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園區調研報告4篇大綱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58W
本文目錄2020年園區調研報告關於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調研報告工業園區的調研報告工業園區配套功能建設調研報告

一、工業園區發展的基本情況

園區調研報告4篇大綱

目前,昆明市規劃建設有各類工業園區15個。其中國家級開發區3個(高新區、經開區、度假區),省級工業園區6個(呈貢、安寧、海口、楊林、尋甸、東川),市級工業園區6個(晉寧、石林、宜良、富民、祿勸、官渡),基本形成了以國家級開發區為龍頭,省級工業園區為支撐,市級特色工業集聚區為補充的三級園區發展體系和格局。20xx年,昆明市開發區及工業園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9億元(不含旅遊度假區和官渡工業園區),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48%,其中2個國家級開發區、6個省工業園區佔全省40個省級重點工業園區的比重達到60%。

二、加快工業園區發展的主要做法

XX年,昆明市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加快開發區及工業園區發展的政策措施,把工業園區作為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第一推動力,作為全市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作為實施富民強市戰略的重要舉措,推到主攻工業的最前沿、招商引資的最前沿、對外開放的最前沿,充分借鑑沿海發達城市規劃建設工業園區的新理念、新體制和新機制,採取最特殊、最特別、最靈活的政策措施,強勢發動,超常突破,努力促進工業園區大突破、大跨越、大發展。

——提高思想認識,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思想決定行動,思路決定出路。西部地區與沿海地區、落後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最根本的是思想觀念上的差距。昆明市從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的高度,從實現大跨越、大發展、建設現代新昆明的高度,正視差距、直面矛盾,充分認識工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工業園區建設的緊迫感和使命感,牢固樹立工業興則全市興、工業活則全盤活,園區強則工業強、園區弱則工業弱的觀念,樹立經濟建設以工業突破為主、工業突破以園區建設為主,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以園區經濟為中心的思想觀念,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建設現代新昆明的關鍵,作為振興昆明經濟的關節點和突破口,形成全市各級各部門關心園區、支援園區、服務園區、建設園區的良好氛圍。目前園區建設已成為昆明經濟發展的主戰場。

——創新體制機制,啟用發展活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昆明市把創新作為工業園區發展不竭的動力,借鑑蘇州工業園區建設成功經驗,大膽推進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管理體制上,按照“實體化管理、企業化運作”的原則,推行權責合一、黨政合一、經濟社會發展合一的實體化管理,賦予市級、縣級經濟管理和相應行政管理許可權,確保市權、縣權審批手續在園區內全部辦結。管理機制上,實行管委會主任負責制,採用扁平化管理,管委會自主設定機構、配備人員,確定分配方式和收入標準,除班子成員外全員實行聘任聘用制。國家級開發區管委會、黨工委主要領導分別由省、市委任命;省、市級工業園區挑選年富力強、懂經濟、善管理的常委、副縣(市)區長擔任管委會黨工委書記、主任。在開發模式上,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成立園區投資公司,賦予參與土地收儲和土地一級開發權,以市場化方式進行園區開發建設。

——加快軟硬體建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誰能搶先創造良好發展環境,誰就能吸引更多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誰就能集聚更多的生產要素,誰就能把握發展的主動權。昆明市著力在軟硬環境建設上求突破。在硬環境建設上,實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兩年突破工程,兩年內實現基礎設施建設大突破,確保有熟地、淨地招商。XX年全市計劃啟動“五通一平”建設專案170多項,預計投資70多億元;目前,已開工建設各類專案70多個,總投資14多億元。在軟環境建設上,建立行政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辦理,提供從申請到建設、投產全過程高效優質服務,做到行政審批進入行政服務中心無條件、審批無阻力、程式無障礙,營造“三最四低”發展軟環境,全力打造效率園區。嚴格禁止亂收費亂檢查,工業園區新建擴建工業專案,屬於行政事業性收費全部免除,市級部門不得隨意對工業園區內企業實施檢查,必須進行的,要事先向管委會通報並經同意後才能進行檢查。

——加大招商引資,促進超常規發展。工業園區是招商引資的主力軍,招商引資是工業園區的生命線。昆明市牢固樹立招商引資是第一政績的理念,實施一把手工程,實行招商引資任務倒逼、倒排計劃,形成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推進制度。工業園區建立市、縣、園區招商引資聯動機制,組建專業招商隊伍,與全市派駐沿海發達地區地級以上城市35個招商分局合作,實行專業化、全天候、拉網式、駐點式招商。工業園區招商引資突出大專案招商、地區優勢招商、重點地區招商和外資專案招商,重點引進裝備製造、光電子、生物醫藥、汽車及零部件、環保產品等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產業。目前,專案包裝、專案儲備、專案推介等各項招商引資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

——培育主導產業,促進產業叢集發展。叢集式發展是現代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產業叢集是推動工業園區發展的必然選擇。昆明市按照“工業園區化、園區城市化、八業高新化、佈局專業化”的要求,圍繞發展有基礎、有優勢的產業,每個園區明確1~3個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大力培育電力裝備、機床製造、汽車及零部件、光電子資訊、生物醫藥、新材料、磷化工、鐵化工八大產業叢集。同時,通過對入園企業和專案給予優惠政策,引導新建、引進工業專案(企業)按園區功能定位和產業佈局入園發展,實施非園區工業企業出城進園工程,鼓勵主城區工業企業實施入園搬遷改造升級,以優勢企業、優勢產業為核心,延伸產業鏈,使大企業、大專案的單體優勢轉變為群體優勢,努力催生一批集中度大、關聯性強、集約化水平高的產業叢集。

——加大政策支援,營造政策窪地。制定出臺《關於加快開發區及工業園區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檔案,大力支援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在財政政策上,實行相對獨立的財政預決算體制,以XX年為基數,5年內園區新增稅收上解市級部分,全部留作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從XX年起,5年內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1億元工業園區發展專項扶持資金,專項用於園區基礎設施、重大專案貸款貼息及軟環境建設的補助。在土地政策上,園區年度用地指標實行單列,全市用地指標優先保園區,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不低於50%用於園區;實行地價成本補貼機制,每年從市、縣兩級經營性用地專案土地出讓金收益中提取5%,專項用於補貼工業專案用地地價成本和基礎設施建設。在人才政策上,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到園區工作,可保編、保級、保工資。

——強化評價考核,促進園區科學發展。建立工業園區統計評價考核體系,促進園區建設水平與發展速度同步提高。制定出臺《昆明市三級開發區及工業園區統計評價考核辦法》及工業園區考核獎懲辦法、管委會領導班子年薪管理辦法、統計報表制度等配套措施,重點考核園區工業專案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企業戶數、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利稅總額、利潤總額、重大工業專案等指標,並把基礎設施建設突破工程、環保、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市級園區升格提檔等工作作為否決指標列入考核。指揮部每年與責任單位簽訂目標責任書,納入市級目標責任考核,評價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對成績顯著、貢獻突出的給予重獎、重用;對組織領導不力、措施不實、實效不大,連續處於後進的予以重處、重罰。

——強化組織領導,形成整體發展合力。加強組織領導是實現工業園區發展的有力保證。昆明市把實現園區建設大突破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要求黨委主要領導親自抓,政府主要領導重點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園區領導全力以赴拼命抓,成立了工業突破園區建設招商引資工作指揮部,加強對園區工作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同時,明確各級、各部門在園區發展中的職能職責,國土部門保障工業用地,規劃、建設等部門提供高效服務,發改部門儲備各類專案,財稅部門確保專項扶持資金及時到位,交通、通訊、供水、供電等部門提供配套服務,公安部門保駕護航,紀檢監察部門監督檢查工作,各方密切配合,上下聯動,步調一致,無條件、無阻力、無障礙地為園區建設發展服務,形成合力加快工業園區大突破、大發展。

三、工作推進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在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中,昆明市委、市政府堅持規劃先行,高度重視政策配套和系統推進,在政策措施、體制機制、開發模式、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產業培育、提檔升格等方面工作取得重要進展。但同時由於我省工業園區發展起步晚,大部分處於規劃建設初始階段,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規劃設計滯後園區開發建設。城市規劃滯後於城市開發建設,沒有正確處理好區域性與整體、近期與遠期、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城鄉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城鄉規劃全覆蓋工作滯後,區域內園區缺乏統籌規劃建設。工業園區規劃、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脫節,園區規劃的前瞻性、指導性、權威性不強;各類規劃之間銜接和協調不夠;規劃實施管理有待加強,難以形成園區的整合優勢和規模效應。

——土地供給制約園區開發建設。在國家嚴格土地管理政策的背景下,土地供給困難和用地需求增加,使工業用地問題成為制約園區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XX年,昆明市工業園區計劃引進300億元以上招商專案,大力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但省下達昆明市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僅為1020公頃。年度土地利用指標有限,園區土地收儲困難,建設專案等土地的情況日益嚴重。

——產業聚集和輻射帶動功能不強。產業發展特色不突出,昆明市幾乎每個工業園區都有機械、磷化工、生物醫藥等產業,缺乏明顯的產業分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產業雷同和同質化競爭現象。同時,由於園區發展與城市規劃建設脫節,不能完全共用基礎設施,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難以充分發揮產業集聚的輻射能力,難以實現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

——資金支撐脆弱園區建設困難。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重,建設資金普遍短缺、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已成為園區建設主要困難。目前,部分園區靠有限的財政資金和一定的負債投入,基礎設施要達到“五通一平”的要求相當困難,使得部分園區建設水平偏低,形象建設進度緩慢,園區吸引力不強,集聚效應難形成。

——省市聯動協調推進工作機制有待加強。在工業園區建設中,昆明市從土地管理、規劃建設、專案審批核準等方面,充分賦予開發區及工業園區市級、縣級許可權,加快開發建設。但園區發展是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制度安排、具體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各級各部門的支援,特別需要省委、省政府及省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援。

四、幾點工作建議

開發區及工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所在、後勁所在、希望所在,抓住、抓好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就牽住了經濟發展的“牛鼻子”。目前,我省還處於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的階段,工業園區發展才剛剛起步,重點園區的數量不足,建設水平不高,發展速度不快是我省園區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因此,轉變思想觀念,加快研究完善全省促進園區發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建設水平和發展速度是我省園區建設的主要任務。

——建立完善省市聯動工作機制。開發區及工業園區建設,是一項事關區域經濟發展的巨集大系統工程,涉及土地、規劃、城建、環保等若干個工作部門,建議省政府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機制,成立專門的工作機構,上下聯動、左右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和協調推進我省園區經濟加快發展。

——統籌保障園區建設用地。土地是工業園區經營的基本資源。土地供應已成為制約我省工業園區建設發展的主要問題,鑑於工業園區土地管理問題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建議省政府推廣昆明市的做法,對省級重點園區年度土地利用指標實行單列,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不低於50%用於工業園區,重點保障經濟總量大、發展速度快的工業園區建設用地。

——研究制定省級園區配套政策。我省園區建設起步慢,滾動發展能力弱,各級政府財政因底子薄,園區建設前期需大量資金注入及各級政策扶持。建議省政府儘快制定出臺全省促進園區建設的配套政策,園區稅收、土地出讓金或其它稅費除上繳中央部分外,全額留給園區作為滾動開發後備基金;建立省級土地成本補貼機制,依據每年經營性用地專案的土地出讓金收益中不少於省級可用部分的5%,提取工業用地地價成本調節資金,專項用於重點工業園區地價成本調節和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園區規劃管理。堅持以城市化理念規劃建設工業園區,把園區建設作為城市發展的一個功能區域,與城市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要求,對園區規劃進行前溯性審查,搞好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提高資源共享度,有效解決用地規劃、空間佈局、環保治理等問題,做到無障礙規劃、有介面建設,永不搬遷。當前,加快制定雲南省工業園區規劃管理辦法,加強規劃管理,強化規劃落實,提高規劃執行力,切實提高全省工業園區規劃建設水平和發展速度。

——多元籌資加大投入。各工業園區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資思路,首先取得各級金融部門的支援,使其明確對工業園區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規模,取得金融信度,為貸款建設打下基礎。其次是爭取各級政府財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工業園區建設。第三是盤活土地存量,採取bot、bo、bt等形式利用外資,籌資建設。第四是積極爭取國債指標加大對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儘快拉開園區建設框架。

關於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調研報告2020年園區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大開放為主戰略、以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為強動力,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工業園區作為推進工業化的主戰場、經濟發展的新平臺來抓,各工業園區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成為各地工業化程序中的排頭兵。目前,全市10個工業園開發面積達到36平方公里,基礎設施投入33.2億元,入園企業898戶,其中投產企業569戶。園區內引進了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企業,形成了以濟民可信、仁和、海爾思、博士達為龍頭的醫藥產業;以蘭豐、華廈、紅獅為龍頭的水泥產業;以清華泰豪、英田汽車、龍工齒輪為龍頭的機械製造業;以寶成鞋業、匹克鞋業為龍頭的鞋革業;以××紡織和××服裝為龍頭的紡織服裝業;以旺旺食品、青龍高科、金源農業為龍頭的食品加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今年1-8月份,園區企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34.7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28.8億元,實現稅金6.33億元,安置就業人數13.9萬人,已初步顯現出工業園區的叢集效應和規模效益。

一、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思想觀念問題是制約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關鍵。一是在發展經濟定位上舊的思想觀念影響較深。農業經濟的烙印深刻,對發展工業的巨大潛力和優勢認識不足;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還沒有形成系統的體制和管理模式;在推進工業化的程序中,受地域、自然條件等客觀因素的限制,有畏難情緒產生。二是對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從而對發展工業園重視和抓落實不夠。比如,有的地方對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在領導機構設定、人員配備、資金投入和謀劃統籌等方面力度不大,沒有形成具體的實施方案和經過嚴格論證的符合實際的詳細規劃。三是在優化發展環境方面認識不足,還有區域性利益影響大局的情況。一些部門、一些單位在為客商服務過程中,仍然存在著“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情況;一些部門為了維持或獲取更大的利益、權利等,給招商引資設定人為的障礙,制約了工業園區的快速發展。

2、現行的管理機制是制約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軟肋”。

當前,我市所沿用的管理體制和模式仍舊是在市縣黨委政府領導下,由園區的黨委及管委會負責管理。但這樣的管理機制,使得園區黨委及管委會無權定事、無錢辦事、無政策行事,只是利用財政撥付很少的辦公經費來維持日常工作的運轉。因此,在協調園區本站內企業之間的關係、園區資源配置、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管理服務職能顯得捉襟見肘,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園區的健康發展。

3、巨集觀謀劃相對薄弱是制約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瓶頸”。

通過幾年的發展,目前市縣領導層都能充分認識到搞好工業園區規範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真正落實到位,投入財力、人力和物力搞好園區中長期規劃的不是很多。有些工業基礎較好,工業園區起步較早的縣市,規範工作相對做得比較早,相對也比較成熟,但還有一部分縣市可能是園區企業不多,既上不了規模也上不了檔次,骨幹企業支撐不夠,功能區域不明顯,規劃編制工作也僅僅才擺上日程;有的地方雖然也搞好了初步的規劃,但前瞻性不夠,科學性欠佳,檔次偏低。

4、園區企業生產鏈條短、叢集效益不明顯是制約工業園建設與發展的薄弱環節。

目前,大部分的工業園區內各企業間沒有自發形成專業化分工、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既競爭又協作的網路關係,企業間及其與支撐機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叢集的特點和區域產業整體功能沒有充分體現,大部分園區內企業仍以勞動密集型和中低層次技術為主,存在技術水平偏低,專案規模偏少,產業關聯度偏低等問題。

5、資金支撐脆弱是制約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原因。

大部分縣市一般處於吃飯財政狀況,僅僅能維持工資的發放,再搞工業園區建設,搞基礎設施普遍感到力不從心,使得部分園區建設水平偏低,建設進度緩慢,園區吸引力不強,集聚效應難以形成。

6、電價貴、用地緊、成本高是制約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主要難題。

電價貴主要表現在:一是電價高,上高旺旺集團在全國11個省區有1XX年家企業,電價最低的只有0.22元/度,而上高電價達到0.72元/度,在集團內位居第二。其二,電價調整幅度過大過密。據上高工業園反映,XX年5月至7月接連電價“三級跳”。其三,有的工業園區電網設計滯後,時常出現電網超負荷大面積斷電,影響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用地緊主要表現在:一是用地手段繁雜,不僅報批時間過長,而且增加了測量、評估等費用。二是土地開發運營成本過高。成本高主要表現為:一是產業不配套,部分工業園區企業間關聯度低,產業鏈條短,滿足不了客商的配套要求。二是物流體系不完善,造成運價偏高,加上許多路段限速限載,對超速超載實行重罰,人為地增加了運輸成本。

7、融資難、招工難、服務弱是制約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融資難,主要體現為企業融資渠道過於單一,沒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招商引資新入園的企業,流動資金十分困難,這些企業到宜春後銀行要重新授信,導致難以從銀行貸款。招工難,主要是缺乏熟練的技術工人,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需求本站量大,企業用工結構性矛盾突出。一些年輕人掌握了一定技能後,流向沿海地區。服務弱,主要是在服務環境上,客商反映,塊塊管的部門比條條管的部門要好,非權力部門比權力部門要好,有些部門對企業有“兩多一少”現象,即罰款多、檢查多、服務少。

二、破解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瓶頸的對策

1、堅持解放思想,充分認識抓好工業園區建設是實現經濟騰飛的良策。

近年來,我市雖然出臺了一些加快工業園區建設的意見和措施,但在領導機構設定,職、責、權、利的劃分方面還沒有形成可操作性很強的措施和辦法。因此,我們認為,首先應儘快出臺關於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管理辦法,對今後工業園區的發展規劃作出具體安排,明確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和前進方向。其次,各縣市區要儘快成立高效務實的工業園區建設指導協調機構,明確職責和目標任務,及時調解存在的問題。第三,建議在黨委、政府把握好大方向的基礎上,向園區進一步放權,給園區更大的發展空間,包括資源配置、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政策、園區軟硬環境等方面,建立相應的園區管理服務機構,努力創造條件建立園區財政。暫時不具備建立園區財政的,可由縣市區財政設立園區建設專項基金,專門用於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等投入,實行專案管理,使他們真正有權辦事、有錢辦事、有能力辦事、能辦好事。

2、堅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工業園區。

工業園區建設前期必須認真搞好規劃,而且要經過科學論證。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要與推進城鎮化程序相結合,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使園區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平臺,城市化程序的助推器,專案投資的集聚地,新型工業化的主戰場。”要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徵地、分期實施、滾動發展”的原則,根據財力、物力條件和專案開發的實際情況逐步實施,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園區規劃必須從形態開發轉向功能開發,從單一注重經濟指標轉向全面提高競爭力,提高環境綜合優勢。要針對工業園區存在的多、散、小及定位不清、功能雷同、特色不明和規模較小等問題,按照地域相近、產業關聯等原則,逐步加以整合,最終形成若干有規模、有特色、有效益的工業園區。各園區要本著土地節約、環境優美及科學性、前瞻性原則,做好園區產業佈局、生活佈局、消防、道路、供排水、排汙等規劃。

3、堅持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我市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要發展工業園區,必須解決建設資金矛盾,只有在投入機制上採取多元化的方式,通過多種渠道解決建設資金問題,園區才可以順利發展。要學習借鑑外地好的經驗做法,多渠道籌集園區建設資金。搞好工業園規劃,降低工業園的建設成本。政府要加大對工業園區的支援,投入適當的啟動資金,為園區的貸款提供擔保機構。採取一系列優惠政策,確保園區的初期開發和滾動發展,將園區內企業所創的地方財政收入增量部分和園區土地出讓收入留給園區用於滾動開發建設,從國有資產出讓變現或營運獲得的淨收入以及各級財政安排的企業改革與發展資金中專門安排一部分用於園區開發。要調動社會力量投資建設園區基礎設施,園區主幹道及水、電、氣、通訊設施,應由相關部門或小組發動民間資本投資建設。金融部門要積極探索新的融資和擔保(質押)方式,簡化審貸手續,為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信貸支援。要實行“政府組織推動、財政扶持啟動、土地批租滾動、內資外資聯動”的辦法,積極吸納民間資本,實行風險資本、銀行資本和社會資本聯動,逐步建立政府、銀行、社會等多元融資渠道,逐步實現由依靠政府投入轉向自我滾動發展的良性迴圈。

4、堅持品牌發展戰略,延伸產業鏈群。

根據市委、市政府提出工業區建設的總體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優勢企業為龍頭,以名牌產品為核心,通過資產重組資源整合和品牌延伸等辦法,培育發展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集團、大公司。發揮產業叢集吸附效應,以配套產業叢集吸納龍頭專案的落戶,以密集的、龐大的生產需求市場吸引原材料生產供應商和國際物流企業、採購商的入駐,由零及整,不斷延伸充實產業鏈。加強主導產品的內部分工協作,加速上游和中下游產品的拓展,填補產業鏈條上的空白點,逐步完善產業的整合工作。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鼓勵企業根據自身優勢和特點,加強品牌建設,推進品牌經營,積極扶持有條件的企業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斷拓展品牌效應,建設品牌企業艦隊,使品牌的無形資產在運動中增值,提高產品競爭力。加快主導產業的聚集和成長,努力形成以大企業為龍頭、以價值鏈為紐帶、以專業化協作網路為基礎的產業叢集,使工業園區成為品牌企業、規模企業更密集、產業競爭力更強的經濟板塊。

5、堅持園區市場化運作,實現管理機制的創新。

園區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在建立靈活的執行機制上下功夫。一是建立精簡、統一、高效、便捷的管理體制。二是建立一套多元化投入、市場化運作的融資機制,吸引各種社會資金參與園區及其專案的建設。三要成立工業園區發展公司,架構銀企合作平臺,各級政府成立相應的信用擔保機構,保證企業能夠貸到必要的生產流動資金。要建立一套鼓勵企業創新、激發內在活力的激勵機制,通過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和制訂各種激勵政策,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為園區建設提供人才保證。

6、堅持服務至上理念,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發展工業園區要有新思路,要從主要依靠優惠政策逐步轉到主要依靠環境優勢,特別是軟環境。一是各級行政部門簡化手續,減少審批環節。

二是嚴格禁止對企業亂收費行為,公開收費專案、收費標準、收費依據、收費部門、收費範圍,實行集中統一收費。合法收費應通過園區規定的渠道統一實施,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直接向園區內的企業收費。三是破解招工的難題,一要實行市場化運作,設立專門從事工業園區企業勞動力的資源儲備,對重點企業實行重點勞動用工招聘服務;二要設立縣外、市外勞務招聘視窗,拓展縣外、市外勞務招聘視窗;三要健全用工服務網路,完善市縣級勞動力力市場,健全鄉鎮勞動事務所,設立村級勞動力轉移聯絡點,發展社會職業介紹機構,形成縣鄉村三級聯動用工服務網路。四要供電部門要加大園區的網路建設,增加用電負荷量,保證企業的用電需求,實行電價聽證制度,防止隨意漲價,保護企業利益。

工業園區的調研報告2020年園區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依託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辦工業,加快城市化程序,加快宣城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是宣城市委、市政府的一項重要決策。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可以把服務、土地、勞力等優勢聚集在一起,形成規模效益,產生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成為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的有效途徑,並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帶動區、體制和科技創新的試驗區,城市發展的新區。總體上看,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勢頭較快,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人才和物力,成為當地政府的熱切期盼的亮點,但全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發展中的不平衡,多數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發展的 總量不大,質量也不是很高,對母城和周邊地區的輻射和 帶動作用力度還不大,市場體制建設也不夠完善,經濟運 行機制和行政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創新,對外開放功能需 進一步深化。如何統籌規劃,科學定位,合理佈局,推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健康發展,值得關注和思考,一些突出 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亟待解決。

一、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情況。

近三年來,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戰略決策以來,招商引資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最強音,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被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建設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體制創新快,規範高效的經濟執行和管理體制開始凸現。

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雖然普遍起步較晚,但通過參照周邊發達地區開發區管理體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援下,積極進行行政管理、投融資、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從行政管理體制上,各管委會均實行“小政府,大服務”,“一幢樓辦公,一條龍服務”的新型執行機制,改變了計劃體制下的政府機構垂直對口、機構人員臃腫的局面;在投資管理方面,以優質服務,創造了較好的投資環境;在土地使用上,實行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轉讓制度。因為發揮了體制創新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試驗區”。

(二)滾動發展好,穩步推進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規模擴大和功能完善。

我市開發區、工業園區自設立伊始,就從市政建設、專案引進、資金運籌等方面提出構想和目標。立足實際可能的條件,紮紮實實,小塊起步,以專案帶開發,基本做了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收效一片,滾動發展,有效地保證了建區初期的有限財力的集中使用,為後期的滾動發展打下較好的基礎。

(三)開發熱度高,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拉動作用漸成現實。

各地在發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程序中,絞盡腦汁,多管齊下,積極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實現與蘇浙滬等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等優勢的對接和互補,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對全市的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較為明顯。

(四)區域分佈廣,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各具特色。

目前,開發區和各類工業園區由市及縣、區輻射到部分中心集鎮,種類較多,從綜合開發區到民營工業區,從專業園區到企業科技園區,各具特色,已成為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快速發展的“領頭羊”。

二、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儘管近幾年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取得了一些成 效,但多數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規模小,產業結構層次低。

由於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區時間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招商引資規模小,專案檔次低,缺少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牽動性強的“錨專案”。

(二)政策多,無序競爭加劇。

全市範圍內開發區、園區數量較多,“僧多粥少”,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都拿出了各種優惠政策,但無外乎提供廉價 土地、延長稅收優惠期限,無序競爭不僅使國家稅費流失,還造成本地企業與外來投資者的不平等競爭。

(三)資金少,園區建設速度慢。

我市各級政府財政基本都屬 “吃飯財政”,政府財力十 分有限,雖然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但前期投入普遍較少,加之開發區、工業園區起步之初,融資能力軟弱,導致開發區、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舉步維艱,園區投入不夠,基本框架未能拉開,對外招商引資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資商實地察看後信心不足,影響了開發區和園區招商引資效果。

(四)政府好,部門權力難下放。

各地開發區、工業園區創辦伊始,當地黨委政府都對管 委會 “高授權”,明確管委會為同級政府的派出機構,但在實際工作中,管委會各部門都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相應的證書、審批權被政府有關部門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費在無謂的協調和遊說中,管委會的職能無法落實,造成了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管理不順。管委會不能行使同級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形成不了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影響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發展。

三、關於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的意見

(一)進一步做好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規劃佈局。

1、要以推進工業化為重點,調整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產業結構。我市經濟發展尚處於工業化中的初始階段,繼續推進工業化是我市“十五”期間首要任務,我市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一方面要按照調優、調高、調大、調強的要求,改造傳統產業。堅持 "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扶持發展支柱產業、拳頭產品和優勢企業。另一方面要通過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選用現代化資訊科技裝備企業,用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省級宣城、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必須充分發揮對母城的帶動、輻射作用。各類工業園區要因地制宜,辦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頭產品,發揮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優勢。

2、要以推進城鎮化為重點,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新城區戰略的實現。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要積極實施新城區戰略,這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我市城市化發展的重要組織部分。通過突出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產業建設,努力打造新興的工業城區,並探索工業旅遊的路子,積極構築區域經濟中的一個旅遊景觀。通過完善城鎮道路、供水、能源、資訊等基礎設施,建立服務體系,搞好社群建設,強化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城鎮功能。通過加強生態建設、汙染治理和城鎮管理,改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城鎮環境。

3、要以推進我市經濟一體化為重點,做大做強我市宣城、寧國、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宣州民營經濟園區。以318國道為主線,突出建設好宣城、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宣州民營經濟園區。努力把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成寧國優勢專案的"孵化器"、"研發中心"。其他縣要因地制宜,建設一至二個具有特色、高起點規劃、投資省、生態環境優、高效益的工業園區。

4、要以促進非國有制經濟發展為重點,大力發展民營

企業。非國有制經濟企業快速發展在我市寧國、廣德已顯現。怎樣把非國有經濟企業引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讓他們加快發展。首先要切實搞好服務,依法保護個體、私營和三資企業的合法權益,為各類企業創造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環境。其次要積極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攀大靠強,加快體制和技術創新步伐,不斷做大做強,促進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擴大規模。

(二)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1、樹立招商引資是開發區、工業園區工作 "生命線"的理念。

全市各級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管理委員會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切實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開發區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要加強與蘇浙滬等地的溝通與聯絡,抓住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資本輸出的機遇,主動出擊迎接輻射和轉移。同時,要立足本地資源和開發區已具備的產業基礎優勢,鼓勵區內大企業與國際大公司、大集團聯姻嫁接,以個引企,以大引大,同時鼓勵大企業引進配套企業落戶開發區和工業園區。

2、按照產業化要求,創新招商引資的工作機制。

招商引資工作已成為當今發展區域經濟的"靈丹妙藥",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創造了許多經驗。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資工作的現狀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招商引資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須實行體制創新,通過體制創新帶動招商引資。當前要在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推行招商引資工作 “公司化體制、職業化隊伍、專業化招商、市場化運作",即招商體制由政府推動轉入公司化運作;招商隊伍通過職業培訓,樹立職業精神,形成職業化的隊伍;招商活動漸成體系,招商措施形成專業知識;通過市場化運作,為招商人員提供佣金和經費,在需求和市場中起到橋樑和紐帶作用。

(三)進一步探索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思路。

1、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資思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必須理清思路,盤活存量,搞活“預期”,首先取得各級金融部門的支援,使其明確對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規模,取得金融信度,為貸款建設打下基礎。其次是爭取各級政府財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開發區和園區建設。第三是盤活土地存量,採取bot等利用外資形式,籌資建設。第四是爭取國債指標搞建設。

2、各級政府探索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新模式。

當前,我市工業園區的開發仍是由政府主導,政府專門設立管理委員會等機構,參與了從規劃、徵用土地、基礎設施建設到廠房設施建設等過程。政府在扮演開發商角色的同時,由於地方財力所限,也承擔了過多投資風險,給開發區和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可考慮逐步引入公司制開發模式,從開發到管理都運用市場手段,減少行政行為,逐步將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由政府行為轉化為企業行為,由開發企業將土地生產力、設施使用率以及地產的租賃和銷售作為業務,以投資土地開發和設施建設並通過其產品和服務的銷售末獲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資風險,轉移投資成本,並由此獲得稅收收入。

(四)進一步加大體制創新力度。

1、進一步明確開發區管理許可權。

從職能配備角度看,不能賦予開發區應有的行政權力,在招商的過程中,仍出現多個環節,要花費很多精力去協調,造成不應有的負面影響。《安徽省省級開發區條例》明確規定開發區管委會“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對開發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但在實際工作中難以得到落實。為在開發區內建立高效、統一的管理機制,建議省政府在出臺有關政策時,需要進一步明確各市縣政府在哪些方面給開發區管委會授權行使市縣級管理許可權,以便開發區管委會對區內行政、經濟和社會事務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統一的執行機制。

為克服開發區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不相統一的矛盾,做到管事與管人相統一,使開發區管委會更好地做好開發區的社群管理以及計生、建立、防洪等工作,必須要將開發區座落的辦事處、鄉鎮劃歸開發區管理,實行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相統一,這樣才能使開發區真正實現開放式執行與封閉式管理。

3、建立統一、協調的監管機制。

市有關職能部門要從全域性出發,增強服務意識,積極支援、幫助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職能部門工作,開發區管委會要正確處理 “責、權、利”的關係,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開發區管委會職能部門積極主動接受市有關職能部門的為務監督和指導,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提高綜合業務素質,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職能。

4、建立健全監督約束機制。

開發區管委會需發放的各類證書,由市有關職能部門向 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職能部門及時提供足夠文字,由省直有關部門發放的各項證書,市有關職能部門應積極幫助開發區管委會申報取得。開發區紀工委、監察室負責開發區內的紀律檢查、行政監察工作(含對垂直機構的派出機構),對發現的各類違紀違規行為,按照有關規範行政行為改善投資環境的處分規定,追究部門領導、直接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總之,在開發區管理體制上,一方面要理順開發區管理,機構與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要不斷優化開發區內部執行機制,強化新機制。堅持 “小政府、強中介、小機構、高效率、大服務”的精簡高效的管理運作體系,走巨集觀導向和微觀服務相結合,“一站式”服務與全過程服務相結合,努力實現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的改革創新之路

工業園區配套功能建設調研報告2020年園區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關於加快工業園區配套功能建設的思考

**工業園是推動我縣工業經濟發展、建設沿江開放開發的主戰場,是接受發達地區經濟輻射、實現產業轉移的主平臺。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園區發展迅速,在全縣工業經濟發展中的主體作用更加突出。然而,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園區的配套功能建設還相對滯後,已對園區的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製約。

一、工業園配套功能建設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工業園區規劃總面積45平方公里,XX年開始開發建設,XX年被批准為省級工業園區,核定可開發面積4.16平方公里。七年來,園區開發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完成投資13億元左右,完成主幹道、供(排)水、通訊、排汙、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混凝土路面11公里,鋪設排汙管道13公里,人行道2.9萬平方米,安裝路燈4公里,綠化面積1.9萬平方米。二是公共服務設施基本配套。醫院、賓館、市場、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XX年開始建設,正在逐步完善,園區環境監測中心已投入使用,為企業環境搭建了平臺,公租廉租房、公園等專案前期工作有序推進, XX年有望建成使用。三是園區經濟快速發展。?累計完成開發面積2.94平方公里,共有入園企業 家,已投產企業 家。XX年,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45.7億元,比XX年增長了13倍;實現財政收入 萬元,比XX年增長了 倍;產值超千萬元企業 家;人口集聚超過 萬人。園區在全縣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帶動作用更加明顯,已成為全縣工業經濟的主要增長極。

然而,隨著入園企業的增多,產業人口的集聚,園區配套功能滯後的矛盾也更加顯現,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園區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主要問題有:

1、生產性配套設施仍不夠完善。汙水處理廠、垃圾中轉站尚未建成,園區內汙水管網還未全部成網,大量生活汙水直接排入港口河,工業汙水大部分雖經企業處理再排放,但仍不同程度存在排放不達標和偷排、漏排的現象,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園區的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設仍有待進一步加強。

2、生活性配套設施仍十分滯後。受土地徵用有一定難度的影響,園區規劃中的四星級酒店建設一直無法推進,園區住宿、消費、娛樂等第三產業發展受到了嚴重製約,園區的城市形象始終難以形成,這也對園區的投資發展環境造成了較大影響。公租廉租房尚未建成,大量外來民工的住宿成為大問題,除少數企業建有宿舍外,多數企業目前只能通過由民工租住周邊民房的方式來解決,引發租金上漲。由於居住分散,管理不便,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帶來一系列問題。

3、服務配套水平仍有待提高。一是金融、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低,物流服務形式單一,企業物流主要依靠自身解決,園區現代化物流設施和物流體系建設滯後;二是勞務、法律、諮詢、廣告、設計等中介服務業服務能力弱;三是技術、公共創新平臺建設緩慢,能體現地方產業特色的綜合性研發機構嚴重缺乏。

二、影響**工業園配套功能建設的主要原因

1、開發起步晚,規劃比較滯後。園區建設起步於XX年,世界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轉移步伐將進一步加快,面臨著極好的發展機遇,用千載難逢來形容也不過分。全國經濟總體上已進入了新一輪的擴張時期,尤其去年4月份以來實施的有保有壓的巨集觀調控政策,國民經濟正保持著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態勢。為了搶抓進度,趕超發展,園區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拉框架、建平臺上,由於是新鮮事務,大家沒有經驗,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園區總體規劃和配套功能建設規劃缺乏嚴肅周密科學的論證,規劃的滯後和反覆調整導致園區專案前期難以細化,嚴重影響了規劃的科學性和基礎設施專案安排的合理性,園區配套功能建設落後於招商引資的現象一直未能得到改變。

2、融資渠道少,資金投入不足。近幾年,受國家巨集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園區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政府財政劃撥,投入能力有限。而隨著園區建設的快速推進,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在不斷增加,園區建設資金短缺問題更加突出。許多配套專案雖有規劃,但始終無法推進。

3、園區職權弱,專案協調困難。雖然XX年園區成立了管理機構,但很多縣政府明確應賦予園區的職權沒到位,給專案協調帶來不少困難,加上專案的審批程式十分繁瑣,這也對園區配套功能建設造成了一定影響。

三、加快**工業園配套功能建設的對策建議

加快園區配套功能建設,必須堅持以現代工業新城的理念為指導,把“產業功能”和“城市功能”有機結合起來,以專案開發為基礎,以完善配套功能為重點,以提高整體競爭力為核心,統籌推進,協調發展,努力把**工業園建設成為基礎設施完備、配套功能齊全、人居環境優美、產業佈局合理、經濟發展強勁的現代化工業園區。

1、堅持規劃先行,努力破解要素制約

(1)明確定位,抓好規劃修編。按照縣域中心城市“強攻新城”、“決戰新工業”的發展定位和建設縣工業新城的總體要求,調整、修編工業園區總體規劃,進一步完善園區功能區塊劃分及產業空間佈局,確保園區總體規劃與全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縣城和縣域總體規劃相銜接。在規劃的內容上,要注重資源的整合利用、產業的組織引導、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配套功能的完善,進一步突出園區的城市功能,為

園區的長遠可持續發展留足空間,為園區的工業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撐。

2、突出專案重點,加快配套設施建設

(1)加快建設生產性配套設施。要強化為園區、為企業服務的意識,抓緊建設投產一批當前企業生產所急需的基本配套設施,如園區汙水處理廠、垃圾中轉站、生態防洪排灌站等工程的建設,力爭早日建成並投入使用。加大投入,不斷完善工業園區水、電、路、訊、排汙等基礎設施,做好建成區的綠化、亮化和美化工程,樹立良好的工業新城形象。

(2)不斷完善生活性配套設施。堅持以人為本,在加快生產性配套設施建設的同時,逐步完善生活性配套設施。加大政策處理力度,力爭XX年實現周邊村鎮的土地應徵盡徵,抓好公園、公租廉租房、商場超市、酒店、醫院、學校等配套設施的開發建設,儘快完善園區的三產服務功能,為園區企業主和員工解決吃穿住行、娛樂購物、就醫就學等實際問題,解決企業發展的後顧之憂,全面提升園區的開發檔次和服務水平。

(3)積極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資金問題是制約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的主要瓶頸。要積極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保障。一要大力培育園區土地市場。調控城鎮建設區內的農村和農民建房,有計劃地推出商貿用地出讓,以地生財,籌措園區建設資金。二要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園區企業的留縣稅收返還、工業專案用地的拍賣所得收入,除應正常上交的規費和審批費用外,剩餘部分全部返還園區,或緩建一些非急需建設專案,擠出資金加大對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的支援力度。三是積極爭取銀行貸款。組建投資有限公司,以園區預留的商貿用地捆綁作擔保,以投資公司名義向商業銀行進行融資。四是試行土地資金委託保值增值制度。由各被徵用土地的村集體將土地徵用費按一定利率借給園區使用,這樣既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園區的資金緊張問題,同時也有利於壯大村集體經濟,維護社會穩定。

3、適應園區需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實現開發區向城市的轉變,必須協調發展工業和服務業。要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逐步形成與園區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現代製造業相配套、與城市化程序相協調的現代服務體系。

(1)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是為企業發展提供緊密配套服務的新興產業,是降低工業經濟發展成本、改善投資環境、加深產業鏈、提高產業一體化程度的有效手段。加快園區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共資訊平臺建設,鼓勵企業以訂單為中心改造業務流程,實現物資採購、生產組織、產品銷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的一體化運作,加快週轉,以大幅度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有效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積極發展各類中介服務組織。鼓勵和支援社會力量進入園區創辦中介服務機構,為入園企業提供金融、研究和開發、電子商務、法律、諮詢、會計、資訊、人才、廣告等方面的服務,使之成為園區管理與服務功能的有效延伸。

(2)大力發展消費性服務業。以滿足園區居民消費為目標,以醫療衛生、社群服務、文化休閒等消費性服務業為重點,逐步推出商貿用地拍賣,鼓勵發展民工公寓、專家樓,適當發展高檔住宅,不斷提高園區居民的生活質量。要把農民工及其家屬的計劃生育、子女教育、勞動就業、婦幼保健等內容列入各有關部門的管理責任範圍,促進園區的和諧發展。

(3)努力構築公共技術平臺。產學研結合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積極搭建產學研結合的行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加強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及行業協會的建設,加快整合各種中介服務資源,形成針對產學研合作需求的具體服務專案。深化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為企業提供技術引進、成果轉化、專利孵化、資訊諮詢和人才培訓等專業服務,提升園區的綜合競爭力和技術創新能力。

4、優化發展環境,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

(1)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建立高效統一的管理體制,明確園區管委會對區內行政、經濟和社會事務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進一步理順園區管委會與縣有關部門的關係,明確管理許可權和職能劃分,特別要做好與有關部門的業務銜接,使園區管委會承擔的行政審批業務具有與相關部門同等的行政效力。協調稅務、工商、環保、勞動安全、消防等行業管理部門,積極參與配合園區企業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在確保園區封閉管理的前提下,避免產生管理死角。

(2)進一步提高辦事效率。強化工業園區職能,優化辦事環境,提高辦事效率。要儘快建立縣審批中心園區分中心,並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實行“一門受理、抄告相關、同步審批、限時完成”的審批程式,使入園企業得到高效、便捷、優質的服務。

(3)進一步集聚扶工合力。各有關部門要從講大局的高度出發,切實增強“親商、安商、富商”意識,在全社會營造一種重工、扶工、促工的氛圍。要拓展和深化促進企業發展的“綠色通道”,主動上門服務,簡化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加強與企業的密切聯絡,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困難,盡力做好幫扶服務工作,著力改善工業園區的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