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高中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

欄目: 教師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2.06W

高中生心理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影響著高中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對他們今後的人生髮展也會起到深遠的影響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
高中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一

使學生領悟:每個人都是“天生的冠軍”,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潛質,現在我們走的每一步,都是在靠近成功,儘管我們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和挫折,但我們有能力克服,從而獲得最終的成功。學生學會積極應對來自外在和內在的消極壓力,能夠建立合理應對挫折的思維模式或方式方法,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自信,進而追求成功。

理論背景:

本單元主要以成功心理學為背景,探討個體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如何應對挫折,如何應對來自青少年同伴的壓力,如何面對心理危機以及如何自我激勵追求成功。故本文將從挫折、同伴壓力和成功者的自我形象入手來闡述,希望對各位老師有所幫助。

挫折

挫折是由於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由於遇到障礙和干擾,其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的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挫折對個體心裡的影響有利有弊。

利:第一、挫折可幫助個體更好的適應社會。人的一生其實就是適應所生存的社會的一生,如果適應得好,就會覺得生活真美好,而如果適應得不好,就會覺得生活失意、痛苦。而要適應社會,就要學會隨時依社會環境更替調整自己的動機、追求、情感和行為。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社會採用獎賞、引導、威脅、甚至懲罰的方式,讓個體在成功和挫敗中學會適應社會,學會依社會環境的不同來調整自己的言行。第二、挫折課培養個體的意志力。心理學家把適度的挫折稱為個體成長中的“精神補品”。因為在成長中,每戰勝一次挫折,就強化一次自身的力量,為下一次應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堅強的意志力也就在這一次又一

次的錘鍊中培養出來。第三、挫折能提高個體的認識水平。個體面對挫折與失敗,往往會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改變策略,最終實現目標。

弊:其一、影響個體實現目標的積極性,降低個體的創造性思維活動的水平,甚至會自暴自棄,對生活失望。個體由於遭受挫折,引起情緒緊張,苦惱、失望等消極反應,重者甚至會使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功能處於紊亂、失調狀態,無法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其二、挫折有損於身心健康,個體由於遭受挫折,不能實現目標,會引起緊張、焦慮、矛盾衝突等心理狀態,長期的心境不良會導致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等。

挫折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1)客觀因素:分為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個人能力無法預料或避免的天災、意外事件、衰老、疾病、親友的生離死別等。對於自然因素造成的挫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它會逐漸被人們所理解和戰勝的。社會因素包括個人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遭受來自政治、經濟、法律、道德、風俗、習慣、人際關係等方面的挫折。戰勝這方面的挫折不但需要個人主觀努力,同時也需要提高整個社會的文明水平。

(2)主觀因素:分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是指個體與生俱來的身材、容貌、健康狀況、生理缺陷等先天因素所帶來的限制。心理因素則比較複雜,其一:自我估計不適當。如果一個人自我估計遠遠超過實際能力,就會出現目空一切,自不量力,追求一些根本無法實現的目標,其結果只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其二:抱負水平過高,即個體對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規定了較高的標準。其三:動機衝突,在個體的現實生活中,往往會在同時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機,而這兩個動機又是相互排斥的,如果一個滿足,則另一個必然受到阻礙。其四,不恰當的動機強度。

應對挫折的方法:

第一:接受現實。個體在遇到挫折時一般會有兩類反應。一為逃避,拒絕接受現實生活中的挫折,這雖出自個體的本能——希望他不是真的,但這是自欺欺人的表現,會妨礙個體有效的運用措施來解決挫折,會使個體更加意志消沉。一為接受現實,對於所有發生的一切保持一種接受的態度,這將有利於個體更理智的分析、應對和戰勝挫折。

第二:情緒宣洩。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個體遭到挫折就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這種情緒一定要通過種種形式發洩出來,心理才能保持平衡。如果抑鬱的情緒得不到發洩的機會,隨著挫折的增多,消極情緒積累起來,往往會導致精神失常。所以合理的情緒宣洩有助於我們緩解內心的衝突和不安。

主要的宣洩方法,其一:眼淚緩解法。美國專家威費雷認為,眼淚能把機體在應激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某些毒素排洩出去。從這個角度來說,遇到該哭的事情硬忍住不哭就意味著慢性中毒。所以:為了健康,該哭就哭吧!其二:活動發洩法:較為劇烈的勞動或體育運動,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發洩憤怒的作用。摔打東西若用得適當也可看作是消減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日本有些公司為了緩解管理人員和工人之間的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專門設有“出氣室”,裡面有許多製作得很像管理人員的假人,專供那些當面不敢表示不滿、害怕“炒魷魚”,而心裡又確有一肚子怨氣無處發洩的人發洩情緒之用。其他的活動宣洩還有:大聲喊叫、跑步,沖涼、將不良情緒寫在紙上或重複簡單工作等。利用活動發洩法要注意時間、地點、方式、方法,以不影響別人不危害自己為原則。其三:轉移注意,每個人都會有一些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事,當情緒不好時,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可以轉移注意力,從而起到平靜情緒的作用。

第三、尋找心理支援:當一個人遇到高興的事情時,通常希望有人來分享;當一個人遇到痛苦的事情時,就更需要得到別人的理解、同情、安慰、鼓勵、信任和支援。所以,個體自我建立穩定而有力的支援系統是十分必要的。支援系統主要由親人、朋友以及其它能夠提供幫助的人員(如:心理諮詢醫生)或事物(書籍、網路、熱線)所組成。

第四、調整視角、全面來看問題。任何問題都有兩面性。失敗會成為成功之母,成功也會變成假成功,為將來的失敗埋下伏筆。喜極而泣,樂極生悲,在事物的極端點,矛盾會向它的對立面轉化,而在事物的平衡點,矛盾達成了一種和諧共處的最佳狀態。所以,不必苛求自己達到盡善盡美,“完美癖”本身就是一種不完美的表現。我們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剖析同一個問題,使我們能充分把握的問題的實質,保持客觀性,從而避免了由於偏激的認識而帶來的情緒上的困擾、思維上的呆滯、甚至採用極端的做法,使我們能以一種平衡冷靜的心態去處理和解決問題,進而更容易找到最佳途徑,做出最佳決策,更有效的解決問題。

同伴群體的壓力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發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它充滿了各種險灘和激流,稍有不慎,生命之舟就可能擱淺或顛覆,其中,同伴群體的壓力就是這種險灘之一。

青少年時期,個體身心發展極其迅猛,自我意識日益增長,嚮往自由、獨立,期望得到廣泛的認同和接納„„所有這些表現為青少年熱烈地追求友誼,重視同伴之間的交往和友誼,珍視來自同伴的認可與接受,屈從於同伴群體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

同伴群體是一種亞文化群體,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群體,成員有進有出,不斷變化。在同伴群體內有共同的價值觀、情感需求和規範,並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保持感情聯絡,成員間相對平等。同伴群體又具有相對的自治性,具有較高的統一性,一致性,以及排外性。這對於那些想獲取群體的認可、信任乃至接納的個體來說,不能不按照其規範行事,不能不接納群體的價值觀;而同時,那些身處其中的個體,就必須遵照團體規範,否則就要面對被同伴群體的“制裁”,如迴避、孤立、排斥,甚至於威脅和身體侵害。這樣,同伴群體規範就在青少年心理上產生壓力,特別是那些與自己價值取向不符合的一些群體行為規範,更會構成青少年的重大心理壓力,這其實是導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於各種來自同伴群體的壓力,特別是不正當的要求帶來的壓力,青少年應當學會予以合理解除,也就是要拒絕同伴的消極壓力,同時要保持與同伴之間的友誼不受破壞。那麼如何拒絕來自同伴的壓力呢?首先,在認識上要弄清楚,同齡人的消極壓力絕對稱不上友誼,應當堅決予以拒絕。所謂友誼是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礎上的一種感情聯絡,應該能使朋友之間在品行上相互激勵,工作上相互支援,學習上相互切磋,生活上相互關心。絕不是不講原則,違心地去做不該做的事情。其次形成消極壓力的同伴也許不是有意要害人,有的只是自己還不十分清楚這些行為的意義或者是出自好奇好玩,所以在拒絕時要講求方式方法。當遇到“同伴壓力”事件時,可以通過以下三步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僅供參考。第一,提出問題。要確定自己究竟遇到了什麼事,是否健康、有益、誠實,是否違背了父母、老師的要求、社會道德規範甚至法律法規?第二,說“不”。如果事情是錯誤的或者你不願意做的,那就堅決說“不”,並且在拒絕後講明理由。第

三,想出替代的方式。提出一些健康可行的可供選擇的替代方式,如果對方不採納,也就算啦!在生活中,青少年會遇到形形色色的諸如此類的問題,拒絕需要勇氣,需要智慧,拒絕可以不違背自己做人的原則,可以維護自己的尊嚴,甚至是道德、法律的尊嚴,還可以幫助朋友!何樂而不為?

心理危機

中學生的思維品質有了顯著的提高,他們喜歡獨立思考,追求創新,但還存在片面性、表面性,有時甚至固執己見。其感情的明顯特徵是充滿熱情和激情,但兩極性明顯,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思維的狹隘性使學生容易感到“走投無路“,而情緒的高亢與兩極性,又決定了他們極易採取極端的手段來處理問題。最極端的方式就是自我毀滅——自殺。

與成功有約

成功理念:你說你是失敗者,你是對的;你說你是成功者,你也是對的。 這是引自美國V. W. 戴埃《無限度的人》。個人的看法關係著個人的選擇,也關係到個人命運。每個人都在追求成功,每個人都經歷過失敗,但不是每個人都獲得成功,個體獲得成功需要多種資源,有外在的客觀因素,也有內在的心理資源,而在眾多的資源中,決定個體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是個體的內在心理資源,尤其是個體的心理動力和目標系統。本課“天生我才”是從個體的角度出發幫助個體建立自己未來的成功形象,並通過成功形象來激勵個體行為,使個體以成功形象為目標更加完善自我。

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個體的不同心態會導致不同的結果。積極的心態讓人積極進取,創造成功;消極的心態讓人絕望、使人消沉,一敗塗地。積極的心態包含著對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正面、上進的看法。對於過去的失敗,抱有積極心態的人總是會認真總結其教訓。對過去的成功,他們會在享受喜悅之後,分析自己的經驗;對於當前正在進行的追求,積極心態的人能夠客觀分析現實、評價自己的能力,尋求達成成功的最佳途徑,併為自己的成功而努力奮鬥;對於將來,積極心態者擁有樂觀的構想,他們充分信任自己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得到不斐的回報——獲得成功。

個體的行為和個性基本上與個體的自我形象一致。自我形象是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它包含著個體對迄今為止所經歷的一切事物的感情和反應,其中有喜悅,有恐懼,有憤怒,還有悲痛,在這些喜怒哀樂的經驗體會上形成個體的自我形象。自出生開始,個體的舉止行動、處世哲學或潛在意識的思考階段,或是自然的思考階段,都作為“自我形象”的內容,被你記憶下來。當你認為“這正是真正的自我時”,你已通過提高自我形象的過濾,開始了自我奮鬥。也就是說,無論自己映在別人眼裡的形象如何,自己若認為“自己是這樣的”,那麼這個自己的形象就會印刻在你的自我形象之中。換言之,如果你反覆不停的想象“這就是真正的自己”,那麼這個想象的形象就與真實存在的形象同義。個體的自我形象對個體的追求成功的激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無論哪一位成功者,都在為自己將來的成功形象進行精心的規劃。成功者在追求成功的一開始,就在描繪著自己作為勝利者的未來形象,這個形象細緻入微,彷彿觸之有感,呼之欲出。成功者也常常扮演自己嚮往的角色,他們相信自己的“自動機”對於“真實的自己”和“確信這是真實的自己”是沒有區別力的。成功者在未成功時就已經從成功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就已經感覺到脖子上“金牌”沉甸甸的分量。他們的“金牌”來自於自己早先對未來的美好構想和成功設計,來自於自己長時期的辛勤耕耘。為此,我們鼓勵青少年建立自己的成功形象以激勵自己更加努力的面對今天的生活,面對未來的挑戰,追求卓越的自我。

高中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二

有個統計表明:嚴重心理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趨勢,且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其中中、國小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至32.0%。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國小生心理素質建構與培養研究”課題組的問卷調查表明,高中生中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是 14.8%,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2.5%。而且該資料仍在擴大,隨之也帶來犯罪率的上升。

可見,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狀況令人堪憂。高中是人一生中最有朝氣和理想的階段,他們大多敢做敢為,但思想容易偏激,對待價值觀、生命觀、自由觀有待發展,心理健康狀況不穩定,此時若引導不夠,會使學生心理健康受到很大影響,對其身心的發展造成很大損失。

一、我對我在教學中接觸到的高中生心理障礙總結了以下三類情況:

(一)自暴自棄型

學生A是高一學生,過分看中當時入學時的會考成績,在成績下降時,便身陷自卑的泥潭,認為自己越來越笨,父母給予的期望值過高,不是鼓勵而是挖苦,教師也沒有抓住他的心理髮展特點,放棄了他,這個學生最終在這樣的環境下放棄了學習,整天沉迷於網路遊戲、網上聊天等網上活動,甚至有了自殘和自殺的念頭。半年之後,接觸並參與了社會上的混混組織,此時家長和教師的規勸已經難起成效。

這類學生認為學習是自己的立足之本,(因為成績的好壞還是當前社會評判一個學生好壞的標準,很少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這其實是不足取的),學習好就一切都好,學習壞就一切都壞,使得自己的自信心越磨越少,最終放棄自己,包括學習和道德的培養。

案例:學生B是一個內向的女生,上課時我很少提問她。有一次我把她叫到辦公室,(原因是她在一次測驗中把第二卷中所有的填空題和問答題都答錯了,只得了三分,很出乎我的意料,她的成績和以前相比直線下降)我沒有去問她這次為什麼考得更糟糕,而是和她聊天,問她最近的狀

態,將來的理想,曾遇到過的困難,有沒有嘗試去做自己以前不敢想的事。說著說著她就哭了起來,我拍拍她的肩膀問她為何如此難過,她說:“老師,我父母雖然在物質上對我很大方,但在學習上總是挖苦我。從國小到現在,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裡來,更沒有和我談過心,你是唯一一個把我叫到辦公室裡來談心的老師,我很感激你老師。”我當時看她掉淚並說出這樣的話來,很震驚。我安慰她:“以前的老師並沒有忘記你或者疏忽你,只是工作太忙了,沒有抽出時間和每個同學都溝通罷了。”我的理由實在有

些牽強。只是這次談話後她變得開朗了,和同學的關係也好了很多,成績有大幅度的上升。

如果不是因為她這次的成績比以前更糟糕,我會不會也不注意她,更不會關注該生的內心狀態?答案或許是肯定的。她給我上了很好的一課,可能很多老師和我以前一樣也疏忽身邊的學生。

對策:培養學生正確的挫折觀和成敗觀,告訴他們成績偶爾下滑是學校學習過程中必然存在的現象。家庭、教師和社會應該注重素質教育的內涵,切實轉變觀念,成績只是衡量學生髮展的一個方面,過分關注成績會貽誤這類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記住:你鼓勵的語言很重要,你善意的行為很重要!因為你的一句話或者一個善意的舉動,可以影響一個學生內心的情感,甚至一生。

(二)驕傲型

學生C學習成績優異,但非常驕傲,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愛和父母耍脾氣,和班裡同學關係不好,對老師的問候極少,但是班裡任何活動都少不了他(她),少了他(她)便搬弄是非,認為幹好什麼事情非自己莫屬。心理狀況差,一遇到挫折,就和家長鬧離家出走。

這類學生精神脆弱,過分看重自己在家、在校的位置,心胸狹隘,很少考慮他人的想法,很少分析自己行為產生的後果,難以經起挫折的考驗。

對策:家長儘量心平氣和同他(她)講解所出現的問題,深入地去探討如何解決此問題,規勸他(她)不要對待什麼事總是意氣用事。教師應教育他(她)學會冷靜分析,學會寬容,學會和別人相處,任何人都是這個社會的一分子,任何人在每個方面都不會高人一等,學習好然而別的方面比較差,也不是這個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除去學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順應時代的要求。

(三)無所謂型

學生D覺得任何事情都和自己無關,家長說家長的,教師說教師的,什麼事都無所謂,成天混日子,有時過分“清醒”,就似看破紅塵,對人生厭惡甚至淡漠,沒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極度缺少這個年齡段所有的理想、思考和激情。

這類學生難以有自己的抱負,缺少動力,很少有快樂可言,對任何事情不聞不問,什麼事情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對策:任何事情只有投入,才能享受整個過程中的樂趣、幸福,甚至是淚水,才能讓自己很認真地去思考自己走過的路,這是成長的過程,也是成長中的收穫。家長和教師應該啟迪這類學生多去嘗試,多去探索,讓他們多讀勵志類的書籍,去豐富自己,而不是讓自己的心靈一片荒蕪。

二、產生原因:

通過我在教學中掌握的經驗,分析一下以上三種高中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高中生思想敏感,心

理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導致自身的心理問題。而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和家長有代溝,某些家長的觀點已過時,認為學習好才是高中生在校的最根本的目的,而且某些家長的做法過於偏激,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導致他們心理問題的產生。

2.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程度不夠,很少用語言去激勵學生,有的教師甚至用冷嘲熱諷的言辭傷害學生自尊,或者輕視有心理缺陷的學生。

3.社會很少去關注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三、解決的辦法:

由於現在的高中生大多從小生活環境相對平順安逸,父母相對比較寵愛,再加上高中生的的抗壓性較差,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挫折就無所適從,極容易尋找極端的方式解決面臨的問題。

1.尊重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

高中生是一生中心理活動旺盛的時期,這時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正處在關鍵時期,學生有自己的天性,不可隨意抹殺他們的創造性。家庭、教師、社會都應尊重高中生的心理髮展規律,切不可操之過急,也不可期望值過高,超越了他們的發展規律,帶來的損失將是學校和家庭教育難以彌補的悲哀和失敗。要遵循他們心理的發展規律,消除學生過多的懷疑感、羞恥感、內疚感、自負感和自卑感。

2.保護學生自尊心

自尊是一個學生的底線,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不要貶低或輕視他們,給他們心理減輕壓力。每個高中生的自尊都不可以被踐踏,家長、教師應避免過激的行為或言辭,保護好高中生的自尊心。

3.家庭教育方式要得當

現在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家長過高的期望竟成禍首。家長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去幫助他們在成長路出現的心理問題,以平等的心態和他們分析解決的辦法,切忌粗暴的行為,無故猜疑和冷嘲熱諷。

4.來自教師的關懷

教師要避免給高中生分等級,尤其是把心理不健康的學生劃為較差的一組,這樣容易使其喪失自信心,產生自卑感和頹廢感。多關注他們,多關懷他們,課上適當提問他們,鼓勵他們大膽想象,並對他們給予的答案耐心分析,適時地表示讚賞,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教會學生自我調節、自我輸導的能力,教師應該意識到,教學必須與時代同步,培養人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單純的灌輸知識,培養性格比什麼都要緊。

5.整個社會的關注

社會發展到今天已進入了高強度的激烈競爭時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漸顯現。素質教育正在進行,心理健康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體現,沒有健康的心理,就沒有健康的行為,就沒有健康的社會!社會應該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給予足夠的關

注,給予正確的點撥和指引,這也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關係到中國未來的一代。

總之,家長、教師和社會要注重語言和行為,使語言像雨後甘露潤澤他們迷茫的心靈,使行為像燈塔指引他們前行,讓高中生用樂觀,豁達的心態迎接未來。

高中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三

【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競爭力的增強,學生的壓力也逐漸增大,學生的心理抗挫能力減弱,在近幾年的教學中,發現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值得老師和家長的重視。

【關鍵詞】 高中生;心理健康;學習習慣;人際關係

去年我接手高二(18)班。有一 這樣的學生,剛上完第一節課,一下課他馬上跑過來,跟我借習題的答案,開始我很不解,因為我剛講一節新課,很多習題還做不了,可以說他還沒做就借答案,但是考慮到不能打消他的積極性,還是借給了他,並告訴他有問題可以找老師解決,他高興地走了。

在其後的課堂上,他很少聽課 ,經常捧著一本課外書,自己在那裡做題。也不聽課,下課找他來談話,他還振振有詞的說:他從國中開始就是這樣學習的,而且成績一直很好,而且他也習慣了這樣的學習方法。高二上學期他很努力,經常問題,而且成績也還可以,平時他很少和其他學生溝通,如果遇到不會做的題就砸桌子,以發洩,嚇周圍的人一跳。

慢慢的我發現他的思想非常偏激,不願相信任何人的話,也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勸告,期會考試過去了,慢慢的我發現他開始上課睡覺了,而且怎麼叫都不行,找他來問話,他說晚上學得太晚,我勸他還是上課認真聽講,有老師指點,要比他自己看書省勁兒得多,可他說他已經習慣了他的學習方式,這以後他砸桌子的次數越來越多了。我知道他已經靠自己的能力學不會了。於是找他談話,表明我是在關心他:並希望他能改變學習方法,上課注意聽,否則以後只是越來越難想聽都跟不上了,都不知該怎樣聽課了,我正確的分析了他的原因,他沒有反駁,而且有點感激,他跟班主任的關係也是緊張,但對我還是比較認可,所有的科目中數學成績是最高的。但他不習慣接受改變或是難以改變。結果期末考試成為全班倒數。慢慢的我發現,他的思想越來越偏激,有一次他砸了桌子踢了座椅,周圍的人不知怎麼了,驚恐萬狀,我也嚇了一跳,事後我問他,發洩的方式很多,比如說可以找幾個要好的同學傾訴,或可以找個沒人的地方哭一通,這些方法也不願意接受。那也不能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呀,他沉默了。

從這件事以後,我一直在思考著,一個孩子從愛學習、主動學習到上課趴桌子睡覺,成為班級的倒數幾名。這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原因何在,我們作教師的應該怎樣做呢。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競爭力的增強,學生的壓力也逐漸增大,學生的心理抗挫能力減弱,所以離家出走的學生多了,有的學生想不開就自殺,大學校園裡跳樓的多了,退學的多了。黃繼光捨生堵槍眼,董存瑞舉炸藥包的年代,離這些學生太遙遠了,在和平年代裡,孩子們不知道珍惜生命,更不知道在逆境中怎樣成長。中國的孩子和日本的孩子一起參加夏令營,中國的孩子是家長背書包,而日本的孩子是自己背書包,雖說一件小事,慢慢的導致了孩子的獨立思考,抗挫能力下降,古人云“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樣的的語句是否還適用於現在的孩子呢?恐怕現在的孩子早趴下了。

在近幾年的教學中,發現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值得老師和家長的重視,其有幾個方面的對策:

1 如何面對挫折

儘管在一般情況下,挫折總是與困難、失敗、願望不能得到滿足等有關,帶有明顯的消極氣氛和色彩;但是,適當或適量的挫折,尤其是當我們具有了應付挫折的正確手段,能夠積極的面對挫折的時候,挫折也有可表現出比較明顯的衝動性與破壞性,如在課間大聲喧譁,發表自己對某一事件的見解,激動時敲課桌板等,對班級的一些管理制度發表片面的、比較偏激的言論。在家裡,為了掩飾自己的“失落”,情緒波動大,不願與家長談及學校裡的人和事,不再如以前“得意”時一切顯露無遺,明明白白的“白箱”,也不是一切不可知的,看不見內部結構的“黑箱”,而是一個模糊不定、動盪多變為主要特徵的“灰箱”。當然也有不少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沉默和調節後,逐漸趨於適應。

可見,如何幫助這些學生能夠積極應對挫折以減輕心理壓力,順利渡過對壓力反應的“驚恐――抵抗――衷竭”等三階段的任務就擺在了我們的面前。教育者應有一定的“先見”,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在開學初就應認識到這一情況,在選拔班幹部這一工作中應體現選拔的公開性、公正性和競爭性,讓每一個“有志之士”均有再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如:班幹部輪流上崗制,值周班長制及規定試用期等,實驗證明以上方法能較大程度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另外,對於性格稍微內向,情緒反應較為輕微的同學,作為班主任應主動找其談心,充分肯定其過去的成績,鼓勵其能積極地參與競爭,從而由這一方面的競爭帶動其他如學習上的競爭狀態,取得良好效果。

2 學習習慣及其培養

平時,我們經常會發現有的學生學習馬虎,作業拖拉甚至抄襲;有的學生上課不專心,東張西望;有的學生作息無規律、學習無計劃;有的學生學習中不愛動腦筋,依賴性強……所有這些問題,歸結起來是個學習習慣問題,它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同時對提高修養、完善人格也會產生消極影響。同時學習習慣不良也會直接影響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從而對人際關係造成影響,也容易形成自卑、敏感或攻擊、敵視等性格。因此,為了使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有修養、人格健全的人,從小就要培養他們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一進入高一,我們就針對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們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培養他們的良好學習習慣。

2.1 培養與衛生有關的學習習慣。學習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也是一種體力勞動,如果負擔過重,時間過長,就會引起身體有關器官和大腦的疲勞,長此以往會損害身體健康。針對他們在用腦習慣,用眼習慣及正確的寫字看書姿態等方面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出,教其輪換用腦(如文理交替學習等),以提高學習效率,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均能取得較好效果。

2.2 培養與認知有關的學習習慣。這是學習習慣中最重要的部分。比如在學校裡有些學生不願下功夫自己做作業,抄襲等現象,在老師和家長共同督促下培養學生按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告之今日事今日畢,不能拖拉,對於學生作業中碰到的困難,作為家長老師只能給予啟發誘導,決不能越俎代皰,要鼓勵他自己去克服,告訴他看來的,抄來的東西永遠是別人的,只有經過自己大腦的熟慮,理解後才真正是自己的,培養學生在學習找樂趣,去體會每一個小小成功後的喜悅。

2.3 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習慣。要求學生溫故知新。可利用上課前幾分鐘的複習回顧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增強學生的提出問題的能力,如上新課前要求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要提出問題他必須有預習),然後在講新課的過程中再逐一解決,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學習的過程其收效可想而知。最後是培養與個性有關的學習習慣。個性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性格,它對學習效率有極大影響,也是教育者要矯正其不良習慣中最棘手的問題。這些學生我們要給予極大的熱情,安排成績好又熱心的同學做他的同桌,在平時老師也要主動地找他“要問題”,讓他感受老師、同學沒有忽視他,讓他體會集體的溫柔。培養或矯正這類習慣我們還是首先從個性上入手,因人而異。

3 人際關係與交往

高中生的人際關係主要涉及同伴關係、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不少同學由於缺乏人際交往策略,不善於與人交往,常常引起人際關係的障礙,帶來不必要的煩惱和痛苦。時間久了自然會影響人的性格,這種同伴關係具有更高的選擇性及穩定性,同時還具有多樣性的形式。

調查表明,80%以上的同學願意對“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傾吐心聲,很少對父母及老師表露。由於心理髮展的閉鎖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獨,因此又產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強烈願望,他們渴望自我肯定,也很想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有什麼樣的價值觀,自己能夠做什麼,通過自我觀察、自我反省及與同伴的交往中認識自己,感受的能力以及在集體中所佔據的地位。

親子關係是形成最早而且持續時間較長的人際關係。心理學家蒙特梅耶亨及揚尼指出,父母和同伴都沒有對高中生生活的各方面產生絕對的影響,相反,他們只是滿足高中生不同的需要。父母對高中生的行為進行必要的控制,教給他們責任感;高中生和同伴在一起,則能滿足更多的個人需要,享受的娛樂消遣。而父母對高中生的影響主要是從兩個方面起作用:一是父母教養方式的直接作用,二是子女對父母教養方式的看法所起的作用。經觀察、瞭解,高中生的家庭教養方式有以下幾種型別:

首先是專制型,一切都由父母說了算,子女沒有行為的自主決定權。隨著高中學生獨立、自我意識的明顯增強,他們對成人的意見不輕信、不盲從,要求有事實的證明和邏輯說服力,他們需一個同成人能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間和時間。對於家長的擅自干擾、管教過嚴過多,甚至動輒打罵,反感情緒由然而生,從而漠視甚至抗拒成人的決定。心理學家內波尼坦研究表明,在犯罪的男孩、女孩都把自己和父母的關係看的很糟,認為父母忽視他們,對他們持敵對和拒絕的態度。

其次是溺愛、嬌寵型。與專制型相反,有些家長過分嬌寵孩子,把孩子當“小皇帝”,對其百依百順,即便孩子犯了錯誤,也不加追究甚至於包庇縱容。對於高中生能獨立完成的事,往往都一概包攬。這樣的孩子往往懂得一些事理,又不能徹底瞭解,缺少一種情感意志上的自主調控能力,較多地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和支配,表現出情感和意志行為上相對的脆弱性,養成學生“碰不得,說不得”,比較任性、較弱、自私,而遇到困難,又會束手無策,甚至自暴自棄。

另有一些離異家庭,更是缺少父愛或母愛,對孩子的成長成才受到影響,如認知發展受阻,明顯的個性缺陷(如軟弱、膽小、意志薄弱,缺乏信心和毅力等),情感障礙,社交能力差,缺乏愛心,及對新事物不太敏感並缺乏興趣等。民主、平等。

高中生與父母的良好關係通常是在父母堅持民主教育方式時形成的。高中階段,個人對父母的認同程度比以前減弱了,雖然好的父母仍是高中生重要的行為準繩,但父母的榜樣已不再象童年時期那樣,被絕對地、不加批評地接受。儘管高中生在追求獨立,但他們仍迫切需要年長者的生活經驗和幫助。他們最希望把父母看作朋友和參謀,所以一個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是積極的,它能使學生具備高水平的社會能力。一個擁有溫暖的家庭氣氛又享有與年齡相適應的自主的話,他們就會表現出自信、獨立、進取、不順從。另一方面,如果高中生認為自己得到父母的接受,有歸屬感,那麼他們就會形成一種自我價值感,形成更為靈活的自我概念。同時,感到一定程度的獨立也是高中生健康發展所必要的。

師生關係是學校裡對學生具有深刻影響的垂直人際關係。在高中階段,學生對教師的看法以及他們與教師的關係更加複雜了。隨著年齡的增長,高中生不再把教師看作父母的化身,教師的權力也不再那麼大了。一個理想教師的身上,首先體現出來的是他的個人品質,即“理解”能力,情感反應能力,對人親切誠摯的態度。也就是說,高中生願意把教師看作是一位年長的朋友,其次才看重教師的職業、知識水平和教學質量,最後才是善於正確使用權力。鑑於高中生的心理特點,作為教師特別是作為班主任老師的言教藝術就擺在了重要的位置。

維持和諧的師生關係,家長、學生、老師三者必須相互溝通。另外作為老師要有一顆公平心,要正確地發展地對待、評價一個學生,特別是期末操行評語要寫只屬於一個學生的評語,撰寫前要對學生的情況作細緻的分析,不能僅憑印象和感覺,要麼以教訓人的口氣,要麼是無關痛癢的老三套。其實,操行評語不僅是評價學生,同時也會折射出對教師的評價,反映教師的學識、素質、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