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農村基層工作調查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72W

一、村情介紹

農村基層工作調查報告

七裡橋鎮觀音堂村位於湖南省祁陽縣城浯溪鎮東南方向,距縣城僅3.5公里,3路公交車從縣城直達七裡橋鎮上,該村緊鄰鎮政府,離七裡橋鎮街道不足500米,祁羊公路(縣道)穿村而過,區位優勢比較明顯,是鎮裡重點發展的6個行政村之一;全村現建有3公里多的通村聯戶水泥路,實現了對全村各組的覆蓋,通戶率達95%;全村共有12個村民小組,308戶,共1125人,其中黨員35人;全村地勢較為平緩,有多座100-300米的小山,山上多種植油茶、柑橘,該村相對本鎮其它村來說,土地資源較為豐富,人均佔有率較高;全村80%的成年人以在家務農為主,20%的外出經商務工,村裡集體經濟十分薄弱,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

目前,由於受政策、資源、資金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該村僅有一傢俬營錳礦加工冶煉廠,這是村裡唯一的吸納就業和給村裡創收的經濟實體。XX年,七裡橋鎮黨委、鎮政府研究決定動員全鎮力量進行招商引資工作,縣裡也給予土地、財稅、融資等政策上的大力支援,鎮財政還拿出一部財力鼓勵作為招商引資傑出單位和個人,目前。該鎮今年的招商引資工作實現了重大突破,協議金額已過千萬,種植漆樹的投資專案已經在該鎮烏山衝村破土動工。但是通過調查,發現該鎮其他一些行政村還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影響和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與農民增收的瓶頸,以下幾點是在調查觀音堂村中發現的問題:

二、調查中發現的一些問題:

一是農民收入增長乏力。觀音堂村全村90%左右的農戶增收渠道主要靠務工、養殖和種糧三種方式,少數人通過經商發家致富,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村。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的高度重視,各種強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穩定並逐漸提高了糧食收購價格,但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農資、飼料價格等大幅上漲,增加了種養殖業的生產成本,制約了規模化產業的形成,同時受疫病、市場風險等的不利影響,抵銷了農作物豐產帶來的增收效應,農民的種養信心依然有較大上升的空間。據村裡會計蘇祥發反映,當地XX年尿素價格上漲到了每噸1850元左右,其它需求量大的化肥價格也繼續保持高位,農膜中地膜價格每公斤13元左右,農資價格較去年增幅達20%左右,雖說有一些補貼,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是影響農民增收的一大因素。二是糧食作物生產成本較高。由於受資金、政策的影響,尤其是對農業預期收益的不樂觀的影響,當地農民普遍採用傳統耕作模式以降低成本。據調查,每畝田從種到收的購選種子、抽水費、播栽人力、田間管理、收割等花費不低於500元,按最好年景每畝田一季產稻穀550公斤每公斤1.8-2.1元的收購價測算,除去生產資料和生產成本,每畝只有300-500元的純收入,如果加上種第二季440公斤左右的畝產量,每畝可以再增加300-400元的純收入,那麼一年好的年景中每畝的純收入在700-900元左右,平均每戶以5畝田來算,一戶每年從種植水稻的角度來說,可以有3500-4500元的純收入,這與一箇中青年熟練農民工一年在外務工所得的平均年收入8000-10000元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而且這還需要很多有利條件的支撐才能實現。在此基礎上,農戶想繼續保持增收就顯得異常困難,這是為什麼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的一個有力體現,也是為什麼青壯年農民更願意外出務工而農村出現了大量留守兒童以及勞動力缺乏等系列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當前,我國一些地方農戶增收長效機制不健全,這是一個亟需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有效解決好三農問題是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戰略性問題。

二是農業基本設施投入不足。該村現有的水庫、水渠、提灌站農業基礎設施大多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修建的,近些年新建較為先進的比較少,這樣不僅在總量上與現階段農村生產發展不相適應,而且在質量上也不能滿足現階段農村生產生活的需求,目前,我國眾多農村的社會矛盾依然比較簡單,但在農業生產高峰時期,當地的農業生產設施遠不能滿足眾多農戶的生產需求,因此造成了一些影響農戶之間產生矛盾的問題,有些可能在一定條件下被激化,從而影響農村的穩定、發展與和諧。該村作為縣裡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農業基礎設施在全鎮屬於上游水平還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那些條件較差的村可能面臨更為嚴重的問題,因為資源的不均衡和分配的不公平,可能成為影響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和諧的不利因素。對於如何有效改善本村的農業基礎設施滯後的問題,村裡的“一事一議”制度顯得不足,鎮裡對加快全鎮農村基礎建設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也顯得捉襟見肘,想得而做不到。

三是農產品市場風險較大。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援與扶持,在全縣城鎮化和實施農業產業化程序的有效帶動下,為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七裡橋鎮和該村也出現了“訂單農業”這一有效的農業發展模式,現在該鎮有湖南天龍米業有限公司、永州七里香米業有限公司、湖南湘妹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它們一直是全縣“消耗”水稻的主力軍,年加工糧食達幾十萬噸,它們也在政府的扶持和市場的推動下實行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模式收購優質水稻。但該村參加的訂單農戶不到全村總戶數50%,覆蓋面較小,大多數農戶的生產還處於“單兵獨將”遊離狀態,生產效益不明顯,制約了規模和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農戶的抗市場風險能力依然不高,在當前糧食收購中買方居於主導地位的局面中處於嚴重不利地位。

四是缺乏優質高效產業。該村原本土地氣候水利等資源相對有一定優勢,但由於受國家政策支援與扶持力度不大、農民個體自主投入能力弱小、農村信貸規模小等不利因素影響,嚴重製約了本村種養植業的規模化、產業化、高效化。90%以上的農戶無力擴大現有種養植業和加工業規模,實現集約化經營管理,大多數農戶依然處於“自給自足、自產自銷”的小農經濟狀態,由於村裡沒有農業產業化的加工企業,全村基本上都只是向市場提供原料這種初級產品,未有經過初加工的產品,更不用說產值高的農副上加工產品了,沒有穩定的市場需求方,這樣就導致了導致農戶種養殖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致使種養殖結構不合理、品種不健全、品質不優質、生產無規模、產品無特色,產品銷售難、供需矛盾突出、效益不明顯等制約農戶增收的現象依然很突出。

五是涉農服務體系滯後。針對我國國情來說,在我國要想形成農戶增收的長效機制,除了政策扶持、種養殖結構的調整、農業生產資料市場供應、農業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實施科學的城鎮化戰略轉移農村人口和走農業產業化之路外,堅持科技興農富農、健全涉農服務體系的戰略依然很重要,廣大農村真的很急需各種涉農服務,尤其是對涉農科技、農業生產資料、農業實用技術、種養殖結構調整、市場資訊等資源的需求很急迫,政府、科研單位、社會、企業、市場以及個人如果為他們提供了好的涉農服務資源,這對促進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儘快形成無疑是一大助推力量。

三、對策與建議

一是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針對以上現狀,因此充分發揮該村地理、交通區位與農業資源比較優勢,大力對外招商引資,扶持發展鄉鎮企業,新建農村集貿市場,發展物流商貿業,尤其是引進涉農企業和產業;國家必須完善農副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監測好市場價格資訊,積極引導服務農民種養;確保糧食最低收購價格保持在一個合理水平,防止谷*傷農現象的出現,實現農民豐收年份要增收的良好局面;嘗試農村集體土地和山林的流轉、入股、承包、租賃,對吸引當地中青年人就近就業,成為農業產業工人,對增加鎮級財政和集體經濟收入有重大作用,是加快該村經濟較快發展的捷徑,同時也能吸收剩餘勞動力就業,增加農副產品附加值,是真正實現當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關鍵所在,形成農民增收的“軟體”。

二是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國家在確保現有強農惠農政策不減弱的情況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需要繼續加大對三農事業的支援扶持力度,實施好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和農業基礎設施保護力度,增加在農業基礎設施上的資金投入,新建、改建、擴建涉農基礎設施工程,既要考慮從各級政府財政支出中予以支援,也可以在招商引資中藉助企業、市場的投資彌補資金短缺問題。鎮村應該從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發揮好村集體的力量,最大程度上廣泛動員村民集資與合作興修農田水利設施來滿足生產生活求,形成農民增收的“硬體”。

三是提高農戶抗市場風險能力。在全縣大力實施工業興縣、以工興農、以工促農和農業產業化戰略下,積極服務於農村產業結構和種養殖結構調整戰略,著力發展市場前景較好、規模化、產業化、專業化、特色化的農業體系,實施一村一品、一村多品戰略;扶持壯大重點涉農產業和企業,尤其是像湖南天龍米業有限公司、永州七里香米業有限公司、湖南湘妹食品有限公司這些七裡橋鎮本土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集聚效應;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他們在發展農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打破地區界限和小團體主義,大力加強與全縣其他涉農企業像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銀光糧油有限公司等農業產業化企業的合作發展關係,為進一步拓寬涉農市場和壯大本土涉農產業奠定好的基礎;在農戶生產中,要大力廣泛實施湖南天龍米業有限公司的發展模式,暨“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訂單式農業模式,在農戶生產前、生產中、生產後三個階段提供全程跟蹤與指導服務,實現多贏,提升農戶抵禦變幻莫測的市場風險的能力,形成農民增收的“定心丸”。

四是大力發展高效農業。高效農業應該是科技投入較高、產業集中度較高、有規模、有特色、效益高的集約化的農業模式。這需要在市場需求上尋找突破口,以技術、資金為保障,以當地農業資源的比較優勢為支撐,以實力比較強大的涉農企業為載體,以深加工增加附加值為目的;除了培育以上具有較強實力的本土企業和樹立他們良好的品牌形象外,縣裡、鎮上也可以以合適的方法引進外來企業參與良性競爭,在發展當地經濟和激勵本土企業發展上會有較大作用;大力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和農村種養殖結構,在品種、規模、質量、效益上統籌兼顧;目前全縣比較有影響力和規模的農業資源是大米、茶油、油菜、水果、蔬菜、禽畜(生豬、雞、鴨)、花卉、魚類等八大產品,另外,還有比較有特色如肉鴿、肉兔、小山羊、蜜蜂等有一定規模的養殖戶,以上這些專業戶需要政府部門、涉農企業、科研機構、市場等主體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體系;政府應該在發展高效農業上提供必須的支援扶持措施,為涉農企業開拓市場提供方便,引導他們更好地“走出去”;政府也要推動以上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形成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實現各主體間的多贏,形成農民增收的“保險繩”。

五是努力完善涉農服務體系。目前,農村的涉農服務需求與各種提供者的供給來看還存在較大差距,各級政府涉農部門和單位以及企業、科研單位、市場在提供這種涉農服務資源時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要更有針對性、實用性、科學性,切忌不能搞對農民無多大實際利益的形象工程;開展多種形式的結對幫扶活動,發揮好技術能人和農村專業戶、致富能人的示範效應和帶動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傳、幫、帶、教的良好機制;針對當地的產業結構和種養殖結構特點與需求,完善涉農服務體制機制;政府在其中應該充當組織者與管理者的角色,更多的依靠科研單位、企業、市場、學校、培訓機構等載體的力量來完善涉農服務體系,為農戶增收保駕護航,最終形成農民增收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