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陝西導遊詞(精選16篇)

欄目: 陝西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34W

陝西導遊詞(精選16篇)

陝西導遊詞 篇1

大雁塔位於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內,相傳唐代永徽三年。赴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奏請在寺內建塔,用於存放他自印度帶回來的經籍。這座塔初名為經塔。後世人稱它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讚歎。

這座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大雁塔,成為古城西安獨具風格的標誌。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後經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層,底邊各長25米。大雁塔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至於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則是後人為了區別於薦福寺小雁塔之故。

塔內有木梯,可以盤旋登塔,憑欄遠眺,可飽覽關中大好風光。大雁塔的底層南門兩側,鑲嵌兩塊石碑,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在貞觀廿二年(648),為玄奘所譯諸經作的總序。另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論”是唐高宗為“聖教序”所作的紀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築的珍貴資料。

小雁塔

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誼路南側的薦福寺內,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成為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誌。因規模小於大雁塔,修建時間較晚,故稱小雁塔。

薦福寺原建於唐長安城開化坊內,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外戚為高宗薦福而建寺。天授元年(690年)改為薦福寺,是唐長安城中的著名寺院。唐代名僧義諍在薦福寺譯經,共譯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極有價值。

現寺記憶體有的小雁塔,為密簷式方形磚構建築,初為15層,高約46米,塔身每層疊澀出簷,南北面名闢一門。塔身從下至下逐層遞減內收,愈上愈促,秀麗玲瓏,別具風格。門框為青石徹成。塔身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明清兩代因屢經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13層。今寺內還儲存一口重萬餘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的臣大鐵鐘,鐘聲巨集亮,是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

陝西導遊詞 篇2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華清池參觀,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講解這裡的山、這裡的水,以及曾經發生在這裡並流傳了千年的愛情故事。

(第一部分:驪山得名,峰火戲諸侯,關中八景之一)

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臨潼區(縣)驪山北麓華清宮的故址,西距西安 30 公里,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大家請看前方山巒,這就是著名的驪山。由於從遠處看,尤如一匹青蒼色的駿馬,因此得名“驪山”。“驪”在下漢語裡是黑色駿馬的意思。每當夕陽西下,驪山在斜陽的影子中,好像披上了豔麗的紅裝。“入暮晴霞紅一片,疑是烽火自西來”,令人誤以為當年烽火還在燃燒,故有“驪山晚照”之稱,也成為關中八景之一。

大家請看驪山山峰最這一處,這就是坐落在驪山西秀嶺上的峰火臺。大家都知道,峰火臺是古代發訊號調兵遣將的一種報警設定,就在公元前 779 年,也就是周朝末期,褒國為取悅周幽王,進獻美女褒姒,褒姒進宮後幽王便不理朝政,集眾愛於褒姒一身,不但廢了皇后,而且立了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可是褒姒卻終日悶悶不樂,為博得美人一笑,幽王說“誰能使王妃一笑,賞金千兩。”於是奸臣出計,點燃驪山的峰火,各路諸侯見到狼煙四起,趕來救駕,此時褒姒見驚恐萬分的各路諸侯,卻嫣然一笑,幽王驚喜若狂。公元前 771 年,當真正的戰事來臨時,幽王再次點驪山燃峰火時,各諸侯卻以為仍是在為取悅,無人救駕,西周就此滅亡。這也就是我們曾聽說過的“周幽王峰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值千金”的典故。

(第二部分:九龍湖,飛霜殿)

好了,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一邊一向前走一欣賞。我們面前的這片碧波盪漾的水面叫做九龍湖,它屬於華清池的西區。大家一定會問這裡為什麼以“九龍”為名呢?其實這個湖分成上下兩個區域,中間有長堤東西橫貫。謝下伸一大龍頭,龍日泉水淙淙,長年不絕,堤壁間有八龍吐水,與大龍頭合為九龍之數,因而以九龍命名。

我們再來看這尊雕塑,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唐玄宗和楊貴妃正是在這裡演繹了一段人間最浪漫的愛情故事。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他們當年在華清池建造了怎樣的宮殿。這個飛簷翹角、紅牆綠瓦的唐式建築就是飛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楊貴妃沐浴華清池,他們就住在這座充滿神祕色彩的宮殿中。這裡紅柱挺立,迴廊環繞,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東西兩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錯落有致,加上門前石龍盤階,石獅和石牛相襯,再配以龍鳳大缸及花木點綴,更顯示了皇家建築的氣派。

(第三部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海棠湯,蓮花湯,星辰湯,尚食湯,溫泉水源。)

說起楊貴妃,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她名叫楊玉環,出生在陝西華陰, 17 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 735 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 5 年後,由於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後宮三千粉黛無一人令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羅曼史的序幕。公元 745 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為千古絕唱,甚至於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於不顧。白居易在他的《長恨歌》裡就這樣寫道:“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那時楊貴妃才 38 歲。據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 742 年至 756 年的 14 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 43 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剛才我們提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每年秋冬來到華清池,是為了享受溫泉沐浴的。那麼,我們現在就去看看一千多年前的皇家浴池吧。

唐華清宮背靠驪山,面向渭水,倚驪峰山勢構築,規模巨集大,建築壯麗,樓臺宮殿,遍佈驪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說:“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唐華清宮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築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築群,主要殿舍以溫泉為中心。這裡儲存著 5 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海棠湯”又名“芙蓉湯”,俗稱“貴妃池”,因池平面呈一朵盛開的海棠花而得名。一方面用海棠花的豔麗襯托貴妃的嬌美,另一方面用海棠花的造型形象比喻楊貴妃豐腴的形體。整個湯池呈現了唐代的協調的美學觀念。不僅如此,湯池的供水系統也設計得非常科學合理,池底正中有一直徑為 10CM 的進水口,進水口上裝蓮花噴頭,寓意為海棠花蕊,下接陶製水管道,與溫泉總源相通。溫泉因自然壓力從花蕊中自動噴灑出。

蓮花湯,是專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的,是唐華清宮御湯遺址中最有氣勢,最具代表性的湯池,也稱“御湯九龍殿”。宮殿面積達 400 多平方米,有內殿外殿之分,御湯可儲水 100 近立方米。儼然一座龐大的室內游泳池,充分顯示出唐代追求恢弘大氣的社會風尚及皇權神授的至高無上和唯我獨尊。蓮花湯造型獨特,呈寫實的蓮花狀,這自然與宗教觀念相融合,將沐浴看作是與自然的溝通,最終實現“天人合一”,這也是唐人心目中沐浴的最高境界。也深刻反映出玄宗皇帝對人間現實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執著。

星辰湯,是唐太宗李世民“湯泉宮”的文化遺存,專供唐太宗所用。原名“御湯”,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大的御用湯池,信奉“天人合一”說的唐玄宗便將酷像北斗七星的“御湯”更名為“星辰”湯。很顯然,這些用意就是想企求蒼天鬥保佑李氏王朝,永固帝位。

尚食湯,形制小,工藝簡單,並無奇特造型,相對於前面的御用湯池,顯然沐浴者的地位不及前者。據推斷,尚食湯在華清宮可解釋為皇帝賞賜給等級較高的隨行內待宮員的沐浴場所。

還有一個湯池是太子湯,顧名思義,是東宮的皇太子沐浴的地方。

其實,在華清池沐浴溫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會,並以其天然溫泉吸引了在陝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漢、隋、唐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遊宴享樂的行官別苑,或砌石起宇,興建驪山湯,或周築羅城,大興溫泉宮……華清池,現浴池面積約有 3000 平方米,可供 400 餘人同時沐浴。溫泉水每小時流量 110 餘噸,水溫達 43 度。其水質優良,頗具醫療功效,極適宜沐浴。它既是一座國內罕見的大型溫泉池,又是可供遊人遊覽的文物保護場所。一旦完浴後可謂“冬走十里不涼,夏走十里不熱”。

(第四部分:環園——西安事變,五間亭,兵諫亭)

華清池不僅在中國古代史上享有盛名,中國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也發生在這裡。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西安事變的舊址——環園。

1936 年 12 月 12 日 ,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也叫“雙十二事變”。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戰議和、聯共抗日、釋放政治犯等條件。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以及中國共產黨促成的這次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大家看到的這一字排開的 5 間房屋,就是蔣介石當年住的五間廳。著名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這小小的五間廳中。我們可不能小看這五間房子,當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西逃時就住過這裡; 1934 年修葺後,這裡又成國.民黨高官遊覽休想的場所; 1936 年 10 月、 12 月蔣介石兩次到陝西來,都以華清池為“行轅”,就住在五門廳。他在這裡策劃高階軍事會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因而引起張學良、楊虎城的強烈不滿,導致了門月 12 日凌晨 6 時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酣睡中的蔣介石突聞槍響,倉惶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從華清池五間廳後窗逃跑,藏於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內,後來被搜山部隊發現,扶掖下山,送往西安。今天,在五間廳內,各門辦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發、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複製擺放,我們仍然能看到當年激戰時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彈孔痕跡。

“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座高 4 米,寬 2.5 米的石亭,建於 1946 年 3 月,由胡宗南發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當時名曰“民族復興亭”、“正氣亭”;解放後,該亭更名為“捉蔣亭”; 1986 年 12 月在紀念“西安事變” 50 週年前夕,再次易名為“兵諫亭”。

好了,今天我們華清池景區的講解就到這裡了,謝謝大家!

陝西導遊詞 篇3

小雁塔建於唐景虎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淨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簷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餘十三層,高43.38米,共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簷,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影象,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影象,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於唐景虎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裡,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餘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數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陝西導遊詞 篇4

各位親愛的朋友:

我們就要到達武侯祠了,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諡號忠武侯,後來人們便尊稱他為武侯,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三國時代雖然比較短暫,但卻一直被公認為是最精彩的一段。不知道各位朋友同不同意我的看法?一般認為三國就是公元220_年——265年。三國的得名大家都知道,是因為當時中原大地上並存著魏、蜀、吳三個地方政權。

武侯祠始建於何時,現在已經沒有資料可以考證了,但是從大詩人杜甫《蜀相》這首詩中的詩句:“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我們可以推斷,早在唐代以前,武侯祠就已經存在了。為什麼這麼說,有以下兩個原因。其一,從“丞相祠堂何處尋”這句詩我們可以推斷,杜甫寫這首詩的時間要晚於武侯祠修建的時間,也就是說,杜甫寫詩的時候武侯祠已經存在了,不然杜甫也不會辛辛苦苦的去尋找不存在的東西,除非他瘋了;其二,根據植物的生長規律,像柏樹這樣的樹種生長是比較緩慢的,要長成森森的翠柏,起碼要一百多年的時間。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公元759年,我們用759減去150,得到609。而唐朝的開國時間是公元620_年,所以從這兩方面我們可以大致得出結論,武侯祠在唐代以前就已存在。在唐、宋時期,這裡分別有武侯祠和劉備廟,明朝初年的時候,祠廟合二為一,明朝末年又因為戰爭被毀,今天我們將要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在舊址上重建的。

好了,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武侯祠,請隨我一同去遊覽。首先,請大家抬頭看看大門懸掛的匾額“漢昭烈廟”,漢是指當年劉備蜀漢政權的稱號。昭烈,是劉備死後的諡號。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這裡是祭祀蜀漢皇帝劉備的廟宇。既然如此,人們為什麼又稱它為武侯祠呢?有哪位朋友知道原因嗎?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告訴了我們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因為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不顧君尊臣卑的禮儀和這座祠廟本來的名稱了。所以大家都稱為武侯祠。

現在請大家一起跟隨我進入景區,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幅圖是景區的導遊圖,等一下我們依次遊覽大門、三絕碑、二門、前後出師表、文臣武將廊,劉備殿,諸葛亮殿,然後經過桂和樓到劉備墓。願意聽我講解的朋友就跟我走,想要自己遊覽的朋友可以自由參觀,我們11點30分在這個地方集合。

大家看左右兩邊,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其中的四塊是清代刻建的,一塊為明代刻建,一塊為唐代刻建。清碑主要記載了祠廟重建和維修的情況:明碑著重介紹了祠廟的歷史沿革。我們右手邊的這塊唐碑是最有名最有價值的。唐碑是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_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屬27人,來到武侯祠祭拜諸葛亮後刻建的。因為歷來治理四川比治理國家更難,而武元衡在任職期間對治理蜀地採取了許多有效的辦法,得到了當時統治者的肯定,他以諸葛亮自詡(就是把自己比作諸葛亮),想要樹碑立功。他的27個幕僚中的書記官(相當於現在的省政府祕書長)裴度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撰寫了一篇文章,文中極力的稱頌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對他鞠躬盡瘁、力圖統一的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把他比作前代的名臣管仲、蕭何、張良。這篇文章表面上是稱頌諸葛亮,實則吹捧武元衡是堪與諸葛亮媲美的謀略大師、經緯之才。文章立意新穎,比喻十分精妙,評價也很中肯。後來,裴度還受到唐僖宗的賞識,成為三朝宰相,輔佐了四個皇帝。另一個幕僚成都府少尹(成都市副市長)柳公綽為文章書寫撰文,他是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的哥哥,書法漂亮,當時許多有錢人家都想買柳公綽撰寫的墓誌銘。外國使臣也爭相購買。所以讓柳公綽來撰寫裴度的文章實在是相得益彰。所以,這塊碑以其文章傳世,書法精湛和諸葛亮的偉大功績而被譽為“三絕碑”。_時期,為了保護這塊碑不被破壞,我們將參與這項工程的工農代表,魯建的鐫刻工藝,也算進了三絕,所以我們有時候聽到的三絕也指精妙絕倫的文章、書法和鐫刻工藝。

對面的明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石碑下面這個東西,看上去是不是有點像烏龜?不過它並不是烏龜,二是龍生九子的第六子,贔屓。明間有句俗語啊,說:摸摸贔屓頭,一生不用愁,摸摸贔屓背,旅途不疲憊。不管真假,大家不妨去摸上一摸。

現在我們來到了二門,大家抬頭看看門上的匾額,不妨一起讀一讀這四個字。不錯,這就是著名的“明良千古”匾額,匾額的意思是說劉備慧眼識人,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做了軍師,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劉備發現了諸葛亮這匹千里馬中的千里馬可以算一個好伯樂了。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明”字左邊的“日”字中間怎麼多了一橫成了一個“目”字,會不會是寫錯了。其實,這個字並沒有寫錯,大家看看匾額的落款寫的是:大清康熙年間,如果大家對清朝時期的文字獄有了解的話,應該就明白,多一橫是為了避諱明朝的“明”。

過了二門,大家可以看到前面氣勢恢巨集的大殿,那就是劉備殿。兩邊是文成武將廊,這些我們待會兒再說。先來欣賞一下這面牆上的文字,這就是著名的前出師表。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給皇帝劉禪獻上的奏章。這面牆上的文字並不是諸葛亮所題寫的,相傳是南宋抗金名將岳飛路過南陽武侯祠的時候題寫的。這些拓片都是從南陽武侯祠搬運到成都來的,那大家看這前面四行的字都是行楷,到第五行“此誠危機存亡之秋”就開始寫成了行書,後面又是草書。為什麼會這樣呢?據說當時岳飛喝了酒,略有幾分酒意。開始寫的時候還比較的拘謹,字型也很工整,後來酒精發作加上文章的才華橫溢,只好用龍飛鳳舞的草書表達滿腔的豪情。大家可以從這些文字中體會出嶽元帥當時的心情嗎?一般人可能都認為武將不大會舞文弄墨的,但是岳飛的字就寫的非常的棒,《出師表》全文共13個“帝”字,但是每一個帝字的寫法都不相同。大家看,這裡、這裡、這裡。(而事實上這並非是岳飛的真跡,這是明朝時候一位叫白麟的成都文人所題寫的。據說當時白麟喝了一些酒,略有幾分醉意以後,跑到武侯祠來想弄個名垂青史的驚世之舉。想來想去,想到借題發揮,選擇了題寫《出師表》。這位仁兄剛開始寫的時候還比較拘謹,寫著寫著就豪放了起來。文章的才華橫溢再加酒精發作,只好用龍飛鳳舞來表達滿腔豪情。寫完之後,想到自己人微言輕,便翻了幾下眼珠子,題上“岳飛”的名字。從此魚目混珠,讓人真假難辨。因為諸葛亮和岳飛二人英名與功業都為千古傳奇。後人敬愛他倆,真也好,假也好。假的早已經變成了真的。白麟的書法、孔明的文章、岳飛的落款,雖然是欺世盜名,表裡不一。但是書法確實寫的好,飽含了情感,所以一直被人們視為上上品。)接下來我們再去欣賞一下後出師表,在中學的課文當中,我們只要求背誦了《前出師表》,後出師表只作為課外閱讀的文章,所以大家對後出師表可能相對要陌生一些。與前出師表相比較,後出師表更像一篇分析戰爭策略的文章,至少告訴了我們出師北伐的原因,而前出師表就一直在教育皇帝該怎麼用人,講國家怎樣才能強盛等等。後出師表當中也有9個帝字,每個字的寫法也是不一樣的。1958年,_參觀武侯祠時,對岳飛的書法大加的讚揚,用了“龍騰虎躍,氣象萬千”八個字來評價。

現在我們來到了文臣廊,廊內一共有14尊塑像,這14位蜀國官吏都很有才華、為官清正廉潔。其中董允直言敢諫,後主劉禪也怕他三分。鄧芝不僅在“東聯孫吳北巨曹魏”的戰略上立下功勞,而且一輩子都沒有貪汙過,在臨死的時候家裡沒有半點錢財,非常的清正廉潔。蔣琬、費禕,是諸葛亮臨終時向劉禪推薦的兩位丞相繼承人。蔣琬、費禕的才幹雖然沒有諸葛亮高,不過他們能夠忠實的執行諸葛亮的政策,在執政期間,都能夠保住蜀國的安定和繁榮。那居於文臣之首的就是我們面前的這位龐統先生。大家看上去可能覺得龐統又醜又黑,龐統也的確長得有點影響市容,對不起觀眾。但是龐統才思敏捷,博學多智,年輕的時候被稱為“鳳雛”,與諸葛亮齊名。最開始劉備並不看好龐統,就是因為他長得其貌不揚的。後來經過魯肅和諸葛亮的多次推薦,劉備又親自與他談論了軍國大事之後,才受到重用。但是龐統卻英年早逝,不幸在攻打雒城(現廣漢市)的戰役中被亂箭射死,年僅36歲,非常的年輕。說到龐統的死,瞭解三國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他好像死得有點冤枉。當年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幫忙抗擊漢中的張魯,劉備按照諸葛亮的計策,準備趁機佔領蜀地,為自己多爭取一塊地盤。於是打算攻打雒城,而雒城是一座易受難攻的城池,只有一條大道可以到達,其他三面都是是山路陡峭的地方,從軍事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地形從正面進攻是很難取得勝利的,除非有其他的小路,出奇兵制勝。在得到張鬆敬獻的蜀地地圖之後,才發現有果真一條小道也可以到達雒城,於是劉備打算兵分兩路,由自己率騎兵走小道,龐統率大軍走大道。大軍主要負責正面攻擊,吸引敵人的注意力,制勝的關鍵在於劉備率領的騎兵。龐統立功心切,加上山路陡峭,擔心劉備。再三請示了劉備之後,決定率騎兵走小道,進攻雒城。在出徵的當天,軍士們三更起床、四更做飯、五更天出發。出發時龐統騎上自己的戰馬,結果戰馬不知道受到了驚嚇,突然不受控制,把龐統摔了下來,經過三番五次的努力,龐統始終不能馴服戰馬。大家都知道劉備愛才心切,害怕自己的軍師受到傷害,於是將自己的戰馬的盧馬讓給了龐統,的盧馬是一匹白色的駿馬,曾經還救過劉備一命。龐統推遲了一番,最後擋不住劉備的熱情,還是接受了。於是,龐統率軍出征了,當軍隊行軍到落鳳坡的時候,龐統突然觀察到兩邊懸崖陡峭,山林間樹木茂盛,作為優秀的軍事,他馬上產生了條件發射,心想如果在此有埋伏,不就完了嗎?在問了探路兵後得知此地叫叫落鳳坡,當時龐統全身汗毛豎起,不禁打了個寒戰。心裡嘀咕:我號稱“鳳雛”,而這裡是落鳳坡,難道我要死在這裡。一番調整後,他吩咐士兵提高警惕,慢慢前行。所謂無巧不成書,落鳳坡確實有張任的軍隊埋伏,張任曾經就聽聞劉備騎的是白馬。於是對士兵說:騎白馬的定是劉備,給我朝騎白馬的放箭!頃刻間萬箭齊發,龐統當場被萬千穿心而死。成了劉備的替死鬼,確實是死的冤枉。不過,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他死的也不冤枉。話說就在攻打雒城的前一天,龐統收到了諸葛亮的信件,這信件還是從荊州八百里快遞過來的。意思是說,我近日夜觀星象,發現你的守護星昏暗無色,隱隱有墜落之兆,攻打雒城怕是不會很順利,建議不要攻打雒城。當時龐統卻想,我好不容易有一個機會立功,諸葛亮肯定是想搶我的功勞,於是沒有接受建議。就這樣,龐統不幸中箭而死。

這個東偏殿中供奉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關羽以及他的兒子關平、關興,部將周倉和趙累的塑像。大家看關羽像高2米多,頭戴冕旒,紅臉,丹鳳眼,臥蠶眉,兩眼半眯半閉,美髯垂胸,身著金袍,手執象簡,一付帝王打扮神靈面孔。那有沒有朋友知道人們為什麼會把關羽的塑像弄成帝王打扮呢?關羽的臉又為什麼是紅的呢?先說為什麼是帝王打扮,關羽字雲長,他與張飛是最早追隨劉備南征北戰的猛將,號稱“熊虎之將”。他倆與劉備情同手足,因此才有了“桃花三結義”故事。當年18路諸侯討伐董卓,關羽“溫酒斬華雄”,一戰成名。關羽曾經被曹操俘獲,曹操三天兩頭給關羽送美酒美肉美人,還給他加官進爵,但是關羽仍然效忠劉備。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得到了荊州,並委任關羽鎮守。在荊州,關羽曾經水淹襄樊,活捉曹軍大將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最後,因為驕傲輕敵,被東吳將領呂蒙設計偷襲,與關平、趙累等人同時遇害,丟失了荊州。陳壽的《三國志》中評論他“傲大夫而親士卒“,簡單來說就是看不起當官的,對下屬士兵卻很好。傲慢和輕敵是導致他失敗和被殺的重要原因。歷來的統治者對關羽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義”的化身,現在的明間企業家,尤其廣東沿海一帶也多半都會拜關公,甚至香港地區的社團、內地的_x這些組織也都拜關公,就是因為他的忠義。在宋朝時,他被追封為王,到了明清時期,加封為關聖大帝,全國各地都修廟祭祀。因此,這裡的關羽像就成了帝王打扮。那關羽的臉為什麼又是紅色的呢?明間傳說,以前關羽的臉是很白的,之所以後來成了紅臉,是因為一次戰敗後,關羽逃到一個寡婦家,眼看著官兵就要追來。家裡又是家徒四壁,還有一張床,剩下就是桌子板凳,根本沒地方可藏。關羽和寡婦都急了。最後,寡婦將自己的頭髮剪了一縷下來貼在關羽的下巴和兩腮上,又將自己家的公雞宰殺,將雞血均勻的塗抹到關羽的臉上。霎時間,關羽又白臉變成了紅臉,還滿臉的鬍鬚。然後兩人一起睡到床上。當官兵趕到,搜查了一番之後,並沒有發現眼前趟在床上的人就是關羽,官兵離開之後。關羽向寡婦到了謝之後,也離開了寡婦家。但是後來,不管他怎麼洗,臉都是紅的。有人說關羽的臉是羞紅的。因為古時候對女人尤其是寡婦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金銀珠寶或者嫁個好人家,最重要的是女人的貞潔。關羽覺得自己會影響寡婦的名聲,所以被羞紅了臉。這個故事雖然是杜撰的,但是從另一個側面可以反映出當時關羽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然寡婦也不會冒著犧牲自己的貞潔的危險來救關羽的命。據說明清時期,在全國數孔夫子的廟宇是最多的,排第二的就是關帝廟。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高。

現在大家看到的匾額“業紹高光”是後人對劉備的評價。“業”是指劉備的所創立的基業,就是蜀漢政權,紹有繼承發揚光大的意思,“高”指漢高祖劉邦,“光”指光武帝劉秀,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說:劉備的功業繼承了漢高祖劉邦和光武帝劉秀的基業。殿門口還有一口圓鼎,圓象徵天。等會兒我們還會在諸葛亮殿外看到一口長方形的鼎。象徵地,天圓地方嘛,在這裡是君臣之意。

殿的正中,供奉的就是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這個塑像高3米,是武侯祠當中最高的一尊塑像。劉備字,玄德,河北涿州人。大家看劉備頭戴天平冕冠,身穿黃袍,手捧朝天圭玉,寬面大耳的。《三國演義》中描寫劉備時,說他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大家想想什麼動物是兩耳垂肩啊?對,就是豬;那什麼動物又是雙手過膝呢?咦!又對了,就是猴子。豬猴,諸侯,所以說劉備天生就有諸侯相,會獨霸一方。傳說劉備出身的時候也是天有異象,一縷紅光射入劉備家中。24歲的時候,劉備召集關羽、張飛等人蔘加鎮壓黃巾農民起義,後來在軍閥混戰中逐漸的壯大了勢力。由於缺乏謀臣,他在軍閥混戰中屢次挫敗,先後投靠了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後來三顧茅廬,拜諸葛亮為軍師,赤壁大戰後,勢力才得到發展。後來佔據益州。於公元220_年在成都稱帝。不久後,為了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劉備率水陸70萬大軍攻打吳國。結果,在夷陵,劉備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遭到慘敗,從此劉備一病不起,不久死於白帝城(重慶奉節)。其實,劉備從小到大都胸懷大志,注重信義,待人寬厚。小時候的劉備並不像其他的小孩一樣,他不愛學習,最大的愛好是交朋友,喜歡大俠似的人物,很會籠絡人心。做人一向都非常的低調。唯一的一次衝動,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陸遜所殺後。劉備和關羽張飛兄弟情深,興師伐吳,結果遭到慘敗,所以說啊,衝動是魔鬼,這也印證了歌手刀郎的那首歌,衝動的懲罰啊。上天對劉備這一次衝動的懲罰實在有點重了。呵呵!希望我們的朋友們以後不要衝動啊!

在劉備像的東側,是劉備的孫子劉諶的塑像。劉諶是劉禪的第五個兒子,被封為北地王。在魏國鄧艾軍隊進逼成都的時候,他苦苦勸諫父親劉禪,同鄧艾等來犯的敵人決一死戰,與國家共存亡。但是劉禪不聽,劉諶非常的傷心,去祖廟哭訴了以後,回到自己的住處,先殺了自己的老婆和兒子,然後自殺。他這種以死殉國的精神受到了後人的頌揚。劉備像的西側,原本是有劉禪的像,由於他不能保住父親的基業,投降了魏國,後來被安排到漢中。當上了安樂公,魏國皇帝問他覺得在這裡過的怎麼樣?他居然回答:此間樂,不思蜀。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就出自這裡。在宋代的時候,他的塑像就被毀掉,從此沒有再塑。正殿的兩面牆壁上,懸掛著木刻的《先祖傳》、《後祖傳》,文章都是從陳壽《三國志》當中摘抄下來的。蜀國的興亡,可以從劉備、劉禪的傳中瞭解始末。

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個偏殿,裡面供奉的是張飛祖孫三代的塑像。大家對張飛都很熟悉,他長得面色漆黑,豹頭環眼,燕頷虎鬚,看上去十分的威猛而有生氣。大家平時可能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都覺得張飛長得非常的醜,有點影響市容啊。但今天我要告訴各位,其實張飛有可能長得很帥的。不是開玩笑啊!大家都知道張飛有兩個女兒,後來這兩個女子都嫁給了後主劉禪。一般從基因的角度來說,女孩子都長得更像父親,男孩子更像母親。劉禪是什麼人,他可是整天鬥蛐蛐,愛美酒美女的酒色之徒啊!你想,如果張飛的兩個女兒很醜的話,劉禪怎麼可能會娶啊。就算是你張飛是劉禪老爸的哥們兒,拜把兄弟,劉禪也不一定會娶。所以我們推測張飛的兩個女兒是很漂亮的。當然張飛長得很帥的可能性也比較大。除了長相,還有很多朋友認為張飛是個莽夫,這個說法有點偏激,其實張飛啊,我們的飛哥也有心細的一面,而且武藝高強。大家都知道飛哥長阪坡橋頭的一聲大吼吧?當時劉備帶著老百姓往江陵方向撤退,曹操的十萬追兵緊隨其後,劉備讓張飛率幾十個士兵斷後。而張飛並沒有和曹操硬拼嘛,他看背後有一片樹林,於是心生一計,讓士兵在樹林外邊到處插上戰旗,馬尾上綁上樹枝,在樹林中來回的跑,弄起漫天的塵土,而他卻一個人單槍匹馬立於橋頭。恰恰曹操生性多疑,看到我們飛哥一個人立於在橋頭,後面樹林中又是漫天塵土,懷疑有埋伏,才沒有貿然進攻。這樣劉備軍團才逃過一劫。由此可見張飛還是比較心細、是有謀略的。不過,據我分析,當時曹操沒有進攻應該是另有原因。當年關羽溫酒斬華雄後,在慶功宴上,曹操稱讚關羽說:關將軍武藝高強,恐怕當世數一數二。關羽卻說:我算什麼,我三弟張飛,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用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我們今天從口袋裡拿手機一樣輕鬆。這句話在曹操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就想:劉備已經被打得潰不成軍,派人來斷後就等於送死。而劉關張三兄弟情深意重,劉備不可能會讓自己的三弟來送死。那就只剩下兩種情況,一是劉備這傢伙不按套路出牌了,是派張飛來殺我的,二是,後面的樹林塵土漫天,又到處是戰旗,肯定有埋伏。於是曹操下令軍隊後撤。這只是我的推測啊,不代表官方的版本。呵呵!

現在大家跟我一起去看看武將廊,武將廊內也有14塑像。他們或因戰功卓著,或因戰死沙場,被立像表彰。趙雲居於武將之首,是一員智勇雙全的將領。在當陽長阪坡,他一個人從曹操的百萬大軍中,救回了幼主劉禪,威震一時。在漢中爭奪戰中,他憑藉膽識,殺退曹軍,劉備稱他“一身都是膽”。趙雲是蜀國五虎上將中唯一一個壽終正寢的。但是對於他的死,明間有有另一個版本,傳說他是死於老婆之手。話說,趙雲身經百戰,但是身上卻沒有受過一點傷,等到他年老的之後,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經常脫了衣服,給他老婆展示自己的身體,對他老婆說:老婆你看,我很強壯吧,肌肉很發達吧,很厲害吧,身上一點傷都沒有。他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說,他老婆甚至連他丫鬟的耳朵都聽起繭了,他老婆實在是受不了了,於是想了個辦法。某天晚上,她趁趙雲熟睡的時候,用繡花針在他的腳底板上紮了一個洞。他老婆心想:如果明天晚上你還說自己身上沒有一點傷,我就指出你腳板上有一一個洞,看你還這麼炫耀。結果,第二天早上,太陽都升到半空了,趙雲還沒有醒來,這個時候他老婆才發現他已經死了。當然這個只是民間的一個傳說而已,並不可信。在武將廊內,除了趙雲以外,其他著名將領還有馬超、姜維、黃忠等。馬超武藝高強,當他還是一支獨立勢力時,曾在潼關大敗曹操,弄得曹操割須棄袍,狼狽不堪。曹操曾說:“馬兒不死,吾無葬身之地!”後來馬超被曹操打敗,歸降張魯,又中諸葛亮之計,歸降了劉備,被封為五虎上將。姜維本是魏國一名小將,諸葛亮首次出祁山攻打曹魏時將他收降。因其忠於蜀漢,文武雙全,受到諸葛亮的重用,被指定為諸葛亮的軍事繼承人。諸葛亮死後,他擔負起蜀國的軍事重任。曾九伐中原,力圖完成諸葛亮“興復漢室”的遺願。黃忠,也是蜀國的五虎上將,他老當益壯,征戰中總是身先士卒,勇冠三軍。

出了劉備殿就是過廳,過廳比劉備殿低一個臺階。這是當時封建社會君尊臣卑等級觀念的體現。過廳當中懸掛著董必武、郭沫若、馮玉祥、徐悲鴻、舒同等人撰寫的匾額對聯。武侯祠三個字是郭沫若老先生在1964年是題寫的。

前面這個長方形的鼎,就是我剛才所說到的天圓地方。大家可以抬頭看看,房頂上有幾尊塑像,中間的大家應該都認識,是我們佛教的彌勒佛,兩邊的是道教的風神和雨神。大家可能會問了,把他們放在房頂上有什麼作用呢?其實,作用很簡單,就是震災的。古時候這種大殿的房頂都是很高的,發生火災什麼的,當時又沒有先進的消防工具,水是潑不上去的。因此就把佛教和道教的神仙弄上去震災。

我們眼前的這種大殿就是諸葛亮殿,也是傳說中的武侯祠。殿正中的匾額“名垂宇宙”是康熙皇帝的第17個兒子,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題寫的。意思是說諸葛亮名滿天下,宇宙在這裡並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意思,在清朝的時候還沒有出現宇宙這個詞語。當時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指的是時間和空間。

門額上的這幅對聯,是我國十大名聯之一,叫攻心聯,深得_的讚賞。武侯祠的匾額、對聯很多,我們沒那麼多時間一一研讀,主要來欣賞一下這一副。先說說對聯的來歷,這幅對聯是清末雲南劍川人趙藩撰寫的,當時他在京城做官,他的學生遍佈全國,有個學生在四川做西川節度使,但是這個人的做法有點不太妥當,對百姓實行高壓政策,激起民憤。於是就寫了這幅對聯來提醒他的學生。先看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攻心是來自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建議,這個反側是來自於《詩經》輾轉反側,夢寐思伏。就是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的意思。自消就是自己消失的意思。連起來就是如果能攻心的話,那些讓你輾轉反側不能入睡的人和事就會自動消失,你就可以睡好覺了。能攻心出自諸葛亮的一個典故,諸葛亮平定南方叛亂的時候有一個七擒孟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照說第一次就可以把孟獲殺了,但是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是為了使其真心的歸順。如果當時殺了一個孟獲,那以後再出來一個什麼李獲,張獲什麼的就麻煩了,所以諸葛亮採取了攻心的上策。從古知兵非好戰也,意思是說自古懂戰爭懂軍事的人,都是不是好戰的人。這也出自一個典故,在平定叛亂的時候,在今天的宜賓一代有一個部族叫藤甲兵。他們穿的藤甲很輕,這藤甲刀砍不動,箭射不穿的,又防水,樹林間的霧氣啊,水池啊都是有毒的。諸葛亮還真搞不過,後來才想到了一條妙計,反利於水者,不利於火嘛。於是將藤甲兵引到山谷中用火攻。當時山谷中兩萬藤甲兵燒得是呼天喊地的。從一個軍事家的角度來說,把敵人打敗了,應該高興該哈哈大笑才對。而當時的諸葛亮是什麼表情大家知道嗎?當時他站在山谷上仰天長嘆,掩面而泣啊!他為什麼哭,因為他不單單是一個軍事家,還是政治家,他覺得自己為了一場戰爭,滅掉了別人整整一個民族的人。所以說從古知兵非好戰。下聯“不審時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意思是說如果不審時度勢,就算制定了合適的法度也都是錯的。提醒後來治蜀的官員要多思考。這下聯也是有來歷的。當年攻下四川,諸葛亮審時度勢,還是用了劉璋的一些舊臣來治理四川。因為如果把官員全部換成荊州集團的人的話,可能會影響四川的穩定。畢竟強龍難壓地頭蛇嘛。當時劉璋的舊臣法正就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但後來法正就有點囂張了,飛揚跋扈還收受賄賂。按照諸葛亮的治蜀規定,這樣的錯誤該殺頭的了。但是諸葛亮並沒有殺法正,而是約法正吃了一頓飯,聊了聊。響鼓不用重錘嘛,法正也明白自己該收斂點了。諸葛亮饒了法正一條命。諸葛亮為什麼不殺法正,因為不能殺呀,當時法正算是劉璋舊臣的高階官員,如果殺了法正,其他舊臣還不人心惶惶。誰還會認認真真為國效力。而不殺法正的話,潛臺詞就是告訴各位舊臣,你們如果認真建設國家的話,我不僅不會殺你們。還會提拔你們。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的審時度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殿正中就是諸葛亮的貼金泥塑像。大家看他羽扇綸巾,身披金袍,其憂國憂民,深謀遠慮的神采,顯示出了一代儒相的風采。諸葛亮的一身,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個階段,前20_年和後20_年。前20_年,他隱居在襄樊的隆中,隱居起來幹嘛呢,我們推測他應該是在努力的學習,所以才有經天緯地之才,常常把自己比作前朝的管仲、樂毅、蕭何等名臣。他在隆中雖然足不出戶,卻對天下形勢瞭若指掌。水鏡先生司馬徽當年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說:臥龍鳳雛得一者,可以安天下。當時劉備正是山窮水盡的時候,加上徐庶臨別前的極力推薦,他覺得自己需要得到這樣一個能安天下的人。於是馬上和關羽張飛找諸葛亮去了,這才有了著名的三顧茅廬。後20_年,諸葛亮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用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三把火幫助劉備燒出了一個蜀漢王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勢,他在四川施行教化,嚴明賞罰,選賢任能,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把蜀漢王朝治理得僅僅有條。後來他又平定南方叛亂,六出祁山,以自己的一身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八個字。最後累死在北伐前線的五丈原軍中,被埋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墳墓至今尚存。前後20_年加起來正好是54,諸葛亮也剛好活了54歲。那縱觀諸葛亮的一身,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他還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為什麼這麼說,諸葛亮一生髮明瞭很多東西流傳後世。比如著名的孔明燈、八陣圖、木牛流馬、諸葛弩等等,那大家看看我們前方的這個東西,知道這是什麼嗎?其實啊,這也是諸葛亮的發明,在平定南方孟獲叛亂的時候發明的。這是一面銅鼓,是公元五六世紀時期的文物,我們習慣性的稱之為諸葛鼓。這鼓有三個作用:一是平時沒有戰事的時候,可以當鍋用來做飯;二是在戰場上可以當做鑼鼓,用來報信;三是晚上可以當枕頭睡,可以防止敵人偷襲。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鼓的兩頭大,中間小,成啞鈴的形狀,晚上睡覺的時候,可以將地上稍微挖個坑,把鼓的兩頭放到土裡面。如果地面有什麼響動的話,聲音可以通過鼓的作用擴大了之後傳到人的耳朵裡,這樣就可以防止敵人偷襲。真可謂是一鼓多用了。除了這個鼓之外,號稱中國麵包的“饅頭”也是我們諸葛先生髮明的。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七縱孟獲,使孟獲終於臣服。於是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軍隊車馬準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江。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眾將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南蠻軍士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豈能再殺49條人命?他想到這兒,突然心生一計,命令廚師以米麵為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做成49顆人頭的形狀。然後,陳設香案,灑酒祭江。蠻頭與饅頭同音。從此,在民間就有了“饅頭”這一說法,諸葛亮也被尊奉為麵塑行的祖師爺。諸葛亮創始的饅頭,畢竟裡面加上了牛羊肉餡,工序複雜且花費較多。於是,後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成了現在的饅頭。而有餡的,則成為包子。由此可見,我們的孔明先生是真的非常偉大。那殿左右兩邊分別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的塑像。在蜀國面臨存亡的時候,他們率部隊與魏軍奮戰,最後寡不敵眾,為國捐軀。

接下來我們到三義廟去參觀。好了,各位朋友。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大殿就是三義廟,後人為了紀念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於清朝康熙年間修建這座廟宇來紀念他們三兄弟。三義廟的原址在成都的提督街,今天市中心的位置。後來為了支援市政建設,於1997年遷建到武侯祠。遷建工程嚴格按照國家文物法規定,將原建築構件一一編號拆下。運到武侯祠後按編號搭建,恢復原貌。

原來的三義廟有五個殿,規模很大,現在僅存拜殿和正殿,成四合院的佈局。整個殿由40根整石雕成的圓形立柱支撐,每根柱子的直徑0.5米。其中有24根石柱上刻對聯12副。正殿恢復了劉關張的泥塑坐像,廊房兩邊有10副三國故事的線描石刻畫。畫的原稿取自於明代《三國演義》版本。這些畫的內容是: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劉備招親,關公刮骨療毒等。說到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大家知道為什麼是劉備做了大哥嗎?民間傳說,當年桃園結義時,劉關張三位都爭著做大哥,在爭執不下的情況下。張飛看院子前面有棵大樹,於是出了個鬼點子,規定誰在樹上爬得最高,誰就是老大。話一說完,關羽張飛就一溜煙的爬到書尖上去了。劉備缺沒有行動,他走到樹下讓關羽張飛二人下來。隨後用斧頭把樹三下五除二的砍掉了。然後對他們說:把樹砍了我可以直接走到樹尖上去,我才是爬得最高的。我應該做老大。這下,關羽張飛當然不服了,於是劉備又在院子裡抓了一隻雞。規定誰要是把雞毛扔到房頂上,誰就當老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把雞毛扔到房頂上的難度。三人說定以後,由張飛先扔,只見他在雞的翅膀上拔了一根又長又相對較重的雞毛,後退了十來步,然後往前一衝,使出了全身的力氣將雞毛往屋頂扔。結果,當然是沒有成功,接下來是關羽。關羽拔了一根很短很細的雞毛,他沒有扔,他用吹的,就想我這有。結果還是沒有成功。最後輪到劉備,只見劉備把整隻雞抓在手裡,連雞帶毛的一起扔到了房頂上。這下,沒有辦法了,關羽張飛都承認他是老大了。當然這個故事只是傳說,傳說就不一定真有其事,在這裡講給大家聽聽,純粹是調侃一下而已。

那我接下來到劉備墓去看看。我們現在經過的是翠竹簇擁的紅牆夾道。夾道的盡頭就是劉備墓。紅牆夾道,就是指兩邊的紅牆夾著中間的石板道路。牆的兩邊種的都是竹子,這種竹叫大葉綿竹,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出它的特徵,長得高大茂密,葉子比較寬闊,同時比較有韌性,生長期也比較短,大概3到5年就可以長到這麼高大和茂密了。四川人民平時用的竹筐竹簍都是用這種竹子編成的。說到竹子,四川可以說是竹子的故鄉,全世界共有竹子種類400多種,四川有其中的100多種。也因此四川的大熊貓比較多,主要是因為食物比較豐富。當然大熊貓吃的不是大葉綿竹,它們主要食用箭竹,以後有機會到熊貓基地,我們再細說。好了,來欣賞一下我們面前的這幅對聯:一抷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臺,何處尋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一抷土尚巍然指的是劉備的惠陵至今巍然屹立,無人損毀。銅雀臺大家都知道,是曹操所建,漳河是一個地名,在洛陽城外。現今安陽和邯鄲的分界線上。曹操一生殺人無數,怕死後有人找到他的墓地。所以讓人在漳河外修建了72個假墓葬。上聯拿劉備和曹操做了一對比,吹捧了劉備,貶低了曹操。下聯就很簡單了,是對歷史的和過去的一種感嘆。

我們來看一下這塊碑,漢昭烈皇帝之陵。上面的陵字是風化掉的,陵在咱們古代專指帝王的墳墓,老百姓的墳墓那是不能夠叫著陵的。漢是劉備政權的號,昭烈是劉備死後的諡號。大清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上浣(1788),上浣就是咱們今天上旬的意思,清代人們把一個月分成上浣中浣下浣。就是我們今天的上旬中旬下旬。這通碑是清代立的,漢代的墓是沒有立碑這種制度的,只有神位。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漢代墓地前面的碑都是後人立的。

前面我們這個土堆就是劉備墓,墓高12米,周長180米。這個墓和其他朝代的帝王墓相比,有兩個明顯的不同點。大家發現是什麼了嗎?對,一是劉備的墓太小了,顯得沒有帝王之氣。二是墓是地上墓葬,不是地下墓葬。劉備墓之所以這麼小,我們推測是由於修建陵墓的時間太短太倉促所致。《三國志》記載,劉備於公元220_年稱帝,220_年出兵攻打吳國。戰敗後,退居白帝城,於公元220_年四月病逝。五月,諸葛亮扶其靈柩回成都,八月下葬。一般而言,古代帝王的陵墓在其即位的第二年就開始修建,也就是說公元220_年劉備陵墓開始建設,但公元220_年四月劉備病逝,五月運回成都,為什麼等到八月才下葬。其中最可能的原因就是陵墓還沒有修好。以當時的人力物力來說,短短一年的時間很難修建規模巨集大的陵墓,所以在劉備四月病逝的時候,諸葛亮應該是快馬告知了劉禪,可能將修建大規模陵墓的計劃改變了,改成現在這種規模。這是第一個不同點,第二個不同點,劉備墓是地上墓,而古代帝王的墓地基本都是地下墓,為什麼會修成地上墓,這個原因其實很簡單,成都屬於平原地帶,地下水十分的豐富,按照當年的說法是:掘地三尺即成井。修成地下陵墓的話不利於墓葬的保護。據史書記載,墓中還葬有劉備先後死去的甘夫人和吳夫人兩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

關於劉備墓的真假,很多人都懷疑,說這只是劉備的衣冠冢。真身葬在了奉節。但是我可以明確的告訴各位,這個墓是真的。在漢朝,有一個規定,皇帝死後是不能葬在外地的,必須葬在都城。加上當時諸葛亮對劉備十分忠心,不可能讓把劉備葬在外地。還有一點,在古代孝道是很重要的,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五常規定。劉禪剛剛即位,為了穩定人心,給大臣們老百姓有個交代,他不可能把他爹葬在外地,給人留下罵名。所以這個墓應該是真的。

劉備墓距今1700多年,雖然是地上墓,但是卻從來沒有被盜過。傳說唐代時一夥盜墓賊,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打洞進入墓室內,看見裡面燈火輝煌,劉備正與關羽下棋,張飛在一旁觀戰,十名武士站立在一側。賊人嚇得魂不附體,紛紛下跪求饒,劉備揮手示意衛士賜予玉帶和瓊漿。他們喝了瓊漿,繫上玉帶,驚慌爬出洞來,回頭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帶變成了大蛇,纏住了腰,瓊漿變成膠黏住了嘴。據說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動劉備墓了。這只是傳說,據我分析,劉備墓沒有被盜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其一、當時劉備下葬時倡導簡葬、薄葬,可能確實沒什麼陪葬品,其二、當時劉備墓外面設有護陵官,戒備森嚴,其三、劉備墓稱為“惠陵”,惠是說劉備仁義施恩惠的意思。劉備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人們很敬重他。其四、劉備的二弟是誰,大家都知道吧。關羽是個講義氣,重信義人!全國人民都知道,連_x老大都拜他。盜賊也要講信用嘛,俗話說盜亦有道嘛。估計盜賊們看在關羽的面上,就沒有盜劉備的墓了。

陝西導遊詞 篇5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市境內,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憑藉大自然風雲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它的歷史衍化可追溯到1.2億年前,據《山海經》記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

華山被稱為西嶽與東嶽泰山並稱,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周平王遷都洛陽,華山在東周京城之西,故稱"西嶽"。以後秦王朝建都咸陽,西漢王朝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為"西嶽"。直到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建立了東漢政權,華山就又恢復了"西嶽"之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華山以其峻峭吸引了無數瀏覽者。山上的觀、院、亭、閣、皆依山勢而建,一山飛峙,恰似空中樓閣,而且有古鬆相映,更是別具一格。山峰秀麗,又形象各異,如似韓湘子趕牛、金蟾戲龜、白蛇遭難……。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澗的水簾瀑布,更是妙趣橫生。並且華山還以其巍峨挺拔屹立於渭河平原。東、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詩人張喬在他的詩中寫道:"誰將依天劍,削出倚天峰。"都是針對華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進華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僅330-400米,而華山海拔2154.96米,高度差為1700多米,山勢巍峨,更顯其挺拔。

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裡”,人稱“天外三峰”。還有云臺、玉女二峰相輔於側,36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謂的西京王氣之所繫。

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裡就有有關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蹟。華山亦留有了無數名人的足跡,傳說故事和古蹟。自隋唐以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遊記不下千餘篇,摩岩石刻多達上千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一時蔚為大觀。而建於漢武帝在位時的西嶽廟,有著“陝西故宮”和“五嶽第一廟”之稱譽,這是五嶽中建制最早和麵積最大的廟宇。中國歷史上,曾有56位皇帝曾到此山巡遊或舉行祭祀活動。

陝西導遊詞 篇6

西安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了一套嚴密完整的冷兵器時代城市防禦體系。

西安城牆建於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公元1370——1378)年間,以公元6世紀時隋唐皇城牆為基礎擴充套件形成。明城牆呈長方形,周長約13.79公里,高12米,頂寬12至14米,底寬15至18米。牆體以黃土為主,加少許石灰、細沙、麥秸節,和水調和,分層夯打。城牆之上平整寬廣,每隔120米建一座凸出牆外的敵臺,臺上建敵樓,全城共有98座。墩臺之間距離相當,每2座敵臺能夠形成有利的火力夾擊點,從而在戰時有效地射殺攀爬城牆的敵人。城牆頂部外沿築有2米高的垛牆,其上留有垛口,共有5984個,既能射箭、瞭望,又能有效躲避敵人箭矢。牆頂內沿建有半人高的女兒牆,無垛口,其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及輜重在往來城牆時跌落。城牆的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臺。除西南角是圓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轉角原狀外,其它都是方形。每角各修一座角樓。

城牆外有環繞城牆一圈的“護城壕”(護城河)。護城河寬30餘米,深12—15米。城牆內有6米寬的馬道和6處斜坡,方便守軍調動上城。

明代城牆只有4座城門,東為長樂門、西為安定門、南為永寧門、北為安遠門。每座城門由吊橋、閘樓、箭樓、甕城、正樓5部分組成。吊橋位於護城河上,白天放下,便於出入,晚上吊起,斷絕交通。閘樓在吊橋內,平時打更報時,有敵情時發警報;箭樓高30米,寬53米,正面有4層箭窗,每層12孔,兩側各有箭窗3層,每層3孔位。甕城是箭樓與正樓之間的一個封閉空間,甕城牆高15米,面積近萬平方米,外敵一旦攻進甕城,守軍居高臨下,四面攻擊,如“甕中捉鱉”之勢。正樓在最裡,是真正的城門,樓高33米,分兩層,長40米,寬17米。這5個部分構成了五道防線。

明穆宗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巡撫張祉給城牆砌了一層青磚。清乾隆年間巡撫畢沅給城牆加修了排水系統。1883年開始,人民政府對城牆進行了全面整修。

隨著城市的發展,在明城牆四城門的基礎上,先後又增開了朝陽門、中山門、和平門、朱雀門、小南門、含光門、玉祥門、小北門、尚德門、建國門等城門。

陝西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陝西曆史博物館來參觀,我叫凱凱,是各位在陝西曆史博物館參觀的導遊員,能為大家服務我感到非常高興。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於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佔地面積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用於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舍為“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園林建築群,參差錯落,典雅凝重,既表現了陝西的悠久歷史,又突出了盛唐長安的古老文化。是由中國建築學界泰斗樑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著名設計師張錦秋女士設計的。館內藏有文物37.5萬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8件,國家一級文物859件,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

大家看,博物館門前的噴水池上方有“陝西曆史博物館”七個金字,這是集郭沫若先生的字而製造的。作為一座現代劃的大型歷史博物館,它有可控制溫、溼度的全封閉中央空調;有多功能照明和自動放火、防盜報警系統;有文物修復保護科技中心和先進的化驗測試技術;有獨步海外的唐墓壁畫庫;有電腦控制、自動檢索的圖書館;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還建有六種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告廳。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基本陳列的序言大廳。序言大廳不書一個文字,以昂首挺立的巨型石獅,奔騰咆哮的黃河壺口瀑布和綿延不斷的黃土高原來昭示主題,構成獨特的無言之序。這頭巨型石獅是按唐順陵前的石獅以1:1比例原大複製的。順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陵墓,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

基本陳列為陝西古代史陳列,共有三個展廳: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

首先,我們進入第一展廳“史前時代”。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從舊石器時代的藍田猿人開始,經中石器時期的大荔人,再到母系氏族社會的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會的龍山文化,直到傳說中的三黃五帝,揭示了人類早期的起源和發展。

這個時期中主要包括兩個大的時代—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這邊走,我們將會看到的是一個猿人頭蓋骨化石,是於1964年在藍田縣發現的,我們叫它為“藍田人”。這裡是一個複製品,只有770毫升的腦容量,是我們現在正常人的一半。藍田人是目前已知的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我們看到背景的照片就是當時發現頭蓋骨的地方。在展櫃下面,我們看到了一組出自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它們看起來非常的粗糙,所以它的用途非常簡單,只用於採集和狩獵。我們接下來看到的是距今7000~5020xx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它反映了當時繁盛的母系氏族社會。那個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定居,並從事耕作和飼養動物,例如,狗、豬等,並且群居於村莊當中。經過精緻打磨的石質工具已經被廣泛使用。半坡遺址就是這一文明的典型代表。這裡我們看到的文物大部分是來自於半坡,包括這些精美的陶器。

參觀完“史前時期”,接下來我們走進的是奴隸社會的周代,而周朝是陝西曆史第一個朝代,陝西的文字歷史也從此開始。在這裡看到的是一組青銅器。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在西周達到了鼎盛。在中國歷史上,我們也稱周朝為青銅時代。這件青銅牛尊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巧妙的利用了牛身的各個部位:牛身為器,牛尾為柄,牛舌為流,四足站立,可以直接從底下為酒加熱,整個酒器生動地展示了周青銅鑄造業的高超水平。

接下來我們將走進秦朝。秦朝距今公元前220~220xx年,實際上秦朝只輝煌了20xx年,但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王朝。下面我們將在展櫃看到大量的秦國文物,這裡陳列了10個石鼓,頂圓底平,四面刻有四言詩句,內容多為歌頌秦人耕織作農的生活,稱為“石鼓文”,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石刻文字。

接著我們來到漢代展廳。漢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鼎盛時期,對以後各朝代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看到的是漢代的一件國寶—皇后之璽,這個潔白瑩潤的玉製印章是1968年在咸陽狼家溝漢高祖和呂后墓東側出土的,印章上刻有“皇后之璽”四字,似“螭虎”形,它那精美的工藝和造型至今仍然叫人歎服。

我們看到的下一個部分是魏、晉、南北朝,它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大家看這枚多面體煤精組印,是1981年在陝西旬陽城東門外出土的。印章共有二十四面,其中十六個正方形,八個三角形,印章的主人是鮮卑族上層人物獨孤信。他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胤,隋文帝楊堅和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父親李日丙,被尊稱為中國第一老丈人。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將走進第三展室,首先看到的是隋朝和唐朝。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公元581~620xx年存在的隋朝,雖然是個短暫的王朝,但是偉大的唐朝卻恰恰建立在它的基礎之上。我們接下來將要看到的是唐都長安城,它佔地面積83.1平方公里,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宮城、皇城和外廓城。當時的長安城是現在西安城的9.3倍,人口超過100萬。下面看到的是文明於世的唐三彩,而所謂的“三”不僅僅是三種顏色,而“三”在古代是多的意思。唐三彩以黃、褐、綠三種顏色為主,因為流行的時間較短,燒製的地區較少,所以遺物不多非常珍貴,是當之無愧的國寶。接下來看到一套唐代金銀器—“鴛鴦蓮瓣紋金碗”。

它於1970年在西安市郊出土,代表著唐代手工業的高超水平。它充分體現出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奢華。接下來我們將看到的是一組臨摹的唐墓壁畫,真品被收藏在壁畫庫裡。我們看到的第一幅是“馬球圖”,共有20位騎馬的球手,在隊伍最前面的5位球手正在追擊馬球。馬球運動是在唐代的波斯傳入中國的,在唐代廣泛流行,甚至女性也都很喜歡打馬球。唐代一共有21位皇帝,其中的15位皇帝都很擅長打馬球。但遺憾的是,這項運動在明代以後逐漸消失。我們看到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是從章懷太子墓出土的。這幅壁畫形象地再現了唐代官員接持外國使臣的場面。其中三位外來使者,第一位來自於羅馬,第二位來自於韓國或朝鮮,而最後一位是來自於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這副壁畫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事務。

各位遊客下面我們將會看到博物館獨一無二的鎮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這件瑪瑙杯是由天然的整塊瑪瑙製作而成,以牛頭為首,並雕刻了獸角。瑪瑙的質地很硬,比我們知道的玉石都要硬,從這點來看,它的製作工藝的難度是令人難以想象的。它也是中國僅存的一件。

隨著歷史的腳步,我們來到了宋元明清展室。而從宋朝開始西安就不再是首都了,但是從軍事角度來看,對於封建王朝來說,它仍然是非常重要。接下來我們將會看到最後一件國寶—“青袖提樑倒注壺”,我叫它“奇妙的壺”。產自中國北方八大民窯之一的耀州窯。當我們仔細觀看時會發現這件壺沒有蓋子,所以很多朋友會問我怎樣注水。在左手我們將會看到一個注水的示意圖。按照圖示,首先將壺倒轉過來,我們將會看到一個梅花狀的小孔,成U形管,所以水就是從底部的小孔注進去的。另外,牡丹、一隻鳳凰、一隻獅子被裝飾在壺身上。其中,牡丹花被視為花中之王,鳳凰在中國被視為鳥中之王,獅子在中國被視為獸中之王。這三王爭霸的倒流壺被看作是中國古代最好的手工藝品。

走到這,我們就結束了對陝西曆史博物館參觀的參觀,可以說我們用了15分鐘時間走過了陝西115萬年的歷史。從中我們領略了中國古人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也瞭解了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古代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對歷史多了一分了,大家是否在心中也生起了一分愛國情緒呢?在瞭解歷史的同時,也請大家對我的講解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陝西導遊詞 篇8

黃河在內蒙古急轉直下,將雄偉的黃土高原劃為東西兩半!陝北高原,正是這西邊的一半!

陝北高原地表破碎,由於缺少樹木,所以水土流失嚴重,每年有16萬噸的泥沙在此被滾滾黃河捲走,黃河也因此而得名!但正是這惡劣的環境,養育出了豪邁的陝北文化!

說起陝北文化,民歌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前些年從陝北走出的歌手——阿寶登上了星光大道的舞臺,將陝北民歌唱遍了大江南北。陝北是民歌是陝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陝北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

陝北剪紙也獨具風格,是珍貴的地方文化遺產,是享譽中外的剪紙精華,也是最具邊塞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奇葩。為眾多剪紙愛好者追捧。

陝北也被譽為“革命聖地”, 陝北地區是革命老區,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生活戰鬥過20xx年,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和豐富的精神財富——陝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內的革命文物達140多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延安市區內的鳳凰山舊址、楊家嶺舊址、棗園舊址、王家坪舊址、子長縣瓦窯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舊址)等國家級保護文物。

陝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繩結區域”。從商周時代起,鬼方,獫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盧水胡,鮮卑,氐,突厥,党項,羌,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先後以戰勝者的雄姿,走上這塊歷史舞臺,從而演出了一幕幕歷史壯劇。

現在陝北相繼有大型油,煤礦發現,成為中國能源的新寵兒!

八百里秦川

陝北往南,就是在有“八百里秦川”之稱的關中地區

這塊土地上,演繹過一幕幕朝代交替的悲歡離合······

陝西的首府———西安,走進它,你會為歷史遺存的完美博大所震撼!西安,古稱長安,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這座永恆的城市,就像一部史書,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滄桑鉅變,早在100多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以西安藍田人猿人為代表,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裡的半坡村,是中國氏族制的典型代表。西安歷史上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定都,從烽火戲諸侯的烽火臺,再到楊貴妃沐浴的華清池,演繹這一幕幕王朝興衰。中國的中心點在西安,難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這裡建了建築史上的傑作——阿房宮,規模巨大的秦陵地宮,被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在漢唐時期,顯示全國經濟文化中心,是當時人口最多的城市,“東有羅馬,西有長安”,是先古代歷史地位的寫照,至今,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他無愧於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現在,正義這裡為中心,建立起了沿歐亞大陸橋高新技術產業區,推動了西部經濟快速發展。

陝西“江南”

陝南是指陝西南部地區,北靠秦嶺、南倚巴山,漢江自西向東穿流而過。陝南從西往東依次是漢中、安康、商洛三地。

陝南的漢中等地自然條件方面具有明顯的南方特徵,主要栽種水稻,盛產桔子、茶葉。尤其是漢中,接近四川、重慶,通常採用四川方言。

陝西商洛位於陝西省東南部,主要河流為丹江,又稱漢江流域的一部分,有南北過渡的氣候條件以及秦楚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徵。

早在商朝時期,漢中就有了人類生息勞作的身影。在以後的年代中,漢中一度成為兵家爭戰之地,如劉邦、諸葛亮等都以漢中作為軍事基地。

漢中是漢家發祥地,歷史悠久。公元前320xx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由於這裡在秦嶺淮河線以南,屬於長江流域,所以一年河水幾乎從不結冰,氣溫也很少降到零度以下。

這些就是陝西的景色,就是黃土地上的歷史與人文!

陝西導遊詞 篇9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1公里處橋山之巔。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是我國遠古時期的偉大人物。他率先民製衣冠,造舟車,營蠶桑,創文字,建醫學,定音律,演算數,平定戰亂,統一華夏,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最初文明,被尊稱為“人文初祖”。

據《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所在的橋山,總面積為8500餘畝,下有沮水環繞,南與印臺山相望,山上有古柏8萬餘株,千年以上古柏3餘萬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群。黃帝陵園面積10餘畝,陵前設有祭亭,內立郭沫若親書“黃帝陵”碑。陵冢高3.6米,陵園周長48米。園內古柏參天,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氛。每年清明節、重陽節,海內外炎黃子孫聚集橋山,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陵園入口處有“漢武仙台”,高數10米,拾級而上,縣城、東灣盡收眼底。

橋山東麓有軒轅廟,廟內沿南北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誠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大殿神龕內有用墨玉刻制的黃帝浮雕像。院東碑廊內樹歷代古碑50餘幢,多是北宋以來的“御製祝文”與重修碑記。廟內有古柏13株,有高18米的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的“黃帝手植柏”和群柏之奇的“漢武帝掛甲柏”,院內還有“黃帝腳印”和“夸父追日石”等景觀。孫中山、蔣中正及當代國家領導人__、李鵬的題文碑刻分佈於院內及碑亭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98年、20__年清明節,由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親筆題寫的“香港迴歸紀念碑”及澳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親筆題寫的“澳門迴歸紀念碑”在廟內落成揭彩,為廟院增添新的景觀。

1990年4月,李瑞環同志來黃陵視察期間,明確指出黃帝陵必須立即整修擴建,使之與其本身內涵價值相適應。1992年8月,大規模的黃帝陵整修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投資8000萬元的一期工程已於1997年清明節竣工。新建的廟前廣場、山門、印池、軒轅橋等掩映在綠樹紅花、湖光山色之間,使黃帝陵更顯莊嚴、肅穆、古樸、典雅。

陝西導遊詞 篇10

各位團友:

今天我們將旅行被譽為“石作蓮花雲作臺”的華山。華山又稱太華山,位於西安城東120公里的華陰市以南。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五嶽之一,因山峰做作排列若花狀,故得名華山。1992年12月會山被評為全國景緻名勝40佳之一。即便沒來有來過華山的朋友也會從一些有趣的神話和掌故中懂得到一些華山的情形,如“自古華山一條路”、“華嶽仙掌”、“沉香劈山救母”、“華山論劍”,以及近代的智取華山等,這些美麗的神話傳說和故事體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華山的憧憬和崇敬。

華南山北瞰黃河,南依秦嶺,被稱為“華山如立”,全部山體線條簡練,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壯麗。被譽為“天下奇險第一山”。

說到奇,它是由一塊巨集大的完全的花崗岩形成。古人云,“山無石不奇,無純石不大奇”,“華山削成而四方,其廣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謂之“大奇”。華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東、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立矗立,“勢飛向雲外,影倒黃河裡”,有“天外三峰”之稱。提到險,其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懸巖鐫刻的“全真巖”,三面臨空,上凸下凹的“風箏翻身”以及在峭壁懸巖上開鑿的千尺童、百尺峽、老君犁溝、擦耳崖、蒼龍嶺等處都奇險異樣。“自古華山一條路”。山中途徑僅有南北一線,約10公里,逶迤崎嶇,艱險曲折,不少地方真堪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西嶽除了有絢麗的天然景觀之外,同時又有豐盛的歷史文明積澱,人文景觀亙古未有。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題字、詩文、石刻就會使人流連忘返。

朋友們,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玉泉院,據說因這裡的泉水與山頂的玉井相通,水質清洌甜蜜,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緣華山的必經之地。相傳為隱士陳摶所建。院內殿宇亭臺、迴廊波折,泉水淙淙,是遊賞勝地。玉泉院與我們一會將會面到的東道院、鎮嶽宮都是道教的運動場合,現共有殿宇53間。院中建造多是清代乾隆年間從新建築的。

各位友人,我們現在位於五峰之一北峰腳下,距華山谷口約10公里,這裡是華山山峪水流的源頭。請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樹,興許是很多人都會意識它,對,就是青柯樹。這裡青柯樹在此浮蒼點黛,故名“青柯坪”。

過青柯坪至轉意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從平坦的石板路變為在峭壁上開鑿的狹小的石梯,眼看山路迴旋而上,許多意志單薄的遊客來到這裡都會翻然悔悟望山興嘆無功而返。

朋友們,現在我們已達到了北峰。經過前面三關,我想大家已經對華山的險有了必定的認識了吧。北峰雙名雲臺峰,海拔1550米,這裡山勢崢嶸,三面懸絕,巍然獨秀,有若雲狀,因恰似一座雲臺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卻有著十分主要的地輿地位,它把守的四峰的要樞。我們眼前的這個小亭叫“軍魂亭”,此名起源於景片《智取華山》。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傳說年齡時,華山隱士蕭史,善吹洞簫,精美的簫聲贏得秦穆公的小女兒弄玉的傾慕,使她廢棄了豪華舒服的宮廷生涯,隨簫史在此隱居,多年後二人修煉羽化乘鳳而去,山上許多名勝也因而得名。有玉女洗頭盆、捐軀樹等。因為這則俏麗的戀情故事,華山在它博大、肅穆、深厚之後又被賦於了一些浪漫與溫順。

經中峰,我陪伴大家去東峰參觀。

東峰,又稱旭日峰,峰頂有向陽臺,在此是觀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華山據傳是眾多仙人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傳說宋太祖趙匡胤與華山山人陳摶老祖在一個孤峰,上有棋臺,那就是他們下棋的處所。陳摶又叫希夷先生,是一個有道行的神仙,二人經由商討,越匡胤以華山做賭注。成果輸給了陳摶,按當時訂破的前提,華山自此成為道家的道場且永有納糧。在東東峰的東崖上,有一自然圖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隻巨掌?這隻巨掌20餘丈,五指錯落不齊,中指直貫高峰,每當日光照耀,五指躍然如懸圖上。這就是所謂的“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嶽仙掌”。據說在良久以前,華山跟中條山相連,右足登開中條山,給黃河開出一條通道,當初咱們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託華山時留下的指印。

南峰又名落雁峰,是華山最頂峰,海拔2160米,來到這裡如臨仙境。正如古詩所云“惟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仰頭紅日近,昂首白雲低”。這裡四處都是松林,雜以檜柏,迤邐數裡,濃陰密閉。現在我們面前看到的是險要之處就是第四險關“長空棧疲憊”。長空棧道懸空半壁,下臨深淵,是華山最險要處之一。不過人的膽量和動搖的意志,是不敢一遊的。峰頂有“太上泉”,池水青綠澄澈,長年不竭,俗稱“仰天池”。池崖上鐫刻甚多,多為明清和近代詩人所題。武俠小說《射鵰好漢傳》中描述的“華山論劍”大略也是產生在南峰。

我們現在來到是華山的精髓區域性。西峰,又稱蓮花峰,得名於峰頂翠雲廟前右側的那塊大石,其狀如蓮花,山峰奇撥陡峭,如刀切劍削,壁立千仞。此峰最高處有“摘星臺”,登臺鳥瞰,秦川茫茫,藍天如洗,浩瀚無際,渭、洛二水如銀帶,北望黃河細如絲。唐代大詩人李白觀此景後曾寫下“華山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涯來”的漂亮詩句。

陝西導遊詞 篇11

西安是古老的,建都是不少的;底蘊是深厚的,時代是穿透的。 風水是吉祥的,鼎盛是漢唐的;歷史是悠久的,起源是西周的。

城 牆是明代的,儲存是不壞的。城河是環繞的,味道是怪怪的。

交通是樞紐的,陸空是全有的;機場是新換的,車站是凌亂的。 始皇是空前的,兵馬是泥建的;陵墓是巨大的,盜墓是自殺的。

華清是溫泉的,驪山是平緩的;貴妃是洗澡的,體態是豐滿的。 幽王是浪漫的,烽火是假裝的;妃子是一笑的,諸侯是上當的。 亭子是捉蔣的,中正是不幸的;國共是不合的,被捉是肯定的。

法門是佛教的,舍利是釋迦的;發現是偶然的,震驚是天下的。 乾陵是壯觀的,則天是合葬的;石碑是無字的,翁仲是一樣的。 永泰是公主的,懿德是太子的;墓道是要下的,否則是白來的。 茂陵是漢武的,去病是相伴的;匈奴是馬踏的,不敢是來犯的。 昭陵是太宗的,駿馬是奔騰的;兩駿是沒有的,老美是偷走的。 鐘樓是中心的,鼓樓是附近的;中間是廣場的,散步是很爽的。

大雁是雄偉的,塔高是七級的;唐僧是取經的,回來是翻譯的。 小雁是秀美的,塔頂是震毀的;通身是青磚的,塔層是十三的。 碑林是珍貴的,書法是多種的;藝術是寶庫的,文盲是不懂的。 省博是豐富的,珍寶是無價的;參觀要仔細的,裡面是很大的。 半坡是母系的,文化是仰韶的;墓葬是不少的,經典是彩陶的。

華山是險峻的,道路是臺階的;索道是不錯的,勇士是不坐的。 太白是積雪的,主峰是秦嶺的;徒步是危險的,裝備要齊全的。 小吃是清真的,回味是長久的;價格是便宜的,笑臉是沒有的。

泡饃是精粹的,掰的是很碎的;糖蒜是贈送的,口湯是免費的。 早點是糊辣的,丸子是牛肉的;味道是很好的,要吃是請早的。 包子是灌湯的,賈三是擅長的;生意是火爆的,合影是滿牆的。 酥肉是定家的,盆子是很大的;味道是純正的,美眉是要剩的。 炒飯是紅紅的,裡面是酸菜的;生意是很好的,味道是不賴的。

麵條是柳巷的,生意是最好的;老闆是美女的,記憶是電腦的。 涼皮是減肥的,美眉是最愛的;戶縣是最好的,辣椒是不少的。 夾饃是豬肉的,樊家是有名的;字號是很老的,態度是國營的。麗江古城導遊詞武夷山導遊詞

陝西導遊詞 篇12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是個天氣晴朗的大好日子,我們將用2個小時的時間,沿著關中道西行135公里,依次經過西安市、咸陽市、興平市、周至縣、楊陵農業城、眉縣,最後抵達太白山,進行旅遊觀光活動。旅遊觀光活動將持續7個小時左右,午餐在太白山用,晚餐我們返回西安用。我今天會和大家一起努力,帶大家遊覽好有“關中八景”之稱的太白山,請大家多多配合,如有問題或意見,不用客氣,請大家及時指出來。

概況

先介紹一下太白山名稱的來歷。有兩種主要說法。其一與陝西方言有關,“太白積雪六月天”是有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太白山山頂6月積雪,在6月炎陽的高照下,皚皚白雪反射陽光成縷縷銀光四射,很好看、很漂亮、很白。陝西的關中一帶,用方言說很白很白,就是白得很、白得太太、太白咧,人們長期叫起來,最後就把它叫做太白山。其二跟一個傳說有關。相傳關中一帶在遠古的時候就是一塊富饒美麗的地方,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足。這樣好的一塊地方被遠方的一條惡龍看中了,惡龍想霸佔,太白金星看到後,就和這條惡龍大戰9天9夜,終於趕跑了惡龍,但是他還是不放心,要永遠守候在這裡,最後太白金星的身軀當真變化成一座巍峨的高山,直插雲霄,所以這座山就被稱做太白山。

提起“太白”二字,人們不免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李太白,李太白的名字是否和太白山有關係不得而知。但太白山從古至今就是詩人、名僧、文豪的遊覽之地,李白就有一首“登太白峰”的詩寫道:“酉上太白峰,夕陽窮攀登……舉手可近日,前行若無山……”的壯麗詩篇,表現了詩人對太白山的讚美和熱愛。今天我們就沿著詩人的足跡前去觀賞太白山。

現在簡單介紹一下太白山的情況。太白山是秦嶺的主峰,高3767米,大家可能都知道秦嶺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我們平常所說的南方人、北方人就是以此為界;秦嶺也是中國兩大水系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分水嶺;也是中國主要稻米生產區和小麥生產區的分界線;也是麵食區和米飯區的主要分界線。南方人多吃米、多吃魚、多吃菜,聰明、細膩;北方人多吃麵,生性耿直、厚道。所以我們沿途多見到的是小麥地。太白山處在我國中部,從山麓至山頂,相對高差很大,動植物都有明顯的垂直分佈規律,當地人生動地稱之為“高二丈,不一樣”。白居易有詩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從這些諺語和詩詞中亦能反映出來這些特徵。我們今天攀登太白山,隨著我們的攀登、位移,自然景觀會不斷地變化,最下面有側柏林景觀,到達2200米時,就是鬆櫪林,再向上還有樺木林、冷杉林等,最後還有落葉松林和高山苔原景觀帶。但是最上邊氣候瞬息萬變,忽陰、忽晴、忽霧、忽雨、忽大風,忽冰雹,變幻莫測,很是神祕,很多人迷路、遇險都在此處,但是今天大家不要怕,緊跟著我走,不要離隊。

太白山

現在已經抵達太白山,大家跟隨我依次攀登,沿途會有很多文化遺存,也有很多名勝奇景,我會一一講解給大家聽。前面這個池子叫三官池,池水清澈見底,是當地群眾祈雨之地,非常靈驗,如果你們那兒雨少受旱,也可祈點雨帶回去,但是每次祈雨一定要到這裡來。我們前邊這座山峰名叫萬勿山,群壑排列似牙勿,所以稱此名,中間最高的那一處山峰挺秀峻拔、聳人云霄,故名日獨秀峰。前邊兒處地方叫二仙水、望仙嶺、沖天嶺、分水嶺、觀雲海等。

我先簡要介紹一下太白湫泉,大家想必看過電視紀錄片太白大爺海潛水探險的片子吧?!兩位潛水勇士從結冰的湖面潛入了我國內地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 三太白池(海)裡,撈了一塊珍貴石頭,供地質研究,創造了潛水史上的一個壯舉,撈出來的這塊石頭,更是珍貴,對太白山的形成等有很大的科研價值。其實,太白山處處都是寶,如果大家今天運氣好的話,還會碰到很珍貴很珍貴的東西,動物方面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錦雞、太陽鳥等,碰到的話千萬不要打擾它們,因為在這兒我們是客,它們才是這兒真正的主人。中草藥方面有很多名貴藥材,比如:太白貝母、雪山一枝花、手掌參、天麻等,不過我們不認識,千萬不能亂採。這裡許多植物是有毒的,千萬小心。如果我們團裡有懂地質的人,千萬不要錯過機會,這裡有引人入勝的第四紀末期的冰川遺蹟,有冰斗、角峰、冰川湖、幽谷、羊背石等。

已經到山頂了,這個平臺叫拔仙台,是第四紀冰川遺蹟的一個角峰,如果天氣好的話,我們可以俯瞰北邊滔滔之渭水,壯觀至極。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湖,就是大爺海(大太白海),另外還有二爺海 (二太白海)、三爺海(三太白海)、玉皇池、明星池等,分佈如串珠,儲存完整,水寒如冰,水穩如鏡,清澈碧藍,巖影波光,繡麗動人。白雲藍天映人湖面,隨風變幻,景緻萬千,大家好好感受一下這心曠神怡的感覺吧。

大家登山的途中看到許多老太太拿著饅頭、黃紙和香登山,雖然登得很吃力,但從不洩氣,為什麼呢?因為當地人認為太白山是一座神山,如果身體有病想康復,想發財,想要男孩,想要夫妻和睦,都可到沿途廟宇中燒香許願,據說非常靈驗。大家如果有什麼要祈求,燒香不燒香無所謂,只要心誠祈求就行,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心誠則靈”,太白山也會祝登過它的人幸福安康,永伴終生!

陝西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這幾天我們已經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牆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此刻我們來到城牆腳下,請大家走上城牆遊覽。

大家必須想明白城牆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城牆”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牆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樑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牆的意思。只是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字又包含了今日城市的解釋。

“城”字最早出此刻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了古代城牆的軍事用途。城牆的軍事作用是保衛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上看,城牆的形體規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顯然統治者營造城牆,是用它來保護自我,宣示國威。此刻我們看到的西安城牆,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築而成的,經過歷代修葺,基本上堅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築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築城技術的傑出成就。

各位遊客,那麼西安城牆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測算,西安城牆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牆2590米,西城牆2631.2米,南城牆3441.6米,北城牆3241米。這樣的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牆四門外築有護衛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牆上頭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築有拱衛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定時間,關掉城門後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我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後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現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此刻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牆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四城門的四個夯築土城叫郭城。據《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祐年間,韓建築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後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牆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此刻我們來到西安城內東北處,那裡以往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牆。外城牆稱蕭牆,全系土築成。內城牆因外砌青磚,故稱磚牆。明滅後,蕭牆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築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ugl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於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闢有箭窗,是當時發箭防禦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闢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

中山門(小東門),在此刻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日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後,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後也開闢了新城門,南牆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牆有尚德門。東牆有朝陽門。

一般遊客明白明代建築西安城牆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牆管理所實地調查發現,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僅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後,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簷二層樓,底層周設迴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後遭兵火毀壞。之後在原址上覆建魁星樓,值得一看!歡迎借閱!

陝西導遊詞 篇14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re is Zhuge Liang hall. The lintels and pillars ofthe hall are covered with plaques and couplets left by predecessors. One of themost famous is a couplet hanging in the middle of Zhuge Liang's palace, whichsays: "if you can work hard, you'll lose your mind. From ancient times, you knowthat soldiers are not belligerent; if you don't judge the situation, you'll belenient and strict. Later, you'll have to think deeply about how to governShu.". Lianwen was written by Zhao fan, a native of Jianchuan, Yunnan Province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Shanglian said that Zhuge Liang was able to use the tactics of"attacking the heart" in fighting, such as making Meng Huo's heart full ofadmiration when he was in the southern expedition. In this way, he praised ZhugeLiang as a militarist who really knew how to fight with troops, not a warlikeone.

The second couplet praises Zhuge Liang's ability to judge the situation andformulate a lenient and strict law, which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and remindsthose who later govern Sichuan to learn from it. This couplet makes an objectiveevaluation of Zhuge Liang's use of troops and administration, and puts forwardtwo enlightening questions of "attacking the heart" and "judging the situation" is the top grade of the couplets on the plaque of Wuhou Temple and one of thefamous couplets in China.

In the hall of Zhuge Liang, there are statues of Zhuge Liang, his son andgrandson. Zhuge Liang is like a man on a platform in the middle of the has a feather fan and a silk scarf. He is wearing a golden robe. He isconcerned about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and has a deep and farsighted look,which shows the demeanor of a generation of Confucians. Zhuge Liang (181-234),who was born in Yinan, Shandong Province, was an outstanding statesman andmilitarist in Chinese history. When he was young, he lived in seclusion inLongzhong, Xiangfan. Because of his intelligence, hard work and ambition, he gotthe reputation of "Wolong". At the request of Liu Bei, he went out of themountain to assist Liu Bei and established Shu Han. After Liu Bei's death, hewas entrusted with the important task of assisting his son Liu Chan, who ruledShu for more than 20 years. He practiced enlightenment, gave strict rewards andpunishments, selected talents and appointed talents, built water conservancy,developed production, marched south to central China, and attacked Qishan in thenorth. With loyalty, diligence, honesty and intelligence, he brought stabilityand prosperity to Shu. Chen Shou, a historian, commented that the state of Shuat that time had clear politics, honest and upright people, open fields, richwarehouses, and peaceful scenes everywhere. Due to overwork, he died inwuzhangyuan army at the age of 54. He was buried at the foot of Dingjun mountainin Mianxi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Zhuge Liang has done a lot of good things in his life, such as beingdiligent, loving the people and being beneficial to social progress. After hisdeath, people miss him very much and respect him very much for his spirit ofdevoting himself to his life. As a result, people built one Wuhou Temple afteranother to commemorate him, and worshipped him as a model of loyal officials,virtuous prime minister and the embodiment of wisdom.

Zhuge Zhan, the son of Zhuge Liang, and Zhuge Shang, the grandson of ZhugeLiang, led the Wei army to fight a decisive battle in Mianzhu when the Shu HanDynasty was faced with survival. Finally, they died for their country becausethey were outnumbered.

There is a bronze drum in Zhuge Liang hall, which is a cultural relic inthe fifth and sixth centuries. Bronze drum, originally a cooking utensil ofsouthwest ethnic minorities in ancient times, has appeared as early as the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Later, the bronze drum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kind of musical instrument and ritual instrument, whichwas used in gatherings and celebrations. It was also a symbol of wealth andpower. It is said that Zhuge Liang used this kind of bronze drum during hissouthern expedition. It was used for cooking in the daytime and for alarming inthe evening. Therefore, it is also called Zhuge drum.

In the wing rooms on both sides outside the hall, there are woodcut poemson display. It's in the west wing_ In the East chamber, there are 12 pieces ofwoodcut "Longzhongdui" and "chushibiao".

Sanyi Temple:

After leaving Zhuge Liang hall, there is Sanyi temple. Sanyi Temple got itsname from offering sacrifices to Liu, Guan and Zhang, who were the three membersof Taoyuan. The temple was built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 of the QingDynasty, with four entrances and five halls. Now only worship hall, main hall,into a courtyard layout. Sanyi temple was originally located in Tidu street inthe center of the city. Due to the need of urban construction, it was moved herein 1997. In the relocation project,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alregulations on cultural relics, the original building components were removed byserial number and transported to the new site to be built according to theserial number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The restored Sanyi temple is towering, and its architectural form is thesame as that of Liubei hall. The roof is a single eaves hard hill type, coveredby green simple tiles. The structure is a wood stone structure, with a beamlifting wooden frame, and the columns and column bases are made of stone. Thereare 40 round columns carved from the whole stone, with a diameter of 0. Fivemeters. There are 24 stone pillars engraved with 12 couplets in gold. In themain hall, clay statues of Liu, Guan and Zhang are restored, and ten stone linedrawings of the 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are added to the two walls of thegallery. The painting is taken from the Ming Dynasty version of the romance ofthe Three Kingdoms. The materials of these paintings are as follows: Taoyuan SanJie Yi, San Ying Zhan Lu Bu, Zhang Fei whipping du you, Liu Bei recruitingrelatives, Guan Gong scraping bone to cure poison, etc.

Tomb of Liu Bei:

From Sanyi temple to the west, cross the small bridge, pass Guihe buildingand Qinting, and enter the Red Wall Road surrounded by green bamboo. At the endof the road is Liu Bei's tomb. The earth mound of Liu Bei's tomb is 12 metershigh and covered with green shade. There is a 180 meter long brick wallsurrounding the mausoleum. There are steles and halls in front of themausoleum.

After failing to defeat Wu, Liu Bei retreated to Baidi city and settled in220 ad_ He died of illness in April. In May, Zhuge Liang Fuling pivot back toChengdu, August burial, tomb known as "Huiling.". Huiling is a tomb for husbandand wife. At the same time, Mrs. Gan, the mother of empress Liu Chan, wasburied. 20_ Five years later, empress mu, another wife of Liu Bei, died and wasalso buried here. The tomb is more than 1700 years ago. No theft has been condition of the tomb is unknown.

There is a story in Youyang Zazu written by Duan Chengshi in the TangDynasty: a group of tomb robbers entered Liu Bei's Huiling mausoleum on a darknight. When they entered the tomb, they saw that the lights were shining Bei was playing chess with one man and ten warriors stood by one ed out of their wits, the thieves knelt down one after another to beg formercy. Liu Bei waved to the guards to give them jade belts and Qiongjiang. Theydrank the jade paste, tied the jade belt, and climbed out of the hole in ing back, the hole was naturally sealed. The jade belt became a big snake,wrapped around their waist, and the jade paste became glue and stuck to theirmouth. It is said that no one dares to touch Liu Bei's tomb any more.

Out of Liu Bei's tomb, we come to the newly built exhibition area of "ThreeKingdoms culture". The exhibition area consists of exhibition hall and externalenvironment.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s composed of gods and beasts Tianlu,dispelling evil spirits, remnant pillars of the Han Palace, soldiers fightingfor the country, stone inscriptions on the remnant wall, Linjiang immortal byYang Shen, and preface of stone inscriptions. The exhibition hall is dividedinto five exhibition areas, which are war situation, a glimpse of agricultureand mulberry, folk customs, art and forest, and the lingering charm of e are hundreds of cultural relics, materials and pictures on display. Thematerials are rich and colorful, the artistic techniques are vivid andintuitive, and the collection of knowledge and appreciation is one of them,which is very worthy of careful observation.

陝西導遊詞 篇15

西安小皮院清真寺位於古城西安市中心的小皮院巷內,東鄰市當局大院(亦是明清陝西巡撫衙門地址地)。它以久長的汗青和為穆斯林作育出大批有成績的宗解說者而著稱於世,並受到國表裡人士的存眷。至今,每逢星期時,八方信眾來此星期禱告,朗朗誦經聲一直於耳,宗教餬口情況如同昔時。

據寺內原碑(已毀)和現存碑文記實,小皮院清真寺原名“真教寺”、“萬壽寺”,又因其在化覺巷清真大寺(也叫東大寺)以北,且侷限較大,亦稱“北大寺"。據傳,該寺興建於唐末,宋徽宗(大觀)丁亥年(1107年),真教寺為長安京兆四坊舊有“清真寺”,是西安伊斯蘭教最早構築之一。

該寺敕建於元仁宗皇慶元年即公元1312年。據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歲次正月敕匾該寺(百字贊)和明萬曆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1611—1614年)間重修寺碑記曰:“‘天方之一脈,肇於唐初,盛於大元,皇慶(仁宗)年間,以迄於今,歷千餘載。’為進士馬士騏撰,其新野回回人也”(見馬以愚《中國回教史鑑》100頁)。

二十世紀三十年月末,該寺曾遭侵華日寇飛機的轟炸,所幸炸彈為啞彈,大殿才免遭惡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月的“十年大難”中,寺毀殆盡,寺內歷代牌匾30多面被毀,僅剩星期殿孑然危立。小皮院清真寺的牌匾在大殿立柱下有明太祖御製至聖“百字贊”的木質牌匾一幅,山門正中門楣和一進院二門內後簷上別離懸掛明禮部侍郎董其昌題寫的“開天古教”匾和“敕賜星期寺”匾,北廳房簷下懸掛清嘉慶年雲貴總督僧學謙題寫的“六來堂”匾,大殿門內上方懸掛“欽若吳天”牌匾,大殿門內北側上方懸掛“臨下有懾”匾,大殿簷下懸掛“道貫古今”、“三畏四毋”匾,均由秦隴復漢軍戎馬總都督張雲山題寫。清光緒26年,庚子之役,慈禧與光緒從北京逃至西安,次年返京前為西安小皮院清真寺等揮筆題匾,河南導遊詞,慈禧手書“派衍天方”,光緒天子手書“教崇西域”,大殿中閣門上懸掛慈禧手書龍頭“福”字匾。大殿左簷下懸掛民國29年百姓當局行政院副院長白崇禧題寫的“興教開國”匾。

1980年往後,跟著國度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寺院回到坊民手中,1990年,大殿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掩護單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掩護法》“掩護文物,大家有責”的原則。為了使祖先遺留下來的這一貴重遺產不在我們這一代人中毀掉,經寺管會研究抉擇,按照現殘存構築,全面恢復興有面孔。在當局有關部分大力大舉幫忙下,寬大坊民慷慨解囊籌措資金,為修復寺院做出了不懈全力。從八十年月中期開始,歷時近二十年,終於使迂腐的清真寺面目一新,重放色澤。

陝西導遊詞 篇16

各位遊客大家好!

看到眼前的這座唐代建築,你們必須會又感嘆又好奇吧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佈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必須不會忘記這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為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並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所以,佛塔又稱大雁塔。

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碟梯。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為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築的寫真圖,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後代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能夠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中的傑作。

好了,下頭大家自由參觀,切記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