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儒家德治思想缺陷解讀

欄目: HR管理 / 釋出於: / 人氣:2.73W
儒家的德治思路,體系完備,內容豐富,具有民主主義色彩,在維護中華民族的穩定統一,求治求善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其優秀成分在現在和將來仍將繼續發揮作用。但儒家的德治思想也有重大的缺陷,它停留在民本主義的階段,不能做到以人為本,因而也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的動亂,不能避免王朝的衰亡。

儒家德治思想缺陷解讀

在我國曆代各種治國思路中,德治思想提出最早,論述最多,流傳最廣,影響也最大。德治思想是儒家學派的最基本的主張,也可看成儒家學派的代名詞。

儒家思想的主題:強調道德教化,修身為本,以德治國

從現有的文獻來看,德字在先秦的《尚書·堯典》中即已出現。原文講:“曰若稽古,帝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俊德”即美德。能把高尚美好的品德發揚光大,就能使九族以內的人親密團結,百姓安樂,萬國友好,社會就會變得和善。在這裡,明德的功能是使社會和諧。自此以後,“德”就成為重要的政治與倫理概念。儒家之所以將夏商周三代之治作為後世效法的王道典範,頌揚備至,就因為三代是“至德之世”。

自西周初期周公(旦)提出“敬德保民”的治國思路,中華民族便逐漸形成了重德治教化的傳統。殷朝滅亡後,周初統治者在深刻總結其教訓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明德慎罰”、“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開德治之先河。

提出德治思想體系、影響最大的是儒家鼻祖孔子。他有幾句名言,可視為德治思想的圭臬。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總之,在孔子看來,強力和刑罰是對人力的征服,德則是對人心的征服。從長遠來看道德比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更為管用。用法制禁令來治理民眾,用刑罰迫使他們就範,民眾雖然因害怕懲處而可以避免犯罪,但不知犯罪是恥辱;一旦法制禁令存在漏洞,或者刑罰有所鬆弛,民眾還是會作奸犯科的。如果用道德指導教化他們,用禮儀來約束規範他們,民眾就會明白犯罪是行惡,而自覺地糾正行為,這樣就不會輕易犯罪了。靠行政和刑罰來治理,是消極的辦法;推行道德教化,強調修身為本,提高民眾素質,則是積極的辦法。前者是對人們不良行為的治理,後者則是對人們不良心理的治理,是思想上的引導。從孔子始,強調道德教化,修身為本,以德治國,成為儒家思想的主題,一代代地延續、發展下來。

儒家的德治思路,體系完備,內容豐富,具有民本主義色彩,在維護中華民族的穩定統一,求治求善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功不可沒,其優秀成分在現在和將來仍將繼續發揮作用。但在筆者看來,儒家及其德治學說有幾個重大缺陷,或者說重大弊端,致使中華民族在近幾百年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拖了中華民族發展的後腿。

儒家德治思想的嚴重缺陷

儒家學說自孔子開始,就鼓吹“學而優則仕”,宣揚“讀書做官論”。把做官的好處說得很美妙,把務農做工的劣勢說得很糟糕。即:“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孔子還批評、嘲笑樊遲學稼是“小人”之志,不屑一顧。孟子進一步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中國官本位的思想很突出、很普遍,查其源頭,就在孔孟的經典裡。中國舊官場很講究級別,官大一級壓死人,講品第,看官銜,論級別,搞了幾千年,形成了官本位。這種官本位的思想殘餘到現在還在廣泛地影響著國人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分配方式和價值取向。上個世紀50年代新中國開始實行授銜評級時,毛澤東鑑於授銜評級帶來的矛盾,曾經詼諧地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評級時。”由此可見,級別對人生影響之大,人們對級別看得是多麼重。

宣揚“治國、平天下”,只引導人們做政治家,不引導人們做實幹家。目標既高又大,流於空疏。不提倡當公僕,不提倡崗位成才,不強調敬業,誤導學子幾千年。《大學》先講“修身、齊家”,然後講“治國、平天下”,並把“治國、平天下”作為學子的理想目標。這就不僅是提倡做官,而且是提倡做大官。因為“治國、平天下”是皇帝宰相的事,是文臣武將的事。“治國、平天下”的目標固然很動聽,很誘惑人,但是,幾人能走到這樣的職位上?絕大多數文人學子,只能幹普通工作,能當個七品芝麻官就不錯了,少數人能達到中級官吏,極少數人才能當上高階官吏。雖然“布衣卿相”不乏其人,畢竟崗位有限,即使在和平年代,通過九品中正制、科舉之路上去的,也並不多見。如果正常的薦舉、科舉之路達不到“治國、平天下”的職位,那就只有走起義造反之路,做“開國元勳”,由社會底層升至權力金字塔的尖端。每次農民起義中,有那麼多的文人蔘加,與此思想灌輸當不無關係。人生能有幾回搏,成則王侯敗則寇。有幸進入官場以後,為了謀求更高的級別,贏得更大的權力,在政治舞臺上發揮更大的影響,為了“治國、平天下”的巨集偉目標,除了公開正當的競爭以外,還有背後非正當的競爭。在背後非正當的競爭中,各種陰謀詭計都可能使得出來,各種排擠傾軋都可能幹得出來,告密陷害有之,借刀殺人有之,僱凶殺人亦有之,甚至骨肉相殘,也在所不惜。把人民群眾作為自己的墊腳石,信奉“一將功成萬骨枯”。隋煬帝可以逼隋文帝退位,雍正皇帝可以將諸兄弟殺得七零八落。李世民雖然是一代英主,但上臺掌權仍是通過殺掉親兄弟、逼父皇退位的方式實現的。至於宮中才女武媚娘武則天,為了爬上去,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竟不惜親手掐死自己的女兒,藉以嫁禍陷害皇后,以便取而代之。從最高權力到基層權力,層層都充滿了爭鬥。整個封建官場瀰漫著腥風血雨,充滿著刀光劍影。以至南唐李後主,從小就畏懼權力爭鬥,想躲避政壇,但他處於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想不當皇帝也不行,“做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因無心治國,治國無方,最後落得個國破身虜、以淚洗面的下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他的晚景寫照。甲申年李自成起義軍攻佔北京後,革命尚未成功,大敵仍在眉睫,而牛金星、劉宗敏等人卻忘乎所以,準備做開國將相,這是導致大順政權功敗垂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至於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為逼封九千歲,釀成“天京事變”,一場推翻清朝很有前途的農民大起義從此走向衰敗。

把“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作為普遍目標來提倡,甚至說什麼“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好像做“治國、平天下”的將相很容易。這種宣傳的確鼓勵了少數人真的成為國家棟梁,但是卻毒害了大多數人。它造就了許多眼高手低、志大才疏者,“捨我其誰”的自負者,造就了許多一屋尚不掃、侈談掃天下的空談家,造就了許多一不會種田,二不會做工,三不會經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老書蟲,造就了許多以“竊書不為偷”、以知道“回”字有四種寫法為有學問的孔乙己式的書呆子。這也是中國古代社會為什麼政治家多、實業家少;經學家多、科學家少的重要原因。不提倡做實事、大事,只提倡做官、做大官,使許多學子沉溺科名,不能自拔,儘管“頭白可期,汗青無日”,仍然皓首窮經,“不到黃河心不死”,以致終生一事無成。也有不少士子,“才也縱橫,淚也縱橫”,但生不逢時,終日抑鬱,齎志而沒。如果儒家學說提倡公僕意識,而不是提倡當官做老爺;提倡“做大事”,而不是提倡“做大官”,那麼,中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可能是另外一種境界了!中國人的思維就可能是另外一種模式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也就可能是另外一部歷史了!

儒家的德治思路偏執於人的道德修養,重自律、輕他律;重教育、輕監督;重人治、輕法治;忽略、輕視制度建設。儒家從“人性本善”出發,執著地追求“內聖外王”,總以為通過修身教化,通過經典學習,可以“致良知”,可以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可以做到“慎獨”。認為君主和官吏的言行具有莫大的示範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相信通過德治學說薰陶教化出來的大丈夫,能夠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夠殺身以成仁,“捨生而取義”,“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岳飛),更能做到先義後利,臨財不苟得,臨利不苟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認為通過“吾日三省吾身”,就能做到廉潔奉公。他們沒有看到人性求利的本能,人性的多種先天弱點。這些本能和弱點,無數實踐證明單靠道德是約束不了的,也是改變不了的。道德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須有對權力予以監督和制約,而且這種監督和制約又必須是雙向的、平等的,才能防止好人變壞人,阻止壞人幹壞事,避免官吏和政權走向腐敗。由於幾千年來一直未能走出這個誤區,導致中國德治理論發達,而法治理論不足,政治文明進步緩慢,治亂興衰周而復始,跳不出週期率,改變不了人治,直至近代,專制體制依然故我。

儒家的德治理論重政治、輕經濟,過分強調義利之分,片面要求人們舍利取義,剋制私慾,清心寡慾,省吃儉用,安貧樂道,逆來順受,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殊不知沒有經濟發展、經濟實力的穩定,是暫時的穩定,表面的穩定,甚至是虛假的穩定。義利之分是必要的,也是儒家理論的一大特色,但後來卻走向極端,把民眾正當的基本的生活需求也作為“私慾”來反對、來限制。宋明理學甚至把“私慾”與“天理”對立起來,要人們“存天理,滅人慾”;寡婦不可改嫁,說什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等,簡直到了“以理殺人”的地步。孔子把顏回作為安貧樂道的榜樣予以誇獎:“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可惜顏回英年早逝,未見其有何作為,有何貢獻。

儒家的德治思路有許多優點,但也有重大的缺陷,它停留在民本主義的階段,不能做到以人為本,因而也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的動亂,不能避免王朝的衰亡。要想跳出“週期律”,必須以人為本,走民主與法制之路,依法治國,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劉峰)

來源:人民網