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湖南與全國及外省私營經濟發展比較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95W

私營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引導私營經濟健康發展,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私營經濟取得長足的發展,但從全國範圍的私營經濟發展情況來看,以及與沿海發達省市和周邊省區相比較,尚有許多值得思索和借鑑的地方。

湖南與全國及外省私營經濟發展比較

一、全國的私營經濟發展情況

1、全國發展私營經濟的政策環境

我國的私營經濟從改革開放前的瀕臨滅跡到現在的健康快速發展,政策環境的改善是根本性因素。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頒佈了一系列鼓勵個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和檔案,出現了有利於發展私營經濟的政策環境。其中得益於黨的富民政策,得益於國家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得益於國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

首先,十一屆三中全會從調整所有制關係入手,提出“社會主義初期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多種經濟成分將與公有制長期並存,共同發展,尤其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發表,關於“三個有利於”原則的論述,使各級地方政府對於發展私營經濟有了新的認識。1997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對社會主義階段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在理論上有了重大突破,明確提出“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定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項基本經濟制度的方針:“對個體、私營經濟要繼續引導、鼓勵,使之健康發展”等論斷的提出,極大地推進了中國共產黨和全社會的思想解放,為人們從認識上、觀念上打破發展私營經濟的顧忌掃除了障礙。在搞活國有經濟的同時,支援、鼓勵私營經濟健康發展,已成為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與黨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的標誌之一。

第二,1982年12月,五屆人大第五次會議把發展和保護個體經濟寫入《憲法》:“在法律規定範圍內的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1988年的《憲法修正案》賦予了私營企業受憲法保護的合法地位。1999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修改“憲法”,把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重大決策載入了國家根本大法,從而為其它相關法規及地方性法規的制定提供了法律依據,營造了全社會關注和保護中國私營經濟發展的法制氛圍,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大環境,為私營經濟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據。

第三,繼1987年國務院頒佈了《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之後,1988年國務院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規定了三種私有制結構,即獨資,合夥和有限責任。國家還於1997年和1999年相繼出臺了《合資企業法》和《個人獨資企業法》。

2、全國發展私營經濟的政策效果

由於政策環境的極大改善,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社會大背景下,私營經濟進入了一個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黃金時期,對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積極作用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同。

一是以私營企業為主體的中國私營經濟數量和經濟實力穩定增長。截至 2001年底,全國私營企業數為202.85萬戶,從業人數為2713.86萬人,註冊資本為1.82萬億元,分別比始有統計數字的1989年增長了21.39倍、12.74倍和215.81倍。

二是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1年,全國個體工商業共創產值7320億元,比上年增長2.2l%;實現銷售總額或營業收入19647.87億元,與上年持平;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1499.23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出口創匯摺合人民幣55.92億元,比上年增長6.88%。私營企業共創產值12316.99億元,實現銷售總額或營業收入11484.2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24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69%、16.19%、7.42%。出口創匯私營企業達16358戶,比上年增長29.24%;出口創匯摺合人民幣913.47億元,比上年增長23.28%。

三是成為創造市場活力、拉動經濟增長的基本力量。私營經濟對GDP的貢獻率,1989年為0.57%,2001年為20.46%,比1989年提高35倍。“八五”時期(1990-1995)我國工業總產值平均增長22%,而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分別增長48.6%和62.7%,“九五”時期儘管受一系列國內外環境影響,仍以10%以上速度增長。近10多年來,平均增長率在50%以上,1994年曾高達170.1%,遠高於同期GDP的增長率。20多年來,我國約50%以上的出口交貨值是私營企業創造的。

四是緩解了國企深化改革過程的壓力。私營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所有制結構調整,拓寬了就業領域,併成為國有、集體企業職工下崗再就業的重要渠道,為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作用。2001年,全國個體工商業共安置國有企業下崗職工83.32萬人,其中下崗職工作為投資人的有43.54萬人;私營企業共安置國有企業下崗職工58.61萬人,其中有9.69萬下崗職工作為投資人創辦了私營企業。

二、東部沿海發達省和周邊省區私營經濟的發展情況

1、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省發展私營經濟的政策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省私營經濟超速發展,“九五”期間一直位居全國前列。私營企業在東部地區比重較大,全國半數以上私營企業集中在東部地區,並呈穩定、快速發展態勢。2001年東部地區戶數佔全國83.54%,6個過10萬戶的省份均集中在東部(其中江蘇、浙江、廣東超過20萬戶),淨增長量均在萬戶以上。其扶持發展私營經濟的主要特點:

一是政策出臺早,扶持力度大。沿海各省很早就通過法律形式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和保護私營經濟的法令法規。早在1981年廣東省就制定了《城鎮個體工商業若干政策暫行規定》,90年代初福建省制定了《加快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的暫行規定》等政策。江蘇省對私營經濟發展工作明確要求,努力實現私營經濟發展高於全省國民經濟平均增長速度和周邊省份的增長水平。山東省對扶持私營經濟發展,提出“三同三不”,即對私營企業與公有制企業實行“同環境、同政策、同待遇,不加碼、不歧視、不干擾”。

二是引導私營經濟向高新技術領域發展。沿海各省很早就把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用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關鍵環節,把“科教興省”政策措施作為發展戰略。廣東80年代後期就提出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制定了“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政策,江蘇省制定了“關於依靠科技進步振興江蘇經濟”的若干政策措施,福建省制定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和實施細則,從政策上對私營經濟進行引導和給予大力扶持。山東省鼓勵支援私營經濟參與國際競爭和加快技術進步,“十五”期間,每年確定一百項重點私營企業技改專案和一百項技術創新專案,分別納入全省技改專案和創新專案導向計劃。

三是上規模上檔次,走特色經濟發展之路。調整產品結構,不斷調整內部管理機制,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產品聚合,使私營經濟不斷向生產型、外向型、科技型、綜合型發展,規模層次不斷提高,壯大了一批骨幹企業,形成了一批大型企業集團,是沿海各省私營經濟組織結構調整的重點。培養特色產業和名牌產品,著力培植高新技術等新興產業,提升產業高度是各省私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核心。江蘇省在迅速擴大私營經濟總量的同時,依託江蘇的產業基礎和人才條件,著力在私營企業做大規模和提升層次上,在發展私營科技企業上取得突破,儘快形成明顯的比較優勢。浙江私營經濟發展的戰略取向是,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依靠特色經濟之路。

四是鼓勵私營企業全方位參與市場競爭。自1998年起,廣東省各地有關部門出臺了關於上市融資、信貸、進出口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創造平等競爭環境。江蘇省進一步釋放私營經濟的巨大增長潛力,啟用民間投資,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有、集體企業的改組改造,參與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參與農業資源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浙江發展私營經濟依靠市場取向,將資源配置的範圍從依靠省內區域市場,發展到依靠全國大市場,再到注重面向國際大市場;資源配置的領域從能源、原材料,擴充套件到資金、技術、人才、資訊等生產要素。

2、周邊省區發展私營經濟的政策環境

與周邊湖北、江西、廣西幾個省區相比較,我省私營經濟發展步伐不算太慢,僅次於湖北。但近年來這些省都在積極營造私營經濟的寬鬆環境,其發展速度不可小看。這幾個省的政策環境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放寬私營科技型企業發展政策。科技、計劃、經貿等部門把私營科技專案納入科技與經濟發展規劃,並從中篩選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專案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援;私營企業用於技術開發購買國產裝置的部分,允許同國有、集體企業一樣享受抵扣50%的應納所得稅優惠;以出口信貸方式支援私營科技企業出口產品;私營企業興辦中試基地、工業性實驗基地、工程技術中心、開放試驗室等科研、開發機構,享受國家相關優惠政策。

二是幫助私營企業拓寬投融資渠道。針對私營企業的特點,允許銀行收取貸款稽核評估和貸款執行監督費等激勵措施,擴大對私營企業的貸款。利用資本市場,採取多種方式拓展私營企業的融資渠道。對符合條件的私營企業,支援其發行企業債券、發行股票。積極支援省內上市公司與私營大企業、科技企業的嫁接,通過參股、控股、資產置換等資本營運方式盤活上市公司資產存量,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三是著力改善發展私營經濟的法制環境。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以立法形式解決影響私營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對涉及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的財產、土地使用權、智慧財產權、企業名譽權、自主投資權、生產經營權、自營出口權、用工權、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享受同等優惠政策權、合法證照使用權、依法獲得資金支援權、知情權等12項主要權益,都作出了具體的規定,使私營企業與其他所有制經濟享有平等的地位。堅決取消各種不合理收費,取消行政性企業管理費,取消帶有盈利性質的收費,取消藉助中介機構形式轉移收取的費用。

四是不斷拓寬私營經濟發展領域。進一步放開產業限制,加入WTO後逐漸向外資開放的領域首先向私營企業開放。允許私營企業進入公共部門,即政府對有穩定收益的城市基礎設施專案和部分社會事業專案不再進行投資,留給私營企業。鼓勵和引導私營企業投資於成長性好的如教育、環保、旅遊、市場中介、社群服務等產業。政府有關部門在核發行業許可、資質等級證書時,要一視同仁,採取同一標準。改革企業註冊方式,簡化前置審批和登記手續,降低市場準入門檻。

3、周邊和沿海發達省私營經濟政策效果

一是私營經濟勇挑大樑。2001年,浙江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非國有單位佔61%;全社會從業人員,非國有單位佔92.4%;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非國有單位佔90.6%;全省工業增加值,非公有企業佔59%;實現利潤總額,非國有企業佔91%;上交稅金總額,非國有企業佔78.1%。至2001年底,江蘇全省共有私營企業22.5萬戶、從業人員291.3萬人,私營企業數居全國首位。江西個體私營經濟規模不斷壯大,質量明顯上升,呈現出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日漸成為全省工業經濟的新“亮點”。到去年底,江西共有私營企業3萬戶,註冊資本達197億多元,同比增長24.89%;私營企業增加值增長37.7%,發展速度高於全省企業平均水平27.1個百分點。

二是規模層次不斷提高。2001年,廣東省有私營企業21.1萬戶,資本在 100萬元以上的有1.8萬戶,全省私營企業已組建企業集團240戶,有限責任公司6.17萬戶,註冊資本1000萬元以上的2291戶,其中億元以上的41戶。福建省註冊資金在10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620戶,私營企業集團達89家,比上年增長15.6%。江蘇省註冊資金在100萬元至500萬元的私營企業有16124戶,註冊資金在10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有1148戶,私營企業集團達78戶。江西省去年個體工商戶平均註冊資金山上年同期的0.96萬元增至1.16萬元,私營企業則由59.28萬元增至68.86萬元。全省註冊資本500萬元至1000萬元的私營企業增長了90戶,達486戶,增長22%以上;1000萬元以上的增長44戶,達186戶,增長近一半。

三是發展空間明顯擴大。福建省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全省擁有外貿進出口權和自營進出口權的私營企業121家,有從事生產出口產品和進出口貿易的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1353戶,出口創匯摺合人民幣38.72億元,比上年增長40.8%,增幅比上年提高了26.1個百分點。至1999年末,個體私營經濟通過各種形式的產權組合,共承包、租賃、購買、兼併國有虧損的小型企業438家,扭虧金額3500萬元,安置待崗、下崗職工2,6萬人。江蘇私營經濟的新興企業比較活躍,特別是各地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經濟、諮詢、評估等市場中介組織日益活躍,許多原來的市場流通大戶開始轉向總經銷、總代理,呈現出現代貿易公司的良好勢頭。江西私營經濟還表現出一種向城鎮集中、向工業化方向加大投入、向農業產業化方向發展的勢頭。隨著產業結構的逐步調整,上半年全省城鎮私營企業已達 1.77萬戶,佔總數的65%以上,較上年底增長2個百分點;個體工商戶25萬多戶,佔總數的46%,較上年底增長4.4個百分點。

四是科技含量穩步提升。江蘇在全省認定的1000家高新技術企業中私營企業佔1/3強,大批科技型私營企業以其技術、人才、機制方面的優勢,規模迅速擴大,已具有較強科技開發能力。目前,福建全省約有科技型個體戶和私營企業 696戶,註冊資產達4.37億元,年技工貿收入1.45億元,有23項產品填補了省內外空白。江西省私營企業科技創新意識增強,產品科技含量增加,呈現出令人欣喜的發展苗頭。南昌高新技術開發區,11戶獲得國家科技基金扶持的科技型企業中就有6家為私營企業。

三、我省私營經濟發展情況與外省橫向比較

1、我省私營經濟發展現狀和特點

一是私營企業發展速度加快。2001年我省結束了近年來在私營企業發展速度上停滯徘徊的局面,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與2000年相比,全省登記註冊私營企業30405戶,增長22.62%;註冊資本290.4億元,增長45.07%;全年實現總產值194.6億元,增長7.96%;銷售總額202.6億元,增長3.43%;社會商品零售額147.1億元,增長16.53%。

二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隨著私營企業的發展,其行業分佈越來越廣泛,行業結構日趨合理。私營企業在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1996年為1.4%、53.87%、42.8%,到2000年,其比重分別為1.45%、38.15%、57.22%,第三產業發展迅速,中介服務、資訊諮詢服務、旅遊服務等新興服務行業增幅顯著,行業分佈日益廣泛,產業結構趨於穩定,適應了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

三是私營企業規模檔次穩步提升。“九五”期間,我省私營企業出現了兩個發展趨勢:一個趨勢是公司化。1996年以前,私營企業大部分以獨資和合夥企業的形式存在,有限責任公司僅6462家,近年來自然人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迅猛發展,2000年15882家,增長2.46倍,2001年達21206家,佔私營企業總數的69.75%。第二個趨勢是集團化。湧現了遠大空調、三一重工、成功集團、迅達集團一批產值過億元的大型骨幹私營企業。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註冊資本1000萬元以上的有261家,私營企業集團20個,產值過億元的有15家,淨資產過億元的有6家。創智成為首家“借殼上市”的私營公司。

四是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逐年增多。據統計,1998年至2000年,全省個體、私營企業累計納稅144億元,其中2000年為42億元,是1990年的3.6倍,1995年的2倍。近年來,全省有2570傢俬營企業參加國有、集體企業改制、改組,盤活國有、集體資金59億元,使得25萬職工重新上崗。2001年全省個體私營企業從業人員240.8萬人,已成為安置下崗職工就業的重要渠道。

五是發展環境日趨優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政策進一步放寬,輿論環境日益改善,經營環境有所改善。1998年,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於加快我省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若干規定》等檔案,2001年省政府出臺了《湖南省關於鼓勵非公有經濟投資的若干意見》,各地各部門也出臺了一些配套政策和措施。國民經濟大多數行業和領域對個體私營企業開放,在貸款、用地、出口、市場準入、融資等方面的政策日趨放寬。1997年、1998年省委、省政府連續兩年召開全省私營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擴大規模、提高檔次、增進效益、繼續積極鼓勵、大力支援、放手發展城鄉個體私營經濟”的方針,統一了思想認識。隨著政府職能部門推行政務公開,辦事公開,各級政府大力優化經濟環境,“三亂”行為得到了一定遏制,私營經濟的權益日益受到重視。

2、湖南與外省私營經濟現狀比較

縱向比較,我省私營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與全國橫向相比,尤其是與沿海發達省市相比,差距也是明顯的。

一是企業總量少。1999年我省私營企業戶數只有2.6萬戶,2001年為3.04萬戶,在全國排位由1999年的第16位降到2001年的第19位;廣東省由1999年的16.1萬戶,2001年增加到21.1萬戶,始終保持在全國的前列;2001年,浙江為20.88萬戶,江蘇22.55萬戶,上海17.64萬戶,湖北5.84萬戶,江西2.94萬戶。我省私營企業戶數不僅遠遠低於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沿海省市,而且比在全國排第11位相鄰的湖北也要少近一半,僅比江西稍多一點。個體工商業戶數,2001年我省為87.21萬戶,居全國第14位;而廣東為166.97萬戶,江蘇為160.48萬戶,浙江為158.03萬戶,在全國排位居前三位。鄰近的湖北、廣西分別為100.6萬戶、103.6萬戶,均高於我省。

二是發展速度慢。城鄉個體工商業戶數,2001年,我省比1995年下降 42.7%,而廣東、江蘇、浙江則比1995年分別增加20.99%、13.01%、2.4%。城鄉個體工商業從業人員,2001年比1995年,我省下降幅度達41.46%,而江蘇、廣東、浙江升幅分別達31.35%、29.86%、9.14%。私營企業戶數,我省從1995年開始連續6年增長率都低於全國水平,其中最低的1997年增長率只有0.24%。2001年,我省雖比1995年增加52%,而江蘇、浙江、廣東比2995年增幅分別高達450%、190%、137.08%,相鄰的湖北、江西增幅也在我省之上,分別達到133.6%、93.3%。私營企業從業人員,2000年我省比1995年僅增長35.5%,但江蘇、浙江、廣東增幅達367.7%、185.4%,85.6%;相鄰的湖北、江西增幅達89.52%、76.8%,均大大超過我省。

三是規模效應差。我省私營企業資產規模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00年,全國產均註冊資金為59.94萬元,湖南只有50.4萬元;我省私營企業2000年註冊資本增長幅度為24.85%,比全國私營企業註冊資本增長幅度低4.51個百分點。1999年,廣東個體工商戶戶平註冊資金1.4萬元,而我省只有1萬元;私營企業戶平註冊資本95萬元,而我省只有61萬元。個體工商戶註冊資金和私營企業註冊資本,1999年廣東均居全國第1位,而我省僅分別居全國第8位和第 20位。我省2000年私營企業註冊資金200億元,在全國排列第20位,而浙江1226億元;湖北443億元;分別少1026億元、243億元。浙江私營企業註冊資金在500-1000萬元和1000萬元以上的分別有9214戶和1517戶。我省2001年統計,500-1000萬元的只有593戶,1998年我省私營企業總產值僅為213.96億元,只佔全省工業總產值5%;而廣東省的私營工業企業總產值已達20%以上。私營企業中,註冊資本金100萬元-500萬元的企業,廣東省有28636戶,佔私營企業總數的20.25%,500萬元以上的4083戶,佔私營企業總數的2.8%。而我省僅分別是971戶和245戶,佔私營企業總數僅分別為4.07%和1.03%。

四是經濟實力弱。廣東省私營經濟僅1999年就繳納稅金88.2億元,佔廣東省地方財政預算收入的20%,在有的地市甚至支撐著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而我省在整個八五期間私營經濟累計上繳稅收才65.4億元,僅佔地方財政收入的10.8%。我省多數個體私營企業走的仍是粗放式經營的道路,仍然沿用過去的舊產房、舊裝置、舊技術,科技含量低,產品檔次不高,品種單一,抗風險能力弱,缺乏名牌產品,競爭能力不強,處在低層次發展階段。目前,廣東省私營經濟正向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發展,廣東省現有私營企業集團172家,其中僱工千人以上、年產值超過億元的有50多家。朝外向型發展的比重提高,初步統計,1997年全省已有外向型私營企業近2000戶,出口創匯摺合人民幣100。多億元。有300戶個體私營企業與外商合資合作,有1000多戶承接“三來一補”業務。此外,全省還有上百家個體私營企業在國外設立了分支機構。

四、加快發展我省私營經濟的政策建議

1、切實放寬對私營經濟的市場準入條件。凡符合國家法律、法規、政策規定的領域、行業、商品,都應允許私營經濟生產經營。實行國民待遇,凡對外商放開的行業和領域,都應允許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投資和經營。有關部門和單位在用地、稅收、貸款、公司上市以及其他資源配置等方面,必須對私營經濟一視同仁。核發行業許可證、資質等級證書時,對不同所有制企業要採取同一標準。要改革企業註冊方式,簡化前置審批和登記手續,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除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規定的要求前置審批的專案外,對省內自行設定的前置審批專案予以清理。

2、努力提高私營經濟的整體素質。按照“十五”計劃綱要和實施“科教興湘”戰略要求,積極扶持和引導私營企業加強科技開發,加快技術創新,不斷用先進科學技術改造和提升全省私營經濟,使它們儘快地從作坊式、粗加工的低層次生產經營方式走出來,走依靠科技提高素質的內涵發展之路;逐步重組和扶持一批規模效益型、系列開發型、高新技術產業型的私營企業,實現向集團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轉換。鼓勵私營企業以資產為紐帶,以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為龍頭組織企業集團,形成具有競爭實力的“聯合艦隊”。要強化企業質量品牌意識,努力提高產品檔次和技術含量,爭創名牌,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

3、積極拓展私營經濟發展空間。要著力引導私營經濟更多的向一、二產業延伸,尤其是促進私營經濟為加快全省工業化程序發揮重要作用。鼓勵引導私營企業採取多種形式參與國有、集體企業的改制改組。鼓勵他們投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能源、礦業、水利、交通、資訊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對有穩定收益的城鎮基礎設施和部分社會事業專案,政府應該儘可能地採取市場運作,將投資空間留給私營企業。充分發揮私營經濟在發展縣域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和農業資源的優勢,通過發展種植業和農副產品,調整和改善種、養、加工產業結構,擴大經營規模,形成產品優勢。繼續發揮私營經濟在推進農業產供銷、農工貿一體化中的作用,引導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逐步向連鎖制、代理制、配送制等現代營銷方式轉變。

4、進一步加大對私營經濟的扶持力度。要建立健全對私營經濟的金融服務體系、人事和勞動服務體系、法律服務體系。要加強資訊引導,及時、準確地為私營企業提供法律政策、產業結構、經濟動態和國際市場方面的資訊服務。積極、主動地為私營企業解決在創業和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特別是要切實解決貸款難的問題,建立貸款擔保和信用機制,建立創業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為起步經營有困難的個體工商戶和中小私營企業提供資金扶持,緩解資金短缺、貸款難問題。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從根本上進行職能轉變,強化服務意識,簡化辦事手續、公開辦事程式,強化政策法規的力度,創造政策優勢,優化政策環境,切實改善對私營經濟的服務。要根據有關政策和管理規定,制定支援私營經濟的具體措施,並要落實到位。嚴肅查處“四亂”行為,切實認真維護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