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社群調研報告範文4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14W
本文目錄社群調研報告範文社群服刑人員矯正管理工作調研報告社群矯正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調研報告社群管理工作調研報告

一、社群法制化建設現狀

社群調研報告範文4篇

通過多年的普法教育,居民普遍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基礎和學法、用法的法律意識,法律素質明顯增強,一部分人會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但社群法制建設仍呈現出一系列問題:社群規章制度不完整,未起到實質性作用;居民法律意識淡薄,知法、懂法、用法的實際能力欠缺;轄區單位經營守法中存在問題,有些抱著僥倖心理與現有規章打擦邊球,只圖眼前、不顧長遠;溝通渠道不暢通,導致工作中存在無頭緒現象;特殊群體及弱勢群體得不到針對性的和及時的幫助;缺乏一支高素質的服務隊伍。

二、自身專業特點及優勢

我在大學所學專業是行政管理,專業知識涉及面廣,包括政治類、法律類、管理類、行政類、社會類、經濟類、心理類和操作類等。這些知識的學習是我大致瞭解了各行業的基本特點及具體問題,具有了很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並能讓我從更廣範圍著眼看待和處理問題,從而為建設特色社群出力獻策。

三、構建法制化社群的整體思路

通過明確指導思想,確定工作目標、物件及內容,不斷努力豐富活動載體,時刻銘記具體要求,從而構建生動活潑的法制化社群局面。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xx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規範社群管理、參與社群服務和保障社群穩定為宗旨,以法制宣傳教育和法律服務為切入點,以提高社群居民法律素質為核心,為構建和諧社群做貢獻。

(二)工作目標

通過構建法制化社群,使社群居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進一步提高,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不斷增強,社群管理、服務的規章制度進一步健全,溝通渠道進一步暢通,轄區單位依法治理、依法經營,以營造良好的法制氛圍。

(三)工作物件及內容

1.社群居委會

學法、懂法、用法應從自身做起,包括工作的規章制度、工作人員工作職責、辦事流程等等,以便使社群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的規範性和效率。

2.社群居民

作為社群主體的社群居民,普遍上法律意識淡薄,同時,年齡、知識結構的不同使得知法守法形成不同層次的局面,應加大基本法律的宣傳力度,以切實提高居民法律素質;針對特殊領域的法律知識,要有針對性的開展宣傳教育;特殊群體需要特殊關注,弱勢群體需要特別幫助。

3.社群單位

轄區單位呈現多樣化特徵,有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眾多經營性門店,有的依法經營,有的無證無照,因此我們應針對不同情況、不同問題區別對待。對機關及事業單位要經常溝通、瞭解法制化建設情況,對經營性的企業及門店要加強監督和教育引導,將其納入法律宣傳教育體系中,有需要法律服務的給予力所能及的服務。

(四)工作方式、方法

1.開設法制宣傳欄,加大宣傳力度。利用社群網路平臺或另外開設宣傳專欄,有步驟、有計劃的將社群居委會規章制度、居民學法內容、優秀事蹟刊出,加強正面引導和學習教育,提高全社群法律素質及社群法制化水平。

2.搞好宣傳活動,讓法律深入社群。採取臨街宣傳活動或邀請專家學者定時不定點、定點不定時的上法制課,將新出臺的與居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法律法規、與時事問題相關的法律知識傳達給民眾,讓宣傳進學校、進單位、進小區,從而讓法律真正走進社群,最終提高社群法制化水平。

3.加強法律服務,發揮志願者作用。通過開展各項活動,將一部分懂法律、有精力的群眾組織起來,成為法律服務志願者隊伍。志願者隊伍要配合社群主動查詢問題、發現問題,當好人民調解員,將各種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遇到需要法律援助的物件則幫其申請法律援助。

社群服刑人員矯正管理工作調研報告社群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社群矯正作為一種非監禁性的刑罰執行活動,是我國刑罰制度改革的新生事物,也是世界刑罰制度改革的發展趨勢。做好社群矯正工作,對於完善我國刑罰執行制度體系,推進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為進一步推進我區社群矯正工作,通過座談、走訪相關部門、各街鎮、社群(村),詢問社群服刑人員代表對社群矯正管理工作的意見等形式,對全區社群矯正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就調研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社群服刑人員矯正管理工作的基本情況

我區於2月起,全力推進社群矯正試點工作,經過四年多的時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工作、管理體系。截止9月底,全區共有社群矯正試點街鎮8個,無脫漏管、不服從管理和重新犯罪情況。

(一)建立健全組織機構

一是在區司法局設立社群矯正工作管理科,落實工作人員2名。二是8個街鎮都建立了以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有關人員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將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各司法所。三是社群(村)針對每名矯正物件分別建立矯正小組,安排2名矯正人員和1名監護人員進行矯正管理。四是各街鎮廣泛動員和吸收熱心矯正工作的社會人員,經過培訓參與到社群矯正工作中,現我區共有社會志願者119名。

(二)強化隊伍機制建設

一是8個街鎮專門配備專職的社群矯正工作協管員5名,配合司法所開展社群矯正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二是分級分類培訓。今年1月,我區1名司法助理員參加了市司法局舉辦的為期4個月的三級心理諮詢師培訓,並取得證書;區司法局於今年9月,組織全區司法助理員和社群矯正工作者就社群矯正的意義和人性化管理等內容進行了培訓;每季度各街鎮司法所組織轄區社會志願者進行社群矯正管理工作培訓,全年共培訓354人(次)。

(三)完善各項管理制度

一是制定了《大渡口區重點人群服務管理辦法(試行)》,就公檢法司等有關部門如何對社群服刑人員進行引導、扶助、教育和管理做出了明確規定。二是全面推廣社群矯正工作“13589”重慶模式,將社群服刑人員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5%以內。三是試點開展心理測評,目前,建勝司法所和八橋司法所共測評社群服刑人員87名。四是創新矯正人性化管理,八橋司法所選取2名社群服刑人員進行手機定位系統試點管理,擬採取資訊化手段加強對社群服刑人員的管控,做到人性化服務管理。

(四)矯正管理工作規範化

一是嚴把“五關”,即嚴把接收關、請假關、矯正關、教育關、解除關,使社群服刑人員順利迴歸社會。二是建立健全社群矯正工作評估、分類和委託制度,制定個案。八橋鎮司法所對目前接收的12名社群服刑人員,根據學習情況和心理測評等進行綜合分析,分為嚴管類3名、普管類4名、寬管類5名,針對不同類別採取不同方式進行管理。三是堅持“日記錄、週報到、月學習、月勞動、季總結鑑定”的“五個一制度”。四是制定“身份意識、制度規範、認罪服法、思想道德、法律常識、禁毒拒邪、心理健康和政策前途”的“八個主題教育”。五是實地走訪。今年5月,對全區8個街鎮33個社群(村)的社群服刑人員進行了核查,資料檔案齊全,無脫漏管和重新犯罪。

二、社群矯正管理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員流動性增強,尚處於探索創新階段的社群矯正管理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

(一)法律體系尚不健全,法定職責與教育管理責任有脫節

1.立法滯後。全市的社群矯正工作經過5年試點現正逐步轉入全面推行階段,工作主體由《刑法》規定的公安機關轉變為司法行政機關,目前依據只有兩院兩部《關於社群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和《關於擴大社群矯正試點範圍的通知》和市公檢法司等12家部門聯合下發的《重慶市社群矯正工作實施暫行辦法》,工作開展缺少法律支撐,使社群矯正工作在銜接、責權劃分等環節上存在困難。

2.工作主體目前不適宜。按照兩院兩部的通知精神和《重慶市社群矯正工作實施暫行辦法》的要求,由司法行政機關承擔社群服刑人員日常管理、教育的一線工作,是有利於社群矯正工作的開展,但現行的《刑法》、《刑事訴訟法》、《監獄法》等未賦予司法行政機關執法主體權,與公安機關現有的執法主體權產生法律衝突,容易出現部分社群服刑人員不參加矯正活動、不向司法所報告、對司法所的考核獎懲持無所謂的態度,使得司法行政機關在開展工作時處於尷尬和不力的地位。

3.程式上存在一定問題。目前,我區社群服刑人員的接收管理工作,由各街鎮派出所直接通知轄區司法所接收,各司法所按照“兩個要素”(法律文書齊全、人員到位)的要求予以接收。由於實際工作中,常常存在矯正物件已報到登記,而相關法律文書、材料未送達或遺失的現象,司法所因不符合接收條件不予接,而派出所又認為應當屬於司法所管,最後出現兩不管的現象。

4.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對社群服刑人員的日常管理,社群矯正組織特別是負責具體操作的司法所缺少法律賦予的強制性手段,對那些拒不接受矯正或在矯正中表現不好的社群服刑人員,往往因有責無權,不能及時予以懲戒;而對那些積極配合矯正、表現良好的社群服刑人員,也因程式過於繁瑣、規定較原則等因素,實施難度較大,不能很好體現出獎懲結合的矯正方針。

(二)就業安置難,部門和社會資源有待整合

目前,社群矯正物件的就業安置渠道窄、資源少,在我區的81名社群服刑人員中,有59名就業、22名待業。

1.缺乏具有針對性的社會保障制度。對社群矯正物件中的困難人員,目前尚未納入困難群體進行幫扶,涉及落實低保、住房和社會救濟政策以及就業、養老、醫療保險時,主要靠基層司法所與相關部門反覆協調,實際落實較難。

2.社會包容度不夠。部分居民認為將大量的罪犯放於社群內服刑,給社群內的居住環境埋下安全隱患,增加社群內的不安定因素,志願者的招募工作開展困難。社會對社群服刑人員存在歧視和排斥,90%的已就業社群服刑人員在參加每月學習請假時,都怕用人單位知道自己是服刑人員後而被解僱,出現學習請假難的問題,不利於社群矯正工作的開展。

3.安置物件技能差,就業難度大。有的社群服刑人員文化程度低、勞動技能匱乏,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例如:目前正在我區服刑的社群矯正物件國小文化的23名、中學文化的53名、大專以上的4名、在校讀書的1名,基本上無一技之長,就業相當困難。有的就業願望不強烈,一味等待政府救濟安置。

4.教育管理方式相對陳舊。公益勞動形式單一,教育方式靠談話、人格感化和念讀法律法條等,教育的效果難以抵消社會歧視的負面效應。

(三)專職隊伍人員不足,基層工作力量薄弱

1.人少事多工重。司法所承擔普法教育、法制宣傳、矛盾糾紛調解、社群矯正、幫教安置等多項職能,其中僅社群矯正每月就要完成召集學習、思想彙報、組織公益勞動等多項工作,有時還要承擔街鎮拆遷、安全、綜治等臨時性任務,司法所人員工作任務繁重。

2.專業化程度不高。除了日常監管、掌握動態,司法所還要疏導矯正社群服刑人員的犯罪心理、指導解決其生活、就業。目前,我區各街鎮司法所工作人員中有法律專業文憑9人、其他專業21人,取得心理諮詢師證1人;社群(村)矯正工作者中法律專業佔總人數30%,從知識結構、組織協調能力等方面還不能達到社群矯正工作需要。

三、推進我區社群矯正管理工作的建議

(一)提高認識,營造全社會共同支援參與的良好氛圍

把宣傳工作中的重點放在利於罪犯改造、降低國家刑罰成本等積極方面,對社群矯正的專業知識、工作業績、成功典範等及時進行報道,緊緊抓住社群(村)這個平臺,充分利用宣傳櫥窗、宣傳畫、製作光碟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真正讓每位居民(村民)瞭解社群矯正工作。建議在全區建立公益勞動基地1個,組織社群服刑人員參加公益勞動,讓人民群眾逐步接納社群服刑人員,相信社群矯正這種管理模式是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

(二)總結經驗,推動相關法律和政策規定的出臺

針對當前社群矯正法律制度不健全的現實情況,建議首先保證社群矯正工作按照現有法律法規的相關要求和兩院兩部試點工作意見、通知及市級12家部門聯合下發的《重慶市社群矯正工作實施暫行辦法》的要求規範執行。同時,探索新形勢下開展社群矯正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總結我區社群矯正工作試點以來的工作程式、監督管理措施、公益勞動、日常獎罰等方面形成的經驗,為將要出臺的《社群矯正法》提出意見和建議。

(三)完善機制,加強各職能部門工作的溝通銜接

將資訊溝通工作貫穿於犯罪嫌疑人審前、審中、判後,建議建立“核查脫漏管理專項行動小組協調聯席會”平臺,互通各種接收渠道、互補各自沒有的社群服刑人員檔案和底數。建議人民法院在判決前加強與社群矯正機構的聯絡溝通;人民檢察院介入社群矯正所有環節,對涉及社群矯正的案件嚴格把關,及時查處社群矯正中的違法違紀行為;公安機關與司法行政機關緊密合作,保證社群矯正移交銜接關口的順暢、監督考察關口的嚴格,對違反規定和重新犯罪的社群矯正物件,及時依法處理;司法行政機關做好與有關部門的聯絡,加強對社群矯正工作的研究,及時提出工作建議,依法監管社群矯正物件,及時將矯正期滿的社群服刑人員轉為幫教安置物件,實現社群矯正工作與幫教安置工作之間的無縫對接。最終形成政法部門齊抓共管的格局。

(四)整合資源,探索創新社群矯正工作措施

建議由區委政法委牽頭協調,以司法行政機關為主,整合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資源,重視發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作用,細化分解成員單位工作任務,定期召開例會,研究社群矯正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建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諮詢—心理治療”三個層次的心理矯正模式,探索建立不同形式的心理矯正工作室。建議區民政局將社群矯正工作納入社群建設和管理,指導基層組織參與矯正工作,將符合低保條件的社群服刑人員納入低保範圍,將幫扶工作延伸到社群服刑人員家庭中的子女就學、親人就醫等困難上,幫助其穩定家庭安心接受改造。各群團組織協助社群矯正工作機構對社群服刑人員進行政治、法制、文化、技術輔導。建議司法行政機關與人社部門密切配合,將社群服刑人員納入就業創業培訓計劃,舉辦專門技能培訓,推薦就業等服務工作,適當安置社群服刑人員在社群服務、後勤保障、清潔、綠化等面向公共服務的崗位上就業謀生。

(五)重視基礎建設,建立健全社群矯正工作保障機制

建議在各街鎮司法所設立社群矯正工作站,配備2-3名具有紮實法律專業知識和一定心理學知識的人員。建議財政部門做好財力保障,在司法行政機關設立社群矯正臨時救助資金,用於無家無業無經濟來源社群矯正物件的臨時生活救助。建議聘用專職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者組成專職社工隊伍,並招募一些專家學者、離退休幹部充實志願者隊伍和邀請律師、法律援助工作者、法律服務工作者加入到社會志願者的隊伍中,彌補司法所人才資源不足。加強業務指導培訓,通過邀請法學、心理學教授講課、實地觀摩學習等方式,增強基層工作者的法律政策水平和對犯罪學、心理學、社會學知識的掌握,提高社群矯正工作能力。

社群矯正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調研報告社群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社群矯正是我國刑罰制度的重大改革,《刑法修正案》(八)從立法上全面肯定了社群矯正的刑罰性質,確立了社群矯正的法律地位。社群矯正工作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社群矯正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根據發展形勢,建立一整套完備的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體系具有重要現實作用。

一、社群矯正工作現狀

(一)司法所人員嚴重不足。截至目前,我縣共有社群矯正工作者80人,每所平均2.5人。截至XX年2月底,全縣累計接收社群矯正物件1031人,累計解除矯正455人,正在接受社群矯正的人員576人。目前,大部分鄉鎮正在接受矯正的社群矯正人員多達20人以上,城關鎮、墳臺鎮、洪山鎮的社群矯正人員多達30人以上。全縣社群矯正人員與司法所工作人員的平均比例是7.2:1。部分司法所社群矯正人員與司法所工作人員的平均比例超過15:1。司法所工作人員除承擔社群矯正工作外,還要承擔人民調解、法制宣傳、法律援助、安置幫教、依法治理、參與信訪綜治維穩等工作,大部分司法所人員還要參與鄉鎮中心工作。基層司法行政隊伍現狀不能滿足社群矯正工作需求,工作難到位、容易出問題。

(二)社群參與度不高。社群矯正的社群參與性,決定了社群矯正需要社會力量的介入。如果沒有社群參與,單純由刑罰執行機關執行,這樣的非監禁刑就不屬於社群矯正,或者說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社群矯正。廣大農村,社群承載功能不強,志願者資源和志願服務意識缺乏。目前,全縣社會志願者621人,主要由社群(村、組)幹部擔任。社群(村、組)幹部幹部作為最基層幹部,承擔著多方面工作任務。由於未形成社群矯正志願者的培育引導、獎勵激勵機制,缺少參與社群矯正工作精神鼓勵和物質待遇引導,實踐中幫扶教育持續性不強,作用發揮有限。

(三)經費保障嚴重不足。我縣是人口大縣,社群矯正人員越來越多,工作任務重、壓力越來越大。目前,開展社群矯正工作者業務培訓、社群矯正志願者培訓、定位社群矯正手機的使用、社群矯正人員的日常監管、審前調查評估、檔案卷宗以及執法、辦公設施等,都需要大量經費支出。按照市委市政府(阜辦發【XX】10號)檔案精神,縣財政應按每名社群矯正每年1000元的工作經費予以保障,但從現實來看,財政保障力度還遠不能達到標準。

二、專職社工隊伍在社群矯正工作中的作用

(一)緩解矯正力量不足。各社群矯正中隊、司法所是執行社群矯正工作的主體和平臺。但在工作實踐中普遍存在人員不足,力量薄弱,工作拓展難等問題。現有條件下,採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形式,為基層司法所配備專職社工,協助開展社群矯正工作,可有效緩解司法所矯正力量不足的問題。

(二)適合社群矯正工作特點。遵循社會規律、運用社會工作方法、整合社會資源、組織社會力量對社群矯正人員進行教育改造是社群矯正與監獄矯正的重要區別。探索社群矯正工作機構與其他社會力量的結合,吸引專職社工參與社群矯正工作,可以彌補專業人才和專門知識的不足。社群矯正人員基本上分散在各村(居、社群)和鄉鎮。本地專職社工熟悉社情民意、瞭解風俗習慣,開展矯正工作能得到社群矯正人員家庭、親友支援幫助,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動員社會志願者參與,共同做好對社群矯正人員的教育矯正、監督管理和幫困扶助,這些都符合社群矯正的特點和要求。

(三)提升社群矯正專業化和規範化水平。專職社工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法律、教育、心理等專業的學習背景,法律意識高、規範意識強。他們作為社會工作人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專門從事社群矯正輔助工作,可以發揮其專業優勢,有利於司法所更好地把握社群矯正工作特點和工作規律,提升社群矯正的專業化和規範化水平。

三、專職社工隊伍建設的設想

(一)專職社工的主要任務。社群矯正專職社工是指具備一定條件專門從事社群矯正事務的全日制專業人員,屬編外聘用制人員,按照聘用制人員管理。社群矯正專職社工的主要任務是:協助司法所接收社群矯正人員,辦理銜接手續;協助司法所開展社群矯正基礎性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制定矯正個案工作計劃,組織社群矯正人員參加社群服務,進行形勢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犯罪心理矯正等;協助有關部門和單位,為社群矯正人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完成司法所交辦的與社群矯正有關的工作任務。

(二)專職社工應具備的條件。(1)擁護黨的領導;(2)遵守法律,品行端正,沒有違法犯罪記錄;(3)熱愛社群矯正工作,工作責任心強;(4)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法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專業優先錄取;(5)具有一定的文寫作能力,熟練操作和使用計算機;(6)身體健康,年齡一般應控制40歲以下。

另外,社群矯正是刑法執行活動,工作的物件是社群矯正物件,屬於高危人群的範疇。特別是在基層農村一線工作的社工,常常要獨擋一面,監管工作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因此,女性社工的比例不宜過多。

(三)專職社工的配備比例。目前,我縣司法所工作人員平均管理社群矯正人員18名。考慮到我縣的經濟條件以及社群矯正人員不斷增多的現實,建議每20名社群矯正人員配備1名社會工作者,可有效緩解司法行政幹警不足與工作任務日益繁重的矛盾。

(四)提高專職社工福利待遇。社群矯正試點中,聘用的專職社工的工資、福利待遇偏低,導致人員流動性大,隊伍不穩定,高素質的專職社工留不住。為保證專職社工隊伍建設穩定健康發展,專職社工的工資不僅應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還應建立動態增長機制,隨著經濟的發展提高專職社工工資福利待遇,以吸引更多社會專業人才,充實壯大專職社工隊伍。

(五)出臺激勵措施。目前,有關社群矯正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備,未建立完善的培養、激勵和評價機制。現有專職社工大多數是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專業性強,思想活躍,要求進步強烈。實踐中應建立社會人才與行政事業單位選拔使用人才相銜接的制度,如將專職社工中的大學畢業生,納入“三支一扶”範圍,在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考錄中給予加分優惠,可使專職社工幹有前途,幹有出路,幹有奔頭,幹有目標。

社群管理工作調研報告社群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區裡的大事小事、居民的難事煩事都有一個“統管部門”,它的名叫做“社群”。修水的社群工作自XX年起步,在黨政關懷和社會支援下取得顯著成績,服務居民工作得到增強,配合中心工作成績突出,社群規範化建設逐步加快。隨著城區的快速擴張、人口的迅速增長,制約社群發展的因素也逐漸凸顯,主要表現在規模偏大、職責不明、基礎薄弱、服務滯後等方面。

1、部分社群規模偏大。我縣社群一般下轄數千戶、數萬人,如秋湖裡社群下轄13000戶、管理戶籍人口近30000人;寧紅社群轄7000多戶,人口2.8萬,其它社群情況差不多。根據《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按照便於居民自治的原則,一般在一百戶至七百戶的範圍內設立居民委員會,參照這個標準,我縣社群管轄戶數、人口普遍過多。

2、社群幹部職責不明。根據《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社群居委會是自治組織,按照“三個自我”、“四個民主”的要求開展工作,中心任務是服務居民、管理社群事務,而實際情況是社群幹部職能、職責不清,“鬍子眉毛一把抓”,該做的沒精力做好,不該做的做了一大堆,社群幹部形象稱之為“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

某社群書記作過統計,一個社群竟然要做三十幾項工作,其中常年做的有基層黨建、計劃生育、民政優撫、綜治維穩、城市建立,另外還有勞動就業、醫保農保、環境衛生、文化教育、勞動就業,老年體協、經濟普查等一系列工作。因為工作多、亂、雜,社群幹部普遍反映時間緊、壓力大。

究其原因,一是行政化傾向嚴重。社群以接受行政指揮為主,尤其是所屬鄉鎮的命令,往往把本職工作等同於完成上級交辦的工作任務;二是少數部門轉嫁工作壓力。有的熱衷於搞“某某工作進社群”活動,比如工商進社群、菸草進社群,做到最後,這“某某工作”竟然變成了社群的分內之事;有的把社群當成“下屬”,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向社群下達任務。“什麼事都要社群參與,什麼人都可以指揮社群”,社群疲於應付,大量擠佔了社群管理和服務的時間,難以開展自己的工作。

3、社群工作基礎薄弱。一是硬體建設不足。大部分社群辦公場所面積狹窄,西擺等社群至今沒有固定辦公場所;有的缺乏必要的辦公裝置;二是基層組織乏力。多數社群設有住宅小區業委會、樓長、棟長,但僅僅是掛在牆上、寫在紙上,發揮作用的少,積極支援社群工作的不多;三是居民參與度不高。不少居民認為社群工作僅僅是鎮政府的事,與己無關,絕大多數中青年很少參與社群事務。“社群是我家,建管靠大家”停留在口頭上,“社群拼命幹,居民一邊看”的現象普遍存在。

社群管轄人口多,承擔任務重,理應引起社會高度重視,但實際情況是,社群沒有部門幫扶掛點,駐社群單位也沒有常態化的聯建共建計劃。有的社群雖然確定了轄區樓長、棟長,但是既沒有優惠政策去刺激,又沒有相關機制去約束,致使他們覺得無意義,對待工作敷衍塞責、消極怠工。

4、社群服務發展滯後。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思潮更加活躍,廣大居民對社群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填填表格、搞搞慰問、調處糾紛等已經不能滿足居民的服務需求。但不少社群沒有緊跟形勢發展,沒有及時呼應居民願望,思維方式、工作手段依然單一陳舊,服務意識不強,公益活動開展不多,致使社群居民對社群工作認同感差,對居住的社群歸屬感不強,參與社群建管的積極性不高。

社群是城市的基層細胞,建設得好不好,直接關係到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穩定發展,對促進城市管理,提高群眾生活質量,建設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隨著我縣城鎮化步伐加快、城鄉一體化工作穩健推進,將有更多的農民進入城鎮,變身市民,這既給社群建設提供了新課題,又給社群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為此,我建議:社會各界要凝聚共識,齊心協力,幫助社群做好“加、減、乘、除”四種運算。

1、加,就是加快轉型。社群是自治機構,這一職能定位,決定社群應由行政指揮向居民自治轉變。當下,可從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入手,著力構建安全穩定的社會秩序、方便快捷的服務體系、整潔舒適的居住環境、文明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真正讓居民認同“社群是我家”。

2、減,就是減輕負擔、減小規模。有關部門要遵循准入機制,堅持“費隨事轉,權隨責走”的原則,對社群少點檢查,多點扶持;少點考核,多點指導;少點會議,多點幫助,給社群鬆綁,給社群減壓。同時,要減小社群規模,建議設立良塘新區社群、良瑞佳苑社群;建議整合秋湖裡與寧紅社群,新設3個社群。

3、乘,就是乘勢而上。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求著力提升基層組織服務能力,解決聯絡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這些都是發展機遇。城關鎮和社群要抓住機遇求發展,把握有利條件,集中集體智慧,不斷完善社群軟硬體設施,加強和改進便民服務工作,保證群眾話有地方說、事有地方辦,困難有人幫、問題有人管,在為民服務、解決問題中提升自我。

4、除,就是除掉陋習。有為才有位,社群幹部要自覺踐行群眾路線,堅決反對“四風”,除躁氣、接地氣,不做“小巷總理”,甘當“人民公僕”,真心實意為居民提供優質服務,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用自身正能量,培養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