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精選20篇)

欄目: 北京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76W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

我叫周依琳,今天是你們的導遊。

我們今天來到的地方是大家都知道的世界上最著名的歷史古蹟-北京故宮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始建於1420xx年,建成於1420xx年,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又名紫禁城。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屋子有9999間半,故宮四周饒10米高的城牆,外有50多米寬的護河城。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北京故宮門前。各位遊客,你們看,這座故宮的四個城角上都有一座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故宮座北朝南,開有四條門。各位遊客,這裡就是故宮的正門,叫午門,意思是正午的太陽光芒四射。

各位請看!在10米高的城牆上聳立著五座崇樓,樓頂飛簷翅起,從上面看就象五隻展翅欲飛的鳳凰,故午門又稱五鳳樓。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外朝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它們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太和殿,它是三大殿中最為高大的,它金碧輝煌,這個臺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欄,稱為望柱,柱子上雕刻著雲龍雲鳳的圖畫,末代皇帝溥儀就是在這裡舉行了他的登基大典禮。看完了太和殿,我們再來看中和殿。大家請看!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前等待吉時、稍事休息的地方。下面,請大家跟我來一起參觀當時的國宴廳--保和殿。各位遊客,這座大殿是故宮前朝三大殿中的最後一座大殿-保和殿,這座大殿被稱為清代的國宴廳及科舉考場,自乾隆皇帝以後,這裡便成為每四年一次的皇家科舉考場。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乾清宮,這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處理日常政事的地方。乾清宮分為中殿、東暖閣及西暖閣三個部分。正殿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臨時按見大臣的地方,殿中設有皇帝寶座及御案,正中掛著一塊“正大光明”匾,那是清朝皇帝的祖訓,作為治國、修身、平天下的基本準則。東、西暖閣是皇帝晚上住宿的地方。 現在請各位隨我去參觀交泰殿。各位請看,這座四角攢尖頂的大殿叫交泰殿,這座建築是明清兩朝皇后過生日時舉行壽慶活動的地方。在大殿後牆匾額上有“無為”二字,那裡是康熙皇帝的御筆,意思是希望後代能夠以德制國,施以仁政,以圖國家長治久安。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紫禁城的後花園--御花園,這裡是帝后們的休閒娛樂的場所。等一會兒大家可以在這座名字叫堆秀山的假山前拍照留念。

故宮博物院還珍藏著近百萬件以明清宮廷文物及宮中舊藏為主體的歷代傳世珍品,像世界知名的《清明上河圖》《五牛圖》。 現在,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文房四寶館、珍寶館、鐘錶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大家照相完後就可以分別進到這些館裡面去參觀,但要記住一定要遵守故宮博物館的各項規定,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物,要注意以下事項:

1.不準破壞文物.在牆上亂圖亂畫.

2.不準破壞環境及隨地吐痰.

3.要注意安全,迷路了要即使打電話和我聯絡

下午四點要在午門集合,現在解散。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2

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參觀,我感到很高興。這裡就是世界聞名地故宮博物館,一般大家都簡稱它為故宮,顧名思義,就是昔日地皇家宮殿。自1920xx年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xx年明朝第三代永樂皇帝朱棣遷都於此,先後有明朝地14位,清朝地10位,共24位皇帝在這座金碧輝煌地宮城裡統治中國長達五個世紀之久。帝王之家,自然規模巨集大,氣勢磅礴,時至今日這裡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也是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地古代皇家宮殿建築群。由於這座宮城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地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所以在建築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地位,是建築藝術地經典之作,1987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又稱紫禁城,究其由來,是由天文學說和民間傳說相互交融而形成地。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所有地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區。其中地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地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地說法。因此,古人認為紫外線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稱為紫宮。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間至尊,因此他們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宮殿地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現其位居中央,環視天下地帝王氣概。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指“紫氣東來”。傳說老子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騎了青牛前來,喜便請他寫下了《道德經》。後人因此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帝王之家當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麼用“紫”字來命名也就順理成章了。

“禁”字地意思就比較明顯了,那就是皇宮禁地,戒備森嚴,萬民莫近。此話決無半個虛字,在1920xx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宮後這裡正式開放以前平民百姓別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像紫禁城過去是多麼崇高威嚴,神聖不可侵犯啊!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歷史地,也因為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說起來話長。故宮從明永樂四年(1406)開始修建,用了20xx年地時間才基本建成,到今天已有570多年地歷史。大家看到了,故宮是一級紅牆黃瓦地建築群,為什麼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佔中央方位,因為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地感情,於是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地色彩,其他人不得在服飾和建築上使用。

而紅色,則寓意著美滿,吉祥和富貴,正由於這些原因,故宮建築地基本色調便採用了紅,黃兩種顏色。故宮佔地72萬多平方米,有宮殿樓閣9900多間,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四周有高9.9米,號稱10米地城牆,牆外一週是52米寬地護城河,俗稱筒子河。城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結構奇異,和諧美觀地角樓,呈八角形,人稱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城四周各設一門,南面地正門是午門,北門叫神武門,東門叫東華門,西門叫西華門。故宮在施工中共徵集了全國著名地工匠23萬,民夫100萬人。所用地建築材料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料來自北京房山縣,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地盤山,花崗石採自河北曲陽縣。

宮殿內墁地地方磚,燒製在蘇州,砌牆用磚是山東臨清燒地。宮殿牆壁上所用地紅色,原料產自山東宣化(今高青縣)地煙筒山。木料則主要來自湖廣,江西,山西等省。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工程之浩大。我們這裡眼前地建築叫午門。午門是紫禁城地正門,俗稱五鳳樓。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門都要懸燈賜食百官。到了清代這種活動就取消了。每年農曆十月七年級,都要在這裡舉行頒佈次年年曆儀式,清代乾隆年間因避乾隆帝“弘曆”地名字,故將“頒歷”改稱“頒朔”。清代,皇帝舉行朝會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萬壽,大婚等重大節日,都要在這裡陳設鹵簿,儀仗。此外,國家凡有徵戰凱旋時,皇帝在午門接受獻俘典禮,如果皇帝親征也從午門出駕。關於“推出午門斬首”地說法,可能是由於戲劇午臺上及野史小說敷衍而來地。

實際上是明代朝廷命官犯罪,有地在午門廷杖,當然嚴重地可能也有被當場打死地。(進午門後金水橋前)現在我們這裡已經到了故宮裡面,在正式遊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故宮地佈局和參觀路線。故宮佔地72萬多平方米,在這樣大地面積上,集各種建築手法,建造一組規模如此巨集大地建築群,不但沒有紛雜現象,反而給人以結構嚴謹,色彩輝煌和佈局規整地感覺,最主要地手段是建造中突出了一條極為明顯地中軸紅,這條中軸線和整座北京城有機地結為一體,北從鐘樓,南至永定門,總長度約8公里,皇家禁區苑內地部分約佔三分之一。宮內重要建築都在這條中軸線上,其它建築分東西對稱分佈。整個宮殿地設計和佈局都表現了封建君主地“尊嚴”和對封建等級制度地森嚴。

故宮分外朝內廷。現在我們這裡在外朝地最南端正,前面是太和門。門前有一對青銅獅子,威嚴,凶悍,成了門前橋頭地守衛者,象徵著權力與尊嚴。皇帝貴為天子,門前地獅子自然最精美,最高大了。東邊立地為雄獅,前爪下有一隻幼獅,象徵皇權永存,千秋萬代。我們這裡眼前地這條小河,叫金水河,起裝飾和防水之用。河上五座橋象徵孔子所提倡地五德:仁、義、禮、智、信。整條河外觀象支弓,中軸線就是箭,這表明皇帝受命於天,代天帝治理國家。(在太和門前)故宮建築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由午門到乾清門之間地部分分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東西兩側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左右對稱,形成“外朝”雄偉壯觀地格局。三大殿前後排列在同一個龐大地“工”字型漢白玉石殿基上,殿基高8米,分為三層,每層有漢白玉石刻欄杆圍繞,三臺中有三層石雕“御路”。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最高大地一座建築物,也是國內最高大、最壯麗地古代木結構建築。乾清門以內為“內廷”,建築佈局也是左右對稱。中部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是封建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地地方。兩側地東、西六宮是嬪妃地住所,東、西一所是皇子地住所。“內廷”還有為皇家遊玩地三處花園——御花園、慈寧花園、乾隆花園。內金水河沿“內廷”西邊蜿蜒繞過英武殿、太和門、文華殿流出宮外,河上有白玉石橋,沿河兩岸有曲折多姿地白玉雕欄杆,形似玉帶。故宮建築絕大部分以黃琉璃瓦為頂,在陽光下金碧輝煌,莊嚴美觀。故宮中地建築除了突出中軸線外,還用了各種手法,使宮城中各組建築獨具特色。比如殿基地處理,殿頂地形式,吻獸和垂脊獸地數目,彩繪圖案地規制等等。

這樣,不僅使主要建築更顯得高大,壯觀,而且還表現了宮中建築地等級差別。民間傳說故宮有房9999間半,說天上地皇宮一共有房10000間,地上地皇帝自稱“天子”,不敢與其同數,所以就少了半間。這半間房在哪兒呢?它指地便是文淵閣西頭那一小間。實際上紫禁城有房9000餘間,所謂地這半間是根本不存在地。文淵閣西頭一間,面積雖小,僅能容納一個樓梯,但它仍是一整間。文淵閣樓下是藏我國第一部《四庫全書》地地方,為了照顧佈局上地美觀,所以把西頭一間建造地格外小。(經過太和門之後)女士們、先生們,前面地大殿叫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內最大宮殿。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重簷廡殿頂,是殿宇中最高等級,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地一座。

太和殿建在三層重疊地“工”字型須彌座上,由漢白玉雕成,離地8餘米,下層臺階21級,中,上層各9級。太和殿始建於公元1420xx年,經歷了三次火災和一次兵燹地毀壞,現在大家看到地是清朝建地。四個屋簷上各有一排動物,原來是釘子,用來固定瓦片用地,後來換成了神話傳說中地動物,據說可以辟邪,而且數量越多,表明建築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個,9是陽之極數,依次為7、5、3、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許有這種裝飾地。明清兩朝曾有24個皇帝在此登基,宣佈即位詔書。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冊立皇后、頒佈法令、政令、派將出徵、金殿傳臚以及賜安等等,皇帝都要在這裡舉行儀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賀。這個廣場是太和殿廣場,面積達3萬平方米。

整個廣場無一草一木,空曠寧靜,給人以森嚴肅穆地感覺。正中為御路,左右地面鋪地磚橫七豎八,共15層,以防有人挖地道進入皇宮。周圍有一些大缸,是做什麼用地呢?在故宮裡一共有308個大缸,是用來儲水防炎地,缸下可燒炭加溫,防止冬天缸水結冰。為什麼要建這麼大地廣場呢·那是是為了讓人們感覺到太和殿地雄偉壯觀。站在下面向前望去:藍天之下,黃瓦生輝。層層石臺,如同白雲,加上香菸繚繞,整個太和殿好像天上仙境一樣。舉行大典時,殿內地琺琅仙鶴盤上點上蠟燭,香亭、香爐燒檀香,露臺上地銅爐、龜、鶴燃松柏枝,殿前兩側香菸繚繞,全場鴉雀無聲。皇帝登上寶座時,鼓樂齊鳴,文武大臣按呂級跪伏在廣場,仰望著雲中樓閣山呼萬歲,以顯示皇帝無上權威與尊嚴。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1920xx年底登基時,年僅3歲,由他父親攝政王載灃把他抱扶到寶座上。當大典開始時差,突然鼓樂齊鳴,嚇得小皇帝哭鬧不止,嚷著要回家去。載灃急得滿頭大汗,只好哄著小皇帝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大臣們認為此話不吉祥,說來也巧,3年後清朝果真就滅亡了,從而結束了我國20xx多年地封建統治。(在太和殿地石臺上)這是銅香爐,,是皇帝舉行典禮時焚燒檀香用地。這裡一共有18座,代表清朝18個省。殿外左右安放四個銅缸,象徵”金甌無缺“,作為貯水防火之用。臺基東西兩側各有一隻銅製仙鶴和龜,是長壽地象徵。這個由鉛鑄造成地器具叫嘉量,嘉量是當時量地標準器,表示皇帝公平處事,誰半斤,誰八兩,心中自然有數。

對面還有一個石頭做成地器具叫做日晷,是古代地測時儀。皇帝地意思是:量和時地基準都在自己手裡。太和殿正面有12根圓紅柱,東西約63米,南北進深約37米,高35米,殿前丹陛三層五出,殿前後有金扉40個,金鎖窗16個,整個大殿雕樑畫棟,豪華富麗。殿內中央設有2米高地平臺,上面擺放著雕有9條金龍地楠木寶座。後面有金漆圍屏,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對稱地寶象、角端、仙鶴、香筒等陳列品。象馱寶瓶,內裝五穀,象徵太平景象、五穀豐登。角端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地一種神獸,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只有明君,它才捧書而至,護駕身旁。太和殿也叫金鑾殿,為什麼這麼叫呢?因殿內為金磚墁地而得名。金磚墁地平整如鏡,光滑細膩,像是灑了一層水,發著幽暗地光。

那麼金磚真地含金嗎?其實這是一種用特殊方法燒製地磚,工藝考究,複雜,專為皇宮而制,敲起來有金石之聲,所以稱作“金磚”。燒這種磚,每一塊相當於一石大米地價錢,可見金磚雖不含金,但也確實貴重。殿內共有72根大主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6根雕龍金柱,瀝粉貼金,圍繞著寶座周圍。在殿中央有一藻井,是從古代“天井”和“天窗”形式演變面來,為中國古代建築地特色之一。主要設定在“尊貴”地建築物上,有“神聖”之意。在藻井中央部位,有一浮雕蟠龍,口銜一球(球為銅胎中空,外塗水銀),此球叫軒轅鏡,傳說是遠古時代軒轅黃帝制造地,懸球與藻井蟠龍聯在起,構成游龍戲珠地形式,懸於帝王寶座上方,以示中國曆代皇帝都是軒轅地子孫,是黃帝正統繼承者。

它使殿堂富麗堂皇,雍容華貴。鏡下正好對著寶座,據說是袁世凱怕大球掉下來把他砸死,故將寶座向後挪到現在地位置。關於龍椅,這裡面有段故事。1920xx年(民國五年)袁世凱登基時,把原來地寶座搬走了,換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飾他自己設計地帝國徽號。據說他地腿短,因而將椅座降低。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尋找那把龍椅,根據過去地一張照片,在破傢俱庫找到了一把破椅,經專家鑑定,這椅子就是皇帝寶座,後經修復展出。(帶客人至太和殿東或西側銅缸處)古人把陳設在殿堂皇屋宇前地大缸,稱為“門海”,門海者,蓋“門前大海”之意,古人相信,門前有大海,就不怕鬧火災。因此,大缸又稱為吉祥缸。它既是陳設品,又是消防器材。在科學不民達地古代,宮中沒有自來水,更沒有消防器材。

因此,缸內必須長年儲滿水以備不虞。清代時,共有308口大缸,按其質量分類三種,即鎏金銅缸、燒古銅缸和鐵缸,其中最珍貴地是鎏金銅缸。然而這些鎏金銅缸沒有逃脫侵略者刺刀刮體地厄運。侵略者是誰?是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國聯軍。為了鎮壓中國人民反帝地義和團運動,1920xx年地8月13日至8月15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進佔紫禁城。救死扶傷和軍官們燒、殺、搶、掠,從宮中及頤和園等處動掠奪地文物在各侵略國使館區堆積如山,至今仍有大量文物被倫敦、巴黎、紐約博物館攫為已有。這一切包括眼前這口缸上地道道刮痕都已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地鐵證。是偽統治時期,大缸被拉出宮門,裝上日本侵略軍地卡車,用去製作子彈,再反過來屠殺我國人民。

(中和殿前)眼前這個方形建築是中和殿。皇帝舉行大典前,先到此暫坐休息,會見一些官員。皇帝去天、地、日、月四壇祭祀時,前一天也要在中和殿裡看祭文。每年二月皇帝到先家壇舉行親耕儀式,前一天要來這裡閱視種子、農具、祝文。這裡現在陳列地是乾隆年間地兩面三刀頂肩輿,即八抬大轎城角故宮地四個城角,每一個角上有一座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地角樓,建造地可好看了。這四座角摟是怎麼蓋地呢?北京有這麼個傳說——明朝地燕王朱隸在南京做了永樂皇帝以後,因為北京是他做王爺時候地老地方,就想遷都北京,於是就派了親信大臣到北京蓋皇官。朱隸告訴這個大臣:要在皇宮外牆——紫禁城地四個犄角上,蓋四座樣子特別美麗地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

並且說:“你就做這個管工大臣吧,如果修蓋地不好是要殺頭地!”管工大臣領了皇帝地諭旨後,心裡非常發愁,不知如何蓋這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地角樓。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後,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廠地工頭、木匠們都叫來,跟他們說了皇帝地旨意,限期三個月,叫他們一定要按期蓋成這四座怪樣子地角樓,並且說:“如果蓋不成,皇帝自然要殺我地頭,可是在沒殺我地頭之前,我就先把你們地頭砍了,所以當心你們地腦袋。”工頭和木匠們對這樣地工程都沒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塊琢磨法子。三個月地期限是很短地,一轉眼就是一個月了,工頭和木匠們還沒想出一點頭緒、一點辦法來,他們做了許多樣型,都不合適。這時候,正趕上六七月地三伏天氣,熱得人都喘不上氣來,加上心裡煩悶,工頭和木匠們真是坐也不合適,躺也不合適。

有這麼一位木匠師傅,實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閒遛去了。走著走著,聽見老遠傳來一片蟈蟈地吵叫聲,接著、又聽見一聲吆喝:“買蟈蟈,聽叫去,睡不著,解悶兒去!”走近一看,是一個老頭兒挑著許多大大小小秫秸編地蟈蟈籠子,在沿街叫賣。其中有一個細秫秸棍插地蟈蟈籠子,精巧得跟畫裡地一座樓閣一樣,裡頭裝著幾隻蟈蟈,木匠師傅想:反正是煩心地事,該死地活不了,買個好看地籠子,看著也有趣兒,於是就買下了。這個木匠提著蟈蟈籠子,回到了工地。大夥兒一看就吵嚷起來了:“人們都心裡怪煩地,你怎麼買一籠子蟈蟈來,成心吵人是怎麼著?”木匠笑著說:“大家睡不著解個悶兒吧,你們瞧……”他原想說你們瞧這個籠子多麼好看呀!可是他還沒說出嘴來,就覺得這籠子有點特別。

他急忙擺著手說:“你們先別吵吵嚷嚷地,讓我數數再說。“他把蟈蟈籠子地樑啊、柱啊、脊呀細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大夥被他這一數,也吸引得留了神,靜靜地直著眼睛看著,一點聲音也沒有。木匠數完了蟈蟈籠子,蹦起來一拍大腿說:“這不正是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麼?”大夥一聽都高興了,這個接過籠子數數,那個也接過籠子數數,都說:“真是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地樓閣啊,”大夥兒受這個籠子地啟發,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樓地樣子,燙出紙漿做出樣型,最後修成了到現在還存在地角摟。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3

各位朋友:

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一處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它位於北京城的中心,殿宇千門萬戶,樓閣巍峨莊嚴,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素有金色的宮殿之海的美稱。您一定猜到了,這就是馳名中外的故宮博物院。

故宮是明、清兩面三刀代的皇宮,在這裡有明清兩代24個帝王登基坐殿,統治中國長達500多年。故宮含金量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北京城的中心,是全城風景最美的一處景觀。故宮的西北面有湖光塔景的北海公園;西面是碧波粼粼的中南海;東面有著名的商業街王府井;北面的景山為故宮的屏障。站在景山萬春亭上,可以俯瞰故宮的全貌。故宮南面是特殊意義的國門,即天安門廣場,它是新中國的象徵,第一面五星紅旗在此冉冉升起。

故宮是世界著名的旅遊景觀,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閃爍著東方文明的光輝。

故宮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50米,面積木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有房屋9000餘間。很多人都聽說故宮有房9999間半的傳說,這是因為按《易經〉中講九是陽極之數,發九為尊,故宮是皇帝的住處自然要作到頭了。故宮四周有高10米的城牆。城有四門,南面是正門午門,北為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別緻的被稱作“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城外有長3800米,寬52米的護城河,使故宮自成防禦體系,有城中之城的美稱。而其護城河長度,也已列入世界之最。

故宮從明代開始作為統治中心,但它的初建者卻不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而是他的四兒子明成祖朱棣。故宮建在北京城南起永定門北至鼓樓長16華里的中軸線上,南北為主,左右對稱,建造中遵循《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室,左祖右社”的建造原則。故宮在建造手法上突出皇權,其基本做法是突出以前三殿和後三宮為主的中軸線,其他建築拱衛中央。故宮的建造可以說是集全國的人力物力,木材磚瓦取自全國各地,耗費極其巨大。宮殿內墁地的磚被稱作“金磚”,製作工藝極為複雜,從取土到成泥要6道工序,到成磚則需17道工序,最後還要把磚放到桐油裡浸泡處理。這種磚鋪在地上越磨越亮,由於製作複雜,價格昂貴,在當時一磚合一石米。年以有“金磚”之稱。可以說故宮每座宮殿都浸透著人民的血汗它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充分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故宮是我國儲存到現在最完整,最輝煌的一組皇家建築群,而今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

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紅牆黃瓦,飛簷巨集麗的建築就是故宮的正門——午門。它平面呈“凹“字形,上有崇樓五座,正樓是9開間的重簷廡殿頂大殿,東西是四座重簷四角攢尖頂方形亭樓,各以廊廡相連,輔翼正樓。整個建築氣勢巍峨,充分體現了皇帝的威嚴。午門全部建築,高下錯落,左右映對,勢若朱鳥展翅,翱翔天空,故又常被人稱作五鳳樓。正樓設有寶座,左右設有鐘鼓樓,過去皇帝 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鐘鼓齊鳴,肅穆森嚴。

一提起午門,常令人想起“推出午門斬首示眾”這句話。其實午門前並未斬過人。因為明朝行刑在西市9今西四),清代在菜市口,但在這裡卻打死過人。明代有一種罰刑——廷杖,就在午門下舉行。如果大臣觸怒皇帝就要被批“逆鱗”。被子批“逆鱗”的大臣被子打掉烏紗帽穿上囚衣推出午門,行刑就在這御路東側。起初只是象徵性的打,主要在於對大臣的羞辱,但到後來則打人至死。正德十四年正德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選美,群臣阻諫。荒淫無度的正德皇帝不但不聽,還將舒芬,黃鞏等130位大臣廷仗,打死11人。這聽起來確實非常殘忍,不過要到傳統佳節元宵節,這晨卻是另一番景象,懸燈結彩賜宴百官,喜氣洋洋。

進入午門就開始了宮內的遊覽,您看前面的河叫金水河,上面五座漢白玉石橋叫內金水橋。五座橋各有用處:正中的叫御路橋,供皇帝走,望宗室親王走;再外面是品級橋,供文武大臣走。引金水河流過這裡,除美觀外還有防火作用。一方面故宮內多是木建築,一旦失火可以用河水撲救;另一方面與我國的五行說相關,南方屬火故以水克之,這種例子很多,講解中將隨時介紹給大家。由此可見,故宮不僅是集建築藝術之大成,也是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前面這座門叫太和門,門前這對銅獅您能猜出雌雄嗎?您猜得不錯,東面的是雄獅,前腳踩一繡球,象徵權力也象徵統一寰宇;西面是雌獅,前腳撫弄一小乳獅,象徵子嗣昌盛。門旁所立的圖是故宮平面圖。大家請看,故宮是由前朝和內廷兩部分組成的,前朝以三大殿為主,是皇帝釋出政令和舉行大典的地方。三大殿後是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及東西六宮等,這裡是皇帝處理政務,居住享樂的地方。現在故宮的陳列體系分宮廷歷史遺蹟陳列,東六宮,外東路及三大殿兩廡等為古代文化藝術陳列。在故宮這座藝術寶庫中收藏有近百萬件珍貴文物,佔全國700座博物館藏品總數的六分之一,成為馳名中外的最大的博物館。這裡閃爍著中華民族5020xx年文化藝術的光輝。昔日的皇宮禁地今天成為人們參觀遊覽的旅遊名勝。

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規模巨集大,氣宇軒昂的三大殿。大殿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臺基上。中國建築主體是木結構,受材料限制,本身不可能很高,聰明的古代人民採用高大的石臺基將大殿托起以增強氣勢。大家還注意到如此大的廣場前沒有一棵樹,其原因也是為烘托三大殿的高大,故意製造一開闊的空間;另一個原因就是五行相剋的體現,金木水土火五行學說中,土居中,樹為木,而木克土,如果種樹恐怕不利於中央統治。古人在建造故宮時可謂用心良苦。殿前三層漢白玉臺階上有銅鼎18個。露臺上分列兩旁的銅龜銅鶴寓意龜鶴延年。東面的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西面的嘉量是中國古代的標準量器,放在這裡象徵皇帝公正平允。

殿前左右各有一對鎦金銅缸,是清乾隆年間鑄造成的,每缸重約2噸,也稱門海,放在這裡用於防火,取意缸置於土上,土生金,缸中貯水,金生水,而以水克火。正中的大殿是太和殿,就是人們常說的金鑾寶殿。明朝叫奉天殿,皇極殿,清順治二年改叫太和殿。大殿面寬11間約64米,進深5間約38米,高26。92米,加上臺基高度,通高35。03米,大殿面積2377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物。殿內寶座四周的6根大柱為蟠龍金漆大柱,金光燦燦,因為這裡是宮內最神聖的地方,所以殿頂,彩繪等都採用官式建築中最高等級。殿內金漆大柱當中就是皇帝的寶座。設在地平床上。寶座左右有對稱的形容詞象,仙鶴,香筒等陳設,這些都是銅胎嵌絲琺琅製品。座旁有孔雀做的扇。各位抬頭請看,寶座上方是金漆蟠龍藻井,藻井為覆鬥式,井中有盤龍,龍頭下的圓球叫軒轅鏡。相傳軒轅鏡為軒轅氏黃帝所造,將它懸於寶座上象徵江山正統,但現在寶座與軒轅鏡並不上下相對,據說是復辟皇帝袁世凱登上寶座,抬頭見軒轅鏡懸在頭頂,怕球掉下來將他砸死,於是將寶座後移。軒轅鏡下紫宸臺上就是楠木金漆雕龍寶座,它是皇權的象徵。太和殿內外裝飾壯麗豪華,但皇帝並不是天天在這裡,只有元旦,冬至,萬壽節(皇帝生日)及重大慶典如冊立皇后,派大將出徵等日子,才來此登臨寶座以示尊嚴。

轉過太和殿,眼前這座單簷四角攢尖鎦金寶頂的方形殿宇叫中和殿,明朝叫華蓋殿,中極殿,順治二年改名中和殿。大殿深廣均為5間,長寬均為24。15米。皇帝到太和殿舉行大典前,先在此小憩,接受內閣大臣等官員朝拜,然後再去太和殿。皇帝到天,地,日,月壇,祭祀的前一天要來此看祭文,到農家壇親耕要先來此閱視種子,農具。清朝皇帝每20xx年修一次玉牒,要在此舉行隆重的儀式,殿內陳列著乾隆年間的兩頂肩輿,就是轎,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八抬大轎。中和殿後是保各殿,面寬9間,進興5間。它的功用有很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就是殿試。這是封建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考試。被錄取的進進士,前三名稱鼎甲三元即狀元,榜眼,探花,其他稱“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能參加殿試是很不容易的,要經過童試,鄉試,會試三級考試錄取後才是殿試。

如果一個文人在各級考試中都是第一名叫連中三元,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國自隨代開始的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本世紀,最後一次科舉在1920xx年就是光緒三十年舉行,最後一們狀元叫劉春霖,自稱是第一人中的最後一人。保和殿後位於丹陛御路上的大雲龍石雕,是故宮內乃至全國最大的一塊石雕塑,長16。57米,寬 3。07米,厚1。7米。重約250噸。產自北京郊區房山。如此大的石板在當時沒有現代機械裝置情況下運輸極為困難,當時人們採用在路上潑水凍冰用滾木等方法進行運輸。

現在我們所在的這個東西橫向的廣場叫乾清門廣場,它是前朝與內廷的分界地帶。內廷是皇帝的居住區,這座門叫乾清門,清康熙皇帝曾在此御門聽政。乾清門內就是總稱後三宮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乾清,坤寧象徵天地乾坤。乾清宮東西兩面的日精門,月華門象徵日月。圍牆外東西六宮象徵十二星辰。後面眾多建築象徵眾星。這些象徵日月星辰的建築均拱衛皇帝居住的象徵天的乾清宮,以顯示一輩子受命於天皇帝尊嚴。這後宮就是民間所說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三千佳麗所居住的皇宮內院,現面我們到裡面細看。

乾清門內的這第一座大殿就是乾清宮,面寬9間,是皇帝的寢宮和日常活動的地方,一直到雍正皇帝以後才將寢宮移到養心殿。這兒是皇帝的寢宮,也是奪權鬥爭最激烈的地方,明代的壬寅宮變,紅丸案,移宮案等宮闈大案都有發生在此。各位抬頭請看宮內高懸的“正大光明”匾就是宮內鬥爭的產物。匾後是藏祕密立儲匣的地方。有人說正大光明匾一點也不正大光明,就是因為雍正皇帝上臺後有傳聞,說他是串通隆科多等人篡改遺詔當皇帝的。此事真假不用深考,不過祕密立儲確是由雍正朝開始。雍正上臺後深感其父康熙皇帝在立儲問題上幾廢幾立,造成諸皇子明爭暗鬥朝臣互相傾軋,對中央統治不利,於是改為祕密方式立儲。方法是事先寫兩份遺詔,一份帶在身上,一份藏於“正大光明”匾後,皇帝晏駕後,將兩份遺詔校對後再宣佈繼位者。乾隆等皇帝都是這樣繼位的。

乾清宮後是交泰國殿,它的形制與中和殿相同,這裡是皇后在冬至,元旦,千秋節受賀的地方。現在這裡存有玉璽25塊,放置25塊的寓意是從《周易》“天數二十有五”之說而來的,而且1。3。5。7。9這五個陽數之各也是25,殿內高懸的“無為”二字是康熙親筆所寫,取意“無為而治”。殿內的內宮不可干政的鐵牌也是康熙皇帝鑑於明亡的教訓而立的,只可惜到清末依然出了安德海,李蓮英等太監弄權誤國。交泰殿後的坤寧宮原來是皇后的寢宮,後來皇帝移居養心殿,皇后移居體順堂,這裡成為祭神的地方。請大家到東面來,透過玻璃可以看到東暖閣內有龍鳳喜床,床有有象徵多子多福的百子帳,這裡是皇帝大婚的洞房,一派喜氣景象。

出坤寧宮我們現在來到御花園,這裡是皇帝皇后休息遊玩的地方。當中的大殿叫欽安殿,這是宮內惟一的道教建築。道貌岸然家認為北方屬水,所駝個殿內供的是道貌岸然教北方之神玄武大帝。這座御花園面積1。2萬平方米,東西130米,南北90多米,以主建築欠安殿為中心,左右對稱,前後呼應,分佈著10餘座亭臺樓閣曲池水榭。位於園子四角的象徵春夏秋冬的萬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同是亭子但形態各異還有收藏《四庫全書薈要》的離藻堂,堆秀山上的御景亭等。其音點綴著蒼松翠柏奇花異石,是皇家園林中的典範。規整中見變化:規整是指佈局上四平八穩,變化指建築風格變化多樣,在一萬多平方米範圍內容納十幾種風格不同的建築,各們倘佯其間才能細細品味。

我們現在走出的這座高大城門叫神武門,是故宮的後門,至此宮內的遊覽結束了,但是紫禁城的建築並未結束,您看對面高43米的景山,它是紫禁城的屏障,與前面的金水河遙相呼應,構成中國建築背山面水的傳統格局,我們乘著遊興登上山項萬春亭俯瞰故宮。看看這金碧輝煌的世界奇觀。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4

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國家級現代大型陝西曆史博物館。

陝西曆史位於小寨東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處,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築群,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它彙集了陝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鑑於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陝西曆史博物館,於1991年6月建成開放。 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珍藏出土文物精品11.3萬件,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

陝西曆史博物館主要展示陝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陝西曆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陝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陝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特點:陝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佈局協調,氣勢巨集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採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鑲金玉鐲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 格,借鑑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 崇樓”的佈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 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 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採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 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牆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採 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溫溼度的全封閉 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 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 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 並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 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陝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遊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陝西曆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陝西古代史陳列、陝西青銅器珍品展、陝西曆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 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陝西曆史文化的地理環 境。陝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 獅是這種文明的標誌。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 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 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 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裡如此完 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陝西曆史文化的基調。 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 首先,我們先來看下陝西古代史的第一部分是史前史,從距今約115萬年至公元前21世紀。1964年在陝西省藍田縣發現頭骨化石是目前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新石器時代區別於舊石器時代的標誌有3個:一是出現磨製石器;二是發明陶器;三是開始定居並出現了原始農業。仰韶文化距今7000至5020xx年,處於仰韶文化社會的半坡人生產力已大大提高。從半坡出土的陶壎,是我過迄今發現最早的吹奏樂器,引起了國際音樂界極大興趣。

這裡是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0xx年,包括從公元前21世紀在陝西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國、西周王朝3個歷史發展階段。這件是牛的肩胛骨,是用來占卜,事後在卜骨記錄下結果。這些占卜記錄便是最早形成—甲骨文。西周是我國青銅時代繁榮興盛的頂峰。青銅器也是是奴婢社會的禮制,即權力與等級的象徵。這些是鼎,是古代的一種炊具,用來煮肉類。銅鼎是由原始社會的陶鼎演變而來的。在夏、商、週三代,銅鼎作為禮器,在奴婢主貴族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時使用。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所以,以後把取得天下叫“定鼎”。青銅器紋飾是研究青銅器藝術的重要內容。青銅器紋飾有兩大類:動物紋和幾何紋。二者均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製作的本意是用這些青銅器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構思的巧妙和成功。

大家看這些出土的大量的鐵農具,是在秦朝農業為主出土的物品,秦朝以農業為主,這說明鐵器當時已經取代了青銅器被廣泛使用。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秦始皇繼位後,在20xx年先後吞併6國,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取了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對促進我國封建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秦始皇兵馬俑發現的兵器、馬俑銅車馬,集中展示出秦王朝在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所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在這時正式形成。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性大都市。它比當時西方的古羅馬城還大兩倍。漢代非常重視農業,發達的農業也是漢代強盛的物質基礎。漢代在冶鐵、紡織、造紙等手工業的規模和技巧上都超過了前代。這是1957年在西安霸橋一座漢墓中出土的西漢紙。霸橋紙的發現將我國造紙的時間向前推進了近220xx年。漢代絲織品種繁多,這些是從絲綢之路沿線發現的絲綢殘片,而求良馬正是汗王朝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目標之一。

公元220xx年到公元581年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大動盪、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是匈奴大夏政權在今陝北靖邊縣建立的都城統萬城的照片。統萬城堅固無比,雄偉壯觀,是我國儲存最完整的古城堡之一。

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面積達84.1平方公里,是東古羅馬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我國瓷器起源很早,這些是唐三彩,是唐盛時的一種以黃、褐、綠3種顏色為主色釉的陶瓷工藝品。三彩器流行的時間較短,燒製的區別較少,因此遺物不多,非常珍貴。

這些是在陝西發現的元代文物。蒙古族統一中國建立元朝。1369年,明王朝攻佔西安,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就是從此得名的。宋代到清代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這裡陳列的壺、罐、茶座、等器物工藝高超,造型古樸,使人留連往返。

漢•四神瓦當(朱雀)直徑15.8釐米,邊輪寬2釐米,陝西漢長安城遺址出土。朱雀口卸寶珠,昂首翹尾,更顯得威嚴勢猛,神聖異常。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給大家一小時的活動時間在此參觀,一個小時後我會在門口等大家集合。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5

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國家級現代大型陝西曆史博物館。

陝西曆史位於小寨東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處,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築群,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它彙集了陝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鑑於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陝西曆史博物館,於1991年6月建成開放。 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珍藏出土文物精品11.3萬件,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

陝西曆史博物館主要展示陝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陝西曆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陝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陝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特點:陝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佈局協調,氣勢巨集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採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鑲金玉鐲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 格,借鑑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 崇樓”的佈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 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 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採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 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牆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採 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溫溼度的全封閉 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 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 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 並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 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陝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遊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陝西曆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陝西古代史陳列、陝西青銅器珍品展、陝西曆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 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陝西曆史文化的地理環 境。陝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 獅是這種文明的標誌。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 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 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 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裡如此完 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陝西曆史文化的基調。 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 首先,我們先來看下陝西古代史的第一部分是史前史,從距今約115萬年至公元前21世紀。1964年在陝西省藍田縣發現頭骨化石是目前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新石器時代區別於舊石器時代的標誌有3個:一是出現磨製石器;二是發明陶器;三是開始定居並出現了原始農業。仰韶文化距今7000至5020xx年,處於仰韶文化社會的半坡人生產力已大大提高。從半坡出土的陶壎,是我過迄今發現最早的吹奏樂器,引起了國際音樂界極大興趣。

這裡是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0xx年,包括從公元前21世紀在陝西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國、西周王朝3個歷史發展階段。這件是牛的肩胛骨,是用來占卜,事後在卜骨記錄下結果。這些占卜記錄便是最早形成—甲骨文。西周是我國青銅時代繁榮興盛的頂峰。青銅器也是是奴婢社會的禮制,即權力與等級的象徵。這些是鼎,是古代的一種炊具,用來煮肉類。銅鼎是由原始社會的陶鼎演變而來的。在夏、商、週三代,銅鼎作為禮器,在奴婢主貴族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時使用。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所以,以後把取得天下叫“定鼎”。青銅器紋飾是研究青銅器藝術的重要內容。青銅器紋飾有兩大類:動物紋和幾何紋。二者均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製作的本意是用這些青銅器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構思的巧妙和成功。

大家看這些出土的大量的鐵農具,是在秦朝農業為主出土的物品,秦朝以農業為主,這說明鐵器當時已經取代了青銅器被廣泛使用。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秦始皇繼位後,在20xx年先後吞併6國,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取了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對促進我國封建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秦始皇兵馬俑發現的兵器、馬俑銅車馬,集中展示出秦王朝在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所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在這時正式形成。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性大都市。它比當時西方的古羅馬城還大兩倍。漢代非常重視農業,發達的農業也是漢代強盛的物質基礎。漢代在冶鐵、紡織、造紙等手工業的規模和技巧上都超過了前代。這是1957年在西安霸橋一座漢墓中出土的西漢紙。霸橋紙的發現將我國造紙的時間向前推進了近220xx年。漢代絲織品種繁多,這些是從絲綢之路沿線發現的絲綢殘片,而求良馬正是汗王朝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目標之一。

公元220xx年到公元581年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大動盪、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是匈奴大夏政權在今陝北靖邊縣建立的都城統萬城的照片。統萬城堅固無比,雄偉壯觀,是我國儲存最完整的古城堡之一。

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面積達84.1平方公里,是東古羅馬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我國瓷器起源很早,這些是唐三彩,是唐盛時的一種以黃、褐、綠3種顏色為主色釉的陶瓷工藝品。三彩器流行的時間較短,燒製的區別較少,因此遺物不多,非常珍貴。

這些是在陝西發現的元代文物。蒙古族統一中國建立元朝。1369年,明王朝攻佔西安,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就是從此得名的。宋代到清代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這裡陳列的壺、罐、茶座、等器物工藝高超,造型古樸,使人留連往返。

漢•四神瓦當(朱雀)直徑15.8釐米,邊輪寬2釐米,陝西漢長安城遺址出土。朱雀口卸寶珠,昂首翹尾,更顯得威嚴勢猛,神聖異常。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給大家一小時的活動時間在此參觀,一個小時後我會在門口等大家集合。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陝西曆史博物館來參觀,陝西曆史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於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佔地面積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用於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舍為“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園林建築群,參差錯落,典雅凝重,既表現了陝西的悠久歷史,又突出了盛唐長安的古老文化。是由中國建築學界泰斗樑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著名設計師張錦秋女士設計的。館內藏有文物37.5萬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8件,國家一級文物859件,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

大家看,博物館門前的噴水池上方有“陝西曆史博物館”七個金字,這是集郭沫若先生的字而製造的。作為一座現代劃的大型歷史博物館,它有可控制溫、溼度的全封閉中央空調;有多功能照明和自動放火、防盜報警系統;有文物修復保護科技中心和先進的化驗測試技術;有獨步海外的唐墓壁畫庫;有電腦控制、自動檢索的圖書館;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還建有六種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告廳。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基本陳列的序言大廳。序言大廳不書一個文字,以昂首挺立的巨型石獅,奔騰咆哮的黃河壺口瀑布和綿延不斷的黃土高原來昭示主題,構成獨特的無言之序。這頭巨型石獅是按唐順陵前的石獅以1:1比例原大複製的。順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陵墓,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

基本陳列為陝西古代史陳列,共有三個展廳: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

首先,我們進入第一展廳“史前時代”。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從舊石器時代的藍田猿人開始,經中石器時期的大荔人,再到母系氏族社會的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會的龍山文化,直到傳說中的三黃五帝,揭示了人類早期的起源和發展。

這個時期中主要包括兩個大的時代—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這邊走,我們將會看到的是一個猿人頭蓋骨化石,是於1964年在藍田縣發現的,我們叫它為“藍田人”。這裡是一個複製品,只有770毫升的腦容量,是我們現在正常人的一半。藍田人是目前已知的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我們看到背景的照片就是當時發現頭蓋骨的地方。在展櫃下面,我們看到了一組出自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它們看起來非常的粗糙,所以它的用途非常簡單,只用於採集和狩獵。我們接下來看到的是距今7000~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它反映了當時繁盛的母系氏族社會。那個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定居,並從事耕作和飼養動物,例如,狗、豬等,並且群居於村莊當中。經過精緻打磨的石質工具已經被廣泛使用。半坡遺址就是這一文明的典型代表。這裡我們看到的文物大部分是來自於半坡,包括這些精美的陶器。

參觀完“史前時期”,接下來我們走進的是奴隸社會的周代,而周朝是陝西曆史第一個朝代,陝西的文字歷史也從此開始。在這裡看到的是一組青銅器。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在西周達到了鼎盛。在中國歷史上,我們也稱周朝為青銅時代。這件青銅牛尊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巧妙的利用了牛身的各個部位:牛身為器,牛尾為柄,牛舌為流,四足站立,可以直接從底下為酒加熱,整個酒器生動地展示了周青銅鑄造業的高超水平。

接下來我們將走進秦朝。秦朝距今公元前220~206年,實際上秦朝只輝煌了15年,但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王朝。下面我們將在展櫃看到大量的秦國文物,這裡陳列了10個石鼓,頂圓底平,四面刻有四言詩句,內容多為歌頌秦人耕織作農的生活,稱為“石鼓文”,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石刻文字。

接著我們來到漢代展廳。漢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鼎盛時期,對以後各朝代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看到的是漢代的一件國寶—皇后之璽,這個潔白瑩潤的玉製印章是1968年在咸陽狼家溝漢高祖和呂后墓東側出土的,印章上刻有“皇后之璽”四字,似“螭虎”形,它那精美的工藝和造型至今仍然叫人歎服。

我們看到的下一個部分是魏、晉、南北朝,它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大家看這枚多面體煤精組印,是1981年在陝西旬陽城東門外出土的。印章共有二十四面,其中十六個正方形,八個三角形,印章的主人是鮮卑族上層人物獨孤信。他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胤,隋文帝楊堅和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父親李日丙,被尊稱為中國第一老丈人。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將走進第三展室,首先看到的是隋朝和唐朝。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公元581~618年存在的隋朝,雖然是個短暫的王朝,但是偉大的唐朝卻恰恰建立在它的基礎之上。我們接下來將要看到的是唐都長安城,它佔地面積83.1平方公里,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宮城、皇城和外廓城。當時的長安城是現在西安城的9.3倍,人口超過100萬。下面看到的是文明於世的唐三彩,而所謂的“三”不僅僅是三種顏色,而“三”在古代是多的意思。唐三彩以黃、褐、綠三種顏色為主,因為流行的時間較短,燒製的地區較少,所以遺物不多非常珍貴,是當之無愧的國寶。接下來看到一套唐代金銀器—“鴛鴦蓮瓣紋金碗”。它於1970年在西安市郊出土,代表著唐代手工業的高超水平。它充分體現出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奢華。接下來我們將看到的是一組臨摹的唐墓壁畫,真品被收藏在壁畫庫裡。我們看到的第一幅是“馬球圖”,共有20位騎馬的球手,在隊伍最前面的5位球手正在追擊馬球。馬球運動是在唐代的波斯傳入中國的,在唐代廣泛流行,甚至女性也都很喜歡打馬球。唐代一共有21位皇帝,其中的15位皇帝都很擅長打馬球。但遺憾的是,這項運動在明代以後逐漸消失。我們看到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是從章懷太子墓出土的。這幅壁畫形象地再現了唐代官員接持外國使臣的場面。其中三位外來使者,第一位來自於羅馬,第二位來自於韓國或朝鮮,而最後一位是來自於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這副壁畫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事務。

各位遊客下面我們將會看到博物館獨一無二的鎮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這件瑪瑙杯是由天然的整塊瑪瑙製作而成,以牛頭為首,並雕刻了獸角。瑪瑙的質地很硬,比我們知道的玉石都要硬,從這點來看,它的製作工藝的難度是令人難以想象的。它也是中國僅存的一件。

隨著歷史的腳步,我們來到了宋元明清展室。而從宋朝開始西安就不再是首都了,但是從軍事角度來看,對於封建王朝來說,它仍然是非常重要。接下來我們將會看到最後一件國寶—“青袖提樑倒注壺”,我叫它“奇妙的壺”。產自中國北方八大民窯之一的耀州窯。當我們仔細觀看時會發現這件壺沒有蓋子,所以很多朋友會問我怎樣注水。在左手我們將會看到一個注水的示意圖。按照圖示,首先將壺倒轉過來,我們將會看到一個梅花狀的小孔,成U形管,所以水就是從底部的小孔注進去的。另外,牡丹、一隻鳳凰、一隻獅子被裝飾在壺身上。其中,牡丹花被視為花中之王,鳳凰在中國被視為鳥中之王,獅子在中國被視為獸中之王。這三王爭霸的倒流壺被看作是中國古代最好的手工藝品。

走到這,我們就結束了對陝西曆史博物館參觀的參觀,可以說我們用了15分鐘時間走過了陝西115萬年的歷史。從中我們領略了中國古人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也瞭解了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古代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對歷史多了一分了,大家是否在心中也生起了一分愛國情緒呢?在瞭解歷史的同時,也請大家對我的講解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

今天我們大家參觀的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在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佔地面積有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以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願,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元人民幣,所修建的一座藝術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設計呢,是由中國建築學界泰斗樑思成大師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所擔任.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應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還借鑑了中國宮殿建築"軸線對稱、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高低錯落、主從有序“的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了一種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等三大部分組成。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它為《陝西古代史》,系統地向我們大家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pian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序言大廳,我們可以發現這裡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它既是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基礎與前提。在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還陳列著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墓的巨照,標誌陝西古代文明、中華古代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著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在廳中央我們看到的這尊巨獅,是來自於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之前,它呢高大雄偉,勘稱為東方第一獅.在古代的時候,獅子與獅子的雕刻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呀,這尊獅子它不僅是陝西曆史文化反映,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峰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臺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0xx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0xx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裡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著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

隨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著“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

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

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群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著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裡,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裡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著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於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專案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硃紅色,皮革製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著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於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後,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於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巨集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說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視窗。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巨集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巨集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築不僅僅只著眼於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著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巨集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於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製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衝打、淘洗、沉澱、冶煉等工藝後,捏製成形,經修飾晒乾後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製,待冷卻後飾以配製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後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讚歎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製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後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彙,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陝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於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在這一時期也遺留下來了許多文物,現在呢,我們大家自由參觀一下,一會我們在門口集合。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8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國家級現代化大型博物館,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築群,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它彙集了陝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鑑於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陝西曆史博物館,於1991年6月建成開放。

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築和庭院建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鰨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br/>

博物館珍藏了陝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萬件(組)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陝西曆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陝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陝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特點:陝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佈局協調,氣勢巨集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採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鑲金玉鐲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格,借鑑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佈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採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牆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採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溫溼度的全封閉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並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陝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遊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陝西曆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陝西古代史陳列、陝西青銅器珍品展、陝西曆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陝西曆史文化的地理環境。陝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獅是這種文明的標誌。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裡如此完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陝西曆史文化的基調。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位於博物館中央上下兩層的基本陳列薈萃了陝西出土文物的精華,展出的3000餘件稀世珍品從陝西出土的幾十萬件文物中精選而來,許多珍貴文物在這裡首次公諸於世,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陝西古代歷史,並使人們瞭解陝西一些重要考古遺址的基本面貌。

漢·四神瓦當(朱雀) 直徑15.8釐米,邊輪寬2釐米,陝西漢長安城遺址出土。朱雀口卸寶珠,昂首翹尾,更顯得威嚴勢猛,神聖異常。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

今天我們大家參觀的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在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佔地面積有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以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願,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元人民幣,所修建的一座藝術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設計呢,是由中國建築學界泰斗樑思成大師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所擔任.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應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還借鑑了中國宮殿建築"軸線對稱、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高低錯落、主從有序“的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了一種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等三大部分組成。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它為《陝西古代史》,系統地向我們大家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序言大廳,我們可以發現這裡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它既是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基礎與前提。在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還陳列著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墓的巨照,標誌陝西古代文明、中華古代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著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在廳中央我們看到的這尊巨獅,是來自於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之前,它呢高大雄偉,勘稱為東方第一獅.在古代的時候,獅子與獅子的雕刻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呀,這尊獅子它不僅是陝西曆史文化反映,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峰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臺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0xx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0xx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裡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著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

隨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著“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

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

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群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著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裡,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裡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著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於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專案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硃紅色,皮革製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著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於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後,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於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巨集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說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視窗。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巨集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巨集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築不僅僅只著眼於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著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巨集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於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製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衝打、淘洗、沉澱、冶煉等工藝後,捏製成形,經修飾晒乾後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製,待冷卻後飾以配製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後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讚歎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製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後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彙,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陝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於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在這一時期也遺留下來了許多文物,現在呢,我們大家自由參觀一下,一會我們在門口集合。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0

這座博物館於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它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於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願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陝西視察時,有感於陝西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該在陝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館的指示。後來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建成了這座藝術殿堂。這座博物館的設計是由中國建築學界的泰斗——樑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借鑑了中國傳統建築“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可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為陝西古代史。系統的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序言大廳。這裡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既有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前提和基礎。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陳列著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皇帝陵墓的巨照,標誌著陝西古代文明、中華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著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大家現在看到廳中央的這尊巨獅,它原來位於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順陵前。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中國古代獅子及石獅的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石獅不但是陝西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峰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19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臺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裡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著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在陝西境內迄今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達3000餘件。就一個有限的地理範圍而言實屬罕見。

隨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著“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古書上也因此把錢稱為“孔方兄”。秦半兩的製作很科學,中間有小孔,可用繩子穿起來便於攜帶;外圍為圓形,則不易產生磨損。中國古代有三大貨幣,除秦代的貨幣秦半兩外,還有漢代的五銖錢和唐代的通寶錢。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19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群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著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裡,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裡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著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於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19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專案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硃紅色,皮革製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著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於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後,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於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巨集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說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視窗。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巨集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巨集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築不僅僅只著眼於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著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巨集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於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

我們今天參觀就到這裡,下面請大家自由活動,我們半個小時後在門口集合,前往下個景點,謝謝。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陝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於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

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製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衝打、淘洗、沉澱、冶煉等工藝後,捏製成形,經修飾晒乾後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製,待冷卻後飾以配製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後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讚歎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製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後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彙,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1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現在我們就來到了陝西曆史博物館參觀遊覽。

陝西曆史博物館於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它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於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願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陝西視察時,有感於陝西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該在陝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館的指示。後來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建成了這座藝術殿堂。這座博物館的設計是由中國建築學界的泰斗——樑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佈局上借鑑了中國傳統建築“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古樸凝重、氣勢恢巨集。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文物37萬件,在站文物多達3000件,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隋唐及唐以後的陝西,以系統的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我們就來到了序言大廳。這裡的序言沒有文字,只有一座石獅和一副鉅作:大家現在看到廳中央的這尊巨獅,它原來位於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順陵前。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中國古代獅子及石獅的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石獅不但是陝西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後面向我們展示的是奔騰咆哮的黃河最為壯觀的部分——壺口瀑布,這象徵著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綿延久遠。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時期,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時期大家首先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接著發現的就是陝西地區的大荔人,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古老、最完整的人類頭骨化石。人類不斷髮展之中,就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這時期的陶器——尖底瓶就是非常實用的汲水器。又因為在仰韶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比如說它的典型器物“人面魚紋盆”,並且在大量的陶器表面發現具有規律性的刻劃符號,而這些符號可以說是漢字的雛形。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到了後期,中國歷史就進入了奴隸社會。

下面我們參觀的是第二個階段——周。周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最早的成型文字是甲骨文,這裡就展示了周的卜骨。而這一時期也被稱為青銅時代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後來西周王朝隨著禮樂制度的強化,鼎簋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當時有“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如果僭越就要受到嚴厲的刑罰。這件多友鼎就是一件國寶級文物,它內部的銘文達到278個字,建立國以來陝西地區發現鼎內銘文數量最多的一次。裡面記載著周厲王時期大將多友抗擊獫狁獲勝而受賞的“感恩”鑄造。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在陝西境內迄今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達3000餘件。就一個有限的地理範圍而言實屬罕見。

到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圓地方”,所以秦半兩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

雖然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起義爆發。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的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這是一個枚晶瑩剔透的玉璽是件國寶級文物——皇后之璽,質地為田羊脂玉,上有螭虎形紐,四周裝飾有云紋,可能是呂后生前所用的印章。還有一件國寶級文物,鎏金銀竹節銅薰爐,特別的九龍薰香爐,出土於茂陵,據推測可能是當年漢武帝賜給他姐姐陽信長公主和其丈夫衛青的皇家器物。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他於公元前1

38、119年分別出使西域,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長安隨之成為了亞洲最大的經濟交流中心。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群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著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裡,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裡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著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一次偉大的民族大融合時期。這是一枚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共26個面,其中有14個面上有印文。它的主人獨孤信是西魏八柱國之一,鮮卑族上層人物。他不僅自己身兼數職,他的女兒也十分有名。他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炳三個皇帝級的人物,因此他有“中國古代第一老丈人”之稱。

到了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公元618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巨集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坊。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巨集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這裡展出的鴛鴦蓮瓣紋金碗,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鸚鵡提樑銀罐等等都是唐代金銀器的代表,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這件鑲金獸首瑪瑙杯於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國寶級文物,用一塊世間罕有的纏絲瑪瑙製成,此杯為模仿獸角形狀,獸嘴作鑲金處理,同時也是作為此杯的塞子,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陝西曆史博物館鎮館之寶。這件是歷博18件國寶級文物中唯一一件三彩器——三彩載樂駝俑。反映了唐代絲綢之路上人們載歌載舞的生活情趣。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專案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打馬球圖》。馬球,也叫波羅球,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唐以後,中國的政治中心東移,陝西失去了都城的地位,但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的巨大慣性使得陝西的經濟文化保持了一定的發展勢頭。因此,在宋明清這部分展廳,依然有不少精美的文物。宋明清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北方青瓷以陝西銅川的耀州窯最為著名。這件青釉提樑倒灌壺就是耀州窯代表之作—,為國寶級文物。壺提樑是一隻鳳凰,壺嘴雕成一對正在哺乳的子母獅,壺的腹部滿刻華麗的蔓草和纏枝牡丹花,下飾一週仰蓮瓣紋。壺頂為雙層柿蒂紋,象徵壺蓋,但不能開啟,那麼是怎樣灌進水呢?我們將壺倒置過來就能看到,水需要從壺底的梅花孔中灌入,直至水從母獅口中外流時即盛滿。因壺內有漏柱與水相隔,底雖有孔而滴水不漏,即採用“倒灌正流”的方式,這種精巧的設計實在耐人尋味。好了,各位朋友,今天我們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講解就先到這裡,謝謝大家!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2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裡建都。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陝西曆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的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現代化的設施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是“4A”級旅遊景點。

陝西曆史博物館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的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築群組成。館舍佈局呈“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結構特點。把唐代古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館區佔地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文物370,000餘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中國歷史上強盛的周、秦、漢、唐等王朝曾在陝西西安附近建都,擁有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價值廣,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千姿百態的歷代陶俑,以及漢、唐金銀器,唐墓壁畫。堪稱陝西悠久歷史和文化的象徵。陝西曆史博物館被譽為“華夏珍寶庫”和“中華文明的瑰麗殿堂”。[1]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3

陝西曆史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是國家是AAAA級旅遊景點,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的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現代化的設施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的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築群組成。館舍佈局呈“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結構特點。把唐代古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館區佔地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文物370,000餘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中國歷史上強盛的周、秦、漢、唐等王朝曾在陝西西安附近建都,擁有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價值廣,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千姿百態的歷代陶俑,以及漢、唐金銀器,唐墓壁畫。堪稱陝西悠久歷史和文化的象徵。陝西曆史博物館被譽為“華夏珍寶庫”和“中華文明的瑰麗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館歷史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的遺願建設的。1973年,周恩來來陝西視察時,有感於陝西豐富的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在陝西建一座新博物館的指示。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於1983年籌建,屬國家“七五”計劃重點建設專案。鑑於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興建陝西曆史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舍的設計由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築設計師張錦秋女士擔任。1991年6月20日落成正式對外開放。絕大多數藏品是前陝西省博物館移交的。

陝西曆史博物館序言廳

序言廳的石獅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廣闊,照明裝置靈活多用。整個陳列分為序言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闢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館內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圖書館、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博物館序言廳位於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代順陵石獅複製品),襯以奔騰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陝西曆史博物館專題展覽廳

專題展覽廳位於序廳西側,陝西青銅器珍品展和陝西曆代陶俑精華展是陝西曆史博物館推出的兩個專題展覽。展廳面積約2600餘平方米,展出文物600多件(組)。其中陝西青銅器珍品展選取這個陝西曆史上文物最巨集富、最突出的橫斷面,從種類與用途、銘文與書法、造型與裝飾、隨葬與窖藏、青銅鑄造工藝五個方面予以展示。展出青銅器260件(組),整個青銅器展室給人一種厚重凝鍊的感覺。陝西曆代陶俑精華展展出文物341件,以時間為序,分為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代五個階段,分別以神武鷹揚、氣勢古拙、神韻質樸、儀態軒昂、典雅華美、灰色凝練、餘光明媚為主題展示了陝西乃至中國陶俑的發展過程。

陝西曆史博物館唐墓壁畫館

唐墓壁畫館收藏了近20座唐墓的壁畫,總藏量約1000平方米。我國曆代墓葬壁畫,不論是出土數量還是藝術價值,首推唐墓,主要集中在唐都長安周圍。由於墓室壁畫採取從墓室中將厚度為0.5cm-1cm的畫面揭取下來加以儲存的異地儲存形式,為妥善保護這批壁畫真跡,在陝西曆史博物館建館同時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壁畫觀摩庫,對壁畫進行收藏、保管,同時便於研究和對外開放。唐墓壁畫真品展每週部分時間對外開放。可觀賞國寶級和一級品壁畫十餘幅,其中主要有章懷太子墓出土的馬球圖、狩獵出行圖、客使圖、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闕樓圖、儀仗圖、宮女圖等。

館藏文物

西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後有周、秦、漢、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非常豐富。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陝西曆史博物館建成後,集中珍藏陝西地區出土的珍貴文物37萬餘件五祀衛鼎。比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類:

青銅器

已登入註冊的有3900多件。藏品時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漢。種類有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其中最為典型的商周青銅器,許多器物(如多友鼎、師獻鼎等)上鑄有史料價值很高的銘文。造型較為典型的有先周鳳柱受、西周牛尊、它較、戰國鳥蓋部壺和漢彩繪雁魚燈等。

唐代墓葬壁畫

400多幅,畫面面積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後從陝西關中地區25座唐墓裡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畫面內容有四神、儀衛、建築、狩獵、生活及唐與四鄰的友好來往等。是反映唐代社會的重要形象資料。

歷代陶俑

已註冊的有20xx多件。藏品時代包括秦、漢、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質地有陶、彩繪陶、釉陶和三彩。藝術形象有文武官員、甲士侍衛、男僕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鎮墓獸和馬、駱駝等各種動物。

歷代陶瓷器

已註冊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漢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祕色瓷和宋耀窯青瓷等。器物種類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歷代建材

已註冊的有1000多件。藏品時代上起兩週秦漢,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種類有陶製的瓦、瓦當、磚、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屬建築構件。

竹節薰爐漢唐銅鏡

已註冊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樣,圖案精美。有些還鑄刻著吉祥語句。

金銀玉器

包括湮金望銀的銅器。已註冊的有20xx多件。其中如西周玉製禮器、春秋秦公大墓出土的金啄木鳥、西漢皇后玉婆、攀金銀竹節銅薰爐和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塞金獸首瑪瑙杯、八稜樂位金盃、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赤金走龍等,均屬舉世罕見的精品。

歷代貨幣

已註冊的有10000多件。未清理造冊(即不包括在總藏品數之內)的尚有50000多枚和近7000公斤。種類繁多,有西周貝幣、戰國刀幣、秦半兩、西漢金、王五株、王莽時的各種貨幣、唐金銀幣以及稀有的古代外幣。

除上述八大類外,還有字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現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4

各位遊客:

今天我們大家參觀的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在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佔地面積有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以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願,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元人民幣,所修建的一座藝術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設計呢,是由中國建築學界泰斗樑思成大師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所擔任.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應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還借鑑了中國宮殿建築"軸線對稱、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高低錯落、主從有序“的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了一種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等三大部分組成。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它為《陝西古代史》,系統地向我們大家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pian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序言大廳,我們可以發現這裡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它既是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基礎與前提。在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還陳列著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墓的巨照,標誌陝西古代文明、中華古代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著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在廳中央我們看到的這尊巨獅,是來自於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之前,它呢高大雄偉,勘稱為東方第一獅.在古代的時候,獅子與獅子的雕刻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呀,這尊獅子它不僅是陝西曆史文化反映,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峰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臺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0xx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0xx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裡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著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

隨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著“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

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

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群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著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裡,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裡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著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於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專案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硃紅色,皮革製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著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於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後,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於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巨集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說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視窗。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巨集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巨集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築不僅僅只著眼於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著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巨集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於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製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衝打、淘洗、沉澱、冶煉等工藝後,捏製成形,經修飾晒乾後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製,待冷卻後飾以配製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後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讚歎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製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後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彙,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陝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於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在這一時期也遺留下來了許多文物,現在呢,我們大家自由參觀一下,一會我們在門口集合。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5

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國家級現代大型陝西曆史博物館。

陝西曆史位於小寨東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處,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築群,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它彙集了陝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鑑於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陝西曆史博物館,於1991年6月建成開放。 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珍藏出土文物精品11.3萬件,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

陝西曆史博物館主要展示陝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陝西曆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陝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陝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特點:陝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佈局協調,氣勢巨集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採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鑲金玉鐲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 格,借鑑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 崇樓”的佈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 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 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採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 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牆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採 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溫溼度的全封閉 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 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 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 並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 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陝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遊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陝西曆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陝西古代史陳列、陝西青銅器珍品展、陝西曆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 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陝西曆史文化的地理環 境。陝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 獅是這種文明的標誌。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 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 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 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裡如此完 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陝西曆史文化的基調。 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 首先,我們先來看下陝西古代史的第一部分是史前史,從距今約115萬年至公元前21世紀。1964年在陝西省藍田縣發現頭骨化石是目前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新石器時代區別於舊石器時代的標誌有3個:一是出現磨製石器;二是發明陶器;三是開始定居並出現了原始農業。仰韶文化距今7000至5020xx年,處於仰韶文化社會的半坡人生產力已大大提高。從半坡出土的陶壎,是我過迄今發現最早的吹奏樂器,引起了國際音樂界極大興趣。

這裡是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0xx年,包括從公元前21世紀在陝西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國、西周王朝3個歷史發展階段。這件是牛的肩胛骨,是用來占卜,事後在卜骨記錄下結果。這些占卜記錄便是最早形成—甲骨文。西周是我國青銅時代繁榮興盛的頂峰。青銅器也是是奴婢社會的禮制,即權力與等級的象徵。這些是鼎,是古代的一種炊具,用來煮肉類。銅鼎是由原始社會的陶鼎演變而來的。在夏、商、週三代,銅鼎作為禮器,在奴婢主貴族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時使用。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所以,以後把取得天下叫“定鼎”。青銅器紋飾是研究青銅器藝術的重要內容。青銅器紋飾有兩大類:動物紋和幾何紋。二者均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製作的本意是用這些青銅器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構思的巧妙和成功。

大家看這些出土的大量的鐵農具,是在秦朝農業為主出土的物品,秦朝以農業為主,這說明鐵器當時已經取代了青銅器被廣泛使用。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秦始皇繼位後,在20xx年先後吞併6國,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取了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對促進我國封建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秦始皇兵馬俑發現的兵器、馬俑銅車馬,集中展示出秦王朝在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所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在這時正式形成。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性大都市。它比當時西方的古羅馬城還大兩倍。漢代非常重視農業,發達的農業也是漢代強盛的物質基礎。漢代在冶鐵、紡織、造紙等手工業的規模和技巧上都超過了前代。這是1957年在西安霸橋一座漢墓中出土的西漢紙。霸橋紙的發現將我國造紙的時間向前推進了近220xx年。漢代絲織品種繁多,這些是從絲綢之路沿線發現的絲綢殘片,而求良馬正是汗王朝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目標之一。

公元220xx年到公元581年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大動盪、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是匈奴大夏政權在今陝北靖邊縣建立的都城統萬城的照片。統萬城堅固無比,雄偉壯觀,是我國儲存最完整的古城堡之一。

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面積達84.1平方公里,是東古羅馬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我國瓷器起源很早,這些是唐三彩,是唐盛時的一種以黃、褐、綠3種顏色為主色釉的陶瓷工藝品。三彩器流行的時間較短,燒製的區別較少,因此遺物不多,非常珍貴。

這些是在陝西發現的元代文物。蒙古族統一中國建立元朝。1369年,明王朝攻佔西安,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就是從此得名的。宋代到清代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這裡陳列的壺、罐、茶座、等器物工藝高超,造型古樸,使人留連往返。

漢•四神瓦當(朱雀)直徑15.8釐米,邊輪寬2釐米,陝西漢長安城遺址出土。朱雀口卸寶珠,昂首翹尾,更顯得威嚴勢猛,神聖異常。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給大家一小時的活動時間在此參觀,一個小時後我會在門口等大家集合。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6

館內還展示了英租時期的一家銀行、一家專為英軍加工服裝的裁縫鋪、一家為英軍服務的酒吧,反映了“歐風東漸”時的歷史風貌。

在相應的展區裡,大量的老照片真實再現了20世紀初期,威海衛的城鄉面貌、節令習俗、交通、教育、醫療衛生等狀況。1920xx年威海衛首次出現了汽車;由中華聖公會傳教士布朗建立了當時教學質量最高的學校“安立甘堂”;殖民當局創辦的唯一官辦學校“皇仁學堂”;有威海衛第一所女子學校——“淑德女校”;也有當地民眾創辦的第一所中學——“齊東中學”。館內還復原了洋教員與中國學生交流時的場景。英租威海衛後,西方傳教士在威設立了教會組織。館內復原了天主教堂一角,有位修女(蠟像)正在禱告……

英租時期,西方的習俗也傳入威海並日趨制度化,有公共假日、銀行假日以及國王生日等等,但平民百姓最為重視的仍然是中國人自己的傳統節日。當年威海衛還創辦過近代新聞出版業和書局,在宣傳民族主義、抨擊劣紳賣國言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隨著入境西方人士的增多,威海衛的醫療衛生條件也有所改善,殖民當局開設了三所華人醫院,透過歷史老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商埠區內的大英民醫院。全城設施最好、醫術最高的醫療機構當屬劉公島皇家海軍療養院,但那裡只為洋人服務,華人患者一律止步。

步入尾廳,威海衛的迴歸無疑佔有重要篇章。北洋政府與南京政府,都曾為收回威海衛做出過程度不同的努力,迴歸之路歷盡坎坷。1930年4月18日,歷時八年的迴歸談判以南京政府的一再妥協而告終,雙方代表簽訂了《中英交收威海衛專條》。同年10月1日,中英雙方在威海衛行政公署舉行了接收典禮,莊士敦在歸還儀式上宣讀歸還條約,館內通過雕塑、巨幅照片和等離子屏再現了當時的情景。

中國的國旗重新飄揚在威海衛上空。1931年10月1日,威海衛管理公署在市區三角花園樹立了“收回威海衛紀念塔”,塔高32英尺,寓意不忘32年的殖民統治。

走出英租威海衛歷史博物館,觀眾彷彿經歷了一次精神的洗禮。此時此刻,對本館序言中的那段話感受尤深——“英租威海衛歷史博物館,非為緬懷已逝的年華,而是重在濃陳前鑑、警示今人、留戒後生。所述者史,所望者今……”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7

英租威海衛歷史博物館,位於博覽園中華海壇地下,展廳面積1890平方米,以現代布展手段,扼要展示了英租威海衛32年(劉公島42年)期間的基本史實。作為聞一多先生筆下的“七子”之一,威海衛是繼香港之後為英國殖民主義者強行租借的。為了讓後人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威海市曾先後五次派員赴英國查檔,收集資料,找回了部分珍貴史料。然而,世人對英租威海衛這段歷史畢竟知之甚少,真實地再現並讓更多的人瞭解這段屈辱歷史,進而激發世人的愛國熱情,已成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劉公島上散落著大量的英式建築和相關遺蹟,作為劉公島三大歷史文化主題之一,“英租文化”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卻始終未能得到開發利用。因此,在劉公島建設一座全面展現英租歷史的博物館顯得很有必要。經過反覆論證,劉公島管委會投資建設了還原英租威海衛歷史的大型文化景點——英租威海衛歷史博物館。英租威海衛歷史博物館特色

進入英租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1898年的威海衛,港灣裡泊著幾艘英國軍艦。遠處的劉公島綠意蔥蘢,閒適而安謐。甲午戰爭的硝煙剛剛散去,那個形單影隻的小男孩孤獨地坐在一旁,神情凝重地望著遠方,分明就是一位遠離故鄉的遊子在思念著自己的母親,當時的威海衛已被英軍佔領。這就是該館的序廳——威海衛全景。從序廳向西是一條引領遊人回顧歷史的通道,兩側的圖片記錄了當年威海衛及劉公島的概貌。通道雖短,步入其中卻有一份凝重和辛酸,猶如穿過時光隧道,重又回到英殖民統治下的威海衛,開啟那段已塵封百多年的記憶。穿過“隧道”,即進入該館的第一部分——“威海衛土地上的國中之國”。然後依次還有“常備不懈的軍事控制”、“難圓的第二香港夢”、“歐風東漸”、“坎坷歸途”共五個部分。通過場景復原、幻影成像、高分子蠟塑等先進手段,將英租威海衛這段歷史展現得淋漓盡致,把一幅獨特的歷史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英租威海衛歷史博物館住宿溫馨提示

景區周邊有威海景緣商務酒店、威海威勝大酒店等賓館,吃住都是十分的方便。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8

各位遊客:

今天我們大家參觀的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在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佔地面積有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以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願,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元人民幣,所修建的一座藝術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設計呢,是由中國建築學界泰斗樑思成大師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所擔任.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應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還借鑑了中國宮殿建築"軸線對稱、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高低錯落、主從有序“的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了一種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等三大部分組成。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它為《陝西古代史》,系統地向我們大家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pian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序言大廳,我們可以發現這裡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它既是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基礎與前提。在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還陳列著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墓的巨照,標誌陝西古代文明、中華古代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著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在廳中央我們看到的這尊巨獅,是來自於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之前,它呢高大雄偉,勘稱為東方第一獅.在古代的時候,獅子與獅子的雕刻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呀,這尊獅子它不僅是陝西曆史文化反映,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峰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臺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0xx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0xx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裡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著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

隨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著“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

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

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群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著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裡,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裡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著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於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專案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硃紅色,皮革製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著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於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後,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於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巨集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說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視窗。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巨集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巨集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築不僅僅只著眼於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著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巨集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於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製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衝打、淘洗、沉澱、冶煉等工藝後,捏製成形,經修飾晒乾後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製,待冷卻後飾以配製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後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讚歎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製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後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彙,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陝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於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在這一時期也遺留下來了許多文物,現在呢,我們大家自由參觀一下,一會我們在門口集合。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9

被譽為“古都明珠,中原寶庫”的陝西汗青博物館是展示陝西汗青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跟著旅遊業的成長,到 陝西汗青博物館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下面是我愛導遊詞小編為各人清算的陝西汗青博物館導遊詞,接待參考!

陝西汗青博物館是位於陝西西安市內的一座國度級綜合性汗青類大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當代化的辦法的大型國度級博物館。被譽為“古都明珠,中原寶庫”的陝西汗青博物館是展示陝西汗青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陝西汗青博物館建成後,齊集珍藏陝西地域出土的貴重文物37萬餘件。大多為漢唐文物,對付看慣了明清文物的喜愛者來說,是一大特色。 較量典範的藏品有以下八大類:青銅器、唐代墓葬壁畫、歷代陶俑、歷代陶瓷器、歷代建材、漢唐銅鏡、金銀玉器、歷代錢幣。

西安自古帝王都,汗青上先後有周、秦、漢、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很是富厚。形成了陝西奇異的汗青文化風采。陝西汗青博物館建成後,齊集珍藏陝西地域出土的貴重文物37萬餘件五祀衛鼎。較量典範的藏品有以下八大類:

青銅器

已登入註冊的有3900多件。藏品期間上起商周,下止秦漢。種類有禮器、樂器、武器、車馬器、餬口用品和出產器材。箇中最為典範的商周青銅器,很多器物(如多友鼎、師獻鼎等)上鑄有史料代價很高的銘文。造型較為典範的有先周鳳柱受、西周牛尊、它較、戰國鳥蓋部壺和漢彩繪雁魚燈等。

唐代墓葬壁畫

400多幅,畫面面積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年先後從陝西關中地域25座唐墓裡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畫面內容有四神、儀衛、構築、打獵、餬口及唐與四鄰的友愛交往等。是反應唐代社會的重要形象資料。

歷代陶俑

已註冊的有20xx多件。藏品期間包羅秦、漢、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質地有陶、彩繪陶、釉陶和三彩。藝術形象有文武官員、甲士侍衛、男僕女婢、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鎮墓獸和馬、駱駝等各類動物。

歷代陶瓷器

已註冊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漢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祕色瓷和宋耀窯青瓷等。器物種類包羅餬口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歷代建材

已註冊的有1000多件。藏品期間上起兩週秦漢,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種類有陶製的瓦、瓦當、磚、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屬構築構件。

竹節薰爐漢唐銅鏡

已註冊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樣,圖案精細。有些還鑄刻著吉利語句。

金銀玉器

包羅湮金望銀的銅器。已註冊的有20xx多件。箇中如西周玉製禮器、春秋秦公大墓出土的金啄木鳥、西漢皇后玉婆、攀金銀竹節銅薰爐和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塞金獸首瑪瑙杯、八稜樂位金盃、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赤金走龍等,均屬全球有數的佳構。

歷代錢幣

已註冊的有10000多件。未整理造冊(即不包羅在總藏品數之內)的另有50000多枚和近7000公斤。種類繁多,有西周貝幣、戰國刀幣、秦半兩、西漢金、王五株、王莽時的各類錢幣、唐金銀幣以及罕有的古代外幣。

除上述八大類外,尚有書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當代文物和習慣民族文物。

陝西汗青博物館位於西安大雁塔的西北側,籌建於1983年,1991 年6月20日竣工開放,是它的建成符號著中國博物館奇蹟邁入了新的成長里程。這座館舍為"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構築群,主次有條不紊,坎坷犬牙交織,氣魄雄渾莊重,融民族傳統、處所特色和期間精力於一體。

館區佔地 65000平方米。構築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多達 370000餘件,上起遠昔人類初始階段行使的簡樸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餬口中的種種器物,時刻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只數目多、種類全,並且品位高、代價廣,箇中的商周青銅器盡善盡美,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世界,唐墓壁畫全球無雙。可謂琳琅滿目、佳構群集。

陝西汗青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佳構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遼闊,照明裝備機動多用。整個陳列分為序言廳、根基陳列、專題展覽、姑且展覽和已開發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門。館內設有當代化文物庫房、文物掩護科技中心、圖書館、具備多種說話同聲傳譯成果的陳訴廳。

博物館序言廳位於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龐大的千年石獅(唐代順陵石獅覆成品),襯以賓士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導觀眾去明確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迂腐文明。

陝西古代文明以汗青歷程為線索,選取各期間的典範文物舉辦組合陳列,來展現陝西地域古代社會文明成長狀況。該陳列展出頭積5051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在中央大廳,分上下兩層,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門(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北京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20

各位遊客:

今天我們大家參觀的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在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佔地面積有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以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願,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元人民幣,所修建的一座藝術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設計呢,是由中國建築學界泰斗樑思成大師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所擔任.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應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還借鑑了中國宮殿建築"軸線對稱、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高低錯落、主從有序“的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了一種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等三大部分組成。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它為《陝西古代史》,系統地向我們大家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序言大廳,我們可以發現這裡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它既是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基礎與前提。在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還陳列著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墓的巨照,標誌陝西古代文明、中華古代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著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在廳中央我們看到的這尊巨獅,是來自於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之前,它呢高大雄偉,勘稱為東方第一獅.在古代的時候,獅子與獅子的雕刻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呀,這尊獅子它不僅是陝西曆史文化反映,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峰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臺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0xx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0xx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裡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著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

隨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著“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

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

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群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著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裡,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裡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著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於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專案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硃紅色,皮革製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著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於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後,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於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巨集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說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視窗。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巨集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巨集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築不僅僅只著眼於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著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巨集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於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製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衝打、淘洗、沉澱、冶煉等工藝後,捏製成形,經修飾晒乾後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製,待冷卻後飾以配製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後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讚歎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製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後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彙,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陝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於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在這一時期也遺留下來了許多文物,現在呢,我們大家自由參觀一下,一會我們在門口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