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精選20篇)

欄目: 寧夏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45K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1

各位遊客: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精選20篇)

在銀川市的西北部,有一座巨集偉陡峭的山脈,它峰巒起伏,裝入一批奔跑的駿馬,由東北向西南馳騁於銀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間,這就是有名的賀蘭山。

“賀蘭”一詞來自於蒙古語,是駿馬的意思。賀蘭山又稱阿拉善山,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之間,是寧夏和內蒙古的分界限。山脈呈南北走向連綿250餘公里,貨色寬20―40公里,最寬處60公里,在浩瀚沙漠中拔地而起,北接烏蘭布和沙漠,南連衛寧北山,西傍騰格裡沙漠,東臨銀川平原,儼然是銀川平原的一道自然屏障。

整座賀蘭山又大小山峰46個,較大的山口38個。賀蘭山均勻海拔在20_米以上,“賀蘭之山五百里,縱目長空高插天”,就是誇獎最頂峰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國著名的五嶽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賀蘭山巔的最高處,用石頭堆起的一個“敖包”,是他們祭神的處所。他是賀蘭山高峰的標記。賀蘭山主峰也就以此為名。

賀蘭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做作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展成為“塞北江南”有著顯赫功績。它豈但是我國河流外流域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天氣和非季風尚候的分界線。山勢的攔阻,既減弱了西北高冷氣流的東襲,禁止了溼潤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裡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象差別頗大。賀蘭山仍是我國草原與荒涼的分界線,東部為半農半牧區,西部為純牧區。

賀蘭山因為地輿地位的特別性,從來滿布刀光劍影。它地處我國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交接地帶,民族遷徙非常頻繁,在歷史上是遊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帶的主要屏障,被譽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眾多的谷口平時是商業交通要道,戰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唐代詩人王維有詩寫道:“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榭交馳日夕聞。”以“陣如雲”、“羽榭交馳”形象刻畫了劇烈的戰鬥局面。岳飛《滿江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名句,也曾鼓勵過眾多熱血男兒奔赴疆場,報效國度!

賀蘭山的動植物和地下礦藏資源十分豐碩。動物種類約有670種,其中不少為賀蘭山特有的品種,如賀蘭山西花紫堇、賀蘭山翠雀花、賀蘭山丁香、賀蘭山棘豆和賀蘭山麥瓶草等。此外還有云杉、油松以及山杏、山桃等果木和灌木,是寧夏三大林區之一。

賀蘭山的野生動物有170餘種,其中藍馬雞、馬鹿、麝、盤羊、猞猁、斑羚、灰鶴等為國家重點掩護的野活潑物。藍馬雞為我國特有鳥類,在寧夏僅分佈於賀蘭山,1983年被定為寧夏區鳥。山下有豐富的煤炭、錳、鐵等礦產資源,山中還盛產賀蘭石,是製造勢頭工藝品的寶貴原資料。

賀蘭山歷史長久,鍾靈毓秀,其境內有很多令人著迷的景緻旅行點,如避暑勝地小滾鐘口風景區,全國重點文物維護單位賀蘭山岩畫,以及存在很高文物價值的西夏古塔――拜寺口雙塔等等。遊客們能夠從中縱情領略這座古老山脈天然、歷史和人文的風度之美,必定會回味無窮。

下面請大家隨我從蘇峪口北側進山,前往參觀具備“遊牧民族藝術畫廊”之稱的賀蘭山岩畫。

其餘景點: ? ?

遊客們,賀蘭山岩畫記載了賀蘭山一帶遠古遊牧民族的生活,在北至石嘴山,南至中衛的250多公里的十多個山口,分佈著1000多幅巖畫,單個圖案超過2萬個。賀蘭山口就是有著眾多巖畫的山口之一。

從蘇峪口往北走約5000米,就到了賀蘭口。大家看,在溝谷兩岸綿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散佈著賀蘭山岩畫300多幅,巖畫題材普遍,大至表現日月宇宙,小至描繪動物足蹄,並有狩獵、放牧、跳舞的場面,巖畫藝術造型粗暴奔放,構圖樸素,擁有獨特的意境和藝術價值。其中數目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人面形。許多人面形畫面簡略,多數有眉毛、鼻子和嘴,而偏偏缺乏一對眼睛,這可能與作畫民族的習俗和信奉有關。還有一個回味無窮的有趣景象,即人面形中有似一個站破人的輪廓,雙臂曲折,兩腳叉開,腰佩長刀,表示了一化身圖騰的巫覡為核心的造型形象,這種奇特的崇敬和敬佩,是其它巖畫所少有的。

人面形巖畫中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這些可能是表現狩獵時的假裝;有的還帶著尖型和圓頂帽。表現女性的巖畫,有的戴著頭飾,有地挽著髮髻,風度秀逸,楚楚動聽,再現了多少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尋求。還有一些表現生活的歡喜和情趣,或大耳高鼻滿臉長毛,或嘴裡銜著骨頭,可能是表現國民在歡慶狩獵豐產時舞蹈的情景。另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動物巖畫,有賓士的鹿,有雙較凸起的岩羊,有風馳揚鬃的駿馬,還有搖尾巴的狗以及飛禽飛禽,各個形象真切,栩栩如生。

據考據,賀蘭山岩畫不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作品,其前後連續時光可能達20_年之久,在賀蘭山生活的諸多古代民族前後接踵,獨特實現了這一藝術畫庫。巖畫是他們抒發感情、慾望、信奉的“藝術心態錄”。巖畫的創作,大抵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先秦至漢時,匈奴遊牧部落所作;二是五代至西夏建國之初,党項族遊牧民族所作。他們在狩獵與勞作之餘,用這種方法表白他們的思維情感跟生涯風俗,展示了豐盛的設想力和無限的發明力。現在,這些石頭的史書已成為可貴的藝術文明遺產。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2

西夏是我國十一世紀初以党項羌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市)稱帝建國,於1220xx年被蒙古所滅,在歷史上存在了190年,經歷10代皇帝。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最鼎盛 時期面積約83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及蒙古共和國南部的廣大地區。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後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西夏國的建立對中世紀我國西北地區的區域性統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及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積極貢獻。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園,位於寧夏銀川市西郊約35公里的賀蘭山東麓中段。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內,九座帝陵佈列有序, 253 座陪葬墓星羅棋佈,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 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被世人譽為“神祕的奇蹟”、“東方金字塔”。為了讓海內外人士瞭解西夏曆史,探究西夏文化的奧祕,在不斷加強陵區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著力開發了以三號陵為中心的遊覽區,相繼建設了西夏博物館、西夏史話藝術館,西夏碑林等能夠展現西夏深厚歷史文化的景點 神祕的西夏陵是銀川西部賀蘭山下的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它是人們領略西夏文化、尋古探幽的旅遊勝地,它以誘人的魅力和與中原地區迥然不同的西夏文物古蹟而具有無限的吸引力。

裕陵 <1號陵>考古調查稱1號陵。位於西夏陵區最南端,俗稱“雙陵”之東側。陵主李繼遷,廟號太祖,墓號裕陵,系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祖父。生於宋乾德元年(963年),卒於宋景德元年(1020xx年)。党項族平夏部落首領,西夏王朝奠基者。自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起,抗宋自立,逐漸強大。宋雍熙二年(985年),誘殺宋將曹光實,襲據銀州(今陝西榆林南),自稱定難軍留後。宋至道二年(996年),邀擊宋軍於浦洛河,進圍靈州(今寧夏靈武市西南)。宋師以五路出擊,無功而返。次年,遣使求和,授定難軍節度夏州、銀州、綏州、宥州、靜州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宋鹹平五年(1020xx年),攻陷靈州,改稱西平府,定為都。次年,攻西涼府(今甘肅武威),早吐蕃大首領潘羅支襲擊,中流矢,次年死。子德明繼位,尊為光孝皇帝。孫元昊建國後追諡神威,廟號太祖,墓號裕陵。

嘉陵 <2號陵>考古調查稱2號陵。位於裕陵之西北部約30米處。陵主李德明,李繼遷之長子,系西夏皇帝李元昊之父。宋景德元年(1020xx年)嗣位。宋大中祥符三年(1020xx年),遼封為夏國王,遂建宮闕於鏊子山(今陝西省延川縣西)。宋天禧四年(1020xx年),遷都懷遠鎮(今寧夏銀川),改稱興州。次年,遼封為大夏國王。宋明道元年(1032年)宋封為夏王,同年卒。李德明與宋、遼和好,集中力量開拓河西,戰勝回鶻,取得甘州、瓜州、涼州,奠定了西夏版圖。子元昊追諡光聖皇帝,廟號太宗,墓號嘉陵。

泰陵<3號陵>考古調查稱3號陵。位於西夏博物館西南,俗稱“昊王墳”,是旅遊者經常參觀的一座王陵。塋域面積約15萬平方米,雖遭破壞,但仍是整個陵區中規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陵主李元昊,小字嵬理,後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稱“兀卒”(意天子)。性雄毅,多大略,曉“浮圖佛學,通蕃漢文”。宋天聖六年(1020xx年),率兵襲破回鶻夜洛隔可汗,奪取甘州(今甘肅張掖 ——)。24歲被立為太子。宋明道元年(1032年),父死襲位,去唐、宋朝廷所賜“李”、“趙”姓,號“嵬名氏”。稱帝,立年號,更衣冠,立官制,制禮儀,建蕃學,置十二監軍司,又命大臣野利任榮創制文字(西夏文)。宋寶元元年(1038年),築壇受冊,即皇帝位,國號大夏,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年號天授禮法延祚。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慶利元年(1041年)及二年,大舉攻宋,與宋軍分別戰於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好水川(今寧夏隆德縣西)和定川寨(今寧夏固原中和鄉),皆獲勝。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1044年),與宋議和,並稱臣於宋。宋冊封其為夏國王。夏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 年),因奪子寧令哥妻,在沒藏訛龐唆使下,被寧令哥刺死。在位20xx年。諡武烈皇帝,廟號景宗,墓號泰陵。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3

各位遊客:

歡迎大家到寧夏來觀光旅遊。首先請允許我向各位介紹一下寧夏概況。

寧夏位於祖國的西北內陸地區,黃河中上游,全區土地面積6.64萬平方公里,現轄銀川、石嘴山兩個地級市,銀南、固原兩個地區,吳忠、青銅峽、靈武3個縣級市和6各轄區,15各縣。全區人口536萬。

寧夏是我國唯一一個回族自治區,回族人口約佔全區總人口的1/3。回民信仰伊斯蘭教,全自治區有大、小清真寺3000多座,因此寧夏又被稱為中國的“穆斯林之鄉”。

(歷史文化)

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岸邊的靈武市“水洞溝遺址”發掘表明,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秦代時屬北地郡,秦軍在此屯墾戍邊,抗擊匈奴。漢代時又分為朔方和西涼刺史兩部。唐代時屬關內道,農牧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1世紀初,党項族以寧夏為中心,建立了西夏政權,並創造了燦爛的西夏文化。元滅西夏後,設寧夏行省,取“平定西夏永遠安寧”之意,於是便開始有了寧夏的名稱。明改制寧夏衛,清屬甘肅省。1920xx年建寧夏省。1654年又撤銷省建制,分歸內蒙古、甘肅省管轄。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地處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的過渡地帶,又是河套文化與絲綢之路的交融區,古老深遠的黃河文化、特色鮮明的伊斯蘭文化、獨一無二的西夏文化、頗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和濃郁粗曠的邊塞文化工具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從而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蹟和探尋不盡的奧祕。

(地形和氣候)

遊客們,寧夏地勢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約佔全區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區,其中沙漠佔寧夏面積的8%。從地形分佈來看,自北向南為賀蘭山地、寧夏平原、鄂爾多斯草原、黃土高原、六盤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賀蘭山脈綿亙250公里成了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邊則為鬱鬱蔥蔥的六盤山脈。古老的黃河穿越寧夏中北部地區向北流淌,在寧夏境內總流程達397公里,流經12個縣市。黃河寧夏段水面寬闊,灌溉墾殖,他們的辛勤勞動使寧夏成了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風光秀美的“塞上江南”。這從唐代詩人“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中就可得到印證。

南高北低的地形決定了寧夏南寒北暖的氣候,此外,寧夏地處高緯度,晝夜溫差大,白天太陽直射溫度相對較高,晚間氣流掃射餘熱溫度明顯降低,夏日晝夜溫差在15度左右。雨季集中在夏季,但降水量不大。寧夏的天是明朗的天,“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是寧夏天氣和風情的真切寫照。

(旅遊景觀)

型別多樣的自然景觀,兼收幷蓄的多元文化特色,帶給了寧夏豐富的旅遊資源。作為“中國旅遊最後的處女地”,近幾年來,寧夏備受海內外遊客的青睞。來寧夏旅遊,可從不同角度去欣賞其“六大特色”——古老的黃河文化、雄渾的大漠風光、神祕的西夏王朝、濃郁的回鄉風情、迷人的六盤盛景、美麗的塞上江南。這裡有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有中國最大的喇嘛式建築群“一百零八塔”,有人類原始造型藝術“賀蘭山岩畫”,有沙海明珠“沙坡頭”,以及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35個王牌旅遊景點之一的沙湖等。現已開發坐羊皮筏子常有黃河,騎駱駝穿越騰格裡沙漠以及西夏仿古、回族風情、沙湖觀鳥、徒步長城、生態農業觀光等特殊旅遊專案。寧夏之旅,點多、面廣、線長,如歌、如詩、如畫,給人以獨特的享受。

(回族風情)

遊客們,來到寧夏,特別要向大家接受的是回族風情,因為寧夏是中國回族聚居最多的地區(回族在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數僅次於壯族,位居第二)。我們還是從回族的信仰、節目、習俗、緊急、服飾來談起吧。

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因此,與伊斯蘭教的關係十分密切。明清時期,中國伊斯蘭教學者介紹伊斯蘭教義,會用“清淨汙染”、“真乃獨一”、“至情至真”和“真主原有獨尊,謂之清真”等語,古伊斯蘭教又稱“清真教”。伊斯蘭教禮拜寺叫做“清真寺”,穆斯林製作的食品稱作“清真食品”,穆斯林開設的飯店和食品店習慣用“情真”二字作為標記。寧夏現有清真寺3000多座,遍佈山川城鄉。回族穆斯林按《古蘭經》的要求要遵守五項功課,即念(祈禱)、禮(禮拜)、齋(齋戒)、課(捐贈)、朝(朝覲)五功。

伊斯蘭教的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也是回族穆斯林的三大節日。開齋節,顧名思義,即齋月期滿後的第一天。古爾邦節在開齋後70天,阿拉伯語“古爾邦”是宰牲的意思,故又稱宰牲節。聖紀節,每年教歷三月十二日,為紀念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而舉行。

回族在出生命名、婚嫁、喪葬等方面,也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回族的小孩出生後,要阿訇命名,謂之“經名”。回族青年的婚姻,在履行法定手續後,由阿訇主持儀式,誦讀《古蘭經》,為其證婚。三天後,新郎新娘回孃家,叫做“回門”。回族喪葬為土葬,主張素葬,不用棺木,遺體淨洗後以白布包裹,埋於土穴中。親人先逢七、後逢年祭之。回族有良好的衛生習慣,禮拜前要進行沐浴,“小淨”用湯瓶洗頭、手、腳等處,“大淨”用吊罐洗浴全身。回族庭院整齊乾淨,井然有序。挑水用的桶倒扣在石板上,從井裡提水用的桶掛在牆上,不能落地。

回族忌偶像崇拜。禁食自死物、血,豬、馬、驢、騾、狗等不反芻的動物。回族以習武健身為美德,故多高壽者。

在服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無沿小白帽或黑帽,稱為禮拜帽。女的一般戴無沿撮口白帽或蓋頭,將頭髮遮掩起來。蓋頭,少女一般帶綠色,已婚婦女則戴黑色,老年人戴白色。回族婦女喜歡佩戴耳環、戒指、手鐲和頭飾。

(特產和風味)

遊客們,寧夏的特產和風味可用兩句話來概括:“吳寶耀花遊人眼,長思長想不思歸。”

想為世人稱道的寧夏特產當推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皮、髮菜,因其顏色分別為紅、黃、藍、白、黑而被稱為五寶。枸杞及時中藥精品,優勢益腎健體的食品。甘草被贊為“中藥之王”。用賀蘭石製作的硯臺,不僅是文房四寶的實用品,而且是珍貴的工藝收藏品。寧夏灘羊是我國優良裘用綿羊之一,通常制球用一個月左右的灘羊羔皮“二毛皮”,其優良的品質和獨特的風格馳名海內外。髮菜是“八珍”之一,既有食用功能,又有藥用價值,但採挖髮菜會嚴重破壞環境,導致土地沙化,因此髮菜已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管理的野生固沙植物,禁止採集和銷售。

寧夏的地方風味因兼有中國傳統風味而獨樹一幟。其清真風味小吃不僅為廣大穆斯林所珍愛,各族人民也無不願一嘗為快,有外焦裡嫩的油香、焦酥香脆的饊子,還有最具特色的飲料蓋碗茶。清真廚師們還創造出碗蒸羊、涮羊肉、水晶羊頭、煨牛筋、紅燒羊肉、鍋燒填鴨、鴿蛋蒸菜、糖醋黃河鯉魚等一系列清真菜,其中以燴為主的回民筵席“八大碗”則是回民喜慶宴請的主菜。寧夏小吃還有牛羊雜碎、團饃、釀皮子、回族油菜、牛乾巴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銀川市中心地段設有小吃一條街,遊客們不妨走街串巷,前去品嚐,一飽口福。

各位遊客,寧夏概況就介紹到此。也許帶遊罷寧夏,對他從陌生到了解後,您會發出和我同樣的感嘆:遊遍千山萬水,還是寧夏最美!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4

海寶塔寺,清末民國初稱“海寶禪院”,位於銀川城區西北1.5公里許。寺院四周楊柳繁茂,綠樹成蔭,環境十分幽靜。相傳,在很早以前,這裡曾經是一片湖泊,海寶塔就坐落在一塊湖島上,湖內蘆葦叢生,魚躍於淵。每逢陰曆四月初四,人們出銀川城,向北乘舟,過大湖,趕往寺院參加一年一度的廟會。自寺院開放後,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在此舉辦盂蘭盆會,四面八方的群眾紛至沓來,熱鬧非凡。

海寶塔寺坐西向東,正門是三間歇山殿堂式山門,門楣匾額上“海寶塔寺”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是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進入山門為寺院前院。這裡是從事佛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海寶塔寺建築都排列在一條東西向的中軸線上,層次分明,巨集偉壯觀。海寶塔建築風格獨特,方形的塔身,四面的券門,眾多的稜角,四角的尖頂,為中國古塔所罕見,被視為中國古代建築的傑作。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5

Hello, distinguished guests

You have traveled thousands of miles to our beautiful south of the GreatWall. I don't know how much you really know about Ningxia. It doesn't matter ifyou don't know. Here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the Yellow River, referred to as "Ning". It is adjacent to Shaanxi in the East,Inner Mongolia in the north, and Gansu in the south. With a land area of 66400square kilometers,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is the only provincial HuiAutonomous region in China. It was founded on October 25, 1958 and is known asthe "hometown of Muslims". It has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6 million. The Huipopulation accounts for one third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region Leye: asearly as 30000 years ago, there were human reproduction, the ancient YellowRiver civilization, the mysterious Xixia history, the beautiful pearl on thewall, the majestic desert scenery, which was gradually understood by the world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The Yellow River enriches Ningxia" The Yellow River has a total length of5464 km and flows through Ningxia for 397 km. 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Ningxia from Heishan Gorge of Gansu Province with gentle flow and wide watersurface. It has created a rich Yellow River Hetao irrigation area for history of diverting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in Ningxia has been more than20__ years. Emperors of all dynasties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water conservancyprojects A large amount of sediment and trace elements, together with Ningxia's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onditions, Ningxia's agriculturaland sideline products are also at the top,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grainproduction base in the country

China's mountains are basically east-west, and there are two north-southmountains in Ningxia. They are the famous Helan Mountain and Liupan n Mountain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Ningxia and Inner Mongolia. It is50-250 km long from east to west and 456 km long from north to south. Helanmeans "horse" in Mongolian. The grea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Ningxia'sclimate sooner or later is due to Helan Mountain Helan stone, one of the fivetreasures of Ningxia, is a famous mountain in the south of Ningxia Liupanshan isthe last mountain that the Red Army crossed in the long march. Because theancient road of Liupanshan can reach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only throughLiupanshan, it's named Liupanshan. The great leader, grandfather Mao, left hiseternal words here. Qingpingle, Liupanshan is known as the "oil basin" in theSouth. Now it's the National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experimental anshan is under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but its beautiful scenery isstill unknown It's fascinating. These two mountains are like two brave soldiers,guarding the north and South gates of Ningxia

Because of the dense population and living habits of the Hui people inNingxia, the Hui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1 / 3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nNingxia and 2 / 5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China. The splendid Hui culture andcustoms are the most attractive signs. Mosques of all sizes appear in everycorner of Ningxia. Muslim hospitality in Hui costumes comes from afar The uniquecustoms will make you forget to return. The Xixia mausoleum at the foot of HelanMountain is telling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past. As early as 1038-1227, KhanLi Yuanhao of Dangxiang nationality established the Daxia regime in use it is located in the west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in the northwest ofChina, it is known as the "great Xia regime" Xixia has existed on the stage ofhistory for 189 years. However, many people don't know the history of if there are records in some historical books, there are only a few ofthem. Only Xixia history is missing in 24 history, and Xixia Characters arecalled "unique learning" by historians. Few people in the world know XixiaCharacters, which was once a glorious Xixia in history Xia, because of whathappened, quietly withdrew from the world's attention. Let's go to the Xixiamausoleum and jointly decipher the mysterious country

Because Ningxia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and surrounded by threedeserts, the sandstorm in Ningxia is also a precious tourism resource. The firstbatch of 5A eco-tourism scenic spots in Shizuishan City, Shahu, as the namesuggests, have different scenery, Shahu, as the name suggests, there are sandand lake, Jinsha embraces Cuihu, and Cuihu surrounds Jinsha. The two differentstyles of scenery merge with each other, plus Secretary Jiang's inscription,Shahu Shapotou, one of the world's top 500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its, isfamous for attracting tourists from home and abroad and creating considerableeconomic benefits for Ningxia. It has its own scenery, such as sand mountains,green lakes, birds, fish, reeds and so on. However, it can not escape the praiseof tourists. Shapotou, a world-class 5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it, has alsocast her enchanting and tender feelings on this hot land Shapotou is located atthe edge of the Tengger Desert. The "wheat straw checkerboard sand barrier" hasblocked 43000 square kilometers of the Tengger Desert. It has made China's firstdesert railway pass through here.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Shapotou,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top ten most interesting places in thecountry". Go to see the endless sand sea, ride a desert boat, listen to thejingle of camel bells,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Yellow River The sexy curve, themood at this time, you can only experience it when you are on the scene, a pieceof sand accompanied by a lake, a piece of sand and a river, maybe, such a place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the place you have been pursuing many timesin your dream!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6

各位遊客朋友,歡迎大家來須彌山欣賞石窟藝術。須彌山石窟位於寧夏固原市城北55千米處六盤山支脈的寺口子河北麓的山峰上。須彌山中的“須彌”是梵文音譯,意為寶山,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的北朝、隋唐時期的須彌山大型石窟藝術造像,就開鑿在“寶山”諸峰的峭壁上。須彌山山基由紫色砂岩、砂礫岩及頁岩組成,海拔20xx米。這裡峰巒疊嶂,怪石嶙峋。夏秋之際蒼松挺拔,桃李鬱然,景色異常秀麗,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少有的風景區。須彌山石窟初創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77—499年),興盛於北周和唐代,是中國開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也是古代絲綢之路沿線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其開鑿規模、造像風格、藝術成就可與大同雲岡、洛陽龍門等大型石窟媲美。歷經西魏、北周、隋唐續鑿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經營,成為中國古代長安至關外之間規模最大的一處佛寺禪院,歷時已有1500多年。須彌山現存石窟150多座,分佈在連綿2千米的8座山峰上,自南而北有:大佛樓、子孫宮、圓光寺、相國寺、桃花洞、松樹窪、三個窯、黑石溝8區。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雲岡、龍門石窟一樣,都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瑰寶。1982年被國務院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評定為全國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須彌山人口處的大佛樓(第五窟),請大家看窟內,高達20.6米的彌勒大坐佛高坐於唐代大中三年(公元849年)開鑿的一個馬蹄形石窟內。我們如果要拍照請到下面的觀景臺上去拍,那裡拍到的大佛像的效果很好,只見在朝陽照耀下的大佛身披袈裟、頭梳螺髻、臉如滿月、雙耳垂肩、神情莊重,更加神奇的是大佛散發著金光,看起來更加雄偉、壯觀。這座大佛比雲岡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龍門石窟的奉先寺盧舍那佛還高,是全國較大的造像之一。將長焦鏡頭拉近觀察,只見彌勒佛祖高大魁梧,僅耳朵就有兩個人高,眼窩直徑1米多。佛雖大,但雕刻卻十分的精緻。專家說,這是一塊完整的罕見巨石雕琢出來的,雕像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工匠的髙超技藝和雄偉氣魄。據說,在明朝前曾建有三層樓閣對大佛進行保護,樓閣建築的氣勢巨集偉、壯觀,故稱大佛樓,後來毀於1920xx年海原8.5級地震中,現在僅能看到原來閣樓的木構洞眼兒。除大佛樓外,北魏石窟集中於子孫宮,以第14、24、32、33窟為代表,多是14.5米見方的中心塔柱式窟,也都值得大家細細欣賞。

各位遊客朋友,須彌山石窟具有兩大特點。一是須彌山佛教石窟藝術興盛與古絲綢之路關係密切。須彌山所處的位置自古以來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絲綢之路”開通後這裡又成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是由長安到西域的最短的必經之地。到了唐代,唐王朝為了加強邊疆防衛,又在這裡設立了“石門關”,直接制約著中原與西域的軍事與交通,使這裡有著“關中咽喉”之稱。石門關,是隋唐前後著名的七關之一,為西北通往都城長安的要衝,是遮蔽中原及長安的門戶。二是須彌山石窟的分佈格局與眾不同,國內大多數石窟都開鑿在一座石崖上,而須彌山石窟開鑿在鴻溝相隔的八座石山上,格局奇特,而且各溝之間有梯橋相連。各溝之間都已架梯搭橋,以方便遊覽。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須彌山博物館參觀。該館位於寧夏固原市,建築面積5558平方米,陳展面積4500平方米。博物館由序廳和尾廳加上五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絲路開通”。從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開始,通過場景復原、文物陳列手段展示了絲綢之路開通以後給固原帶來的文化經濟繁榮。第二單元“佛教東傳”運用場景復原、文物陳列和多媒體技術,展示了佛教從印度誕生並東傳進入中原大地的歷史程序。第三單元“須彌之光”再現了絲綢之路上古原州商賈如流、物阜民豐的繁榮景象r展示了須彌山從石窟初鑿、興盛、高峰期到衰落幾個部分,反映了須彌山石窟發展的全過程。第四單元“佛國眾生”運用圖版、石窟雕像復原、文物陳列和多媒體演示等手段系統介紹了佛國世界各類形象,是專題的佛教知識單元。第五單元“佛窟集萃”用圖片展示和多媒體技術系統地介紹了印度阿旅陀、阿富汗巴米揚和中國各具特色的18處著名石窟。陳展中運用科技媒介、藝術創作、文化象徵等多種手段全面展示絲綢之路文化和佛教石窟藝術,將遊客帶進了全景式的探祕絲綢之路、欣賞佛教石窟藝術的殿堂。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7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寧夏首府銀川市西北50千米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佔地面積9300公頃,植被覆蓋率達70%,擁有各種野生動植物資源八百餘種,是寧夏著名的生態旅遊景區。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山體巍峨,森林茂密,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景觀獨特。近萬公頃的範圍內,油松、杜鬆、雲杉等天然林木一望無際;櫻桃、丁香、蒙古扁桃等珍稀灌木遍佈山谷溝壑。尤其是當您踏入國家森林公園的深處,登上青松嶺的峰頂,人處在蒼茫林海之中,低頭看百丈懸崖,放眼望鬱鬱蔥蔥。古鬆立於峭壁之間,殘雪留存高山之上,松濤陣陣,雲霧濛濛,巨集偉險峻的景觀給您一種迴歸大自然、陶醉大自然的美好心境。

櫻桃谷景區全長2千米,因其遍佈了櫻桃等名貴野生植物而得名。初春時分,桃花盛開,奼紫嫣紅;盛夏季節,碩果累累,芳香迷人。櫻桃谷是由造山運動產生,谷地景色與山脊風光迥然不同,尤其是“一線天”、“雙獅峰”、“飛來石”等景點,充分體現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無窮魅力。從這兒拾級而上,那色彩斑斕的奇花異草、甘甜爽口的櫻桃山杏、曲徑通幽的林間小道,都會使你感受到大自然與人類是那麼的親近、和諧。

賀蘭山陽光索道,是建設在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內的寧夏第一條高山旅遊觀光索道。它全長1200米,高差近百米,往返執行約20分鐘。乘坐索道,從山腳直達風景秀麗的“青松嶺”,輕鬆悠閒的觀山嶽、聽松濤、看飛瀑,盡情領略賀蘭山的自然風光。

宋代抗金名將岳飛的“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著名詞句,使賀蘭山的名字廣為天下人所知。登上青松嶺放眼望去,林木蔥蘢、雲騰霧漫、氣象萬千。在蒼茫林海之中,還能看到奔跑的馬鹿、跳躍的岩羊、嬉戲的藍馬雞。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8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我會帶領你們一起去遊玩這個景點的。

在寧夏固原市須彌山南麓,有一百多處石窟,總稱"須彌山石窟", "須彌"是梵文音譯,意為寶山。須彌山石窟為中國十大石窟之一,坐落在寧夏固原西北的須彌山南麓,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它始建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等朝代繼續營造修繕,長期以來是自長安西行之路上第一個規模最大的佛寺遺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有著“寧夏敦煌”之稱.

據史料記載,須彌山石窟初創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至499年,興盛於北周和唐代,先後開鑿石窟130多處,其中70多窟雕塑了造像,其藝術成就可與山西雲岡、河南龍門石窟造像媲美。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勢,錯落有致的分佈在7座崖面上,迂迴曲折,綿延近兩公里,場面甚是壯觀。

千百年來,須彌山石窟造像長期遭受了風雨侵蝕,岩石風化,自然坍塌,地震破壞和人為的損壞,致使許多精美雕像已面目全非,甚至蕩然無存。雖然如此,須彌山仍有一大批規模較大的石窟造像比較完好地儲存至今,在國內石窟造像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精湛的藝術價值,是研究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宗教歷史不可多得的寶貴實物資料。

北周石窟,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造像之精美,在須彌山石窟中佔有突出的地位。與北魏石窟相比,其最須彌山石窟大的變化是中央塔柱小龕已不見,代之以大龕及髮鬢低平、面相方圓、兩肩寬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給人以厚重敦實之感。

現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兩窟,有比真人還大的造像40餘尊,每龕內,有的是立佛,一般皆為一佛一菩薩。裝飾性的雕刻,如幔帳式的佛龕;龕邊龍嘴銜口的流蘇;龕頷上的各種小佛;龕座下手執各種樂器的伎樂人,或吹橫笛,或彈琵琶,或擊羯鼓。窟頂圍繞塔柱,還雕有一對相向手舞足蹈的伎樂飛天,披巾飄動,顯示了北朝音樂藝術的盛況。以上琳琅滿目的藝術精品,都是未加修飾的原作,十分珍貴。

在這些石窟當中,標碼為五十一窟的北周時期所鑿的高達6米的一個一佛二菩薩造像,裝飾華麗,高大雄偉,實屬全國北周造像中罕見的雕塑精品。

唐代是須彌山石窟藝術的繁榮時期,無論鑿窟數量,還是雕塑藝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唐人窟室主要分佈在大佛樓、相國寺和桃花洞三區。

須彌山石窟最著名的造像,就是景區入口處的彌勒大座佛造像。這是一尊高20.6米的露天彌勒佛坐像,大佛儀態端莊而安詳,為唐代武則天時期開鑿。佛像佔整座山頭的上半部分,光一隻耳朵就兩人高,一隻眼睛足有一人長。這尊高聳的大佛造像雖是砂崖雕鑿,但造型和雕鑿的刀法卻給人以泥塑一樣的溫柔。大佛造型比山西雲岡第19窟大坐佛還高7米多,也比河南龍門奉先寺盧舍那大佛高,是全國最大的石窟造像之一。

唐代須彌山造像風格,已明顯地表現出世俗化的特點,即以豐滿為美,以雍榮華貴為美。無論佛還是菩薩,弟子、天王還是力士,都雕鑿得豐滿圓潤,栩栩如生,內著僧衣,衣薄透體,自然流暢。

菩薩上身袒露,斜披絡涎,下著貼腿裙,腰間繫帶並折出大裙一角,顯得體透輕紗,多姿多彩。力土袒露上身,下著短裙,採取束紮帶,光腳,攢拳怒目,表現了男子的健康之美。天王身著鎧甲,下著戰袍,手執兵器,腳踩夜叉,顯得十分威武。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9

華夏西部影視城在銀川市城區西北郊空曠的荒野上,有兩座古代城堡遺址,這就是聞名國內的鎮北堡古城。該城堡是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為華夏西部影視城所在地。

兩座城堡是明清時期為防禦賀蘭山以北各族入侵府城(銀川城)而設定的駐軍要塞。鎮北堡也因此得名。當地群眾分稱之“老堡”和“新堡”。據方誌記載,老堡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20xx年),新堡始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

兩堡一南一北,均坐西朝東。緊鄰沿山公路東側的老堡已被風蝕殆盡,僅存殘牆斷垣,形制尚存。城東西長175米,南北寬160米。向北穿過城中黃土路,是老堡甕城遺址。再向北行200米便是新堡。新堡城池較完整,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50米,牆體用黃土夯築而成,高10餘米。東面闢有半圓形甕城,城門南側有一斜坡可登上城牆。城牆寬5米,牆上築砌有1.8米高的堞牆垛口。城牆四角原建有角樓,角樓基址依稀可見。

鎮北堡歷經數百年滄桑,以其雄渾、古樸的風格,成為賀蘭山東麓風景旅遊景觀;並以它那特有的神祕韻味,引起了中國許多著名電影藝術家的濃厚興趣,被藝術家們稱讚為“神祕的寶地”。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10

今年暑假,我懷著激動的心情,我來到了嚮往已久的“塞上明珠”寧夏。

剛一下火車,我便被寧夏的美麗景色、清新的空氣、濃厚的民族風情深深地吸引住了,讓我不禁忘卻了旅途中的疲憊與辛苦。

在寧夏,我先後遊覽了美不勝收的沙湖、神祕的西夏王陵、古老的水洞溝、記載著人類文明起源的賀蘭山岩畫……在這些景點中,最令我難忘的當數中衛的沙坡頭了。

沙坡頭的美名我早有耳聞,果不其然,剛一來到這裡,眼前的景色便深深地震撼了我——大自然用他的鬼斧神工將四種毫不相干的地貌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一眼望不到邊際的騰格裡沙漠、湍急的黃河水、成片的綠洲和連綿起伏的賀蘭山交相輝映,相生相依,如同一幅壯美的畫卷徐徐地展現在我眼前,這畫卷既具西北風光之雄奇,又有江南景色之秀美,不禁讓人流連忘返。

玩沙坡頭騎駱駝是不可錯過的。當我騎上駱駝,徜徉在連綿的沙海之中時,悠揚的駝鈴聲伴著狂野、夕陽、長河、孤煙,一種豪情四溢的感覺便迅速在胸中蔓延開來,難怪唐代大詩人王維在遊覽了沙坡頭後留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佳句。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11

滾鐘口山巒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蔥蘢,巍峨秀麗。在西夏時,就是“西夏古名勝地”。當時,李元昊曾於山溝北部建造了一處規模巨集大的避暑宮苑。現在在這片參差錯落的20多處建築遺址上,散落的磚、瓦、器物殘片遺物,還俯拾即是。明清時,這裡也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樓閣,修建了賀蘭廟、老君堂、大悲閣、鬥母宮、小洞天、關帝廟、興隆寺、晚翠閣、觀音廟等14處廟庵臺閣,這些建築依山臨險,隨勢自然,錯落有致。山內的三座山峰之上,還建有三座造型優美、小巧別緻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賀蘭廟,廟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為上中下三層臺院,三座殿宇連成一體。主殿泥塑彩像,兩側繪有滾鐘口全景圖和賀蘭廟全景圖,殿宇雕樑畫棟,蔚為壯觀。據史料載:明清時期,每年六月,城鎮村堡的善男信女多進香山寺,輪騎絡繹不絕,名曰“朝山”,亦藉以遊覽滌暑。景區南側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葉門的馬克倫丁·本·歐斯曼長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紀末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在銀川等地傳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傳統節日,遠近穆斯林紛紛前來念經朝拜,以示紀念。

小滾歷代修葺建設,成為一處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春夏之際,小滾鐘口內滿谷高杉,一片蔥綠。來到景區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棵蒼勁蔥蘢的古槐和勃勃生機的長青松柏。進入景區,漫步于山道上,只見滿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楊綠陰遮蓋溝坡,鬱鬱蔥蔥。溝間坡地的山果樹上掛滿了晶瑩欲滴的紅山果和紅酸棗。山澗裡一縷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綠樹、紅花爭相輝映,絢麗多彩。

在景區北部一條寬窄變異、蜿蜒曲折的深溝內,多有寺廟遺址,故稱“大寺溝”。溝內樹木蒼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獅吼”、“臥虎”、“頑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澗”等奇石,神態各異,令人歎為觀止。順溝向西而下,有巨石立於溝間,上刻“西爽亭”三個大字,這裡山勢開闊,泉水叮咚,綠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靜的休息之地。

南望群山,有三峰峭立,形似筆架,人們稱它為“筆架山”。山下有人採佳石為硯,因而又稱曰“硯石筆架山”。若拾級而上,登臨山顛“望海亭”,可憑高四覽,向西遠眺,但見峰巒起伏,勢若奔浪;極目東望,又見千里平疇,像風平浪靜的海洋,天地相間處,雲煙浩渺渾然融為一體。在這裡還可觀賞到“日出筆架”、“月光別鍾鈴”、“石嶂穿白雲”等自然景觀。如逢朝暉夕映時,又可觀賞到“賀蘭佛光”之景,堪與“峨眉寶光”爭妍。六月暑日,在景區西邊溝盡頭的青羊溜山巔上,藍天晴空,白雪蓋頂,這就是古寧夏八景之首的“賀蘭晴雪”。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12

華夏西部影視城在銀川市城區西北郊空曠的荒野上,有兩座古代城堡遺址,這就是聞名國內的鎮北堡古城。該城堡是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為華夏西部影視城所在地。

兩座城堡是明清時期為防禦賀蘭山以北各族入侵府城(銀川城)而設定的駐軍要塞。鎮北堡也因此得名。當地群眾分稱之老堡和新堡。據方誌記載,老堡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20xx年),新堡始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

兩堡一南一北,均坐西朝東。緊鄰沿山公路東側的老堡已被風蝕殆盡,僅存殘牆斷垣,形制尚存。城東西長175米,南北寬160米。向北穿過城中黃土路,是老堡甕城遺址。再向北行200米便是新堡。新堡城池較完整,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50米,牆體用黃土夯築而成,高10餘米。東面闢有半圓形甕城,城門南側有一斜坡可登上城牆。城牆寬5米,牆上築砌有1.8米高的堞牆垛口。城牆四角原建有角樓,角樓基址依稀可見。

鎮北堡歷經數百年滄桑,以其雄渾、古樸的風格,成為賀蘭山東麓風景旅遊景觀;並以它那特有的神祕韻味,引起了中國許多著名電影藝術家的濃厚興趣,被藝術家們稱讚為神祕的寶地。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13

須彌山石窟,坐落在寧夏固原西北的須彌山南麓,距縣城55公里,固原須彌山石窟。“須彌”是梵文音譯,意為寶山。這裡峰巒迭嶂,岩石嶙峋。夏秋之際蒼松挺拔,桃李鬱然,景色異常秀麗,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少有的風景區。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的北朝、隋唐時期的須彌山大型石窟藝術造像,就開鑿在“寶山”諸峰的峭壁上。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雲崗、龍門石窟一樣,都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瑰寶。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須彌山石窟最早開鑿的年代已無從查考。從石窟形制和造像風格判斷,大約開鑿於北朝中晚期,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據有關專家介紹,北朝至唐、宋,歷代都在這裡進行過大規模的鑿窟造像活動。先後開鑿石窟130多處,其中70多窟雕塑了造像。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勢,錯落有致的分佈在7座崖面上,迂迴曲折,綿延近兩公里,場面甚是壯觀。

據考證,到了唐代,這裡已經是頗具規模的佛教寺院了,人稱“景雲寺”。明朝正統年間,高僧綽吉汪速又建一座新寺,並上書皇帝請求賜名,於是明英宗又賜名“園光寺”,這就是須彌山石窟又叫“園光寺石窟”的原因。後來由於自然與人為的破壞,特別是海原大地震(1920),使石窟藝術遭到極大摧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其中儲存較為完整的只有20餘窟。它們主要是北魏、北周和唐代開鑿的,並集中在石窟南部和中部的大佛樓、子孫官、園光寺、相國寺和桃花洞五區。

北魏的石窟,大多集中在子孫官區的崖面上,從現存的造像窟來看,窟室為方形,室中方形塔柱四面分層開龕。這種形式的窟室,是從印度“支提”式石窟演化而來的。多是一佛二菩薩:佛像較大,居中端坐;菩薩矮小,侍立兩旁。但也有特殊情況,如須彌山開鑿最早的第十四窟,這裡的佛像有雕刻的也有彩繪的,除一個龕內為釋迦多寶佛外,其餘的龕內都是一尊佛像,沒有旁侍菩薩。縱觀這些造像,造法古樸,面形豐滿,與雲崗、敦煌石窟的早期造像有相似之處。第二十四與三十二窟開鑿年代比之稍晚,但這裡已是“標準的”一佛二菩薩。其造型特點,臉形清癯,體型修長,佛穿雙領下垂的大袍,菩薩穿漢式對襟袖襦,與十四窟大不相同。據我國著名學者潘夢陽先生撰文介紹,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服式改制:禁民穿“夾領小袖”的胡眼,一律改穿漢裝,並親自給群臣頒賜“冠服”,讓他們穿戴。所以,佛像的造型和衣著特點,正是太和改制後南朝漢式衣冠和“秀骨清相”的藝術風格,流傳到北方的反映。

北周石窟,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造像之精美,在須彌山石窟中佔有突出的地位。與北魏石窟相比,其最大的變化是中央塔柱小龕已不見,代之以大龕及髮鬢低平、面相方圓、兩肩寬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給人以厚重敦實之感,資料《固原須彌山石窟》。現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兩窟,有比真人還大的造像40餘尊,每龕內,有的是立佛,一般皆為一佛一菩薩。裝飾性的雕刻,如幔帳式的佛龕;龕邊龍嘴銜口的流蘇;龕頷上的各種小佛;龕座下手執各種樂器的伎樂人,或吹橫笛,或彈琵琶,或擊羯鼓。窟頂圍繞塔柱,還雕有一對相向手舞足蹈的伎樂飛天,披巾飄動,顯示了北朝音樂藝術的盛況。以上琳琅滿目的藝術精品,都是未加修飾的原作,十分珍貴。

在這些石窟當中,標碼為五十一窟的北周時期所鑿的高達6米的一個一佛二菩薩造像,裝飾華麗,高大雄偉,實屬全國北周造像中罕見的雕塑精品。

唐代是須彌山石窟藝術的繁榮時期,無論鑿窟數量,還是雕塑藝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唐人窟室主要分佈在大佛樓、相國寺和桃花洞三區。其形制多為平面方形,沿三面窟壁設“凹”字形佛壇造像,不另在壁面開龕。造像中著力刻劃的是菩薩形象:腳踏蓮座,身繞長巾,曲眉秀目,袒胸露臂,裙裾飄逸,婀娜多姿。由此,可見唐代文化的開放形態。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石窟中凡是雕塑於唐代的藝術造型,都是相當優美的,如第五十四號、六十二號洞窟內的菩薩,她們頭梳唐代貴族婦女盛行的高頂雲髻,身著天衣,胸掛瓔珞,腕配環釧,面貌端麗,姿態秀美。唐代有“官女如菩薩”之說,其實是“菩薩如官女”,這是佛教雕刻藝術中最現主義的部分,給人以美的享受。一位學者說:“拜佛唸經的僧侶想的是本來就沒有的佛,而雕刻佛的工匠想的是活生生的人。不管怎樣說法講經,神乎其神,藝術還得在生活的土壤裡紮根,才能開出鮮豔的花朵。”此話的確說得很有道理,所有的這些佛像,對古代信的人來說,是一種精神寄託。而對今天不信神、佛的人來說,他們就是凝聚著古人心血和藝術才能的珍品。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須彌山入口處高達20.6米的彌勒大座佛。它高坐於唐代大中三年(849年)開鑿的一個馬蹄形石窟內,身披袈裟,頭流螺髻;臉如滿月,雙耳垂肩,神情莊重,十分壯觀。這座大佛比雲崗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龍門石窟的奉先寺盧舍那佛還高,是全國最大的造像之一。走近觀察,只見那佛高大魁梧,足有五六層樓高,耳朵有兩人高,眼窩直徑1米多,佛雖大,但雕刻卻十分的精緻。專家說,這完全是一塊完整的罕見巨石雕琢出來的,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雄偉氣魄。唐代統治者提倡佛教,武則天曾下令全國各州建大佛寺,造大佛像。有學者推測,這等大佛可能是在武則天掀起的崇拜佛的浪潮中建造的。站在大佛的腳下,眼前似有云霧繚繞,耳旁隱聽山泉叮咚,山石霧鬆組成大西北黃土高原上獨特的山水畫卷。

在須彌山現存的石窟中,題刻和墨跡雖然數量不算太多、但卻是唐“大中三年呂中萬”,宋“紹聖四年三月二十二日收復隴幹姚雄記”、“崇寧癸未”、西夏“奢單都四年”、金“大定二十一年”等,各個時期的題記和碑刻。這些碑刻、題記,不僅能使我們對石窟的歷史有更多的瞭解、還為今人研究唐、宋、金、西夏各代佛教傳播,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

此外,國內絕大多數石窟都開在一面崖面上,而須彌山石窟卻開鑿在為洪溝間隔的7座山崖上,形成了數峰並舉、山形變幻、曲徑通幽、對景叢生的奇特佈局。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14

滾鐘口山巒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蔥蘢,巍峨秀麗。在西夏時,就是“西夏古名勝地”。當時,李元昊曾於山溝北部建造了一處規模巨集大的避暑宮苑。現在在這片參差錯落的20多處建築遺址上,散落的磚、瓦、器物殘片遺物,還俯拾即是。明清時,這裡也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樓閣,修建了賀蘭廟、老君堂、大悲閣、鬥母宮、小洞天、關帝廟、興隆寺、晚翠閣、觀音廟等14處廟庵臺閣,這些建築依山臨險,隨勢自然,錯落有致。山內的三座山峰之上,還建有三座造型優美、小巧別緻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賀蘭廟,廟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為上中下三層臺院,三座殿宇連成一體。主殿泥塑彩像,兩側繪有滾鐘口全景圖和賀蘭廟全景圖,殿宇雕樑畫棟,蔚為壯觀。據史料載:明清時期,每年六月,城鎮村堡的善男信女多進香山寺,輪騎絡繹不絕,名曰“朝山”,亦藉以遊覽滌暑。景區南側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葉門的馬克倫丁·本·歐斯曼長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紀末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在銀川等地傳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傳統節日,遠近穆斯林紛紛前來念經朝拜,以示紀念。

小滾歷代修葺建設,成為一處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春夏之際,小滾鐘口內滿谷高杉,一片蔥綠。來到景區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棵蒼勁蔥蘢的古槐和勃勃生機的長青松柏。進入景區,漫步于山道上,只見滿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楊綠陰遮蓋溝坡,鬱鬱蔥蔥。溝間坡地的山果樹上掛滿了晶瑩欲滴的紅山果和紅酸棗。山澗裡一縷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綠樹、紅花爭相輝映,絢麗多彩。

在景區北部一條寬窄變異、蜿蜒曲折的深溝內,多有寺廟遺址,故稱“大寺溝”。溝內樹木蒼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獅吼”、“臥虎”、“頑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澗”等奇石,神態各異,令人歎為觀止。順溝向西而下,有巨石立於溝間,上刻“西爽亭”三個大字,這裡山勢開闊,泉水叮咚,綠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靜的休息之地。

南望群山,有三峰峭立,形似筆架,人們稱它為“筆架山”。山下有人採佳石為硯,因而又稱曰“硯石筆架山”。若拾級而上,登臨山顛“望海亭”,可憑高四覽,向西遠眺,但見峰巒起伏,勢若奔浪;極目東望,又見千里平疇,像風平浪靜的海洋,天地相間處,雲煙浩渺渾然融為一體。在這裡還可觀賞到“日出筆架”、“月光別鍾鈴”、“石嶂穿白雲”等自然景觀。如逢朝暉夕映時,又可觀賞到“賀蘭佛光”之景,堪與“峨眉寶光”爭妍。六月暑日,在景區西邊溝盡頭的青羊溜山巔上,藍天晴空,白雪蓋頂,這就是古寧夏八景之首的“賀蘭晴雪”。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15

古城中衛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臺上的雄偉古建築——高廟,格外引人注目。高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後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高廟”,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群。

高廟坐北朝南。前院為保安寺,進入山門,耀眼的單簷歇山頂大雄寶殿正面屹立;兩側廂房、地藏宮、三霄宮和3座配殿各具特色。保安寺後就是高廟主體建築。沿24級青磚鋪砌的臺階而上,高廟磚雕牌坊聳立眼前。牌坊立的一幅對聯十分有趣。上聯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裡;下聯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過南天門,達中樓。

中樓靈巧別緻,六角三重簷四面坡頂分三層疊合。途中兩側有東西天池和磚砌天池,分別有飛橋同南天門相連,渾然一體。中樓上層塑的太白金星像,肅穆尊嚴;中層塑的觀音像,寧靜慈善;下層繪的二十八宿,各展風采。最後,是分上中下三層而設的五嶽玉皇、聖母寶殿。下層正面是五嶽廟,東有三宮殿,西有祖師殿;中層正中塑有玉皇像,後樓為大成殿,祀孔子;上層正面為瑤池宮,東西兩側為三教宮。三殿底層東西兩側的文武樓別是一番景色:文樓塑文昌,身騎四不象怪獸;武樓塑關公,騎赤兔追風馬。文武樓下層的龍王宮,塑四海龍王,神態各異,功力超群,令人敬慕。磚牌坊下面的地獄宮,繪滿了各種怪像,或青面紅發,或鋸齒獠牙,或面目猙獰,或神態從容……整個繪畫想象豐富,結構嚴謹,色彩鮮豔,筆法細膩,顯示了民間藝人不同凡響的高超技藝。

十分可惜,高廟1700多個彩塑造像和大量彩畫在動盪年代,遭到了破壞,如今,雖補塑了不少彩像,但遠不及矣!

高廟的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在僅

20xx餘平方米的高臺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型別、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群重樓疊閣,亭廊相連,飛簷相啄,迴環曲折,緊湊而富於變化,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16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喜歡看電視看電影,所以在我的旅行計劃表裡,寧夏的影視一條街肯定是我的必經之地。想在那裡感受曾經在電視裡面看到過的鏡頭,想身臨其境的感覺吶樸的氛圍。位於銀川的鎮北堡西部影視城,被稱為“寧夏之寶”。所以,我的寧夏之旅第二站——鎮北堡影視城。

西部影視城位於銀川市城區西北郊區空曠的荒野上,有兩座古代城堡遺址,這就是聞名國內的鎮北堡古城。該城堡是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為西部影視城所在地。被譽為“中國一西部影視城絕”。

鎮北堡影視城西部地區最大的影視城,俗話說南有橫店,北有西部影城,名氣很大。

寧夏鎮北堡西部影城(現通稱鎮北堡西部影城),被譽為“東方好萊塢”,地處寧夏銀川西郊鎮北堡,原址為明清時代的邊防城堡。在中國眾多的影視城中,西部影城以其古樸、原始、粗獷、荒涼、民間化為特色,是中國三大影視城之一,也是中國西部唯一著名影視城。

在此攝製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獲得國際,國內影視大獎之多,皆為中國各地影視城之冠,故被譽為“中國一絕”。

西部影視城已逐步將單純參觀型的旅遊點發展成既有觀光價值,又有為遊客製作影視片及餐飲、購物、陶藝、騎射等多樣化服務的娛樂型旅遊區。

鎮北堡歷經數百年滄桑,以其雄渾、古樸的風格,成為賀蘭山東麓風景旅遊景觀;並以它那特有的神祕韻味,引起了中國許多著名電影藝術家的濃厚興趣,被藝術家們稱讚為“神祕的寶地。

在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的寧夏西部影視城,自1993年成立以來,已接待國內外攝製組近100家,主要影片有《大話西遊》、《新龍門客棧》、《雙旗鎮刀客》、《大旗英雄傳》、《紅河谷》、《黃河絕戀》、《越光寶盒》、《刺陵》等,現在,鎮北堡已成為中國西部題材和古代題材的電影電視最佳外景拍攝基地。

遊歷完整個影視城後終於明白,為什麼寧夏人民稱它為寧夏之寶。因為作為一個外鄉人的我,也早已被它深深吸引。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17

寧夏平原又稱銀川平原,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黃河兩岸。北起石咀山,南止黃土高原,東到鄂爾多斯高原,西接賀蘭山。北部是黃河沖積平原——寧夏平原,面積1.7萬平方公里,滔滔黃河斜貫其間,流程397公里,水面寬闊,水流平緩。沿黃兩岸地勢平坦,早在20xx多年以前先民們就鑿渠引水,灌溉農田,秦渠、漢渠、唐渠延名至今,流淌至今,形成了大面積的自流灌溉區。

寧夏地勢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約佔全區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區,其中沙漠佔寧夏面積的8%。從地形分佈來看,自北向南為賀蘭山地、寧夏平原、鄂爾多斯草原、黃土高原、六盤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賀蘭山脈綿亙250公里成了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邊則為鬱鬱蔥蔥的六盤山脈。古老的黃河穿越寧夏中北部地區向北流淌,在寧夏境內總流程達397公里,流經12個縣市。黃河寧夏段水面寬闊,灌溉墾殖,他們的辛勤勞動使寧夏成了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風光秀美的“塞上江南”。這從唐代詩人“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中就可得到印證。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18

寧園位於銀川市解放東街南側。從西門進園,便進入盆景區。主要區由“興慶殿"、“沁茗"閣、碑、廊及水池組成。“興慶殿"是園中最高大的殿宇。殿內壁畫“西夏風雲"藝術地再現了我國曆史上西夏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風土人情。“興慶殿"前的方型水池中置漢白玉石雕“哪吒鬧海"。“興慶殿"左側是捲棚式仿古建築“沁茗"閣,右側則是一個四角由重簷亭和一個六角亭連線的曲折碑廊,名“翰墨"。廊壁刻有毛澤東、董必武及區內外書法家的`作品。東區的北面是一組大型假山,有池塘、藤架、花池、供遊人活動休息。

近幾年,為了發掘被淹埋的文化藝術寶藏,自治區和中寧縣人民政府對石空寺石窟進行了清理和修理工作,大部分石窟及寺院已整修和重建。

石空寺始建於何時,尚難明確論斷。據明代史料記載,稱其為“元故寺"。對於石窟的開鑿年代,歷來有唐、西夏、元三種傳說。今天從窟室的形制和風格看,以始鑿於唐代的可能性最大。

其他景點:寧夏概況導遊詞 ·西夏王陵導遊詞 ·沙湖導遊詞

石空寺石窟,明清時代成為遠近聞名的風景之一,曾有“石空夜燈"之稱。當時有詩讚曰:“疊嶂玲瓏竦石空,誰開蘭若碧雲中,僧閒夜夜燃燈坐,遙見青山一點紅?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19

固原博物館是一座以收藏民族歷史文物為主的綜合性省級博物館,是國家文物局1998年確定的全國70個重點博物館之一。1988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佔地面積約4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館中文物藏品總量約1.2萬餘件,經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確定的國寶及國家一級文物123件。藏品中以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系青銅器和北魏、北周、隋唐時期絲路文物最富特色。

陳列展覽由陳列大樓、鍾亭、古墓復原館、石刻四部分組成。

陳列大樓的展覽分為:基本陳列《固原歷史文物展》和專題陳列《絲綢之路在固原》兩部分。共陳列展品1000餘件,整個展覽凝聚了同原六千多年燦爛輝煌的歷史。展覽時間跨度大,內容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展覽以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為依據,再現了固原早期先民的歷史和文化淵源。

《絲綢之路在固原》專題展。“絲綢之路”是連線東西方的一座橋樑,號稱是世界東西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它東起中國的長安,即今天陝西的西安,西到地中海沿岸橫跨東亞、中亞、西亞和部分歐洲地區。古絲綢之路經固原有四處入口,兩處出口,漢、唐、五代、宋、西夏等歷史時期長安至涼州的北道,經固原的道路分別為:第一條道是由甘肅平涼安國鎮入境,經聯財、將臺、張易、樹峽關、固原(原州)、頭營、三營;第二條道同樣是由甘肅平涼入境,經聯財、六盤山、隆德縣城、然後入境甘肅靜寧縣;第三條道也是由甘肅平涼入境,經三關口(彈箏峽)、瓦亭(也可到隆德)、固原、頭營、三營;第四條道是由甘肅鎮原入境,經彭陽的紅河鄉、彭陽縣城(百全)、古城、固原、頭營、三營。三營北上有三條道路,第一條道路是由三營經七營至蕭關出同原;第二條道路是由三營經黑城(通峽)、撒臺(蕩羌寨)、莧麻河高臺寺、西安(西安州)至鹽池(定絨寨)出界,進甘肅靜遠縣;第三條道是三營、黃鐸堡、李俊(九羊寨)、紅羊、樹臺西安(西安州)至鹽池出界,進入甘肅靜遠縣。展品以中西文化交流的遺物為主,反映了北朝至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盛況。

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佛教傳入固原,從北魏到隋唐時期,固原境內出現了大量的石窟及石、銅佛造像,如鎏金銅佛、玉菩薩等造像的出現,標誌著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繁榮與發達。彭陽新集北魏墓出土的房屋模型,是用土夯筑後剔刻出瓦壟、窗稜的實心房屋,在我國同期考古中屬於首例發現。屋下方十餘米處有一墓室,從0土彩繪陶俑、陶牛車等共150餘件,陶俑大多為胡人形象。 “北魏漆棺畫”的發現是近年美術考古方面的重大事件,它為美術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具有代表性的北朝繪畫史料,也進一步提供了了解北朝繪畫藝術的重要實物。漆棺彩畫展示了傳統文化與外來文明的結合,儒家題材與佛教題材交融的新面貌。圖中所表現的歷史故事畫與漆棺上主人的生活 縮影,不僅具有藝術價值,也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凸釘玻璃碗”是西方之國的瑰寶,具有波斯薩珊王朝傳統的玻璃工藝特點,體現了薩珊玻璃器形和紋飾上的獨特風格和精堪的磨琢工藝,為我國古玻璃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金戒指”的樣式和石面上雕刻的文飾具有濃郁的西方文化色彩,裝飾所鑲嵌的青金石多產於阿富汗,可見這枚戒指來自蔥嶺以西。 “環首鐵刀”出土於李賢墓木槨右側,是李賢生前佩刀,也是目前所發掘的北朝墓0土的唯一完整的鐵刀,對中國古代兵器的研究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鎏金銀壺”是波斯薩珊王朝傳入中國的手工藝製品,生產於巴克特里亞地區,屬於薩珊金屬器系統。壺身上的人物故事表現了中世紀時期西方古典藝術在北方地區的滲透傳播,其故事內容取材於古希臘神話,藝術風格也具有希臘、羅馬的特點,以製作精良、質地貴重和傳世稀少而彌足珍貴,這種珍貴的金銀器在西方傳入中國的奢侈品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國際學術界懸而未定的薩珊金銀器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藏品中的200餘件文物先後數次應邀出國展出,對於中外文化交流工作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寧夏景點概況導遊詞2022 篇20

須彌山石窟,坐落在寧夏固原西北的須彌山南麓,距縣城55公里,固原須彌山石窟。“須彌”是梵文音譯,意為寶山。這裡峰巒迭嶂,岩石嶙峋。夏秋之際蒼松挺拔,桃李鬱然,景色異常秀麗,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少有的風景區。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的北朝、隋唐時期的須彌山大型石窟藝術造像,就開鑿在“寶山”諸峰的峭壁上。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雲崗、龍門石窟一樣,都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瑰寶。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須彌山石窟最早開鑿的年代已無從查考。從石窟形制和造像風格判斷,大約開鑿於北朝中晚期,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據有關專家介紹,北朝至唐、宋,歷代都在這裡進行過大規模的鑿窟造像活動。先後開鑿石窟130多處,其中70多窟雕塑了造像。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勢,錯落有致的分佈在7座崖面上,迂迴曲折,綿延近兩公里,場面甚是壯觀。

據考證,到了唐代,這裡已經是頗具規模的佛教寺院了,人稱“景雲寺”。明朝正統年間,高僧綽吉汪速又建一座新寺,並上書皇帝請求賜名,於是明英宗又賜名“園光寺”,這就是須彌山石窟又叫“園光寺石窟”的原因。後來由於自然與人為的破壞,特別是海原大地震(1920),使石窟藝術遭到極大摧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其中儲存較為完整的只有20餘窟。它們主要是北魏、北周和唐代開鑿的,並集中在石窟南部和中部的大佛樓、子孫官、園光寺、相國寺和桃花洞五區。

北魏的石窟,大多集中在子孫官區的崖面上,從現存的造像窟來看,窟室為方形,室中方形塔柱四面分層開龕。這種形式的窟室,是從印度“支提”式石窟演化而來的。多是一佛二菩薩:佛像較大,居中端坐;菩薩矮小,侍立兩旁。但也有特殊情況,如須彌山開鑿最早的第十四窟,這裡的佛像有雕刻的也有彩繪的,除一個龕內為釋迦多寶佛外,其餘的龕內都是一尊佛像,沒有旁侍菩薩。縱觀這些造像,造法古樸,面形豐滿,與雲崗、敦煌石窟的早期造像有相似之處。第二十四與三十二窟開鑿年代比之稍晚,但這裡已是“標準的”一佛二菩薩。其造型特點,臉形清癯,體型修長,佛穿雙領下垂的大袍,菩薩穿漢式對襟袖襦,與十四窟大不相同。據我國著名學者潘夢陽先生撰文介紹,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服式改制:禁民穿“夾領小袖”的胡眼,一律改穿漢裝,並親自給群臣頒賜“冠服”,讓他們穿戴。所以,佛像的造型和衣著特點,正是太和改制後南朝漢式衣冠和“秀骨清相”的藝術風格,流傳到北方的反映。

北周石窟,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造像之精美,在須彌山石窟中佔有突出的地位。與北魏石窟相比,其最大的變化是中央塔柱小龕已不見,代之以大龕及髮鬢低平、面相方圓、兩肩寬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給人以厚重敦實之感,資料《固原須彌山石窟》。現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兩窟,有比真人還大的造像40餘尊,每龕內,有的是立佛,一般皆為一佛一菩薩。裝飾性的雕刻,如幔帳式的佛龕;龕邊龍嘴銜口的流蘇;龕頷上的各種小佛;龕座下手執各種樂器的伎樂人,或吹橫笛,或彈琵琶,或擊羯鼓。窟頂圍繞塔柱,還雕有一對相向手舞足蹈的伎樂飛天,披巾飄動,顯示了北朝音樂藝術的盛況。以上琳琅滿目的藝術精品,都是未加修飾的原作,十分珍貴。

在這些石窟當中,標碼為五十一窟的北周時期所鑿的高達6米的一個一佛二菩薩造像,裝飾華麗,高大雄偉,實屬全國北周造像中罕見的雕塑精品。

唐代是須彌山石窟藝術的繁榮時期,無論鑿窟數量,還是雕塑藝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唐人窟室主要分佈在大佛樓、相國寺和桃花洞三區。其形制多為平面方形,沿三面窟壁設“凹”字形佛壇造像,不另在壁面開龕。造像中著力刻劃的是菩薩形象:腳踏蓮座,身繞長巾,曲眉秀目,袒胸露臂,裙裾飄逸,婀娜多姿。由此,可見唐代文化的開放形態。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石窟中凡是雕塑於唐代的藝術造型,都是相當優美的,如第五十四號、六十二號洞窟內的菩薩,她們頭梳唐代貴族婦女盛行的高頂雲髻,身著天衣,胸掛瓔珞,腕配環釧,面貌端麗,姿態秀美。唐代有“官女如菩薩”之說,其實是“菩薩如官女”,這是佛教雕刻藝術中最現主義的部分,給人以美的享受。一位學者說:“拜佛唸經的僧侶想的是本來就沒有的佛,而雕刻佛的工匠想的是活生生的人。不管怎樣說法講經,神乎其神,藝術還得在生活的土壤裡紮根,才能開出鮮豔的花朵。”此話的確說得很有道理,所有的這些佛像,對古代信的人來說,是一種精神寄託。而對今天不信神、佛的人來說,他們就是凝聚著古人心血和藝術才能的珍品。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須彌山入口處高達20.6米的彌勒大座佛。它高坐於唐代大中三年(849年)開鑿的一個馬蹄形石窟內,身披袈裟,頭流螺髻;臉如滿月,雙耳垂肩,神情莊重,十分壯觀。這座大佛比雲崗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龍門石窟的奉先寺盧舍那佛還高,是全國最大的造像之一。走近觀察,只見那佛高大魁梧,足有五六層樓高,耳朵有兩人高,眼窩直徑1米多,佛雖大,但雕刻卻十分的精緻。專家說,這完全是一塊完整的罕見巨石雕琢出來的,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雄偉氣魄。唐代統治者提倡佛教,武則天曾下令全國各州建大佛寺,造大佛像。有學者推測,這等大佛可能是在武則天掀起的崇拜佛的浪潮中建造的。站在大佛的腳下,眼前似有云霧繚繞,耳旁隱聽山泉叮咚,山石霧鬆組成大西北黃土高原上獨特的山水畫卷。

在須彌山現存的石窟中,題刻和墨跡雖然數量不算太多、但卻是唐“大中三年呂中萬”,宋“紹聖四年三月二十二日收復隴幹姚雄記”、“崇寧癸未”、西夏“奢單都四年”、金“大定二十一年”等,各個時期的題記和碑刻。這些碑刻、題記,不僅能使我們對石窟的歷史有更多的瞭解、還為今人研究唐、宋、金、西夏各代佛教傳播,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

此外,國內絕大多數石窟都開在一面崖面上,而須彌山石窟卻開鑿在為洪溝間隔的7座山崖上,形成了數峰並舉、山形變幻、曲徑通幽、對景叢生的奇特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