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建黨90週年講故事稿5篇

欄目: 學習心得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1.59W

紅色故事——少年英雄李愛民的故事(抗日)

建黨90週年講故事稿5篇

大家知道,在戰爭年代,雞毛信不是普通的信,插著雞毛的信必須馬上迅速送達。這一天,八路軍的鐘營長急匆匆來到白家莊找到兒童團長李愛民,交給他一封雞毛信,說:“這封雞毛信很重要,你馬上闖過敵人的封鎖線去送給東溝的民兵。”李愛民知道這雞毛信非常重要,二話沒說,把雞毛信藏在襪子裡就出發了。他戴上草帽,拿著鐮刀,趕著毛驢,裝著割草的樣子,專揀溝裡的小路走。溝裡淨是亂草、荊棘,腳被石頭子兒碰破了,兩腿也被拉了幾道口子,李愛民顧不得這些,一路小跑,趟過小河溝,爬過幾道山崗,很快來

到了敵人的封鎖區。李愛民急急忙忙走著,來到一個三岔路口,正在琢磨往哪兒走的時候,一抬頭,看到右前方一個土坎上有兩個鬼子在望著他,嘴裡不知在咕噥什麼。怎麼辦?躲開吧,怕鬼子起疑心,也來不及了。李愛民想起出發時,鍾營長囑咐他說的話:“路上遇到情況要沉著,見機行事。”他往四周看了看,正好不遠處有一灘驢糞。他走過去用腳使勁踩了一下那驢糞,稀稀的驢糞濺了他一身。他也顧不得髒和臭了,大搖大擺地把驢趕到溝裡割起草來。兩個鬼子跑過來,其中一個像是日本軍官,抓住愛民的領子大聲叫道:“八格牙路,舉起手來!”愛民裝作傻呼呼的樣子,呆呆的站在那裡。鬼子軍官橫眉瞪眼叫道:“八路的探子?抓起來!”愛民裝作驚慌的樣子,說:“俺是放驢的!”鬼子將愛民的身上從上到下搜了一遍,什麼也沒搜出來,驢糞的臭味薰得鬼子直捂鼻子。這時候,鬼子營地傳來了號聲,鬼子急著要走,踢了愛民一腳,厲聲喊道:“趕快滾,這裡不準放驢!”愛民忍著疼痛,趕著驢迅速來到了東溝。東溝的民兵得到了情報,第二天順利地配合八路軍打下了鬼子的據點,保護了根據地的糧食。李愛民立了一功,受到八路軍的表揚。 ,

這天晚上,愛民都睡下了,突然有人敲門。愛民開門一看,是一位八路軍叔叔。八路軍叔叔進到屋裡對愛民說:“麥子熟了,我們要到韓家溝掩護老鄉收麥,想請一位民兵帶路。”愛民一聽,說道:“這麼晚了,甭找人了,我給你們帶路吧!”那位八路軍叔叔遲疑了一下,好像說你能帶路嗎?愛民很有把握的說:“這一帶的路我熟,叔叔放心吧!”愛民跟著八路軍叔叔來到村頭見了首長,抬頭一看:這不是鍾營長嗎!愛民跑過去,親熱地說:“鍾營長,我叫李愛民,您不認識我了? 前年我還給您送過雞毛信呢!”鍾營長摸摸腦袋笑著說:“對,想起來了,你就是那個‘活地圖’,太好了!”愛民領著八路軍不走大路走小路,一會兒下到溝裡,一會兒爬上山頭,兩隻腳被石子扎破了,腿也被草棵子刺破了兩道口子,他全然不顧。愛民領著八路軍翻過了幾個山頭,天快亮了,已經隱隱約約看到韓家溝正在搶收麥子的老鄉了。鍾營長擦了擦臉上的汗,親切地拍拍愛民的肩膀說:“愛民啊!多虧了你,領我們少走了一半路,終於趕到鬼子前頭了,真得好好謝謝你啊!”1943年,李愛民的家鄉白家莊被鬼子佔領了,他們村的百姓都轉移到了東溝。又到麥收的時候了,白家莊的群眾夜裡到他們的地裡收割麥子。這真是在敵人的眼皮底下搶糧食啊!夜色黑黑的,只有遠處鬼子的炮樓上不時地射出探照燈的燈光。人們屏住呼吸,在黑暗中悄悄地揮鐮割麥。天快亮的時候,人們背的背,挑的挑,急急往東溝走去。愛民揹著一小口袋麥穗走在前面,和大夥拉開了一段距離,為的是一但被鬼子發現,就趕緊給大家報信,好迅速轉移。他想,不能讓到手的糧食讓敵人搶去。眼看就要走出敵佔區了,已經能看到東溝了。忽然,右面山上響了一槍,接著,出現了幾個人影。愛民判斷,這是遇上了敵人的遊動哨,鬼子發現了他們。愛民轉身想往回走,已經來不及了。一個鬼子從路邊鑽了出來,擋住愛民的去路,大喊道:“幹什麼的?”愛民沉著地應道:“自己人!”“口令!”什麼口令?愛民被問住了,可他一點沒有慌。只聽他大聲咳嗽了三聲,這是暗號,告訴後面的人有情況。大傢伙迅速疏散到路邊的莊家地裡了。鬼子的機槍響了,子彈打中了愛民的腿,他倒下了。愛民被帶到了河灘上,翻譯官問道:“你是哪個村的?”“白家莊的。”“幹什麼來了?”“收糧食啊!”鬼子軍官一聽說是白家莊的,問道:“你們莊上的老百姓都躲到哪去了?”“太行山裡唄!”“你們村的村長是誰?”“我不知道。”那個狗翻譯不耐煩了,惡狠狠地說:“你聽著,今天你要是說實話,就放你回家,如果不說實話,就一槍嘣了你!”說著,就用手槍衝愛民晃了晃。愛民毫不畏懼地說:“嘣了我也不知道!”敵人沒辦法了,把愛民用繩子吊在一棵小樹上用皮帶使勁抽,但是,愛民還是那句話:“不知道!”硬的不行,鬼子軍官又把愛民放下來改用軟的辦法。鬼子軍官從口袋裡掏出一把日本糖,引誘愛民說:“小孩,你的說實話,皇軍大大的賞!”愛民接過糖,使勁朝鬼子軍官的臉上砸過去,說道:“誰稀罕你的臭糖!”鬼子軍官大發脾氣,用腳踹向愛民,一腳又一腳,愛民倒在了地上。愛民忍著疼痛,心想,打吧,打死我也不說,死就死我一個,不能對不起八路軍。

鬼子軍官踢了半天,見愛民死活不屈服,惱羞成怒,抽出大刀向愛民刺去。為反抗日本鬼子,13歲的愛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紅色故事之方誌敏童年智鬥地主

19XX年農曆八月十三日,方誌敏出生在江西省弋陽縣湖塘村。湖塘村是一個優美的地方,村前是兩口水明如鏡的魚塘,一條小河流過村口的一座小橋,村後有座土山,長滿了高大的楓樹。可見環境很好!

方誌敏的家很窮,每逢春天家裡都斷了糧,缸裡的一點糧食還是跟財主家借的。剛剛三、四歲的小志敏餓得肚子咕咕叫。小志敏拽著媽媽的衣襟不斷地嚷:“媽媽!我餓,我餓啊!”小志敏看見財主家的孩子吃的是白麵饅頭,仰著頭問媽媽:“為什麼財主家的孩子有饅頭吃,我們家沒有呢?”媽媽只好回答說:“人家財主命好,有地又有錢;咱們命苦,要啥沒啥,孩子也跟著受罪!”小志敏聽了還是不明白,同樣是人,財主不幹活不流汗都吃白饅頭,爸爸累死累活都讓兒子餓肚子,這是為什麼?方誌敏7歲的時候,爸爸向財主借高利貸讓他上了私塾。

氣歸氣,小志敏還得去上學。只要爸爸、媽媽高興,這書還得好好念。

1916年秋天,16歲的志敏在弋陽縣高小讀書,他在學校圖書室看了很多進步書籍,並組織了“九區青年社”,專門與土豪劣紳做鬥爭。 ,

當時,有個姓張的大地主想弄個“省議員”噹噹。他讓手下用錢去買選票,老百姓議論紛紛。方誌敏想,這個地主壞得很,頭上長瘡,腳底流膿,要是他當上了議員,不定要做出多少壞事。

為了阻擋姓張的大地主,方誌敏一夜沒睡覺,寫了一篇小字報:“張地主十大罪狀”,抄寫了好幾份,連夜貼在縣城最顯眼的地方。城裡的人都擠著去看小字報,拍手稱快。張地主氣得渾身發抖,派人把小字報撕掉,到處尋找方誌敏。

方誌敏的同學勸他找個地方躲一躲,說張地主有錢有勢,惹不起他。方誌敏笑著說:“我不怕,他能把我吃了?”

張地主終於找到了方誌敏。幾個狗腿子推搡著方誌敏,方誌敏被帶到了張地主家。

張地主歪在太師椅上,咕嚕咕嚕在抽水煙,迷著兩眼瞅著方誌敏說:“你就是方誌敏?”

方誌敏昂著頭不說話,心想,你知道還問什麼?

張地主又說話了:“你是學生,應該好好讀聖賢之書,不要瞎折騰。我找你來,想讓你寫個宣告,就說你受別人唆使,我是清白無辜的,怎麼樣?”

方誌敏搖了搖頭,張地主馬上翻了臉,把水菸袋往桌子上一扔,滿臉凶相,說:“我在弋陽城裡說一不二,整死你像踩死個螞蟻。”一個打手揍上來要動手,方誌敏不慌不忙,不緊不慢地說:“我早給報館和警察署寫好了信,今晚我要回不去,就有人將信寄出去。你殘害學生的事情全省的人都會知道。”

張地主一聽,一個十五、六歲的毛孩子還留了一手,真難對付。想來想去,如果把方誌敏打死,就會惹惱全省的人。還是嚥下這口氣吧,只好一揮手,讓方誌敏走了。

方誌敏並沒有給同學留下什麼信,只是讓張地主逼急了,才急中生智說出那套話。張地主最終沒有當上議員,方誌敏卻成了弋陽城裡有名氣的學生。

這個故事帶給我們較深的教育意義,愛國又時刻把人民謹記在心的情懷值得學習,不論是處於哪種環境中。

我們應該就身邊隨時隨地想到為大家服務!

顧佳靜 提供

紅色故事《金色的魚鉤》

1935年秋天,紅四方面軍進入草地,許多同志得了腸胃(wèi)病。我和兩個小同志病得實在趕不上隊伍了,指導員派炊事班長照顧我們,讓我們走在後面。

炊事班長快四十歲了,個兒挺高,背有點兒駝,四方臉,高顴(quán)骨,臉上佈滿皺紋,兩鬢(bìn)都斑白了。因為全連數他歲數大,對大家又特別親,大夥都叫他“老班長”。

三個病號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來里路。一路上,老班長帶我們走一陣歇一陣。到了宿營地,他就到處去找野菜,和[huò]著青稞(kē)面給我們做飯。不到半個月,兩袋青稞吃完了。飢餓威脅(xié)著我們。老班長到處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這些東西怎麼行呢!老班長看我們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攏眼。其實他這些天比我們還瘦得厲害呢。

一天,他在一個水塘邊給我們洗衣裳,忽然看見一條魚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來,取出一根縫衣針,燒紅了,彎成了釣魚鉤。這天夜裡,我們就吃到了新鮮的魚湯(tāng)。儘管沒加作料,可我們覺得沒有比這魚湯更鮮美的了,端起碗來吃了個精光。

以後,老班長儘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營,把我們安頓好,就帶著魚鉤出去了。第二天,他總能端著熱氣騰騰的鮮魚野菜湯給我們吃。我們雖然還是一天一天衰(shuāi)弱下去,

比起光吃草根野菜來畢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長自己呢,我從來沒見他吃過一點兒魚。

有一次,我禁不住問他:“老班長,你怎麼不吃魚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說:“吃過了。我一起鍋就吃,比你們還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kuài)走了,就悄悄地跟著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裡捧著搪(táng)瓷(cí)碗,嚼著幾根草根和我們吃剩下的魚骨頭,嚼了一會兒,就皺緊眉頭硬嚥(yàn)下去。我覺得好像有萬根鋼針扎著喉管,失聲喊起來:“老班長,你怎麼……”

老班長猛抬起頭,看見我目不轉睛地看著他手裡的搪瓷碗,就支吾(wǔ)著說:“我,我早就吃過了。看到碗裡還沒吃乾淨,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斷了他的話。

老班長轉身朝兩個小同志睡覺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摟到身邊,輕聲說:“小聲點兒,小樑!咱們倆是黨員,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訴別人。”

“可是,你也要愛惜自己啊!”

“不要緊,我身體還結實。”他抬起頭,望著夜色彌(mí)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聲音說,“指導員把你們三個人交給我,他臨走的時候說:‘他們年輕。一路上,你是上級,是保姆,是勤務員,無論多麼艱苦,也要把他們帶出草地。’小樑,你看這草地,無邊無涯,沒個盡頭。我估計,還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áo)過這二十天不簡單啊!眼看你們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東西,說不定就會起不來,真有個三長兩短,我怎麼去向黨報告呢?難道我能說,‘指導員,我把同志們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難出來啦’?”

“可是,你總該跟我們一起吃一點兒呀!”

“不行,太少啦。”他輕輕地搖搖頭,“小樑,說真的,弄點兒吃的不容易啊!有時候等了半夜,也不見魚上鉤。為了弄一點兒魚餌(ěr),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條蚯(qiū)蚓(yǐn)……還有,我的眼睛壞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我再也忍不住了,搶著說:“老班長,以後我幫你一起找,我看得見。”

“不,咱們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嗎?再說,你的病也不輕,不好好休息會支援不住的。”

我還堅持我的意見。老班長忽然嚴厲地說:“小樑同志,共產黨員要服從黨的分配。你的任務是堅持走路,安定兩個小同志的情緒,增強他們的信心!”

望著他那十分嚴峻的臉,我一句話也說不上來,竟撲倒在他懷裡哭了。

第二天,老班長端來的魚湯特別少,每個搪瓷碗裡只有小半條貓魚,上面漂[piāo]著一丁點兒野菜。他笑著說:“吃吧,就是少了點兒。唉(ài)!一條好大的魚已經上了鉤,又跑啦!”

我端起搪瓷碗,覺得這個碗有千斤重,怎麼也送不到嘴邊。兩個小同志不知道為什麼,也端著碗不往嘴邊送。老班長看到這情況,收斂(liǎn)了笑容,眉頭擰成了疙(gē)瘩(da)。他說:“怎麼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們就走不出這草地。同志們,為了革命,你們必須吃下去。小樑,你不要太脆弱!”最後這句話是嚴厲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邊,淚珠大顆大顆地落在熱氣騰騰的魚湯裡。我悄悄背轉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嚥著魚湯。老班長看著我們吃完,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嘴邊露出了一絲笑意。 ,

可是我的心裡好像塞了鉛塊似的,沉重極了。

捱了一天又一天,漸漸接近草地的邊了,我們的病卻越來越重。我還能勉強挺著走路,那兩個小同志連直起腰來的力氣也沒有了。老班長雖然瘦得只剩皮包骨頭,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還一直用飽滿的情緒鼓勵著我們。我們就這樣扶一段,攙(chān)一段,終於走到草地邊上,遠處,重重疊疊的山峰已經看得見了。

這天上午,老班長快活地說:“同志們,咱們在這兒停一下,好好弄點兒吃的,鼓一鼓勁,一口氣走出草地去。”說罷,他就拿起魚鉤找水塘去了。

我們的精神顯得特別好,四處去找野菜,拾乾草,好像過節似的。但是過了好久,還不見老班長回來。我們四面尋找,最後在一個水塘旁邊找到了他,他已經昏迷不醒了。

我們都著慌了。過雪山的時候有過不少這樣的例子,戰士用驚人的毅力支援著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來了。要挽救老班長,最好的辦法是讓他趕快吃些東西。我們

立即分了工,我去釣魚,剩下的一個人照料老班長,一個人生火。

我蹲在水邊,心裡不停地念叨(dāo):“魚啊!快些來吧!這是挽救一個革命戰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魚越不上鉤。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蘆稈(gǎn)動了一下,趕緊掣(chè)起釣竿,總算釣上來一條兩三寸長的小魚。

當我俯下身子,把魚湯送到老班長嘴邊的時候,老班長已經奄(yǎn)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睜開眼睛,看見我端著的魚湯,頭一句話就說:“小樑,別浪費東西了。我……我不行啦。你們吃吧!還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長,你吃啊!我們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幾乎要哭出來了。

“不,你們吃吧。你們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見著指導員,告訴他,我沒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沒把你們照顧好。看,你們都瘦得……”

老班長用粗糙(cāo)的手撫摸我的頭。突然間,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長!老班長!”我們叫起來。但是老班長,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閉上了。

我們撲在老班長身上,抽噎著,很久很久。

擦乾了眼淚,我把老班長留下的魚鉤小心地包起來,放在貼身的衣兜(dōu)裡。我想,等革命勝利以後,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紀念館去,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來瞻仰它。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紅色故事《豐碑》

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裡艱難地前進。嚴寒把雲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將軍早把他的馬讓給了重傷員。他率領戰士們向前挺進,在冰雪中為後續部隊開闢一條通道。等待著他們的是惡劣的環境和殘酷的戰鬥,可能吃不上飯,可能睡雪窩,可能一天

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將軍思索著。

隊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許多人圍在一起,不知在幹什麼。

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

“前面有人凍死了。”警衛員跑回來告訴他。

將軍愣了一下,什麼話也沒說,快步朝前走去。

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倚靠光禿禿的樹幹坐著。他一動不動,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滿了雪,無法辨認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

間還夾著半截紙卷的旱菸,火已被雪打滅;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像在向戰友借火。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

將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忽然他轉過臉向身邊的人吼

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麼不給他發棉衣?”

呼嘯的狂風淹沒了將軍的話音。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他紅著眼睛,

像一頭髮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

“聽見沒有,警衛員?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將軍兩腮的肌肉抖動著。

這時候,有人小聲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裡。他的眼睛溼潤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處,向那位跟雲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

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將軍什麼話也沒有說,大步走進漫天的風雪中。他聽見無數沉重而堅定的腳步聲。

那聲音似乎在告訴人們:如果勝利不屬於這樣的隊伍,還會屬於誰呢?

《十送紅軍》背後的故事 原文作者:鍾兆雲

進入 1960年以來,連續3年的困難和災害,加上國際上各種反華勢力也藉機在政治上施壓,使新中國處於“高天滾滾寒流急”“萬花紛謝一時稀”之境。嚴酷的現實賦予文藝工作者神聖的使命,那就是儘快拿出一批謳歌民族氣節和英雄主義氣概的洪鐘大作,以鼓舞民心。使人想不到的是,空軍最早肩負起了這一使命。 ,

空軍首任司令員劉亞樓是位情趣高雅的將軍,認為文藝工作在政治工作中有著特殊的作用,因此在空軍初創,他就十分重視文藝,嘗言:“空軍除了有一支幾十萬人的作戰部隊外,還應建立一支有幾百人的文藝隊伍。”在他的關心下,空政文工團接連推出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作品,在軍內外名聲赫赫,在中南海也掛上了號。

這年 10月21日,劉亞樓把空政文工團總團副團長兼歌舞團團長牛暢叫到辦公室,向他談了訪問朝鮮的觀感,特別提及朝鮮一場名為《三千里河山》的演出,說:“我把他們的節目單都給你帶回來了,你拿回去好好看一看。我們空軍要帶頭,拿出一部反映中國革命鬥爭歷史的大型歌舞劇來。”他還說:“我們的同志不瞭解革命歷史,不懂得艱苦奮鬥,你們文工團就應多唱一些革命歌曲,讓同志們重溫一下我軍走過的歷程,這是有教育意義的,既可發揚傳統,又能激勵鬥志。這部歌舞劇可以這樣來,素材和歌曲儘量用以前的,用當年的歌曲反映當年的歷史。如果沒有那麼多歌,就用主席的詩詞作曲。你聽著,3個月以後一定要拿出我們自己過硬的東西來,到時我要來看你們的演出!”劉亞樓軍令已下,牛暢深知就是頭破血流也得往前衝。回到團裡向總團黨委作了報告,定下創作方案並獲劉亞樓同意後,空政文工團馬上派出張士燮、朱正本、姚學誠等詞曲作家,到革命老區湘贛兩省蒐集整理革命歷史歌曲。為了保證有足夠的紅軍時代歌曲,劉亞樓還親自動員老紅軍、老幹部獻歌。

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工作,文工團拿出了4萬餘字的劇本,劇本分9場16景,共計19個組舞、46首歌曲。在所有歌曲中,唯有《十送紅軍》是新創作的。因為寫到第四場紅軍長征時,擔任文學編輯的張士燮覺得需要有一首歌曲來表達根據地人民送別紅軍時那戀戀不捨的心情,這樣也可從情節結構上同第三場反“圍剿”的戲銜接起來。他決定親自執筆,因為有這次採風經歷,他筆下立時就流淌出優美而動人的詩句:“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風細雨纏綿綿。山間野鹿聲聲哀號,樹樹梧桐葉落完。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在創作中,他把自己蒐集到的多首有關送紅軍的歌詞綜合起來,從一送紅軍,一口氣寫完了十送。接著,按照江西口語化,在唱詞中摻雜了“裡格”“介支個”等地方方言。

作曲家朱正本拿到歌詞後,心情激盪,油然想起贛南的採茶戲,其中有首送別的曲調如泣如訴,欲言又止,深深地吸引了他,何不把它拿來作這首歌的音樂基調?他從中尋到了創作靈感,譜寫出了婉轉優美的旋律。

《十送紅軍》送審時,有人主張要拿下,因為劉亞樓已有令在先:不另創新歌。但更多人認為,拿掉它太可惜,而且從劇情結構上也需要保留它。最後達成一致意見:建議朱正本、張士燮兩位作者都署名為“蒐集整理”(直到XX年中央電視臺拍攝電視劇《長征》將之作為主題歌時,才在第15集片尾加上《十送紅軍》作者名: “朱正本編曲、張士燮編詞”)。為執行劉亞樓的指示,避開創作痕跡,空政文工團決定把全劇的文學、音樂、舞蹈三大創作班子統統稱作“編輯”。

為了使這臺節目“一鳴驚人”,劉亞樓還邀請軍內外的一些老同志來指導排練。譚政大將夫人王常德來團示範表演紅軍歌舞,邊唱邊跳,熱情傳授。紅軍文藝工作者、楊尚昆夫人李伯釗也來團審查節目,並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劉亞樓自始至終指導創作排練,他和分管文工團的空政副主任王靜敏常到排練現場指導,他還數次把牛暢、張士燮等人請到家中,當面聽取他們對劇本和音樂的修改意見。

經過精心苦練,這部名為《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的大型歌舞劇首先在上海與軍內外廣大觀眾見面。1961年“八一”建軍節,從上海載譽而歸的《表演唱》劇組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公演,更是盛況空前。演出8天,場場爆滿,觀眾達2萬多人,觀眾對演出的反響十分強烈,尤其是親身經歷過戰爭的老同志更是連聲叫好。以後又招待演出多場,周恩來、葉劍英、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彭真、李富春等領導人先後親臨觀看。首都各大報紙紛紛刊登劇照、歌曲和評論文章,稱之為“革命歷史的頌歌”“激動人心,親切感人”“受到了一次形象的傳統教育”。為祝賀演出成功,空軍黨委特地請劇組吃飯。劉亞樓還叫祕書和身邊工作人員廣泛收集反映和意見,要求文工團在“精”字上下工夫,不怕千錘百煉。該劇經修改後,於國慶節在民族文化宮禮堂公演,中央、北京廣播電臺競相播放。其中《十送紅軍》一曲,很快在北京繼而在全國廣泛流傳開來。正如當時上海《解放日報》的評論文章所指那樣:“《十送紅軍》是一首壯麗的抒情詩,一陣陣歌聲,一滴滴眼淚,‘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真是語短情長,依依難捨,充分表達了根據地人民和紅軍的深厚感情,以及人民對紅軍戰士早日勝利轉回家鄉的堅定信念。”

《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在神州大地引起了強烈轟動,尤其是它的藝術形式,更是令人刮目相看。該劇開了大型歌舞藝術先河,對中國的歌舞表演藝術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隨著國民經濟的好轉和國慶15週年的臨近,需要有一臺規模更大的文藝節目,來迎接1964年的國慶盛典。周恩來為此指示:不僅要把已拍成電影的“表演唱”在全國各地放映,還要在此基礎上,搞一個更臻完整描述中國人民從苦難走向勝利這一艱苦歷程的大型歌舞,這就是後來的《東方紅》。

長征精神就這樣通過高雅的藝術形式,為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所銘記、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