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陳家祠堂的導遊詞(精選9篇)

欄目: 廣東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59W

陳家祠堂的導遊詞 篇1

今天,爸爸媽媽帶我參觀了中山七路的陳家祠。

陳家祠堂的導遊詞(精選9篇)

在那裡,我看到了許多工藝品,有磚雕、石雕、木雕、象牙雕呵刺繡。而最吸引我的是一幅叫《晨曦》的孔雀刺繡畫。畫裡面的孔雀披著美麗的羽毛,五彩斑斕,高貴地站立在早晨的陽光下,十分逼真。爸爸告訴我,這是叔叔阿姨用針和線繡出來的。他還告訴我,我的刺繡技術是世界有名的,得到了很多國家的讚賞。

回家的路上,我對爸爸說:“那些叔叔阿姨真了不起。”爸爸說:“那些工藝品都是叔叔阿姨們學習掌握了雕刻技術,才能做出來的。所以,你也要學好知識,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

陳家祠堂的導遊詞 篇2

陳家祠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又稱陳氏書院。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動工,光緒二十年(1894年)落成,為廣東72縣陳氏族人捐資合建的宗族祠和書院。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後,改辦學校。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這座建築,成立了專門保護機制,多次進行修葺,於1959年闢為廣東民間藝術博物館,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家祠的主體建築坐北向南,佔地面積為1.5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為6400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均為80米,“深三進,廣五間”,包括九座廳堂,東西齋10座房子和其間的六座庭院,大小合計19座,聚賢堂位於中央,其他按中軸線依次佈列,相互間以長廊聯通,組成外封閉、內開放的形式。門前坪地和東西后三院環繞四周,與內部庭院相應。從外往裡望去,長廊貫穿南北,庭院層層相通,一進高於一進,最高處達16.8米。這種佈局嚴謹、主次分明、虛實相應,前低後高的形式體現了我國南方祠堂建築的規矩和傳統的藝術風格。因此陳家祠被譽為“嶺南藝術建築明珠”。

【建築特點】

陳家祠的建築特點有兩個,一是每座房子從柱基到瓦脊全都綴滿了石雕、磚雕、木雕、泥塑、陶塑、鐵鑄和彩繪,玲琅滿目。他們的題材都是著名的歷史故事和地方風物,精雕細刻,用材講究,確確實實是一座巨集偉瑰麗的民間藝術寶庫。二是極富嶺南風味。那些華麗的裝飾,陡峭的瓦脊,小巧的拱門和各種比例、手法都突出表現了嶺南的建築風格。長廊貫通全院遮陽擋雨,房舍高大陰涼,內外庭院滿目蒼翠,與廣州亞熱帶氣候十分適應,讓人覺得優雅宜人,極富嶺南風味。

【一進(大門外)】

來到陳家祠一進,首先介紹一下屋頂脊飾。脊飾在明亮的藍天襯托下,色彩斑斕、富麗堂皇,具有濃烈的民間藝術韻味。你們看:那蹲伏在屋簷垂脊上六對一米多高的灰塑獨角獅,全身硃紅色,大眼圓睜,張口翹尾,就想要凌空而下,氣勢雄偉。陳氏書院將灰塑獨角獅裝飾在垂脊上,帶有辟邪保平安的寓意。

接著我們重點了解一下陳家祠的花脊和磚雕。陳家祠花脊共有十一條,總長度為165米花脊分上下兩層,下層一灰塑做脊基,上層為陶塑。陶塑是石灣燒製的採用玻璃釉彩,主要有黃、綠、寶藍、褐、白等五色。石灣陶瓷瓦脊,題材豐富、形象傳神、工藝特別。人物均是有前無後,臉部有臉無珠,不施釉彩。各種人物的頭手、腳、服飾均定型化。分別以摸印製,根據人物不同的形態,選配頭型、帽飾、手腳、服飾,然後用捏、按、捺、貼等手法進行加工,按仰望角度視線要求,劃賬處理人體比例和特定的神態動作,使人物栩栩如生。石灣瓦脊一般分成若干小塊塑造燒紙,在舞動駁接嵌砌而成。每條花脊,在燒製的時候,都標有點號和年號,這條首進中路花脊是光緒辛卯年年(1891年)文如壁店燒製的。當時為陳家祠燒製花脊的還有暴雨榮記、美玉成等店鋪。

請大家主意看看,每條花脊兩端,有一對造型獨特的動物,它龍頭魚尾,長有兩根往上翹的長鬚,向飛翔在凌空一樣氣勢不凡,使屋頂的輪廓線更加優美。這種怪異的動物,就是古代民間傳說嫩防火避災的鰲魚。古人認為;“巨螯生於海,好吞火,而且水能克火,故置於屋脊之上。”,同事,古人又取其“獨佔鰲頭”之意,表示了子孫科舉考試榮登榜首,高昂官顯貴的心理。

請各位放眼望去,正門兩側那平整光滑的青磚簷牆上,有六幅大型磚雕,其中兩幅長4.8米,寬2米,就像巨幅的畫卷鑲嵌在牆上,它使原本單調的平板的青賺錢變得秀氣典雅,又使整座建築顯得更加富麗堂皇。六幅大型磚雕,人物鳥獸形態傳神生動,雕工精細入圍,立體逼真,是廣東現存做好和最大型的作品。這些磚雕是選用質量上等的青磚,運用浮雕,圓雕技法,逐塊雕琢,拼接鑲嵌於磚牆上。廣東磚雕以其雕技高超而著稱,能在質地鬆脆的青磚上雕刻纖細蒼勁的線條,如垂掛的直線一般,故有“掛線磚雕”之稱,體現了廣東磚雕的獨特風格。

最後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兩扇大門。兩扇大門彩繪的門神高達4米,黑臉者為尉遲恭,紅臉者為秦瓊,是唐代太宗的大將軍。據說由兩位器宇軒昂的大將軍守衛門戶,能起到鎮邪保平安的作用。

【二進(首進大廳和聚賢堂)】

跨進首進大廳,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座四扇鏤空雙面木雕大屏門。它李在大廳和庭院正中之間,分隔了內外空間,透過鏤空雕花,院內景物若隱若現,又使到內外空間有機結合起來,產生一種幽深高雅的美感。這四扇屏門上雕刻的都是吉祥如意的內容,如“金殿比武”、“漁樵耕讀”、“三羊啟泰”等。其圖案內容,大多含有很微妙的寓意。如裙板上雕刻的這幅“創大業,兒孫永發”圖,用芭蕉樹的大葉象徵大業,母雞帶一群小雞,寓意兒孫永發。喲、以五隻蝙蝠圍繞著一團家“壽”字的煙雲,被譽為“五福捧壽”。這幅“福“字圖最有象徵意義,把一棵老竹雕成一個福字形狀,兩個”福“字一正一反,暗寓福到盈門幾隻仙鶴站在老竹從中,畫面題詞“青春發達、大器晚成”,比喻人和物的成長過程,又暗寓“福壽雙全”。還有這幅“漁舟晚唱”圖,三隻漁船停泊在河岸邊,一張正在晾晒的漁網高高掛起,坐在船頭上的幾個漁夫手拿樂器在彈唱,母親懷抱嬰兒王者背救生浮葫蘆的孩子爬到船篷上玩耍,表現出廣東水鄉漁民在辛勤勞動後那種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轉出屏門視線豁然開朗,庭院各種花草樹木綠茵婆娑,香氣襲人。遇著中軸線反響,前院架起了東西兩道綵帶般的長廊,連線首進和中進建築。長廊上塑有“竹林七賢”、“公孫玩樂圖”等歷史題材故事,有“鎮海層樓”、“浮丘丹井”等清代羊城八景‘還有各種花苗瑞獸、如意吉祥圖案,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噶庭院裝扮的情趣盎然。灰塑工藝極其複雜,它以石灰為主要材料,拌入稻草或草紙,製成草根灰與紙根灰,用銅線做骨架,以瓦筒為軀幹藝人直接在建設裝飾部位上製作,隨意發揮藝技,最後繪上礦物質顏料而成。灰塑的立體效果非常突出,形態逼真,色彩喜用大紅大綠,充滿濃郁民間生活氣息。其中有一種以蝙蝠造形的吉祥圖案,生動活潑,神態親近可愛,化醜為美,誇張變形時民間常用的藝術手法。因“蝠”與“福”諧音,所以我國民間把蝙蝠視為福的象徵。如在一隻蝙蝠前面畫一串銅錢,被稱為“福在眼前”;兩隻蝙蝠重疊,又稱“福上加福”等等。陳氏書院的灰塑,題材十分豐富,塑藝精美,規模巨集大,總長度為1800餘米,居全省民間建築裝飾之上。

穿過長廊,邁上臺階,兩座建築之間,山牆高聳,形成一條通道,只見頭上青天白雲,前面每進升高,取其“青雲直上”之意,俗稱“青雲港”。站在青雲巷涼風陣陣。它美觀而又實用,起到分隔建築空間及防火的作用。

中座聚賢堂是書院建築的中心,聚賢堂是當年陳姓族人舉行聚會議事的地方,堂前有一座雅緻的石雕月臺,月臺上的石雕欄杆、月臺柱及望柱頭的雕飾是陳氏書院石雕裝飾工藝的典型。欄杆以各種花鳥、果品為題材,用連續纏枝的表現手法來雕飾。月臺雕柱有“老鼠戲葡萄”,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老鼠與多子的葡萄、石榴共戲,是暗喻百子千孫的意思。望柱頭的雕飾更加特別,以花崗石雕成的一盤盤菠蘿、楊桃、桔子、仙桃、佛手、香蕉等嶺南佳果,既富有南國風情和裝飾美,又寄寓了陳氏子孫以禮果終年奉祀祖先的虔誠敬意。這又是一個體現廣東民間藝人匠心獨運的生動例子。

【後進】

後進是安放神主牌位和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這裡一共有十一座八米多高木雕大神龕,龕堂階臺上安放著密集整齊的牌位,正中最高者為陳氏元祖舜帝,列祖按序排列。另外,凡是捐巨資興建陳氏書院的陳氏族人,均可以在此設長生位,標明捐資金額,並按輩分大小、出資多寡及社會地位排列放置。神龕外飾大型木雕鏤通花罩,其雕工精緻,規制巨集大,龕堂莊嚴肅穆。每年春秋兩季,陳姓族人在此舉行隆重的合族祭祖儀式,以示對祖先的虔誠敬意。陳氏書院龕罩是廣東現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傑作,龕罩上還銘刻著製作年代、營造商號及地址,如“光緒十六年、回瀾橋、劉德昌造”等,只是研究陳家祠營建情況的可靠原始資料。

【西齋和廂房】

看完三進主體建築,我們可以簡單瀏覽下東西齋和廂房。東西廂房是當年陳氏學子們學讀書的主要用房,廊廡與廂房相連。廂房是通花格巢狀色蝕花玻璃上落窗裝飾,光線柔和,環境優雅,這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築裝飾工藝。室內繪有大型壁畫。前東廂為《滕王閣》,圖中描繪才氣過人的唐代詩人王勃意氣風發地吟作“滕王閣序”的場面,前西廂繪《夜宴桃李》,畫面表現了桃花盛開時,李白和諸學友在桃李園夜宴的情景。用文人雅士為題材的壁畫,正與廂房的使用功能相匹配,雖然只有兩幅作品,但卻起到畫龍點睛的裝飾作用,使書院更富詩意而顯得雅緻清新。

總的來說,陳家祠在建築上最突出的是它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之大成,是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與精湛技藝的結晶。1959年郭沫若先生參觀陳氏書院後感嘆不已,即時賦詩讚曰:“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對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給予極高的評價。陳氏書院被譽為“嶺南藝術建築的一刻明珠”是當之無愧的。

陳家祠極品導遊詞,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於1894年竣工落成。陳家詞又叫陳氏書院,現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從前面兩個名稱來年,顯然是祠堂和學堂,且與陳姓有關。中國百家姓中,“張”姓和“李”姓是大戶,而在100多年前的廣東,“陳”姓則獨佔鰲頭了。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人多。當時廣東72個縣中都分佈有姓陳的人家,數姓陳人數最多。二是有錢。陳家人聰明能幹,會做生意發大財的多,因而成了富有的家族。三是能做官。在過去,有錢的就能讀書,讀書便可做官。相傳清末就有一名叫陳伯陶的陳家子弟,殿試時中了探花(即現在所說的第三名),被皇上封為翰林學士。這一顯赫的功名,使陳氏家族名聲大振。正因陳姓人,家大、財(材)大、業大,才有能力集資一千大洋修建了這座祠堂。修建禮堂,一方面用來祭祖,勉勵子孫後代發揚和繼承祖先的業績,以昌盛陳家大業;另一方面用於培養陳家子弟,希望他們發奮讀書,像陳伯陶那樣中秀才,考舉人,做大官,所以陳家祠又叫陳氏書院。

那為什麼又叫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呢?陳家祠薈萃了嶺南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以其巧奪天工的以其“三雕二塑,一彩繪和一鐵鑄"裝飾藝術著稱,三雕指的是磚雕、石雕和木雕,兩塑指的是陶塑和灰塑,每一項都讓人贊吧不絕。所以有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的美稱。

好朋友們,這裡就是陳家祠,,請各位帶好自己的貴重物品跟我下車進去參觀遊覽。

陳家祠,整座建築坐北向南, 佔地1.5萬平方米,主體建築為6400平方米。是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建築結構。所不同的是它是由幾個大型的四合院將大小19座建築聯為一休,形成以中軸為主線,東西配殿,外設廂房的這種嚴謹對稱的佈局,具有濃郁的南方祠堂和書院的鮮明特點。我們一般“深三進、廣五間、九堂六院”為概括陳家祠的整體建築。所謂“進”是指建築的深度。在陳家祠內有3排各80米長的大殿,高大寬暢,氣宇軒昂,每一排大殿為一“進”,故稱“三進”。“間”是古人用來測量建築面積的單位,“廣五間”,表示有5間的寬度。至於“九堂六院”也就不言而喻了。它是我們廣東目前現存宗祠建築中規模最大,民間建築裝飾工藝最完美,最富有代表性的一個藝術建築群。它以佈局嚴謹、氣勢雄偉、裝飾精巧、堂皇而富麗而著稱,傾倒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我國現代傑出的作家詩人郭沫若先生在當年參觀陳家祠讚歎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陳家祠的“三雕二塑,一彩繪和一鐵鑄"建築裝飾藝術之精美躍然紙上,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美在何處,精在何方?

我們還是從門外說起。你們看,在大門兩邊的青磚牆上分別有一副大型人物磚雕,為三雕中的第一雕。它們表現的是兩個故事的場面:一是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梁山聚義,另一個是歷史故事“劉慶伏狼駒”。(將客人人帶到“劉慶伏狼駒”的磚雕前)這幅磚雕刻畫了劉慶降伏了一匹烈馬的生動場面。劉慶是宋朝的一名大將,當時邊鄰的西夏國對宋朝虎視眈眈,以馴服烈馬為藉口進行戰爭挑釁。劉慶大將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勇氣,降伏了這匹烈馬,避免了一場戰爭的發生。(指磚雕)那雙手握拳威風凜凜的就是劉慶大將,被降伏的烈馬四腳朝天躺在地上,旁邊還有許多圍觀的將士。整幅畫面採用多層次的雕刻,形成強烈的立體感。以圓雕、浮雕、減地結合鏤空雕刻手法,使畫面生動規整,以“掛線磚雕”的深刻技法,使每一根線條纖細如絲,40多位人物逼真傳神,栩栩如生。再配上左右兩邊的磚雕壁畫:“百鳥朝鳳”和“五倫全圖”,更是美妙絕倫。這樣的磚雕在廣東是極為少見的,儘管歲月流逝日晒雨打,仍不失其藝術光彩。

(轉向並門前的石獅子)請大家跟我過來,大門口的這對石獅,便是三雕中的第二雕石雕。左邊腳踩繡球的是公獅,右邊前手撫幼獅的是母師。石獅面部俏皮可愛,是典型的南獅。獅是門第高貴的象徵。除了石獅之處,不知大家有沒有在門口發現其他的石雕工藝品呢?對。正門兩側邊的有一對石豉,這個石鼓直徑1.4米,連座高2.55米。石鼓,在中國古代的建築中,除了建築功能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它象徵著地位和身份。在古代,本族人中必須取得高官或是功名後,才能設定它。1892年,陳氏家族中有一位名叫陳伯陶的在殿試時中了探花,被皇上封了翰林學士(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市教育局局長),所以陳氏書院特別立了個大鼓,以示炫耀!石鼓的座臺上雕有精美的石雕圖案,如中國傳統非常流行的“八仙”,意思是希望參加科舉考試陳氏子弟可以像八仙過海般各顯神通,取得功名。

朋友們,讓我們抬頭來看正門門額上的巨幅的橫匾,上面寫著“陳氏書院”四個醒目的大字,這下大家可能就會奇怪了。為什麼大多數人稱這裡是叫“陳家祠”,而到了卻又變成了“陳氏書院”了呢?清朝時,中央政府曾經在乾隆、嘉慶、光緒對廣東頒佈過三次“禁祠令”,嚴令廣東地方建立合族祠堂,並大量搗毀祠堂,揪其原由,一是因為廣東地方普有建祠之風,但大量的祠堂的存在也導致了許多地方治安方面的問題,各祠堂之間經常為土地等一些利益而進行械鬥,嚴重影響地方治安;同時由於天地會及其他的會黨組織在廣東勢力十分昌盛,中央政府為了防止地方借修祠堂之名,聚義眾事,所以嚴令禁止修建祠堂。所以當時廣東七十二縣的陳姓人士既為了可以建一個合姓祠堂,而又不違反上面政府的規定,於是就把這座祠堂稱為“書院”,而不叫“祠堂”,但其主要的作用不是作為本族子弟供奉祖先、進行祭祀的祠堂。

好,現在請各位跨過這高高的門檻,進入前廳。大家轉身就可以見到兩個高四米的門神,左邊紅臉的就是秦瓊(秦叔寶),右邊黑臉的就是尉遲恭,那大家又知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兩個會成為門神的呢?這就有一個傳說了——這個傳說來自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是一代名君,但他卻是靠殺兄、逼父,血流成河後才登上皇帝的寶座的。所以在他登上皇帝寶座後的幾天裡,晚晚都做噩夢,那些被他、殺的人都提著頭回來問他索命;這件事就被當時節世民的兩員大將——秦瓊,尉遲恭知道了,於是他們就自告奮勇幫皇帝把守大門,鎮住那些妖魔鬼怪。說來也奇怪,那天晚上就真的沒有鬼來騷擾李世民了,於是秦瓊、尉遲恭就天天幫李世民把守大門,當他們兩個也是人啊,也是要休息的啊,李世民也十分痛惜這兩員大將,於是就畫師畫下他們的樣子,貼在門上,從此,皇宮就真的再沒有鬧鬼了。後來這個故事傳到了民間,民間的百姓也將這種做法當成一種辟邪的方式,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種家家戶戶的風俗習慣了!如今,陳家祠這兩幅高4米的巨幅門神畫像顯示的正是他們當時的威武形象,不論是紅臉的秦瓊,還是黑臉的尉遲恭。都是那麼高大威武,堅守崗位永遠保護著這方熱土的平安。這兩幅畫運用了勾線重彩的技法,色彩鮮明,人物逼真,不愧為典型的中國古代彩繪之佳作。

門的上面還有兩個銅鋪首,每個都是純銅製造,每個重60斤。當然,這對銅鋪首這麼大,而且又離地這麼高,一定不是用來扣門的,而已經成為了一種身份的象徵,它是廣東省境內最大的一個銅鋪首。鋪首的形象叫椒圖,相傳它是龍的兒子,“好固,故立於門環之上。”

好朋友,剛才看過石雕,磚雕,,我們再來看看木雕。

可以說,在陳家祠中,幾乎有木頭的地方,就有木雕藝術的璀璨閃光。請大家再抬頭看你們上方的橫樑,那屋頂的第根樑架,每一個斗拱,以及省替和長達1000多米的簷板上都雕刻著無數個人物,動物,山水瓜果;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民間傳說,還有的是羊城風景。有〈王母祝壽〉〈三國演義〉等等,可以說這些作品聚集了廣東木雕工藝之成,展示了木雕工藝的精華。

來看看這面聳立在前廳中央這座四鏤空雙面木雕大屏門。整個屏風的上半部分是鏤空、透雕的,通風透氣,雕刻在最上面的是“孟浩然踏雪尋梅”,中間的是“金殿比武”、“金殿賞賜“,下面的是“漁歌唱晚”等許多吉祥如意的內容,粗粗望過去,好像這上中下三個部分的內容沒有什麼相關的聯絡,但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您可能更加清楚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下面的裙板是遮蔽著的。像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裙板上的雕刻“創大業,兒孫永發”圖,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芭蕉樹的大葉就象徵著大業(諧音),而下面這一群被母雞庇護著的小雞就寓意著“兒孫永發”。

大家再跟來到這塊屏風的後面看看,大家先來看著這幅圖,大家看得出這是一個什麼字嗎?對了,是個“福”字!這個福字是用一節老竹扭曲而成的,如果您把“竹”與“福”連續的話,按其諧音就是“祝福”之意;如果你把這個“福”字分為左右兩邊,這左邊是個草書的“多”字,而右邊,加上這隻仙鶴,剛好形成一個“壽“字,也就是”多福多壽“的寓意了;因為竹子是要老竹才真正的有用,所以這就寓意著”大器晚成“,而大家還可以看到這些老竹的上面又開始長出了一些嫩芽,這就叫”青春發達“了!所以這一整幅畫的意思就是暗喻一個人成長過程,在年輕的時候有意氣奮發的時候,同樣到了老的時候也一樣可以有所成就,故這邊的題跋是“青春發達,大器晚成”!還沒完呢,這邊是個正福,而這另一塊就與這塊對稱,是個反“福”,福“倒”了,福“到”了;這門一開啟,也就是“雙福迎門,福上加福”了。這“幅”字充分體現了廣東木雕“重意而不重形”的特點,在最小的空間之內,把許多美好的寓意蘊涵其中,繁而不亂,多而不雜,充分體現了廣東木雕藝人的聰明、才智。

各位,在參觀過門口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大門上傳神的彩繪,屏風上巧奪天工的木雕之後,而現在我們們面前的是陳氏書院中裝飾得最華麗,最引人注目的屋頂脊飾,這就是“花脊”了,它是廣東地區(或整個嶺南地區)所獨有的建築裝飾藝術。我們陳氏書院共有十一條茶脊,共有165米長,共脊分上下兩層,上層為陶塑,我們陳氏書院的陶脊全部是佛山石灣燒製的,採用的玻璃釉彩,主要有黃、綠,寶藍,褐,白等五種顏色,而且題材豐富,形象傳神,工藝特別,在人物的輪廓和動態上下工夫,使得人栩栩如生,而且每個人物都是成一定角度的,好讓人們觀賞!但你別看它漂亮就想買一個回家哦,那你一定會失望的!因為只要近處一看就會發現,這些陶人上身和下身比例嚴重失衡——頭大腳短,而且“有前無後”,有眼無珠,為什麼?“頭大腳短“是為了從下面向上觀望也能使人物保持正常的身體比例,”有前無後“,前面有人看,後面沒人看的到,也就自然不用多這道工了。”有眼無珠“,因為陶塑瓦脊講究的是遠望的大效果,就算點了眼睛也看不 清。真可謂是”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陶塑下面五彩斑斕的是灰塑,又稱“灰批”/我們來看看那躲在屋簷垂脊上的好六對一米多高的灰塑獨角獅。大家看它全身硃紅,大眼圓睜,張口尾,好像要凌空而下一樣,整個灰塑氣勢雄偉,但又不失趣稚。

大家再看看看這條花脊兩端的那兩個似魚非魚,似龍非龍,長著兩要根上的長鬚,凌空飛兵舞,氣勢不凡的“怪物”了嗎?,大家猜得出它是什麼嗎它就是我們民間傳說中的鰲魚了,關於鰲魚啊,民間有許多種的傳說,像傳說:“龍生九子,個個不像龍”嗎?這個鰲魚就是其中龍的九個兒子中的一個,因為他好望,故立於屋頂之上,還有傳說,說古人認為“巨鰲生於海,好吞火(好吐水),而水能克火,故置於屋脊之上,,古代沒什麼消防裝置,也就好靠這個來鎮鎮;還有呢,有記載明清時候,每次科舉後,新科狀元,榜眼,探花等都要去晉見皇帝,在晉見皇帝之前,就要在皇宮的門口的一塊刻有神龍和巨鰲的圖案的壁石上,等候皇上的接見,而一般站在最前面的狀元都是會剛好站在那個巨鰲的頭上,所以,以後人們都把高中狀元稱為”獨佔鰲頭“。陳氏書院的建造者把它放在這兒,就是希望自己的陳氏的子孫有一天也可以高中狀元“獨佔鰲頭”。

陶塑下面色彩斑斕的是灰塑,又稱:“灰批“陳家祠的灰塑立體感非常強烈,形態逼真,而且顏色鮮豔,造型多樣,充滿了濃郁的民間氣息!我們來看看那躲在屋簷垂脊上的好那六對一米多高的灰塑的獨角獅。大家看它全身硃紅,大眼圓睜,張口尾中,好像要半空而下一樣,整個灰塑氣勢雄偉,但不失趣稚。同時大家在我們館還能看到很多關於蝙蝠的圖案,像在一隻蝙蝠前畫一串銅錢,就被稱為”福在眼前“啦,兩隻蝙蝠重疊,就叫“福上加福”等等!。

好,大家看過這些精美的花脊後,請繼續中我來參觀,現在在我面前的就是我們陳氏書院中心聚賢堂了。在堂前有一座雅緻的石雕月臺,月臺上石雕欄杆,月臺柱以及望柱頭的雕飾是陳氏書院石雕裝飾工藝的典型。

還有這些鑲嵌在月臺欄杆中的雙面鐵鑄通花欄板,大家都知道,在我們中國鐵一般是用來做一些很實用的東西的。很少用來做建築裝飾物的,建造這座陳氏書院的時候,正值清朝的晚期,廣東地區是最早接觸西方先進事物的地方,所以這裡的工匠的思想也是比較先進的,就來了個“中西結合”,用了這些雙面鐵鑄通花欄板裝飾建築,所以這幾塊雙面鐵鑄通花欄板在廣東,甚至全中國的古代建築中都是很少見的,(這些雙面鐵鑄通花欄板的內容有“三羊開泰”,歲歲有餘金玉滿堂:,都是左右對稱,一左一右。

好了,讓我繼續向前,我們現在走著的這條路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青雲 ,大家可以看到這條青雲兩邊山牆聳立,橫貫整個建築,而且一進比一進越來越高,節節高升,所以就取“平步青雲”,“青雲直上”意思,取名為青雲了,同時它還起到了他隔建築空間及防火作用,因為中國的建築是以木結構為主的,也正是這個原因,中國的建築也特別容易著火,不容易保護,所以在這裡用青雲分隔,就算一邊著火,也不至於殃及旁邊的其他建築。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最後進了,這時辰以前是擺放神龕和陳氏族人祭祀祖先地方,這大家面前就是一個裝飾精美的大型木製神龕,高七點八米,話罩裝飾奢華,中進大廳有五個,兩邊的偏廳還和有三個,共十一座,這了是廣東現存最大的十一座木製神龕。原來這神龕上安放著十分密集,整齊的神主牌,最鼎盛的時候,最多有一萬二千多塊,但非常可惜的是,原來擺放在這裡的那些神主牌,在_時期都被紅衛兵以“四舊”的名義給燒掉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神龕是空空蕩蕩的。但很多人這時候就會有疑問了,為什麼陳家祠裡面所有的陳列毀了,神主牌燒了,但這個建築卻儲存如此完好呢?其實在當時的那種歷史條件下,陳家祠也像其他眾多的歷史文化建築一樣,也一樣面臨著很大的危險。幸運的是,當時有新華印刷廠在一九六六年八月份強行入住陳家祠,把這改造成工廠,印刷(毛選)和(毛主席語錄),陳家祠也因禍得福,反而在“毛主席”的“庇佑”下受到保護,沒有受到大破壞。

好了,我們陳氏書院的主體建築我就大概介紹到這裡,在兩邊的廂房還有一些 關於廣東民間工藝的展覽,大家可以慢慢欣賞,謝謝大家。

陳家祠

陳家祠,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於1894年竣工落成。陳家詞又叫陳氏書院,現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從前面兩個名稱來年,顯然是祠堂和學堂,且與陳姓有關。在100多年前的廣東,“陳”姓則獨佔鰲頭了。

陳家祠,整座建築坐北向南, 佔地1.5萬平方米,主體建築為6400平方米。是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建築結構。所不同的是它是由幾個大型的四合院將大小19座建築聯為一體,形成以中軸為主線,東西配殿,外設廂房的這種嚴謹對稱的佈局,具有濃郁的南方祠堂和書院的鮮明特點。我們一般用“深三進、廣五間、九堂六院”為概括陳家祠的整體建築。所謂“進”是指建築的深度。在陳家祠內有3排各80米長的大殿,高大寬暢,氣宇軒昂,每一排大殿為一“進”,故稱“三進”。“間”是古人用來測量建築面積的單位,“廣五間”,表示有5間的寬度。至於“九堂六院”也就不言而喻了。它是我們廣東目前現存宗祠建築中規模最大,民間建築裝飾工藝最完美,最富有代表性的一個藝術建築群。它以佈局嚴謹、氣勢雄偉、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我國現代傑出的作家詩人郭沫若先生在當年參觀陳家祠讚歎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

請大家跟我過來探索一下他美在何處吧!

首先,我們來到大門,大門口的這對石獅,便是三雕中的第二雕石雕。左邊腳踩繡球的是公獅,右邊前手撫幼獅的是母師。石獅面部俏皮可愛,是典型的南獅。獅是門第高貴的象徵。除了石獅之處,不知大家有沒有在門口發現其他的石雕工藝品呢?對。正門兩側邊的有一對石豉,這個石鼓直徑1.4米,連座高2.55米。石鼓,在中國古代的建築中,除了建築功能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它象徵著地位和身份。在古代,本族人中必須取得高官或是功名後,才能直視它。

剛才看過石雕,磚雕,我們再來看看木雕。可以說,在陳家祠中,幾乎有木頭的地方,就有木雕藝術的璀璨閃光。請大家來看看這面聳立在前廳中央這座鏤空雙面木雕大屏門。整個屏風的上半部分是鏤空、透雕的,通風透氣,雕刻在最上面的都是吉祥如意的內容,比如“孟浩然踏雪尋梅”、“金殿比武”、“金殿賞賜““漁歌唱晚”等,粗粗望過去,好像這上中下三個部分的內容沒有什麼相關的聯絡,但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您可能更加清楚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下面的裙板是遮蔽著的。像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裙板上的雕刻“創大業,兒孫永發”圖,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芭蕉樹的大葉就象徵著大業(諧音),而下面這一群被母雞庇護著的小雞

就寓意著“兒孫永發”。

各位,在參觀過門口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大門上傳神的彩繪,屏風上巧奪天工的木雕之後,而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陳氏書院中裝飾得最華麗,最引人注目的屋頂脊飾,這就是“花脊”了,它是廣東地區(或整個嶺南地區)所獨有的建築裝飾藝術。我們陳氏書院共有十一條茶脊,共有165米長,共脊分上下兩層,上層為陶塑,採用的玻璃釉彩,主要有黃、綠,寶藍,褐,白等五種顏色,而且題材豐富,形象傳神,工藝特別,在人物的輪廓和動態上下工夫,使得人栩栩如生,而且每個人物都是成一定角度的,好讓人們觀賞!

陶塑下面五彩斑斕的是灰塑,又稱“灰批”,我們來看看那躲在屋簷垂脊上的好六對一米多高的灰塑獨角獅。大家看它全身硃紅,大眼圓睜,張口翹尾,好像要凌空而下一樣,整個灰塑氣勢雄偉,但又不失趣稚。同時大家在我們館還能看到很多關於蝙蝠的圖案,像在一隻蝙蝠前畫一串銅錢,就被稱為”福在眼前“啦,兩隻蝙蝠重疊,就叫“福上加福”等等!。

大家再看看這條花脊兩端的那兩個似魚非魚,似龍非龍,長著兩要根上的長鬚,凌空飛舞,氣勢不凡的“怪物”了嗎?,大家猜得出它是什麼嗎它就是我們民間傳說中的鰲魚了,古人認為“巨鰲生於海,好吞火(好吐水),而水能克火,故置於屋脊之上,,古代沒什麼消防裝置,也就好靠這個來鎮鎮;同時古人有取其“獨佔鰲頭”之意,表示了人們期望子孫科舉考試榮登榜首,高官顯貴的心理。

好,大家看過這些精美的花脊後,請繼續跟我來參觀,現在在我面前的就是我們陳氏書院中心聚賢堂了。聚賢堂是書院建築的中心,是當年陳氏族人舉行會議事的地方,堂前有一座雅緻的石雕月臺,月臺上的石雕欄杆、月臺柱以及望柱頭的雕飾是陳氏書院石雕裝飾工藝的典型。

好了,讓我繼續向前,我們現在走著的這條路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青雲 ,大家可以看到這條青雲兩邊山牆聳立,橫貫整個建築,而且一進比一進越來越高,節節高升,所以就取“平步青雲”,“青雲直上”意思,取名為青雲巷了,同時它還起到了他隔建築空間及防火作用,因為中國的建築是以木結構為主的,也正是這個原因,中國的建築也特別容易著火,不容易保護,所以在這裡用青雲分隔,就算一邊著火,也不至於殃及旁邊的其他建築。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最後進了,這時辰以前是擺放神龕和陳氏族人祭祀祖先地方,這大家面前就是一個裝飾精美的大型木製神龕,高八米多,共有十一座,中進大廳有五個,兩邊的偏廳還和有三個,這了是廣東現存最大的十一座木製神龕。原來這神龕上安放著十分密集,整齊的神主牌,最鼎盛的時候,最多有一萬二千多塊,但非常可惜的是,原來擺放在這裡的那些神主牌,在_時期都被紅衛兵以“四舊”的名義給燒掉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

神龕是空空蕩蕩的。 好了,我們陳氏書院的主體建築我就大概介紹到這裡,在兩邊的廂房還有一些 關於廣東民間工藝的展覽,大家可以慢慢欣賞,謝謝大家。修改者馬瑞

陳家祠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於1894年竣工落成。陳家詞又叫陳氏書院,現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從前面兩個名稱來年,顯然是祠堂和學堂,且與陳姓有關。在100多年前的廣東,“陳”姓則獨佔鰲頭了。

陳家祠,整座建築坐北向南, 佔地1.5萬平方米,主體建築為6400平方米。是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建築結構。所不同的是它是由幾個大型的四合院將大小19座建築聯為一體,形成以中軸為主線,東西配殿,外設廂房的這種嚴謹對稱的佈局,具有濃郁的南方祠堂和書院的鮮明特點。我們一般“深三進、廣五間、九堂六院”為概括陳家祠的整體建築。所謂“進”是指建築的深度。在陳家祠內有3排各80米長的大殿,高大寬暢,氣宇軒昂,每一排大殿為一“進”,故稱“三進”。“間”是古人用來測量建築面積的單位,“廣五間”,表示有5間的寬度。至於“九堂六院”也就不言而喻了。它是我們廣東目前現存宗祠建築中規模最大,民間建築裝飾工藝最完美,最富有代表性的一個藝術建築群。它以佈局嚴謹、氣勢雄偉、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我國現代傑出的作家詩人郭沫若先生在當年參觀陳家祠讚歎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請大家跟我過來探索一下他美在何處吧!

首先,我們來到大門,大門口的這對石獅,便是三雕中的第二雕石雕。左邊腳踩繡球的是公獅,右邊前手撫幼獅的是母師。石獅面部俏皮可愛,是典型的南獅。獅是門第高貴的象徵。除了石獅之處,不知大家有沒有在門口發現其他的石雕工藝品呢?對。正門兩側邊的有一對石豉,這個石鼓直徑1.4米,連座高2.55米。石鼓,在中國古代的建築中,除了建築功能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它象徵著地位和身份。在古代,本族人中必須取得高官或是功名後,才能直視它。

好,現在請各位跨過這高高的門檻,進入前廳。大家轉身就可以見到兩個高四米的門神,左邊紅臉的就是秦瓊(秦叔寶),右邊黑臉的就是尉遲恭,那大家又知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兩個會成為門神的呢?這就有一個傳說了——這個傳說來自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是一代名君,但他卻是靠殺兄、逼父,血流成河後才登上皇帝的寶座的。所以在他登上皇帝寶座後的幾天裡,晚晚都做噩夢,那些被他殺的人都提著頭回來問他索命;這件事就被當時節世民的兩員大將——秦瓊,尉遲恭知道了,於是他們就自告奮勇幫皇帝把守大門,鎮住那些妖魔鬼怪。說來也奇怪,那天晚上就真的沒有鬼來騷擾李世民了,於是秦瓊、尉遲恭就天天幫李世民把守大門,當他們兩個也是人啊,也是要休息的啊,李世民也十分痛惜這兩員大將,於是就畫師畫下他們的樣子,貼在門上,從此,皇宮就真的再沒有鬧鬼了。後來這個故事傳到了民間,民間的百姓也將這種做法當成一種辟邪的方式,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種家家戶戶的風俗習慣了!

剛才看過石雕,磚雕,我們再來看看木雕。

可以說,在陳家祠中,幾乎有木頭的地方,就有木雕藝術的璀璨閃光。請大家來看看這面聳立在前廳中央這座鏤空雙面木雕大屏門。整個屏風的上半部分是鏤空、透雕的,通風透氣,雕刻在最上面的都是吉祥如意的內容,比如“孟浩然踏雪尋梅”、“金殿比武”、“金殿賞賜““漁歌唱晚”等,粗粗望過去,好像這上中下三個部分的內容沒有什麼相關的聯絡,但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您可能更加清楚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下面的裙板是遮蔽著的。像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裙板上的雕刻“創大業,兒孫永發”圖,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芭蕉樹的大葉就象徵著大業(諧音),而下面這一群被母雞庇護著的小雞就寓意著“兒孫永發”。

各位,在參觀過門口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大門上傳神的彩繪,屏風上巧奪天工的木雕之後,而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陳氏書院中裝飾得最華麗,最引人注目的屋頂脊飾,這就是“花脊”了,它是廣東地區(或整個嶺南地區)所獨有的建築裝飾藝術。我們陳氏書院共有十一條茶脊,共有165米長,共脊分上下兩層,上層為陶塑,採用的玻璃釉彩,主要有黃、綠,寶藍,褐,白等五種顏色,而且題材豐富,形象傳神,工藝特別,在人物的輪廓和動態上下工夫,使得人栩栩如生,而且每個人物都是成一定角度的,好讓人們觀賞!

陶塑下面五彩斑斕的是灰塑,又稱“灰批”,我們來看看那躲在屋簷垂脊上的好六對一米多高的灰塑獨角獅。大家看它全身硃紅,大眼圓睜,張口翹尾,好像要凌空而下一樣,整個灰塑氣勢雄偉,但又不失趣稚。同時大家在我們館還能看到很多關於蝙蝠的圖案,像在一隻蝙蝠前畫一串銅錢,就被稱為”福在眼前“啦,兩隻蝙蝠重疊,就叫“福上加福”等等!。

大家再看看這條花脊兩端的那兩個似魚非魚,似龍非龍,長著兩要根上的長鬚,凌空飛舞,氣勢不凡的“怪物”了嗎?,大家猜得出它是什麼嗎……它就是我們民間傳說中的鰲魚了,古人認為“巨鰲生於海,好吞火(好吐水),而水能克火,故置於屋脊之上,,古代沒什麼消防裝置,也就好靠這個來鎮鎮;同時古人有取其“獨佔鰲頭”之意,表示了人們期望子孫科舉考試榮登榜首,高官顯貴的心理。

好,大家看過這些精美的花脊後,請繼續跟我來參觀,現在在我面前的就是我們陳氏書院中心……聚賢堂了。聚賢堂是書院建築的中心,是當年陳氏族人舉行會議事的地方,堂前有一座雅緻的石雕月臺,月臺上的石雕欄杆、月臺柱以及望柱頭的雕飾是陳氏書院石雕裝飾工藝的典型。

好了,讓我繼續向前,我們現在走著的這條路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青雲 ,大家可以看到這條青雲兩邊山牆聳立,橫貫整個建築,而且一進比一進越來越高,節節高升,所以就取“平步青雲”,“青雲直上”意思,取名為青雲巷了,同時它還起到了他隔建築空間及防火作用,因為中國的建築是以木結構為主的,也正是這個原因,中國的建築也特別容易著火,不容易保護,所以在這裡用青雲分隔,就算一邊著火,也不至於殃及旁邊的其他建築。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最後進了,這時辰以前是擺放神龕和陳氏族人祭祀祖先地方,這大家面前就是一個裝飾精美的大型木製神龕,高八米多,共有十一座,中進大廳有五個,兩邊的偏廳還和有三個,這了是廣東現存最大的十一座木製神龕。原來這神龕上安放著十分密集,整齊的神主牌,最鼎盛的時候,最多有一萬二千多塊,但非常可惜的是,原來擺放在這裡的那些神主牌,在_時期都被紅衛兵以“四舊”的名義給燒掉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神龕是空空蕩蕩的。

好了,我們陳氏書院的主體建築我就大概介紹到這裡,大家可以慢慢欣賞,謝謝大家。

陳家祠堂的導遊詞 篇3

寒假的一個上午,陽光燦爛,我即將要去參觀陳家祠,好開心啊!

一來到陳家祠的大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隻栩栩如生的石獅子。左邊的是雌獅子,它的懷裡抱著一隻可愛的小獅子。右邊的是雄獅子,它踩著金球,樣子十分威武,雖然掉了一對牙齒,但它還是堅持守衛著陳家祠。

再往前方走,就可以看到一個紅底黑字的巨大牌匾,上面寫著“陳氏書院”四個大字,為什麼上面不是寫著“陳家祠”,而是寫著“陳氏書院”呢?原來如果在牌匾上寫“陳家祠”的話,皇帝擔心老百姓會造反,就要拆掉它,所以人們就故意把它寫成“陳氏書院”,這樣才把陳家祠保留到了現在。

往屋頂上看,我們看到了五光十色,瑰麗無比的灰塑和栩栩如生的陶塑。上面還有許多橙色的龍,它們互相看著對方,好像在向對方打招呼。屋簷下有兩個大燈籠,它們又圓又紅,像兩個紅彤彤的大番茄。燈籠下方有一個比人還高的石鼓,上面雕刻著一隻獅子咬著一個金閃閃的掛環,掛環上還有一個鈴鐺,十分精緻。

前面有兩扇木門,我們看見上面畫著精美的彩繪,畫的是兩個有四米多高的門神,聽說左邊紅臉的叫秦瓊,右邊黑臉的叫尉遲恭,他們是廣州最高的門神,小偷看到他們都會被嚇跑了吧。

走進門口可以看見一些精美的木雕,我們仔細觀察,發現好幾幅圖上的圖案是對稱的。其中最特別的要數“福”字了,因為它的左邊是“多”,右邊是一個“壽”的連筆字,所以“多壽”兩個字就代表著“多福多壽。”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幾根望柱,上面有幾隻威風凜凜的石獅子。每兩隻獅子中間就會有一盤水果,水果有大有小,各種各樣:有蘋果、葡萄,草莓等。雖然都是用石頭做的,但它們被雕刻得栩栩如生,人見了也要流口水。

走上一層階梯,我們看見了許多遊客。他們有的在目不轉睛的看著展覽,還有的拿著照相機在拍照。是什麼這麼受歡迎呢?我好奇的走過去一看,看見有一個牌匾上寫著“聚賢堂”三個大字,其中“聚”字的鉤朝向了右邊,所以許多人都誤認為這個字寫錯了,但其實是古人覺得這個“聚”字的豎鉤就像一把鐮刀,不能指向賢人。牌匾的左右兩邊有兩根高高的黑柱子,柱子下墊著一塊石頭,因為古人怕雨水會腐蝕柱子,所以把石頭放在了下面。柱子的中間有一張寬大的桌子,上面擺著兩個精美的花瓶,花瓶上有漂亮的圖案:有的畫著人們在放風箏,有的畫著神話人物……各種各樣,美麗極了!花瓶兩側有兩棵小樹苗,左邊的已經枯萎了,右邊的卻長得十分茂盛。桌子旁還有兩排椅子,每排有四張,椅子上雕刻了複雜的圖案,可以看出雕刻它們的工匠很用心。

走出陳家祠的大門,我彷彿從清代穿越回到了現代,依稀還能聽到古人談天說地的聲音。我在心裡對陳家祠說:“下次再見,美麗的陳家祠!”

陳家祠堂的導遊詞 篇4

20__年5月4日,華南理工大學網路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依照授課教師的要求,集體參觀了廣州陳家祠,並結合感想認真體會了《中國政治制度史》的學習內容。

陳家祠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又稱陳氏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其總體佈局以中軸線為主體建築,分為頭門、聚賢堂和後堂。頭門大門上懸“陳氏書院” 橫匾。聚賢堂原是陳姓族人舉行春秋祭祀和議事聚會的地方,兩簷為取材於《水滸傳》故事,兩旁分別刻有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名句及清代詩人的七言絕句。。後進後堂及大廳三間原是安放陳氏祖先牌位及祭祀的廳堂。

陳家祠其規模巨集大,佈局嚴謹,氣勢雄偉,裝飾巧奪天工,富麗堂皇,無怪乎人們稱它是嶺南建築的明珠,又說它是集嶺南裝飾工藝之大成,是廣東省現存宗祠建築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嶺南民間建築裝飾藝術最豐富最有代表性的一座,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的寶庫、“百粵冠祠”,它於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在廣州市委、市政府主辦的“新世紀羊城八景”評選活動中,陳家祠以“古祠留芳”名列羊城新八景之一。

陳家祠的建立一方面反映了清朝族權在傳統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成為讓今人更好的研究、瞭解古代族權與皇權關係的有力物證。族權是宗法制度下,族長對家族的支配權力,或家長對家庭成員的支配權力。皇權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下,皇帝對全國土地、財富的控制、管理權。包括行政、軍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權。在當時社會,皇權是至高無上,無法被超越的權力,表現為皇帝個人的獨斷專權。二者同處於父家長專制集權的金字塔式統治結構中,皇權是金字塔之頂,族權是金字塔之基。在古代中國,治國如同治家;治家亦如治國。族權是皇權的基礎,皇權則是族權的保障。它們的關係絕對不是西方公共權力與私人權力的二元對立,而是公私雜糅、公私兼顧,既相輔相成又相反相成的辯證的對立統一關係。所謂君者,天下之尊也;所謂宗者,家族之尊也。皇權無疑是血緣群體父家長權力的代表,族權則是血緣群體父家長權力的象徵。

陳家祠堂的導遊詞 篇5

今天我遊覽了“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中的陳家祠。

我們走到大門,這個大門很高,有5.1米高,寬4.1米,門上貼著門神,門神就有4米高,這兩個門神分別是秦瓊、尉遲恭。秦瓊紅臉,尉遲恭黑臉,他們拿著武器站著,很神氣,特別威武,栩栩如生。

我進了陳家祠大院,先進了第一個大廳——聚賢堂。聚賢堂很大,大約有250平方米。它是以前人們議事、談話、處事……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大廳,現在變成一個小展覽館。現在展出的是民間藝術家的作品。

看完聚賢堂出來之後,轉到大廳後面,我看到牆上有很多木雕,其中有衣錦還鄉、王母祝壽、戰士會盟……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八仙過海,他們每一個人的神態不同,動作很逼真,栩栩如生。走到院子裡,看見每間房子都有長廊連線,長廊上面有磚雕,這些磚雕主要顏色是以黃、綠、寶藍、褐色……,雖然已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風吹雨打,但顏色鮮豔如舊。看到這麼漂亮的木雕、磚雕,真是令人驚歎!古時候的能工巧匠為我們留下這麼精湛的藝術品,我為他們感到驕傲!

接下來我還參觀了廣繡展覽廳、廣東舊式房間擺設、象牙工藝品展覽……    這次遊覽陳家祠,讓我看到了中國古代建築的輝煌,我為他們的成就感到驕傲,為自己作為一名廣東人感到自豪。

陳家祠堂的導遊詞 篇6

今天,我去參觀陳家祠,我在陳家祠看到了很大的門神,我好想門神可以說話,因為門神是兩個威武的古代中國人的畫像,就好像真的一樣。我很喜歡看陳家祠的門神,好想可以回到古代的中國,因為聽了門神的故事之後,我想做皇帝。

我在陳家祠看了牙雕、也看了做牙雕的刀。做牙雕的刀有大刀和小刀,我喜歡那個大刀,想買那個大刀。我看了大象的牙齒,大象的牙齒被雕成了一個很漂亮的牙雕,那個雕刻的人可真厲害。做牙雕是很難的,我很想去現場看看做牙雕的工具,我不知道怎麼做,我想學做牙雕。

我還在那裡看了很多照片, 我也很喜歡在陳家祠照相,我在陳家祠照了許多的照片。

我覺得在陳家祠很開心,我很喜歡去陳家祠,因為那裡不僅有門神,還有很多古代的石雕、木雕和牙雕。

陳家祠堂的導遊詞 篇7

今年暑假,我們全家去了南方城市廣州遊玩,那裡的人文景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遊玩的第一站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我們是乘地鐵去的。呀!廣州的地鐵可真有意思:地鐵票是一枚硬幣。剛開始我還以為是找零的錢哩!地鐵車箱裡的廣播分別是用三種語言播報的:先是普通話,再是粵語,最後是英語,和寧波可不同哩!

博物館的前身是著名的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據解說員介紹它始建於1893年,是清代廣東各縣陳氏宗族合資捐建的合族祠,是現存廣東規模最大、裝飾華麗、儲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明珠”。據說,郭沫若先生還曾賦詩稱讚: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

書院是由十多座單體建築組成,每一座之中都有一個寬敞軒昂的廳堂,它們之間都有長廊相連,還穿插著庭院,院中栽種著許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和花卉,鬱鬱蔥蔥,幽雅秀美。每個廳堂中陳列著石灣陶器、廣州彩瓷、粵繡、潮州木雕、端硯、象牙雕刻、剪紙等展品,真是讓人大飽眼福。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灰塑雕刻工藝的介紹:灰塑以石灰為主要原料,逐層堆塑晾乾,成型後上色,完成後結實耐用,不易褪色變形,非常適合南方炎熱溼潤的氣候。令人叫絕的是灰塑工藝都是現場構思製作的,每一副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我看見書院中屋前廊下到處是這種雕刻,色彩豔麗,栩栩如生。

游完陳家祠出來,已經是夕陽西下,彩霞滿天,我終於戀戀不捨地離開了。一邊走一邊感嘆著中華文化的古久深遠,同時,我也對明天的旅程深深地充滿期待!

陳家祠堂的導遊詞 篇8

陳家祠,又名陳氏書院,21世紀以來兩度被提名為“羊城八景”,被譽為“廣州文化名片”。陳家祠堂是近現代廣州歷史的見證,歷盡滄桑,依然是古祠留芳。

陳家祠,建於1888年,由當時廣東七十二縣的陳姓鄉紳們“眾籌”興建。天下李,廣東陳。承載著陳氏家族偉大理想的陳家祠,集書院與祠堂,教育與祭祖兩種功能於一身。既緬懷先祖,又培養後代。

陳家祠的成就在於精雕細琢,細緻入微。陳家祠通過雕塑把嶺南文化之細膩和精巧發揮得淋漓盡致,目光所及之處都是木雕、石雕、磚雕、鏤空。新中國成立後,廣州市人民政府接收了陳家祠,幾經輾轉,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以此為館址,展示民間工藝品,並承擔管理陳氏書院也就是陳家祠堂的責任。

陳家祠堂的導遊詞 篇9

陳家祠,位於廣州的中山七路。光緒十四年(1888年)籌建,光緒十二年(1894年)建成,歷時七年。是其時廣東省72縣陳姓人氏合夥興建的合族祠堂,因接管本族各地念書人來廣州應科舉測驗時棲身,又稱陳氏書院。

因祠堂竣工後,一向作為陳姓後輩唸書辦學的處所,故又稱陳氏書院。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後,書院改為陳氏實業學堂。民間時代,這裡先後為文範學校、廣東體育專科學校和聚賢中學。1950年設立廣州市行政幹部學校。

1957年,經廣州市人民委員會核准列為廣州市文物掩護單元,並由廣州市文物打點委員會舉辦全面維修打點。1959年闢為廣東民間工藝館。1960年經省人民當局核准列為廣東省文物掩護單元。

1988年由國務院頒佈為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這組藝術構築在文物部分的掩護打點之下,得以發揚光大,供海表里人士觀摩觀賞。陳氏書院坐北朝南,門前有坦蕩的廣場,設有前、後、東、西四院,佔地面積13200平方米。構築外圍有青磚圍牆,形成一座外關閉內開放的構築群體,是典範的廣東民間宗祠式構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