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洛陽白馬寺旅遊景點導遊詞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82W

朋友們:

洛陽白馬寺旅遊景點導遊詞

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白馬寺。白馬寺位於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裡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在它的東面不遠處,蒿榛叢莽的古城垣,依然斷斷續續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國京都的巨集偉輪廓。那就是東漢洛陽城的舊址。

白馬寺初創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府正式建立的第一座寺院,是源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賴以繁榮發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場,故歷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發展各國人民的友誼,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國務院公佈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又公佈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前不久,即2019年6月2日,白馬寺又被國家旅遊局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

白馬寺自東漢建立起,到董卓火燒洛陽時第一次被毀,其後興衰毀建,到武則天時,由主持薛懷義大興土木,達到了鼎盛。隨後又毀建不斷,最近一次大規模重修是1972年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經周總理批示而進行的。

現存白馬寺坐北朝南,為一長方形的院落,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左右。門前有寬闊的廣場。寺內的主要建築,都分佈在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前後有五座大殿,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盧閣,東西兩側分別有鍾、鼓樓,齋堂、客堂,禪堂、祖堂,藏經閣、法寶閣等附屬建築,左右對稱,佈局規整。山門前的這兩匹石馬,通高1.8米,身長2.2米,形象溫馴,雕工圓潤。大家可能會問,這兩匹馬是否和白馬寺的建立歷史有關呢?

關於白馬寺的建立,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即“白馬馱經”說。據在關佛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神,人們稱其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信以為真,於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蔡音等人於公元65年,告別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誠懇邀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佈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裡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因此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 “寺”字。再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說到白馬寺,不少遊人都會把它和“唐僧取經”的故事聯絡在一起。其實從時間上看,白馬寺要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

白馬寺山門內西側,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約1.7米,寬1.4米,相傳此碑為宋代翰林學士、著名文人蘇易簡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別具格式,故稱“斷文碑”,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山門東側,為元代所遺存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通高3.5米,寬1.15米,碑額“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八字為篆書。此碑立於元代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有“上夢金人,自西飛至,身光煒,以遲旦告所夢於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訪至天竺,遇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 ”等句子,碑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並說“釋源居中天,權輿佛法之地”,實為“騰、蘭二神僧開教之緒”。仲華文才後來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成為五臺山名剎佑國寺的開山第一代主持。這篇碑文,應是他卓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型瀟灑工整,丰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但字型為“趙體”。

前面這座東西對稱的建築,東側為新建的鐘樓,鐘樓前有民國時期所建的五間“門頭堂”;西側為新建的鼓樓,鼓樓前有民國時所建的“雲水堂”。“門頭堂”、“雲水堂”現已闢為佛教法物流通處和旅遊接中心。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大殿稱為天王殿,是白馬寺內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內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帶,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中,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會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態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品。

大殿內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託寶塔。按照中國個習慣,一他們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們分別代表著“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這尊面北站像為韋駝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於彌勒像後,正對釋迦牟尼佛,執行著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種植著許多石榴樹。人們說 “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裡的石榴顏色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