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電大行政管理調查報告(通用3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0K

電大行政管理調查報告 篇1

鄉鎮是我國政府管理“五級結構”的最末端機構,承擔著貫徹上級政策、管理鄉鎮農村、溝通城鄉的重要職責。有道是“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足見鄉鎮管理的複雜性和重要性。鄉鎮是我國行政體系的最基層一級,是人民政權的基石、改革的前沿、發展的重點、穩定的關鍵。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重點在鄉鎮,工作著力點也在鄉鎮。鄉鎮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水平,直接關係著一個縣區、一個市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

電大行政管理調查報告(通用3篇)

鄉鎮管理是以鄉鎮政府為核心的鄉鎮組織依法管理鄉鎮範圍內社會公共事務的活動,其特點主要表現為管理主體的多元性、執行決策的直接操作性、組織運作的綜合性、管理環境的中間性和管理物件的涉“農”性。鄉鎮管理在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鄉鎮設定現狀

統一設黨委、政府、人大、人武部、紀檢委(監察室)和團委、婦聯。一般鄉鎮內設黨政辦,經濟發展辦、社會事務辦、企業辦、計生辦等等,同時鄉鎮設定司法所、派出所、水管所、計生服務所、勞保所、國土所、財政所,和文化站、林業站、農業站等,這些就是傳統的七所八站。站所一般3—5人。

二、現行鄉鎮管理體制的特徵與弊端

鄉鎮管理屬於基層管理的範疇,具有:

(一)綜合性

鄉鎮管理的綜合性特點主要表現在:第一,管理物件和內容卻十分龐雜。每一個鄉鎮都設有黨、政、武、企、群眾團體等機構,領導著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工作。第二,從管理方法的運用上看,鄉鎮各項管理工作的開展,各項事業的發展,必須把各項工作加以綜合,採取綜合性的具體措施和辦法,才能把各項工作推動起來,從而收到明顯的效果。第三,從管理職能上看,由於鄉鎮工作的直接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綜合協調和合作是非常必要。鄉鎮黨、政、經各部門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和幫助,才能使鄉鎮管理朝著預期的目標發展。總而言之,綜合性是鄉鎮管理的一個明顯的特點。

(二)實踐性

鄉鎮處於我國政權系統的最基礎一級,鄉鎮管理處於廣大農村第一線。承擔著貫徹上級政策、管理鄉鎮農村、溝通城鄉的重要職責,具體地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並使之具體化,把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鄉鎮管理必須具體、實際。因此,鄉鎮管理必須直接面對鄉鎮各個部門或行業,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鄉鎮管理必須從實際出發,解決實際問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三)群眾性

鄉鎮作為農村基層行政區域單位,實質是鄉鎮管理機關代表人民群眾管理鄉鎮各項事務。要以廣大農民和城鎮居民的願望和要求為基本出發點,一切從群眾出發,一切為了群眾。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利益是一致的,管理的本質是為人民服務。鄉鎮管理不但切實反映和維護農民和城鎮居民的正當利益,同時也體現農民和城鎮居民的願望和要求。

綜上所述,在現行體制下,鄉鎮政權的運作和管理特徵集中體現為:一是執行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上級黨政機關的指令和要求都要通過鄉鎮來貫徹執行,並具體落實到農民群眾中去。二是綜合性。鄉鎮全面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和財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三是直接性。除村民自治組織外,它沒有下屬行政組織,基本上是直接同農民群眾打交道。四是非完整性。不象縣以上領導機關那樣功能完備、機構齊全。

鄉鎮管理體制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職能轉換不到位。一是管理職能越位。管了許多本應由市場、企業和中介組織管的事。二是服務功能錯位。上級將名目繁多的指標分解下達給鄉鎮,並簽訂目標考核責任狀,有些指標採取“一票否決制”,與鄉鎮主要負責人政績“掛鉤”。鄉鎮領導不得不將主要精力投放在落實各項指標上,沒有足夠精力為農民服務。三是社會職能缺位。尤其是免徵農業稅後,由於財力制約,大部分鄉鎮只能維持工作運轉,無力承擔公共設施建設,影響了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整體水平。《地方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鄉鎮政府的職權為七項。但在實際工作中,目前鄉鎮承擔的工作內容十分龐雜,可概括為八大類近50項,鄉鎮工作事無鉅細,包羅永珍,面廣、量大、事雜,將有些應由社會承擔的職能納入鄉鎮管理範圍,將有些應由農民做的事情由幹部來做,成為“全能政府”、“無限責任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的情況較嚴重,有些應該做的工作沒有精力去做,而有些不該做的工作卻疲於奔命。

(二)站所設定不合理。站所的設定大而全,而且帶有計劃經濟體制的色彩。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要求。鄉鎮不論人口多少,規模大小,站所設定千篇一律,這種狀況增加了財政開支,降低了工作效率。有的站所上劃由上級主管部門垂管,又受鄉鎮屬地管理,鄉鎮和部門之間缺乏有機配合與協作,形不成人才、資金、設施、技術的優勢互補。同時還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現象,即管理型的幹部多,服務型的幹部少;“萬精油”式的幹部多,掌握專業技能的幹部少;生產型的幹部多,經營型的幹部少,制約著鄉鎮功能的有效發揮。

(三)人權事權脫節。突出表現為責權分離,管用脫節。設在鄉鎮的站所、中心,有的職稱評定在縣以上部門,年度考核卻在鄉鎮。不少站所駐在鄉鎮,人財物卻垂直管理,形成“能看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由於鄉鎮和站所主管部門權責重疊交叉,鄉鎮責大權小或有責無權,縣直部門權大責小或有權無責。《憲法》規定,鄉鎮政府是我國最基層一級政權,但《行政處罰法》等法規沒有賦予鄉鎮政府執法資格,疑似鄉鎮在法律規定方面職權殘缺,存在著“責任大、權力小”和“任務多、要素少”的現象。如禁止農用車載客、安全生產、農村環保等,鄉鎮沒有執法管理權,但工作還得幹,只有“違法行政”。 由於職能的弱化,工作手段和方式只能靠單一的教育和說服,而現在利益多元化的狀況下這種手段是越來越不被認可,很多情況下是無效管理。在對經濟發展的協調中,最常見的是作為為企業發展徵地的主體嵌入,讓群眾理解為官商勾結的負面行動,阻力前所未有,《物權法》出臺更加劇了企業徵地發展與群眾利益的對立,單有的說服已經完全喪失了功能並且容易讓鄉鎮政府捲入具體行為是否具有合法性的質疑,甚至捲入法律糾紛旋渦,難於在對經濟的發展支援與老百姓的利益維護中有所作為,陷入幹部無能、政府無用的信譽危機。

(四)政事、政企不分。財權、物權為在縣區業務部門,事權留在鄉鎮,存在著“見到人的管不到人,管到人的見不到人”和“有責任的沒法管,有權管的沒責任”的現象,造成鄉鎮職能虛化,責任增大,自主權縮小。一些站所上劃後,大都承擔著本行業的行政管理職能,肢解了鄉鎮政府的行政職權,難以發揮應有的行政效能。同時,鄉鎮政府往往包辦了企業、事業單位的事;黨委政府也很難把黨務和政務分開。條塊分割,權責分離,鄉鎮政府很難統籌、協調,不能有效地配置管理要素,進而充分履行職能。另外,有法律地位但沒有執法權。

(五)鄉鎮債務多,負擔較沉重。鄉鎮財政實際上是轉移支付財政,自身沒有財政能力,收錢無門,掙錢無路,要錢無緣,要想幹事、幹成事、不出事,實在苦惱。由於債務較多,負擔較沉重,償還難度大,不同程度地影響到鄉鎮的正常管理工作。同時,鄉鎮償還能力有限,主要依靠縣區財政加大轉移支付額度。並且為了發展和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舊債尚未還清,又累欠新債,有的鄉鎮不得已向社會集資,向農村信用合作社借貸。花錢去路多,收錢來路少,鄉鎮領導窮於應對,甚至無可奈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管理工作、服務活動和事業發展。

上述問題的存在,不能歸咎於哪級組織、哪個領導,其成因是複雜的。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經過20年的農村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農村管理體制、管理物件、管理任務、管理方式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既有現實的原因,又有歷史的原因;既有社會條件的原因,又有自然條件的原因;既有體制機制的原因,又有資金等管理要素匱乏的原因;既有鄉鎮自身工作的原因,又有上級組織的原因。這也是目前需要認真思考並逐步進行解決的問題。當前,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大量湧現,鄉鎮管理必須創造性地回答和解決農村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現實矛盾和問題。

電大行政管理調查報告 篇2

鄉鎮是我國政府管理“五級結構”的最末端機構,承擔著貫徹上級政策、管理鄉鎮農村、溝通城鄉的重要職責。有道是“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足見鄉鎮管理的複雜性和重要性。鄉鎮是我國行政體系的最基層一級,是人民政權的基石、改革的前沿、發展的重點、穩定的關鍵。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重點在鄉鎮,工作著力點也在鄉鎮。鄉鎮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水平,直接關係著一個縣區、一個市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

鄉鎮管理是以鄉鎮政府為核心的鄉鎮組織依法管理鄉鎮範圍內社會公共事務的活動,其特點主要表現為管理主體的多元性、執行決策的直接操作性、組織運作的綜合性、管理環境的中間性和管理物件的涉“農”性。鄉鎮管理在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鄉鎮設定現狀

統一設黨委、政府、人大、人武部、紀檢委(監察室)和團委、婦聯。一般鄉鎮內設黨政辦,經濟發展辦、社會事務辦、企業辦、計生辦等等,同時鄉鎮設定司法所、派出所、水管所、計生服務所、勞保所、國土所、財政所,和文化站、林業站、農業站等,這些就是傳統的七所八站。站所一般3—5人。

二、現行鄉鎮管理體制的特徵與弊端

鄉鎮管理屬於基層管理的範疇,具有:

(一)綜合性

鄉鎮管理的綜合性特點主要表現在:第一,管理物件和內容卻十分龐雜。每一個鄉鎮都設有黨、政、武、企、群眾團體等機構,領導著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工作。第二,從管理方法的運用上看,鄉鎮各項管理工作的開展,各項事業的發展,必須把各項工作加以綜合,採取綜合性的具體措施和辦法,才能把各項工作推動起來,從而收到明顯的效果。第三,從管理職能上看,由於鄉鎮工作的直接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綜合協調和合作是非常必要。鄉鎮黨、政、經各部門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和幫助,才能使鄉鎮管理朝著預期的目標發展。總而言之,綜合性是鄉鎮管理的一個明顯的特點。

(二)實踐性

鄉鎮處於我國政權系統的最基礎一級,鄉鎮管理處於廣大農村第一線。承擔著貫徹上級政策、管理鄉鎮農村、溝通城鄉的重要職責,具體地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並使之具體化,把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鄉鎮管理必須具體、實際。因此,鄉鎮管理必須直接面對鄉鎮各個部門或行業,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鄉鎮管理必須從實際出發,解決實際問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三)群眾性

鄉鎮作為農村基層行政區域單位,實質是鄉鎮管理機關代表人民群眾管理鄉鎮各項事務。要以廣大農民和城鎮居民的願望和要求為基本出發點,一切從群眾出發,一切為了群眾。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利益是一致的,管理的本質是為人民服務。鄉鎮管理不但切實反映和維護農民和城鎮居民的正當利益,同時也體現農民和城鎮居民的願望和要求。

綜上所述,在現行體制下,鄉鎮政權的運作和管理特徵集中體現為:一是執行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上級黨政機關的指令和要求都要通過鄉鎮來貫徹執行,並具體落實到農民群眾中去。二是綜合性。鄉鎮全面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和財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三是直接性。除村民自治組織外,它沒有下屬行政組織,基本上是直接同農民群眾打交道。四是非完整性。不象縣以上領導機關那樣功能完備、機構齊全。

鄉鎮管理體制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職能轉換不到位。一是管理職能越位。管了許多本應由市場、企業和中介組織管的事。二是服務功能錯位。上級將名目繁多的指標分解下達給鄉鎮,並簽訂目標考核責任狀,有些指標採取“一票否決制”,與鄉鎮主要負責人政績“掛鉤”。鄉鎮領導不得不將主要精力投放在落實各項指標上,沒有足夠精力為農民服務。三是社會職能缺位。尤其是免徵農業稅後,由於財力制約,大部分鄉鎮只能維持工作運轉,無力承擔公共設施建設,影響了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整體水平。《地方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鄉鎮政府的職權為七項。但在實際工作中,目前鄉鎮承擔的工作內容十分龐雜,可概括為八大類近50項,鄉鎮工作事無鉅細,包羅永珍,面廣、量大、事雜,將有些應由社會承擔的職能納入鄉鎮管理範圍,將有些應由農民做的事情由幹部來做,成為“全能政府”、“無限責任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的情況較嚴重,有些應該做的工作沒有精力去做,而有些不該做的工作卻疲於奔命。

(二)站所設定不合理。站所的設定大而全,而且帶有計劃經濟體制的色彩。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要求。鄉鎮不論人口多少,規模大小,站所設定千篇一律,這種狀況增加了財政開支,降低了工作效率。有的站所上劃由上級主管部門垂管,又受鄉鎮屬地管理,鄉鎮和部門之間缺乏有機配合與協作,形不成人才、資金、設施、技術的優勢互補。同時還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現象,即管理型的幹部多,服務型的幹部少;“萬精油”式的幹部多,掌握專業技能的幹部少;生產型的幹部多,經營型的幹部少,制約著鄉鎮功能的有效發揮。

(三)人權事權脫節。突出表現為責權分離,管用脫節。設在鄉鎮的站所、中心,有的職稱評定在縣以上部門,年度考核卻在鄉鎮。不少站所駐在鄉鎮,人財物卻垂直管理,形成“能看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由於鄉鎮和站所主管部門權責重疊交叉,鄉鎮責大權小或有責無權,縣直部門權大責小或有權無責。《憲法》規定,鄉鎮政府是我國最基層一級政權,但《行政處罰法》等法規沒有賦予鄉鎮政府執法資格,疑似鄉鎮在法律規定方面職權殘缺,存在著“責任大、權力小”和“任務多、要素少”的現象。如禁止農用車載客、安全生產、農村環保等,鄉鎮沒有執法管理權,但工作還得幹,只有“違法行政”。 由於職能的弱化,工作手段和方式只能靠單一的教育和說服,而現在利益多元化的狀況下這種手段是越來越不被認可,很多情況下是無效管理。在對經濟發展的協調中,最常見的是作為為企業發展徵地的主體嵌入,讓群眾理解為官商勾結的負面行動,阻力前所未有,《物權法》出臺更加劇了企業徵地發展與群眾利益的對立,單有的說服已經完全喪失了功能並且容易讓鄉鎮政府捲入具體行為是否具有合法性的質疑,甚至捲入法律糾紛旋渦,難於在對經濟的發展支援與老百姓的利益維護中有所作為,陷入幹部無能、政府無用的信譽危機。

(四)政事、政企不分。財權、物權為在縣區業務部門,事權留在鄉鎮,存在著“見到人的管不到人,管到人的見不到人”和“有責任的沒法管,有權管的沒責任”的現象,造成鄉鎮職能虛化,責任增大,自主權縮小。一些站所上劃後,大都承擔著本行業的行政管理職能,肢解了鄉鎮政府的行政職權,難以發揮應有的行政效能。同時,鄉鎮政府往往包辦了企業、事業單位的事;黨委政府也很難把黨務和政務分開。條塊分割,權責分離,鄉鎮政府很難統籌、協調,不能有效地配置管理要素,進而充分履行職能。另外,有法律地位但沒有執法權。

(五)鄉鎮債務多,負擔較沉重。鄉鎮財政實際上是轉移支付財政,自身沒有財政能力,收錢無門,掙錢無路,要錢無緣,要想幹事、幹成事、不出事,實在苦惱。由於債務較多,負擔較沉重,償還難度大,不同程度地影響到鄉鎮的正常管理工作。同時,鄉鎮償還能力有限,主要依靠縣區財政加大轉移支付額度。並且為了發展和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舊債尚未還清,又累欠新債,有的鄉鎮不得已向社會集資,向農村信用合作社借貸。花錢去路多,收錢來路少,鄉鎮領導窮於應對,甚至無可奈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管理工作、服務活動和事業發展。

上述問題的存在,不能歸咎於哪級組織、哪個領導,其成因是複雜的。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經過20xx年的農村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農村管理體制、管理物件、管理任務、管理方式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既有現實的原因,又有歷史的原因;既有社會條件的原因,又有自然條件的原因;既有體制機制的原因,又有資金等管理要素匱乏的原因;既有鄉鎮自身工作的原因,又有上級組織的原因。這也是目前需要認真思考並逐步進行解決的問題。當前,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大量湧現,鄉鎮管理必須創造性地回答和解決農村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現實矛盾和問題。

電大行政管理調查報告 篇3

一、引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村青年作為我國青年的主體,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生存、生活及發展狀況對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程序,就必須充分發揮廣大農村青年的優勢和作用,凝聚廣大農村青年的智慧和力量。本次調研採取問卷調查方式,對我縣農村青年的學習需求作隨機調查,調查物件為了15名年齡均在18~35歲的農村青年。

調查時間為xx年3月至今,歷時2個月。

調查地點為流沙河鎮、老糧倉鎮及夏鐸鋪鎮街頭。

調查方法:採用問卷時方法,提前預約和街頭臨調的方式相結合,對調查物件進行隨機和具有針對性的問卷調查。

二、調查內容:

㈠ 政治思想觀念

1、價值觀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髮展,農村生產力水平和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鄉之間的經濟交往和資訊傳播日益增多,農村青年對社會的認識與城市青年的差距正在縮小,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出現了自由、開放、務實的一面。

當被問及對於人生目標是否有自己的憧憬和規劃,如何展現個人融入社會時,選擇按自己的興趣和意願自在地生活有5人。表明當代農村青年追求個性獨立和個人價值的實現,力求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 表現出不願意受外部事務和他人擺佈約束的一種價值意願,團隊精神、團隊合作意識較弱。選擇為國家和社會多做貢獻有4人。這表明國家在農村青年心目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愛國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當代農村青年的身上仍然有明顯的體現。選擇努力工作多賺錢有6人,表明這部分農村青年崇尚個性獨立,自我意識突出,具有金錢至上的思想觀念,認為金錢是萬能的,以賺錢為人生的根本目的,透視出他內心的迷茫。 在人生價值觀方面, 大多數農村青年具有較崇高的人生目標, 對社會也希望有所貢獻等, 但人生目標的個人因素也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在回答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什麼時,選擇生活的是否舒適、瀟灑多於對社會貢獻的大小,這表明農村青年在對待個人與國家集體關係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原有的大公無私已轉為公私兼顧,一些農村青年在市場經濟的刺激下產生了個人主義化的傾向,太強調個人利益的獲取,呈現自我意識從覺醒到強化。

農村教育問題仍然較突出,如農村學校資源稀缺,教育資源分佈不均,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嚴重製約著農村教育的發展。另外,農村青年輟學率較高,主要是因為當前學生讀書只是為了上大學,大學升學率又很低,而在農業生產中,學歷上的差別並沒有形成收益上的明顯差距,讀書無用論正在蔓延。所以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民主規範的教育體制,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統籌城鄉教育資源配置。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在我區農村青年中正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仍然占主導地位,他們有事業心、有見解、善思考,對社會發展充滿希望,關心國家大事,在主張個人利益的同時兼顧集體利益以及不斷增強的競爭意識都有利於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但應當注意,在農村青年價值觀中還存在著許多負面的、消極的因素, 如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 理想信念淡薄等等。

2、民主政治意識

在講話中多次強調:“要擴大農村基層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務公開制度,開展普法教育,確保廣大農民群眾依法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 這表明,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只有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才能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近年來,針對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民主政治管理得到不斷推進,但我們也發現一些農村青年的民主意識仍比較淡薄,參與民主管理積極性不高。 在調查中發現一些農村只有民主選舉,缺少民主監督,更談不上民主管理。在被問及對村務政務決策公開情況是否滿意時,不滿意、不清楚的總共有10人,反映出部分農村沒有把村務公開制度落實到實處,制度流於形式,如公告欄搞半公開、假公開,有意隱瞞部分收支情況等等。調查中還發現,在大部分村莊都缺少民主監督,這就會給民主選舉帶來嚴重影響。由於缺乏監督,導致民主選舉過程中頻頻出現“賄選”、“ 暗箱操作” 等現象。

針對這些問題政府一方面應不斷建立健全各項制度,著力推進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提高村務公開效果,堅持求真務實,依照法律法規進行規範化運作,凡是村民關心的熱點、疑點,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的問題都要列為公開內容全部、及時的公開。另一方面應加強對農村青年在民主管理方面的教育、宣傳和引導力度。

㈡ 文化教育

1、學歷培訓

我縣廣大農村青年都隨著素質工程的開展成為了9年制義務教育的受益

人。在調查當中,只有1人沒有上過高中。這表明基礎教育之後,農村青年對於學歷教育的更高層次渴求和對知識的渴望程度很高。

2、技能培訓(就業培訓)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通過農民的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的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這裡對新型農民有了三個界定:要有文化素質,有技術知識和經營管理能力。

有技術知識指通過接受技能培訓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和運用技術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創業就業的本領。在這次調查中,可以看出農村青年會成為未來新型農民的主力,他們的整體受教育程度提高,6個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很容易接受技能培訓和吸收有用的知識,這樣會逐漸擺脫傳統的體力型、經驗型勞動力的束縛,具備現代化生產對初級技術的要求。要重視提高農村青年素質的提高,就要重視培訓,通過培訓讓農村勞動力升值,給農民帶來真正的實惠。 隨著城鎮化程序的加快,經濟產業結構升級對人力資源需求的提升,農村轉移就業人口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問題日漸突出。從這次調查中發現我省農村存在著青年對技術的渴求和技能培訓偏少的矛盾。農村青年認為“現在最需要學習的內容”所選最多的三項是實用技能2個人,農業科技知識1個人,法律知識1個人。“最想從事的職業”選擇最多的是經商6個人,其次是從事掙錢多的特色農業4個人,而想要規規矩矩務農的只佔1個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多的農村青年認識到了自身知識的不足。農村學生大部分國中畢業即進入勞動力市場,不具備應有的職業技能,素質狀況顯然與產業發展、城市化的目標有相當距離。即使到城市打工,由於不具備市場競爭力,大多也是從事最髒、最累、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這些都刺激著農村青年對知識、對技術的需求。他們自願接受多方面的培訓。

3、創業培訓

人人都有創業的願望,但在“是否接受過創業就業培訓”的調查中,有13個人沒受過培訓,既接受過創業培訓又接受過就業培訓的只有1個人。這種需求多和培訓偏少、培訓技術單一的矛盾問題日益突出,影響著新型農民的培養和新農村建設步伐。

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廣大農村為了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強化勞動技能,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的各類培訓。如較早的單項生產技能培訓、階段性實用技術培訓,其後的綠色證書培訓,以及各類黨團知識、政策法規、經營管理知識教育與崗位技能培訓相結合的綜合培訓。這些培訓在幾十年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中不同程度地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這些培訓雖各有優勢卻也存在明顯不足。比如單項生產技能培訓與階段性實用技術培訓,其優點在於立竿見影,時效性強,但最多隻是產業技術,不是產業化技術,很難形成產業規模,難於提高農民綜合素質;而各類綜合培訓,雖然從長遠角度看有利於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但缺乏時效性,無法馬上解決農民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用這些培訓形式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明顯不足。新型最需要的是產業化技能培訓,既能很快解決脫貧致富的問題,又能解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長遠問題,受訓者因此具備種養、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化知識及配套技能,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

因此,政策落實和多樣化、實用性的技能培訓非常重要。各地要根據當地情況制訂具體可行的培訓實施計劃,將符合條件的學員分期分批列入培訓計劃,各地聘請當地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培訓人員承擔農村青年的培訓任務。

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能夠多為農村青年統籌考慮,將政策向農村傾斜,進一步擴大培訓物件的範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針對農村青年的就業問題,在職技能培訓、就業指導、職業介紹、職業見習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援和經費保障,讓農村青年也能享受優惠政策。

三、調查結論

1、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由於長期以來的歷史 地理以及國家政策原因導致偏遠山區經濟發展較慢 生產水平低直接導致農村教育發展滯後 農村青年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環境 有才之士不能得到挖掘 導致農村人才的流原因失 這就是農村青年文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2、農村傳統思想錮禁

農村社會封建思想依舊殘留 重男輕女思想嚴重 導致農村青年性別文化水平的失衡 再者對教育的不重視也是一個瓶頸。

3、青年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突出

農村青年就業創業能力普遍較弱,大多從事低收入的體力型職業。普遍缺少職業技能 法律意思淡薄 從而導致青年農民工勞動、就業權益保障缺失和不公平的現象時有發生。

4、環境改變對人生觀的改變問題

我縣整體環境的巨大改變,早就了一部分農民原有的生存方式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在環境改變的同時,青年面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和心態調整需要及時的正確的引導。

四、建議與思考

農村青年就業創業能力普遍較弱,大多從事低收入的體力型職業。普遍缺少職業技能 法律意思淡薄 從而導致青年農民工勞動、就業權益保障缺失和不公平的現象時有發生。

1、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強化職業教育

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農村教育經費的支出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更新教育理念 為廣大農村青年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強化勞動技能,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各類培訓。從單項生產技能培訓、階段性實用技術培訓以及各類黨團知識、政策法規、經營管理知識教育與崗位技能培訓相結合的綜合培訓。

2、加強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農村傳統思想錮禁由來已久,真是這種思想的陳舊拖慢了發展速度並帶來了思維的侷限性。農村社會封建思想依舊殘留 重男輕女思想嚴重 導致農村青年性別文化水平的失衡 再者對教育的不重視也是一個瓶頸。讓農村青年樹立良好的思想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點 價值觀 努力學習知識技能 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推動農村青年建設的健康發展。

3、深化農村社會保障改革

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 縮小城鄉差。青年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突出。在農村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中,農民的生活改變和社會職位都將產生重大改變。必須緊跟變化,制定並執行適合的保障體系,形成農村自有的保障模式,才能更好的促進各方面發展。

4、設立更加寬廣的交流平臺

政府搭臺子,引入高新企業和技術人才,進行交流。在交流中成長,不做閉關造車的人才培養。進一步減少城鄉青年之間的技能與思想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