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三首》(出塞、夏日絕句、涼州詞)教案(通用16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2.61W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三首》(出塞、夏日絕句、涼州詞)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三首》(出塞、夏日絕句、涼州詞)教案(通用16篇)

《出塞》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徵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安寧的愛國主義情感,是一首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涼州詞》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翰的作品,描摹了徵人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表達了詩人對守邊將士忠勇報國、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的讚美之情。

《夏日絕句》整個詩的文字高亢、激昂,字裡行間,包含兩段歷史,三個典故,作者借古諷今,從而將愛國情懷錶達得淋漓盡致。

學情分析:

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詩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教學這首詩,一方面可以在熟讀的基礎上,使學生整體感知古詩的內容,理解一些關鍵詞語的意思,一方面引導學生積累描寫塞外戍邊將士艱辛的詩句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

教學建議:

本課的教學重點可放在反覆誦讀上,引導學生感悟古詩內容,在讀中體會詩的意境,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還可以通過交流、研討了解古詩的大意,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並會默寫。

3.藉助註釋瞭解古詩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在積累誦讀中發展語感,加深體驗,提升審美情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燦爛文化,為我國的悠久歷史而驕傲自豪及熱愛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2.養成主動誦讀課外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大體把握古詩內容,想象古詩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難點

在賞析中瞭解我國悠久燦爛的古詩文化,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培養自學古詩的能力,提高文化素養。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認3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3個生字。

2.引導學生朗讀、背誦並默寫《出塞》。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難點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同學們,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積累了不少的古詩,現在,老師想考考大家,看看這幾句古詩,你們會背嗎?(出示課件)

2.同學們,這幾句詩有什麼特點嗎?(都是描寫邊塞軍旅生活)我們把這種描寫邊疆地區軍旅生活和自然風光的詩,稱之為邊塞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唐代著名的邊塞詩——《出塞》。(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解詩題

1.“塞”是什麼意思?(邊關要塞)“出塞”是什麼意思?(到邊疆戍守邊關)

2.簡介作者和背景。

人們常說,不打無準備的仗,充分的預習可使你在課堂上學得更輕鬆,關於王昌齡,關於這首詩,你有哪些瞭解呢?老師這裡也有一些資料。(課件出示相關資料)

三、明詩意

1.瞭解了詩題,瞭解了詩人,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現在你們默讀這首詩,看看這首詩每句講了什麼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問號標出來,也可以藉助書下的註釋幫助理解。

3.生彙報『』

(1)哪位同學願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學生彙報交流不懂之處。

(3)現在,誰來把這首詩的意思完整地說一說?指名說,自由說。(教師適時講解“互文”這一文學知識)

(4)現在,帶著你們的理解再讀這首詩。(齊讀)

四、悟詩境

1.古人常說:“詩以言志。”就是說詩要表達詩人的一種情感,這首詩,想要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呢?讓我們穿越歷史的長河,回到唐朝,再度走進這首詩。請學生們齊讀詩的前兩句。讀了這兩句,你的腦海裡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

2.這樣的畫面給你留下什麼樣的感受?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嗎?(荒涼的 蕭瑟的……)

3.(配樂)是啊,寧靜的夜晚,偏遠的邊關,清冷的月光,戍邊的戰士,這是一幅多麼孤寂、蕭瑟的畫面啊!讓我們和著音樂,和老師一起來讀讀這兩行。(師生同讀)

4.遙望明月,我想到了詩人李白的一首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樣淒冷的夜晚,戍邊的戰士們望著天空中那一輪明月,他們會想些什麼?(想到了故鄉,想到了家人……)因為太思鄉了,所以,他們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們望到的是什麼?

5.老師這裡有一個小資料,請同學們看大螢幕,(課件出示資料)僅山東一地的戍邊戰士,能回家的十個裡面只有兩三人,回家有希望嗎?回首有用嗎?正如唐代詩人高適所說:(課件出示)徵人薊北空回首。

6.他們只能面對這樣的現實,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前兩句。

7.人未還,心相繫,和戰士們同處在一輪明月下的親人又是怎樣一翻情景呢,高適是這樣描述的:(出示)少婦城南欲斷腸。讀著這一句你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樣的畫面?你怎麼理解這一句?

8.僅僅是少婦在盼嗎?還有誰在盼?(父母在盼,兒女在盼……)他們那白髮蒼蒼的雙親老淚縱橫地說——“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他們那可憐的妻子在哀怨著——“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他們那孤苦的孩子在哭喊著——“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9.同學們,我想用一個“悲”字就能概括他們此時心中的痛苦、無奈。

10.這就是戰爭帶給我們的痛苦,戰爭一直延綿不斷,思鄉的徵人,除了想念家人,還在想念誰?(齊讀後兩行)師簡介李廣,出示李廣資料。

11.這樣的將軍怎能不讓我們懷念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後兩句。

12.為什麼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廣一樣的將軍來帶領他們保家衛國,希望朝廷能夠起用良將……)

13.這時他們除了有思鄉的情懷,還有什麼情懷?(誓死守衛祖國邊疆的情懷,愛國的情懷……)其實,王昌齡也和戰士們一樣,有著相同的情懷,所以,才寫出了這樣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齊讀後兩行)

14.這就是我們的戰士,他們的忠誠,感天地;他們的英勇,泣鬼神。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讀出他們的豪情壯志。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壯,這就是唐代邊塞詩的特點——悲壯。在悲壯中還飽含著深深的愛國之情。

五、回顧全詩,拓展延伸

1.現在,假設你們就是戍邊的將士,你們矗立在邊關,思緒萬千,有悲有壯,讓我們用朗讀來表達我們的悲壯情懷吧!(生配樂齊讀)

2.和《出塞》一樣有著悲壯情懷的邊塞詩還有很多,老師也收集了一些。(課件出示)

六、佈置作業

收集你喜歡的邊塞詩,並摘抄到採集本上。

板書設計:

出塞

戍邊艱辛

期盼良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認2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能熟讀成誦,體會將士們的豪情。

3.抓住重點詞句,啟發學生的想象,讀懂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誦讀,想象畫面,邊讀邊悟。

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將士們的豪情。

教學過程:

一、樂曲匯入

1.播放兩首有特色的樂曲,引導學生想象情境,再根據情境聯想詩句。

2.交流彙報並背誦相關的詩句。

3.匯入新課,板題,解題,讀題。

涼州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子。配的 唱詞,不是詩題,而是一種曲調名。當時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二、初讀感知

1.出示合作學習要求:

(1)將這首詩讀給同桌聽,要求讀準,讀通。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3)將自學中不懂的地方標出來或寫下來。

2.學生按要求學習。

3.彙報 『』

(1)指名讀文,齊讀課文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3)質疑。

三、品讀悟詩情

針對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悟情。

質疑:“欲飲琵琶馬上催”是什麼意思?“醉臥沙場君莫笑”又是什麼意思。引導:“飲”是飲什麼?琵琶聲聽過嗎?有什麼感覺?“醉”是 因什麼醉?看看詩中哪些詞語與酒有關?

1.想象:席上除了酒,還有哪些東西?

2.為什麼在詩人的眼中只有這紅紅的葡萄酒, 而別無他物?

3.說一說:酒有哪些作用?

4.戰士們有哪些苦衷或煩惱?他們想借酒忘掉什麼?

5.這一杯酒杯喝完了嗎?為什麼?

6.如果你是這位戰士,出征前你會對父母、妻兒或自己說 些什麼?(配樂)

7.面對此情景,你有什麼感受?

8.練讀詩句,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9.配樂賽讀、齊讀。

10.背誦。

四、拓展延伸

1.學生交流背誦其他的邊塞詩。

2.教師推介。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2.把你喜歡的詩句抄寫下來。

3.積累其他的邊塞詩。

板書設計:

涼州詞

畫面:熱鬧

情感:豪邁、哀婉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瞭解古詩中項羽這個人物,體會其性格特點。

3.通過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解讀,使學生體會詩人所肯定的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意思。

難點

理解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簡介作者,瞭解歷史背景

二、分小組討論,理解詩句含義

1.默讀這首詩,看看你能讀懂什麼?尤其注意抓住關鍵詞語來理解詩句,想好之後,可以和小組同學說一說。

2.彙報。

(1)理解:“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詩句含義:活著要做人中豪傑;死了,也要成為鬼中英雄。

質疑:詩人用哪兩個詞來稱讚項羽?從古至今,還有哪些人可以稱得上是“人傑”“鬼雄”?這兩句應該怎樣讀?

學生自讀後指名讀。

(2)理解:“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句含義:至今人們還懷念項羽,佩服他寧死不肯逃回江東。

思考討論:()

①“項羽”是什麼人?李清照為什麼“至今思項羽”?(說說項羽的故事)教師適時用多媒體出示項羽資料。

②讀了這段文字,你理解了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嗎?

小結:項羽活著是西楚霸王,人中豪傑,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決不屈膝投降。他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而是不肯苟且偷生,這樣的精神和氣節無愧於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於江東父老。與項羽比起來,大敵當前,南宋的那些統治者卻在做什麼呢?請同學們再看一段資料。(多媒體播放一段有關的歷史資料)

(3)看完這段介紹,你又有何感想?面對這樣的統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師領讀全詩)

三、激情朗讀

師過渡:李清照大聲地呼喊“南宋的統治者啊!你們為什麼不能像項羽那樣……”生接著說“南宋的統治者啊!你們為什麼……”

師再次領讀,過渡:此時此刻,詩人在讚頌項羽、思念項羽的同時,還表達了她怎樣的情感?(對南宋統治者的憤恨、失去家園的悲痛、為國家擔憂等)此時,詩人是怎樣的心情?(氣憤、悲傷……)把這種心情讀出來!

四、總結全詩

1.師總結:李清照,一個封建時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愛國情懷,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氣魄,實在令人佩服。

2.討論: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應當怎樣做人?

3.師小結: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樣,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同學們只有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勤奮學習,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不會受敵人的欺辱。讓我們懷著對李清照的敬仰,讓我們抱著“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聲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吧!

板書設計:

夏日絕句

做人:人生觀

憶項羽:懷古

教學反思:

誦讀是古詩教學的法寶,所以本課我設計了多種形式朗讀,首先要求學生在小組內仔仔細細讀上幾遍,由讀準生字開始,再要求讀得字正腔圓;然後由小組長帶領組員初步感知詩意,有感情地朗讀;最後進行全班彙報,一邊彙報一邊理解詩意。結合理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我不斷提高朗讀的要求,在我的引導中,學生不僅讀懂了詩意,並且學到了傾聽、感悟等學習方法。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三首》(出塞、夏日絕句、涼州詞)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塞、秦、徵”等8個生字,會寫“胡、催、醉”等11個生字,理解“但使、飛將、欲飲、人傑”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背誦默寫古詩《出塞》《夏日絕句》。

3.理解詩句的意思,再明白詩的大意。

4.體會詩人的思想,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人的思想,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2.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

3.背誦古詩《出塞》。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知詩人 解詩題

課前預熱:以詩會友《靜夜思》。李白在什麼情況下會思念家鄉?你有過想家的經歷嗎?

1.知詩人: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三首》。說到唐詩,你們會想到哪些唐代詩人?你對詩人瞭解多少?我們今天學習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出塞》。(課件出示2)

2.讀詩題《出塞》。“塞”是什麼意思?“出塞”怎麼解釋?

(是古代軍歌的一種題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邊塞看看嗎?

欣賞圖片。邊塞給你什麼樣的感覺?(教師板書:《古詩三首》)

在學習在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詩人。

(課件出示3)

(出示課件——王昌齡照片、生平簡介)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課件出示4)“塞、秦、徵、還”

2.學習生字

(課件出示5)“塞、秦、徵”

指導書寫:(課件出示6)

“塞”的中間第三橫長;

“秦”上大下小;

“徵”左窄右寬。

三、再讀詩文,探究詩意

1.師:學習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出塞》。

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說說哪個字容易讀錯。

(2)大家跟讀,學習“秦”字。

(3)提問“但使,飛將,不教,胡馬”等詞的意思。

2.朗讀古詩:根據平仄規律和七言絕句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

師:到底詩人吟了什麼詩,我們來聽聽看。

(生聽課件中範讀)(課件出示7)

(指名讀,齊讀,師範讀。)

讀得字正腔圓是學詩的第一步,我們還要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感情,這就是要理解詩的意思。我們來說說學習古詩有什麼好的方法?

3.師:現在請同學自由朗讀這首詩,通過圖文結合或聯絡上下文理解詩中的字、詞,不懂的字用“△”標出。

(生自由朗讀學習古詩)

4.交流學習一、二兩句。

在這兩行詩中,有什麼不懂的字詞可提出來。

小組合作理解詩意:根據我們說的學習方法再讀古詩,把理解的詞放入詩中,用我們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5.反饋交流:在邊塞看到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邊關,萬里出征的將士們仍未歸還。只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決不會讓匈奴的軍隊越過陰山。(課件出示8)

6.指導第一句的修辭手法“互文”。像這樣前文含有後文中省略的詞這樣的修辭手法叫“互文”,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教師板書:互文 秦漢)

7.同桌互說詩意,再讀古詩。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8.指導朗讀朗讀整首詩。

朗讀古詩時不僅要讀準字音,有感情,還應有節奏,我們根據畫好停頓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生有節奏地朗讀古詩)

三、悟詩情

體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我們理解了古詩的意思,現在我們來體會詩中的情感。

(一)感悟畫面之悲。

1.師範讀詩句。

你眼前出現一幅什麼畫面?

(板書:明月 關 人未還)這樣的畫面給了你什麼樣的感覺?

2.指導讀出感覺。

小結:古代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歌,大都要寫到明月和邊關。“明月”“邊關”已經成了戍守邊關將士們生活的兩個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從徵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麼人?(板書:同情徵人)(唐代鎮守邊塞的士兵統稱徵人)

(1)想一想: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和一輪明月,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駐守邊關的徵人們,會想什麼呢?(家 親人)

(2)補詩句:(課件出示9李頎詩:“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師:不知何處傳來悠揚的蘆笛聲,引得徵人直往家鄉的方向望。他們望到了什麼?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邊關。)他們什麼心情?體會失望、悲傷。

讀出語氣。

(3)激情引讀:回家是千百萬徵人縈繞心頭上的夢啊!卻只能化為一句——(引讀)

課件出示10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2.從親人的角度感悟

(1)過渡:徵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下他們的家人在做什麼呢?

(2)想象說話:白髮蒼老的雙親,拄著柺杖,倚在門口,對遠方的兒子說__________。勤勞善良的妻子,幹完農活,站在村口,對遠方的丈夫說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對遠方的父親喊:_________。(課件出示11)

指名反饋

(3)師:多麼動情的呼喚,多麼強烈的期盼,但他們等來的盼來的卻依然是“人未還”引讀。此時月圓人卻不圓他們會是什麼樣的心情?(悲傷)(板書:悲壯)

(4)指導讀出感情。

(三)感悟歷史之悲

師:這樣的思念,這樣的等待,是不是一年,兩年呢?從哪裡看出來的?

自秦漢以來,邊關戰事頻繁,徵人死傷無數。翻開歷史的長卷,朝代變遷:我們發現從秦代到唐代中間隔著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這是悠悠千年的歷史啊。(課件出示12)

師:至秦至漢至唐,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多少徵人盡望鄉啊,依然是——(引讀)

課件出示13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悠悠千年,月圓家不能圓,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依然是(引讀)

體會詩人情感: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嚐盡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寫下這兩行詩句,詩人王昌齡留下了眼看淚。這是什麼樣的眼淚?反饋並讀出語氣。

師:這是傷心的眼淚更是同情的眼淚。同情徵人有家不能回的悲傷,同情徵人的家人失去親人的悲痛。讓我們帶著感受來齊讀這兩行詩。

3.徵人們為什麼不回家?我們來看一段資料。另外還有許多邊塞詩,也反應了邊塞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

課件出示14“據《資治通鑑—唐》記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於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唐•李頎《古從軍行》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體會“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看到徵人悲慘的生活,看這千百萬妻離子散的家庭,你們想對這無休止的戰爭說什麼?所以詩人這樣寫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為什麼要寫西漢飛將李廣呢?

(補充:《塞下曲》能騎善射,力大無比。)“不教”是什麼意思?

(2)讀出豪邁、勇敢、一往無前。

從這兩行詩中感受到詩人什麼樣的希望?(板書:渴求良將,渴望和平。)

2.激情引讀

(1)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殷切的希望,我們來表達下詩人的希望好嗎?(引讀)

(2)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是呀,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的希望,他們希望(引讀)這也是千百年來徵人們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引讀)

3.體會壯的感情

出示《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體會戰士們的豪情壯志。齊聲朗讀。

四、佈置作業

將你今天在課堂上的收穫加上你的想象,將《出塞》這首詩改成一篇記敘文或一個故事。

五、總結

1.“人未還”雖說是悲痛的,但也見證了戰士們保家為國的壯烈。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再讀這首詩。從詩中你感受到王昌齡是一個什麼樣的詩人?(板書:憂國憂民)

2.寫法:這首詩的體裁是“七言絕句。”這首詩氣勢雄壯,既寫了徵人的哀嘆,又寫出了渴求良將的願望和報效國家的志向。真不愧為“七絕詩”的壓卷之作。

同學們,古時戰事不斷,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戰爭從未停止。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這樣一首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詩篇。讓我們帶著體會齊誦這首詩。有能力的同學可以不看書。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學習李清照崇高偉大的愛國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奮發圖強的精神。

3.背誦古詩。默寫古詩《夏日絕句》。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談話激趣

同學們,我們知道,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是悠久的中華文化瑰寶之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外兩首詩。

2.出示並理解課題。

(課件出示16:沙漠圖片)西域沙漠,人煙稀少,這,就是唐朝的邊塞重鎮,涼州當地歌曲中夾雜有少數民族的曲調,別具一格,人們稱之為涼州詞,許多詩人都喜歡為它填寫新詞詠唱。今天我們來學習唐朝著名詩人王翰寫的《涼州詞》。(教師板書:《涼州詞》)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感。

(課件出示17)“琵、琶”注意:葡萄和琵琶的讀音。

2.學習生字

(課件出示18)“催、醉”

指導書寫:“詞、催、醉”都是左右結構的字,“催”是左窄右寬;“醉”左右結構勻稱。

3.教師範讀,指導讀出節奏。

4.學生自由讀注意讀出詩的節奏感,藉助註釋說說讀懂了什麼。

5.小組交流讀懂了什麼。

三、學習古詩《涼州詞》

師:剛才大家通過讀詩初步瞭解了古詩的內容,你剛才說到那盛宴擺滿了葡萄美酒啊,讓我們讀讀這一句(出示詩句第一行)。(課件出示19)

1.展開想象,你看到了什麼?

醉人的葡萄酒、那精緻的夜光酒杯閃著亮光盛滿了香甜的美酒。

師:同學們,這就是夜光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製成,因“光明夜照”得名;涼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魯番,那裡可是盛產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課件出示20)很多同學發出了驚歎聲,誰來讀出這樣驚喜的感覺?

這樣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讓你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場景?你想想到些什麼?

碰杯聲、歡笑聲,勸酒聲,多麼歡快的氣氛啊。這情景使人異常興奮——讀:

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滿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擺滿了豐盛的食物,很多將士在舉杯歡慶,真是豪華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誰能把這樣盛大的場面讀出來。

指名讀,女生讀。

2.將士們剛要舉杯豪飲時,你們聽,什麼聲音傳來了?急促的琵琶聲。

邊聽邊讀,這急促的琵琶聲在催促什麼?

(1)這急促的琵琶聲在催促戰士們趕快奔赴戰場。

(2)這急促的琵琶聲還在催促什麼?還有不同的感受嗎?西域人有騎在馬上彈奏他們特有的琵琶以助興的習俗。

——是不是應該從“催”裡讀出:

(1)快盡興暢飲;(2)快奔赴戰場(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戰場。

師小結:同學們通過邊讀邊想,從這個“催” 字中讀出了不同的情懷。

3.小結:這場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歡快的琵琶聲,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聲鼎沸、酒杯交錯,誰來讀出這樣盛大的場面。指名讀、分組讀。

4.激越的琵琶聲,讓我們在場所有的將士們興致飛揚,諸位老兄,我有點醉了,想告辭了,你們想對我說什麼?這樣難得的盛宴就應該一醉方休。

展開想象:“怕什麼,醉就醉吧,醉臥沙場,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嗎?請諸位莫笑,引入下一句。(板書:醉)

指名讀,從“醉臥沙場”中我聽出了你們那份瀟灑從容,小組讀,醉了躺著沙場上為什麼不要笑我呢?因為從古至今沒有幾個人在戰場上能活著回來。

5.是啊,你抓住“幾人回”讀出了將士的心聲,大家再好好讀一讀這一句,想一想你從幾人回中讀出了什麼?小組討論彙報。

自古以來邊關烽火難息,多少將士血灑疆場!多少母親失去自己的兒子,多悲涼啊,指名讀,從你的朗讀中讓我想到王昌齡《出塞》的一句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多少將士就這樣到了戍邊再也沒回來啊,誰再讀。女生配樂讀,我聽出了母親們的心聲。

傷人一萬,自損八千,戰爭是多麼殘酷啊。——讀全句沒有幾個人活著回來啊,這裡運用反問的句式說出將士們的心聲,在質問這場殘酷的戰爭啊。

小組讀。

儘管有那樣多的將士們戰死沙場,可仍然有無數的熱血男兒們奔赴戌邊、前仆後繼,這是為什麼?為國戌邊死得其所,是無比悲壯的。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從古至今戌邊的戰士為了國家領土的完整拼死沙場、寸土不讓,他們的死是悲壯的,更是豪邁的。(板書:悲壯 豪邁)

——男生齊讀。

正是因為將士們有這樣的豪邁的氣度,才有醉臥沙場的瀟灑從容。全班讀。

小結:好一個“幾人回”,同學們今天很會學習,通過反覆品讀,讀出了幾種不同的感受。

6. 總結全文,迴歸整體:

《涼州詞》短短四行,二十八個字,那盛大的場面讓我們聞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將士們一醉方休、醉臥沙場的那份瀟灑從容,全詩前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抒發了戍邊將士為國捐軀的悲壯與豪邁。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把整首詩自己試著讀一讀。

師:從你們這悲壯豪邁的聲音中,讓我們聽到了戰士們的心聲:為國捐軀、視死如歸。

7.指導背誦。

師:下面讓我們將這種豪情融化在記憶中,融化在血液裡,把這首詩試著背一背。

學生試背,指名背,小組背,全班齊背。

四、學習古詩《夏日絕句》

(一)(課件出示21)全詩內容

1.用多媒體出示,指導朗讀。

師導語:在那個國破家亡,風雨飄搖的時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南宋統治者卻整日沉迷於享樂,不思恢復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經當年項羽自刎的烏江渡口,觸發了她的無限感慨,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夏日絕句》。

(在激昂的琵琶聲中,毛筆楷書的詩句一一出現,師富有感情地大聲朗讀。)

同學們聽出老師怎樣的感情讀的這首詩嗎?

(悲憤、激昂)

誰來試著讀一讀?

2.請三、五名同學大聲朗讀,其他同學評一評,誰讀得好?為什麼?

((課件出示22)用多媒體課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將學生帶入詩中描繪的意境中,因此,學生讀得非常有感情。)

3.分小組討論,理解詩句含義。

(1)理解第一句

學生討論,彙報:活著要做人中豪傑;死了,也要成為鬼中的英雄。(板書:生 人傑 死 鬼雄)

(2)理解“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學生討論,彙報:至今人們還懷念項羽,佩服他寧死不肯逃回江東。(板書:有骨氣 有氣節)

4.思考討論:

(1)“項羽”是什麼人?李清照為什麼“至今思項羽”?(說說項羽的故事。)

(課件出示23)秦朝末年,統治者的殘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滿,各路豪傑紛紛起義抗秦,項羽率領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轉戰中原,消滅秦軍主力,立下赫赫戰功,秦朝滅亡後,與劉邦爭奪天下,最終,項羽兵敗亥下,退至烏江渡口。當時,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振旗鼓,項羽覺得自己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肯過江逃生,便下馬步戰,殺敵數百,負傷十餘處,最後從容自刎,時年31歲。

(2)讀了這段文字,你理解了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嗎?

師小結:是啊!項羽活著是西楚霸王,人中豪傑,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決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統治者卻在做什麼?請同學們再看一段資料。

師小結:雖然岳飛被害的事情發生在李清照寫這首詩之後,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這件事也一定會痛罵當時的統治者。有一首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反映的就是當時中原人民的狀況,而另一首詩“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狀況,面對這樣的遺民,面對這樣的統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5.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和朗讀指導。

師過渡:李清照大聲地呼喊“南宋的統治者啊!你們為什麼不能像項羽那樣……”生接著說“南宋的統治者啊!你們為什麼……”

(詩句內容較簡單,學生通過自學討論就能理解詩意,後面幾道思考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李清照為什麼要寫這首詩。)

6.總結全詩,朗讀昇華

師總結:是啊!一個封建時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愛國情懷,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氣魄,實在令人佩服。

討論: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應當怎樣做人?

師小結: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樣,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同學們只有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勤奮學習,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不會受敵人的欺辱。讓我們懷著對李清照的敬仰,讓我們抱著“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聲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吧!

7.配樂朗讀全詩,讓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進一步地昇華。

((課件出示24)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大聲朗讀,讓這首詩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遠留在同學們的心中。)

五、作業

1.寫一寫這首詩的讀後感。

2.讀一讀李清照其他的詩詞。

板書設計:

21 古詩三首

《出 塞》

互文 明月 關

秦漢 人未 悲壯

同情徵人,渴求良將、渴望和平

《涼州詞》

唐:王翰

悲壯 豪邁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 人傑 有骨氣

死 鬼雄 有氣節

教學反思:

1.在教學詩句時,我首先找出詩句中關鍵和難理解的字詞,掃平障礙,繼而再理解詩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詩朗讀同樣也要讀出感情和抑揚頓挫。除了老師示範,我還利用本課現成的朗讀磁帶讓學生連聽幾遍,示範效果挺好。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的效果的確好多了,真還有些古人吟詩的味道呢!其次老師還在古詩翻譯的基礎上再加以聯想和想象,另配上悅耳的輕音樂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邊聽邊體會詩中的意境,這樣既能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能為學生後面能順利改寫古詩作了良好的鋪墊,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學古詩大多采用串講形式,這裡且不談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為採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維活動,自主合作,帶著問題,由淺入深地學習理解詩句,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不能直接釋題,還得逐詞理解後才能釋題。這是四年級的第一首古詩教學,也算是學習古詩的起步,學生理解詩句的方法還要加強。應以解詞串句法作為理解古詩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課堂部分在以學生為主體這一點做得還不夠,不自覺地以教師為主,應讓“教師為導,學生為主體”成為習慣。

3.詩是要多朗誦的。可是在本教學過程的朗誦的成分顯然是比較少的。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三首》(出塞、夏日絕句、涼州詞)教案 篇3

文字分析:

《出塞》是一首懷古傷今的感時之作,它通過描寫月照邊關時戍邊士卒思慕良將的強烈感情和報國建功的願望,抨擊了唐玄宗開元年間邊將無能,致使邊釁四起的現實,表現了詩人王昌齡誠摯的愛國熱情。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做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將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裡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涼州詞》同樣是一首邊塞詩,作者是唐代的王翰。詩歌前兩句通過描寫“葡萄酒”“夜光杯”和“琵琶”等帶有鮮明邊塞特色的事物,渲染了出征前盛大華貴的酒宴以及戰士們痛快豪飲的場面;後兩句借將士的心聲吐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豁達和奔放的思想。本詩寫的雖是艱苦荒涼的邊塞生活,但語言明快,體現了大唐盛世的氣象。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之情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直抒胸臆,提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崇高境界;後兩句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苟且偷生的無恥行徑。全詩僅二十字,卻巧用典故,可謂字字珠璣。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三首與戰爭有關的古詩,因此對於古詩學習的一般技巧,如朗讀、想象、背誦等,都需要運用到教學過程中。此外,課內生字的讀寫和認識,詩歌內容、情感的體會與賞析,也是課堂上的重點。同時,教師也可補充活動教學,如誦詩會或賽詩會等,藉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塞、秦、徵”等8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詞、催、醉”等10個生字。

2.通過看註釋、查工具書、查閱詩歌寫作背景等方法,準確地理解詩意,把握詩情。

3.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三首古詩,默寫《出塞》和《夏日絕句》。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濃濃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1.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詩歌表達的情感。

2.讀悟結合,體會詩歌氛圍,激發學生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豪情壯志。

教學難點:

1.通過看註釋、查工具書、查閱寫作背景等方法,準確地理解詩意,把握詩情。

2.比較三首古詩的異同。

課時安排:2課時

出塞

1.認識本課“塞、秦、徵、還”4個生字,會寫“塞、秦、徵”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能背誦、默寫,結合註釋、工具書和寫作背景理解古詩,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

3.理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不幸,增加對和平生活的熱愛之情,體會邊塞詩的風格。

1.反覆朗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

2.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情感態度。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1.引導學生形成單元整體印象,從單元整體學習目標過渡到課文學習。

導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想必你們中不少人都聽過,它的意思是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其實,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詞語來概括它的核心內容,那就是“愛國”。說到愛國,你們會想到什麼?(學生自由表達,引導學生說出愛國的詩歌)沒錯,愛國的表現有很多,這個單元我們就將去誦讀一批愛國詩歌,去認識一群愛國詩人,去感受一片愛國的熱土。現在,就讓我們步入詩歌的世界,去品一品古人的愛國之情。

2.播放朗讀音訊,學生聽讀三首古詩,觀賞插圖,進入古詩情境。

3.出示《出塞》課件。齊讀詩歌,校準字音,理解詩題。

過渡:“塞”是一個多音字,在這裡讀“sài”,指軍事要地,即邊關、邊塞。“出塞”的意思是到邊防線上去戍守邊疆,它是漢朝樂府詩舊題,內容多與征戰有關。由此可見,《出塞》這首詩很可能寫的是什麼?(寫邊關的戰爭見聞、感想)

知識補充:“樂府”在兩漢時是指主管音樂的官府,它主要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後來變成一種帶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指名學生介紹作者,教師補充歷史背景。

王昌齡(698—756) 字少伯,一說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開元、天寶年間詩名甚盛,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尤擅七絕,其詩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他也因此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歷史背景 盛唐開元、天寶(713—756)數十年間,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當時因西北邊疆的征伐、守衛而產生的戰爭層出不窮,征戍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許多詩人從不同角度接觸並描寫了這一題材。《出塞》這首詩就是詩人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

2.學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課件出示閱讀交流的要求。

(1)讀準字音,識記生字。

(2)圈出不理解的詞語,小組交流。

3.檢查交流情況,重點識記、書寫生字。

(1)出示帶拼音的字詞卡片,指名認讀。教師糾正字音,識記生字。

會寫的字:出塞(sài) 秦(qín)時 長征(zhēnɡ)

會認的字:未還(huán)

方法拓展:“還”是多音字,可以通過組詞造句進行辨別;“塞”的讀音可聯絡之前所講,再次進行鞏固。注意讀準前鼻音“秦”,翹舌音和後鼻音“徵”。“塞、秦”可以用形近字辨析的方法進行識記,“徵”可以運用生字加減法進行記憶。

◆形近字示例:

塞(塞外)——寒(寒冷)

賽(比賽)——寨(山寨)

◆生字加一加:

彳+正=徵

(2)播放生字書寫視訊,提醒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筆畫及筆順。

(3)教師示範寫生字,學生進行書寫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4)教師示範朗讀,學生嘗試劃分節奏,吟誦詩歌。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課文配圖,引導探究。

過渡:同學們朗讀得非常流利,也非常有節奏,讀出了詩歌特有的韻味。但是對於情感的把握,我覺得還不夠精準。下面讓我們再次走進詩歌,通過了解詩歌大意來感受詩人的情感。

2.分小組查閱相關資料,通過交流了解詩中涉及的歷史知識。

明確:(1)秦、漢是中國歷史上的兩個朝代,它們距唐朝有七八百年的時光。

(2)“飛將”指李廣。李廣是西漢著名的軍事將領,一生都在邊關禦敵,以驍勇善射、智謀超群著稱,匈奴稱他為“飛將軍”。漢武帝在位時,派他鎮守右北平,匈奴聽說他來了,都畏懼得爭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內。(可補充詩歌《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3.看圖想象,引導學生說一說詩歌描繪的畫面。

示例:荒遠蒼涼的塞外山峰在夜色中隱約可見,一輪皎潔的明月照著邊關的漠漠黃沙。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士們,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面對一輪明月,他們靜靜地思索著,思念著……

四、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1.教師教學“秦時明月漢時關”。

(1)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思。詩歌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勾勒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包含著詩人怎樣的情感?

預設:詩人從描寫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和“漢”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讀者帶到了遙遠的古代,同時也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爭接連不斷,一直持續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裡“秦、漢、月、關”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屬於“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方法拓展:“互文”即古代詩文中的相鄰的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如《木蘭辭》中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兩句,前句省略了“壯士百戰死”,後句省略了“將軍十年歸”,這兩句表達的意思是“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鬥,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2)想象畫面,串講詩意。

過渡:這一句設定了本詩的大背景,奠定了詩歌的情感基調。讓我們走入那個寂靜的月夜,走近那些守衛在荒涼的關山的戰士,去體會他們內心的情感波動。

2.教師引導學“萬里長征人未還”。

(1)引導學生理解“萬里長征人未還”中蘊含的情感。這裡的“人”指的是誰?他們在哪裡?他們在幹什麼?一句“人未還”讓你想到了什麼?

預設:“人”是“徵人”,他們在“萬里”之外的邊關戍守,為維護國家和平而默默奉獻。“萬里”雖是虛指,卻突出了空間的遼闊,點明瞭邊塞的遙遠。“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透露出作者對守衛邊疆的將士們久徵未歸的無比哀嘆和同情。

(2)出示戰爭過後的畫面和相關詩句,學生自由發表感想。

預設:戰爭在你眼裡是怎樣的?(悲慘、恐怖、可怕)假如你是徵人,面對戰爭,你心中會做何感想?(恨、渴望、愁、盼、苦、思念家人……)你會生出怎樣的願望?(回家)假如你是徵人的親人,你會想些什麼?(期盼徵人平安歸來)

3.小組交流,學習“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這兩句講了什麼?你從中讀出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寫詩人的希望,只要有漢朝李廣這樣的英雄在,匈奴就休想入侵我們的疆土,殺害我們的同胞。詩中透露出詩人期望戰爭早日平息、嚮往美好安寧的生活的情感。)

(2)詩人借李廣這個典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此處以古諷今,正是由於現今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徵人不還的局面。詩人提李廣,是希望唐王朝能任用像李廣那樣英勇善戰的將領來抵禦侵擾,保障邊關的和平與安寧。)

4.把握情感,朗讀回顧。

小結:這首詩跨越時空的界限,將秦漢以來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築邊關所進行的戰爭都概括起來,反映出詩人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徵未歸的哀嘆之情,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使國家得以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願。下面,讓我們再次誦讀這首詩,品味詩人那誠摯的愛國情。

五、朗讀悟情,背誦積累

1.個性朗讀。

過渡:詩是沒有譜曲的歌,通過反覆誦讀,我們能感知詩的意境,體會詩的情感。《出塞》這首詩從秦漢時的月色和關塞寫起,營造出時光流逝、物是人非、戰爭依舊的痛苦畫面,再採用以古諷今的手法,含蓄、深沉地抒發詩人對國家安危的關注。現在,假如你就是詩人王昌齡,你會用怎樣的朗讀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呢?試著比比吧!

2.學生配樂朗讀比賽。(學生朗讀展示、評價,最後全班齊讀收尾)

3.想象畫面,結合板書,學生試背詩歌。

4.課堂回顧,總結方法。

小結:今天我們主要學習了《出塞》這首古詩,認識了一位詩人。大家用構詞法理解了詩題,在優美的旋律中朗讀了詩文,通過查詢相關資料、結合註釋理解了詩歌大意,並在相互交流中體會了詩歌意境,感悟了詩人的情感。下一節課上,我們將用類似的方法,一起學習《涼州詞》《夏日絕句》這兩首詩。

5.延伸拓展,作業設計。(出示課件:學生自選作業)

(1)畫:畫一幅邊關月夜戍守圖,表現徵人的思鄉之情。

(2)寫:默寫古詩《出塞》,完成一幅書法作品。

(3)找:另找一些描寫戰爭的古詩,試著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

(4)學:蒐集王昌齡的故事和詩歌,進一步瞭解詩人,體會詩人傳達出的情感。

涼州詞/夏日絕句

1.認識本課“琵、琶、傑、項”4個生字,會寫“詞、催、醉”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能背誦、默寫。

3.結合註釋、工具書和寫作背景理解古詩,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

1.反覆朗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感悟古詩表達的情感。

2.通過文字的分析、比較、欣賞,培養學生對比閱讀的意識。

一、溫故知新,匯入新課

1.抽查背誦《出塞》,齊背。

導語:同學們,上一節課中我們學習了《出塞》這首詩。誰能準確流利地把它背出來呢?

2.再次歸納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入新課。

過渡:大家背誦得十分流利。學習這首詩的過程你們還記得嗎?(認生字、解詩題、讀詩文、明詩意、悟詩情)這節課,我們將運用同樣的方法來學習《涼州詞》和《夏日絕句》這兩首詩。我們先來看看《涼州詞》。

二、學習古詩,掌握方法

1.理解詩題,瞭解詩人。

(1)理解詩題。

《涼州詞》即涼州歌的唱詞,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唐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收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漢化版,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如王之渙、王翰、張籍等,其中最有名的是王之渙的《涼州詞》,又名《出塞》。古代所指的涼州就是現在的甘肅省武威市。

(2)介紹詩人。

王翰(687—726) 字子羽,幷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代邊塞詩人。其詩以邊塞詩見長,詩風壯麗酣暢,《全唐詩》錄存十四首。他善於描寫邊塞生活,這首《涼州詞》是他的代表作。

2.初讀古詩,疏通字音、把握節奏。

(1)學生藉助拼音認讀生難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爭取讀出古詩的韻律。

(2)教師檢查朗讀情況,教學生字。

[催]可組詞“催促、催生”。這是一個形聲字,“崔”是聲旁,可藉此記憶生字讀音;意思是“使趕快行動”或“使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加快”,可以用動作來揭示詞義,也可以用組詞的方式幫助理解詞義。

[醉]“酉”表示“酒”,“卒”表示“極點、極端”,二者合起來就是“酒喝到極端”的意思,這也是“酒”字的本義。從本義中又引申出“沉迷、用酒泡製食品”的意思。可以組詞“沉醉、醉蝦”等。可以用生字加減法的方法幫助記憶,也可以拓展“碎、粹、悴”等形近字。

[琵琶]一種彈撥樂器。音同“枇杷”,可用同音詞辨別的方法幫助識記讀音。

易錯字音:“詞”“催”“醉”均為平舌音;“琵”“琶”聲母均為“P”。

易錯字形:“催”右下有四橫,不要少寫;“醉”左邊的“酉”不要漏寫裡面的短橫。

(3)學生邊聽朗讀邊劃分節奏,模仿朗讀,讀出停頓、節奏、韻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3.圖文結合,誦中會意。

(1)小組自由學習,合作探究。

閱讀與交流:

①結合課文註釋,理解詞義、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

②小組內討論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難問題記下來。

③小組內交流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2)觀察圖片,理解詩句。

A.對照配圖細細品味,詩中描寫了什麼人?他們在幹什麼?人們的心情可能是什麼樣的?你有什麼感受?

過渡:邊塞詩的數量很多,名篇也不少,為什麼本詩能在眾多的邊塞詩中脫穎而出,被大家推崇呢?讓我們一起品味王翰眼中的邊關情、邊關景,一同解開這個疑惑吧!

B.理解“葡萄美酒夜光杯”。

①展開想象,描述詩句的畫面。(醉人的葡萄酒盛放在精緻的夜光酒杯中,在營火的照耀下閃爍著晶瑩的光,香甜的酒味瀰漫在整個軍營中)

②詩人為何要選擇“葡萄酒”和“夜光杯”進行描述?(夜光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製而成,因“光明夜照”得名;涼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魯番,那裡就是盛產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選擇這兩個帶有極強的邊塞色彩的意象,恰當地點明瞭“邊關”這個特殊的地點)

③這樣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讓你聯想到什麼?(將士們碰杯、歡笑、勸酒,大家都十分開懷)這時的氣氛是怎樣的?(歡快、熱鬧)

小結:“葡萄美酒夜光杯”,盛大的酒宴上盛滿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擺滿了豐盛的食物,很多將士在舉杯歡慶,真是豪華的盛宴啊!這樣熱鬧的場面該多歡快呀!來,齊讀這句詩,讀出這樣的情緒來。

C.理解“欲飲琵琶馬上催”。

①戰士們剛要舉杯豪飲,卻聽到了什麼?(琵琶聲)

②播放琵琶樂曲片段,戰士們聽到的琵琶聲可能會是什麼調子呢?(激昂的、急促的、歡快的……)

③“馬上催”的“催”字應該怎麼理解?它是在催什麼呢?(有說是催促將士們趕快奔赴戰場——邊關戰事頻繁、緊急;有說是催促將士們多飲幾杯,一醉方休——西域有騎在馬上彈奏琵琶以助興的習俗。從全詩風格來看,後者更為貼切)

小結:在激越的琵琶聲中,將士們的興致越發飛揚了。美酒美食源源不斷地送上來,大家一杯一杯又一杯地飲酒,談笑聲、勸酒聲交織成一片,甚至還有人開懷放歌,宴會的氣氛推向了高潮。這麼歡暢的場面,我們一起用朗讀來表達吧!

D.教學“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①這兩句可能是在什麼場景下說出的?(一陣痛飲過後,也許有人想放下杯子,這時便有人用這兩句話來勸酒;有人看到大家都醉倒在地,覺得好笑,便有醉酒的將士用這兩句話來回應)

②從“醉臥沙場”這四個字中,你能體會出什麼?(既有將士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還包含著他們視死如歸的勇氣)

③為什麼詩人認為不應笑話“醉臥沙場”的將士們?(因為“古來征戰幾人回”)

④“幾人回”這三個字說明了什麼?你從中讀出了什麼?(戰爭是殘酷的,自古邊關烽火難息,無數將士血灑疆場,多麼悲慘。然而,儘管有那麼多將士戰死邊關,仍然有無數的熱血男兒奔赴戍邊,他們為了國家領土的完整在沙場上拼死抵抗,寸土不讓,視死如歸,他們的死是悲壯的,更是豪邁的)

⑤指名學生說詩意、悟詩情。(舉起晶瑩的夜光杯,斟滿殷紅的葡萄美酒,正要開懷暢飲,忽然琵琶聲從馬上傳來。醉就醉吧,醉倒在戰場上又有什麼呢,請你不要見笑,從古至今在外征戰的人有幾個能活著回來?)

⑥質疑思考:對於詩歌后兩句,有人認為是“作曠達語,倍覺悲痛”,說它表達了低沉、悲涼、感傷的情感;有人認為它展現的是狂熱、激動、嚮往的情緒。你覺得哪種解讀更準確?

明確:學生自由討論,主要引導其品讀詩歌傳達的情感。

小結:千百年來,多少視死如歸的勇士,他們胸懷壯志,共赴國難,精忠報國,魂歸關外。詩人王翰作為運送糧草的官員曾親赴邊關,被戰士們英勇殺敵的愛國精神所感動,被戰爭的殘酷所震撼,於是訴諸筆端,寫下了這兩句千古絕唱。讓我們用慷慨豪邁的語氣,再次讀出戰士們的偉大吧!

(3)課堂延伸,文化積累。

過渡:邊塞詩中往往擷取極具當地特色的事物來營造氛圍,抒發情感,比如本詩就運用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來渲染熱烈的宴飲氛圍。請大家課下多讀一讀邊塞詩,找一找詩中描寫了哪些特定的事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4.朗讀悟情,背誦積累。

(1)詩歌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嘗試背誦,並交流自己的背誦方法。

(3)指名學生背誦。注意背誦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富有韻律感。

三、運用方法,自主學習

1.過渡引入《夏日絕句》,引導學生認識詩人。

過渡: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兩位唐朝詩人寫的邊塞詩,他們身為熱血男兒,懷抱愛國之情,都曾奔赴戰場,親歷了戰爭。今天,我們將再學習一首宋代女詩人李清照的詩,看身為女子的她又是如何表達對國家的熱愛之情的。

2.解詩題,明背景。

(1)“夏日絕句”是什麼意思?(“夏日”點明寫詩的時間,“絕句”點明詩歌的體裁,連起來就是“夏天寫的一首絕句”)

(2)誰知道這位女詩人的相關情況?(出示課件或點名學生介紹)

明確: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她年少時便頗有詩名。十八歲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趙明誠對金石書畫很有研究。夫婦間賞玩書畫,吟詩填詞,生活美滿。靖康之變,金兵入侵,宋室南遷。她與丈夫避兵江南,倉皇中丟失了珍藏的書畫,趙明誠也在途中病死,從此,她隻身漂泊於杭州、紹興、金華、溫州等地,在愁苦中度過晚年。她的文學創作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作品情調活潑優美,主要抒寫少女、少婦的閨情和對自然景物的喜愛。後期作品情調低沉、悽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涼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國家興亡之痛,一併抒發其中。

(3)詩人是在什麼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後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裡,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3.初讀詩歌,夯實基礎。

(1)出示古詩課件,學生自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自主朗讀情況,教師適時正音,教學生字。

預設:“傑”可用同音字“節、潔”幫助記憶,也可引入學生名字加以記憶;“項”是後鼻音,可用組詞法幫助記憶,如有學生姓名相關,也可加以提示。

“傑”為上下結構,四點底佈局要合理;“亦”為獨體字,整體居中,筆畫舒展;“鬼”為獨體字,中間的豎撇不要斷成兩筆;“雄”筆畫較多,要寫緊湊,不要少寫點或橫;“項”左“工”右“頁”,用生字加減法加以記憶。

(3)指名學生讀詩,引導學生讀好詩句的停頓和節奏。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出示自學要求。

閱讀與交流:

①自讀古詩,結合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把不懂的地方圈畫出來。

②聯絡課文插圖和項羽的生平,思考為什麼詩人會提到項羽。

③小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教師檢查自學情況,引導賞析古詩。

(1)一邊讀前兩句,一邊思考:“人傑”是什麼意思?“鬼雄”又是什麼意思?你從中讀出了什麼?

明確:“人傑”和“鬼雄”可以用組詞法來引導學生解釋,前者指人中豪傑,後者指鬼中英雄(即壯烈死去的人)。這兩句是李清照的生命觀,即做人應該有浩然正氣,錚錚鐵骨。

過渡:李清照生活在動亂的年代,她目睹宋朝統治者倉皇渡江南逃,北方的大好河山落入敵手,想到了這樣一個重大的問題:人應該怎樣生?怎樣死?並於本詩中做出了明確的回答: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力透胸臆、直指脊骨的兩句詩,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為英雄豪傑的氣魄展現在我們面前,讓人肅然起敬。這種感受,來源於詩人巧妙的寫作技巧。

(2)從修辭手法入手,體味這兩句詩在表達上的精妙。

明確:“生”與“死”,“人傑”與“鬼雄”,這兩組鮮明的對比構成了詩歌中的對偶句式,讓讀者受到深深的震撼的同時,也體會到詩句的工整,富有音樂感。

方法拓展: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辭手法。它看起來整齊醒目,聽起來鏗鏘悅耳,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傳誦,在古詩中非常常見。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等詩句均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

(3)指名學生讀,用凝重、莊嚴的語氣讀出詩中崇高的境界和非凡的氣勢。最後學生齊讀。

(4)讀後兩句詩,你們知道項羽嗎?能說說有關他的故事嗎?為什麼他選擇在烏江邊自刎?

明確:項羽(前232—前202),秦朝末年農民起義軍的領袖,自稱西楚霸王。他是一位悲劇性的英雄,既具備亂世梟雄的霸道和任性,剛愎自用,不聽人言,又帶著末世後主的優柔寡斷,婦人之仁。關於他的故事有“破釜沉舟”“霸王別姬”等。“江東”是項羽起兵的根據地,在被敵軍追趕到烏江時,他本可以渡過烏江藉此逃生,但他認為當年和自己一起渡江的八千江東子弟無一生還,“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獨自苟且偷生,於是自刎於烏江邊。

(5)詩人為什麼“思項羽”?

明確:國破家亡,風雨飄搖,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宋朝統治者卻龜居南隅,整日飲酒作樂,歌舞昇平,不思恢復中原。李清照“思項羽”,是思念他“不肯過江東”的敗而不屈的氣概,因為這與南宋王朝的渡江南遷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詩人正是借“思項羽”來批判南宋統治者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徑,寄寓自己抗擊侵略、收復故土的愛國之情。

小結: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擇。項羽這位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放棄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這就是“士可殺而不可辱”的英雄氣概,這就是“死不懼而辱不受”的壯志豪情!這壯舉怎能不讓李清照盛情謳歌?

(6)指名學生讀,要正氣凜然,讀出詩人對項羽的盛讚之情。全班學生齊讀。

6.朗讀背誦,感悟詩韻。

過渡:李清照作為婉約派的詞人,寫的詩詞多含蓄、委婉,這首詩卻風格大異,顯得極為豪放,在她的作品中很是少見。這振聾發聵的高亢一呼,時刻警醒著人們。讓我們再次誦讀這首詩,感受詩人高尚的民族氣節。

(1)指名學生讀古詩,讀出詩的韻律美。

(2)配樂齊誦古詩,感受詩的情感美。

四、對比閱讀,整體回顧

1.分析比較,群文閱讀。

過渡:同學們,學完這三首古詩並不代表著學習任務就此結束。接下來,我們將進入更高層次的詩歌鑑賞水平訓練——比較閱讀。

(1)齊讀三首古詩。(出示課件:三首古詩)

(2)填寫表格,比較異同。(出示課件:表格)

A.先小組合作填寫表格,教師點撥後出示答案。

B.對比一下三首古詩,你發現了什麼?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詩名 作者 朝代 詩歌類別 寫作特點 詩人的情感

《出塞》 王昌齡 唐 邊塞詩 借古諷今 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渴望,對國家的關注

《涼州詞》 王翰 唐 邊塞詩 借景抒懷 視死如歸的豪情,保衛祖國的堅定信念

《夏日絕句》 李清照 宋 詠史詩 借古諷今 諷刺南宋朝廷的屈辱行徑,抒發愛國之情

相同:這三首詩都抒發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出塞》和《涼州詞》都屬於(邊塞詩);《出塞》和《夏日絕句》都採用了(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

不同:三首詩的寫作內容不同,表達的情感不完全相同。

2.拓展詩句,促進感悟。

過渡: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未曾中斷,就源於灌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那份愛國情。它湧動在國人的心中,傳誦於人民的口中,也流露在詩人的筆下。你們還蒐集到了哪些關於愛國的詩歌?這些詩歌抒發了詩人們怎樣的情感?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誦一誦。(出示課件:愛國詩歌)

從軍行[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揚子江[宋]文天祥

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抓住關鍵詞語,體會戍邊之苦

師:看,一個“人未還”包含著多少辛酸與無奈呀!據史書《資治通鑑》記載,唐玄宗時曾將士兵戍邊的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後又從三年延至六年,最後竟從六年延至九年。你說,戍邊的戰士還有可能回到家鄉嗎?

生:不可能。

師:是啊,根本不可能。夜色中,一輪明月高掛天空,那些背井離鄉、長年征戰的士兵,面對這樣一輪明月,他們可能會想些什麼呢?

生:他們可能在想著家鄉白髮蒼蒼的雙親。

師:是的,思念親人是人之常情。

生:他們可能在想,家鄉啊,我什麼時候才能回去呢?

師:身在邊關,心在家鄉。那麼戍邊戰士的雙親,他們望著一輪明月,又在想些什麼呢?

生:他們會想,我的兒子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和我們團聚呢?

師:是的,兒行千里母擔憂。老人家為何會如此傷感呢?你們能用詩中的詩句來回答嗎?

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師:我們可以改一改,萬里長征誰未還?

生:萬里長征兒未還。

師:那戍邊的戰士家中善良、勤勞的妻子,面對同一輪明月,她又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呢?

生:妻子抱著年幼的孩子,望著明月,在想,我的丈夫什麼時候才能回家與我團聚呢?

師:她為什麼如此傷感呢?能用詩中的詩句來回答嗎?

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師:好,誰來改一改?

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夫未還。

師:觸類旁通,一點就通,聰明!那戍邊的戰士家中那年幼、孤苦的孩子又在做什麼呢?

生:追問孃親,爹爹去哪兒了?

師:誰能告訴他?

生:爹爹在邊關保衛國家呢。

師:他還可能在想什麼,做什麼呢?

生:他可能會看著爹爹臨走前留下的文章,思念著爹爹。

師:這叫睹物思人。兒子孝道不能盡,天倫之樂不能享,明明有家不能回。現在你的心中還僅僅是悲哀嗎?還有什麼?

生:悲憤。

師:對什麼的悲憤?

生:戰爭。

師:是對無休止的戰爭的悲憤,來,將你們的感情融入字裡行間,齊讀一、二兩句。

(生齊讀)

賞析:在此教學片段中,教師對“人未還”一語進行了解讀,讓學生明白了戰爭的殘酷性。藉助冷冰冰的歷史資料,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分別體會了戍邊戰士、戍邊戰士的父母、妻子和孩子各自的心理感受,並通過這種情感的堆積,最終形成對戰爭的悲憤的情緒。教師問得巧妙,學生答得輕鬆,在這一問一答中,詩歌的情感水落石出。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三首》(出塞、夏日絕句、涼州詞)教案 篇4

一、 教材說明

本課是一首新體詩,抒發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詩的一、二兩節寫對於延安精神的追尋,三、四兩節寫實現現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兩節寫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意義。用形象說話,用一系列事物構成鮮明的意境,是本課主要表達特點。瞭解詩中所說的具體事物的意義和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是教學重點。

選編這首詩,一是引導學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認識新體詩,接受語言美的薰陶。

二、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瞭解全詩內容,懂得發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 教學建議

1、課前學生蒐集閱讀有關延安的資料,對抗戰時期的延安有更多的瞭解。教師準備課文掛圖,或把課文掛圖,課文重點語句製成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

2、先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再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作者到延安追尋什麼?為什麼追尋?把詩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找出來,在讀中想象,體會它的意義,然後把自己的見解和同學交流。

3、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可讓學生自由朗讀這首詩,邊讀邊思考:為什麼這首詩聽起來這麼悅耳,讀起來琅琅上口?要讓學生明確到這首詩隔句押韻,並用“· ”把韻腳“ang”標出來。朗讀時,把韻腳適當加以突出。第一節:光、陽,第二節:香、場,第三節:琅、炕,第四節:響、樑,第五節:煌、翔,第六節:想、陽。還要讓學生明確到這首詩多用排比句,朗讀起來節奏感很強。朗讀時,要讀出排比句的氣勢。

4、詩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教學。

(1)第二節的四個“追尋”。

可用投影片或錄影幫助學生了解“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瞭解延安精神。放映錄影或投影片時要加以簡要的解說。“延河”,清晨、傍晚,人們常在延河邊上漫步,討論革命道理;“棗園”,曾是黨中央的所在地;“南泥灣”,當年359旅曾在這裡懇荒種糧開展大生產運動;“楊家嶺”,那裡有中央禮堂和黨中央辦公樓,許多重要會議在這裡召開。追尋“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就是追尋延安精神,追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力求上進、永不滿足的精神,執著地追求理想併為之獻身的精神。

(2)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坑。

“告別破舊茅屋”就是告別落後,忘不了“溫熱的土坑”,就是忘不了密切的黨群關係,幹群關係,軍民關係。

(3)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樑。

“丟掉了老牛破車”,就是丟掉落後,“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樑”,就是要把延安精神發揚光大。

(4)如果一旦失去你啊,那就彷彿沒有了靈魂,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講失去延安精神的嚴重性。)

(5)第六節的三個“追尋”。

(“追尋”延安,就是追尋信念,追尋溫暖,追尋光明。詩句中的“延安”仍指延安精神。)

4、在深入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後,可用引讀的方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四、 參考資料

難忘延河

祈念曾(新聞工作者,現居深圳)

《延安,我把你追尋》是我8年前的一首詩作,沒想到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的第12冊語文課本中。回憶這首詩的寫作過程,心中再次湧起火辣辣的激情和沉甸甸的思索……。1968年,我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分配到陝西工作。我曾多次到延安參觀採訪。當時,正是十年動亂時期,延安的面貌變化不大。1974年我到延安採訪,那裡的人民依然比較貧困,我心裡難過極了。歸來後,寫一首《延安,我為你哭泣》的詩,留在我的日記本上。粉碎“四人~”以後,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延安的面貌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延安人民丟掉了老牛破車,通了飛機、火車,窯洞變成了林立的高樓大廈,人民越來越富裕。1991年,我隨中央電視臺《黃河》創作組再次不定期到延安採訪,參觀了棗園、楊家嶺、寶塔山、南泥灣等地,浮想聯翩,遐思漫伸…… 我看到當年南泥灣開荒的钁頭,在大生產運動中開墾出陝北的錦繡江南;我望著延河清澈的流水,這河水曾哺育了無數中華民族秀、最有覺悟的先鋒戰士;我聞著棗園梨花的清香,當年毛主席在這裡寫下了彪炳史冊的革命雄文;我走進楊家嶺“魯藝”的禮堂,毛澤東那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又迴響在我的再邊。追尋當年革命前輩的足跡,我更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所培育的延安精神是革命的傳家寶,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今,時代發展了,生活富裕了,但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延安精神不能丟。延安精神既體現了共產黨人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英雄氣概。在我們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的程序中,延安精神更要發揚光大,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更要提高精神生活的質量。

基於這種認識,我開始構思,創作了《延安,我把你追尋》這首詩。

詩寫完後,1992年,收入我的詩集《人生之戀》(陝西人民出版社),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好評。評論家馬瑩伯撰文說:“這首詩以高昂的激情和生動的形象謳歌了延安精神,強調了改革開放條件下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極端重要性。”這首詩,1993年榮獲全國詩歌“菊花獎”,1994年入選《新時期詩歌精選》。1997年選入5年制語文課本第10冊,今後又選入6 年制語文課本第12冊。

1992年,我來到深圳,雖然離開了生活工作20多年的黃土地,但延河永遠在我心中流淌,融入我的血管,淨化我的靈魂。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三首》(出塞、夏日絕句、涼州詞)教案 篇5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共有學生37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9人,他們喜歡上藝術課,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並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

二、教學目的:

1.突出藝術學科的特點,把五愛教育和活潑樂觀的情緒、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滲透到藝術教學之中,使學生成為四有新人和社會主義接班人、建設者。

2.感受和理解不同藝術作品和藝術表現所蘊涵的情感和思想,獲得對人類情感的體驗。

3.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在藝術欣賞中展開想像,並能表達自己的感受,享受到欣賞的快樂。

4.探討、比較我國民族藝術的風格特徵和文化歷史背景,學習它們獨特的表現方式,學會珍視各民族藝術的價值。

5.瞭解簡易的造型工具,以及身邊容易找到的紙、泥等材料,感受其特性在遊戲活動中相互合作,體驗不同門類的藝術相互交融的豐富情趣,養成活動前做好準備、活動中積極參與、活動後收拾整理的好習慣。

三、教學要求:

1.開啟創造的意識,體驗創造性生活的快樂。

2.樂於參與各類藝術活動,在各藝術活動中,嘗試用藝術表現慾望,並按自己的想法進行繪畫表現。

3.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能對自己獲得的藝術感受有所瞭解,建立自信心。

四、教學重點:

1.在綜合性的活動中,萌發創造的意識,展示自己的特長和想像力,領略合作的愉快。

2.運用常見的工具和材料,開展以藝術為主題的遊戲活動,利用身邊易找的材料,採用折、貼、揉、編、接等方法,製作自己喜愛的作品,用藝術的方式美化生活的環境,初嘗成功的樂趣。

3.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關懷、友善、分享等品質。

4.觀看同學的繪畫作品後,願意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每個同學都能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解釋自己的作品,願意與他人的作品進行比較。五、學習難點:

1.形狀、色彩的組合與變化,是構成看得見的美的基本要素,並試著嘗試用線、形、色自由地描畫出心目中的美好世界,表達自己的想法。

2.培養良好的藝術習慣。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三首》(出塞、夏日絕句、涼州詞)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背誦並默寫古詩。

2.朗讀古詩,體會詩的韻律美。

3.瞭解邊塞詩的風格,體會全詩慷慨激昂,豪邁悲壯的感情,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審美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感悟、體會詩人表達的愛國情懷。

教學準備:課件、背景音樂。

基礎知識:

1.多音字:

塞 sài(塞外) sè(堵塞) sāi(塞車)

還 hái(還是) huán(歸還)

將 jiāng(將來) jiàng(將領)  教 jiāo(教書) jiào(請教)

度 dù(度過) duó(猜度)

2.區別字:

秦( ) 奏( )泰( )

教學過程:

一、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範讀古詩(配樂),注意生字與讀音。

2.以小組為單位,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

二、再讀古詩,感悟詩意。

1.通過預習,哪些問題已經解決了,哪些還沒有解決,需要大家幫助的?

2.小組同學交流討論:你是用什麼方法學習和感悟詩意的?

(1)反覆誦讀。

(2)上網查詢相關的資料。

(3)藉助插圖感悟詩意。

(4)通過課文中的註釋感悟古詩。

(5)查詢相關書籍等。

三、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和韻味,學生要做到熟讀成誦。

四、作業:

1.寫生字和古詩。

2.把古詩改編成小故事,講給別人聽。

3.積累其它的邊塞詩。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三首》(出塞、夏日絕句、涼州詞)教案 篇7

一學生概況

本年級學生對美術課興趣濃厚,並具有較好的繪畫基礎和對各種材料綜合運用能力,其中對繪畫材料的運用能力較強。大部分學生能較好地表現平面形象、立體造型,並能大膽地發揮想象,作品內容豐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較高的創新意識和較好的心理品質。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空間感較弱,對一些廢舊材料的綜合運用能力較差,有待進一步地提高。

二、教學目的、要求

(一)總目標

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瞭解基本美術語言和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各學習領域目標

1.造型表現學習領域

初步認識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各種工具,體驗不同媒體的效果,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激發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願望。

2.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學習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瞭解一些簡易的創作意圖和手工製作的方法,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感受設計製作與其它美術活動的區別。

3.欣賞評述學習領域

觀賞自然和各種美術作品的形、色與質感,能用口頭或書南語言對欣賞物件進行描述,說出其特色,表達自己的感

4.綜合探索學習領域

造型遊戲的方式,結合語文、音樂等課程內容,進行美術創作表演和展示,並發表自己的創作意圖。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學重點

1.學習色彩的明度漸變和純度漸變等色彩知識,體驗色彩的表現力,並能有目的地加以運用。

2.能用日記畫的形式表現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義的事和自己喜歡的人物,表達自己的情感。

3.用各種瓶子及其它塑造材料,大膽想象並設計製作簡單的立體或半立體造型。

(二)教學難點

1.利用多種媒體,如蛋殼、廢包裝、稻草等材料製作作品。

2.欣賞情節性比較強的中外作品,認識該美術作品的藝術特點。

3.用水粉、水彩顏料表現周圍的事物,表達自己的興趣與願望。

4.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通過植物籽粒,纖維線材、織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貼進行造型設計。

5.能運用紫沙泥等材料進行立體造型,並用水粉顏料加工、裝飾。

四、教學措施

1.應將學習內容與生活經驗緊密聯絡起來,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術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2.多種形式,組織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寬容和尊重。

3.採用多種辦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以發展,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意識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通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與發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師的評價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

五全冊教學進度(略)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三首》(出塞、夏日絕句、涼州詞)教案 篇8

一、學情分析:

本年級學生對美術課興趣濃厚,並具有較好的繪畫基礎和對各種材料綜合運用能力,其中對繪畫材料的運用能力較強。大部分學生能較好地表現平面形象、立體造型,並能大膽地發揮想象,作品內容豐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較高的創新意識和較好的心理品質。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空間感較弱,對一些廢舊材料的綜合運用能力較差,有待進一步地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採用散點式的結構,注重學生審美感受和視覺經驗的培養,強調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以接近社會,貼近學生,學以致用為原則,選擇符合四年級國小生身心特點的教學內容設計課題。全冊共20課,內容涵蓋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其中造型表現及設計應用佔有較大的比重,欣賞評述大多隨堂教學,均分配在各課中。

三、教學目標:

(一)總目標

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瞭解基本美術語言和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各學習領域目標

1.造型表現學習領域

初步認識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各種工具,體驗不同媒體的效果,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激發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願望。

2.設計應用學習領域

學習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瞭解一些簡易的創作意圖和手工製作的方法,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感受設計製作與其它美術活動的區別。

3、欣賞評述學習領域

觀賞自然和各種美術作品的形、色與質感,能用口頭或書面語言對欣賞物件進行描述,說出其特色,表達自己的感受。

4.綜合探索學習領域造型遊戲的方式,結合語文、音樂等課程內容,進行美術創作表演和展示,並發表自己的創作意圖。

四、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色彩的明度漸變和純度漸變等色彩知識,體驗色彩的表現力,並能有目的地加以運用。

2.能用日記畫的形式表現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義的事和自己喜歡的人物,表達自己的情感。用各種瓶子及其它塑造材料,大膽想象並設計製作簡單的立體或半立體造型。

難點:

1.利用多種媒體,如蛋殼、廢包裝、稻草等材料製作作品。

2.欣賞情節性比較強的中外作品,認識該美術作品的藝術特點。

3.用水粉、水彩顏料表現周圍的事物,表達自己的興趣與願望。

4.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通過植物籽粒,纖維線材、織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貼進行造型設計。

5.能運用紫沙泥等材料進行立體造型,並用水粉顏料加工、裝飾。

五、教學措施:

1.應將學習內容與生活經驗緊密聯絡起來,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術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2.多種形式,組織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寬容和尊重。

3.教師的評價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

六、教學進度:

第一週色彩的冷與暖、線條的動與靜

第二週美術的節奏

第三週變一變、色彩的對比

第四周快樂的回憶

第五週登山遊戲

第六週國慶節

第七週校微設計精美的郵票(1)

第八週精美的郵票(2)

第九周做年曆(1)

第十週做年曆(2)

第十一週星座聯想、窗外的景色

第十二週我心中的未來

第十三週假如我是汽車設計師

第十四周夢幻家園

第十五週紙帶穿編(1)

第十六週紙帶穿編(2)、電腦美術

第十七週會走的玩具

第十八週我們的生日聚會

第十九周我心中的未來

第二十週進入複習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三首》(出塞、夏日絕句、涼州詞)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瞭解吉林霧凇的形成,欣賞奇特而瑰麗的霧凇景觀。

2、通過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用詞精妙,感受霧凇奇觀,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課文第二節:霧凇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出示圖片師生共同欣賞圖片,問:這是一幅什麼圖?(霧凇圖)板書課題並齊讀。

二、初讀課文

1、 默讀課文,思考:什麼是霧凇?用課文裡的一句話來回答。(生回答)

出示: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裡,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

2、自由輕聲讀,想想霧凇的形成必須要有哪兩個條件?(生回答)

三、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請大家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讀後四人小組討論:這兩個條件吉林具備嗎?從哪裡可以看出?(交流)

2、吉林具備了這兩個條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霧凇的呢?請再讀課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3、出示:每當夜幕降臨,……最後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鬆雪柳了。

(1)自讀這段話,說說這段話什麼地方寫得很美,你是怎麼體會到的?

(2)交流

(3)個別讀

(4)範讀(這段話寫得很美,能否給老師一個機會,讓老師也讀一讀,好的你們學習。)

(5)齊讀

過渡:同學們,老師到網上查詢吉林霧凇的資料時期,找到了許多圖片,被圖片上的美景陶醉了,我把它們帶來了,正好一起分享一下,看看它們美不美。

四、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配樂出示圖片(指導學生觀察四幅圖,問:看了這些圖片,你有什麼感受?)

2、同學們,課文第一自然段生動描繪了霧凇的美麗景象,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出示:三九嚴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閃,美麗動人。

(1)輕聲讀,想想哪些詞寫出霧凇很美。哪些詞寫出霧凇名氣很大?

(2)個別讀

(3)男女賽讀

(4)小結(板書:聞名全國)

過渡:通過剛才的學習,我想同學們對吉林霧凇的景象定是讚歎不已,那讓我們看看土生土長在吉林的人們是如何讚歎這一美景的?

五、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指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思考:吉林人是怎樣稱讚霧凇的?

2、回答並出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1)齊讀

(2)自讀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3)交流

(4)齊讀

3、同學們,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這麼美的景象。你會如何讚歎?

出示:看到這千姿百態的玉樹瓊枝,我會情不自禁地讚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學們,江爺爺也到吉林欣賞過霧凇,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怎樣讚美霧凇的。(出示江的話。——齊讀。)

六、交流資料:

課前大家蒐集了許多關於霧凇的資料,現在請大家交流一下吧!

七、試試做做。

吉林霧凇真是太美了,請你做一次小導遊,帶領遊客去領略一番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三首》(出塞、夏日絕句、涼州詞)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讀文章,發揮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一句話的意思。

3.體會作者表達的濃濃思鄉之情。

教學中、難點:理解深層文意,體會文章中優美語句對錶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匯入

1.導語: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會給人以永久的回憶。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

3.教師:讀了課題,你有問題要問嗎?

(學生自由提出疑問)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想怎麼讀就怎麼讀,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讀書交流。

(l)請學生選讀感興趣的段落。

(2)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在小組內與同學交流、討論。

三、細讀課文,探究解疑

引導學生重點探究以下問題。

1.“我”為什麼喜歡桂花?

①從文中找出“我”喜歡桂花的句子讀一讀,說說“我”為什麼喜歡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2.重點理解搖花時的樂趣。

(l)為什麼說搖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理解“總是”)

(2)畫出“我”搖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

②想象“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為什麼說桂花紛紛落下來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導感情朗讀。

3.理解“於是,我也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課堂總結

1.課文通過回憶小時候搖桂花時的有趣情景,表達了作者對童年往事的無比懷念以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板書設計:

11桂花雨

我喜歡的是桂花

搖花樂(言、行)懷念、熱愛家鄉

比不上家鄉的桂花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內容

二、朗讀課文,體會情感。

採用多種方式的朗讀形式,將學文感受蘊含在朗讀中,體會情感。

三、拓展延伸

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沒有不能忘懷的人和事?如果有,說給大家聽聽。

小組交流

三、指導學習生字。

1、分析字形

2、描紅體會間架結構

3、議描紅體會後,完成習字冊。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三首》(出塞、夏日絕句、涼州詞)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以及霧凇的奇異景象,使學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培養學生對神奇的大自然、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

瞭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及霧凇的奇異景象,感受霧凇的美。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同學們,在我們的印象中,冬天是一個萬物蕭條的季節,大地冰封,樹木凋零,我們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這時候,我們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溫暖,然而,很多人都在這嚴寒的冬季,趕往我國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這時的吉林氣溫已經降到了零下20-30攝氏度,是什麼吸引著八方來客?

生:在這樣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種奇觀——霧凇。

2、霧凇很美,它與長江三峽、雲南石林、桂林山水並稱為我國四大自然奇觀,讓我們一起走進吉林,感受這美麗奇特的霧凇吧!(播放錄影)

它,像盎然怒放的銀花,晶瑩閃爍。

它,像高山上的雪蓮,韻味濃郁。它,似梨花攀枝,潔白高雅,壯麗多嬌。

它,像氣勢磅礴的落雪,把江城點綴得繁花似錦。

三九嚴寒,北國大地萬木蕭條,當走進祖國東北的吉林市你卻會看到一道神奇而美麗的風景,這就是聞名全國的吉林霧凇奇觀。

二、探究成因

1、吉林霧凇的景觀很美,它們爭奇鬥豔,獨具魅力的風姿,是神州大地北國風光的景中之絕,看到這美麗的霧凇,你有什麼問題提出來嗎?

生:霧凇是怎麼形成的?

生:霧凇有什麼特點?

生:霧凇是什麼樣子的?

生:為什麼說霧凇是聞名全國的奇觀?

生:我們這個地方是不是具備形成霧凇的條件?

師:看來大家有很多問題,很多同學想知道這麼美的霧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還想知道在我們這個地方能不能形成霧凇,是嗎?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思考課文哪句話告訴我們霧凇形成需要的條件?(課件顯示問題)

2、你們找到答案了嗎,誰來說說,霧淞是怎樣形成的?

課件顯示: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裡,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

從這句話中你能發現霧凇形成的條件嗎?(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

(1)、吉林有“過於飽和的水汽”嗎?你是從哪裡看出來?

課件顯示:“從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間,松花江上游豐滿水庫裡的水從發電站排出時,水溫在4攝氏度左右。這樣,松花江流經市區的時候,非但不結冰,而且江面上總是瀰漫著陣陣霧氣。”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從哪裡來的?

生:(讀文中相關句子)

師: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照常理來說江面會怎麼樣?

生:結冰。

師: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開車。

師:為什麼這一段反而不會結冰呢?(解釋:雖然一年四季地表溫度變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溫度一直是恆定的。無論冬夏始終保持在4攝氏度左右。)從水電站排出的水溫度在四攝氏度左右,會不會結冰?

生:不會。

師:水庫的水在四攝氏度,所以水流經市區的時候——

生:非但不結冰,而且江面上總是瀰漫著陣陣霧氣。

(2)、我們說過,觀賞霧凇,講究的是“夜看霧,晨看掛,待到近午賞落花”,讓我們來欣賞這夜晚的霧吧。

課件出示:“每當夜幕降臨,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左右時,這霧氣便隨風飄蕩,湧向兩岸,籠罩著十里長堤。樹木被霧氣淹沒了。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

師:水電站流出的水很多,那麼水汽也應該很多了。哪些詞能說明?

生:籠罩。

師:為什麼?

生:十里長堤都被籠罩著了,很多。

師:真會讀書,還有其他的嗎?

生:淹沒。

師:把樹給“淹沒”了,說明很多。

生:隨風飄蕩、湧。

師:從“湧”可以看出些什麼?

生:水汽很多,已經飽和。

指導朗讀:這些詞語很形象地寫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霧氣很濃。能否通過朗讀把它們表達的意思表現出來呢?自己試試看。

①自由練讀。

②指名讀,反饋

(3)、通過同學們的朗讀,老師深深地感受到松花江畔霧氣很濃,但是,有霧氣就能形成霧凇嗎?世界的水利樞紐——我國的三峽水庫同樣有飽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為什麼不能形成霧凇呢?(沒有一定的低溫)

吉林並不是我國最寒冷的地方,為什麼其他更冷的地方沒有霧凇呢?(沒有飽和的水汽)

由此看來,霧凇的形成需要飽和的水汽和-30℃的嚴寒,兩個條件,缺一不可。那麼,我們徐州具備形成霧凇的條件嗎?

生:不太具備,即使形成,也遠不如吉林霧凇壯觀

過渡:吉林既有飽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嚴寒,這是很難得的,所以吉林霧凇特別壯觀,厚度能達到40—60毫米,遠遠超過5—10釐米的普通樹掛的厚度。。如此壯觀的霧凇,是不是一下就形成了呢?(當然不是)

3、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蒸騰的霧氣受冷後凝成的冰晶把松針、柳枝裹了一層又一層,才能形成霧凇。它不是一時一刻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慢慢形成的過程,是一個漸變的過程。

(1)你是從哪些詞感受到它的慢的?

課件展示: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重點字詞註上紅色符號)

①鍍:說明每一層都很薄,要形成壯觀的霧凇需要很長時間。

②慢慢地:說明霧凇形成的速度慢。霧凇大約要經過八到十個小時才能形

③輕輕地:說明霧凇形成時輕柔無聲。霧凇形成時人們正在熟睡,是察覺不到的,等到早上推開門一看,才發現一夜之間世界已是一片銀裝素裹。

④一層又一層:第一層的時候,好像在黑黑的樹枝上撒了一層鹽,繼而鹽一層層的撒得更多,到最後樹木完全變得潔白通透了。

(2)假如把這三層意思用三句話來寫:

男生讀: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

讀:這蒸騰的霧氣,輕輕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

齊讀:這蒸騰的霧氣,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

這樣讀。你感覺怎麼樣?(有一點羅嗦)

作者只用一句話,把霧氣凝結時的情形寫得既具體生動,又十分精煉。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

齊讀: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這個過程就叫“凝結”)

4、同學們,就是這樣,霧氣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在這過程中,霧凇先是什麼樣的,慢慢變成什麼樣,最後又是什麼樣的?

出示填空:最初像,逐漸變成,最後十里長堤上全都是了。

銀線——銀條——銀鬆雪柳:一夜之間松針柳枝有了變化,棵棵楊柳宛如玉枝垂掛,簇簇松針恰似銀菊怒放,晶瑩多姿。這種漸變的過程也是一個美的過程。

5、指導朗讀:這麼美麗的霧凇原來是這樣形成的啊,你能把這種緩慢的過程讀出來嗎?(出示第二小節,先自己試一試。)

指導:讀這句話應該讀出語氣的變化,先是輕輕的,緩緩的,後來就變成欣喜的語氣了。

師:誰再來試試?(指名讀)

師:你覺得他哪些地方讀美了,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指名回答然後再讀)

6、過渡:霧凇如雪般潔白,似銀樣閃爍,晶瑩的霜花綴滿枝頭,奇妙的美景綿延十里,形成的過程又如此奇妙美麗,難怪作者說它是…(聞名全國的奇觀)

三、欣賞美景

1、板書:奇觀

“奇觀”是指什麼樣的景象?(少見的,稀罕的,壯美的)

讓我們共同來欣賞這美麗的奇觀吧!(出示課件)

2、觀賞霧凇,講究的是“夜看霧,晨看掛,待到近午賞落花”,我們剛才看到的是什麼?(樹掛,也就是霧凇)多美的霧淞啊!文中是怎樣形容霧凇的呢?

課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

你從這句話中哪兒感受到霧凇的美了?(課件變色: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美麗動人)

霧凇有著如雪般潔白,似銀樣閃爍的容顏,(板書:潔白晶瑩銀光閃爍)那晶瑩的霜花綴滿枝頭,奇妙的美景綿延十里,難怪作者要說它是奇觀。

3、指導朗讀

師:除了感受到霧凇很美,你還有什麼收穫?

師生齊讀: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

師:十里長堤全都綴滿了霧凇,我們來看看那是怎樣的景象呢?(課件展示)

師:看,這種景象綿延數十里,你覺得霧凇除了美,還怎麼樣?

生:我覺得霧凇很多。

生:很壯觀。

師:同學們再讀一讀,自己練練,怎樣才能讀出“壯觀”?

師:哪位來試一下?(指名讀)

師:你讀得非常深情。誰能和他比一比。(指名讀)

師:你讀得更好,因為你很投入。

4、小結: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彷彿看到,在那三九嚴寒,大地冰封的時候,松花江畔的霧凇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呀,讓我們一起來讀第一小節,再次感受它的美。(齊讀)

過渡:同學們的朗讀讓我們感受到吉林霧凇的美麗、奇特、壯觀,課文中還有哪個自然段也寫了吉林霧凇的美麗、奇特、壯觀呢?(第三節)

5、再來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相信你們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個成語讚美一下美麗的霧凇嗎?

生:銀裝素裹、瓊枝玉樹、美不勝收、千姿百態、潔白晶瑩、粉妝玉砌……

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們又是怎麼讚歎它的呢?(生回答)

課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你怎麼理解這句詩的?能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看法嗎?

7、指導朗讀:說得真好,讓我們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這如詩如畫的美景吧。(練讀第三節)

師:哪位來試一下?(指名讀)

師:老師感受到你欣喜驚訝的感情了。讓我們一齊來讀。

小結:松花江畔的霧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銀花,有的像氣勢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藝術品,有的似煙似霧,真是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瓊枝玉樹、千姿百態……此時如果讓你跟霧凇說一句話,你會說什麼?

生1:你真美呀,像披著潔白的紗衣。

生2:霧凇形態各異,真神氣呀!

生3:我真想親眼看看你呀,美麗的霧凇。

四、課堂總結

1、霧凇的美,美在壯觀,美在奇絕。觀賞霧凇,講究的是“夜看霧,晨看掛,待到近午賞落花”,夜晚的霧和早晨的掛我們已經欣賞,近午時分由於氣溫上升,樹上的霧凇紛紛落下,那落英繽紛的景象同樣非常壯觀。

2、1991年前江爺爺到吉林視察,恰逢霧凇奇景,讓我們和江爺爺一起來欣賞這蔚為壯觀的景象吧!(播放課件)

看,棵棵楊柳宛若玉枝垂掛,風情萬種,簇簇松針恰似銀菊怒放,美麗多姿,垂柳青枝變成瓊枝玉樹,晶瑩潔白,宛如人間仙境。

江爺爺觀賞了這美麗動人的霧凇奇觀後,欣然寫下了這樣的讚頌之詞:

“寒江雪柳,玉樹瓊花,吉林樹掛,名不虛傳。”

1998年他又一次來到吉林,觀賞了美麗動人的霧凇奇觀後又賦詩一首: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樹瓊花滿目春。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引導學生說出霧凇形成的過程)

生:我知道了……

五、作業超市

1、你能自主設計本課的作業嗎?(指名回答)

2、建議作業:(出示課件)

必做:

(1)、摘抄好詞佳句。

(2)、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3)、選擇一段課文背誦。

選做,請選擇一題,認真完成:

(4)、為《霧凇》編一段廣告宣傳詞。

(5)、試著給課文中的插圖配一段解說詞。

(6)、我們祖國風景優美,資源豐富,名山勝水數不勝數,和吉林霧凇並稱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的還有桂林山水、雲南石林、長江三峽等,希望大家回去閱讀一些介紹祖國名勝的文章,課後和同學們一起來交流。.

板書設計:

22霧凇

晶瑩潔白

銀光閃爍

水汽——遇冷——凝結——奇觀

千姿百態

瓊枝玉樹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三首》(出塞、夏日絕句、涼州詞)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這首抒情詩表達了作者對革命聖地沿岸的無限仰慕之情,歌頌了延安精神的偉大作用,抒發了作者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壯志豪情。

教學目標:

認識“茁、钁、琅、窯、樑”五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抒發的感情。學習這首詩,理解詩句的含義,懂得發揚延安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瞭解詩的結構,初步懂得詩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弄懂詞句的意思,領會詩中所說道具體事物的含義,進而理解詩歌表達的中心。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

教學難點:

瞭解詩中所說的具體事物的含義。

教學構想:

本文的教學引導學生加強朗讀,理解追尋的是延安時期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並把這種精神用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在理解時,適當加入有段材料介紹充實本文。

教學準備:

投影片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揭示課題,匯入新課。

1、板書課題

2、簡介延安。

3、請三位同學讀詩,糾正字音。

4、延安指什麼?追尋什麼意思?(多名同學回答,不要限制答案。)

二、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1、自讀課文,把不理解的劃出來。

2、全班交流,瞭解學生的疑點、難點。

三、按閱讀提示自讀自悟。

四、質疑解疑。

1、齊讀第一節,討論詞意,句意。

2、學生獨立解釋為主,教師適當點撥,補充,並引導學生朗讀體會。

兩句比喻句寫出了追尋的迫切心情,而比喻所形容的事物本身卻含而不露。

實際是指:“我們追尋延安”句意,我們追尋延安就象燕子追尋昔日的春光,就像小樹追尋雨露和太陽,延安精神是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的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我們健康成長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就像“春光”“雨露”“太陽”一樣,表現了對革命聖地延安的仰慕和嚮往之情。

3、讀第2節,討論理解代表性的事物,理解詩句的含義。

a、河叮咚的流水”當年人們在延河邊漫步,討論革命道理,這句實際是講人們在延河度過的革命歲月。

b、“棗園梨花的清香”棗園在延安西北,曾是黨中央所在地。實際指中央領導同志在這裡從事的革命活動。

c、“南泥灣開荒的钁頭”講大生產中所體現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

d、“講話的會場”講當年重中央和毛主席對中國革命的正確領導。連用四個“追尋你”,採用排比句科學性出了作者對革命聖地延安的回憶,表達了作者的無限嚮往和依戀之情。

4、各自輕讀第三節,討論理解詞意,句意。

“高樓大廈”“家用電器”代表現代化。

“雨後春筍”比喻高樓大廈大量湧現。

“滿目琳琅”比喻家用電器種類、數量很多,使用很普遍。

“破舊的茅屋”代表貧窮的生活條件。

“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指革命戰爭年代那種親密的軍民關係,黨群關係,那種火熱的鬥爭生活。

5、指名朗讀第四節。

“太空梭”“電子計算機”代表現代化

“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後的生產條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寶塔上頂天立地的脊樑”表面指延安的寶塔山高聳入雲,頂天立地。實際上是說延安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絕不能丟。

6、有感情朗讀兩節,概括意思。

7、輕讀第五節,理解:

“燦爛輝煌”形容延安精神光芒四射,崇高偉大,

“行屍走肉”,比喻有些人儘管活著,但只是軀殼,沒有靈魂。句意:延安精神崇高偉大,市區延安精神就如同失去靈魂,沒有它,我們不能走向美好的未來。

8、讀第六節,理解:

“金色的理想”說明“信念”

“明媚的春光”,說明“溫暖”

“火紅的太陽”說明“光明”

追尋延安精神就是追尋信念,溫暖、光明、指出了延安精神的豐富內含。

9、小結:詩中讚揚的延安精神具體指哪些精神?(全心全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互相關心、愛護)

五、總結課文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延安的敬仰和嚮往之情,歌頌了延安精神的偉大,抒發了作者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壯志豪情。

2、指導感情朗讀。

作業設計:

1、說說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排練成詩朗讀。

板書設計:

延河叮咚的流水、

棗園梨花的清香、

5延安,我把你追尋 南泥灣開荒的钁頭、

楊家嶺講話的會場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三首》(出塞、夏日絕句、涼州詞)教案 篇13

一、班級學生分析:四年級學生對美術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並具有了一定的繪畫基礎和對各種材料綜合運用能力,已經初步認識了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了各種工具,體驗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但還缺乏想象力和創造精神。

大部分學生能較好地表現平面形象,並能大膽地發揮想象,作品內容豐富,富有生活情趣;有了初步的創新意識,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空間感較弱,對一些廢舊材料的綜合運用能力較差,對於一些繪畫的基本方法瞭解的不夠深,學生普遍創造性不夠,在本學期將加強訓練。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依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編寫,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養成,滿足學生不斷髮展的需要,體現人文關懷,關注學生長期的健康成長。本冊教材共13課,每一課即為一個單元。本冊教材是以豐富多彩的美術造型活動為主線,以由淺入深的色彩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內容為副線,主、副線密切關聯,穿插並行。主要內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識、線條、節奏、工藝製作、玩具、實用設計、欣賞等,這些美術活動都十分接近生活,且可操作性強,很容易吸引學生,也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教學目標:

1、加強美術基本功的訓練,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

2、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學生的智力和才能的發展,發展學生的形象記憶力、想象力、手工製作能力。

3、引導學生了解並掌握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學生學習美術的空間,從而讓學生明白美術無處不在。

四、教學措施:

1、制定切實可行的的教學計劃,深鑽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精心準備,做好課前準備。

2、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絡在一起,強調了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魅力價值。

3、在課堂上運用範畫,手工範品及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為學生創設輕鬆和諧的學習情境,採取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的特有魅力,使課程內容形式和教學方式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美術學習過程中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掌握美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並逐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4、教師的評價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

5、教師加強學習,不斷研究教學方法,提高美術教學教研水平和業務能力。

6、推薦美術成績優秀的學生參加課外美術興趣小組活動,使他們得到更大的提高。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三首》(出塞、夏日絕句、涼州詞)教案 篇14

一、匯入揭題

先把同學們引入話題,共同來討論冬天最冷是在什麼時候呢?(三九時節),是啊,三九嚴寒,大地冰封,我國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攝氏度左右,但那兒的霧凇卻以“冬天裡的春天”般詩情畫意的美而聞名全國。今天就讓我們與導遊一起走進吉林去欣賞霧凇。

二、課件出示霧凇圖,欣賞美景,說說你的感受。

三、研讀第一段:

1、課文中又是怎樣說的?自由讀,抓住文中的詞說說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書:潔白晶瑩,綴滿,銀光閃爍)

3、指導朗讀(自由讀、指名讀、評讀、齊讀)

四、學習第二段:

1、匯入:多麼美麗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為什麼會有霧凇呢?

2、單擊:出示思考題:

1)、同學們,你知道為什麼會有霧凇嗎?

2)、你明白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嗎?

3、單擊1:先聽導遊如何介紹的。然後讀讀課文,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為什麼會有霧凇?

4、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

5、討論思考2:先讀讀課文,用“先……再……然後……”的句式說說霧凇的形成過程。

6、有感情地練讀、指名讀、評讀這一段。

五、導讀第三段:

1、(單擊: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板書:千姿百態,瓊枝玉樹)

2、你們還想讚歎它嗎?

六、實踐活動

1、“千崖冰玉里,萬峰水晶中”,吉林霧凇以其儀態萬千、獨具風韻的美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現在誰願意做個小導遊,介紹一下吉林的奇觀。

2、小組內先準備,然後選派代表來講,我們還要評出最佳期導遊呢!(學生作小導遊)

七、總結

八、作業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三首》(出塞、夏日絕句、涼州詞)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會認3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3個生字。

2.引導學生朗讀、背誦並默寫《出塞》。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難點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同學們,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積累了不少的古詩,現在,老師想考考大家,看看這幾句古詩,你們會背嗎?(出示課件)

2.同學們,這幾句詩有什麼特點嗎?(都是描寫邊塞軍旅生活)我們把這種描寫邊疆地區軍旅生活和自然風光的詩,稱之為邊塞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唐代著名的邊塞詩——《出塞》。(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解詩題

1.“塞”是什麼意思?(邊關要塞)“出塞”是什麼意思?(到邊疆戍守邊關)

2.簡介作者和背景。

人們常說,不打無準備的仗,充分的預習可使你在課堂上學得更輕鬆,關於王昌齡,關於這首詩,你有哪些瞭解呢?老師這裡也有一些資料。(課件出示相關資料)

三、明詩意

1.瞭解了詩題,瞭解了詩人,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現在你們默讀這首詩,看看這首詩每句講了什麼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問號標出來,也可以藉助書下的註釋幫助理解。

3.生彙報『』

(1)哪位同學願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學生彙報交流不懂之處。

(3)現在,誰來把這首詩的意思完整地說一說?指名說,自由說。(教師適時講解“互文”這一文學知識)

(4)現在,帶著你們的理解再讀這首詩。(齊讀)

四、悟詩境

1.古人常說:“詩以言志。”就是說詩要表達詩人的一種情感,這首詩,想要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呢?讓我們穿越歷史的長河,回到唐朝,再度走進這首詩。請學生們齊讀詩的前兩句。讀了這兩句,你的腦海裡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

2.這樣的畫面給你留下什麼樣的感受?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嗎?(荒涼的 蕭瑟的……)

3.(配樂)是啊,寧靜的夜晚,偏遠的邊關,清冷的月光,戍邊的戰士,這是一幅多麼孤寂、蕭瑟的畫面啊!讓我們和著音樂,和老師一起來讀讀這兩行。(師生同讀)

4.遙望明月,我想到了詩人李白的一首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樣淒冷的夜晚,戍邊的戰士們望著天空中那一輪明月,他們會想些什麼?(想到了故鄉,想到了家人……)因為太思鄉了,所以,他們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們望到的是什麼?

5.老師這裡有一個小資料,請同學們看大螢幕,(課件出示資料)僅山東一地的戍邊戰士,能回家的十個裡面只有兩三人,回家有希望嗎?回首有用嗎?正如唐代詩人高適所說:(課件出示)徵人薊北空回首。

6.他們只能面對這樣的現實,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前兩句。

7.人未還,心相繫,和戰士們同處在一輪明月下的親人又是怎樣一翻情景呢,高適是這樣描述的:(出示)少婦城南欲斷腸。讀著這一句你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樣的畫面?你怎麼理解這一句?

8.僅僅是少婦在盼嗎?還有誰在盼?(父母在盼,兒女在盼……)他們那白髮蒼蒼的雙親老淚縱橫地說——“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他們那可憐的妻子在哀怨著——“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他們那孤苦的孩子在哭喊著——“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9.同學們,我想用一個“悲”字就能概括他們此時心中的痛苦、無奈。

10.這就是戰爭帶給我們的痛苦,戰爭一直延綿不斷,思鄉的徵人,除了想念家人,還在想念誰?(齊讀後兩行)師簡介李廣,出示李廣資料。

11.這樣的將軍怎能不讓我們懷念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後兩句。

12.為什麼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廣一樣的將軍來帶領他們保家衛國,希望朝廷能夠起用良將……)

13.這時他們除了有思鄉的情懷,還有什麼情懷?(誓死守衛祖國邊疆的情懷,愛國的情懷……)其實,王昌齡也和戰士們一樣,有著相同的情懷,所以,才寫出了這樣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齊讀後兩行)

14.這就是我們的戰士,他們的忠誠,感天地;他們的英勇,泣鬼神。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讀出他們的豪情壯志。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壯,這就是唐代邊塞詩的特點——悲壯。在悲壯中還飽含著深深的愛國之情。

五、回顧全詩,拓展延伸

1.現在,假設你們就是戍邊的將士,你們矗立在邊關,思緒萬千,有悲有壯,讓我們用朗讀來表達我們的悲壯情懷吧!(生配樂齊讀)

2.和《出塞》一樣有著悲壯情懷的邊塞詩還有很多,老師也收集了一些。(課件出示)

六、佈置作業

收集你喜歡的邊塞詩,並摘抄到採集本上。

板書設計:

出塞

戍邊艱辛

期盼良將

國小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三首》(出塞、夏日絕句、涼州詞)教案 篇16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首新體詩,抒發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詩的一、二兩節寫對於延安精神的追尋,三、四兩節寫實現現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兩節寫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意義。本課最主要的表達特點是用形象說話,用一系列事物構成鮮明的意境。

學情分析:

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要理解詩歌的內容,感悟詩歌的內涵,對學生來說,還是存在很大的難度。畢竟那段歷史我只是從書中瞭解一點,對學生還說就更陌生了,加之學生蒐集資料的途徑較少,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需要一定的資料輔助和相關的圖片幫助。

教學建議:

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是教學詩歌的重點,可通過教師範讀、指導朗讀來解決。瞭解詩中所說的具體事物的含義是難點,主要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教師點撥來解決。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本課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文中多次提到“追尋”,說說是在追尋什麼。

3.領會延安精神,懂得在學習和生活中發揚延安精神。

【過程與方法】

仔細品讀、小組交流、朗讀比賽,課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延安精神,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文中多次提到“追尋”,說說是在追尋什麼。

難點

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

教學準備:

教師:南泥灣的歌曲。

學生:收集關於延安的資料圖片。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1.初讀全詩,找出韻腳。

2.學習詩的第一、二節。

二、整體感知

本課是一首新體詩,抒發了作者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精讀課文

1.揭題引讀,學生自悟。

(1)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曾經是黨中央的所在地,物質生活十分艱苦,住的是土窯洞,吃的是小米飯,穿的是粗布衣,點的是小油燈。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間,日軍大舉“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自然災害的侵襲,使解放區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局面。但是,全國人民把希望寄託在延安,各地進步青年紛紛奔向延安。當時延安的生活很艱苦,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呢?因為延安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這節課我們將學習一首新體詩《延安,我把你追尋》,作者是祁念曾。讀了這首詩,同學們就明白了作者為什麼要追尋延安,追尋它什麼?

(2)教師範讀。

(3)學生自由讀,用著重號畫出詩的韻腳來,並說說全詩押的是什麼韻。(體會這首詩的隔句押韻,全詩押的是ang韻。韻腳是:光、陽、香、場、琅、炕、響、樑、煌、翔、想、光、陽。)

(4)再讀全詩,想想詩中所說的追尋延安是什麼意思?(追尋延安精神)

2.指導自學,理解詩意。

(1)學習第一節。

自讀第一節,思考:作者用什麼方法寫出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作者對延安精神的追尋。作者追尋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尋昔日的春光,小樹追尋雨露和太陽。)

(2)學習第二節。

自讀第二節,思考、分組討論、交流:

詩人為什麼要追尋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尋什麼?(生回答後師點撥)

(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它流經延安。當年人們常在延河邊上漫步,討論革命的道理。棗園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約七公里,曾是黨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等著作就是在這裡寫的。南泥灣在延安南部。當年八路軍120師359旅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在這裡墾荒種糧,開展大生產運動。著名的歌曲《南泥灣》就是歌頌359旅的,教師唱給學生聽,加深理解詩句內涵。楊家嶺在延安西北,距離市中心約三公里,那裡有中央禮堂和中央辦公樓,許多重要的會議曾在那裡召開。作者追尋的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

(3)自學三、四兩節。

①有感情地朗讀三、四節,思考並分組討論:

出示燈片:『』

a.“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樑。”這兩句的意思是什麼?把詩中表達同樣意思的詩句找出來。說說作者運用了什麼方法來寫的?作者忘不了、不能丟的是什麼?

b.我們已住進了“高樓大廈”,進入了電子時代,為什麼還不能丟掉延安精神?

②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a.“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後的生產條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樑”代表偉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猶豫”是非常堅決的意思。“毫不猶豫丟掉了”與“不能丟”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我們非常堅決地丟掉了貧窮和落後,卻不能丟掉延安精神。詩中表達同樣意思的詩句有:“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作者運用了對比、比喻等方法描寫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作者忘不了、不能丟的是艱苦奮鬥的偉大民族精神。

b.我們每取得的一點成績,都是延安精神發揚光大的成果,我們的國家還需要發展,就必須發揚延安精神,艱苦奮鬥,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③有感情地朗讀,加強理解。

(5)自學五、六兩節。

①指名朗讀這兩節詩,思考、討論、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會怎麼樣?(如果我們喪失了延安精神,就會變成沒有靈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這樣的人當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b.為什麼要追尋延安精神?(因為追尋延安精神就是追尋信念、溫暖、光明。)

②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兩節詩。

3.歸納中心。

詩歌通過對延安精神的歌頌,抒發了作者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思想感情,深化理解。

全詩押的是ang韻,讀的時候要很自然地適當加以突出,這樣,聽起來才聲韻鏗鏘。

四、總結昇華

作者追尋延安,追尋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為崇高理想獻身的精神,是革命隊伍中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艱苦奮鬥是我們的傳家寶。即使將來我們經濟發達了,生活富裕了,也還要提倡艱苦奮鬥。因為無論什麼時候,人們總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為了把社會推向前進,總要開闢新領域,探索新事物,這就必須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

五、佈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讀出詩的節奏和韻腳。

板書設計:略

教學反思:

本文課題清晰地點明瞭全文內容,透露了全詩的旨意,特別是“追尋”一詞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在教學中我首先破題明背景。為了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讓學生明確當時的時代背景,我設計了兩個問題:一、作者追尋延安的什麼?二、作者為什麼要追尋延安?在理解每節詩的意思時,我扣住“追尋”二字來理解。

其次,在教學中讓學生仿照第一節的寫法,自己也做一回詩人來寫詩。 這一環節設計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使課堂教學出現了小高潮。 但是由於課前,我沒有重視檢查學生收集資料,有些學生沒有去收集資料,教師在介紹課文的時代背景時,有些學生不明白,提出了很多疑問。

因此,這一環節用去了很多時間,而引導學生理解詩意的時間不夠,就有些倉促,從本課教學中,我感受到,有些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課文,課前收集資料,對課堂上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在今後教學中我要重視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