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縣域經濟論文大綱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1.47W

藍山毛織城迅速崛起探祕

縣域經濟論文大綱

——兼談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戰略選擇

縣域經濟是以縣為行政區劃的區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當前,在西部大開發、東部大開放的背景下,作為中部地區的湖南省如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儘快融入泛珠三角經濟圈,是擺在各級各部門的重要課題。而透過對湖南省藍山縣經濟的崛起,尤其是藍山毛織城迅速崛起的深入分析和探索,對於我們研究縣域經濟發展課題,做好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戰略選擇,都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背景一:“泛珠三角”經濟圈構建全面啟動

不久前召開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標誌著我國最大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9+2”“泛珠三角”經濟圈正式啟動,並打造“1358”經濟圈,即構建1小時(大珠三角)、3小時(廣東)、5小時(大華南)、8小時(泛珠三角)人流、物流、休閒旅遊圈。這是一個佔全國面積的1/5,人口的1/3強,GDP的1/3的超級經濟體。對於與廣東聯絡相當緊密,但又一直徘徊在廣東珠三角經濟圈外的湖南來說,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正如周伯華省長在會上表示的:“主動融入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既是湖南的責任,也是湖南加快發展的捷徑。”目前,充分發揮湖南地處泛珠三角經濟圈內環和粵港澳地區經濟發展“後院”的作用,把外源性經濟作為加快湖南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主動接受粵港澳經濟輻射,全面融入泛珠三角經濟圈,促進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

背景二:藍山經濟發展的“三大反常”現象

近兩年來,地處“楚尾粵頭”的湖南省藍山縣,在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迅速崛起了一座毛織城,並相繼出現了“三大反常”現象,引起了新聞界的廣泛關注。一是“小水電”強縣沒電用。藍山“小水電”在全省小有名氣,是湖南唯一一個不歸電力局管的縣。上個世紀末,全縣小水電裝機3.5萬千瓦,大量餘電外賣郴州。近三年來水電裝機增加2倍,總裝機達10.8萬千瓦,已竣工上網執行的有7.5萬千瓦。但隨著工商業快速發展,用電需求劇增,三年人均用電增加200度,達到人均用電500度,工業用電量翻了一番。目前,電力負荷缺口在2萬千瓦左右。二是新建房主沒房住。藍山以毛織業為主的外向型加工貿易企業3年時間發展到300多家,縣城人口3年增加2萬人,縣城房屋出租率提高了三成以上,近乎飽和,不少建了新房的人將房屋整體出租給別人辦廠開店,自己卻去租房子住。三是企業找不到“打工仔”。就業問題曾經是一個非常壓頭的問題。近年來,全縣外向型加工貿易企業用工缺口在1萬人以上,從無到有已發展到350家,可容納5萬人就業,目前用工3萬多人,政府不得不派出幾支隊伍到外省外地招工、求助。三大“反常”現象,從一個側面折射了藍山人氣趨旺,發展加速的現狀。有人把它稱之為“藍山現象”,或曰“藍山效應”。

背景三:藍山發展曾經歷曲折

藍山經濟曾有過輝煌的發展時期。小平同志南巡談話以後,肩扛全省發展鄉鎮企業的大旗,1993年全省首屆鄉鎮企業工作會議以藍山為開幕現場,當時與邵東並駕齊驅,名噪一世。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觀念、環境等一時沒有跟上來,到了2000年,步入低谷。石材生產由高峰期298條生產線,只剩下12條生產線,民營經濟全面萎縮,繳稅絕對額減少892萬元,縣級財政收入3年只增加501萬元,幹部、職工四、五個月領不到工資,怨聲載道。《湖南日報》頭版頭條予以曝光、警示。

把壓力當作動力,把教訓變為智慧,這是藍山人邁向發展的一條寶貴經驗。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新一屆藍山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民營立縣、外向帶動”的發展戰略,鐵肩硬手抓環境,集中精力抓發展,突出解決了六大問題,即:抓戰略研究,解決了思路不清的問題;抓集中整治,解決了環境不優的問題;抓結構調整(產業培植),解決了效益不高的問題;抓招商引資,解決了投入不足的問題;抓專案建設,解決了總量不大的問題;抓機制創新,解決了存量不活的問題。短短二、三時間,藍山經濟再度崛起,民營經濟在全縣經濟總量的比重上升到八成。特別是藍山毛織加工業從2001年下半年開始起步,從無到有,從慢到快,僅二年多時間,就發展到300餘家,擁有織機2萬多臺(套),用工近3萬人,年工繳費收入3億元,成為湖南承接廣東沿海外向型毛織加工企業向內地轉移的最大基地。一年中,縣城陡然增加了一萬多名外來務工人員,人氣大旺,百業大興,可租用房屋門面全部告罄,超市、餐飲、交通運輸等第三產業迅猛發展。兩家投資分別在540萬美元、350萬美元,計劃用工分別為6000人、4000人的大型外資企業和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港資電子公司相繼落戶藍山,一座毛織城迅速崛起,令人矚目。

藍山的再度崛起,呈現出的三種反常現象,從不同側面詮釋了藍山縣近年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同內涵,三者之間也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絡。這“三種反常”現象,不僅是完全符合經濟規律的,而且也符合科學發展觀。在一個縣,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加速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就會加快,伴之而來出現的矛盾,也是很正常的,這是加快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促使我們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和困難,使縣域經濟永葆活力。

藍山迅速崛起的啟示

(一)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有準確的產業定位

湖南的縣域經濟如何融入“泛珠三角”經濟圈?對此,應深入分析湘粵兩省產業結構差異,準確把握大珠三角產業調整升級的發展趨勢,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積極承接對方相對處於國際分工低端環節的部分產業轉移,並且在產業鏈的銜接和延伸上下工夫,從而融入大珠三角的產業分工體系中去。

審視藍山再度崛起的奧祕,最主要是得益於對自身縣情的清醒認識,對產業發展戰略的準確定位,對戰略機遇的及時把握,贏得了發展的先機。為了加快藍山發展,2001年初,該縣組織開展了全縣性的大調研、大討論,客觀分析縣情,審視發展大勢,認為藍山經濟發展具有三大優勢並面臨難得的機遇:一是藍山毗鄰廣東,永連公路開通後,去廣州可朝發夕歸,發展“歸雁”經濟和外向型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二是藍山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起步早,走民營化道路的觀念強,九五期間,推行國企改革,國有工業企業基本退出市場,具有體制優勢;三是藍山人經濟意識強,民間資本比較雄厚,35萬人就有8萬多人在外打工,其中在廣東打工的有6萬人,尤以從事毛織加工為主,且不少已成為活躍在廣東毛織加工業的精英,當上了老闆或技術骨幹,具有人文優勢;同時,粵港澳“珠三角”產業正在優化、升級,以“三來一補”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地轉移的要求日益迫切,處於承接廣東沿海產業轉移前沿陣地的藍山,正面臨著良好歷史機遇。為此,該縣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果斷決策,決定以發展毛織加工企業為突破口,大力引進“三來一補”企業,把藍山建設成為內地承接廣東沿海產業轉移的外向型加工貿易區。可以說,藍山早就以自己的果敢行動,把省委、省政府關於積極融入“泛珠三角”經濟圈的設想變成了初步現實,為我省實現與“泛珠三角”經濟圈產業的全面對接,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二)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樹立正確的區域觀

行政區劃是一種客觀存在,經濟區域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客觀要求。隨著“泛珠三角”經濟圈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經濟發展格局從“行政板塊”向“經濟板塊”轉化,特別是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區域生產要素的組合半徑已大大突破縣級行政區域空間。過去依照行政級別來確認和培育區域經濟中心的辦法,實踐證明,已越來越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嚴重阻礙。縣域經濟要贏得更大的發展,就必須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手段,正確處理好行政區域與經濟區域的關係,跳出行政區的束縛,按照區域經濟的分工,從經濟區域的高度來審視和制定縣域經濟的發展戰略,融入到“泛珠三角”經濟圈這個範圍更大、層次更高的經濟區域中去。

(三)發展縣域經濟產業定位要突出區域特色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序的不斷加快,我國經濟同世界經濟一樣處於戰略性大調整階段。因此,產業優化調整是全國面臨的大問題,也是縣域經濟應當解決的突出問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區域經濟,一個地市、甚至一個省的產業結構都不可能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自成體系,自求平衡,更何況縣域經濟這一層次。針對縣域經濟缺乏龍頭、產業層次低的現實,縣域經濟發展在多方競爭的情況下,只能實施非均衡的競爭戰略。要突出龍頭企業的引進和發展,通過產業整合把人、財、物等資源、要素集中配置到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上,實行重點扶持,重點突破,經營強項,發揮優勢。藍山的毛織加工、小水電等支柱產業形成過程,正是實施非均衡的競爭戰略,重點突破的結果。

(四)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堅持民營化的道路

從民營經濟自身來看,它產權清晰、機制靈活、管理嚴明、決策科學,不用政府投資,生產成本不高,是一種富有效率的產權制度。從全國先進發達地區的成功實踐來看,民營經濟發展快的地方,縣域經濟實力就強。因此要進一步加大體制改革力度,推進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努力把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增長的內動力和增長點,擔當起發展縣域經濟大舞臺的“主角戲”,為實現與泛珠三角產業對接提供體制保障。就拿藍山來說,全縣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突破10億元,人平超過3000元。對這筆可觀的社會財富,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把民間儲蓄轉化為社會投資,放“虎”出籠,以增量投入帶動存量調整,推動由商貿流通、社會服務向產業投資領域的轉換,實現民營經濟質的飛躍。該縣2003年新建的49個電站的1.7億元投資,全部由民間業主投資,政府沒有出一分錢,成為藍山經濟的一大特色。

(五)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突出產業叢集

產業叢集(或企業叢集),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產業(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聯絡密切的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並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我國的產業叢集是在改革開放以後迅猛發展起來的,是我國傳統產業和現代製造業走向集約化、專業化的重要形式,是推進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力量。經濟學界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經濟的主體,政府是服務的主體,政府對於企業,不是指手劃腳、橫加干預的“婆婆”,而是把共同利益建立在發展地方經濟、承擔社會責任基礎上的戰略伙伴關係。儘管叢集的發生往往是自發的,但作為資源配置組織者的政府卻可以起到“催生”的作用,尤其是在叢集的發展階段,政府的引導作用更為顯見。其主要作用就是創造產業環境。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資本和要素是流動的。一個地方能不能吸引投資、營造商機,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優惠政策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產業環境。象麗巨集、承陽這樣的大型毛織企業之所以能落戶藍山,而沒有被據說“政策條件”比藍山還優惠的地方拉去,最主要的就是看中了藍山已有數百家中小毛織企業所形成的良好產業環境,將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提供肥沃的土壤。同時,大型企業的引進,又可為中小企業增強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贏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該縣原有毛織加工企業只能完成織、縫兩道工序,現麗巨集、承陽公司可把毛織加工挑、洗、染、繡、出口一條龍工序全部完成,直接與外商簽訂加工銷售合同,從而實現“雙贏”的目的,最終促進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六)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擴大信貸資金的投入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誠信是經濟合作的基礎。而目前,地方特別是縣級金融資源流失十分嚴重。以藍山為例,2003年全縣貸款餘額僅增長3.2%,遠低於全省17.8%和全國21.4%的增長水平。2000年藍山存貸差3.8億元,2003年達到6.4億元,增長了67%,扣除各種準備金和歷年虧損,可供信貸的資金超過4億元。當前,特別是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地方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切實抓好信用體系、信用環境建的建設,努力建立金融安全區,儘快將金融優勢轉為經濟優勢,防止金融資源流失,為縣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信貸支援。

(七)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大力優化經濟環境

環境優劣關係到縣域經濟特別是外向型經濟的生死存亡。對外來企業而言,基礎設施不行就進不來,發展環境不好就留不住。為了在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中,搶佔發展先機,我們必須把創造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作為一項戰略決策切實抓緊抓好,在大力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突出抓好經濟發展環境的優化,加大行政效能監察力度,進一步改進作風,切實轉變職能,真正把政府職能轉到兌現政策、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把政府工作的重點放在搞好服務和營造環境上來,努力營造誠信的社會環境、優惠的政策環境、優質的服務環境和良好的治安環境。

(八)發展縣域經濟要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行業協會是企業集體利益的代表,是連線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政府的“橋樑”。對於縣域經濟千家萬戶鬆散型的生產、合作企業,急需有相當號召力的行業協會加以組織和引導。要加強協會的規劃和建設,賦予協會一定的職能,把應當屬於行業協會的社會職能儘快地移交給行業協會,把適宜行業協會行使的管理職能儘量委託給行業協會,增強協會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同時,要充分發揮協會的自身優勢,使其主動向政府建言獻策,促使公共政策更好地為產業發展服務,有效地推動縣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