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25K

一、戰略意義

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

繼黨的xx大報告提出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之後,黨的xx屆三中全會不僅進一步強調要發展文化產業,而且對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了具體的政策意見,把文化產業作為加快服務業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步驟進行安排。這既是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的體現,也是對我國這些年來文化產業長足發展事實的一種確認,為新世紀之初文化產業的發展和騰飛創造了良好契機。

目前,文化產業被公認為“朝陽產業或未來取向產業”,其涵義有二:一是文化產業可以有效地突破傳統產業的發展瓶頸,促進產業轉型與升級發展;二是文化產業對提升綜合國力、提升區域和城市競爭力具有戰略意義。可以說文化產業的發展決定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未來發展。

二、現狀與問題

1、##文化資源概覽

文化資源是以精神內涵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點就是可以多次開發和重複利用。##居秦、楚、渝、川之間,北依秦嶺,南枕巴山,漢江橫貫其中,東西融會,南北兼蓄,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境內山青水秀,峰奇洞異,茂林修竹,形成獨具特色的自然生態景觀。以及##曾經的封閉、發展的滯後,使民眾的生活、生產保留著更多的農業社會的自然、古樸狀態,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構成的民間文化風情都成為一種尚待開發的富礦。

##的民間音樂呈品類眾多、支系繁榮的景象。##素有“民歌之鄉”的美稱,漢江兩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調的勝地。其中以紫陽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陽民歌分“山歌”、“小調”、“民俗歌曲”、“花鼓、八岔”、“號子、孝歌”、和“新民歌”等類別、十幾個曲種。XX年10月,紫陽被省文化廳命名為“陝西民歌之鄉”,XX年3月,又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稱號。##的各種勞動號子以漢江號子最為著名,它以樂句短、起伏大、節奏緊、氣勢跌宕豪放而激盪著漢水文化的發展程序。民間鼓唱樂,鑼鼓樂為生活中的紅、白喜事爭光添彩。民間小戲、陝南道情、弦子腔、大筒子戲等等,以及曲藝形式的##曲子(坐唱),常年活躍在城鄉、村舍,觀眾無不喜聞樂見。

##的漢劇藝術是##地方文化的又一奇葩。漢劇在全國來說,既是一個大劇種,同時也是一個稀有劇種,在陝西僅次於秦腔,為第二劇種。據統計,##初步紀錄漢劇的各種板腔及絲絃、嗩吶曲牌、鑼鼓打頭,多達250餘首,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積累漢劇劇目達1000多個,收集歷代有名有姓的臉譜400多個,比京劇和秦腔還要考究。XX年3月省文化廳授予了##漢濱區為“漢劇之鄉”稱號。

##的民間舞蹈以“小場子”最為著名,流傳於全市大部分割槽縣,其它如“獅子舞”、“龍燈舞”、“彩蓮船”、“地圍子”等亦流傳甚廣。

##的傳統民間美術資源極為豐富,主要有:剪紙、刺繡、編織、石雕、木雕、土陶、印染、面花、皮影雕刻等,遍佈一區九縣。

##的民間文學如神活、寓言、諺語、歌謠、故事等,以及民居建築、民間節日慶典活動、民俗禮儀活動等,都有其獨特的表現和魅力。

目前,全市共發現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築遺址、石刻造像等文物點共3500餘處。包括正在挖掘、推崇的龍舟文化、女媧文化、鬼谷子文化、“三沈”文化、“太極”文化以及茶文化、蠶桑絲綢文化等,加速運作,都將會成為##頗有價值、獨具魅力的文化產業資源。

2、發展現狀

我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從八十年代中期鼓勵文化事業單位利用陣地開展“以文補文、多業助文”創收經營起步,經過全市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在文化產業方面,創出了一些路,取得了初步的發展。近年來,社會文化產業經營單位異軍突起,主要有文化旅遊業、文化娛樂業、網路文化業、印刷業、演藝業、圖書報刊業、民間藝術工藝業等。已佔據相當的社會投資份額,為地方經濟的發展,社會消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拉動和促進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事業機構152個,從業人員830餘人,在文化部門登記管理的文化產業經營經構850餘家,從業人員近6000人。非公有文化產業單位經營收入近2500萬元,上繳利稅400餘萬元。國辦文化事業單位收入100餘萬元。

在黨的xx大和xx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我市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把發展和壯大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列入建設“綠色##”戰略的重要內容。市文化文物局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及時提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突出重點、發展特色、規模經營、持續發展”的方針,出臺了《##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討論稿),下發了《關於加快非公有制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組織專人制定了“一縣一品”綠色文化格局實施的初步方案。各縣區經過不斷實踐和充分論證,相繼提出了各自的品牌文化:漢濱龍舟文化、石泉鬼谷子文化、漢陰“三沈”文化、紫陽民歌文化、平利女媧文化、旬陽太極城文化、寧陝子午道文化、嵐皋生態旅遊文化、鎮坪中草藥文化、白河秦楚邊城文化,初步形成了“一縣一品”的綠色文化格局。為我市文化產業的進一步開拓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3、存在問題

整體來看,我市的文化產業還處在起步、探索、培育、發展的初級階段,與發達地區的文化產業相比差距還很大。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觀念陳舊,體制僵化,產業意識缺乏。

文化系統內許多單位的思維方式和管理模式基本上仍停留在計劃經濟體制。由於體制陳舊僵化,造成市場觀念淡薄,經營管理乏力,生產與消費脫節。“以文養文”、“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等觀念還比較濃厚,大多數單位還停留在出租房產收取租金的被動狀態,對文化的生產屬性

還缺乏足夠的認識,產業意識不強,真正走向市場的單位還不多。

(2)扶持和發展文化產業的相關政策措施有待進一步完善。

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看,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已經逐漸得到了各級政府的認識,同時文化產業也已經進入了縣域經濟的視野。這都說明了文化產業概念已被廣泛認同,但是,從產業本身看,這種倡導在很大程度上還缺乏實質性的內容以及政策支援,很大程度上還是停留在提出概念階段。

(3)規劃缺位,投入不足。

政府行為和政策法律狀況,構成文化產業外部環境極為重要的部分,投融資政策直接影響到文化產業的發展。“有投入才有產出”,這對尚處在發展初級階段,尤其需要資本血液的文化產業來說,無疑有著更為特殊的意義。目前,我市文化產業發展還缺乏整體巨集觀佈局,各類文化經營小打小鬧,短期行為較為普遍,嚴重製約了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

(4)文化市場粗放,規模偏小,集約化程度不高。

幾年來我市文化產業雖然取得了一些發展,但文化產業單位普遍規模偏小,經營分散,集約化程度不高,市場總量不大,發展後勁不足。沒有強勢的文化產業微觀主體,對外開放程度不高,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穩定的營銷網路。

(5)對文化產業資源的開發不足。

對文化產業資源的開發存在著資源的閒置、不足和浪費同時存在的問題。目前我市多數民俗民間藝術仍處於自然存在的形態,成為時代和市場寵兒的還為數不多。另外,在文化資源的開發上,還存在著“散”和“粗”的問題。

(6)民間藝術品市場亟待開發。

我市擁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但大多數民間藝人是守著獨特的藝術過著並不富裕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是沒有真正解放思想,小農意識和農耕文化中“守”的觀念很深,只知坐等客商上門,不知外出闖市場;二是組織形式鬆散,缺乏龍頭企業或帶頭人,有自由發展、自生自滅的趨向;三是當前民間文化產品的生產大多是傳統的家庭作坊式生產方式,無法形成產品的規模效應;四是在政府引導和學術研究上,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很少有人研究如何指導民間文化應用及市場開發;五是對外宣傳不足,作為民間藝術的主管指導單位,這些年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於經費、人力等條件的制約,宣傳力度遠遠不夠。

(7)巨集觀調控亟待加強。

目前在文化產業發展上,我市還沒有一個統一協調機構,缺乏統一規劃,各自為政,亟待加強領導,理順體制,形成合力。

(8)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稀缺。

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是通過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創造的文化附加值來體現的。它的發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經營頭腦的管理人才的參與。目前,經營管理人才匱乏是制約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難題。

三、思考與對策

1、政府的經濟計劃部門應把文化產業作為經濟指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以保證文化產業的地位和作用。

將文化產業列入經濟發展計劃,有利於各級黨委、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領導;有利於增強對各個職能部門、主管部門的約束力,保證文化產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有利於統一各級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的思想。

2、加大機制改革力度,完善文化產業政策。

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機制,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建立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制度,在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地按專業分工和規模經營的要求,運用聯合、重組、兼併等現代企業手段,組建和培育文化產業集團。同時,制定和完善各類產業政策法規,確定符合實際的階段性目標,明確跟進的措施,為文化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3、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建立文化產業資金支援機制。

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改變融資渠道單一的局面,降低文化產業准入門檻,吸引民間資本參與興辦文化企業,實現投融資渠道的多元化。政府有關部門在列年度計劃和預算時對文化產業的啟動和發展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援,逐步增強其自我發展的能力。同時,政府可採取授權或部分授權文化部門搞文化資產運營,建議政府國有資產、國土資源等部門儘快將文化資產授權或部分授權給文化部門,使其通過文化資產運營的方式獲得現實的生存能力,再進一步產生效益哺育文化藝術生產。

4、立足資源普查,尊重專案評價,科學制定文化產業業態規劃。

由於我市文化產業目前仍處於發展起步期,其發展格局與趨勢並不明朗。所以,必須對全市的文化產業現狀進行全面的調研,對全市的文化資源進行徹底普查。通過普查,對我市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盤點,摸清家底,評估有形無形資產,建立全面反映##民間文化面貌的檔案資料資料庫。搭建新型文化產業創意平臺,依據市場需求、資源優勢和區域竟合要素,按照“需求細分→資源整合→區位竟合→產品設計”的思路,進行業態整體規劃。

5、加快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產業結構重組。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打破各自為政、條塊分割、資源分散的現狀,構建區域和城市文化產業鏈,實現文化產業資源的優化組合,發展集約經營,形成規模優勢。將釋放國有文化資源的存量潛力,與放開民營文化資本的增量實力結合起來,從而推動我市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6、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資源,實施文化精品戰略,實現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和民間傳統文化是我們發展文化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既要充分發揮好這個優勢,又要堅持銳意創新,適時融入時代精神,培育出我們真正的名牌精品。文化資源具有其它資源

所沒有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的開發價值,而文化生態又是一個比自然生態更為複雜的系統,因此,文化資源開發必須堅持可持續的發展觀,要積極穩妥、不留後患,反對掠奪式的經營和踐踏式的開發,正確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係。

7、啟用旅遊市場活性要素,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實踐表明,旅遊是文化的重要經濟依託,文化是旅遊的引力來源,特色是旅遊之魂,而文化則是特色的基礎,民俗是最有特色、最具活力的文化。因此,我們要努力將地方文化優勢儘快轉化為旅遊優勢,同時,藉助旅遊事業的繁榮,將我們蘊藏於豐富的民間文化藝術進一步推向市常以精品意識開發和包裝民俗文藝,提高其藝術欣賞性、娛樂性、參與性,並融入現代高新科技,使其成為##文化旅遊產業魅力不減的重要精神支柱。

8、制定民間文化產品整體發展規劃,健全民間文化保護機制。

要本著“積極保護、合理開發、有效利用、鼓勵競爭”的原則,制定民間文化產品的整體開發規劃。成立必要的研究機構,指導民間文化產業的發展。既通過產業化生產來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又確保民間文化產品不因產業化生產而喪失原汁原味的個性特色。政府應通過對產業組織、資金、政策、市場推廣等作示範性、導向性的重點扶持,豐富地方文化吸引的內容和語彙,提煉地方文化的多元象徵要素。

9、組建文化產業專項基金。

應不失時機地組建文化產業投資專項基金,由國家和地方政府各自出資,並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參股,設立文化產業創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對有市場前景的文化資源專案給予專項資金支援。

10、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組織協調機構。

應儘快成立發展與管理文化產業的專門機構,實現政府由“辦文化”的傳統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向市場經濟管理模式“管文化”的轉變。通過各種經濟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調控市場,引導文化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並借鑑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市實情,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協調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11、積極引導、扶持和健全文化產業類的行業組織協會。

健全文化產業類的行業組織協會,使其成為與政府之間的橋樑。這對於加強行業內部管理、協調和自律、防止惡性競爭、建立資訊通道和交易平臺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12、切實加快文化產業管理和經營人才的培養。

文化產業是人力資本主導的“新經濟”,因而對文化產業人力資本的投資是有鉅額回報的。文化產業部門可以通過委託、定向培養、雙向交流等多種途徑,到國內名校、研究機構學習、進修,還可以通過與高校聯合辦學及中短期培訓和舉辦文化產業論壇等方式,培養一批營銷策劃、文化生產和經營管理人才。繼續探索對民間藝人的使用模式,加大對本土文化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同時,建立一套充滿活力的文化產業優秀人才、特殊人才的使用與激勵機制。

(作者單位:##市文化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