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鄉扶貧開發規劃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1.86W

××鄉扶貧開發規劃

××鄉扶貧開發規劃

一、基本情況

(一)自然概況:

××××鄉位於南墨玉縣6公里,北於和田16公里,總面積56948畝,耕地面積50948畝,人均1.5畝,糧食麵積57829畝,其中小麥22000畝(兩季田),玉米13829畝,(套種)水稻22000畝,因我村地處農區腹地,無宜墾宜牧荒地,周圍缺少發展空間,現有土地高低不平,成形的條田少,耕地鹽鹼化,土質差,土層薄,風沙危害嚴重,日照時間長,全年無霜期達220天,乾旱缺水,年降水量36mm,蒸發量高達2600mm ,自然環境惡劣。

(二)人口狀況:

全鄉有33個村民小組,共8211戶33171人,國小16座,中學4座,在校學生7660人,勞動力12839人,其中婦女勞動力16100人,有4802戶共16807人為貧困人口,其中特困戶人口962戶3154人,低收入人口736戶3210人,社會救濟戶362戶505人。80%的成人以上人口屬文盲、半文盲,全鄉有清真寺113座,宗教人士124名,95%以上的村民信仰伊斯蘭教,宗教氣氛濃厚,是影響穩定的敏感因素,也是阻礙人民思想進步,干擾政令暢通的危險因素。

(三)社會經濟狀況:

全鄉主要從事以水稻、棉花、小麥、玉米為主的種植業。2000年,全鄉種植水稻22000畝,小麥22000畝,棉花12660畝,復播玉米13829畝,糧食總產22030噸,棉花總產1300噸,蠶繭產量62噸,2000年牲畜年存欄量836524頭(只),人均收入746元,種有少量經濟作物,如:苜蓿、玫瑰花、小茴香等,特別在水稻種植上,品種老化,產量低,種植技術落後,規模和特色得不到充分有效的發揮。

該鄉農民有季節性外出打工和從事販賣業的經濟傳統。其中年外出人口達2500人次,分佈全國各地,主要從事幹果、麻糖、毛皮等販運業等行業的農民較少,在織毯、裁縫、木匠等手工業、商業、服務業等方面的農戶也很少。農民增收渠道狹窄。

二、規劃目標:

(一)總目標:

2002—2004年,三年時間解決全鄉736戶貧困3210人的溫飽問題,並增加收入,同時使低收入戶人均收入年均遞增150元以上。2004年全鄉人均收入達1200元以上,2010年全鄉人均收入達到3000元。年度解決溫飽計劃,2002年解決100戶442人。2003年解決400戶2100人,2004年解決剩下的236戶668人的溫飽問題。

用三年時間,大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鄉黨委的戰鬥堡壘作用,建立健全各種制度,對於符合我鄉實際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要進一步完善和擴大其規模。在集體積累方面每村三年後達到6萬元以上。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法,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保持社會政治穩定,抓好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大力推進科技普活動,具備一定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二)具體目標:

1、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和農民的生產、2003年實現通橋(180公里)完成防滲改造,完善渠、閘配套,2010年公路通

(84公里),2005年前全鄉主幹渠(130公里),完成防滲改造,使其渠、閘配套設施更加完善,2010年前使全鄉的水的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全鄉實現“六通”“三有”“兩增加”。“六通”即通水、通電、通路、通郵、通電話,通廣播電視。“三有”即有衛生室、有學校、有科技文化室。“兩增加”即:產量增加、人均收入增加。2003年全面電網改造,2005年低村村通公路,

2、建立健全各類服務體系,更好地向廣大群眾開展“五服務”一是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的科技服務體系,廣泛開展技術推廣、示範。儘快把現成的,成熟的科學技術傳授給農民,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二建立健全市場資訊服務體系。2003年本鄉里購置電腦,上網傳送本鄉農產品、資訊、下載、分析、預測、預備、傳送市場資訊。三是建立健全銷售服務體系,鄉里成立農產品銷售辦公室。專門跑市場,找資訊開拓銷路找訂單。四是大力加強衛生醫療養老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明明顯改善廣大群眾衛生醫療條件。

3、各種產業發展形成規模,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到2003年上半年完成由種糧為主的種植業向畜牧業、養殖業、林果業、手工業等方向逐步轉變,爭取把產業結構調優、調活、調強,在家庭經營結構上,加大力度,對“五個一”的工程的實施,扶持種植、養殖大戶,帶動貧困戶,推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1)種植業:穩定糧食麵積57829畝,逐年提高單產,到2010年普遍實現噸糧田,糧食總產量達22034萬噸,人均佔糧食840公斤上以。確保糧食經濟作物2萬畝以上,受水的限制,棉花控制在5千畝左右,以市場定向為主,由農民自主決定,棉花種植要在高密度、高產量上下功夫。2005年,本部棉田實現百公斤皮棉。2005年發展溫室大棚250畝,2010年,發展到500畝左右。為和田墨於150萬人口提供保鮮蔬菜。特別在水稻種植上發揮主導產業優勢,做強、做大,引進先進品種和技術,提高其產量和品質的優化,為農民的增收開拓新的思路和方式。

(2)畜牧養殖業:鄉黨委把畜牧養殖業當作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來抓,將畜牧養殖業做大、做強,樹立近期靠畜牧業發展,遠期靠林果業的總體發展思路,加快畜牧品種改良,以大畜和商品畜為主攻方向,到2005年全村牲畜存欄達到100萬頭(只)增加牲畜年出欄率,商品畜20萬頭(只),力爭人均擁有牲畜4頭(只)(其中:大畜1頭,小畜3只)到2010年牲畜存欄達到150萬頭(只)商品畜25萬頭(只),人均6頭(只)以上,大畜和適齡母畜分別佔總數的35%和55%,牧業人均收入達到1000元。

(3)林果業:走優質、高效、新特產品的發展路子,以葡萄、核桃、杏子、無花果、玫瑰花、石榴等宜於加工,運輸的乾果為主。到2005年全鄉要達到1萬畝石榴,1萬畝核桃、1萬畝玫瑰花,1畝萬葡萄的規模。人均達到1.5畝,林果人均佔有90棵以上,林果業收入占人均收入的3/1以上。堅持立體種植模式,堅持以市場主導向,完成對現有果樹的嫁接、品種改良,堅持一村一品的原則,擴大規模和效益。

(4)手工業:把手工業按因戶而異靈活操作的原則當作農民增收的新產業來抓,向規模化、市場化發展。加大投入,鼓勵有能力、有技術的農民專門從事自己的優勢手工業。由鄉加強服務和引導,在農戶原有的基礎條件上,發展傳統民族手工業,有地毯、葦編、裁縫、瓦工、木匠等,使手工業的收益占人均收入的18%左右,人均收入的比例每年按3%的速度增加。

(5)商業、服務業:把商業和服務業搞強、搞活、由鄉政府為商業戶和服務戶提供市場資訊、跑路子,鼓勵他們把生意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的人從事商業、服務業(如開飯館、跑運輸、小商販等),走出去掙錢,抓好典型,發揮他們的導向作用,努力使商業、服務業成為農民增收新的經濟增長點。抓好勞務輸出,每年保證最少30人外出打工,年打工收入4.5萬元左右,增加農戶非農戶收入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