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縣域經濟發展論文大綱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1.13W

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問題研究

縣域經濟發展論文大綱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長期以來,我國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巨大差異,雖然我國已連續7年實施了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但是,縣域經濟的發展卻相對呈現出“弱勢經濟”的趨勢,制約了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速度和結構調整步伐。就其原因主要是縣域金融服務功能弱化,信貸資金供需矛盾突出,中小企業發展後勁不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為此,筆者擬從金融服務的角度探討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阻礙縣域經濟發展的環境因素

1、地方經濟結構不合理,好專案少。

2、信用環境差,金融機構資產質量不高。

3、擔保抵押難,影響了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入。

二、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金融服務弱化問題

1、商業銀行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援作用減弱。近幾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主要集中投放於大城市、大企業、重點專案,並且具有嚴格的條件限制和嚴密的放貸手續。同時,有些商業銀行調整經營戰略,在縣域經濟實施了分支機構的市場退出,縣及縣以下金融機構網點大幅減少,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支援。此外,國有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體制實行了比較集中的管理模式,對基層很少或根本不予授權授信,保留下來的機構網點所吸納的資金大部分或全部上存,實際上已成為上級行的一線“儲蓄所”。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的嚴重失衡,導致商業銀行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支援乏力,是縣域經濟發展資金投入不足的金融內部體制原因。

2、政策性金融支農作用弱化。為了配合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實行收購資金封閉執行,農業發展銀行只專營農副產品收購資金的供應和管理工作,而亟需政策扶持的農業開發、農業技術進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卻得不到應有的金融扶持。作為政策性金融機構,在扶持縣域經濟中並沒有發揮出太大的作用。

3、郵政儲蓄從縣域抽走大量資金。眾所周知,郵政儲蓄存款是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吸納的存款只能轉存人行,由人總行統一調配。由於郵政儲蓄只吸收存款,不發放貸款,並將吸收的儲蓄存款以較高的利率轉存人民銀行,無風險的高息收入給郵政機構帶來了較大的利益,因此,長期以來郵政儲蓄髮展非常迅速,金額不斷增加。據統計資料顯示,郵政儲蓄在存款市場的份額2002年底已達8.48%,成為僅次於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第五大吸儲大戶。以某縣為例,2003年末,該縣郵政儲蓄轉存款餘額6,830萬元,佔該縣金融機構同期存款份額10.17% ,僅此一項,就使近7000萬元資金不能用於當地經濟發展。儘管人總行去年已下達檔案,對新增郵政儲蓄轉存款實行降息政策,並允許郵政資金與農信社協商後轉存農信社用於支農,但往往由於郵儲部門提出的利率價格等條件過高而無法實現郵政資金反哺農村,因此,目前郵政儲蓄仍然是縣域資金外流的一個重要渠道。

4.農村信用社融資能力差,對縣域經濟的支援心有餘而力不足。農村信用社是我國金融體系的一支重要力量,與“三農”有著天然的聯絡,近幾年隨著建立農村信用工程、發放農戶小額支農貸款等活動,特別是農村信用社實施利率改革(試點)、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專項票據資金支援等辦法以後,使得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廣大農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支援“三農”的主力軍地位凸顯,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但是,由於農村信用社多年積累的歷史問題較多,資金短缺,包袱沉重,肩負的職責與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農信社在支援“三農”經濟發展過程中力不從心。原因:一是現有制度設計和政策支援不夠,制約了農村信用社支農主力軍作用的發揮。農村信用社承擔了支援高風險、低收益的縣域經濟發展的繁重任務。但在政策安排上,沒有享受到等同於國有商業銀行的政策待遇,最明顯的是不良資產的剝離或核銷。二是歷史遺留問題嚴重。計劃經濟時期的“扶貧貸款”、“穩定貸款”的發放,基金會鉅額不良貸款的接收,使農村信用社在為社會穩定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卻背上了沉重的歷史包袱,鉅額的不良貸款和大面積的虧損,嚴重削弱了農村信用的社支農實力。

5.企業信用觀念淡薄,逃廢債現象嚴重。縣域企業普遍存在信用觀念淡薄,還貸意識差的現象,部分企業借改制之機,大量逃廢、懸空銀行債務,而且受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中小企業設立、兼併、重組過程中打擦邊球,鑽政策空子,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後管理難,債權無保證,出現風險即使通過法律手段收貸,也是勝訴容易執行難,貸款收不回,還得增加訴訟費用,嚴重製約了金融機構信貸投放能力和貸款投放信心,出現了中小企業“貸款難”和銀行“難貸款”的兩難局面。

6.企業資信狀況差,抵押擔保難,達不到銀行貸款條件。為防範信貸風險,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普遍實行了抵押擔保制度,而對信貸人員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事實上縣域中小企業往往內部管理水平低,長期經營虧損,資產負債率高,信用等級差,個別企業還出現不良記錄,多數或全部資產早已被債權銀行辦理了抵押,可用於抵押融資的資產所剩無幾或根本不存在,寥寥幾戶好企業又不肯為其擔保,信貸部門心存餘悸,致使貸款難以放出。

7.縣級央行貨幣政策工具運用不充分。目前縣級央行貨幣政策工具和手段十分有限,“視窗指導”因與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體制的矛盾而難以發揮作用,再貼現因縣級票據市場不發達而寥寥無幾,唯一可以運用且十分有效的再貸款因受限額控制而難以發揮應有的效能,所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層央行作用的進一步發揮,制約著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方略

1. 重新構建適應縣域經濟發展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體系。一方面,商業銀行的上級行要適當下放給分支機構一定的貸款許可權,摒棄“貸款零風險”的不實際想法,充分調動基層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縣支行要善於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主動培養和支援符合借款條件的客戶,對於中小企業這一龐大的客戶群,要分類指導,改善服務質量,加大貸款營銷力度。首先,要樹立長遠發展的觀點,滿足縣域經濟發展合理的資金需求;建立健全貸款風險約束機制與創造優質信貸資產激勵機制相統一的信貸管理體制,建立科學的量化考核指標體系,促進新增貸款與經濟增長點的有效結合。其次,要加大商業銀行的支農力度。建議各商業銀行從農村網點吸納的資金要“取之於農,用之於農”,即從縣域農村籌來的資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農村經濟發展中去,以保證縣域資金良性迴圈。

2.強化農業發展銀行對農業開發、農業技術進步及農村基礎建設的扶持功能,拉長政策金融服務的鏈條,在繼續做好對糧棉油購、銷、存所需資金支援的基礎上,加大糧棉油生產基地、生產規模、品種改良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為縣域經濟長期繁榮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信貸支援。

3、對縣域經濟資金外流現象進行綜合治理。首先,要適當控制郵政儲蓄增長的速度,建議對郵政儲蓄採取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從機構到資金規模,進行必要的控制,降低其與其他金融機構爭搶存款資源的能力,力求把縣域資金留在縣域裡流通。其次,銀監會要嚴格控制郵政儲蓄網點在縣域的准入政策,原則上不再審批增設新的網點,並有計劃地對某些業務不規範的郵政儲蓄網點予以撤併。第三,針對郵政儲蓄是人民銀行資金來源的實際,可適度向縣域經濟批配同等規模的支農再貸款,以緩解縣域經濟資金供求緊張的矛盾。

4.增強農村信用社綜合實力,逐步發揮支援縣域經濟發展的信貸主渠道作用。一方面,農村信用社要加強自身建設,強化內部管理,改進金融服務,尤其是要強化存款組織和信貸營銷工作,加快業務創新步伐,以更好地發揮支援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主力軍作用。另一方面,建議國家儘快把資金支援、保值貼息、減稅讓利、核銷“雙呆”等優惠政策落實到位,逐步消化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使其輕裝上陣,支援縣域經濟發展。地方政府部門要主動為信用社排憂解難,為信用社清收不良貸款,化解信貸風險提供便利,對信用社的籌資工作要給予更多的支援,幫助其壯大資金實力,為信用社的發展提供堅強的後盾,從而進一步調動信用社支援縣域經濟發展的積極性。

5.大力改善縣域信用環境,推進縣域社會信用制度建設。良好的信用環境是改善縣域融資狀況所必須的基礎環節,而且需要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發揮優勢,通力合作,配套聯動。一是加強宣傳,強化社會信用意識。實施信用工程,把信用作為第一前提,警示和規範政府、銀行、企業和個人的行為,在縣域努力營造誠信觀念和信用文化。二是建立健全企業和個人徵信體系,完善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建立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檔案,結合建立金融安全區,廣泛開展建立信用企業、信用鄉鎮活動,加大對守信企業、村鎮和個人的信貸傾斜,以增強全社會信用意識。三是實施綜合治理,嚴厲打擊企業逃廢債行為,規範企業改制和破產程式,地方政府既要支援企業改制,又要督促企業落實銀行債權,從而營造縣域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的“雙贏局面。

6.提高縣域經濟執行質量,強化中小企業自身建設。縣域經濟融資難的關鍵問題是經濟執行質量不高,只有提高自身素質才是解決融資難的根本所在。中小企業要加強內部管理,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加快產品和技術創新步伐,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市場抗風險能力,以自身實力贏得國有商業銀行的青睞;企業主管部門要從實際出發,制定一些切實可行、操作性較強的優惠政策,提高企業發展的綜合素質,以取得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援。政府部門要加強與銀行信貸部門的溝通,主動為企業和銀行牽線搭橋,在公平、公正、誠實信用的基礎上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援,為地方經濟全面健康發展創造一個比較寬鬆的社會信用環境。

四.基層央行在促進縣域發展中應發揮重要作用

1、人民銀行要切實加強視窗指導,實施政策引導策略。深入開展好穩健貨幣政策的宣傳工作,要通過調研、走訪、座談等方式增進銀企溝通和相互理解,促進銀企專案對接和資金融通。主動尋求貫徹貨幣政策與支援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點,引導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援力度。

2、靈活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現有貨幣政策工具,增加調控手段。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有的甚至存在很大懸殊,這就需要國家在金融扶持方面實行區別對待,適當賦予央行分支機構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基層央行實施貨幣政策方面較大的自主權和靈活性,如給予經濟欠發達地區基層央行一定限額的向轄內商業銀行發放再貸款的審批許可權,要求其根據商業銀行資金頭寸變化和支援縣域經濟發展的情況,靈活掌握髮放與收回,以進一步增強國家貨幣政策在基層的實施效果;要大力發展縣級票據市場,為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有效運用創造條件。

3、深入調查研究。基層人行有效的調查研究可以反映地方經濟執行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為總行制定科學的貨幣政策提供現實依據,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當好參謀。因此,基層央行要把調查研究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深入研究當地經濟特點,探尋和把握經濟執行規律,尤其要全面調查貨幣信貸政策貫徹執行情況,研究如何在縣域經濟發展中運用貨幣政策手段提供金融支援的問題,從而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有效實施貨幣政策。

4、發揮協調作用,構建順暢的資訊交流渠道。基層央行可以通過召開經濟金融分析例會、銀企座談會等形式,構建地方政府與銀行、企業全方位的資訊交流平臺,向政府和企業及時通報經濟金融執行情況、信貸資金運營情況、金融風險情況,提出貫徹落實貨幣政策、支援經濟發展、調整信貸結構、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意見,通過多邊交流和共同協商,疏導政、銀、企三方聯絡渠道,提高貨幣政策執行的有效性。

5、轉變觀念,準確定位,儘快適應央行職能轉換的工作需要。從金融服務目標來看,中央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發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通過為其服務物件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提高貨幣使用效能,加快銀行資金乃至社會資金的流轉速度,可以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央銀行職能轉變以後,基層人民銀行應切實在服務質量上、效率上、措施上有所創新,使自身的服務功能得到進一步完善、服務水平得以進一步提高,為支援縣域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