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論文調查報告4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94W
本文目錄論文調查報告關於大學生創業問題調查報告論文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論文社會實踐論文:關於城市弱勢群體的生活現狀及心態調查報告

XX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佔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論文調查報告4篇

一、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援來源。

二、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3.留守兒童社會支援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援弱化,前三位的支援來源依次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援來源中,父親第二,同學朋友位列第三。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援,是最親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援和實際幫助來源以及價值肯定者。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裡話的首位傾訴物件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群體的影響。30.5%的留守兒童認為校園裡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夥,25.7%認為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夥,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援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援相對欠缺。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

社會支援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數,社會支援弱化使得留守兒童消極情緒更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以及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都多於非留守兒童。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更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 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己比原來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於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國小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感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九年級學生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學生最需要學習輔導。

7.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八年級現象更為顯著

八年級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做完老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比例均高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八年級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係更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八年級留守學生比例最高。唯有八年級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援來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飯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個百分點,平均每天睡眠9小時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個百分點。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上學遲到(49.2%)、沒完成作業(54.6%)、不想上學(45.6%)、對學習不感興趣(48.9%)、聽不懂老師講課(62.9%)、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56.7%)、成績下降(78.5%)以及被老師懲罰(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於非寄宿生,相差5.9—12.6個百分點。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習經常有老師答疑的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學習之餘或節假日最經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學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鍛鍊、玩耍(38.5%)和看電視(24.5%)。三是情感支援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體設施較差,生活衛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就餐滿意率僅六成多;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裡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國小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國小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國小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佔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佔40.2%,母親外出的最少,佔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路不良行為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表現矛盾,他們覺得自己更有用,同時也覺得別人比自己運氣好;他們覺得自己更受人歡迎,但不願意和別人談話聊天;他們認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無助感最強。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舊錶現得積極向上,他們中有94.4%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比父親外出的高2個百分點;有87.8%對未來懷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個百分點。

三、對策建議

1.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法律和政策體系,立法保障親子團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導。

2.完善監護制度和國家救助體系,強化父母法定監護責任,探索有償代理監護制度,加快完善國家監護和救助體系。

3.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領導協調機制,搭建工作平臺,統籌經費保障機制,制定並提供學校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流程及規範

4.構建全方位的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網路,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支援和監管,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群建立關愛服務陣地,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

5.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者的作用,積極探索共青團統籌、團屬組織聯動、青年社會組織合作的工作體系,建立幫扶活動的長效機制,著力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服務中的作用。

6.注重滿足不同型別留守兒童的多樣化需求,考慮性別、年齡段及監護型別不同的留守兒童的特點。

7.通過吸引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以及鼓勵、支援和幫助有條件的外出農民工帶著子女舉家進城,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關於大學生創業問題調查報告論文論文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關於大學生創業問題調查報告論文

【摘 要】在我國,大學生就業壓力日益嚴峻,伴隨著政府政策引導與社會觀念的轉變,大學生創業意識,就業方向也悄然發生轉變。通過對大學生創業問題的調查研究,我們旨在瞭解在校大學生和畢業大學生在創業前準備的真實狀況,分析大學生創業現狀問題,給大學生提出創業前的建議。

【關 鍵 詞】大學生/創業問題/政府高校引導/社會關注/調查報告

浙江是一塊創業的熱土,民營經濟興旺發達的省份。浙江高等教育也是走在中國教育行業的前列,高校眾多,但由於崗位差異,每年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也是異常激烈,創業也逐漸成為眾多大學生的第一選擇。xx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完善支援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黨的xx大精神,我們就大學生創業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我們希望通過研究報告,能夠引起各高校與社會對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與教育的重視和關注,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這個研究給創業前的大學生、政府、高校、社會提出建議。

我們小組主要採用問卷調查和網上查閱資料等形式。我們小組也參考了一些其他調查問卷的格式,結合實際編製成《大學生創業問題調查問卷》(見附錄二)。問卷編制好後,小組成員通過各自qq向周邊大學生(在校就讀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為確保調查結果的可信度,我們採取了無記名方式。最終調查問卷共發100份,實際統計80份。調查結果見 附錄1

本次調查範圍涉及人群大多是來自各大高校的學生,涉及眾多專業,範圍涵蓋廣泛,涉及面廣。從科學合理的角度講,我們的整個調查兼具全面性和典型性。

一、 現狀分析與調查結果:

教育部部長賙濟11月20日在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透露,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495萬,比xx年增加82萬。在全社會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仍然突出,為此,會議決定將xx年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全面服務年。如此嚴峻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創業依然是熱點之一。(參考中國教育線上)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創業是不少應屆畢業大學生的第一選擇。創業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活躍而有效的經濟形式,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後,創業的形勢有很明顯的好轉,不論是私人創辦事業涉及的領域還是創業的發展勢頭,都有著健康發展的趨勢。而從西方的發展歷程來展望我國未來的發展趨勢,學生創業將成為市場洪流中一股新的力量,新的勢力。大學生的加入將為創業大軍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時,在校大學生創業也闖入了人們的視眼。

當大學生創業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選擇創業這種新的就業方式的時候,我們發現在大學校園裡創業的概念也越來越為廣大的同學所瞭解與接受,創業意識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

為了全面瞭解在校大學生和畢業大學生創業前準備的現狀, 研究調查各大高校、政府、社會對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與教育的重視和關注程度,我們在1月20日—2月20日,通過問卷形式為主,網上qq談話與網上搜尋材料為輔開展調查活動。

從調查問卷中抽出幾份題目進行分析,例如第二題,您關注國家出臺的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相關政策、法規?調查中,經常關注,很清楚的大學生佔10%,偶爾關注,比較清楚的大學生佔30%,不太願意主動去了解,知道一點的大學生佔45%,一點也不知道的大學生佔15%。從這裡體現出現在的大學生對國家政策的瞭解程度雖然佔比較大的比例,但經常關注的大學生只佔10%,所佔比例較小,說明大學生關注國家政策是有待加強的。

而第三題您是否有創業的打算 ?調查中,考慮過的大學生佔97.5%,完全沒想過的大學生佔2.5,正在進行創業的大學生佔0%,已經嘗試過創業的大學生佔0%。從這裡體現了創業的問題對大學生不是什麼與他們毫不相干的事情,絕大多數的學生還是思考過創業的問題。而第十題您有參加過創業類培訓或講座? 調查中,有參加過創業類培訓或講座的大學生佔47.5% 沒有參加過創業類培訓或講座的大學生的佔52.5%。其中,有參加過創業類培訓或講座的次數一般在1-2次。從這體現出大學生參加創業類培訓或講座的比例相對較小,大學生對此的關注度還不夠,還有待加強改進。

二、結論分析與建議:

《關於大學生創業問題的調查》是我組研究的課題,在課題申請時,我們是作為一個課外業餘任務來完成,經過一番網上瀏覽、網上問卷調查發現這個課題的具有很大的研究性,社會、國家和高校的關注度極大。由於我們小組在資金、人力、物力、時間、個人學歷等因素的限制,調查難度遠遠超過我們申請課題前的想像。對於我們大專生來說,要作到大範圍且研究的極大深度同時極具學術性,是不怎麼現實的。因此,出於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我們組員採取網上問卷調查,網上搜集相關材料等形式,調查自己周邊大學生(在校就讀大學生),其結論和資料也是具備科學性,確保實踐調查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從而提升作品質量。

從調查問卷和現場人員訪談可以看出,大學生創業需要社會建立有效的導向機制、激勵機制和幫扶機制。高校在大學生自我創業中發揮更多的作用和提供多方面的服務,包括創業指導、資金落實、客戶聯絡、社會溝通等,尤其是提供比較規範、適用、系統的創業教育。高校應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業教育一方面是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和創業觀念,另一方面主要是就大學生創業所需要的各種創業技能進行全面培訓,並最終使大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

對於大學生創業,政府的幫扶作用不可小視。一些地方政府政策的出臺,對於大學生創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政府幫扶的持續性需要關注。此外,大學生創業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特別是政府的幫扶作用,社會應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去逐步鍛鍊其市場適應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不管國家政策、高校、社會環境如何,我們認為最重要在於大學生自己,因此大學生主體不容忽視。下面給大學生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樹立全新的人才觀,重視創業素質的自我培養

從前面所講,我們可以看到,成功的創業者具備一些核心的主要特質和次要特質,要有創業觀念、有才、有膽、有識,同時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創業過程中的困難,這些高要求決定了當代大學生想走上創業之路,就必須按照創業者素質的培養規律,重視創業素質的自我培養,注重培養自己的能力,錘鍊自己的膽子,同時培養自己的創業人格、創業者思維和創業意識與技能,克服中國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積累型”、“繼承型”,掌握的死知識多,運用的知識少,膽子小,生存能力差的人才型別。

實踐證明,創業者素質的培養是有規律的,其成長也是有過程的。而從實踐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之都是創業者成長的捷徑,中國有句俗話:“一年學成個莊稼漢,三年學成個生意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注意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錘練自己

要樹立自信、自強、自主、自立意識。自信就是對自己充滿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條件去開創自己未來的事業。自信賦予人主動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進取精神,相信自己能夠成為創業的成功者,尤其在遇到失敗和挫折時更需要自信。自強就是在自信的基礎上,通過企業的實踐,不斷增長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進一步磨鍊自己的意志,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敢說敢當,敢作敢為,不貪圖眼前的利益,永遠進取,使自己成為強者。自主就是具有獨立的人格,具有獨立性思維能力,不受傳統和世俗偏見的束縛,不受輿論和環境的影響,能自己選擇自己的道路,善於設計和規劃自己的未來,並採取相應的行動。自主還要有遠見、有敢為人先的膽略,能把握住自己的航向,自立就是憑自己的頭腦和雙手,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建立起自己生活和事業的基礎。

(三)廣泛獲取創業經驗

如今,不少大學都開設了創業指導課,教授創業管理、創業心理等內容,幫助大學生打好創業知識的基礎。大學圖書館也提供創業指導方面的書籍,大學生可通過閱讀增加對創業市場的認識。

其次,創業是目前媒體報道的熱門領域,無論是傳統媒體,如報刊、新書、廣播電視、還是網路媒體,每天都提供大量的創業知識和資訊。一般來說,經濟類、人才類媒體是首要選擇,比較出名的有《財富人生》、《創業家》、《21世紀經濟報道》、《第一財經》,以及“中華創業網”、“中國創業論壇”等專業網站。此外,各地創業中心、大學生科技園、留學生創業園等機構的網站,也蘊藏著豐富的創業知識。通過這種途徑獲得創業知識,往往針對性較強。

(四)注重自身能力的綜合培養

大學生要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創業。創業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與不同的人和事打交道,對人的能力要求很高。從事創業的人既要懂經營,又要善管理,既要能協調處理各方面的關係,又要當機立斷,臨危不亂,指揮若定,既要能言善辯,又要能談判公關,既要能開拓創新,又要不怕挫折、困難。因此,創業能力的綜合性很強,其中要有管理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創造能力、經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判斷能力、公關能力、應變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把握機遇的能力、談判能力、心理調適能力等。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作為21世紀教育的4個支柱”,並把其作為開啟未來人生大門的四把“鑰匙”。“學會認知”就是教人掌握認知的方法,學會學習的方法、手段,培養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做事”就是要培養人的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和駕馭處理複雜突發事件、危機的能力。“學會共同生活”就是要培養人的團結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培養人的競爭意識和管理能力。“學會生存”就是要不斷增強人的自主性、判斷力和個人的責任感,培養人的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判斷能力等等。因此,大學生要主動樹立“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意識,提高創業能力,從而使自己在創業時“走得出”,“站得住”,“幹得好”。

(五)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培養自己的創業能力

實踐環節能使大學生在校期間積累創業經驗,培養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所以大學生在校期間要積極參與創業實踐活動,如大學生創業大賽、創業計劃書大賽等。其次,大學生還可通過參與社團組織活動、創業見習、職業見習、兼職打工、求職體驗、市場和社會調查等活動來接觸社會,瞭解市場,並磨練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第三,商業活動無處不在,大學生平時可多與有創業經驗的親朋好友交流,甚至還可通過email和電話拜訪自己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向一些專業機構諮詢。這些“過來人”的經驗之談往往比看書本的收穫更多。通過這種人際交往途徑獲得最直接的創業技巧與經驗,將使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受益無窮。其四,投身於真正的創業實踐。在畢業前後進入創業啟動階段,可以單獨或與同學輪流租賃或承包一個小店鋪,或加工、修理、或銷售、服務等,在真刀真槍的創業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創業能力。這些活動成為大學生步入社會大課堂的第一步,同時大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既為他們將來開展創業活動積累了經驗,也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也有利於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熱情,為大學生提供應對挫折,面對各種困難的心理準備,促進大學創業成功。

通過研究,我們希望能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富有建設性意義的調查結果與資訊,普及創業理念,彌補大學生長期呆在校園裡對社會缺乏瞭解的不足,增加日後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經過一個月的調查努力,在電信分院老師、團學幹部等的大力支援下,我們小組完成了此次調查研究。由於時間倉促、水平有限、初次撰寫,我們的日常工作、調查方法、報告論文格式等也存在著諸多不足與缺陷,望評委老師能給我們提出寶貴意見,為我們日後其他工作做借鑑!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論文論文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現代化程序的推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產生的社會問題。作為地處內陸、勞務輸出的懷化市,目前我市有18萬多農村留守兒童,佔全市少年兒童總數的39.8%。為深入貫徹黨的xx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辦公廳湘辦發[XX]15號檔案精神,切實作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最近,懷化市婦聯會同市關工委、團市委、市教育局組成聯合調查組,先後深入通道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洪江區橫巖鄉中心國小作調查,同時蒐集了其他縣(市、區)的相關情況,我們從中看到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諸多問題和做好工作的艱鉅性、長期性,也探討了一些作法。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令人堪憂

通道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洪江區共有未成年兒童70367人,其中留守兒童24923人,佔35.4%。芷江、通道兩縣留守兒童較多,分別佔該縣未成年兒童的44%和35.6%,而洪江區僅佔19.1%。在三個縣(區)的留守兒童中,父親外出打工的佔30%,母親外出打工的佔20.6%,父母均在外打工的佔39.7%,其他情況佔9.7%。這些孩子長期不能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親情關愛。加之他們大多以單親和隔代監護為主,單親監護的佔51.6%,隔代監護的佔42.6%,事實表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隔代監護大都軟弱無力。然而,兒童時期是人身體發育、習慣行為養成、文化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由於生活環境不穩定,缺失父母的關愛,缺乏有力的監護,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髮展受到較大的影響,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心理障礙嚴重。多數農民工一年回家一次,有的幾年不回家。孩子長時間缺乏父母的呵護和相伴,導致心理失衡,常引發諸多心理病症:有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不安、冷漠自閉、悲觀消極等。我們在通道雙江鎮九年一貫制學校向留守兒童作調查。當談及父母外出打工掙錢,他(她)們滿腹傷感,來的10個學生,3個迷茫發呆,4個傷心流淚。在座的老師說,留守兒童雖然家庭經濟困難,但他們最缺的不是錢,而是親情;又如雙江鎮杆梓村留守兒童吳祥兵,今年7歲,剛讀國小一年級。早在XX年,祥兵才一歲零二個月,父母就去杭州打工,一連5年未回家。直到XX年春節,母親才離杭返鄉居家。至今,母子在家相處一年多了,但孩子仍然不肯叫媽媽;平陽鄉平陽村學生黃躍文,今年13歲。父親去世後,母親去廣東打工四年未回。弟妹三人由外公監護。每天放學後,黃躍文要做家務給弟妹弄吃的。忙完後,他總是手撐窗臺,含淚朝南方遠眺……;另據芷江對140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其中83.6%的人心理陰影重。

二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留守兒童大多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這些老人中缺文化的比例較高,學習輔導使不上勁。而孩子又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響,不少的兒童把自己的人生髮展方向也定為打工掙錢,學習缺乏熱情,厭學、曠課、逃學、拖欠作業,學校成績差的多數是留守兒童。如地處隴城的通道三中,今年在校學生389人,其中留守兒童260人,高達67%。據學校統計,全校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約75人,其中留守兒童63人,佔84%;另外,我們調查的菁蕪洲中學和臨口、下鄉中心國小,情況都相似。各校成績差的學生,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均在80%以上。

三是道德行為走偏。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和監護近乎空白,孩子們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自私任性、蠻橫霸道、易衝動、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從而導致行為偏差。他們在家頂撞祖輩,在校違規違紀,有的甚至迷戀網咖、電遊室,染上說謊、吸菸、酗酒、打架等壞習氣。如通道獨坡九年一貫制學校,去年秋季開學後,有3個留兒童向老師請假回家取學習生活用品。第二天,3人假滿未歸,學校派老師四處尋人,發現他們在山上野炊作玩,險些引發山火,燒燬森林,成為“罪人”。在調查中,菁蕪洲中心學校退休老校長陸初開,向我們介紹侄孫女陸居慧連騙“三老”的痛心事兒:年滿13歲的陸居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她,今年就讀菁蕪洲中心國小五年級。3月初,她向爺爺謊稱,說父親沒給零花錢,爺爺給了20元。接著,她又如法炮製,騙外公、伯爺給錢。陸校長嘆氣說:孩子要少許零用錢無可厚非,不誠實可不得了啊!

四是安全風險大。農村留守兒童經常處於無監管、自行其事的狀態,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芷江對留守兒童作問卷調查,接受調查的105人中,受不同程度侵害的達20.44%,不好回答的佔8%。該縣碧湧鄉(鎮)一個四歲的幼女,遭受當地一個未成年男孩的姦淫。在外打工的媽媽得知女兒受到性侵害,當即昏倒在地。芷江一中1名15歲的姚姓女學生,家住上坪鄉八關口村。該生父母外出打工,家裡只有老爺爺。XX年10月的一個雙休日,小姚從學校回到家裡,當晚睡覺後,被鄰村一個16歲的男孩闖進屋裡xx,並慘遭殺害。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各地帶有普遍性、且事關下一代健康成長的社會問題,它在今後一個時期內,將繼續存在並日益凸顯。因此,我們不能消極迴避,只能主動應對,大膽創新,卓有成效地解決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

二、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對策

怎樣以開拓創新的思路和切實可行的措施,有效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諸多問題?通過由點到面的調查,由表及裡的分析比較,我們認為,各縣(市、區)比較重視搞好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從實際出發,注重針對性,對不同年齡、存在不同問題分別採取了一些與之相適應的做法。根據通道及其他縣(市)前段的做法,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創辦“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搖籃——幼兒園。

漵浦從XX年起,利用農村學校佈局調整後的閒置校產和國小現有教師,解決辦園條件,全面啟動農村幼兒園建立工作,吸納更多的農村幼兒特別是留守幼兒,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既盤活了教育資源,又服務了學生、家長和社會。漵浦的作法,在XX年的全省學前教育工作會議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推介。目前,該縣農村幼兒園已發展到72所,在園幼兒12864人,佔農村同齡幼兒總數54.99%

通道採取國家、部門和個人相結合的方式,發展學前兒童教育。XX年以前,全縣僅縣城辦有3所幼兒園(其中1所公辦、2所民辦),其餘各鄉鎮尚屬空白。XX年以來,為解決農村幼兒的教育管理問題,特別是改善留守幼兒的學習、生活條件,除縣城和集鎮社群又增辦3所民辦幼兒園外,縣裡的21個鄉鎮中心學校,相繼辦起了幼兒園。到目前為止,全縣共辦幼兒園25所,其中民辦幼兒園5所,佔總數的20%。入園幼兒2685人,其中農村留守幼兒達35%以上。這些幼兒的父母雖然外出務工,但孩子們在幼兒園受到了正規的學前教育,享受到應有的預防接種和其他醫療保健服務。如座落在縣城的民辦通道實驗幼兒園創辦於XX年,現有教職員工22人,入園幼兒保持300上下,留守兒童佔1/2。為進一步發展幼兒教育,該園又於XX年秋季投入資金,維修睡床、桌椅、更新電視機、dvd,增添了小精靈隧道、蹦蹦床、大型衝氣墊床、滑滑梯等設施,購置了一批桌面玩具,為幼兒活動增加趣味性和健身功能性。同時,還聘請園外優秀老師來園為幼兒授課。在幼兒園裡,我們目睹孩子們個個文明禮貌、活潑可愛,滿臉掛著健康快樂的笑容。幾年來,該園越辦越好,贏得了社會各方好評,榮獲XX年度通道優秀民辦幼兒園稱號。

2、擴大農村寄宿制學校規模,重點吸納“留守兒童”住校寄宿。

擴大農村寄宿制學校規模,既是教育體制改革、調整教育佈局、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也是對“留守兒童”加強教育管理的有力措施。XX年以來,通道抓住學校佈局調整的機會,先後在江口、下鄉、木腳、縣溪、溪口等5個鄉鎮擴大寄宿制學校規模,吸納低齡“留守兒童”住校。5個鄉鎮共投入辦學資金162.79萬元,其中建設資金143萬元,學生伙食補貼19.79萬元。一年多的實踐表明,這一作法對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很管用,受到家長們的歡迎。如縣溪鎮中心國小從XX年下學期開始,學生住校寄宿向一、二年級延伸,實施低齡學生住校寄宿。全校寄宿生由原來的316人增加到436人,其中“留守兒童”199人,佔45.6%。學校針對低齡兒童年幼、自理能力差的情況,專門制訂了學習、生活、安全保障等管理制度。同時,採取調整內部員工的辦法,安排了3名專職生活輔導老師,負責低齡兒童住宿管理工作。晚上就寢,輪流為孩子們值班監護。早晨起床,幫助或指導他們洗漱、整理內務。在學生食堂新增了5名餐飲服務人員,承擔食堂採購、衛生,為低齡寄宿生上餐具、分發飯菜、收洗餐具等。對低齡寄宿生及其他住校寄宿生的人身安全保障,學校從加強安全教育這個根本抓起,每週對學生進行一次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心理健康和防火防災防毒防病教育,並籌集資金3萬多元,將學校圍牆加固加高,建了門衛,配了2名專職安全管理員,從週一到週五,對寄宿生實行封閉管理。特殊情況需要離校,經請假後憑ic卡在門衛口刷卡出入,控制學生隨意外出,減少了安全隱患。此外,每到雙休日有200多名寄宿學生回家、返校,往返要乘坐火車,學校精心監護。學生週五離校,老師護送進站上車,學生週日返校,老師進站接車。有序的管理,周到的服務,為全校學生,尤其是低齡留守兒童學生創造了安全、穩定、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家長們高興地說:送孩子住校寄宿,讀書有人教、吃住有人管、安全有人護,我們放得心!XX年春季開學,學校寄宿生由上學期的436人發展到510人,增加74名。

3、招募“家長助理”,讓留守兒童感受家的溫暖。

從通道看,“家長助理”的招募,主要在學校內部進行,讓有條件的班主任、任課老師出任。XX年以來,全縣通過學校招募“家長助理”1000多名。許多學校為留守兒童製作了成長檔案,“家長助理”經常與“留守兒童”交流,隨時掌握其思想行為變化情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解惑釋疑,開啟心結;“家長助理”對“留守兒童”定期或不定期家訪,上門與監護人溝通,反饋孩子成長資訊,幫助監護人共同作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讓孩子們體會到老師的關愛和可信,增強成長進步的自信;“家長助理”還對寄宿在校的“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關愛、幫助,如關心孩子的飲食起居、青春期心理變化,關注留守兒童特別是女童的性安全防範,妥善處理病痛、意外傷害等突發情況,讓孩子們體會到“媽媽老師”、“爸爸老師”的親子真情和“家”的歸屬感、安全感。雙江鎮九年一貫制學校現有在校學生898人,其中“留守兒童”278人,佔在校學生總數的31%。該校為其中的特困“留守兒童”招募了“家長助理”。年僅8歲的三一班男生楊秀敏家居離校20多華里的純侗族寨子——羅武村。父母外出打工,靠爺爺奶奶監護。XX年秋季進入雙江鎮九年一貫制學校國小三年級讀寄宿。小秀敏生活自理能力差,與老師、同學用漢語交流有困難。入校後,學習跟不上班,加之身體原因,晚上睡覺常尿床。學校招募楊豔娥老師出任楊秀敏的“家長助理”,楊老師盡職盡責,擠出時間為小秀敏輔導漢語拼音,幫他把日常生活用語中的侗話改成漢語;課後陪著他作作業,及時指點解難;到了雨季和寒冬,小秀敏常尿床,楊老師就為他烘墊單、洗衣褲;平日裡,還要為小秀敏代管餐票、零花錢,督促他按時服藥,治療尿床毛病。功夫不負有心人,小秀敏在楊老師的真情關愛和無私幫助下,學習已能跟上班,去年期末考試成績有了提高。現在,身體狀況也有好轉,晚上尿床現象少了。目前,通道打算擴大招募範圍,從身體好、經驗豐富的離退休老師及其他“五老”中招募“家長助理”,並對前段招募工作進行規範、完善。

4、部門聯動,社會力量參與,開展多種形式的幫扶帶教活動,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

關愛“留守兒童”,為他們解決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困難,需要全社會的支援和參與。通道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以不同的方式,投入到扶助“留守兒童”的行列。一是縣屬機關單位動員了60多名青年志願者,率先組建關愛“留守兒童”隊伍,XX年7月在縣城舉行啟動式,並招募64名“知心哥哥、知心姐姐”與農村“留守兒童”開展交朋友、尋知音活動。當年11月,團縣委組織近100名“知心哥哥、知心姐姐”到獨坡、牙屯堡等鄉鎮,走訪看望“留守兒童”,同他們談心交心,對其中的特困生還贈送1100餘元慰問金,捐贈書籍500冊,文體用品4套,受訪“留守兒童”十分感動,說“知心哥哥、知心姐姐”比親哥親姐還親。二是縣婦聯、廣電局聯合在縣電視臺開辦“同在一片藍天下成長”節目專欄,反映“留守兒童”的心聲,頌揚關愛“留守兒童”的事和人,營造全社會真情關愛“留守兒童”的濃厚氛圍。三是縣關工委發動“五老”以開展“十、百、千”老少交友結對活動作為平臺,為“留守兒童”獻愛心,解難題。如隴城鎮關工委組織“五老”隊伍250餘人,與200多名“留守兒童”結對幫扶。根據幫扶物件的不同,有幫教的、幫學的、幫管的和幫困的。鎮關工委委員、退休老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盧雲來,用自己省下的退休金為地處隴城的通道三中5名特困“留守兒童”一次性資助3600元,並與其中的九年級學生吳春鵬結對交友,簽訂了長期資助協議,商定每學期資助200元,直到大學畢業。吳春鵬受助後,對自己的發展前途充滿信心,讀書用功,學習成績變好,待人文明禮貌。通道三中關協會長、退休老校長龍幸福,為了“孫子”當“孫子”,三番五次向深圳多樂善慈善總會求援,籌集資金1XX多元,資助以留守兒童為主的貧困學生。隴城250多名“五老”開展老少交友結對,都收到了好的效果。四是社會力量主動參與。如新星房地產公司老總劉金平,近兩年共捐款3萬餘元,為2所國小修繕校舍,扶持“留守兒童”讀書。

三、幾點建議

1、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領導。

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諸多問題,已引起社會的關注。在我市許多地方,一些縣(市、區)基層部門(單位)和社會力量積極行動,伸出援手,真情關愛留守兒童,為他們辦實事解難題。但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關愛行動還是比較零散,整體力度較弱,教育管理仍然滯後,與中央、省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要求相比,差距較大。作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領導是關鍵。市、縣(市、區)、鄉鎮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這項工作,進一步加強領導,加大整體推進的力度。

一是建立強有力的領導機制。市、縣(市、區)鄉鎮各級黨委、政府要抓緊落實省委、省政府辦公廳湘辦發[XX]15號檔案精神,把作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擺上黨委、政府議事日程,儘快建立以各級黨委、政府牽頭,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並設立專門工作班子,由黨委、政府明確分管領導任聯席會議召集人,相關組織、宣傳、教育、農辦、公安、財政、民政、衛生、勞動和社會保障、司法、團委、婦聯、關工委等部門(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為聯席會議成員,黨委、政府相關副祕書長或辦公室相關副主任為專門工作班子日常工作協調人。聯席會議根據工作需要召開會議,及時研究解決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各成員單位按照會議要求認真作好各項工作。

二是建立明確的責任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根據省委、省政府辦公廳湘辦發[XX]15號檔案精神和有關要求,確定相關職能部門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具體職責、任務和目標。如教育部門要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納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總體規劃,作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入校入園入托工作,將其中的貧困生納入“兩免一補”範疇,確保他們完成國家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要在農村中國小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配備專門教師負責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諮詢,認真落實監護人聯絡,管理教育及寄宿優先等各項制度。在明確分工的基礎上,各有關職能部門要強化責任意識,明確分管領導,安排專人負責,落實責任目標,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協作,提高效能,形成推進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強大合力。

三是建立督查評估和激勵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列為考核基層黨政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制定相應的考核指標、評估辦法和獎懲問責制度,加強督促檢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總結推廣先進經驗,表彰成績突出的先進單位和個人,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作用。

2、立足市情,明確和落實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具體對策、措施

新形勢下,我市一些市直縣(市、區)直部門(單位)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採取了一些對策措施。如開辦幼兒園,吸納更多的留守兒童入園接受學前教育;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優先滿足留守兒童住校寄宿;招募“家長助理”,為留守兒童彌補親情,增添家的溫暖;部門聯動,社會力量參與,開展形式多樣的幫扶活動等。實踐表明,這些措施對策符合市情,對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產生了積極作用。另外,還有外地市、縣在中國小校建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對留守兒童加強心理疏導及發揮城鄉社群服務功能,建立校外活動陣地,克服假期留守兒童教育空檔現象等措施也行之有效。我們建議市委、市政府將這些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納入政府行為,通過印發檔案、召開座談會或現場經驗交流等形式進一步加以肯定。同時,就相關對策措施訂出實施規劃,限期完成工作目標,使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真正成為黨委、政府統攬協調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3、進一步改善條件,為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適當加大財力投入。關愛農村留守兒童,作好教育管理工作,離不開相應的財力支援。各級黨委、政府要統籌城鄉發展,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當前,要大力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住宿條件,積極支援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擴大留守兒童寄宿規模。據市教育部門初步規劃,全市需建農村寄宿制學校364所,現已建成211所,計劃今年再建53所,明年、後年各建50所。從通道5個鄉鎮中心國小實施的結果看,平均每個鄉鎮32萬餘元。如按通道的投入概算今後三年內,全市每年支援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需增加投入1600萬元;另外,要對農村留守兒童“陽光驛站”建設資金和職能部門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所需工作經費給予支援;還有中國小心理健康諮詢專職教師培訓需要提供必要的經費等。這些需要增加的投入,主要靠公共財政解決。我們建議省、市、縣(市、區)按一定比例分級籌措。其次,可通過社會化運作,進一步發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基金”,做大可用財力。再次,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出資直接參與扶貧助學,興辦留守兒童托幼服務機構、校外活動陣地等,減輕公共財政負擔。

二是適當增加人員編制。今後,隨著農村寄宿制學校規模擴大,幼兒園建立工作全面啟動,入校入園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大量增加,幼兒園保育員人手不夠;中國小需要新配心理輔導老師,其中寄宿制學校還需新配生活輔導教師、增加食堂餐飲服務人員等。因此,請求市裡在教育系統內部挖掘人員潛力的基礎上,對鄉鎮幼兒園和寄宿制學校按在校在園師生比例核編,適當增加相關崗位人員編制,確保作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

4、要下大氣力優化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環境

古時“孟母三遷”,說明良好環境對子女成長的重要。新形勢下,各級黨委、政府要協調相關部門,下大氣力優化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環境。報刊、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大眾媒體要大力宣傳關愛留守兒童的重要性,報道各地關愛留守兒童的好經驗,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輿論環境;公安、司法部門要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法律保護力度,建立以家庭監護為主,社群、學校或其他監護人監護為輔,國家執法機關法律保障的監護機制,提供法律援助,加強安全保護,及時辦理損害農村留守兒童合法權益的案件,嚴厲打擊侵害他們權益的違法犯罪活動,為農村留守兒童構建穩定、安全的生存發展環境;公安、文化等部門要經常對文化市場進行執法檢查,定期對中國小校園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淨化文化市場,形成健康和諧的校園周邊環境;文化部門還要加強公益性上網場所建設管理,在留守兒童集中的農村社群,利用文化館(站)、圖書館等場所開闢未成年人公益上網場所,建立綠色專區,滿足未成人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上網需求,促進孩子們健康成長。

社會實踐論文:關於城市弱勢群體的生活現狀及心態調查報告論文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一、有關“弱勢群體”的介紹

經濟體制改革使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伴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程序,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併為我國在21世紀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不竭的生機和動力。然而,改革和社會轉型也使我國的各種社會關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成員處於分化、定位、整合的過程中。作為改革開放、社會轉型期的代價,社會弱勢群體日益浮出水面,並已成為我國當前獨特而又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關注並認真解決社會弱勢群體問題,事實上已經成了深化改革、維護社會安定、加快經濟發展的不容迴避的任務。

XX年3月,朱鉻基總理代表國務院向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社會學界常用的“弱勢群體”這個詞。深刻揭示了新時期我國社會客觀存在的一個現實,即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存在著一個人數較多、生活困難、需要社會廣泛援助的,以農民工、城市下崗職工、“體制外”人員和過早“內退”的“體制內”人員為主的“弱勢群體”。。當前,隨著城市化程序的日益加快,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弱勢群體——失地農民。上述弱勢群體主要生活居住在城市,由於其社會地位、利益訴求等方面的相似性,它們構成一支龐大的社會力量。城市弱勢群體的存在,對於城市穩定乃至整個社會的穩定都構成了極大的影響。因此,解決城市弱勢群體問題,既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大局,又具有相當的緊迫性。弱勢群體(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又叫社會脆弱群體、社會弱者群體,是指由於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而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去化解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導致其陷入困境、處於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群或階層;弱勢群體的分類有若干種,不同的研究者往往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不同的型別劃分。

本文提出的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是指以城市為主要居住地,由於社會轉軌這一社會性原因而導致其淪為弱勢群體的人群或階層。我們認為,這一階層主要由失業(下崗)人員、城市化程序中的失地農民以及主要以城市為居住地、以在城市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工三大群體構成。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由於知識貧乏、收入偏低、社會地位低下、子女受教育受到阻擾、更由於致弱的社會性等原因,其思想狀況異常複雜,且帶有明顯的消極和負面色彩。這使得弱勢群體不斷加劇的場面,為了更好的讓弱勢群體能夠擺脫生活的困境,本文進行了調查,希望社會能夠更加關注弱勢群體。

二、活動的意義

首先,希望能夠引起政府的關注,由政府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幫助弱勢群體擺脫困境的需要。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無助、失落、認命等悲觀心理,這不僅削弱了他們擺脫困境的鬥志,而且使他們在生活上陷入更艱難的困境;在自身成為社會弱者的原因歸結上存在著社會應負全責的片面認識,這又進一步使他們產生消極等的依賴心理甚至仇視社會主義改革的錯誤政治觀。受這些思想困境的影響,該群體缺乏擺脫弱勢地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幫助他們克服悲觀心理和消極心態,我們加強了思想政治工作,向他們講述當今社會的弱勢群體所處於的怎樣的形勢,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並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現實,自強不息,擺脫困境。

其次,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思想政治工作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城市是國家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城市的穩定有序是整個社會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弱”主要是由於社會諸多原因導致的,因此他們對社會的負面感受較多,不滿情緒較濃,而且這一群體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法制意識比較淡薄。另外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具有很強的集中性,資訊傳播快,容易抱團。一旦他們的利益訴求被忽視或處置不當,他們往往會採取極端手段,引發群體性事件,影響城市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思想政治工作,化解他們的不滿情緒,提高他們的文化程度,增強他們的政治鑑別能力,引導他們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身利益,對於維護城市乃至整個社會的穩定意義重大。

再次,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思想政治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賴於激發社會各個階層的創造活力。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中的一部分。然而這一群體由於社會資源佔有上的劣勢,導致其在心理素質、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等方面產生了某些問題,這些問題又制約了他們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活力。

因此,只有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他們擺脫弱勢的信心與能力,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活力,使這一龐大群體的智力資源和人力資源得到充分且合理的使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貢獻。

三、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現狀分析

分析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現狀,瞭解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況,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從中發現問題,對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進而確保收到良好效果,意義重大。下面分別從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生存現狀和思想政治狀況作簡要分析。

(一)工作狀況差,收入低

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工作狀況普遍較差,收入水平較低。說他們工作狀況差,並不說他們就業率低,相反,根據我們的調查情況可知,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就業率達到了x%,僅有x%處於無業狀態。這一資料僅僅表明該群體絕大部分人員沒有處於“絕對失業”狀態。細解這一資料發現,x%的人員只是從事臨時性工作,x%從事個體工作,只有x%的人員認為自己的工作比較穩定。由於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普遍存在勞動技能欠缺或落伍問題,要想在就業競爭激烈的城市裡找尋一份穩定的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只能從事一些技能要求低的工作。也正因為技能要求低,能夠從事這類工作的人很多,競爭同樣很激烈。根據市場規律,當勞動力供過於求時,勞動力價格就會下降,也就是說,僱主可以以較低的工資僱用勞動者。因此,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收入普遍較低,x%月收入低於x元,x%在x元至x元之間,兩項合計,x%的受訪者月收入低於x元,這種收入水平在東莞這樣的物價水平較高的城市僅能維持基本生活。還有一點必須指出,這種低收入的工作很不穩定,原因同樣是由於技能要求低,競爭激烈,既然人人都能勝任,僱主當然可以隨時換人,所以,這類工作往往是低收入與不穩定同時存在。為了進一步說明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工作狀況。劉師傅是華盛製衣廠的工人(主要從事搬毛線、清點數目等某些不需要技能的活),他和工友們每天早上6:00左右開工,晚上7點鐘收工,去掉吃飯時間,勞動時間約十一、二個小時,每天工資約四十元,沒有休息日,如果趕上有加班的話,幹到晚上9點、l0點都很正常。在他們看來,能有這麼份工作,月收入上千元,已經很不錯了,根本不敢有加班還要索要加班費的想法。工資水平低。在用工企業的概念中,農民工與廉價勞動力是劃等號的。農民工工資水平很低,同工不同酬是普遍現象。據有關部門統計,“XX年我國農民工年均收入x元左右,而城鎮工人年均收入x元左右,相差近l倍。浙江一項調查顯示,x%農民工的月工資在x元以下,達不到最低工資標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許多企業長期以來把壓低農民工工資作為降低企業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主要手段,這已是公開的祕密。即便是很低水平的工資,企業還是想方設法拖欠。這在毛織行業是普遍存在的,在其他行業也屢禁不止。儘管政府為保護農民工利益做了大量工作,“清欠”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由於維護農民工權益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失地農民除了部分人員已辦理農轉非擁有城市戶口以外,與農民工相比,差別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不如農民工:沒有農地收入,就業要求更迫切:由於“被迫”轉入非農產業,打工經驗往往不如農民工豐富,技能也往往不如農民工。所以,他們的工作狀況並不比農民工好。失業(下崗)人員由於年齡較大,家庭負擔重,就業要求也很迫切,但從就業年齡上講處於劣勢,文化程度低,工作技能不適應新興產業,所以對工作崗位同樣不敢挑剔,儘管維權意識較強,但由於能夠從事的崗位競爭十分激烈,大多隻能忍氣吞聲。因此他們的工作狀況也與農民工差不多。

(二)生活水平低

受收入水平制約,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中的絕大多數人物質生活水平偏低,生活艱難。衡量物質生活水平高低有許多方法,其中恩格爾係數法是國際上較為常用的方法之一。恩格爾係數即食品消費支出佔生活費支出的比重。思格爾係數在x%以上的家庭,屬於貧困型;在x%一x%之間的屬於溫飽型;在x%一x%之間的屬於小康型;在x%--x%之間的屬於富裕型;在x%以下的屬於很富裕。依據這一劃分標準,就筆者調查結果來看,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x%處於貧困階段,x%處於溫飽階段,兩項累計,七成多城市弱者尚在為解決溫飽問題而奔波。出現上述狀況,除“收入低”這一具有共性的根本原因之外,失業(下崗)人員、農民工、失地農民造成生活水平低的原因又略有不同。失業(下崗)人員。家庭負擔係數是影響人們消費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是結合家庭消費人口數量與家庭勞動人口數量來綜合測算。失業(下崗)人員中已婚者居多,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係數大。這給失業(下崗)人員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壓力,他們只好節衣縮食,降低自己的消費水平。失地農民。失地農民失地時得到的補償款幾乎都花在了購(建)房上,甚至有的還有貸款沒還清,與農地的穩定收入相比,收入的不穩定性因素增加,而養老等社會保障問題尚未得到較好的解決。此外,他們也同樣存在家庭供養問題,這些現實問題使他們不得不降低生活水平。農民工除了收入低、社會保障未能較好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外,農民工生活水平低還有觀念方面的原因。農民多年來的生活環境使他們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到城市打工,本就為了多掙點錢,現在收入狀況不好,為了能在回家時多帶回點錢,就只能從嘴裡省了。客觀地說,農民工在城市的收入水平的確比在農村從事同樣工作收入要高一些,但城市的物價水平同樣也高,在城市吃一頓和農村差不多質量的飯開支要大得多,因此,農民工為了省錢,只好降低生活水平。

(三)社會保障水平低

社會保障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和社會互助等內容。其中,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我們以養老保險為例,簡要分析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保險狀況。農民工養老保險狀況。XX年3月份,青島市專門出臺了《青島市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險暫行規定》,但“截至XX年底,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僅佔x%。”。造成參保率低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是部分企業為減少成本不願意繳納保險費;二是農民工社會保障意識相對薄弱;三是農民工收入水平低,“繳不起”保險費;四是現行養老保險制度設計缺陷,累計繳費XX年退休後可享受養老保險,由於種種因素,農民工對於能否在同一城市繳費達XX年心中沒底,因而參保積極性不高。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情況。我國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由於個人繳費比例高、保障水平低、缺乏層次性等原因,參保率僅為x%,而且有x%的人不能足額領到養老金,x5%的人不能準時領取到自己的養老金。失業(下崗)人員養老保險狀況。失業(下崗)人員投保意識較強,但現實情況使他們的投保能力大大降低,因而其參保情況並不樂觀。按照199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的通知》規定,下崗職工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期間,由再就業服務中心負責為其繳納養老保險費用。但“並軌”以後,養老、失業、醫療等保險費用必須個人自己繳納。失業(下崗)人員由於年齡較大、技能落伍、家庭負擔重等因素,只能降低標準求職。有的企業給投保但工資較低,有的企業工資較高但不給投保,許多人為了解決當前燃眉之急只好選擇後者。從事個體經營等靈活就業的人員,按城鎮個體工商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政策規定執行,繳費比例一般為x%。由於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從事個體經營收入也不高且更不穩定,嚴重製約著他們的繳費能力。綜上所述,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由於工作狀況差,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低,對當前生存狀況滿意度較低。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對當前生存狀況很滿意的僅佔x%,基本滿意x%,合計x%。其中,農民工群體對當前生存狀況滿意度最高,兩項合計達x%(很滿意佔x%,基本滿意佔x%。),也不過剛剮過半而已,而且這種滿意度較高的狀況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農民工把自己與純農民相比得出來的,並不能說明他們在城市真的生活得很好。

四、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思想狀況分析

根據我們的調查,可以把城市弱勢群體的心理分出下面幾種:

1、對弱勢群體的認同心理(城市弱者認同弱勢群體,就會把自己看作是弱勢群體的一員,與社會上非弱勢群體區分開來,這樣就可能在其心理上拉開與社會的距離,從而逐漸遠離主流社會,與主流社會斷裂開來。)

2、歸因上的片面心理(對自身“弱勢”形成的原因分析偏差過大,很可能滋長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對社會和政府的不滿情緒。城市弱勢群體能否正確看待自身“弱勢”的形成原因,直接決定了其思想情緒的積極與否。如果歸因正確,則思想上進,態度積極;反之則思想頹廢,態度消極。)

3、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普遍存在失落感(失業(下崗)人員把當前狀況與在崗時比較,懷念當時有穩定的收入和福利,原國有企業的下崗人員更是懷念當時“工作清閒、產品包銷、工資全發、福利全包”的美好時光,這種懷念使失業(下崗)人員產生強烈的失落感。)

4、無助感是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共同的心理感受(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處於逆境時會更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和鼓勵,這種外部心理支援是幫助人們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失業(下崗)後人們更加渴求關愛,但政府所能給予的只是領取一定時間的失業保險金或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緊張的城市生活節奏使人們之間的關愛少卻許多,不僅關愛少,而且還可能有來自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甚至有來自社會的歧視,使失業(下崗)人員感到無助。農民失地前,其交往物件大多是農民,失地進城後,集中安置使他們的交往範圍並未發生多大改變。)

思想狀況主要是指人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最為根本的武器。不能說文化水平高就必然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但我們也不能否認能否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人們的文化水平存在正相關關係。據《中國青年報》XX年12月6日報道: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指出,中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x億農村勞動力中,國小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佔x%,國中文化程度佔x%。高中文化程度僅佔x%,大專x%。這基本能表明農民工和失地農民的文化水平。對大多數失業(下崗)人員而言,文化程度低是其下崗、失業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見,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文化水平低制約著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加上現實生活中的挫折,極易使他們形成錯誤的世界觀。一種是迷信思想,認為自己當前困境是命運使然,尤其是幾經拼搏幾經挫折之後,這種思想更易產生。筆者調查發現,這種思想在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年齡較大的社會弱者中更為普遍:農民工感慨自己命不好,生為農民一生為農民,再努力也脫不了農皮;失地農民感慨自己生不逢時,農村政策剛剛好一點(免農業稅等),自己又失去土地,淪為另類“下崗人員”;年齡較大的失業(下崗)人員感慨命運不濟,年輕時上山下鄉,剛剛要過幾天好日子又趕上下崗。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這種迷信命運思想使他們產生了較濃的悲觀情緒,大大削弱了他們擺脫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種是極端思想,尤其是在歸因問題上,許多社會弱者把自己淪為弱勢群體的原因完全歸咎於社會、政府或企業領導,因而對社會或政府產生強烈不滿:農村戶口使農民工無法享受城市待遇,他們把自己成為弱者的原因完全歸咎於二元戶籍制度,失地農民把當前窘況完全歸因於政府徵地,失業(下崗)人員認為政府或社會應對自己當前困境負全責。這種極端思想又極易導致對社會的仇視進而導致極端行為,影響社會穩定。

五、活動的主要流程

1、向工業區的有關單位申請進行調查;

2、檢視有關城市弱勢群體的資料;

3、由小組成員進行商議制定一套調查問卷表;

4、對工業區的周圍情況進行了解;

5、深入瞭解農民工工作情況以及福利待遇;

6、給一份調查表給一些農民工進行填寫;

7、跟農民工進行對生活的看法以及工作崗位的情況等等的話題進行談論;

8、小組人員對實踐調查情況進行統計和整理;

9、總結所得出一些城市弱勢群體的有關生活。

參考文獻

1、: 《政府工作報告》,載於《人民日報》,XX年3月17日,第一版

2、青島市:《青島市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險暫行規定》,XX年3月

3、孟斯碩:《9月底城鎮登記失業率x%》,載於《新京報》XX年10月27日,第四版

4、張寶文:《中國青年報》,XX年12月6日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的通知》,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