌”形容延安精神光芒四射,崇高偉大,

“行屍走肉”,比喻有些人儘管活著,但只是軀殼,沒有靈魂。句意:延安精神崇高偉大,市區延安精神就如同失去靈魂,沒有它,我們不能走向美好的未來。

8、讀第六節,理解:

“金色的理想”說明“信念”

“明媚的春光”,說明“溫暖”

“火紅的太陽”說明“光明”

追尋延安精神就是追尋信念,溫暖、光明、指出了延安精神的豐富內含。

9、小結:詩中讚揚的延安精神具體指哪些精神?(全心全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互相關心、愛護)

五、總結課文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延安的敬仰和嚮往之情,歌頌了延安精神的偉大,抒發了作者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壯志豪情。

2、指導感情朗讀。

作業設計:

1、說說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排練成詩朗讀。

板書設計:

延河叮咚的流水、

棗園梨花的清香、

5延安,我把你追尋 南泥灣開荒的钁頭、

楊家嶺講話的會場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7

一、班級學生分析:四年級學生對美術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並具有了一定的繪畫基礎和對各種材料綜合運用能力,已經初步認識了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了各種工具,體驗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但還缺乏想象力和創造精神。

大部分學生能較好地表現平面形象,並能大膽地發揮想象,作品內容豐富,富有生活情趣;有了初步的創新意識,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空間感較弱,對一些廢舊材料的綜合運用能力較差,對於一些繪畫的基本方法瞭解的不夠深,學生普遍創造性不夠,在本學期將加強訓練。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依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編寫,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養成,滿足學生不斷髮展的需要,體現人文關懷,關注學生長期的健康成長。本冊教材共13課,每一課即為一個單元。本冊教材是以豐富多彩的美術造型活動為主線,以由淺入深的色彩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內容為副線,主、副線密切關聯,穿插並行。主要內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識、線條、節奏、工藝製作、玩具、實用設計、欣賞等,這些美術活動都十分接近生活,且可操作性強,很容易吸引學生,也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教學目標:

1、加強美術基本功的訓練,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

2、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學生的智力和才能的發展,發展學生的形象記憶力、想象力、手工製作能力。

3、引導學生了解並掌握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學生學習美術的空間,從而讓學生明白美術無處不在。

四、教學措施:

1、制定切實可行的的教學計劃,深鑽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精心準備,做好課前準備。

2、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絡在一起,強調了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魅力價值。

3、在課堂上運用範畫,手工範品及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為學生創設輕鬆和諧的學習情境,採取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的特有魅力,使課程內容形式和教學方式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美術學習過程中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掌握美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並逐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4、教師的評價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

5、教師加強學習,不斷研究教學方法,提高美術教學教研水平和業務能力。

6、推薦美術成績優秀的學生參加課外美術興趣小組活動,使他們得到更大的提高。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8

一、基本情況分析

本年級學生對藝術課興趣濃厚,並具有較好的繪畫基礎和對各種材料綜合運用能力,其中對繪畫材料的運用能力較強。大部分學生能較好地表現平面形象、立體造型,並能大膽地發揮想象,作品內容豐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較高的創新意識和較好的心理品質。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空間感較弱,對一些廢舊材料的綜合運用能力較差,有待進一步地提高。

二、教材分析

全冊教材分析第七冊包括九個單元,緊密結合國小生的生活實際和興趣與需要。教材以人文主題為顯線,突出藝術學習的藝術價值;以學科知識技能為隱線,學段更注重感性的積累和體驗;採用點式的、跳躍的、隨機的、積累的方式,服從、滲透於人文主題;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注重藝術能力發展和審美情趣的培養過程。在課程設計中充分挖掘單元主題的人文精神內涵,從和國小生密切相關的生活中選擇人文主題,並注意單元主題的延伸與拓展。教材突出趣味性、遊戲性、注重過程與參與。

三、教學目標

教學重、難點: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重視適合國小生的心理和認識發展規律,激發少年兒童的活潑、朝氣和對藝術的嚮往與憧憬。不盲目將學科簡單的疊加,而是強調學科之間的連線與互滲。

四、具體措施

1.由偏重藝術知識技能的傳授轉向關注學生整體人格的發展,強調在有趣的藝術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鑑賞能力。由孤立的單科教學轉向藝術學科內部的融合以及藝術與其他學科的溝通,以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由單純的學校藝術教學轉向充分利用社會文化資源,延伸藝術課堂。

2.由以教師為主導的技能體系訓練和知識傳授轉向以學生為主,體驗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理解和學習過程。突出趣味性、遊戲性、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參與。情感態度價值觀:體現人文精神,將課程的學習過程轉變成為學生人情感悟的基點,並在學習中得到昇華。

五、教學進度

周次內容

第一週第一單元《希望的田野》

第二週第一單元、做做遊戲練一練

第三週第二單元《祖國您好》

第四周第二單元《祖國您好》、做做遊戲練一練

第五週第三單元《歡騰的大西北》

第六週機動一週

第七週第三單元《歡騰的大西北》做做遊戲練一練

第八週第四單元《大自然的小衛士》

第九周第四單元《大自然的小衛士》做做遊戲練一練

第十週第五單元《翠竹聲聲》

第十一週第五單元《翠竹聲聲》做做遊戲練一練

第十二週第六單元《照片裡的故事》

第十三週第六單元《照片裡的故事》、做做遊戲練一練

第十四周第七單元《軍旗飄飄》

第十五週第七單元《軍旗飄飄》、做做遊戲練一練

第十六週第八單元《三個和尚》

第十七週第八單元《三個和尚》、做做遊戲練一練

第十八週第九單元《藝術家的故事》

第十九周第九單元《藝術家的故事》做做遊戲練一練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出塞》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徵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安寧的愛國主義情感,是一首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涼州詞》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翰的作品,描摹了徵人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表達了詩人對守邊將士忠勇報國、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的讚美之情。

《夏日絕句》整個詩的文字高亢、激昂,字裡行間,包含兩段歷史,三個典故,作者借古諷今,從而將愛國情懷錶達得淋漓盡致。

學情分析:

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詩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教學這首詩,一方面可以在熟讀的基礎上,使學生整體感知古詩的內容,理解一些關鍵詞語的意思,一方面引導學生積累描寫塞外戍邊將士艱辛的詩句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

教學建議:

本課的教學重點可放在反覆誦讀上,引導學生感悟古詩內容,在讀中體會詩的意境,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還可以通過交流、研討了解古詩的大意,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並會默寫。

3.藉助註釋瞭解古詩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在積累誦讀中發展語感,加深體驗,提升審美情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燦爛文化,為我國的悠久歷史而驕傲自豪及熱愛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2.養成主動誦讀課外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大體把握古詩內容,想象古詩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難點

在賞析中瞭解我國悠久燦爛的古詩文化,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培養自學古詩的能力,提高文化素養。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認3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3個生字。

2.引導學生朗讀、背誦並默寫《出塞》。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難點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同學們,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積累了不少的古詩,現在,老師想考考大家,看看這幾句古詩,你們會背嗎?(出示課件)

2.同學們,這幾句詩有什麼特點嗎?(都是描寫邊塞軍旅生活)我們把這種描寫邊疆地區軍旅生活和自然風光的詩,稱之為邊塞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唐代著名的邊塞詩——《出塞》。(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解詩題

1.“塞”是什麼意思?(邊關要塞)“出塞”是什麼意思?(到邊疆戍守邊關)

2.簡介作者和背景。

人們常說,不打無準備的仗,充分的預習可使你在課堂上學得更輕鬆,關於王昌齡,關於這首詩,你有哪些瞭解呢?老師這裡也有一些資料。(課件出示相關資料)

三、明詩意

1.瞭解了詩題,瞭解了詩人,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現在你們默讀這首詩,看看這首詩每句講了什麼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問號標出來,也可以藉助書下的註釋幫助理解。

3.生彙報『』

(1)哪位同學願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學生彙報交流不懂之處。

(3)現在,誰來把這首詩的意思完整地說一說?指名說,自由說。(教師適時講解“互文”這一文學知識)

(4)現在,帶著你們的理解再讀這首詩。(齊讀)

四、悟詩境

1.古人常說:“詩以言志。”就是說詩要表達詩人的一種情感,這首詩,想要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呢?讓我們穿越歷史的長河,回到唐朝,再度走進這首詩。請學生們齊讀詩的前兩句。讀了這兩句,你的腦海裡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

2.這樣的畫面給你留下什麼樣的感受?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嗎?(荒涼的 蕭瑟的……)

3.(配樂)是啊,寧靜的夜晚,偏遠的邊關,清冷的月光,戍邊的戰士,這是一幅多麼孤寂、蕭瑟的畫面啊!讓我們和著音樂,和老師一起來讀讀這兩行。(師生同讀)

4.遙望明月,我想到了詩人李白的一首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樣淒冷的夜晚,戍邊的戰士們望著天空中那一輪明月,他們會想些什麼?(想到了故鄉,想到了家人……)因為太思鄉了,所以,他們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們望到的是什麼?

5.老師這裡有一個小資料,請同學們看大螢幕,(課件出示資料)僅山東一地的戍邊戰士,能回家的十個裡面只有兩三人,回家有希望嗎?回首有用嗎?正如唐代詩人高適所說:(課件出示)徵人薊北空回首。

6.他們只能面對這樣的現實,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前兩句。

7.人未還,心相繫,和戰士們同處在一輪明月下的親人又是怎樣一翻情景呢,高適是這樣描述的:(出示)少婦城南欲斷腸。讀著這一句你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樣的畫面?你怎麼理解這一句?

8.僅僅是少婦在盼嗎?還有誰在盼?(父母在盼,兒女在盼……)他們那白髮蒼蒼的雙親老淚縱橫地說——“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他們那可憐的妻子在哀怨著——“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他們那孤苦的孩子在哭喊著——“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9.同學們,我想用一個“悲”字就能概括他們此時心中的痛苦、無奈。

10.這就是戰爭帶給我們的痛苦,戰爭一直延綿不斷,思鄉的徵人,除了想念家人,還在想念誰?(齊讀後兩行)師簡介李廣,出示李廣資料。

11.這樣的將軍怎能不讓我們懷念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後兩句。

12.為什麼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廣一樣的將軍來帶領他們保家衛國,希望朝廷能夠起用良將……)

13.這時他們除了有思鄉的情懷,還有什麼情懷?(誓死守衛祖國邊疆的情懷,愛國的情懷……)其實,王昌齡也和戰士們一樣,有著相同的情懷,所以,才寫出了這樣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齊讀後兩行)

14.這就是我們的戰士,他們的忠誠,感天地;他們的英勇,泣鬼神。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讀出他們的豪情壯志。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壯,這就是唐代邊塞詩的特點——悲壯。在悲壯中還飽含著深深的愛國之情。

五、回顧全詩,拓展延伸

1.現在,假設你們就是戍邊的將士,你們矗立在邊關,思緒萬千,有悲有壯,讓我們用朗讀來表達我們的悲壯情懷吧!(生配樂齊讀)

2.和《出塞》一樣有著悲壯情懷的邊塞詩還有很多,老師也收集了一些。(課件出示)

六、佈置作業

收集你喜歡的邊塞詩,並摘抄到採集本上。

板書設計:

出塞

戍邊艱辛

期盼良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認2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能熟讀成誦,體會將士們的豪情。

3.抓住重點詞句,啟發學生的想象,讀懂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誦讀,想象畫面,邊讀邊悟。

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將士們的豪情。

教學過程:

一、樂曲匯入

1.播放兩首有特色的樂曲,引導學生想象情境,再根據情境聯想詩句。

2.交流彙報並背誦相關的詩句。

3.匯入新課,板題,解題,讀題。

涼州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子。配的 唱詞,不是詩題,而是一種曲調名。當時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二、初讀感知

1.出示合作學習要求:

(1)將這首詩讀給同桌聽,要求讀準,讀通。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3)將自學中不懂的地方標出來或寫下來。

2.學生按要求學習。

3.彙報 『』

(1)指名讀文,齊讀課文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3)質疑。

三、品讀悟詩情

針對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悟情。

質疑:“欲飲琵琶馬上催”是什麼意思?“醉臥沙場君莫笑”又是什麼意思。引導:“飲”是飲什麼?琵琶聲聽過嗎?有什麼感覺?“醉”是 因什麼醉?看看詩中哪些詞語與酒有關?

1.想象:席上除了酒,還有哪些東西?

2.為什麼在詩人的眼中只有這紅紅的葡萄酒, 而別無他物?

3.說一說:酒有哪些作用?

4.戰士們有哪些苦衷或煩惱?他們想借酒忘掉什麼?

5.這一杯酒杯喝完了嗎?為什麼?

6.如果你是這位戰士,出征前你會對父母、妻兒或自己說 些什麼?(配樂)

7.面對此情景,你有什麼感受?

8.練讀詩句,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9.配樂賽讀、齊讀。

10.背誦。

四、拓展延伸

1.學生交流背誦其他的邊塞詩。

2.教師推介。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2.把你喜歡的詩句抄寫下來。

3.積累其他的邊塞詩。

板書設計:

涼州詞

畫面:熱鬧

情感:豪邁、哀婉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瞭解古詩中項羽這個人物,體會其性格特點。

3.通過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解讀,使學生體會詩人所肯定的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意思。

難點

理解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簡介作者,瞭解歷史背景

二、分小組討論,理解詩句含義

1.默讀這首詩,看看你能讀懂什麼?尤其注意抓住關鍵詞語來理解詩句,想好之後,可以和小組同學說一說。

2.彙報。

(1)理解:“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詩句含義:活著要做人中豪傑;死了,也要成為鬼中英雄。

質疑:詩人用哪兩個詞來稱讚項羽?從古至今,還有哪些人可以稱得上是“人傑”“鬼雄”?這兩句應該怎樣讀?

學生自讀後指名讀。

(2)理解:“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句含義:至今人們還懷念項羽,佩服他寧死不肯逃回江東。

思考討論:()

①“項羽”是什麼人?李清照為什麼“至今思項羽”?(說說項羽的故事)教師適時用多媒體出示項羽資料。

②讀了這段文字,你理解了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嗎?

小結:項羽活著是西楚霸王,人中豪傑,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決不屈膝投降。他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而是不肯苟且偷生,這樣的精神和氣節無愧於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於江東父老。與項羽比起來,大敵當前,南宋的那些統治者卻在做什麼呢?請同學們再看一段資料。(多媒體播放一段有關的歷史資料)

(3)看完這段介紹,你又有何感想?面對這樣的統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師領讀全詩)

三、激情朗讀

師過渡:李清照大聲地呼喊“南宋的統治者啊!你們為什麼不能像項羽那樣……”生接著說“南宋的統治者啊!你們為什麼……”

師再次領讀,過渡:此時此刻,詩人在讚頌項羽、思念項羽的同時,還表達了她怎樣的情感?(對南宋統治者的憤恨、失去家園的悲痛、為國家擔憂等)此時,詩人是怎樣的心情?(氣憤、悲傷……)把這種心情讀出來!

四、總結全詩

1.師總結:李清照,一個封建時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愛國情懷,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氣魄,實在令人佩服。

2.討論: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應當怎樣做人?

3.師小結: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樣,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同學們只有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勤奮學習,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不會受敵人的欺辱。讓我們懷著對李清照的敬仰,讓我們抱著“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聲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吧!

板書設計:

夏日絕句

做人:人生觀

憶項羽:懷古

教學反思:

誦讀是古詩教學的法寶,所以本課我設計了多種形式朗讀,首先要求學生在小組內仔仔細細讀上幾遍,由讀準生字開始,再要求讀得字正腔圓;然後由小組長帶領組員初步感知詩意,有感情地朗讀;最後進行全班彙報,一邊彙報一邊理解詩意。結合理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我不斷提高朗讀的要求,在我的引導中,學生不僅讀懂了詩意,並且學到了傾聽、感悟等學習方法。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以及霧凇的奇異景象,使學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培養學生對神奇的大自然、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

瞭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及霧凇的奇異景象,感受霧凇的美。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同學們,在我們的印象中,冬天是一個萬物蕭條的季節,大地冰封,樹木凋零,我們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這時候,我們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溫暖,然而,很多人都在這嚴寒的冬季,趕往我國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這時的吉林氣溫已經降到了零下20-30攝氏度,是什麼吸引著八方來客?

生:在這樣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種奇觀——霧凇。

2、霧凇很美,它與長江三峽、雲南石林、桂林山水並稱為我國四大自然奇觀,讓我們一起走進吉林,感受這美麗奇特的霧凇吧!(播放錄影)

它,像盎然怒放的銀花,晶瑩閃爍。

它,像高山上的雪蓮,韻味濃郁。它,似梨花攀枝,潔白高雅,壯麗多嬌。

它,像氣勢磅礴的落雪,把江城點綴得繁花似錦。

三九嚴寒,北國大地萬木蕭條,當走進祖國東北的吉林市你卻會看到一道神奇而美麗的風景,這就是聞名全國的吉林霧凇奇觀。

二、探究成因

1、吉林霧凇的景觀很美,它們爭奇鬥豔,獨具魅力的風姿,是神州大地北國風光的景中之絕,看到這美麗的霧凇,你有什麼問題提出來嗎?

生:霧凇是怎麼形成的?

生:霧凇有什麼特點?

生:霧凇是什麼樣子的?

生:為什麼說霧凇是聞名全國的奇觀?

生:我們這個地方是不是具備形成霧凇的條件?

師:看來大家有很多問題,很多同學想知道這麼美的霧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還想知道在我們這個地方能不能形成霧凇,是嗎?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思考課文哪句話告訴我們霧凇形成需要的條件?(課件顯示問題)

2、你們找到答案了嗎,誰來說說,霧淞是怎樣形成的?

課件顯示: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裡,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

從這句話中你能發現霧凇形成的條件嗎?(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

(1)、吉林有“過於飽和的水汽”嗎?你是從哪裡看出來?

課件顯示:“從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間,松花江上游豐滿水庫裡的水從發電站排出時,水溫在4攝氏度左右。這樣,松花江流經市區的時候,非但不結冰,而且江面上總是瀰漫著陣陣霧氣。”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從哪裡來的?

生:(讀文中相關句子)

師: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照常理來說江面會怎麼樣?

生:結冰。

師: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開車。

師:為什麼這一段反而不會結冰呢?(解釋:雖然一年四季地表溫度變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溫度一直是恆定的。無論冬夏始終保持在4攝氏度左右。)從水電站排出的水溫度在四攝氏度左右,會不會結冰?

生:不會。

師:水庫的水在四攝氏度,所以水流經市區的時候——

生:非但不結冰,而且江面上總是瀰漫著陣陣霧氣。

(2)、我們說過,觀賞霧凇,講究的是“夜看霧,晨看掛,待到近午賞落花”,讓我們來欣賞這夜晚的霧吧。

課件出示:“每當夜幕降臨,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左右時,這霧氣便隨風飄蕩,湧向兩岸,籠罩著十里長堤。樹木被霧氣淹沒了。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

師:水電站流出的水很多,那麼水汽也應該很多了。哪些詞能說明?

生:籠罩。

師:為什麼?

生:十里長堤都被籠罩著了,很多。

師:真會讀書,還有其他的嗎?

生:淹沒。

師:把樹給“淹沒”了,說明很多。

生:隨風飄蕩、湧。

師:從“湧”可以看出些什麼?

生:水汽很多,已經飽和。

指導朗讀:這些詞語很形象地寫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霧氣很濃。能否通過朗讀把它們表達的意思表現出來呢?自己試試看。

①自由練讀。

②指名讀,反饋

(3)、通過同學們的朗讀,老師深深地感受到松花江畔霧氣很濃,但是,有霧氣就能形成霧凇嗎?世界的水利樞紐——我國的三峽水庫同樣有飽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為什麼不能形成霧凇呢?(沒有一定的低溫)

吉林並不是我國最寒冷的地方,為什麼其他更冷的地方沒有霧凇呢?(沒有飽和的水汽)

由此看來,霧凇的形成需要飽和的水汽和-30℃的嚴寒,兩個條件,缺一不可。那麼,我們徐州具備形成霧凇的條件嗎?

生:不太具備,即使形成,也遠不如吉林霧凇壯觀

過渡:吉林既有飽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嚴寒,這是很難得的,所以吉林霧凇特別壯觀,厚度能達到40—60毫米,遠遠超過5—10釐米的普通樹掛的厚度。。如此壯觀的霧凇,是不是一下就形成了呢?(當然不是)

3、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蒸騰的霧氣受冷後凝成的冰晶把松針、柳枝裹了一層又一層,才能形成霧凇。它不是一時一刻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慢慢形成的過程,是一個漸變的過程。

(1)你是從哪些詞感受到它的慢的?

課件展示: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重點字詞註上紅色符號)

①鍍:說明每一層都很薄,要形成壯觀的霧凇需要很長時間。

②慢慢地:說明霧凇形成的速度慢。霧凇大約要經過八到十個小時才能形

③輕輕地:說明霧凇形成時輕柔無聲。霧凇形成時人們正在熟睡,是察覺不到的,等到早上推開門一看,才發現一夜之間世界已是一片銀裝素裹。

④一層又一層:第一層的時候,好像在黑黑的樹枝上撒了一層鹽,繼而鹽一層層的撒得更多,到最後樹木完全變得潔白通透了。

(2)假如把這三層意思用三句話來寫:

男生讀: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

讀:這蒸騰的霧氣,輕輕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

齊讀:這蒸騰的霧氣,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

這樣讀。你感覺怎麼樣?(有一點羅嗦)

作者只用一句話,把霧氣凝結時的情形寫得既具體生動,又十分精煉。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

齊讀: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這個過程就叫“凝結”)

4、同學們,就是這樣,霧氣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在這過程中,霧凇先是什麼樣的,慢慢變成什麼樣,最後又是什麼樣的?

出示填空:最初像,逐漸變成,最後十里長堤上全都是了。

銀線——銀條——銀鬆雪柳:一夜之間松針柳枝有了變化,棵棵楊柳宛如玉枝垂掛,簇簇松針恰似銀菊怒放,晶瑩多姿。這種漸變的過程也是一個美的過程。

5、指導朗讀:這麼美麗的霧凇原來是這樣形成的啊,你能把這種緩慢的過程讀出來嗎?(出示第二小節,先自己試一試。)

指導:讀這句話應該讀出語氣的變化,先是輕輕的,緩緩的,後來就變成欣喜的語氣了。

師:誰再來試試?(指名讀)

師:你覺得他哪些地方讀美了,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指名回答然後再讀)

6、過渡:霧凇如雪般潔白,似銀樣閃爍,晶瑩的霜花綴滿枝頭,奇妙的美景綿延十里,形成的過程又如此奇妙美麗,難怪作者說它是…(聞名全國的奇觀)

三、欣賞美景

1、板書:奇觀

“奇觀”是指什麼樣的景象?(少見的,稀罕的,壯美的)

讓我們共同來欣賞這美麗的奇觀吧!(出示課件)

2、觀賞霧凇,講究的是“夜看霧,晨看掛,待到近午賞落花”,我們剛才看到的是什麼?(樹掛,也就是霧凇)多美的霧淞啊!文中是怎樣形容霧凇的呢?

課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

你從這句話中哪兒感受到霧凇的美了?(課件變色: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美麗動人)

霧凇有著如雪般潔白,似銀樣閃爍的容顏,(板書:潔白晶瑩銀光閃爍)那晶瑩的霜花綴滿枝頭,奇妙的美景綿延十里,難怪作者要說它是奇觀。

3、指導朗讀

師:除了感受到霧凇很美,你還有什麼收穫?

師生齊讀: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

師:十里長堤全都綴滿了霧凇,我們來看看那是怎樣的景象呢?(課件展示)

師:看,這種景象綿延數十里,你覺得霧凇除了美,還怎麼樣?

生:我覺得霧凇很多。

生:很壯觀。

師:同學們再讀一讀,自己練練,怎樣才能讀出“壯觀”?

師:哪位來試一下?(指名讀)

師:你讀得非常深情。誰能和他比一比。(指名讀)

師:你讀得更好,因為你很投入。

4、小結: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彷彿看到,在那三九嚴寒,大地冰封的時候,松花江畔的霧凇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呀,讓我們一起來讀第一小節,再次感受它的美。(齊讀)

過渡:同學們的朗讀讓我們感受到吉林霧凇的美麗、奇特、壯觀,課文中還有哪個自然段也寫了吉林霧凇的美麗、奇特、壯觀呢?(第三節)

5、再來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相信你們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個成語讚美一下美麗的霧凇嗎?

生:銀裝素裹、瓊枝玉樹、美不勝收、千姿百態、潔白晶瑩、粉妝玉砌……

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們又是怎麼讚歎它的呢?(生回答)

課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你怎麼理解這句詩的?能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看法嗎?

7、指導朗讀:說得真好,讓我們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這如詩如畫的美景吧。(練讀第三節)

師:哪位來試一下?(指名讀)

師:老師感受到你欣喜驚訝的感情了。讓我們一齊來讀。

小結:松花江畔的霧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銀花,有的像氣勢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藝術品,有的似煙似霧,真是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瓊枝玉樹、千姿百態……此時如果讓你跟霧凇說一句話,你會說什麼?

生1:你真美呀,像披著潔白的紗衣。

生2:霧凇形態各異,真神氣呀!

生3:我真想親眼看看你呀,美麗的霧凇。

四、課堂總結

1、霧凇的美,美在壯觀,美在奇絕。觀賞霧凇,講究的是“夜看霧,晨看掛,待到近午賞落花”,夜晚的霧和早晨的掛我們已經欣賞,近午時分由於氣溫上升,樹上的霧凇紛紛落下,那落英繽紛的景象同樣非常壯觀。

2、1991年前江爺爺到吉林視察,恰逢霧凇奇景,讓我們和江爺爺一起來欣賞這蔚為壯觀的景象吧!(播放課件)

看,棵棵楊柳宛若玉枝垂掛,風情萬種,簇簇松針恰似銀菊怒放,美麗多姿,垂柳青枝變成瓊枝玉樹,晶瑩潔白,宛如人間仙境。

江爺爺觀賞了這美麗動人的霧凇奇觀後,欣然寫下了這樣的讚頌之詞:

“寒江雪柳,玉樹瓊花,吉林樹掛,名不虛傳。”

1998年他又一次來到吉林,觀賞了美麗動人的霧凇奇觀後又賦詩一首: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樹瓊花滿目春。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引導學生說出霧凇形成的過程)

生:我知道了……

五、作業超市

1、你能自主設計本課的作業嗎?(指名回答)

2、建議作業:(出示課件)

必做:

(1)、摘抄好詞佳句。

(2)、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3)、選擇一段課文背誦。

選做,請選擇一題,認真完成:

(4)、為《霧凇》編一段廣告宣傳詞。

(5)、試著給課文中的插圖配一段解說詞。

(6)、我們祖國風景優美,資源豐富,名山勝水數不勝數,和吉林霧凇並稱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的還有桂林山水、雲南石林、長江三峽等,希望大家回去閱讀一些介紹祖國名勝的文章,課後和同學們一起來交流。.

板書設計:

22霧凇

晶瑩潔白

銀光閃爍

水汽——遇冷——凝結——奇觀

千姿百態

瓊枝玉樹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11

一、全冊教材分析

(一)主要內容及教材重點、難點:

主要內容:

本冊教材是以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為主線,以由淺入深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內容為副線,主、副線密切關聯,穿插並行。主要內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識、線條、節奏、工藝製作、玩具、實用設計、電腦美術、欣賞等。

教材重點:

在循序漸進的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始終貫穿審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學要求,兼顧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知識技能的學習的兩方面的需要。

教材難點:

強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設計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強化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在繼承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美術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充分體會社會的進步與多元化的美術發展方向。

(二)教學目標:從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談。

知識和能力:

通過觀賞和各類美術作品的形與色,能用簡單的話語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啟發學生感受並表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從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幫助學生認識和使用常用色和點、線、面;瞭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培養學生表達自己感受或意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知覺能力、形象記憶能力、形象記憶能力和創造能力。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欣賞、繪畫、繪畫創作等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以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豐富學生的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在美術活動過程中強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教學內容和活動方式要充分考慮開放性、立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美術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參與美術實踐活動獲得身心愉悅和持久興趣;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學情分析

通過三年級的學習,孩子們已經掌握了一些國小美術學習的基本方法,知道了課堂授課的基本程式。對於油畫棒、水彩筆等繪畫工具可以做到熟練運用,對於剪刀、繩子等手工工具也有一定的認識。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的提高,在接下來的四年級美術課堂上,應該繼續堅持繪畫和動手的結合教學,使得孩子在意識和動手方面繼續提高。

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貫徹新課程理念的具體措施

根據本班學生實際與個人的目標,抓住新課程理念的一個點談本學期的具體措施(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科實踐活動、創造性的培養、電教輔助教學、評價的改革、減負手段等)

合作的學習方式:

提倡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自主性學習,提高學生做小老師的興趣及自學水平,也有利於優良班風的形成、發展;學生仍然按照上學期分好的小組進行合作學習,鼓勵合作與探究,合作作業以組為單位進行評價。欣賞課前以小組為單位蒐集資料,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前期準備,如:上網查閱有關資料,採訪有經驗的家長等。橡皮泥雕課以小組為單位準備材料,進行合作練習。而造型表現課、遊戲式活動方式的課業一定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通過集體活動獲得豐富的知識與情感體驗。

培養形象思維能力,提高用美術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和切近自己生活的設計、製作能力。

採取巧妙的設計提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等多種方法訓練學生的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和發散性,限度的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如:將自己通過《變廢為寶》一課學到的設計知識運用到為自己家的容器“穿上花衣裳”的實踐過程中,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的成果的能力。

轉變學習方式,把學習過程變成人的主體性、創造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並在這一過程中把發現、探究、研討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從而使每一個學生真正成為美術學習的主體,讓學生自己在探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進而發展綜合實踐能力。

以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豐富學生的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在美術活動過程中強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教學內容和活動方式要充分考慮開放性、立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四、全冊教學進度

周次內容

第一週《色彩的冷與暖》

第二週《畫家的調色盤》

第三週《蔬果的剖面》

第四周《生活中的線條》

第五週《節奏的美感》

第六週《尊敬的人》

第七週《今天我值日》

第八週《趣味遊樂園》

第九周《彩墨世界》

第十週《我是汽車設計師》

第十一週《擬人的形象》

第十二週《精美的郵票》

第十三週《規劃每一天》

第十四周《給您提個醒》

第十五週《有創意的書》

第十六週《穿編的樂趣》

第十七週《會“走”的玩具》

第十八週《電腦美術》

第十九周《我快樂我成長》第二十週《漫畫欣賞》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首新體詩,抒發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詩的一、二兩節寫對於延安精神的追尋,三、四兩節寫實現現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兩節寫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意義。本課最主要的表達特點是用形象說話,用一系列事物構成鮮明的意境。

學情分析:

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要理解詩歌的內容,感悟詩歌的內涵,對學生來說,還是存在很大的難度。畢竟那段歷史我只是從書中瞭解一點,對學生還說就更陌生了,加之學生蒐集資料的途徑較少,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需要一定的資料輔助和相關的圖片幫助。

教學建議:

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是教學詩歌的重點,可通過教師範讀、指導朗讀來解決。瞭解詩中所說的具體事物的含義是難點,主要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教師點撥來解決。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本課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文中多次提到“追尋”,說說是在追尋什麼。

3.領會延安精神,懂得在學習和生活中發揚延安精神。

【過程與方法】

仔細品讀、小組交流、朗讀比賽,課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延安精神,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文中多次提到“追尋”,說說是在追尋什麼。

難點

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

教學準備:

教師:南泥灣的歌曲。

學生:收集關於延安的資料圖片。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1.初讀全詩,找出韻腳。

2.學習詩的第一、二節。

二、整體感知

本課是一首新體詩,抒發了作者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精讀課文

1.揭題引讀,學生自悟。

(1)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曾經是黨中央的所在地,物質生活十分艱苦,住的是土窯洞,吃的是小米飯,穿的是粗布衣,點的是小油燈。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間,日軍大舉“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自然災害的侵襲,使解放區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局面。但是,全國人民把希望寄託在延安,各地進步青年紛紛奔向延安。當時延安的生活很艱苦,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呢?因為延安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這節課我們將學習一首新體詩《延安,我把你追尋》,作者是祁念曾。讀了這首詩,同學們就明白了作者為什麼要追尋延安,追尋它什麼?

(2)教師範讀。

(3)學生自由讀,用著重號畫出詩的韻腳來,並說說全詩押的是什麼韻。(體會這首詩的隔句押韻,全詩押的是ang韻。韻腳是:光、陽、香、場、琅、炕、響、樑、煌、翔、想、光、陽。)

(4)再讀全詩,想想詩中所說的追尋延安是什麼意思?(追尋延安精神)

2.指導自學,理解詩意。

(1)學習第一節。

自讀第一節,思考:作者用什麼方法寫出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作者對延安精神的追尋。作者追尋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尋昔日的春光,小樹追尋雨露和太陽。)

(2)學習第二節。

自讀第二節,思考、分組討論、交流:

詩人為什麼要追尋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尋什麼?(生回答後師點撥)

(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它流經延安。當年人們常在延河邊上漫步,討論革命的道理。棗園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約七公里,曾是黨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等著作就是在這裡寫的。南泥灣在延安南部。當年八路軍120師359旅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在這裡墾荒種糧,開展大生產運動。著名的歌曲《南泥灣》就是歌頌359旅的,教師唱給學生聽,加深理解詩句內涵。楊家嶺在延安西北,距離市中心約三公里,那裡有中央禮堂和中央辦公樓,許多重要的會議曾在那裡召開。作者追尋的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

(3)自學三、四兩節。

①有感情地朗讀三、四節,思考並分組討論:

出示燈片:『』

a.“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樑。”這兩句的意思是什麼?把詩中表達同樣意思的詩句找出來。說說作者運用了什麼方法來寫的?作者忘不了、不能丟的是什麼?

b.我們已住進了“高樓大廈”,進入了電子時代,為什麼還不能丟掉延安精神?

②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a.“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後的生產條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樑”代表偉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猶豫”是非常堅決的意思。“毫不猶豫丟掉了”與“不能丟”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我們非常堅決地丟掉了貧窮和落後,卻不能丟掉延安精神。詩中表達同樣意思的詩句有:“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作者運用了對比、比喻等方法描寫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作者忘不了、不能丟的是艱苦奮鬥的偉大民族精神。

b.我們每取得的一點成績,都是延安精神發揚光大的成果,我們的國家還需要發展,就必須發揚延安精神,艱苦奮鬥,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③有感情地朗讀,加強理解。

(5)自學五、六兩節。

①指名朗讀這兩節詩,思考、討論、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會怎麼樣?(如果我們喪失了延安精神,就會變成沒有靈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這樣的人當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b.為什麼要追尋延安精神?(因為追尋延安精神就是追尋信念、溫暖、光明。)

②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兩節詩。

3.歸納中心。

詩歌通過對延安精神的歌頌,抒發了作者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思想感情,深化理解。

全詩押的是ang韻,讀的時候要很自然地適當加以突出,這樣,聽起來才聲韻鏗鏘。

四、總結昇華

作者追尋延安,追尋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為崇高理想獻身的精神,是革命隊伍中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艱苦奮鬥是我們的傳家寶。即使將來我們經濟發達了,生活富裕了,也還要提倡艱苦奮鬥。因為無論什麼時候,人們總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為了把社會推向前進,總要開闢新領域,探索新事物,這就必須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

五、佈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讀出詩的節奏和韻腳。

板書設計:略

教學反思:

本文課題清晰地點明瞭全文內容,透露了全詩的旨意,特別是“追尋”一詞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在教學中我首先破題明背景。為了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讓學生明確當時的時代背景,我設計了兩個問題:一、作者追尋延安的什麼?二、作者為什麼要追尋延安?在理解每節詩的意思時,我扣住“追尋”二字來理解。

其次,在教學中讓學生仿照第一節的寫法,自己也做一回詩人來寫詩。 這一環節設計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使課堂教學出現了小高潮。 但是由於課前,我沒有重視檢查學生收集資料,有些學生沒有去收集資料,教師在介紹課文的時代背景時,有些學生不明白,提出了很多疑問。

因此,這一環節用去了很多時間,而引導學生理解詩意的時間不夠,就有些倉促,從本課教學中,我感受到,有些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課文,課前收集資料,對課堂上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在今後教學中我要重視這一點。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和新詞,理解課文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並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想象文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重點]  略讀課文粗知大意,並抓住主要內容和生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情境匯入,引發閱讀期待

1.師:同學們,這幾天當你們走進我們校園裡,就會聞到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氣,這是什麼香味呢?

2.你們對桂花有什麼印象呢?

3.師:老師和同學們一樣,以前只是被桂花的香味給吸引了,至於它長什麼樣子,卻很少留心觀察。但我第一次看到第7課《桂花雨》的時候,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就是一個“雨”字吸引了我。(板書課題)你們看到課題有什麼想法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那令綺君難忘的桂花雨。

1.自由讀課文。出示學習要求,讀準字音,瞭解詞義。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3.彙報交流初讀課文的情況。

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在小組內與同學討論。(簡單問題自己解決,比較難的問題同伴互相解疑,教師再梳理課文的重難點問題,準備在精讀環節中具體落實。)

三、精讀品析,感悟作者思鄉情

(一)默讀課文,在文中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並在旁邊批註,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自讀感情→交流對話  (結合學生談話,教師相機引領學生精讀品析以下重點句子。)

1.感受桂花的內在美

(1)出示桂花、梅花圖片。

(2)桂花樹的樣子笨笨的,沒有梅花那麼有姿態,但是桂花有它內在的美。

(3)指導有感情朗讀。  2.分享“搖花樂”,感受“桂花雨”。

出示句子:  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  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  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首先引導學生想象,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的情景。(板書:搖花樂)

(2)指導朗讀。怎樣才能讀出“搖花”的樂趣呢?

要一邊讀一邊想象,要讀出作者對桂花的喜愛以及搖花的無限樂趣,分享作者童年生活的快樂。  (自由讀→指名讀→評價→練續→比賽讀→配樂朗讀)

(3)想象:(出示課件:桂花圖)如果這時候你就在樹下,和綺君一樣享受這樣的桂花雨,你會說什麼?

(4)課外連結:(課件出示)綺君父親的一首詩,理解詩意,指導朗讀。

(三)花是故鄉香,難忘故鄉情  出示句子:  可是母親說,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香。

1.你從“可是”中體會到了什麼?  2.當作者賞完桂花,捧一大袋桂花給母親,本以為母親一定會說:“好香啊!”沒想到她卻說出了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

3.同學們,事實上真的像母親說的那樣嗎?請快速瀏覽全文,從文中找出理由。(出示課件:杭州的桂花圖,家鄉的桂花圖)  4.讀這句話時,要讀出母親的什麼感情?

(讀出母親對家鄉的日夜思念之情。感受到家鄉在母親心中的分量,因為母親每年聞著桂花的香氣,收穫桂花,體驗著饋贈桂花的歡樂,家鄉的人民吃著桂花食品,喝著桂花茶。院子裡的這課桂花樹沒有什麼可以替代它,家鄉和家鄉的桂花,已成為母親生活的全部。)  5.師:是啊,月是故鄉圓,人是故鄉親,花是故鄉香。母親難忘家鄉,我呢?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6.指導朗讀最後一段。通過“又”讀出作者不止一次想起童年“搖花樂”和桂花雨,“搖花樂”和桂花雨成為作者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憶。

7.小結:我們一起走進了桂花雨,你感受到了什麼?(相機板書:香、搖花樂和思鄉情)

四、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1.琦君在她的另一部作品《煙愁》裡面的一段後讀這樣寫道:(課件出示)

每回我寫到我的父母家人與師友,我都禁不住熱淚盈眶,我忘不了他們對我的關愛,我也珍惜自己對他們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樹似的,誰能沒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忘掉故鄉,我若能不在器,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在寫,然而,這怎麼可能呢?

2.聽完這段話,請大家聯絡《桂花雨》,你覺得琦君是個怎樣的人?

3.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否有一些令你難忘的人、難忘的事或難忘的畫面呢?

[板書設計]  搖花樂

桂花雨  香  思鄉情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塞、秦、徵”等8個生字,會寫“胡、催、醉”等11個生字,理解“但使、飛將、欲飲、人傑”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背誦默寫古詩《出塞》《夏日絕句》。

3.理解詩句的意思,再明白詩的大意。

4.體會詩人的思想,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人的思想,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2.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

3.背誦古詩《出塞》。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知詩人 解詩題

課前預熱:以詩會友《靜夜思》。李白在什麼情況下會思念家鄉?你有過想家的經歷嗎?

1.知詩人: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三首》。說到唐詩,你們會想到哪些唐代詩人?你對詩人瞭解多少?我們今天學習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出塞》。(課件出示2)

2.讀詩題《出塞》。“塞”是什麼意思?“出塞”怎麼解釋?

(是古代軍歌的一種題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邊塞看看嗎?

欣賞圖片。邊塞給你什麼樣的感覺?(教師板書:《古詩三首》)

在學習在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詩人。

(課件出示3)

(出示課件——王昌齡照片、生平簡介)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課件出示4)“塞、秦、徵、還”

2.學習生字

(課件出示5)“塞、秦、徵”

指導書寫:(課件出示6)

“塞”的中間第三橫長;

“秦”上大下小;

“徵”左窄右寬。

三、再讀詩文,探究詩意

1.師:學習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出塞》。

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說說哪個字容易讀錯。

(2)大家跟讀,學習“秦”字。

(3)提問“但使,飛將,不教,胡馬”等詞的意思。

2.朗讀古詩:根據平仄規律和七言絕句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

師:到底詩人吟了什麼詩,我們來聽聽看。

(生聽課件中範讀)(課件出示7)

(指名讀,齊讀,師範讀。)

讀得字正腔圓是學詩的第一步,我們還要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感情,這就是要理解詩的意思。我們來說說學習古詩有什麼好的方法?

3.師:現在請同學自由朗讀這首詩,通過圖文結合或聯絡上下文理解詩中的字、詞,不懂的字用“△”標出。

(生自由朗讀學習古詩)

4.交流學習一、二兩句。

在這兩行詩中,有什麼不懂的字詞可提出來。

小組合作理解詩意:根據我們說的學習方法再讀古詩,把理解的詞放入詩中,用我們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5.反饋交流:在邊塞看到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邊關,萬里出征的將士們仍未歸還。只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決不會讓匈奴的軍隊越過陰山。(課件出示8)

6.指導第一句的修辭手法“互文”。像這樣前文含有後文中省略的詞這樣的修辭手法叫“互文”,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教師板書:互文 秦漢)

7.同桌互說詩意,再讀古詩。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8.指導朗讀朗讀整首詩。

朗讀古詩時不僅要讀準字音,有感情,還應有節奏,我們根據畫好停頓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生有節奏地朗讀古詩)

三、悟詩情

體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我們理解了古詩的意思,現在我們來體會詩中的情感。

(一)感悟畫面之悲。

1.師範讀詩句。

你眼前出現一幅什麼畫面?

(板書:明月 關 人未還)這樣的畫面給了你什麼樣的感覺?

2.指導讀出感覺。

小結:古代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歌,大都要寫到明月和邊關。“明月”“邊關”已經成了戍守邊關將士們生活的兩個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從徵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麼人?(板書:同情徵人)(唐代鎮守邊塞的士兵統稱徵人)

(1)想一想: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和一輪明月,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駐守邊關的徵人們,會想什麼呢?(家 親人)

(2)補詩句:(課件出示9李頎詩:“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師:不知何處傳來悠揚的蘆笛聲,引得徵人直往家鄉的方向望。他們望到了什麼?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邊關。)他們什麼心情?體會失望、悲傷。

讀出語氣。

(3)激情引讀:回家是千百萬徵人縈繞心頭上的夢啊!卻只能化為一句——(引讀)

課件出示10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2.從親人的角度感悟

(1)過渡:徵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下他們的家人在做什麼呢?

(2)想象說話:白髮蒼老的雙親,拄著柺杖,倚在門口,對遠方的兒子說__________。勤勞善良的妻子,幹完農活,站在村口,對遠方的丈夫說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對遠方的父親喊:_________。(課件出示11)

指名反饋

(3)師:多麼動情的呼喚,多麼強烈的期盼,但他們等來的盼來的卻依然是“人未還”引讀。此時月圓人卻不圓他們會是什麼樣的心情?(悲傷)(板書:悲壯)

(4)指導讀出感情。

(三)感悟歷史之悲

師:這樣的思念,這樣的等待,是不是一年,兩年呢?從哪裡看出來的?

自秦漢以來,邊關戰事頻繁,徵人死傷無數。翻開歷史的長卷,朝代變遷:我們發現從秦代到唐代中間隔著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這是悠悠千年的歷史啊。(課件出示12)

師:至秦至漢至唐,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多少徵人盡望鄉啊,依然是——(引讀)

課件出示13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悠悠千年,月圓家不能圓,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依然是(引讀)

體會詩人情感: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嚐盡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寫下這兩行詩句,詩人王昌齡留下了眼看淚。這是什麼樣的眼淚?反饋並讀出語氣。

師:這是傷心的眼淚更是同情的眼淚。同情徵人有家不能回的悲傷,同情徵人的家人失去親人的悲痛。讓我們帶著感受來齊讀這兩行詩。

3.徵人們為什麼不回家?我們來看一段資料。另外還有許多邊塞詩,也反應了邊塞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

課件出示14“據《資治通鑑—唐》記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於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唐•李頎《古從軍行》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體會“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看到徵人悲慘的生活,看這千百萬妻離子散的家庭,你們想對這無休止的戰爭說什麼?所以詩人這樣寫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為什麼要寫西漢飛將李廣呢?

(補充:《塞下曲》能騎善射,力大無比。)“不教”是什麼意思?

(2)讀出豪邁、勇敢、一往無前。

從這兩行詩中感受到詩人什麼樣的希望?(板書:渴求良將,渴望和平。)

2.激情引讀

(1)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殷切的希望,我們來表達下詩人的希望好嗎?(引讀)

(2)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是呀,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的希望,他們希望(引讀)這也是千百年來徵人們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引讀)

3.體會壯的感情

出示《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體會戰士們的豪情壯志。齊聲朗讀。

四、佈置作業

將你今天在課堂上的收穫加上你的想象,將《出塞》這首詩改成一篇記敘文或一個故事。

五、總結

1.“人未還”雖說是悲痛的,但也見證了戰士們保家為國的壯烈。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再讀這首詩。從詩中你感受到王昌齡是一個什麼樣的詩人?(板書:憂國憂民)

2.寫法:這首詩的體裁是“七言絕句。”這首詩氣勢雄壯,既寫了徵人的哀嘆,又寫出了渴求良將的願望和報效國家的志向。真不愧為“七絕詩”的壓卷之作。

同學們,古時戰事不斷,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戰爭從未停止。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這樣一首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詩篇。讓我們帶著體會齊誦這首詩。有能力的同學可以不看書。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學習李清照崇高偉大的愛國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奮發圖強的精神。

3.背誦古詩。默寫古詩《夏日絕句》。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談話激趣

同學們,我們知道,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是悠久的中華文化瑰寶之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外兩首詩。

2.出示並理解課題。

(課件出示16:沙漠圖片)西域沙漠,人煙稀少,這,就是唐朝的邊塞重鎮,涼州當地歌曲中夾雜有少數民族的曲調,別具一格,人們稱之為涼州詞,許多詩人都喜歡為它填寫新詞詠唱。今天我們來學習唐朝著名詩人王翰寫的《涼州詞》。(教師板書:《涼州詞》)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感。

(課件出示17)“琵、琶”注意:葡萄和琵琶的讀音。

2.學習生字

(課件出示18)“催、醉”

指導書寫:“詞、催、醉”都是左右結構的字,“催”是左窄右寬;“醉”左右結構勻稱。

3.教師範讀,指導讀出節奏。

4.學生自由讀注意讀出詩的節奏感,藉助註釋說說讀懂了什麼。

5.小組交流讀懂了什麼。

三、學習古詩《涼州詞》

師:剛才大家通過讀詩初步瞭解了古詩的內容,你剛才說到那盛宴擺滿了葡萄美酒啊,讓我們讀讀這一句(出示詩句第一行)。(課件出示19)

1.展開想象,你看到了什麼?

醉人的葡萄酒、那精緻的夜光酒杯閃著亮光盛滿了香甜的美酒。

師:同學們,這就是夜光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製成,因“光明夜照”得名;涼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魯番,那裡可是盛產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課件出示20)很多同學發出了驚歎聲,誰來讀出這樣驚喜的感覺?

這樣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讓你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場景?你想想到些什麼?

碰杯聲、歡笑聲,勸酒聲,多麼歡快的氣氛啊。這情景使人異常興奮——讀:

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滿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擺滿了豐盛的食物,很多將士在舉杯歡慶,真是豪華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誰能把這樣盛大的場面讀出來。

指名讀,女生讀。

2.將士們剛要舉杯豪飲時,你們聽,什麼聲音傳來了?急促的琵琶聲。

邊聽邊讀,這急促的琵琶聲在催促什麼?

(1)這急促的琵琶聲在催促戰士們趕快奔赴戰場。

(2)這急促的琵琶聲還在催促什麼?還有不同的感受嗎?西域人有騎在馬上彈奏他們特有的琵琶以助興的習俗。

——是不是應該從“催”裡讀出:

(1)快盡興暢飲;(2)快奔赴戰場(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戰場。

師小結:同學們通過邊讀邊想,從這個“催” 字中讀出了不同的情懷。

3.小結:這場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歡快的琵琶聲,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聲鼎沸、酒杯交錯,誰來讀出這樣盛大的場面。指名讀、分組讀。

4.激越的琵琶聲,讓我們在場所有的將士們興致飛揚,諸位老兄,我有點醉了,想告辭了,你們想對我說什麼?這樣難得的盛宴就應該一醉方休。

展開想象:“怕什麼,醉就醉吧,醉臥沙場,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嗎?請諸位莫笑,引入下一句。(板書:醉)

指名讀,從“醉臥沙場”中我聽出了你們那份瀟灑從容,小組讀,醉了躺著沙場上為什麼不要笑我呢?因為從古至今沒有幾個人在戰場上能活著回來。

5.是啊,你抓住“幾人回”讀出了將士的心聲,大家再好好讀一讀這一句,想一想你從幾人回中讀出了什麼?小組討論彙報。

自古以來邊關烽火難息,多少將士血灑疆場!多少母親失去自己的兒子,多悲涼啊,指名讀,從你的朗讀中讓我想到王昌齡《出塞》的一句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多少將士就這樣到了戍邊再也沒回來啊,誰再讀。女生配樂讀,我聽出了母親們的心聲。

傷人一萬,自損八千,戰爭是多麼殘酷啊。——讀全句沒有幾個人活著回來啊,這裡運用反問的句式說出將士們的心聲,在質問這場殘酷的戰爭啊。

小組讀。

儘管有那樣多的將士們戰死沙場,可仍然有無數的熱血男兒們奔赴戌邊、前仆後繼,這是為什麼?為國戌邊死得其所,是無比悲壯的。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從古至今戌邊的戰士為了國家領土的完整拼死沙場、寸土不讓,他們的死是悲壯的,更是豪邁的。(板書:悲壯 豪邁)

——男生齊讀。

正是因為將士們有這樣的豪邁的氣度,才有醉臥沙場的瀟灑從容。全班讀。

小結:好一個“幾人回”,同學們今天很會學習,通過反覆品讀,讀出了幾種不同的感受。

6. 總結全文,迴歸整體:

《涼州詞》短短四行,二十八個字,那盛大的場面讓我們聞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將士們一醉方休、醉臥沙場的那份瀟灑從容,全詩前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抒發了戍邊將士為國捐軀的悲壯與豪邁。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把整首詩自己試著讀一讀。

師:從你們這悲壯豪邁的聲音中,讓我們聽到了戰士們的心聲:為國捐軀、視死如歸。

7.指導背誦。

師:下面讓我們將這種豪情融化在記憶中,融化在血液裡,把這首詩試著背一背。

學生試背,指名背,小組背,全班齊背。

四、學習古詩《夏日絕句》

(一)(課件出示21)全詩內容

1.用多媒體出示,指導朗讀。

師導語:在那個國破家亡,風雨飄搖的時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南宋統治者卻整日沉迷於享樂,不思恢復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經當年項羽自刎的烏江渡口,觸發了她的無限感慨,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夏日絕句》。

(在激昂的琵琶聲中,毛筆楷書的詩句一一出現,師富有感情地大聲朗讀。)

同學們聽出老師怎樣的感情讀的這首詩嗎?

(悲憤、激昂)

誰來試著讀一讀?

2.請三、五名同學大聲朗讀,其他同學評一評,誰讀得好?為什麼?

((課件出示22)用多媒體課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將學生帶入詩中描繪的意境中,因此,學生讀得非常有感情。)

3.分小組討論,理解詩句含義。

(1)理解第一句

學生討論,彙報:活著要做人中豪傑;死了,也要成為鬼中的英雄。(板書:生 人傑 死 鬼雄)

(2)理解“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學生討論,彙報:至今人們還懷念項羽,佩服他寧死不肯逃回江東。(板書:有骨氣 有氣節)

4.思考討論:

(1)“項羽”是什麼人?李清照為什麼“至今思項羽”?(說說項羽的故事。)

(課件出示23)秦朝末年,統治者的殘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滿,各路豪傑紛紛起義抗秦,項羽率領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轉戰中原,消滅秦軍主力,立下赫赫戰功,秦朝滅亡後,與劉邦爭奪天下,最終,項羽兵敗亥下,退至烏江渡口。當時,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振旗鼓,項羽覺得自己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肯過江逃生,便下馬步戰,殺敵數百,負傷十餘處,最後從容自刎,時年31歲。

(2)讀了這段文字,你理解了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嗎?

師小結:是啊!項羽活著是西楚霸王,人中豪傑,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決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統治者卻在做什麼?請同學們再看一段資料。

師小結:雖然岳飛被害的事情發生在李清照寫這首詩之後,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這件事也一定會痛罵當時的統治者。有一首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反映的就是當時中原人民的狀況,而另一首詩“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狀況,面對這樣的遺民,面對這樣的統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5.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和朗讀指導。

師過渡:李清照大聲地呼喊“南宋的統治者啊!你們為什麼不能像項羽那樣……”生接著說“南宋的統治者啊!你們為什麼……”

(詩句內容較簡單,學生通過自學討論就能理解詩意,後面幾道思考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李清照為什麼要寫這首詩。)

6.總結全詩,朗讀昇華

師總結:是啊!一個封建時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愛國情懷,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氣魄,實在令人佩服。

討論: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應當怎樣做人?

師小結: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樣,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同學們只有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勤奮學習,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不會受敵人的欺辱。讓我們懷著對李清照的敬仰,讓我們抱著“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聲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吧!

7.配樂朗讀全詩,讓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進一步地昇華。

((課件出示24)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大聲朗讀,讓這首詩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遠留在同學們的心中。)

五、作業

1.寫一寫這首詩的讀後感。

2.讀一讀李清照其他的詩詞。

板書設計:

21 古詩三首

《出 塞》

互文 明月 關

秦漢 人未 悲壯

同情徵人,渴求良將、渴望和平

《涼州詞》

唐:王翰

悲壯 豪邁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 人傑 有骨氣

死 鬼雄 有氣節

教學反思:

1.在教學詩句時,我首先找出詩句中關鍵和難理解的字詞,掃平障礙,繼而再理解詩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詩朗讀同樣也要讀出感情和抑揚頓挫。除了老師示範,我還利用本課現成的朗讀磁帶讓學生連聽幾遍,示範效果挺好。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的效果的確好多了,真還有些古人吟詩的味道呢!其次老師還在古詩翻譯的基礎上再加以聯想和想象,另配上悅耳的輕音樂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邊聽邊體會詩中的意境,這樣既能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能為學生後面能順利改寫古詩作了良好的鋪墊,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學古詩大多采用串講形式,這裡且不談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為採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維活動,自主合作,帶著問題,由淺入深地學習理解詩句,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不能直接釋題,還得逐詞理解後才能釋題。這是四年級的第一首古詩教學,也算是學習古詩的起步,學生理解詩句的方法還要加強。應以解詞串句法作為理解古詩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課堂部分在以學生為主體這一點做得還不夠,不自覺地以教師為主,應讓“教師為導,學生為主體”成為習慣。

3.詩是要多朗誦的。可是在本教學過程的朗誦的成分顯然是比較少的。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15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學生學習態度積極,學生思維敏捷,接受能力較強,對於新事物有很濃的興趣,在音樂的歌曲演唱教學中能夠積極主動地運用音樂歌唱方式來演唱,做到聲情並茂;四年級學生掌握了一些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多數同學對美術興趣濃厚,有較強的求知慾和較強的創新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冊藝術教材共有九個單元:第一單元希望的田野,第二單元祖國,您好,第三單元歡騰的大西北,第四單元大自然的小衛士,第五單元翠竹聲聲,第六單元照片裡的故事,第七單元軍旗飄飄,第八單元三個和尚,第九單元藝術家的故事。

三、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喜歡的美術表現形式表達自己對田野的熱愛和嚮往,在製作或繪畫中,進一步體會畫面的空間感、層次感、及構圖中的大小、虛實關係以及造型中的細節描繪等。

2.積極參加由歌曲、詩歌引發的表演活動,能根據歌詞和詩歌內容分角色扮演不同的形象。

3.通過蒐集、觀察、整理、合作、交流與探究的形式,激發學習興趣,學生能用已有的知識或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手工製作。

4.學會連音唱法,逐步做到聲音自然而連貫、圓潤而流暢。

5.結合音樂作品的欣賞,瞭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識(如旋律進行的方式、特點和一般的表現意義),以進一步加強情感體驗的能力,加深對音樂形象的感受。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備課,為能使學生上好課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備課時注意與新課標結合,並注意備學生。

2、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要注意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充分發展。

3、設計好每堂課的匯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課堂形式設計多樣,充滿知識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戰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學到知識,掌握技能。並注意在課堂上採取一定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

5、在欣賞歌曲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孩子的音樂感受能力。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16

一、學情分析:

本年級學生對美術課興趣濃厚,並具有較好的繪畫基礎和對各種材料綜合運用能力,其中對繪畫材料的運用能力較強。大部分學生能較好地表現平面形象、立體造型,並能大膽地發揮想象,作品內容豐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較高的創新意識和較好的心理品質。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空間感較弱,對一些廢舊材料的綜合運用能力較差,有待進一步地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採用散點式的結構,注重學生審美感受和視覺經驗的培養,強調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以接近社會,貼近學生,學以致用為原則,選擇符合四年級國小生身心特點的教學內容設計課題。全冊共20課,內容涵蓋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其中造型表現及設計應用佔有較大的比重,欣賞評述大多隨堂教學,均分配在各課中。

三、教學目標:

(一)總目標

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瞭解基本美術語言和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各學習領域目標

1.造型表現學習領域

初步認識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各種工具,體驗不同媒體的效果,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激發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願望。

2.設計應用學習領域

學習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瞭解一些簡易的創作意圖和手工製作的方法,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感受設計製作與其它美術活動的區別。

3、欣賞評述學習領域

觀賞自然和各種美術作品的形、色與質感,能用口頭或書面語言對欣賞物件進行描述,說出其特色,表達自己的感受。

4.綜合探索學習領域造型遊戲的方式,結合語文、音樂等課程內容,進行美術創作表演和展示,並發表自己的創作意圖。

四、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色彩的明度漸變和純度漸變等色彩知識,體驗色彩的表現力,並能有目的地加以運用。

2.能用日記畫的形式表現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義的事和自己喜歡的人物,表達自己的情感。用各種瓶子及其它塑造材料,大膽想象並設計製作簡單的立體或半立體造型。

難點:

1.利用多種媒體,如蛋殼、廢包裝、稻草等材料製作作品。

2.欣賞情節性比較強的中外作品,認識該美術作品的藝術特點。

3.用水粉、水彩顏料表現周圍的事物,表達自己的興趣與願望。

4.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通過植物籽粒,纖維線材、織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貼進行造型設計。

5.能運用紫沙泥等材料進行立體造型,並用水粉顏料加工、裝飾。

五、教學措施:

1.應將學習內容與生活經驗緊密聯絡起來,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術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2.多種形式,組織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寬容和尊重。

3.教師的評價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

六、教學進度:

第一週色彩的冷與暖、線條的動與靜

第二週美術的節奏

第三週變一變、色彩的對比

第四周快樂的回憶

第五週登山遊戲

第六週國慶節

第七週校微設計精美的郵票(1)

第八週精美的郵票(2)

第九周做年曆(1)

第十週做年曆(2)

第十一週星座聯想、窗外的景色

第十二週我心中的未來

第十三週假如我是汽車設計師

第十四周夢幻家園

第十五週紙帶穿編(1)

第十六週紙帶穿編(2)、電腦美術

第十七週會走的玩具

第十八週我們的生日聚會

第十九周我心中的未來

第二十週進入複習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17

一、學生寫作,師來回巡視,給予差生適當的指導

二、選出典型的習作(好的和差的)進行作中講解,讓學生評價好的好在哪裡,差的有哪些不足,以指導自己的習作

三、師提出修改的要求

1、師提出修改的方法:

朗讀法。

2、師提出修改作文的要求:

⑴ 句子是否通順;

⑵ 寫作是否按一定的順序來寫的;

⑶ 有無錯別字;

⑷ 是否寫出了手中事物的特點;

⑸ 文章是否寫得生動、具體。

四、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互評,也可以自己修改

五、在修改的基礎上,將習作寫好

【同伴互評】

唐老師這堂課的設計具有可操作性。“留心周圍事物”是本單元的重點訓練專案,唐老師在本次習作的教學設計中,力求指導學生把“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孩子們觀察的興趣,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落到實處。如:讓學生帶來水果、玩具等──觀察物件實在;學生自己邊觀察邊探索觀察方法──觀察過程實在;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對不同事物的觀察方法──觀察方法的指導實在;學生將觀察的結果當堂寫下來──觀察的結果實在。整堂課避免了空洞的編造,讓學生不再陷入無話可說的尷尬境地。因為有了真實可感的觀察物件,教師的指導就更有針對性,學生的學習當然也就更輕鬆,也就更有收穫。如:觀察植物應……觀察動物要注意……還要發揮聯想和想象……這樣一些針對性很強的指導,會帶給學生很大的啟發。這樣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標中對習作的要求,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讓學生有話可說,不說空話、假話、套話。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18

一學生概況

本年級學生對美術課興趣濃厚,並具有較好的繪畫基礎和對各種材料綜合運用能力,其中對繪畫材料的運用能力較強。大部分學生能較好地表現平面形象、立體造型,並能大膽地發揮想象,作品內容豐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較高的創新意識和較好的心理品質。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空間感較弱,對一些廢舊材料的綜合運用能力較差,有待進一步地提高。

二、教學目的、要求

(一)總目標

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瞭解基本美術語言和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各學習領域目標

1.造型表現學習領域

初步認識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各種工具,體驗不同媒體的效果,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激發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願望。

2.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學習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瞭解一些簡易的創作意圖和手工製作的方法,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感受設計製作與其它美術活動的區別。

3.欣賞評述學習領域

觀賞自然和各種美術作品的形、色與質感,能用口頭或書南語言對欣賞物件進行描述,說出其特色,表達自己的感

4.綜合探索學習領域

造型遊戲的方式,結合語文、音樂等課程內容,進行美術創作表演和展示,並發表自己的創作意圖。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學重點

1.學習色彩的明度漸變和純度漸變等色彩知識,體驗色彩的表現力,並能有目的地加以運用。

2.能用日記畫的形式表現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義的事和自己喜歡的人物,表達自己的情感。

3.用各種瓶子及其它塑造材料,大膽想象並設計製作簡單的立體或半立體造型。

(二)教學難點

1.利用多種媒體,如蛋殼、廢包裝、稻草等材料製作作品。

2.欣賞情節性比較強的中外作品,認識該美術作品的藝術特點。

3.用水粉、水彩顏料表現周圍的事物,表達自己的興趣與願望。

4.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通過植物籽粒,纖維線材、織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貼進行造型設計。

5.能運用紫沙泥等材料進行立體造型,並用水粉顏料加工、裝飾。

四、教學措施

1.應將學習內容與生活經驗緊密聯絡起來,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術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2.多種形式,組織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寬容和尊重。

3.採用多種辦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以發展,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意識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通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與發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師的評價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

五全冊教學進度(略)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出塞》教案 篇19

【設計理念】

海德格爾有言:“所有的思都是詩。”選入語文教材中的文字都是優秀的作品,都是作者思的精華,思的表達,尤其是《桂花雨》這類抒情散文,更是蘊含著無限詩情。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讚美應當是:“就像一首美到骨子裡的散文詩!”這裡的“詩”,一方面指那些在課堂上讓師生感受到綻放、閃光或者激盪的語文課堂的本體,它是語文課堂的生命。另一方面也是指語文課堂教學要努力營造詩意的境界。因此,我對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提出了“還原文字詩意的教學”這一理念。本文的教學正是力圖創設詩意的氛圍,讓學生倘徉在文字中,在語言中、想象中感悟鄉情,感悟詩意盎然的桂花雨。

【教學目標】

1、識記、理解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自讀自悟和與同學交流,體會作者思戀家鄉的思想感情,並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文字朗讀感悟,引導學生從桂花香和搖花樂中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的懷念難點:體會母親說的“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所表達的感情。

【課前準備】課外查閱資料,瞭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水是故鄉甜》《家鄉味》等。

【教學過程】一、匯入文字,整體感知

1、同學們,我們說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難忘的。今天老師要帶你們一起走進中國臺灣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場奇妙的——《桂花雨》。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2.讓我們用心去讀讀課文,把生字念準,把課文讀通,讀到喜歡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

3、讀書交流。(l)請學生選讀感興趣的段落。(2)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3)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在小組內與同學交流、討論。

二、導學全篇扣“詩”眼——感受“桂花香”

1、作者為什麼愛桂花呢?

2、請找出具體描寫桂花香的語句。

3、交流具體描寫桂花香的語句。

4、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氣四溢。(換字比較)

【設計意圖:《桂花雨》一文敘寫了愛花香、搖花樂、憶花雨,寫的始終是桂花,而“香”則是串起這些內容的一條紅線。本文的教學中,我以“香”為抓手,把握全文,扣住關鍵的字詞,立足文字的語言,彰顯意象,領悟情感。如這個“浸”字,引導學生從嗅覺、觸覺、視覺等不同方面去“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讓學生在這些尋常而耐人尋味的字詞上駐足欣賞、品味一番,去感覺花香瀰漫,去體會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並漸而磨礪出敏銳的語感來。】

三、巧用插圖品“詩”意——欣賞“花雨美”

1、看看插圖,描繪一下落桂紛紛的情形。(花雨美)

2、觀察“我”搖花時的神情,想想“我”此時的內心。(心裡美)

【設計意圖:插圖是展示學生獨特感受的重要平臺,是深化學生與課文對話的有效載體。國小語文課本國小語文教材中很多插圖都是以兒童的形象出現,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僅能幫助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也能夠陶冶學生的心靈情趣。這個片段中,對插圖的觀察,基於觀察的想象,圖文對照讓學生品位文字的意蘊,讓搖桂花的快樂感染學生,開放學生的情感。】四.感悟體驗覓“詩”趣——享受“搖花樂”

1、作者搖桂花時的心情如何呢?能用一個字簡單概括一下嗎?(樂)

2、請找出具體描寫作者搖桂花的句子來

3、在描寫描桂花時,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麼來寫?(動作、語言)

4、請圈劃出具體描寫作者搖桂花時的動作的詞句。

5、你們想讀讀這些句子嗎?你最喜歡哪一句?(朗讀指導)

6、全體學生起立,閉上眼睛,在音樂聲中,一起來做搖桂花的動作。(師配樂範讀)

7、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感受到了這美妙的桂花雨了嗎?盡情地喊出來吧!

【設計意圖:語文課講究體驗,在體驗中激發情感、靈感,從而提高語文素養。教師在學生搖花的嚮往之情湧動之時,用話語創設了一個親近課文語言的情境,並和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搖、看、發現、喊叫,讓學生的情感盡情釋放,演繹出一個快樂的搖花場景。“搖”並非簡單模仿,為搖而搖,要有恰到好處的語言引領,才能觸發學生的思維、靈感,學生才會在搖的過程中關注桂花的飄落,發現盎然的詩趣。】

8、同學們,在你的腦海裡是怎樣一副畫面?請趕緊寫下來吧!

9、寫作反饋。

【設計意圖: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課文的學習應開啟和貫通學生的課前閱讀和課後拓展,讓學生通過課文去領略更廣闊的世界;通過“搖桂花”“淋花雨”的體驗和想象,喚起了學生真切體驗,放飛了學生豐富的想象,激發起他們靈動的思維,此時,安排片段寫作訓練,讓孩子們的文字和情感一起跳動,用詩一般的語言和大家分享這場“桂花雨”的繽紛美妙。那是一種如童話世界般的美,是一種詩意洋溢的境地。】

10、感受著這份快樂的難道只是作者一個人嗎?還有誰,也從中感受到了快樂呢?(指名讀)

A、寫母親動作的詞“洗淨”“撮”說明什麼B、你從父親的詩中讀出了什麼呢?C、感情朗讀父親的詩。

五、彰顯意象悟“詩”情——體悟思鄉情

1、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都讓我對桂花魂牽夢縈,但而已嗎?還有更特殊的原因嗎?讓我們再深入地讀讀課文最後第二自然段。

(出示母親的話)

2、難道外地的桂花真的香不過家鄉院子裡的一棵桂花樹嗎?母親為什

麼這樣說呢?

3、其實,除了這一句,在這篇文章的字裡行間還隱藏著許多母親及父親與家鄉桂花的小故事,隱藏著母親與家鄉的一片深情。讓我們再細細地讀讀文章,把這些小故事找出來,把這份情讀出來!

4、反饋。

5、母親對故鄉充滿了無限的懷念,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出示最後一句)想象一下,作者此時眼前會浮現出怎樣的情景,耳邊又會響起什麼聲音呢?

【設計意圖:閱讀要注意體會文字背後的東西,領會語言內涵。理解母親話中的思鄉情無疑是本文難點,然而,由前文對桂花香、花雨美、搖花樂,父母親的愛花喜花一一體悟,以及課前背景資料的相關閱讀,學生對母親和“我”感懷家鄉的金桂,對美好幸福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戀便有了自然的理解與感悟。】

六.書聲琅琅入“詩”境——融入“桂花雨”課文以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內容豐富、感情真摯,文中蘊含著濃郁的思鄉之情,讀起來很感人,讓我們再一次欣賞美麗的桂花雨。(全體師生配樂朗誦)

【設計意圖:葉聖陶曾說:“文章要靠讀才能明其言,曉其義,悟其旨,得其辭,體其境。”讀是一門用眼睛、聲音和心靈進行再創造的藝術,它融入了誦讀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要採用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廣泛而深入地接觸文字,讀懂文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在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

六、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動手寫一寫自己童年中難忘的人和事。

【板書設計】

7.桂花雨愛桂花──香點點桂花雨搖桂花──樂片片思鄉情思桂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