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廣西導遊詞(精選14篇)

欄目: 廣西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28W

廣西導遊詞(精選14篇)

廣西導遊詞 篇1

陽朔西街位於廣西陽朔縣城中心,全長517米,寬8米,大理石路面,呈彎曲的S形,房屋建築古色古香,地方特色濃厚。薈萃各種旅遊紀念品、小吃於街市。其充滿了異國情調的夜景更是風情萬種,風俗濃郁。

陽朔西街又被戲稱洋人街,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西街至今仍是小家碧玉型的南方村鎮建築規模,但卻顯現著國際情調的人文景觀。

這裡的酒吧、飯店、網咖、工藝品書畫店等裝修風格大多中西合璧,有外語招牌,工藝品書畫店、飯店、酒吧的服務員、普通居民以至於街上賣水果的老太太,都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就給西街染上了一筆異域色彩。在西街的每一個角落,您會經常看到三五成群不同膚色的旅遊者臨街圍坐在一起喝啤酒、品咖啡、嬉戲聊天,還有那不受當地計劃生育限制的中國母親和西歐國家的父親,領著混血兒在街上玩耍。

西街東頭是灕江的重要口岸——灕江碼頭,旅客遊完灕江後均從此處上岸。

上世紀80年代初,便有被當地人稱為“揹包老外”的外國自助旅遊者陸續來到陽朔。他們逗留的時間短則三五天,長則一年半載,一般住三五個星期。 住的時間最長的是荷蘭的麥克先生,他1991年來到陽朔,除了辦簽證以外,一直住在這裡寫作。美國的傑米先生5年間來過8次,同是美國人的特里先生則一家4口住了10個星期。他們到居民家租房住,自己買菜做飯,學做中國菜、學習中文,回國時還帶走了全套的中國炊具、餐具,說是要經常做中餐。美國人雷達先生說,陽朔風景優美、空氣新鮮,又具城鄉結合的特點,人們樸實友好,物價低廉,且當地會說英語的人很多,使我們這些“老外”在這裡生活沒有異域感。雷達先生也一下住了半年。

近些年,來陽朔旅遊的“揹包老外”迅速增加,每年都在6萬人之多。他們大都是學生、學者或打工族,多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遊人的增加刺激了陽朔旅遊服務、旅遊工藝業的繁榮,特別是西街、濱江路,仿西方旅遊餐館的旅店、咖啡館、西餐館就有幾十家,專賣旅遊工藝 陽朔西街

品的店鋪、攤點近千家。西街成了在陽朔逗留的西方自助旅遊者們的主要活動區域,街上的洋人甚至比當地的人還多,“洋人街”由此成名。 要和洋人做生意,就得與洋人有語言交流,學外語就成為陽朔人的熱點。據統計,陽朔全縣懂外語的生意人就有幾千人。縣裡辦的兩所旅遊職業學校和一些社會辦的外語學校大受人們的歡迎,一些居民、老人甚至農民也通過各種形式學習外語。 “揹包老外”多了,住的時間長了,也就衍生出一些愛情故事。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就有七八十個“揹包老外”與陽朔青年男女成婚。一個小小的縣城有如此多的異國情緣,在廣西是少有。 每當夜幕降臨,“洋人街”上的西餐館、咖啡館及街道兩旁一張張小桌邊,都圍坐著老外們,或三五成群,或兩人對坐,或放單獨處,悠悠飲著啤酒,細聲閒談,享受一份寧靜。

洋人街

在西街,每時每刻都會看到不同國籍不同膚色、操著不同語音的老外,或攜手挽臂,或揹著揹包,比肩接踵,款款而來。他們無拘無束,談笑風生。在酒吧飲啤酒,在網咖找資訊,在街頭親切交談,在小商店討價還價買中意的中國貨。所有酒吧、餐廳、旅店的格局幾乎都各不相同,充滿異域情調。許多洋人是來“留學”的,向陽朔人學中文;有的是來休閒度假的,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或半年;還有的是來“打工”的,幫老闆做事,學做中式飯菜。每年數十萬老外來來往往,在西街觀光、生活、工作、學習,這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都是沒有的。所以,人們把中國獨一無二的西街叫作“洋人街”。

廣西導遊詞 篇2

德天瀑布位於大新縣歸春河上游,距中越邊境53號碑約50米,離自治區首府南寧市約208公里。主體瀑布寬100米,縱深60米,落差70米,與越南的板約瀑布連為一體,瀑布總寬208米,是東南亞最大的天然瀑布,也是世界第二大跨國瀑布。

遊德天景區,首數德天瀑布。德天瀑布位於大新縣歸春河上游,距中越邊境53號界碑約50米。清澈的歸春河是左江的支流,也是中越邊境的國界河,德天瀑布則是它流經浦湯島時的傑作。浩浩蕩蕩的歸春河水,從北面奔湧而來,高崖三疊的浦湯島,巍然聳峙,橫阻江流,江水從高達50餘米的山崖上跌宕而下,撞在堅石上,水花四濺,水霧迷朦,遠望似縞絹垂天,近觀如飛珠濺玉,透過陽光的折射,五彩繽紛,那嘩嘩的水聲,振盪河谷,氣勢十分雄壯。瀑布寬100多米,縱深60多米,落差近50米,是東南亞最大的天然瀑布,也是世界第二大跨國瀑布,被國家定為特級景點。它與越南的板約瀑布連為一體,就像章一對親密的姐妹。中越邊民在瀑布的下游,進行著邊貿往來,以前是肩挑人扛,現在已用車船運載了。

德天瀑布位於廣西南寧地區邊陲大新縣,在中越邊境交界處,歸春河上游,瀑布寬100米,高40米,氣勢磅礴、銀瀑飛瀉、三級跌落,蔚為壯觀。若與緊鄰的越南板約瀑布相連,堪稱為世界第二大跨國瀑布。

瀑布上游,河水時急時緩,時分時合,迂迴曲折,於參天古木間,花草掩映,百鳥低徊,江水忽遇斷崖,飛瀉而下。恰似一巨大銀練,高懸於峽谷之上。站在瀑布之下,水氣蒸騰,上接雲漢,其滾滾洪流,折而復聚,飛瀉而下,連衝三關。濤聲迴盪于山間,聲若巨雷,數裡可聞,仰望瀑頂,群峰若浮動,巨瀑如海傾,水沫飛濺,如萬斛明珠,若遇晴日,彩虹橫跨瀑布,為雄奇的瀑布增加了幾分嬌媚。其魄力,其氣勢,其風采,震魂攝魄,搖動心旌。

德天瀑布雄奇瑰麗,變幻多姿,碧水長流,永不涸歇。瀑布四季景色不同,春天凌草泛青,山花吐豔,瀑布四周被鑲起五彩繽紛的花邊;秋天梯田鋪金,層林盡染,高掛的銀簾霧氣沖天;冬天瓊珠閃閃,玉液潺瀑,山風把細流吹得飄飄灑灑;夏天激流如龍,排山倒海,似萬馬奔騰而來。

廣西導遊詞 篇3

桂林古東瀑布位於桂林市區往東26公里,沿灕江而下,位於桂林---冠巖旅遊線上,是景區開發的後起之秀。景區是以地下湧泉彙集形成的多級串連瀑布,瀑布比灕江水位還高180米,尚能噴湧、是全國唯一一個由地下湧泉來形成的多級串連瀑布;是一個因鈣活華沉積作用可逐漸長高而改變景緻的瀑布;九級瀑布形態各異,有的如鴛鴦戲水,有的如蛟龍噴水,有的在長滿青苔的巖壁上,瀑水如布,水紋清晰可鑑,呈白色透明狀,尤如噴霧行雲;有的水流集中下注跌入深潭濺起層層水霧浪花,尤如細雨濛濛,瀑布兩岸林木蔥鬱,廕庇幽靜,水質清洌透明,涼爽甘甜。

山腳下亞—熱帶雨林濃郁,藤曼垂尾鬆,風吹林動,鳥語花香,令人有迴歸自然的親切感。高負氧離子含量的新鮮空氣立於大桂林旅遊圈,形成自然生態旅遊觀光風景區。暮秋時節的紅楓等待您的光臨,使您可感受霜林盡染,漫山紅遍,紅葉鋪滿山徑的美景。

景區的山泉水、土雞鴨,竹筍野菜,農家風味,純淨綠色,您可享受大自然的美味。古東森林瀑布是廣西科委定點的生態環保教育基地。

往東,沿灕江蜿蜒而下,出桂林城26公里,就到灕江·古東景區了。它西傍灕江,北靠桂林,南望陽朔,東接海洋山脈,地利極佳,氣候宜人。

在那裡,一片神祕的自然山水在等著你……

那一片大林子,是灕江的綠肺。春鮮,夏翠,秋染,冬素,如詩如畫。最難得三千畝紅楓純林,五彩繽紛,浪漫迷人。

潺徐的溪泉是它釀浸的乳汁,跌宕起伏,或肖神龜飲澗、空谷連理,又如書生展卷、繡幕牽絲,八瀑九潭,韻致各具。

瀑布:全國唯一處由地下湧泉形成的多級串連瀑布,500米行程落差近百米。不同時序,瀑布或涓秀或雄渾。

森林:亞熱帶叢林濃郁,藤蔓垂纏。每值暮秋時節,三千多畝的紅楓林,漫山紅遍,層林盡染,既豔麗又典雅,既熱烈又寧靜,置身於迷人的楓林畫卷,盡顯"赤橙黃綠青蘭紫,霜葉紅於二月花之雅韻"。

空氣:森林、溪瀑的原始生態,使空氣清新芳甜,沐浴森林,盡享天然氧吧!

生態環保:匠心的創意,獨特的視角,讓你不經意處與生態自然達成默契交流!

廣西導遊詞 篇4

尋覓聖帝足跡追蹤千載文明

飽覽山水神韻遊憩虞山公園

虞山公園位於桂林市城北,因其園美廟靈、山奇洞幽,是桂林山水遊覽的開山地和桂林歷史的淵源地。園內虞山、皇澤潭、韶音洞素有仙山、仙河、仙洞之名。四千多年前,華夏文明始祖之一的虞帝南巡曾到這裡,秦人立廟紀念,延續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曆史;古往今來,祭祀帝者絡繹不絕,使虞山和虞帝廟附麗著濃郁的儒宗文化色彩,積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虞山公園的造園手法新穎,風格獨樹一幟,古今結合,東西相容,精巧雅緻,主要景點虞帝廟、怡沁園、三絕碑、五福塔、聞韶樓、韶音洞、九重天、美泉宮景景生輝,處處誘人。

虞山 在虞山公園內,疊彩區北極路東,灕江西岸,是桂林城北一座孤峰,海妃殉之。根據這個動人的古老傳說,唐時在山下建虞帝廟,廟東宋人建南薰亭,把山叫做虞山或舜山。虞山西麓有南北對穿的南薰洞,又名韶音洞。曾是古老的地下河道。山崖上有唐韓雲卿文,韓秀實書、李冰陽篆額的《舜廟碑》和宋朱熹作的《虞帝廟碑》等石刻。洞內有張式的《韶音洞記》,方信儒的《古相思曲》等。

韶音洞 在虞山西麓,為一南北對穿的古地下河道,高2~3米,寬5.5米,深105米,面積約720平方米。北洞前淙淙流水、陣陣松濤,交匯成韻,有如舜帝所制“韶樂”,因有韶音洞之名。張式《韶音洞記》雲:“洞之深凡十有三丈,廣二丈有奇。牖之外少西,有地隆然而高為臺,可釣。明年秋,又於洞之左得小丘,平廣爽塏,江出於旁,凡桂之山,瑰奇傑出者悉獻其狀。”明周進隆題“韶音洞”洞名,清俞徵題“薰弦”二字,都表達了洞的特色。

南薰亭 在虞山南山腰。始建於宋淳熙二年(1175),為張式建立,歷代均有修葺。亭東可望灕江,南有松林,亭北山水交織,一派靈秀景象。抗戰期間毀於戰火,僅存遺址。昔日是謁舜廟從容遊息、宴集之地。清人查淳《南薰亭詩》,“留題字滿苔痕綠,古廟煙浮鬆影寒。此日登臨無限恨,追思往事一憑欄”,詩人對今昔抒發無限感慨。如今,新建虞山大橋飛架灕江東西岸,車隊如龍,古廟蒼松將長青萬古。

舜廟遺址 在市區虞山(又名舜山)南麓。虞山為桂林開發較早的名山之一,相傳虞帝南巡曾到此山,故名虞山。並立廟紀念。廟建於何時無考。唐建中元年(780),朝議郎守尚書禮部郎中上柱國韓雲卿,朝議郎守梁州都督府長史武陽縣開國男翰林待詔韓秀實,京兆尹人李陽冰,曾合璧《舜廟碑並序》於虞山,此為記述舜廟最早的一方石刻,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觀朱熹作,《舜帝廟碑》雲:“虞帝祠在城東北五里,而近虞山之下,皇澤之灣,蓋莫詳其始所自立,而有唐石刻辭在焉。南宋淳熙二年(1175)春2月,今直祕閣張侯式始行府事,奉奠進謁,仰視棟宇傾墊弗支,影象錯陳造已淫厲。”於是“命撤而新之”。這是有記載的第一次修葺。此後,修葺之事歷代均有。今殿堂,僧舍已廢,遺址尚存。

虞山大橋 位於疊彩區虞山以東約400米的東環路和北環路與灕江相交處。1986年1月興建,1988年2月建成,同年9月通過竣工驗收交付使用。虞山橋是桂林市“七五”重點工程專案,為7墩2臺等截面T型預應力簡支連續公路橋,總長309.86米,寬20.5米,其中車行道15.5米,人行道2.5×2米;荷載汽--20級,拖--100級;最高通航水位按10年一遇洪水計,設計6級航道,通航淨高4.5米。虞山橋是目前桂林市區橫跨灕江4座公路橋中最大的一座橋樑,它的建成,溝通內外環線,實行人貨車分流,不僅對緩減市區交通緊張、改善城市環境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且橋型通透明快,結構簡單實用,與四周景色相互補充,是一座十分美麗的景觀橋。

廣西導遊詞 篇5

魚峰山巍然屹立在柳江南岸鬧市區的魚峰公園內,高八十八米。唐代柳宗元稱此山“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魚”,故名立魚峰,又稱石魚山。山上綠樹成蔭,翠鬆亭、冠山亭、觀美閣等古建築適布其間。山腰陡壁,石刻滿目,古人所書的“柳江砥柱”四個大字崖刻遒勁有力。山上有清涼園、玉洞、盤石洞、純陽洞、陰風洞、螽斯巖、三姐巖等七個巖洞,彼此貫通,人稱“靈通七竅”,洞內有許多歷代文人騷客對此山讚美的題刻。明代徐霞客來遊,盛讚:“是山透腹環轉,中空外達,八面玲瓏,即桂林諸洞所不多見也。”沿盤山道拾級而上,直達峰頂。人立峰巔,眼觀四面,柳州城的壯麗景色盡收於眼底。山的東南腳有個小龍潭,潭面不大,但潭水澄清涼爽,如用來烹茶釀酒芳香可口,柳宗元曾稱之為“靈泉”。此潭是由湧出的地下水形成的,其水潛入山腳的巖洞而注入柳州,所以潭水與江水同漲同落。

從潭的東南岸看魚峰山,山峰就像一尾鯉魚躍出潭面,潭光山色,互相輝映,景緻壯觀,這就是柳州八景之一的“南潭魚躍”。相傳這裡是壯族歌仙唱山歌的地方,所以至今還有“三姐巖”、“麻欄石”、“對歌坪”等遺址。山上有劉三姐的漢白玉雕像,洞內塑有男女對歌群雕。在小龍潭南面的“石玩精品館”,收藏有一百多個品種的五百多件賞石精品,很值得遊人觀賞。國內第一條位於市中心的旅遊索道,把魚峰山和附近的馬鞍山連結起來,為遊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廣西導遊詞 篇6

廣西,是一年四季美麗的地方;廣西,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廣西,是一個環境優美的首府;廣西,是一個民族團結的家園。

春天,美麗的柳樹姑娘長出了翠綠的“頭髮”,一陣陣柔和的風吹過,她輕輕地拂過柳樹姑娘的頭髮,又悄悄地飛走了。她飛到草坪上,頑強的小草又長高了一釐米,風姑娘“刷……”的一聲飛過去,小草翻起了一波又一波歡樂的‘海浪’,草坪就像一片綠色的海洋。花兒們就像一個樂隊,牽牛花和喇叭花吹起來美妙的喇叭聲;風鈴花用力的搖晃著身子,發出清脆的鈴聲;風姑娘也來演奏,她用手輕輕的搖擺著枝葉;小蜜蜂是這裡的熱力主打,也是這裡的主唱和演員,時不時的發出“翁…翁…”的聲音,然後跳起優美的擺尾舞,果真天衣無縫的組合呀!

夏天,天氣多麼酷熱,火辣辣的太陽用那無情的刺眼的陽光照射在大地,大地似乎冒著一層白煙。小雞熱得耷拉著翅膀,趴在那裡一動也不動,狗熱得吐出了舌頭,沒精打采的躺著,蟬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樹上不停地唱著‘知了,知了’的成名曲,音調一聲高過一聲,一浪高過一浪。這時候,孩子們迫不及待地來到游泳池旁,興高采烈地跳進游泳池裡,痛痛快快地玩起打水仗。池塘裡的荷花爭奇鬥豔,開得那麼的嫵媚,開得是多麼的燦爛,多麼的水晶晶。孩子們在水裡欣賞著眼前的景物,忘記了夏天的炎熱。

秋天,是一個瓜果飄香的季節。她有一盒五彩繽紛的原料。她用金黃色畫了一片稻穀,一層層稻穀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她用黃色畫了許許多多的玉米,一個個玉米像帶著金牙齒的老爺爺。她用紅色畫了高粱,一棵棵高粱像一位位披著紅頭髮的外國人。她用紫色、黃色、白色……畫許多美麗的菊花,美麗的菊花在秋風中頻頻點頭。

冬天,雖然廣西不會下雪,但還像春天那樣美麗。梅花們競相開放,松樹堅持不懈地站在那裡。樹木把樹上的最後一片枯葉毫不留情地搖了下來,滿地都是枯葉。西北風呼呼地吹過,把地上的落葉帶走了,那是給遠方的朋友送上真誠的祝福。

廣西,美在那一年四季;廣西,美在風景獨特;廣西,更美在那一草一木……

廣西導遊詞 篇7

七星公園 位於桂林市區灕江東岸, 小東江流貫其間, 佔地面積100餘公頃, 因七星山的七個山峰,猶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墜地而得名。公園內有“北斗七星”、“駝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勝景,佔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點有七星巖、龍隱洞、月牙巖、曾公巖、駱駝山、龍隱巖和花橋、月牙樓、兒童樂園、動物園、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清真寺、盆景藝苑、桂海碑林等。為桂林最大,遊客最盛, 歷史性最長的一個綜合性公園。

七星山 在灕江東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4峰與月牙山玉衡、開陽、瑤光3峰組成,海拔依次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個山尖幾乎擺在一個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東一西, 相互連屬, 分佈如太空北斗七星,山名以此而來。山體面積51.5公頃, 以巖多洞奇著稱。七星巖而外, 有元風、玄武、白鶴洞和四仙岩、曾公巖等幾十個巖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崢嶸。駝峰下的盆景苑,集桂林石木之勝, 蒼勁挺拔, 氣度非凡。更為珍貴的, 有隋唐以來石刻500餘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園西, 花橋東。石挺撥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約10米,上刻“思想萬歲”7個大字。北臨靈劍江, 江中磯石上築有小亭。東南茂樹蔥蘢, 濃蔭簇擁。石顛有小葉榕,亭亭如蓋。天柱北面刻有崇寧五年(1106)和光緒十一年(1885)的洪水標記,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資料。晚清著名臨桂詞人況周頤曾住天柱峰下,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蓋在詞箋上。

花橋 在七星公園正門靈劍江與小東江匯合處, 橋畔繁花似錦, 小橋掩映於“滿溪流水半溪花”之間, 故名花橋。

七星巖 位於七星公園普陀山腹, 巖洞長約1100米, 寬處50米, 最高處20米。七星巖又稱棲霞洞、碧虛巖等, 七星巖之名起於宋代。該巖本為地下河床,後因地殼變動,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為巖洞, 其後雨水長期沿岩石縫隙滲入, 溶解石灰岩, 並不斷在洞內結晶, 從而形成許多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形成蔚為奇觀的自然景緻。七星巖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

廣西導遊詞 篇8

廣西,是我們山清水秀的故鄉,美麗的八桂之地。她位於我們高貴而偉大的祖國的南疆。屬喀斯特地形的桂林山水更是聞名遐邇,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說。我們可愛的故鄉,北海,以有“天下第一灘”的銀灘而得名。北海的海灘是那麼的美麗,尤其是在夕陽落在水天的相連線處的時候,是那麼的壯觀,又那麼的令人感概萬分。我喜歡銀灘,是因為她的壯觀和美麗,以及藍色的溫和。但是當我脫下鞋踏進銀灘,踩到一堆爛掉的和塑料袋交織在一起的水草時,我突然意識到,不能只欣賞家鄉的美,而什麼都不做。我們可愛而又深受傷害的家鄉,是時候要靠我們來好好保護了。

廣西美麗的地方不僅僅只有聞名遐邇的桂林山水和德天瀑布,比較偏遠的鄉下也是個很美的地方。安靜,祥和,毫無紛爭。毫不遜色於“世外桃源”。小時候我曾跟著父母一起去到鄉下游玩,光著腳丫在田裡奔跑著,笑著,大口大口的呼吸著鄉村那混著清香的新鮮空氣。那時候鄉下是那麼的美麗,太陽暖洋洋的,綠油油的田地就如油畫一般,茂密的竹林如樸素的水墨畫,雄奇峻險的山,幽深曲折的峽谷,清澈蜿蜒的河流,古樸自然的山水畫廊,人走在其間,宛如人在畫中行。大自然的作品總是令人驚歎的,但是我們在懂得欣賞藝術家的作品,尊重藝術家的同時,我們也忘了大自然也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

如今,我再回到那個鄉下的時候,我卻被驚呆了。我甚至在懷疑自己是不是來錯了地方。那個以前美麗、安靜、祥和的村子,現在卻停滿了經常會發出令人討厭的喇叭聲的汽車。我突然意識到,是村子裡的人富了,就不再騎著他們的三輪車了,改坐轎車了。以前乾淨的,被我不知光著腳踩了多少次的泥濘小道,現在卻堆滿的裝化學肥料的蛇皮袋,散發出一股惡臭。竹林裡的竹子已經被砍得一乾二淨,因為這裡要建房子。就連當初清澈的河流也變成的黑色,時不時的會從對面飄來一隻白色的塑料袋,在太陽刺眼的陽光下對我齜牙咧嘴猙獰的笑。以前質樸好客的農民們已經不知道到何處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好吃懶做渾身散發著酒味的大漢,成天圍在自家的園子前賭博喝酒,正事不做。本該出現在田地裡勞作的他們卻被零星幾個幾乎站都站不穩的瘦弱老頭子代替。這群大漢還把吃剩的東西隨意倒在小路上,就這麼放著它不管,留到發臭。

父母依舊像前幾年那樣,跟親戚聊得很開心。而在看到他們一邊大笑著聊天一邊往地下吐痰拎著塑料袋往外扔的時候我卻忍不住嫌惡的皺了皺眉頭。他們在一點一點的瓦解我親愛的故鄉,摧毀大自然的藝術,但是小孩子說的話卻沒人會聽。村裡的人都提不起幹勁,我這個只在村裡呆兩天就要走的人再怎麼幹著急也沒用。當初的我是這麼想的。但是後來我明白了,我們親愛的故鄉是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才

能變得更加的美麗,凡事都要從自己做起。作為一個廣西人,我們應該愛護家鄉的一草一木。而作為一個人,我們也應該尊重大自然這個偉大的藝術家。

而如今,人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家鄉也在不斷的變化,環境問題也改善了很多。現在也有了“美麗廣西,清潔鄉村”這個活動,讓我感到非常的高興。只有付出才會有收穫,我們在欣賞自己家鄉的美景的同時,也不能忘了要保護她。為了讓廣西的風光永存於這個世界,為了不讓那美麗的自然畫廊消失殆盡,我們要用我們的雙手去親自的守護她。因為她是我們的母親,我們親愛的家鄉。( 文章

廣西導遊詞 篇9

國家首批“信得過”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北海老城是北海城市的發源地,總面積0.4平方公里。始建於1820xx年,全長1.27公里,寬9米,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近代建築年鑑”。

這條街最大的特點是“建築風格中西合璧,文化生活中西融合”。主要景點有東安馬頭、基督教禮拜堂、三皇廟、丸一藥房、街渡口、治安告示碑、搖水井、永濟隆、雙水井、單水井、北海海關大樓舊址、大清郵政北海分局、宜仙樓、電報局舊址、房產界碑等,特別是北海老城歷史文化館、北海坭興陶館、北海明清木雕館、北海水彩畫館等展館濃縮了北海老城歷史文化的精華,展示了獨具魅力的老城文化底蘊。

北海老城國家4A級景區旗下北海老城歷史文化館位於珠海中路102號,該館在梳理北海老城的歷史脈絡中,重現老城昔日繁華景象,展示老城獨具特色的歷史遺存,深度挖掘老城的精神文化內涵,展示出一種緣海而生、伴海而興、中西合璧的濱海古城歷史文化底蘊。通過高科技多媒體、場景復原、實物等的穿插展示,以時間為橫座標,歷史事件為縱座標,以事帶物,以物帶人,將整個老城的發展歷程完整的鋪陳開來。

北海老城國家4A級景區旗下北海水彩畫館位於珠海東路181號,該館由老街儲存最為完好的嶺南騎樓建築風格的民居改建而成,重點介紹代表北海畫派的十一名畫家:蔡道東、張國權、張國楠、劉少華、張虹、包建群、吳明珠、吳志剛、黃小其、張濟良、張斌等的個人精品展。

北海老城國家4A級景區旗下北海坭興陶館位於珠海中路20號,主要展示許維基先生所收藏的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坭興陶藏品,輔以13位坭興陶大師的個人精品展,可堪稱“全國獨一無二”。

北海老城國家4A級景區旗下北海明清木雕館位於珠海中路10號,館內展品來自澳大利亞籍華人收藏家巫海先生藏品,主要陳列明清時期北部灣地區古民居中的建築木雕及民用傢俱,這些展品主要採用了浮雕、透雕、圓雕等雕刻手法,展品雕工精湛,形象生動,是北部灣地區收藏古建築木雕中數量最多、品種最齊全的展館之一。

廣西導遊詞 篇10

蘆笛巖 位於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個以遊覽巖洞為主、觀賞山水田園風光為輔的風景名勝區。蘆笛巖洞深240米,遊程500米。洞內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瓏剔透的石筍、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滿目,組成了獅嶺朝霞、紅羅寶帳、盤龍寶塔、原始森林、水晶宮、花果山等景觀,令遊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從唐代起,歷代都有遊人蹤跡,現洞記憶體歷代壁畫77則。自1959年發現並開發後,如今已建有餐廳、茶室、水榭、湖池、曲橋,並設遊船,廣植花木,成為中外遊客遊覽桂林時必至的旅遊熱點。

蘆笛巖所在的光明山, 從前叫毛毛頭山。原來半山腰只有一個小洞口, 僅容一人進出, 山坡上又長滿蘆荻草, 並不引起人們的注意。《臨桂縣誌》裡, 記載了光明山, 但是沒有說山腰有巖洞。洞內儲存有自唐貞元八年(792年)以來的壁書70餘則, 大部分是用墨筆在洞壁上書寫的題名紀遊。這些壁書表明, 蘆笛巖並非亙古無人知曉。附近的村民, 早就知道這個靈巧之洞, 可是人們長期以來祕而不宣。

蘆笛巖頭枷鎖破, 桃花源內仙靈唱。”(郭沫若《滿江紅·詠蘆笛巖》)解放以後, 人們生活安定, 用不著避難了, 便道出了蘆笛巖的祕密。1959年, 附近村民提供了巖洞的情況, 經過勘測建設, 於1962年正式開放。因為洞口附近生長著蘆荻草, 據說可以做成笛子, 取名蘆笛巖。

蘆笛巖是一個囊狀的巖洞, 進口與出口相鄰, 進洞處為原來的天然洞口,出洞處是開鑿的人工洞口。洞深240米, 遊程約500米。巖洞是70餘萬年前, 地下水沿著岩石的破碎帶流動溶蝕而形成的。洞中大量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 是在巖洞形成以後, 含有碳酸鹽類的地下水, 順著岩石裂隙流出, 水份蒸發, 碳酸鹽類沉澱結晶, 逐漸堆積而成, 千態萬狀態, 琳琅滿目。

蘆笛巖的特點是洞中滴水多, 石鐘乳、石筍、石柱發育成為洞中的填塞物也特別多。遊人進洞, 在林立的石柱縫隙中間轉來轉去, 加上彩色燈光的照耀,如同置身仙境一般。

熊瑾玎《贊蘆笛洞》詩, 作了生動的描寫:

桂林巖洞多靈巧, 蘆笛新開巧不同。

異彩繽紛今古自, 奇蹤探索忘西東。

初臨絕壁懸崖上, 似入瓊樓玉宇中。

莫怪吾華常自傲, 世間那有此仙宮。

詩人極力讚美蘆笛巖, 將它引為我們中華的驕傲。

蘆笛巖的景觀, 不僅精緻美觀, 而且珠聯壁合。滿洞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等, 好似象牙雕刻, 彷彿黃楊木雕, 美觀異常, 被譽為大自然藝術之宮”。

我們遊覽蘆笛巖, 能夠欣賞到許多美妙的景緻。

廣西導遊詞 篇11

疊彩山 位於桂林市區東北部,濱臨灕江。疊彩山與城中的獨秀峰、灕江畔的伏波山鼎足而立,同為城內的遊覽勝地。疊彩山佔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由明月峰、仙鶴峰和四望山、于越山組成,橫亙市區,景色優美,又易於攀登,為桂林山景中的一個熱點。山中佳景甚多,有疊彩亭、于越閣、瞿張二公成仁碑、仰止堂、風洞、疊綵樓、望江亭和拿雲亭等名勝。山上歷代名人的摩崖石刻尢多,為文物的精華。若登上明月峰,駐足拿雲亭,全城景色盡書眼底。“一面晴風四面山,望疑仙境在人間”。

疊彩園門 疊彩公園園門,1990年建,為飛簷、硬脊、坡頂、綠瓦的仿古圓門建築。我國現代著名書法家王遐舉書“疊彩山”橫匾懸其上,右側為售票處,左側飾以玻璃壁窗,古樸雅麗,嵌於錦翠相間的山石林木之前。 疊彩山門 在疊彩山仰止堂前,是坡頂、青苡的仿古建築,高踞在登上風洞的咽喉之地,可拾級而上。門上有魏繼昌書”疊彩山“隸字橫額;兩側懸掛清廣西布政使張祥河撰、桂林書法家伍純道寫的”到清涼境,生歡喜心“的楹聯。一過山門,即進入歷史文物、宗教、自然風光相互交融的勝地。

景風閣 在疊彩山風洞南洞口右前方的平臺上,唐元晦建於會昌間(841-846),歷代有修茸,閣已久廢,數十件珍貴詩刻同毀於抗日戰爭。據清畫家張寶《泛槎圖》,景風閣為重簷、坡頂、長方形建築。清慶保《景風閣記》說閣”居四望、于越之間,前接廣野,倚大江,廓然翕受,窈而多風。其東小閣數椽,故為遊人憩望地,每盛夏薰灼,於此解煩焉“。景風閣為一時名建,歷代名人有詩刻,變法維新風雲人物康有為、百歲愛國老人馬相伯先後居此。

疊彩亭 位於疊彩登山道上。4角、平頂、單層、紅柱、綠瓦,高約5米,長7.5米,寬8.5米。面積約64平方米,呈十字形。正面懸掛著名書法家王遐舉所書“疊彩山“的匾額。疊彩亭東依于越,西鄰四望,北對明月,與山景和諧而不爭高。東西設坐凳,北隅為觀賞”彩翠相間“的最佳角度,是遊憩的理想場所。亭西,刻有明代羽卿的”江山會景處“。 疊彩瓊樓 在疊彩山明月峰與于越山之間,是一組以桂北侗族建築形式為依據構築的大型風景園林建築群體,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1990年建成。疊彩瓊樓以鼓樓和連廊為中軸線,將整個建築分為東西兩個院落;東院庭轉院接,曲徑通幽;西院開闊疏朗,小橋勾連。院落以池水為中心,東為高閣,西有亭廊,南設層樓,北置水榭。主體的鼓樓為2層歇山頂樓閣,前面是小巧的捲棚敞軒,其餘為1、2層坡頂,區域性突起重簷、3重簷捲棚歇山頂或6角、8角攢尖頂。整組建築,主從分明,層次豐富,錯落有致,富於變化,與自然環境和諧調協,具有仙山瓊閣的意境。

仰仁堂 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市區疊彩山風洞前。抗日戰爭期間所建。原建已毀。1958年重建。堂東西長11.5米,南北寬7.1米。東西開門,北壁嵌有瞿式 、張同敞畫像、《潔氣嶺》唱和詩,以及1963年郭沫若來此憑弔所作二公像贊詩等石刻。

望江亭 在疊彩山北半山腰處,原為正德間(1506-1521)明太監傅倫作為欽差鎮宋廣西都知監時所建。他酷愛桂林山水,尢偏愛疊彩,有七登疊彩山詩。他的《望江亭詩》,有“山色佛雲青,溪光照空碧,構亭倚風洞,超然意自適”句,繪出望江亭“佛雲”“照空”的特色,亭早廢,1954、1990年兩次在原址重建,為紅柱、綠瓦、翹角、攢尖頂的仿古方亭,高約6米,南北長5.2米,東西寬4.9米,總面積約25.5平方米。亭右壁有摩崖題刻“探奇處”3個大字,站在亭內或由此攀登,都有奇景可探。

瞿張成仁處碑 在市區疊彩山山門內。碑高167釐米,寬83釐米。共28了,均為楷書。正文”常熟悉瞿 的陵張忠烈二公成仁處“,字經20釐米,年月日及姓氏署款,字經10釐米,清道光20年廣西巡撫樑享 書並立,

臨江上巖 位於疊彩山北麓。臨江巖有二:南為上巖、北為下巖。上巖洞口刻有“臨江上巖”4字。上巖高4.6米,寬3.5米,深8.6米,面積約30平方米。巖口臨江,視野開闊,江山景色與巖景交融,登臨玩賞,興味無窮。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無不以到此弄吟為快。明陳於明《題木龍洞石壁》詩,“逶迤江路洞天開,奇峰排空擁翠來,水石參差當檻出,亭臺高下自天栽”,如實地概括了上巖的特色。

風洞 明月峰山腰一奇洞,南北對穿,中狹小,僅通人,形成前後兩個洞,南北開敞,呈葫蘆狀,全長20米,最寬9.2米,最高5米。總面積約140平方米。風洞原是一條地下古河道,兩頭大中間小,所處地勢高,北接“湘桂走廊”,南迎駕橋嶺與海洋山之間的“峽道”,形成對流,兩端過風的斷面大,中間小,風速增大,壓強減少,風不斷補充。隨著季節變換,來風有清、和、暖、冷之別。

風洞既是風的世界,又是文物寶庫,是桂林山水一個重要景點。

疊彩北牖洞 風洞之北,即後洞,橢圓形,是葫蘆的後半部。洞口北向,如窗,又稱“北牖”。洞高4.8米,寬9.2米,長7.5米,面積約69平方米。洞口有清人陳維湘題刻“北牖洞”三字,洞內摩崖石刻數十件,以朱 顏《訪疊彩巖登越亭》、楊芳《遊風洞山》、袁枚《遊風洞登高望仙鶴明月諸峰》、康有為《風洞題名》和李秉綬的蘭竹畫刻為珍。洞中原有臥佛一尊,供撫摩祈祥,現已無存。

疊彩太極洞 位於明月峰山腰,南口在北牖洞西南隅,北口朝登山道口,呈彎管狀,洞內有石柱分隔,酪似太極圖的兩條陰陽魚。洞門寬4.2米,洞高3米,寬3~4米,長13米,面積約50平方米。“太極洞”3字,刻在北洞口上。從洞的一端到另一端,紆迴曲折,能見度低。北口大而敞,光線可透達轉折處,洞景依稀可辨;南口在北牖洞內,小而隱,光源微弱,初入有伸手不見五指之感。自南口盤旋而上,出北口,從黑暗中漸見光明;從北口人,出南口,至北牖洞,涼風習習,題刻琳琅,如入仙境。樂於在不同境況中探索、感受,捕捉各異樂趣的人們,尢愛太極洞。

迎風樓 在疊彩山風洞的北牖洞口處,原為古建,久廢。1972年重建,為8柱、兩層、開敞的仿古建築,總面積180平方米。柱間設坐凳,中有石桌。一層置楹聯二:其一“登臨爽氣此間生,且喜江山多麗色;回首屐痕何處是,惟留天地一奇觀”,其二“風指落花妍小徑;雨清芳草翠層階”。分別描繪迎風樓當風雨立、爽氣此生的特點,以及樓前“多麗色”“一奇觀”的氣勢和榜旁樓後”花妍草翠“、”層階“、”小徑“的景物,是給遊人以啟迪的絕妙導遊詞;二層為觀景樓和登上明月峰的必由之路。

明月峰 位於疊彩山東北,海拔223米,相對高度約73米,山體總面積1.41公頃,是疊彩山的主峰。清袁枚《遊風洞登仙鶴明月諸峰》詩有“仙鶴不可招,明月猶堪弄”句,明兵部右侍郎楊芳《風洞山詩》,“引手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礙日邊雲”,均言峰高可攬月,故有明月峰之謂,峰頂有形如葫蘆的小平臺,五代馬殷曾在此建臺,人稱馬王臺。宋靜江知府張 築“堯山”、“灕水”二壇,以祭祀山川,並寫《堯山灕水二壇記》,把山川作為土地資源,江河資源加以讚美,呼籲加以重視、保護,以維護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臺、壇均早廢。1955年在舊址建拿雲亭。

明月峰以高、險、峻、秀蓍稱。高可摩天,雄踞江邊,壁立木龍古渡頭。峰尖如筍,山石逐層深進,漸次升高,登上頂顛,滿城春色,田野奇峰,縱覽無餘。峰側刻有共和國締造者之一朱德總司令和徐特立老人。1963年以80高齡登上明月峰所題“登高不用杖,脫帽喜東風”名句,給名山增輝。

四望山 位於疊彩山西南,與東南之於越山相對,以山間徑道相隔,山體面積3.32化頃。四望山“亂石縱橫,枕籍排突”,他山稀有。登山可四面臨眺,東面堯山、灕江,南有穿山、塔山、南溪、鬥雞,目之所遊,群勝交集,山壁有唐元晦《四望山記》刻跡及清李少蓮刻“玉疊蓬壺”4個大字,近年新刻我國著名作家芭盾等墨跡。山麓曾建普明庵,後在遺址建定粵寺。綃憂亭和定粵寺,均已早廢。 仙鶴峰 位於明月峰的西北,海拔253.6米,相對高度101米,是疊彩諸峰最高的,山體面積2.1公頃。山腹有仙鶴洞,高約14米,底寬8.6米,長60米,面積516平方米。呈三角形,相傳古時有二仙鶴棲息山峰上,好事者鐫二鶴於洞口,供人瞻仰,因名“瞻鶴洞”。到了明代,明宗室第3代靖江王朱佐敬之曾孫朱鎮山,在瞻鶴洞碩面壁修道;自號瞻鶴道人,據為別業,改名仙鶴洞。此後,峰和洞都以仙鶴為名,一直沿用。

仙鶴洞分兩層。上層曾建“慶真閣”,祀真武帝,香火頗盛。明約結《古光尊師像詩》雲:“傍崖間妙香,晨鐘下空碧。”下層較巨集曠,東西穿透,平整光滑,儼如長形拱頂大廳。東西兩洞口成為借景視窗:東口面對明月、于越諸峰,層巒重疊,錦翠連山;西口面對城北,屋宇樓臺,鱗次櫛比。一洞之中,薈集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色。

環碧園 在疊彩山北白鶴洞下,與仙鶴洞相通。因“滿園碧翠,環顧可得“而名,是清代桂林畫家李秉綬所建,也叫李園;園中遍種反慄樹,亦稱板栗園,園已久廢,李的姻親張維屏,有《桂遊日記》可窺環碧園之盛。據載,”園以洞為尢勝“,一園之中有”林屋“、”水壺“、”瞻鶴“、”明月“、”墨雲深處“5個奇洞,最高的明月洞,皓月東昇時滿洞清輝;園中建築遍佈,有亭、臺、堂、榭、圃、廊10餘處,成為一代名園。

于越亭 在疊彩山的于越山頂上,是一個8柱、3開、單簷、翹角、長方、四面開敞的亭閣。長10.6米、寬4.95米,高4.54米。面積51.47平方米。原為唐元晦所建,久廢。1954年在原址上重新構築,更名于越閣,閣名為美籍華人、美國邁阿密中國畫院院長樑粲英女士所書。于越亭是遊人多喜登臨之處。宋人朱 顏《訪疊彩巖登越亭詩》:“不到越亭久,榴花經幾紅。江流寒瀉玉,山色翠浮空,百越薰風裡,三湘夕照中。”比較客觀地寫出了于越山和于越亭的特點。

康巖、素洞 在於越山麓。洞北向,高3.2米,寬1.7米,長10.5米,面積約18平方米。1894年12月,康有為到桂林講學期間,住在疊彩山景風閣,發現于越山下兩個巖洞。以自己的字號命名,東叫“康巖”,北叫“素洞”,並摩崖篆名刻。現“素洞”兩個篆字和題記尚存。

疊彩巖 風洞之南,即前洞,是疊彩洞,因山得名,古稱疊彩巖。高3.65米,寬5.6米,長12.5米。面積約70平方米。洞口有陳毅名句“願作桂林人,不願作神仙”的題刻,以及著名書法家沈尹默題“疊彩山”3個大字。洞壁有佛像90餘尊,為唐宋物,故又名福庭洞。

拿雲亭 在疊彩山明月峰頂,又名齊雲、倚雲、取其高之意。始建於唐,久廢。1955年重建,1988年遭雷劈,再建,高約5米,面積19.36平方米。為紅柱、單簷、攢尖頂、青苡、四面開敞之圓亭,柱間設坐凳,亭基三級,意謂上升九宵。香港書畫家趙少昂為之書額。登亭眺瞰,目極無遺。

銷憂亭 在疊彩山的四望山上。唐會昌年間(841~846)建。元晦《四望山記》載:“山名四望,故亭為銷憂。亭之前後,綿絡山腹,皆溪樑危磴。由南而北,復東上疊彩右崖,至福庭石門,約三十餘步。”亭久廢。

木龍洞 在疊彩山東麓,高4米,寬2~3米,長10米,面積40平方米,南北穿透。西鄰明月峰僅數十米,南去伏波山約1公里,是龍珠路與驛前街必由之路。相傳洞口原有盤曲的古樹,洪水突漲時化龍入海,這個洞被叫作木龍洞。明天啟間(1621~1627),督學曹學 做了兩條木龍,懸於洞頂,早廢。疊彩山有通往木龍洞的路,明周進隆《再題疊彩山》詩,“重巒疊峰瞰江流,空明一徑通人遊”,道出了木龍洞的特點,木龍洞踞山臨江,洞北約20米處,在一塊巨大的蛤蟆石上,建有一座喇嘛古塔。宋譚舜臣《木龍洞遊覽題名》:“嘉祜癸卯(1063)寒食旬休,譚舜臣攜累累石門,下臨江巖,參唐代佛塔,覽風帆、沙鳥、江山之勝,此為最焉,遂舟過虞山。”據此,塔為唐代所建,是廣西最古的石塔之一。

寶積山 舊名臥龍山,在疊彩區政府西北。與疊彩的四望山隔中山北路相對峙,海拔208米,相對高度58米,長350米,寬120米。山體面積7.75公頃,呈蟠龍狀。北宋前,城池北門建在寶積與四望山間,山上築有城牆,“城壁峻悄,皆斬崖火之”,有“鐵封雲鎖“之譽。元代在山上建武侯祠,通稱孔明臺,寶積山也被稱作孔明臺,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移至南麓,清康熙間又重建於山頂。後毀於抗日戰爭烽火。山北有寶積巖、華景洞、華景塘。華景洞附近曾建有巖光亭、鐵佛寺。洞深5、6丈,平坦敞朗,曲折深幽,可達孔明臺。登臺遠望,前後左右為華景塘、桂湖、灕江、八角塘所拱,四周則觀音、鸚鵡、疊彩、獨秀、騮馬、老人諸山環繞,北面峰巒常為嵐氣凝集,雨後初霧,紫霧籠山,景色獨麗,有“桂嶺晴嵐”之稱。唐宋時已成遊賞勝地,壁間有宋明以來石刻10餘件。1979年5月,在寶積巖內發現距今約3萬年前人牙化石兩枚、動物化石和打製石器等。寶積山不僅是旅遊勝地,也是文物薈萃之地。

寶積巖洞穴遺址 位於市區中山北路寶積山山腹。洞口呈三角形,為單斜岩層構成,向南距地面7-8米。巖洞面積968平方米。主洞之外,有支洞數個。本世紀70年代開始,洞內就不斷髮現原始文化遺蹟和遺物。經過1979年發掘,推定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距今約三萬年。

華景洞 在寶積山北扉,高5米,寬17米,深50米,面積約850平方米。《廣西通志》:雲“(在)華景山下,巖誹東向,空明軒豁,有穴直通山後。由石徑循雉堞南行,竟達武侯祠。”清查禮在遊記中寫道:“洞口高約十五六尺,廣五十尺,洞中平坦軒豁,後有二個竇,一竇右折,黑暗不可下;一竇左旋通光,漸上漸高,長百五十尺,出洞有飛雲臺,臺廣三十尺,外為石欄,憑欄則城西諸山,歷歷在目。”唐元晦在洞前建巖光亭交題詩,“石靜如開鏡,山高若聳蓮:筍竿抽玉管,花蔓綴金鈿”。明清時建鐵佛寺,毀於火,光緒間重修,並鑄大鐵佛一尊。洞壁詩刻多件。現封閉以培植食用菌。

華景塘 在寶積山下華景洞前,寬120米,長60米,水面面積約7200平方米。明《桂勝》載:“橫塘深廣,晨飄霞綺,夕麗金波,得水而觀益增。故唐元常侍晦建亭一,曰‘巖光’,以巖指水而寫光也。”說明自唐以來得到名士、遊人的青睞。塘畔遍植榴花,水光花色交相輝映,引人入勝。

廣西導遊詞 篇12

北海潿洲島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南方北部灣海域,是中國最大、地質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也是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之一,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

北海市擁有廣西最大的海島潿洲島。潿洲島位於北海半島東南面36海里處,由南至北長65公里,由東至西寬6公里,最高海拔79米,是我國最大最年輕的火山島。

島上住有20_多戶人家, 16000多人口,85%以上都是客家人,島上不但氣候宜人,資源豐富,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四季如春,氣候溫暖溼潤,富含負氧離子的空氣清新宜人,具備世界旅遊界向注的“三S(海水sea 、陽光sun、沙灘sand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的島嶼;故素有“大蓬萊”仙島之稱。

潿洲島與北海銀灘隔海相望,為人山噴發堆凝而成,是中國最大的、最年青的火山島,潿洲島海蝕、海積及溶岩景觀奇特,其沿海海水碧藍見底,海底活珊瑚、名貴海產瑰麗神奇,種類繁多;南部海蝕火山港灣奇特優美,沙灘迷人,邊漫步邊拾海螺、撿貝殼。其龜累拱碧、滴水丹屏為北海景中二景。島上濃廕庇日,四季飄香。三婆廟、聖母廟和天主等建刪葬特色。島民熱情好客,勤勞淳樸,古風可擷。

在高空鳥瞰,面積為25平方公里的潿洲島猶如一枚翡翠漂浮於湛藍的大海中。踏上這座火山島,撞入眼簾的是奇特的海蝕海積地貌與火山熔岩景觀——豬仔嶺憨態可掬,鱷魚石栩栩如生,滴水巖泉水叮咚,紅色火山岩好象剛剛噴發過……

位於盛堂村的法國天主教堂,更是在19世紀末就落戶島上,材料全部取於島上的珊瑚、岩石,歷經百年歲月,依然堅固如初。四百多年前,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遊覽該島,寫下“日射潿洲廓,風斜別島洋”的詩句。

潿洲島位於北海半島東南面24海里處,由南至北長6.5公里,由東至西寬6公里,最高海拔79米,北海潿洲島是我國最大最年輕的火山島。島上住有20_多戶人家,16000多人口,85%以上都是客家人,島上不但氣候宜人,資源豐富,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四季如春,氣候溫暖溼潤,富含負氧離子的空氣清新宜人,具備世界旅遊界向注的“三S(海水sea、陽光sun、沙灘sand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的島嶼;故素有“大蓬萊”仙島之稱。

在高空鳥瞰,面積為25平方公里的潿洲島猶如一枚翡翠漂浮於湛藍的大海中。踏上這座火山島,撞入眼簾的是奇特的海蝕海積地貌與火山熔岩景觀――豬仔嶺憨態可掬,鱷魚石栩栩如生,滴水巖泉水叮咚,紅色火山岩好象剛剛噴發過……位於盛堂村的法國天主教堂,更是在19世紀末就落戶島上,材料全部取於島上的珊瑚、岩石,歷經百年歲月,依然堅固如初。四百多年前,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遊覽該島,寫下“日射潿洲廓,風斜別島洋”的詩句。

潿洲島南北方向的長度為6.5千米,東西方向寬6千米,總面積24.74平方千米,島的最高海拔79米。潿洲島上居住著20_多戶人家,1.6萬多人口,其中75%以上是客家人。潿洲島上面單獨設立潿洲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海城區。島上有名的建築有三婆廟、聖母廟和天主堂等。

潿洲島是火山噴發堆凝而成的島嶼,有海蝕、海積及溶岩等景觀,尤其南部的海蝕火山港灣更具特色。潿洲島在1994年被闢為省級旅遊度假區。現在也是中國國家地質公園。

這裡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23℃,雨量1863毫米,是廣西最少雨的地方之一;活動積溫8,265℃,是廣西熱量最豐富的地方。四周煙波浩淼,島上植被茂密,風光秀美,尤以奇特的海蝕、海積地貌,火山熔岩及絢麗多姿的活珊瑚為最,素有南海“蓬萊島”之稱。潿洲島與火山噴發堆積和珊瑚沉積融為一體,使島南部的高峻險奇與北部的開闊平緩形成鮮明對比,其沿海海水碧藍見底,海底活珊瑚、名貴海產瑰麗神奇,種類繁多。堪稱人間天堂、蓬萊寶島。

潿洲島地勢南高北低,其南面的南灣港是由古代火山口形成的天然良港。港口呈圓椅形,東、北、西三面環山,東拱手與西拱手環抱成娥眉月狀,像世大無比的螃蟹橫臥海中。碼頭背靠高10-30米的懸崖峭壁,崖頂青松挺拔,巨型仙人掌攀壁垂下,各式船艇進進出出,人來貨往;飛鳥水禽,時隱時現;浪湧波興,空闊無邊;水天一色;氣象恢弘。位於潿洲島西南端,是潿洲最富特色的遊覽區,其火山口景觀、海蝕景觀、熱帶植物景觀、生物和天象景觀獨特,並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20_年10月23日,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釋出。此次活動由《中國國家地理》主辦,全國34家媒體協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歷時8個月,潿洲島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排名第二。

20_年1月13日,國家旅遊局發出公告,潿洲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鱷魚山景區,順利通過了國家旅遊局專家評審組稽核評定,榮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北海潿洲島是一座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南方北部灣海域的海島,是中國最大、地質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該島位於北部灣中部,北臨廣西北海市,東望雷州半島,東南與斜陽島毗鄰,南與海南島隔海相望,西面面向越南。潿洲島目前由北海市銀海區管轄,設潿州鎮。潿洲島南北方向的長度為6.5千米,東西方向寬6千米,總面積24.74平方千米,島的最高海拔79米。但並不是中國最大的火山島。(中國最大的火山島是湛江硇洲島,面積約56平方千米。)潿洲島上居住著20_多戶人家,1.6萬多人口,其中75%以上是客家人。潿洲島上面單獨設立潿洲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海城區。島上有名的建築有三婆廟、聖母廟和天主堂等。潿洲島是火山噴發堆凝而成的島嶼,有海蝕、海積及溶岩等景觀,尤其南部的海蝕火山港灣更具特色。潿洲島在1994年被闢為省級旅遊度假區。現在也是中國國家地質公園。

島上盛產花生、香蕉,這裡所產花生油,色澤金黃,含水少,耐儲藏,早就遠銷香港、東南亞一帶。海蔘、鮑魚、魚翅、鱔肚是聞名國內外的四大名產。跳魚、墨魚、石斑魚、紅魚等也是這裡特產,此外還有海龜、海馬、海豚、海牛。

木菠蘿屬於亞熱帶水果,是潿洲島上的特產之一。主要品種有幹苞菠蘿、乾溼苞菠蘿和溼苞(又稱油苞)菠蘿等。潿洲菠蘿蜜以肉質芳香、清甜脆嫩而聞名,特別是幹苞菠蘿,更受人們青睞。木菠蘿在島上種植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過去種植很少,只是在島上中西部村莊內種植少許。木菠蘿樹一般生長期要4至5年才掛果,且逐年增多,一棵樹可以掛果少則有十幾二十個(約100公斤),多則有三五十至上百個(200多公斤),每年到了秋季時,果實飄香,便可收穫。上島旅客在島上每個村莊每戶庭院,都可以觀賞到大片的木菠蘿林、香蕉林美美景,品嚐芳香又清甜脆嫩的菠蘿蜜、香蕉,大飽口福。拍張美麗的木菠蘿相片,品嚐菠蘿蜜,是上島旅客選擇之一。

廣西導遊詞 篇13

月牙山 位於七星公園內, 是七星山的斗柄峰之一, 因山腰有巖如新月, 故名。明代孟詳月牙巖詩巨集: “天設巖須古, 月牙名白今。樹低千岸轉, 洞敝萬峰侵”, 月牙山景緻優美, 山西沿小東江有石級可登, 沿路有伴月亭、月牙巖、小廣寒閣、襟江閣等景觀, 且均面臨江面, 視野開闊, 桂林市景悉陳眼前, 遊人莫不心曠神怡。石級下到山西南麓, 有龍隱洞、龍隱巖、桂海碑林等桂林名勝。

月牙樓 在月牙山的玉衡峰北麓。3層, 下為餐館、小賣部, 中為素食館, 上為宴會廳、觀景樓。主樓長31米, 深13米, 總面積近1200平方米。樓後有架空的走廊與後山涼亭相通。整個建築由樓、亭、廊組成, 高低錯落, 起伏有致, 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這裡的素食有100多年的歷史, 獨具一格。登樓品嚐地方風味的同時, 還可以觀覽普陀山、博望亭、普陀精舍、花橋、展覽館以及遠山近景。郭沫若1963年題詩讚美: “月牙樓是畫廊樓, 八面奇峰豁遠眸。毋怪樓中無一畫, 畫圖難及白然優。”

伴月亭 在月牙山山道上, 靠近月牙巖, 名取隨伴月牙巖之意。始建於清代, 1958、1978年兩次重建。為4柱、單簷、攢尖頂方亭, 長、寬各2.9米, 面積8.4平方米, 有半月形觀景臺挑出小東江之上, 是俯瞰江水, 遙看“花橋虹影”的最佳點。

月牙巖 在月牙山西北山腰, 高2~3米, 寬1.5~3米, 深10.5米, 面積25平方米。在花撟遙望, 巖如新月。巖內, 清建有月牙山寺, 兩層, 上為觀音殿, 下為大雄寶殿, 毀於抗戰烽火。1963年在舊址新建“小廣寒”樓閣, 另建襟江閣, 以飛虹橋相連。在這裡觀景, 正如清人張寶描繪的: “螺峰遠近堆千點, 雉堞迴環鎖萬家。玉筍瑤簪山似畫, 丹楓紫桕葉如花。”

小廣邃 在月牙山月牙巖。1964年在月牙山寺舊址, 依傍巖穴形勢築成3開間2層仿古樓閣, 硬脊、坡頂、翹角, 上有飛虹橋與襟江閣相連, 建築面積230平方米, 設旅遊商品點, 是觀景、購物的理想場所。

襟江閣 在月牙山月牙巖旁, 原建於清, 名文昌閣, 抗戰期間破毀。後建成眺遠樓, 1958年更名襟江閣; 1959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高14米, 長寬各7.8米, 總面積120餘平方米。

1964年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理論與歷史研究室設計, 與小廣寒統一構築, 二者均為2層, 而襟江閣標高較高。小廣寒橫向構圖, 6角聳立, 形成一隱一顯, 一低一高, 一後一前, 一橫一豎的強烈對比。襟江閣坐落在月牙山通往龍隱洞的風景道上, 北有花橋, 西北有老人、疊彩諸山, 下臨小東江, 是遊人必經之道, 又是觀賞花橋一帶美景薈萃的勝地。

驂鸞亭 在龍隱巖東側的石臺上, 名取韓愈“飛鸞不暇驂”詩意。《廣西通志》載, 為宋范成大建, 後廢。明覆建, 更名怡雲亭。明包裕《重修怡雲亭記》詳記其始未, 摩崖依稀可辨。驂鸞亭前臨小東江, 後陀山西北麓, 壽佛洞南側, 與飛來石相鄰。高7.5米, 呈不等邊多角形。蒼翠如玉屏, 清佟鈞刻“翠屏寒雨”於石上。

攬月亭 在月牙山瑤光峰頂, 原名噓雲亭。襟江閣旁有登山道可達。本世紀70年代新建, 為4柱混凝土結構仿古亭, 高6.5米, 長5.4米, 寬5.8米, 面積31.3平方米。宋光詡題額, 周遊書聯。灕江自北而南緩緩流過, 東岸民族風情園的侗族鼓樓高高聳立, 西岸虞山、疊彩、伏波、獨秀、老人諸峰歷歷在目, 是眺望桂林勝又一佳處。

丹桂巖 在市區月牙山襟江閣西50米處。亦稱凌空洞。洞江向西, 深6米, 寬5米。在厚約2米的文化堆積中, 含黃褐膠結土和螺殼堆積層, 學中雖發現磨製骨針和鹿、豬、羊動物骨骼以及大量瓣鰓類水生動物骨骼。是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洞的遺址。由於人為破壞, 大部分文化堆積已無存, 僅洞穴後壁尚有少量殘跡。

翠屏石 桂林名石之一, 在普名泉。洞內乳石垂懸, 幽暗逼仄, 遊人多駐足探奇, 留有摩崖石刻百餘件。宋熙寧間(1068-1077)在龍隱巖建有釋迦寺, 為桂州四大名寺之一。1963年建藏碑閣。1988年建碑廊, 廊閣相連, 稱桂海碑林。其後, 又於巖側築陳列館, 3層, 高閣、曲廊、飛簷, 總面積達100平方米, 寬敝明亮, 是藏展與觀景俱宜的好設施。

龍隱洞 在月牙山西北麓, 高8~12米, 寬8~20米, 長64米, 面積645平方米。有一條碩大、蜿蜒、矯勁石槽通貫洞頂, 傳為老龍隱此留下痕跡。小東江流注洞中, “金鱗倒影水浮空”, 似為遊人再現當年破壁而飛的景趣。1963年建觀景臺於洞西北, 是觀“神龍”的佳境。古往今來, 遊人不絕。洞中唐宋石刻近百, 後人有“壁無完石”之嘆。

龍隱巖 在月牙山西麓, 與龍隱洞相鄰。巖高3~5米, 寬20米, 深10米, 面積200平方米。洞口西向, 呈穹隆狀, 像個口袋, 俗稱布袋巖。傳老龍曾隱巖內, 後從龍隱洞“破壁而飛”, 故有龍隱之名。此巖開發較早, 宋人譚 評介說, “天下洞穴, 類多幽陰, 或遠水, 清韻不足; 龍隱巖高而明, 虛而有容, 大概似碧落洞, 而登覽之富則過之”。巖的南隅, 高處有一懸巖, 名懸洞; 巖的北面有一洞, 像海螺, 名海螺洞, 洞前有平臺, 叫禪臺, 洞中有滴玉泉, 傳為烹茗依月牙山麓, “ 飛翼鼓, 周匝有欄, 陟降有路”, 成為一代名勝之地。古亭不復存。現在原址新建, 混凝土結構, 高6.5米, 長寬各3.5米, 面積12.25平方米, 復“驂鸞”之名。

輔星山 在普陀山南、月牙山東面, 海拔221米, 相對高度約71米, 面積2.75公頃。《廣西通志》載: “七星山者, 七峰位置如北斗, 又一小峰在旁, 日輔星。”山有小道可翻越, 通月牙山, 給七星公園平添一趣。

劍柄石 在月牙山玉衡峰北, 像一把寶劍插入山中露出的劍柄。石高14.4米, 孤立聳峙, 上刻“列翠之屏”4個篆字, 是桂林五大名石之一。

駱駝山 在七星公園內, 為桂林市名山之一, 原名酒壺山。因其狀態酷似駱駝, 遂名之。每當晨昏, 霞光映耀山石, 色澤斑斕, 頗為壯觀。明清以來, 山下遍植桃樹, 若逢春至, 桃花爛漫, 江霞紫務, 分外妖嬈。因此, “壺山赤霞”為清代桂林新八景之一。現山周圍闢有動物園、盆景藝苑、花圃茶室等亭臺樓閣。桃花依舊, 桂樹成林, 花果滿園, “壺山赤霞”更加絢麗多姿。

盆景園 在七星公園東南、駱駝山南側, 1985年建成, 面積4355多平方米, 分水石、樁景、乳石3個景區、水石景區, 從入口到山水廊, 設定各種吸水石、水邊石製成的盆景, 從山水廊到水榭, 陳列各種樹樁盆景和室外樹樁, 佔地2465平方米; 乳石景區, 從水榭到出口, 陳設各種鐘乳石盆景, 佔地830平方米, 這是全苑的精華, 它完全不同於夢幻般的洞府。而是暴露在明媚的陽光下, 還其玉潔冰清的本來面目, 有的燦若朝霞, 有的翠如黛玉, 有的簡直是噴薄著的飛泉。全部近20__盆的各類盆景俱屬珍品, 各具神韻, 意趣天成, 並採取了窗洞、景窗、景門、挑板、地景、博古架等多種陳列式樣。景區內建設, 佈置殊異, 或池魚、疊石、雁牆、籬笆, 或平橋、曲廊、水榭、亭臺, 或樹叢、竹林、草坪、藤架, 以建築小品、庭院、植物連線或分隔成若干空間, 曲折清幽, 如入仙境, 令人心蕩神移, 目不暇接。

靈劍溪 又名靈劍江、靈劍河, 在城東, 源於堯山西南大河鄉上陽家之北、堯山公路之南一池塘, 池中有泉, 終年不涸。由池向北, 至堯山西麓茅坪庵附近, 有一溝壑, 豐水季節, 也有水注入靈劍溪。七星山古名彈丸山, 靈劍溪繞其下, 有彈丸溪之名。靈劍發自堯山, 經省春巖, 留春巖、彈子巖、同志橋、張曙墓、七星山, 會小東江, 繞月牙、龍隱, 至穿山人灕江, 全長約9公里。它流經眾多著名勝跡, 其本身也最為遊人所鍾愛。

靈劍石 桂林名石, 在靈劍溪畔, 彈子巖前。高出水面15米, 寬12米, 長9米, 面積約110平方米, 呈筆架形, 主峰突如劍戟, 上刻“靈劍石”3個大字。

龍隱橋 位於龍隱巖西南170米龍隱路, 是小東江上的一座大跨度單拱石橋。1940年, 這裡建有跨度單拱石橋。1940年, 這裡建有跨度24米、寬2米的木便橋, 用以疏散城區人口, 早廢。現橋長62.2米, 寬10.7(7+2×1.85)米, 跨徑40米, 荷載汽-13級。此間地形複雜, 崬 岸橋臺基於一塊大孤石上, 高10米, 西岸橋臺築在基岩上, 高1米, 有一2米徑溶洞, 植樁支承。1964年興建, 1966年始竣工。前此, 馬坪街一帶通往三裡店需經花橋, 又不能行車, 十分不便。龍隱橋的建成, 不僅緩解了花橋的重負, 便利了交通, 且為小東江新添一景。

廣西導遊詞 篇14

廣西北海的珠海路以其歷史悠久及房屋建築風格的特殊,於20世紀80至90年代備受中外專家、學者的關注。該路建於20世紀20_年代後期。它的建成與當時北海建制的升格有關,並經歷了一段曲折的過程。

民國十五年(1920_年)三月以前,北海屬廣東合浦縣靖海區管轄,屬鄉鎮級編制。同年,廣東省政府在佛山、陳村、北海、梅菉等6個鄉鎮級的商埠,先後設立市政籌備處,直屬廣東省管轄。北海於1920_年3月被正式批准成立“北海獨立市市政籌備處”(下簡稱市政處),設總務、公安、教育、衛生、財政、工務五科,脫離合浦縣。

市政處為了跟上形勢發展的需要,決定改造除沙脊街外的大部分主要的大街小巷,重點是后街(今中山路的前稱)和大街(今珠海路的前稱)。當年的大街從西至東,分別有大西街、昇平街、東安街、東泰街和接龍橋。其中以東泰街和東華街“多殷商富戶”,籌款建街較易。市政處於1920_年6月起,首先拆除這兩街,按規劃拓建,歷時一年完成。

當時的北海,因各種原因,商業一度衰落。主要原因是廣州灣(今湛江市)為法國租借地,“貨物入口,向不課稅”,致使一向到北海採購貨物的安鋪、石城、壺洞等地的商人,全部到廣州灣購貨,造成北海商業冷淡。為此,廣東南區善後委員陳銘樞,為了減輕北海經濟負擔,向廣東省政府呈文請求“裁撤北海、梅菉兩市,改為警局。”理由是“北海地方,原非殷富,市內商務,內因金融混亂,外受廣州灣影響,益形衰落,商人營業,十九虧損,民困若此,何堪加重負擔……現計市年收入,月虧數百元,維持原狀,尚虞不足,有何餘力從事建設之可能,較不如取銷市制,歸併縣治,以輕地方負擔……(摘1920_年11月廣州《民國日報》刊登的《南區請裁撤北海梅菉兩市改警局》)”廣東省政府根據陳銘樞的“呈請”,於1920_年11月裁撤北海市政處,“行政歸併縣治警局”,“設公安工程二科”,以縮減機構,使經濟復甦。

其實,市政處被撤銷,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與當時市政處一些主要官員的腐敗和不作為不無關係。如首任市政處專員陳春熙於1920_年3月上任僅10個月,便因“貪贓枉法、劣跡昭彰”而引起北海萬人示威遊行,並高呼“打倒貪官汙吏陳春熙”的口號,同時電請上級機關將陳撤職。陳於年底向省政府提出辭呈,最後倒臺。

1920_年1月初,接任的周昌蔭專員,“因故未曾到任”,由當時駐北海的第十一師部副官林時清代行專員職權。不久周昌蔭專員終於到任了,卻在當年4月27日因貪汙受賄被市民彈劾去職。北海市政處成立僅兩年多,先後共4位專員走馬上任,其中有2位卻是貪官汙吏,這就很難扭轉北海經濟的被動局面了。

市政處撤銷後,由警察局行使原市政處的職權。1920_年底,對東安街、昇平街、大西街和接龍橋進行拓建。這時出現了一些商鋪的建築違章,偷工減料,不按原總體規劃的要求建造,使臨街鋪面建築參差不齊,甚至出現危房,於是警察局及時張貼《查禁違章私擅建築》的佈告,稱“市區範圍建築鋪面,例須繪圖呈報,發給執照懸掛門前,方準施工……倘敢仍然玩視,故違定章,一經查覺,定必嚴加處罰……。”由於警察局查禁得力,於1930年底使大街後來的拓建工程得以順利完成。

拓建後的大街,接龍橋、東泰街改稱珠海東路;東華街改稱珠海中路;東安街、昇平街和大西街改稱珠海西路。

市政處裁撤後,北海經濟逐漸得到恢復。據王洸編著的《中國海港志》記載,民國十八至二十六年(1929-1937)間,北海港的貿易以民國二十四年(1935)為最盛。全年進出口船隻共566艘,共計669096頓,貿易總值為3370000元。對外貿易與越南最為密切,民國二十五年(1936)進出口海輪429艘,計431728噸。另河內船192艘,計38208頓。

市政處成立不到三年便被撤銷了。當年北海被升格為獨立市就像曇花一現。儘管這樣,珠海路作為那段暫短歲月的產物,卻成了北海老街的代表性建築。人們遊覽在這條歷經滄桑的老街,還能感受到它昔日的美麗和曾有過的興旺。

老街文化的大發展

20_年10月,市旅委、北海旅遊集團有限公司,北海老城文化旅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北海老街文化藝術節從10月2日起至10月5日結束,主要活動有10月2日上午的藝術節開幕式,水彩畫、奇石、海貝、古船木及明清傢俱開展儀式;具體內容在北海老街生活資訊門戶上面有相關的更多活動和內容的介紹;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北海教學創作基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海教學創作基地、北京書畫藝術院北海老城創作基地、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廣西聯絡部、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北海工作站揭牌;10月3日晚的“百年老街、百名佳麗、百米T臺”創吉尼斯紀錄比基尼秀;10月2日—5日老街街舞秀、行為藝術、樂隊表演;老街圖片展、第一屆百年老街攝影大賽;10月5日晚珠海東路街舞總決賽、攝影大賽頒獎儀式暨首屆老街文化藝術節閉幕式。舉辦老街文化藝術節對挖掘、宣傳、弘揚北海歷史文化精華,打造北海歷史文化名城,提升北海形象有著重要意義,可以將厚重的文化積澱轉化為經濟活力,聚集人氣,改善老街的形象,推動老街商業旅遊,帶動旅遊和諧發展,促進經濟和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