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山西懸空寺導遊詞

欄目: 山西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83W

山西懸空寺-山西懸空寺 眾所周知,一般寺廟都是建在平地之上,但是在中國北部的山西省,卻有一座建在懸崖峭壁上的寺廟,這就是著名的懸空寺。下面是本站為大家帶來的山西懸空寺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山西懸空寺導遊詞
山西懸空寺導遊詞範文1

始建於北魏,現在已經是我國第二大懸空寺,也叫土樓觀,這裡是絲綢之路南線必經之路,所以在這裡流下了許多有名和尚的腳印,幾千年的風雨將這的巨大佛像洗刷為了北禪寺一道靚麗的風景。

史稱北禪寺,位於西寧市北山,依山傍水,發育完好的丹霞地貌向裡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素有“九窟十八洞”之稱,紅崖間殿宇高懸,棧道迴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套洞,洞中塑有佛道諸神像,被稱為中國第二座懸空寺。現有的洞窟中還保留著部分從隋唐至永慶年間的壁畫,藝術價值很高,曾有“西平莫高窟”之稱。東側倚山矗立著一座高達30米的巨大佛像“露天金剛”佛家稱“內佛”,道家稱“西王母現影”,雄渾粗獷;山頂有一座寧壽塔,每當,煙雨濛濛,山隱霧中,遠望霧中殿宇。樓塔時隱時現,“北山煙雲”因此得名。在歷史上北山寺有過很多的名稱。明代以前山上有“神祠”,故有“土樓神祠”之稱。

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賜名為“永興寺”才有了寺的名稱,距今已有580十年的歷史。因樓層迭起,層次分明,好像一座土樓,故有“土樓山”之稱。北魏旅行家酈道元跆跋涉到西寧,登臨土樓山,他的《水經注》中寫道?“湟水東流,經土樓南,上有土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餘尺,有若削成。”土樓有道教庵觀,故有“土樓觀”之稱。北山像一隻奮翼欲飛的雛鳳,而土樓山又似一隻雛鳳的翅翼,從此又多添了一個雅號叫“鳳翼山”。雖然名稱很多,但北山寺是人們最習慣的叫法。其山中寺觀是西寧地區的一大名勝古蹟。由於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獨具一格的風貌,成了人們遊覽的場所。在北魏時期《水經注》記載了北山寺,北魏時青海形勢圖中也標明北山寺的位置在西平亭?今西寧城 。可見北山寺知名度是相當高的。

北禪寺是依特殊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的。這裡幾乎水平狀的紫紅色砂岩、礫岩,其間還夾有石膏和芒硝層,巖性軟硬相間,長期地質時期流水、風化等營力作用下,以赤壁、洞穴、險峰為主要特徵的丹霞地貌得到典型發育。軟岩層向裡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當地人稱“九窟十八洞”,洞內塑有玉皇、觀世音、文殊、普賢、關雲長等神佛像。洞壁上所繪的神像圖案、花卉山水月具有漢、藏佛教繪畫藝術風格,曾有“西平莫高窟”的美稱。硬岩層向外凸起,猶如屋簷,廟宇殿堂建在其上,殿宇高懸,棧道迴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群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套洞,洞中藏佛,棧道回曲廊緊靠懸崖,甚至懸空架設,可稱得上一座名副其實的懸空寺了。

魏明帝五年,佛教盛行於鄯州(今西寧)有信徒作龕於土樓山斷巖之間、藻井繪畫、雕牆故壁、建築寺閣棧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時。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道教進入土樓山是清代末年的事。魏明帝五年前後,後涼呂光佔據武威、河西走廊,絲綢北路不通,一些僧人由蘭州到樂都、西寧經北川、達阪山到張掖,前往印度,從此佛教盛行於河湟地區。

“寧壽塔”坐落在土樓山的山頂,山頂原有牌坊、三官殿、雷殿等,該塔為六面形五層翹角塔,塔中實心,青磚砌成。是明洪武十九年由駐西寧長興侯耿炳文所建修。

“靈官殿”位於山腳下,修建於明洪武年間,因戰火毀燒,重修於1920xx年。原有山門,東西兩邊有廂房,房中間有橫匾上書“靈官殿”三個大字,清宣統二年西寧各界捐資將靈官殿整修一新。韓能靜有兩個名徒是聖聰、聖明。葬於土樓山根西側,當地人叫“和尚墳”。

“露天金剛”位於土樓山中部,東邊一尊與西邊一尊相連線,兩尊露天金剛高三十餘米,系兩個山崖突出部分,像兩尊天神(也叫天王),當地群眾叫閃佛,其意是從山中閃出來的。西面的一尊,已被風化,坍塌不辨面目;東面的一尊,仍然完好。本來是山崖被山水沖刷風雨剝蝕,形成奇特的山崖。後來在魏晉南朝時期,人工雕琢成大佛像,人們稱為“露天金剛”。

“北山煙雨”,稱為西寧八景之一。其由來指北山寺在雨霧中的景色,在朝暉夕照之時,遠望山姿塔影、頗為壯觀,特別是雨中,薄霧層雲,繚繞山腰,恍如一幅丹青水墨畫,有時全山隱於雲霧中,忽隱忽現,更添一番詩情畫意。

“九窟十八洞”鑲嵌在陡峭的半山腰,依山貼壁,十分壯觀,最引人注目的是古洞,其洞構造各異,有的洞無套洞,有的洞有套洞。洞中有神像有佛像,也有道家尊神,千奇百態,洞與洞之間有棧道接連。

如今北山寺山下已修渠引水,植樹造林,成為新興的旅遊勝地。

山西懸空寺導遊詞範文2

懸空寺,又名玄空寺,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恆山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懸空寺作過修繕,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是中國古代建築精華的體現。風景名勝懸空寺是國內現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它修建在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懸崖峭壁間,面朝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谷、樓閣懸空、結構巧奇。懸空寺共有殿閣四十間,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樑為基,巧借岩石暗託,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出奇,虛實相生。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壯觀”二字,是唐代詩仙李白的墨寶。古人云:“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嘆其為“天下巨觀”。

歷史文化懸空寺,不僅以它建築的驚險奇巧著稱於世,而且獨特的“三教合一”宗教文化內涵同樣精彩紛呈,以巧妙的多元宗教文化內容,在作為邊塞民族融合之地,和歷代戰爭此起彼伏的金戈鐵馬格局中,竟然得以1500多年儲存完好,未受損害,堪稱奇蹟中的奇蹟。正因為懸空寺三教合一,歷代統治者都對其進行了保護。在懸空寺千手觀音殿下的石壁上,嵌著兩塊金代的石碑,距今已800多年曆史。

山西懸空寺導遊詞範文3

懸空寺位於北嶽恆山腳下的金龍峽,距大同市約80公里,這就是我國五嶽名山之一的北嶽恆山十八景中最獨特的一景,號稱恆山第一勝景。在中國眾多的寺廟中,這座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築。一般寺廟都建在平地上,但這座懸空寺卻是名副其實,建在懸崖峭壁上,懸在半空之中,其設計思想可謂真絕,其建築藝術可謂真高。這裡山勢陡峻,兩邊是直立百餘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懸崖,懸空寺就建在這懸崖上,或者說像是貼上的懸崖上似的,真有凌空欲飛之勢,驚險奇特,別具一格。遠遠望去,只見神樓仙宮,凌空危掛。丹廊朱戶,傍崖飛棲,彷彿是玲攏的雕刻鑲嵌在萬仞峭壁間。遊人登臨,鑽天窗,穿石窟,跨棧道,步長廊,如臨仙境。這些建築都集中一個凹進的龐大崖龕裡,每逢暴雨傾盆,雨水從寺頂突出的巖頭上飛流直下,瀉入谷底,便給這瓊樓仙閣掛上了一排排晶瑩的水簾,蔚為奇觀。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

據說懸空寺是北魏時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20xx年的歷史。雖然歷代都有重修,但原來的結構都沒有改變。現存建築是明、清兩代修建後的遺物。懸空寺背西面東,像是懸在一幅巨大屏風中腰的一尊精巧、別緻、玲瓏剔透的玉雕。前人介紹懸空寺,概括為:“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巖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抬頭望上去,但見層層疊疊的殿閣,只有十數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把它撐住。那大片的赭黃色岩石,好像微微向前傾斜,瞬間就要塌下似的。

雖然懸空寺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一棟[危樓],但出於好奇和[探險]的衝動,誰都願意鼓起勇氣踏上寺門。過了佛堂前面的平臺後,踏上那連線殿宇之間的棧道,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提起腳跟,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踩在木板上,好像走在剛結了冰的河面那樣,生怕腳重,寺塌下來,自己做了[空中飛人];尤其是當你在樓上,沿著緊貼在崖壁的通道,由南往北走,通過一條棧道,走到北邊的那座三層三簷的樓閣時,就會發現這裡地勢已相當高。往上望,“上載危巖”;往下看,“下臨深谷”,腳下的樓板又有晃動的感覺,真是驚心動魄,驚險之至。然而,腳板底下的木板雖然吱吱作聲,而貼在岩石上的樓臺,卻巋然不動……“鐵扁擔”把樓閣橫空架起來到三官殿,才叫人鬆了一口氣。這是全寺兩座最大的建築物,大殿的後面挖了很多石窟,變成了一半房子一半洞的特有建築形式。原來,當年的建築者,就已經懂得向巖壁要空間的道理了。

側身探頭向外仰望,但見凌空的棧道只有數條立木和橫木支撐著。這些橫木又樑叫做“鐵扁擔”,是用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為方形的木樑,深深插進岩石裡去的。據說,木樑用桐油浸過,所以不怕被白蟻咬,還有防腐作用。這不正是修築棧道的[古方]嗎?看來,懸空寺就是用類似築棧道的方法修建的,而閣樓的底座便鋪設在許多鐵扁擔上。

其實,懸空寺之所以能夠懸空,除了藉助“鐵扁擔”之力以外,立木(即柱子)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些立木,每條柱的落點都經過精心計算,以保證能把整座懸空寺支撐起來。據說,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來平衡樓閣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夠發揮它的支撐作用,如果空無一物,它就無所借力而[身不由己]了。此外懸空寺另一部分則利用突出的岩石作為它的基礎。在寺的棧道石壁上,刻有“公輸天巧”四個大字,讚賞懸空寺的建造技藝。公輸就是魯班,也叫公輸班,春秋戰國時代人,被認為是建築工匠的祖師爺。這四個字是說,這座建築物簡直是魯班那樣巧奪天工的匠師所為。當地有一句形容此寺驚險的民謠:“懸空寺,半山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當人們仔細觀察,瞭解了它的結構原理後,對古代匠師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發出感嘆和敬佩了。

但是,除了因地制宜之外,到底還有其它什麼緣故要把懸空寺建在這千尺峭壁上呢?原來,以前這裡是南去五臺、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懸空寺建在這裡,可以方便來往的信徒進香。其次,渾河河水從寺前山腳下流過,常常暴雨成災,河水氾濫,人們以為有金龍作祟,便想到建浮屠來鎮壓,於是就在這百丈懸崖上懸空修建了寺院。

寺中共有殿堂40餘處,都是木結構,其位置部署,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寺南北各有一座三簷歇山頂,危樓聳起,對峙而立,從低向高,三層疊起。雖離地百餘尺,附於絕壁上,但仍有三面環廊圍抱。六座殿閣,相互交叉,飛起棧道相連,高低相錯,用樓梯溝通,曲折迂迴,參差有致,高下錯落,虛實相交。整個寺廟,錯綜而不合零亂,交叉而不失嚴謹,似虛而實,似危實安,實中生巧,危裡見俏,構思佈局妙不可言,一種在國內其它寺廟中體會不到的危險感會緊緊地抓住遊人的獵奇心理。遊人們在廊欄間行走,如行迷宮,甚至會找不到出路。這正是其建築構思的一個特色,既不呆板,又不零亂,給人以曲折玄妙之感。寺正室(殿閣)坐西朝東,寺大門向南。

正室背依恆山西峰翠屏山,面對東峰天峰嶺。全寺建築分三組,先為三宮殿,再為三聖殿,最後為三教殿。別看輕這殿宇小巧玲瓏,內裡卻大有乾坤。寺內塑像頗多,並有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雕像80尊。由於這些殿堂進深都較小,殿內的塑像形體也相對縮小,但比例適度,表情豐富,很有藝術價值。進山門,迎面是座雙層樓閣,院內兩座危樓對峙,既是碑亭,又是門樓、山門兩側是兩座方形耳閣為鐘鼓樓。這組建築以三宮殿為主體,是奉祀道教之所。殿內幾座塑像都是墨面烏眉,衣袖帶風,似有飄飄欲仙之意。中間一組是以三聖殿為主,這是釋迦牟尼的“佛國”,三聖殿內的釋迦、韋馱、天女等塑像,端莊正坐,兩旁弟子拱手侍立,給人以出世之感,形體豐滿,神態感人,是懸空寺內彩塑中的佼佼者。更為特殊的是地處懸空寺最高層的三教殿內,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耐人尋味。佛教、道教、儒教始祖同居一室,確不多見。這或許是宗教鬥爭激化的北朝佛、儒、道三教合作建寺的產物,也無從可得。

這裡的山勢好像一口掛起來的鍋一樣,中間凹了進去,而懸空寺恰好建在鍋底。這種有利的位置,使得塞外凜烈的大風不能吹襲懸空寺。此外,寺院前面的山峰又起了遮擋烈日的作用;據說,在夏天的時候,每天只有3個小時的陽光照射懸空寺,難怪它能夠歷經了千多年風雨甚至地震,迄今仍然牢牢地緊貼在峭壁上。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遊記中將懸空寺稱為天下巨觀,並對整個寺廟建築、部署作了極高的評價。

懸空寺雖幽居深谷,但有恆山水庫依傍。恆山水庫蓄水1300萬立方,澆灌著五萬餘畝良田。夏日,兩側青山側立,黛色的山巒在水庫中顯出倒影。水色清碧,漣漪累累。到溢洪閘全開時,峽谷內飛流噴湧,山水相交,渾然一體,結懸空寺的奇景又增添了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