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辛亥革命電影《四月圍城》影評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2.7K

辛亥革命電影《十月圍城》影評(一)

辛亥革命電影《四月圍城》影評

20多年前,羅大佑在他改編的那首《青春舞曲》中曾這樣唱道:“地下埋藏的,為自由付出的代價,是否我們已經忘記?黃花崗的靈魂,他們地下有知,能否原諒我們?”這首歌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找出來聽,好幾次都會讓我哭得稀里嘩啦的。另外Bob Marley的《No Woman No Cry》同樣也是曾讓我多次哭得稀里嘩啦的一首歌,關於這首歌,我在我的微博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這首歌的情懷真TMD博大啊,它會讓你覺得你在這個星球上擁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你們一起跟那些SB死磕,為了一個夢……”

大概一年多以前,一位豆瓣暱稱為“泥巴”的豆友寫了一篇長達7萬多字的《頤和園》影評,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我一直都記得,他說當電影中出現關於推倒柏林牆的畫面,並聽到那一刻的電影配樂中黑豹唱的那句“也許是我不懂的事太多”,他瞬間淚流滿面,接下來他說了這樣一段話:“為何我們沒有東德人的幸福?是我們付出的努力不夠?還是我們不配享有自由這最基本的人權?”

今天去看《十月圍城》,雖然它是一部商業大片兒,但難得的是,這是一部有誠意、有風骨、有情懷的商業大片兒,而且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這是一部跟自由和理想有關的商業大片兒。

這部電影中的義士各個都被塑造得性格飽滿,他們之所以慷慨赴死都是因為人之常情。看前半段文戲時我都不記得我哭過幾次了,後面的武戲中的某些情節又讓我哭了兩三次。我想這部電影之所以能讓我流乾了今天我能流出來的所有眼淚,就是因為我被這部電影全力表現的人之常情給打動了——現在我愈發覺得這個世界上最動人的感情就是人之常情,為什麼國內很多大片兒被拍得就像大便一樣難看?其實就是因為那些大片兒中的主人公往往不說人話,不做人事兒,也就是說,那些人的身上沒有人之常情,沒有人味兒。

說回到《十月圍城》,就在某些中國大片兒導演不約而同地“娛樂至屎”的時候,陳可辛和陳德森卻為我們奉上了這樣一部有誠意、有風骨、有情懷的商業大片兒,並以此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那些在地下埋藏的為自由和理想所付出的代價……

胡適曾說:“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同樣的道理,自由和理想看上去似乎遙不可及,但這沒什麼,因為我們只要不斷前進,並享受每前進一寸就能體驗到的歡喜就可以了。

辛亥革命電影《十月圍城》影評(二)

清末民初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捐軀赴國難的能人志士不可列舉。革命難免要歷經苦痛,流血犧牲更是不可避免。林覺民的《與妻書》曾打動很多人, “不幸而生今日中國”的訣別道出了滿腔無奈,然而他說過死無餘憾,放不下的只是所愛之人。革命者若有志向高遠,確實不足奇。更有兒女情長,那真是難能可貴。《十月圍城》恰好兼而有之,形成了劇烈的情感衝撞。

陰雲密佈的時代背景,百年前的香港街區風貌,影片用革命黨的活動帶出了主線故事,刺殺與保鏢。任務說起來“很簡單”,孫中山有要事來香港,一幫人實施保護行動,讓他順利離開。到了後來,每一分一秒都牽動人物安危,每往前走一步都意味著有人要付出生命——可能就是個早晚問題。因為這電影可不像昆汀那樣架空歷史,所以孫中山不能死也不會死。反過來一想,事實就很殘酷了。

《十月圍城》是講犧牲,不同之處在於是小人物和無名無姓者的犧牲。他們人數眾多,名字無法一一銘刻。影片用字幕交代了幾個主線人物的姓名籍貫和生卒年份,大有為無名者立碑正名的意思,背後聲音就是“請不要忘記我們”。這些人的思想覺悟可能跟林覺民有很大差距,不知革命為何、不知道要保護的人是誰。他們只是平平無奇的凡夫俗子,思鄉念父為主顧,臨危時刻受人之託,容不得反覆掂量比較,就此扛過了重任,一去不回頭。

電影延續這幾年大片裡常見的愛國主義包裝,孫中山的大段旁白把革命情懷渲染得悲壯無比。不得不說這確實行之有效,講到了點上。這種東西不是綁架,也不需要推己及人,它只要引起你的共鳴和思索,那電影就成功了。香港人可以有很多意見不滿,但說到愛國的底線,那其他電影裡不早說了麼,人人都可以愛國,《十月圍城》要的就是這效果。

《投名狀》做的是《刺馬》,肢解兄弟情。《十月圍城》做的是《上海灘十三太保》,娛樂觀賞說愛國。張徹的靈感概念被陳可辛跟陳德森拿出來大作一番,沒有了從頭打到尾不帶歇息,但幾場壓軸戲的拳腳功夫煞是精彩。這幫人裡面有奇人異士,能以一擋十。另有過大半的人沒有功夫可言,遇上虎狼鷹犬,只有送死等死的份兒。英國人坐視不管,雙方力量差距懸殊,結局可想而知。影片沒有打鬥的地方一樣做足了戲,父子、上下、男女、知遇,不同人物之間的關係都沒有讓犧牲成為千篇一律,層次分明。

《十月圍城》裡的死亡不是振臂高呼口號完事,它的煽情時刻固然要引導多數觀眾往感動方向走——這也是一個商業片的正常做法,情有可原。可如果仔細考察結尾,革命黨的理想和血淋淋的現實形成了巨大反差。無數人會問,這樣做值得麼,值得為一個不相干的人這樣麼。人性的自私總會讓人丟擲類似疑問,再回到前面一次對話:一方說為一個女人這樣,值得麼。一方說那這樣做(出錢賣力搭性命去保護孫中山),值得麼。這最弱一線反而引出了最需要正面回答的問題,明知有錯又怎樣,我自己沒有好下場,看不到光明未來又怎樣。國難當前,要裝作渾然不知、偏安蝸居也可以,但有熱血情懷的人無法坐視不理,一條命價值有限,他要喚醒周圍人,捲入其中。四萬萬同胞命運由誰來主宰,他們需要找一個人,權當做歷史的選擇,正確錯誤無從知曉。

比起做出革命浪漫主義姿態或者直接昇華主題拔高一切的做法,我個人非常喜歡《十月圍城》的結尾一幕。介於動容和落淚間的情感往往是最複雜的,他看見的只是香港風光,山頂、半山還有近海碼頭,可他的視線好像穿透建築遮擋,見到那些為之流血付出、不計回報的人。也許他還看見了中國未來和民主之光,即便我們知道他耗費一生也沒能做到。

最後,不是誇海口,這片子讓你看累了、喘不過氣乃至幾度落淚都大有可能。你可能會感到震撼,心情沉重,但就是回到前頭那一句,它值得你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