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關於學生閱讀能力的四個轉變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2.92W

書讀的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而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閱讀能力的四個轉變,歡迎閱讀參考。

關於學生閱讀能力的四個轉變

一、從要我讀到我要讀

從要我讀到我要讀,究其本質就是教師啟發學生明白閱讀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使學生從被動、被迫的閱讀,轉變為主動、積極的閱讀,使學生具有強烈的閱讀願望,使閱讀成為他們自覺的行為。

在這個資訊膨脹的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學生在獲取知識的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閱讀仍是不可替代的。看電影時,你可能很少思考,更少想象,聲音、影象……一切都是設定好的,你只是一個相對被動的接受者。而閱讀的過程卻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語言文字可以為你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你能夠與遙隔千載的先人們進行超越時空的精神對話,你的心靈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個想象的世界裡翱翔……的確,閱讀能夠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更重要的是,老師要讓學生明白閱讀影響的是一個人素質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東西——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腹有詩書氣自華”“知書達禮”指的就是這個影響。通過閱讀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從而使自己成為修養良好的人。

此外,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認識到從提高自我寫作能力來看,閱讀是根本,是前提。抱怨寫作沒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書讀得少。因為閱讀是吸收,是積累;寫作是抒發,是表達。自古便有“不積NFEE42劍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誡我們。就學生來說,作文材料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來自課本,二是來自課外閱讀,三是來自自身生活積累。歸根結底,都要求學生廣泛閱讀,仔細觀察,認真積累。畢竟一個人的直接經驗相對來說比較少,更需要間接經驗來補充、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激發自己的想象力,而閱讀給予人的便是間接經驗。以國中語文第六冊課文為例,就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議論文材料(如立志方面有《談骨氣》等、學習方面有《懷疑與學問》等、成敗方面有《成功的祕訣》等);記敘文材料(如學校生活有《藤野先生》等、家庭生活有《背影》等、社會生活有《落棋有聲》等)。有了鮮活、厚實的寫作材料作為基礎,善於把自己所獲得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揉合、加工、提煉,作文時心裡就踏實了。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個“讀”需要一定量的積累,長期地,持之以恆地,這樣定能收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效果。

在這個環節中,老師的作用是引領學生進入閱讀領域的嚮導。只有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閱讀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把閱讀行為化作自我內驅力——主動閱讀,從而實現第一次轉變,從要我讀到我要讀,併為下一次轉變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從我要讀到我愛讀

從我要讀轉變為我愛讀,指的是端正學生的閱讀態度,從“我要讀”的願望、決心,提高到“我愛學”的境界,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感興趣了,才會產生樂於接觸併力求參與其中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鼓勵學生質疑。在“問題驅動”下,學生“主動介入”的狀態,正是由被動閱讀轉化為主動閱讀的最佳心境。從字斟句酌這些淺層次的閱讀,到對作品的內容與思想感情質疑的高層次的閱讀,教師適當地加以引導,讓每個學生都動手、動口、動目、動腦。當然,質疑閱讀,並不侷限於同一篇作品進行閱讀,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風格與特色,可以進行一個大範圍的質疑比較閱讀:同一作家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與質疑(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與《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不同作家在同一時期作品的比較與質疑(老舍《駱駝祥子》與夏衍先生的《包身工》);同類題材作品的比較與質疑(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與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鼓勵學生多疑、善問,正是打破傳統閱讀教學方法的一個突破口。

其次,讓學生參與閱讀教學,當一回小老師。青年學生一般都有強烈的表現欲,適時地給予他們一些表現機會,對推動他們主動閱讀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借鑑廣東特級教師鍾德贛先生創立的“反芻式”單元教學法,將閱讀教學設計為導讀、仿讀、自讀三個層次。其中的自讀課,則由學生來主持,學生閱讀的勁頭可大了。記得我班的理科尖子樑偉文同學,開始對語文閱讀提不起興趣,後來我發覺他有好在同學面前表現的特點,就推薦他當一回小老師。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先鑽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查閱大量相關的資料,設計教法,弄清重點,突破難點,把導讀、仿讀課上學到的知識用來解決自讀課的實際問題。課後,他在週記中寫道:“當‘小老師’讓我體驗到語文閱讀學問多,備課時增長了不少知識。上課既鍛鍊了口才,也練了膽量。老師在堂上給我的中肯評價、委婉的批評,使我終生難忘。”這次成功,在他身上發生了神奇的變化,他不單自己愛上閱讀課,還督促其他同學學習語文呢。的確,不同的小老師,風格各異,對同學們也特別具有吸引力。

此外,教會學生上網閱讀,滿足他們對新知識、新事物的好奇心。因特網上的文章時效性強,只要將滑鼠一點,學生可以欣賞到各種型別的文章,古今中外,包羅永珍。名著名篇、紀實小說、網路文學……徜徉在種類繁多、資訊量大的“書海”裡,同學們原有的對新知識、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慾望可以通過網上閱讀等得到最大的滿足。當然,在選擇讀物時老師從一開始就引導學生堅持拒“黃(色)”絕“非(法)”原則,挑選好書,教會學生懂得辨別是非美醜,培養學生自我選擇的能力。

強化激勵,優化環境,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另一法寶。在閱讀活動中,老師創設積極、寬鬆的課堂氛圍,真誠地鼓勵、表揚學生,鼓勵人人暢所欲言,讓學生品味到閱讀的甘甜。當然,老師對那些學生“想領悟而領悟不到,雖經研究而研究不出來的部分”要加以補充、歸納。總之,在閱讀課堂中,教師平等的態度、親切的微笑、積極的鼓勵和真誠的點撥,加上流暢的語言,定能喚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三、從我愛讀到我會讀

從“愛讀”出發,通過閱讀實踐達到“會讀”的境界,是要求教師教會學生掌握閱讀方法。當代學生要讀的作品委實太多了,這就需要教會學生制訂適合自己的閱讀計劃,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和建立好的閱讀習慣。

1.制訂閱讀計劃。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就讀年級的特點和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訂閱讀計劃,目的是使學生的閱讀更具有計劃性和操作性。閱讀計劃的內容包括準備閱讀的書目、可利用的時間、自檢方式三部分。在執行過程中,老師根據學生制訂的計劃加以督促落實,收查讀書筆記、召開讀書交流會、撰寫讀書札記是常用的方法。

2.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是提高閱讀效率的有力保證。一般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向同學們提出要求。(1)掌握快速閱讀文章的技巧:①閱讀時,必須明確閱讀的目的和任務,以此來調節自己的閱讀行為。②對閱讀材料整體感知和把握閱讀過程的策略:包括辨明文體;認識領會標題及註釋對文章內容的提示或概括作用;學會抓主旨語句等。(2)學會積累式閱讀。要求學生堅持立足課內、輻射課外的原則,通過老師推薦的優秀網站或課外讀物,使學生的知識面向深度、廣度發展。

任何習慣的形成,都必須經過持久的訓練。所以,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反覆實踐,使學生逐步做到習慣成自然,並探索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此外,教師還須經常表揚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讓他們介紹自己的做法,使同學們學有榜樣,趕有物件,從而促進同學們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從我會讀到我讀懂

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和規律,目的還是讓學生提高閱讀效益,實現從“我會讀”到“我讀懂”的轉變,這是根本。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目標,提高學生遷移思維的能力。在具體的語文實踐中,我最常用以下訓練方法,以課文例子所負載的語文知識點和規律為依據,在《語文讀本》《外國文學名著欣賞》《中國古代文學名著欣賞》等課外讀物中有意識地選擇同類型閱讀材料,訓練所學的語文技巧。如高中第二冊第一單元的學習重點是篩選資訊,學了書本的課文後,要求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篩選資訊的方法來解決讀本中如《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等相關型別文章的問題,這樣學以致用,學生可以馬上印證自己的閱讀效果,鼓舞自己,或觸發對某一問題的深入思考,獲得新認識、新知識。

其次,教會學生閱讀時做好摘錄,寫好隨感。許多學生課外閱讀並不少,但讀完如過眼雲煙,收效甚微,這與他們閱讀時動口、動眼不動手、不做摘錄有關係。因此,要求學生閱讀時要做好讀書筆記,包括圈畫、摘抄、評註、仿寫、加標題、寫段意等。學生藉助這些技術來控制自己閱讀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寫了什麼內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樣寫的和為什麼這樣寫。同時把精彩優美的語句和文章的片斷摘錄下來,廣擷博採讀物的長處,並消化吸收,學以致用,在需要時參照、借鑑。這樣,使學生養成不動筆不閱讀的習慣,積少成多,自然會豐富學生的內涵,打下堅實的文化積澱。持之以恆地這樣做,學生的語文素養定會大大提高。

此外,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ざ手、動腦,要讓每個學生均體驗到閱讀所帶來的成功。新學年開學初,我向學生髮出“編輯一本自己的作品集”的倡議,作品集上學生可以將閱讀到的有益內容摘錄其中,可以把自己滿意的作文打印出來,並做好編輯工作。這樣日積月累,堅持不懈,很多同學都編出了一本“屬於自己”的作品集。在這本“作品集”上,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能力:選文章、抄筆記、作點評、寫心得、定格式、配插圖、勾花邊、編目錄、擬序言、題集名。《芽兒》《拾級》《花季心語》……一本一本作品集成了同學們手中千金難換的珍寶。邊讀邊動筆,讀的量多了,寫的量也大大增加,讀寫都得到較充分的訓練,效益自是不言而喻。

葉聖陶老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老師的主導作用不是給學生“魚”,而是教會他們怎樣“漁”。讓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儘可能多讀書,拓寬閱讀的視野,實現閱讀過程的“四個轉變”,養成愛讀書的習慣,掌握會讀書的本領,為終身讀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