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扶貧調研工作報告

欄目: 精選工作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73W

產業化扶貧作為新時期扶貧開發的重要模式,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扶貧調研工作報告,歡迎閱讀!

扶貧調研工作報告
扶貧調研工作報告篇1

為切實抓好精準扶貧工作,按照雲扶貧搬遷辦發〔20XX〕13號檔案精神,我街道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精準扶貧調研。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基本情況

青龍街道位於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一個城鄉結合的街道,屬城市建設規劃區域。幅員面積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萬人(其中農村人口占1.12萬人,建卡貧困戶195戶604人)。

截止20XX年,街道農村村級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積8796.9畝,其中撂荒土地787畝。農村產業主要以種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養殖牛羊兔魚等第一產業為主。

貧困戶貧困成因

通過開展貧困戶相關資訊調查。我們發現貧困戶之所以難脫貧、易返貧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地理位置偏遠,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生存條件差。

受教育程度低,脫貧意識低,缺乏發展技能。

農村貧困人口多數為國中以下文化。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思想觀念陳舊,傳統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落後。生活上往往靠幫靠救濟,脫貧意識極其薄弱。幾乎沒有懂現代農業專業技術的人員,缺乏自我發展的能力和動力。

產業附加值不高,缺乏勞動力,收入水平低。

多數貧困戶是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戶,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依靠責任田,缺技術、缺資金、缺門路,日常生活比較艱難。加之第一產業要有產出,主要依靠人工勞力,且產業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費力不討好,兩相對比之下青壯勞力大多選擇外出務工。在家的多為老弱病殘,即便想要發展產業也是 有心無力 。

教育負擔重,抗風險能力低,因學因災因病返貧現象嚴重。

再窮不能窮教育。文化知識的培養是貧困戶最終改變貧困命運的關鍵。目前國家已免去了義務教育階段的主要費用。但就讀高中、大學階段的貧困學生家庭負擔仍然相當重。一個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萬元左右,有些貧困戶家庭往往為了孩子上學負債累累。二是在貧困戶收入來源中農業收入所佔比重過大,缺乏抗風險能力。一旦遇到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貧。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勞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額醫療費用,又減少了家庭收入,這一增一減,對於貧困戶家庭無異於雪上加霜。因學因災因病返貧現象嚴重。

思路和建議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靈活運用搬遷政策。

一是針對貧困戶地理位置偏遠,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生存條件差的問題。加強道路交通、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戶生產生活條件。二是對於確實過於偏遠的農戶,要靈活運用扶貧搬遷、生態移民等扶貧政策。將農戶調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條件較好,交通便利的地區居住。三是遷入地要積極為搬遷戶協調解決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學、衛生等必須的生產生活配套設施,並積極為搬遷戶規劃產業發展,確保搬遷戶搬得出、安得穩、能致富。

加強教育培訓,提高產業技能。

一是認真組織各種短期技能培訓,培訓堅持就近就地原則,分散辦班,分類指導。為使學習勞動兩不誤,儘量安排農閒時間組織招生,要針對不同地區農村的特點,實行隨到隨學,只要達到要求和學習目的就行,在課程安排上以當地主要產業的管理為主,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二是同時對當地懂技術、有經驗、能力強的致富帶頭人,要鼓勵他們積極幫扶貧困農戶並給以適當的獎勵。

優化產業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勞動力回巢。

一是引進產業附加值高,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安排扶貧物件勞動力就業和輻射帶動周邊扶貧物件發展生產,吸引勞動力回鄉就業。二是通過土地流轉,統一規劃。以本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為依託,擴規模,提檔次,集中力量整合產業專案,打造地區產業品牌。改變農戶個人自產自銷、粗放經營的低競爭力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從而提高農戶收入。

加強各項保障政策,減輕農戶負擔,提高抗風險能力。

對於貧困戶教育負擔重的現狀。一是著力抓好 雨露計劃 等貧困戶學生讀書優惠政策。建議加大對高階教育階段的貧困學生家庭的補助,同時積極與教育部門銜接,合理組織安排貧困學生在校勤工儉學,大力推進貧困助學貸款等優惠政策,減輕貧困學生家庭負擔。二是制定相關災害救助政策,著力減小農戶遭遇自然災害時的損失。同時積極借鑑合作醫療、保險等較成熟的措施,與社保、保險公司等有關部門聯合推出農業生產保險,以幫助農戶規避自然災害的風險。同時利用專業合作社、集體與企業協議生產等形式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三是積極整合農村合作醫療、大病救助等醫療政策。同時加大貧困戶就醫看病時農村合作醫療、大病救助以外費用報銷的政策支援力度,確保農戶看的起病,減少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

扶貧調研工作報告篇2

按照中央和省、市關於精準扶貧的有關要求,近期,我就永昌縣焦家莊鄉南沿溝村精準扶貧工作進行了集中專題調研。

一、基本情況

南沿溝村是金昌市列入甘肅省建檔立卡的15個重度貧困村之一,20xx年全村貧困面為14%,目前下降到5.2%。該村屬祁連山冷涼灌區,耕地面積4726畝,人均耕地約2畝,有9個村民小組649戶2394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304人,常住人口約佔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基本上為患病人群和60歲以上的老年人。

南沿溝村主導產業為種植、養殖和務工,以務工為主業的約1000人,佔勞動力總數的90%以上。20xx年貧困人口收入中種植業收入佔8.69%、養殖業收入佔13.88%、務工收入佔73.22%、其他收入佔4.21%。

二、調研過程

這次調研,總體分四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集中調研。我先利用三天時間集中調研了南沿溝村精準扶貧工作,先後走訪30多典型貧困戶,之後又抽調6人組成工作組,利用7天時間駐村蹲點進行了專題調研,全面瞭解南沿溝村及97戶貧困戶的基本情況、致貧原因等。第二階段,甄別確認。對照國家關於貧困戶的確認標準,對97戶貧困戶逐一進行了甄別確認。最後確定,南沿溝村20xx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97戶336人,20xx年脫貧64戶221人,現有貧困戶33戶124人。第三階段,制訂措施。針對該村確定了八項幫扶措施,逐項明確了幫扶的主要任務、工作目標、責任單位及責任領導、配合單位和完成時限;針對貧困戶逐一制定了幫扶措施,分別明確了脫貧時限、幫扶責任人。第四階段,集中交辦。現場召開面對面集中交辦會,屬於面上的幫扶措施由政府有關部門認領限期辦理,屬於貧困戶個體的由聯戶幹部認領限期辦理,並張貼上牆,掛圖作戰。

三、致貧原因分析

(一)因病致貧。長期以來,許多村民就近在螢石礦、煤礦務工,因工作環境、防塵條件比較差,患上了嚴重的塵肺、矽肺、內風溼等職業病,致使勞動能力喪失,就醫成本上升。目前,97戶貧困戶336人中因該類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致貧的佔35.07%。

(二)因學致貧。受教育佈局調整影響,國中和高中學生全部在縣城或金昌市區就讀,家長租房陪讀現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經調查,因供養子女讀書而致貧的佔貧困戶的17.5%。

(三)要素缺乏致貧。一是南沿溝村水資源短缺,灌溉條件差,以大麥和小麥為主的種植業收入有限。二是貧困人口中有近90%的勞動力年輕人習慣於首選背礦石、打隧道等傳統的苦力型工種,思想觀念陳舊,務工技能缺乏。三是貧困農戶貸款難問題比較突出,成為制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因素。

(四)自然規律致貧。村內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養老方式就是土地養老、社會保障養老,有的連生活自理都很困難,養老問題令人堪憂。由於務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養學生,不僅敬奉父母的生活費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經濟能力非常微弱,同時內心還承受著對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獨寂寞的煎熬。

四、精準扶貧計劃

(一)開展醫療服務。組織塵肺、矽肺及風溼類關節炎等職業病醫療組,開展職業病普查,提供醫療防控措施和治療建議,普及職業病防治知識。

(二)開展科技幫扶。一是組織貧困群眾參加務工技能培訓班,提高創業就業能力。二是組織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貧困農民的種養殖能力。三是組織開展電子商務知識培訓,適時建立電子商務平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三)建設完善農田水利設施。維修改造渠道6.4公里,修建蓄水池1個並配套其他設施,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000畝。

(四)發展富民產業。扶持以湖羊為主的舍飼養殖業,新增30只以上養殖戶10戶以上,優質牧草種植1000畝,為留守農民不離鄉不離業增加收入創造條件、打好基礎。

(五)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專案。整合農村危舊房改造、貧困戶建房等政策,建設40平方米左右居家養老型集中居住點1個,規模50戶以上。

(六)建設互助老人幸福院。利用閒置校舍或農宅建設互助老人幸福院,並將執行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每年安排執行經費3萬元,逐步探索建立長效運作機制。

(七)積極協調解決融資難題。一是加快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和農宅確權頒證工作,解決信貸抵押不足的矛盾。二是用活用足涉農貼息貸款政策,為貧困群眾提供金融支援。三是採取政府財政資金貼息的方式,為貧困戶提供貸款支援。

(八)建立社會幫扶機制。一是引入工商資本進行結對幫扶,將非公企業納入幫扶單位範圍,壯大幫扶力量。二是多渠道募集村級救助資金,提高救助能力。

五、幾點體會思考

精準扶貧必須緊扣“重在聯、貴在為、深在制”要領,堅持扶真貧、真扶貧,不斷拓展內涵和層次,實現由“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實質性轉變。

(一)確保物件精準,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底數不夠清、指向不夠準、針對性不夠強是扶貧開發存在的突出問題,必須抓住真實識別貧困、規範建檔立卡、實施動態管理、推行掛圖作業四個關鍵環節,把好群眾申請關、入戶調查關、民主評議關、公示監督關、確認稽核關五個關口,做到精確識別貧困戶、精確登記造冊、精確建檔立卡、精確實行動態管理“四精確”,建立“戶有卡、村有冊、鄉鎮有簿、縣有檔、市有平臺”的動態資料庫,實現底數清、問題清、對策清、責任清、任務清“五清”,從根本上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區域政策代替到戶政策的現象,提高扶貧效果。

(二)確保內容精準,解決好扶什麼的問題。千篇一律、萬面一孔是扶貧開發的常見現象,必須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深入分析貧困村和貧困戶的致貧原因,突出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社會事業發展、易地搬遷、金融支援等扶貧措施,使建檔立卡工作與各項扶貧政策相銜接,扶貧措施與貧困現狀相對應,確保幫扶到最需要幫扶的群眾、幫扶到群眾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三)確保目標精準,解決好座標系的問題。緊緊圍繞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抓住突破基礎設施的短板、明確基準內容的對標、盯住完成時限的節點三件大事,對照全面小康統計監測指標體系,按照鞏固優勢指標、提高較好指標、攻堅弱項指標的要求,分層次推進,立體式幫扶,確保如期完成脫貧任務。

(四)確保措施精準,解決好怎麼扶的問題。緊緊抓住轉變方式、強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個關鍵,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要求,逐村逐戶量身定製幫扶措施,明確幫扶責任人、幫扶任務、標準、措施和時間節點,做到號準病脈、開好處方、抓出良藥,提高幫扶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扶貧調研工作報告篇3

農村扶貧工作是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xx大精神,深入實施我市 創業富民、創新強市 的決定,加快推進 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 十萬農民異地轉移工程 等系列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市政協把農村扶貧工作列為今年重點調研課題,併成立調研組,於今年2-6月份開展了調研。調研採取市、縣聯動的方式進行,慶元、雲和縣同時開展。調研組在認真聽取市農辦等10個部門有關農村扶貧工作開展情況通報的基礎上,先後赴遂昌、青田等6個縣及鄉鎮村,全面瞭解了各縣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近年來開展農村扶貧工作的主要措施、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困難及建議,廣泛聽取了基層幹部、群眾對農村扶貧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調研組還於5月26日召開了委員約談會,徵求部分委員的意見、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扶貧工作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堅持 真扶貧、扶真貧 ,以實施 三大工程 為載體,不斷推進扶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領導重視,政策支援,不斷推進扶貧工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扶貧工作。20xx年市第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把人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奔小康問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積極推進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程序。20xx年9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貧困人口扶貧工作的指導意見》;12月,全市經濟工作會議又提出了具體措施到村、到戶、到人的明確要求。從20xx年至20xx年連續5年,市委1號檔案都是關於農業農村工作的,尤其是20xx、20xx年分別出臺了市委1號檔案《關於實施低收入農戶增收工程,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快農民異地轉移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紮實推進低收入農戶增收工程和農民異地轉移工程,有力地推動了我市農村扶貧工作。同時,市政府還出臺了《麗水市發展來料加工業的若干意見》和《關於促進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市人行、市財政局聯合制定下發了《關於推廣小額貸款支援低收入農戶增收的意見》。這一系列檔案的出臺,明確了全市扶貧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思路、奮鬥目標、扶持政策、工作舉措,對指導我市扶貧工作,確保扶貧實現預期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因地制宜,狠抓 三大工程 ,不斷深化扶貧工作

全市各級組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結合本地實際,以欠發達鄉鎮奔小康、低收入農戶增收和農民異地轉移等 三大工程 為抓手,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居住環境,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通過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到20xx年底,全市欠發達鄉鎮通鄉公路硬化率達到100%,等級公路通村率達到81.9%,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達到72.2%;20戶以上自然村廣播電視通村率達到76.6%;安全衛生飲用水普及率達到58.74%;實現貧困家庭學生九年義務教育免費入學和高中段免收學費、代管費;積極實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勵和引導低收入農戶 走出去 輸出去 考出去 ,拓展創業空間。通過實施農民異地轉移工程,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集聚,從20xx-20xx年底,全市已累計建立下山移民小區166個、點189個,安置下山遷移農民3.78萬戶、14.28萬人。採取多種措施,積極實施低收入農戶增收工程。到20xx年底,年人均純收入低於1500元的人口從20xx年底的18.1萬人減少到8.5萬人,淨減9.6萬人,加上4萬低保人口,全市低收入農戶脫貧或達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為75%。20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73元,比上年增長13%,增加504元,處於歷史最好水平。

部門協作,結對幫扶,不斷促進扶貧工作

部門各盡其職,深化專案引導,增加農民收入。5年來,全市欠發達鄉鎮實施開發農業和產業化扶貧專案2580個,投入開發資金5.57億元,各級財政扶持資金7269.8萬元。新建農業基地56.9萬畝,培育農業龍頭企業91家,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24家,覆蓋行政村1441個,帶動農戶11.7萬戶。全面實施 一戶一策一干部 和 一村一計一部門 幫扶機制,通過單位結對村、幹部結對戶的辦法,把幫扶工作做到村、做到戶、做到人。20xx年,全市31421名幹部結對33761戶低收入農戶,資助資金1217.4萬元,幫扶專案10590個,專案資金2032萬元。同時,不斷深化 六個雙百 活動,充分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合力共建新農村、合力扶助低收入農戶20xx年,百家民營企業扶百村結對幫扶115個村,落實幫扶資金1369萬元。1055家文明單位與940個村結對,落實幫扶資金533萬元。55名僑胞、27個僑團結對幫扶76個村,共捐資761萬元。青田縣還開展 百個僑團助百村 千名華僑扶千戶 活動,共有327名華僑以各種方式參與農村低收入農戶結對幫扶,共落實幫扶資金81.2萬元。

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幾年來不懈的努力,全市農村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我們不能不看到工作中還存在的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重視和關注。

制約低收入農戶增收的外在因素還較多。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立地條件差、生產性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我市耕地量少、塊小、分散,而且生產性基礎設施落後,不少己年久失修,制約了我市農業發展和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二是特色產業扶貧水平較低。全市農業龍頭企業總量少、規模小、裝置差,抵禦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弱。三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全市農民合作組織規模小,資金實力弱,再加上技術、人才等方面因素制約,專業合作社組織從事種養業的比例高,粗放經營的多,從事農產品深加工的少,產生的經濟效益低,帶動作用不明顯。四是低收入農戶增收渠道單一。城鎮產業規模小,三產業發展慢,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不足,難以讓低收入農戶從第第三產業獲得更多的收入。五是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後。農業資訊服務體系向下延伸不夠,低收入農戶對市場資訊和市場行情缺乏瞭解,對農業結構調整方向不明確,致使農業生產難以與市場對接,加之部分農村文化陣地萎縮,公共文化體系缺失,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不強,影響了低收入農戶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六是一些村級組織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缺乏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無法帶領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

制約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的自身因素也不少。扶貧工作要靠 內治外幫 , 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最終要靠自身的努力,只有把他們的潛力挖掘出來,才能抓住扶貧工作的 牛鼻子 。目前影響他們脫貧致富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三個: 一是一些低收入農戶滿足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給自足的傳統生產模式,離開土地的脫貧致富能力較弱,有的仍未擺脫 養豬為過年,養牛為犁田,養雞養鴨為了找點油鹽錢 的自然經濟狀態,他們的商品意識、科技意識和市場開拓能力都很低。二是由於受科技文化素質等因素影響,一些低收入農戶生產仍帶有較大的盲目性和傳統的自然習慣,部分農民接受科技知識和適應市場經濟能力較差。三是部分低收入農戶 等、靠、要 思想較為嚴重,具有強烈的依賴性。過去長期實施 送錢、送糧、送衣 的扶貧方式,致使一些地方的低收入農戶產生了靠政府靠社會救濟度日的依賴心理,失去了改變貧困的信心,存在著一種比物質貧困更嚴重、更難治癒的 志氣 貧困。

扶貧的方式方法還需改進。一是強調經濟的多,重視人的精神、文化因素的少。有些地方往往強調的是增加 物 的因素,而忽視 人 的因素,一談到扶貧就強調加大資金投入、發展專案等等,對於樹立自強自立、艱苦奮鬥的精神宣傳不夠。二是缺乏對症下藥、分類指導。有些扶貧資金、專案,採用平均分配辦法,直接影響了扶貧的效益和效果;機關幹部在幫扶中,下去的人多,但幫助分析貧困原因、指導脫貧辦法的少;在幫扶措施上,有些地方對不同型別貧困戶缺乏有針對性的幫扶,採用的辦法不多、措施單一。三是有些地方基礎工作不夠紮實。主要反映在一些基礎資料上,包括低收入農戶、低保物件的確定,有些就由於人為因素造成不夠準確、真實、可靠。比如有些貧困戶是由於家庭成員不承擔或少承擔贍養和扶養義務造成的,但這類情況在一些地方仍把他們列入扶貧物件,以致造成不良影響。

一些政策、措施還不盡科學合理。一是資金投入不足,誘發新的債務。如下山脫貧中,生活在偏遠山區的部分農民由於自然條件差,致富門路缺,原始積累少,而異地轉移成本較高,農民除了政府補助的部分之外,自己還要支付一筆不小的費用,特別是低收入農戶難以承擔,導致部分下山移民負債。又如康莊工程對村級配套資金要求較高,我市地處高山的村級經濟一般都較薄弱,有的村由於實施康莊工程導致村集體背上了債務,甚至有些村還存在因築路而返貧的。二是資金渠道多頭分散、門檻高,受益難。據瞭解,近年來中央、省、市各級財政投入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援資金也不少,但這些資金各有各的主管部門,各有各的投向,各有各的管理方式,造成專案規劃、實施、驗收不好統籌協調,增加鄉鎮村的操作成本、農戶的生產成本。其中很多扶貧專案資金都是以 以獎代補 的形式下發或申請條件要求較高,而低收入農戶由於無資金、無能力進行啟動實施,根本無法爭取專案資金,所以扶貧效果收效不大。再是有些規劃專案不尊重群眾意願和不切合實際,有的地方農民想做的專案,相關部門沒有規劃,就不能申請扶持資金,而部門規劃的專案不一定適合在當地實施,但為爭取資金又必須申報,最終效益不好。三是低保擴面工作有待於進一步完善。低保 提標擴面 將能更有效解決農村最低貧困群體的生活問題。但 提標擴面 下達比例指標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一是低保物件難確定。由於分配到鄉鎮、村的指標是固定的,造成部分農村出現 粥少僧多 或者 粥多僧少 ,引發農村一些新的不穩定因素。二是部分鄉鎮因財政困難,配套資金難落實,對這項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出現落實不到位情況。

扶貧的機構、力量有待加強。一是扶貧的主管機構不健全。目前市本級和大部分縣(市、區)扶貧辦沒有獨立(青田、雲和除外),大多與農辦或農業局合署辦公,而且辦公室沒有專職工作人員(或很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市農村扶貧工作的開展和深入。二是扶貧的資源、力量有待整合。扶貧工作要求多部門協作,但當前的協調主要在資源動員上比較有效,在資金和專案的管理上部門間的協作明顯不足,形成職能部門單打獨鬥的局面,沒有很好地將部門的資源、資金整合運用,形不成合力,造成各方面都在抓,而各個方面又都出現資金缺口、專案效益不明顯的問題。而且多數縣(市、區)缺乏統籌兼顧、有效整合的機制,降低了扶貧的效率。

對策與建議

做好農村扶貧工作任重道遠,我市必須在認真總結過去扶貧工作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實,完善工作機制,紮實有效推進扶貧工作,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理清思路,加強扶貧工作的針對性

各級黨委、政府要在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認真貫徹實施市委[20xx]1號檔案的同時,進一步理清扶貧工作思路,把扶貧開發看作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提和基礎,抓住扶貧關鍵環節,用統籌的眼光看扶貧,綜合的手段抓扶貧,真正把扶貧開發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納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框架之中。

一是加大生產性基礎設施投入。根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生態農業、高效特色農業的需要,統籌規劃,加大對生產性基礎設施的投入,努力改善農林生產條件,為可持續發展打實基礎。

二是狠抓農民異地轉移工程。認真貫徹執行市委生態移民的決定,把高山遠山立地條件太差的農戶 請 下山。充分考慮就近就業、就醫就學等各方面因素,選準移民點(如工業區附近、中心鎮等),做到 搬得下 穩得住 富得起 。要提高低收入農戶特別是特困農戶搬遷的補助標準,以及搬遷後的幫扶工作和後續管理工作,降低移民戶的搬遷費用。

三是進一步規範扶貧物件的審定。扶貧物件的確定必須堅持標準,規範程式,規避人情因素,確保準確、真實、可靠,把真正符合條件的低收入農戶納入建檔立卡物件,扶貧專案與低收入農戶對接到位。

四是加強扶貧分類指導工作。要繼續向開發性扶貧、救濟性扶貧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管齊下的方式轉變。要積極開展資訊幫助、產業扶持等開發性扶貧。目前我市貧困物件中近三分之一是老、病、殘等幾乎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不適宜 造血式 的扶貧,對這部分人員應納入政府低保救濟。要進一步做好低保 提標擴面 工作,儘量減輕鄉鎮的負擔,對欠發達鄉鎮要給予特別的照顧,以更好地調動鄉鎮幹部的積極性。

明確責任,提高扶貧工作的實效性

一是完善扶貧工作組織。市本級、各縣(市、區)要儘快建立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健全扶貧工作機構,加強對扶貧工作的領導。進一步落實市、縣、鄉、村及相關部門的扶貧責任,明確目標任務,貫徹好 以人為本 開發式扶貧的工作方針,幫助有發展能力的貧困人口走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路子。落實 一把手 負責制,統籌抓好扶貧工作的各個環節,確保扶貧工作紮實推進,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立足本地、本部門實際,做足 農 字文章,加大引導、指導、幫扶的力度。

二是加強鄉鎮黨委政府和村兩委班子扶貧工作力度。鄉鎮黨委政府和村兩委是基層扶貧工作的生力軍,要強化鄉村兩級領導班子的責任。鄉鎮扶貧工作要有專門組織、專人負責,協助村領導想辦法、抓落實,發揮好基層扶貧的主體作用。同時,進一步加強縣主管部門和幫扶部門的責任,紮紮實實協助鄉鎮黨委政府搞好扶貧工作。

三是建立扶貧工作考核管理體系。建立科學嚴謹的扶貧工作考核管理體系,準確評價扶貧工作的成效,努力避免以表面的數字統計成果取代實際增收效果,用考核促使 真扶貧、扶真貧 落到實處。

政策扶持,拓寬低收入農戶增收的渠道

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拓寬融資渠道,大力促進信貸扶貧,增加低收入農戶增收實力。一是積極爭取上級扶貧政策。在用足用活現行上級扶貧政策的同時,繼續努力向省委、省政府爭取扶貧政策和補助資金,對一些不盡科學合理的扶貧政策,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加以修改。二是進一步降低專案門檻。為加快各類扶貧專案的實施,充分發揮專案的帶動作用,應進一步降低專案門檻,引導農民產業發展方向,推動農民增收致富。特別是對低收入農戶應給予特別優惠政策。三是全面推廣農戶聯保貸款。大力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形成林農小額迴圈貸款、林權直接抵押貸款和擔保貸款等貸款方式優勢互補的格局。積極探索農村房屋抵押貸款和小額擔保貸款管理新模式,擴大貸款範圍,開展農村社群資金互助組織的試點。鼓勵龍頭企業、工商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其他個人為低收入農戶提供小額貸款擔保。

提高素質,增強低收入農戶增收的能力

扶貧先要 扶志 和 扶智 ,才能增強低收入農戶增收能力。首先要典型引導,增強脫貧致富的主動性。要從扶貧開發工作的成功典型中,發現規律,汲取經驗,不斷豐富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要大力弘揚基層群眾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和社會環境,建立奮發圖強、勤勞致富的激勵機制,增強廣大低收入農戶勤勞致富的光榮感。其次,堅定不移地提高農民素質,實施科教扶貧。要緊緊抓住提高貧困農民素質和產業科技含量,深化科教扶貧。要引導低收入農戶積極參與勞動力素質培訓,提高勞動技能,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創新培訓方式,在利用培訓基地集中培訓的同時,積極採用流動式培訓、鄉村培訓等靈活多樣方式,儘量方便群眾參與。以科研院校為依託,引進人才和技術,採取 請進來、送出去 的辦法,引進新技術,培養新人才,定期邀請專家、技術人員為低收入農戶講課、傳經送寶。要認真組織好農民職業實用技術培訓,本著 實地、實用、實效 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加強科普知識和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努力使每個有能力脫貧的貧困農民至少掌握1-2門實用技術。要充實縣鄉農技推廣隊伍,完善技術服務手段,普及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加強對低收入農戶使用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的輔導。

科學幫扶,完善扶貧工作長效機制

一是大力加強村級組織建設。要從願意為村裡作貢獻的致富能手、務工經商能人中培養村幹部,配齊配強村級班子,對他們加強政策、法規、技術的培訓,提高其政治素養,增強其工作能力;逐步提高村幹部待遇,重獎優秀村級幹部,激勵他們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同時,要充分發揮農村工作指導員的作用,對工作成效顯著的,要予以表彰獎勵,提拔重用。

二是積極推進互惠式產業扶貧。制定優惠政策引導業主、龍頭企業在農村建立基地,大搞農業綜合開發,調優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帶動農民增收。在方式上,多扶持與扶貧專案相關的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與低收入農戶簽訂生產合作合同,專案主管部門與龍頭企業簽定產業扶貧合同,專案風險由企業承擔。當企業保證了低收入農戶的利益、實現了預期的增收目標時,專案主管部門及時給企業兌現專案資金,使低收入農戶利益得到充分保證。

三是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要把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衛生事業作為重要工作來抓,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職業技術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制度,繼續落實農村低保五保 集中供養、貧困家庭學生教育救助、殘疾人扶貧等救助政策,確保特困群眾的困難救助落到實處。要建立貧困群眾法律援助機制,及時為貧困群眾排憂解難。

四是不斷改善結對幫扶機制。要根據 真扶貧、扶真貧 的要求,做實、做細結對幫扶工作,切實構建有效的 一戶一策一干部 和 一村一計一部門 的幫扶機制。要提倡和鼓勵送專案造血的長效辦法。真抓實幹,通過領導聯絡、單位結對、企業幫扶,突出到村到戶,注重分類指導,真正促進低收入農戶持續增收,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五)確保考評精準,解決好導向上的問題。嚴格落實幹部駐村、“逢提必下”等雙聯行動工作制度,把雙聯助推精準扶貧的成效作為幹部年度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健全完善定期督查、專項督查、明察暗訪等督查考評制度,傳導壓力,強化擔當,引導幹部到扶貧攻堅主戰場錘鍊作風、增長才幹、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