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精選19篇)

欄目: 陝西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56W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

大雁塔位於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內,相傳唐代永徽三年。赴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奏請在寺內建塔,用於存放他自印度帶回來的經籍。這座塔初名為經塔。後世人稱它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讚歎。

這座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大雁塔,成為古城西安獨具風格的標誌。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後經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層,底邊各長25米。大雁塔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至於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則是後人為了區別於薦福寺小雁塔之故。

塔內有木梯,可以盤旋登塔,憑欄遠眺,可飽覽關中大好風光。大雁塔的底層南門兩側,鑲嵌兩塊石碑,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在貞觀廿二年(648),為玄奘所譯諸經作的總序。另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論”是唐高宗為“聖教序”所作的紀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築的珍貴資料。

小雁塔

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誼路南側的薦福寺內,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成為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誌。因規模小於大雁塔,修建時間較晚,故稱小雁塔。

薦福寺原建於唐長安城開化坊內,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外戚為高宗薦福而建寺。天授元年(690年)改為薦福寺,是唐長安城中的著名寺院。唐代名僧義諍在薦福寺譯經,共譯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極有價值。

現寺記憶體有的小雁塔,為密簷式方形磚構建築,初為15層,高約46米,塔身每層疊澀出簷,南北面名闢一門。塔身從下至下逐層遞減內收,愈上愈促,秀麗玲瓏,別具風格。門框為青石徹成。塔身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明清兩代因屢經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13層。今寺內還儲存一口重萬餘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的臣大鐵鐘,鐘聲巨集亮,是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2

西嶽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山嶽之一,位於華陰市城南,海撥2200 米,北瞰黃河,南依秦嶺,"遠而望之若花狀"(《水經注》),故有其名。又因其西臨少華山,古稱太華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這裡有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華嶽仙掌"。

華山以奇險峻秀而馳名天下,自山麓至絕頂,名勝古蹟極多,廟宇道觀,亭臺樓閣,雕塑石刻隨處可見,險徑奇石,鬼斧神工,更有云海勁鬆,引人入勝。山頂有朝陽(東峰)、落雁(南峰)、蓮花(西峰)三峰,皆巋然筆立,直插雲霄。三峰之下,有云臺(北峰)、玉女(中峰)諸峰環侍拱衛,各具特色,顯得山勢雄偉,峰巒疊翠聳削。

北峰,亦稱雲臺峰,是總轄四峰的衝要處所,山勢崢嶸,三面懸絕,只有一嶺南通,故險要異常。峰頂有真武宮,依山為屋,疊起層樓,隱映於蒼松翠柏之間,周圍山色如畫,絢麗多姿。

東峰,峰頂朝陽臺,、是華山觀日出的絕佳境地,故稱朝陽松林,東峰有甘露池、青虛洞、下棋亭、鷂子翻身等景點。據說宋太祖趙匡胤曾在這裡和陳摶下棋,結果失敗,而將華山輸與陣摶。

南峰,又稱落雁峰,是華山的最高峰,海撥2200米。四周皆松林,雜以檜柏。迤邐數裡,濃陰匝地。南峰上有明代建造的金天宮也稱白帝祠。峰頂有老君洞,相傳道家始祖老聃隱居於此。洞北有太上皇,泉水碧綠,東注澗下,今稱“仰天池”。東面崖下有石坊,稱“南天門”。坊外西出有長空棧道,通至賀老石屋。南峰上還有老子峰、煉丹爐八卦池等名勝古蹟。

西峰,是華山最秀麗奇峻的山峰,因峰頂翠雲宮前有蓮花石,形狀如蓮花。故稱蓮花峰。據傳說故事《寶蓮燈》中的三聖母之子沉香壁山救母之處就在西峰。翠雲宮旁有一巨石中裂,形如斧劈,名斧劈石。石旁樹立一柄鑄鐵長把大斧。峰的西北面,筆立如削,空絕萬丈,人稱捨身崖。此外,還有西元洞和蓮花洞等古蹟。

華山登山道路蜿蜓曲折,處處是懸崖絕壁,峭峰陡立,奇險異常。1985年修築了12公里長的華山登山道,對其它險要處也設有鐵鏈護欄保護遊人的安全,使登山者感到有驚無險。1994年沿當年人民解放軍智取華山道路又修築了一條登山臺階路。1996年華山索道建成營運。“自古華山一條路”已成為歷史。山上山下,風景區內,新建了旅遊飯店、餐館、商店等旅遊服務設施,可以滿足旅遊者吃、住、行、遊、購、娛等方面的需要。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3

秦始皇陵距西安30公里,位於西安市臨潼縣東約5公里,南依驪山,層戀疊嶂,山林蔥鬱;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臥。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

秦始皇陵是為秦始皇蠃政為自己修建的陵墓,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能與之媲美的是古埃及金字塔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秦始皇陵於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之久,比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修造時間還長8年,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陵園仿照秦國都城咸陽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秦始皇陵的封土夯築而成,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鬥,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二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

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佈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0土的文物多達10萬餘件。在陵園裡設立有多處文物展臺,展示了秦陵近二十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佈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4

茂陵形制,是漢興厚葬的典型。

一是梓宮。茂陵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是放在墓穴後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後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層以扁平立木疊成“冂”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其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檫和楠木,三種木料,質地堅細,均耐潮溼,防腐朽性強。

二是黃腸題湊。所謂“黃腸題湊”,“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據史籍載:天子死後,所作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釐米,高寬各10釐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三是便房。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設有便房。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簡單地說,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饗之所,將其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殉葬於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

四是地宮。茂陵這座“金字塔”在高大的夯土封冢之下,是它的核心建築——地宮,成為“方中”。張湯調任茂陵尉,他親自抓的一項具體工程就是“方中”建設。方中內部豐富多彩。

主陵形制

茂陵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底邊長:東邊243米,西邊238米,南邊239米,北邊234米。據《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步,惟茂陵高14丈,方140步。”

上述與今測量數字基本相符。總佔地面積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形如覆鬥,顯得莊嚴穩重。

陪葬墓群

茂陵陪葬墓和其他漢陵的陪葬墓的奇異之處在於都有“象徵”的說法和意義,例如衛青墓、霍去病墓、李夫人墓等。

霍去病墓

“為冢象祁連山”。元狩六年(前120xx年),24歲的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去世,諡號景桓侯。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他調來玄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其冢象“祁連山”,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勳。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長101.50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佔地面積5841.33平方米,封土體積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圍,亂石嶙峋,蒼松翠柏,廕庇墓身,一派山林幽深景象。墓南、北面東西兩角,各有回欄曲徑,通向墓頂,成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

衛青墓

“為冢象廬山(陰山)”。衛青是霍去病的舅舅,為漢武時大司馬大將軍,七擊匈奴,在陰山腳下馳騁,收復了河套地區,立下汗馬功勞。衛青雖然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他對士卒體恤較多,能與將士同甘苦。元封五年(前120xx年),衛青去世,諡號烈侯,陪葬茂陵,緊鄰外甥霍去病墓“為冢象廬山(陰山)”。

衛青墓底部東邊邊長113.5米,南邊邊長90米,北邊邊長67.6米,西邊邊長62米,高24.72米,佔地面積8064.55平方米,體積94412立方米。西北角凹進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一部分,遙望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長緩,中腰有平臺。

李夫人墓

史稱英陵。皇后衛子夫因巫蠱之禍無法入葬茂陵,漢昭帝之母鉤弋也獲罪下葬甘泉宮,漢武帝去世後,大將軍大司馬長平侯霍光追封了李夫人為皇后。漢書載李夫人以皇后之禮下葬。

墓冢高大,狀如磨盤,上小下大,中間有一道環線,俗稱磨子陵。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環周兩層臺階,當地人稱其為“磨子陵”,亦名“英陵”。

經實測,該墓封土底部東長127米,西長127.7米,南寬108.3米,北寬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體積為15萬立方米,佔地面積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頂13米處內收成臺,臺東西兩邊各寬3.5米,南北兩邊各寬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磨子陵的傳說》是一個向善而動人的民間故事。李夫人美麗到“傾城傾國”,但她紅顏薄命,早逝。漢武帝為其作長賦《傷悼李夫人賦》:“嗚呼哀哉,想魂靈兮!”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5

遊客朋友們好,歡迎遊覽撫順永陵!

在關東地區,有著名關外三陵:昭陵(北陵)、福陵(東陵)、永陵。永陵被譽為關外第一陵。

永陵,始建於1558年,初稱興京陵,1659年,改稱為永陵,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是目前儲存最完好,修動最少的帝王祖陵。陵內葬者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扁古。

一、下馬碑

清代的皇陵、宮陵、王府及壇廟前,兩側的甬道上均設有下馬碑和下馬木,作為官兵人等下馬標誌。永陵作為清王室的祖陵,下馬碑更顯得神聖而莊嚴。

永陵建陵之初,下馬標誌為木牌。1783年,年近七旬的乾隆皇帝最後一次東巡祭祖時下旨,把盛京三陵原有的木質下馬碑全部換成石刻的下馬碑。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豎立在永陵陵宮正門前1公里處的兩座下馬碑。

兩座下馬碑相聚120米,碑上用滿、蒙、漢、藏、回五種文字刻著:諸王以下官員至此下馬。

二、正紅門

永陵的正門稱為正紅門,又稱前宮門,它是永陵的總門戶。

此門是一座硬山式通道門,共三間,每間有兩扇對開木質柵欄門。門及前後簷柱均塗紅色,頗具滿足祖先的生活特點,不禁使人聯想到滿族依山傍水的生活特點。

柵欄門在國內皇陵建築中極為少見,建築風格獨特,堪稱一絕。長達數千年的部落生活,使滿族祖先們具有強烈的疆土意識,以山為寨,立柵為城,便是這種疆土意識的濃重縮影,作為清代陵寢建築的鼻祖,永陵之所以要用木質柵欄門,意在懷念祖先創業時那段艱難的歲月。

二、神門與神道

這裡就是永陵的前宮院,大家看,我們腳下的是三條石甬道,這三條甬道與永陵的正紅門、啟運門一樣,曾是清代皇權的象徵。

永陵正紅門、啟運門均為三間門,正中為神門,左為君們,右為臣門。與門一樣,陵內的石甬道也是3條,中為神道,左為君道、右為臣道。神門與神道是陵內所葬清王朝六位祖先的靈魂行走的。其它人、包括皇帝均不得由此出入。

皇帝祭祖時要走君門,隨從則走臣門,皇帝祭祖時要用蘆蓆在門前搭蓋帷幕,將神門遮擋起來,避免看見此門,以示對祖先的尊敬。今天,永陵的神門、君門、臣門與神道、君道、臣道對遊人已經不具有任何約束力。

三、四祖碑樓

與其它清代皇陵相比,永陵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一陵多葬,君臣共陵;二是葬在這裡的四位皇帝皇帝生前並無建樹,只是因為子孫為帝而貴,被清王朝追封為“肇興四祖”,我們現在看到的4座碑樓,就是“肇興四祖”的神功聖德碑樓。

原始的滿族人有“祖孫父子生同居,死同城”的傳統,而後世的滿族人則講究“四世同堂”。清王朝的“肇興四祖”輩分不同,長幼有別,四座碑樓卻樣式一致,於前宮院內一字排開,坐北朝南,東西並列,給人以不分先後大小,不講輩分高低之感。

清入關以後,歷朝皇帝生前死後都為自己建造了單獨的陵寢,這樣永陵的“四祖碑樓”也就成了大清皇陵中的一曲絕唱。

四、坐龍

與坐落在瀋陽的福陵和昭陵相比,永陵的歷史輩分最大,建築規模最小,儘管如此,我們仍然不可小視它,因為這裡值得一看的東西很多,耐人尋味的歷史典故也不少,下面就請大家跟我一道去看看坐龍。

這就是著名的永陵“坐龍”,它是一種國內罕見的浮雕,龍首狗身,共16條。坐龍分別盤坐於四座碑樓前後二門左右兩側的石壁上,兩隻前爪直立撐地,尾部卷坐壁底,大家不妨在腦海裡網羅一下所見過的龍,似乎從未見過龍像狗一樣坐著,那麼,坐龍究竟有什麼歷史典故呢?

狗是滿足祖先的崇拜物,龍則是中華民族的圖騰物,傳說中狗曾救過努爾哈赤的命,不過,滿族的祖先因遊牧、打獵而崇尚狗,稱其為天龍,將龍與狗合為一體,坐龍便誕生了。

這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龍是用來象徵清王朝祖先的,向人們暗示著,清王朝既能打天下,也能坐天下。

五、功德碑

聳立在四座碑樓內的四座石碑,即清王朝“肇興四祖”的神功聖德德碑。四座石碑規格一致,建築形式相同,只是碑文的內容不相同,碑文由御筆秦撰,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合璧刻寫。

據史料記載,四祖碑樓建於兩個時期。肇祖、興祖之碑立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景祖、顯祖的碑立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碑樓內的四座石碑是在北京郊區刻制而成後運到這裡的。

六、啟運門

啟運門,又稱內宮門,是方城、寶城的門戶。這道門為什麼叫做啟運門,其中有一個典故。據永陵《大事記》記載,順治八年(1651年),清王朝封永陵的後山為啟運山,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命名永陵方城門為啟運門,永陵享殿為啟運店。

《現代漢語詞典》對“啟運”一詞的解釋就是“起運”,封山、殿、門為“啟運”,無外乎就是說清王朝的好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而清王室對此的解釋就是:“光啟巨集圖,肇興帝業,開先裕後”。

啟運門是一座單簷歇山式建築,兩側有袖壁,由6扇硃紅門板製成,每扇門上裝飾著九九八十一顆鎏金銅釘,並各配有一個銅門環,在中國封建社會裡,自然數以九為大,九是皇家御用數字,皇帝稱為九九之尊,所以皇家的門上有橫九、豎九共九九八十一顆銅釘,逐次排列,老百姓的門上不允許釘銅釘,因此才叫做白釘,可見清代封建等級之森嚴。

七、螭吻

在啟運門和啟運殿上,各有一條螭吻被寶劍刺在門脊和殿脊之上。傳說螭吻是龍的二兒子,生於大海,生性凶猛,且能噴水成雨,有滅火之威。啟運門上被寶劍刺在上面的那條龍,就是傳說中的螭吻,用作鎮火防災。

大家仔細看,啟運門上的寶劍,劍柄是兩個火焰圈,內裡嵌了字,東邊的火焰圈中鑲著“日”,西邊的火焰圈中鑲著“月”,日月和為明,而將日月拆開則具有濃厚的政治意味。

永陵修建之初,清王朝剛剛入主中原不久,順治皇帝擔心江山不穩,於是便在這裡將日、月拆開,意為破明,並希望祖先能夠保佑大清皇帝。另一層意義是,啟運門脊形如一條長長的扁擔,西挑日,東擔月,象徵著清王朝“肩擔日月,一統天下”之意。

八、啟運殿

建在方城內的啟運殿是永陵的中心建築,啟運殿內供奉著四祖黃帝及皇后的神位。

請大家隨我進入殿內一起去參觀,這四座暖閣是康熙元年(1662年)所建,是用來供四祖黃帝和皇后休息的地方,暖閣設有8個龍鳳寶座,這是四祖皇帝及皇后的座位。

道光九年(1820xx年),道光皇帝來這裡祭祖,曾留下龍褂一件。在道光皇帝之前,乾隆皇帝因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東巡祭祖,而將兩件龍袍分別留在福陵和昭陵,叫守陵人逢祭日掛出來,替他向祖宗盡孝,顯然道光皇帝是在效仿祖宗。

道光皇帝執政後,僅東巡祭祖一次,由於清王朝日漸衰落,他形色匆匆,並從此結束了有清以來的這項盛典,稱為清王朝皇帝東巡祭祖的終結者。

九、寶城

這座呈八角馬蹄形的城叫做寶城,又稱“月牙城”,這就是陵寢的墓葬所在地,清王朝的六位祖先就安息在這裡,皇家的墳冢稱為寶鼎,容納寶鼎的城就被稱作寶城。

永陵寶城寬20米,縱深18米,三面有青磚高牆環護,加上前面有雄偉高大的啟運殿做門面,寶城便形成了一個封閉式的空間。寶城分上下兩級平臺,上層的三座寶鼎,中間葬著興祖福滿,左面是景祖覺昌安,右面是顯祖塔克世,興祖德右上方有一塊小平地,下面葬著肇祖猛哥帖木兒的衣冠。

在墓地的5座寶鼎中,只有興祖福滿的墓是原葬,其餘4座是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由遼陽的東京陵遷到這裡的。

十、神樹

永陵興建之初,在興祖福滿的墓前,生有一株巨大的古榆樹,這棵樹就是被乾隆皇帝追封的“神樹”。

相傳,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當政,欽天監夜觀天象,發現遼東有望不斷的紫氣滾滾而來,就像100條神龍在騰雲駕霧。崇禎皇帝害怕混龍出世,自己的皇位被奪走,就從南方找來一個風水先生,到東北來破除100條龍脈。

風水先生帶領一班人馬來到東北,在山上挖溝割龍首,在山上壓小廟鎮龍氣,一連破了99條龍脈,只剩下一條離地三尺的懸龍,能走能飛,破不了,風水先生向,既然是旋龍,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龍脈,不破也罷,於是就回京城覆命去了。

恰巧在此時,努爾哈赤的祖父在長白山的部落被人打敗,他揹著父親的骨灰盒,沿著長白山走下來,打算給自己的部落找一個落腳的地方。這天,他來到蘇子河畔,見天色已晚,找到西堡的一個小店要投宿。

店主人看他身背骨灰盒,怎麼也不讓他進店,無奈之下,他只好揹著骨灰盒來到龍崗山下,見有一棵大榆樹,樹幹離地三尺分叉,於是便把骨灰盒放在上面,然後再去住店。沒想到第二天來取骨灰盒時,卻發現骨灰盒長到了樹上,他借來一把斧子想砍樹取盒,大樹竟流出幾滴血出來。

他找來一位風水先生,風水先生看罷這裡地勢地形後,說:“這兒是一塊風水寶地,前有呼蘭哈達相照,後有龍崗山相依,龍崗山上有12個山包,你家裡將有12代皇帝可做,天意不可違,你就把骨灰葬在這裡吧”。

努爾哈赤的祖父就把父親的骨灰葬在了這裡,然後回長白山將部落遷到了這裡。前面說的那條懸龍,就伏在這棵大榆樹上,被努爾哈赤的祖父壓中了,後來的清王朝果真出了12位皇帝。

這段傳說意在宣傳“君權神授”,同治二年(1863年),所謂的“神樹”被一場大風颳倒,最後枯竭而死,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棵小榆樹,是第二代“瑞榆”,它是新賓滿族自治縣成立後,永陵人在此種下的,如今它樹幹挺拔,枝繁葉茂,一派方興未艾之勢。

十一、招魂葬

古時候,一般百姓人家講究供奉祖宗三代,帝王則要追尊四祖,這是古代宗法制度決定的。皇太極在盛京黃衣稱朕後,為依宗法制度,曾經做過將四祖歸於一處,建造自家祖陵的夢,但由於其家族最高的一位老祖猛哥帖木兒的遺骨埋於朝鮮境內,無法遷回國內,因而沒有完成建造祖陵的夙願。

猛哥帖木兒生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曾任女真部落統領,後被明朝授為建州衛指揮使,1433年,猛哥帖木兒被七性野人所殺,藏於朝鮮境內一個名叫半山血的地方。

愛新覺羅家族可以說是東北的第一大家族,據相關資料介紹,其家族由猛哥帖木兒始之繁衍,到1920xx年,620xx年間家族人口已經繁衍到了30餘萬人,永陵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祖陵,當然不能少了猛哥帖木兒。讓這位高祖魂歸祖陵,不僅是皇太極一個人的夢,也是愛新覺羅家族眾望所歸。

順治五年(1648年),清王朝追封猛哥帖木兒為大清朝的肇祖原皇帝,並依照古已有之的“招魂葬”之法,用綢緞製成一套衣冠,於衣領上縫白綢一條,上寫肇祖姓名及生辰八字,葬入永陵寶城東北角。

現在,我們在這裡只能看到5座墳冢,而肇祖猛哥帖木兒之墓沒有墳冢,僅僅以魂的形式存在這裡。

今天我們的遊覽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的支援與合作。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6

碑林(Forest of Steles),因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碑林是第一批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石刻類第1號)、國度一級博物館、國度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18個非凡旅遊景觀之一,是保藏中國古代碑石時刻最早,保藏名碑最多的漢族文化藝術寶庫,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三學街十五號。

碑林的源頭可追溯至唐代立於帝都長安務本坊國子監內的《石臺孝經》、《開成石經》,正式首創者為北宋名臣呂大忠(陝西藍田人),始建於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後經驗代網路,侷限逐漸擴大。現保藏文物11000餘件,箇中國寶級文物19種(組)134件,一級文物535件。聞名的"昭陵六駿"有四駿藏於碑林。

碑林不只是中國古代文化文籍刻石的齊集所在之一,也是歷代聞名書法藝術珍品的群集之地,有著龐大的汗青和藝術代價 。1961年3月4日,碑林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西安碑林距今已有900多年汗青,1944年,在“西安碑林”基本上,操作西安孔廟古構築群擴建而成的一座以保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誌及石刻造像為主的藝術博物館。原名陝西省博物館,建於1944年。館區由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三部門構成,佔地面積 31900平方米,現有館藏文物 11000餘件,11個展室,陳列面積4900平方米。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7

唐太宗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咸陽市禮泉縣九嵕山,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昭陵開始營建於貞觀十年(636年),是為埋葬臨終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墳墓的長孫皇后而開鑿。1961年,國務院公佈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昭陵博物館建成,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3A”級旅遊景區。

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20xx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瞭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餘座,主要有長孫無忌、程咬金、魏徵、溫彥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齡、孔穎達、李靖、尉遲敬德、長樂公主、韋貴妃等墓,還有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等15人之墓。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徐懋功(李績)、尉遲敬德、程咬金、張士貴、鄭仁泰、長樂公主、韋貴妃等40餘座陪葬墓,遂建成了佔地面積53畝,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陳列面積20xx平方米,綠化面積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館。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8

西安碑林始建於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最初是漕運使呂大忠等工錢收藏因唐末五代戰亂而委棄商人的唐《石臺孝經》、《開成石經》及顏真卿、柳公權等所書的聞名石碑而興建的,經金、元、明、清、民國曆代的維修及增建,侷限不絕擴大,藏石日益增多,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世界第一批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西安碑林現保藏有自漢代至今的碑石、墓誌近3000件,展出1089件,保藏碑石、墓誌的數目為世界之最,且藏品期間系列完備,時刻跨度達20__多年,這裡碑石如林,篆、隸、楷、行、草各體俱備,名家群集,佳構林立,令人讚歎不已。 碑林不只是中國古代文化文籍石刻的齊集點之一,也是歷代名家信法藝術群集之地。“碑林”因為碑林叢立如林,蔚為壯觀而得名。 碑林已有九百多年的汗青,以它奇異的保藏而成為中外馳名的藝術寶貝。

春秋為西安旅遊的旺季。而夏日溫度較高,紫外線凶猛,恆久在室外遊覽暴晒輕易中暑,且時有雨水,可選擇到西安周邊有綠樹濃廕庇日處嬉戲,嬉戲前宜提前看晴氣候預告,嬉戲時代需做好防晒事變,其它只管停止在一天中紫外線最強的時刻出遊;冬季氣溫較低,北風砭骨,只得當遊覽室內景點,如陝西汗青博物館等。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9

請跟我繼續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峰崖間正洞----奇峰洞,亦名“真身洞”,傳為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後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聖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並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現,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峰洞上懸崖為沙礫岩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地3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為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後“以答菩薩巨集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在進入聖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才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餘,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脫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著我們芸芸眾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為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為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後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為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可惜,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到西安遊覽。

歷史文化名城西安位於黃河西岸渭水平原的中部。這裡是良田縱橫,一目萬頃的八百里秦川,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中華大地上,鑲嵌在黃土高原南端的這顆耀眼的明珠,昔日曾有過名震寰宇、無比輝煌的歷史文化,也有著綠水青山、無比秀媚的自然景觀。

在西安南側的東西凡百里間,是峰巒疊峰、逶迤相連的有“東方阿爾卑斯山”之稱的秦嶺山脈。在這道美麗的風景線上,有險峻挺拔號稱五嶽之首的西嶽華山,有以溫泉湯池而聞名天下的臨潼驪山,有四季蔥綠而內藏珍稀的終南山,有以六月積雪不化堪稱奇觀的太白山,它們共同形成了一道天然而獨特的景群。在古代長安,周圍有渭水、滻水、灞水、澇水、灃水、滈水、潏(yu)水八條河流,碧波盪漾,環繞其間,即所謂“八水繞長安”。

這座秦嶺腳下、渭水之濱的`千年古都,東有潼關之固,西有散關之險。在北方,秦代所修寬達百米綿延千里的馳道直通蒙古草原,是抗擊匈奴、供給給養的主動脈;在南方,有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可越漢中而抵巴蜀;東南方向商洛山中的武關道,則是通往楚地的咽喉。古代長安交通便利,水陸並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帝王建功立業之地。

西安地區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人類文明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也許還沒有一座城市能夠和西安相比,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無與倫比的輝煌:它是西周以來13個王朝的首都,中國封建社會前半期歷史的縮影。

周秦以來,西安以其獨特的歷史地位長期處於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公元前11世紀,周族在關中西部的歧山、扶風一帶不斷壯大,最終滅商而立國,建都於灃京和鎬京。秦人先後在雍城、櫟陽和咸陽建都,東出函谷,消滅六國,建立起空前統一的秦帝國。秦仍以依塬面水的咸陽為都城,渭河兩岸,宮闕連綿不斷。漢高祖劉邦滅秦後,看中了沃野千里的八百里秦川,選定與秦咸陽一水之隔的渭河南岸立都。西漢之末,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承襲了漢家的國都和建制。及至黃巾軍起,董卓遍燒洛陽宮室,十八路諸侯討卓,董卓遂迫使獻帝西遷長安,東漢王朝在此有6年時間。

風景秀麗的灃河兩岸,蘊藏著3000年前西周時期的大批文化瑰寶,是一塊充滿神奇而具有誘惑力的地方。西晉的愍帝在長安即皇帝位,僅3年即被滅掉。北朝的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又先後在此建都。長安城在漢代的安康、祥和之後,經歷了長時間的戰亂和兵荒。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再次統一中國,之後就在漢長安城的東南部,由著名建築師宇文愷設計督建了隋的都城大興城。大興城的規模佈局和科學設施顯然超過了漢長安城,它奠定了唐代長安的基礎。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也是中國都城史上無可比擬的輝煌典範。長安不但是大唐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東方最大的一座國際性都市。

“秦中自古帝王州”。歷史選擇了西安,西安充實了歷史。今天,每當人們提起西安的昔日長安時,無不充滿了民族的自豪感,充滿了對中華幾千年豐厚和無與倫比的古文明的崇敬和仰慕。

如果說,是歷史選中了西安作為帝王之都,使這裡成為千餘年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大舞臺,那麼曾在這裡叱吒風雲、建功立業的歷代帝王們卻情有獨鍾地選取了關中深厚博大的黃土地作為自己最終的歸宿。於是,密集而巨集大的帝王陵墓以傲視古今的氣勢遍佈關中,成為西安一帶最為獨特的人文景觀之一。

陝西的帝王陵墓,最遠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黃帝陵。它是世所公認的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在西安以北黃陵縣橋山之巔。自古及今,年年歲歲,無數炎黃子孫華夏苗裔,來此謁陵祭奠,尋根問祖,緬懷聖德。除黃帝陵外,從西周到隋唐年間,大約有70多位帝王也埋葬在關中。

古代長安不但是長時期中國政治、經濟的中心,也是宗教文化的中心。在政治安定、經濟發展的唐代,長安的宗教文化也達到了鼎盛。這時,不但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文化廣為傳佈,更重要的是外來的佛教文化居於社會生活的突出地位。

自漢代佛教傳入我國,經歷南北朝而成為門閥士族們的意識形態。唐代尊佛、崇佛蔚然成風。長安作為綿延萬里、橫跨亞歐的“絲綢之路”東端和世界性大都會,彙集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各種教派的名僧和傳教者。唐長安的城內城外,塔寺林立,講經聽法者雲集。據歷史文獻記載,長安城內僧寺多達122座,尼寺31座,帝王和朝廷顯貴以建寺、度僧為榮。這些寺院的規模之大,也是非常驚人的,如慈恩寺即“重樓復殿,雲閣洞房,凡十餘院,總一千八百九十六間,佔地三百四十二畝”。在開明和開放的唐代,不但異彩紛呈的佛寺各個教派和作為國教的道教非常活躍,而且景教(基督_傳人東方的別稱)、摩尼教也相繼傳人中國,為中外文化的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時至今日,長安城內外尚留有多處宗教文化遺存,巍峨的慈恩寺大雁塔和秀麗的薦福寺小雁塔,成為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的象徵。法門寺因出土了唐代珍藏的四枚佛指舍利而重新成為佛教聖地。大興善寺、青龍寺、香積寺等著名寺院,也都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徵和觀光聖地。著名的道觀樓觀臺、八仙宮和城內中西合璧的化覺巷清真大寺,則分別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傳播地。

古城西安在歷史上曾為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已偉大輝煌的身姿提供了寬廣而明亮的舞臺,為中華民族的生存、進步和發展做出過不朽的貢獻。也許正是出於對西安的回報,歷史慷慨解囊,饋贈給這塊神奇的土地無數的歷史文物和文化遺存。這是一筆難以估價、享用不盡的寶藏,它不僅使每一個華夏兒女引以為自豪並感受到歷史的責任,而且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精華之一,也讓全世界的人們從申領悟到社會文明發展的清晰軌跡和人類澎湃不息的創造力。

西安及其所在關中地區的歷史文物具有罕見的歷史序列的完整性。這一突出的優勢,是由於西安悠久歷史的大跨度特點所決定的,為許多歷史名城所難以企及。在這裡,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的舊石器與6000年前半坡母系氏族聚落團泥幻化的彩陶盆,共同勾畫出原始先民們生息、繁衍、發展的脈絡和足跡;深沉凝重、神祕詭譎的商周青銅器,再現了奴隸社會貴族們制禮作樂、鐘鳴鼎食的生活氣象;秦漢時代英姿勃勃的兵馬俑和精美的畫像石,挾裹著封建社會早期的政治風雲和烽火硝煙;隋唐絢麗奪目的壁畫和流光溢彩的金銀器,記載著黃金盛世的輝煌篇章;還有那宋元明清的碑石、瓷品、字畫,則是西安在失去帝京繁華之後,文明繼續延伸發展的見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將西安地區的文化遺存按時代順序排列檢索,無異於在讀一本濃縮的中國通史。

西安及其附近地區的文化遺存內容豐富,門類齊全是又一大優勢。且不說佔地面積廣闊的西周灃鎬、秦咸陽宮、漢唐長安城等大型遺址和美輪美免的歷代古建築、名剎古寺、石窟造像,單就可移動文物而言,據初步統計,館藏數量已達60餘萬件(組)之多。包括陶瓷器、青銅器、玉器、金銀器、壁畫、石雕磚刻、銘記碑帖、符節璽印等各種門類。從這個意義上看,古城西安本身就是一處天然歷史博物館,是一座文化藝術品薈萃的殿堂。

西安的自然景觀亦是獨具特色,境內及附近有號稱“奇險天下第一”的西嶽華山、全真派鼻祖王重陽修煉的終南山、有“天然地質博物館”美稱的太白山以及“女媧補天”之地驪山、“洞天第一福地”樓觀臺、“中國山水故鄉”——輞川(蘇軾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猿人故鄉”——藍田溶洞等風景名勝區。西安的園林處處凸顯出皇家的風範。

華清宮以其天下第一的溫泉、溫馨浪漫的愛情故事講述著《長恨歌》的點點滴滴;興慶宮則描述著“李白醉酒”的千古佳話;一首“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讓樂遊原的黃昏成為量迷人的黃昏景觀。“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如果有機會去一趟韋曲,你一定會在那桃花樹下伴著“人面桃花”的美夢,感悟真愛。西安目前有森林公園11處,它們構成了這座古城的天然氧吧。

人文和山水情景交融,構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韻風姿。

西安作為中國的古都之首,在經歷3000多年發展史之後,又肩負著無數箇中華民族輝煌、光榮的夢想,正步履堅定地走向明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古城西安揭開了自已發展史上嶄新的篇章。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618萬西安人民,抓住時代機遇,以科技、旅遊、商貿為先導,以前人所未有的氣魄和速度,努力把西安建設成社會主義的外向型城市,一個欣欣向榮、充滿活力的西安城正屹立在世界城市之林。今日西安,是當代中國科學技術研究和開發的重要基地。全市現有各類科研機構3000餘個,不僅有機械、電力、電子、航空、航天、地質、化工、紡織、儀器、儀表和核工業等科研機構,而且全國唯一的鐘表工業研究所和航天測控網的中樞神經——衛星測控中心也設在西安。

今日西安,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全市有各類高等院校42所,10多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約100處博士學位授予點和300多處碩士學位授予點,每年為國家培養大批的現代化人才,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才的搖籃”。

今日西安,又是一座世界著名的旅遊熱點城市。悠久浩瀚的歷史文化遺存,秀美而雄壯的中國西北自然風光,千姿百態、神奇濃郁的傳統民俗風情,構成了西安地區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吸引著無數海內外觀光者前來尋幽探勝。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各項旅遊設施和市政工程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以西安為中心,高等級公路縱橫交織,四通八達。歐亞大陸橋的貫通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建成,使西安與國內外的聯絡更為頻繁和緊密。一大批星級飯店和現代化的娛樂設施和場所如雨後春筍般地拔地而起,這不僅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保障,也為古城市容市貌平添了風采和魅力。

為了豐富旅遊者的文化娛樂生活,滿足休閒度假的需要,西安市建成唐樂宮、古都大劇院、唐華歌舞劇院、陝歌大劇院、銀座夜總會、桃園湖保齡球俱樂部等多種形式的文化娛樂設施3700多個;推出了《唐長安樂舞》、《仿唐樂舞》、《秦俑魂》、《陝北民間樂舞》等文藝節目,久演不衰,贏得國內外遊客的讚譽。

西安的旅遊商品生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秦俑仿製品、仿古青銅器、秦繡、玉器、絲綢、工藝瓷器、戶縣農民畫、唐三彩、瓷板畫、景觀表、麥稈畫、關中剪紙等民間工藝品十分豐富。全市有涉外旅遊定點商店26家,可以滿足各位遊客不同層次的購物需要。同時,西安的餐飲業可以為遊客提供獨具特色的陝派飲食,如仿唐菜、餃子宴、羊肉泡饃和享譽全國的地方小吃。

今日西安,還是一座內陸全方位開放的國際大都市。通過對歷史興衰的總結和對美好未來的懂懼,西安人民已深刻認識到,向世界敞開大門,讓西安走向世界,這是今日古城發展繁榮的必由之路。

歷史曾經厚待了西安,西安也必將不負歷史!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1

又是一年春草綠,進入4月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景色更加怡人。4月13日,記者走訪時發現,公園上空被各式色彩明豔的風箏裝扮得異彩紛呈,丹鳳門御道廣場上聚集了許多放風箏的市民,他們手法嫻熟、動作到位。

“這裡場地開闊,風力適中,最適合放風箏。再往北走,太液池邊花紅柳綠、風景如畫,旁邊還有籃球場、足球場及各式各樣的健身器材,全家老少都能來這裡遊玩鍛鍊。”市民張先生說,“雖然錯過了3月31日的那場中外風箏大師精彩對決,但趕上了踏青季活動,同樣讓人驚喜。”

據悉,除風箏會之外,“花滿大明宮”賞花季、“第四季小小考古家”、大型恐龍主題展及大華·1935文化交流季等活動將悉數上演,曲江大明宮遺址區正在以文化之手讓體育與健康完美融合,打造西安最具人氣、獨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

放紙鳶 賞百花

大明宮裡感受春日詩意與爛漫

在本屆風箏會中,世界頂尖高手製作的風箏精彩亮相,有瑞典的DIY美元風箏、美國的自畫像風箏、中國澳門的大三巴牌坊巨型軟體風箏等讓人歎為觀止。最具中國特色的金猴獻福、三調芭蕉扇、險渡通天河等風箏,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詮釋了風箏文化的無盡魅力。

春日的大明宮不僅是風箏的王國,更是花的海洋。公園裡嬌豔的桃花、粉嫩的櫻花、高潔的白玉蘭讓遊客目不暇接。而盛唐服飾展、宮廷樂舞“花語霓裳”、大唐情景互動表演“才子尋佳人”等主題演出,讓遊客領略到大唐盛世的旖旎風光。

值得一提的是,連續舉辦4年、風靡青少年群體的“小小考古家”品牌活動,也將於近期揚帆起航。本屆活動不僅在比賽內容上融入全新的文化元素,還將在文化交流領域尋求更大的突破。

賞藝術 觀話劇

在大華·1935體驗先鋒文化藝術

近期,“國際女性視覺藝術展”於大華博物館拉開帷幕,吹響了大華·1935文化交流季的集結號。隨後,日本舞踏大師和慄由紀夫首次在大華·1935開班授課,引發業內關注。海龜先生樂隊帶來的復古搖滾樂演出,讓現場爆點頻頻……

此外,話劇《我不是李白》以首周破6萬的票房成績打響了“大華演出季”頭炮,百餘場精品話劇及演出華麗綻放小劇場叢集,掀起了“全民觀劇”的文化風潮。而“超級女聲”西安總決賽、顧忠山老師吉他大師班、“網際網路+”企業領袖論壇等活動也紛紛落戶大華·1935。

20_年,曲江大明宮遺址區用多元的文化因子釋放出文化富礦的新活力,作為全省首個“群眾文化示範基地”,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已成為西安市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今年年初,大華·1935被列入第三批市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聚集區,西安市“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將其打造為工業遺產文化旅遊聚集區。

如今,這片以文化之手打造的最美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已然成為西安健康、體育、文化相融合的一張新名片,為西安市民的品質生活貼上新標籤。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2

茂陵博物館位於陝西省咸陽與興平之間的五陵塬上,距西安約40公里,位於霍去病墓前,是一座以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蜚聲海內外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

茂陵博物館是融文物、古建、園林為一體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為全國最早的西漢歷史文物與陵墓現場保護管理機構。館藏文物數量多、品位高,展品絢麗多彩,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文化藝術結晶。

四十多年來,茂陵博物館從原佔地面積3600平方米,擴大到121486平方米,建築面積由原來的200平方米發展到15805平方米,館藏文物由原來的20件增加到4100餘件,國寶級14件。其中石刻伏虎、出土文物鎏金馬、玉雕鋪首、四神空心磚、陶水管等多次到美國、英國、日本、法國、韓國、摩納哥、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展出,引起轟動。

博物館園林景色宜人,仿漢建築群林立,亭臺樓閣,碧波盪漾,蒼松翠柏,芬芳馥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已形成融文物、古建、園林於一體的著名旅遊觀光勝地。遊覽內容豐富,“戲觀茂陵一絕、琳池魚追遊人”,千年編鐘展演,聆聽悅耳古曲,夜景流光溢彩,浮橋噴泉迷人;欣賞《漢武帝事蹟造像展覽》,領略西漢盛世風采,讓人歎為觀止,流連忘返。國家領導人李瑞環來茂陵視察時,欣喜的說:“茂陵不光有個很好的博物館,還有一個優美的環境,我走到那裡,就把茂陵宣傳到那裡,全國所有的博物館都應建成這樣的博物館。”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3

大明宮遺址在今火車站北1公里多的龍首原上。

大明宮是唐京城長安“三大內”中規模較大的一座,位於當時長安城北的禁苑中。坐北朝南,居高臨下,氣勢巨集偉。大明宮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名“永安宮”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他父親李淵修建的夏宮。工程未完,李淵便死,遂於貞觀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宮”。高宗龍塑二年(公元662年),斂收雍、通、歧等十五州的民錢,減百官一個月的薪俸,重建大明宮。第二年遷大明宮聽政,改名為“蓬萊宮”,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又改名為“大明宮”,從此大明宮的名稱才固定下來。

大明宮的範圍很大,實測宮城西牆2256米,東牆2641米,略呈楔型,其有十一門。大明宮正門名丹鳳門,正殿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館,此外,有別殿、亭、觀等三十餘所。自高宗咸亨元年以後,大明宮成為朝政活動中心。

含元殿是當時唐長安城內最巨集偉的建築。唐李華《含元殿賦》說,建築木材是由江南山林中精選運來的“擇一木於千木”的“荊揚之材”。殿前東西兩側有翔鸞、棲鳳二閣和通往平地的龍尾道,南距丹鳳門四百餘步。“左翔鸞而右棲鳳,翹兩闕而為民辦,環阿閣以周,象龍行之曲直。”解放後實測,殿夯土臺基高3米多,東西長75.9米,南北寬42.3米。在臺基東西兩旁各有一條廊道遺蹟,分別伸向東邊的翔鸞和西邊的棲鳳二閣。殿南有三條平行的斜坡,間有臺階的漫道遺蹟,這就是當時所謂的龍尾道。

有名的麟德殿大約建於唐高宗麟德年間,故以“麟德”命名。其位置在於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德高地上。這裡東臨太液池風景區,西近大明宮西牆德九仙門,便於大臣出入,因而是皇帝召見皇族親信、接見外國使臣和舉行盛大宴會德地方。實測殿址南北長130米,東西寬70餘米。公元720__年,武則天曾在麟德殿接見並宴請日本執節大使粟田朝臣真人。

這座規模巨集偉德宮室,經過唐末朱溫的破壞,韓建縮建長安城時的拆毀,早已變成一片廢墟。但是,遺址內的含元殿、麟德殿、一清殿、翔鸞殿和棲鳳兩閣以及太液池、蓬萊亭等遺蹟,現在還清晰地看見。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4

各位遊客:

中國擁有數百座古代城牆,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牆規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牆先後被拆毀或嚴重殘缺,而始建於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牆迄今仍儲存完整。日本天皇訪華來西安時,放著“世界第八大奇蹟”秦俑坑不看,卻登上了始建於600多年前的西門城樓,領略了這座古代城牆的雄姿。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實地去參觀西安古城牆。

【城牆的起源】

各位遊客,這幾天我們已經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牆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在我們來到城牆腳下,請大家走上城牆遊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牆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城牆”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牆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樑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牆的意思。只是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城”字最早出現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了古代城牆的軍事用途。城牆的軍事作用是保衛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上看,城牆的形體規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顯然統治者營造城牆,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牆,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築而成的,經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築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築城技術的傑出成就。

【城垣規模和結構設施】

各位遊客,那麼西安城牆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測算,西安城牆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牆2590米,西城牆2631.2米,南城牆3441.6米,北城牆3241米。這樣的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牆四門外築有護衛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牆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築有拱衛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定時間,關閉城門後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後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現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現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牆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四城門的四個夯築土城叫郭城。據《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佑年間,韓建築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後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牆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東北處,這裡曾經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牆。外城牆稱蕭牆,全系土築成。內城牆因外砌青磚,故稱磚牆。明滅後,蕭牆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築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於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闢有箭窗,是當時發箭防禦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闢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後,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後也開闢了新城門,南牆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牆有尚德門。東牆有朝陽門。

一般遊客知道明代建築西安城牆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牆管理所實地調查發現,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後,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簷二層樓,底層周設迴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後遭兵火毀壞。後來在原址上覆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煥發新顏的古城牆】

各位遊客,經過十多年的整體開發,古都西安已把位於市中心的殘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頗具特色、中外罕見的環城旅遊風景區。1983年,西安市開始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文物保護開發,到1997年底累計投資2.27億元,不僅全面修繕了城牆,填補了大小洞穴1650個,還重建敵樓四座、角樓2座以及南門月城、閘樓、吊橋各一處,同時對環城河、林、路進行了全面整治。現在,從14條被修復的馬道緩步登城,能見到長1334O米的城垛,還有11500米的女兒牆也全部修復。站在高12米的城頭上舉目遠眺,南邊的終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遙遙相望;俯首四顧,城內城外市容盡收眼底。城上還陳列弓弩。滾木、擂石等防衛工具,城下復設吊橋、雲梯,供人使用參觀。從城牆下到環城河邊,修建了20多座橋,城河到城腳之間的環城綠化帶,成了西安最大的綠化公園,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詩碑雕塑,應有盡有。

各位遊客,西安古城牆的開發,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評價:過去把古城牆看作是妨礙現代化城市發展的枷鎖,如今它卻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環。專家們還評價,秦始皇兵馬湘的發掘,一舉成就了世界奇蹟;而西安明代城牆的維修,同樣引起了世界矚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來此後,一致同意推薦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5

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茂陵進行參觀,我叫王明,是各位參觀期間的導遊員,祝願大家在今天的遊覽中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咸陽原共葬有西漢11個皇帝中的9個,陵墓自西向東依次排列,長近百里,氣勢巨集偉。

金人趙秉文有詩云:“渭水橋邊不見人,摩挲高冢臥麒麟。千秋萬古功名骨,化作咸陽原上塵。”其詩道出了咸陽原上的歷史場景。穿越時空距離,透過這些陳列著的蒼涼陵冢,人們似乎看到咸陽原的榮辱興衰,聽到古陵主人戰馬的嘶鳴聲,讀到咸陽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位於關中腹地、涇(河)渭(河)之交的咸陽,是西漢皇陵的主要集結地。西漢王朝,凡220xx年,歷經11位皇帝,建陵園11座,有9座位於咸陽原上,其中最為顯貴的有五陵,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這五陵當時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將其稱為“五陵原”。古詩中“五陵年少爭纏頭”,“五陵裘馬自輕肥”的記述,即指當年居住在這些陵邑(縣)中的紈絝子弟鬥雞走馬、為非作歹的事情。在西漢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當數漢武帝茂陵,在中國歷史上,如此規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驪山墓方能與之相比。

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今興平縣南位鄉茂陵村,距興平縣城東15千米。西漢時,茂陵地屬槐裡縣之茂鄉,武帝在此建陵,故稱茂陵,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在位54年。他的雄才大略,使西漢王朝達到了強盛的頂點。他在位時,是漢帝國的鼎盛時期,他採用獎勵農耕、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抗擊匈奴的巨集偉戰略,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制的同時,在經濟上實行煮鹽、冶鐵、運輸和貿易的官營制度,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開展對外貿易;在軍事上抗擊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華民族生存空間的格局,從而使漢帝國以統一、繁榮、強大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茂陵建築巨集偉,墓內殉葬品極為豪華豐厚,史稱“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

武帝即位後的第二年(前139年),開始修建茂陵園,在漢諸陵中建築規模最大,修建時間最長,埋藏珍奇寶物最多。茂陵外部全用夯土築成,形似覆鬥,顯得莊嚴穩重。今實測,陵高46.5米,頂部東西長39.5米,南北寬35.5;墓冢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東西牆垣430.87米,南北牆垣414.87米,城基寬5.8米。當時陵園有許多殿堂、房屋等建築,僅陵園管理人員就達5000人。茂陵東南營建軍了茂陵縣城有27.7萬多人居住,當時較繁華。

當時在陵園內還建有祭祀的便殿、寢殿,以及宮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設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園,負責澆樹、灑掃等差事。而且在茂陵東南營建了茂陵縣城,許多文武大臣、名門豪富遷居於此,人口達277000多人。

茂陵封土為覆鬥形,現存殘高46.5米,墓冢底部基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邊長約420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漢武帝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置於墓室後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後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層以扁平立木疊成“門”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種木料,質地堅細,均耐潮溼,防腐性強。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並設有便房和黃腸題湊的建築,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 “黃腸題湊”是“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料皆內向,故曰題湊。”漢武帝死後,所作的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釐米,高寬各10釐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後,入殯未央宮前殿。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梓宮內,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匣上皆鏤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漢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以大小玉片約2498片組成,共用金絲重約1100克。

茂陵的地宮內充滿了大量的稀世珍寶。《漢書·貢禹傳》雲:“武帝棄天下,霍光專事,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錢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為九十物,盡瘞藏之。”《新唐書·虞世南傳》也載道:“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因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連活的牛馬、虎豹、魚鱉、飛禽等,也一併從葬。另據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盛在一個金箱內,也一併埋入陵墓之中。

茂陵周圍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等陪葬墓。霍去病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58年在這裡建立了茂陵博物館。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18歲領兵作戰,曾先後6次出兵塞外,獲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逝,漢武帝為紀念他的戰功,在茂陵東北為其修建大型墓冢,狀如祁連山。封土上堆放著巨石,墓前置石人、石獸等。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去病是西漢時期著名的青年軍事家。18歲隨衛青出征匈奴,曾先後6次出擊,終於打敗了匈奴入侵者。因功高封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冠軍候。霍去病死時僅24歲。霍去病18歲隨大將軍衛青出征,討伐匈奴,屢戰屢勝。特別是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縱橫馳騁,決戰千里,將匈奴主力橫掃無遺,從而徹底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為漢武王朝鞏固、開拓西北邊疆立下輝煌戰功。武帝愛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不幸,霍去病英年早逝,漢武帝非常悲哀,決定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連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勳。一道“為冢像祁連山”的聖旨,可就忙壞了茂陵工地的指揮官、設計師、工藝師、雕刻家以及各類能工巧匠。於是在一個月之內就造起了這座祁連山墓,又在一兩年之內,創作出巨石群雕獸像,置於墓冢上下,這樣從靜態到生態就真像祁連山了。

歷代評價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長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冢高約25米。墓前石刻現存16件,為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石象生實物資料。可辨識的石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體;不同物象12類。計有怪人、怪獸吃羊、臥牛、人抱獸、臥豬、躍馬、“馬踏匈奴”、臥馬、臥虎、臥象、短口魚、長口魚、獺、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手法簡練,個性突出,風格渾厚,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儲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藝術珍品。

其中“馬踏匈奴”為墓前石刻的主像,長1.9米,高1.68米,為灰白細砂石雕鑿而成,石馬昂首站立,尾長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長鬚仰面掙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作品。這組石刻都是將一塊整石運用線雕、圓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選擇和雕刻手法與形體配合,有的注重形態,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備。猛獸則表現凶猛,馬則表現躍起注視前方,牛、象則表現溫順,神態各異。

從銘文刻石推斷,這批石刻當是少府左司空監造的。墓前列置石人、石馬、石象、石虎等石刻,對以後中國曆代陵墓石刻有深遠影響,一直為漢以後歷代陵墓石刻藝術所繼承。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開渠,著名作家賈平凹以及前輩文史大師郭沫若等,都曾對其有“歎為觀止”的讚賞。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這批巨雕中的“馬踏匈奴”、“躍馬”、“臥馬”,最受歷代學者和遊人的推崇,並認為這些“馬”的作品,可能出自漢武帝的授意。漢武帝痴愛寶馬,天下聞名。在中國歷史上,為能得到寶馬、良駒而出詩作的皇帝,漢武帝是第一人。

茂陵博物館的收藏的國寶級文物主要有下面幾件要突出為大家介紹一下:

1、鎏金馬:1981年5月在平陽公主墓南,西吳鄉豆馬村農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這件文物。高62釐米,長76釐米,通體銅鑄鎏金,昂首,翹尾,四腿直立,體態矯健。頭部造型甚為生動,粉鼻亮眼,兩耳豎立。史書記載其為“金馬”,系以西漢時大宛國的汗血馬為原型而精製的工藝品。這件國寶,現收藏在茂陵博物館。

2、鎏金銀高擎竹節薰爐:這件國寶文物與“鎏金馬”同時被發現。高58釐米,底徑13.3釐米,口徑9釐米,蓋高6 釐米。爐蓋口外側刻銘文一週35字:“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薰爐一具,並重十斤十二兩,四年內宮造,五年十月輸,第九年級”。底座圈足外側刻銘文一週33字:“內者未央尚臥,黃金塗竹節薰爐一具,並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輸,第初四”。

3、錯金銀銅犀尊:重13.3公斤,高34.1釐米,長58.1釐米,寬20.4釐米。這是一件極為精美的工藝品。1963年興平縣西吳鄉豆馬村村民趙振秀,在村北土豪內發現。這件國寶文物現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4、四神紋玉雕鋪首:此件國寶文物繫於1975年在茂陵東側發現,是一件極為精緻的藍田玉工藝品,現收藏在茂陵博物館。

遊客們,茂陵及茂陵博物館就為您講解到這裡,灑下汗水、收穫友誼,歡迎您下次再來茂陵參觀。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6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為這裡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並最終在此應化為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儘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峰)都冠名為香山,但這裡仍被佛院眾生視為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著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後,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並執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著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說:“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說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說,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啟程,路經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後人叫此嶺為插花嶺。妙善經十餘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髮為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說:“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餘僧眾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長途跋涉,終於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隻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後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裡,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後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隻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著一條花斑巨蟒,閃動著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隻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衝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峰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想到自己兒次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妝打扮一番,而後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峰崎峰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在的梳妝檯即由此得名。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7

各位遊客,這幾天我們已經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牆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在我們來到城牆腳下,請大家走上城牆遊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牆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城牆”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牆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樑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牆的意思。只是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

“城”字最早出現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了古代城牆的軍事用途。城牆的軍事作用是保衛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上看,城牆的形體規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顯然統治者營造城牆,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牆,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築而成的,經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築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築城技術的傑出成就。

各位遊客,那麼西安城牆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測算,西安城牆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牆2590米,西城牆2631.2米,南城牆3441.6米,北城牆3241米。這樣的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牆四門外築有護衛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牆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築有拱衛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定時間,關閉城門後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後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現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現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牆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四城門的四個夯築土城叫郭城。據《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佑年間,韓建築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後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牆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東北處,這裡曾經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牆。外城牆稱蕭牆,全系土築成。內城牆因外砌青磚,故稱磚牆。明滅後,蕭牆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築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於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闢有箭窗,是當時發箭防禦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闢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後,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後也開闢了新城門,南牆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牆有尚德門。東牆有朝陽門。

一般遊客知道明代建築西安城牆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牆管理所實地調查發現,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後,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簷二層樓,底層周設迴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後遭兵火毀壞。後來在原址上覆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8

西安鐘樓,是國內最大、最完整的一座鐘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鐘樓處於西安的中心地帶,是古城的地標之一,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並分別與西安城牆東、南、西、北四門相接。

西安的鼓樓,原先在西邊的廣濟街上,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在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將鐘樓遷徙到了鼓樓東邊,今天的位置。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下部為磚石結構的正方形基座,頂部為三重四面攢尖頂結構,覆著深綠色琉璃瓦,頂尖用真金鉑包裹。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約6米的門洞,門洞間互通,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門洞通過,如今門洞已封閉,周圍建有公路轉盤,地下有專供人行的通道。

進入鐘樓的入口就在這地下通道內,有樓梯可盤旋登樓。鐘樓內有一口仿製“景雲鍾”,原件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20xx年),現在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裡。

站在鐘樓上,能夠看到從鐘樓延伸出來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鐘樓周邊西安最繁華的商區、及不遠處的鼓樓。

遊客在遊玩鐘樓時,還能欣賞到美妙的訪古表演,每天日間6場,具體演出時間可詳見網上。在鐘樓和鼓樓之間為鐘鼓樓廣場,有音樂噴泉。

陝西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9

楊貴妃,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陽市)人,後遷至蒲州永樂縣(今山西芮城)。小名玉環。其父楊玄湖。玉環早年喪母,其叔父將其養九她通曉音律,能歌善舞,原為唐玄宗李隆基十八於壽王李瑁妃。公元736年屆惠妃死。唐玄宗將其召入宮中,為女官。在初次見玄宗時穿道士服。故號太真。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封為貴妃,受到玄宗寵愛,父、兄、姐妹皆因之顯貴.堂兄楊國忠被封為宰相,操縱朝政,勢傾天下,使唐政府政治腐敗,國勢漸微,天寶十五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陷洛陽,破潼關,京師震動。玄宗帶楊貴妃逃往四川。途經馬坡,以右彪武軍大將軍陳玄禮為首的隨軍將士,以楊貴妃和楊國忠倡亂誤國,憤而殺死楊國忠,逼玄宗將楊貴妃縊死。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對這一事件有生動細緻的描寫:“九重城翩煙塵生,幹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楊貴妃死後即葬於馬坡。

據文獻記載,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王朝軍隊收復長安,玄宗回來,曾密令人將楊貴妃遷葬。因此該墓究竟是原來的墓還是遷葬後的墓,或者是楊貴妃的衣冠冢,尚無確徵。

現在的貴妃墓為一半坡上的小陵園,大門頂額橫書“楊氏貴妃之墓”園內正面一座三間的仿古式獻殿,過獻殿即是墓冢,高3米,封土四周砌以青磚。傳說婦女用貴妃墓上的土搽臉,可去掉臉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細膩白嫩。因此,其墓土被稱為“貴妃粉”,遠近婦女爭相以土搽臉,連外地遊人也要帶包墓上回去,於是墓堆越來越小,守墓人不斷給墓堆添上,但不久又被人取光。為了保護墳墓,只好用青磚將其包砌。這樣,人們就再也無法從墓上取上了。墓前有一碑樓,上刻:“唐玄宗貴妃楊氏墓”。遊人至此讀詠周圍迴廊上的古人詩作,可以明史,可以抒懷,當別有一番情趣。

現在,在貴妃墓後的半坡上,修了一亭,亭邊用潔白的漢白玉 雕了一尊高近3米的貴妃站像。她表情凝重,目光向著坡下。似乎在想著什麼!楊貴妃墓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